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集团进驻黑龙江

广发集团进驻黑龙江

一、广发行进军黑龙江(论文文献综述)

黎莉[1](2020)在《GF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十年来,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开始纷繁复杂的变化,市场需求也随之波动改变,移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银行面临着利差收入收窄,公司业务发展压力加大,各大小银行纷纷将业务重心转向零售业务。但与此同时,国内银行虽然进行零售改革,但对比成熟的西方零售银行业,我国的零售银行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零售资产业务、零售中间业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第三方支付等新兴业态更是阻断了银行与客户的直接联系,随着客户行为习惯的变化,变革已势在必行。对零售银行改革的必然性,银行业界绝大部分已完全认可,摆在人们面前的主要是如何进行零售银行业务改革,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零售银行的理论研究的研究不少,但关于零售银行的实践研究以及案例研究不多见,特别是基于国外零售业务道路在中国的实践相关文章更是鲜有见闻,如何将西方发达的零售银行发展思路用于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零售银行,是摆在国内银行业界最为现实也是最为迫切的问题。本研究以GF银行为研究对象,探讨GF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GF银行在2006年由花旗银行控股,花旗拥有全球最先进的零售银行,对零售业务经验丰富,花旗在控股的10年过程中对GF的零售业务进行了系列改革,改革取得一定效果,但并未达到预期,GF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排名仍处于靠后位置,花旗银行解决了GF零售银行的专业团队问题、专业产品问题、条线SBU(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e)顶层设计问题等,但并未解决GF银行零售业务差异化经营和清晰的市场定位问题,当时花旗给广发打造的零售银行口号是,“建设国内一流的零售银行”,与国内所有的零售银行口号没有任何区别,这种不清晰的市场定位注定GF的零售银行改革不会取得业务质的飞跃。本文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首先对GF现状以及零售政策进行了分析,对其中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零售银行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我国零售银行的发展情况以及GF银行十多年来零售改革的实践经验,本文进一步探讨了GF银行现在需要进行的零售业务发展策略,并提出实施战略的措施和保障。笔者希望通过这个研究结果,为GF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充分体现我国银行业人士大胆创新、开拓进取的勇气和智慧。如今中国最大的国有保险集团“中国人寿集团”取代花旗控股GF银行,为GF的零售业务注入强大动力,相信GF银行一定能够抓住新形势下的战略机遇,紧贴国家政策,积极推动创新与变革,建立起卓越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成有自己特色的零售银行,为我国金融改革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

张瑞丽[2](2020)在《《东北日报》副刊《新闻通讯》研究(1946-1949)》文中研究指明解放战争时期,《新闻通讯》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张机关报《东北日报》的副刊,在创办的三年期间,对解放战争时期军事战况的报道、土地改革时期农民生产生活的报道以及解放后东北工业恢复生产的报道,都尽了一份自己的责任。尤其对东北解放区各个领域的通讯工作提供了积极的指导,广泛建立了东北地区的通讯网,对全国通讯组织的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积极打造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平台,在坚持不断开展自我批评的同时,还注重自下而上的群众批评。《新闻通讯》作为党报副刊,在坚持党报党性原则的同时,凸显出了自身特色,主要表现在政治导向鲜明且及时宣传政策,新闻取材广泛且内容真实丰富,重视人才培养并鼓励全民写稿,注重经验交流并打造公众论坛四个方面。本文力求从《东北日报》的原版史料出发,从宏观的党报角度和微观的报纸副刊角度出发,阐明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日报》副刊《新闻通讯》特殊的历史意义及其刊物特色。

李星郡[3](2018)在《保险巨头密集换帅:王滨掌舵国寿 罗熹履新太平》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上半年时,中国人寿趸交保费由613.38亿元压缩至100.89亿元,压缩比例达83.6%;同时,首年期交保费占长险首年保费的比重达89.00%、续期保费占总保费的比重达65.24%,并在半年报中给出"提前完成‘十三五’缴费结构调整的历史性任务"的肯定。"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2018年是中国人寿高质量发展元年,迈向高质量发展征程。我们将一往无前,蹄急步稳,勇毅笃行。"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601628. SH/02628.

杜立芳[4](2018)在《刘少奇研究史》文中研究说明“刘少奇研究史”,将对刘少奇生平思想宣传和研究的发生发展、主要内容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对刘少奇研究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进行相关的背景条件分析阐述,概括其研究的特点和价值,并将选取代表作,对内容、思想、成就、方法乃至缺陷进行理论性的分析和评论,点面结合,是刘少奇研究成果较为全面的系统的细致的梳理和评介,是展现刘少奇研究的发展史。这个课题尚未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刘少奇的生平思想的研究进行研究,有助于总结刘少奇的生平思想研究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推动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等的进一步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思想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萌芽和端倪(1919.5-1949.9)。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耻辱救亡和中国工人运动时代的到来催促对刘少奇这一革命人物的宣传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宣传和研究主要包括:少小时的他评和自评;生平事迹的报刊报道;中共党内评价;简要的刘少奇传记作品。刘少奇重要着作的出版也有重要宣传和研究意义。总体而言,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相当有限,大都是对刘少奇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在经济、政治、党建、统战、教育等各方面思想理论的真实报道和出版宣传,研究是零星的、不系统的,是刘少奇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最初的研究宣传资料,这些研究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宣传了中国革命。《中共的幕后首脑——刘少奇》一文由民国时期创办的《新闻杂志》于1949年4月17日第3卷第1期发表,这篇文章呈现出“篇幅长、详细具体”深度报道的特点,是1949年之前刘少奇评传中引人注目的一篇。此文作为代表作分析评述。第二章零星和希望(1949.10-1966.5)。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宽松的社会氛围、编辑出版《刘少奇选集》提上日程、炭子冲刘少奇旧居对外开放等等,使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刘少奇生平思想有了可能性,由于刘少奇是不主张对自己的宣传研究的,没有《刘少奇选集》等真材实料做支撑,对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科学研究很难开展起来,研究成果也只能是零星的,多见于一些文章理论的宣传、对刘少奇活动的一些报道和一些老同志对刘少奇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性文章。它们是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也是开展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一些基础资料。建国后十七年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呈现出政治化倾向明显,研究成果具有预热性、宣传性、不系统性等特点,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实践上推进和理论上积累的价值。《刘少奇同志在山东》是在“大跃进”的热潮中编着出的诸多宣传报道性的小册子之一,主要记录了刘少奇在山东的视察情况,是此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刘少奇地域性生平活动报道的小册子。吕振羽、江明《跟随少奇同志返回延安》,记述了刘少奇1942年3月到1942年12月底期间回延安途中革命斗争的历史,展现了英明决断、光辉伟大的领导人形象,是一篇幅较长的回忆文章。这儿都视为代表作分析评述。第三章曲折和歪曲(1966.5-1976.10)。即“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破坏了学术研究的正常秩序。“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被非法打倒,刘少奇研究多为污蔑伪造不实之词,是“失真”的研究。“失真”的研究集中体现为:报刊杂志文章对刘少奇的大批判;各类书籍小册子对刘少奇的批判;中共党史书对刘少奇污陷、批判,而此时张志新等喊出人民心声。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具有政治宣传性,歪曲性、粗糙性等特点,没有任何学术价值,而有不少研究的教训可以记取。《粉碎刘少奇叛徒集团》一书,主要是对炮制出来的一个个所谓的刘少奇叛徒集团进行批判,同时也对刘少奇很多思想言行进行批判,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批判刘少奇书籍,这里作为评介的代表作。这时大陆外的研究略显客观,如美国洛厄尔·迪特默《刘少奇》等。第四章澄清和成熟(1976.10-1998)。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刘少奇百年诞辰。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年,中国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学术界学术研究的局面尚未打开,刘少奇研究依然属于学术禁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全面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思想、政治、文化等政策环境的改变为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正常化、学术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后,刘少奇研究的春天开始到来。最初,研究的文章较多,多是纪念性的,或者着重批判林彪、“四人帮”对刘少奇制造的种种污蔑不实之词,带有拨乱反正、澄清历史是非的性质。由于《刘少奇选集》和他的各种专题文集相继出版,刘少奇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积累,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对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水平也不断提高,出版的书籍逐步增多,研究涉及到刘少奇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以及在经济、政治、党建、统战、教育、文艺等各方面思想理论。1988年7月陈君聪《刘少奇的思想理论研究》出版,1992年1月陈绍畴《刘少奇在白区》出版,1992年8月王世谊《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出版,1993年4月商孝才《刘少奇哲学思想研究》出版,1996年1月谭献民《刘少奇建党思想与民族传统文化论纲》出版,1996年9月黄峥编《刘少奇的最后岁月(1966-1969)》出版,1997年7月李万青《刘少奇统战思想研究》出版,1996年9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刘少奇年谱》出版,1998年10月《刘少奇传》出版,等等。刘少奇百年诞辰之际,掀起了刘少奇研究和宣传的高潮,研究宣传刘少奇的图书总数达到60种之多。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经历了由比较粗线条的勾画到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这一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还原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真实过程,还原了被歪曲的刘少奇的光辉形象和风貌。研究中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指导思想、领袖的思维逻辑方法和道德风范一览无遗,发挥了正能量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刘少奇在白区》一书,系统地记述了刘少奇在白区的斗争实践活动和思想理论上作出的独特贡献,是刘少奇白区工作研究最具权威性和最有代表性的着作,文中作为刘少奇实践和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一书对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方面主要思想理论作深刻、多方面的考察研究,是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刘少奇党建思想的专着,文中作为刘少奇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在众多学术成果中,生平研究成果《刘少奇年谱》和《刘少奇传》最引人瞩目。《刘少奇年谱》,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和档案材料为依据,对人物资料进行了具体的考证和梳理,准确、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刘少奇的生平事迹、革命实践、思想发展和理论贡献。《刘少奇传》,以大量文献档案、回忆录、采访录为基础,记述了刘少奇光辉的一生,反映了刘少奇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丰功伟绩。文中对生平研究成果《刘少奇年谱》与《刘少奇传》进行了比较性的评介。第五章巩固和深化(1999-)。全国各地各类研讨会的举办和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的成立等研究平台的搭建,再加上刘少奇相关文献资料的进一步出版,为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更为丰富的研究素材。学术界对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向全面和纵深方向发展,研究内容涵盖刘少奇生平思想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方面,一些研究论着具有新领域的开创性,思维角度方式方法都比较新颖,丰富了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1999年至今,出版了60多本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专着。2001年2月鲁彤等《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出版,2001年12月胡长水等《刘少奇之路:一个伟人的奋斗与命运》出版,2005年7月王双梅《刘少奇与抗日战争》出版,2006年1月黄峥执笔《王光美访谈录》出版,2008年陈成文等《刘少奇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出版,2009年1月黄祖琳《刘少奇家世》出版,2011年5月徐占全等主编《工运领袖刘少奇》出版,2014年5月董一冰《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出版,等等。这一时期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呈现研究内容的纵深性,研究成果形式的多样性,学术研讨和成果汇集呈现的常态化,特别是研究的现实视角和问题意识突出这些特点和价值。《刘少奇家世》一书,探寻了刘少奇家世的渊源历史,详细地介绍了众多的与刘少奇关系密切的亲属人物,这本书是在对家世人物生平事迹进行仔细调查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完成的,史料价值突显。此书视为代表作分析。《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一书,记述了刘少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一系列民生思想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刘少奇的民生思想,是研究刘少奇民生思想的第一本专着,开拓了刘少奇思想新领域的深入研究,文中作为刘少奇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王光美,与刘少奇共同生活了20年的妻子,作为刘少奇的秘书和最亲近的人,是刘少奇一手资料的获得者,对刘少奇宣传和研究贡献卓着,如刘少奇早期的口述资料和生平活动工作笔记,资料、文物的保存和捐赠以及纪念会和研讨会的参加,她还撰写和发表多篇回忆文章。访谈论着《王光美访谈录》,主角仍是刘少奇,文中对此进行了探究论述。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给以后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些经验教训方面的参考,并推动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推陈出新、更出彩出色。

邓婷[5](2017)在《交银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10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进军保险业的脚步,五大银行相继成立寿险专业子公司,交银人寿、建信人寿、农银人寿、工银安盛、中银三星相继更名挂牌,逐步在保险行业中形成了银行系的阵营。银行系寿险公司作为险企的新生代力量,有着先天的渠道优势,可以借助股东方的力量获得大量的潜在客户群,其生存与发展状况与其母行自身的经营策略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在研究自身的基础上,并借鉴国际经验,找到中国式的银行保险发展之路就成为了新的课题。本文综合分析了寿险公司的营销宏观环境,寿险行业环境,以及交银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简称“交银人寿”)的客户、渠道、产品等内部环境,采用了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方法,将市场营销学理论、7P服务营销理论融合在实践中。运用STP分析法、GE吸引力矩阵、家庭生命周期、消费者行为学等方法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为交银人寿营销策略的制定创造条件。针对公司现阶段存在的对细分市场定位模糊,缺乏特色鲜明的产品策略,营销渠道发展不均衡,促销方式传统且针对性不够等等问题,通过以上研究较全面地梳理、制定了交银人寿的营销策略。从产品体系构建、价格策略设计、渠道建设策略、人员策略、促销策略、有形展示策略、营销过程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几大角度出发,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同时为保障营销策略的落地实施,探讨了与之配套的销售队伍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和财务保障、信息管理系统支持等保障机制。论文最后落笔明确提出了构建交银人寿营销策略的十点结论。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交银人寿营销策略的模式选择、规划、确保营销目标实现,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措施。把营销理论框架和最新的营销理念结合起来,应用于具体的公司,解决营销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希望本文对银行系寿险公司如何细分市场,制定与自身资源能力匹配的营销策略,提升整体的营销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吴宝慈[6](2014)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评价及成长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银行业务全面发展创造了空间,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渐放开,外资银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股份制银行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中国银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城乡居民做出了重大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已经跻身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行列。但是由于来自市场中内外资银行及各类新型金融机构的竞争加剧以及邮储银行组建的特殊性,其在成长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必须在成长过程中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以发展壮大自己,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因此,邮储银行成长性评价及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成长分析。首先,介绍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的内涵。其次,分析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的衡量标准、表现及特点。最后,运用相关数据从市场状况、管理状况、人力资源状况、财务状况四大方面论述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成长现状。第二部分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驱动力研究。首先,分析影响商业银行成长的内部、外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从内在动力、外在竞争和环境支持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成长动力,为下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驱动力的指标体系。最后,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理论假设的验证。第三部分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评价研究。首先,是基本理论分析,介绍了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其次,根据此原则从成长实力、成长潜力和环境支持力三个方面构建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从多个角度介绍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评价的方法,并选择运用突变级数法分析了其成长性,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指出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对策研究。首先是基础理论分析,介绍了创新SWOT分析方法的分析步骤。其次,整理问卷调研的数据建立邮储银行优势创新矩阵、产业优势创新矩阵、竞争对手创新矩阵和顾客需求矩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检验。接着,汇总以上矩阵得出邮储银行创新SWOT矩阵,分析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然后,介绍了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成长过程中的做法,并总结出给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带来的启示。最后,从提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成长实力、成长潜力和环境支持力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张炜[7](2013)在《FDI对中国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分析 ——兼论FDI对制度溢出的空间效应》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表现为外资大量流入,伴随而来的是外资对我国现有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成为学者们开始关注的一个问题。早先很多学者都对FDI的性质与作用及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其中比较突出的几个领域包括FDI的区位选择理论、FDI的吸收能力及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在这些研究中都会涉及FDI对一国技术进步产生的作用,却很少涉及FDI对一国制度变迁产生的影响,即使有所涉及也很少提及FDI对中国这一吸资大国在经济转型、制度变迁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对于中国这个转型大国而言,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在制度方面有着很大区别,引入外资意味着引进一种新的投资主体、新的企业制度、新的运营理念与新的资源配置方式。FDI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进入我国,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并且FDI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民营经济在中国制度变迁过程中所应起到的作用和所应扮演的角色,FDI这种制度安排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局部制度的转变。同时,FDI作为一种包含着技术、制度、管理经验、先进理念、资金、资本等项目的“复合产品”,对东道国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并且存在于在制度层面。FDI的大量涌入将成为我国迈向市场化经济制度转型所选择的一条特殊道路,以其特殊的性质与特点推动并影响着我国制度变迁。本文着重要解决长久以来对FDI的争议问题:FDI是否会影响我国制度变迁。如果会,那么FDI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又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影响我国制度变迁的。在FDI影响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趋势与特点。针对这些FDI进入我国后产生的种种问题与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外资政策应该如何选择。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过程分析与现状论述相结合的方法,最初梳理了国内外对FDI促进一国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并详细论述了FDI对我国制度变迁影响的理论基础。FDI进入我国后带来了新的制度模式,增加了制度创新收益,改变了原有的制度安排。通过促进市场制度、法律制度、非国有经济制度、金融制度与政府制度的传导机制影响我国制度变迁。本文根据各因素作用机制将此传导机制划分为两大效应分别为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和五大制度因素分别为市场制度、金融制度、非国有经济制度(这三大因素属于FDI影响的直接效应因素)、法律制度与政府职能和制度(这两大因素属于FDI影响的间接效应因素)。在分析完传导机制后对其进行实证检验,通过脉冲响应对FDI进入后对各制度因素的冲击影响进行模拟,并分析冲击时滞产生的时期及原因。同时,本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考虑空间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SLM)对各省域制度指标进行估计,将距离因素考虑进来并赋予空间权重,使得衡量制度溢出效应更加精准。本文运用此方法衡量了一个地区FDI的进入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效果及溢出效应,发现FDI促进我国制度变迁过程中产生制度溢出现象,且具有空间溢出性的特点,同时空间溢出性呈现出区域性特征。以往的研究很少将外资溢出效应的空间性考虑进来,在传导机制的过程中FDI对制度变迁的空间溢出性不容忽视。现代空间经济理论认为,当运输成本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时,各地区之间会由此形成较高的贸易壁垒并维持着自给自足的均衡。同时,外资制度溢出本质上是FDI的制度外部性,而制度的溢出路径遵循示范效应、竞争效应、联系效应和人力资本流动效应四种机制。因此,各地区间制度溢出路径有效性也会随着地理距离或溢出成本的增加而降低,这意味着在区域间跨国公司促进东道国制度变迁的过程中,邻近地区会比较远的地区更有可能形成制度溢出效应。可见,加入空间性的制度溢出研究使得成果更加细化、更具有现实意义。运用空间角度的分析方法可以清晰的了解到FDI进入我国以来对我国各省域间制度变迁产生的影响。本文最终通过逐层递进和具有逻辑性的研究得出结论与相应政策建议,并为未来外资发展提供导向。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如下:第一章为引言。首先,从FDI进入我国的特征与作用入手,引出FDI促进我国制度变迁这一研究主题;其次,对中外学术界关于对FDI影响制度变迁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再次,阐述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最后对文章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为FDI促进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回顾。分别对制度、制度变迁、FDI与FDI对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然后就FDI在中国转型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予以阐述,得出FDI影响我国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同时,进一步将文章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溢出理论与空间经济理论加以阐述与说明。第三章为FDI对我国制度变迁的传导机制分析。将FDI影响我国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影响机制因素分为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其中FDI对我国制度因素影响的直接效应包括市场制度、金融制度、非国有经济制度,间接效应包括法律制度与政府制度。其后针对每一种制度因素的传导机制予以详尽论述,最终得出FDI影响我国制度变迁的整体传导机制。第四章为FDI对我国制度变迁传导机制的实证论述。通过格兰杰检验对FDI影响各制度变量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予以验证,再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对FDI一个冲击对各制度变量的具体影响趋势图进行验证,并得出相应的影响滞后期,最终以例证形式对先前理论论述加以整体实践论证。第五章为FDI促进我国制度变迁过程中溢出效应分析。FDI影响我国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在微观层面产生了溢出效应。首先通过近几年各省分制度相关数据论证FDI溢出效应的存在与溢出程度,其后根据分析对FDI制度溢出效应在我国呈现的特点进一步加以论述与解释,其间针对溢出效应产生的空间性问题加以着重论证。第六章为相关政策建议,对如何进一步带动FDI促进我国制度变迁、增强FDI制度溢出性并解决其空间不均衡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我国未来的外资政策给出相应合理选择。

罗磊[8](2013)在《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许多报业集团都相继启动了对全媒体的探索,预示着国内媒体转型进入以“全介质传播”为核心命题的发展阶段,“全媒体”研究也随之成为前沿的课题。从媒介融合的演变看,全媒体模式契合了当下中国报业改革的问题,它指出了一种路径。更主要的是,全媒体不但揭开了报业对“技术短板”的担忧,还清晰地把报业从单一媒介模式到全介质传播转换的急迫性表露无遗。从融合语境看,所有纸媒都要经历这一阶段性的形态转身。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实现华丽转身,是个新课题,更是一个难题;而如何利用新的契机,打破区域壁垒,以便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议题。本研究立足于这一现实需要与理论期待,基于“西部地区报业集团”的研究取向,对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作了深入研究。论文紧扣全球报业数字化趋势与既有实践,立足于当下我国报业全媒体转型的关键命题与发展趋势,总结了当下报业集团的改革与实践。并对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对其优、劣势和机遇、困境进行了综合比较,试图解决全媒体战略能否接轨并创新西部报业集团发展路径的问题,选取了三个富有代表性的模式: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平台”模式、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双轮驱动”模式、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同轴捆缆”模式,以它们转型的成功经验为例证,尝试从中提炼出对整个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有价值的东西,力图勾勒一幅全媒体转型的成功图景。最后,针对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的正反因素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指出了全媒体转型的要点,并从构建内容体系、一体化布局全媒体传播体系、流程再造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全媒体转型的初步设想,进一步归纳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的路径。旨在为西部地区报业的研究者和经营者提供一些思路,以便改进和完善西部地区报业的经营环境;通过比较、借鉴和实践创新,实现对东部地区报业的追赶。

郭涛[9](2012)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长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城市信用合作社改组而成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经过近15年的发展,城商行有效地控制和化解了数千家城市信用社积累的金融风险。面向未来,在中国特色的经济环境中,选择怎样的成长模式才能成为市场的强者,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以战略管理理论、成长理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从成长特征、成长动力机制、成长模式三个方面对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机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规范性研究、大样本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相结合等技术手段,在系统的研究框架下,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成长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每类特征产生的动因和现实途径;深入剖析了影响城市商业银行成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构建了成长动力机制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模型修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模成长、差异成长和借势成长的三种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模式,并以齐鲁银行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最后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成长提出政策建议。与以往研究相比,文本的创新性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城市商业银行成长动力机制。本文通过对各种风险因素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是由外部推力与内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特点,构造了城市商业银行成长动力模型。借助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在大规模专家访谈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验证了成长动力机制的有效性,进一步揭示了成长驱动因素之间、成长驱动因素与成长性各维度之间的作用路径和相互关系。(2)提出了基于城市商业银行异质性的成长特征体系。本文指出城商行成长特征的本质就是在不同的影响因素下选择不同的成长方式。在此基础上,抽丝剥茧,深入探讨了每种成长方式的成长驱动因素,包括区位优势、政府影响、市场竞争、公司治理、资本约束、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3)提出了基于城市商业银行成长动力机制的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模式。针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独特性,提出了基于城市商业银行成长动力机制的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模式,即规模成长模式、差异成长模式和借势成长模式,分别阐述了其成长模式的特征、城商行的初始条件、经营策略以及相关案例;最后以齐鲁银行为例,详实地分析其成长模式的选择策略。

林燕[10](2008)在《银行并购的政府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规制放松的推动和促进下,世界性的银行并购活动在全球持续发生,众多跨国银行逐渐把并购目标转向亚洲、转向中国,处于从新兴市场经济向成熟市场经济转轨中的中国,不可避免地被融入这一全球性的并购浪潮。中国银行业的并购可以分为本国并购和外资并购两种类型。本国并购的实践主要从1995年开始,初期的银行并购多为当银行面临危机时,政府出于稳定金融秩序的目的,由政府决策、政府撮合、政府注资而促成,具有较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因而有“准并购”之称谓。中国银行业的外资并购,由于规制政策的限制(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入股比例合计不得超过25%),主要表现为境外金融机构对我国银行业的参股,从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入股光大银行算起已有12个年头。随着入世五年过渡期的全部结束,中国的银行将更多基于市场化的选择,通过并购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通过混合并购和海外并购开拓业务领域和市场领域,提升国际竞争力;外资亦将以占有国内市场、扩大和掌握控制权为目的,更迅速全面地进入中国金融业,入股中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此,国内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必将面临一场大幅度的变革和创新,展开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中国银行业的并购整合势必融入世界并购浪潮中,并成为银行并购研究中不应忽视的现实内容。本文在文献综述、理论阐释的基础上,从研究分析美国、欧盟和日本三个国家(地区)对银行并购的规制制度、模式和方法入手,综合比较了三者在银行并购规制制度、模式与具体方法上的异同,为最终就中国银行并购的政府规制制度、模式与方法做出选择,做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准备。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证了中国银行业国内并购的历程和类型以及外资并购的历程和特点,探寻了中国各级政府的规制行为在银行并购中的作用,以及对银行并购的政府规制和并购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了中国对银行并购的政府规制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中国银行并购规制制度、模式和具体方法的建议。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对银行并购规制的经验表明,政府规制在银行并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合理有效的政府规制能够规范银行的并购行为,防止银行利用垄断势力危害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促进银行业在自由竞争中改进效率、提高竞争能力、形成合理有效的金融市场结构,最终改善社会福利。而过度的政府行政干预和保护不利于银行业形成长期有效的产业竞争力,不利于银行在竞争中确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金融与经济环境的长期稳定。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对银行并购的规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政府作为金融规制的供给方,通过金融法律的制定和监督执行,实施对银行并购的规制。第二,银行并购改变市场结构,具有引致垄断、危害自由竞争的可能性,因此各国对银行并购的规制均以反垄断规制为核心,通过制定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实施对银行并购的全面、系统的规范。第三,由于在社会、经济、政治、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不同发展历程和特征,对银行并购的规制在国与国之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规制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规制政策也在发生着变化。同时针对不同的微观主体,针对不同类型的并购行为,规制政策均不相同。因此对银行并购的政府规制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阶段性和灵活性的总体特征。第四,随着近年来各国对政府规制的放松,以及出于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和增强本国企业竞争力的需要,总的发展趋势是,各国对于本国银行业的并购逐步持宽松的态度;同时由于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银行并购尤其是涉及到外资的并购关乎一国金融的稳定与安全,各国对本国并购和外资并购行为实施宽严有别的规制选择,对外资并购仍实施相对严格的规制政策。中国的银行并购与西方银行并购有着不同的制度背景。当代西方的银行并购有着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金融市场发达,银行产权制度明晰。而中国缺乏全面完善的银行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形成发达的金融体制,银行产权制度有待完善。与西方市场化的并购不同,中国银行业的并购行为长期以来以政府效用为主导,政府在银行并购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一,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都为国有企业和地方经济提供了众多便利,形成了大量历史包袱。因此在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不得不为过去对商业银行的索取行为延期支付对价,在引资前期处置了大量不良贷款,以政府注资、资产置换等方式充实银行资本金、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第二,商业银行的并购成为各级政府博弈的结果。在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为省域股份制商业银行、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省政府和市政府根据自身的效用函数做出是否积极支持、配合并购的策略选择,而并非完全从市场原则和银行自身效用出发。政府在并购中的行政干预和介入为日后政府干预银行日常经营行为埋下了隐患。第三,在早期问题银行处置过程中,政府为避免银行倒闭带来的金融波及效应,通过指定、建议接管收购的主体,暂时化解了金融风险,但由于对收购银行的并购整合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考虑不足,反而可能加大了收购银行的经营风险。第四,中国银行业的外资并购则显露出金融资产评估、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对中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法律制度、规制政策制定和执行提出了要求和挑战。银行并购本质上属于一种产权交易,政府对并购过多的直接干预可能扭曲经济效率,有悖市场原则;而对发生的任何并购行为都听之任之,没有一定的规范,也可能会形成垄断、加重金融风险、危害金融安全。一国的金融规制能力反映了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能力,以及履行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能力和稳定经济、克服金融危机的能力。中国在银行并购中的政府职能的正确定位十分关键,这将涉及从行政性干预转向以法律规制为主、对国内银行并购从严格保护转向市场开放、对外资银行并购从严格限制转向制度约束、对问题银行从无原则的保护转向基于成本收益的市场化处置。放松规制与加强监管并行、政府职能转变与效率改进并行。总之,通过有效的政府规制保证市场行为的顺利完成,打击和避免垄断行为,维护中小银行和利益相关者的应有利益,确保金融安全与稳定。

二、广发行进军黑龙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发行进军黑龙江(论文提纲范文)

(1)GF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流程及思路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零售银行业务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服务管理理论
        2.1.2 战略管理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研究综述
        2.2.2 国内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研究综述
    2.3 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零售银行业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零售银行业务的概念和内容
        3.1.1 零售银行业务概念
        3.1.2 零售银行业务的内容
    3.2 国际零售银行业的发展特点
        3.2.1 国际零售银行业务现状
        3.2.2 国际零售银行业的发展特征
    3.3 国内零售银行业务现状和发展趋势
        3.3.1 我国零售银行发展情况
        3.3.2 未来零售银行的发展趋势和战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F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竞争分析
    4.1 GF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4.1.1 GF银行零售业务构成现状
        4.1.2 零售银行组织架构及人员构成
        4.1.3 零售银行业务产品类型
        4.1.4 零售银行品牌建设
    4.2 GF银行零售业务的SWOT分析
        4.2.1 GF银行零售业务的优势分析
        4.2.2 GF银行零售业务的劣势分析
        4.2.3 GF银行零售业务的机会分析
        4.2.4 GF银行零售业务的威胁分析
    4.3 GF银行零售业务的SWOT综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F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战略
    5.1 GF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目标
    5.2 GF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步骤
    5.3 GF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战略定位
    5.4 GF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战略的实施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F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战略的配套保障措施
    6.1 注重信息技术,加大平台合作,实现批发化经营
    6.2 建设高素质内部团队
    6.3 改变原有产品导向型,注重品牌建设
    6.4 注重风险管理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东北日报》副刊《新闻通讯》研究(1946-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东北日报》及副刊《新闻通讯》的创刊与发展
    第一节 《东北日报》的创刊与发展
        一、《东北日报》的创刊背景
        二、《东北日报》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东北日报》副刊《新闻通讯》的创刊及发展
        一、《新闻通讯》的创刊
        二、《新闻通讯》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闻通讯》的办刊方针与功能定位
    第一节 坚持“全党办报”的方针
        一、以”全党办报”思想为指导原则
        二、“全党办报”思想的具体实践
    第二节 突出通讯工作是“党报柱石”的地位
        一、党报通讯工作制度
        二、《新闻通讯》对通讯工作的促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闻通讯》打造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平台
    第一节 党报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二节 自下而上的群众批评
        一、批评的群众性
        二、批评的典型性
    第三节 报纸本身的自我批评
        一、实事求是地自我批评
        二、经常性地自我批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闻通讯》开展的业务指导
    第一节 对农耕和农民报道的指导
        一、对农业生产报道的指导
        二、对农村通讯的指导
    第二节 对生产和工人报道的指导
        一、强调工人通讯的重要性
        二、对经济生产报道的指导
    第三节 对军事和部队报道的指导
        一、对军事宣传的指导
        二、对军队通讯的指导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闻通讯》对党报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第一节 坚持党性原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第二节 “全党办报”的率先实践
    第三节 新闻工作者培养的摇篮
    第四节 党报群众化、通俗化的探索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保险巨头密集换帅:王滨掌舵国寿 罗熹履新太平(论文提纲范文)

新一轮人事调整
罗熹接棒中国太平
杨明生的国寿六年
新使命

(4)刘少奇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萌芽和端倪(1919.5——1949.9)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的特定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中共的幕后首脑——刘少奇》 第二章
    零星和希望(1949.10—1966.5)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的研究准备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山东人民出版社《刘少奇同志在山东》 第四节
    吕振羽、江明与《跟随少奇同志返回延安》 第三章
    歪曲和曲折(1966.5——1976.10)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失真”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 第三节
    南开大学卫东红卫兵《卫东》编辑部《粉碎刘少奇叛徒集团》 第四章
    澄清和成熟(1976.10—1998) 第一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研究条件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陈绍畴与《刘少奇在白区》 第四节
    王世谊与《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 第五节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刘少奇传》 第五章
    巩固和深化(1999—) 第一节
    1999至今研究的有利条件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黄祖琳与《刘少奇家世》 第四节
    董一冰与《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 第五节
    王光美的宣传和回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交银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交银人寿营销环境分析
    2.1 公司概况
        2.1.1 公司前身情况
        2.1.2 公司股东情况
        2.1.3 公司更名后的情况
    2.2 宏观环境
        2.2.1 政治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社会环境
        2.2.4 文化环境
    2.3 行业环境
        2.3.1 新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历程
        2.3.2 国际银行保险的发展借鉴
        2.3.3 行业环境
    2.4 内部环境
        2.4.1 客户资源
        2.4.2 营销渠道
        2.4.3 产品竞争力
        2.4.4 营运支持
        2.4.5 组织与人力资源
    2.5 SWOT分析
第3章 交银人寿市场细分与定位
    3.1 市场细分
        3.1.1 地域细分
        3.1.2 人口细分
        3.1.3 心理与行为细分
    3.2 目标市场选择
        3.2.1 机构网络的布局选择
        3.2.2 目标客户群的选择
    3.3 市场定位
        3.3.1 品牌定位
        3.3.2 产品定位
        3.3.3 人员定位
第4章 交银人寿营销策略制定
    4.1 产品体系构建
        4.1.1 优化产品创新研发体系
        4.1.2 依据目标客户需求开发产品
        4.1.3 针对特定区域市场需求补充完善产品体系
        4.1.4 突出便捷而实惠的健康管理服务
    4.2 价格策略设计
        4.2.1 定价方法
        4.2.2 产品定价差异化
        4.2.3 地域定价差异化
        4.2.4 客户定价差异化
    4.3 渠道建设策略
        4.3.1 业务条线渠道建设
        4.3.2 分支机构渠道建设
    4.4 人员策略
    4.5 促销策略
        4.5.1 品牌传播
        4.5.2 公关活动
        4.5.3 目标客户群沟通
    4.6 有形展示策略
    4.7 过程管理策略
    4.8 客户关系管理
第5章 交银人寿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5.1 销售队伍组织架构
    5.2 人力资源政策
        5.2.1 用工形式与增员
        5.2.2 客户经理培养机制
    5.3 财务保障政策
        5.3.1 销售激励机制
        5.3.2 考核约束机制
    5.4 信息管理系统
        5.4.1 客户经理工作平台
        5.4.2 人员管理系统
        5.4.3 综合报表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评价及成长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1.2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3 论文总体思路、写作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基本框架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内涵及特点
    2.1 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内涵
        2.1.1 企业成长性内涵
        2.1.2 商业银行成长性内涵
        2.1.3 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内涵
    2.2 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表现及特点
        2.2.1 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衡量标准
        2.2.2 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表现
        2.2.3 邮政储蓄银行成长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现状分析
    3.1 市场状况分析
        3.1.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服务网点
        3.1.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范围
        3.1.3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存款余额
        3.1.4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资产总额
    3.2 管理状况分析
        3.2.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部门设置
        3.2.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治理结构
        3.2.3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风险管理
        3.2.4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络化建设与管理
    3.3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3.3.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从业人员素质
        3.3.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
    3.4 财务状况分析
        3.4.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财务管理模式
        3.4.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经营成果
        3.4.3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财务核算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驱动力研究
    4.1 影响商业银行成长的驱动因素
        4.1.1 内部驱动因素
        4.1.2 外部驱动因素
    4.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驱动力分析
        4.2.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的内在动力
        4.2.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的市场竞争压力
        4.2.3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的环境支持力
    4.3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驱动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理论假设的提出
        4.3.2 实证方法简介
        4.3.3 数据的收集
    4.4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驱动力的实证研究
        4.4.1 模型的设计
        4.4.2 数据的检验
        4.4.3 路径分析
        4.4.4 样本数据分析
        4.4.5 SEM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5.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指标选择的原则
        5.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5.2.1 企业成长性评价方法综述
        5.2.2 突变级数法的基本原理
        5.2.3 突变级数法的基本步骤
    5.3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评价实证分析
        5.3.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状况
        5.3.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评价
    5.4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5.4.1 成长实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5.4.2 成长潜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5.4.3 环境支持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创新SWOT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分析
    6.1 创新SWOT分析方法介绍
        6.1.1 产业层面的分析
        6.1.2 市场层面的分析
    6.2 创新SWOT矩阵构建
        6.2.1 问卷调研
        6.2.2 整理资料、建立矩阵及统计检验
    6.3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创新SWOT分析
        6.3.1 邮政储蓄银行优势创新矩阵
        6.3.2 邮政储蓄银行产业优势创新矩阵与竞争对手创新矩阵
        6.3.3 邮政储蓄银行客户需求创新矩阵
        6.3.4 邮政储蓄银行创新SWOT矩阵的汇总分析
    6.4 中国邮储银行创新效率的差异性和收敛性分析
        6.4.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创新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及指标选取
        6.4.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静态创新效率分析
        6.4.3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动态创新效率分析
        6.4.4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创新效率区域收敛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对策研究
    7.1 同业成长实践及经验
        7.1.1 同业成长经验分析
        7.1.2 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的启示
    7.2 提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实力的策略
        7.2.1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以提高管理水平
        7.2.2 健全资本补充机制以提高资本实力
    7.3 提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潜力的策略
        7.3.1 推行股权多元化以完善银行治理结构
        7.3.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7.4 提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环境支持力的策略
        7.4.1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
        7.4.2 政府适当的政策倾斜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7)FDI对中国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分析 ——兼论FDI对制度溢出的空间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1.2.1 FDI促进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1.2.2 FDl溢出效应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FDI影响中国制度变迁及其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制度变迁与FDI理论回顾
        2.1.1 制度与制度变迁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2.1.2 中国制度变迁相关研究理论概述
        2.1.3 FDI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概述
    第二节 FDI影响中国制度变迁及其理论基础
        2.2.1 FDI与中国转型过程中制度变迁
        2.2.2 FDI影响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节 溢出效应理论与空间经济学理论
        2.3.1 FDI溢出效应理论
        2.3.2 空间经济学理论分析
第三章 FDI促进中国制度变迁的传导机制
    第一节 FDI对制度变迁影响机制
        3.1.1 FDI对制度变迁影响传导框架
        3.1.2 FDI对制度变迁传导的效应机制分析
    第二节 FDI对中国制度变迁影响直接效应
        3.2.1 FDI促进我国非国有经济制度变迁
        3.2.2 FDI促进我国金融制度变迁
        3.2.3 FDI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变迁
    第三节 FDI对我国制度变迁影响间接效应
        3.3.1 FDI促进我国政府制度变迁
        3.3.2 FDI促进我国法律制度变迁
第四章 FDI促进中国制度变迁机制实证分析
    第一节 FDI对制度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4.1.1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4.1.2 VAR模型与格兰杰检验
    第二节 FDI对制度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
        4.2.1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2.2 FDI对各制度变量的滞后性分析
    第三节 FDI促进制度变迁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 FDI对中国区域制度变迁的溢出效应
    第一节 计量及检验结果
        5.1.1 经济模型
        5.1.2 回归结果分析
    第二节 FDI对我国区域制度变迁贡献率递增
        5.2.1 转型时期制度特点与FDI促进区域制度变迁
        5.2.2 FDI促进我国区域制度变迁特点
    第三节 FDI对制度变迁产生溢出效应
        5.3.1 FDI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
        5.3.2 FDI对制度变迁溢出效应显现
        5.3.3 不同地区溢出性发展趋势
    第四节 FDI对制度溢出呈现空间区域性特点
        5.4.1 我国各省份的溢出效应呈现区域性
        5.4.2 FDI促进制度变迁溢出效应呈现区域性特点原因
第六章 相关问题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FDI促进中国制度变迁机制
        6.1.1 健全国内制度环境
        6.1.2 增强外资企业与国内发展的关联性
        6.1.3 力促竞争效应与模仿效应的实现
        6.1.4 改善地方政府引资审核与激励机制
        6.1.5 优化市场环境,实现FDI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第二节 强化FDI制度溢出效应
        6.2.1 注重人力资源流动与人力资本培育
        6.2.2 加强对外资企业根植性和外资企业之间竞争度培养
        6.2.3 加大投入力度,增强溢出效应吸收能力
        6.2.4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促进FDI溢出效应发生与扩散
    第三节 促进FDI空间制度溢出效应地区均衡发展
        6.3.1 扩展沿边国门以毗邻优势扩大开放力度
        6.3.2 利用服务贸易扩大中、西部地区资本吸引力
        6.3.3 承接东部地区FDI项目与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合作
        6.3.4 以政府宏观调控为契机促进地区均衡发展
    第四节 利用外资政策选择
        6.4.1 发达国家的外资政策选择
        6.4.2 发展中国家的外资政策选择
        6.4.3 我国外资政策选择
        6.4.4 我国未来发展方向与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全媒体概念解析
        1.1.1 全媒体概念的解读
        1.1.2 全媒体的价值特点
    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1.3.1 国内外媒介融合研究现状
        1.3.2 传统报业全媒体转型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4.1 主要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4.3 本文创新点
2 报业全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
    2.1 当前报业全媒体转型的动因
        2.1.1 技术因素
        2.1.2 受众因素
        2.1.3 经济因素
        2.1.4 政策因素
    2.2 报业全媒体转型的内容与实践
        2.2.1 报业全媒体转型的内容
        2.2.2 国外报业数字化的实践参考
        2.2.3 国内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的实践模式
    2.3 报业全媒体战略的未来走向
        2.3.1 以互联网和移动媒体为重点
        2.3.2 发展数字视频媒体前景广阔
        2.3.3 媒介融合由浅向深推入
        2.3.4 媒介形态和生产更趋专业细分
3 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3.1 西部地区报业集团的总体概况
        3.1.1 数量构成状况
        3.1.2 报业集团的基本格局
        3.1.3 西部地区报业集团的竞争格局
    3.2 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的有利条件分析
        3.2.1 城市化进程加快催熟报业市场
        3.2.2 宽松的舆论环境培育报业发展沃土
        3.2.3 良好的文化生态助推转型红火
        3.2.4 新闻嬗变深化报业改革势在必行
    3.3 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的困境分析
        3.3.1 认知障碍
        3.3.2 体制制约
        3.3.3 技术瓶颈
        3.3.4 人才匮乏
4 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的模式与前景
    4.1 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的模式
        4.1.1 “平台”模式: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4.1.2 “双轮驱动”模式: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4.1.3 “同轴捆缆”模式: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4.2 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后的前景探析
        4.2.1 优化体制机制,再造游戏规则
        4.2.2 延伸产业链,创新盈利模式
        4.2.3 变革组织结构,推动流程创新
5 对西部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的进一步思考
    5.1 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的要点
        5.1.1 抢占文化体制改革先机,谋取转型发展空间
        5.1.2 加大资本运营的力度,积聚转型的物质基础
        5.1.3 重视“技术驱动”的意义,培养全媒体人才
    5.2 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的对策
        5.2.1 合理化建构全媒体内容银行体系
        5.2.2 一体化布局“全媒体”传播体系
        5.2.3 最优化设计“全媒体”流程结构
        5.2.4 合作化携手走联合发展共赢之路
6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9)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长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主要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回顾
    2.1 企业成长相关研究
    2.2 银行成长相关研究
    2.3 城市商业银行成长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成长特征研究
    3.1 规模增长
    3.2 资本运营
    3.3 政府推动
    3.4 内部成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成长动力机制研究
    4.1 成长性的界定
    4.2 成长驱动因素
    4.3 成长动力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城市商业银行成长动力机制的验证
    5.1 问卷设计与完善
    5.2 数据收集与初步处理
    5.3 结构方程模型与拟和指标
    5.4 问卷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5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5.6 假设检验与成长动力机制修正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成长动力机制的成长模式研究
    6.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模式的战略选择
    6.2 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模式的国际经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城市商业银行成长动力机制实证研究——齐鲁银行成长分析
    7.1 发展概况
    7.2 发展业绩
    7.3 成长模式选择
    7.4 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附录一:城市商业银行成长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附录二:调查调研数据编码对照表
致谢

(10)银行并购的政府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宗旨和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及本文拟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四、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企业并购的相关理论
        二、国外银行并购的文献综述
        三、国内银行并购的文献综述
        四、对银行并购相关理论的评述
    第二节 政府规制理论
        一、政府规制的界定
        二、政府规制理论的溯源和发展
    第三节 金融规制理论
        一、金融规制的分类
        二、金融规制的目标
        三、金融规制的原则
        四、银行并购规制的内容
    第四节 银行并购中的反垄断规制理论
        一、垄断的经济学分析
        二、银行并购的垄断效应
        三、反垄断规制制度
第二章 西方银行并购规制的实践
    第一节 西方银行并购的历史和现状
        一、全球银行并购的五次浪潮
        二、当前全球银行业并购的特点
    第二节 美国银行并购规制的实践
        一、银行并购的申请和审批制度
        二、反垄断法
        三、并购准则
        四、对问题银行的规制
        五、外资并购规制
    第三节 欧盟银行并购规制的实践
        一、欧盟竞争法概况
        二、企业并购规制的程序法
        三、企业并购规制的实体法与适用除外制度
        四、跨国并购规制中的政治因素
    第四节 日本银行并购规制的实践
        一、企业并购的定义
        二、企业并购规制的要件
        三、企业并购规制的程序规范
        四、企业并购规制的实体规范与适用除外制度
        五、外资并购规制
        六、日本的金融制度改革
    第五节 美、欧、日银行并购规制实践的异同分析
        一、美、欧、日银行并购规制的共同特征
        二、美、欧、日银行并购规制的不同点
第三章 中国银行业的并购
    第一节 本国并购的历程与类型
        一、城市信用社合并重组为城市商业银行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合并重组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并购
        四、商业银行的混合并购和海外并购
    第二节 外资并购的历程与特点
        一、外资并购的历程
        二、外资并购的特点
        三、相关的评价与分析
第四章 中国银行业的并购规制
    第一节 政府的职能定位及其相应的规制模式
        一、政府职能定位的困惑
        二、政府效用主导的银行并购模式
        三、银行并购规制中多方利益的博弈
    第二节 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法律规制
        一、银行并购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银行并购具体操作过程缺乏法律规范
        三、银行并购中涉及问题银行处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第三节 中国银行业反垄断规制的现状与问题
        一、中国银行业反垄断规制的现状
        二、我国反垄断法对企业并购的规制
        三、我国反垄断规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外资并购规制的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对银行业外资并购规制的现状
        二、我国对银行业外资并购规制的问题
第五章 中国银行业并购规制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并购规制的价值取向和总体特征
        一、中国银行业并购规制的价值取向
        二、中国银行业并购规制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政府职能定位
        一、政府规制的效率边界的合理界定
        二、政府规制效率的改善
        三、对规制者的规制
    第三节 对银行并购法律规制的完善
        一、金融规制模式的完善
        二、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第四节 对银行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完善
        一、银行并购反垄断规制的适用除外制度
        二、结合产业政策对外资并购的反垄断规制
        三、我国银行并购规制的实体规范
        四、统一独立高效的反垄断规制机构
    第五节 对外资并购法律规制的完善
        一、对外资银行的准入审查
        二、金融资产评估制度与入股价格的合理确定
        三、对信息披露、内幕交易和反收购的规制
        四、国家经济安全审查制度的建立
        五、主管当局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广发行进军黑龙江(论文参考文献)

  • [1]GF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黎莉.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2]《东北日报》副刊《新闻通讯》研究(1946-1949)[D]. 张瑞丽.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3]保险巨头密集换帅:王滨掌舵国寿 罗熹履新太平[J]. 李星郡. 商讯, 2018(08)
  • [4]刘少奇研究史[D]. 杜立芳. 扬州大学, 2018(07)
  • [5]交银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邓婷. 湖南大学, 2017(07)
  • [6]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长性评价及成长对策研究[D]. 吴宝慈.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12)
  • [7]FDI对中国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分析 ——兼论FDI对制度溢出的空间效应[D]. 张炜. 南开大学, 2013(07)
  • [8]西部地区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研究[D]. 罗磊. 中南大学, 2013(05)
  • [9]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长动力机制研究[D]. 郭涛. 天津大学, 2012(07)
  • [10]银行并购的政府规制研究[D]. 林燕.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09)

标签:;  ;  ;  ;  ;  

广发集团进驻黑龙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