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森林防火中的计划火灾

浅谈森林防火中的计划火灾

一、谈森林防火中的计划火烧(论文文献综述)

窦旭[1](2021)在《计划火烧对三种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时空异质性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碳(C)、氮(N)、磷(P)元素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是养分循环和转化的核心,调节和驱动着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生长,群落结构以及地下土壤过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全球野火频发,深刻地改变着全球林火模式。计划火烧作为一种清理林内可燃物,有效降低火灾发生风险的营林手段越来越得到重视与关注。计划火烧可以改变生态系统元素化学计量,反映火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的改变。因此,更好地了解计划火烧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对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和影响机制及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为此,以黑龙江省鹤岗市红旗林场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11月初执行计划火烧,分别就计划火烧后不同时间进行土壤样品采样,并通过室内实验分析计划火烧后不同时期三种人工林土壤化学计量时空动态变化,探讨计划火烧对土壤化学计量影响机制,为东北地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执行计划火烧的合理性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人工林的对照样地和计划火烧样地上层和下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在各采样时间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计划火烧后短时间内(24h)三种森林类型0~10 cm 土壤TN和SOC含量显着高于对照,TP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火后1年,与对照样地相比,三种人工林上、下层土壤SOC含量已无显着差异,红松林和蒙古栎林土壤TN和TP含量与对照样地相比无显着差异,落叶松林土壤TN和TP含量显着降低;计划火烧后24h,落叶松林和红松林上层土壤C:N显着低于对照样地,蒙古栎林土壤C:N显着高于对照样地,随着火后恢复时间的增加,三种人工林土壤C:N均恢复到火烧前水平;红松林上层土壤C:P在计划火烧后5个月显着大于其对照样地;计划火烧对三种人工林土壤N:P无显着影响;方差分解表明,计划火烧、采样时间、森林类型的交互作用是土壤C:N、C:P、N:P变异的主要因素。(2)在计划火烧前水平上落叶松林、红松林、蒙古栎林SOC和TN含量C/(C0+C)均大于0.75,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异质性,变程均较小,范围为1.86~2.07 m和1.44~1.71 m;随着计划火烧的进行,三种人工林SOC和TN含量空间异质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特别是计划火烧后1年蒙古栎林SOC含量和落叶松林TN含量,计划火烧后C/(C0+C)处于0.25~0.75之间,表现为中等空间异质性;计划火烧后1年,落叶松林、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三种人工林土壤TP含量结构方差比大于0.75,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异质性,TP含量的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因素的影响;蒙古栎林土壤C:N和N:P在计划火烧后短时间内(24h)空间异质性增加,随着火后恢复时间的增加,林地土壤化学计量又趋于同质;土壤pH值是影响计划火烧后1年落叶松林土壤C:P和N:P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子;此外,地形因子是红松林计划火烧后土壤N:P空间变异的最主要因素。

李少虹,潘颖瑛,范彩廷,梁君瑛[2](2020)在《浙江省森林可燃物计划烧除与清理应用浅析》文中研究说明森林可燃物计划烧除与清理是预防森林火灾的有效措施之一。梳理了浙江省部分代表性地区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尚未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及其应用价值,根据浙江省生产性火源占比超过50%的实际阐明开展计划烧除与清理、将无序用火规范为有序用火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从宣传引导、试点推广、部门协作、督查指导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曲延浩[3](2020)在《红河-文山州与大兴安岭地区林火时空分布对比及火险因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火灾在全球范围之内都是较为频繁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每年因为这种灾害被毁坏的森林资源十分巨大,除了经济上的损失外,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因为森林大火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威胁到了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对森林火灾的发生风险进行科学、精确的评估和预警,有利于保护森林生态环境,让森林生态系统平稳运转,对我们来说,这也有利于保护我们自身。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地形、气候等因素不断变化且各不相同,因此影响森林火灾发生的自然要素或人为要素有着很大不同。由于森林火灾影响要素存在着明显不同,为此对其发生进行预防的措施就会存在着差异。本研究使用了云南省的红河、文山二州州与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地区2005、2010、2015年这三个时间火烧迹地遥感、地形地貌、气象站点等数据资料,运用了SPSS、Arc GIS等软件和系统,对森林火灾的发生与蔓延和研究区内的相关因子做了一些分析,之后建立BLR火灾风险评价模型。同时在相关性排序的基础上使用AHP-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两地区火灾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红河-文山州火烧迹地面积先增加再降低,由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3%上升至8.73%,再下降到0.65%。过火区域多分布在当地的中部和东部。大兴安岭研究区火烧迹地面积持续缩小,由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9%下降至0.47%再下降至0.24%。火烧迹地主要集中于研究区的最南部。(2)本文对两研究区内单位面积内景观格局和所对应火烧迹地的面积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明确了不同景观指数对林火蔓延的相关性排序。在参与森林火灾发生蔓延性的相关性分析的景观指数中,除了蔓延性指数,其余指数和森林火灾的发生与蔓延都成负相关关系。(3)影响森林火灾发生的因素由于时间和地区的差异而各不相同。2005年,大兴安岭地研究区森林火灾发生与否贡献由大到小为高程、坡度;同一时间,在红河-文山州,贡献由大到小为高程、降水、气温。2010年,大兴安岭研究区内森林火灾发生与否贡献由大到小为气温、高程、NDVI;同一时间,在红河-文山州,贡献由大到小为坡度、高程、降水、气温。2015年,对大兴安岭林区的火灾发生产生影响的因子仅有气温一个;同一时间在红河-文山州,贡献由大到小为气温、降水、高程、NDVI。(4)本文建立了研究区不同年份的BLR火灾风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使用AHP-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该地区火灾风险等级进行评判。通过带入随机采样点进行结果检验,发现两者区分火点与非火点的能力近似相同,且AHP-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中结果落在最两侧的点数少于BLR火灾风险模型。由于AHP-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过程明确,方法简便,在判断某地区是否易于森林火灾发生时,使用该方法进行火灾风险区划更加迅速方便。

何百娜[4](2020)在《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精准防控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白狼林业局林区为例,采用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和文献综述等方法,分析其森林防火现状,并从预防治理生物防火林带、森林火灾动态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森林火灾扑救指挥通信系统三个方面,探讨建设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预防治理、监测与扑救一体化技术系统,旨在更好控制、实时监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实现应急指挥。结果表明:(1)原有防火林带可燃物积累较多,缺乏用于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生物防火隔离。选择兴安落叶松作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树种,在白狼林业局58km边境防火隔离带沿线新建生物防火林带33.8km,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30km。并在边境线构建以水灭火系统。(2)林业局缺少森林火灾动态的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规划建设由前端监测点、森林火灾识别定位系统、无线传输系统和铁塔四部分组成的动态的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确定森林火灾视频监控点的合理建设位置为高岳山、鸡冠山、冻死人山、查干敖包山、三广山,共5个前端监控点。(3)通讯设备缺少,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不够完善,信息传输能力欠缺。通过建设包括卫星通信模块、专网通信模块、车载音视频模块、供电模块、警示模块、中心端地面站模块的完备的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加以完善。

覃先林,李晓彤,刘树超,刘倩,李增元[5](2020)在《中国林火卫星遥感预警监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中国目前已形成了地面巡护、近地面监测、航空巡护和卫星监测等4级立体林火监测层次,但森林火灾仍是造成中国森林资源损失、森林生态环境安全和人身伤害的主要林业灾害。为对林火预警监测技术研究提供技术借鉴参考,本文从可燃物参数估测、烟区识别、着火点检测、森林大火燃烧动态监测、森林火烧迹地制图、森林火灾受害程度评价、森林燃烧生物量估算和火后植被恢复监测等8个方面,对中国近二十多年来开展的林火卫星遥感预警监测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存在的技术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构建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天—空—地一体化的林火预警监测技术体系建设进行了展望。

袁纲淑[6](2020)在《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森林是自然界给与人们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可持续的为人类生活提供着多种如食物、药草、木材和化工原料等林产品。森林不但维持着整个生态的平衡,而且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还对整个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森林火灾是指在没有被人为行动控制的情况下,火势在成片的林木覆盖的土地上中自由地向四周延伸和发展,给森林资源带来毁灭性破坏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的发生不仅影响着林业的发展,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冲击,还对在林区周边及林下活动的作业人员和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造成社会动荡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森林资源面积辽阔,林下可燃物众多,发生林火条件充足。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野外用火随意性增加、野外火源控制难度不断提高,再加上全球气候的异常,造成国内森林火灾发生率居高不下,森林防火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巫溪县是重庆市森林资源第一大县,林地面积有33.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68.33%。2001至2019年,十九年间共发生了森林火灾211起,受害森林面积120.517公顷,损失林木蓄积约2414.47立方米,损失幼林73359株,造成的损失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可估量。同时,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工作还面临着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不到位,森林火险管控不到位,森林防火监测能力不足,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森林扑救体系建设落后,火源复杂、群众防火意识单薄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解决,那么频繁发生的森林火灾,将直接威胁到巫溪县森林资源的安全,对植被造成损毁,还使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到长江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给重庆市生态建设成果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森林防火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必要性进行了介绍,采取文献、数量和实证分析等方式,对巫溪县林业资源、森林火灾发生情况、森林防火管理体系现状、具体管理措施及预防管理成效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深入了解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完善组织管理构架、落实防火责任,提高森林防火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提升林火隐患消除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消防队标准化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范意识等对策思考。通过上述对策建议,为巫溪县如何进一步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参考,切实的提高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水平,有效降低森林火灾发生风险,更好的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李伟克[7](2019)在《林火对河北平泉油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影响》文中提出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干扰之一,它通过高温直接或间接对植被、动物、土壤、区域气候和水循环等产生影响。其中,土壤微生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极重要的一个环节,对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本文以河北平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强度火烧后(3年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和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在火烧区中根据树干熏黑高度和树木死亡率情况,划分不同火烧强度(轻度、中度、重度),并以邻近未火烧区为对照,每个火烧强度各设置3块20×20 m的标准地。分别于2015-2017年每年9-10月间调查样地中植被(乔、灌、草)组成情况并进行土样采集。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测序(细菌:16S;真菌:ITS),分析土壤微生物组成、丰度、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同时结合微生物功能预测软件(程序)、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等方法对火烧后细菌、真菌功能组成和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火烧造成林分结构发生变化,林分郁闭度降低,林下植被组成发生改变。高强度火烧区植被种类增多,多样性增加,均匀度降低。火烧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着,火烧后初期土壤肥力降低,含水率和土壤pH升高。随着植被恢复,土壤有机质增多,但氮素等仍处于较低水平。(2)研究区细菌以酸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为主,其相对丰度之和分别占2015、2016、2017年当年细菌总丰度的70.16%、70.93%、71.36%。真菌以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为主,其相对丰度之和在2016、2017年间分别占当年总真菌丰度的96.94%、95.45%。重度火烧区上、下土层间相对丰度具有显着差异的细菌菌门较多,但随着时间增加这些差异逐渐减少。而真菌菌门相对丰度在上、下土层间差异很小。(3)火烧对土壤细菌、真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主要体现在重度火烧过后上层土壤细菌、真菌的多样性会发生较为显着的变化。NMDS(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结果显示,火烧后初期上、下土层间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着差异。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分析显示,上、下土层间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小,但不同强度火烧区间差异较大。RDA(Redundancy analysis)与 VPA(Variance partitioning analysis)结果显示,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研究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4)PICRUSt功能预测显示研究区土壤细菌功能型主要为显示膜运输、氨基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FAPROTAX功能预测表明研究区细菌功能型以化能异养型、氮素分解与合成(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氮素呼吸、亚硝酸盐呼吸等)和光合营养作用为主。FUNGuild对土壤真菌功能预测显示,研究区火烧后土壤真菌主要是未定义腐生真菌,还包括内生真菌、外生菌根等其他类型。差异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上、下土层间细菌、真菌功能组成差异减小。(5)分子生态网络模型显示,火烧后不同年际间的细菌分子生态网络结构存在差异,但随着时间的增加,模型结构趋于复杂和稳定。火烧初期细菌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之间多为正相关(协同、合作),随后负相关(竞争、拮抗)占比越来越多,细菌OTU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动态的变化。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研究区细菌分子生态网络结构的主要因素,且不同年际间细菌OTU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正、负关系的比例)存在差异。

陈娟[8](2017)在《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基于森林防火严峻形势的需要,为了加强我国林火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本文以林火行政管理做为研究内容,选取美国做为比较分析的对象,积极探索完善我国林火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林火行政管理,是林火行政管理机构依据有关法律赋予的职责,通过宣传,提高公民的森林防火意识,同时依法进行火源管理,减少森林火灾发生所展开的行政行为。林火行政管理是依法治火的政府行政行为,主体是负有林火管理职能的行政机构,运用的基本方法是法律、政策和宣传教育,最终目标是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虽然美国与我国的管理体制不同、法系不同,但美国分散式的管理体系其整体结构却是完整的,其立法精神所体现出的可持续性、多用途的生态系统管理理念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其火源管理的法治化、人性化、科学化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其宣传教育的多元化是今后我国应宣教工作努力的方向。深入对比研究这些内容,对于完善我国的林火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林火行政管理,结论如下:完善林火行政管理责任制度:(1)创立党政同责制度,实行党政一把手共同负责的责任制度;(2)创立终身追责制度,对造成特大森林火灾的党政领导实行终身追责;(3)创立“上下同责”制度,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行政首长根据岗位职责要求是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共同责任主体。健全以法治火的法律体系:(1)尽快修改《森林法》:明确森林防火首长负责制;提升森林防火保障的法律地位;并将林火受灾补偿和移民补偿机制写入《森林法》。(2)修改完善《森林防火条例》:拓展《条例》适用范围;建立紧急状态机制;建立“紧急避险”补偿机制;建立ICS事故指挥系统;构建林火联防行政合同管理制度;健全森林火灾巨灾保险制度。(3)制定《计划烧除管理条例》:依法建立计划烧除审批制度;依法建立计划烧除免责制度;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4)推进地方林火管理立法:实现全国各地方森林法规全覆盖;抓紧制定地方《计划烧除办法》;应当促请地方制定《林区火源管理办法》。创新火源行政管理机制:(1)推进火源管理法治化:应当建立地方法规上报国务院或全国人大备案制度;无授权的越权行政行为是无效的;促请地方制定《林区火源管理办法》。(2)创立私有林火源管理机制:创新火源管控机制;创新防火责任机制;创新扑火救援机制。(3)实行火源管理措施的人性化:用文明代替传统;实行“用火告知”方式;实行经济补偿制度。(4)强化火源管理的信息化:与高校合作,加强研发;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跨学科研究。提高林火管理宣传教育的效果:主要是通过改进宣传教育的内容使其更人性化;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使其更多样化;发展林火的教育工作使其更常态化;利用科技宣教手段使其更现代化。全方位、全领域、多层次、多角度的提高公众的森林防火意识和法制观念,最大化实现我国林火行政管理的目标。

魏志锦,刘晓东,李伟克,李建,韩骁[9](2015)在《计划烧除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影响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计划烧除的概念及应用,分析了计划烧除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总结了3S技术及模型法在林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研究中的应用.主要结论如下:1)计划烧除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影响以积极影响为主,计划烧除能够改善某些珍稀野生动物的食物质量与数量,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创造适宜的栖息环境,达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但计划烧除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和食物资源造成破坏,因此,进行计划烧除时,需要合理平衡其对不同野生动物种间关系及种群数量的影响.2)3S技术及模型法是研究和管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有效手段,利用3S技术可对计划烧除前后动物生境信息进行监测记录,模型法可模拟野生动物生境特征及计划烧除后对生境的影响,将3S技术和模型法相结合,更有助于实时、高效、精准分析火烧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多方面的影响.本研究将对计划烧除应用于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科学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王明鑫[10](2014)在《青海省重点公益林中防火技术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森林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鉴于森林本身的特殊性,必须不断加强对林区的防火工作。目前,青海省重点公益林建设项目正处于关键性时期,为了确保公益林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森林防火技术。基于此点,就青海省重点公益林中防火技术的应用展开研究。

二、谈森林防火中的计划火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森林防火中的计划火烧(论文提纲范文)

(1)计划火烧对三种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时空异质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生态化学计量概念
        1.2.2 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影响模式
        1.2.3 林火对土壤化学计量的影响
        1.2.4 火后土壤化学计量影响因素
        1.2.5 计划火烧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地设置与点烧试验
        2.2.1 样地设置
        2.2.2 计划火烧试验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3.1 样品采集
        2.3.2 土样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2.4.1 经典描述性统计分析
        2.4.2 地统计学分析
        2.4.3 随机森林方法分析
3 计划火烧对三种人工林土壤化学计量时间动态影响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含量时间动态变化
        3.2.2 三种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时间动态变化
        3.2.3 土壤碳氮磷含量与土壤化学计量的相关性
        3.2.4 三种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时间动态变化影响因素
    3.3 讨论
        3.3.1 计划火烧对三种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影响
        3.3.2 计划火烧对三种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计划火烧对三种人工林土壤化学计量空间异质性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描述性分析
        4.2.2 三种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含量空间异质性分析
        4.2.3 三种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空间异质性分析
        4.2.4 三种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
    4.3 讨论
        4.3.1 计划火烧对三种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含量空间异质性影响
        4.3.2 计划火烧对三种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空间异质性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浙江省森林可燃物计划烧除与清理应用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浙江省计划烧除、清理应用现状
    1.1 计划烧除应用情况
    1.2 计划清理情况
2 计划烧除不易推广的主要原因
    2.1 担责风险大
    2.2 操作难度高
    2.3 保障不到位
3 实施计划烧除、清理的意义和必要性
    3.1 计划烧除、清理的意义
    3.2 实施计划烧除、清理的必要性
        3.2.1 是缓减巨大的森林防灭火工作压力的需要
        3.2.2 是有效规范和引导生产性用火尤其是农事用火的需要
4 推进计划烧除、清理的工作建议
    4.1 广泛进行宣传,积极引导
    4.2 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推广
    4.3 加强部门协作,做好服务
    4.4 精心进行组织,加强督导

(3)红河-文山州与大兴安岭地区林火时空分布对比及火险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项目支撑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点
    2.3 地形地貌
3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1 火灾统计数据
    3.2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数据
    3.3 气象数据
    3.4 DEM数字高程数据
    3.5 NDVI数据
4 研究区火烧迹地时空分布特征
    4.1 研究区火烧迹地基本情况
    4.2 红河-文山州火烧迹地时空分布特征
    4.3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时空分布特征
    4.4 景观格局影响
        4.4.1 景观指数与森林火灾面积的相关性分析
        4.4.2 南北方景观指数的差异
5 基于空间Logistic的火灾风险预测模型
    5.1 火灾影响因子的选取与处理
        5.1.1 气候因子
        5.1.2 地形因子
        5.1.3 植被因子
    5.2 Logistic火灾风险模型的构建
        5.2.1 二项分类Logistic模型概述
        5.2.2 共线性检验以及BLR模型建立
        5.2.3 2005年大兴安岭地区BLR建模
        5.2.4 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BLR建模
        5.2.5 2015年大兴安岭地区BLR建模
        5.2.6 2005年红河-文山州BLR建模
        5.2.7 2010年红河-文山州BLR建模
        5.2.8 2015年红河-文山州BLR建模
    5.3 南北方森林火灾影响因子比较
6 基于AHP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衡量林火发生风险
    6.1 森林火险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6.1.1 计算影响权重的特征向量W
        6.1.2 构建隶属度关系矩阵
        6.1.3 确立综合评价集
    6.2 红河-文山州林火风险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6.2.1 2005年红河-文山州林火风险特征向量
        6.2.2 2010年红河-文山州林火风险特征向量
        6.2.3 2015年红河-文山州林火风险特征向量
    6.3 大兴安岭地区林火风险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6.3.1 2005年大兴安岭地区林火风险特征向量
        6.3.2 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林火风险特征向量
        6.3.3 2015年大兴安岭地区林火风险特征向量
7 火灾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对比
    7.1 2005年模型结果对比
        7.1.1 红河-文山州
        7.1.2 大兴安岭地区
    7.2 2010年模型结果对比
        7.2.1 红河-文山州
        7.2.2 大兴安岭地区
    7.3 2015年模型结果对比
        7.3.1 红河-文山州
        7.3.2 大兴安岭地区
    7.4 结果分析
8 总结与讨论
    8.1 结论
        (1)我国南方研究区内的火灾风险影响因子随时间变化存在小幅度差异
        (2)我国北方研究区内的森林火灾风险影响因子随时间推移有着显着差异
        (3)同一时间我国南北方森林火灾风险影响因子存在差异
        (4)景观格局对森林火灾的蔓延有着重要影响
        (5)AHP-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于判断火灾风险有着良好的有效性
    8.2 讨论
        (1)当前研究的价值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精准防控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现状
        1.2.2 国内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与区域概况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区概况
        2.4.1 地质地貌
        2.4.2 气候特征
        2.4.3 资源概况
        2.4.4 森林火灾历史
3 白狼林业局森林防火体系现状与问题
    3.1 防火组织机构及队伍建设
    3.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状况
    3.3 白狼林业局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
4 白狼林业局森林防火体系构建
    4.1 森林火灾预防治理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
        4.1.1 生物防火隔离带设置原则
        4.1.2 生物防火隔离带预防治理范围与总体布局
        4.1.3 生物防火隔离带预防治理设计
    4.2 森林火灾动态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
        4.2.1 前端图像信息采集工程化设计
        4.2.2 火情自动识别及定位系统工程化应用
        4.2.3 无线传输与环境适应工程化设计
        4.2.4 监控指挥中心工程化设计
    4.3 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通信指挥系统
        4.3.1 卫星通信模块
        4.3.2 专网通信模块
        4.3.3 中心端地面站模块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中国林火卫星遥感预警监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进展
    2.1 可燃物参数估测
    2.2 烟区识别
    2.3 着火点检测
    2.4 森林大火燃烧动态监测
    2.5 森林火烧迹地制图
    2.6 森林火灾受害程度评价
    2.7 森林燃烧生物量估算
    2.8 火后植被恢复监测
3 存在的技术问题
    3.1 关键技术研究还待加强
    3.2 科研成果转化仍需提高
    3.3 卫星火情监测业务系统有待完善
4 展望
    4.1 分层次合理构建预警监测体系
    4.2 加强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
    4.3 加强林火预警监测业务系统建设

(6)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1.4 研究的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重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数量分析法
        1.5.3 实证分析法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森林
        2.1.2 林火
        2.1.3 森林火灾
        2.1.4 林火行政管理
        2.1.5 森林防火
    2.2 相关理论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第3章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体系现状及成效
    3.1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体系现状
        3.1.1 领导机构
        3.1.2 职能部门及职能职责
        3.1.3 护林防控队伍
    3.2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成效
        3.2.1 火源管控能力持续增强
        3.2.2 火情监测能力不断提高
        3.2.3 森林防火阻隔系统逐步完善
        3.2.4 群众防火意识持续提升
第4章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1.1 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不到位
        4.1.2 森林火险管控不到位
        4.1.3 森林防火监测能力不足
        4.1.4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4.1.5 森林扑救体系建设落后
        4.1.6 火源复杂、群众防火意识单薄
    4.2 原因分析
        4.2.1 森林防火重视程度不够
        4.2.2 森林防火责任落实不到位
        4.2.3 工作人员监管制度不完善
        4.2.4 森林防火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4.2.5 森林防火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4.2.6 森林防火宣传力度不够
第5章 提升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的对策思考
    5.1 完善组织管理构架、落实防火责任
        5.1.1 健全管理机构人员配置
        5.1.2 健全森林防火责任制
        5.1.3 完善森林防火工作制度
    5.2 提高森林防火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5.2.1 加强行政管理人员业务培训
        5.2.2 加强扑火人员技能培训
    5.3 提升林火隐患消除力
        5.3.1 严格落实火源管理
        5.3.2 加强群防群控
        5.3.3 落实计划烧除
        5.3.4 强化隐患排查整改
    5.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5.4.1 完善林火监测体系
        5.4.2 加强森林防火阻隔工程建设
    5.5 加强森林消防队标准化建设
    5.6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5.6.1 落实森林防火日常性宣传
        5.6.2 加大重点时段集中性宣传
        5.6.3 重视未成年人针对性宣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林火对河北平泉油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林火对植被影响的研究
        1.2.2 林火对土壤影响的研究
        1.2.3 林火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林火对植被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样地基本情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植被相关指标计算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火烧后乔木层变化
        2.2.2 火烧后林下植被层变化
    2.3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火烧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土壤样品采集
        3.1.2 土壤理化指标计算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含水率年际变化
        3.2.2 有机质年际变化
        3.2.3 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年际变化
        3.2.4 土壤pH年际变化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火烧对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土壤微生物总DNA提取
        4.1.2 细菌16S rRNA的PCR扩增
        4.1.3 真菌ITS的PCR扩增
        4.1.4 细菌、真菌Illumina MiSeq测序及数据处理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火烧后不同年际间土壤细菌组成变化
        4.2.2 火烧后不同年际间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结构变化
        4.2.3 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
        4.2.4 火烧后不同年际间土壤真菌组成变化
        4.2.5 火烧后不同年际间土壤真菌多样性与结构变化
        4.2.6 影响土壤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
    4.3 讨论与小结
        4.3.1 火烧对细菌群落的影响
        4.3.2 火烧对真菌群落的影响
第5章 土壤细菌、真菌功能预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所用数据
        5.1.2 所用分析软件
    5.2 结果与分析
        5.2.1 FAPROTAX细菌功能预测
        5.2.2 FUNGuild真菌功能预测
    5.3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土壤细菌、真菌网络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所用数据
        6.1.2 所用分析软件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土壤细菌分子生态网络拓扑学属性分析
        6.2.2 土壤细菌分子生态网络结构分析
        6.2.3 影响研究区土壤细菌分子生态网络结构的主要因素
    6.3 讨论与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与展望
        7.2.1 创新点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机构比较
    2.1 中国林火行政管理机构
        2.1.1 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2.1.2 机构设置
        2.1.3 行政体制的特点
    2.2 美国林火行政管理机构
        2.2.1 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2.2.2 机构设置
        2.2.3 行政体制的特点
    2.3 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机构比较分析
        2.3.1 国家行政体制不同
        2.3.2 管理权适用范围不同
        2.3.3 组织机构体系不同
        2.3.4 林火管理协调机制不同
    2.4 本章小结
3 中美依法治火法律体系比较
    3.1 中国林火行政管理法律体系
        3.1.1 中国依法治火的发展历程
        3.1.2 中国林火法律体系概述
        3.1.3 中国防火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3.2 美国林火行政管理法律体系
        3.2.1 美国依法治火的发展历程
        3.2.2 美国林火法律体系概述
        3.2.3 美国防火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3.3 中美林火法律体系的比较分析
        3.3.1 立法体制各有不同
        3.3.2 规范内容各具特色
        3.3.3 法律体系各有所长
        3.3.4 防火规划各有侧重
    3.4 本章小结
4 中美火源行政管理比较
    4.1 中国的火源行政管理
        4.1.1 管理的内容
        4.1.2 火源管理行政措施
        4.1.3 管理的特点
        4.1.4 问题和不足
    4.2 美国的火源行政管理
        4.2.1 管理的内容
        4.2.2 管理的措施
        4.2.3 管理的特点
    4.3 中美火源行政管理的比较分析
        4.3.1 管理目标不同
        4.3.2 管火政策不同
        4.3.3 措施手段不同
        4.3.4 雷击火预测预报重视程度不同
    4.4 本章小结
5 中美林火宣传教育比较
    5.1 中国的林火宣传教育
        5.1.1 中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5.1.2 中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
        5.1.3 中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特点
    5.2 美国的林火宣传教育
        5.2.1 美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5.2.2 美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
        5.2.3 美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特点
    5.3 中美林火管理宣传教育的比较分析
        5.3.1 宣教内容各有侧重
        5.3.2 宣教形式各有千秋
        5.3.3 宣教效果各具成效
    5.4 本章小结
6 对我国林火行政管理的启示
    6.1 完善林火行政管理责任制度
        6.1.1 创立党政同责制度
        6.1.2 创立终身追责制度
        6.1.3 创立“上下同责”制度
    6.2 健全以法治火的法律体系
        6.2.1 尽快修改《森林法》
        6.2.2 修改完善《森林防火条例》
        6.2.3 制定《计划烧除管理条例》
        6.2.4 推进地方林火管理立法
    6.3 创新火源行政管理机制
        6.3.1 推进火源管理法治化
        6.3.2 创新私有林火源管理机制
        6.3.3 实行火源管理措施的人性化
        6.3.4 强化火源管理的信息化
    6.4 提高林火管理宣传教育的效果
        6.4.1 内容人性化
        6.4.2 形式多样化
        6.4.3 教育常态化
        6.4.4 手段现代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9)计划烧除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影响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计划烧除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
    1.1 计划烧除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积极影响
        1.1.1 计划烧除维持某些珍稀动物的栖息地
        1.1.2 计划烧除改善野生动物的食物资源
        1.1.3 计划烧除为野生动物创造适宜生境
    1.2 计划烧除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消极影响
2 计划烧除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影响的研究方法
    2.1 3S技术
    2.2 模型法
3 结语

(10)青海省重点公益林中防火技术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青海省公益林现状分析
2 森林防火技术分析
    2.1 预测预报技术。
    2.2 阻隔技术。
    2.3 林火监测技术。
    2.4 防火通讯技术。
    2.5 扑救技术。
3 防火技术在青海省重点公益林中的具体应用研究
    3.1 完善林火预测预报系统。
    3.2 强化公益林防火隔离带建设。
    3.3 推广应用水灭火技术。
4 结论

四、谈森林防火中的计划火烧(论文参考文献)

  • [1]计划火烧对三种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时空异质性影响[D]. 窦旭.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2]浙江省森林可燃物计划烧除与清理应用浅析[J]. 李少虹,潘颖瑛,范彩廷,梁君瑛. 华东森林经理, 2020(04)
  • [3]红河-文山州与大兴安岭地区林火时空分布对比及火险因子研究[D]. 曲延浩.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精准防控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D]. 何百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中国林火卫星遥感预警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 覃先林,李晓彤,刘树超,刘倩,李增元. 遥感学报, 2020(05)
  • [6]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袁纲淑. 西南大学, 2020(01)
  • [7]林火对河北平泉油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影响[D]. 李伟克.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比较研究[D]. 陈娟.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9]计划烧除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影响的研究综述[J]. 魏志锦,刘晓东,李伟克,李建,韩骁.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10]青海省重点公益林中防火技术的应用分析[J]. 王明鑫.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05)

标签:;  ;  ;  ;  ;  

浅谈森林防火中的计划火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