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建筑企业的自力更生之路——浅谈中港二局近年来的改革发展

国有建筑企业的自力更生之路——浅谈中港二局近年来的改革发展

一、国有施工企业自立自强之路——从中港二航局近几年的改革发展谈起(论文文献综述)

任立冉[1](2018)在《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特殊的国家体制,朝鲜在冷战结束后一直游离于国际体系之外。长期执着于核武器与远程导弹的研发,使朝鲜不断受到国际社会的严厉制裁,国民经济发展举步维艰。然而,朝鲜经济始终没有出现许多西方国家预期的崩溃,反而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这说明其经济体制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和内在的成长动力。尽管朝鲜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但对外经济合作依然对朝鲜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对于朝鲜半岛事务和朝鲜问题的研究中,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朝鲜“与世隔绝”的封闭体制造成无法获得具体的资料、数据。相当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其独特的政治经济体制使得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朝鲜。本文试图结合朝鲜式社会主义建设理念和西方经济学理论,梳理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历程,分析其呈现的整体特征、采取的主要合作方式、涉及的产业领域,并以中朝罗先经贸区和开城工业园区这两大经济特区为例,对朝鲜对外经济合作进行整体评估和前景展望。从理论上看,“主体思想”、“先军政治”和“金日成金正日主义”是朝鲜独特的国家发展指导思想,也是朝鲜经济与对外经济合作的核心指导理念。“主体思想”明确要求朝鲜建立“自立的民族经济”,对外经济合作也更多地需要落实对于朝鲜“自立的民族经济”的支持作用。“先军政治”要求优先发展国防经济,以“苦难行军”的精神来发展经济,对外经济合作也优先服务于军事。“金日成金正日主义”延续了“主体思想”和“先军政治”的精神,朝鲜政府据此提出了经济建设与“核武力”并行的路线,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比较之下,西方经济学理论在解释朝鲜对外经济合作时,存在着先天不足。因为朝鲜独特的政治经济体制和严格封锁的经济数据,限制了以市场为前提的主流经济学的解释力。所以,从朝鲜式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角度去考量,能够更深入理解朝鲜对外经济合作运行的逻辑。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可以为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研究提供比较性的视角,从国际视野审视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局限性。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演变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冷战时期的朝鲜对外经济合作(1948-1991),主要指在东西方对立的背景下,朝鲜与中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极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易货贸易和社会主义国家对朝的援助构成了对外经济合作的主体内容;冷战后初期的朝鲜对外经济合作(1992-2000),主要指的是朝鲜在苏联解体、金日成去世以及连年自然灾害的背景下,对外经济合作严重萎缩,被迫开展多元化的贸易方式应对各种挑战;度过“苦难行军”时期后的朝鲜对外经济合作(2001-2011),主要指在国内外环境有所改善的情况下,朝鲜愈加重视对外经济合作,尤其是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启了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的探索;在金正恩执政之后(2012-今),朝鲜继续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的力度和广度,继续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采取措施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并实现了连续数年的增长,但由于核导问题不断激化,国际制裁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后朝鲜对外经济合作渐趋陷入困境。从整个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演变历程来看,其呈现出“具有浓重的计划经济性质”、“高度服从国家战略的需要”和“长期受国际经济制裁影响”三大特征。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方式主要涉及对外贸易、外国直接投资的引进、国际援助等相关内容。其中,对外贸易是构成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主体内容,是朝鲜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并打开了朝鲜对外交往的局面。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是朝鲜一直希望打破国内经济困局的重要方式,外资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朝鲜的经济结构和质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但由于朝鲜自身经济基础薄弱、政治体制僵化加之不断的核武器、导弹试验和随之而来的国际制裁,未能实现重大突破。对朝国际援助同样受制于严厉的国际制裁,主要集中在人道主义方面,缺少能够促进其经济成长的发展性援助,其效果也仅限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朝鲜居民的生存状况、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产业分布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出口加工业、国际旅游业、劳务输出业以及新开发的会展经济等领域。其中,采矿业是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支柱产业,矿石出口的收入占朝鲜外汇收入总额的比例最高。但受制于国内开采技术和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国际制裁的因素,矿石出口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出口加工业是朝鲜与外部交流最多元化的产业,不仅涉及产品出口,更包含了技术、设备、人员和管理经验的引进,能较全面地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国际旅游业是朝鲜新兴的对外经济合作产业,朝鲜政府新开辟了4个旅游经济开发区,兴建了一大批旅游工程,推出了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但由于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严重滞后,旅游线路和从业观念过于陈旧,再加上国际形象的恶化,导致吸引游客人数有限,创汇效果不明显。劳务输出业则凭借朝鲜相对廉价和高素质的劳动力,成为朝鲜对外经济的优势产业,多年来呈稳定发展状态,但也开始受到国际制裁的冲击。另外,朝鲜近年来还积极举办各类国际商品展览,希望借此推动国际贸易的开展,加强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朝鲜还尝试了多种对外经济合作的模式,最典型的即为中朝罗先经济贸易区和朝韩开城工业园区。罗先经贸区开创性地采取了两国政府共同开发共同管理的模式,在中朝合署办公的共同管理委员的平台下,中方企业以资金、技术、设备等,朝方以土地、资源、设施和各类特许经营权等共同参与合作开发。经贸区的开发为朝鲜引入了具有显着影响的市场经济理念和较为先进的管理经验,为罗先地区的发展、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开展带来相当积极的影响。开城工业园区的建设则提供了一种政企合作的模式,朝鲜政府和韩国现代集团共同建设运营,吸引韩国中小企入驻。开城工业园区的运营,促进了朝鲜的就业与经济发展,盘活了朝韩间的经济合作,并成为朝韩关系的一种象征。此外,金正恩上台后,推出了新一轮多达23个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计划,希望藉此推动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开展和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虽然多数仍然处于“纸面阶段”,但开启了朝鲜式经济开发区模式的探索之路。整体来看,朝鲜对外经济合作是朝鲜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构成要素之一,为朝鲜获取了外汇、能源、技术和管理经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朝鲜国内经济的整合与发展;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促进了国内经济政策的改善,使市场经济的理念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为朝鲜经济提供了内生的增长动力。但是由于日益严厉的国际制裁,导致朝鲜对外经济合作几乎处于中断、停滞状态,对朝鲜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也就限制了其持续有效的发展。如果朝鲜核导问题的解决取得积极进展,国际社会解除或部分解除对朝制裁,朝鲜经济将进入新的阶段,对外经济合作的前景将会更加明朗。朝鲜在拓展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参与跨国基础设施与国际产能合作,以及实现中俄朝韩经济走廊建设方面,都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何秋红[2](2015)在《《通海新报》与南通城市现代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个世纪最初二十年,南通是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份非常有特色而且至今保存相对完整的报纸——《通海新报》(1913.3.18-1929.5.26)。《通海新报》是一份办报质量较高,发行于南通及其周边地区的地方性商业报纸,较好地发挥了对南通地方民众的经济启蒙作用。该报创办人陈琛是清末民初着名实业家张謇手下的得力干将,办报是其众多产业中的一项。该报前期与同一时期发行全国的《申报》一样,注意发挥报纸服务经济的功能,商业性特征明显;不同的是该报诞生地并非租界,而且没有任何外来资本介入。随着南通工商业的凋敝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报馆的渗透,该报后期又呈现出党派性、政治性的特征。《通海新报》与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基本同步。该报诞生于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初具规模的时期,发展繁荣于南通早期现代化进程如火如荼之时,随着“强人”张謇离去及其大生企业系统的凋败,南通早期现代化进程趋缓中断,《通海新报》也日益艰难直至最后被官方勒令停刊。本文认为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南通城市诞孕并烙印《通海新报》。城市一方面为报纸提供了生存土壤与发展空间,随着南通早期现代化进程的全方位进行,工商业经济活跃繁荣,教育普及,加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一切都为《通海新报》的诞生及其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城市也将其自身的特征烙印于报纸之上。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期间的南通城市具有过渡性、“张治”特色、江海文化等特征,这些特征也都一一鲜明地体现在《通海新报》之上。同时,本文亦将《通海新报》看成是一种主动的力量,它对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的影响由物质到制度再到观念行为,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通海新报》记录城市,沟通城市同时推动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首先,它在物质可见层面,记录南通城市在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变化:不断兴建的各种工厂、公司;逐步繁荣的商业和金融业以及日渐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种看似客观的记述背后,体现出《通海新报》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赞赏之态和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拥抱之姿。其次,《通海新报》也通过搭建公共交流平台,促进了现代城市管理制度——警察制在南通的发展完善,同时促进了南通城市的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的现代转型。再次,《通海新报》还传播了西方现代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南通市民的现代知识素养;该报通过旷日持久的报道,培育了南通市民公共卫生、时间效率等现代意识观念;该报还绵密地编织进了南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比如婚嫁嫁娶,构建一种现代交往方式——报章交往,并引发促成南通市民的一些现代行为,这其中就包括五四、五卅期间的南通学生爱国运动。在《通海新报》存续的十六年内,南通城市对报纸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不只是作为背景而存在;报纸也参与到南通早期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当中,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报纸与城市纠缠共生,双方彼此嵌入,互相促动。

施王欢[3](2012)在《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动转名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词转类名词,即动词不经过任何词形上的变化,而直接用于名词词性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名用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然而,现有的研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大多数研究只是集中于个别转类现象的解释上,没有形成一个动词转类名词的语料库来进行系统研究,即观察充分性不足;二是大多数研究缺乏对动转名词在不同体裁中的分布频率方面的描写,即描写充分性不足;三是大多数研究局限于单一角度或理论,缺乏跨学科的、系统的、全面的解释,即解释充分性不足。基于前人的研究,本论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交代动词名用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阐释研究步骤和框架。第二章:动词名用研究的文献综述。本章将动词名用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汉语“名物化”讨论时期、“NP的VP”构式的讨论时期和多角度研究时期,并指出局限性。第三章:介绍如何利用现代汉语词典(CCD)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来建设现代汉语动转名词的语料库以弥补前人观察充分性的不足。转类词的判断标准和语料的收集整理过程是本章中心。第四章:从动转名词的总体分布特征及其在不同体裁中的频率分布特征两方面来描述动词转类名词的分布特征以弥补前人描写充分性的不足。第五章:从功能类型学视角出发全面解释动转名词的本质、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弥补前人解释充分性的不足。根据类型学的标记理论,本章提出名词动用实质上是一种标记现象。同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为指导,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发现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议。

顾永杰[4](2007)在《晚清有线电报技术的引进和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通讯技术肇始于电报技术,电报的发明开创了通讯事业的新纪元,在技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十九世纪中叶,电报技术一经发明,即在西方国家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推广,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但电报技术进入中国,并不是一帆风顺,前后经历了几十年的艰难历程;电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也未能像其在西方那样日新月异。但电报作为晚清时期引进的几项重要技术之一,对当时社会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促使了中国通讯事业的变革,还在军事、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社会各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1851年第一本介绍电磁学和电报知识的书籍——《电气通标》的传入,到1876年第一所电报学堂——福州电报学堂的设立,1877年第一条电报线路——台湾线的成功架设,一直到清朝结束,电报技术通过科技书籍、出国人员和留学生等途径得到较全面和完整地传入。同时,电报学堂的设立和科技书籍的出版,使得电报技术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电报学堂和派出留学生为晚清电报事业培养了相当数量的技术人员;电报技术发展了四码电报和拼音电报等实用技术;电报事业发展为拥有6万公里、近700个电报局并且覆盖全国各省的有线电报线路网。电报技术之所以能够在晚清时期得到引进,并得到一定发展,晚清社会的很多方面对整个过程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首先,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对晚清电信事业的觊觎,不仅使晚清官员和社会各阶层接触到电报,更重要的是使其认识到了晚清电报事业所面临到的危机,从而推动了电报技术的引进和发展;第二,国门的开启,对外交往的增加,促进了中外科技交流,使得电报技术得以较方便地传入;第三,军事和经济等社会各方面的迫切需要,凸显出电报技术较过去的通讯手段所无可比拟的优势,从而加速了电报技术的引进和发展,并最终促成了电报学堂的设立和电报线路的建设;第四,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较适合的科技环境,为电报技术的引进和发展提供了保障。纵观晚清电报技术引进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晚清电报技术的引进过程中存在着滞后、缓慢和方式有限等缺陷;其次,电报技术在晚清的发展有限;第三,晚清对电报技术的应用相对于当时世界其他地区比较落后;第四,晚清的电报事业与当时其他国家相比,在电报开始使用的时间、使用的规模和使用程度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造成这些不足的主要因素有:第一,晚清传统思想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电报技术的引进;第二,科技和教育的落后,延缓了电报技术的引进过程并抑制了电报技术的发展;第三,急功近利思想,限制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消弱了电报技术发展的动力。

郑宗国[5](2003)在《国有施工企业自立自强之路——从中港二航局近几年的改革发展谈起》文中研究表明 随着我国加入WTO,建筑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国有建筑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走上自立、自强、健康发展之路,已成为国有建筑企业最紧迫的课题。 中港第二航务工程局是国家水上大型施工企业,主营港口码头等水上工程。为生计所迫,上个世纪90年代涉足路桥市场,到1996年产值到了10个亿。1997年以来,二航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

二、国有施工企业自立自强之路——从中港二航局近几年的改革发展谈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施工企业自立自强之路——从中港二航局近几年的改革发展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1)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结构与核心观点
        1.3.1 本文的框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2.1 朝鲜视角下的对外经济合作理论阐释
        2.1.1 “主体思想”与对外经济合作
        2.1.2 “先军政治”与对外经济合作
        2.1.3 “金日成金正日主义”与对外经济合作
    2.2 西方经济学视域下的朝鲜对外经济合作
        2.2.1 转型经济学理论
        2.2.2 政府经济学理论
        2.2.3 国防经济学理论
    2.3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理论范式比较
        2.3.1 西方经济学阐释存在的局限性
        2.3.2 朝鲜式经济学阐释的现实性
        2.3.3 不同理论视域下比较的意义
第3章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演变历程与整体特征
    3.1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历史演变(1948-2011)
        3.1.1 冷战时期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开展(1948-1991)
        3.1.2 冷战结束初期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困境(1992-2000)
        3.1.3 21世纪初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恢复(2001-2011)
    3.2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现状(2012-今)
        3.2.1 金正恩政府经济改善措施的推出
        3.2.2 金正恩政府对外经济合作的展开
        3.2.3 经济建设与“核武力”建设并行路线的影响
    3.3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总体特征
        3.3.1 具有浓重的计划经济性质
        3.3.2 高度服从国家战略的需要
        3.3.3 长期受国际经济制裁影响
第4章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主要方式与效果
    4.1 对外贸易
        4.1.1 朝鲜对外贸易的政策
        4.1.2 朝鲜对外贸易的现状
        4.1.3 朝鲜对外贸易的效果
    4.2 外国直接投资的引进
        4.2.1 朝鲜引进外资的政策
        4.2.2 朝鲜引进外资的现状
        4.2.3 朝鲜引进外资的效果
    4.3 国际援助
        4.3.1 国际社会对朝援助的内容
        4.3.2 国际社会对朝援助的效果
第5章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产业分布与发展效果
    5.1 采矿业——支柱性产业
        5.1.1 朝鲜采矿业的发展现状
        5.1.2 朝鲜采矿业的发展效果
    5.2 出口加工业——关键性产业
        5.2.1 朝鲜出口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5.2.2 朝鲜出口加工业的发展效果
    5.3 国际旅游业——新兴产业
        5.3.1 朝鲜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5.3.2 朝鲜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效果
    5.4 劳务输出业——优势产业
        5.4.1 朝鲜劳务输出业的发展现状
        5.4.2 朝鲜劳务输出业的发展效果
    5.5 会展经济——创新产业
        5.5.1 朝鲜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
        5.5.2 朝鲜会展经济的发展效果
第6章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模式与效果
    6.1 政府间合作模式——中朝罗先经济贸易区
        6.1.1 中朝罗先经济贸易区的合作模式与管理体制
        6.1.2 中朝罗先经济贸易区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成果
        6.1.3 中朝罗先经济贸易区的效果评估
    6.2 政企间合作模式——开城工业园区
        6.2.1 开城工业园区的运营模式与管理体制
        6.2.2 开城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与发展成果
        6.2.3 开城工业园区的效果评估
    6.3 经济开发区模式
        6.3.1 朝鲜各类开发区的建立
        6.3.2 朝鲜经济开发区的效果
    6.4 朝鲜式“经济特区”的运营效果
        6.4.1 建立了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载体
        6.4.2 形成了朝鲜式社会主义经济改善的主要窗口
        6.4.3 落实了朝鲜对外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布局
第7章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整体评估与前景展望
    7.1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积极作用
        7.1.1 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7.1.2 推动经济政策的逐渐变革
    7.2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局限性
        7.2.1 产业结构的失衡
        7.2.2 经济体制的僵化
        7.2.3 国际制裁的束缚
    7.3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的前景——“中俄朝韩经济走廊”构想
        7.3.1 构建“中俄朝韩经济走廊”的基础
        7.3.2 构建“中俄朝韩经济走廊”的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状况简介
致谢

(2)《通海新报》与南通城市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创新点和难点
    1.6 研究思路
    1.7 关键概念说明
2 《通海新报》的发展历程:与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基本同步
    2.1 诞生背景: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初具规模(1895-1913)
        2.1.1 1895年之前的南通
        2.1.2 1895—1913年南通现代化进程的启动
        2.1.3 《通海新报》诞孕环境
    2.2 发展繁荣:南通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剧(1914-1926)
        2.2.1 南通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2.2.2 《通海新报》的发展繁荣
    2.3 渐趋凋零:南通城市现代化进程受挫趋缓(1924-1929)
        2.3.1 南通城市现代化进程趋缓
        2.3.2 《通海新报》凋零停刊
3 记录城市:《通海新报》与城市物质设施的现代化
    3.1 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展开
        3.1.1 现代交通:公路、汽车与铁路
        3.1.2 现代通讯:电话、邮政与电报局
        3.1.3 现代文化机构:图书馆、博物苑、公园与剧场
        3.1.4 现代慈善机构:养老院、育婴堂与游民工厂
        3.1.5 现代医疗机构:南通医院与基督医院
    3.2 呈现商业、金融业的逐步繁荣
        3.2.1 新式商品层出不穷
        3.2.2 商贸空间的固定与拓展
        3.2.3 声光电影的世界:照相与电影
        3.2.4 现代金融:银行、保险公司与证券交易所
        3.2.5 现代旅馆:西式会馆、俱乐部
    本章小结
4 沟通城市:《通海新报》与城市制度的现代化
    4.1 介绍推行现代警察制度
        4.1.1 传播现代警政价值理念
        4.1.2 记录警务活动进程与细节
        4.1.3 监督警务活动
    4.2 推进南通教育制度的现代转型
        4.2.1 呈现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善
        4.2.2 促进教育对象的扩大化
        4.2.3 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4.2.4 促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4.3 现代经济制度的媒介启蒙
        4.3.1 股份制的启蒙
        4.3.2 公司制的教化
    本章小结
5 改变城市:《通海新报》与市民观念行为的现代化
    5.1 传播现代知识
        5.1.1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
        5.1.2 输入西方社会科学知识
    5.2 培育现代意识观念
        5.2.1 卫生意识
        5.2.2 时间观念
    5.3 构建现代交往方式——报章交往
        5.3.1 新式团体的报章交往
        5.3.2 旧有组织的新式交往
        5.3.3 公开的私人交往
        5.3.4 编读互动
        5.3.5 文人交往
    5.4 引发并促成现代行为
        5.4.1 推动“五四”“五卅”爱国运动
        5.4.2 促成现代赈灾活动
    本章小结
6 结论:报纸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6.1 城市诞孕并烙印报纸
        6.1.1 城市诞孕报纸
        6.1.2 城市烙印报纸
    6.2 报纸记录并影响城市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通海新报》关于私塾的报道

(3)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动转名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and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1.4 Research Procedure
    1.5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2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 First Period
    2.2 The Second Period
    2.3 The Third Period
    2.4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Study
3 Data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3.1 About the Tools Used in Data Couection—CCD and CCL
        3.1.1 About the CCD
        3.1.2 About the CCL
    3.2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Deverbal Nouns Library
        3.2.1 About the Instruction of CCL
        3.2.2 About the Collection and Standards of Deverbal Nouns
4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everbal Nouns
    4.1 General Description of Deverbal Nouns
    4.2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Deverbal Nouns in Different Genres
        4.2.1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Newspaper and Magazine
        4.2.2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Literature
        4.2.3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Drama
        4.2.4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Practical Writing
        4.2.5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Translated Works
        4.2.6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Television and Movie
        4.2.7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Network Literature
        4.2.8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Historical Biography
        4.2.9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Spoken Chinese
5 A Functional Typological Study of Deverbal Nouns
    5.1 Typology and SFL
    5.2 Markedness Theory of Typology and Deverbal Nouns
        5.2.1 Markedness Theory of Typology
        5.2.2 Deverbal Nouns of Markedness Theory
    5.3 Context Theory of SFL and Deverbal Nouns
        5.3.1 Context Theory of SFL
        5.3.2 Deverbal Nouns of Context Theory
6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of This Dissertation
    6.2 Limit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Bibliography
Appendix 1 The Distribution of Deverbal Nouns in Nine Genres
Appendix 2 The Information of Deverbal Nouns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晚清有线电报技术的引进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电报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一) 电报技术的发明
    (二) 电报技术的发展
二、晚清电报技术的传入
    (一) 传入科技书籍对电报技术的介绍
        1. 《电气通标》
        2. 《博物新编》
        3. 《格物入门》
        4. 《电学》
        5. 其他书籍
    (二) 早期出国人员和留学生对电报技术的认识
三、电报技术在晚清的传播和发展
    (一) 晚清的电报学堂
    (二) 晚清电报技术的本土化
四、晚清的电报事业
    (一) 晚清电报线路的建设
        1. 列强对铺设电报线路的申请以及铺设
        2. 清政府自建线路
        3. 晚清电报事业与西方国家的对比
    (二) 电报技术对晚清的影响
        1. 电报在军事上的作用
        2. 电报在经济上的作用
        3. 电报对社会各其他方面的影响
五、晚清社会条件对电报技术的影响
    (一) 传统保守思想和对外交流的影响
    (二) 列强侵略的影响
    (三) 军事和经济的影响
    (四) 科技和教育的影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国有施工企业自立自强之路——从中港二航局近几年的改革发展谈起(论文参考文献)

  • [1]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研究[D]. 任立冉. 吉林大学, 2018(12)
  • [2]《通海新报》与南通城市现代化研究[D]. 何秋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3]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动转名词的实证研究[D]. 施王欢.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1)
  • [4]晚清有线电报技术的引进和发展[D]. 顾永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03)
  • [5]国有施工企业自立自强之路——从中港二航局近几年的改革发展谈起[J]. 郑宗国. 施工企业管理, 2003(01)

标签:;  ;  ;  ;  ;  

国有建筑企业的自力更生之路——浅谈中港二局近年来的改革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