山东花生品种在四川的适应性初报

山东花生品种在四川的适应性初报

一、山东花生品种在四川适应性研究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1](2021)在《我国部分省市草莓种苗病毒种类检测与序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草莓保护地栽培面积的增加和无性繁殖种苗的繁殖与调运,草莓病毒病的发生与流行日益严重。为明确侵染我国部分省市草莓种苗的病毒种类,本文应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对来自北京、河北、内蒙古、四川、辽宁、云南和陕西7个省市草莓种苗病毒病进行检测,经RT-PCR验证发现仅在‘红颜’种苗中检出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草莓斑驳病毒(strawberry mottle virus,SMo V)和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trawberry mild yellow edge virus,SMYEV)3种病毒,病毒复合侵染普遍发生。不同省市的‘红颜’种苗病毒检出率和病毒种类具有明显差异,且检出的SVBV和SMo V分离物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98%~99.8%和98.12%~99.34%。SMYEV辽宁分离物lnhy26的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与中国甘肃分离物sy02的同源性高达99.02%。为进一步明确不同品种草莓种苗病毒病发生情况,对来自北京和河北的33个品种草莓种苗病毒病进行调查及RT-PCR检测,明确侵染不同草莓品种的主要病毒种类是SVBV、SMo V、SMYE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4种病毒,且存在8种不同的病毒复合侵染类型。不同品种的草莓种苗病毒检出率和病毒种类具有明显差异。不同品种草莓种苗上检出的SVBV和SMo V分离物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51%~100%和91.11%~100%。SMYEV北京爱莎分离物bjash6的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与中国甘肃分离物sy02同源性为98.31%。2个CMV不同品种分离物的部分cp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隶属亚组ⅠA。为明确SMYEV辽宁分离物lnhy26的分子变异情况,扩增获得SMYEV辽宁分离物lnhy26约5 890 nt的核苷酸序列,其ORF1~ORF5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 Bank上已登录的分离物的同源性为84.29%~99.0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6.87%~99.17%,基因重组分析均未发现重组事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同一植株不同叶片中的SVBV和SMo V的含量差异显着,距离生长点较远的叶片SVBV含量较多,而SMo V与之相反。

杨叶华[2](2020)在《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在培肥地力和替代化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中国果业的快速发展,为果园绿肥的种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对果园绿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肥种植对土壤及果树的影响上,但是关于不同区域果园适宜的绿肥品种、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及还田后养分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首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书籍的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收集整理了包含17种我国常见绿肥的3431个数据变量,整合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特征,评估了不同区域种植绿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以柑橘园为依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品种在西南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并通过田间试验或盆栽试验系探讨了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不同播期和免耕等因素对绿肥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绿肥不同利用模式下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旨在筛选出适宜柑橘园种植的绿肥品种,为柑橘园绿肥的高产高效种植和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研究表明: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及养分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黑麦草、沙打旺、柱花草和红三叶的生物学产量在42.553.2 t/hm2,显着高于其他绿肥种类;不同绿肥氮磷钾养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0、7.0和25.3 g/kg,其中以豆科绿肥含氮量最高,二月兰具有较高的磷和钾含量;沙打旺、黑麦草、红三叶草、苜蓿和柱花草等绿肥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可分别达250.0、50.0和191.7 kg/hm2以上。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受到不同区域气候环境条件的调控。种植豆科绿肥具有较高的化肥替代潜力,当前中国绿肥种植面积约448.6万hm2,相当于生产39.580.8万t氮肥;如果按照中国可种植绿肥的潜在面积4600万hm2估算,相当于生产405.3828.1万t的氮肥。在绿肥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绿肥的区域适应性及其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绿肥品种。(2)绿肥在柑橘园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的研究表明: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幼龄柑橘园行间的生长良好,地上部产量随生长期的延长逐渐提高,冬绿肥最高产量(28.683.6 t/hm2)出现在播种后的第160220 d之间,即春季盛花期或旺长期。其中光叶苕子、毛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和一年生黑麦草等绿肥苗期生长迅速,地上部鲜草最高产量均达到55 t/hm2以上,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均高于其他绿肥,还田后能为柑橘树提供大量养分,是适于柑橘园种植的优质高产的绿肥品种。但是黑麦草是直立型植物,第160 d时株高在大于90 cm以上,不适宜在幼龄柑橘园种植。(3)土壤含水量显着影响绿肥种子萌发和生长。土壤含水量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100%之间绿肥种子发芽率最高,二者差异不显着;当低于田间持水量50%时则显着抑制种子发芽;土壤含水量越高,种子萌发越快。豆科和禾本科绿肥的地上部产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50%时产量最高;水分含量过低时氧化酶(POD、CAT、SOD)活性高,抑制绿肥生长。十字花科绿肥在田间持水量75%时生长最好,此时氧化酶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基本都处于最低状态。因此播种时保持较高的土壤墒情是保障绿肥种子快速萌发以及前期绿肥生长、及覆盖压草的必要条件。(4)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土壤肥力显着影响绿肥地上部产量,高肥力土壤的生物量和养分吸收量显着高于低肥力土壤;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低肥力土壤上表现出较低的生产性能,最高产量在0.4613.3 t/hm2之间;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适应范围广,在不同肥力土壤上均生长较好,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的产量分别为55.375.3 t/hm2和28.037.6 t/hm2,可作为立地条件差、肥力低下的果园的先锋绿肥品种推广应用。(5)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播期主要影响绿肥的产量,对其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小。播期在9月21日到10月11日之间,适当早播可提高绿肥的产量,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鲜草产量和养分累积量达最高,产量和有机碳、氮、磷、钾分别为21.438.2 t/hm2、15072881 kg/hm2、91.9205 kg/hm2、28.181.9 kg/hm2。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在10月21日左右播种仍有较高的产量,是适宜柑橘园晚播的绿肥品种。(6)轻简化播种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翻耕和免耕主要影响绿肥的前期生长,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对绿肥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到第190 d220 d差异不显着,此期间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也无显着性差异。供试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等可在柑橘园采用免耕直播的轻简化方式进行种植。(7)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表明:田间条件下不同处理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相似。绿肥腐解均分为快速腐解期(030 d)-中速腐解期(3060 d)-缓慢腐解期(60120d)三个时期,养分的释放速率均表现为钾>氮>碳>磷,绿肥翻压比覆盖利于腐解和养分释放,且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促进绿肥腐解和养分释放。冬季绿肥在每年的4月份翻压或覆盖,绿肥的快速腐解正好与柑橘春季的养分需求一致,能为柑橘提供大量的有效养分。综上所述,不同绿肥的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不同,但养分释放规律相似。豆科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和箭筈豌豆适应能力强,在西南柑橘园种植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咸文荣,马永强,来有鹏,王树林[3](2019)在《青海高原温室花生引种试验》文中研究指明在青海高海拔、冷凉地区温室种植5个花生引进品种(千斤王、四粒红、海红、白沙、油谷),并对不同花生品种的主要生育期、生物学性状、果实特性和品质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白沙、海红和千斤王为适宜在高原温室种植的3个花生品种。该研究筛选出适宜高原温室种植的花生品种,从而满足青海当地的消费需求。

秦芳玲[4](2019)在《五种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子营养组成和生境胁迫响应蛋白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野生扁桃亚属植物因具有抗旱、抗寒、耐贫瘠和耐盐碱等抗逆性,是扁桃育种开发研究中获得良好抗性基因的原始材料。目前,从蛋白质组学水平上系统研究野生扁桃种质资源抗逆性鲜有报道。本文以我国典型生态分布区的长柄扁桃、蒙古扁桃、西康扁桃、榆叶梅和野扁桃等5种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的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种仁的粗脂肪、粗蛋白、膳食纤维、含糖量、矿质营养和维生素组成等指标,从营养学角度分析其营养组成成分和营养价值;从蛋白组学水平探索野生扁桃种子对自然生态环境中各种胁迫因素(简称为生境胁迫)的抗逆机制,以期获得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的抗逆性生物标志蛋白,为进一步开发野生扁桃植物及其宝贵抗逆性基因资源提供蛋白组学水平的研究依据。1.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的营养成分和潜能评价五种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的种仁均富含油脂(34.9751.22 g/100g)、蛋白质(19.4427.56 g/100g)和膳食纤维(9.0912.48g/100g)及一定量的总糖、还原性糖、各种矿质元素(磷、钾、钙、镁、锌、锰、铜和铁)与多种维生素(包括维生素E、维生素C、烟酸、烟酰胺和维生素B2);各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的一般水解氨基酸中谷氨酸、天冬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均较高,分别为5.787.76 mg/100g、2.263.67 mg/100g和1.722.53 mg/100g,说明上述扁桃亚属植物的种仁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开发潜能。2.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共有生境胁迫响应蛋白的种类与可能作用机制分析五种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的种仁中均含有的参与生境胁迫响应的蛋白为88种,按功能可分为:抗氧化酶类、参与代谢过程(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蛋白质水解和半胱氨酸代谢、转录调控、解毒等)的酶类和蛋白、参与信号转导的蛋白及应激蛋白(主要为热休克蛋白及伴侣分子)。上述蛋白主要通过参与细胞内的氧化还原过程和蛋白质折叠、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稳态等方式对环境中的各种胁迫因素做出应激和防御反应,是扁桃亚属植物共有的抗逆性机制,反映出它们基因组成的共性和同源性。3.不同扁桃亚属植物种仁生境胁迫响应差异蛋白组学研究及抗逆性标志蛋白的筛选分别将长柄扁桃与其它四种扁桃亚属植物的种仁蛋白组进行差异蛋白组学研究,以分析不同地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中生境胁迫响应蛋白及其作用机制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长柄扁桃种仁与西康扁桃种仁中的生境胁迫响应差异蛋白数最多,达91种,而其它三种扁桃植物种仁与长柄扁桃种仁的生境胁迫响应差异蛋白数间则相接近,为3639个;在长柄扁桃与其它四种野生扁桃植物种仁的生境胁迫响应差异蛋白中,多数差异蛋白在长柄扁桃种仁中表现为表达下调;野生扁桃分布区域生态环境条件的不同可能是造成各扁桃种仁生境胁迫响应蛋白显着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生境胁迫响应差异蛋白的可能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抗氧化酶类的清除机制、热休克蛋白及其伴侣分子参与的蛋白质折叠过程、糖代谢与能量代谢为应激提供能量和合成原料、蛋白质水解和氨基酸代谢过程、蛋白质表达过程的调控、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稳态、解毒作用及对真菌和病毒的防御机制等。在各生境胁迫响应差异蛋白组中均表现为显着性表达差异的蛋白质为锌结合脱氢酶家族蛋白(AT5G16990)和硫氧还蛋白H型1(TRX1),这两种蛋白有望成为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质响应生境胁迫的标志性蛋白种类。

刘政[5](2019)在《中国安息香属(安息香科)的形态分类修订》文中研究指明安息香属(Styrax L.)隶属于安息香科(Styracaceae),全世界约有140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以及热带的美洲。我国一直沿用的是1907年Perkins提出的分类系统,而国外学者对本属植物的研究大多使用Fritsch的分类系统;随着近年来我国本属植物新种的发表以及部分学者对本属植物研究的深入,以往的分类系统渐渐无法满足需要,我国的安息香属植物分类问题也迫切需要得到解决。为此,本文以中国安息香属植物的原始文献(描述)、模式标本、野外实地采集样本以及大量来自世界各大标本馆的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数量分类学的方法,对我国安息香属植物进行分类修订,主要结论如下:本次修订参照Fritsch的分类框架,中国安息香属植物仅有Ser.Cyrta(落叶)与Ser.Benzoin(常绿),借鉴了他选择的部分性状(如花冠裂片质地等),在结合黄淑美(中国植物志)的部分分类观点(如花序等)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标本的鉴定,本文认为小枝基部叶片着生方式以及叶柄长短是可以考虑作为本属分类性状的,其中一些性状(如果实具喙)在整个属的分类上可能存在争议,但是在对部分种的识别上可能会更具优势。数量分类学的研究表明,Q型聚类结果支持前人关于S.hemsleyanus与S.huanus、S.japonicus与S.grandiflorus的分类处理,但是关于S.hookeri的分类处理可能会存有疑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平方欧氏距离15处,可将我国原有的31种安息香属植物分为5类:第一类有S.perkinsiae、S.roseus、S.rugosus、S.limprichtii、S.confusus、S.faberi、S.wilsonii、S.macrocarpus、S.zhejiangensis、S.formosanus、S.wuyuanensis、S.supaii;第二类有S.calvescens、S.dasyanthus、S.tonkinensis;第三类有S.hemsleyanus、S.huanus、S.obassia;第四类有S.chrysocarpus、S.macranthus、S.grandiflorus、S.japonicus、S.odoratissimus、S.rhytidocarpus、S.agrestis、S.serrulatus;第五类有S.hainanensis、S.suberifolius、S.benzoides、S.chinensis、S.argentifolius。R型聚类结果显示了部分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在平方欧氏距离20处,可将22个相关性状分为3类,第一类反映花量及小枝基部叶片着生方式的性状;第二类反映了本属植物习性与叶柄的相关性;第三类解释了果实不同开裂方式的可能原因,以及花序的形状可能会与花的大小有关。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性状的累积贡献率不是很高,这可能与本属植物较为原始,演化过程中性状存在较多的变异相关。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分类名实处理、后选模式指定和补充描述与分类学订正:本次修订中,中国安息香属植物27种,73条异名记录;6变种(其中S.japonicus var.calycothrix依照黄椰林的处理并入S.japonicus),6条对应的变种异名记录,4条无效的变种名(S.agrestis var.curvirostratus、S.serrulatus var.latifolius、S.serrulatus var.rugosus和S.serrulatus var.mollissimus均已被分出升级为种,在我国没有分布),以及2存疑种(S.bashanensis、S.casearifolius),共整理中国安息香属植物名称记录至少约118条;本次修订默认了前人关于S.grandiflorus、S.huanus以及S.hookeri的分类处理,关于S.zhejiangensis的分类处理仍建议作单独类群;通过性状分析以及标本比较发现,S.argentifolius可考虑归并入S.suberifolius,S.wuyuanensis可考虑归并入S.formosanus之中,由于标本的缺乏以及未对这些种进行实地考察,本次修订仍默认为单独的分类群;对S.formosanus、S.odoratissimus的相关异名进行了修订整理,S.henryi可以作为异名并入S.formosanus,而植物志中对S.formosanus var.hayataianus的处理存在较大问题,该异名应并入S.formosanus中;S.finlaysonianus与S.odoratissimus存在较大差异,S.finlaysonianus不应该作为异名并入S.odoratissimus;关于S.bashanensis与S.casearifolius的相关处理仍保持存疑,其中S.bashanensis应该更接近S.odoratissimus,而不是S.hookeri;而S.casearifolius可能更接近S.tonkinensis。本文对S.agrestis、S.benzoides、S.confusus var.microphyllus、S.henryi、S.japonicus var.calycothrix、S.grandiflorus、S.rugosus、S.serrulatus、S.suberifolius进行了后选模式的修订;其中,S.grandiflorus与S.rugosus的后选模式修订是在黄椰林分类的基础上而进行的补充。除了修订一些性状的描述(如S.rugosus),本文还对黄椰林关于S.japonicus、S.roseus的描述以及S.odoratissimus的分布等进行了修订,台湾存在S.japonicus的分布,而不仅仅是S.formosanus;S.roseus的模式产地应该是巫山,而不是瓦山;此外,S.benzoides在我国仅有的一份标本存在疑问,我国可能没有该种的分布,不过由于标本的稀少以及缺乏相关实地考察,本次修订仍默认我国存在该种的分布,有待后面深入调查研究;本次修订没有找到后人采集的S.hainanensis标本,目前该种可能已经濒危,植物志记载的部分描述存在疑问(如花的描述),本次修订对此也进行了纠正。

李开萍[6](2018)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花椒和金银花品质与土壤环境耦合机理及调控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石漠化地区特色生态支柱产业花椒、金银花与其土壤环境耦合机理,及其花椒、金银花土壤环境质量得分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土壤改良调控对策,以期恢复石漠化地区土壤环境。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典型喀斯特地貌和石漠化治理与修复领域已有丰富研究经验积累的贞丰北盘江中-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区,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以多要素、多过程和多尺度为手段,2017年分3次在18个样地野外连续定位观测和数据采集,并对546个样品24个指标6516个数据的实验分析进行自然地理学与资源植物学系统研究。基于喀斯特地区不同微地貌类型以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下花椒和金银花种植地土壤环境状况,对花椒和金银花品质与土壤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定量分析岩溶槽谷、溶沟石缝、坡改梯3中类型下,花椒、金银花品质特征,花椒、金银花土壤质量评分现状,提出岩溶槽谷、溶沟石缝、坡改梯3种花椒、金银花种植类型的土壤改良和调控对策。(1)花椒和金银花种植区域的土壤容重、总空隙度、毛管持水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水解氮含量、全钾含量、速效钾含量、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均出现坡改梯<溶沟石缝<岩溶槽谷的规律,差异显着(P<0.05)。而花椒和金银花地土壤田间持水量均出现:溶沟石缝<坡改梯<岩溶槽谷的规律,差异显着(P<0.05)。岩溶槽谷与溶沟石缝土壤来自于坡耕地水土流失携带而来的水土混合物,以及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而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极高。岩溶槽谷累积的土壤体积、养分含量均大于溶沟石芽中容纳的土壤体积、养分含量,坡改梯土壤经地表径流冲刷养分因子已经流失。(2)花椒芳樟醇含量(72.880-81.948%)、柠檬烯含量(2.991-3.429%)、桧烯含量(1.664-2.883%)、果形指数(0.606-0.805)、千粒重(51.28-71.032 g)、果穗果粒个数(36.957-51.281个)、枝条果穗密(0.306-0.215个/cm)、粗蛋白含量(7.262-10.342%)和金银花绿原酸含量(2.571-4.362%)、木犀草苷含量(0.047-0.055%)、黄酮含量(9.733-10.712%)、芦丁含量(0.028-0.035%)出现坡改梯<溶沟石缝<岩溶槽谷的规律。原因可能是研究区内岩溶槽谷土壤体积以及养分含量最多,溶沟石缝内土壤体积少,即使溶沟石缝单位面积土壤养分因子含量高,但其土壤拥有的养分总量并不能完全满足花椒、金银花的生长需要。虽然坡改梯单位面积土壤养分含量较少,但其土壤体积大于溶沟石缝土壤体积,坡改梯土壤养分总量大于溶沟石缝土壤养分总量。(3)土壤有机质含量、钾元素含量、磷元素含量、氮元素含量、毛管持水量与花椒品质呈显着相关性(P<0.05);土壤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氮元素含量、磷元素含量、钾元素含量与金银花品质相关性显着(P<0.05)。岩溶槽谷、溶沟石缝、坡改梯花椒土壤环境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容重、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与其绝大多数土壤环境指标呈显着相关性(P<0.05)。说明上述土壤环境指标在土壤养分循环、土壤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过程以及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养分因子被花椒、金银花的枝条以及其他器官吸收,进而影响花椒、金银花结果率以及其品质状况。(4)坡改梯花椒土壤质量(0.682)>坡改梯金银花土壤质量(0.437),溶沟石缝花椒土壤质量(0.781)>溶沟石缝金银花土壤质量(0.632),岩溶槽谷花椒土壤质量(0.81)>岩溶槽谷花椒土壤质量(0.741),说明坡改梯、溶沟石缝、岩溶槽谷中花椒地土壤质量高于金银花地土壤质量。原因在于冬季花椒落叶多于金银花,落叶作物枯落物通过分解之后能成为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金银花土壤养分摄入量少于花椒地,金银花地土壤化学指标下降,加之多数土壤物理指标与化学指标相关性明显,因此土壤物理指标同样受到影响,进而造成金银花土壤质量偏低。

王海新,王慧新,张宇,吴占鹏,陆岩[7](2018)在《辽宁省花生品种区域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在辽西北区域种植花生优新品种8个,研究了播种期与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全生育期、产量、适应性和区域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花生早播出苗慢、出苗期延长,晚播不但出苗快、生长健壮且抗病高产优质,早播和晚播开花期正常、对成熟期影响不大,但播种早能延长全生育期;荚果产量品种间差异较大,根据荚果产量和各区域土壤类型,确立了辽西北花生主产区8个花生优新品种的适应区域。

车升国[8](2015)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三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王晓玉[9](2014)在《以华东、中南、西南地区为重点的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及时空分布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田作物秸秆是我国重要的潜在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原料。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涉及到农业生产系统中的物质高效转化和能量高效循环,成为循环农业的重要实现途径,也涉及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环境安全以及可再生资源高效利用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本研究用该系列研究的大田作物秸秆量评估的方法,对我国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作为生物燃料的田间秸秆进行评估。而秸秆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与农业生态条件和种植模式上的不同。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秸秆系数是通过换算收获指数而得到,指作物田间秸秆产量与经济产量之比,是准确评估秸秆资源的重要参数。本研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发布的各省的大田作物种类,根据近期秸秆系数的实测值以数学模拟取值法(秸秆系数值与月均温差的模型建立)、相同或相似地区平均取值法、同类作物综合取值法,研究确定各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各类大田作物的秸秆系数值。结果表明:水稻秸秆系数取值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变幅为0.74~1.33,全国平均值为1.04。小麦的取值为1.05-1.41,全国平均值为1.28。玉米在各省的变幅为0.93-1.30,全国平均值为1.07。(2)本文明确了加工副产物的系数取值和计算方法,评估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大田作物加工副产物的资源量。各省稻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6~0.20,平均值为0.18;玉米芯系数取值范围是0.12~0.22,平均值为0.16;花生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25~0.30,平均值为0.27;棉籽壳系数为0.47;甘蔗渣系数为0.16;甜菜渣系数为0.05。(3)从2008~2010年,华东地区年均秸秆总量为199.5百万吨,是由180.9百万吨的田间秸秆量和18.6百万吨的加工副产物量组成。华东地区的水稻秸秆资源最为丰富年均量为83.9百万吨,包括72.1百万吨的田间秸秆和11.8百万吨的稻壳量。该地区的7个省份都基本上在6月~12月进行收获。中南地区年均秸秆总量为213.9百万吨,是由179.7百万吨的田间秸秆量和34.2百万吨的加工副产物量组成。中南地区的水稻秸秆资源最为丰富年均量为82.5百万吨,包括69.5百万吨的田间秸秆和13.0百万吨的稻壳量。中南地区从7月~9月间谷类作物秸秆收获的田间秸秆量共计为58.9百万吨。西南地区的大田作物年均秸秆总量93.3百万吨由86.0%的田间秸秆(80.3百万吨)与14.0%的加工副产物(13.0百万吨)组成。西南地区的水稻和玉米是该地区的主要作物,其田间秸秆量分别为30.6百万吨和15.2百万吨,这两种作物的秸秆量占该地区田间秸秆量的57.0%。(4)通过查阅2006~2011年正式发表的大田试验文献获得大田作物主产品在各地区的成熟期,确定不同地区各作物秸秆的成熟期。结果表明:5~6月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开始成熟,为全国秸秆成熟初期;7~11月为水稻、小麦及玉米集中收获时段,属于秸秆成熟盛期,其中,9月和10月秸秆成熟的作物最多。

陈华丽[10](2013)在《四川省绵羊资源的发掘与评估初探》文中认为本试验通过文献资料整理以及绵羊生产性能测定对四川省的绵羊资源状况初步做了整合。川西南山地区主要分布有山地型藏绵羊和凉山半细毛羊,还有在布拖新发现的纯黑色的基因资源(暂名-布拖黑绵羊);西部高原区主要分布有藏羊品种中的高原型、山谷型绵羊以及贾洛藏绵羊。凉山半细毛羊纯种繁殖和改良当地羊表现良好,贾洛藏绵羊改良欧拉羊、甘加羊等草地型藏绵羊效果较好。山谷型西藏羊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其中在凉山州布拖县分布的布拖黑绵羊研究甚少。本试验在凉山随机选取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凉山半细毛羊和山谷型藏绵羊的杂交一代)和布拖黑绵羊的母羊各五只,并对这两种羊的生长发育、屠宰性能、羊肉品质、常规营养、矿物质、氨基酸、脂肪酸、挥发性风味物质等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的生长发育指标除管围之外均比布拖黑绵羊要高。屠宰性能和羊肉品质方面,除眼肌面积和肌纤维直径外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均大于布拖黑绵羊。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的初水份、粗脂肪和热解值稍高于布拖黑绵羊,其他常规营养则少于布拖黑绵羊。布拖黑绵羊的铁、锌、钠、镁含量低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其余含量布拖黑绵羊较高。两种资源氨基酸含量丰富,在非必需氨基酸中,除胱氨酸外,布拖黑绵羊含量稍高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必需氨基酸中,布拖黑绵羊精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的含量稍高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其他必需氨基酸成分则低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占蛋白质的比例总体高于布拖黑绵羊(精氨酸除外)。布拖黑绵羊及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的脂肪酸主要由豆蔻酸、棕榈酸、棕榈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和亚麻酸等构成。两种资源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己醛、庚醛、1-辛烯-3-醇、2-戊基呋喃、2,3-辛二酮、辛醛、苯甲醛、壬醛等,不同羊只存在个体差异;布拖黑绵羊中检测到48种挥发性化合物,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中检测到56种挥发性化合物,两种绵羊挥发性成分中占主要地位的可能是对肉品风味贡献较大的醛类。四川省曾经引进的11个品种适应性总体较好。现有资料的整理中,各品种绵羊资源多数体质结实、结构匀称。生理生化指标有所差异,凉山半细毛羊呼吸数较高,罗姆尼羊的红细胞数含量相对最高,小尾寒羊血液中球蛋白含量、白细胞数和血清总蛋白含量相对较高;生长发育方面贾洛藏绵羊和凉山半细毛羊在本地羊中比较占优势,引入品种生长发育指标总体较好;繁殖性能方面凉山半细毛羊及引入品种较好;产肉性能方面贾洛藏绵羊、小尾寒羊和罗姆尼羊较好;培育品种凉山半细毛羊及引入品种苏联美利奴羊、高加索细毛羊、林肯羊、考力代羊的产毛性能较好,其中苏联美利奴羊剪毛量最高;高原型西藏羊、湖羊和小尾寒羊有较高的皮用价值。四川省绵羊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西藏羊、凉山半细毛羊、新疆细毛羊、湖羊和小尾寒羊多样性研究最多,加上一些没有搜集到的以及尚未研究的遗传多样性,四川绵羊资源有很大的发掘和评估价值。目前,四川省绵羊资源调查描述表格的设计已经完成,对已经存在的品种资源进行了试填,四川省绵羊资源监测系统建设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题组将继续对四川省绵羊资源的发掘、评估与利用做进一步研究。

二、山东花生品种在四川适应性研究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花生品种在四川适应性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部分省市草莓种苗病毒种类检测与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我国草莓病毒病的发生现状
    2 侵染草莓的主要病毒分子变异和株系划分研究进展
        2.1 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
        2.2 草莓斑驳病毒(Strawberry mottle virus,SMo V)
        2.3 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trawberry mild yellow edge virus,SMYEV)
        2.4 草莓皱缩病毒(Strawberry crinkle virus,SCV)
        2.5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3 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在植物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植物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小RNA深度测序技术鉴定侵染我国部分省市草莓种苗的病毒种类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方法
        1.4 病毒检出率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RNA深度测序检测结果
        2.2 RT-PCR检测结果
        2.3 草莓病毒病典型症状
        2.4 不同产地草莓种苗感染病毒的情况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品种的草莓种苗病毒病调查与检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草莓组织总RNA的提取和RT-PCR检测
        1.3 序列测定和分析比较
        1.4 病毒检出率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RT-PCR检测结果
        2.2 草莓病毒病典型症状
        2.3 不同品种的草莓种苗感染病毒情况
    3 讨论
第四章 SMYEV辽宁分离物lnhy26 基因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草莓组织总RNA的提取和RT-PCR检测
        1.3 序列测定和拼接
        1.4 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MYEV辽宁分离物lnhy26 基因序列测定
        2.2 基因序列同源性与系统进化树分析
        2.3 基因序列重组分析
        2.4 田间症状
    3 讨论
第五章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VBV和 SMo V的含量
    1 材料及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草莓组织总RNA的提取和反转录体系
        1.4 重组质粒的稀释和拷贝数计算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1.6 引物
    2 结果与分析
        2.1 SVBV和 SMo V重组质粒的浓度和纯度测定
        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2.3 草莓叶片总RNA的浓度和纯度检测
        2.4 草莓叶片中SVBV和 SMo 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大豆黑斑病病原菌鉴定
作者简介

(2)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果园绿肥种植及利用概况
        1.1.1 果园绿肥发展概况
        1.1.2 果园绿肥的种植模式和品种选择
        1.1.3 果园绿肥的利用方式
    1.2 绿肥在果园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1.2.1 果园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1.2.2 果园种植绿肥的水土保持效果
        1.2.3 果园种植绿肥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4 果园种植绿肥的生态环境效应
    1.3 影响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因素
        1.3.1 气候和土壤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2 绿肥品种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3 肥水管理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4 栽培措施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差异
        3.3.2 不同绿肥种类养分含量和累积量特征
        3.3.3 不同区域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差异
        3.3.4 不同地区种植豆科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潜力评估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绿肥品种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规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特征
        4.3.2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含量
        4.3.3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累积量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种植发芽的影响
        5.3.2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5.3.3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农艺性状的影响
        5.3.4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SOD、POD、CAT和 MDA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 数据分析
    6.3 结果分析
        6.3.1 土壤肥力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6.3.2 土壤肥力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试验设计
        7.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7.2 数据分析
    7.3 结果分析
        7.3.1 不同播期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7.3.2 不同播期对绿肥养分含量及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果园免耕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地概况
        8.1.2 试验设计
        8.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8.2 数据分析
    8.3 结果分析
        8.3.1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8.3.2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8.4 讨论
    8.5 小结
第9章 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材料
        9.1.2 试验设计
        9.1.3 测定方法
    9.2 数据分析
    9.3 结果分析
        9.3.1 绿肥腐解特征
        9.3.2 绿肥养分释放特征
    9.4 讨论
    9.5 小结
第10章 结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文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3章数据来源)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3)青海高原温室花生引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主要生育期比较
    2.2 不同花生品种主要生物学性状比较
    2.3 不同花生品种主要果实特性比较
    2.4 不同花生品种果实品质比较
3 小结

(4)五种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子营养组成和生境胁迫响应蛋白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1.1.1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条件
        1.1.2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的营养学研究
        1.1.3 蛋白质和氨基酸组成
    1.2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1.2.1 蛋白质组学概述
        1.2.2 基于质谱的蛋白组学研究方法
    1.3 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3.1 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和耐受机制
        1.3.2 植物对逆境胁迫响应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的营养组成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扁桃材料来源
        2.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3 扁桃种仁营养组分的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2.3.2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中的矿质元素分析
        2.3.3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中的维生素组成分析
        2.3.4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蛋白质的水解氨基酸组成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的提取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野生扁桃种子
        3.2.2 试剂与材料
        3.2.3 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的提取方法
        3.2.4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3.2.5 聚丙烯凝胶电泳(SDS-PAGE)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的提取方法比较
        3.3.2 5种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的提取物比较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子生境胁迫共有蛋白组的响应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野生扁桃种子
        4.2.2 试剂与材料
        4.2.3 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的提取
        4.2.4 蛋白样品的变性和酶切
        4.2.5 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的质谱分析
        4.2.6 数据库检索和数据分析
        4.2.7 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组定量分析数据的质控分析
        4.3.2 野生扁桃种仁共有蛋白组的鉴定与功能分类
        4.3.3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共有蛋白的生物信息功能分析
        4.3.4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共有蛋白的生境胁迫响应蛋白组学及可能机制分析
        4.3.5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共有蛋白中的贮藏蛋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响应生境胁迫的差异蛋白组学及机制分析
    5.1 引言
    5.2 野生扁桃种仁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蒙古扁桃与长柄扁桃种仁中响应生境胁迫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5.3.2 野扁桃与长柄扁桃种仁中响应生境胁迫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5.3.3 榆叶梅与长柄扁桃种仁蛋白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5.3.4 西康扁桃与长柄扁桃种仁蛋白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5.3.5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子生境胁迫差异蛋白的比较
        5.3.6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蛋白中特异性蛋白的分析
    5.4 讨论与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附录
致谢
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5)中国安息香属(安息香科)的形态分类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INDEX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安息香属的建立与确认
    1.2 安息香属主要分类系统
    1.3 近年来安息香属研究历史回顾
        1.3.1 国外学者对安息香属植物的研究
        1.3.2 中国学者对安息香属植物的研究
        1.3.3 目前我国安息香属植物分类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安息香属植物形态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安息香属植物种间叶形态变异
        2.2.2 安息香属植物种间花形态变异
        2.2.3 安息香属植物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
第三章 中国安息香属植物形态分类修订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喙果安息香(S.agrestis)
        3.2.2 银叶安息香(S.argentifolius)
        3.2.3 滇南安息香(S.benzoides)
        3.2.4 灰叶安息香(S.calvescens)
        3.2.5 中华安息香(S.chinensis)
        3.2.6 黄果安息香(S.chrysocarpus)
        3.2.7 赛山梅(S.confusus)
        3.2.8 垂珠花(S.dasyanthus)
        3.2.9 白花龙(S.faberi)
        3.2.10 台湾安息香(S.formosanus)
        3.2.11 厚叶安息香(S.hainanensis)
        3.2.12 老鸹铃(S.hemsleyanus)
        3.2.13 西藏野茉莉(S.hookeri)
        3.2.14 野茉莉(S.japonicus)
        3.2.15 楚雄安息香(S.limprichtii)
        3.2.16 大果安息香(S.macrocarpus)
        3.2.17 玉铃花(S.obassia)
        3.2.18 芬芳安息香(S.odoratissimus)
        3.2.19 皱果安息香(S.rhytidocarpus)
        3.2.20 皱叶安息香(S.rugosus)
        3.2.21 齿叶安息香(S.serrulatus)
        3.2.22 栓叶安息香(S.suberifolius)
        3.2.23 裂叶安息香(S.supaii)
        3.2.24 越南安息香(S.tonkinensis)
        3.2.25 小叶安息香(S.wilsonii)
        3.2.26 婺源安息香(S.wuyuanensis)
        3.2.27 浙江安息香(S.zhejiangensis)
    3.3 讨论与小结
        3.3.1 安息香属分类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可能的新种或新变种
        3.3.3 中国安息香属植物异名修订
    附各种分布图
    附27种植物标本图片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数量分类学研究
        4.1.1 安息香属植物聚类分析
        4.1.2 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4.2 中国安息香属植物的修订
        4.2.1 分类名实处理
        4.2.2 后选模式指定
        4.2.3 补充描述与分类学订正
    4.3 修订的不足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4.3.1 本次修订中存在的不足
        4.3.2 标本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4.4 安息香属研究与利用展望
        4.4.1 园林景观应用
        4.4.2 木材资源类
        4.4.3 药用资源类
        4.4.4 香料资源类
        4.4.5 油料资源类
        4.4.6 饮料资源(制茶)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6)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花椒和金银花品质与土壤环境耦合机理及调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1 花椒品质与土壤环境特征及其关系研究
    2 金银花品质与土壤环境特征及其关系研究
    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
        3.1 文献获取与论证
        3.2 研究阶段划分
        3.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拟创新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4.1 初级实验材料获取
        4.2 样品室内分析
三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花椒、金银花种植区土壤环境与果实品质特征
    1 花椒、金银花土壤环境物理指标特征
        1.1 花椒、金银花土壤容重特征
        1.2 花椒、金银花土壤田间持水量
        1.3 花椒、金银花土壤毛管持水量
        1.4 花椒、金银花土壤总孔隙度
    2 花椒、金银花土壤环境化学指标特征
        2.1 花椒、金银花土壤pH特征
        2.2 花椒、金银花土壤有机质
        2.3 花椒、金银花土壤氮元素
        2.4 花椒、金银花土壤磷元素
        2.5 花椒、金银花土壤钾元素
    3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花椒果实和金银花品质特征
        3.1 花椒果实品质特征
        3.2 金银花品质特征
    4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花椒、金银花果实品质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
        4.1 花椒土壤环境特特征与花椒果实品质相关性分析
        4.2 金银花土壤环境特特征与金银花果实品质相关性分析
四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类型花椒、金银花土壤质量评价
    1 花椒土壤质量评价
        1.1 坡改梯花椒土壤质量评价
        1.2 溶沟石缝花椒土壤质量评价
        1.3 花椒岩溶槽谷土壤质量评价
    2 金银花土壤质量评价
        2.1 坡改梯金银花土壤质量评价
        2.2 溶沟石缝金银花土壤质量评价
        2.3 岩溶槽谷金银花土壤质量评价
    3 花椒与金银花土壤质量对比
五 石漠化治理区花椒和金银花种植地土壤环境优化与调控对策
    1 花椒地土壤环境调控对策
        1.1 花椒+花生土壤环境改良调控对策
        1.2 配方施肥土壤环境改良花椒增产调控对策
    2 金银花+“地衣”土壤环境改良调控对策
六 结论与讨论
    3 坡改梯、岩溶槽谷、溶沟石缝花椒土壤质量评价得分高于金银花地土壤质量评价得分
    4 岩溶槽谷、溶沟石缝、坡改梯花椒林、金银花土壤养分因子与花椒、金银花果实品质特征相关性显着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7)辽宁省花生品种区域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期与生育时期的关系
    2.2 播种期与荚果产量的关系
    2.3 花生8个品种适应性和区域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8)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状况
        1.2.1 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2.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研究进展
        1.3.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因素
        1.3.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3.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养分元素配伍与效应
        1.3.4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增效技术研究
        1.3.5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的增产效果与环境效应
        1.3.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工业化实现
        1.3.7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
        2.3.2 参数获取与数据来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3.1 引言
    3.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与方法
        3.2.1 配方依据
        3.2.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
    3.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施肥量模型参数的确定
        3.3.1 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
        3.3.2 环境养分输入量
        3.3.3 肥料养分损失率
        3.3.4 矫正参数的确定
    3.4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3.4.1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原则与方法
        3.4.2 区域农田作物施肥配方区划的确定
        3.4.3 区域农田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确定
    3.5 模型评价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1 引言
    4.2 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4.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4.1 区域小麦施肥量确定
        4.4.2 区域小麦施肥量验证
        4.4.3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4.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1 引言
    5.2 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5.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5.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4.1 区域玉米施肥量确定
        5.4.2 区域玉米施肥量验证
        5.4.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5.4.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1 引言
    6.2 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6.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6.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4.1 区域水稻施肥量确定
        6.4.2 区域水稻施肥量验证
        6.4.3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6.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1 引言
    7.2 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7.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7.4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4.1 区域马铃薯施肥量确定
        7.4.2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7.4.3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1 引言
    8.2 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8.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8.4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4.1 区域油菜施肥量确定
        8.4.2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8.4.3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8.5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1 引言
    9.2 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9.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9.4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4.1 区域棉花施肥量确定
        9.4.2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9.4.3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9.5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1 引言
    10.2 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0.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0.4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4.1 区域花生施肥量确定
        10.4.2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0.4.3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0.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1 引言
    11.2 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1.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1.4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4.1 区域大豆施肥量确定
        11.4.2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1.4.3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1.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1.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2.1.2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5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6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7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8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9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来源
    附录2 作物统计数据
    附录3 长期施肥试验基本概况
    附录4 土壤养分统计分析
    附录5 小麦、玉米、水稻各地区肥料施用量
    附录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附录7 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施肥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9)以华东、中南、西南地区为重点的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及时空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立项依据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田作物秸秆系数和加工副产物系数取值的研究
    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禾谷类作物在主产省市自治区的秸秆系数
        2.2.2 非禾谷类作物在主产省市自治区的秸秆系数
        2.2.3 大田作物秸秆的加工副产物系数
    2.3 小结
第三章 华东地区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分布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及空间分布
        3.2.2 大田作物秸秆量换算标煤量分析
        3.2.3 大田作物秸秆的季节性变化
        3.2.4 可用于生物质能源的秸秆资源的特性
    3.3 小结
第四章 中南地区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分布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及空间分布
        4.2.2 大田作物秸秆量换算标煤量分析
        4.2.3 大田作物秸秆的季节性变化
        4.2.4 可用于生物质能源的秸秆资源的特性
    4.3 小结
第五章 西南地区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分布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
        5.2.2 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的空间分布
        5.2.3 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的季节分布变化
        5.2.4 大田作物田间秸秆的标煤量分布
        5.2.5 可用于生物质能源的秸秆资源的特性
    5.3 小结
第六章 我国不同地区主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成熟期及分布
    6.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大田作物秸秆系数和加工副产物系数取值
        7.1.2 华东地区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分布
        7.1.3 中南地区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分布
        7.1.4 西南地区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分布
        7.1.5 我国不同地区主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成熟期及分布
    7.2 创新点
    7.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四川省绵羊资源的发掘与评估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四川省现有绵羊资源现状
        1.1.1 四川省绵羊的生产概况
        1.1.2 四川省的绵羊种质资源
    1.2 绵羊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1.2.1 DNA分子水平的研究概况
        1.2.2 分子标记的应用
    1.3 绵羊生产性能及肉质研究的概况
        1.3.1 绵羊生产性能研究概况
        1.3.2 绵羊肉质的研究概况
    1.4 绵羊的杂交改良研究概况
    1.5 绵羊资源的研究发展趋势
        1.5.1 绵羊品种资源的保护
        1.5.2 绵羊资源的充分利用
    1.6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群体及方法
        2.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2.1.3 绵羊资源材料与方法
    2.2 布拖黑绵羊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生长发育及肉质比较分析方法
        2.2.1 绵羊生长发育指标
        2.2.2 绵羊屠宰性能测定
        2.2.3 羊肉品质分析比较
        2.2.4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2.2.5 绵羊矿物质成分测定
        2.2.6 羊肉氨基酸成分测定
        2.2.7 羊肉脂肪成分测定
        2.2.8 羊肉挥发性成分测定
    2.3 四川省绵羊资源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布拖黑绵羊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生长发育和肉质比较试验结果分析
        3.1.1 生长发育指标
        3.1.2 屠宰性能和肉质分析
        3.1.3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3.1.4 氨基酸含量分析
        3.1.5 矿物质含量分析
        3.1.6 脂肪酸含量分析
        3.1.7 挥发性成分分析
    3.2 四川省绵羊资源的调查研究结果初步分析
        3.2.1 四川绵羊资源基本情况
        3.2.2 四川绵羊资源生理生化指标
        3.2.3 四川绵羊资源基本特征描述
        3.2.4 四川绵羊资源生长发育指标
        3.2.5 四川绵羊资源繁殖性能
        3.2.6 四川绵羊资源生产性能
        3.2.7 四川绵羊资源遗传指标分析
        3.2.8 四川绵羊资源饲养管理状况
        3.2.9 四川绵羊资源评估与保存信息
4. 讨论
    4.1 布拖黑绵羊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生长发育及肉质比较
        4.1.1 生长发育指标
        4.1.2 屠宰性能和肉质
        4.1.3 常规营养成分
        4.1.4 氨基酸和矿物质含量
        4.1.5 脂肪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
    4.2 四川省绵羊资源的调查研究
        4.2.1 四川绵羊资源基本情况
        4.2.2 四川绵羊资源生理生化指标
        4.2.3 四川绵羊资源基本特征
        4.2.4 四川绵羊资源生长发育指标
        4.2.5 四川绵羊资源繁殖性能
        4.2.6 四川绵羊资源生产性能
        4.2.7 四川绵羊资源遗传指标
        4.2.8 四川绵羊资源饲养管理状况
        4.2.9 四川绵羊资源评估与保存信息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山东花生品种在四川适应性研究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部分省市草莓种苗病毒种类检测与序列分析[D]. 王佳.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2]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D]. 杨叶华. 西南大学, 2020(01)
  • [3]青海高原温室花生引种试验[J]. 咸文荣,马永强,来有鹏,王树林. 安徽农业科学, 2019(20)
  • [4]五种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子营养组成和生境胁迫响应蛋白组学研究[D]. 秦芳玲. 西北大学, 2019(01)
  • [5]中国安息香属(安息香科)的形态分类修订[D]. 刘政.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6]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花椒和金银花品质与土壤环境耦合机理及调控对策[D]. 李开萍.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6)
  • [7]辽宁省花生品种区域适应性研究[J]. 王海新,王慧新,张宇,吴占鹏,陆岩. 农业科技通讯, 2018(01)
  • [8]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9]以华东、中南、西南地区为重点的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及时空分布的研究[D]. 王晓玉.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10]四川省绵羊资源的发掘与评估初探[D]. 陈华丽.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山东花生品种在四川的适应性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