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抗原体外刺激HCV感染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集落增殖的实验研究

病毒抗原体外刺激HCV感染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集落增殖的实验研究

一、病毒性抗原体外刺激HCV感染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集落增殖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丁黎莉[1](2021)在《白介素-37通过髓源性抑制细胞影响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胰酶在体内异常激活所导致的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反应。促炎免疫与抗炎免疫系统失衡是促进疾病进展的重要机制。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是骨髓来源的调节性免疫细胞,可通过精氨酸酶(Arginase)-1、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免疫抑制性受体(immune receptors,IRs)等机制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含免疫球蛋白和ITIM基序的T细胞免疫受体(T cell immunoreceptor with Lg and ITIM domains,TIGIT)作为一种新型的IRs,对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的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但是TIGIT在AP中T细胞上表达的变化及其作用目前尚无报道。白介素(interleukin,IL)-37是新发现的抗炎因子,可通过诱导调节性免疫细胞表型转化等方式发挥抗炎作用。我们在预实验中发现AP患者血浆中IL-37升高。本研究通过分析AP患者体内MDSC、IL-37的变化,结合体外实验进一步阐释IL-37通过影响MDSC的抑制功能,影响AP的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其机制,为AP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法(flow cytometry,FCM)测定患者及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中HLADR-CD11b+MDSC及其亚群CD66b+CD14-粒细胞样及CD66b-CD14+单核细胞样MDSC比例与数目,并分析与APACHE II评分、C-反应蛋白、住院天数(length of stay,LOS)的相关性。应用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染色测定T细胞增殖法分析HC来源与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来源的MDSC的抑制功能。应用FCM进一步分析及来源的Arg-1、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MDSC表面CD155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表达有无差异。(2)应用FCM测定HC及AP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及其亚群CD4+、CD8+T细胞比例、数量。测定HC与来AP来源的CD3+T细胞及其亚群CD4+、CD8+T细胞中的IFN-γ的比例及细胞表面TIGIT的差异。分析CD3+T细胞及其亚群细胞表面TIGIT表达与IFN-γ的表达、细胞增殖能力之间的关系。(3)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HC、AP患者血浆IL-37浓度,并检测其与APACHE II评分、MDSC之间的相关性。体外分析IL-37处理组与未处理组的MDSC的比例、Arg-1、ROS及MDSC表面CD155的表达变化。将IL-37处理的与未处理的MDSC细胞分别与T细胞共培养,检测各孔细胞增殖率。将HC及SAP来源的MDSC与TIGIT+及TIGIT-细胞分别共培养,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率变化,揭示抑制细胞可能机制。研究结果:(1)AP患者外周血中MDSC细胞及其亚群G-MDSC、M-MDSC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比例及绝对计数增加,且与APACHE II评分、C-反应蛋白正相关。SAP患者来源的MDSC对CD3+T细胞抑制作用增强。SAP来源的MDSC较HC组的Arg-1、ROS、CD155表达升高。(2)AP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及其CD4+、CD8+亚群在PBMC中比例及数量减少,且各T细胞亚群IFN-γ分泌减少。AP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TIGIT表达比例较HC组降低。TIGIT+T细胞较TIGIT-T细胞IFN-γ分泌增多,细胞增殖能力增强。(3)AP患者血浆中IL-37浓度较HC升高,与MDSC呈负性相关。IL-37在体外不能诱导PBMC中细胞向MDSC转化,但是可以增强MDSC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IL-37在体外降低MDSC的ROS、CD155的表达,对Arg-1表达强度无影响。阻断ROS降低MDSC表面CD155的表达。MDSC对TIGIT+T细胞具有抑制功能,而对TIGIT-T细胞无抑制功能。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MDSC在AP患者体内增多,且MDSC抑制功能增强,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MDSC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CD155/TIGIT途径实现的。AP患者外周血中IL-37因子升高,IL-37增强MDSC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其增强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为探究AP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阻止AP进展为SAP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孙琳[2](2021)在《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诱导,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共同介导胰岛β细胞损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T1DM发病率明显增加,而患者进行性的胰岛功能下降导致其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治疗,鉴于其逐年增长的发病率和随之出现的多系统并发症,T1DM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目前,T1D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T细胞相关的研究一直是1型糖尿病的研究热点,而近年来除了CD4+T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D8+T细胞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进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淋巴细胞活化信号分子家族(signaling lymphocyte activated molecular family,SLAMF)被报道在多种免疫异常疾病中表达异常,并显着影响包括CD8+T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分化及功能。然而对T1DM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的表达情况未被报道,且对于T1DM中SLAMF分子如何通过影响CD8+T细胞功能仍不明确。为探讨这一问题,本课题通过对T1DM患者及非肥胖的糖尿病小鼠模型(non-obese diabetic,NOD)免疫细胞分化情况及SLAMF分子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mRNA测序及相关的体外细胞实验,以期探讨T1DM免疫系统异常分化及SLAMF分子表达对T1DM免疫微环境下CD8+T细胞功能和命运的影响。研究方法:(1)对T1DM患者及健康对照组(health control,HC)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T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及其亚群、B细胞等免疫细胞比例进行分析,并检测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的表达情况;(2)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T1DM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情况进行检测,分析SLAMF4分子与细胞活化状态和细胞因子分泌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一般临床资料的相关性;(3)对自发性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NOD小鼠进行体重、随机血糖监测及小鼠尾静脉采血,对小鼠胰腺组织留取病理,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HE)染色,观察其组织细胞形态、炎细胞浸润情况;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外周血、胰腺引流淋巴结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4)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得到纯化的T1DM患者的SLAMF4+CD8+T细胞和SLAMF4-CD8+T细胞,并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及临床意义;(5)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脐带血细胞中CD8+T细胞,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刺激下进行培养,检测作用不同时间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6)采用磁珠分选联合流式细胞分选技术正常健康人SLAMF4阳性CD8 T细胞和SLAMF4阴性CD 8 T细胞分别进行分选,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刺激下进行体外扩增,用CFSE标记细胞,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于Day6检测两种细胞的凋亡情况。研究结果:(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比例与HCs比较存在异常,表现为CD4+T细胞和B细胞比例增多,Treg细胞的比例降低,总NK细胞及其CD56dim亚群的NK细胞比例减低,CD56bright亚群的NK细胞比例升高。与HCs相比,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SLAMF4阳性的总T细胞百分比降低,且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明显降低;SLAMF3分子表达在B淋巴细胞比例有所降低,SLAMF5在NK细胞表面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且与SLAMF4阴性CD8+T细胞相比,SLAMF4阳性CD8+T细胞具备更强的分泌促炎因子IFN-γ和TNF-a的能力;在与T1DM相关的一般临床指标的分析中,发现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T1DM病程呈负相关。(3)与同周龄的Balb/c小鼠相比,NOD小鼠CD4+T细胞及CD4+CD25+的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mRNA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1型糖尿病中SLAMF4作用后的CD8+T细胞表现出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改变,包括T细胞受体信号相关的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分泌及细胞凋亡通路,差异表达的基因中也有多个与凋亡相关的基因,说明SLAFM4在1型糖尿病中调控CD8+T细胞的活性与命运。(5)通过体外培养人脐带血CD8+T淋巴细胞发现,一定程度的抗原刺激可促进SLAMF4在脐带血na?ve CD8+T细胞表面上调表达,随着免疫活化的时间延长,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调。(6)通过SLAMF4阳性CD8+T细胞和SLAMF4阴性CD8+T细胞经CFSE标记后体外培养,发现SLAMF4阴性CD8+T细胞对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TCR刺激更敏感、更易扩增,增殖能力强,而SLAMF4阳性CD8+T细胞更容易凋亡。研究结论:(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分化比例与HCs相比存在异常,且外周血T细胞及B细胞表面多种SLAM分子表达水平发生变化,结合课题组前期结果,这在T1DM及T2DM之间存在一定共性和不同之处。(2)与HCs相比,T1DM患者SLAMF4阳性CD8 T细胞百分比显着下降,且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有关。在T1DM患者中,SLAMF4+CD8+T细胞百分比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1型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3)在动物模型中我们发现NOD小鼠也存在外周血T细胞异常分化状态。且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百分比逐渐下降,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患者CD8+T细胞功能调控及凋亡显着相关,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增殖能力较差且更容易凋亡,故体内持续抗原刺激会导致表达SLAMF4的CD8+T细胞的百分比降低,使其发挥类似调定点作用。综上所述,本课题首次分析了T1DM疾病模型中的SLAMF分子家族的表达谱,为SLAMF分子与T1DM免疫细胞的调控提供了实验证据,证实了在1型糖尿病免疫微环境中SLAMF4表达对CD8+T细胞的功能影响和命运的调控及SLAMF4阳性CD8+T细胞比例变化的具体机制,提示SLAMF4分子可能为T1DM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或免疫干预提供新靶点。

刘皎皎[3](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周小博[4](2020)在《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解毒化瘀方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 L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HBV-ACLF患者50例,随机分西药组(西医治疗)25例和中西药组(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治疗)25例,分别予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观察患者生存、好转情况,比较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TBil、Alb、ALT、AST、PTA及MELD评分,评估解毒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健康人外周血Th17、Treg所占CD4+T细胞的比例作对照,予治疗前、治疗8周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水平,观察解毒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中西药组8周存活率(76%)优于西药组(48%);中西药组好转率(60%)优于西药组(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TBi 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上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4周,中西药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Bi 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上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8周,中西药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Bi L、MELD评分上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在Alb、ALT、AST、PTA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前HBV-ACLF患者Th17、Treg细胞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8周,中西药组和西药组的Th17细胞水平均下降,且中西药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中西药组Treg细胞水平下降,而西药组Treg细胞明显高于中西药组,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治疗HBV-ACLF,可以提高患者存活率、好转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凝血功能;降低Th17、Treg细胞水平,纠正免疫平衡失调。以解毒化瘀方为主的中西医联合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其疗效机制可能与降低Th17、Treg细胞水平有关。

国家[5](2020)在《干扰素调节因子5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早期预警中的可能作用》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负担。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组织病理类型,约占肺癌病例的85%-90%。炎症和癌症密切相关,已成为癌症的一个重要标志。干扰素调节因子5(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5,IRF5)是固有免疫反应信号通路的关键转录因子,参与调控Ⅰ型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IL)-6、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γ诱导蛋白(IP)-10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同时也在巨噬细胞极化、B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浆细胞分化和抗体分泌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调节作用。此外,IRF5还可以促进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IRF5在癌症中的作用可能与癌症类型有关。有研究显示:IRF5在乳腺癌和肝癌中发挥抑癌作用,而在甲状腺癌和肾癌中则促进肿瘤发展。目前,仅有体外研究发现IRF5可能抑制NSCLC的发展,尚没有从临床角度探索IRF5在NSCLC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明确IRF5在NSCLC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及作用,为NSCL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IRF5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应用反转录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流式细胞术和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CBA)等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IRF5及其相关炎症因子IL-6、IL-10、TNF-α和IP-10的表达情况;应用PCR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IRF5 rs77571059和rs2004640两个位点的基因型。结果:1.NSCLC组织中IRF5的蛋白质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组织,尤其在<45岁和≥60岁患者表现显着。2.在NSCLC组织中,早期癌组织中IRF5的蛋白质水平显着高于进展期癌组织,但其在肺腺癌和肺鳞癌组织中的蛋白质水平无明显差异。3.NSCLC组织中IRF5蛋白质水平高的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癌组织中IRF5蛋白质水平低的患者比较有延长的趋势,但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在吸烟的NSCLC患者中,IRF5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组织,其在早期癌组织中的水平明显高于进展期癌组织,并且其在癌组织中的水平与患者的吸烟烟龄呈负相关。5.IRF5在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在早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进展期患者。6.和健康对照组相比,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的m RNA水平对NSCLC诊断的敏感性为87.9%,特异性为71.4%,AUC为0.858,且其对早期NSCLC的诊断价值(AUC=0.904)高于进展期NSCLC(AUC=0.81)。7.NSCLC患者IRF5 rs77571059杂合缺失型(-/CGGGG)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其等位基因(CGGGG)的分布频率也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但是与疾病分期无明显相关性。8.IRF5 rs77571059杂合缺失型(-/CGGGG)的NSCLC患者外周血中IRF5的m RNA水平显着高于纯合缺失型(-/-)患者。9.NSCLC患者血浆中IL-6和IP-10的蛋白质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早期患者血浆中IP-10的蛋白质水平和白细胞中IL-10 m RNA水平是显着升高的,而进展期患者血浆中IL-6和IL-10蛋白质水平是显着升高的。10.NSCLC患者外周血中IRF5+的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比例均与血浆中IP-10的蛋白质水平呈正相关,而与血浆中IL-10的蛋白质水平呈负相关。结论:1.IRF5在NSCLC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负调节作用。2.早期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的水平是显着升高的提示其在NSCLC发展中具有早期预警作用。3.IRF5 SNP rs77571059与NSCLC的易感性有关,且能影响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的m RNA表达水平,提示遗传背景对肺癌发生发展中IRF5的应答有影响。4.IRF5下游细胞因子在外周血白细胞中或血浆中的水平与NSCLC分期有关,监测血浆中IP-10的蛋白质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中IL-10的m RNA水平对于肺癌早期的预测有辅助作用。

郭玉萍[6](2020)在《中晚期宫颈癌淋巴细胞KLRG1、2B4的表达及SALL4特异性免疫反应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1)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2)KLRG1、2B4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3)分析中晚期宫颈癌患者SALL4特异性CD4、CD8+T细胞IFN-γ、IL-13、IL-2、MIP-1β、TNF-α的水平。方法:1)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组织病理证实的IIB~IVA期宫颈鳞癌患者393例,分析患者外周静脉血T细胞亚群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2)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次治疗的68例IIB~IVA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和宫颈癌组织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宫颈癌组织及初治和治疗结束时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表达KLRG1、2B4的情况。分析外周静脉血和癌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表达KLRG1、2B4水平的差异,进一步分析KLRG1、2B4的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为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3)经SALL4抗原肽刺激IIB~IVA期宫颈鳞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PBMCs,采用胞内细胞因子染色的方法,检测IFN-γ、IL-13、IL-2、MIP-1β、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1)IIB~IVA期宫颈鳞癌患者T细胞亚群分析检测结果显示,CD8+T细胞、CD4+T/CD8+T与宫颈癌临床分期、肿瘤直径有关(P<0.05)。肿瘤FIGO分期越晚、肿瘤直径越大,CD8+T细胞越高,CD4+T/CD8+T比值越低;SCC-Ag水平越高,宫颈鳞癌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越高。SCC-Ag水平与肿瘤FIGO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和HPV感染有关。肿瘤FIGO分期越晚、肿瘤直径越大、淋巴结转移和HPV阳性的患者,SCC-Ag水平越高。Log-rank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肿瘤直径和治疗方式对患者的无病生存期PFS有显着影响(P<0.001)。肿瘤FIGO分期(P<0.001)、肿瘤直径(P=0.004)和治疗方式(P<0.001)对患者的OS有显着影响。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值、肿瘤FIGO分期、治疗方式和HPV感染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因素。BMI值、肿瘤FIGO分期、治疗方式和SCC-Ag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因素。CD4+T、CD8+T细胞、CD4+T/CD8+T对患者PFS、OS无显着影响。2)宫颈癌患者外周静脉血标本CD8+T细胞KLRG1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者(P=0.0056)。2B4在宫颈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D8+T细胞上的表达显着高于健康对照者(P=0.0441)。KLRG1在宫颈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D8+T细胞上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在癌组织中的表达(P<0.0001)。2B4在宫颈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细胞上的表达水平高于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003)。KLRG1在CD4+T和CD8+T细胞上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显示:KLRG1在CD8+T细胞表达与年龄和HPV感染有关。68例宫颈癌患者中位年龄54岁,KLRG1在年龄≥54岁的宫颈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D8+T细胞的表达量为65.58%,要显着高于年龄<54岁的患者50.55%(P=0.001,95%CI:0.0698,0.2394)。HPV阴性的宫颈癌患者CD8+T细胞上的KLRG1的表达为66.27%,要显着高于HPV阳性的宫颈癌患者55.77%(P=0.026,95%CI:-0.1962,-0.2393)。2B4在CD8+T细胞的表达与年龄、是否绝经有关。2B4在年龄≥54岁的宫颈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D8+T细胞的表达量为64.94%,要显着高于年龄<54岁的患者78.10%(P<0.001,95%CI:0.06023,0.2068)。绝经的宫颈癌患者CD8+T细胞上的KLRG1的表达为94.99%,要显着高于未绝经的宫颈癌患者63.76%(P=0.006,95%CI:-0.1915,-0.0331)。宫颈癌组织CD8+T细胞KLRG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KLRG1在盆腔淋巴结阳性宫颈癌组织CD8+T细胞表面的平均表达为34.41%,盆腔淋巴结阴性患者的平均表达水平22.97%,KLRG1在盆腔淋巴结阳性宫颈癌组织CD8+T细胞上的表达水平更高(P=0.016,95%CI:-0.2068,-0.02206)。有34例宫颈癌患者搜集了治疗结束时外周静脉血标本,分析显示KLRG1在CD4+T(P=0.0158)和CD8+T(P=0.0187)细胞上的表达水平,较放疗前显着降低。KLRG1在宫颈癌组织CD4+T细胞上高表达的患者,客观有效率更低。3)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CD4+T细胞IL-2、IL-13、IFN-γ、TNF-α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1β的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827)。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CD8+T细胞IL-2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IL-13、IFN-γ、TNF-α和MIP-1β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D8+T细胞、CD4+T/CD8+T与宫颈癌临床分期、肿瘤直径有关。肿瘤FIGO分期越晚、肿瘤直径越大的患者,CD8+T细胞表达越高,CD4+T/CD8+T比值越低。宫颈癌患者BMI值、肿瘤FIGO分期、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PFS和OS的重要因素。CD4+T细胞、CD8+T细胞、CD4+T/CD8+T对患者的PFS和OS无显着影响。2)在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和癌组织CD4+T、CD8+T细胞上均能检测到KLRG1和2B4的表达。宫颈癌组织中CD8+KLRG1+T细胞的表达量随着CD4+KLRG1+T表达量的升高而升高。KLRG1在外周静脉血CD8+T细胞的表达与患者年龄、HPV感染密切相关。KLRG1在宫颈癌组织CD8+T细胞的表达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2B4在外周静脉血CD8+T细胞表面的表达与年龄、绝经史密切相关。放疗可引起宫颈鳞癌患者机体免疫系统变化,放疗后KLRG1在CD4+T和CD8+T细胞上的表达水平较放疗前显着降低。为宫颈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提供指导意义。3)采用SALL4抗原肽刺激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PBMCs,SALL4抗原肽可能成为宫颈癌的有效细胞刺激物。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CD4+T细胞IL-2、IL-13、IFN-γ、TNF-α高于健康对照者,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CD8+T细胞IL-2高于健康对照者。采用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可较精准地确定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亚群比例及功能改变。

周延[7](2020)在《人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Invariant NKT细胞在布鲁菌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和invariant NKT细胞在布鲁菌病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及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纳入154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实验室特征及治疗预后等,对生殖系统损伤的22例患者及115例儿童布鲁菌病,分别总结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等;2)以急、慢性布鲁菌病患者和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流式细胞术、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等实验方法,分析invariant NKT细胞及亚群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并观察在治疗前、治疗6周、12周时间节点时的变化特点和其他指标的之间的关系;3)通过体外实验揭示invariant NKT细胞参与急性布鲁菌感染的潜在机制。结果:1)患者好发年龄19-45岁,多见于5-8月份;急、慢性患者在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存在差异;年龄≥45岁和血沉增快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生殖系统损伤以睾丸炎多见,女性可见阴道炎、宫颈炎;儿童除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外,体重减轻、厌食多见;2)急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数量降低,以CD8+invariant NKT亚群降低为主;CD4-CD8-invariant NKT细胞与ESR呈负相关;急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产生IFN-γ和IL-4的能力与健康人群相比无显着差别;急性期患者血清以IFN-γ、IL-23等升高为主,慢性期以IL-10增高为主;急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与IL-10呈负相关)、CD4+invariant NKT细胞与IFN-γ呈负相关;慢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与IFN-γ、IL-8和IL-23呈正相关,CD4-CD8-invariant NKT细胞与IFN-γ、IL-6和IL-8呈负相关、与TNF-α呈正相关;invariant NKT细胞比例随着治疗而逐渐恢复,以CD8+invariant NKT细胞恢复为主;在治疗12周时,≥45岁的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比例的恢复水平比<45岁慢;IL-6与CRP呈正相关,行ROC曲线,IL-6的最佳阈值为62.416ng/L,面积为0.758(95%CI:0.564-0.81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54.7%和86.2%;IL-6水平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各期比较有显着差异,TNF-α水平在治疗12周时,与各期比较有显着差异;3)rh IL-21能抑制α-Galcer对invariant NKT细胞的增殖;IL-21体外刺激患者PBMC能产生IL-6、IFN-γ和IL-10;invariant NKT细胞高表达CCR5和CCR6。结论:1)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各异,需要关注生殖系统损伤及儿童布鲁菌病的临床特点,对于无并发症患者治疗需要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治疗6周,对于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治疗12周;2)IL-6可以作为了解布鲁菌病活动度的一个简单易行、操作性强和临床治疗效果的指标;3)急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比例的下降可能与高表达CCR5和CCR6有关。4)invariant NKT细胞参与了布鲁菌病的发生、发展,参与了布鲁菌感染的细胞免疫调节。

阿卜杜艾尼·啊卜力孜[8](2019)在《NKG2A介导泡型包虫病的肝NK细胞功能耗竭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由多房棘球蚴为病原体,一种致死性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侵袭性生长酷似肝癌,亦称为“虫癌”。目前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宿主的免疫状态及免疫微环境是影响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感染后的寄生、病灶活性、病灶生长及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抑制性表面受体NKG2A在泡型包虫病肝NK细胞功能耗竭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1.利用E.m感染小鼠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E.m感染过程中,肝NK细胞百分比及功能的变化、肝NK细胞的成熟状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感染小鼠肝脏组织内NK细胞相关分子的m RNA表达水平变化。2.利用体内NK细胞清除实验,观察清除组和对照组病灶大小、数量、肝脏质量(肝组织+病灶)、肝脏病理学变化及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面积的差异。3.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E.m感染小鼠不同时间肝脏NK细胞激活性及抑制性受体的表达变化、检测感染小鼠肝脏NKG2A+NK细胞在感染过程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变化。第二部分,1.利用10例肝AE患者新鲜肝组织标本,胶原酶消化分离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病灶近旁肝脏(CLT)组织与远端肝脏(DLT)组织中,NK细胞表面NKG2A分子表达变化、NKG2A+表达与病灶大小及碱性磷酸酶(ALP)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病灶CLT与DLT内NK细胞、NKG2A+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物质功能的变化;分析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与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的相关性;分析CLT组织内NKG2A+NK与NKG2A-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2.利用36例患者肝脏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LT与DLT的NKG2A分子表达,及其与病灶活性的相关性;利用Masson染色和α-SMA染色分析AE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和病灶活性的相关性。3.利用10例患者临床肝脏组织标本分离淋巴细胞分析CD56brightNK和CD56dimNK亚群及其上抑制性受体NKG2A表达的变化。第三部分,1.利用正常人外周血纯化NK细胞,在体外通过虫体蛋白刺激培养24小时,检测NK细胞表面分子NKG2A表达及功能变化和NKG2A+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1.多房棘球蚴感染后2周、4周、12周感染组小鼠肝脏NK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P=0.0430,P=0.0031),但感染后24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2周、4周、12周时分泌IFN-γ的功能感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0.0002,P=0.0009),但24周,两组NK细胞分泌IFN-γ的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K细胞分泌颗粒酶B和TNF-α的功能感染过程中两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感染后2、4周时间段CD27+CD11b+NK(NK细胞成熟过程的功能最强的细胞亚群)的百分比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0.0001),但感染后12周时间段开始它的百分比逐渐增高,到24周是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1);2.NK细胞清除后小鼠肝脏内病灶数量、体积及肝脏总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4,P=0.0007,P=0.0205);NK细胞清除后单炎性病灶和具有绦虫生发层结构的纤维囊泡数量明显增多于对照组(P=0.0047,P=0.0198),但修复性肉芽肿病灶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病灶周围的纤维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如天狼星红染色(P=0.0153)、α-SMA染色(P=0.0407)。3.感染后2周、24周NKG2A分子m 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49,P<0.0001),但12周时没有差异(P>0.05);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NK细胞抑制性受体(NKG2A)在感染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发现肝脏NK细胞抑制受体NKG2A的表达比对照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8,P=0.0326,P=0.0156,P=0.0156);NKG2A+NK细胞感染后2周、4周、12周,分泌IFN-γ的功能比对照组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9,P=0.0050,P=0.0100),24周时没有差异(P>0.05),但感染后分泌颗粒酶B和TNF-α没有差异(P>0.05)。第二部分,1.总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在肝AE病灶CLT的百分比显着高于D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7),同时CD56dimNK细胞表面的NKG2A的表达在CLT组织明显高于DLT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0);在病灶CLT组织内总NK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NKG2A的表达与ALP是负相关性(P=0.0234,R=-0.7212),但ALT、AST无相关性;病灶最大直径与总NK细胞的NKG2A表达百分比无相关性,但有一定的相关趋势,需要进一步增大样本量;病灶CLT的NK细胞产生IFN-γ能力明显低于D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8),但是产生颗粒酶B、穿孔素、TNF-α的能力无差异(P>0.05);病灶CLT内NK细胞表面的NKG2A的表达与总NK细胞分泌IFN-γ是负相关性(P=0.0438,R=-0.6606);病灶CLT内NKG2A+NK细胞产生IFN-γ和颗粒酶B的能力明显低于D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8,P=0.0371),但是产生TNF-α和穿孔素的能力无差异(P>0.05);2.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在肝AE病灶CLT内NKG2A表达比DLT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CLT内NKG2A表达面积与DLT内NKG2A表达面积的比值(CLT/DLT)和PET-CT值有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5,R=0.735);通过Masson染色检测高活性和低活性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高活性(high)病灶的明显低于低活性(low)的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8);病灶CLT的NKG2A阳性表达面积与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有负相关性(P=0.0229,R=-0.6742),但是通过α-SMA染色检测肝星状细胞阳性面积与NKG2A阳性表达面积是无相关性(P=0.2149,R=0.4064);3.总NK细胞、CD56brightNK、CD56dimNK在CLT与DLT组织内百分比,可以看到总NK细胞和CD56brightNK细胞在CLT和DLT组织内百分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D56dimNK在总NK细胞里占百分比在C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9)。第三部分,1.利用正常人外周血在体外纯化NK细胞,用虫体蛋白(Emp)刺激后抑制性受体NKG2A的表达明显增高,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和NKG2A+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4,P=0.0355,P=0.0460);2.经典负调控因子TGF-β1刺激后同样NK细胞抑制性受体NKG2A表达明显增高,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6,P<0.0001,P=0.0049);而且TGF-β1刺激后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下降比虫体蛋白(Emp)更明显。结论:1.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上调,可介导NK细胞功能耗竭,主要表现为分泌IFN-γ功能下调,可导致病灶周围的纤维化层减少,从而减弱对病灶的限制,促使病灶的生长增快。2.肝AE患者CLT内总NK细胞和CD56dimNK表面NKG2A表达上调,可导致分泌IFN-γ功能降低,病灶周围纤维化减轻,促使病灶生长越快。3.虫体蛋白可能通过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上调,而介导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耗竭,这可能引起虫体逃避NK细胞免疫监督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对靶向阻断NK细胞表面受体NKG2A,逆转多房棘球蚴免疫逃逸提供理论基础,对深化包虫病研究和探索包虫免疫治疗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张槐[9](2019)在《复方芪术颗粒的研制及其免疫增强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数补气类中药在增强动物免疫力和恢复受免疫抑制动物的免疫力方面具有独特功效。本研究选用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黄芪和白术两味补气类药材,经过水提醇沉、制粒、干燥等工序制备成复方芪术颗粒(Compound Huangqi&Baizhu granules,CHBG),并进行了药物制剂学、毒理学以及药效学方面的研究,以期获得一种新的兽用免疫增强剂。现将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CHBG黄芪白术配比筛选为了获取疗效更优的CHBG,本文以雏鸡为试验动物,以黄芪与白术1:3~3:1不同比例配伍制备的颗粒为试验药物,同时设立疫苗免疫对照组,通过考察试验药物对新城疫(ND)疫苗抗体水平影响而筛选黄芪与白术的配伍比例。结果显示,当黄芪与白术比例为1:1时,雏鸡ND抗体水平较疫苗免疫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且其抗体水平在所有药物试验组中最高。结果表明,黄芪与白术比例为1:1时的颗粒剂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因此以此为基础制备CHBG。2.CHBG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为了制备质量稳定、可控的GHBG,本文采用薄层色谱(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确定黄芪、白术的药材质量;在此基础上采用Ca(OH)2的碱水提醇沉的方法获取黄芪白术提取物,然后加入辅料、采用湿法制粒、干燥的工艺制得CHBG,再通过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稳定性。结果显示:(1)在黄芪和白术各自TLC图谱中,样品药材和对照品药材在相同位置显示相同荧光斑点;且两味药材的HPLC特征图谱与对照品药材的相似度均达到0.90以上,说明选用药材合格;(2)制得黄芪、白术的混合粗多糖,试验三批次的多糖平均得率为7.58%,其多糖含量为73.83%。制得的CHBG成品,每1 g相当于原生药2 g;(3)CHBG以市售铝塑包装密封后,在温度40±2℃,相对湿度为75±5%的环境中加速试验6个月以及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的环境中放置18个月后,其外观性状、鉴别、含量等质量指标均符合CHBG质量标准要求。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选用合格的药材,采用Ca(OH)2的碱水提醇沉、喷雾干燥、湿法制粒获得的CHBG质量稳定,有效期可达18个月。3.CHBG质量标准研究为使CHBG质量可控,借鉴药典方法和采用TLC、HPLC等方法,建立CHBG的质量标准。结果:参考中国兽药典建立了 CHBG的含量检测方法以及确定了 CHBG的外观性状、水分、粒度、溶化性、微生物限度等检查项目;采用TLC法建立了 CHBG定性鉴别多糖、黄芪甲苷、白术的方法;参考中国兽药典建立了 HLPC检查CHBG中单糖、双糖含量的方法,并规定了检出限度;同时,采用HLPC法对9批CHBG特征图谱进行了考察,建立了 CHBG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质量标准可用于CHBG的质量控制。4.CHBG安全性评价采用改良寇氏法和最大耐受药量试验法评价CHBG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改良寇氏法未能测定出CHBG对小鼠口服的LD50,但最大耐受药量试验法测得CHBG对小鼠口服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80 g/(kg·bw)。在最大耐受药量时,小鼠体质量和脏器指数无明显变化。实验结果表明:CHBG对实验小鼠是安全的。5.CHBG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研究为探讨CHBG对免疫缺陷动物的免疫调节作用,本文以小鼠为试验对象,采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制作免疫抑制模型,再分别设立空白组、Cy组、Cy+CHBG3.75组(注:给药剂量为3.75g/(kg.bw),本节下同)、Cy+CHBG7.5组、Cy+CHBG15.0组,并分别考察CHBG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碳粒廓清功能、脾淋巴细胞增殖、血清溶菌酶及TNF-α、IL-2、IL-4、IFN-γ等细胞因子的影响。同时设立空白组、黄芪多糖组、CHBG3.75组、CHBG7.5组、CHBG15.0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HBG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Cy处理可引起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下降,并能抑制脾淋巴细胞增殖,导致血清溶菌酶含量以及TNF-α、IL-2、IL-4、IFN-y等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其中脾脏指数、血清溶菌酶含量以及IFN-y等细胞因子水平比空白组显着下降(P<0.05),说明Cy处理引起了明显的免疫抑制。(2)与Cy组比较,CHBG15.0可显着提高脾脏指数、IFN-y的含量(P<0.05),极显着提高血清溶菌酶的含量(P<0.01);CHBG7.5可极显着提高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清溶菌酶的含量(P<0.01);CHBG3.75可显着恢复并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显着提高IL-4的含量(P<0.05),极显着提高脾脏指数、血清溶菌酶的含量(P<0.01)。CHBG各剂量组均可提高碳粒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但差异不显着(P>0.05);对TNF-α、IL-2的生成也无明显影响。(3)CHBG3 75可显着降低正常小鼠CD8+T细胞的数量(P<0.05),并显着提高CD4+/CD8+比值(P<0.05),且除CHBG15.0组的CD4+T细胞的数量和CD4+/CD8+的比值显着低于黄芪多糖组(P<0.05),CD8+T细胞的数量显着高于黄芪多糖组(P<0.05)外,CHBG3 75组和CHBG7.5组的CD4+、CD8+T细胞的数量以及CD4+/CD8+的比值均与黄芪多糖组的差异不显着(P>0.05)。以上试验结果表明:CHBG可明显恢复Cy所致小鼠免疫器官发育的抑制作用,能增强Con 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溶菌酶释放,诱导机体产生IFN-γ、提高血清中IL-4的含量,还可提高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6.CHBG对ND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为考察CHBG对ND疫苗免疫效果。以口服0.5、1.0、2.0、3.0、5.0 g/L的剂量在每次免疫后连续给药7 d,考察不同剂量CHBG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以整个免疫期连续给药、首免和二免后连续给药1周以及首免后给药1周的三种方案给药,考察CHBG的不同给药方案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1)当口服不同剂量CHBG时,与疫苗免疫对照组比较,在首免后的第1、2周,CHBG10(注:给药剂量为1.0 g/L饮水给药,本节下同)组的抗体水平显着升高(P<0.05),在二免后第1、2周时,抗体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与黄芪多糖组比较,CHBG各剂量组中除CHBG5.0组在35日龄时的ND抗体水平显着低于黄芪多糖组外(P<0.05),而其余各组与其差异均不显着(P>0.05)。(2)采取不同给药方案时,与免疫对照组比较,在几种方案中,以每次免疫ND疫苗后,饮水给予1.0 g/L剂量的CHBG,并连续给药7 d的方案较好,其在首免后第1、2周,雏鸡ND抗体水平可显着增加(P<0.05),在二免后第1、2周时,雏鸡ND抗体水平极显着增加(P<0.01);且用药成本低。综上所述,采用本试验方法制备的CHBG安全、稳定;同时建立了 CHBG质量标准,其检测方法简单、可行,可用于CHBG的质量控制。动物试验证实CHBG既可以恢复和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同时提供了 CHBG的临床使用方案,即每次免疫后以1.0 g/L剂量饮水连续给药7 d,有助于雏鸡ND抗体水平的提高,可为雏鸡提供更好的保护。

魏艳艳[10](2019)在《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文中认为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危及全球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在HBV感染过程中,适应性免疫应答在肝脏损害及病毒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急性HBV感染时,激活外周血CD4+辅助性T细胞及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 response,CTL)反应能够有效清除病毒。慢性HBV感染时,抑制性受体在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表达逐渐增多,参与了CD8+T细胞耗竭,使其无法发挥有效清除病毒作用,导致病毒持续存在和肝损伤。阻断抑制性受体通路可逆转T细胞耗竭,增强T细胞免疫,从而增强病毒清除能力。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immune 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 domain,TIGIT)是在基因组研究中发现的共抑制受体,主要表达于T细胞、自然杀伤性细胞(Natural killer,NK)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ed T cell,Treg)等细胞表面。在病毒感染免疫方面,TIGIT在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LCM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等感染的T细胞免疫中作为共抑制受体起关键作用。TIGIT作为抑制性受体在乙肝病毒感染中作用的相关研究少。近期有研究报道,在HBs Ag阳性小鼠中,TIGIT作用于肝脏HBV特异性CTL导致细胞免疫耐受,HBV难以清除,阻断TIGIT通路或抑制TIGIT表达可使HBV特异性CTL功能恢复,导致肝脏炎症激活和乙肝病毒清除。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也是参与T细胞耗竭的一个关键负调控分子。TIGIT作为抑制性受体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及其与PD-1是否有协同作用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主要探讨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并揭示TIGIT与PD-1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功能耗竭中的协同作用。本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的研究目的:研究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T细胞分化亚群和HBV特异性CTL上的表达及其与PD-1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和分离73例慢性HBV感染者和28例健康志愿者(healthy donors,HD)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冻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组和HD组CD4+和CD8+T细胞表达;(2)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组和HD组CD4+和CD8+T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的表达;(3)采用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A*0201/FLPSDFFPSV(HBVcore18-27)和HLA-A*0201/NLVPMVATV(cytomegalovirus 65 k Da Phosphoprotein,CMVpp65)五聚体(pentamer,PENTA)检测HBV和CMV特异性CTL,随后检测TIGIT和PD-1在HBV及对照CMVpp65特异性CTL表达。结果:(1)与HD组相比,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的CD4+和CD8+T细胞表达明显升高(12.28±0.93%vs.7.98±0.86%,P=0.0083;30.77±2.00%vs.16.61±2.17%,P=0.0001);(2)与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阴性组相比,TIGIT在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组CD4+和CD8+T细胞表达明显升高(13.79±1.31%vs.10.19±1.17%,P=0.0130;32.94±2.84%vs.27.75±2.64%,P=0.0043);(3)与HD组相比,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各T细胞分化亚群表达均上调(P值均<0.05);且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CD28-CD45RA+CD4+和CD28-CD45RA+CD8+T细胞表达最高(P<0.01,P<0.001);(4)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上的表达和PD-1的表达呈正相关。TIGIT和PD-1在CD4+T细胞及CD8+T细胞表面均存在双阳性表达;(5)与CMVpp65特异性CTL相比,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明显升高(P<0.0001,P=0.0003);(6)与PENTA-CD8+T细胞相比,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明显升高(P<0.0001,P<0.0001);(7)TIGIT和PD-1在HBVcore18-27特异性CTL上双阳性表达所占百分比与TIGIT单阳性及PD-1单阳性表达所占百分比相比有差异(P<0.001),以双阳性表达所占百分比最高。结论:(1)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的CD4+和CD8+T细胞表达均上调,在效应性T细胞亚群的表达最高;TIGIT在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的T细胞表达高于HBe Ag阴性者;(2)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上存在共表达状态;(3)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TL高表达,且以TIGIT和PD-1共表达状态为主。第二部分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中的功能研究目的:研究TIGIT对慢性HBV感染者CD8+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细胞增殖及凋亡敏感性的影响及TIGIT和PD-1的协同作用。方法:收集和分离85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浆和PBMC并冻存。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用佛波酯/离子霉素(phorbol 12-myristate-13-acetate/ionomycin,PMA/ionomycin)刺激,表面染色法检测TIGIT+和TIGIT-CD8+T细胞群表达CD69;采用胞内染色法检测TIGIT+和TIGIT-CD8+T细胞群分泌颗粒酶B(Granzyme B,Gr B)和穿孔素(Perforin);(2)用HBVcore18-27肽段刺激,检测:(1)TIGIT阳性和TIGIT阴性HBV特异性CTL群表达CD69,TIGIT阳性和TIGIT阴性HBV特异性CTL群分泌Gr B、Perforin、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2)采用羟基荧光素二酯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 ester,CFSE)实验检测细胞增殖;(3)TIGIT+和TIGIT-CD8+T细胞在未处理组、活化诱导凋亡(activation induced cell death,AICD)组和阻断TIGIT通路组凋亡比例;(4)用PMA/Ionomycin刺激,检测TIGIT+PD-1+和TIGIT-PD-1-CD8+T细胞分泌IFN-γ、IL-2和TNF-α;(5)阻断TIGIT和/或PD-1通路,用HBVcore18-27肽段刺激,检测HBV特异性CTL分泌IFN-γ和IL-2。结果:(1)与TIGIT-CD8+T细胞群相比,TIGIT+CD8+T细胞群表面活化标记CD69表达明显升高(P=0.0095),TIGIT+CD8+T细胞群中分泌Gr B和Perforin的细胞所占百分比明显下降(P=0.0205,P=0.0377);(2)与TIGIT阴性HBV特异性CTL群相比,慢性HBV感染者TIGIT阳性HBV特异性CTL群表达CD69明显升高(P=0.0014),TIGIT阳性HBV特异性CTL群中能够分泌Perforin和Gr B的细胞所占百分比明显下降(P=0.0360,P=0.0205);(3)与TIGIT阴性CTL群相比,慢性HBV感染者TIGIT阳性HBV特异性CTL群中能够分泌IFN-γ、IL-2和TNF-α的细胞所占百分比均下调(P=0.0407,P=0.0446,P=0.0087),细胞增殖降低(P=0.0029);阻断TIGIT通路并用HBVcore18-27肽段刺激,HBV特异性CTL增殖增加(P=0.0023);(4)与未活化诱导组相比,活化诱导后CD8+T细胞群凋亡敏感性增强(P=0.0004);与活化诱导后TIGIT-CD8+T细胞组相比,活化诱导后TIGIT+CD8+T细胞群凋亡敏感性增强(P=0.0070);阻断TIGIT通路,CD8+T细胞凋亡敏感性下降(P=0.0003);(5)与TIGIT-PD-1-CD8+T细胞相比,慢性HBV感染者TIGIT+PD-1+CD8+T细胞分泌IFN-γ(P<0.001)、IL-2(P<0.001)、TNF-α(P<0.001)所占百分比明显下调;与对照组相比,阻断TIGIT和/或PD-1通路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TL中分泌IFN-γ和IL-2的细胞所占百分比明显增多(P<0.001,P<0.001);与单独阻断TIGIT通路相比,联合阻断TIGIT和PD-1通路组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TL中分泌IFN-γ和IL-2的细胞所占百分比明显增多(P<0.001,P<0.001)。结论:(1)表达TIGIT的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CD8+T细胞和HBV特异性CTL活性增加,其释放效应分子功能受到抑制;(2)TIGIT参与抑制慢性HBV感染者CD8+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和细胞增殖,使其细胞凋亡敏感性增加;(3)阻断TIGIT通路,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TL分泌细胞因子上调,细胞增殖功能增强,CD8+T细胞凋亡敏感性降低;(4)阻断TIGIT和PD-1通路可逆转耗竭的HBV特异性CTL细胞因子分泌功能。第三部分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和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和分离141例慢性HBV感染者和20例HD外周血血浆和PBMC并冻存。用如下方法检测:(1)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等指标;(2)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HBe Ag滴度等;(3)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HBVDNA载量;(4)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表达;(2)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3)TIGIT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相关肝硬化组和乙肝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组和健康者组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达;(4)TIGIT在接受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和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抗病毒治疗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达。结果:(1)TIGIT在CD4+和CD8+T细胞表达分别与ALT水平和HBVDNA载量对数值呈正相关;(2)TIGIT在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分别与ALT水平和HBVDNA载量对数值呈正相关;PD-1在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分别与ALT水平和HBVDNA载量对数值呈正相关;(3)TIGIT和PD-1在CD4+和CD8+T细胞共表达分别与ALT水平和HBVDNA载量对数值呈正相关;(4)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组相比,TIGIT在接受四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表达均下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P<0.001),且在ETV组表达最低;(5)随着慢性HBV感染病程进展,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表达呈上升趋势(P<0.001,P<0.001),且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共表达亦呈上升趋势(P<0.001,P<0.001)。结论:(1)在慢性HBV感染者中,乙肝病毒复制和肝脏炎症环境可能诱导TIGIT和PD-1在T细胞和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上调,并随着病情进展TIGIT和PD-1在T细胞的共表达呈上升趋势;(2)四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均可抑制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表达。

二、病毒性抗原体外刺激HCV感染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集落增殖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毒性抗原体外刺激HCV感染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集落增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白介素-37通过髓源性抑制细胞影响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急性胰腺炎
        1.1.1 急性胰腺炎概述
        1.1.2 AP的发病机制
    1.2 调节性免疫细胞
        1.2.1 调节性T细胞
        1.2.2 调节性B细胞
        1.2.3 调节性NK细胞
        1.2.4 调节性DC细胞
        1.2.5 调节性巨噬细胞
    1.3 髓源性抑制细胞
        1.3.1 髓源性抑制细胞概述
        1.3.2 MDSC的产生与分化
        1.3.3 MDSC的功能
        1.3.4 影响MDSC功能的因素
        1.3.5 MDSC与疾病
    1.4 TIGIT
        1.4.1 耗竭性T细胞概述
        1.4.2 TIGIT概况
        1.4.3 TIGIT在肿瘤中的研究
        1.4.4 TIGIT在移植中的研究
        1.4.5 TIGIT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
        1.4.6 TIGIT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
    1.5 IL-37
        1.5.1 IL-37 的调控作用
        1.5.2 IL-37 在疾病中的作用
    1.6 MDSC与 TIGIT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
    1.7 展望
第2章 AP患者中MDSC数量及功能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试剂耗材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对象
        2.3.2 样本采集与保存
        2.3.3 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PBMC
        2.3.4 细胞计数
        2.3.5 细胞表面染色
        2.3.6 体外刺激PBMC实验
        2.3.7 细胞内染色
        2.3.8 流式分选MDSC细胞
        2.3.9 磁珠分选CD3~+T 细胞
        2.3.10 MDSC抑制实验
        2.3.11 抑制实验检测
        2.3.12 ROS染色
        2.3.13 统计学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HC、MAP、SAP患者一般信息及临床特点
        2.4.2 MAP、SAP患者外周血中MDSC细胞升高
        2.4.3 SAP患者腹腔积液中MDSC细胞比例较外周血升高
        2.4.4 AP患者外周血中MDSC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2.4.5 G-MDSC和 M-MDSC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
        2.4.6 SAP患者外周血中MDSC对 T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
        2.4.7 AP患者与健康对照外周血中 MDSC中 Arg-1、ROS分析
        2.4.8 AP患者与健康对照外周血中MDSC表面CD155 表达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TIGIT在 AP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及其功能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试剂耗材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及疾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3.3.2 样本采集与保存
        3.3.3 外周血PBMC的获取
        3.3.4 细胞计数
        3.3.5 细胞表面染色
        3.3.6 PBMC体外刺激实验
        3.3.7 细胞内染色
        3.3.8 流式分选CD3~+TIGIT~+、CD3~+TIGIT~-细胞
        3.3.9 细胞增殖实验
        3.3.10 细胞增殖实验检测
        3.3.11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AP外周血中CD3~+ T 细胞及CD3~+CD4~+、CD3~+CD8~+ T细胞百分比及数量减少
        3.4.2 AP外周血中CD3~+ T 细胞及CD3~+CD4~+、CD3~+CD8~+ T细胞表面TIGIT表达下降
        3.4.3 SAP患者外周血中CD3~+ T 细胞及其亚群CD4~+、CD8~+ T细胞功能检测
        3.4.4 TIGIT~+T 细胞增殖能力较TIGIT~-T 细胞增殖能力强
    3.5 实验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IL-37 通过影响 CD155 表达影响 MDSC对 T细胞的抑制功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及疾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4.3.2 样本采集与保存
        4.3.3 外周血PBMC的获取
        4.3.4 细胞计数
        4.3.5 细胞表面染色
        4.3.6 PBMC体外刺激实验
        4.3.7 细胞内染色
        4.3.8 流式分选MDSC细胞及CD3~+TIGIT~+、CD3~+TIGIT~-细胞
        4.3.9 细胞增殖实验
        4.3.10 细胞增殖实验检测
        4.3.11 ELISA法检测血浆IL-37 浓度
        4.3.12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AP患者血清中及单核细胞中IL-37 表达升高
        4.4.2 IL-37对MDSC表型的影响
        4.4.3 IL-37对MDSC抑制功能的影响
        4.4.4 IL-37对MDSC抑制功能的影响的机制
        4.4.5 MDSC表面CD155 的表达依赖于ROS的表达
        4.4.6 MDSC通过CD155/TIGIT途径抑制T细胞功能
    4.5 实验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假设与提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1型糖尿病免疫系统异常概述
        2.1.1 适应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2.1.2 先天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2.1.3 免疫治疗在1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2.2 SLAM分子家族在免疫系统异常疾病中的表达
        2.2.1 SLAM分子家族概述
        2.2.2 SLAM分子家族在多种疾病中异常表达
    2.3 SLAMF4(CD244)研究现状综述
        2.3.1 SLAMF4(CD244)的结构与功能
        2.3.2 SLAMF4(CD244)的异常表达与疾病
        2.3.3 SLAMF4(CD244)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第3章 T1DM患者免疫系统变化及SLAM分子家族表达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人外周血来源
        3.2.2 材料和试剂
        3.2.3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3.3.2 生化的测定
        3.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3.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3.3.5 细胞内Foxp3 染色
        3.3.6 统计分析
    3.4 结果
        3.4.1 T1DM患者及HCs基线指标及生化检测结果
        3.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T细胞表达
        3.4.3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B细胞表达
        3.4.4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NK细胞表达
        3.4.5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髓系细胞表达
        3.4.6 各免疫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表达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 分子表达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人外周血来源
        4.2.2 材料和试剂
        4.2.3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4.3.2 生化及一般临床资料的测定
        4.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4.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4.3.5 细胞内IFN-γ/TNF-a染色
        4.3.6 统计分析
    4.4 结果
        4.4.1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
        4.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亚群SLAMF4分子表达
        4.4.3 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
        4.4.4 T1DM患者外周血SLAMF4分子表达与一般临床资料相关性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NOD小鼠免疫细胞分化及SLAMF4分子表达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动物
        5.2.1 材料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动物
        5.2.4 垫料与饲料
    5.3 实验方法
        5.3.1 NOD小鼠体重及一般情况
        5.3.2 NOD小鼠血糖的测量
        5.3.3 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血清分离
        5.3.4 胰腺淋巴结单细胞悬液制备
        5.3.5 小鼠尾静脉采血及血清分离
        5.3.6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5.3.7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5.3.8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染色
        5.3.9 统计分析
    5.4 结果
        5.4.1 NOD小鼠1型糖尿病发病情况
        5.4.2 NOD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异常
        5.4.3 NOD小鼠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异常表达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SLAMF4调控CD8~+T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
        6.2.1 人脐带血来源
        6.2.2 正常人外周血来源
        6.2.3 T1DM患者外周血来源
        6.2.4 材料与试剂
        6.2.5 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
        6.3.2 磁珠分选脐带血CD8~+T细胞
        6.3.3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的CD8~+T细胞
        6.3.4 流式分选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转录组测序
        6.3.5 磁珠分选正常人外周血来源的CD8~+T细胞
        6.3.6 流式分选正常人SLAMF4~+CD8+T细胞及SLAMF4~-CD8+T细胞
        6.3.7 细胞凋亡检测
        6.3.8 细胞增殖检测
        6.3.9 统计分析
    6.4 结果
        6.4.1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CD8~+T细胞SLAMF4表达情况
        6.4.2 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的RNA测序
        6.4.3 SLAMF4与CD8+T细胞凋亡
        6.4.4 SLAMF4与CD8+T细胞增殖
    6.5 讨论
    6.6 小结
第7章 T1DM免疫损伤机理及SLAMF分子异常表达的思考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Th17 细胞与Treg细胞的研究
        1.1 Th17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
        1.2 Treg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
        1.3 Th17、Treg细胞之间的平衡
        1.4 Th17、Treg细胞在肝衰竭中的表达和作用
    2 慢加急性肝衰竭疾病的概况
        2.1 西医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认识
        2.1.1 ACLF的定义
        2.1.2 基于“PIRO”概念对ACLF的认识
        2.1.3 ACLF的预后模型
        2.1.4 ACLF的治疗
        2.2 中医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认识
        2.2.1 病名、病因及病机
        2.2.2 辨证分型
        2.2.3 治法方药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1 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治疗方案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判定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1.8 研究结果
    2 解毒化瘀方对Th17、Treg细胞水平的影响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步骤
        2.4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解毒化瘀方用药分析
    2 解毒化瘀方临床疗效分析
        2.1 对HBV-ACLF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2.2 对HBV-ACLF患者好转率的影响
        2.3 对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总疗效、总积分的影响
        2.4 对HBV-ACLF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2.5 对HBV-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3 解毒化瘀方调节Th17、Treg细胞水平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中医常见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图1
附图2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干扰素调节因子5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早期预警中的可能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炎症和肺癌
        1.1.1 简介
        1.1.2 炎症细胞和肺癌
        1.1.3 炎症因子和肺癌
        1.1.4 展望
    1.2 IRF5的研究进展
        1.2.1 IRF5的基因和蛋白质结构
        1.2.2 IRF5的基因多态性
        1.2.3 IRF5的活化和信号通路
        1.2.4 IRF5和免疫细胞
        1.2.5 IRF5与肿瘤性疾病
        1.2.6 展望
    1.3 肺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1.3.1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1.3.2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
        1.3.3 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 19 fragment , CYFRA21.1)
        1.3.4 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SCCA)
        1.3.5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Pro GRP)
        1.3.6 自身抗体
        1.3.7 展望
第2章 NSCLC组织中IRF5的表达水平与疾病进展和患者状况的关系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临床指标
        2.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4 实验方法
        2.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般信息和临床特点
        2.3.2 IRF5在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的检测
        2.3.3 IRF5在不同病理亚型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
        2.3.4 IRF5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疾病分期的关系
        2.3.5 IRF5在NSCLC组织中的蛋白质水平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
        2.3.6 不同年龄组NSCLC患者组织中IRF5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分析
        2.3.7 IRF5在吸烟的NSCL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的研究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水平和IRF5基因多态性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临床指标
        3.2.3 标本采集
        3.2.4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5 RT-q PCR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及相关细胞因子的m RNA水平
        3.2.6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的蛋白质水平
        3.2.7 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血浆中IRF5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
        3.2.8 外周血IRF5 rs77571059和rs2004640位点基因型的检测
        3.2.9 统计学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般信息和临床特点
        3.3.2 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 m RNA表达水平的分析
        3.3.3 IRF5 m RNA表达水平对NSCLC诊断价值的分析
        3.3.4 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分析
        3.3.5 IRF5基因多态性与NSCLC的关联性研究
        3.3.6 NSCLC患者外周血中IRF5下游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表达水平的检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中晚期宫颈癌淋巴细胞KLRG1、2B4的表达及SALL4特异性免疫反应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中晚期宫颈癌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KLRG-1、2B4 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材料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治疗方法
        1.5 质量控制
        1.6 随访
        1.7 数据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SALL4 抗原肽诱导宫颈癌患者外周血特异性免疫反应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材料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治疗方法
        1.5 质量控制
        1.6 随访
        1.7 数据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免疫检查点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人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Invariant NKT细胞在布鲁菌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1542例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研究
        1.2 布鲁菌病生殖系统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
        1.3 儿童布鲁菌病115例临床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布鲁菌病患者外周血invariant NKT细胞及其亚群表达的临床意义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及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外周invariant NKT细胞比例下降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制备
        1.2 invariant NKT细胞体外增殖实验
        1.3 rhl L-21 体外刺激PBMC产生细胞因子实验
        1.4 CBA多因子检测试剂盒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浓度
        1.5 流式检测invariant NKT细胞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及TANSWELL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布鲁菌病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8)NKG2A介导泡型包虫病的肝NK细胞功能耗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NKG2A诱导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NK细胞免疫功能下调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选择与分组
        1.2 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免疫抑制性分子NKG2A介导肝AE患者肝脏NK细胞功能耗竭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体外虫体蛋白刺激介导NKG2A上调而导致NK细胞功能下调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的收集
        1.2 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NKG2A分子在肝脏NK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复方芪术颗粒的研制及其免疫增强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免疫增强剂研究概述
    1. 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2. 中兽药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3. 黄芪、白术免疫增强作用研究进展
    4. 导致动物免疫抑制的因素
    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复方芪术颗粒中黄芪与白术配比筛选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2. 方法
        2.1 试验药品制备
        2.2 试验分组及指标测定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处方依据
        4.2 黄芪、白术的配比选择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复方芪术颗粒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2. 方法
        2.1 CHBG的研制
        2.2 CHBG的稳定性研究
    3. 结果
        3.1 CHBG的制备
        3.2 CHBG的稳定性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CHBG的制备工艺
        4.2 CHBG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复方芪术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2. 方法
        2.1 颗粒剂的鉴别方法
        2.2 颗粒剂单糖和双糖检查方法
        2.3 颗粒剂制剂通则项目检查方法
        2.4 颗粒剂HPLC指纹图谱研究方法
        2.5 颗粒剂总多糖含量检测方法
    3. 结果
        3.1 颗粒剂鉴别结果
        3.2 颗粒剂单糖和双糖检查结果
        3.3 颗粒剂制剂通则项目检查结果
        3.4 颗粒剂HPLC指纹图谱研究结果
        3.5 总多糖含量检测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复方芪术颗粒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1.3 试验动物及其生活环境情况
    2. 方法
        2.1 预实验
        2.2 最大耐受药量试验
        2.3 小鼠体质量和脏器指数的变化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预实验结果
        3.2 最大耐受药量试验
        3.3 小鼠体质量和脏器指数的变化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复方芪术颗粒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CHBG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及碳粒廓清功能的影响
        2.2 CHBG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CHBG对小鼠血清溶菌酶及部分细胞因子的影响
        2.4 CHBG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CHBG对小鼠脾脏、胸腺指数的影响
        3.2 CHBG对小鼠碳粒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的影响
        3.3 CHBG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3.4 CHBG对小鼠血清中IFN-γ含量的影响
        3.5 CHBG对小鼠血清中TNF-α含量的影响
        3.6 CHBG对小鼠血清中IL-2含量的影响
        3.7 CHBG对小鼠血清中IL-4含量的影响
        3.8 CHBG对小鼠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3.9 CHBG对小鼠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
    4. 讨论
        4.1 CHBG对小鼠免疫器官的促进作用
        4.2 CHBG对小鼠免疫细胞增殖以及免疫细胞功能的促进作用
        4.3 CHBG诱导细胞因子释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复方芪术颗粒对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口服不同剂量CHBG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2.2 不同给药方案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口服不同剂量的CHBG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3.2 不同给药方案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与创新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10)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本论文专用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前言
文献综述
    1.引言
    2.T细胞介导的抗病毒反应
    3.慢性病毒感染过程中抑制性受体在耗竭的CD8+T 细胞表达上调
    4.TIGIT和 PD-1 的分子结构特点、表达、参与免疫调节及在慢性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4.1 TIGIT
        4.2 PD-1
    5.共抑制性受体的协同作用
    6.慢性病毒感染中抑制性受体表达的转录调控
        6.1 NFAT
        6.2 Blimp-1
        6.3 T-bet
        6.4 T-box
        6.5 FoxO1
    7.小结和展望
第一部分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和健康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
        2.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分化亚群各阶段表达
        3. TIGIT和PD-1 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
        4. HLA-A*0201 限制性表位肽/五聚体复合物流式细胞术检测HBV特异性CTL
        5. TIGIT和PD-1 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HBVcore特异性CTL表达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中的功能研究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慢性HBV感染者CD8+T细胞及HBV特异性CTL上CD69 的表达和Granzyme B、Perforin的分泌
        2.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TL细胞因子的分泌
        3.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特异性CTL增殖的检测
        4.慢性HBV感染者CD8+T细胞凋亡敏感性
        5.TIGIT和PD-1 共表达对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影响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的表达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2. TIGIT在四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表达情况
        3. 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不同疾病进展阶段外周血T细胞表达
    讨论
    小结
结论
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病毒性抗原体外刺激HCV感染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集落增殖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白介素-37通过髓源性抑制细胞影响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D]. 丁黎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2]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D]. 孙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3]“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D]. 周小博.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干扰素调节因子5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早期预警中的可能作用[D]. 国家. 吉林大学, 2020(08)
  • [6]中晚期宫颈癌淋巴细胞KLRG1、2B4的表达及SALL4特异性免疫反应及其临床意义[D]. 郭玉萍.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8)
  • [7]人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Invariant NKT细胞在布鲁菌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周延.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 [8]NKG2A介导泡型包虫病的肝NK细胞功能耗竭机制研究[D]. 阿卜杜艾尼·啊卜力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3)
  • [9]复方芪术颗粒的研制及其免疫增强作用研究[D]. 张槐. 扬州大学, 2019
  • [10]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D]. 魏艳艳. 东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病毒抗原体外刺激HCV感染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集落增殖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