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新型净水装置

高效新型净水装置

一、高效新型净水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韩杨,李晓燕,赵光阔,耿明慧,王晓欣[1](2022)在《鱼缸银离子缓释自清洁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鱼缸中常用的清洁杀菌方式和银离子缓释杀菌材料的研究进展。同时为摆脱传统杀菌净水工艺的缺陷,对鱼缸净水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该设计通过在净水系统铺设的过滤棉中添加负载纳米银的活性炭的方式,形成了三明治结构。当鱼缸中的循环水通过过滤棉时,纳米银颗粒氧化,银离子得以缓慢释放。活性炭和过滤棉的阻隔减少了纳米银颗粒的流失、降低了纳米银杀菌成本,可实现鱼缸的长效杀菌净水,实现鱼缸的自清洁。

王千,李海军,占细雄,范永晓,黄东洋[2](2021)在《气浮技术在60 JPH乘用车淋雨检测线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乘用车淋雨检测线的水质,消除因水质不良导致的淋雨检测线功能丧失,以及因洗车污水残留导致的乘用车表面脏点等质量问题,将气浮技术引入到乘用车淋雨检测线中,用于循环水的净化处理。采用气浮技术进行淋雨检测线水处理,水质可以持续2~3个月符合GB/T 18920—2020标准,可以避免水质导致的质量风险。设备成本降低40%,设备运行成本较滤纸过滤降低87%,水耗较叠片过滤降低84%。气浮技术成功应用于60 JPH的乘用车淋雨检测线水处理,提质降本,具有推广价值。

储杰[3](2021)在《高效纤维束滤池用于污水厂提标改造的中试研究》文中提出利用高效纤维束滤池对市政污水厂尾水进行深度处理的中试研究,通过直接过滤、投加聚合氯化铝+过滤以及投加聚合氯化铝和乙酸钠+过滤试验,对三种模式污染物去除率、滤后出水水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投加聚合氯化铝和乙酸钠时,高效纤维束滤池处理污水效果显着,总氮、总磷、悬浮固体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8.2%、40.2%、55.5%,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12.3、0.38、7 mg/L,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

牛志刚[4](2021)在《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抗暴雨内涝设计及净水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废弃物加工再利用是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之举,将其应用于透水混凝土中更是一举两得的良策。铺装透水混凝土路面是降低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发生概率的有效途径。新型直通孔透水混凝土有效的改进了传统透水混凝土的诸多不足,但目前对其研究并未展开。本文采用再生粗骨料,制备出新型直通孔再生透水混凝土,并对其基本性能进行测定。根据孔隙率与透水系数及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结合暴雨等级(特大暴雨、大暴雨及暴雨),进行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抗暴雨内涝设计。针对暴雨中的污染物(COD、TP、TV、Cu)进行净化试验,并分析其净化机理。(1)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自密实、透水及力学性能。抗压、抗折强度分别可达93.3 MPa、8.41 MPa,孔隙率为0.95%时,透水系数可达8.05 mm/s,实现了低孔隙率高透水性,通过SEM分析可知,水化产物提高力学性能,由此表明,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2)根据孔隙率与透水系数及抗压强度的定量关系,确定抗不同暴雨等级的透水混凝土最佳孔隙率范围,明确混凝土强度等级,并进行了力学及暴雨模拟试验验证及分析,结果表明:抗压、抗弯拉强度均能满足透水混凝土路面的使用要求,具有优异的抗暴雨内涝性能。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抗暴雨内涝的设计方法,为不同地区(暴雨等级)的透水混凝土路面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3)研究了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及组分材料对不同污染物净化效果,块状材料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效普遍不如小颗粒材料;不同孔隙下,由于孔隙率增大为污染物吸附提供更大空间,因而去除率随之增大;通过XRD和EDS分析,胶凝材料水化产物在污染物的去除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不同暴雨等级作用下,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对于污染物平均去除率排序为:TP>Cu>TN>COD,随着暴雨等级的提升或降水速度增大,污染物的去除率均会降低,暴雨增大到特大暴雨,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对COD、TP、TN、Cu的平均去除率分别降低7.3%、6.6%、4.7%、9.0%,降雨速度决定了污染物与吸附材料的接触时间及效果,因此降水速度越快,去除效果越差。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性能优良,且可根据暴雨等级进行抗暴雨内涝设计,因此,将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可行性。

王智航[5](2021)在《用于便携式净水装置的功能化非织造材料及其除菌性能》文中研究表明长期在野外的工作者、旅行人员、野外探险家以及执行任务的官兵等需要就地取水饮用,而野外水源中往往具有致病微生物,无法直接饮用。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制备了一种应用于便携式吸附-超滤一体化净水装置中的功能化非织造过滤材料,可以针对性地去除饮用水中的微生物。论文选用具有三维网状结构和微米级贯穿孔道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非织造布为基材,通过紫外引发接枝以及静电纺丝复合等手段,在其表面引入功能基团,制备具有季铵基(Quaternary amine)阳离子功能基团的非织造过滤材料(PP-DMAEMA-QA)和磺酸基(Sulfonic anion)阴离子基团的非织造过滤材料(PP-GMA-SS),以及壳聚糖(Chitosan)/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静电纺膜与季铵基功能化非织造布的复合材料PVA/CS/(PPDMAEMA-QA),重点考察功能性非织造材料对天然水体中微生物的去除性能和去除机理。通过紫外接枝聚合法在PP非织造布上分别引入季铵基和磺酸基来制备功能非织造净水材料,研究了其对天然水体中微生物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净水材料在处理低细菌含量水源和低流速过滤条件下的除菌效果较好。填充10层PPDMAEMA-QA材料的净水单元在过滤流速为15 m L/min时,对含有1000 CFU/m L左右微生物浓度的水除菌性能最好,除菌率稳定在93%左右。选择季铵基非织造布作为支撑层,聚乙烯醇和壳聚糖作为纺丝液,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复合过滤材料。探讨了不同纺丝工艺下制备的复合材料PVA/CS/(PPDMAEMA-QA)对微生物去除性能。结果表明在聚乙烯醇为8wt%,壳聚糖为1.6wt%,纺丝电压为21 k V,喷射速度为0.11 mm/min的工艺参数下制备的复合材料除菌性能最强;复合材料填充密度为10层时,除菌性可达99.7%。该净水材料可作为便携净水装置中的吸附过滤部分,不仅可以实现微生物的有效去除,同时避免或者减缓了后置膜单元的污染以及由此导致的净水装置过滤性能降低的问题。设计选用功能化非织造材料组合中空纤维膜的一体化装置,用于地表水的净化制备饮用水,研究可以发现装置出水菌落总数指标和浊度指标等均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且出水水质安全稳定。

贾朋[6](2020)在《黑臭水体处理系统设计与关联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黑臭水体不仅损害人居环境,而且严重影响城镇形象,对其进行有效处理近些年来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针对现有黑臭水体处理系统过于复杂、处理装置不够紧凑、处理效果较差等不足,本文提出了新型黑臭水体成套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主要是以新型气旋浮处理技术为核心,在其前端耦合化学混凝处理技术的同时,发挥气旋浮与臭氧氧化处理的协同作用。论文首先进行了化学混凝处理的室内实验研究,先后确定了最佳混凝药剂种类及投加浓度,当混凝处理效果达到最优时除油效率为93.4%,浊度去除率为88.9%。之后进行了臭氧氧化处理的室内实验研究,通过室内臭氧氧化处理实验研究,得到臭氧的最优投加量及最优氧化时间。此时污水的COD去除率为84.4%,氨氮去除率为53.1%。黑臭水体处理专用气旋浮处理装置主体由立式气旋浮罐和微细气泡发生设备组成,本文首先利用工艺设计计算、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计算等手段,完成了处理量1m3/h立式气旋浮罐的结构设计,并配套使用课题组已有的管式微气泡发生器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由于现有管式微气泡发生器存在大处理量下丧失体积紧凑性的问题,论文设计研制了一种高通量加压溶气式微气泡发生器。高通量加压溶气式微气泡发生器主要由加压溶气罐体和内部气液混合段组成,通过建立有效的CFD数值模拟模型,论文以底部水出口的溶解氧浓度为评价指标,对气液混合段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优化后底部溶解氧浓度提高到29.21mg/L。论文的相关工作为自主研发高性能大处理量的加压溶气式微气泡发生器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黑臭水体高效紧凑处理工艺的实施提供了参考指导。

李敏[7](2020)在《电容去离子强化超滤耦合系统的污水再生特性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传统超滤(UF)技术存在膜污染和截留能力有限的问题,难以满足新时期污水再生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本论文以低耗高效的集约型污水再生技术为研究目标,将电辅助抗污染UF技术和电容去离子(CDI)技术进行有机整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CDI强化UF(CUF)耦合净水技术。研究基于不同电极材料,从抗污染、除污和脱盐三个角度系统考察了CUF过程的协同净水特性,并解析了CUF过程的净水机理和运行机制。基于碳纤维电极和聚偏氟乙烯膜构建了一套CUF系统。一系列多周期净水实验结果表明,在外加电压作用下,CUF系统的平均跨膜压差(TMP)增长率最高降低了约68%,表明膜污染的发展受到明显抑制,这主要归因于外加电场的电泳力排斥作用和溶液p H变化引起的吸附型污染阻滞效应。确定1.2 V为抑制膜污染的最优电压。由于电泳力排斥和电吸附作用,CUF的平均污染物截留率与对照(0 V)实验相比最高提升了约32%(1.2 V时)。受益于UF膜的污染物截留和介电属性,CUF系统的脱盐能力也显着增强,其最大盐吸附容量(m SAC)比CDI对照系统增长了最高约43%。此外,CUF系统在去除重金属(Ag、Cu、Pb、Se和Sb)方面也具有良好的表现。针对CUF电极脱盐性能较低等不足,通过在交叉堆叠而成的超顺排碳纳米管(SACNT)膜表面涂覆活性炭(AC),制备了一种新型的SACNT/AC复合电极。CDI测试结果表明,与AC对照电极相比,SACNT/AC电极的m SAC和平均盐吸附速率均增长了约一倍。CUF测试结果表明,其在0.8 V、1.0 V和1.2 V电压下的平均TMP增长速率比对照0 V条件的增长速率降低了约一倍,且保持了良好的除污和脱盐能力,整体上展现出良好的协同净水性能。基于模型污染物和典型无机盐,系统考察了CUF过程的协同运行机制。结果表明,CUF过程的净水效果与盐溶液中污染物的荷电属性有关。无机盐通过影响CUF的系统内阻,并与污染物竞争电极表面的吸附位点,从而影响系统的污染抑制和除污特性。有机污染物可基于络合作用促进Ca2+离子的去除,但大尺寸络合物的形成则可能加重膜污染,需针对进水特点进行综合调控。

邢加建[8](2020)在《紫外/氯预处理控制超滤膜污染的效能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滤技术作为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在国内逐渐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超滤对于水中胶体和颗粒物的高效去除能力是其作为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屏障。然而,在国内已建成的超滤水厂生产过程中,超滤膜污染带来的运行管理问题以及对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果不高的水质问题成为了超滤工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超滤膜前增加预处理单元的组合超滤净水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手段。通过膜前预处理等方法对膜单元进水性质的改变,可以有效缓解膜污染并提升水质。论文以新兴的紫外/氯高级氧化技术为预处理单元核心,采用紫外/氯预氧化、紫外/氯/粉末炭吸附、亚铁协同紫外/氯作为预处理方法,系统考察紫外/氯预处理对超滤工艺的膜污染控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首先以典型的微污染地表水作为原水,考察了采用紫外/氯氧化作为预处理对过滤中产生的膜污染的控制效果。探究了紫外/氯联合超滤工艺作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艺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紫外/氯预氧化最高能将可逆膜阻力和不可逆膜阻力分别降低58%和35%。通过对微污染地表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去除,紫外/氯氧化减少了形成膜污染物质的来源。同时,预氧化对污染物分子量的转化也改变了污染物在膜表面的附着状态。膜表面可逆污染的微观形态观察表明,紫外/氯预处理后膜表面的污染滤饼层比原水过滤更加均匀,这也表明紫外/氯预处理影响了污染物与膜的界面接触形态,形成的污染物更易被水力清洗脱除。研究亦探讨了紫外/氯预处理对微污染地表水中微污染物阿特拉津(ATZ)的去除。微量污染物由于分子量远小于超滤膜孔径,超滤膜对此类物质去除率往往低于10%,而紫外/氯联合超滤工艺对ATZ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7%。氧化单元的经济概算表明紫外/氯的成本远低于紫外/双氧水的运行成本,体现了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通过揭示紫外/氯氧化预处理对微污染地表水引起的膜污染的控制规律,阐明了紫外/氯预氧化缓解超滤膜污染的影响机制。继续以受较严重污染的水源-含藻源有机物(EOM)的地表水体作为原水,考察了紫外/氯/粉末炭吸附预处理对膜污染的控制效能。结果表明,紫外/氯/粉末炭吸附预处理的对含EOM原水造成的膜污染有良好的控制能力,有效减小了含EOM水中的典型藻源有机污染物和天然有机污染物(NOM)对膜单元的负荷。对于高EOM的地表水,工艺对水中含碳碳双键的EOM或NOM的去除尤为明显。基于吸附和氧化的双重作用,膜阻力的增加十分缓慢,以低EOM原水为例,总污染膜阻力和不可逆阻力分别比未处理原水最高可以降低63%和92%。同时,紫外/氯/粉末炭吸附工艺对超滤难以去除的藻源微量污染物微囊藻毒素(MC-LR)、ATZ以及对氯硝基苯(p-CNB)的去除效果也大幅提升至42-76%。论文明确了含EOM水中有机物组分对膜污染的影响,剖析了紫外/氯/粉末炭吸附预处理对有机物去除与膜污染缓解的联系机制。为了进一步提升紫外/氯预处理对超滤处理复杂有机水体的膜污染控制效能,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亚铁协同紫外/氯预处理的方式缓解膜污染并提升出水水质。实验以腐殖酸、牛血清蛋白和海藻酸钠作为典型模型有机污染物,以不同的有机物复合比例,考察亚铁协同紫外/氯对膜污染控制。同时通过解析反应过程、原水的组成成分、分子量分布以及荧光性有机物含量等指标揭示膜污染的控制机制。结果表明亚铁协同紫外/氯预处理对于复合水体中较宽分子量的有机物都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因此对于可逆与不可逆膜污染都有一定的控制。以牛血清蛋白原水为例,亚铁协同紫外/氯预处理后总膜污染阻力和不可逆膜污染阻力分别减少了83-84%和76-79%。对于海藻酸钠引起的可逆膜阻力最高可以减少96%。此外,对于腐殖酸和蛋白类占主体的原水,经过亚铁协同紫外/氯预处理后其膜污染指数可以通过荧光强度Fmax较好地推算与判断。实验通过多种比例复合水体的膜污染控制实验以及模型拟合分析,建立了亚铁协同紫外/氯预处理和复杂水体所引起的的膜污染之间的数学关联,可以针对水质的变化调整亚铁协同紫外/氯的剂量来改变污染物与膜的界面行为特征,从而高效控制膜污染。通过实验证实了亚铁与紫外/氯氧化对膜污染控制的协同效应。论文从微污染地表水的超滤处理出发,以紫外/氯氧化为预处理,实现对地表水中天然有机物造成的膜污染的有效控制。继续以紫外/氯为超滤预处理单元核心,采用紫外/氯/粉末炭吸附预处理缓解了含EOM水体引起的膜污染,并通过对藻源与天然有机物的识别以及模型拟合,揭示了紫外/氯/粉末炭吸附预处理中氧化与吸附双重作用对膜污染物质的去除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亚铁协同紫外/氯的膜前预处理抑制了复杂有机物原水过滤中的膜阻力快速增长。并通过对原水成分分析和膜污染机制解析阐明了亚铁协同紫外/氯对膜污染控制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赵文博[9](2020)在《氧化锌纳米颗粒@海藻酸钙的制备及其水体消毒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纳米氧化锌(ZnO)是尺寸小于100 nm的氧化锌,相对于体材料而言,纳米氧化锌具有更强的发光特性,压电特性,催化特性等,目前已经被广泛的用作发光器件,光电探测,压电装置,光催化以及细胞标记等领域。除以上领域之外,由于氧化锌本身具有优秀的抗菌性能,特别当尺寸减小至纳米级别时抗菌性能显着提升,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无机抗菌剂,在生物环境领域有着非常大的应用前景。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有益菌能够促进人们的生产生活,帮助人们发酵食物,调节肠道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有害致病菌则会造成食物腐败,水体污染,伤口感染化脓,严重的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特别当致病性细菌存在于水体中造成饮用水污染,可直接对人的身体和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对水体的消毒净化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当前最简单有效的消毒方式是液氯消毒法。氯气与水反应会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其中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可以破坏水中致病细菌的酶和蛋白质,进而导致水中的细菌死亡,实现消毒。但是氯气消毒的同时还会与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反应,产生一些副产物(DBP),这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具有致突变性或致癌性。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使用新型的消毒手段来替代传统的氯化法,用以提供安全,清洁的水源,并且不会产生消毒副产物。纳米抗菌材料是应对抗生素滥用导致细菌产生严重耐药性问题应运而生的一类新型抗菌材料,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用于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包括医疗卫生,水机净化,食品保鲜等领域。这些纳米抗菌材料,如银纳米颗粒,二氧化钛和纳米氧化锌等都具有优良的抑菌灭菌能力,并已在水净化消毒领域展现出优势。基于这些纳米抗菌材料及其相关复合物的净水装置能够有效的去除水体中致病性细菌和微生物。在这些抗菌纳米颗粒中,纳米氧化锌由于其价格低廉,容易制备,抗菌性能好且稳定备受研究者的青睐。当前虽然已有一些纳米氧化锌用于水体消毒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消毒净水的需要。因为大多数研究中所使用的纳米氧化锌粒径较大且不亲水,在水溶液中易团聚和沉积导致消毒过程耗时且效率低下,还远远不能用于真实水体的消毒。因此,制备一种具有亲水性和较高抗菌活性的纳米氧化锌,对拓展氧化锌在水体消毒中的应用和推动新型,便捷净水设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为了确保用水的安全性,还要严格限定这些纳米材料消毒净水后在水中的残留量,避免造成额外的污染。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了如下解决方案:通过合适表面修饰剂,改善纳米氧化锌的表面状态,提高其亲水性,进而提高在水溶液中的抗菌性能。随后,选用合适载体,包裹纳米氧化锌,既能发挥出纳米氧化锌的抗菌能力,又能限制纳米颗粒在水中的残留。海藻酸钙是一种天然的多糖,生物相容性好,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加工,药物递送等领域,而且由于其内部交联的网状结构,非常适合充当纳米材料的载体。综上所述,首先选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修饰醇溶性氧化锌纳米颗粒,提高了其在水中的分散性。随后,首次将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与海藻酸钙进行复合,制备了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海藻酸钙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能有效的去除水体中的致病微生物,对常见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能达到99%,同时还能限制氧化锌纳米颗粒在水中的残留,避免二次污染。本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粒径小,形貌均一的氧化锌,随后使用硅烷偶联剂对氧化锌纳米颗粒进行修饰,在其表面修饰了氨基,硅氧等基团,赋予了其良好的亲水性,得到了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所制备的氧化锌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在溶液中与细菌接触面积,接触几率增加,活性物质产出增高,抗菌性能优于商业的纳米氧化锌。(2)为了限制氧化锌纳米颗粒在水中的残留,用海藻酸钙包裹氧化锌纳米颗粒,制备了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海藻酸钙(Hydrophilic ZnO Nanoparticles@Calcium Alginate)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能够有效的去除水中的致病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并且限制氧化锌纳米颗粒在水中残留,避免了二次污染。在实验室的消毒测试中,复合材料对上述两种细菌均可达到99%的杀灭效率。随后,将制备的复合材料用于真实地表水的消毒,消毒后的水质在微生物含量(从2240 cfu/ml降至9 cfu/ml)方面满足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饮用水质量的标准要求。(3)最后分析了该复合材料的消毒机理,复合材料具有高达99%的病菌体去除效率,是由其内部的氧化锌纳米颗粒贡献的。这些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可以诱导细菌病原体过度的氧化应激反应,产生内源性活性氧(ROS)导致细菌死亡,这是复合材料消毒的主导机制。

岳小云[10](2019)在《节约型净水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之间矛盾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我国社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特别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发展和保护同等重要,优先保护、科学引导、减少资源浪费。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净水厂规划设计在现有技术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普遍面临技术方式老旧、经济效益欠佳、土地利用率不高、运营维护成本高、管理相对滞后的问题。为了减少和降低我国净水厂规划建设以及后续维护管理的困境,提高净水厂规划建设的综合效益,本文在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对我国目前净水厂建设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构建我国净水厂规划建设节约型新模式。其中包括对用地的节约、新型材料的利用、对清洁能源的推广、对城市新发展模式的引进,以及随着新兴科技发展所带来计算机技术在供水行业中的应用等。从而最终达到涵盖净水厂从指导思想、到遵循原则、从规划设计、到后期运营维护、从资源节约到经济节约的一个全阶段、全方面的新方式。并通过实例论证节约型新净水厂规划建设的可实施性以及发展的必要性。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将我国净水厂规划、设计、运用和维护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提出节约型净水厂的概念及定义,构建出节约型净水厂评价方法和指标体,并在每一个环节中融合、贯穿节约及可持续思想,旨在为今后净水厂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净水厂规划设计、技术创新、智能管理提供新方法,对净水厂的发展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高效新型净水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新型净水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鱼缸银离子缓释自清洁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1.1 市场上现有的鱼缸清洁方法
    1.2 银离子缓释杀菌材料研究进展
2 鱼缸银离子缓释净水系统设计
3 结束语

(2)气浮技术在60 JPH乘用车淋雨检测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淋雨线水处理技术现状
3 气浮水处理技术
4 气浮技术淋雨线水处理系统
    4.1 系统构成
    4.2 系统功能
        4.2.1 污水箱
        4.2.2 毛发过滤
        4.2.3 气浮机
        4.2.4 砂滤器
        4.2.5 袋式过滤
        4.2.6 紫外线杀菌
        4.2.7 清水箱
        4.2.8 叠螺机
        4.2.9 加药装置
        4.2.1 0 控制系统
    4.3 总装淋雨线水处理系统改造案例
        4.3.1 项目背景
        4.3.2 设备实例
        4.3.3 水质提升
        4.3.4 成本优化
    4.4 设计注意事项
        4.4.1 水量确定及水平衡
        4.4.2 设备布局及施工
5 结束语

(3)高效纤维束滤池用于污水厂提标改造的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污水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试验流程
2 结果与讨论
    2.1 总氮去除率
    2.2 总磷去除率
    2.3 悬浮固体去除率
    2.4 三种运行模式下高效纤维束滤池的综合评价
3 经济分析
4 结论

(4)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抗暴雨内涝设计及净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透水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现状
        1.2.3 透水混凝土抗暴雨内涝性能研究现状
        1.2.4 透水混凝土净水性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研究方案
    2.1 高强自密实透水混凝土制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配合比设计
        2.1.3 制备工艺与养护
    2.2 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基本性能试验方法
        2.2.1 透水系数
        2.2.2 力学性能
        2.2.3 自密实性能
    2.3 高强自密实透水混凝土组份及试件净水性能试验方法
        2.3.1 暴雨模拟试验设计
        2.3.2 暴雨模拟试验过程
    2.4 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净水性能试验方法
        2.4.1 透水混凝土组分吸附试验
        2.4.2 不同孔隙率的透水混凝土净水性能试验
        2.4.3 暴雨作用下透水混凝土净水性能试验
        2.4.4 试验结果检测方法
        2.4.5 微观试验测方法
    2.5 试验仪器
    2.6 本章小结
3 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
    3.1 自密实性能
    3.2 透水性能
    3.3 力学性能
    3.4 SEM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抗暴雨内涝设计研究
    4.1 最佳孔隙率设计
        4.1.1 确定孔隙率的气象依据
        4.1.2 最佳孔隙率的确定
        4.1.3 孔径及孔分布设计
    4.2 抗压强度设计
    4.3 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的制备
        4.3.1 配合比设计
        4.3.2 孔径及孔分布设计
    4.4 验证试验
        4.4.1 力学性能
        4.4.2 抗暴雨内涝性能
    4.5 本章小结
5 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净水性能机理研究
    5.1 不同组分对污染物的净化
        5.1.1 COD净化效果
        5.1.2 TP净化效果
        5.1.3 TN净化效果
        5.1.4 Cu净化效果
    5.2 组分对不同污染物的净化
        5.2.1 粉末状胶凝材料
        5.2.2 再生粗骨料
        5.2.3 天然河砂
        5.2.4 块状胶凝材料
        5.2.5 钢纤维
    5.3 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对不同污染物的净化
        5.3.1 COD的净化
        5.3.2 TP的净化
        5.3.3 TN的净化
        5.3.4 Cu的净化
    5.4 不同孔隙率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的净化性能
    5.5 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微观机理分析
        5.5.1 XRD分析
        5.5.2 EDS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暴雨等级对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净水性能的影响研究
    6.1 暴雨作用下的不同污染物的净化效果
        6.1.1 COD的净化效果
        6.1.2 TP的净化效果
        6.1.3 TN的净化效果
        6.1.4 Cu的净化效果
    6.2 不同暴雨作用下的净水性能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用于便携式净水装置的功能化非织造材料及其除菌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除菌净水技术概述
        1.2.1 消毒除菌技术
        1.2.2 抗菌材料除菌技术
        1.2.3 吸附除菌技术
        1.2.4 膜分离除菌技术
    1.3 便携式净水装置
    1.4 非织造布的特性及水净化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主要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功能化非织造布的制备及对天然水体中微生物的去除研究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测试与表征
        2.2.1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指标以及菌落总数的测定
        2.2.2 纤维交换容量测试方法
        2.2.3 功能化非织造布的表征
    2.3 研究方法
        2.3.1 功能化聚丙烯非织造布的制备
        2.3.2 功能化非织造布的抗菌测试
        2.3.3 功能化非织造布对微生物的去除性能研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功能化非织造布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2.4.2 功能化非织造布的抗菌性能
        2.4.3 微生物去除性能
        2.4.4 有效产水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静电纺膜/季胺化功能非织造复合材料对微生物的去除研究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3.1.2 实验仪器设备
    3.2 研究方法
        3.2.1 纺丝溶液的配制
        3.2.2 PVA/CS/(PP-DMAEMA-QA)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复合材料对微生物的去除性能
    3.3 测试与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材料的表征
        3.4.2 工艺参数对纤维形貌的影响
        3.4.3 复合材料对微生物的去除性能
        3.4.4 复合材料对微生物的去除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便携式净水器的组装与性能研究
    4.1 一体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组成
    4.2 过滤实验
    4.3 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黑臭水体处理系统设计与关联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黑臭水体的治理技术
        1.1.3 本文相关研究的意义
    1.2 常规黑臭水体处理单元技术
        1.2.1 曝气充氧
        1.2.2 化学混凝处理技术
        1.2.3 臭氧高级氧化处理技术
        1.2.4 气浮法处理技术
    1.3 黑臭水体系统联合处理技术与发展趋势
        1.3.1 代表性的系统联合处理技术
        1.3.2 发展趋势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臭氧立式气旋浮的黑臭水体处理系统设计
    2.1 黑臭水体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设计
        2.1.1 以臭氧立式气旋浮为主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2.1.2 工艺流程设计和辅助配套设备选型设计
    2.2 臭氧氧化处理的室内试验研究
        2.2.1 室内实验工艺流程设计
        2.2.2 水质表征参数的测定
        2.2.3 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2.3 化学混凝处理的室内实验研究
        2.3.1 实验材料与方案设计
        2.3.2 凝聚剂种类及加药量对混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2.3.3 絮凝剂种类及其复配比对混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2.3.4 水力条件对混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2.4 化学混凝加药处理的现场试验研究
        2.4.1 凝聚剂及絮凝剂的配制
        2.4.2 凝聚剂投加量对混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2.4.3 絮凝剂复配比对混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2.4.4 与现场的混凝处理效果的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高通量加压溶气式微气泡发生器的主体结构设计
    3.1 加压溶气式微气泡发生器的初步结构设计
        3.1.1 结构方案论证
        3.1.2 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对比
    3.2 高通量加压溶气式微气泡发生器的初步结构设计
        3.2.1 加压溶气式微气泡发生器的主要工艺尺寸设计
        3.2.2 气液混合段的结构设计
        3.2.3 释气方式的选择
    3.3 设备罐体的的壁厚及强度校核计算
        3.3.1 罐体设计及校核计算
        3.3.2 封头设计及校核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高通量加压溶气式微气泡发生器的数值模拟实验研究
    4.1 气液接触类问题的CFD数值方法
        4.1.1 气液吸收的CFD数值模拟方法
        4.1.2 气液混合的CFD数值模拟方法
        4.1.3 气液传质的CFD数值模拟方法
    4.2 高通量加压溶气罐的CFD数值模拟研究
        4.2.1 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
        4.2.2 数值计算模型
        4.2.3 边界条件及网格独立性验证
        4.2.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3 高通量加压溶气罐气液混合段的结构优化设计
        4.3.1 响应曲面法的介绍
        4.3.2 结构优化方案设计
        4.3.3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优化结果分析
    4.4 高通量加压溶气式微气泡发生器的设备加工制造
    4.5 高通量加压溶气式微气泡发生器的评价表证实验设计
        4.5.1 加压溶气罐的溶气效率表征
        4.5.2 高通量加压溶气式微气泡发生器气泡分布特性实验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立式新型气旋浮罐的设计与室内实验研究
    5.1 立式新型气旋浮罐的结构设计
        5.1.1 结构方案论证
        5.1.2 方案描述与初步结构设计
        5.1.3 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
        5.1.4 边界条件与网格独立性验证
        5.1.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1.6 设备加工与制造
    5.2 室内实验平台的搭建
        5.2.1 室内实验的工艺流程设计
        5.2.2 基于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含油浓度测量
    5.3 立式新型气旋浮装置的除油特性研究
        5.3.1 正交实验
        5.3.2 单因素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集及科研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7)电容去离子强化超滤耦合系统的污水再生特性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
    1.2 膜分离技术简介
        1.2.1 膜分离技术概述
        1.2.2 膜污染及其控制方法
        1.2.3 电辅助抗污染研究进展
    1.3 CDI技术
        1.3.1 CDI基本原理
        1.3.2 电极材料研究现状
        1.3.3 CDI装置构型及运行方式
        1.3.4 CDI的限制因素
    1.4 CUF技术的构建思路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CUF系统构建
        2.2.1 PVDF膜的制备
        2.2.2 SACNT/AC复合电极的制备
        2.2.3 CUF系统组成和运行方式
    2.3 CUF系统水处理特性研究
        2.3.1 CUF系统的同步除污、脱盐及抗污染性能评估
        2.3.2 CUF系统与CDI系统脱盐性能对比研究
        2.3.3 CUF系统的重金属去除性能研究
        2.3.4 SACNT/AC复合电极和AC电极脱盐性能对比研究
        2.3.5 SACNT/AC复合电极CUF性能研究
        2.3.6 CUF过程的系统除污、脱盐及抗污染机理和运行机制研究
    2.4 理化性质表征
        2.4.1 UF膜及电极材料的表面形貌
        2.4.2 UF膜及电极材料的表面官能团
        2.4.3 UF膜的截留性能
        2.4.4 三种典型污染物的Zeta电位
3 基于碳纤维电极的CUF特性研究
    3.1 CUF系统的同步抗污染、除污和脱盐特性
        3.1.1 抗污染行为研究
        3.1.2 除污性能研究
        3.1.3 脱盐性能的研究
    3.2 CUF系统和CDI系统脱盐能力对比
        3.2.1 出水盐浓度和电流变化
        3.2.2 m SAC、ASAR和电荷效率的对比
    3.3 CUF系统对重金属的去除特性
    3.4 碳纤维电极和PVDF膜理化性质表征
    3.5 本章小结
4 新型SACNT/AC电极制备及其CUF特性研究
    4.1 两种电极脱盐性能的对比研究
        4.1.1 盐浓度和电流变化
        4.1.2 m SAC、ASAR、SAR和电荷效率的比较
    4.2 SACNT/AC复合电极的CUF性能研究
        4.2.1 抗污染性能研究
        4.2.2 除污性能研究
        4.2.3 脱盐性能研究
    4.3 SACNT/AC复合电极理化性质表征
        4.3.1 SACNT/AC复合电极形貌表征
        4.3.2 SACNT/AC复合电极官能团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CUF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
    5.1 三种典型污染物的Zeta电位
    5.2 CUF过程中盐离子对不同污染物的抗污染影响
    5.3 CUF过程中盐离子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性能影响
    5.4 CUF过程中不同污染物对脱盐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8)紫外/氯预处理控制超滤膜污染的效能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超滤净水技术
        1.1.1 超滤净水技术的应用
        1.1.2 超滤净水技术的优势与局限
    1.2 超滤膜污染研究
        1.2.1 超滤膜污染的分类
        1.2.2 主要膜污染物质与机制
    1.3 超滤膜污染控制技术
        1.3.1 膜滤运行优化与控制
        1.3.2 膜前预处理
    1.4 氧化与超滤联合净水技术
        1.4.1 水处理中的氧化技术
        1.4.2 氧化与超滤组合净水
        1.4.3 协同氧化与超滤组合净水
    1.5 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药剂
        2.1.2 试验用水
    2.2 试验装置
        2.2.1 紫外/氯氧化-超滤处理装置
        2.2.2 平板超滤膜系统装置
        2.2.3 紫外/氯-粉末炭吸附预处理系统装置
    2.3 检测方法
        2.3.1 常规水质指标的检测
        2.3.2 微量污染物的检测
        2.3.3 消毒副产物生成势测定
        2.3.4 氧化剂浓度与紫外剂量的测定
        2.3.5 溶液Zeta电位的测定
        2.3.6 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2.3.7 膜污染物表面形态观察
        2.3.8 荧光性有机物分析
        2.3.9 膜表面官能团表征
    2.4 分析方法
        2.4.1 膜污染组分分析
        2.4.2 膜污染阻力计算
        2.4.3 复合拟合模型分析
        2.4.4 平行因子分析
第3章 紫外/氯预氧化控制超滤膜污染的效能与机制
    3.1 引言
    3.2 紫外/氯预氧化对膜污染控制的控制效果
        3.2.1 紫外/氯预氧化对跨膜压差的减小与对可逆性的改变
        3.2.2 膜表面污染物的微观形貌分析
    3.3 紫外/氯预氧化对地表水有机物的氧化降解
        3.3.1 对TOC与UV_(254)的去除
        3.3.2 荧光性有机物的去除
        3.3.3 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改变
        3.3.4 预氧化对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4 不同膜前氧化预处理经济比较
        3.4.1 投资与运行成本概算比较
        3.4.2 总体成本比较
    3.5 紫外/氯预氧化控制膜污染的机制
        3.5.1 复合拟合模型解析膜污染行为
        3.5.2 预氧化反应过程与膜界面行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紫外/氯/粉末炭吸附预处理控制超滤膜污染的效能与机制
    4.1 引言
    4.2 紫外/氯/粉末炭吸附对含EOM水引起的膜污染控制
        4.2.1 对高EOM地表水引起的膜污染控制
        4.2.2 对中EOM地表水引起的膜污染控制
        4.2.3 对低EOM地表水引起的膜污染控制
    4.3 紫外/氯-吸附对含EOM水中有机物的去除
        4.3.1 对TOC和UV_(254)的去除
        4.3.2 荧光性有机物的去除
        4.3.3 含EOM水体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改变
    4.4 紫外/氯/粉末炭吸附对微污染物的控制
        4.4.1 紫外/氯/粉末炭吸附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
        4.4.2 紫外/氯/粉末炭吸附对阿特拉津和对氯硝基苯去除
        4.4.3 紫外/氯/粉末炭吸附对典型卤代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4.5 紫外/氯/粉末炭吸附预处理对膜污染的控制机制
        4.5.1 含EOM原水膜污染行为与进水有机物的关联
        4.5.2 含EOM原水膜污染行为的模型拟合与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亚铁协同紫外/氯预处理控制超滤膜污染的效能与机制
    5.1 引言
    5.2 亚铁协同紫外/氯对天然有机物引起的膜污染控制
        5.2.1 对腐殖酸引起的超滤膜污染的控制
        5.2.2 对牛血清蛋白引起的超滤膜污染的控制
        5.2.3 对海藻酸钠引起的超滤膜污染的控制
        5.2.4 对复合天然有机物引起的超滤膜污染的控制
    5.3 亚铁协同紫外/氯对膜进水中复合有机物的去除
        5.3.1 对TOC和UV_(254)的去除
        5.3.2 荧光性有机物的去除
        5.3.3 复合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改变
    5.4 亚铁协同紫外/氯预处理对膜污染的控制机制
        5.4.1 可逆/不可逆膜污染的表征
        5.4.2 亚铁协同紫外/氯预处理反应过程解析
        5.4.3 有机物指标与膜污染的相关性分析
        5.4.4 亚铁协同紫外/氯预处理后膜污染物迁移的机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氧化锌纳米颗粒@海藻酸钙的制备及其水体消毒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饮用水安全问题
    1.2 饮用水消毒方式
    1.3 纳米抗菌材料
    1.4 纳米抗菌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季铵盐修饰的纳米抗菌材料
        1.4.2 碳基纳米抗菌材料
        1.4.3 银系纳米抗菌材料
        1.4.4 半导体型纳米抗菌材料
    1.5 氧化锌的性质
    1.6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
    1.7 纳米氧化锌抗菌应用的研究进展
    1.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第2章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合成路线
        2.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3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的制备
        2.2.4 表征仪器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的形貌表征
        2.3.2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的结构表征
        2.3.3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的光学特性分析
        2.3.4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的傅里叶红外分析
        2.3.5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的XPS能谱分析
        2.3.6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的溶水性分析
        2.3.7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抗菌性能分析
    2.4 本章总结
第3章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海藻酸钙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水体消毒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合成路线
        3.2.2 实验药品
        3.2.3 氧化锌纳米颗粒和氯化钙水溶液的制备
        3.2.4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海藻酸盐混合凝胶的配制
        3.2.5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海藻酸钙复合材料的制备
        3.2.6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海藻酸钙复合材料净水过程
        3.2.7 表征仪器
    3.3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海藻酸钙复合材料的表征及用于水体的消毒
        3.3.1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海藻酸钙复合材料的形貌表征
        3.3.2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海藻酸钙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3.3.3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海藻酸钙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质
        3.3.4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海藻酸钙复合材料中锌离子溢出分析
        3.3.5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海藻酸钙复合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
        3.3.6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海藻酸钙复合材料的灭菌机理研究
        3.3.7 净水装置的耐久性测试
        3.3.8 亲水性氧化锌纳米颗粒@海藻酸钙复合材料用于处理真实污染水体
    3.4 结论
第4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4.1 全文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节约型净水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净水厂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国内净水厂建设现状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意义
    1.5 本章小结
2.节约型净水厂相关理论基础及其定义
    2.1 节约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2.1.1 节约的概念
        2.1.2 相关理论
    2.2 节约型社会的发展领域
    2.3 节约型净水厂的定义和类型
        2.3.1 节约型净水厂概念的提出
        2.3.2 节约型净水厂的定义
        2.3.3 节约型净水厂的类型
    2.4 节约型净水厂的评价体系
    2.5 本章小结
3.节约型净水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3.1 节约型净水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3.1.1 节约性原则
        3.1.2 系统性原则
        3.1.3 务实性原则
    3.2 节约型净水厂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3.2.1 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3.2.2 规划设计因素分析
        3.2.3 技术因素分析
        3.2.4 管理因素分析
    3.3 三种节约型净水厂规划设计要点
        3.3.1 规划节约型净水厂——合理布局
        3.3.2 技术节约型净水厂——节材与节能
        3.3.3 管理节约型净水厂——智慧型水务
    3.4 本章小结
4.节约型净水厂规划设计实践探讨
    4.1 延安东川净水厂规划设计——规划节约型的设计案例
        4.1.1 工程概况
        4.1.2 净水厂选址分析
        4.1.3 功能叠加设计
        4.1.4 综合管沟的设计
        4.1.5 规划节约成效
        4.1.6 等级评判
    4.2 西咸第二净水厂节能设计——技术节约型与管理节约型的设计案例
        4.2.1 工程概况
        4.2.2 光伏发电系统
        4.2.3 BIM技术应用
        4.2.4 智慧水务平台设计
        4.2.5 资源和成本节约成效
        4.2.6 等级评判
    4.3 本章小结
5.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高效新型净水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鱼缸银离子缓释自清洁系统设计[J]. 韩杨,李晓燕,赵光阔,耿明慧,王晓欣. 科技与创新, 2022
  • [2]气浮技术在60 JPH乘用车淋雨检测线应用[J]. 王千,李海军,占细雄,范永晓,黄东洋. 汽车工艺与材料, 2021(11)
  • [3]高效纤维束滤池用于污水厂提标改造的中试研究[J]. 储杰. 工业水处理, 2021(11)
  • [4]新型再生透水混凝土抗暴雨内涝设计及净水性能研究[D]. 牛志刚. 常州大学, 2021(01)
  • [5]用于便携式净水装置的功能化非织造材料及其除菌性能[D]. 王智航.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6]黑臭水体处理系统设计与关联实验研究[D]. 贾朋.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电容去离子强化超滤耦合系统的污水再生特性与机制研究[D]. 李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紫外/氯预处理控制超滤膜污染的效能与机制研究[D]. 邢加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9]氧化锌纳米颗粒@海藻酸钙的制备及其水体消毒的应用研究[D]. 赵文博. 郑州大学, 2020(02)
  • [10]节约型净水厂规划设计研究[D]. 岳小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高效新型净水装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