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上市及股价结构调整

中信证券上市及股价结构调整

一、中信证券上市与股价结构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丹[1](2020)在《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次巨震,为了维护股票市场稳定,中国政府以“国家队”身份、以超过一万亿的资金规模直接入市救助股市。后期又面临大量资金是否和如何退市问题。此次中国“国家队”资金救助股市为世界各国(地区)所关注,也为政治经济学和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田野实验,本文重点考察和研究这一重大的经验事实。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阐释了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国内外现实背景和研究现状,突出了研究意义,介绍了论文的内容结构。第二章对现有关于政府对股票市场干预的相关文献做梳理。从股市危机的特征和政府职能两个方面阐述了政府救助股市的必要性;从文献中总结政府救市策略的目标、具体方式和政策效果,并重点突出股市干预基金的设立及运行效果;进而立足于中国政府股市干预策略,以及中国2015年股市危机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研究缺陷;最后指出政府股市干预策略的退出机制的研究不足。第三章从金融史的角度,以政府救助方式为划分,并遵循重大股市危机发生的时间轴,对20世纪以来历次典型性金融危机中各国(地区)政府救市的经验做比较,尤其集中于政府直接注资股市的策略比较,对比较成功的股市平准基金的运作详细展开,并总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股市的政府干预策略差异。着眼于中国股市,对中国股市自建立以来的政府干预策略进行梳理,并详细剖析2015年股市危机的救市计划,为中国股市危机的应对措施提供历史经验。第四章对政府入市策略做理论分析,结合中国股市的典型性特征,基于噪声交易模型,分别从股市危机的形成、中国政府救市的目标与策略、入市干预的预期效果等方面,对政府救市资金入市进行理论分析;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入市效应的三个理论假说。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对中国政府救市资金的运行情况和策略效果的实证分析。对救市资金及其后续调整的详细统计是救助策略研究的重要现实依据。第五章首先集中关注2015年中国股市大波动期间,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力的“国家队”救市资金的统计,分别从资金入市的市场背景、资金的筹集规模、入市结构安排、选股原则、后期资金动态调整、等各方面剖析政府此番的注资行动;并对“国家队”各持股成员拆分比较,以完整展示救市资金运行全貌。第六章基于第四章提出的三个理论假说,实证检验中国政府股市救助计划的政策效果,分别从救市资金对市场流动性的改善、对市场整体层面和被救助对象个体层面的波动性影响、救市资金的影响机制检验等三个方面,对政府此番股市救助策略的实施效果作评价。第七章是政府救助策略的处置问题研究。在政府入市模型的框架之上,退市理论研究探讨了政府退市的目标设定、交易策略、预期效果等,并在两期模型中给出了政府退市的必要条件和持仓调整的操作策略,对中国政府退市策略的实施提供了初步的机制设计。本章第二部分基于退市模型的结论,通过对救市资金的投资成本和各期收益水平的核算,指出“国家队”救市资金的退出时机,为退市策略建议提供现实依据。第八章对研究成果做总结,指出本文未来的研究展望;在各国(地区)股市危机救助历史的梳理与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为中国政府救市的策略选择及救市资金的后期运行提出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入市方面:政府入市救助的目标是稳定市场,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政府通过增持股票为市场提供额外的流动性,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政府的股市干预有利于降低市场波动性,并且干预力度越大,个股的收益率波动性越低;降低股票的噪声交易程度是救市资金降低股市波动性风险的主要作用机制。退市方面:国有资金大量滞留股市是有负面作用的,退市是必要的,但是,由于退市的目标比入市实际上更多元,所以退市行为更应该谨慎和有策略。考虑到政府对不同目标的偏好或权衡,其实后危机时期政府救助资金退出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和时机。假定政府的目标只是入市资金的损益平衡,其实2017年底已经出现过全部退出的时机。但是,实际上政府至今还活跃在股市中,说明政府在某些信息优势的情况下,其救助资金的目标函数中可能包含了“投资收益”最大化。如果如此,政府救市资金理论上没有确定的最优退出时间或时机,相机抉择是最优策略。本文的创新或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把政府干预股市的行为分为入市和退市,分别分析,尤其是退市策略分析。因为现实中往往是入市很果断,退市很麻烦,需要特别慎重。政府入市的后处置直接决定了干预政策的有效性,却往往在策略制定和政策效果评价体系中被忽视。将政府救市资金退出问题纳入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干预政策研究中,为救助资金的后续处置机制作出理论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看得见的手”择机撤出救助领域的研究空缺,为全球各市场类型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退市制度设计。探讨救市资金的处置问题的前提是掌握现有资金在市场中的实际运行效果,通过较为细致的核算救市资金自入市以来的成本和各期收益情况,为救市资金的后续处置策略提供现实依据,并为退市策略的机制设计提供政策建议。第二,对政府干预股市行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内生化处理,并设定政府入市的目标函数与退市的目标函数不同:前者是稳定市场,后者的目标函数中是包含投资收益的。鉴于政府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主要服务目标的基本属性,结合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对政府入市的理论研究以稳定股票价格波动为主要的干预目标具有合理性,已有文献也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持。以本文对2015年政府救市资金的统计研究和实证分析为基础,结合救市资金的筹集渠道、干预效果和资金变动等现实情况,本文对救市资金在后危机时期的处置研究以投资收益最大化为政府退市的目标函数,符合政府干预政策的市场逻辑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把投资收益作为政府重要的干预目标在现有文献中是鲜有的,本文对政府救市资金退市的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广到政府对各市场领域的干预行为评估。第三,在经典的噪声交易模型中引入政府行为,在逻辑推演的基础上,总结出三个理论判断,并在实证分析中加以验证。理论上在有政府参与的市场中,政府干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可能通过改变交易噪声实现,这为政府干预的影响机制研究拓展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不足也是三点:第一,在理论分析中,把退市目标简单化处理为“获得投资收益”,确实过于简单和抽象,不符合实际。实际上政府与双重目标即投资收益和稳定市场,甚至有更多的目标,但是,由于确定不同目标之间的权重和构建相应模型太复杂,模型构建超出了我现在的能力,所以,只能以后再深入研究。第二,受数据可得性的局限,在统计分析中,本文采用季度性数据追踪救市资金的持股情况,但是季度性数据难以捕捉政府救市资金的具体交易时点及价格,导致救市资金的成本收益核算可能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除以出资方证券公司的资产账户收益情况为补充外,要反映救市资金的真实收益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第三,在实证分析时,本文仅对政府救市资金的干预效果以流动性和波动性两个标准衡量,并未考虑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对救市资金的作用机制也仅以降低噪声交易渠道解释,指标选择比较简单。

杨鸿泰[2](2020)在《综合治理水平对上市证券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分析 ——以X证券公司为例》文中指出如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正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过渡,效率被放在了异常关键的位置。资本市场中的证券公司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证券公司违规现象仍屡见不鲜,这既暴露了公司内部治理的不足,也倒逼了外部监管的不断加强,在这个背景下,证券公司到底应该何去何从?X证券公司是一家老牌上市证券公司,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在外部风险监管指标上持续高标准合规,但近年来深受经营违规事件频发与分类监管评级连年下降的困扰,并且其经营效率也在行业的尾部徘徊。对此,本文在案例分析部分剖析了X证券公司的内部治理制度,发现其频频违规的原因主要是内控制度的落实不到位,内控效率偏低,最终影响经营效率的提升;除此之外,X证券公司还承担了较高的“监管税收”,这导致合规成本的上升,也对经营效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基于综合治理水平对效率的影响路径分析,本文做出两个研究假设,最终在实证部分得以验证。通过研究发现,X证券公司的内部治理水平较低,主要是因为内控的落实不到位,除此之外,它的经营效率在所有36家上市证券公司中的排名非常靠后,与其自身发展规模、资金实力不相匹配。在实证中可以发现,内部治理水平与效率呈显着负相关,少数外部监管指标与效率也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依据实证结论,本文对证券公司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几点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建议:第一,要提升证券公司的效率,最重要的是提升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的效率,达到适当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投入下的效率最大化;第二,应该注意合规成本的规模问题,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以将多余的资金用于公司经营,助力效率的提升;第三,传统业务的创新转型也应该置于公司内部改革的首要位置,从而提升公司抵抗系统性风险的能力。除证券公司之外,本文对监管当局也提出四点建议:第一,监管当局在稳定资本市场的同时也应兼顾证券公司的发展,同时扮演好“引路者”与“关怀者”这两个角色;第二,应继续完善目前的风险监管体系,剥离监管意义不明显的监管指标;第三,加速从“惩罚型”监管向“激励型”监管的转变,促进证券公司业务创新;第四,创新监管机制设计,消除监管部门奖惩不对称的现象。

杨玉晶[3](2020)在《发行GDR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 ——以华泰证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沪伦通”的正式启动对于我国资本市场来说又是一项标志性的重要举动,其西向业务在伦交所挂牌交易的全球存托凭证(GDR)可独立于基础证券上市和交易,发行后具有120天的兑回限制期,限制期满即可转换为A股。企业经由发行GDR一方面可进入海外资本市场,向全球各地募集资金;另一方面对其扩大公司本身在全球的知名度也有帮助。然而在互联互通的交易机制下,发行GDR会使得公司的股权结构产生怎样的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能否得到优化,且由于沪伦两地证券市场估值的差异是否会引发投机交易,从而使盈余质量下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发行GDR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现状:国内大量文献都是研究关于B、H、QFII、RQFII、“沪港通”、“深港通”等,从这些方面探讨其与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盈余管理等方面的影响。而对于市场基于互联互通推出的完善机制——“沪伦通”,目前极少有学者关注,国内文献中并没有与“沪伦通”机制下的GDR相关的实证和案例研究。本文创新的几点在于:(1)贡献了适用于短期的与GDR有关的研究结论;(2)贡献了发行GDR后产生的经济后果;(3)从全新的角度切入研究了影响公司盈余质量的因素,为与盈余质量和盈余管理有关联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补充。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目前已成功发行GDR并通过兑回解禁考验的公司作为研究主体,在代理问题、信息的不对称和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基础上,从事件切入的角度出发,就我国A股的上市公司在发行GDR后股权结构产生的变化,引发的投机交易现象,公司治理是否得到改善进行分析,且进一步从盈余可靠性、盈余结构性和盈余持续性三个角度分析公司的盈余质量是否下降。研究目标与研究发现:(1)公司的股权集中度降低,股权制衡度降低,控股股东受到其他股东的约束并未增强,公司的治理结构未得到优化,控股股东受到的制衡效力反倒降低;(2)公司发行GDR后产生了投机性的套利交易,股价下跌;(3)公司GDR发行以后公司的业绩相比于发行前有所下降;(4)GDR发行以后公司对外报告的盈余质量降低。研究价值与实践启示意义:华泰证券作为首家发行GDR的A股上市公司,GDR发行对公司的股权结构、市场交易和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将对之后拟发行GDR的上市公司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本文能够帮助投资者理解股价崩盘的产生原因,并为监管者对此类上市公司实施监管启发思路。

张耀丹[4](2019)在《市场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可比对象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产权交易等经济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资产评估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逐渐凸显。市场法是资产评估业务中常用的三大评估方法之一,由于其估值原理的合理性,且用该方法评估出来的结果比较贴近市场公允和交易双方的利益,因而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评估方法,在很多发达国家被广泛使用。但是在中国,市场法的应用范相对较窄,主要运用于房地产估价。很多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市场法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目前我国的市场法在可比对象选择方面尚未形成一套可量化的标准体系,使得评估师在筛选可比对象时主观性较强。这也是阻碍市场法在我国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可比对象的筛选是市场法应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如果在筛选过程中缺乏客观性将会直接导致评估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本文针对可比对象的筛选缺乏客观标准的问题,通过探究可比对象在非财务因素和财务因素两个层面的可比性,结合企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法,建立指标体系,提出了一套可比对象筛选的优化方案。本文研究发现,市场法在我国的应用范围相对较窄,使用频率较低,市场法应用的理论要求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本文在对企业生命周期和行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时发现,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和整个行业的生命周期不完全同步,在实际评估时,除了必要的行业分析,还需要对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进行划分。本文以中信证券作为被评估企业,在对证券行业进行行业分析的基础上,通过wind、国泰安等数据库收集了相关数据,将本文设计的优化方案进行应用,最终筛选出与中信证券(000030)可比度较高的企业有:广发证券(000776)、国泰君安证券(601211)、东方证券(600958)、海通证券(600837)。为了检验筛选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比较了可比对象与被评估企业之间价值乘数的差异率,发现差异率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因此,本次案例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本文设计的可比对象选择优化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本文的研究也能为市场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朱炳瑜[5](2014)在《浅析金融转型背景下投行分支机构的经营战略》文中指出在我国金融业转型的大背景下,证券行业也拉开了谋求转型发展的序幕,传统业务的激烈竞争必然促使国内投行逐步探索和发掘新的商业模式,向创新业务转型发展。证券行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投行分支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我国投行分支机构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发展阶段,因此进行其经营战略的研究是一项迫切而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工作,制定合理有效的经营战略对于投行分支机构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以投行分支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其经营战略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归纳投行分支机构在现行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因素,进而得出其战略发展体系,制定经营战略目标和整体战略,并落实战略实施。在本文具体分析过程中,综合运用了SWOT等战略研究方法,力求研究结论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刘天[6](2014)在《异常点诊断技术在我国证券行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数据建立模型来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时,我们对数据本身是做了很多严格的假设条件的,只有这些条件真正满足时,由此得到的模型及其以后基于此所做的推断才是可靠的。对于数据本身,我们经常假定数据是均匀同质的,即,假定数据集中每一个点对建模的影响是基本相同的,每个点对建模都有影响,但都很微小,单独一个或若干个点不应该对模型的总体变化趋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在实际中,这个条件往往不能得到满足。一个数据集中,经常会有一个或几个的点,它们基于现有建模手段的漏洞来产生影响,它们就是数据集中的异常点。那么,这些异常点对于市场机会的把握及建模到底有哪些影响?如何在数据集中对这些异常点进行识别和检测?异常点产生的原因以及处理又是怎样的?异常点诊断分析在实践中又有哪些应用?这就是本论文的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首先给出选题意义,指出数据建模分析中异常点的影响应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给出文献综述,指出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给出的是研究方法概述,包括有关异常点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和主要诊断统计量。第二章详细说明了异常点对于市场机会的把握的影响及几种识别与检测异常点的方法。第三章分析了异常点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处理异常点的问题。第四章说明异常点诊断分析在我国股市异动中的应用。第五章说明异常点诊断方法在我国证券机构治理中的应用。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论文对异常点的相关理论做出了全面详细的说明,介绍了建模分析常用的几个诊断统计量。异常点在实际数据集是广泛存在的,而现有建模手段并不完善。GARCH模型并没有捕捉到金融时间序列的所有特征,在其估计的标准化残差中大多还保留着过量的偏度和峰度,这种过量的偏度和峰度相当程度是由金融时间序列中异常点的出现而引起的。异常点能导致模型的误设定、预测失效、参数估计的偏差以及不可靠的统计推断,因此,异常点的识别与修正应该成为金融数据建模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对于异常点因素的忽视可能丧失市场机会或导致次优的市场选择。2、论文中对异常点的识别和检测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检测方法要适应不同的数据结构特点,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LOF异常点检测方法,金融时间序列异常点的累积和(CUSUM)检测方法,金融时间序列中基于小波技术的异常点检测方法。3、论文对于异常点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异常点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三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差。系统误差的出现一般是有规律的,其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可知的或能掌握的。抵偿性是随机误差的最本质的统计特性,即,凡具有抵偿性的误差,原则上都可以按随机误差处理。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随着对误差来源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加深,往往有可能把以往认识不到而归为随机误差的某项误差予以澄清而明确为系统误差,并加以技术上的适当处理。反之,当认识不足时,也常把系统误差当作随机误差,并在数据上进行统计分析处理。4、论文对于异常点的处理方法做出探讨,指出,异常数据的剔除,是不能依靠主观臆断来进行,而应当有较客观的较可靠的判断标准作为依据。采用的判断标准主要有3?准则,肖维勒准则,格拉布斯准则等。5、论文中给出了异常点诊断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实证分析,各个数据集中的异常点都得到较好定位,减少了搜索和试错成本。1)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三起违规案例为样本,以股价为响应变量,以市盈率和涨跌幅绝对值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利用数据建模诊断方法,对股价是否存在异动进行检测,确定重点怀疑数据,然后,删除这些可疑数据,再将删除前后表征模型优劣的若干个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比对。实证研究表明,三起查处案例中交易异常行为都较好地得到定位,与实际结果相符较好,这对于规范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有积极意义。2)以近三年的46个全球主要股市指数为样本,以年收益率为响应变量,以平均日收盘价、平均日收益率等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利用数据建模诊断方法,对数据点是否存在异常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三年数据中存在异常的指数都较好地得到定位,未发现中国的三个指数处于异常状态,这对于理解中国股市的现状,使得股市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有积极意义。3)以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具有2011年、2010年、2009年三个完整年报的58家公司为样本,以每股收益为响应变量,以高管人均年薪、高管人均持股比例及公司总股本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利用数据建模诊断方法,对每股收益是否存在异常进行检测,并进行综合交叉印证,确定重点怀疑数据,然后,删除这些可疑数据,再将删除前后表征模型优劣的若干个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比对。实证研究表明,三年数据中存在异常的公司都较好地得到定位,与实际结果相符较好,这对于规范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促进创业板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治理结构调整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有积极意义。4)以2011年的160家期货公司为样本,以净利润为响应变量,以净资本、客户权益等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利用数据建模诊断方法,对数据点是否存在异常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数据中存在异常的公司都较好地得到定位,这对于规范期货市场健康发展、促进期货公司加强内部治理结构调整有积极意义。5)以近三年的94家证券公司为样本,以净利润为响应变量,以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等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利用数据建模诊断方法,对数据点是否存在异常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三年数据中存在异常的公司都较好地得到定位,这对于规范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促进证券公司加强内部治理结构调整有积极意义。

李健元[7](2011)在《中美股市股本及其影响因素比较与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2010年底中国上市公司普通股股票总市值4.8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上市公司普通股股票总市值17.17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从各种指标总量来看,中国都位于世界前列,但与此同时,中国股票市场的各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股票市场是为适应经济转轨的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典型的政府推动和行政调控的特点,还不能有效发挥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也不能体现经济发展“晴雨表”的作用。本文通过中美两国股市的比较,研究股票市场的基本制度和发展趋势,以期找到制约中国股市发展的根本问题。任何一国长期大牛市的基本特征都表现为随着市场股票价格的上涨,其平均每股收益不断提高、平均市盈率不断由高走低的过程。在股价、股本及净利润这三个决定每股收益和市盈率的变量中,如果股本和净利润增长速度不变,股价上涨速度过快则股价泡沫产生。如果股价和净利润上涨速度不变,股本增长速度过快,也会降低每股收益导致股价泡沫的产生。相反,在股价和净利润增长速度不变的条件下,抑制和减少总股本的增长速度也会提高每股收益,降低高企的市盈率。股本规模(Equity Size)是反映和衡量上市公司经营规模、主营业务规模、净利润规模及公司价值的指标,这一指标在成熟股市通常以股票市值表示。在中国由于限售股的存在和绝大部分国有股虽然解禁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全流通特殊性以及总市值的不确定性,这一指标只能以总股本替代。1990年~2010年的20年中,以纽交所、纳交所为主板的美国股市经历了两次牛市和两次熊市,其中1990年~2000年为10年大牛市,2002年~2007年为6年大牛市,2001年~2002年为1年大熊市,2008年~2009为1年大熊市。这种牛长熊短的格局既与美国的经济走势、美国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有关,又与美国股市政策,尤其是美国股市的股本管理政策有关。本文从美国股市股本管理政策出发,从美国股票市场的股票供给管理和股票资金的需求管理两个主要层次探讨美国股市和中国股市存在的问题及两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趋势。本文分8章。第1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及研究框架,从中美股市市值对比、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性质的差异、上市公司净利润占全国企业净利润之比、中美股民和基民数量占总人口比重、中美上市公司科技行业净利润占比等几个方面引出中美两国股市作为反映经济晴雨表的差异。第2章是“中美股市IPO比较”,研究中美两国IPO的差异。在这一章,本文研究中美两国首发股本的巨大差异,并分析美国股市首发规模小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私营、民营企业上市股本规模不大;(2)纽交所长期严格的上市制度;(3)美国没有国有企业使得美国股市首发没有大盘股。中国股市首发股本规模大也有三个原因:(1)国有企业上市主要为脱困是股本偏大的根本原因;(2)股权分置是国企上市股本规模大的第二原因;(3)中国社保制度的不健全使国有企业上市时不良资产和微利资产无法彻底剥离而形成股本规模过大。第3章是“中美股市增发比较”,研究中美两国增发的差异。在这一章,本文研究中美两国股市增发股本的差异,得出增发股本规模偏大是中国股市股本规模偏大的重要原因。通过本章研究发现,美国股市增发规模很小,但中国股市增发股本规模过大。本章分析认为美国股市没有恶意圈钱式的增发与市场机制有关。中国股市增发规模过大的有三个原因:(1)没有因增发过多致股价下跌而被收购的机制;(2)沪深股市股本大,平均股价低是增发股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3)大股东一股独大很难抑制增发圈钱的弊端。第4章是“中美股市送股比较”,在这一章,本文重点研究了送股信号理论与最优股价区间理论,认为此两种理论是送股理论的核心。并通过美国股市的送股实证研究证明美国上市公司的送股行为符合送股的理论。本章研究发现美国的送股公司样本反映了送股公司是净利润高成长公司,而中国沪深股市送股样本整体不是高成长公司,也并非沪深A股的主要盈利板块,并且送股样本整体业绩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最终通过对中国沪深A股送股的实证研究证明送股公司的送股行为整体不符合送股理论。第5章是“中美股市回购比较”,研究中美两国股市回购的差异。在这一章,本文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在股市股本回购的数量上存在巨大的差异。美国股市每年都会有大量股票从二级市场回购并注销,有效地减少了美国股市的总股本,提高了股票市场的加权每股收益。而中国股市上市公司股份的回购数量较少,致使中国股市没有有效减少股票供给、平衡股票市场股票供给与资金需求的有效机制。第6章是“中美股市股本比较”,本章综合第二章到第五章的内容,从首发、增发、送股、回购四个方面对中美股市股本进行总体比较研究,并得出两国总体股本规模差异较大的事实。通过研究,本章发现美国纽交所和纳交所上市公司家数高速扩容与高速缩容并存,同时认为其原因有三个:(1)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是大规模摘牌的第一原因;(2)不断提高退市标准和严格的退市制度是大规模摘牌的第二原因;(3)健全的三板市场是纽交所和纳交所能够实现大规模摘牌的第三原因。第7章是“中美代际人口变化、收入水平与股市发展”,本章研究人口代际变化和收入水平对股市发展的影响,通过中美代际人口数量的结构差异、人均收入增长、中产阶层数量增长的数据分析,探讨中美股市从下一代投资者数量和收入增长情况来看,中美股市的未来资金需求及股票市场发展趋势。另外,2013年将是美国最大的人口群体“战后婴儿潮一代”开始进入退休的重要年份,资产价格暴跌假说(Asset Melton Hypothesis)将对未来美国股票市场产生重大压力,因此美国人口代际数量变化便成为美国股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本章通过美国代际人口数量变化、收入变化研究美国代际人口结构对美国股市过去和将来的影响。本文在第6章和第7章针对股本规模、人口代际变化以及收入水平对股市发展影响给出了若干建议。第8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结论有三点:(1)沪深股市相对美国股市缺乏有效的股本管理机制和长期的股本管理战略。(2)沪深巨大权重股的存在使加权每股收益、市盈率等指标严重失真。(3)2006年后美国股市的股票供给量明显减少。政策建议有三点:(1)管理层应将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调整和股本管理政策作为一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增加股市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与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是增加股票市场稳定需求的重要手段。(3)应该利用中国的代际人口的优势加速发展资本市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从一国人口代际数量的巨大变化分析一国股票市场的资金需求增加与减少对股市牛熊转换的影响,为研究股市发展规律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2)本文通过分析抑制一国股票总股本各种方式以控制一国股票市场的总供给,以期平衡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保持一国股市的长期稳定或实现“牛长熊短”的股票市场健康的发展方式。(3)本文研究成熟股市有自动抑制股本泡沫的机制,即通过收购并购中的现金收购、换股收购、股本回购、自动缩股、提高首发标准和退市标准等一系列消除存量股本泡沫和抑制增量股本泡沫的措施,使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远快于股本扩张速度。(4)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中国应该借鉴美国的做法,采取主动抑制股本过快增长的措施,从而不断提高沪深股市的每股收益,不断降低市场的市盈率,避免股市的大起大落,使中国投资者能够分享中国经济成长带来的财产性收入的新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了论证。

刘勘[8](2007)在《“现金”至尊》文中认为以“现金流量”指标为主线,成为目前反复震荡的市场中,股价结构调整的依据。选择每股税后利润和每股现金流量净额“双高”个股,是稳健获利的关键。

李彦[9](2007)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时代我国券商业务创新与盈利模式转型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券商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证券市场重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十余年的发展中,我国券商的盈利模式是一种广义上的“通道式”盈利模式,即证券公司通过为客户提供各种通道来获得收入。这些通道主要包括交易通道和发行通道,其中交易通道对应券商的经纪业务,发行通道对应券商的承销业务。这种以“通道”为主的盈利模式造成了券商之间的同质竞争态势,业务范围狭窄,业务结构高度雷同,盈利模式趋于一致。就业务结构来看主要局限于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经纪等传统业务,结构单一并且与市场的活跃程度高度相关。当市场剧烈波动时,由于券商缺乏避险工具,缺乏长期稳定的利润支撑点,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生存与发展。我国券商盈利模式单一,究其原因有市场因素和券商自身因素的影响,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受到股权分置这一制度性因素的影响。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我国券商面临着诸如美林、花旗等有着成熟盈利模式的国际大型投资银行的挑战,亟待进行业务创新与盈利模式的转型。本文在股权分置改革这一背景下,探讨了我国券商业务创新与盈利模式的转变。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导论,阐述了本论文研究问题的相关背景,并简要地概括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盈利模式及券商盈利模式问题的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在第二章我国券商的基本分析中,阐述了我国券商业务范围及作用,并对其发展历程作了回顾。在第三章中用实证分析法,结合图表分析和数据对比分析,对我国券商的盈利模式及国外同业的盈利模式进行了比较,总结出了我国券商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阐明了其原因。针对第三章中提出的我国券商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在第四章股权分置改革后时代我国券商发展环境分析中,从宏观角度阐明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客观历史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最后在第五章中,从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具体地阐述了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券商的业务创新与盈利模式的转型路径。

王柱栋[10](2007)在《07机会源于升值及制度变革——访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所长高利》文中研究指明高利看起来是个处事沉稳、低调的人,跟他相处的时间里我明显感觉到他善于公司管理、注重团队建设并与下属保持充分的、良好的沟通。他对07年股市的看法,可以用他的助理杨刚的话来概括“,我们认为A股市场已步入一轮大的牛市,而这个牛市将能延续数年。但牛市并不意味着单边上涨,更可能的是阶段性的稳步推进。对于07年市场的表现,我们预期A股市场继续单边走高或者大幅下跌的可能性都不大。从技术分析的角度判断,我们预期07年一季度A股市场有望承接06年的强势继续冲高,二、三季度则可能由高位振荡逐渐步入调整。早则四季度或晚至08年初市场将展开新一轮大的上升浪,其力度将至少等同于本轮行情。”

二、中信证券上市与股价结构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信证券上市与股价结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创新
    1.3 论文的主要不足之处
    1.4 研究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政府救助股市的必要性研究
        2.1.1 股市危机的特征
        2.1.2 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利弊之争
    2.2 政府救市政策的方式及政策效应的评价
        2.2.1 政府干预政策的目标及方式划分
        2.2.2 股市平准基金的设立
        2.2.3 政府干预股市的政策效应
    2.3 中国政府干预股票市场行为研究总结
        2.3.1 中国政府干预股市的必要性研究
        2.3.2 中国政府历次干预股市的方式及影响分析
        2.3.3 2015年中国股市崩盘的成因分析
        2.3.4 中国政府救市行为的理论研究与不足
        2.3.5 中国政府救市行为的实证研究与不足
    2.4 政府股市干预策略的处置理论探究
        2.4.1 政府干预措施退市的必要性
        2.4.2 政府干预措施的退出困境
        2.4.3 中国政府救市行动的后处置研究进展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各国(地区)政府股市救助政策的比较
    3.1 自由放任走向积极干预的美国股市
        3.1.1 “黑色星期四”:自由放任主义
        3.1.2 “黑色星期一”:建立熔断机制
        3.1.3 2000年互联网泡沫:交易制度改革
        3.1.4 2008年金融危机:不良资产救助计划
        3.1.5 2020年股市崩盘:无限量量化宽松
    3.2 股市平准基金盛行的亚洲市场
        3.2.1 日本经济泡沫与非传统货币政策
        3.2.2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政府注资
        3.2.3 俄罗斯金融危机与政府借贷
        3.2.4 1998年中国香港金融危机与盈富基金
        3.2.5 中国台湾股市危机与股市平准基金
    3.3 中国大陆的股市干预史
        3.3.1 中国2015年以前的历次股市干预
        3.3.2 2015年中国政府救市计划简介
        3.3.3 中国政府的股市干预措施总结
    3.4 各国(地区)政府救市政策对比
    小结
第四章 中国政府入市的理论分析
    4.1 噪声交易模型在中国股市的适用性
    4.2 入市模型基本假设
    4.3 无政府干预的市场均衡
    4.4 政府股市干预的行为及其目标
    4.5 政府干预下的市场均衡
    4.6 政府入市效应的理论假说
    小结
第五章 中国政府救市资金运行的统计分析
    5.1 救市资金持股统计
        5.1.1 持股规模
        5.1.2 持股结构
    5.2 救市资金动态追踪
        5.2.1 持股规模变动
        5.2.2 持股结构调整
    5.3 救市资金持股指数编制
        5.3.1 指数计算说明
        5.3.2 救市资金整体持股指数
    小结
第六章 中国政府救市效果的实证检验
    6.1 救市资金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6.1.1 流动性衡量及假设
        6.1.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6.1.3 变量说明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6.1.4 DID流动性实证结果
        6.1.5 稳健性检验
    6.2 救市资金对市场整体波动性的影响
        6.2.1 模型设定及假设
        6.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6.2.3 序列平稳性检验
        6.2.4 GARCH模型检验结果
    6.3 救市资金对个股波动性的影响
        6.3.1 模型设定及假设
        6.3.2 样本描述性统计
        6.3.3 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检验结果
        6.3.4 GMM稳健性检验
    6.4 救市资金的影响机制分析
        6.4.1 噪声交易的量化
        6.4.2 噪声交易机制检验
    小结
第七章 中国政府股市救助资金退出策略(后处置)研究
    7.1 中国政府退市策略的理论研究
        7.1.1 退市模型设定
        7.1.2 定义均衡策略
        7.1.3 退市均衡策略求解
        7.1.4 两期模型下的政府退市策略设计
        7.1.5 政府退市模型的政策含义
    7.2 救市资金退市的现实依据
        7.2.1 收益率估算方法
        7.2.2 救市资金初始成本核算
        7.2.3 救市资金累计收益率核算
        7.2.4 救市资金与A股股指收益比较
        7.2.5 救市资金收益横向比较
    小结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综合治理水平对上市证券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分析 ——以X证券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主要特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回顾
        2.1.1 金融监管理论
        2.1.2 效率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关于公司内部治理的研究
        2.2.2 关于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监管体系的研究
        2.2.3 关于构建公司治理指数的研究
        2.2.4 关于公司经营效率的研究
        2.2.5 文献评述
第3章 上市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与经营效率情况
    3.1 我国上市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现状
        3.1.1 内部治理现状
        3.1.2 外部监管现状
    3.2 我国上市证券公司的经营效率情况
        3.2.1 静态效率情况
        3.2.2 动态效率情况
    3.3 小结
第4章 基于案例的理论分析
    4.1 案例的选择与简介
        4.1.1 案例的选择
        4.1.2 公司发展历史与经营情况简介
        4.1.3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4.1.4 公司的组织架构
        4.1.5 公司的治理、合规与稽核
    4.2 案例问题的简析
        4.2.1 内部治理情况
        4.2.2 风控合规情况
        4.2.3 经营情况
        4.2.4 小结
    4.3 综合治理对经营效率的影响路径分析与研究假设
        4.3.1 内部治理对经营效率的影响
        4.3.2 外部监管对经营效率的影响
第5章 综合治理水平对经营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5.1 基于Tobit的回归分析
        5.1.1 Tobit模型的简介
        5.1.2 实证分析过程
    5.2 实证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本文结论
    6.2 相关建议
        6.2.1 对X证券公司的建议
        6.2.2 对监管当局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发行GDR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 ——以华泰证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
    1.3 研究思路与预期创新
    1.4 本文研究的应用价值
2 文献回顾
    2.1 资本市场开放
    2.2 境外投资者
    2.3 股权结构
    2.4 盈余质量
    2.5 盈余管理
    2.6 概括性评论
3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GDR的基本概念
    3.2 代理理论
    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4 利益相关者理论
    3.5 理论分析
4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4.1 案例选择与背景介绍
    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 案例研究
    5.1 公司概况
    5.2 GDR首次公告的事件反应
    5.3 发行GDR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5.3.1 控股股东增持
        5.3.2 股权激励计划
        5.3.3 股权结构变化
        5.3.4 小结
    5.4 公司发行GDR产生的经济后果
        5.4.1 投机交易
        5.4.2 股价崩盘
    5.5 发行GDR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5.5.1 盈余可靠性
        5.5.2 盈余结构性
        5.5.3 盈余持续性
6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市场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可比对象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市场法估值的技术思路
        2.1.1 市场法估值的基本模型
        2.1.2 市场法应用的前提
        2.1.3 市场法在实践中的估值流程
    2.2 企业生命周期划分的相关理论
        2.2.1 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模型
        2.2.2 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特点
3 可比对象选择优化方案的建立
    3.1 市场法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1 市场法的应用现状
        3.1.2 市场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 优化方案设计
        3.2.1 非财务因素层面的优化
        3.2.2 财务因素层面的优化
4 优化方案应用案例分析——以中信证券为例
    4.1 案例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1 样本期
        4.2.2 样本筛选及来源
    4.3 证券行业分析
        4.3.1 证券行业的生命周期
        4.3.2 证券行业的业务结构
        4.3.3 证券行业的特点总结
    4.4 优化方案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4.4.1 非财务因素层面的筛选
        4.4.2 财务因素层面的筛选
    4.5 应用结果验证
5 结论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论文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5)浅析金融转型背景下投行分支机构的经营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及基本结构
第二章 战略管理理论及我国金融转型背景
    2.1 战略管理基础理论
        2.1.1 战略管理的概念
        2.1.2 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1.3 战略的内涵
        2.1.4 战略管理的构成要素
        2.1.5 战略管理的层次与分类
        2.1.6 战略管理的SWOT分析方法
    2.2 金融脱媒的趋势
        2.2.1 金融脱媒的原因
        2.2.2 金融脱媒的具体表现及后果
    2.3 金融转型
        2.3.1 金融转型的原因
        2.3.2 金融服务对象的转型
        2.3.3 金融服务内容的转型
        2.3.4 金融服务方式转型
第三章 投行分支机构业务转型背景及中信证券的行业地位
    3.1 投行分支机构业务转型的原因
        3.1.1 外部原因分析
        3.1.2 内部原因分析
    3.2 投行分支机构业务转型的内容
        3.2.1 业务结构转型
        3.2.2 客户结构转型
        3.2.3 服务与产品转型
    3.3 中信证券的行业地位
        3.3.1 中信集团简介
        3.3.2 中信证券简介
        3.3.3 中信证券的专业地位
        3.3.4 中信证券的市场地位
        3.3.5 分支机构案例概况
第四章 投行分支机构内部环境分析(SW)
    4.1 优势因素(Strengths)分析
        4.1.1 强大的总部资源优势
        4.1.2 突出的营销网络优势
        4.1.3 丰富的产品体系优势
        4.1.4 全面的人才队伍优势
        4.1.5 完备的后台支持优势
    4.2 劣势因素(Weakness)分析
        4.2.1 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
        4.2.2 业务及客户结构欠缺平衡
        4.2.3 市场营销策略仍需完善
        4.2.4 客户服务手段不够丰富
        4.2.5 运营管理质量有待提高
        4.2.6 经营管理理念需进一步提升
第五章 投行分支机构外部环境分析(OT)
    5.1 机会因素(Opportunity)分析
        5.1.1 市场需求机遇
        5.1.2 监管及创新红利机遇
        5.1.3 行业结构变化机遇
    5.2 威胁因素(Threat)分析
        5.2.1 发展瓶颈
        5.2.2 市场环境变化
        5.2.3 客户需求变化
        5.2.4 竞争对手变化
        5.2.5 业务结构变化
第六章 基于SWOT分析的投行分支机构经营战略制定与实施
    6.1 中信证券分支机构案例分析
        6.1.1 经营分析
        6.1.2 存在问题
        6.1.3 解决对策
        6.1.4 经营目标
    6.2 投行分支机构SWOT战略分析
        6.2.1 优势—机会(SO)战略
        6.2.2 劣势—机会(WO)战略
        6.2.3 优势—威胁(ST)战略
        6.2.4 劣势—威胁(WT)战略
        6.2.5 战略目标
    6.3 投行分支机构的经营战略选择与制定
    6.4 战略实施
        6.4.1 业务规划
        6.4.2 市场营销
        6.4.3 客户服务
        6.4.4 运营管理
        6.4.5 企业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6)异常点诊断技术在我国证券行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异常点的检测和识别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
        1.2.2 异常点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
        1.2.3 异常点的应用方面研究进展
    1.3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概述
        1.4.1 异常点分析与统计诊断的关系
        1.4.2 异常点与强影响点的关系
        1.4.3 几个主要诊断统计量
    1.5 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的主要创新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2 异常点的影响及检测
    2.1 异常点可能导致次优的市场选择
    2.2 LOF异常点检测方法
    2.3 IPO循环中金融时间序列异常点的检测方法
    2.4 金融时间序列中基于小波技术的异常点检测
3 异常点的产生原因及处理
    3.1 系统误差
    3.2 随机误差
    3.3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关系
    3.4 误差的非正态分布
    3.5 常用的异常点剔除准则
4 异常点诊断技术在股市异动中的应用
    4.1 上市公司股价异动诊断分析
        4.1.1 研究现状
        4.1.2 数据收集与回归分析过程
        4.1.3 回归结果分析过程
        4.1.4 对比分析及结论
    4.2 我国股市现状诊断研究
        4.2.1 研究现状
        4.2.2 数据收集与回归分析过程
        4.2.3 回归结果分析过程
        4.2.4 对比分析及结论
5 异常点诊断技术在证券机构治理中的应用
    5.1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诊断分析
        5.1.1 研究现状
        5.1.2 数据收集与回归分析过程
        5.1.3 回归结果分析过程
        5.1.4 对比分析及结论
    5.2 我国期货公司经营状况诊断研究
        5.2.1 研究现状
        5.2.2 数据收集与回归分析过程
        5.2.3 回归结果分析过程
        5.2.4 对比分析及结论
    5.3 我国证券公司经营状况诊断分析
        5.3.1 研究现状
        5.3.2 数据收集与回归分析过程
        5.3.3 回归结果分析过程
        5.3.4 对比分析及结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后记

(7)中美股市股本及其影响因素比较与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
        1.2.1 股本规模研究
        1.2.2 人口代际数量变化、收入与股市发展
2 中美股市IPO比较
    2.1 IPO文献综述
        2.1.1 IPO收益率理论文献回顾与评述
        2.1.2 IPO公司绩效研究文献回顾与评述
    2.2 美国股市IPO分析
        2.2.1 美国纽交所IPO统计与绩效分析
        2.2.2 美国纳交所IPO统计与绩效分析
    2.3 中国股市IPO分析
        2.3.1 沪深股市IPO统计与分析
        2.3.2 沪深股市IPO绩效分析
3 中美股市增发比较
    3.1 增发文献综述
        3.1.1 增发理论文献回顾
        3.1.2 增发理论文献评述
    3.2 美国股市增发分析
        3.2.1 美国股市增发统计与分析
        3.2.2 美国股市增发绩效分析
    3.3 中国股市增发分析
        3.3.1 沪深股市增发统计与分析
        3.3.2 沪深股市增发绩效分析
4 中美股市送股比较
    4.1 送股文献综述
        4.1.1 送股理论文献回顾
        4.1.2 送股理论文献评述
        4.1.3 最优股价区间理论的实证研究
    4.2 美国股市送股分析
        4.2.1 美国纽交所送股统计与分析
        4.2.2 美国纽交所送股绩效分析
    4.3 中国股市送股分析
        4.3.1 沪深股市送股统计与分析
        4.3.2 沪深股市送股绩效分析
5 中美股市股本回购比较
    5.1 回购文献综述
        5.1.1 回购文献回顾与评述
        5.1.2 国内研究综述
    5.2 美国股市股本回购分析
        5.2.1 美国股市股本回购统计
        5.2.2 美国股市股本回购分析
    5.3 中国股市股本回购分析
        5.3.1 沪深股市股本回购统计
        5.3.2 沪深股市股本回购分析
6 中美股市股本比较研究
    6.1 股本规模文献综述
        6.1.1 股本规模理论文献回顾
        6.1.2 股本规模理论文献评述
    6.2 美国股市股本变化分析
        6.2.1 美国股市上市家数的扩容与缩容
        6.2.2 美国股市股本、净利润、收益统计
    6.3 中国股市股本变化分析
    6.4 中美股市股本比较
    6.5 中美股市股本差异分析
        6.5.1 中国股市股本泡沫产生的原因
        6.5.2 股本规模过大之不利之处
    6.6 小结及政策建议
        6.6.1 小结
        6.6.2 政策建议
7 中美代际人口变化、收入水平与股市发展
    7.1 相关文献综述
        7.1.1 国外文献综述
        7.1.2 国内文献综述
        7.1.3 资产价格暴跌假说的简略评述
    7.2 美国代际人口变化与股票市场
        7.2.1 2001~2010年美国退休基金账户参与者的股票类资产的减持情况
        7.2.2 美国代际人口变化对美国股市的影响
    7.3 中国代际人口变化与股市发展
        7.3.1 中国代际人口变化统计
        7.3.2 中国代际人口变化分析
    7.4 人均收入、中产阶层与股市发展
        7.4.1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
        7.4.2 中美人均收入、中产阶层比较
    7.5 小结与政策建议
        7.5.1 小结
        7.5.2 政策建议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政策建议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8)“现金”至尊(论文提纲范文)

“现金流”成股价结构调整依据
“现金流量”是企业获利能力的质量指标
选择“双高”指标挖掘成长股

(9)股权分置改革后时代我国券商业务创新与盈利模式转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回顾
        1.2.1 盈利模式的概念
        1.2.2 有关券商盈利模式的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我国券商的基本分析
    2.1 证券公司的定义及业务范围
        2.1.1 法律意义上证券公司的概念
        2.1.2 经济学意义上证券公司的概念
        2.1.3 本文研究的证券公司的概念
        2.1.4 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
    2.2 券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2.3 我国券商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我国券商的盈利模式及与国外同业的比较
    3.1 我国券商的盈利模式
        3.1.1 从我国券商总体状况探讨券商盈利模式现状
        3.1.2 从我国券商的利润构成探讨券商盈利模式现状
    3.2 美国券商的盈利模式
        3.2.1 美国券商盈利模式的变革及效果
        3.2.2 美国券商的收入结构
        3.2.3 大型投资银行的收入结构及相应的发展战略
        3.2.4 美国专营证券经纪业务公司的专业化低成本经营模式
        3.2.5 美国券商盈利模式的特点
    3.3 我国券商盈利模式形成的原因
        3.3.1 制度方面的原因.
        3.3.2 券商自身的因素
第四章 股权分置改革后时代我国券商发展环境分析
    4.1 股权分置改革后时代我国券商的发展机会
        4.1.1 股权分置改革回顾
        4.1.2 股权分置改革后时代我国券商发展机遇
    4.2 股权分置改革后时代我国券商面临的挑战
        4.2.1 证券市场经营环境的挑战
        4.2.2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挑战
        4.2.3 我国券商与竞争对手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股权分置改革后时代我国券商的业务创新与盈利模式转型
    5.1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新特点
    5.2 创新—我国券商盈利模式转变的方向与路径
        5.2.1 经纪业务的创新
        5.2.2 投资银行业务创新.
        5.2.3 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
        5.2.4 券商外延式发展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信证券上市与股价结构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D]. 王晓丹. 山东大学, 2020(02)
  • [2]综合治理水平对上市证券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分析 ——以X证券公司为例[D]. 杨鸿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发行GDR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 ——以华泰证券为例[D]. 杨玉晶.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市场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可比对象的选择[D]. 张耀丹. 云南大学, 2019(03)
  • [5]浅析金融转型背景下投行分支机构的经营战略[D]. 朱炳瑜.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2)
  • [6]异常点诊断技术在我国证券行业中的应用研究[D]. 刘天. 东北财经大学, 2014(02)
  • [7]中美股市股本及其影响因素比较与发展趋势研究[D]. 李健元.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8]“现金”至尊[J]. 刘勘. 证券导刊, 2007(19)
  • [9]股权分置改革后时代我国券商业务创新与盈利模式转型探讨[D]. 李彦.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5)
  • [10]07机会源于升值及制度变革——访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所长高利[J]. 王柱栋. 股市动态分析, 2007(02)

标签:;  ;  ;  ;  ;  

中信证券上市及股价结构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