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制唐卡《格萨尔王传》

四川制唐卡《格萨尔王传》

一、四川制作唐卡《格萨尔王传》(论文文献综述)

丹珍草[1](2021)在《《格萨尔》绘画的本土实践与文化创新》文中指出《格萨尔》绘画,作为格萨尔史诗文化实践中重要的视觉图像文化符号,是史诗文化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新时代语境下,广义的格萨尔绘画包括格萨尔唐卡、格萨尔壁画、格萨尔油画、格萨尔漫画、格萨尔水墨画、格萨尔连环画,等等。格萨尔唐卡,藏语称"仲唐",即画有《格萨尔》史诗故事内容的绘画。《格萨尔》绘画的本土实践,表现为从传统手工技艺绘画走向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的多样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统"新话语实践,承载着本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观念、思想形态和文化意蕴。《格萨尔》绘画从"视觉性"和"看的方式"到互为"凝视"、互为"他者",实现了"认同"关系的传承流变以及革故鼎新,既是藏族文化多样性创造力的鲜活体现,也是格萨尔绘画艺术与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成果,但《格萨尔》绘画依然面临很多新的挑战。

白玛英珍[2](2021)在《藏传佛教供品象征与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供品是宗教学中宗教物质表现研究的命脉。宗教物质表现研究与理念研究是各宗教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宗教物质表现研究通常采用宗教学方法或人类学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宗教物质表现的研究在过去一直分属于宗教人类学领域。本文总科目之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侧重文化研究,并伴随一定的文化现象研究。在采据方面强调理念分析与文献关系分析,也强调文化的物质表现研究。当物质表现同时属于宗教与文化,本身亦足以形成文化并且与宗教有一定牵连时,传统宗教学视其为单独主题并加以单独研究。藏传佛教虽并不全然等同于宗教,其供品却可沿用传统宗教物质表现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藏传佛教影响下文化领域中的供品(主要以藏传佛教世间供品文献及其图例为研究案例,所以关于苯教供品只作历史介绍)。本文研究顺序是:一、剖析供品理念;二、追溯供品历史;三、解析世间部供品。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阐明第一,供品作为文化时所具有的新功能型人类学之文化结构功能;第二,供品作为趋利避害的有效手段时,直到今天也一直存在的、一直发挥作用的田野间或世间宗教物质功能;第三,供品作为宗教物质表现时,其研究同时涉及历史文献学、图像解析学、环境保护科技、藏医学、藏族传统工艺学、藏历天文学、象征人类学与新功能人类学等多种学科,供品的相关文献与文物、图像在未来还需建设专门主题的图文数据库以容纳。仔细检阅记录供品的传统文献,研究者会发现供品散乱地存在于各处。直至十七世纪供品都未有单独的时空、历史、部派等系统内容梳理。公元十七世纪以来,供品逐渐得到重视与整理机遇,供品注释文献不断涌现。这些注释不断系统化而使得供品拥有了正式的宗教物质身份。供品自同一时期,不仅被藏传佛教运用以圆满教义论述,也被人民采纳,并主动投入使用到世间部的供养活动之中,以追求世间利益圆满。供品在近代研究中接受过无数人类学家的观察、记录。这些过去记录不仅说明了供品以现象转化、具化宗教理念的功能,而且论证了供品的基本文化功能,根据本文的论据推断,供品还有在历史上推进佛教中国化、在当今维护当地文化自我的功能。另外,供品的传播在理论上拉拢了周边各个民族、扩大了文化影响范围。一方面,说明祭祀与供养的本质区别是人类学中关于文明研究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供品作为传统文化研究中关于文明程度的论证课题,在未来必将备受重视与关注。功能与象征在供品价值阐释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探究供品象征与功能的受影响因素也是首要的研究任务。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采取有效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抵制盲目制造、倾销供品;诊断供品商品化问题;加强对供品制作的规范、对供品流传的监管;增强供品因素:提高符合传统的宗教物品的制造水平。最终,供品一定能够得到弘扬,供品也能合理转换为旅游纪念商品,发挥其经济价值。亦因此,本文的研究价值是实用导向型的。本文在文献综述中对过去的供品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对藏传佛教各派别的供品进行了历史与文献梳理。未来本文还将根据人类学方法,对世间部供品的逻辑关系模型进行多元发散的研究与实证。未来本文的供品研究将主要以核心文本文献与田野采样样本的对比结构展开。其中文献与样本分析方法将会包括统计描述、因子分析、成分分析、理论分析、现象解析与文本历史研究。本文目前得出的结论为:第一,供品由祭祀向供养的过度不仅是由简单的成本取巧设计实现的,也是由文明水平不断提升而实现的;第二,供品中的象征部分属于具体的认知结果,而不是预先规定或者临时插入的。供品象征并非人为可以主观增删、改变的内容。供品象征具有历史性和客观性。供品因其背后理念的一致,在藏传佛教各宗派没有根本差异;第三,供品功能在世间与出世间均存在,这些功能同样是客观的。供品功能只可解析,不可以人为意志扭曲、更改;第四,供品象征受功能制约,根据功能要求变化。供品产生于新功能人类学所讲的供品功能;第五,象征供品与替偶供品是文明的表现,也是文明进步的具体结果。这种先进性根本来源于当地人民的选择与意志,是人民淘汰了祭祀,而不是藏传佛教提供了供养。先进的是曾经历史上人民做出的选择。人民对供品的主动选择主要表现在世间部的供品存留之中:凡是人民认为无用的、外来的、血腥残忍或者要求祭祀的、不利于环保或者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供品,一律受到了人民的抵制、消失在了历史的河流之中。

郑睿[3](2021)在《新世纪以来《格萨尔》批评文本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格萨尔》史诗研究进入新语境阶段,史诗研究呈现出时代特征与民族特性。学术观念与学术认知发生转变,学术方法和研究理念已有更新,史诗研究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论文主要聚焦于新世纪以来《格萨尔》的批评文本,从史诗的文学批评、艺术批评、民族历史宗教批评、跨界与比较批评以及保护与传承批评五个方面的文本具体展开,目的在于整理新世纪以来这二十年的《格萨尔》史诗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总结史诗研究在这一时期发展的趋势。新世纪以来《格萨尔》文学批评文本从史诗的传统文学要素、史诗的文本化形态与“文本化”路径以及史诗的独特性上切入,主要表现为文学性、文本化和口承特质三方面的研究。在学术方法上既有沿袭史诗研究的传统,挖掘史诗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有自觉结合中外理论进行史诗文本理论的建构和史诗认知的更新。《格萨尔》艺术批评文本以研究音乐、美术和戏剧的居多,史诗说唱音乐的研究回归到史诗的听觉本源;史诗美术批评文本与史诗美术艺术资源的发现与挖掘保持着同一步调,同样关注到史诗的时代新景观;史诗戏剧形态的批评研究以藏戏为核心,深入研究到其演述形态的审美特征。《格萨尔》的民族历史宗教研究批评文本从史诗文化的民族建构、史诗历史真实性的不断考量、史诗宗教文化意味与格萨尔崇拜中挖掘《格萨尔》的文化价值,其研究借助其他藏汉双语文献或史诗遗址,更加讲求实证式的研究。《格萨尔》的跨界与比较批评文本以跨越式的思维模式给史诗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与全新的视野,从广义上文化批评的角度挖掘史诗的文化价值底蕴,以国际性的视野和跨国界、跨语言的思维方式进行不同文化中史诗作品的研究,打破了《格萨尔》研究囿于一隅的现状。史诗的保护与创新性研究、史诗传播与传承的研究关系到史诗自身的生命力,是新世纪二十年里史诗研究的最新动态,也是未来史诗研究的发展趋势。

郑敏芳,崔红叶[4](2021)在《国内《格萨尔》史诗传播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格萨尔》史诗的抢救与研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自1962年国内第一篇论述《格萨尔》史诗传播的成果问世以来,迄今为止,国内产生了诸多以"格萨尔传播"为主题的论文及专着,对《格萨尔》史诗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区域、传播形态、传播特征及译介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索与剖析。本文在盘点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就国内《格萨尔》史诗传播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概述,并就未来研究趋势加以探讨。

陈美珍,杨艺[5](2021)在《民族艺术的现代探索:《格萨尔》唐卡的图像变迁》文中研究指明《格萨尔》唐卡是藏族唐卡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类型,被称为仲唐。伴随着《格萨尔》史诗的产生和流传,传统《格萨尔》唐卡经历了说唱现场悬挂到寺庙佛堂供奉的功能变迁,成为具有神圣性的宗教供奉品,在图像上表现为图式化的象征符号。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格萨尔》说唱的抢救保护和《格萨尔》史诗文本的搜集整理过程中,《格萨尔》唐卡在功能上拓展为《格萨尔》史诗传播的重要载体。《格萨尔》唐卡图像在此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世俗性和艺术性,成为藏族唐卡艺术现代探索的重要代表。

蔡新良[6](2021)在《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川西高原藏区作为集高海拔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旅游资源聚集区及生态脆弱区为一体的特殊空间区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解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成为川西高原藏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川西高原藏区地形地貌差异明显,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通道走廊。无论是从特殊的生态格局、国土安全、地缘政治,还是从国家总体布局来看,川西高原藏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受自然条件限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极不均衡。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川西高原藏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迫切寻求破解产业发展困局的现实诉求下,进行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意义重大。综合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成果来看,前人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视角出发,在生态旅游基础理论、资源评价与开发、生态旅游系统、社区参与、扶贫效应、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有关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文献并不多,研究缺少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亟待构建,高原高山峡谷地区生态旅游理论框架体系亟待建立。川西高原藏区拥有富集的原生态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但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难以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并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成为最佳选择,而生态旅游业正是川西高原藏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体现和最佳途径。现代生态旅游强调“旅游、保护、教育和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四大功能,主张自觉责任观、动力系统观、可持续旅游观、全域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五观”,其发展理念契合川西高原藏区的发展诉求和区域特点,即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特色优势而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改变城乡结构、不破坏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实现川西高原藏区的“脱贫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本文从川西高原藏区实际出发,在综合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梳理总结了国内外以及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现状,并结合研究区域实际,建立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及其扶贫耦合关系。其次,深入分析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等,并对主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类型划分和定量定性评价。第三,依据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技术,构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模型,并进行了时空评价。第四,通过甘孜州案例实证研究,分析了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发展思路和扶贫效应评价。最后,结合研究成果尝试性地提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开发原则和产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促进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等。通过研究认为,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经济环境和科技水平等,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地理环境特殊性、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复杂、经济发展基础差,以及发展理念滞后、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水平低下等。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处于“重要机遇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川西高原藏区应围绕“建设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川西高原藏区战略性和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川西高原藏区产业升级、结构转型和乡村振兴中的优势和引导作用,实施“生态旅游景区带动发展、‘生态旅游+’联动发展、经合组织拉动发展、民族特色村寨驱动发展”的产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宏观调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区域合作、环境监管、安全保障、社区参与等体制机制,以及政策制度、资金投入、科技人才的保障体系,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郝玉萍[7](2020)在《传播学理论视角下的《四川藏区文化术》(节选)英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四川藏区文化和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外译传播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本翻译报告以《四川藏区文化艺术》(节选)为翻译实践对象,并以翻译实践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总结本翻译报告中涉藏文化的翻译心得体会。《四川藏区文化艺术》(第四至六章)属于信息型文本,主要阐述四川藏区的绘画艺术、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体育活动。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遇到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的问题:词汇层面主要是文化负载词、四字词、范畴词、作品名等;句子层面主要是一些长难句。传播学认为传播是指信息流动的过程,或者是传者和受者信息共享的一个过程,《四川藏区文化艺术》(节选)的外译传播也需要传播学理论为指导,本翻译项目的传播受众为对四川藏区文化感兴趣的外国读者。在传播过程中,对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来说,如何让受者明白传播的信息十分重要。对于上述提到的翻译过程中两个层面的问题,若是直接按照表面意思或是中文句法结构翻译出来,不利于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影响传播效果。为了解决这两个层面的问题,译者以传播学为理论指导,特别是传播学中的受众原则和信息原则,对增译法、减译法、直译+注释、重构法、分译法在翻译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本翻译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翻译项目;第二部分介绍翻译过程;第三部分介绍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本翻译报告的重点,即30个案例分析,分析受众原则和信息原则下翻译技巧在该翻译实践中的运用;第五部分是结语,主要总结了笔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心得体会,认为涉藏文本的外译需要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考虑受众原则和信息原则;同时,还应该注意政治敏感性问题,以期进一步推动藏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杨嘉铭,杨环,杨艺[8](2020)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关于“格萨(斯)尔”图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享誉世界的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在我国形成已逾千年,作为《格萨(斯)尔》的派生性艺术"格萨(斯)尔"图像,虽然其产生时间大致与《格萨(斯)尔》史诗同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展态势良好,并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系统。但是国人对于"格萨(斯)尔"图像的调查研究,却后于国外学者。严格地讲,我国"格萨(斯)尔"图像的调查研究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末,到现今已有60余年。我国的"格萨(斯)尔"图像调查研究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的初始阶段,二是从80年代初至今近4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快速发展阶段,发表的研究论文、出版的专着、申报和完成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国外。就质量而言,不仅出现了一批代表作,尤为重要的是出现了以"格萨(斯)尔"图像为主题的博士论文。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家对《格萨(斯)尔》抢救与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得益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推动。同时,国外"格萨(斯)尔"图像研究对推动国内研究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国内"格萨(斯)尔"图像研究也存在着诸如连续性、系统性不够,团队作战力量薄弱,成果学理不深等的不足。

完得冷智[9](2020)在《藏族诞生礼仪研究 ——以青海热贡地区为例》文中提出藏族诞生礼仪是藏族人生礼仪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藏族人及藏族社会文化的主要研究领域。本文基于藏族诞生礼仪的仪轨文献考释和田野调查相结合,全面阐述藏族诞生礼仪及藏族传统生育观念、行为和习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诞生礼仪与宗教信仰的关系,现代化社会进程中传统生育文化的变迁及原因等内容。其中文献部分有敦煌古藏文文献、藏族本土宗教苯教仪轨文献、《格萨尔》史诗文本和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仪轨文献中记载的相关内容进行考释。田野调查部分有“热贡(?)”地区作为主要田野点,藏族诞生礼仪的仪式过程、结构、特征、功能、内涵、宗教元素、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和原因等内容进行全面叙述,共六章组成。第一章为藏族传统诞生礼仪之文献考释部分;第二章为田野点热贡地区的概况和藏族诞生礼仪之孕前礼仪部分;第三章为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之孕期礼仪部分;第四章为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之诞生后礼仪部分;第五章为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与宗教信仰部分;第六章为热贡地区藏族传统生育文化变迁与原因部分内容。热贡地区在历史的发展中,藏族为主多民族文化交流和相融,和谐共存,已成为安多地区多元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共存的典型区域。藏族人生礼仪及诞生礼仪也在本地广泛留存,特色鲜明,具有代表性特征。对于热贡藏区来说,求子礼是诞生礼仪及孕前礼仪的一部分,若夫妇未有继承的子嗣,一般指男婴,才举行求子礼仪。尤其各村举办的“六月鲁茹”仪轨中,也有繁衍子孙、种族延续等特殊意义的“求子礼”活动,其中浪加村的“阿妈鲁姆”及求子礼内容独具特色,含有生殖崇拜等原始宗教文化现象。“孕期礼仪”是诞生礼仪的中间部分,有保护孕妇和婴儿的忌人、忌物、忌事、忌语、忌食、忌动物、忌时和忌地等孕期禁忌类;护轮、嘎乌、护身结等护身符类;朝圣、转经和念经等积德行善仪轨类;解决突发性疾病和障碍的“嘉哇”仪轨类;为了求男婴而举办的“德吉仪轨”等内容。“诞生后礼仪”是诞生礼仪的最后部分,有保护孕妇和婴儿的分娩期礼仪类;“登喀”、“哒喀”和“努顿”的诞生庆典等内容组成。本土宗教苯教的兴衰和印度佛教的传入,它们互相吸收并完善,已形成特色显明的藏传佛教宗教文化系统。已融入世俗生活的各个领域,诞生礼仪也不另外。有藏族原始宗教信仰之山神崇拜和“吉拉(?)”神崇拜、“鲁(?)”神崇拜、生殖崇拜、禁忌((?))、神巫师与神舞“鲁茹(?)”祭祀等内容。另外苯教信仰体系中的“消除奈止法(?)”和各种禳解仪轨;佛教信仰体系中的布施、放生、转经、护咒和护轮等大小仪轨做法都是为了子孙繁衍、降妖伏魔和消灾辟邪,达到孕妇顺利分娩和胎儿健康成长的仪式目的。热贡藏区诞生礼仪中的生育观念、行为和习俗也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过渡,多民族文化交流中,发生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变迁,原有的价值观念、结构体系渐渐受到了破坏及消失。虽然传统文化通过变迁调适新的环境,但并非所有变迁都是调适性的。热贡藏区诞生礼仪中的生育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有:现代化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快速发展;社会法律制度的改革;多民族文化交流;传统生育观念的革新;生活方式转变等原因。

王田,杨嘉铭[10](2019)在《从庙堂走向广场:论格萨尔图像的景观化现象》文中提出格萨尔图像是格萨尔史诗的重要呈现载体,传统格萨尔图像多保存在寺院里、经堂内,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格萨尔图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总体上呈现出景观化态势,具体表现为大型室外格萨尔雕塑的树立、以格萨尔为名的市镇广场的兴建、格萨尔图像展览场所的涌现。究其社会现实本相,可归因于藏传佛教的世俗化、文化遗产化运动的助推、藏区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值得注意的是,多重外界力量合谋塑造了格萨尔图像景观,作为回应,藏区民众自如地将"他者的景观"调适为对格萨尔王的信仰。

二、四川制作唐卡《格萨尔王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制作唐卡《格萨尔王传》(论文提纲范文)

(2)藏传佛教供品象征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摘要2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缘起与选题的意义
    2.文献综述
    3.概念界定
    4.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祭祀品到藏传佛教供品的源流
    1.1 自然物的神圣化:原始苯教的祭祀品与巫术
    1.2 宗教的凸显:佛教影响下祭品的变迁
    1.3 供品的丰富与发展:不同教派对供品的解
        1.3.1 供品的丰富过程
        1.3.2 不同教派对供品的解释与偏重
        1.3.3 供品的发展:世间部的丰富供品
第二章 藏传佛教供品的出世间与世间格局
    2.1 自然空间与神圣的空间
    2.2 世间:作为供品使用的基本尺度
    2.3 出世间:供品的更高层次意义
第三章 藏传佛教供品的物质特征 材料/色彩/形制与象征
    3.1 供品的材料与象征
    3.2 供品的色彩特征与象征
    3.3 供品的形状特征与象征
第四章 藏传佛教供品的行为特征
    4.1 从神圣物品到供品:供品的供养与供献功能
    4.2 社会中的供品
    4.3 .特定文化情景中的供品
第五章 当前的供品象征与供品功能嬗变
    5.1 象征的嬗变
    5.2 功能的嬗变
    5.3 象征与功能的客观成立标准
结论
附录1 核心文献中供养仪轨的原文整理
附录2 供养对象
附录3 核心文献汉文翻译(节选)
附录4 田野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世纪以来《格萨尔》批评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格萨尔》文学批评文本研究
    第一节 文学要素的多维阐释
    第二节 文本形态的理论探索
    第三节 口承特质的研究转变
第二章 《格萨尔》艺术批评文本研究
    第一节 回归史诗的听觉本源
    第二节 关注史诗的图像景观
    第三节 聚焦史诗的表演形态
第三章 《格萨尔》民族历史宗教批评文本研究
    第一节 史诗文化中的民族建构
    第二节 历史真实性的多方考量
    第三节 宗教思想与格萨尔崇拜
第四章 《格萨尔》跨界与比较批评文本研究
    第一节 文化意蕴与价值的挖掘
    第二节 异质文化中的史诗对比
第五章 《格萨尔》保护与传承批评文本研究
    第一节 史诗保护与创新性发展
    第二节 史诗的传播与传承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国内《格萨尔》史诗传播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热点
    (一)传播者研究
    (二)传播内容研究
    (三)传播方式研究
    (四)翻译研究
    (五)传播形态研究
    (六)传播区域研究
    (七)传播特征研究
    (八)其他
二、存在问题
三、未来研究趋势
四、 结语

(5)民族艺术的现代探索:《格萨尔》唐卡的图像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格萨尔》唐卡的产生和发展
    (一)说唱辅助和悬挂供奉
    (二) 象征符号和圣像图式
二、《格萨尔》唐卡的现代变迁
    (一) 视觉传播和图像叙事
    (二)世俗图像和审美追求
结语

(6)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五、资料数据来源
    六、论文框架内容、创新点及不足
第1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1.1 相关概念
        1.1.1 生态旅游
        1.1.2 生态旅游业
        1.1.3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相关理论
        1.2.1 沟域经济理论
        1.2.2 山地生态经济理论
        1.2.3 生态旅游系统理论
        1.2.4 民族生态旅游理论
        1.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6 民族社会学理论
        1.2.7 民族经济学理论
    1.3 生态旅游与扶贫效应耦合性关系
        1.3.1 川西高原藏区发展现实选择
        1.3.2 生态旅游扶贫的重要意义
        1.3.3 生态旅游与扶贫效应耦合性关系
        1.3.4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扶贫效应
    小结
第2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环境特点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生态环境条件
        2.1.4 气候水文条件
    2.2 综合区位分析
        2.2.1 交通区位
        2.2.2 生态区位
        2.2.3 经济区位
        2.2.4 旅游区位
    2.3 历史人文背景
        2.3.1 历史沿革
        2.3.2 民族文化
    2.4 生态旅游资源条件
        2.4.1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类型
        2.4.2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特征
        2.4.3 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及优势
        2.4.4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2.5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2.5.1 政治环境因素
        2.5.2 自然条件因素
        2.5.3 社会发展因素
        2.5.4 经济环境因素
        2.5.5 科技水平因素
    小结
第3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3.1.1 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贯穿于生态旅游业发展
        3.1.2 推动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3.1.3 有力促进了川西高原藏区经济社会发展
    3.2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 地理环境特殊
        3.2.2 生态环境脆弱
        3.2.3 社会环境复杂
        3.2.4 经济发展基础弱
    3.3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还非真正的现代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
        3.3.2 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还有待提升
        3.3.3 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3.3.4 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滞后
        3.3.5 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3.6 生态旅游产品同质化明显
    3.4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发展理念仍然滞后
        3.4.2 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3.4.3 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3.4.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小结
第4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时空评价
    4.1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基本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
        4.1.3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划分
        4.1.4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2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2.1 确定指标权重
        4.2.2 指标总权重
        4.2.3 评价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指标量化分析
        4.3.1 评价指标量化评分档次
        4.3.2 评价指标量化与标准化
        4.3.3 建立评价模型
    4.4 基于指标模型的时空评价
        4.4.1 时空评价的重要意义
        4.4.2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分
        4.4.3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
    小结
第5章 案例: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5.1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5.1.1 战略地位显着
        5.1.2 世界级旅游资源富集
        5.1.3 旅游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5.1.4 生态旅游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
    5.2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5.2.1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5.2.2 旅游可进入性仍然较差
        5.2.3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备
        5.2.4 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较低
        5.2.5 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不够
    5.3 甘孜州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5.3.1 高山峡谷生态旅游
        5.3.2 高原山地生态旅游
        5.3.3 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旅游
    5.4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思路
        5.4.1 加速打造“一核两中心”
        5.4.2 着力拓展三轴发展
        5.4.3 积极建设三个旅游城镇圈
        5.4.4 扎实推动三大区域发展
        5.4.5 打造生态旅游业重点和旅游品牌
    5.5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分析
        5.5.1 生态旅游业扶贫实践
        5.5.2 生态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
        5.5.3 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评价
    小结
第6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建议
    6.1 可持续发展思路
        6.1.1 以建设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
        6.1.2 构建现代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6.1.3 发展基本原则
        6.1.4 产业发展路径
    6.2 可持续发展建议
        6.2.1 制度保障体系
        6.2.2 发展对策建议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调查问卷
    附表2: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调查问卷
    附表3:川西高原藏区主要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表
    附表4:甘孜州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系统构成一览表
    附表5:甘孜州主要生态旅游资源统计表
    附表6:甘孜州主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表
    附表7:甘孜州旅游扶贫村统计表(2016-2019)
    附图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附图2:国家生态重要性评价图
    附图3:国家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附图4:四川省五大生态旅游发展片区区位图
    附图5: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
    附图6: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开发空间格局
    附图7:川西高原藏区旅游景区带动扶贫村分布示意图
    附图8:川西高原地区高程图
    附图9:川西高原藏区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
    附图10: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民族特色村寨分布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研究课题
致谢

(7)传播学理论视角下的《四川藏区文化术》(节选)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Project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3 Source Text Analysis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2.2 While-transl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3.1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unication
    3.2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3.3 Two Rules of Communication
        3.3.1 Audience Rule
        3.3.2 Information Rule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Application of the Audience Rule
        4.1.1 Amplification
        4.1.2 Omission
        4.1.3 Literal Translation+ Annotation
    4.2 Applic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Rule
        4.2.1 Restructuring
        4.2.2 Division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1:Glossary
Appendix2: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Acknowledgements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关于“格萨(斯)尔”图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格萨(斯)尔”图像调查研究的基本脉络
    (一)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调查研究
    (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调查研究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40年的调查研究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格萨(斯)尔”图像调查研究主要成果
    (一)专着和博士论文
    (二)代表性文章
    (三)国家级基金项目
        1.已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三、“格萨(斯)尔”图像研究主要成果的相关评述
    (一)专着及博士论文
        1.《格萨(斯)尔唐卡研究》———图像解析研究代表作
        2.《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唐卡》———图像叙事专着
        3.《藏族(格萨尔〉唐卡艺术》———综合研究着作
        4.《西藏格萨尔图像艺术欣赏》———图像文化专着
        5.《琉璃刻卷———丹巴莫斯卡〈格萨尔王传〉岭国人物石刻谱系》———田野调查报告
        6.《阿穷面具艺术》———藏族面具着作
        7.两篇研究“格萨(斯)尔”图像的博士论文
    (二)国内代表性论文及其作者
        1.徐国琼先生———我国“格萨(斯)尔”图像研究的开创者
        2.王平贞先生———我国研究和介绍《格萨尔画传》第一人
        3. 杨嘉铭教授———“格萨(斯)尔”造型文化新领域“图像文化”的开拓者
四、国内“格萨(斯)尔”图像调查研究得以发展的基本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一)得以发展的基本因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格萨(斯)尔》的抢救与保护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推动“格萨(斯)尔”图像调查研究
        3.国外“格萨(斯)尔”图像研究的启迪
        4.“格萨(斯)尔”新图像的出现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
    (二)国内“格萨(斯)尔”图像调查研究存在的不足
        1.缺乏连续与系统性研究
        2.团队研究作战力量薄弱
        3.研究成果学理深度不够
        4.缺乏发展变迁的研究成果
        5.缺少民族文字图像研究成果

(9)藏族诞生礼仪研究 ——以青海热贡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对仪式理论的研究概况
        二、国外藏族人生礼仪及诞生礼仪的研究概况
        三、国内藏族诞生礼仪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一章 藏族传统诞生礼仪考释
    第一节 敦煌古藏文文献中藏族诞生礼仪
        一、敦煌古藏文文献P.T.0055号卷
        二、敦煌古藏文文献P.T.0127号卷
        三、敦煌古藏文文献P.T.0739、P.T.0534号卷
    第二节 苯教文献中藏族诞生礼仪
        一、《斯塞奥哇达琼(?)》
        二、苯教古文献《制伏奈止法(?)》
    第三节 《格萨尔》史诗中藏族诞生礼仪
        一、《格萨尔》史诗中的孕前礼仪
        二、《格萨尔》史诗中的孕期礼仪
        三、《格萨尔》史诗中的诞生后礼仪
第二章 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之孕前礼仪
    第一节 热贡历史文化风貌
        一、地理环境
        二、宗教信仰
        三、民间文化
    第二节 热贡地区孕前礼仪之求子礼
        一、求子礼概述
        二、卜算仪轨
        三、放生仪轨
        四、转经和朝圣
        五、布施和圣物
        六、拉则、煨桑和风旗
        七、招运和念经
    第三节 热贡“鲁茹节”及其求子礼
        一、“鲁茹”与求子
        二、浪加村“鲁则”
        三、阿妈鲁姆与求子礼
第三章 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之孕期礼仪
    第一节 孕期禁忌
        一、何谓禁忌
        二、孕期禁忌
        三、孕期禁忌的特征及功能
    第二节 孕期防护
        一、藏族防身习俗:“瑟”、“托架”
        二、护身符
        三、行善、“嘉哇”仪轨
    第三节 孕期“护咒”及“德吉仪轨(?)”
        一、孕期护咒
        二、文献记载的“德吉仪轨(?)”
        二、田野中的“德吉仪轨(?)”
第四章 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之诞生后礼仪
    第一节 分娩期礼仪
        一、分娩期护咒
        二、分娩期禁忌
        三、分娩期礼仪
    第二节 诞生后庆典“登喀”礼仪
        一、生辰卦算
        二、“登喀”庆宴
        三、“梅托”火堆和礼物
    第三节 诞生后庆典“哒喀”和“努顿”
        一、“哒喀(?)”
        二、“努顿(?)”
        三、礼物
        四、“郭敦(?)”礼仪
第五章 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与宗教信仰
    第一节 神灵崇拜
        一、“阿尼夏吾(?)”崇拜
        二、“金刚亥母(?)”崇拜
        三、“吉拉(?)”崇拜
    第二节 “鲁”、“鲁茹”与生殖崇拜
        一、“鲁(?)”
        二、“鲁茹(?)”
        三、生殖崇拜
    第三节 禁忌、禳解与行善仪轨
        一、禁忌
        二、“嘉哇(?)”禳解仪轨
第六章 热贡地区藏族传统生育文化的变迁及原因
    第一节 藏族传统生育文化的变迁
        一、选择生育母体的观念变迁
        二、自然生育向计划生育的变迁
        三、男性偏好的传统生育观念变迁
        四、家庭人口数、家庭规模和结构变迁
    第二节 藏族传统生育文化变迁的原因
        一、传统生育观念、行为和习俗的具体变迁
        二、藏族传统生育文化变迁的原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和获奖情况

四、四川制作唐卡《格萨尔王传》(论文参考文献)

  • [1]《格萨尔》绘画的本土实践与文化创新[J]. 丹珍草. 中国藏学, 2021(04)
  • [2]藏传佛教供品象征与功能研究[D]. 白玛英珍.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3]新世纪以来《格萨尔》批评文本研究[D]. 郑睿.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国内《格萨尔》史诗传播研究综述[J]. 郑敏芳,崔红叶.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1(02)
  • [5]民族艺术的现代探索:《格萨尔》唐卡的图像变迁[J]. 陈美珍,杨艺.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2)
  • [6]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蔡新良.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7]传播学理论视角下的《四川藏区文化术》(节选)英译实践报告[D]. 郝玉萍.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关于“格萨(斯)尔”图像的研究[J]. 杨嘉铭,杨环,杨艺.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9]藏族诞生礼仪研究 ——以青海热贡地区为例[D]. 完得冷智.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10]从庙堂走向广场:论格萨尔图像的景观化现象[J]. 王田,杨嘉铭. 民族艺术, 2019(04)

标签:;  ;  ;  ;  ;  

四川制唐卡《格萨尔王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