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情报培育:信息科学与作物培育的结合

作物情报培育:信息科学与作物培育的结合

一、作物智能栽培学:信息科学与作物栽培学的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李广浩,陆大雷,陆卫平[1](2021)在《混合教学模式在“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积极稳妥推进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是实现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基于慕课平台(线上)和课堂教学(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探究混合教学模式在扬州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扩展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教师课堂引导讲授及学生课后拓展自学,即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混合教学模式,将线上与线下教学充分融合,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汤飞宇,温天旺,曾研华,吴自明[2](2021)在《特种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学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是培养我国知农爱农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特种作物栽培学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和精神内涵,是开展思政教育的良好载体。研究从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开展的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旨在提高特种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并为其它农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孟天瑶,韦还和[3](2021)在《粮食安全背景下农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以扬州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物栽培学"是我国农学专业核心骨干专业课之一,是一门强调栽培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结合教学实践和相关研究,总结了"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授课内容多、教学课时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重严重失衡、实践教学内容与手段过于单一等突出问题,从改进教学思路、更新授课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完善课程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涉农高校农学专业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农业创新型人才。

王鹏[4](2018)在《基于新技术的作物栽培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久以来,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口数量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着的提升,与此同时我国资源短缺和环恶化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为了更好的解决相关的问题,保证我国农产品供给和出口的质量和数量,不断发展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有着非常迅速的进步,尤其是在作物栽培的新技术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果。本文通过对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定义与发展进行分析,

陈兵林,马丽琴,李刚华,黄骥,戴廷波[5](2017)在《“作物栽培学”MOOC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也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型核心专业课程,其教学改革将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在分析作物栽培学课程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作物栽培学MOOC课堂教学资源、互动学习、翻转课堂、知识拓展、评价考核和学习行为分析等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实践表明,将MOOC模式应用于作物栽培学课程可以转换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作物栽培学理论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陈兵林,郝佩佩,黄骥[6](2017)在《高等院校课程群的内涵、特性与构建研究——以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建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物栽培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和信息化教育的飞速发展,传统作物栽培学课程间的整体衔接性差、交叉重复性多等教学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影响了教学质量。课程群建设是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发展下的产物,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模式的制定和教学内容方法选择等方面建立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对"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课程群建设背景、特性及作物栽培学课程群设置现状为切入点,探讨分析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建设,以供参考。

赵福[7](2017)在《浅议信息科学与作物栽培学的结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作物栽培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由于我国社会需求在一天天扩大,研发更为先进的作物栽培技术,已成为农业专家们的共同目标。现代社会是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作物栽培技术也势必会受到信息化、自动化的影响,我们要利用好信息化的便利条件,逐渐找出栽培技术更加简单、作物产量和质量更加上乘的新型技术。

刘正辉,杨建昌,王大刚,杨新泉[8](2015)在《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状况》文中指出作物栽培学是以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生产为目标,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环境改善的应用基础学科。本文主要基于2001—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和地区基金的资助情况,通过与作物遗传育种等相近二级学科的比较,分析作物栽培学科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主要结论如下:稳定增长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作物栽培学科发展提供了持续支撑;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在研究方向和内容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格局;与作物遗传育种等学科相比,作物栽培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突出表现在申报体量小,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等更少,这是制约作物栽培学科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后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需要加大青年骨干和杰出人才的培养,坚持服务我国作物生产的行业导向,加强学科之间、学科内部及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善于从实践中提炼有价值的、学科特色鲜明的重大科学问题,完善、夯实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

徐振江,刘洪,李春兰,饶得花,任永浩[9](2012)在《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论述了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以活化教学资源和改进授课方式方法为手段,以突出实践教学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杨锦忠,杜金哲,赵长星,王月福,林琪[10](2012)在《走数字农业之路是作物栽培学的必然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阐述数字农业的内涵及其意义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论证了作物栽培学走数字农业之路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明确了作物栽培学走数字农业之路的任务和内容。

二、作物智能栽培学:信息科学与作物栽培学的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物智能栽培学:信息科学与作物栽培学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教学模式在“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混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2 扬州大学作物栽培学教学现状
3 作物栽培学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3.1 课前阶段
    3.2 课中阶段
    3.3 课后阶段
4 混合教学模式反思
5 结语

(2)特种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2.1 作物器官形成的生物学过程蕴含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哲理
    2.2 以作物特定遗传性状的形成、改造和应用为切入点,将党的治国方略、国家的政策安排、艰苦创业精神、创新争先意识的培养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3 挖掘我国古代传统农业文明的精髓,为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文化自信
    2.4 在特种作物栽培技术的专业知识传授中渗透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2.5 结合特种作物的发展史和研究现状植入改革创新精神、大国三农情怀、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等思政元素
3 课程思政教育开展的方法
4 结语

(3)粮食安全背景下农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以扬州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授课内容多,教学课时少
    (二)理论教学比重偏多,实践教学比重偏少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手段过于单一
二、“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改进教学思路,更新授课内容
    (二)强化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
    (三)完善作物栽培学课程综合评价体系
三、结语

(4)基于新技术的作物栽培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定义与发展
二、我国作物栽培学发展趋势
三、我国作物栽培学发展和创新的建议

(5)“作物栽培学”MOOC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MOOC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和基本特征
    1.1 MOOC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1.2 MOOC课堂教学模式的显着特征
2 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3 作物栽培学MOOC课堂设计
    3.1 作物栽培学MOOC课堂教学资源的设计
    3.2 作物栽培学MOOC课堂互动学习的设计
    3.3 作物栽培学MOOC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3.4 作物栽培学MOOC课堂知识拓展环节的设计
    3.5 作物栽培学MOOC课堂评价考核的设计
    3.6 作物栽培学MOOC课堂学习行为分析的设计

(6)高等院校课程群的内涵、特性与构建研究——以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群建设相关概述
    1. 课程群建设内涵
    2. 课程群特性
二、作物栽培学课程群设置
    1. 教材建设
    2. 教学方式和手段
    3. 教学团队建设
    4. 实践教学
三、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建设
    1. 加强课程群内各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
    2.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和手段
    3.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4. 加强课程群实验室建设
    5. 建立科学的、灵活的教考分离制度
四、结语

(7)浅议信息科学与作物栽培学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 信息学与作物栽培学相结合的特点
2. 信息科学与作物栽培学相结合涉及到的内容
    2.1 作物的生产数据、信息
    2.2 作物的生长预测、决策
    2.3 作物的教学与诊断
3. 信息科学与作物栽培学的前景
4. 结语

(8)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的任务和作用
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的支持
三、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的现状和特点
    1.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水平大幅度提高
    2.作物栽培学研究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
    3.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经费不足
    4.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队伍有待进一步扩大
    5.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领域科研骨干和杰出人才不足
四、提升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的对策和建议
    1.增加经费投入
    2.坚持行业导向
    3.突出学科特色
    4.构建研究体系
    5.凝练重大问题
    6.加强合作交流
    7.培养青年人才
五、总结

(9)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团队建设
2 教材建设
3 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
4 实践教学
5 结语

四、作物智能栽培学:信息科学与作物栽培学的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教学模式在“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李广浩,陆大雷,陆卫平. 南方农业, 2021(34)
  • [2]特种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 汤飞宇,温天旺,曾研华,吴自明. 生物灾害科学, 2021(03)
  • [3]粮食安全背景下农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以扬州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为例[J]. 孟天瑶,韦还和. 教育教学论坛, 2021(36)
  • [4]基于新技术的作物栽培学研究[J]. 王鹏. 农民致富之友, 2018(23)
  • [5]“作物栽培学”MOOC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探讨[J]. 陈兵林,马丽琴,李刚华,黄骥,戴廷波. 长沙大学学报, 2017(05)
  • [6]高等院校课程群的内涵、特性与构建研究——以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建设为例[J]. 陈兵林,郝佩佩,黄骥. 当代教育论坛, 2017(03)
  • [7]浅议信息科学与作物栽培学的结合[J]. 赵福. 农村科学实验, 2017(05)
  • [8]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状况[J]. 刘正辉,杨建昌,王大刚,杨新泉. 中国基础科学, 2015(02)
  • [9]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 徐振江,刘洪,李春兰,饶得花,任永浩.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7)
  • [10]走数字农业之路是作物栽培学的必然选择[J]. 杨锦忠,杜金哲,赵长星,王月福,林琪. 高等农业教育, 2012(04)

标签:;  ;  ;  

作物情报培育:信息科学与作物培育的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