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与c-fos基因的研究进展

电针与c-fos基因的研究进展

一、电针与c-fos基因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威[1](2021)在《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参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促进重型颅脑创伤大鼠苏醒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是神经外科常见急危重症,具有高致残死率的特点。TBI后昏迷患者能否尽快苏醒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且如何促醒是国内外神经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简称井穴放血)是中医传统的急救促醒技术,本团队应用该法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开展多个临床试验证实井穴放血法可安全、有效改善TBI、中风及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急性期的意识水平,但其促醒机制尚未阐明,限制了该疗法的临床应用与推广。课题组前期研究基于井穴放血对TBI后昏迷大鼠有效促醒效应,发现该法可上调TBI后昏迷大鼠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ventral Periaqueductal gray,v PAG)的P2RX7神经元表达、P2RX7和多巴胺(Dopamine,DA)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过脑室内注射拮抗剂发现脑内神经投射受体P2RX7、P2RX3及TRPV1介导手十二井穴放血促醒。本研究围绕v PAG的P2RX7受体及多巴胺神经元向下丘脑投射的多巴胺受体进一步阐释井穴放血促进TBI后昏迷大鼠苏醒的生物学机制。方法:1.复制井穴放血改善TBI后昏迷大鼠意识水平的效应平台(1)复制重型TBI后昏迷大鼠平台:筛选32只健康成年(8周)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TBI组)、TBI+井穴放血组(Hand Acu组),假手术组+井穴放血组(Sham+Hand Acu组),样本量每组8只。Sham组仅打开颅窗而不进行撞击;TBI组则是打开颅窗后利用电子控制性脑皮质撞击仪(electricity 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e CCI)制备重型TBI大鼠模型。根据I-VI级意识状态分级量表进行评级,把符合V、VI级昏迷意识状态TBI大鼠纳入实验;Sham组和TBI组均不给予井穴放血治疗,Hand Acu组、Sham+Hand Acu组在相应造模成功基础上立即给予手十二井穴放血干预治疗,疗效评价主要指标是实时观察实验大鼠的昏迷时程。(2)引入脑电监测技术初步探索基于脑电监测评价井穴放血改善TBI后昏迷大鼠意识水平的效应:筛选6只健康成年(8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TBI组、Hand Acu组,样本量每组3只。造模成功后给予安装脑电监测电极连接到Power 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上进行实时脑电监测。利用Mathlab软件提取Alpha、Beta、Delta、Theta波的相对频带能量,并计算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的比值来量化井穴放血促醒效应。2.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的研究前期结果发现井穴放血可提高造模后1 h v PAG部位的P2RX7的表达及其兴奋性。故本实验进一步探讨v PAG核团注射P2RX7拮抗剂后观察井穴放血的促醒效应是否消失,以明确v PAG核团的P2RX7受体是否介导井穴放血促醒。实验动物分为4组(n=6只/组):TBI+DMSO组、Hand Acu+DMSO组、TBI+P2RX7拮抗剂组、Hand Acu+P2RX7拮抗剂组,所有分组均在v PAG核团注射30min后进行造模,其中,Hand Acu+DMSO组、Hand Acu+P2RX7拮抗剂组在行v PAG核团注射及造模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井穴放血干预。疗效评价指标为实时观察实验大鼠的昏迷时程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评估造模后6h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3.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多巴胺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实验二明确了v PAG脑区P2RX7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v PAG脑区DA神经元表达P2RX7受体,且井穴放血可提高v PAG脑区DA神经元、P2RX7神经元的兴奋性。既往文献报道v PAG的DA神经元可直接投射到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us,LH)的食欲素(orexin,ORX)神经元以维持觉醒,下丘脑乳头结节核脑区(tuberomammillary nucleus,TMN)组胺神经元(Histamine,HA)接受多巴胺调节在调控睡眠觉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脑区多巴胺受体表达量的影响。采用RT-q PCR技术检测造模及井穴放血干预后1h下丘脑多巴胺受体D1(Dopamine receptor D1,DRD1)、多巴胺受体D2(Dopamine receptor D2,DRD2)、多巴胺受体D3(Dopamine receptor D3,DRD3)的基因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DRD1/DRD2/DRD3+DAPI共染,分别检测下丘脑部位LH及TMN核团多巴胺受体的表达情况。4.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区多巴胺受体D2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研究本实验探讨了井穴放血对下丘脑LH及TMN区的DRD2神经元的调控作用。采用Sham组、TBI组、Hand Acu组分组设置,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DRD2+cFos+DAPI共染情况,样本量每组n=4,观察井穴放血干预后下丘脑LH及TMN区DRD2表达情况;同时应用Image J检测LH及TMN区的DRD2神经元的兴奋性。另外,选取Hand Acu组样本进行Orexin+DRD2+DAPI、Orexin+c-Fos+DAPI共染,明确下丘脑LH脑区ORX神经元是否表达DRD2受体及井穴放血是否可激活ORX神经元表达c-Fos蛋白。为进一步明确井穴放血是否可激活ORX神经元,选取Sham组、TBI组、Hand Acu组样本(n=4)进行Orexin+c-Fos+DAPI共染。此外,选取Sham组、TBI组、Hand Acu组样本(n=4)进行组胺神经元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井穴放血疗法对TMN脑组胺神经元的影响。结果:1.井穴放血可缩短重型颅脑创伤后昏迷大鼠的昏迷时间本实验观察井穴放血对TBI大鼠昏迷时程的影响,结果发现:(1)假手术+井穴放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昏迷时程无明显变化,提示井穴放血对水合氯醛所致昏迷无促醒作用。大鼠TBI造模,TBI组的昏迷时程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升高,提示TBI大鼠模型复制成功。井穴放血干预后,昏迷时程缩短。以上结果说明井穴放血可促进TBI后昏迷大鼠苏醒。(2)脑电图显示,大鼠在昏迷时期脑电呈慢波、波幅高为特点;清醒时期脑电波频率较昏迷时期快、波幅较昏迷时期低为特点。脑电数据分析显示,TBI造模及井穴放血干预后30-40min,TBI组与井穴放血组脑电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的比值变化不明显。TBI组造模后40min开始到100min大鼠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的比值持续低平。井穴放血干预后40-100min,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比值均较TBI组高(升高8.73~19.47%)。以上结果提示井穴放血可一定程度改善TBI后昏迷大鼠的意识。2.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TBI组与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昏迷时程无明显变化,提示P2RX7拮抗剂对TBI大鼠昏迷时程无明显影响。井穴放血组与TBI组相比,井穴放血干预后可明显缩短TBI大鼠昏迷时间且有统计学意义;其与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也可明显缩短TBI大鼠昏迷时间且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井穴放血组相比,大鼠昏迷时程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TBI组及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昏迷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在m NSS评分方面:井穴放血组与TBI组及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6h m NSS评分得到改善。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井穴放血组相比,m NSS评分有一定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TBI组、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m NSS评分有一定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以上实验结果提示,v PAG的P2RX7受体信号通路可能介导井穴放血的促醒效应。3.井穴放血可提高下丘脑LH及TMN脑区DRD2的表达量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基因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井穴放血干预后1h下丘脑DRD1、DRD2、DRD3基因含量均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井穴放血干预后1h在下丘脑LH及TMN区DRD2有大量表达,DRD1、DRD3无表达。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在下丘脑LH区,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TBI组DRD2下降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组与TBI组相比,井穴放血干预后DRD2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DRD2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在TMN区,TBI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DRD2下降不明显;井穴放血干预后,与TBI组相比,井穴放血组DRD2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DRD2升高29.36%,但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井穴放血可上调下丘脑LH及TMN脑区DRD2的表达量。4.井穴放血可提高下丘脑LH及TMN区DRD2神经元兴奋性下丘脑LH及TMN区多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分析显示:井穴放血干预后,TBI后昏迷大鼠下丘脑LH及TMN区DRD2神经元兴奋性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共染结果发现LH区ORX神经元表达DRD2,井穴放血使LH区ORX神经元与c-Fos共染率达81.6%的(0.816±0.020);且井穴放血可显着上调下丘脑LH区ORX神经元的表达量。下丘脑TMN的组胺组化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TBI组造模后1h下丘脑TMN区组胺神经元表达增多;与TBI组比,井穴放血干预后,可显着下调1h下丘脑TMN区组胺神经元的表达量。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井穴放血可增加下丘脑LH及TMN核团DRD2神经元兴奋性;LH核团食欲素神经元表达DRD2,井穴放血可上调LH核团ORX神经元表达,并兴奋ORX神经元;井穴放血可下调放血干预后1h下丘脑TMN区组胺神经元表达。结论:1.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受体介导手十二井穴放血促醒作用。2.手十二井穴放血可增加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区多巴胺受体D2表达及其神经元兴奋性,可能是井穴放血促醒的作用环节之一。3.井穴放血可上调下丘脑外侧区食欲素神经元数量,抑制下丘脑乳头结节核区组胺神经元数量;但其介导井穴放血促醒机制尚需进一步验证。

谢晓燕[2](2021)在《基于HPA轴功能调节探讨调神针法抗焦虑的临床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采用前瞻性病例分析研究,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检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血清皮质醇(CORT)等HPA轴血清学指标,评价调神针法对女性轻中度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对HPA轴功能的影响。2.通过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小鼠焦虑模型,探讨调神针法基于HPA轴神经功能调节的抗焦虑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病例分析,纳入24例符合标准的广泛性焦虑障碍女性患者,采用调神针法:四神针、神庭、神门、合谷、太冲、三阴交,快速进针法进针,提插捻转补泻法补泻,每15min行补泻手法1次,每次留针30 min,每周针刺3次,4周内完成。观察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时患者HAMA、SAS、PSQI评分,主要疗效指标为HAMA评分减分率。观察随访1个月、2个月的SAS评分进行复发率评估,记录不良反应进行安全性评估,评价调神针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治疗前后患者ACTH和CORT水平,考察调神针法对GAD患者HPA轴功能的影响。2.实验研究:本研究采用成年8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电针组、假针刺组共5组。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方法连续干预28天,制备焦虑模型小鼠,通过旷场试验、高架十字迷宫行为学评价造模成功,同时,采用强迫游泳、糖水消耗试验排除本研究模型小鼠的抑郁样行为。造模结束后,针刺组小鼠每天针刺1次,留针15 min。电针组采用疏密波型,疏波频率为2 Hz,密波频率为10 Hz,电流强度约1mA,电刺激时间15 min。假针刺组采用揿针轻贴于穴区皮肤,针尖接触但不刺破皮肤,留针15 min。模型组予同样抓取。连续针刺5天,休息2天,持续干预21天,共针刺15次。干预结束后进行以下实验和考察:(1)采用旷场试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评估小鼠的焦虑样行为。(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ILSA)考察各组小鼠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ACTH和皮质酮(CORT)水平,评估调神针法干预对CUMS焦虑小鼠HPA轴的影响。(3)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前额叶皮层(PFC)、海马(HIP)、基底外侧杏仁核(BLA)脑区的神经元活性、神经兴奋性与抑制性受体蛋白、神经活动关联指标、皮质酮受体蛋白和脑源性神经保护因子的表达量,通过上述实验,评价针刺干预对CUMS小鼠抗焦虑作用及其通过平衡PFC/HIP/BLA脑区调节HPA轴亢奋的内在机制。检测蛋白包括:c-Fos、FosB、磷酸化和总γ-氨基丁酸A受体β1亚型(p-GABRB1、GABRB1)、磷酸化和总N-甲基-D-天门冬氨酸1型受体(p-NR1、GluN1)、谷氨酸离子型受体AMPA1(GluA1)、磷酸化钙调蛋白质依赖激酶(p-CaMKII)、磷酸化和总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磷酸化和总糖皮质激素受体(p-GR、GR)和盐皮质激素受体(MR)。数据统计采用SPSS23.1.0软件,所有假设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1为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临床研究:(1)调神针法可改善轻度和中度广泛性焦虑障碍女性患者治疗2周、4周后的HAMA、SAS、PSQI评分(P<0.01),并改善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P<0.01)。(2)调神针法治疗4周后显着降低GAD患者HPA轴重要血清指标CORT的水平(P<0.01)。(3)调神针法治疗GAD临床总有效率87.5%,无不良反应发生。(4)调神针法治疗4周后,随访1个月、随访2个月GAD患者SAS评分无明显增加(P>0.05),未见患者焦虑复发情况。2.实验研究:(1)调神针法核心穴位干预后可改善CUMS小鼠焦虑样行为,具体表现为:高架十字迷宫试验中,针刺组和电针组开臂内探臂时间显着减少(P<0.01),针刺组和电针组小鼠开臂停留时间明显减少(P<0.05);旷场试验中,针刺组小鼠中央活动路程明显提高(P<0.01),中央活动时间也明显增加(P<0.05)。(2)本实验CUMS焦虑模型小鼠无伴发抑郁样行为,具体表现为:糖水试验中,模型组与对照组小鼠1h内糖水消耗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强迫游泳试验中,模型组与对照组小鼠漂浮时间、挣扎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CUMS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血清ACTH含量和CORT含量明显上升(P<0.05)。调神针法改善CUMS小鼠HPA轴异常亢进状态,具体表现为:针刺组显着降低CUMS模型小鼠血清CRH水平(P<0.01)、ACTH水平(P<0.05)和CORT水平(P<0.01)。效果上,针刺组优于电针组。(4)调神针法激活PFC、BLA、HIP 3个脑区,并改善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功能失衡,表现为:针刺组降低HIP脑区FosB蛋白表达量(P<0.05),提高PFC脑区抑制性神经元p-GABRB1蛋白表达量(P<0.05),提高BLA脑区兴奋性神经元GluN1受体蛋白表达量(P<0.05),降低HIP脑区p-GABRB1蛋白表达量(P<0.05)和GluN1受体蛋白表达量(P<0.05)。(5)调神针法针刺组提高PFC、BLA和HIP这3个脑区中p-CAMKII蛋白表达量(P<0.01)、p-CREB蛋白表达量(P<0.01)、BDNF蛋白表达量(P<0.05)和p-GR蛋白表达量(P<0.01)。总体效果上,针刺组优于电针组。结论:1.调神针法改善轻中度广泛性焦虑障碍女性患者的临床焦虑症状,并改善HPA轴功能亢进的状态,疗效稳定持续2个月,未见复发,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佳。2.调神针法激活CUMS焦虑模型小鼠前额叶皮层、基底外侧杏仁核、海马脑区,通过平衡这3个脑区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功能,起到中枢神经保护作用,提高磷酸化糖皮质受体蛋白表达,降低血清CORT水平,调节HPA轴亢奋状态,从而发挥抗焦虑作用。

武小利[3](2021)在《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运动功能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实验研究以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功能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为切入点,选用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从肠道动力学层面观察损毁PVN以及电针四单穴对IBS-C模型大鼠肠道动力、内脏敏感性及血清和结肠中CGRP和5-HT表达的影响,并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PVNc-fos基因表达情况,从而探索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功能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蔡莹改良寒冷-缚冰-饥饱失常综合法复制IBS-C模型。(2)以结直肠扩张的疼痛阈值代表内脏敏感性,评价IBS-C模型的建立。(3)以引起大鼠腹部回缩反射的最小容量阈值为疼痛阈值,并以此评估电针四单穴及损毁PVN对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4)测量大鼠肠道推进率与内脏敏感性共同作为功能指标,评价损毁PVN对大鼠肠道推进率及内脏敏感性的影响。(5)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大鼠PVNc-fos蛋白表达情况。(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大鼠血清5-HT和CGRP水平。(7)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结肠5-HT和CGRP表达水平。结果:(1)(1)内脏敏感性结果可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引起模型组大鼠腹壁收缩反射的最小生理盐水量即腹部回缩反射(AWR)最小容量阈值降低(P<0.01),说明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内脏敏感性提高,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四单穴组大鼠腹部回缩反射(AWR)最小容量阈值升高(P<0.01),PVN损毁-EA组AWR最小容量阈值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针刺可以改善IBS-C大鼠的内脏高敏感状态,而损毁PVN后,针刺对内脏敏感性的改善作用明显降低。(2)肠道推进率测量结果可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剥离直铺后,幽门至黑色半固体糊前沿的距离与幽门至回盲肠部全长比值显着减小(P<0.01),说明IBS-C模型大鼠肠道推进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四单穴组肠道推进率显着增大(P<0.01),损毁组大鼠肠道推进率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电针四单穴可显着提高IBS-C大鼠肠道推进率,而损毁PVN后,电针对肠道推进率的提高作用明显变弱甚至消失。(2)脑组织免疫荧光结果可见,细胞核染色成蓝色,c-fos基因蛋白染色为绿色;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fos基因蛋白表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四单穴组c-fos基因蛋白表达减少。(3)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5-HT及CG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四单穴组大鼠血清5-HT及CGRP含量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PVN损毁-EA组血清中5-HT及CGRP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IBS-C导致大鼠血清中5-HT、CGRP含量升高,电针四单穴治疗后IBS-C模型大鼠血清5-HT、CGRP含量明显下降,而损毁PVN后,针刺对IBS-C模型大鼠血清5-HT、CGRP含量的调控作用明显减弱甚至消失。(4)结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鼠结肠内5-HT、CGRP主要表达于粘膜层及黏膜下层,着色细胞呈棕黄色,胞核无色染。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5-HT、CGRP阳性表达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四单穴组结肠中5-HT、CGRP阳性率表达均降低,PVN损毁-EA组大鼠结肠5-HT、CGRP阳性率表达均无明显变化。说明IBS-C使大鼠结肠组织中5-HT、CGRP的表达增加,电针四单穴后使IBS-C大鼠结肠组织中5-HT、CGRP的表达率调控至接近正常水平,而损毁PVN后电针四单穴的作用消失。结论:(1)电针四单穴可以降低脑组织PVN中c-fos蛋白表达量。(2)电针四单穴可有效提高IBS-C大鼠AWR最小容量阈值,可改善IBS-C大鼠内脏高敏感状态;同时可以增加IBS-C大鼠肠道推进率,促进肠道运动。损毁PVN后再行电针,IBS-C大鼠的肠道推进率和内脏敏感性变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3)电针四单穴可下调IBS-C大鼠血清及结肠中5-HT、CGRP水平,可能通过降低血清及结肠中5-HT及CGRP含量,降低内脏敏感性,改善肠道功能;PVN损毁后,电针对IBS-C大鼠血清及结肠中5-HT、CGRP水平的下调作用消失,说明电针可能以PVN作为通道调节IBS-C大鼠血清及结肠中5-HT、CGRP水平,进而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产生治疗作用。

宋爱群[4](2020)在《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肥胖与食欲调节紊乱关系密切。下丘脑乃摄食中枢,是机体调控摄食、调节能量代谢的关键部位。中枢食欲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胰岛素抵抗是肥胖及2型糖尿病早期发病的重要机理。所以,本实验以前期研究为基础,以高脂饲料喂养导致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从肠道微生物群介导的脑肠肽的变化导致的中枢食欲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出发,探究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模型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功能的调节,对肠-脑轴的调控,以及对胰岛素敏感性和体质量的影响的关系,进一步阐明电针联合限食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可能机制。方法100只健康SPF级Wistar雄性大鼠(8周龄)。从中随机选取15只喂以总热量为3.8kcal/g的普通饲料作为对照,剩余85只均喂以总热量为5.4kcal/g的高脂饲料进行造模。8周后,将喂普通饲料的大鼠随机挑选13只作为正常组,测量所有大鼠的体质量、肛鼻长,并计算Lee’s指.数,将达到肥胖标准的大鼠再随机抽取52只均分成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n=13/组)。再从各组大鼠中随机挑选3只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以检测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用以确定胰岛素抵抗造模成功。随后每组均取10只分别予以相应的干预方法。(1)正常组(n=10):喂以普通饲料,不予处理;(2)模型组(n=10):喂以高脂饲料,不予处理;(3)电针组(n=10):喂以高脂饲料,同时选取中脘、关元、足三里(后三里)、丰隆穴进行针刺。并加电针(韩式LH202H型)治疗,其中,同一侧的丰隆和足三里穴连接一对电极,关元和中脘穴连接另一输出的两个电极。选用连续波,频率为2Hz,强度为1m A。每周治疗3次,每次电针10分钟,总疗程为8周;(4)限食组(n=10):每天给予30%热量限制以进行饮食控制,单独饲养,共8周;(5)电针联合限食组(n=10):每天给予30%热量限制的同时予以电.针治疗(治疗方案与电针组相同),共8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的第2、4、6、8周对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肛鼻长进行测量,并根据公式计算Lee’s.指数。且在各种干预方法处理后第6周,分别测量所有大鼠的腹腔糖耐量以及腹腔胰岛素耐量。所有干预结束后,再在各组大鼠中随机选取3只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用以检测胰岛素敏感性。随后按检测需要对大鼠进行灌注取材或取新鲜粪便、血液、肠道、结状神经节以及脑组织等进行指标检测。(1)宏基因组学检测技术:大鼠在处死前,取其新鲜粪便检测肠道微.生物群的分布和特定菌群、代谢功能。(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处死大鼠前,心尖取血,以检测胰岛素水平以及血清leptin、CCK的含量。(3)免疫印迹法(WB):分别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 R、CCK、CCKR以及结状神经节和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水平。(4)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 R、CCK、CCKR的基因表达水平。(5)免疫组化法:检测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检测最后区和孤束核中C-Fos表达。结果1.电针联合限食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及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1)进食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进食量明显增高(P<0.01)。干预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的进食量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到干预的第8。周,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提示电针能够抑制肥胖大鼠的进食量。而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因每天给予模型组进食量平均值30%的热量限制,故从第2周开始,两组大鼠进食量即明显少于模型组及电针组,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但这并不能说明该两组大鼠的主动进食量下降,但至干预的第8。周,这两组大鼠的进食量仍然进一步减少,表明限食和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抑制食欲。而在各个时间点,电针联合限食组相比于限食组,其进食量进一步下降,表明电针与限食在抑制食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2)体质量结果显示: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体质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且均超过正常组大鼠体质量均值的20%。在干预的前4周,各组大鼠体质量均呈上升趋势。从第4周开始,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体质量开始下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体质量下降明显(P<0.05)。而从第6周开始,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体质量均有显着下降(P<0.05,P<0.01),该趋势一直维持至第8周。而与电针组相比,电针联合限食组体质量明显减低(P<0.05)。(3)Lee’s.指数结果显示: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Lee’s.指数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在干预的前4周,各组大鼠Lee’s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从第4周开始,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Lee’s.指数下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的Lee’s.指数下降明显(P<0.05)。而从第6周开始,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的Lee’s指数均有显着下降(P<0.05,P<0.01),该趋势一直维持至第8周。而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Lee’s指数明显减低(P<0.05)。(4)血糖结果显示: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各设定的时间段,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餐后血.糖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餐后血糖升高显着(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餐后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餐后血糖明显减低(P<0.05)。(5)血清胰岛素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胰岛素含量明显升高(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胰岛素明显减低(P<0.05)。(6)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IPGTT试验表明,各组大鼠的血糖在空腹状态下无统计学差异,在腹腔注射葡萄糖后30分钟升高且到达峰值,接着开始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从30分钟开始直至120分钟,血.糖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在30分钟至120分钟时的血糖均显着降低(P<0.01)。IPITT试验表明,各组大鼠的血糖在空腹状态下无统计学差异,在腹腔注射胰岛素后30分钟,正常组、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血糖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60分钟后,各组大鼠的血.糖均逐渐回升。120分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糖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血糖显着降低(P<0.01)。GIR结果表明:在干预的第0周,与正常组相比,造模成功的各组大鼠的GIR值明显降低(P<0.01),且造模的各组大鼠之间差异无显着性。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GIR显着升高(P<0.01)。2.电针联合限食能调节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血清脑肠肽含量及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1)血清脑肠肽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CCK含量明显降低(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CCK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CCK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leptin含量明显升高(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leptin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leptin明显减低(P<0.05)。(2)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丰度明显减少,厚壁菌门丰度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丰度均有升高趋势,厚壁菌门丰度均有降低趋势。且模型组拟杆菌属、乳杆菌属、阿克曼西亚属及柔嫩梭菌属丰度明显减低,经电针和限食干预后,上述菌群属水平丰度明显升高,且电针联合限食组各菌属丰度与正常组更接近。属水平heatmap显示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丰度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肠道微生物群有相似性,且这三个干预组与正常组之间也有一定相似性,但模型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着。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样品的物种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电针联合限食干预均可以调节改变的物种,使之接近正常物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样品的物种与正常组最接近。(3)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COG聚类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肠道微生物群在能量产生与转化、氨基酸的转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转运与代谢、脂质的转运与代谢和无机离子转运与代谢方面COG蛋白功能聚类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以上功能COG蛋白功能聚类均有上升趋势。COG聚类heatmap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有相似性,且三个干预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模型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着。(4)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KEGG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明显减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明显升高。而对于KEGG代谢通路聚类的影响,模型组在ko00785(脂肪酸代谢)、ko00640(丙酸代谢)、ko00650(丁酸代谢)、ko00230(嘌呤代谢)、ko00240(嘧啶代谢)、ko00030(糖磷酸通路)、ko00600(鞘磷脂代谢)、ko00400(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代谢)、ko00970(氨酰生物合成)的KEGG聚类降低。予电针联合限食干预后,上述代谢通路的KEGG聚类有逐渐升高的趋势。3.电针联合限食能调节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的表.达(1)结肠组织CCK及CCKR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相比于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升高(P<0.05)。(2)结肠组织leptin及leptin R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leptin的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上升(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相比于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leptin.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下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leptin.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升高(P<0.05)。4.电针联合限食能提高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中枢对脑肠肽的敏感性(1)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2)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3)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4)最后区中C-Fos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升高明显(P<0.05)。(5)孤束核中C-Fos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升高明显(P<0.05)。结论1.电针联合限食能够减轻IR状态肥胖大鼠的体重及Lee’s指数,减少其进食量,显着降低血清胰岛素含量,增强IR状态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2.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改善IR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调节IR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的含量,使其中脑肠肽leptin含量降低,而血清CCK的含量增加。3.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显着提高IR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中脑肠肽CCK、CCKR和leptin R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而使leptin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降低。4.电针联合限食可以提高IR状态肥胖大鼠中枢(下丘脑和脑干)对脑肠肽CCK和leptin的敏感性。5.电针联合限食通过改善IR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调节IR状态肥胖大鼠血清及肠道脑肠肽含量,并进一步提高中枢(下丘脑和脑干)对脑肠肽CCK和leptin的敏感性,从而控制IR状态肥胖大鼠的食欲,减轻其体重,改善其胰岛素敏感性,且电针和限食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协同作用。综上表明,电针联合限食可以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脑肠肽的含量以及中枢对脑肠肽的敏感性,即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及能量代谢的目的,且电.针和限食具有协同作用,这为临床上运用针灸配合限食干预肥胖及其相关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唐慧玲[5](2020)在《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ATP受体神经元参与井穴刺络法干预重型颅脑创伤大鼠促醒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性昏迷是神经外科常见急危重症之一,并且其残死率高居于各类创伤之首。据统计,2016年全球TBI流行病例数为5550万例,新发病2708万例,年发生率为369(331~412)人/10万人,其中重型患者占18~20%,死亡率高达30~50%。据有关数据分析,重型TBI性昏迷患者能否尽快苏醒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昏迷状态继而恶化为植物状态的患者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故寻找安全有效的促醒疗法,降低死残率,使患者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手十二井穴刺络法是独具中医特色的急救昏迷技术,简便易行。本课题组前期临床试验研究已证实手十二井穴刺络法(以下简称井穴刺络法)可有效改善TBI等多种中枢神经损伤(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juries,CNSIs)患者的意识状态。井穴刺络法虽有明确的促醒疗效,但其促醒的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阐明其促醒机制,有助于拓展该法在TBI等多种CNSIs性昏迷的临床应用和国际推广,提高救治率。课题组前期在探讨井穴刺络法促进TBI性昏迷大鼠苏醒机制研究中,利用基因芯片筛查发现,井穴刺络1 h可激活脑干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信号通路、神经投射及蛋白分泌等通路。并利用基因定量验证基因芯片分析的结果,提示井穴刺络法可上调脑干多个神经投射受体,如P2RX7、P2RX3、TRPV1等,并可上调TBI性昏迷大鼠脑干多巴胺(Dopamine,DA)受体D3(Dopamine receptor D3,DRD3)的表达。本研究围绕筛查出的关键神经投射受体(P2RX7、P2RX3、TRPV1)进一步阐释其参与井穴刺络法促醒的分子机制。方法:1.井穴刺络法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性昏迷大鼠意识状态的效应平台研究将筛选24只健康成年(8周)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TBI组)、TBI+手十二井穴刺络组(Hand Acu组),为了在效应上初步探索手十二井穴刺络法在促醒疗效上是否存在穴位差异性。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神经分布不同的足十二井穴刺络组(Foot Acu组),样本量为每组6只。Sham组仅打开颅窗而不进行撞击;TBI组则是打开颅窗后利用电子控制性脑皮质撞击仪(electricity 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e CCI)制备重型TBI大鼠模型。根据I-VI意识状态分级量表(详见表3),把V、VI级TBI大鼠定义为昏迷状态并纳入实验中;Sham组和TBI组均不给予井穴刺络法治疗,Hand Acu组和Foot Acu组在重型TBI模型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手十二井穴刺络法和足十二井穴刺络法进行干预治疗,在48 h内每日治疗2次,时间间隔为12 h。疗效评价主要指标是实时观察实验大鼠的昏迷时程以及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评估大鼠造模后6h、24 h和48 h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脑内神经投射受体P2RX7、P2RX3、TRPV1介导井穴刺络法促醒的机制研究本课题前期结果发现,井穴刺络法可上调时间点为1 h脑干部位的P2RX7、P2RX3、TRPV1以及DRD3的表达。故本实验基于前期实验结果,进一步探讨脑室内注射(Intracerebral ventricle injection,i.c.v)P2RX3拮抗剂、P2RX7拮抗剂以及TRPV1拮抗剂后观察井穴刺络法的促醒效应是否消失,以探讨P2RX7、P2RX3、TRPV1是否介导井穴刺络法促醒。根据三个拮抗剂的溶剂有别,故实验分组设置为以下7组(n=6只/组):TBI+i.c.v盐水组、井穴刺络+i.c.v盐水组、P2RX3拮抗剂组;TBI+i.c.v DMSO组、井穴刺络+i.c.v DMSO组、P2RX7拮抗剂组、TRPV1拮抗剂组,即这三个拮抗剂组(P2RX3拮抗剂组、P2RX7拮抗剂组、TRPV1拮抗剂组)均在脑室内注射拮抗剂的基础上进行井穴刺络法干预。3.井穴刺络法对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ventral Periaqueductal gray,v PAG)的P2RX7、P2RX3、TRPV1及多巴胺神经元的影响研究课题组继续研究脑干部位哪个核团内表达这些受体,并介导井穴刺络法促醒。根据既往文献报道,v PAG是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ARAS)的关键投射部位之一,v PAG的DA神经元在醒觉传导中起“中继站”作用,且v PAG表达P2RX7、P2RX3及TRPV1。故本研究进一步精确到脑干部位的v PAG核团,阐明井穴刺络法对P2RX7、P2RX3、TRPV1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染色联合类流式组织全景半定量分析方法,分别检测脑干部位v PAG核团的P2RX7、P2RX3、TRPV1和DA的表达及共定位量。选取Hand Acu组的P2RX7/P2RX3/TRPV1+DA+DAPI共染,观察井穴刺络法干预后v PAG核团的DA神经元是否表达P2RX7、P2RX3、TRPV1;同时检测v PAG核团的P2RX7/P2RX3/TRPV1/DA+c-fos+DAPI共染,以观察P2RX7、P2RX3、TRPV1及DA神经元的兴奋性。结果:1.井穴刺络法可缩短重型颅脑创伤性昏迷大鼠的苏醒时间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本实验观察井穴刺络法对TBI大鼠昏迷时程及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影响,结果如下:(1)实验大鼠TBI造模后发现,TBI组的昏迷时程与Sham组相比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 v.s.Sham),说明TBI大鼠模型复制成功。经井穴刺络法干预后,Hand Acu组与TBI组相比,昏迷时程缩短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 v.s.TBI);同样,Foot Acu组与TBI组相比,昏迷时程缩短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v.s.TBI);说明手/足十二井穴刺络法均可缩短TBI大鼠的昏迷时程,且Hand Acu组的促醒效应优于Foot Acu组。(2)在神经功能改善方面,实验大鼠TBI造模后6 h、24 h、48 h的m NSS评分结果显示,大鼠TBI后的m NSS评分比Sham组显着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 v.s.Sham),说明造模成功。在时间点为24 h的m NSS评分上,经井穴刺络法治疗后,Hand Acu组比TBI组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v.s.TBI),说明手十二井穴具有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而Foot Acu组与TBI组相比,只有下降趋势。在时间点为48h的m NSS评分上,Hand Acu组比TBI组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 v.s.TBI);此时,Hand Acu组比Foot Acu组降低也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 v.s.Foot Acu),而Foot Acu组与TBI组相比,同样只有下降趋势。说明手十二井穴有改善TBI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以上结果显示,在m NSS评分方面,Hand Acu组的m NSS评分效应指标更显着于Foot Acu组,说明手十二井穴刺络法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可能存在穴位特异性。综上所述,两个效应指标的结果表明手十二井穴刺络法的治疗效应更显着,故课题组之后的实验均采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法作为干预措施以探讨其促醒的生物学机制。2.脑内神经投射受体P2RX7、P2RX3、TRPV1介导手十二井穴刺络法促醒实验结果显示,三个拮抗剂实验在手十二井穴刺络法干预下均有促醒疗效(*P<0.05v.s.TBI)。P2RX7拮抗剂组与Hand Acu组相比,大鼠昏迷时程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v.s.Hand Acu);同样,P2RX3、TRPV1拮抗剂组与Hand Acu组相比,大鼠昏迷时程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 v.s.Hand Acu)。此外,意外的结果也发现P2RX3、TRPV1拮抗剂组与TBI组相比,大鼠昏迷时程也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v.s.TBI)。该实验结果提示,脑室内注射P2RX7、P2RX3和TRPV1拮抗剂可拮抗井穴刺络法促醒效应,表明脑内P2RX7、P2RX3及TRPV1介导井穴刺络法促醒。3.井穴刺络法可激活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表达P2RX7和多巴胺的神经元本实验多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1)Hand Acu组的P2RX7/P2RX3/TRPV1+DA+DAPI共染的结果发现,v PAG部位的P2RX7、P2RX3、TRPV1以及DA神经元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及细胞膜上,进一步研究发现DA神经元表达P2RX7、P2RX3和TRPV1。(2)多重免疫荧光染色联合类流式组织全景半定量分析发现,井穴刺络法干预1 h可提高脑干v PAG部位的DA及P2RX7神经元兴奋性(▲P<0.05 v.s.TBI),P2RX3神经元兴奋性仅呈上调趋势,而TRPV1神经元兴奋性无明显影响。本实验结果提示,井穴刺络法可提高v PAG部位P2RX7神经元的表达量(▲P<0.05 v.s.TBI)以及DA和P2RX7神经元的兴奋性(▲P<0.05 v.s.TBI),可能参与井穴刺络法促醒。结论:1.手十二井穴刺络法可缩短重型颅脑创伤性昏迷大鼠的苏醒时间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脑内神经投射受体P2RX7、P2RX3及TRPV1介导手十二井穴刺络法促醒。3.手十二井穴刺络法可上调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P2RX7和多巴胺神经元表达及其兴奋性,可能是该疗法促醒的作用机制之一。

侯滕菲[6](2020)在《腺苷受体参与电针治疗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炎症性肠病的机制》文中提出炎症性肠病为一类慢性进行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总称,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其主要的两种类型。其临床表现为肠道屏障功能紊乱、内脏超敏反应、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抑郁、焦虑、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现阶段关于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学研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粘膜免疫、肠道菌群等。炎症性肠病的常规治疗包括抗生素、氨基水杨酸、嘌呤类似物、甲氨蝶呤、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但可能产生恶心、呕吐、烧心、腹泻、头痛、过敏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一系列副作用。对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还可能会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等促炎因子的抑制剂。这些治疗虽然改善了疾病的早期症状,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使症状恶化。电针作为我国传统医学治疗方法之一,在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内脏超敏反应、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抑郁、焦虑、疼痛等方面均有良好效果,因此能够显着提升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电针还可改善炎症性肠病患者临床缓解期的乏力症状。然而,电针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内在机制尚不明确,制约了在临床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进一步应用。腺苷是一种内源性嘌呤核苷,作用于四种受体:A1受体、A2a受体、A2b受体以及A3受体,在结肠以及与情绪相关的基底节区、纹状体、杏仁核、海马、前额叶皮质等脑区均有分布。据报道,腺苷及其受体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有关。激活A1、A2a、A3受体可升高内脏痛阈值、缓解结肠粘膜炎症、保护炎症消化道粘膜层,并减弱结肠运动。而激活A2b受体则会提高肠道上皮促炎因子活性从而加重肠道炎症。另外,在中枢激活A1受体可增强抗焦虑药物的作用,抑制A2a受体可产生抗焦虑的作用。本课题组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电针可明显改善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的肠道运动亢进和腹泻症状,并可调控结肠组织A1和A3受体的表达,但几种腺苷受体(A1、A2a、A2b、A3受体)在电针改善炎症性肠病小鼠的内脏炎症痛和焦虑情绪中发挥的作用是否有差异,其外周神经免疫机制是什么,目前尚不清楚,本次研究将进行深入探讨。。P物质(substance P,SP)是速激肽家族成员之一,参与痛觉信息的传递,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是一种由多种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参与激活和调节免疫细胞活性。有研究报道,外周的SP和IL-1β可通过放大疼痛信号、维持炎症肠道的炎症状态等方式,参与炎症性肠病的内脏炎症痛。中枢的IL-1β还有致痛作用。另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可通过调控其他神经递质释放产生抗焦虑的作用。那么,电针能否调控这些神经递质或细胞因子,从而缓解炎症性肠病的内脏炎症痛和焦虑情绪,这也是我们将要深入研究的内容。在痛感觉以及与之伴随的焦虑状态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脑区以及脑区之间的功能性连接,例如腹侧海马(ventral hippocampus,v HPC)和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 PFC)。v HPC和m PFC均含有丰富的BDNF,疼痛、压力、抑郁焦虑等情况均会导致两个脑区的BDNF减少,并伴有体积萎缩。而海马选择性IL-1β基因敲除可显着缓解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记忆缺陷和焦虑样行为。大量研究报道表明,v HPC通过向m PFC发送带有消极情绪的信号来促进焦虑状态。那么电针能否调控v HPC和m PFC的BDNF和IL-1β表达以及v HPC与m PFC之间的神经环路,从而缓解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内脏痛和焦虑,在本次研究中也将深入探讨。根据以上研究报道和本课题组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如下假说:电针可能通过调控外周和中枢的腺苷受体表达,进而调控外周和中枢的致痛递质(SP)、炎症因子(IL-1β)以及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以及v HPC和m PFC之间神经环路的激活,从而改善炎症性肠病内脏痛、肠道炎症和焦虑情绪。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使用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首先研究电针是否通过调控外周结肠组织腺苷A1、A2a、A2b、A3受体,抑制结肠组织SP和IL-1β的表达,从而缓解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内脏痛和肠道炎症;继而研究电针是否通过调控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 PFC)和腹侧海马(ventral hippocampus,v HPC)的腺苷A1、A2a受体,调控这两个脑区的BDNF、IL-1β的表达,从而改善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的内脏痛和焦虑情绪。最后研究电针对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各脑区c-fos的调控作用,并结合文献报道及第二部分的工作基础,采用化学遗传技术兴奋或抑制vHPC-mPFC投射通路,观察能否拮抗或模拟电针镇痛抗焦虑的效应。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电针治疗炎症性肠病内脏炎症痛和焦虑情绪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切入点,并为电针镇痛抗焦虑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策略。第一部分腺苷受体参与电针治疗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内脏炎症痛的外周机制目的:(1)采用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研究电针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机械痛觉超敏、内脏痛觉过敏、体重、腹泻、结肠长度以及结肠组织SP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确认电针的特异性消炎镇痛作用。(2)研究电针对炎症性肠病小鼠外周结肠组织腺苷受体表达的调控作用,并在电针前进行腺苷A1、A2a、A2b、A3受体拮抗剂预处理,观察对电针消炎镇痛作用以及SP和IL-1β表达的影响,探讨外周腺苷受体参与电针缓解炎症性肠病小鼠内脏炎症痛的机制。方法:(1)造模:小鼠经单次肛门直肠给药方式,每只注射50μl TNBS(5%w/v)与50μl无水乙醇组成的混合溶液,建立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模型。(2)电针、假电针治疗:造模后第一天开始给予治疗。每天一次,连续7天。电针组毫针直刺双侧大肠俞(穴位BL25)约3mm,连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同一输出的2个电极,电流1m A,波宽0.3ms,频率2Hz,时间30min。假电针组浅刺皮下,留针30min,不进行提插捻转等手针刺激或电流刺激。(3)腺苷受体拮抗剂注射:在造模后1天,每次电针治疗之前30min,对TNBS+电针+拮抗剂组小鼠进行腺苷受体拮抗剂预处理。注射方式为每次电针前半小时腹腔注射,连续注射7天。A1受体拮抗剂DPCPX的剂量为3mg/kg,A2a受体拮抗剂ZM241385的剂量为1 mg/kg,A2b受体拮抗剂PSB603的剂量为3 mg/kg,A3受体拮抗剂MRS3777的剂量为5 mg/kg。(4)行为学检测:通过Von Frey丝检测各组小鼠机械痛阈值;运用结直肠扩张(colorectal distension,CRD)实验记录腹部撤退反射(abdominal withdraw reflex score,AWRs)评分;每天记录体重、腹泻评分;取材前测小肠推进率,取材测量结肠长度;(5)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结肠组织的A1、A2a、A2b、A3受体以及SP、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出现了机械痛觉超敏和内脏痛觉过敏、体重减轻、腹泻以及结肠长度缩短的症状。电针可显着缓解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的机械痛觉超敏、内脏痛觉过敏、体重减轻、腹泻和结肠长度缩短等症状。而假电针效果不明显。(2)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结肠组织致痛因子SP和促炎因子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结肠组织的SP与IL-1β的表达显着增多。电针可明显下调小鼠结肠组织的SP和IL-1β的表达,而假电针则无显着效应。(3)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结肠组织腺苷A1受体的表达显着减少。电针可以明显上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A1受体的表达,而假电针组则无显着效应。A1受体拮抗剂DPCPX可明显减弱电针缓解机械痛觉超敏和下调结肠组织SP与IL-1β表达的作用。(4)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结肠组织腺苷A2a受体的表达显着减少。电针可以明显上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A2a受体的表达,而假电针组则无显着效应。A2a受体拮抗剂ZM241385可明显减弱电针缓解机械痛觉超敏和下调结肠组织SP与IL-1β表达的作用。(5)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结肠组织腺苷A3受体的表达显着减少。电针可以明显上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A3受体的表达。假电针组可轻度上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A3受体的表达,但仍低于电针组。A3受体拮抗剂MRS3777可明显减弱电针缓解机械痛觉超敏和下调结肠组织SP与IL-1β表达的作用。(6)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组小鼠结肠组织腺苷A2b受体的表达显着增加。电针可以明显下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A2b受体的表达。假电针可轻度下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A2b受体的表达,但仍高于电针组。A2b受体拮抗剂PSB603对电针缓解机械痛觉超敏的作用无显着影响,但进一步增强了电针下调结肠组织SP与IL-1β表达的作用。结论:(1)电针可显着缓解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机械痛觉超敏、内脏痛觉过敏和肠道炎症,并显着下调结肠组织致痛因子SP和促炎因子IL-1β的表达。证明电针具有特异性消炎镇痛作用。(2)电针可上调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结肠组织A1、A2a、A3受体的表达,下调A2b受体的表达。A1、A2a、A3受体的上调参与了电针对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的消炎镇痛过程。A2b受体下调参与电针抑制内脏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机制。这些结果提示,电针通过上调外周A1、A2a、A3受体,下调A2b受体,抑制炎症因子SP和IL-1β的表达,从而改善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内脏炎症痛。第二部分腺苷A1和A2a受体参与电针改善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痛感觉和痛情绪的中枢机制目的:(1)研究电针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机械痛觉超敏、内脏痛觉过敏、焦虑行为以及m PFC和v HPC的BDNF、IL-1β表达水平的影响,明确电针的中枢镇痛和抗焦虑作用。(2)研究电针对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m PFC和v HPC的A1、A2a受体表达水平的影响,并使用sh RNA干扰m PFC和v HPC的A1和A2a受体表达,观察其对电针镇痛抗焦虑作用的影响,从而探讨中枢腺苷受体参与电针缓解炎症性肠病小鼠痛感觉和痛情绪的机制。方法:(1)痛感觉检测:Von Frey丝检测各组小鼠机械痛阈值评价机械痛觉超敏;CRD实验记录AWRs评价内脏痛觉过敏。(2)焦虑行为检测: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 maze,EPM)。(3)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m PFC和v HPC的A1受体、A2a受体、BDNF、IL-1β的表达水平。(4)脑立体定位注射方法:在造模前三周,对溶媒+A1/A2a R空病毒组、模型+A1/A2a R空病毒组、模型+电针+A1/A2a R空病毒组、溶媒+A1/A2a R sh RNA组、模型+A1/A2a R sh RNA组、模型+电针+A1/A2a R sh RNA组进行注射。注射剂量:每侧注射500nl/只(上海吉凯基因购买)。注射位置:双侧m PFC(AP:+2.5 mm,ML:±0.4mm,DV:-2.5 mm),双侧v HPC(AP:-3.5mm,ML:±2.8 mm,DV:-3.8 mm)。注射时间约17min,注射速度30nl/min,留针约10min。共注射一次。(5)电针、假电针治疗:造模后第一天开始给予治疗。每天一次,连续7天。电针组毫针直刺双侧大肠俞(穴位BL25)约3mm,连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同一输出的2个电极,1m A,波宽0.3ms,频率2Hz,30min。假电针组浅刺皮下,留针30min,不进行提插捻转等手针刺激或电流刺激。结果:(1)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出现了机械痛觉超敏和内脏痛觉过敏,并伴有焦虑情绪。电针可显着缓解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的机械痛觉超敏、内脏痛觉过敏和焦虑。而假电针则无明显效果。(2)Western blot方法测定m PFC和v HPC的抗焦虑因子BDNF、致痛因子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m PFC和v HPC的BDNF表达明显减少,IL-1β表达明显增多。电针可显着上调m PFC和v HPC的BDNF表达,下调IL-1β受体表达。假电针则无明显影响。(3)Western blot方法测定m PFC和v HPC的A1、A2a受体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m PFC和v HPC的A1受体表达明显减少,A2a受体表达明显增多;电针可显着上调m PFC和v HPC的A1受体表达,下调A2a受体表达。假电针则无明显影响。(4)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1R sh RNA和A2a R sh RNA的干扰效果。结果显示,分别注射了A1R sh RNA和A2a R sh RNA的m PFC中A1和A2a受体表达均明显减少。(5)在m PFC注射A1受体sh RNA对电针改善机械痛觉超敏和内脏痛觉过敏无明显影响,但减弱了电针改善焦虑的作用,并抑制了电针上调BDNF表达、下调IL-1β表达的作用;在m PFC注射A2a受体sh RNA对电针改善机械痛觉超敏和内脏痛觉过敏同样无明显影响,但增强了电针改善焦虑的作用,并增强了电针上调BDNF表达、下调IL-1β表达的作用。(6)在v HPC注射A1受体sh RNA对电针改善机械痛觉超敏和内脏痛觉过敏无明显影响,但减弱了电针改善焦虑的作用,并抑制了电针上调BDNF表达、下调IL-1β表达的作用;在v HPC注射A2a受体sh RNA对电针改善机械痛觉超敏和内脏痛觉过敏同样无明显影响,但增强了电针改善焦虑的作用,并增强了电针上调BDNF表达、下调IL-1β表达的作用。结论:(1)电针可显着缓解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机械痛觉超敏、内脏痛觉过敏症状以及焦虑情绪,并可上调m PFC和v HPC的抗焦虑因子BDNF表达,下调致痛因子IL-1β的表达。(2)电针可上调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m PFC和v HPC的A1受体表达,下调A2a受体的表达。干扰m PFC和v HPC的A1受体表达可减弱电针的抗焦虑以及调控BDNF、IL-1β的作用,干扰m PFC和v HPC的A2a受体表达可增强电针的上述作用。但干扰m PFC和v HPC的A1和A2a受体均对电针的缓解痛感觉作用无明显影响。这些结果提示,电针通过上调中枢A1受体表达、下调中枢A2a受体表达,调控疼痛及焦虑相关因子BDNF和IL-1β的表达,从而改善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的焦虑情绪。第三部分腹侧海马至内侧前额叶皮质的投射在电针缓解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痛感觉和痛情绪中的作用目的:(1)通过检测各脑区c-Fos的表达来探讨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模型各脑区神经元激活情况以及电针治疗对激活脑区的影响。(2)使用化学遗传技术检测腹侧海马至内侧前额叶皮质(vHPC-mPFC)的投射通路参与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痛感觉和痛情绪的过程,以及对电针治疗作用的影响。方法:(1)痛感觉检测:Von Frey丝检测各组小鼠机械痛阈值评价机械痛觉超敏;CRD实验记录AWRs评价内脏痛觉过敏。(2)焦虑行为检测: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 maze,EPM)。(3)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小鼠各脑区的c-Fos表达水平。(4)化学遗传技术的病毒构建:基于Cre-DIO系统,在v HPC注射顺行DIO病毒r AAV-EF1α-dio-h M3Dq-m Cherry-WPRE-p A或r AAV-EF1α-dio-h M4Di-m Cherry-WPRE-p A;在m PFC注射逆行Cre病毒retro-r AAV-h Syn-Cre-WPRE-p A(AAV2/R)。h M3Dq兴奋病毒联合Cre重组酶病毒可以激活vHPC-mPFC投射通路;h M4Di抑制病毒联合Cre重组酶病毒可以抑制vHPC-mPFC投射通路。(5)脑立体定位注射病毒方法:在造模前三周注射病毒。注射剂量:每侧200nl/只。注射位置:双侧m PFC(AP:+2.35mm,ML:±0.35 mm,DV:-2.0mm),双侧v HPC(AP:-2.9mm,ML:±2.5 mm,DV:-4.0mm)。注射时间约7min,注射速度30nl/min,留针约10min。共注射一次。(6)化学遗传操控:在行为学实验或电针治疗60min前向小鼠腹腔注射氯氮平(clozapine N-oxide,CNO),用于激活h M3Dq或h M4Di。(7)电针、假电针治疗:造模后第一天开始给予治疗。每天一次,连续7天。电针组毫针直刺双侧大肠俞(穴位BL25)约3mm,连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同一输出的2个电极,1m A,波宽0.3ms,频率2Hz,30min。假电针组浅刺皮下,留针30min,不进行提插捻转等手针刺激或电流刺激。结果:(1)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可激活小鼠岛叶(insular cortex,IC)、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ACC)、第二运动皮层(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M2)、丘脑室旁核(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T)、海马(hippocampus,HPC)、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 prefrontal cortex,m PFC)脑区。电针可抑制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IC、PAG、ACC、M2、PVT、HPC脑区神经元活性。(2)抑制vHPC-mPFC通路可显着改善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的焦虑情绪、机械痛觉超敏和内脏痛觉过敏。(3)激活vHPC-mPFC通路可拮抗电针改善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机械痛觉超敏、内脏痛觉过敏的作用,但对电针改善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焦虑情绪的作用无显着影响。结论:(1)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会激活小鼠的IC、PAG、ACC、M2、PVT、HPC和m PFC脑区,电针对IC、PAG、ACC、M2、PVT、HPC有调控作用。(2)vHPC-mPFC下行投射通路参与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的痛感觉和痛情绪的调节,并参与了电针对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的镇痛过程。

王帅[7](2019)在《电针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疼痛的脑功能重塑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Injury,BPAI)在臂丛损伤类型中较为严重。患者除了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外,常会伴有严重的神经性疼痛。在臂丛损伤患者中,神经性疼痛发生率可高达70%左右。BPAI后疼痛属慢性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上许多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方法均难以有效缓解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神经病理性疼痛与脑重塑密切相关。电针镇痛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肯定。但目前很少有研究评估电针治疗BPA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对中枢通路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电针颈“夹脊穴”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采用动物行为学检测方法,观察电针的镇痛效应;采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技术,结合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技术研究电针治疗BPAI后疼痛大鼠过程中的脑重塑变化及其影响,探究电针治疗BPAI后疼痛的作用及相关的中枢通路变化,尝试揭示电针治疗BPAI后疼痛的中枢机制,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及治疗靶点。第一部分电针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疼痛大鼠的行为学研究目的:通过疼痛行为学检测,评估电针对BPAI后疼痛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清洁级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58只,设正常组8只,余50只大鼠建立右侧颈胸椎后路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造模后,以大鼠出现自残现象为依据,将其定义为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选取24只出现自残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8)、假电针组(n﹦8)、电针组(n﹦8)。从造模后30天开始,电针组给予电针左侧颈“夹脊穴”(C5-C7棘突左侧旁开5mm);假电针组浅刺左侧C5-C7“夹脊穴”穴位旁开3mm处,连接电针治疗仪,不输出电流刺激。模型组及正常组无干预。在造模前、造模后30天、干预1月、3月、4月(第4个月无干预)后行双侧后足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及热刺激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检测。结果:(1)MWT:(1)造模后,左、右后足MWT均较造模前明显降低(P<0.05);(2)干预1月和3月后,电针组MWT均较假电针组和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3)4月后的后效应结果显示,电针组MWT仍明显高于假电针组和模型组(P<0.05)。(2)TWL:造模后左后足TWL较造模前明显降低(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各组无差异。结论:电针可显着提高BPAI后疼痛大鼠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提示电针可有效缓解臂丛损伤后神经痛大鼠的神经痛,并具有明显的电针治疗后效应。第二部分电针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疼痛大鼠的脑功能重塑研究目的:采用f MRI技术,研究电针治疗臂丛损伤后神经痛大鼠过程中对脑功能重塑的影响,探索相关的中枢通路机制。方法:清洁级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58只,设正常组8只,余50只大鼠建立右侧颈胸椎后路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造模后,以大鼠出现自残现象为依据,将其定义为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选取24只出现自残的大鼠,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n﹦8)、假电针组(n﹦8)、电针组(n﹦8)。从造模后30天开始,电针组给予电针左侧颈“夹脊穴”(C5-C7棘突左侧旁开5mm);假电针组浅刺左侧C5-C7“夹脊穴”穴位旁开3mm处,连接电针治疗仪,不输出电流刺激。正常组及模型组无干预。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30天、干预1月、3月、4月(第4月无干预)后行大鼠大脑f MRI扫描。主要分析指标包括臂丛损伤前后的任务态f MRI(前肢电刺激)激活脑区、静息态f MRI低频振荡振幅(ALFF),以及干预后各时间点的脑功能网络枢纽脑区分布及相关节点属性。结果:1.臂丛神经损伤后左海马前背侧区、左侧中脑、左丘脑等脑区ALFF值较造模前升高;双侧内嗅皮质ALFF值较造模前降低。2.臂丛神经损伤前后任务态激活脑区的比较,有显着差异的脑区主要在边缘/旁边缘系统和体感皮质。3.干预后各时间点的脑网络枢纽脑区及相关节点属性分析结果:(1)脑网络枢纽脑区空间分布相似,主要位于边缘系统、顶叶、中脑、颞叶内侧和皮质下脑区(苍白球、丘脑)。将节点属性高于全脑均值至少2.5倍标准差的枢纽脑区,定义为高枢纽度脑区。结果显示高枢纽度脑区占比有显着差异,表现在长期干预后,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而电针组显着低于模型组。干预后效应的结果显示模型组高枢纽度脑区占比显着高于正常组(P=0.048),电针组虽低于模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2)节点属性比较结果与上述结果相似,表现在海马、中脑等节点属性模型组较正常组高,而电针组干预后节点属性较模型组降低。结论:1.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通路改变涉及内嗅-海马通路,提示了认知功能参与臂丛损伤后神经痛的可塑性变化。2.臂丛损伤后神经痛的脑功能网络中,疼痛可以导致大脑高枢纽度脑区的占比升高,提示慢性疼痛使大脑网络处于“高连接”状态,而电针可逆转神经痛引起的高枢纽度脑区占比升高的“高连接”状态,也可抑制疼痛相关脑区的节点属性的升高,使其趋向于正常状态,提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不良重塑而缓解疼痛。第三部分电针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疼痛大鼠的脑内c-fos表达变化的研究目的:基于臂丛损伤后神经痛脑可塑性变化研究中关键节点的结果,运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研究电针治疗臂丛损伤后神经痛的脑重塑的结构基础。方法:清洁级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30只,设正常组2只,余28只大鼠建立右侧颈胸椎后路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造模后,以大鼠出现自残现象为依据,将其定义为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选取10只出现自残的大鼠,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n﹦5)、电针组(n﹦5)。电针组从造模后30天开始给予电针左侧颈“夹脊穴”(C5-C7棘突左侧旁开5mm)。模型组及正常组无干预。造模前正常组取2只,造模后30天模型组和电针组各取1只,干预1月及干预3月后模型组和电针组各取2只,进行脑内c-fos表达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利用组织学结果验证电针治疗臂丛损伤后神经痛的脑重塑的结构基础。结果:正常状态下,丘脑、下丘脑、杏仁核,导水管周围灰质及中脑被盖腹侧区c-fos均有表达,但较稀疏;造模后,上述脑区c-fos表达增加;电针干预后,电针组上述脑区c-fos表达均较造模后减少。结论:1.臂丛损伤后神经痛的脑功能网络中关键节点的c-fos表达增高,电针可抑制c-fos的升高,这表明了电针治疗可以在脑功能网络的关键节点协调处理伤害性刺激信息,并逐步逆转各个相关脑区的不良重塑,进而达到镇痛效应。2.枢纽脑区高信息传输密度部位c-fos表达也有相同变化,这种关联性为揭示脑网络中关键节点的结构基础提供了组织学证据。

张玉[8](2019)在《腹内侧前额皮层锥体神经元介导针刺镇痛奖赏效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疼痛缓解作为疼痛的负性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被认为是一种奖赏,能激活大脑奖赏系统,并驱动疼痛缓解相关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加速疼痛的减轻,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明确针刺镇痛的奖赏效应,探讨前额皮层边缘下区(infralimbic prefrontal cortex,IL)锥体神经元在针刺镇痛和奖赏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方法:本课题通过三个实验展开的。实验一:针灸减少大鼠的手术切除疼痛,并产生与针灸和镇痛相关的条件性位置偏好(CPP)。将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加非穴位组,模型加电针组和假手术加电针组。建立大鼠切口痛模型,电针同时伴随CPP训练和测试,观察大鼠在偏爱箱和非偏爱箱停留时间。实验二:观察针刺对手术切口痛大鼠模型镇痛CPP后IL脑区c-fos(神经元兴奋的征象)表达的影响。成年雄性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加非穴位组,模型加电针组,假手术加电针组,假手术组,实验流程同实验一。在最后一日,进行大脑取材,并进行IL脑区免疫荧光组化。实验三:针刺镇痛CPP对大鼠腹内侧前额皮层下缘锥体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成年雄性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加电针组、假手术加电针组。使用多通道型号的微阵列电生理技术,观察大鼠大脑前额皮层边缘下皮层锥体神经元放电的影响。大鼠埋植电极,每日记录IL锥体神经元放电,采用MARLAB、Neuro Explorer软件收集并分析神经元发放的信号。结果:1)热敏痛各组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F=463.887,P<0.001)。组间比较发现,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热敏痛缩爪得分显着缩短,术后切口痛大鼠电针足三里、肾俞、三阴交都能够显着提高模型大鼠的热敏痛缩爪得分,减轻大鼠切口疼痛(P<0.001)。条件性位置偏爱得分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F=26.784,P<0.001),组间比较发现,电针+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在电针相关实验笼(偏爱箱)停留时间明显增加,条件位置偏爱得分显着增加,假手术+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表明电针非模型大鼠并不产生条件性位置偏爱。电针不同镇痛穴位,如足三里、肾俞、三阴交都能够产生镇痛效应,并产生针刺相关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2)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各组之间腹内侧前额皮层c-fos表达具有显着差异(F=29.793,P<0.001),组间比较发现针刺能显着增加腹内侧前额皮层c-fos表达(P<0.001),提示针刺镇痛CPP兴奋腹内侧前额皮层。3)电生理实验,大鼠在偏爱箱侧时与在非偏爱箱时IL脑区锥体神经元spike发放个数的比值存在显着差异(F=16.455,P<0.001),电针手术切口疼痛模型大鼠在偏爱箱侧时,IL脑区锥体神经元spike发放个数显着增加(P<0.001)。IL脑区锥体神经元发放类型显着不同。结论:(1)针刺缓解大鼠切口痛并产生针刺镇痛相关条件性位置偏爱;(2)针刺镇痛奖赏激活腹内侧前额皮层锥体神经元。

李想[9](2019)在《SP600125阻断JNK信号通路下电针对CUMS大鼠c-fos和AP-1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抑郁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和难治愈的特点。目前,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JNK信号通路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kinases,MAPK)家族成员之一,称c-j 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JNK在细胞生长、分化、凋亡、应激反应及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前期实验研究发现,应激诱导的大鼠JNK信号通路激活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生与发展,通过针刺干预可以降低JNK的磷酸化水平,抑制神经元凋亡,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本研究将基于前期研究基础,通过CUMS结合慢性孤养建立大鼠慢性应激模型,侧脑室注射JNK信号通路阻断剂SP600125,进行电针干预,以体重、旷场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评价大鼠行为学指标变化;观察电针后海马CA3区c-fos与下丘脑c-jun,垂体c-fos及血清c-fos、AP-1表达的差异;以c-jun、c-fos、AP-1的表达作为海马、下丘脑、垂体神经元功能的标志,旨在研究慢性应激抑郁症大鼠海马、下丘脑、垂体神经元功能活性的改变;电针干预降低JNK的磷酸化水平的效应机制;进一步为针刺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1动物分组将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对照组)、模型组、模型+DMSO组(DMSO组)、模型+SP600125组(SP组)、模型+电针组(电针组)、模型+电针+SP600125组(电针+SP组)、模型+氟西汀组(氟西汀组)、模型+氟西汀+SP600125组(氟西汀+SP组)。2造模方法除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国际公认的CUMS造模方法:应用7种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方法(震荡30min、夜间光照12h、束缚2h、夹尾3min、断食24h、断水24h、潮湿垫料24h)连续刺激21天,平均每种刺激各使用3次。3干预方法电针干预选取“内关”(PC6)、“三阴交”(SP6)穴;用30号1寸毫针直刺进行,深度为0.3-0.5cm,针柄连接HANS LH-202型电针仪,电针频率为2Hz,电流强度为0.6mA,大鼠四肢微颤即可,每次进行20min,每天1次,持续21天;氟西汀用蒸馏水配成0.2mg/ml的混悬液,以1.8ml/kg灌胃给药,每天1次,持续21天。4处理方法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刺激,正常群居饲养。其余每组均单笼饲养并且接受21天慢性应激。同时,电针组于每天造模前30min进行电针干预;氟西汀组于每天应激前30min进行氟西汀灌胃给药;DMSO组于应激前1h给予10μl/1d DMSO侧脑室注射;SP组于应激前1h给予10μl/1d阻断抑制剂SP600125稀释液侧脑室注射;电针+SP组、氟西汀+SP组于应激前1h给予10μl/1d阻断抑制剂SP600125稀释液侧脑室注射,于应激前30min分别给予电针干预和氟西汀灌胃给药。5检测方法行为学检测:在实验前1天和实验第21天分别测量大鼠的体重、旷场实验和糖水偏好指数,以评价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情况。指标检测: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3区c-fos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下丘脑c-jun、垂体c-fos、血清c-fos和AP-1表达情况。结果1.行为学变化实验前1天,各组之间体重、旷场实验、糖水偏好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21天,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体重、旷场实验、糖水偏好指数均显着减少(P<0.01),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体重、旷场实验、糖水偏好指数均显着增加(P<0.01),氟西汀组水平穿越格数增加(P<0.05),体重显着增加(P<0.01),说明电针和氟西汀干预可以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并且电针干预效果要优于氟西汀;DMSO组体重、旷场实验、糖水偏好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侧脑室套管埋置手术对大鼠行为学影响不大;手术组(DMSO组、SP组、电针+SP组、氟西汀+SP组)之间体重、旷场实验无显着差异(P>0.05);与电针组相比,电针+SP组体重显着减少(P<0.01),旷场实验减少(P<0.05),糖水偏好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与氟西汀组相比,氟西汀+SP组体重显着减少(P<0.01),旷场实验、糖水偏好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2.JNK信号通路下游分子的表达水平实验21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c-fos、下丘脑c-jun、垂体c-fos、血清c-fos和AP-1表达均显着上升(P<0.01),说明慢性应激刺激可以激活JNK相关下游分子的表达水平;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海马CA3区c-fos表达下降(P<0.05),下丘脑c-j un、垂体c-fos、血清c-fos和AP-1表达显着下降(P<0.01),氟西汀组海马CA3区c-fos、垂体c-fos表达下降(P<0.05),下丘脑c-jun、血清c-fos和AP-1表达显着下降(P<0.01),说明电针和氟西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逆转JNK相关下游分子的表达上调,DMSO组各项指标表达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MSO组相比,SP组下丘脑c-jun、血清AP-1表达下降(P<0.05),电针+SP组各项指标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氟西汀+SP组下丘脑c-j un、血清c-fos和AP-1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电针组相比,电针+SP组各项指标表达均无显着差异(P>0.05);与氟西汀组相比,氟西汀+SP组海马CA3区c-fos、下丘脑c-j un、垂体c-fos、血清AP-1表达均无显着差异(P>0.05),血清c-fos表达下降(P<0.05)。结论1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刺激结合孤养可诱导模型大鼠体重下降、快感缺失与探究行为减少等行为异常。2电针干预可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可能与其下调海马CA3区c-fos、下丘脑c-jun、垂体c-fos及血清c-fos和AP-1活性相关。3阻断剂SP600125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c-j un、c-fos、AP-1的表达具有干预作用;对抑郁样行为学各项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4电针+SP组比氟西汀+SP组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c-fos表达水平的干预效果明显,阻断剂SP600125和电针干预方法在抑制c-fos磷酸化水平上有叠加效应,更具协同作用。5氟西汀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外周血清的干预效果比电针干预更明显。

邵雪芳[10](2019)在《小脑顶核—下丘脑外侧区在针刺预处理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心经经穴预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大鼠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小脑顶核与下丘脑外侧区多巴胺(Dopamine,D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Serotonin,5-HT)神经递质含量,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小脑顶核-下丘脑外侧区在针刺心经抗急性MIRI效应中作用及机制;初步探明小脑顶核-下丘脑外侧区参与针刺心经抗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效应可能的物质基础。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心经组”(简称“心经组”)、“电针肺经组”(简称“肺经组”)每组12只;“损毁下丘脑外侧区+电针心经组”(简称“LHA+心经组”)、“损毁小脑顶核+电针心经组”(简称“FN+心经组”),每组6只。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复制急性MIRI大鼠模型。“心经组”选取“神门”穴、“通里”穴,“肺经组”选取“太渊”穴、“列缺”穴,接SDZ-Ⅱ型电针仪刺激电流2m A,频率为2 HZ,每次15min,连续电针干预7d。“LHA+心经组”,大鼠颅脑定位后,微量注射海人酸(Kainic acid,KA)lg/L的溶液0.4ul。观察3d后,电针干预7d。“FN+心经组”损毁及电针方法同“LHA+心经组”。末次电针结束后1h内,复制急性MIRI模型,同时记录大鼠ECG变化。模型复制成功后,采用微透析技术对各组大鼠小脑顶核、下丘脑外侧区细胞间液进行微量采样,使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分析系统测定的DA、5-HT神经递质含量;取各组大鼠小脑顶核、下丘脑外侧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小脑顶核,下丘脑外侧区c-fos蛋白表达。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图形制作。结果:1各组大鼠ECG的ST段位移值比较各组大鼠模型复制前的ST段位移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大鼠结扎后10 min,再灌注30 min ST段位移值与模型复制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再灌注30 min时的ST段位移值与结扎后10 min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30 min时,与“模型组”比较,“心经组”、“LHA+心经组”、“FN+心经组”ST段位移值均显着降低(P<0.05);与“心经组”比较,“LHA+心经组”ST段位移值高于“心经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小脑顶核区DA和5-HT含量比较2.1各组大鼠小脑顶核区DA含量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脑顶核区DA的含量明显降低,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心经组”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心经组”比较,“肺经组”和“LHA+心经组”小脑顶核DA的含量低于“心经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各组大鼠小脑顶核区5-HT含量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脑顶核区5-HT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心经组”小脑顶核区5-HT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心经组”比较,“肺经组”、“LHN+心经”组小脑顶核区5-HT的含量低于“心经组”,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下丘脑外侧区DA和5-HT含量的比较3.1各组大鼠下丘脑外侧区DA含量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下丘脑外侧区DA的含量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心经组”下丘脑外侧区DA的含量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经组”比较,“肺经组”、“FN+心经”组下丘脑外侧区DA含量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3.2各组大鼠下丘脑外侧区5-HT含量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下丘脑外侧区5-HT的含量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心经组”下丘脑外侧区5-HT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心经组”比较,“肺经组”、“FN+心经组”下丘脑外侧区5-HT的含量低于“心经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各组大鼠小脑顶核区、下丘脑外侧区c-fos蛋白表达4.1小脑顶核区c-fos蛋白表达情况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脑顶核区c-fos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心经组”小脑顶核区c-fos蛋白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心经组”比较,“肺经组”和“LHA+心经”组小脑顶核区c-fos蛋白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心经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2下丘脑外侧区c-fos蛋白表达情况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下丘脑外侧区c-fos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心经组”下丘脑外侧区c-fos蛋白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心经组”比较,“肺经组”和“FN+心经”组下丘脑外侧区c-fos蛋白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心经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脑顶核-下丘脑外侧区参与了针刺心经改善急性MIRI效应的作用机制。2.在小脑顶核与下丘脑外侧区中,单胺类神经递质DA、5-HT可能是针刺改善急性MIRI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电针与c-fos基因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针与c-fos基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参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促进重型颅脑创伤大鼠苏醒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复制井穴放血改善TBI后昏迷大鼠意识水平的效应平台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 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三 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多巴胺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四 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区多巴胺受体D2 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刺促进急性中枢神经损伤后昏迷苏醒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HPA轴功能调节探讨调神针法抗焦虑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识
        1.1.1 流行病学
        1.1.2 治疗策略
    1.2 中医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识
    1.3 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3.1 资料与方法
        1.3.2 排除标准
        1.3.3 结局指标
        1.3.4 文献获取方法
        1.3.5 研究方法
        1.3.6 结果
        1.3.7 纳入研究特征
        1.3.8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1.3.9 小结与讨论
    1.4 本课题研究思路
第二章 调神针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案
        2.2.1 研究设计
        2.2.2 研究对象
        2.2.3 伦理问题
        2.2.4 诊断标准
        2.2.5 纳入标准
        2.2.6 排除标准
        2.2.7 脱落标准
        2.2.8 剔除标准
        2.2.9 中止研究标准
        2.2.10 试验器材
        2.2.11 针刺方案
        2.2.12 疗程设置
        2.2.13 质量控制
        2.2.14 观察项目
        2.2.15 检测时点
        2.2.16 疗效评定标准
        2.2.17 不良事件观察
        2.2.18 安全性评价
        2.2.19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试验完成情况
        2.3.2 一般资料分析
        2.3.3 疗效分析
        2.3.4 随访及复发情况分析
        2.3.5 安全性分析
        2.3.6 依从性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针刺干预CUMS焦虑小鼠的机制研究
    3.1 针刺对CUMS小鼠焦虑样行为的改善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小结与讨论
    3.2 针刺对CUMS小鼠HPA轴功能指标的改善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小结与讨论
    3.3 针刺对HPA轴功能调节关健脑区神经功能异常的影响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3.4 小结
第四章 讨论分析
    4.1 调神针法治疗焦虑障碍的中医理论探讨
        4.1.1 焦虑障碍“肾—脑—心—神”病因病机轴
        4.1.2 调神针法发展源流及基础
        4.1.3 调神针法学术内涵
    4.2 针刺对CUMS模型小鼠作用机制研究探讨
        4.2.1 针刺激活前脑边缘系统,并平衡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失衡状态
        4.2.2 针刺可能通过促进BDNF表达起到保护神经元和抗焦虑的作用
        4.2.3 针刺可能改善皮质酮受体蛋白表达从而调节HPA轴功能
    4.3 创新点
    4.4 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运动功能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简表
前言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电针四单穴及损毁PVN对IBS-C大鼠肠道推进率、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
        1.3 主要仪器与工具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的筛选与分组
        2.2 IBS-C大鼠模型建立
        2.3 IBS-C模型评测标准
        2.4 动物分组与治疗
        2.5 内脏敏感性评定
        2.6 肠道推进率测定
        2.7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内脏敏感性评定结果
        3.2 肠道推进率测定结果
    实验二 脑组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结果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
        2.2 动物分组
        2.3 各组治疗方法
        2.4 取材与组织处理
        2.5 免疫荧光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
        2.6 结果
    实验三 损毁PVN及针刺对大鼠结肠组织CGRP、5-HT含量影响测定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
        2.2 动物分组
        2.3 各组治疗方法
        2.4 取材与组织处理
        2.5 图像分析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电针及损毁PVN对IBS-C大鼠结肠组织CGRP、5-HT含量影响
        3.2 IBS-C大鼠结肠组织内阳性细胞数及平均光密度的影响
    实验四 电针及损毁PVN对大鼠血清CGRP、5-HT含量影响结果测定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
        2.2 动物分组
        2.3 各组治疗方法
        2.4 取材与血清处理
        2.5 ELISA
        2.6 统计学处理
        3 ELISA检测结果
讨论
    1 中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1 中医文献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名、病位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IBS-C证型的研究
    2 电针及组穴分析
    3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现状
        3.1 药物治疗
        3.2 非药物治疗
    4 IBS-C与5-HT、CGRP、PVN的关系
        4.1 IBS与CGRP
        4.2 IBS与5-HT
        4.3 IBS与PVN
    5 实验结果分析
        5.1 损毁PVN对IBS-C大鼠小肠推进率及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5.2 电针对IBS-C大鼠脑组织c-fos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5.3 损毁PVN对IBS-C大鼠血清及结肠5-HT、CGRP的影响
    6 结论
    7 启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肥胖状态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及实验设备
        1.3 干预方法
        1.4 检测指标
        1.5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及Lee’s指数的变化
        2.2 各组大鼠与胰岛素敏感性有关的指标的变化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控食欲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实验二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及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1.4 取材方法
        1.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脑肠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瘦素(leptin)
        1.6 宏基因组学检测技术检测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代谢功能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含量的影响
        2.2 样品NDA处理结果
        2.3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的影响
        2.4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功能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机制
实验三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脑肠肽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1.4 取材方法
        1.5 WB检测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R、CCK、CCKR的蛋白表达含量
        1.6 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CCK、CCKR、leptin、leptinR的基因表达水平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蛋白表达影响
        2.2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脑肠肽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实验四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1.4 取材方法
        1.5 WB 检测结状神经节和弓状核中 p-STAT3 的蛋白表达含量
        1.6 免疫组化法检测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 表达以及最后区和孤束核中C-Fos表达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CCK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2.2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leptin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脑肠肽中枢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讨论
    1.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模型制备的评价
    2.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2.1 中医对肥胖病因的认识
        2.2 中医对肥胖病机的认识
    3.针灸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选穴依据
    4.干预方法的选择
        4.1 电针频率及参数的选择
        4.2 限食干预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作用
    5.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
        5.1 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参与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发生
        5.2 电针联合限食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5.3 电针联合限食可以调节肠-脑轴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6.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7.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1
        参考文献
    附件2 文献综述2
        参考文献
    附件3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5)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ATP受体神经元参与井穴刺络法干预重型颅脑创伤大鼠促醒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井穴刺络法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昏迷大鼠意识状态的效应平台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脑内神经投射受体P2RX3/P2RX7/TRPV1介导井穴刺络法促醒效应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三 井穴刺络法对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醒觉相关神经元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量表
综述 针刺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中枢神经损伤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腺苷受体参与电针治疗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炎症性肠病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腺苷受体参与电针治疗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内脏炎症痛的外周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A1和A2a受体参与电针改善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痛感觉和痛情绪的中枢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腹侧海马至内侧前额叶皮质的投射在电针缓解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痛感觉和痛情绪的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创新点
综述 腺苷及其受体与针刺镇痛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电针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疼痛的脑功能重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臂丛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及治疗进展
    2.夹脊穴针刺镇痛的机理及应用
    3.针刺镇痛与大脑可塑性变化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电针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疼痛大鼠的行为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设备、材料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一般行为学观察
        2.2 电针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疼痛大鼠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的影响
        2.3 电针对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疼痛大鼠的热刺激缩足潜伏期的影响
    3.讨论与分析
    4.小结
第二部分 电针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疼痛大鼠的脑功能重塑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设备、材料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造模前、后静息态ALFF值比较
        2.2 造模前、后任务态激活脑区的比较
        2.3 电针干预后的脑网络节点属性分析
    3.分析与讨论
        3.1 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的脑功能重塑的定位研究
        3.2 电针对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大鼠脑功能重塑的影响
    4.小结
第三部分 电针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疼痛大鼠的脑内c-fos表达变化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设备、材料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2.结果
        2.1 脑内c-fos表达的阳性神经元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2.2 脑内c-fos表达的阳性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3.分析与讨论
    4.小结
创新点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基于功能磁共振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脑重塑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8)腹内侧前额皮层锥体神经元介导针刺镇痛奖赏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实验一 :针刺缓解大鼠手术切口痛并产生针刺镇痛相关条件性位置偏爱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数据分析软件
    2.实验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动物造模
        2.3 动物分组
        2.4 热痛敏测试
        2.5 条件位置偏爱测试
        2.6 电针干预
        2.7 检测指标
        2.8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针刺足三里穴对手术切口痛模型大鼠热痛敏的影响
        3.2 针刺不同穴位对手术切口痛模型大鼠热痛敏的镇痛效应比较
        3.3 针刺足三里产生针刺镇痛相关的条件性位置偏爱
        3.4 针刺不同穴位诱导针刺镇痛相关的条件性位置偏爱
实验二 :针刺对大鼠腹内侧前额皮层下缘(IL)脑区c-fos表达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数据分析软件
        1.5 试剂配制
    2.实验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动物造模
        2.3 动物分组
        2.4 免疫荧光实验
        2.4.1 心脏灌注
        2.4.2 取材
        2.4.3 荧光着色
        2.5 检测指标
        2.6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大鼠腹内侧前额皮层下缘(IL)脑立体定位
        3.2 针刺手术切口痛大鼠CPP范式下腹内侧前额皮层c-fos表达
实验三 :观察针刺镇痛奖赏的IL脑区神经元放电活动特征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数据分析软件
    2.实验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动物造模
        2.3 动物分组
        2.4 脑电生理实验实验
        2.4.1 大鼠的麻醉及固定
        2.4.2 大鼠的开颅手术
        2.4.3 电极埋植
        2.4.4 脑电生理信号采集
        2.5 检测指标
        2.6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电极埋腹内侧前额皮层下缘脑立体定位
        3.2 锥体神经元信号特征及spike统计
        3.3 针刺镇痛奖赏效应大鼠脑电生理z-score变化
讨论
    1.调神畅情是针灸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中国传统医学中调神畅情与针灸治痛的理论阐述
        1.2 针灸缓解疼痛相关情绪,不仅体现在调神而且强调畅志
    2.前额皮层锥体神经元介导针刺镇痛奖赏效应
    3.结语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慢性疼痛对前额皮层影响的研究
附件

(9)SP600125阻断JNK信号通路下电针对CUMS大鼠c-fos和AP-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现代研究进展
        1 抑郁症的病因
        2 抑郁症发病机制假说
        3 抑郁症主要治疗手段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JNK信号通路与抑郁症的关联及研究进展
        1 JNK信号通路概述
        2 JNK信号通路参与抑郁症调控的作用机制
        3 JNK信号通路与c-jun、c-fos、AP-1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刺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2 针刺对主要相关神经递质的影响
        3 针刺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4 针刺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5 针刺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6 针刺对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电针对CUM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二 电针对CUMS模型大鼠JNK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1 本团队前期相关工作与本研究的衔接
    2 模型选择依据
    3 脑区选择依据
    4 穴位选择依据
    5 阳性对照药选择依据
    6 阻断剂选择依据
    7 实验分组意义分析
    8 各组大鼠行为学的变化及意义
    9 各组大鼠JNK信号通路下游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小脑顶核—下丘脑外侧区在针刺预处理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仪器与材料
    1.4 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溶剂的配制
    2.2 色谱条件
    2.3 动物分组
    2.4 核团损毁
    2.5 电针干预
    2.6 模型复制与评定
    2.7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学考察
    2.8 标本留取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各组大鼠ECG的 ST段位移值的变化
    4.2 探针回收率的测定
    4.3 线性关系
    4.4 精密度考察
    4.5 稳定性考察
    4.6 各组大鼠小脑顶核DA、5-HT含量的比较
    4.7 各组大鼠下丘脑外侧区DA、5-HT含量的比较
    4.8 各组大鼠脑组织c-fos蛋白表达的比较
5 讨论
    5.1 祖国医学对MIRI的认识
    5.2 现代医学对MIRI的认识
    5.3 针灸治未病的相关研究
    5.4 针刺预处理对MIRI保护作用的研究
    5.5 小脑-下丘脑神经环路在针刺效应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5.6 单胺类神经递质在针刺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5.7 实验结果及分析
结论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四、电针与c-fos基因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参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促进重型颅脑创伤大鼠苏醒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李威.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HPA轴功能调节探讨调神针法抗焦虑的临床及机制研究[D]. 谢晓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运动功能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武小利.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宋爱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ATP受体神经元参与井穴刺络法干预重型颅脑创伤大鼠促醒的作用机制研究[D]. 唐慧玲.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6]腺苷受体参与电针治疗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炎症性肠病的机制[D]. 侯滕菲.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7]电针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疼痛的脑功能重塑研究[D]. 王帅.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腹内侧前额皮层锥体神经元介导针刺镇痛奖赏效应[D]. 张玉.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SP600125阻断JNK信号通路下电针对CUMS大鼠c-fos和AP-1表达的影响[D]. 李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10]小脑顶核—下丘脑外侧区在针刺预处理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邵雪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电针与c-fos基因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