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恶性肿瘤和阴道出血

输卵管恶性肿瘤和阴道出血

一、输卵管恶性肿瘤与阴道流血(论文文献综述)

包灵洁,宁燕,易晓芳[1](2021)在《原发性输卵管癌合并子宫内膜癌3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回顾》文中提出原发性输卵管癌是一种罕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妇科恶性肿瘤的1.0%~2.0%[1]。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占妇科恶性肿瘤的6%~7%[2]。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原发性输卵管癌合并子宫内膜癌极为罕见。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原发性输卵管癌合并子宫内膜癌不到30例,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尚不清楚。本课题组前期收集的108例原发性输卵管癌中有3例合并子宫内膜癌[3]。本文就该3例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加以报道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王春阳,高景春,金仙玉,王惠华,周慧,韩璐[2](2021)在《妊娠合并宫颈癌十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妊娠合并宫颈癌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案及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妇产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市中心医院、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和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例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宫颈癌的发病率为0.004%(10/238 128)。10例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中,诊断时妊娠≤ 20周6例,均选择不保留胎儿;诊断时妊娠20+1~30周1例,选择终止妊娠;诊断时孕周>30周2例,均选择继续妊娠;1例为产后发现宫颈癌。10例患者共获得3例新生儿,包括早产儿1例,均健康存活。结论孕前加强宫颈癌筛查,对妊娠期有异常症状者及时完善各项检查有助于诊断;应根据诊断时的妊娠状态、疾病分期、患者及家属意愿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王丽,杨先振,孙清华,朱彤宇[3](2021)在《肾移植术后并发子宫内膜和卵巢双原发性癌1例》文中认为随着肾移植技术的成熟和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肾移植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逐渐延长。然而,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随之逐渐升高。肾移植术后患者新发恶性肿瘤的概率约为正常人群5倍以上[1-2],其中人乳头瘤病毒相关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了15倍[3-4],肾移植术后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约占肾移植术后新发肿瘤的3.6%[5]。

徐东东[4](2021)在《术前NLR、PLR与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原发性输卵管癌(primary fallopian tube carcinoma,PFTC)是女性生殖系统罕见的恶性肿瘤。术前确诊率低,极易误诊,预后不良。本研究分别探讨了PFTC患者术前外周循环血液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间的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间的比值(PLR)与各临床相关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些指标在PFTC预后评估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本文通过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2005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PFTC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临床资料:年龄、绝经状态、生育史、临床症状、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FIGO分期、术前CA125水平、血常规,由此计算NLR、PLR,根据术后随访结果计算其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及处理,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约登指数确定NLR及PLR的最佳截断值,据其将NLR、PLR分别分为高、低两组。通过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比较不同NLR组间、PLR组间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应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PFTC患者不同NLR组、PLR组间的生存情况,并进行Log-rank检验,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当P<0.05各组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果:根据收集的病历资料,利用SPSS22.0软件绘制出ROC曲线图,研究分组如下所示:高NLR组(42例),低NLR组(66例);高PLR组(32例),低PLR组(76例)。通过比较NLR、PLR与PFT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研究显示术前外周血NLR、PLR均与输卵管癌患者的FIGO分期有关(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得出108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5个月,3年生存率为70.2%,5年生存率为52.8%。FIGOⅠ-Ⅱ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81个月,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0.5%和66.7%;FIGOⅢ-Ⅳ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2个月,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7.6%和46.7%。高NLR组PFTC患者的生存时间均明显短于低NLR组;高PLR组PFTC患者的生存时间均明显短于低PLR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PFTC患者相应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NLR和PLR与PFTC患者预后有关,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术前NLR为输卵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NLR、PLR高水平组患者的生存期较低水平组短。2.NLR、FIGO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NLR、PLR水平升高可能与PFTC患者预后不良相关。3.在监测肿瘤炎症反应方面,NLR联合PLR,能成为预测PFTC患者预后的客观指标。

冯淑梅[5](2021)在《妇产科临床中阴道流血的病因及诊疗措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医院妇产科患者阴道流血的发生病因及临床诊疗方法。方法:本次选取患者均为2019年1月-2019年11月入院者,共计选取72例妇产科阴道流血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实施电脑随机数字法分组,对比组36例,研究组36例,对比组进行常规临床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妇康宝口服液进行治疗,分析两组的阴道流血原因,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数据结果显示:72例患者有40例(55.56%)为非孕期阴道流血,妊娠期阴道流血共计26例(36.11%)患者为,其他原因产生流血者6例(8.33%);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相比于对比组83.33%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妇产科阴道流血治疗中在常规治理同时采用妇康宝口服液治疗,能够更好的进行临床病症治疗,但需注意用药前判断出血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刘晓青[6](2021)在《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临床病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59例子宫穿孔(uterine perforation)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子宫穿孔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要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优化诊疗方案,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9年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明确诊断为子宫穿孔的5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率及均数),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年龄分布特点:59例子宫穿孔患者的年龄为20-80岁不等,平均年龄44.86±2.139岁,中位年龄44岁。按10岁一个年龄段划分,<30岁12例,占20.3%;30-39 岁 14 例,占 23.7%;40-49 岁 11 例,占 18.6%;50-59 岁 7 例,占11.9%;60-69岁9例,占15.3%;≥70岁6例,占10.2%。按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标准,18~44岁年轻组30例,占50.8%;≥45岁中老年组29例,占49.2%。绝经前子宫穿孔患者36例,占61.0%;绝经后子宫穿孔患者23例,占39.0%。不同年龄段子宫穿孔发生率不同,子宫穿孔患者多发生于绝经前女性,尤其处于30-39岁年龄段,绝经后女性多见于60-69岁年龄段。2.子宫穿孔的分类:59例子宫穿孔患者依据有无外源性因素分为:自发性子宫穿孔35例,占59.3%;继发性子宫穿孔24例,占40.7%。依据穿透子宫肌壁程度分为:部分性子宫穿孔(未穿透浆膜层者)10例,占16.9%;完全性子宫穿孔(穿透浆膜层者)42例,占71.2%;穿透子宫肌壁程度不详者7例,占11.9%。依据是否伴有周围脏器损伤分为:单纯性子宫穿孔37例,占62.7%;复杂性子宫穿孔22例,占37.3%。对子宫穿孔有无外源性因素与是否伴有周围脏器损伤相比较,自发性子宫穿孔常表现为单纯性穿孔,继发性子宫穿孔常表现为复杂性穿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穿孔的病因: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与宫内节育器相关子宫穿孔患者27例,占45.8%;与子宫炎性疾病相关子宫穿孔患者12例,占20.3%;与瘢痕子宫相关子宫穿孔患者11例,占18.6%;与其他宫腔操作相关子宫穿孔患者6例,占10.2%;与恶性肿瘤相关子宫穿孔患者2例,占3.4%;与妊娠相关子宫穿孔患者1例,占1.7%。4.子宫穿孔的临床表现: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有症状者52例,占88.1%;无症状者7例,占11.9%。52例有症状者中,单纯性腹痛者9例,腹痛伴有腹膜炎症状者8例,腹痛伴有阴道流血者6例,单纯性阴道流血者5例,阴道流血伴有分泌物异常者3例,单纯性分泌物异常者3例,腹痛伴有分泌物异常者2例,腹痛伴有恶心呕吐、腹膜炎症状者2例,其他症状者各1例,共计14例。子宫穿孔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阴道流血、分泌物异常以及腹膜炎症状。5.子宫穿孔的诊断方法:59例子宫穿孔患者均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通过1种检查手段明确诊断者31例,占52.5%;其中行妇科彩超检查确诊者15例,行全腹CT检查明确诊断者15例,行宫腔镜检查明确诊断者1例。余28例通过妇科彩超检查加其他检查手段明确诊断,占47.5%;其中行妇科彩超+全腹CT检查者22例,行妇科彩超+全腹CT+盆腔MRI检查者2例,行妇科彩超+全腹CT+膀胱镜检查者2例,行妇科彩超+腹部平片检查者1例,行妇科彩超+腹部平片+全腹CT检查者1例。可见,妇科彩超检查是诊断子宫穿孔的主要手段,CT检查可进一步证实有无子宫穿孔。6.子宫穿孔部位: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有明确记载子宫穿孔部位者52例,7例不详。在52例明确记载穿孔部位患者中,子宫前壁穿孔 23例,后壁穿孔9例,宫底部穿孔5例,前后壁均穿孔4例,侧壁穿孔3例,宫角部穿孔3例,宫颈部穿孔1例,子宫后壁+宫底部1例,子宫后壁+宫颈部1例,子宫后壁+宫角部1例,宫底部+宫角部1例。其中伴发临近脏器损伤者22例,包括:肠管损伤者15例,宫旁组织(包括卵巢、子宫韧带、输卵管)损伤者5例,膀胱损伤者2例。部分性子宫穿孔(未穿透浆膜层者)10例;完全性子宫穿孔(穿透浆膜层者)42例;穿透子宫肌壁程度不详者7例。在42例完全性子宫穿孔(穿透浆膜层者)患者中,穿孔部位大小不超过1cm者30例,大于1cm者12例,其中最大直径达7cm。可见,子宫穿孔多见于子宫前壁穿孔,常为完全性穿孔,且多数穿孔部位不超过1cm。7.治疗方法: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急诊手术治疗者32例,占54.2%,非急诊手术治疗者27例,占45.8%。其中57例患者于我院行手术治疗,占96.6%;2例患者由外院手术后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占3.4%。我院57例手术患者中,22例患者行经腹子宫缝合修补术,12例患者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7例因子宫穿孔部位无出血未予特殊处置,7例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缝合修补术,4例患者腹腔镜中转开腹行全子宫切除术,2例患者行腹腔镜下电凝术,2例患者行宫腔镜热球电凝术,1例患者仅行经腹探查术。可见,子宫穿孔患者多数经开腹手术治疗。8.误诊情况: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误诊2例,占11.1%;为绝经后高龄患者,分别为62岁的宫颈癌患者和73岁的子宫内膜炎患者。9.住院时间:59例子宫穿孔患者住院时间3-23天不等,平均住院时间10.15±0.621天。其中住院时间小于7天者9例,占15.3%;住院时间7-13天者40例,占67.8%;住院时间大于14天者10例,占16.9%。急诊手术组患者最短住院时间3天,最长住院时间23天,平均住院时间10.34±0.948天;非急诊手术组患者最短住院时间3天,最长住院时间22天,平均住院时间9.93±0.779天。可见,急诊手术与非急诊手术比较,住院时间无差异。结论:1、子宫穿孔多发生于绝经前女性,以30-39岁年龄段多见,绝经后女性多见于60-69岁年龄段,绝经后伴有腹膜炎症状的妇女更易误诊。2、不同年龄段妇女子宫穿孔病因不同,绝经前子宫穿孔多与宫内节育器及宫腔操作等外源性因素相关,多为复杂性穿孔;绝经后子宫穿孔与宫腔积脓、子宫恶性肿瘤等疾病相关,多为单纯性穿孔。3、妇科彩超检查是诊断子宫穿孔的主要手段,具有方便、快捷、无创、可重复性强、价格低廉等优势;CT检查可进一步证实子宫穿孔。4、不同病因导致的子宫穿孔发生部位不同,与节育器相关的子宫穿孔常见于子宫前壁,且多伴有周围脏器的损伤;其他宫腔操作相关的子宫穿孔常见于子宫底部;子宫炎性疾病相关的子宫穿孔常见于子宫后壁。5、子宫穿孔患者多需采取手术治疗,术后抗感染等治疗对愈后十分重要。

李西梅[7](2021)在《39例宫颈粘液腺癌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收集宫颈粘液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结果和治疗方案,探讨该病的预后影响因素,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为诊疗过程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0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手术标本病理检查确诊为宫颈粘液腺癌的病例资料共3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结果、治疗方法、预后影响因素。采用SPSS23.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相关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取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的就诊年龄为30岁~78岁,中位年龄为50岁。临床表现排在前三位的是:异常阴道流血(71.79%),不规律下腹痛(17.95%),阴道排液(15.38%),其中20.51%表现为联合症状。HPV总阳性率为45%(9/20),胃型腺癌、印戒细胞型腺癌、粘液腺癌非特指型HPV阳性率分别为12.5%(1/8)、75%(3/4)、62.5%(5/8)。TCT总阳性率为64.71%(11/17)。妇科超声影像学表现排在前三位的是:宫颈回声不均(74.36%)、宫颈肥大增粗(69.23%),宫颈血流丰富(17.95%)。其中4例盆腔内见囊实性或囊性回声,均为微偏腺癌,占微偏腺癌4/6。外生乳头或菜花状病灶占35.9%(14/39),内生浸润型病灶占38.46%(15/39),溃疡型病灶占20.51%(8/39),颈管型病灶占5.12%(2/39);Ⅰ期46.15%(18/39),Ⅱ期10.26%(4/39),Ⅲ期12.82%(5/39),Ⅳ期30.77%(12/39)。胃型腺癌12例,浸润宫颈间质浅层0例,深层12例,侵犯子宫体8例,输卵管转移4例,卵巢转移6例,淋巴结转移4例,Ⅰ期4例,Ⅱ期0例,Ⅲ期2例,Ⅳ期6例。胃型腺癌中6/12为微偏腺癌:6例微偏腺癌中有1例Ⅰ期,5例Ⅳ期出现附件、腹腔广泛转移。印戒细胞型腺癌6例:均为Ⅰ期,无输卵管、卵巢、淋巴结转移。非特指型腺癌:Ⅰ期8例,Ⅱ期4例,Ⅲ期3例,Ⅳ期6例。3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患者仅行广泛全子宫+双侧输卵管+盆腔淋巴结+单侧卵巢切除术+单侧卵巢悬吊术,其余38例患者行综合治疗。预后影响因素:胃型、印戒细胞型、非特指型粘液腺癌5年生存率分别为23.3%、100%、60.9%(P=0.002)。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有无脉管瘤栓、有无宫旁浸润、是否侵犯子宫体、有无输卵管转移、有无卵巢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复发和生存期的重要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卵巢转移是影响宫颈粘液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卵巢转移的死亡风险是无卵巢转移的32.294倍(HR=32.294,95%CI 2.603~400.573,P=0.007)。结论:1.胃型粘液腺癌发现时多处于晚期,5年生存率低;晚期宫颈微偏腺癌容易出现附件区、盆腔、腹腔转移,影像学表现与卵巢癌相似,应注意鉴别;2.印戒细胞型粘液腺癌发现时临床分期较早,预后较好,早期患者行宫颈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100%;3.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有无脉管瘤栓、有无宫旁浸润、是否侵犯子宫体、有无输卵管转移、有无卵巢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复发、转移和生存期的重要因素;4.卵巢转移是影响宫颈粘液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卵巢转移的死亡风险是无卵巢转移的32.294倍。

莫艳萍[8](2021)在《同时性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既往研究发现,5%子宫内膜癌患者和10%卵巢癌的患者,实际为同时性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SCEOs),但其临床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总结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同时性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SCEO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讨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的研究,纳入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且由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同时性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SCEOs)的40例患者。将40例SCEOs患者分为以下三组,A组:两处癌灶病理不同;B组(EEC/EOC组):两处癌灶均为子宫内膜样癌;C组:两处癌灶病理相同且非子宫内膜样癌。通过检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历数据库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结果1.临床特点:40例SCEOs患者诊断时中位年龄为47.8岁;首诊症状为腹胀腹痛者占60.0%(24/40),阴道不规则流血、排液者占50.0%(20/40),无显着临床症状者占12.5%(5/40),未绝经者62.5%(25/40),未生育者15.0%(6/40)。2.病理特点:子宫内膜样癌(67.5%,27/40)为SCEOs患者中主要病理类型。Ⅰ期子宫内膜癌占67.5%(27/40),病理分级主要为G1-G2(85%,34/40),子宫肌层浸润多为无子宫肌层浸润或浅肌层浸润(97.5%,39/40)。卵巢癌以Ⅰ期卵巢癌为主(92.5%,37/40),病理分级也主要为G1-G2(80%,32/40),多为单侧卵巢受累(85.0%,34/40)。3.治疗及预后:40例SCEOs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2例(80.0%)术后接受辅助治疗。术后随访时间为1-16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52.05个月(95%置信区间:46.08-58.02)。随访期间4例患者复发(10%,4/40),27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不足5年,其中6例死亡,21例仍在随访中。患者术后的平均生存时间是135.5个月,5年无病生存率是77.1%,5年总生存率为82.9%。4.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临床症状者、EC病理类型为非子宫内膜样癌者以及术后未行辅助治疗者5年DFS更差;伴临床症状者、EC病理类型为非子宫内膜样癌者、术后未行辅助治疗者以及合并盆腹腔淋巴结转移者5年OS更差(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临床症状、无术后辅助治疗为影响SCEOs患者的5年DFS和OS的独立因素;此外,本研究还发现,EC手术病理分期为Ⅱ-Ⅲ期也是影响SCEOs患者5年DFS的独立因素,而合并盆腹腔淋巴结转移为影响SCEOs患者5年OS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1.SCEOs患者首诊症状主要为腹胀、腹痛以及阴道异常流血、排液,通常发病年龄较小,大部分患者发病时尚未绝经,且预后较好。2.SCEOs患者组织病理学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病理分化级别多数较低,即高、中分化;手术病理分期较早,多为Ⅰ期;绝大部分患者无子宫深肌层浸润。3.A组患者平均卵巢肿物最大直径大于C组患者,A组及B组患者合并腹水比例高于C组患者,B组患者子宫内膜癌灶病理分级为G1-G2比例大于A组及C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发现,无临床症状、术后未行辅助治疗及EC手术病理分期为Ⅱ-Ⅲ期为影响SCEOs患者5年DFS的独立因素;无临床症状、术后未行辅助治疗及合并盆腹腔淋巴结转移为影响SCEOs患者的5年OS的独立因素(P<0.05)。

马晓雪[9](2021)在《GABP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国家,EC发病率已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在我国也呈现上升趋势。GA结合蛋白A(GA-binding proteinA,GABPA)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在发育、细胞分化和肿瘤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广泛参与一系列的生理、病理过程。已有多项研究探讨了 GABPA表达水平与各种恶性肿瘤预后的关系。然而,GABPA在EC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尚不清楚。研究目的:1.检测GABPA在E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GABPA表达水平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2.探讨GABPA表达水平对EC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共两部分资料来源。第一部分:从TCGA官方网站下载490例EC患者的GABPA mRNA表达数据和临床数据;第二部分:回顾性研究107例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手术治疗的EC患者,收集纳入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病理资料。2.实验材料: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理科申请107例EC患者的肿瘤组织病理切片,并收集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5例,固定备用。3.实验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GABPA在EC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差异性。4.随访:随访时间起始为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之日,截止时间为2020年6月1日。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术后有无行辅助治疗及具体情况,术后是否出现本病的复发、复发时间、复发部位及后续相关诊疗,患者目前是否存活、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5.统计分析:使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和IBM 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组间比较,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连续资料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或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GABPA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应用Kaplan Meier法计算各分组累积存活率,并绘制生存曲线,以Log-rank法比较生存曲线的差异,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评价GABPA表达水平在EC患者预后中的作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TCGA-子宫内膜癌数据库资料分析结果1.临床病理资料分析:TCGA官方网站下载EC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490例患者。平均诊断年龄(63.70±11.87)岁,Ⅰ型EC患者377例,Ⅱ型103例。Ⅰ期EC患者308例(62.9%),Ⅱ期50例(10.2%),Ⅲ期 109 例(22.2%),Ⅳ 期 23 例(4.7%)。2.GABPA mRNA在EC组织中的表达:根据TCGA官方网站下载EC患者的GABPA mRNA表达数据,分析其在EC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GABPA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比,EC组织中GABPA的表达显着下调(P<0.001)。在各病理类型(内膜样癌、浆液性癌、混合性癌)的EC组织中,GABPA表达量均显着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01);GABPA在Ⅰ型、Ⅱ型EC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P<0.01);GABPA在各组织学级别的EC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P<0.05);GABPA的表达与肿瘤的手术-病理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3.GABPA mRNA在EC组织中的表达与E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评价GABPA在E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GABPA低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明显低于高表达组(HR=0.488,CI=0.258-0.922,P=0.036),其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也显着低于高表达组(HR=0.585,CI=0.381-0.897,P=0.016)。进一步行亚组分析:(1)11 3例Ⅱ型EC患者中,GABPA高表达组患者的OS明显优于低表达组(HR=0.290,Cl=0.096-0.874,P=0.016);其 PFS 也显着更佳(HR=0.406,CI=0.182-0.905,P=0.018);(2)285例G3级EC患者中,GABPA低表达与OS呈负相关(HR=0.383,CI=0.187-0.784,P=0.012),在PFS的分析中也得到类似结果(HR=0.434,CI=0.256-0.734,P=0.002)。4.影响EC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COX回归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患者的病理类型(P=0.017)、组织学分级(P=0.007)、手术-病理分期(P<0.001)及GABPA表达量(P=0.040)与OS有相关性;EC患者的年龄(P=0.043)、病理类型(P=0.039)、手术-病理分期(P<0.001)、GABPA表达量(P=0.018)为影响PFS的因素。多因素分析中,组织学分级(HR=2.381,CI=1.068-5.310,P=0.034)、手术-病理分期(HR=3.033,CI=1.502-6.123,P=0.002)、GABPA 表达量(HR=0.491,CI=0.246-0.977,P=0.043)是影响 OS 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HR=1.670,CI=1.011-2.760,P=0.045)、手术-病理分期(HR=2.219,CI=1.441-3.418,P<0.001)、GABPA 表达量(HR=0.619,CI=0.397-0.966,P=0.035)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第二部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EC患者临床资料及免疫组化结果分析1.年龄分布和临床特征: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共107例EC患者纳入本回顾性研究,平均发病年龄(55.16±9.74)岁,其中发病年龄为50-69岁的患者占大多数(66.3%)。绝经前患者45例(45.1%),绝经后患者62例(57.9%)。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为异常阴道流血(76.6%)。2.手术情况及病理结果分析:EC患者107例中,筋膜外子宫切除术98例,次广泛子宫切除术4例,广泛子宫切除术5例。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75例(70.1%)。肿瘤浸润肌层深度<1/2肌层者71例(66.4%),肿瘤浸润肌层深度≥1/2肌层者36例(33.6%)。宫颈间质受累10例(9.4%),输卵管和/或卵巢受累7例(6.5%),直肠受累1例(0.9%)。Ⅰ型EC患者88例(82.2%),Ⅱ型19例(1 7.8%)。G1级 EC 占 43.9%,G2 级 33.7%,G3 级 22.4%。Ⅰ 期患者 85 例(79.5%),Ⅱ 期 3例(2.8%),Ⅲ 期 18 例(16.8),Ⅳ 期仅 1 例(0.9%)。3.术后辅助治疗及随访结果:辅助化疗和/或放疗者33.0%,接受密切随访者67.0%。化疗方案以紫杉醇+铂类方案为主(63.6%)。随访开始时间为患者手术日,随访截止时间为2020年6月1日,107例患者以电话、短信、齐鲁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9.83±26.09)月,最终失访患者7例,至失访之日,此7例患者均未发生终点事件(死亡/疾病复发/疾病进展)。4.GABPA在EC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ABP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均有表达,但以细胞核着色为主。EC组织中GABPA高表达者43例(40.2%),低表达者64例(59.8%),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比,EC组织中GABPA的表达显着下调(P<0.05)。5.GABPA在EC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与E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GABPA蛋白在E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GABPA低表达组的OS明显低于高表达组(HR=0.257,C1=0.103-0.638,P=0.020);其PFS也显着低于高表达组(HR=0.373,CI=0.163-0.852,P=0.042)。6.影响EC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COX回归单因素分析中,EC患者的手术-病理分期(P=0.002)及GABPA表达量(P=0.031)与OS有显着相关性;手术-病理分期(P=0.006)与PFS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中,手术-病理分期(HR=3.725,CI=1.475-9.407,P=0.005)和 GABPA 表达量(HR=0.267,CI=0.078-0.918,P=0.036)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研究结论1.GABPA在EC组织中表达下降,其表达水平与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相关;2.GABPA低表达与EC患者的临床预后不良相关,GABPA低表达者的OS、PFS显着低于高表达者,Ⅱ型及G3级EC患者的分析中得到类似结果;3.GABPA低表达是E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刘尧[10](2021)在《126例交界性卵巢肿瘤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交界性卵巢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OTs)是1929年首次提出的在病理形态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面介乎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的一种肿瘤,占所有卵巢上皮性肿瘤的15%~20%,其恶性程度较卵巢癌低,预后通常较好。目前,手术治疗为BOTs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对手术方式和范围的选择,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可行性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和随访等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和完善。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126例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的病例信息,总结BOTs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术中所见、病理及分期等临床特点,并研究其中98例随访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以期丰富完善该类研究数据,进一步指导临床。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2009年1月到2019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初治并接受手术且最终病理诊断为交界性卵巢肿瘤的共计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是否绝经、妊娠史、既往卵巢良性肿瘤史)、症状特点、术前肿瘤标记物水平、超声特点、RMI Ⅱ评分、术中情况(手术路径、手术方式、肿瘤部位、肿瘤直径、腹水特点、卵巢表面受累、大网膜及淋巴结切除情况等)、病理特点(病理类型、是否有微浸润等)、分期及术后辅助治疗等,收集完成至少6个月随访的其中98例患者的术后复发/恶变及生育情况等信息。采用SPSS 25.0和R语言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卡方检验、Fisher检验、t检验等比较其临床特点差异,使用逻辑回归模型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检验,分析影响BOTs患者手术病理分期、复发和生育的因素。研究结果:1.126例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年龄为11-85岁,平均年龄40.15±16.40岁。多数患者年龄区间处在20-49岁,约占66.67%,50岁以后发病率呈降低趋势。患者多数(46.83%)以查体发现异常就诊,少数因需行输卵管通液检查、肌瘤切除和剖宫产等手术等入院,术中发现BOT。2.44.72%患者术前Ca125值升高,47.06%患者Ca199升高,1例患者AFP值升高,系合并晚期妊娠;1例患者CEA值升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术前超声结果提示:肿瘤多位于单侧,sBOT肿瘤直径多为5-10cm(41.38%),mBOT中肿瘤直径多大于20cm(49.09%)(P<0.0001);多房及囊内分隔更常见于mBOT患者中(P=0.0125)。4.RMI Ⅱ≥200患者中多为sBOT,RMI Ⅱ<200的患者中多为mBOT(P=0.017);RMI Ⅱ≥200的患者倾向于拥有更高的FIGO分期(P=0.001)。5.手术探查所见:sBOT中肿瘤位于双侧的比例(33.33%)远高于其在mBOT患者中的比例(8.77%)(P=0.003);mBOT肿瘤直径多≥10cm,sBOT肿瘤直径常<10cm(P<0.0001);相比于sBOT患者,有更多的mBOT患者接受了开腹的手术治疗(P=0.0023);sBOT卵巢表面探查见病灶的比例(35.00%)远高于mBOT中的比例(5.26%)(P<0.0001);sBOT较mBOT更易形成粘连(P=0.028)。6.术前超声检查提示肿瘤体积较大者多倾向于开腹手术(P<0.0001);选择保守手术的患者中,几乎所有(95.83%)患者都为未绝经的患者(P<0.0001);选择非保守手术患者中,绝大多数(96.30%)为已生育过的患者(P<0.0001);单因素分析提示绝经和生育史可能是非保守性手术的影响因素。7.sBOT中种植性转移较mBOT更为常见(P=0.041);mBOT的术中快速病理与最终病理符合率(70.18%)低于sBOT(88.33%)(P=0.0277);mBOT中低分期(Ⅰ期)患者的比例(92.98%)较sBOT中(71.67%)更高(P=0.0028);Ca199升高更多出现在Ⅰ期的患者中(P=0.0175);体积较大的肿瘤更常见于偏早期的患者(P=0.0464)。8.共9例患者复发,复发患者肿瘤多位于双侧(P=0.0016);FIGO分期Ⅰ期及Ⅰ期以上患者复发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BOTs患者的复发/恶变与肿瘤位置(P=0.002)、有无腹水(P=0.047)、病灶是否累及卵巢表面(P=0.042)、是否伴有微浸润(P=0.034)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是影响BOTs患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0.037,OR=6.547)。9.有明确生育要求的17例患者术后有14例成功妊娠,囊肿剥除者术后初次妊娠的时间间隔(16.286个月)短于附件切除者(37.429个月)(P=0.044)。研究结论:1.BOTs多为年轻患者,诊断时多处于Ⅰ期,预后较好。2.BOTs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快速病理存在一定误诊率;Ca199和RMI Ⅱ可能存在预测FIGO分期和病理类型的价值。3.不同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在术后复发生存方面无明显差异,提倡行微创手术;行保守手术时肿瘤剥除较附件切除有更短的手术妊娠间隔,但安全性待进一步证实;没有证据支持BOTs术后化疗可以获益。4.肿瘤位于双侧、有腹水、病灶累及卵巢表面和伴有微浸润是BOTs复发的危险因素,肿瘤位于双侧可能是BOT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创新与不足:本研究比较了 RMIⅡ值在肿瘤不同病理类型及分期间的差异;在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选择、复发影响因素等方面得出了与以往不尽相同的结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证据等级较低,且缺乏与良性卵巢肿瘤的对照研究;本研究纳入研究对象样本量较小,且为单中心研究;本研究失访率较高,存在一定偏倚。

二、输卵管恶性肿瘤与阴道流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输卵管恶性肿瘤与阴道流血(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输卵管癌合并子宫内膜癌3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3)肾移植术后并发子宫内膜和卵巢双原发性癌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讨论

(4)术前NLR、PLR与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研究资料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临床资料
    2.随访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
        治疗及随访
    2.NLR、PLR 预测患者预后的 ROC 曲线
    3.NLR与 PF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PLR与 PF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5.PFTC患者的生存情况
    6.不同NLR组患者的生存情况
    7.不同PLR组患者的生存情况
    8.不同分期 PFTC 患者的生存情况
    9.影响PFTC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输卵管癌的研究进展及术前 NLR、PLR 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5)妇产科临床中阴道流血的病因及诊疗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阴道流血病因分析
    2.2 研究组、对比组治疗效果对比详情
3 讨论

(6)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子宫穿孔的分类
        1.1.1 依据有无外源性因素分类
        1.1.2 依据子宫肌壁穿透程度分类
        1.1.3 依据是否伴有周围脏器损伤分类
    1.2 各期妇女子宫的特点
        1.2.1 未成年女性子宫的特点
        1.2.2 成年女性子宫的特点
        1.2.3 绝经后女性子宫的特点
        1.2.4 宫腔积液子宫的特点
        1.2.5 哺乳期子宫的特点
        1.2.6 被恶性肿瘤侵袭子宫的特点
        1.2.7 瘢痕子宫的特点
        1.2.8 放置宫内节育器子宫的特点
        1.2.9 其他特殊类型子宫的特点
    1.3 子宫穿孔的高危因素
    1.4 诊断标准
    1.5 治疗方案
        1.5.1 保守治疗
        1.5.2 手术治疗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子宫穿孔的年龄分布特点
    3.2 子宫穿孔的分类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3.2.1 子宫穿孔的分类
        3.2.2 子宫穿孔类型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3.3 子宫穿孔的发病因素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3.3.1 子宫穿孔的病因
        3.3.2 子宫穿孔发病因素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3.3.3 子宫穿孔发病因素与穿孔类型之间的相关性
    3.4 子宫穿孔的临床表现
    3.5 子宫穿孔的诊断手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3.5.1 子宫穿孔的诊断手段
        3.5.2 子宫穿孔的诊断手段与发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3.6 子宫穿孔患者入院时的收治情况
    3.7 子宫位置与子宫穿孔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
        3.7.1 子宫位置与子宫穿孔部位的具体情况
        3.7.2 子宫穿孔部位与发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3.8 子宫穿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3.8.1 子宫穿孔的手术方式
        3.8.2 促宫缩药物的使用情况
        3.8.3 子宫穿孔手术方式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3.8.4 子宫穿孔手术方式与穿孔部位之间的相关性
    3.9 子宫穿孔的住院时间、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3.9.1 子宫穿孔的住院时间、预后
        3.9.2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3.9.3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发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3.9.4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穿孔类型之间的相关性
        3.9.5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穿孔部位之间的相关性
        3.9.6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手术方式之间的相关性
第4章 讨论
    4.1 子宫穿孔的发病年龄与机制
    4.2 子宫穿孔类型与发病原因及年龄的关系
    4.3 子宫穿孔的部位与发病因素的关系
    4.4 子宫穿孔的临床表现
    4.5 主要辅助诊断手段
    4.6 治疗方案的选择
        4.6.1 手术治疗
        4.6.2 辅助治疗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39例宫颈粘液腺癌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HPV病毒感染与宫颈粘液腺癌的关系
    2.2 临床表现
    2.3 辅助检查
    2.4 病理检查
    2.5 免疫组化
    2.6 宫颈粘液腺癌的治疗
        2.6.1 新辅助化疗
        2.6.2 手术治疗
        2.6.3 综合治疗
    2.7 预防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FIGO分期
    3.3 病理分型
    3.4 治疗
    3.5 随访
    3.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宫颈粘液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4.1.1 年龄
        4.1.2 孕产次
        4.1.3 临床表现
        4.1.4 辅助检查
        4.1.5 术后病理
        4.1.6 治疗
        4.1.7 随访结果
    4.2 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4.2.1 PFS与OS
        4.2.2 年龄对预后的影响
        4.2.3 病理类型对预后的影响
        4.2.4 病灶大小对预后的影响
        4.2.5 是否有脉管瘤栓对预后的影响
        4.2.6 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对预后的影响
        4.2.7 是否有宫旁浸润对预后的影响
        4.2.8 是否侵犯子宫体对预后的影响
        4.2.9 是否有输卵管转移对预后的影响
        4.2.10 是否有卵巢转移对预后的影响
        4.2.11 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
        4.2.12 断端是否阳性对预后的影响
        4.2.13 FIGO分期对预后的影响
    4.3 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宫颈粘液腺癌的发病特点
    5.2 早期筛查、诊断与预防
    5.3 治疗
    5.4 宫颈粘液腺癌预后影响因素
        5.4.1 病理类型与FIGO分期
        5.4.2 肿瘤直径
        5.4.3 脉管瘤栓
        5.4.4 卵巢转移
        5.4.5 淋巴结转移
        5.4.6 其他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同时性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及病理资料收集和随访
    1.3 研究方法
        1.3.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2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SCEOs的临床特点
    2.2 SCEOs的病理特点
    2.3 SCEOs的治疗及预后
        2.3.1 治疗
        2.3.2 预后
    2.4 A组、B组及C组的临床、手术-病理特点及预后比较
        2.4.1 临床特点比较
        2.4.2 手术探查情况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比较
        2.4.3 预后比较
    2.5 影响SCEOs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2.5.1 单因素分析
        2.5.2 多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病因
    3.2 临床特点
    3.3 病理特点
    3.4 治疗及预后
    3.5 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同时性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GABP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癌发病高危因素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126例交界性卵巢肿瘤的回顾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主诉(症状与体征)
    3.3 术前辅助检查情况
    3.4 手术特点
    3.5 病理分期特点
    3.6 预后分析
第4章 讨论与展望
    4.1 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
    4.2 术前辅助检查的诊断价值
    4.3 BOT的病理特点
    4.4 治疗与预后
    4.5 局限与展望
第5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1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输卵管恶性肿瘤与阴道流血(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输卵管癌合并子宫内膜癌3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回顾[J]. 包灵洁,宁燕,易晓芳.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2]妊娠合并宫颈癌十例临床分析[J]. 王春阳,高景春,金仙玉,王惠华,周慧,韩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09)
  • [3]肾移植术后并发子宫内膜和卵巢双原发性癌1例[J]. 王丽,杨先振,孙清华,朱彤宇. 肿瘤学杂志, 2021(07)
  • [4]术前NLR、PLR与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关系[D]. 徐东东. 青岛大学, 2021
  • [5]妇产科临床中阴道流血的病因及诊疗措施分析[J]. 冯淑梅. 中国农村卫生, 2021(12)
  • [6]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临床病例分析[D]. 刘晓青. 吉林大学, 2021(01)
  • [7]39例宫颈粘液腺癌的临床分析[D]. 李西梅. 吉林大学, 2021(01)
  • [8]同时性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莫艳萍. 山东大学, 2021(12)
  • [9]GABP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马晓雪. 山东大学, 2021(12)
  • [10]126例交界性卵巢肿瘤的回顾性临床研究[D]. 刘尧. 山东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输卵管恶性肿瘤和阴道出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