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强度快速检测试验研究

水泥强度快速检测试验研究

一、水泥强度快速检测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凯[1](2021)在《极寒地区盘形瓷绝缘子劣化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极寒地区盘形瓷绝缘子的劣化特性进行实验研究,探究极寒环境下盘形瓷绝缘子产生劣化的机理,为极寒地区盘形瓷绝缘子劣化状态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极寒地区的盘形瓷绝缘子不仅每年冬季处于极端低温环境中,而且每年都要经历温度急剧变化所造成得影响。瓷件是由多种晶体的材料烧制而成,且是非均匀的,在极端低温环境下,受温度变化影响,从而导致其不同部件及不同晶体之间的收缩或膨胀,同时在机械应力和电气的作用下,逐渐导致盘形瓷绝缘子劣化,此种劣化无法通过目前现有的检测零值方法检出。盘形瓷绝缘子在受到冻融循环时,将造成铁帽收缩,水泥粘合剂受冻膨胀,产生一定程度的内应力,在以上应力的同时作用下,对瓷件产生所谓的“隐患应力”。水泥粘合剂在此种温度急剧变化的环境下吸湿,造成其结构疏松,经过多次循环,造成应力逐渐增大,最终导致绝缘子劣化。实际中盘形瓷绝缘子已达到或超过了30年的预期运行寿命,因此对极寒地区输电线路盘形瓷绝缘子进行检查,及时更换老化的盘形瓷绝缘子以保持输电线路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根据盘形瓷绝缘子劣化机理,本文对绝缘子所用水泥胶合剂进行了冻融循环实验以验证劣化机理。对处于长期低温以及冻融循环条件下的盘形瓷绝缘子进行了机械破坏实验,对比不同环境下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水泥粘合剂在冻融循环条件下加重劣化影响。为进一步模拟盘形瓷绝缘子实际工作环境,探究冻融循环后盘形瓷绝缘子的劣化规律,对冻融循环后的盘形瓷绝缘子进行了机电联合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为探究极低温对盘形瓷绝缘子电气性能劣化的影响,设计了盘形瓷绝缘子在经历不同低温时长,先后两次油中工频击穿实验,根据击穿电压探究低温对盘形瓷绝缘子的电气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对冻融循环后的绝缘子进行陡波冲击实验,探究水泥粘合剂所产生破坏应力是否对盘形瓷绝缘子电气性能产生劣化影响。研究结果对于分析极寒地区盘形瓷绝缘子的劣化具有一定意义,从生产制造的角度讲,只要从其中任一环节阻止由于温度变化造成盘形瓷绝缘子组成元件所产生应力,即可提高盘形瓷绝缘子在极寒地区使用的可靠性。从运行角度讲,对于极寒地区盘形瓷绝缘子应采用定期抽样检测方法检测其残余机电负荷来评估输电线路上整体盘形瓷绝缘子的健康状况,为极寒地区下运行的盘形瓷绝缘子的运行维护和状态评定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参考。

王小勇[2](2021)在《干硬性混凝土预制块在水利工程中的现场检测和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干硬性混凝土是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它是指坍落度小于10 mm、维勃稠度值在10s~30s之间的混凝土,具有低水灰比、流动性小、收缩性小、早期强度高和抗冻性能优良的特点,同时模板周转速率和产品生产效率高,适合大批量的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目前已逐渐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领域、公路工程、市政工程和机场地平等工程中。然而,干硬性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尚未形成完善的规程和标准,关于干硬性混凝土的研究尚不完善,为了进一步促进干硬性混凝土在水利工程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对干硬性混凝土的结构性能和施工工艺展开较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联系工程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干硬性混凝土配合比影响因素、检测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结合河道工程应用实例对预制干硬性混凝土块铺装与施工工艺展开了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开展了干硬性混凝土的各组成成分对材料强度的影响研究,讨论了不同水灰比、砂率和粉煤灰掺量对于干硬性混凝土的强度变化规律,获得了混凝土各组分的合理取值如下:水灰比为0.30,砂率为0.35,粉煤灰掺量为15%或20%。开展水利工程中干硬性混凝土预制块的现场检测研究,通过针贯入法和拉脱法这两种无损/半无损检测方法进行现场强度测试时,其强度测试结果与传统抗压试验测试结果相关性显着,其中针贯入法在测试较低强度干硬性混凝土时其测试准确性较高,但在测试高强度混凝土时其准确性和稳定性均很差;而通过拉脱法测试混凝土强度时其测试结果相对稳定。结合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对干硬性混凝土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施工工艺流程,为进一步规范和推广干硬性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史小军[3](2021)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路改扩建产生的建筑垃圾总量与日俱增。若能将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用于道路的路基、基层当中,从源头上解决建筑垃圾的去向问题,既能缩减清运、填埋成本,同时又节约天然建筑材料资源,符合党和国家所提出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以及“垃圾分类”的战略方针,具备突出的社会环境效益。本文以温岭市的拆除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技术。在分析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物理性质基础上,依据n法提出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掺配比例;结合研究区域气候特征进行浸水条件下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变形测试,分析了水分对路基填料长期变形特性的影响。应用有限元法数值模拟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作为路基填料在不同运营期的沉降变形发育过程,表明该类填料能够使得城市道路路基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中砖块强度较低,在施工压实中会出现“砖块二次破碎”现象,对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级配影响极大。结合施工条件,考虑“砖块二次破碎”对现有水泥稳定基层材料配合比进行修正,提出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作为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的级配组成设计方法。为了分析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作为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的路用性能,在不同级配、不同水泥剂量下进行了力学性能、耐久性和收缩性试验,同时与天然骨料的水稳基层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水泥稳定建筑垃圾再生材料表现出较好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与天然骨料相差较小,将其用作基层材料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最后,以温岭市上林路配套支路工程为依托,结合试验路修筑,总结和梳理了施工要点,提出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用于城市道路路基和基层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

王鹏辉[4](2021)在《西部盐湖环境下涂层钢筋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劣化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西部盐湖、盐渍土地区土壤中含大量的氯盐、硫酸盐、碳酸盐等对混凝土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的盐类,使得普通钢筋混凝土建筑在此地区不能具有很好的适用性,通常在远早于设计年限发生破坏。而氯氧镁水泥混凝土(Magnesium oxychloride cement concrete-MOCC)作为一种镁质胶凝体系混凝土,不经改性在此地区就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但是MOCC中钢筋极易发生锈蚀的缺点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为解决此问题,提出采用涂层对钢筋进行防护,来防止其锈蚀。然而,西部地区昼夜温差大、风沙大、紫外线强,因此在防止钢筋锈蚀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对涂层钢筋氯氧镁水泥混凝土(Coated reinforced magnesium oxychloride cement concrete-CRMOCC)的服役性能影响。本文,根据西部盐湖、盐渍土地区的环境以及MOCC的特点,设计CRMOCC协同工作性能试验来研究涂层钢筋与MOCC的协同工作性能。系统开展典型环境下CRMOCC、氯氧镁水泥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magnesium oxychloride cement concrete-RMOCC)长期溶液浸泡试验,研究涂层对钢筋保护过程中的长期稳定性及CRMOCC的整体耐久性。设计CRMOCC、RMOCC高低温交变试验,研究CRMOCC、RMOCC在高低温作用下的退化规律。通过CRMOCC、RMOCC恒电流通电加速试验和X-CT试验,研究钢筋锈蚀及锈胀裂缝的空间发展规律。基于灰度共生矩阵(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GLCM),在传统裂缝几何参数分析的基础上,对CRMOCC、RMOCC在高低温试验和恒电流通电加速试验过程中的裂缝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基于Copula函数,以相对锈蚀评价参数?1、相对动弹性模量评价参数?2、相对质量评价参数?3作为退化指标,进行了两因素、三因素作用下的CRMOCC整体耐久性可靠度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盐雾试验、电化学试验、拉伸试验、植筋拉拔试验,从涂层对钢筋的保护性能、外荷载作用下涂层的完整性、涂层作用下钢筋的粘结力影响三方面进行分析,对CRMOCC的协同工作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GH(富锌环氧树脂)涂层和沥青涂层而言,当GH涂层厚度为0.3 mm、YP沥青涂层厚度为0.4 mm时CRMOCC的协同工作性能最好。(2)对CRMOCC、RMOCC进行了长期溶液浸泡试验,以反映钢筋锈蚀的腐蚀电流密度、裂缝开展的ω2、质量损失的ω3作为耐久性评价参数,研究CRMOCC、RMOCC的整体耐久性退化过程。研究表明:在四种环境下的(涂层)钢筋锈蚀程度关系为:氯盐环境>硫酸盐环境>潮湿环境>干燥环境。氯盐环境下有损GH涂层钢筋在180 d已达到低锈蚀状态。在干燥环境下YP沥青对钢筋的保护效果要好于氯盐环境、硫酸盐环境和潮湿环境。ω2、ω3在退化过程中近似服从线性退化规律,ω2在退化过程中表现的更为敏感。(3)为了得到CRMOCC在三个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可靠度退化规律,以ω1、ω2、ω3作为退化指标,在Copula函数的基础上进行建模,结果表明:在单因素作用下S(t1)、S(t2)、S(t3)分别在20000 d、16000 d、18000 d时可靠度为零。在双因素作用下,以二元Gumbel-Copula函数作为连接函数,CRMOCC在13000 d时可靠度为零。在三因素作用下,以三元Clayton-Copula函数作为连接函数,CRMOCC在10390 d时可靠度为零。(4)通过高低温试验、恒电流通电加速试验研究CRMOCC、RMOCC在高低温变化、恒电流通电加速过程中的(涂层)钢筋锈蚀、裂缝发展、质量损失退化规律,并采用人工识别、边缘检测、阈值分割、K-means聚类算法对试件表面裂缝发展进行了捕捉。研究表明:GH涂层、YP涂层可以很好的保护钢筋锈蚀。对于同时期的ω2、ω3而言保护层厚度越大,其降低速率越小,ω2在试件的退化过程中更为敏感。虽然边缘检测、阈值分割、K-means聚类算法都可以实现试件表面裂缝捕捉,但是精确度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5)以恒电流通电加速下的CRMOCC退化为研究对象,采用X-CT研究了其在退化过程中的钢筋锈蚀和锈胀裂缝发展的空间规律。结果表明:钢筋锈蚀始于钢筋和氯氧镁水泥界面破坏处。随着钢筋的不断锈蚀,锈蚀物逐渐遍布钢筋的整个表面并向水泥浆中扩散。裂缝的开展始于钢筋的一个外表面,裂缝的发展和骨料与水泥浆之间的界面过渡区有关,并按着界面过渡区的方向发展,MOCC界面过渡区形成的针状产物是导致薄弱面存在的关键原因。LG(裸钢)、YP试件表面裂缝开展宽度分别与钢筋体积损失和锈蚀物体积发展呈线性关系,LG钢筋体积损失与锈蚀物增长呈指数关系,YP钢筋体积损失与锈蚀物增长呈线性关系,LG试件表面裂缝宽度与裂缝体积增长呈指数关系,YP试件表面裂缝增长与裂缝体积呈线性关系。对于LG-A和YP-A组试件,同时期钢筋的实际锈蚀率和理论锈蚀率分别为10.72%、10.05%、13.47%、18.81%。(6)采用X-CT和GLCM图像分析方法对RMOCC在锈胀力作用下的表面、内部细观损伤进行分析。采用GLCM的四个特征值(对比度、相关性、能量、均质性)来反映细观损伤变化,并对四个特征值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随着混凝土试件损伤的逐渐增大,对比度值呈增大趋势,而相关性、均质性、能量值呈减小趋势。对对比度、相关性、能量、均质性四组值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其均服从正态分布。对GLCM的四个特征值进行可靠度竞争失效分析得出,采用均质性特征值对混凝土在锈胀力作用下的退化规律进行评价更合适。通过对混凝土试件损伤前后的热力图进行分析,得出损伤前后,矩阵峰水平投影的带宽显着减小,且随着损伤的逐渐增加,矩阵峰沿着矩阵主对角线延伸。ROI区域大小的选择对GLCM中四个特征值的大小有一定影响,但是不会改变其发展规律,含裂缝ROI区域越小,对比度越大,而其他三个特征值的变化波动不大。

李松坡[5](2021)在《胡敏酸对水泥土的工程性状试验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对泥炭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是工程中常见的问题,水泥是其中最为常用的固化剂之一,但是在加固高有机质含量的泥炭土时,土体中的有机质会导致加固效果并不理想。学者们经过研究认为泥炭土中的腐殖酸会通过阻碍水泥的水化反应,使水泥的水化产物减少,进而削弱水泥的加固效果,但是有机质中不同组分对水泥加固效果产生的影响却有较大的差异,且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深入的研究了有机质中的胡敏酸对水泥加固效果的影响及其机理。本文通过在风干的冲洪积黏性土中添加胡敏酸的方法来模拟不同有机质含量的泥炭土,以水泥作为唯一的固化剂,通过室内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合扫描电镜试验、X射线衍射试验和压汞试验的试验结果,来研究胡敏酸对水泥土工程性状的影响及其机理。本文通过以上的试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来研究胡敏酸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时发现:胡敏酸的存在会使水泥土的强度出现明显的降低,其强度随着胡敏酸掺入量的增大而逐渐降低;随养护龄期逐渐增加的过程中,水泥土的强度先增大到峰值然后开始减小;提高水泥土试样中水泥的掺入比可适当的削弱水泥土中胡敏酸产生的负面影响。(2)通过扫描电镜试验、X射线衍射试验和压汞试验来研究胡敏酸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机理。掺入胡敏酸水泥土的扫描电镜图像表明,水泥土内部孔隙结构明显,水泥土本身的均匀性和水泥土颗粒之间的胶结性出现削弱;随着水泥掺入比的逐渐增大,胡敏酸产生的影响开始逐渐减小,水泥土中的孔隙逐渐被水泥的水化产物所填充,水泥土颗粒之间的胶结性增强;在掺入胡敏酸水泥土的X射线衍射试验结果分析中,发现水泥土中存在的胡敏酸会削弱水泥的水化反应,在低水泥掺入比时,水泥土中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的总量较低,随着水泥掺入的逐渐增大,水泥土中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的总量才开始增多,水泥土的强度也越来越高,试验结果也表明水泥水化产物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的总生成量与水泥土的强度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在掺入胡敏酸水泥土的压汞试验结果分析中,发现随着水泥掺入比的增大,水泥土中孔隙的总体积稍有减小,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泥土中水泥的水化产物逐渐填充于水泥土内部的孔隙之中,且对水泥土强度产生较大影响的孔隙直径主要集中在10nm~60nm、1000~3000nm和6000~40000nm之间;随着水泥土中水泥掺入量的增大可以适当削弱胡敏酸造成的影响,却不能完全消除胡敏酸产生的影响。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6](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认为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桂灿[7](2020)在《氧化石墨烯再生砂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旧建筑的拆除将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据统计2019年我国建筑垃圾产量达19.87亿吨,同时2019年我国混凝土用量达到27.38亿立方米,而砂石的用量就占到混凝土重量的70%,然而我国建筑处理方式仍然以填埋为主,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建筑垃圾资源化是提高建筑垃圾利用率和降低砂石开采率最合理最环保最具有经济效益的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建筑垃圾制备再生砂部分取代标准砂,分析再生细骨料取代率、水灰比、聚羧酸减水剂掺量对再生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为了改善再生砂浆基本性能,通过添加氧化石墨烯(GO)促进水泥水化,提高再生砂浆粘接力,分析GO掺量对再生砂浆抗折、抗压、抗冻融、耐候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微观机理分析GO增强再生砂浆综合性能的基本原理。具体内容总结如下。(1)对再生细骨料和标准砂进行物理性能试验分析可知:再生细骨料棱角较多,表面粗糙不一,存在大量微裂纹且含有大量的微粉,导致其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吸水率均比标准砂高,其中再生细骨料的吸水率高达标准砂的4.55倍。(2)通过再生水泥砂浆力学性能分析可知,其抗折抗压强度随着再生细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而降低。当添加30%再生细骨料替代标准砂,再生水泥砂浆养护龄期28d时,抗折抗压强度分别下降16%、18%。改变水灰比和减水剂掺量对再生水泥砂浆力学性能无明显影响。(3)将GO添加到再生水泥砂浆中,并进行抗折抗压试验以及抗冻融、耐候性能分析。和不掺GO再生砂浆相比:添加0.03%GO改性7d龄期再生砂浆抗折抗压强度分别提高16%和21%;添加0.02%GO改性28d龄期强度的再生砂浆抗折抗压强度分别提高13.7%和13.6%,25次、50次抗冻融循环,7d耐候性能均有明显的提高作用。(4)通过扫描电镜、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可知,GO对水泥水化产物有促进效果,使水化产物钙矾石(AFt)和水化硅酸钙(C-S-H)更密集,在7d和28d龄期下,氢氧化钙(CH)含量分别增加2.1%、-1.6%,证实GO对后期水泥水化产物CH的生成有抑制作用。(5)对再生砂浆分别进行环保放射性检测和氯离子含量检测分析,再生砂浆氯离子含量皆小于0.06%,砂浆的内外照射指数IRa≤1.0、Ir≤1.3,达到A类装饰材料标准,可以应用在钢筋混凝土领域和建筑构筑体任何内外表面,对人体基本无害。图[44]表[25]参[87]

姜鲁[8](2020)在《基于好氧-厌氧二元微生物矿化体系的自修复混凝土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绿色生态等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的背景下,土木工程迎来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和挑战,对具有抗灾变、高耐久等性能的土木工程材料提出迫切需求。混凝土在工程建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在环境下的劣化问题及其结构长期稳定性快速修复问题是目前实现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关键。自修复混凝土作为一种可实现混凝土裂缝的自诊断和自修复的材料-结构一体化智能混凝土,是建筑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其在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耐久性方面有极大应用潜力。针对目前自修复混凝土研究中微生物在混凝土中的长期存活性、微生物和营养物质固载的协调性以及裂缝深度修复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膨胀珍珠岩固载微生物技术和纤维增强的复合型自修复混凝土,进行了膨胀珍珠岩固载微生物技术在混凝土中优化设计研究、不同外界条件、自修复体系、纤维类型对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效果的影响研究以及复合型自修复混凝土力学性能、抗冻性能和收缩性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膨胀珍珠岩固载微生物技术的优化设计研究。进行了好氧微生物产芽孢和芽孢萌发条件影响因素研究,分析了p H值、热激温度、萌发剂浓度、营养物质和阳离子类型对芽孢萌发的影响;根据微生物芽孢萌发的最优条件,进行了膨胀珍珠岩固载微生物工艺、自修复剂“糖衣”层(营养物质层)和保护层配合比设计研究。得到了提高膨胀珍珠岩对微生物芽孢的固载数量和芽孢萌发率的最优配合比,同时解决了裂缝区域微生物浓度和营养物质浓度不匹配的问题。(2)外界条件对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效果影响研究。采用多种裂缝自修复效果评价方法,研究了养护条件、温度、开裂时间和冻融循环等因素对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干湿循环和水中养护条件下裂缝修复效果较好,其中以干湿循环养护时效果最佳,而标准养护下几乎所有的裂缝都不能完全修复。外界温度在25~40℃范围时,自修复混凝土具有较好的裂缝自修复效果,低温环境下仅能修复宽度较低的裂缝。180d开裂时间下,混凝土试件仍具有较高的裂缝修复效果,说明采用“裹糖衣”制备微生物自修复剂方式能够保证后期裂缝的修复率。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裂缝修复效果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50~75次冻融循环作用下裂缝修复效果最佳。同时,研究结论也表明该自修复混凝土在海洋环境及地下结构中具有更大的潜力。(3)不同自修复体系对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效果影响研究。采用微宏观相结合的实验手段,研究了膨胀珍珠岩固载一元微生物自修复体系、膨胀珍珠岩固载二元微生物自修复体系以及附加纤维增强作用的自修复体系对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效果的影响。首先,采用定向富集分离的方式筛选了一株高效厌氧反硝化微生物KJ-3,该微生物矿化沉积产物主要为球霰石型碳酸钙,设计了好氧-厌氧二元微生物自修复体系。其次,通过研究不同纤维类型对微生物矿化沉积的影响,表明玄武岩纤维更容易成为微生物诱导碳酸钙矿化的成核位点,并揭示了其成核机理。最后,通过研究不同修复体系对裂缝自修复效果和裂缝二次开裂修复效果的影响,得到采用纤维增强的二元微生物矿化修复体系(S-4)能够达到最优的修复效果,并发现纤维对裂缝部位沉积的碳酸钙能够产生“栓钉”作用,将沉积物与混凝土基体锚固起来,大幅提高沉积物与混凝土基体的粘结力以及裂缝深度修复效果,解决了混凝土裂缝深度修复不佳的问题,且修复后的裂缝抗渗水能力大幅提高。(4)自修复混凝土力学性能、抗冻及收缩性能研究。首先,以微生物自修复剂破碎率、拌合物表观密度及混凝土强度为指标,得到了自修复剂的适宜粒径范围及自修复混凝土的最优搅拌方式;其次,重点研究了微生物自修复剂掺量对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抗冻性能以及收缩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微生物自修复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强度逐渐降低;抗冻性随着微生物自修复剂掺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自修复剂掺量为0.6m3,既能够满足混凝土强度的要求,又能表现出优异的抗冻性能,其冻融后强度损失率大大低于普通混凝土;同时,通过对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收缩性能的研究,发现微生物自修复剂可以作为混凝土的内养护材料,可抑制混凝土的早期自由收缩,降低早龄期的干燥收缩。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9](2020)在《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与路面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实际路面工程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面工程7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智能环保路面技术、先进路面材料、先进施工技术、路面养护技术、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及路面再生技术等。可为路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马忠诚[10](2020)在《高镁水泥中方镁石的定量测定与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镁水泥具有良好的后期微膨胀特性,对大体积混凝土(如大坝)的后期温降收缩具有补偿作用,能显着提高其抗裂耐久性。然而,国内外关于水泥熟料中具有后期微膨胀作用的方镁石的定量测定方法仍无标准可循,对高镁水泥中方镁石晶体含量、尺寸和分布的调控技术及其在水泥制备中的应用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发明了一种能够准确定量水泥中方镁石含量的方法;阐述了煅烧温度与高镁水泥熟料中方镁石含量和尺寸之间的关系,阐明了水泥中方镁石晶体的调控机制;建立了高镁水泥中方镁石含量、尺寸与高镁水泥后期膨胀增进率之间的关系;并将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高镁水泥工业化制备。得出以下创新性成果:(1)发明了一种能够准确定量水泥中方镁石含量的方法,解决了国内外现有方镁石定量方法中难以有效区分固溶态MgO(无后期微膨胀作用)和方镁石的难题。该新方法通过研发一种方镁石内标物,综合分析压蒸试验方法、热重分析方法和化学分析方法三种方法的测试原理,实现这三种方法测试过程的协同匹配,优化相关的试验条件,建立了这三种方法与水泥中方镁石含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发明的方法中确定内标物为1400℃下分析纯级碱式碳酸镁或氢氧化镁试剂的灼烧产物,压蒸压力为2.2MPa,压蒸时间为4h,并经测试,其回收率达到99.92%~100.14%,回收效果好,准确度高。(2)系统揭示了煅烧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率等因素对高镁水泥中方镁石含量、尺寸、分布及水泥强度、膨胀等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高镁水泥熟料中方镁石含量和尺寸与煅烧温度之间的关系,阐明了高镁水泥中方镁石晶体的调控机制。提高煅烧温度、延长保温时间和降低冷却速率,均可促进熟料中方镁石在液相中的迁移和长大,提高熟料中方镁石的含量,增大方镁石晶体的尺寸。煅烧温度在1350℃~1450℃时,方镁石分布较为均匀;煅烧温度达到1500℃时,熟料中方镁石的分布趋于集中。在1350℃~1500℃范围内,高镁水泥熟料中方镁石含量与煅烧温度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而高镁水泥熟料中方镁石尺寸与煅烧温度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煅烧温度,定量调控高镁水泥熟料中方镁石的含量和尺寸。煅烧温度为1450℃时,制备的高镁水泥471天强度最高,达到86.57MPa。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高镁水泥后期膨胀增进率持续提高;保温时间为60min和吹风冷却条件下制备的高镁水泥,其后期膨胀增进率最高,达106.25%。(3)建立了高镁水泥后期膨胀增进率与方镁石含量和尺寸之间的关系。在1350℃~1500℃范围内,高镁水泥中方镁石尺寸与方镁石含量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高镁水泥后期膨胀增进率与方镁石含量及方镁石尺寸之间均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煅烧温度1400℃~1450℃、保温时间60min、冷却速率为吹风冷却时,高镁水泥中方镁石晶体尺寸在3μm~7μm,以5μm~7μm为主,分布较为均匀,高镁水泥后期强度增进率和后期膨胀增进率较高。(4)方镁石测定方法和晶体调控技术实现在高镁水泥制备过程中应用。采用以上调控技术进行高镁水泥的工业化生产,并用发明的测定方法检测其方镁石含量,制备的高镁水泥中MgO含量为4.10%,方镁石含量为2.25%,方镁石晶体尺寸以3μm~7μm为主,分布较为均匀,高镁水泥的后期膨胀增进率达到93.90%,具有微膨胀性。该高镁水泥配制的混凝土540天龄期时自生体积变形值为22.1×10-6,其余各项综合性能良好。

二、水泥强度快速检测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强度快速检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极寒地区盘形瓷绝缘子劣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质量管理
        1.2.2 更换复合绝缘子
        1.2.3 在线监测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 小结
第二章 盘形瓷绝缘子的劣化规律和故障机理
    2.1 盘形瓷绝缘子的基本结构和性能要求
        2.1.1 基本结构
        2.1.2 性能要求
    2.2 盘形瓷绝缘子的劣化规律和劣化原因
        2.2.1 劣化规律
        2.2.2 盘形瓷绝缘子劣化原因
    2.3 劣化机理
        2.3.1 污秽闪络的故障机理
        2.3.2 水泥粘合剂膨胀破坏的故障机理
        2.3.3 电-热老化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极端低温对盘形瓷绝缘子机械性能的研究
    3.1 极端低温环境下水泥粘合剂冻融循环实验研究
        3.1.1 水泥粘合剂冻融循环实验
        3.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 极端低温环境对盘形瓷绝缘子残余机械强度影响
        3.2.1 残余机械强度实验
        3.2.2 机械强度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冻融循环对盘形瓷绝缘子残余机电负荷变化的影响
        3.3.1 残余机电破坏负荷实验
        3.3.2 机电破坏负荷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极端低温对盘形瓷绝缘子电气性能的研究
    4.1 极端低温对盘形瓷绝缘子工频击穿电压的影响
        4.1.1 油中工频实验
        4.1.2 油中工频实验结果及分析
    4.2 冻融循环条件下盘形瓷绝缘子缺陷的检测
        4.2.1 陡波冲击实验
        4.2.2 陡波冲击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劣化机理探究及劣化判定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干硬性混凝土预制块在水利工程中的现场检测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硬性混凝土制作与成型工艺研究
        1.2.2 干硬性混凝土的材料用量与配合比优化研究
        1.2.3 混凝土材料质量的现场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1.2.4 混凝土材料质量的现场半破损检测技术研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干硬性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试验研究
    2.1 概述
    2.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2.1 试验的原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3 结果分析和讨论
        2.3.1 水灰比和龄期对干硬性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2.3.2 砂率对干硬性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2.3.3 粉煤灰掺量对干硬性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硬性混凝土预制砌块的现场检测
    3.1 概述
    3.2 试验设计
        3.2.1 配合比设计
        3.2.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与异常值处理
        3.3.1 异常数据处理
        3.3.2 试验结果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数据有效性分析
        3.4.2 试验结果准确性分析
        3.4.3 测强曲线拟合
    3.5 干硬性混凝土预制块工程取样和强度检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硬性混凝土预制块在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中的应用
    4.1 工程概况
    4.2 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概况
    4.3 干硬性混凝土预制块的施工工艺
        4.3.1 坡面修整
        4.3.2 齿槽开挖
        4.3.3 土工布铺设
        4.3.4 垫层铺设
        4.3.5 预制块铺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垃圾的处置及再利用现状
        1.2.2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路基中的应用研究
        1.2.3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基层中的应用研究
        1.2.4 研究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作为路基填料的性能研究
    2.1 项目所在区域及再生材料现状
        2.1.1 温岭市气候特征
        2.1.2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加工与制备
    2.2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作为路基填料的性能要求
        2.2.1 物质组成
        2.2.2 细料土粒比重
        2.2.3 颗粒分析
        2.2.4 吸水率与表观密度
        2.2.5 路基填料级配的确定
    2.3 浸水条件下建筑垃圾路基填料的长期变形特性
        2.3.1 建筑垃圾路基长期变形的试验设计
        2.3.2 试验模型含水率及长期变形分析
        2.3.3 试验模型回弹模量变化分析
        2.3.4 试验模型级配变化分析
    2.4 浸水条件下建筑垃圾路基填料的数值模拟
        2.4.1 路堤模型的建立
        2.4.2 模拟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作为基层材料的级配设计研究
    3.1 建筑垃圾再生基层材料性能要求
        3.1.1 针片状颗粒含量
        3.1.2 压碎值
    3.2 建筑垃圾再生基层材料级配组成设计
        3.2.1 水泥稳定再生基层材料的级配组成设计方案
        3.2.2 各档再生材料的级配情况
        3.2.3 考虑砖块二次破碎的级配优化
        3.2.4 合成级配的确定与验证
        3.2.5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作为基层材料的级配组合设计流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作为基层材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4.1 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的击实特性
        4.1.1 击实试验方案及过程
        4.1.2 不同级配和水泥剂量条件下击实特性分析
        4.1.3 不同稳定材料条件下击实特性分析
    4.2 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的力学特性
        4.2.1 无侧限抗压强度
        4.2.2 劈裂强度
        4.2.3 弹性模量
    4.3 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的耐久性能
        4.3.1 水稳定性
        4.3.2 干湿循环特性
    4.4 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的干缩特性
        4.4.1 水泥稳定基层材料干缩试验方案
        4.4.2 干燥失水率影响因素及分析
        4.4.3 干缩应变与干缩系数影响因素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用于城市道路的施工工艺研究
    5.1 试验路概况
    5.2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填筑路基施工工艺
        5.2.1 试验路路基施工准备
        5.2.2 试验路路基填筑
        5.2.3 试验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
        5.2.4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作为路基填料的铺筑技术要点
    5.3 水泥稳定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基层施工工艺
        5.3.1 试验路基层施工准备
        5.3.2 试验路基层摊铺与压实
        5.3.3 试验路基层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
        5.3.4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作为基层材料的铺筑技术要点
    5.4 试验路监测
        5.4.1 埋设断面的选取与布置
        5.4.2 数据监测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建议
    1.主要结论
    2.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西部盐湖环境下涂层钢筋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劣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MOC制品研究现状
        1.2.2 钢筋锈蚀对粘结力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RMOCC加速退化研究现状
        1.2.4 钢筋混凝土退化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2.5 CRMOCC耐久性可靠度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西部地区盐湖环境CRMOCC耐久性试验方案设计
    2.1 西部盐湖地区环境调研
        2.1.1 我国盐湖分布
        2.1.2 西部盐湖物理化学特征
        2.1.3 西部盐湖大气含盐量
        2.1.4 西部气候特征
    2.2 原材料
        2.2.1 氧化镁
        2.2.2 氯化镁
        2.2.3 Ⅰ级粉煤灰
        2.2.4 细集料
        2.2.5 粗集料
        2.2.6 耐水剂
        2.2.7 减水剂
        2.2.8 水
        2.2.9 钢筋
        2.2.10 GH涂层
        2.2.11 沥青涂层
        2.2.12 MOCC配合比
    2.3 试件制备
        2.3.1 涂层钢筋制备
        2.3.2 沥青试件制备
        2.3.3 SEM试件制备
        2.3.4 XRD试件制备
        2.3.5 CRMOCC、RMOCC试件制备
    2.4 试验方案设计
        2.4.1 CRMOCC协同工作性能研究
        2.4.2 溶液浸泡试验方案设计
        2.4.3 高低温交变下耐久性试验方案设计
        2.4.4 恒电流通电加速试验方案设计
        2.4.5 微观试验方案
    2.5 试验方法
        2.5.1 电化学试验方法
        2.5.2 超声波测试方法
        2.5.3 X-CT试验方法
        2.5.4 微观试验方法
    2.6 西部地区盐湖环境下CRMOCC、RMOCC退化指标设定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部地区盐湖环境CRMOCC协同工作性能研究
    3.1 涂层类型及厚度对钢筋防护效果研究
        3.1.1 极化曲线试验结果分析
        3.1.2 EIS试验结果分析
    3.2 外荷载作用下涂层完整性研究
    3.3 涂层钢筋粘结性能研究
        3.3.1 粘结力计算公式
        3.3.2 试件破坏形式
        3.3.3 植筋拉拔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溶液浸泡环境下CRMOCC和 RMOCC长期耐久性研究及可靠度分析
    4.1 极化曲线结果分析
    4.2 EIS结果分析
    4.3 超声波和质量变化结果分析
    4.4 MOCC和沥青的微观分析
        4.4.1 MOCC微观分析
        4.4.2 YP沥青微观形貌分析
    4.5 基于Copula函数的CRMOCC长期耐久性可靠度分析
        4.5.1 Copula函数理论基础
        4.5.2 常见的几种Copula函数
        4.5.3 Copula函数的相关系数
        4.5.4 基于Copula函数的建模步骤
        4.5.5 基于Copula函数的可靠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低温作用下CRMOCC和 RMOCC耐久性研究及退化规律分析
    5.1 电化学试验结果分析
        5.1.1 极化曲线试验结果分析
        5.1.2 EIS试验结果分析
    5.2 超声波和质量变化结果分析
    5.3 图像分割相关理论
    5.4 高低温作用下RMOCC裂缝识别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恒电流通电加速下CRMOCC和 RMOCC耐久性研究及退化规律分析
    6.1 电化学试验结果分析
        6.1.1 极化曲线试验结果分析
        6.1.2 EIS试验结果分析
    6.2 超声波和质量变化结果分析
    6.3 恒电流通电加速下RMOCC裂缝识别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恒电流通电加速下CRMOCC和 RMOCC钢筋锈蚀及锈胀裂缝空间特征研究
    7.1 X-CT相关理论
    7.2 X-CT图像分析方法
    7.3 CRMOCC、RMOCC锈胀裂缝和钢筋锈蚀物的定量研究
        7.3.1 裂缝量化结果分析
        7.3.2 钢筋锈蚀物的量化分析
    7.4 锈蚀物与锈胀裂缝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7.5 裂缝分布的非均匀性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GLCM理论的MOCC锈胀裂缝劣化规律研究
    8.1 GLCM相关理论
    8.2 表面裂缝图像、CT切片的GLCM统计分析
        8.2.1 特征值选取验证
        8.2.2 特征值计算
        8.2.3 分区对特征值的影响规律研究
        8.2.4 混凝土GLCM损伤特征值分析
    8.3 混凝土GLCM特征值可靠性退化分析
    8.4 MOCC细观损伤的GLCM热力图分析
        8.4.1 MOCC表面裂缝细观分析
        8.4.2 MOCC内部裂缝细观分析
    8.5 结论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图表
    A论文附图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B.1 发表学术论文
    B.2 专利申请
    B.3 获奖情况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胡敏酸对水泥土的工程性状试验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加固土体的研究现状
        1.2.2 腐殖酸环境对水泥土性能的研究现状
    1.3 胡敏酸概述
        1.3.1 胡敏酸的定义及来源
        1.3.2 胡敏酸的结构与性质
    1.4 微观试验在固化水泥土研究中的应用
    1.5 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1.6.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6.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6.3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方案
    2.1 研究目标
    2.2 理论依据
        2.2.1 水泥土加固机理
        2.2.2 胡敏酸对水泥土工程性质的影响
        2.2.3 泥炭土中的胡敏酸含量
    2.3 试验原材料及样品制备
        2.3.1 试验原材料
        2.3.2 试样的制备
    2.4 试验设计
        2.4.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设计
        2.4.2 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压汞试验设计
    2.5 试验方案
        2.5.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5.2 扫描电镜试验
        2.5.3 X射线衍射试验
        2.5.4 压汞试验
第三章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方案
    3.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3.4 水泥对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5 胡敏酸对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6 养护龄期对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观结构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引言
    4.2 扫描电镜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X射线衍射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压汞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水泥土强度在微观层面的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对泥炭土水泥土研究的建议
    5.3 对今后使用水泥加固泥炭土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6)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2桥梁结构设计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2.1.1汽车作用
        2.1.2温度作用
        2.1.3浪流作用
        2.1.4分析方法
        2.1.5展望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2.2.7展望
    2.3高性能材料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2.3.5展望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3桥梁建造新技术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3.1.3施工新技术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桥梁运维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4.1.1监测技术
        4.1.2模态识别
        4.1.3模型修正
        4.1.4损伤识别
        4.1.5状态评估
        4.1.6展望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2.1智能检测技术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4.2.3展望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4.3.4.1车辆冲击系数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4.3.5研究展望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4.4.5组合加固法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4.4.7其他加固方法
        4.4.8发展展望
5桥梁防灾减灾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5.2.1桥梁风环境
        5.2.2静风稳定性
        5.2.3桥梁颤振
        5.2.4桥梁驰振
        5.2.5桥梁抖振
        5.2.6主梁涡振
        5.2.7拉索风致振动
        5.2.8展望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5.3.1材料高温性能
        5.3.2仿真与测试
        5.3.3截面升温
        5.3.4结构响应
        5.3.5工程应用
        5.3.6展望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4研究展望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5.5.1桥梁冲刷
        5.5.2桥梁水毁
        5.5.2.1失效模式
        5.5.2.2分析方法
        5.5.3监测与识别
        5.5.4结论与展望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策划与实施

(7)氧化石墨烯再生砂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
        1.2.2 国外再生细骨料在水泥基材料中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再生细骨料在水泥基材料中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内容的创新和特色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原料和仪器
    2.2 再生细骨料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2.2.1 再生细骨料的制备
        2.2.2 表观密度测定
        2.2.3 堆积密度和空隙率测定
        2.2.4 吸水率测定
    2.3 再生水泥砂浆制备成型养护方法
    2.4 分析测试技术
        2.4.1 再生水泥砂浆流动度测试
        2.4.2 抗折抗压强度试验
        2.4.3 抗冻融试验
        2.4.4 老化试验
        2.4.5 氯离子含量测试
        2.4.6 放射性检测分析
        2.4.7 微观形貌表征
3 再生水泥砂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原料
        3.2.1 水泥
        3.2.2 标准砂
        3.2.3 再生细骨料
        3.2.4 减水剂
    3.3 再生水泥砂浆配合比设计
    3.4 再生砂浆流动度测试及结果分析
    3.5 再生砂浆抗折性能试验研究
        3.5.1 试验步骤
        3.5.2 抗折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再生砂浆抗压性能试验研究
        3.6.1 试验步骤
        3.6.2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7 再生砂浆表面形态和破坏形态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氧化石墨烯改性再生水泥砂浆综合力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原料
    4.3 氧化石墨烯再生水泥砂浆配合比设计
    4.4 氧化石墨烯再生砂浆流动度测试结果分析
    4.5 氧化石墨烯再生砂浆抗折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氧化石墨烯再生砂浆抗压试验结果与分析
    4.7 氧化石墨烯对再生砂浆抗冻融性能的影响
        4.7.1 试验方法
        4.7.2 氧化石墨烯掺量对再生砂浆质量的影响
        4.7.3 氧化石墨烯掺量对再生砂浆抗折强度的影响
        4.7.4 氧化石墨烯掺量对再生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
    4.8 氧化石墨烯再生砂浆老化性能研究
        4.8.1 耐候试验原理
        4.8.2 试验步骤
        4.8.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9 本章小结
5 氧化石墨烯改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水化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氧化石墨烯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5.3 氧化石墨烯对硬化水泥浆体矿物的影响
    5.4 氧化石墨烯水泥基复合材料热重分析-差热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再生水泥砂浆环保综合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放射性检测试验
        6.2.1 放射性的测试过程
        6.2.2 再生水泥砂浆的放射性分析
        6.2.3 氧化石墨烯再生水泥砂浆的放射性分析
    6.3 氯离子含量测定与分析
        6.3.1 氯离子的来源及危害
        6.3.2 氯离子含量的测试方法
        6.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基于好氧-厌氧二元微生物矿化体系的自修复混凝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微生物在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1.3 基于微生物矿化的混凝土裂缝自修复研究现状
        1.3.1 一元矿化修复体系
        1.3.2 二元矿化修复体系
        1.3.3 微生物和营养物质掺入方式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目标、内容及总体框架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论文框架
第2章 好氧微生物产芽孢及芽孢萌发条件优化
    2.1 引言
    2.2 B.cohnii产芽孢条件优化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不同C源对微生物产芽孢的影响
        2.2.4 不同N源对微生物产芽孢的影响
        2.2.5 Mn~(2+)对微生物产芽孢的影响
        2.2.6 外部条件对微生物产芽孢的影响
    2.3 B.cohnii芽孢萌发条件优化
        2.3.1 试验试剂
        2.3.2 试验方法
        2.3.3 pH值对芽孢萌发的影响
        2.3.4 热激温度对芽孢萌发的促进作用
        2.3.5 萌发剂浓度和营养物质对芽孢萌发的促进作用
        2.3.6 阳离子类型对芽孢萌发的影响
        2.3.7 芽孢萌发后的矿化活性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膨胀珍珠岩固载的微生物自修复剂优化设计
    3.1 引言
    3.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3.2.1 原材料
        3.2.2 微生物自修复剂制备工艺
        3.2.3 膨胀珍珠岩和自修复剂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膨胀珍珠岩固载微生物工艺研究
        3.3.1 常压下膨胀珍珠岩吸水特性
        3.3.2 真空负压下膨胀珍珠岩吸水特性
    3.4 “糖衣”层材料配合比研究
        3.4.1 M/P比对磷酸钾镁水泥净浆强度的影响
        3.4.2 水灰比对磷酸钾镁水泥浆料喷涂性能的影响
        3.4.3 无水乙酸钠对磷酸钾镁水泥浆料凝结时间的影响
        3.4.4 磷酸钾镁水泥与膨胀珍珠岩喷涂包裹比例研究
        3.4.5 “糖衣”层营养物质、促使芽孢萌发物质掺量研究
    3.5 保护层材料配合比研究
        3.5.1 水玻璃模数对地质聚合物强度的影响
        3.5.2 碱含量对地质聚合物强度的影响
        3.5.3 不同憎水材料对地聚合物水泥吸水率的影响
        3.5.4 地聚合物水泥净浆喷涂性研究
    3.6 微生物自修复剂微观形貌及力学性能测试
        3.6.1 膨胀珍珠岩内部微生物芽孢微观形貌
        3.6.2 包裹后的膨胀珍珠岩微观形貌
        3.6.3 微生物自修复剂力学性能指标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裹糖衣”制备自修复剂的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与自修复效果评价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试件制备
        4.2.3 裂缝自修复效果评价方法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养护条件对裂缝自修复效果的影响
        4.3.2 外界温度对裂缝自修复效果的影响
        4.3.3 开裂时间对裂缝自修复效果的影响
        4.3.4 冻融循环次数对裂缝自修复效果的影响
    4.4 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自修复体系的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效果研究
    5.1 引言
    5.2 反硝化菌筛选
        5.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5.2.2 试验方法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4 反硝化微生物自修复剂
    5.3 不同矿化体系试验概况
        5.3.1 试验设计
        5.3.2 渗水试验概况
        5.3.3 深度修复效果评价方法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1 不同纤维类型对微生物矿化沉积的影响
        5.4.2 不同修复体系对裂缝修复效果的影响
        5.4.3 裂缝二次开裂后的修复效果分析
    5.5 裂缝深度修复效果分析
        5.5.1 修复过程观测
        5.5.2 CT表征裂缝自修复效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自修复混凝土力学、抗冻、收缩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6.2.1 原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3 自修复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6.3.1 拌合方式对自修复剂破碎率、拌合物表观密度及强度的影响
        6.3.2 自修复剂粒径对自修复剂破碎率、拌合物表观密度及强度的影响
        6.3.3 自修复剂掺量对自修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6.3.4 自修复剂掺量对自修复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6.4 自修复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
        6.4.1 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
        6.4.2 自修复剂掺量对自修复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6.4.3 冻融循环后自修复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规律
        6.4.4 自修复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冻融后强度损失率的对比
    6.5 自修复混凝土收缩性能研究
        6.5.1 混凝土收缩机理
        6.5.2 自修复混凝土总收缩
        6.5.3 自修复混凝土早期收缩
        6.5.4 自修复混凝土后期收缩
        6.5.5 自修复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收缩率的关系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性自评分析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智能环保路面技术
    1.1 自净化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1.1 光催化技术
        1.1.2 自清洁技术
        1.1.3 其他自净化技术
        1.1.4 自净化路面技术发展展望
    1.2 凉爽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2.1 路面热反射技术
        1.2.2 相变调温技术
        1.2.3 其他路面调温技术
        1.2.4 凉爽路面技术发展前景
    1.3 自感知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3.1 基于外部手段的感知技术
        1.3.2 基于感知元件的感知技术
        1.3.3 基于自感知功能材料的感知技术
        1.3.4 自感知技术发展前景
    1.4 主动除冰雪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1.4.1 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
        1.4.2 低冰点路面
        1.4.3 能量转化型路面
        1.4.4 相变材料融冰雪路面
        1.4.5 主动融冰雪路面研究前景
    1.5 自供能路面技术(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1.5.1 道路压电能量采集技术
        1.5.2 道路热电能量采集技术
        1.5.3 光伏路面能量采集技术
        1.5.4 路域能量采集技术发展前景
    1.6 透水降噪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6.1 透水降噪路面材料组成设计
        1.6.2 路面材料性能与功能
        1.6.3 路面功能衰变与恢复
        1.6.4 透水降噪路面发展前景
2先进路面材料
    2.1 自愈合路面材料(由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2.1.1 基于诱导加热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3 其他自愈合路面材料
        2.1.4 自愈合路面材料发展展望
    2.2 聚氨酯混合料(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2.2.1 聚氨酯硬质混合料
        2.2.2 聚氨酯弹性混合料
        2.2.3 多孔聚氨酯混合料
        2.2.4 聚氨酯桥面铺装材料
        2.2.5 聚氨酯混合料的服役性能
        2.2.6 聚氨酯混合料发展前景
    2.3 纤维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3.1 碳纤维
        2.3.2 玻璃纤维
        2.3.3 玄武岩纤维
        2.3.4 合成纤维和木质纤维
        2.3.5 纤维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2.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4.1 多聚磷酸改性剂的制备与生产
        2.4.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性能
        2.4.3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
        2.4.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改性机理
        2.4.5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与传统聚合物改性沥青对比分析
        2.4.6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技术发展展望
    2.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2.5.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制备
        2.5.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2.5.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相关规范
        2.5.4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发展前景
    2.6 桥面铺装材料(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2.6.1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
        2.6.2 环氧沥青混凝土
        2.6.3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前景
3先进施工技术
    3.1 装配式路面(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1.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铺面
        3.1.2 地毯式柔性铺面
        3.1.3 装配式路面发展前景
    3.2 智能压实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3.1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理念
        3.3.2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要点
        3.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发展前景
    3.4 大温差路面修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3.4.1 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路面性能劣化行为
        3.4.2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要点
        3.4.3 大温差地区路面设计控制
        3.4.4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发展前景
4路面养护技术
    4.1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1.1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病害识别
        4.1.2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表面构造分析
        4.1.3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4.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智能养护(北京工业大学侯越老师提供初稿)
    4.3 功能性/高性能预防性养护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3.1 裂缝处治
        4.3.2 雾封层
        4.3.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4.3.4 碎石封层和纤维封层
        4.3.5 薄层罩面和超薄罩面
        4.3.6 预防性养护技术发展趋势
    4.4 超薄磨耗层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4.4.1 国内外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
        4.4.2 国内外常见超薄磨耗层技术简介
        4.4.3 超薄磨耗层材料与级配设计
        4.4.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5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
    5.1 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分析(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5.1.1 基于有限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2 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3 未来展望
    5.2 路面多尺度力学试验与仿真(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2.1 基于纳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2 基于细微观结构观测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3 未来展望
    5.3 微观力学分析(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3.1 分析微观力学模型
        5.3.2 数值微观力学模型
        5.3.3 未来展望
    5.4 长寿命路面结构(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6固废综合利用技术
    6.1 工业废渣(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1.1 钢渣再利用
        6.1.2 其他工业废渣
        6.1.3 粉煤灰再利用
    6.2 建筑垃圾(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2.1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
        6.2.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6.3 生物油沥青(长安大学张久鹏老师提供初稿)
        6.3.1 生物沥青制备工艺
        6.3.2 生物沥青改性机理
        6.3.3 生物沥青抗老化性能
        6.3.4 生物沥青再生性能
        6.3.5 生物沥青其他应用
        6.3.6 生物沥青发展前景
    6.4 废轮胎
        6.4.1 大掺量胶粉改性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6.4.2 SBS/胶粉复合高黏高弹改性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6.4.3 温拌橡胶沥青(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7路面再生技术
    7.1 热再生技术(北京工业大学郭猛老师提供初稿)
        7.1.1 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
        7.1.2 温拌再生技术
        7.1.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洁净化技术
        7.1.4 热再生技术未来展望
    7.2 高性能冷再生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7.2.1 强度机理研究
        7.2.2 路用性能研究
        7.2.3 微细观结构研究
        7.2.4 发展前景

(10)高镁水泥中方镁石的定量测定与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中方镁石的定量测定
        1.2.2 方镁石的存在形式及其影响因素
        1.2.3 高镁水泥的膨胀性能
    1.3 论文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论文课题来源
        1.3.2 研究目的
        1.3.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材料、仪器设备与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2 仪器设备与试验方法
        2.2.1 高镁水泥及熟料成分分析用仪器设备与试验方法
        2.2.2 高镁水泥及混凝土性能检测用仪器设备与试验方法
        2.2.3 其他仪器设备
第3章 高镁水泥中方镁石测定方法的研究
    3.1 研究方案
    3.2 测定原理及步骤
    3.3 测定公式的推导
    3.4 内标物的制备
        3.4.1 镁质原材料的确定
        3.4.2 灼烧温度的确定
    3.5 试验条件的优化
    3.6 回收率的测定(方法验证)
    3.7 XRD定量测定(方法验证)
    3.8 SEM分析和膨胀性能(方法验证)
        3.8.1 SEM分析
        3.8.2 膨胀性能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镁水泥中方镁石的调控机制及其与膨胀性能关系的研究
    4.1 研究方案
    4.2 煅烧和冷却制度对水泥中方镁石晶体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4.2.1 高镁水泥熟料中MgO的化学分析及水泥中方镁石的定量测定
        4.2.2 高镁水泥熟料中方镁石的XRD分析
        4.2.3 高镁水泥熟料中方镁石的岩相分析
        4.2.4 高镁水泥熟料中方镁石的SEM分析
    4.3 煅烧和冷却制度对高镁水泥熟料中其他矿物组成的影响
        4.3.1 高镁水泥熟料的化学成分分析
        4.3.2 高镁水泥熟料的XRD分析
    4.4 煅烧和冷却制度对高镁水泥性能的影响
        4.4.1 高镁水泥的强度性能
        4.4.2 高镁水泥的膨胀性能
    4.5 高镁水泥中方镁石含量、尺寸与其膨胀性能之间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方镁石测定方法和调控技术在高镁水泥制备中的应用
    5.1 高镁水泥矿物组成的优化
        5.1.1 试验方案的设计
        5.1.2 高镁水泥的性能
    5.2 高镁水泥的工业化制备
    5.3 高镁水泥的混凝土性能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所获奖励
致谢

四、水泥强度快速检测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极寒地区盘形瓷绝缘子劣化的实验研究[D]. 陈凯.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干硬性混凝土预制块在水利工程中的现场检测和应用研究[D]. 王小勇. 扬州大学, 2021(08)
  • [3]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研究[D]. 史小军. 长安大学, 2021
  • [4]西部盐湖环境下涂层钢筋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劣化规律研究[D]. 王鹏辉.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胡敏酸对水泥土的工程性状试验及机理研究[D]. 李松坡.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7]氧化石墨烯再生砂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桂灿.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8]基于好氧-厌氧二元微生物矿化体系的自修复混凝土性能研究[D]. 姜鲁.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9]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J].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0(10)
  • [10]高镁水泥中方镁石的定量测定与调控机制研究[D]. 马忠诚.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2020

标签:;  ;  ;  ;  ;  

水泥强度快速检测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