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桥涵基础探讨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桥涵基础探讨

一、关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桥涵基础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闫鹏,赵彦飞[1](2021)在《新发展阶段我国森林大火巨灾风险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防灭火是国家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和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时代背景下,根据我国的林情、气候和森林火灾特点规律,综合研判我国森林大火巨灾风险的主要方向和区域,客观分析我国森林火灾综合防范应对能力的差距和挑战,提出"防""建""灭"综合发力,防范化解森林火灾重大风险的对策措施。

张志国[2](2021)在《周义哲 守护好大兴安岭绿色林海》文中认为作为来自林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周义哲近年来一直非常关注林区的发展。周义哲是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局北岸林场职工。过去他是一名伐木工人,现在他是一名护林员,从砍树到护林,对他来说变化很大。在这样一个全国人民关注的大会上,能够代表大兴安岭森林的工人们发声,他感到非常激动和荣幸。周义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兴安岭林区职工今后会更加努力保护好这片绿色的风景线,让大兴安岭的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

王利中[3](2020)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述论》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制订了各项规划,对大兴安岭林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到1965年为止,不仅在当地建成了森林工业基地,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促进了林区城镇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也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王博,彭伟,余涛,刘玥,应天玉[4](2020)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成效与政策建议》文中指出天保工程的实施,对于推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资源增长、生态良好、林业增效、职工增收及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林区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都获得突出成就的同时,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在天保工程实施中也凸显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挖掘内生动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各项政策不断调整与优化。

邓小兵[5](2019)在《论国有林区林场道路发展思路》文中研究说明首先阐述了我国国有林区林场的基本情况及改革的总体要求;然后剖析国有林区林场道路现状及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最后从国有林区林场道路属性归位、建设标准、建设养护方案等方面,提出未来国有林区林场道路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

王凯[6](2019)在《加格达奇林业局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转型研究》文中指出2014年4月1日,大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木材的商业性采伐。作为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的一个下属企业,加格达奇林业局早在2001年就全面停伐,林业局面临“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现实问题。十余年来,该局一直在探索特色林下产业的转型并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模式,即:“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该产业模式不仅带动林业职工增收致富,还增强了林业局的整体实力,但同时也遭遇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根据以上研究背景,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加格达奇林业局是黑龙江乃至全国重点国有林区较为特殊的林业局之一。该林业局林业产业主要经历1998年前、1998年、2001年、2014年等四个阶段的变化,在停伐后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模式。其次,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加格达奇林业局发展特色林下产业初步具备了相应的产业规模和产值,并形成了一定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具备了区位、自然、效益等竞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气候、技术、基础设施、资金、项目等市场竞争劣势和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科技发展主观意识较弱、土地利用水平低、资金来源渠道少门槛高、争取项目落地少等。最后,论文针对加格达奇林业局发展特色林下产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精尖技术和高科技人才引入和培训、有序高效利用已有土地资源、增加产业扶持资金降低贷款门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优势产业项目和政策落地等相对应的举措,并从政策法规、资源禀赋、科学管理、财政政策等四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加格达奇林业局具备林下产业转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加格达奇林业局林下产业转型提供方案,还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国有重点林区转型提供借鉴。

朱震锋[7](2019)在《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林区是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典型区域,除了林区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之外,同时又有着在资源、经济、社会乃至企业等多个层面上的一系列复杂内涵。也正是如此,国有林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便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既有着持续至今的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探索、实践,又不乏对资源利用与保护这一横亘在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重大历史命题的探求、解答。依托国家生态建设和财政支持,十多年来黑龙江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和资源危机逐步得到缓和,但根植于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和林区政企合一体制方面的内在问题却并未彻底解决,加之全面停伐政策对林区带来的巨大冲击,林区面临着一系列严峻形势。2015年中央出台《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后简称《意见》),这为黑龙江国有林区在竭力应对全面停伐的关键档口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意见》出台之后,黑龙江国有林区加快了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制定通过了《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设定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自此开始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本文正是立足黑龙江国有林区对预期改革目标的迫切需求,以系统创新的研究范式提出构建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这一总体研究目标,充分调动林区资源,不断激发改革活力,提升改革动力,进而加快林区改革进程并提高改革绩效,促进林区从根本上破解体制困境、实现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围绕着科学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展开一系列深入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了国有林区改革、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这是开展后续研究内容的最基本前提。根据对创新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以及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目标、改革路线、改革任务的系统把握,界定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基本内涵,即通过有效协调改革过程中各相关主体、相关改革措施等之间的关系,促进彼此之间协同并进,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林区各领域的改革实践,以此提高改革的进程和最终成效。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还可以根据功能不同进一步划分为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等。第二,分别从理论和现实层面阐述了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重要基础。理论基础方面,搭建了“金字塔”式的理论支撑体系,其中,熊彼特创新理论主要为深刻领会和揭示本研究旨在构建的改革创新机制的理论逻辑和基本理念服务,深化对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内涵的理论认识,为后续改革创新机制构建的目标设定及预期的理论研究价值实现提供理论支持;创新系统理论为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构建提供了有效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框架;国企改革理论和供给侧理论则分别对林区改革中关于森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及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等方面的创新研究提供指导。现实基础方面,基于对近年来黑龙江国有林区在生态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呈现出的新内涵和新趋势进行的创新性解构及深刻分析,系统论述了这些新内涵和新趋势对构建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所提供的现实依据。第三,在系统描述黑龙江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生态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以及赴黑龙江森工系统开展有关国有林区改革的专题访谈,总体呈现了当前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具体实践现状及取得的基本成效;挖掘和归纳了改革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对影响林区改革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上述现状研究及定量研究为后续具体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提供了充分的定性和定量支持,同时还借此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创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后续改革任务,并在完善创新机制的同时兼顾增强、削弱林区改革的驱动、扰动因素,为下文建立改革创新的保障机制提供思路。第四,具体构建了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理论框架。明确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设计目标和基本原则;并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构成要素归纳为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深入分析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运行机理。这部分的研究内容在整个研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这部分的研究结论,为后续专门构建改革创新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指导。第五,从两个方面展开对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主体研究。一是探究了推动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运行的动力机制,在明确动力源的前提下,从两类动力源入手建立了具体的驱动林区改革创新机制运行的动力策略,这是后续建立的改革创新机制得以持续运行的前提基础。二是充分结合已经完成的理论框架及动力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制、森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林区和地方融合发展机制等为基本路径,实现了本文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总体研究目标。最后,基于对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具体构成、运行机理、动力体系以及作用路径等关键问题的深刻认识,同时充分参考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并结合第四章中关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运行过程中如何构建综合保障机制所明确的3个着力点,分别从三个方面构建了改革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第一,积极确立深化国有林区改革的思想认识,为林区改革创新提供思想保障。包括加强改革政策解读和宣传、强化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思维。第二,营造良好的改革创新环境,为林区改革创新提供环境保障。

弹汰[8](2018)在《留住记忆,启创今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林业产业40个关键词》文中研究表明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期。40年改革开放,不仅全面改变了中国,更深刻影响了世界。林业产业作为实施这项基本国策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多个方面推出重磅举措,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方案。为此,特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林业产业发展的40个关键词,或只能浮光掠影,表达一孔之见,但求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或思路,为助推林业产业发展尽绵薄之力。——本刊转自中国网

贾旭[9](2018)在《基于遥感数据的内蒙古火灾时空分异特征与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该区域森林、草地覆盖面积大、分布连续,易燃物储量多,火灾风险高,是全国火灾高发的省份之一,但是目前关于该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MCD45A1火烧迹地、MOD14A1/MYD14A1热异常产品数据集提取内蒙古近15a(20022016a)的过火面积和火点分布特征,分析了该区域火灾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角度,选取11个影响火灾发生与蔓延的因子,构建了内蒙古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分析了火险因子的变化特征及火灾发生与火险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利用风险分析经典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内蒙古火灾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风险区划。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Landsat遥感数据分别提取3次草原火灾和1次森林火灾的过火面积,与MCD45A1火烧迹地产品数据提取的过火面积进行比较,得到的过火面积误差率分别为9%、14%、21%和22%。这表明MCD45A1火产品数据具有较好的精度,该数据对于内蒙古火灾遥感监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2002—2016a内蒙古总过火面积为4.63万km2,火点个数13488个,年际变化差异较大。从整体来看,过火面积在波动中下降,而火点个数在波动中上升,内蒙古的火灾灾情有所减轻。过火面积的季节变化表现为0春秋多,冬夏少,尤其是2月、3月、4月、5月、8月、9月、10月灾情较为严重。火灾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局部地区火点较为密集,高密度火点主要分布在中蒙边境区域、森林-草原区以及平原典型农耕区,并且根据火灾每年的空间分布特征看到,同一地区火灾的重复发生现象较为明显。在七大生态分区中,90%的火灾发生集中在兴安岭山地丘陵区、呼伦贝尔高平原丘陵区和锡林郭勒高平原区,过火面积占比分别为52%、28%和10%,火点个数占比分别为52%、17%和12%。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过火面积和火点的统计特征来看,耕地是受火灾干扰最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为林地和草地,其他类型受火灾干扰程度较小。其中,耕地、林地、草地过火面积和火点个数的占比分别为65.0%、25.3%、9.1%和85.7%、7.6%、5.8%,并且森林火灾在逐年减少,而草原火灾有不断增加的趋势。(3)采用专家咨询法和频度分析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角度构建内蒙古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建立火点与火险因子的对应关系,分析火灾发生与火险因子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从可燃物特征来看,火点个数与火灾高发期NDVI存在正态分布函数关系。随着NDVI和植被含水量的增大,火点个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火点分布较多的NDVI、植被含水量区间分别为0.30.5、00.3kg·m-2;从气候特征来看,火灾高发期的气温与火点个数呈现双峰结构,而火灾高发期的降水量异常值与火点个数存在正态分布函数关系。随着降水量异常值的增大,火点个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火点分布较多的火灾高发期气温和降水量异常值区间分别为13℃、-11mm;从地形因子来看,火灾主要发生在高程低、地形平坦、起伏小的地区。火点个数随高程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而火点个数随地形起伏度和坡度的增大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火点分布较多的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区间分别为80700m、0°7°、170m。火点个数在各个坡向上的差异不显着;从人类活动因子来看,当距居民点的距离小于10km时,火灾个数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当距居民点的距离大于10km时,火灾个数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呈现不断减小的变化趋势。随着距道路的距离的增大,火点个数呈现一直降低的变化趋势。当距道路的距离小于5km时,共出现8403个火点,占总火点个数的69.9%。(4)内蒙古火灾风险地域分异明显,火灾风险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东北部风险高,西南部风险低。基于自然断点法,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将内蒙古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和极低风险区4类火灾风险区。其中,火灾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西麓地带、松嫩平原西缘、东乌珠穆沁旗中部以东的锡林郭勒草原、西辽河平原以及河套—土默川平原地区;中风险带位于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草原东南缘的大部分地区;低风险区主要包括两个区域:(1)额尔古纳与根河市的北部边缘;(2)阿巴嘎的大部分地区、正蓝旗一直向西南方向延伸至包头固阳县附近;由苏尼特左旗延西南方向延伸至乌拉特后旗、磴口地区以及阿拉善盟的全部地区位于火灾极低风险区。为了验证本研究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结果,本文计算了火点个数与过火面积在四个风险等级区划的占比,得出90%以上的过火面积和火点落在高风险区和中风险区,说明构建的火灾风险评估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考虑到火灾的自然属性,本文实现了基于栅格尺度上的火灾风险评估。与已有的内蒙古火灾风险区划相比,火灾风险的空间变化不再受行政单元的限制。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我们对于内蒙古的火灾发生和火灾风险变化的认识,为实现区域火灾风险的定量化研究,进行更高精度、更加精细化的火灾遥感监测、评估与预警以及火灾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等问题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赵鹏飞[10](2017)在《高寒林区公路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区公路是林业和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我国高寒林区公路总量不足、等级低下、严重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森林经营、森林防火等林业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带动林区经济发展转型。从欧洲林区公路发展的经验来看,我国高寒林区公路建设事业仍处于发展中阶段。公路作为我国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随着林区经济发展变革与森林保护与林木种植的需求不断提高,未来高寒林区公路的建设必将成为我国公路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新技术标准,新功能需求的出现,过去所建设的林区公路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与交通需求,高寒林区公路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经济变革、防火育林的必经之路。本文依据国道332线的特点及交通量预测结果研究公路建设的原则和技术指标,在充分了解国内高寒林区公路研究现状和收集国道332线阿里河至根河段公路及铁路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高寒林区公路的特征进行分析,对既有道路进行检测研究,得出公路特征及既有道路问题,之后对路线方案布设、路基填土高度确定、特殊路基处理、路面材料选择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最佳设计方案。通过对国道332线公路方案设计的研究,为高寒林区公路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本文的结论与方法也适用于其它地区的高寒林区公路工程。

二、关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桥涵基础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桥涵基础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发展阶段我国森林大火巨灾风险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森林大火巨灾风险的主要方向和区域
2 森林大火巨灾综合应对能力面临现实挑战
    2.1 基础理论支撑相对滞后
    2.2 风险预警监测不够精准
    2.3 防火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2.4 专业力量整体能力不够强
    2.5 处置手段没有根本性提升
3 防范化解森林大火巨灾风险的对策措施
    3.1 紧盯重点区域,坚持以防为先,强化源头治理
    3.2 突出队伍建设,加快构建强大的防控力量体系
    3.3 依托科技赋能,不断提升防御大火巨灾能力
    3.4 加大投入力度,持续完善防灭火基础设施
    3.5 强化应急处置,科学高效防抗大火避免巨灾

(2)周义哲 守护好大兴安岭绿色林海(论文提纲范文)

由砍树到种树
做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
今年的“两会”,周义哲也准备递交两个建议,分别是:“关于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建立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的建议”和“关于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建立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的建议”
为国有林区改革发展鼓与呼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 大兴安岭林区开发的历史背景
    (一)丰厚的资源基础
    (二)林区建设的构想和规划
二、 大兴安岭林区的建设历程
三、 大兴安岭森林工业基地的形成及影响
四、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建设的历史经验

(4)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成效与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概况
二、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成效
    (一)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培育
        1.森林资源。
        2.木材产量调减。
        3.森林管护。
        4.森林培育。
    (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着增强
    (三)林区就业和民生得到有效改善
        1.转岗职工得到有效安置。
        2.深远山职工搬迁工作成效突出。
        3.落实惠民政策,提高职工收入。
        4.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5.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
    (四)绿色产业持续发展
三、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补助政策有待提标、扩面
        1.森林管护和培育经营的补助标准滞后,与实际成本差距较大,亟待提高。
        2.社会保障政策有待完善。
        3.机构运行经费有待实现广覆盖。
    (二)智能化建设专项资金保障匮乏
    (三)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提升
四、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深化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激发天然林保护的内生动力
    (二)统筹天然林保护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调整和优化天然林保护补助政策
    (四)建立信息技术应用与职工培训专项资金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5)论国有林区林场道路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国有林区林场基本情况和改革总体要求
    1.1 国有林区
    1.2 国有林场
    1.3 国有林区林场改革总体要求及进展
2 国有林区林场道路发展现状与需求
    2.1 现状与问题
    2.2 发展需求
3 国有林区林场道路建设发展思路
    3.1 总体思路
    3.2 属性归位方案
    3.3 建设标准
    3.4 建设养护方案
4 结语

(6)加格达奇林业局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加格达奇林业局林业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2.1 林下产业转型概念和内容
    2.2 全国林业产业及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状况
    2.3 加格达奇林业局特殊性
    2.4 加格达奇林业局林业产业阶段性变化分析
        2.4.1 1998 年前森林采伐业占据主要地位
        2.4.2 1998 年天保工程实施林产加工业迎头赶上
        2.4.3 2001 年加格达奇林业局停伐探索林下产业转型
        2.4.4 2014 年全面停伐特色林下产业转型深化
    2.5 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规模及市场竞争优劣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转型发展潜力和问题分析
    3.1 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转型发展潜力
        3.1.1 发展特色种植业
        3.1.2 发展北药产业
        3.1.3 发展养殖业
        3.1.4 发展旅游业
        3.1.5 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市场横向对比和预测
    3.2 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3.2.1 技术问题
        3.2.2 资源红线约束
        3.2.3 资金短缺
        3.2.4 基础设施滞后
        3.2.5 项目短缺
    3.3 产生问题的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转型对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4.1 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4.1.1 加强高精尖技术和高科技人才引入和培训
        4.1.2 有序高效利用已有土地资源
        4.1.3 增加产业扶持资金争取降低银行贷款门槛
        4.1.4 向上申请争取林业企业基础设施投入
        4.1.5 争取优势产业项目和政策落地
    4.2 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转型的保障措施
        4.2.1 政策法规保障
        4.2.2 自然资源保障
        4.2.3 科学管理保障
        4.2.4 财政资金保障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7)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国有林区
        2.1.2 国有林区改革
        2.1.3 创新机制
        2.1.4 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
    2.2 基础理论体系
        2.2.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2.2 创新系统理论
        2.2.3 国企改革理论
        2.2.4 供给侧理论
        2.2.5 各理论功能及地位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实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黑龙江国有林区概况
        3.1.1 社会发展状况
        3.1.2 经济发展状况
        3.1.3 生态资源状况
    3.2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实践现状分析
        3.2.1 黑龙江国有林区体制机制概貌
        3.2.2 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及成效
        3.2.3 资源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进展及成效
        3.2.4 森工企业经营体制改革进展及成效
    3.3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过程中的障碍和挑战
        3.3.1 社会职能移交情况复杂
        3.3.2 资金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3.3.3 区域发展参齐不齐
        3.3.4 协调配套机制有待完善
    3.4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因素定位及作用机理分析
        3.4.2 研究方法及模型构建
        3.4.3 模型测算及验证
        3.4.4 结果讨论与启示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社会经济需求分析
    4.1 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4.1.1 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内涵解构
        4.1.2 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4.2 林区经济发展社会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2.1 林区经济发展社会化的总体表现
        4.2.2 宏观视域下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2.3 微观视域下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3 林区生态资本市场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3.1 林区生态资本市场化的发展历程
        4.3.2 产权要素层面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3.3 市场要素层面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4 林区资源型经济持续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4.1 林区资源型经济持续化的基本态势
        4.4.2 非木质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改革创新的现实需求
        4.4.3 木材经济理性回归对改革创新的潜在需求
    4.5 林区和地方社会经济一体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5.1 林区和地方社会经济一体化的本质内涵
        4.5.2 林区和地方社会一体化发展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5.3 林区和地方经济一体化发展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构建的理论框架
    5.1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设计目标及原则
        5.1.1 创新机制设计的总体目标
        5.1.2 创新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5.2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基本构成
        5.2.1 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
        5.2.2 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运行机制
        5.2.3 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保障机制
    5.3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运行机理
        5.3.1 创新机制的执行动力
        5.3.2 创新机制的运行过程
        5.3.3 创新机制的运行保障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
    6.1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动力源
        6.1.1 生存需求催生改革创新动力
        6.1.2 发展需求激发改革创新动力
        6.1.3 生态需求增强改革创新动力
    6.2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动力的类别
        6.2.1 改革创新机制中的激发动力
        6.2.2 改革创新机制中的驱动动力
    6.3 增强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驱动效应
        6.3.1 提升林区加快改革创新的激发动力
        6.3.2 增强执行系统对改革创新的驱动动力
        6.3.3 增强制度系统对改革创新的驱动动力
        6.3.4 增强创新资源对改革创新的驱动动力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运行机制
    7.1 构建重点国有林监督管理体制改革领域的创新机制
        7.1.1 改革建立精简高效的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
        7.1.2 创新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护机制
        7.1.3 创新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机制
        7.1.4 创新黑龙江国有林区资源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7.2 构建国有森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领域的创新机制
        7.2.1 改革建立规范化的现代林业企业
        7.2.2 创新林业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策略
        7.2.3 优化拓展林业企业主营业务和服务
    7.3 构建加快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机制
        7.3.1 创新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基本理念
        7.3.2 进一步优化林区替代产业空间布局
        7.3.3 以供给侧结构改革引领林区转型发展
    7.4 构建深化国有林区和地方融合发展的创新机制
        7.4.1 继续推进林区社会管理职能剥离移交
        7.4.2 创新林区和地方社会融合发展机制
        7.4.3 创新林区和地方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保障机制
    8.1 强化全面深化国有林区改革的思想认识
        8.1.1 加强政策解读和社会宣传
        8.1.2 强化生态资源保护意识
        8.1.3 转变林区经济发展思维
    8.2 营造黑龙江国有林区良好的改革创新环境
        8.2.1 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社会环境
        8.2.2 改善有利于转型经济发展的投融资环境
        8.2.3 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8.3 加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配套支持
        8.3.1 加大林区创新资源的持续性投入
        8.3.2 持续完善社会职能剥离移交的配套政策
        8.3.3 建立健全林区改革创新的法治建设
        8.3.4 增强改革后林区城镇运营基础建设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黑龙江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化发展指标统计
附录2 黑龙江国有林区社会资本自由化流动趋势
附录3 黑龙江国有林区非木质林产品市场发展指标统计
附录4 黑龙江国有林区非木质林业产业发展指标统计
附录5 国有林区木材产量(1993~2015)
附录6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8)留住记忆,启创今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林业产业40个关键词(论文提纲范文)

改革
开放
领导
立法
承包
探索
绿化
治理
资源
防灾
法治
转型
造林
市场
科技
持续
生态
招商
传播
协作
林改
家居
“入世”
出口
展会
升级
产业
信息
宣传
组织
集群
责任
扶贫
研发
加工
品牌
服务
旅游
发展
后记:
    从林习尚承载未来——中国林业产业发展40年

(9)基于遥感数据的内蒙古火灾时空分异特征与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基本概念与理论
        1.2.1 火灾
        1.2.2 风险
        1.2.3 火灾风险评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火灾的监测手段研究
        1.3.2 火灾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1.3.3 火灾的发生机理研究
        1.3.4 火灾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特征
        2.1.3 土壤和植被
        2.1.4 气候特征
        2.1.5 水资源特征
    2.2 社会经济概况
3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3.1 火灾的遥感监测原理
    3.2 数据源和预处理
        3.2.1 遥感数据
        3.2.2 非遥感数据
    3.3 研究方法
        3.3.1 谐波分析
        3.3.2 最大值合成
        3.3.3 标准差分析
        3.3.4 趋势分析
4 基于MODIS数据的内蒙古火灾时空分布特征
    4.1 数据精度验证
    4.2 空间分布特征
        4.2.1 不同生态分区上的火灾分布
        4.2.2 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火灾分布
    4.3 时间分布特征
        4.3.1 年际变化特征
        4.3.2 季节变化特征
    4.4 遥感监测与地面记录的对比
    4.5 小结
5 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指标选取
    5.2 指标计算
    5.3 火灾与火险因子的关系分析
        5.3.1 可燃物特征
        5.3.2 气候要素
        5.3.3 地形条件
        5.3.4 人类活动
    5.4 小结
6 火灾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
    6.1 模型的选择
    6.2 权重的确定
        6.2.1 方法的选择
        6.2.2 层次分析法
        6.2.3 火险因子的权重赋值
    6.3 小结
7 内蒙古火灾风险评估与区划
    7.1 火灾风险评估
    7.2 火险等级区划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高寒林区公路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高寒林区公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我国高寒林区公路的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寒林区公路特征分析
    2.1 我国高寒林区分布区域及地理气候特性
    2.2 我国高寒林区经济及人口状况
    2.3 我国高寒林区路网分布情况
    2.4 我国高寒林区公路交通特征
        2.4.1 交通量及车辆构成
        2.4.2 交通量的空间分布
        2.4.3 货物调查分析
        2.4.4 交通特征分析
    2.5 高寒林区公路特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寒林区既有道路现状及综合评价
    3.1 既有道路概况
    3.2 现状路线平、纵面
    3.3 路基路面
    3.4 桥涵
    3.5 评价结论
    3.6 既有公路特点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寒林区公路路线方案研究
    4.1 高寒林区公路设计指导思想及总体设计原则
        4.1.1 公路设计指导思想
        4.1.2 总体设计原则
    4.2 路线设计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
        4.2.1 路线设计原则
        4.2.2 路线技术标准
    4.3 路线方案比选
        4.3.1 阴坡、阳坡方案比选
        4.3.2 绕避伊图里河镇方案
    4.4 路线方案设计要点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寒林区路基路面建设方案研究
    5.1 一般路基设计
        5.1.1 路基设计原则及方案比选论证
        5.1.2 路基横断面布设及加宽超高方式
        5.1.3 路基填土高度、挖方深度、路堤(或路堑)高度及其控制因素等
    5.2 特殊路基设计
        5.2.1 设计原则及拟定方案
        5.2.2 特殊路基处治方案
    5.3 路基防护工程方案比选论证
        5.3.1 路基防护工程方案比选
        5.3.2 路基防护工程设计
    5.4 取土、弃土方案及节约用地的措施
        5.4.1 取土方案
        5.4.2 弃土方案
        5.4.3 节约用地措施
    5.5 路面结构设计
        5.5.1 设计原则
        5.5.2 设计标准
        5.5.3 交通量预测及设计弯沉
        5.5.4 路面结构层方案比选论证
    5.6 路基路面方案设计要点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桥涵基础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发展阶段我国森林大火巨灾风险对策研究[J]. 闫鹏,赵彦飞. 今日消防, 2021(09)
  • [2]周义哲 守护好大兴安岭绿色林海[J]. 张志国. 绿色中国, 2021(05)
  •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述论[J]. 王利中.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
  • [4]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成效与政策建议[J]. 王博,彭伟,余涛,刘玥,应天玉. 绿色财会, 2020(11)
  • [5]论国有林区林场道路发展思路[J]. 邓小兵. 综合运输, 2019(09)
  • [6]加格达奇林业局三种一养一游特色林下产业转型研究[D]. 王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研究[D]. 朱震锋.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8]留住记忆,启创今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林业产业40个关键词[J]. 弹汰. 中国林业产业, 2018(Z2)
  • [9]基于遥感数据的内蒙古火灾时空分异特征与风险评估研究[D]. 贾旭.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10]高寒林区公路方案研究[D]. 赵鹏飞. 长安大学, 2017(02)

标签:;  ;  ;  ;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桥涵基础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