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管系统在ITS中的作用

网管系统在ITS中的作用

一、网络管理系统在ITS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磊[1](2021)在《基于改进宏观交通流模型的车流密度和速度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自动化高速公路环境下,高速公路系统可利用检测设备采集道路实时信息,再通过智能终端有效控制交通流。该系统主要包括驾驶员、车辆控制器以及道路基础设施等,为缓解因交通事件引发的交通拥堵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宏观交通流模型,针对控制器的设计与对比以及宏观交通流模型的改进等内容展开研究,具体如下:1.针对高速公路经常出现的交通拥堵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宏观交通流模型的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方法。为了解决由于出入匝道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该方法以各路段的交通流密度为控制目标,并基于宏观交通流模型进行MPC算法设计,再通过求解优化问题获得控制输入,以保证更好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与已有的变结构控制(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VSC)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好的快速性,且消除了 VSC方法中出现的抖振现象,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2.为了使模型更加适用于MPC算法,本文对传统的宏观交通流模型进行改进。将交通流密度和速度等变量通过一定的代换转化为状态变量,并进行公式推导,从而得到一个状态空间宏观交通流模型。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宏观交通流模型相比,状态空间宏观交通流模型更加直观简洁,且更适用于MPC理论和设计方法,省去了大量时间,提高了研究效率。3.针对高速公路系统,本文在状态空间宏观交通流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 VSC和MPC的算法设计。VSC算法以交通流密度为控制目标,通过交通流速度间接控制密度,并依据VSC算法中的离散趋近律来求得控制输入。MPC算法针对多变量和控制量约束的问题,同时控制交通流密度和速度,实现对交通流的有效控制。仿真结果显示,与VSC算法相比,MPC算法能够使交通流的密度和速度更加快速地趋于期望值,且无抖振现象出现,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从而避免了道路拥挤发生。本文在传统宏观交通流模型的基础上,针对高速公路系统,通过改进模型、MPC和VSC算法设计等手段,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总地来说,本文所提出的MPC方法,控制效果快速,且消除了抖振现象,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完善交通流控制领域的理论基础,更好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李敏[2](2019)在《《智能车联网与通讯》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节选)》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转型升级和科技进步,智能车联网技术已成为各国汽车行业竞争的关键领域。近年来,美日欧等国的智能交通系统都已日趋完善,并且技术相对成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本次翻译实践能帮助我们了解先进概念和技术,期望能对中国智能交通领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智能车联网与通讯》一书共有九章,源文本节选自其中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架构和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内容难度适中,工作量饱满,适合用来锻炼笔者的翻译实践能力,并能为目标读者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信息。该实践报告由四章组成。第一章是翻译任务描述,包括翻译背景、语言特点及翻译意义。第二章介绍了翻译过程,包含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质量控制三个方面。第三章笔者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进行案例分析。第四章总结了翻译实践经验并就笔者对译者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阐述。在赖斯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源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译文以传递有效信息为主要目的。在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合理运用翻译技巧和方法,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其次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翻译能力的同时,掌握科技翻译的要领;最后希望能为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通过本次实践,笔者发现文本类型理论适合指导关于智能交通类信息文本的翻译,希望本报告能对该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朱喆[3](2019)在《交通大数据时空因果关系分析及其在交通流预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智能交通作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为有效手段,自提出以来在世界各国得到提倡并快速发展。交通大数据分析作为智能交通系统设计应用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交通大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深层次因果关系的分析,可以有效预测城市交通的交通流,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决策支持,为用户出行提供更明智和协调的交通规划,进而提高出行的效率与安全性。对此,本文开展了如下工作:(1)获取了互联网上公开的交通数据集及相关天气数据集,对数据进行了数据清洗、标准化等预处理;在此基础上对交通大数据进行时间、空间特征分析,并借鉴和扩展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思想,提出了基于时空因果关系分析的城市交通大数据分析方法。(2)建立基于时空因果关系的交通流预测模型,提出了快速筛选交通流影响因素的方法,引入LSTM网络构造了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交通大数据时空因果关系分析算法,并通过试验证明该算法可有效提高交通流预测精准程度。(3)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分析设计了交通流预测系统,开发了相应Android手机APP和Web服务器,并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实验证明时空因果关系分析可以有效提取影响交通流的关键因素,将提取的关键因素与LSTM算法结合可高效预测城市交通流,为城市管理部门以及用户出行的线路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李明伟[4](2016)在《城市路网结构中ITS的建设模式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一直以不同形式促进社会进步。由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思想可知,发展现代交通的主要任务是以交通运输业带动经济发展、以良好的经济基础保障交通运输业稳定进步,从而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主体对交通运输能力的客观需求。虽然,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开辟了多元化运输方式、丰富了个性化运输需求,促使交通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稳步提升。但是,相应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由于城市化、机动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等,引起了一系列交通问题,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交通环境污染等。面对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以ITS为代表的先进交通技术的使用成为协调各种交通方式运行的必然趋势和缓解现有运输方式不足的主要途径。但是,ITS在城市中的建设与应用受众多因素影响,而路网结构作为其中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ITS的建设模式及应用效益。因此,如何透过路网结构特征及其对ITS的建设需求,合理设计ITS建设的模式和方案,使建设成本最低,应用效益最优以及建设过程中造成的负面效应最小等,是ITS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将以路网结构、ITS及城市路网交通体系等为对象,展开深入研究。(1)分析ITS对路网交通的促进作用。运用Granger模型验证ITS建设是改善路网交通运行效率的Granger原因,并在定性阐述ITS作用的基础上,创新构建匹配双重差分模型,从路网交通运行的畅通性层面入手量化ITS的应用贡献。由于不同城市的ITS建设时间长短不同,各自的贡献率也存在差异,因此,本文根据城市和计算时间的不同,提出了贡献率计算方法,并以广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ITS对广州市路网交通运行畅通性的贡献约为9.25%。通过进行贡献率研究,能够从路网结构的众多因素中剥离出ITS应用的影响因素,从而更加科学地指导路网ITS的建设。(2)采用列举法和对比法调研分析国内外的ITS建设模式现状,提炼其对城市路网结构中ITS建设模式研究的借鉴作用,并挖掘影响路网ITS建设模式选择的关键要素,为ITS建设模式的研究奠定基础。(3)基于深入的理论分析,依据路网结构特征对国内主要城市(不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下同)进行聚类研究,再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路网结构因果关系图、流图,探讨路网交通的运行原理、动力机制等。通过研究,即能依据路网结构特征明确路网交通对ITS建设的需求、掌握主要构成要素间的关联性及其对ITS建设的影响等,又能梳理路网结构与ITS建设模式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不仅对路网ITS建设模式的研究具有高度指导意义,对ITS建设方案优化的思路分析及指标选取等也有强烈的参考作用。(4)借鉴人体经络系统理论,提出该理论对路网结构中ITS建设模式研究的启示作用,并指导路网ITS建设的层次结构划分。根据分层结果,从路网整体规划层、路网结构体系层和系统应用层进行建设模式研究,详细提出各个层次中的ITS建设模式。此外,基于路网ITS建设模式的研究结果,提出ITS建设方案的设计标准,并通过综合分析,引入多目标规划方法,构建优化模型进行建设方案优化;再根据优化结果,结合模糊优选模型,提出最优的路网ITS建设方案。(5)选择案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探讨案例城市的ITS建设需求,将路网ITS的建设模式和优化模型应用到案例城市中,并采集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从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科学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强化其他组织的保障作用,提升建设方案制定的合理性以及注重ITS建设与路网结构特征的融合性等角度提出推进路网ITS建设的策略建议。通过本文研究,针对城市路网结构中的ITS建设提出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扩展了读者对ITS、城市路网交通体系及路网结构等的认识,深化了对ITS建设作用的研究,构建了路网结构中ITS的建设模式及建设方案优化模型。其研究结果有助于城市智能交通建设的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等共同发展,并在保证效益、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促使路网ITS的建设更合理。总之,本文提出了探索性、创新性的ITS建设策略,对加快城市ITS建设、提升ITS应用效率、促进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转型和创新等都有一定指导意义。

傅贵[5](2014)在《城市智能交通动态预测模型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是各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战略。目前智能交通系统已经发展到中高级阶段,丰富的交通数据检测手段为交通数据分析、控制、决策提供很好的数据基础,这方面已经成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热点。传统的交通控制和交通诱导系统是基于实时交通流数据检测的,检测到交通流状态即通过既定的控制和诱导算法计算并实施控制,它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缺乏历史交通数据分析和交通预测,交通控制和诱导缺乏预见性,只能根据最近的短时间内的交通参数选择控制方案进行交通控制。(2)交通控制系统和交通诱导系统的数据没有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无法建立交通控制和诱导的协同模型。(3)现有的交通控制系统没有考虑突发的交通事件对于模型的影响,因而无法把握交通流变化的突发性特征,交通控制和诱导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提高交通控制的预见性、对于突发交通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建立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本文在动态交通预测、交通事件检测以及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模型方面开展创新性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提出一套交通流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包括错误数据的判别和修正方法、丢失数据的补齐方法以及冗余数据的约简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广州市交通流检测系统中。良好的数据质量是交通流预测的基础。在工程实际中,交通流数据是充满噪声的,不可能直接利用。因此,必须先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也是所谓的数据清洗。本文总结提出的数据预处理方法是面向工程实用的,具有指导实践意义。(2)研究提出了一套实用的基于视频图像的交通事件检测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广州市交通事件检测系统。如此一来,可以克服基于交通流检测器数据分析的交通事件检测方法的依赖性,视频检测的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当前城市交通视频的丰富资源,大大减少工程投资,具有重要意义。(3)提出一种适用于城市智能交通控制和诱导的短时交通预测模型,包括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交通预测模型,重点研究核函数的建立和参数的选择和优化方法,并在工程实践中进行验证。为提高交通控制系统对交通流变化的自动适应能力,文中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回归的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总结出在工程应用中的建模流程,并采用广州市交通流检测系统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实验和定量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有效性,为后续的工程应用提供基础。最后,研究如何采用粒子群算法对参数的选择进行优化。(4)提出基于融合交通动态的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模型,建立基于交通预测的交通控制诱导协同平台,最后采用仿真方式验证了模型和平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于目前交通控制系统与交通诱导系统的交通流数据检测、分析和控制都相对独立的现状,本文首先研究了面向交通动态的信息融合技术,对包含历史数据的短时交通预测、交通事件检测结果和实时交通流数据进行有效的信息融合,同时结合神经网络算法对交通控制与诱导的协同优化进行研究,最后形成了融合交通动态的智能控制与诱导协同模型。在协同方面,该模型选择一种决策级融合的模式,提出一个具有中心协调系统(CCOS)的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模型,并采用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来确定模型中的参数。为了验证其有效性,本文选择了一个典型的路网进行仿真,同时利用实际数据通过带专家监督的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出算法中的相关参数后,以此来实施基于交通预测和实时交通状态的交通诱导和控制,最后对使用诱导控制的前后交通实际流量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对比,从而证明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综上所述,本文就交通流预测方法的应用进行研究,深入讨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的交通流预测模型,并应用到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模型的改进,同时还考虑了突发的交通事件对于模型的影响。这些研究和实践对于解决当前ITS中的交通控制与交通诱导这一难点问题起到重要的参照作用,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而有益的参考。上述研究和实践将为理论研究和工程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贺大胜[6](2013)在《智能交通发展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是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集成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所建立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ITS能够提高道路使用效率通行能力提高两至三倍;使交通堵塞减少约60%,使短途运输效率提高近70%;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50%以上;并能显着的降低环境污染。而ITS中的汽车辅助驾驶,将极大降低交通事故提高安全性。ITS结构非常复杂,且需要众多单位配合等不利因素,为此我们设立本研究,从下列:①ITS体系框架与标准、②ITS所涉及的基础技术、③ITS中交通流诱导系统、④ITS中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⑤ITS中先进的车辆系统,5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和在我国外的应用情况研究进行详细研究。从研究可知:发达国家的ITS建设已经有了长期、循序渐进的发展。美国、日本、欧洲为ITS研究和应用的3大重要力量。各项ITS核心技术均为发达国家掌握,建设ITS所需的各项基础IT技术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准。发达国家正在运营着多个ITS子系统,正处于全面整合、提升ITS应用的阶段。我国的ITS经过近10年建设,ITS应用主要在交通视频监控、ETC不停车收费系统等方面逐步开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为道路交通运营、监控、管理等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总体说来,我国ITS市场规模小、水平低,高水平的交通流诱导系统、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自动驾驶汽车、自动公路等先进的车辆系统的应用离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本研究还根据我国ITS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闫新勇[7](2013)在《智能运输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第三方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智能化运输系统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物流运输相比较,智能运输系统(ITS)主要利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和导航技术,优化配送路径,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输效率。本文针对道路交通运输科技、运营和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智能运输系统进行研究,将现代GPS地面接收系统的主要应用技术——车载导航仪和飞机黑匣子的工作原理相结合,设计出了一种智能车载接收系统,并定义为"车载智能仪"。"车载智能仪"将对运输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对于提高运输效率和节约成本具有很大的意义,充分保障交通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娄天峰[8](2013)在《基于ITS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急救援能力是衡量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否做到快速处置、应急有方、高效协作、持续救援,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经济和社会损失,保证公民的生命安全、资源完整性与有效性的重要指标。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与灾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应急处置,往往会发展成一定范围与程度上的公共危机,需要有力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作为支撑。提高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完善硬件设施、提高技术水平来改善,第二种途径是加强“软件”——高速公路管理来实现,第三种是软硬结合的方法。智能运输系统对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的促进作用逐步凸显,作为一种软硬结合的智能交通控制平台和管理方法,对加强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运用ITS怎么增强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目前尚未有学者进行系统研究。因此,围绕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机理、路径和策略等问题开展研究,有突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论文以应急管理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灾害学、道路安全工程科学、ITS、应急管理与救援、和公共管理等理论和技术,以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为研究对象,对基于ITS背景下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机理、路径和策略等问题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论文对相关学科理论进行了梳理,研究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需求特性,对比美欧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国内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实际状况,剖析了我国高速公路这一特定能力的缺陷,论证了提升该能力的重要性;然后,以公共管理视角研究高速公路非常规应急情境下的应急救援问题的迫切性,解析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的内涵、特征和要求,提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四维”结构理论框架,这四个维度分别是灾害维、过程维、要素维和管理维,重点从过程维度讨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构成模型。接下来,论文分析了高速公路应急援救能力成长的三种路径,分析了ITS技术和功能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和应急援救的拓展,从不同维度提出了ITS对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机理。之后,分析了我国基于智能运输系统的智能高速公路管理体系的建设现状,从公共管理视角提出了该系统的架构和功能。最后,论文基于管理变革和要素重构这两个角度提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策略,运用实例进行了描述。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从八个章节来展现。分别是:第1部分(第一章),为问题的提出,结合现实背景和问题探讨了论文写作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第Ⅱ部分(包括第二~第五章)为分析问题。第二章为提升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理论基础,对本论文相关的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第三章研究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需求特性,指出了提升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实践动因;第四章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概念进行了全新诠释,提出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四维”要素结构模型;第五章分析了ITS系统在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成长中的拓展机理。第Ⅲ部分(第六章、第七章)为解决问题部分。第六章基于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和如何提高升华能力的角度,对应急救援系统进行了框架性的构建;第七章提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策略。第Ⅳ部分为结论,系第八章,对论文主要结论、观点、不足之处进行了提炼,对论文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思考。

张晨[9](2013)在《基于RFID的车联网在ITS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城市交通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基础,但随着现代城市的规模日益庞大,交通安全、交通控制和交通管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却成为了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难点。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使用ITS来解决交通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了研究重点。目前智能交通中采用的技术手段大致有环形线圈检测技术、地磁感应检测技术、压力传感器检测技术、超声波检测技术、红外线检测技术、雷达检测技术、视频检测技术、GPS及GPRS结合检测技术、RFID检测技术等。而RFID技术除了有全天候工作、成本低、易部署、多目标识别、不破坏环境、不受环境与光线的影响和寿命长等特点,还具备能对车辆进行身份识别和认证的独特优势。本文主要就基于RFID技术形成的车联网在ITS中应用的基础问题开展研究。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建立拥有车载标签、路侧设备和汇集网络的车联网体系结构。给出ITS中车联网的定义和其应用方向。设计适合车联网环境的有源RFID标签,阐述其双频结构、频率范围和性能指标。同时对不同环境下车联网的工作模式和可能出现的邻道干扰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并对车联网部署的参数设置设计了仿真实验。②针对ITS中交通流参数检测这一基础应用难点建立车联网环境下的检测模型。给出空间密度、平均车头间距、交通量、平均车头时距及空间平均速度等传统可测参数的检测模型和方法。并对车联网中才可准确测量的如道路选择概率、平均行程时间和平均延误时间等参数进行严密的分析与推理,给出其计算方法和应用模式。通过两个实验分别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仿真,验证了检测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③在解决了ITS中交通流参数检测的基础上,将车联网引入到抽象层次更高的高速路OD矩阵估计应用领域。分析了车联网环境下高速路OD矩阵的采集模式,建立了在有缺失数据情况下的OD矩阵估计模型,同时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对OD矩阵元素的概率极大似然估计进行推导,给出了基于EM算法的OD矩阵估计详细流程。并以重庆市内环高速为样本建立912节点规模的实验仿真模拟高速路OD矩阵估计流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及有效性。

徐志刚[10](2012)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当前发达城市交通以及我国在智能交通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应用的特点,分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智能交通系统各方面的应用,并针对这些应用提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二、网络管理系统在ITS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管理系统在ITS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改进宏观交通流模型的车流密度和速度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各国高速公路的发展
        1.2.2 国际高速公路网
        1.2.3 高速公路控制智能化
        1.2.4 智能交通系统概述
        1.2.5 交通流理论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高速公路交通控制的相关理论
    2.1 交通流基础
        2.1.1 交通流的概念
        2.1.2 交通流的基本参数
        2.1.3 交通流的参数关系
        2.1.4 交通流模型
    2.2 高速公路交通控制
        2.2.1 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
        2.2.2 高速公路交通控制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宏观交通流模型的MPC算法设计
    3.1 高速公路宏观交通流模型
        3.1.1 高速公路宏观稳态交通流模型
        3.1.2 高速公路宏观动态交通流模型
    3.2 MPC算法设计
        3.2.1 MPC基本原理
        3.2.2 控制器设计
    3.3 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宏观交通流模型的改进
    4.1 状态空间模型
        4.1.1 状态空间模型的基本概念
        4.1.2 状态空间模型的分类和特点
    4.2 模型改进
    4.3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改进宏观交通流模型的控制方法研究
    5.1 变结构控制
    5.2 变结构控制算法设计
        5.2.1 滑动模态定义及数学表达
        5.2.2 变结构控制的定义
        5.2.3 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5.2.4 仿真分析
    5.3 MPC算法设计
        5.3.1 交通流控制器设计
        5.3.2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智能车联网与通讯》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节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dure
    2.1 Pre-translation plan
    2.2 Task preparation
    2.3 Translation process
    2.4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3.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al level
    3.3 Translation at discourse level
Chapter 4 Summary
    4.1 Understandings on professionalism in translation
    4.2 Experiences in translat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Translated Text
Appendix Ⅱ : Source Text
作者简介
Acknowledgements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交通大数据时空因果关系分析及其在交通流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大数据分析研究现状
        1.3.2 无监督学习的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3.3 监督学习的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3.4 交通流预测研究现状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基础
    2.1 大数据特征提取分析技术
        2.1.1 特征提取技术
        2.1.2 大数据分析技术
    2.2 格兰杰因果关系
    2.3 交通流预测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通大数据预处理技术
    3.1 数据来源
    3.2 数据清洗
        3.2.1 缺失数据处理
        3.2.2 数据去噪
    3.3 数据标准化
        3.3.1 数据规范化
        3.3.2 时间格式标准化
    3.4 特征分析
        3.4.1 基于随机森林的特征分析
        3.4.2 时间特征分析
        3.4.3 空间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维时空因果关系分析的交通流预测
    4.1 交通大数据时空因果关系分析
    4.2 多维度影响因素分析
    4.3 基于时空因果关系和循环神经网络的交通流预测
    4.4 预测模型对比
        4.4.1 评价标准
        4.4.2 预测模型参数
        4.4.3 实验数据选取
        4.4.4 预测结果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时空因果关系分析的交通流预测系统
    5.1 系统简介
        5.1.1 开发环境
        5.1.2 系统功能要求
    5.2 系统框架
    5.3 系统设计与实现
        5.3.1 交通流预测APP设计与实现
        5.3.2 分析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5.4 系统测试
        5.4.1 系统功能测试
        5.4.2 系统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城市路网结构中ITS的建设模式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3.1 智能交通系统的相关研究
        1.3.2 城市路网交通的相关研究
        1.3.3 路网交通建设及优化的相关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分析
    2.1 智能交通系统分析
        2.1.1 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
        2.1.2 智能交通系统的功能
    2.2 城市路网交通系统分析
        2.2.1 城市路网交通系统的概念
        2.2.2 城市路网交通运行的影响因素
    2.3 建设模式分析
        2.3.1 模式及建设模式的概念
        2.3.2 建设模式的主要内容
    2.4 相关基础理论分析
        2.4.1 系统论与协同论
        2.4.2 系统动力学理论
        2.4.3 人体经络系统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ITS 的作用及其建设模式研究
    3.1 ITS 建设与路网交通改善的关系研究
        3.1.1 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概述
        3.1.2 ITS 建设与路网交通改善的Granger检验
    3.2 ITS 建设对路网交通的改善作用研究
        3.2.1 ITS 作用的定性研究
        3.2.2 ITS 作用的定量研究
    3.3 ITS 建设模式的现状与借鉴作用研究
        3.3.1 国内外 ITS 建设模式的现状
        3.3.2 ITS 建设模式的借鉴作用
    3.4 影响ITS建设模式选择的关键要素分析
        3.4.1 城市社会经济要素
        3.4.2 城市路网结构要素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路网结构与 ITS 建设的关系研究
    4.1 城市路网结构分析
        4.1.1 城市路网结构的定义
        4.1.2 城市路网结构的分类
        4.1.3 基于路网结构的城市分类
    4.2 路网结构对 ITS 建设的需求研究
        4.2.1 路网结构的主体及其影响因素
        4.2.2 路网结构中因素的关联性研究
        4.2.3 各因素对 ITS 建设的影响研究
    4.3 路网结构与 ITS 建设模式的关系
        4.3.1 基于路网结构特征下的关系研究
        4.3.2 基于 ITS 功能需求下的关系研究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路网结构中的 ITS 建设模式研究
    5.1 人体经络系统对 ITS 建设模式研究的指导作用
        5.1.1 路网结构系统与人体经络系统的相似性研究
        5.1.2 人体经络系统对路网 ITS 建设模式研究的启示
    5.2 路网结构中 ITS 建设的层次结构及模式研究
        5.2.1 路网整体规划层的 ITS 建设研究
        5.2.2 路网结构体系层的 ITS 建设研究
        5.2.3 系统应用层的 ITS 建设研究
    5.3 路网整体规划层的 ITS 建设模式研究
        5.3.1 路网中 ITS 建设的组织管理模式研究
        5.3.2 路网中 ITS 建设的商业运营模式研究
        5.3.3 路网中 ITS 建设的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5.4 路网结构体系层的 ITS 建设模式研究
        5.4.1 路网结构体系布局下的 ITS 建设模式研究
        5.4.2 路网结构主要节点处的 ITS 建设模式研究
        5.4.3 路网交通运输方式下的 ITS 建设模式研究
    5.5 路网结构中系统应用层的 ITS 建设模式研究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路网结构中的 ITS 建设方案优化研究
    6.1 路网结构中 ITS 建设方案的研究
        6.1.1 ITS 建设方案的研究思路
        6.1.2 ITS 建设方案的设计标准
    6.2 路网结构中 ITS 建设方案的优化研究
        6.2.1 明确 ITS 建设方案的优化目标
        6.2.2 选择 ITS 建设方案的优化方法
    6.3 路网结构中 ITS 建设方案的优化模型研究
        6.3.1 确定决策变量
        6.3.2 建立目标函数
        6.3.3 寻找约束条件
        6.3.4 构建优化模型
    6.4 路网结构中 ITS 建设方案的优化实施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证研究——以 A 城市为例
    7.1 案例城市选择及其 ITS 的建设分析
    7.2 A城市路网ITS的建设模式研究
        7.2.1 A 城市路网整体规划层的 ITS 建设模式
        7.2.2 A 城市路网结构体系层的 ITS 建设模式
        7.2.3 A 城市路网中系统应用层的 ITS 建设模式
    7.3 A城市路网 ITS 的建设方案优化研究
        7.3.1 ITS 的建设方案和优化目标
        7.3.2 ITS 建设方案优化的约束条件
        7.3.3 优化模型计算及结果分析
    7.4 推进城市路网中 ITS 建设的策略建议
        7.4.1 加强政府主导对 ITS 建设的统筹作用
        7.4.2 科学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7.4.3 强化其他组织对 ITS 建设的保障作用
        7.4.4 提升路网 ITS 建设方案制定的合理性
        7.4.5 注重 ITS 建设与路网结构特征的融合性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论文中使用到的部分原始数据表

(5)城市智能交通动态预测模型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1.1.2 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历程
        1.1.3 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1.1.4 交通流采集和交通事件检测系统
        1.1.5 新型电子警察系统
        1.1.6 交通控制和诱导系统
    1.2 工程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交通预测模型概述
        1.3.1 基于统计理论的模型
        1.3.2 基于非线性预测理论的模型
        1.3.3 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模型
        1.3.4 基于动态分配理论的模型
        1.3.5 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的模型
    1.4 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概述
        1.4.1 国外的研究状况
        1.4.2 国内的研究状况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交通流预测的数据基础
    2.1 引言
    2.2 交通流数据采集
        2.2.1 交通流的基本参数
        2.2.2 交通流预测建模的基本流程及特点
        2.2.3 交通流数据的采集技术
    2.3 交通流数据预处理
        2.3.1 交通流数据库体系
        2.3.2 主要的数据质量问题
        2.3.3 错误数据的判别和修正方法
        2.3.4 丢失数据补齐方法
        2.3.5 数据补齐的工程方法
        2.3.6 交通流冗余数据约简方法
    2.4 应用实例
        2.4.1 交通流检测系统
        2.4.2 交通流数据预处理
        2.4.3 交通流数据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通事件检测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交通事件检测方法综述
        3.2.1 交通事件检测方法分类及主要指标
        3.2.2 基于交通流变化的事件检测方法综述
        3.2.3 基于图像的交通事件检测方法综述
    3.3 基于图像的交通事件检测算法应用
        3.3.1 流程概述
        3.3.2 背景识别
        3.3.3 目标识别
        3.3.4 目标跟踪
        3.3.5 行为理解与识别
    3.4 应用实例
        3.4.1 基于交通流数据分析的交通事件检测子系统
        3.4.2 基于视频图像的交通事件检测子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向量机的交通预测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支持向量机
        4.2.1 最优超平面
        4.2.2 松弛变量
    4.3 建模过程
        4.3.1 ε-支持向量机回归
        4.3.2 核函数的选择
        4.3.3 建模流程
    4.4 实例验证
        4.4.1 数据来源和计算结果
        4.4.2 效果分析
    4.5 基于粒子群的参数优化
        4.5.1 改进的粒子群参数优化算法
        4.5.2 实验例证
    4.6 应用实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融合交通动态的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模型
    5.1 引言
    5.2 协同模型和信息融合概述
        5.2.1 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
        5.2.2 交通信息融合技术
    5.3 模型建立与改进
        5.3.1 基于神经网络的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模型
        5.3.2 引入交通流预测的改进模型
        5.3.3 考虑交通突变的改进模型
    5.4 模型仿真验证
        5.4.1 仿真场景
        5.4.2 模型训练
        5.4.3 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通指挥、控制与诱导系统
    6.1 概述
    6.2 交通流采集系统与交通事件检测系统
    6.3 交通控制系统与交通诱导系统
    6.4 新一代的智能化交通指挥系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研究
致谢
附件

(6)智能交通发展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类社会的汽车化带来了严重的交通问题挑战
        1.1.2 ITS 的基本概念
        1.1.3 ITS 的重大作用
    1.2 国外 ITS 进展情况
        1.2.1 国外 ITS 发展历程与现状
        1.2.2 国际 ITS 技术趋势
    1.3 我国 ITS 发展历程与现状
        1.3.1 我国 ITS 发展历程
        1.3.2 我国 ITS 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现状
        1.3.3 我国 ITS 建设的问题
        1.3.4 我国 ITS 应用与发展对策
    1.4 本研究所包含的主要内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本研究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1.4.2 开展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ITS 体系框架发展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2.1 ITS 体系框架的产生背景
    2.2 国外 ITS 体系框架发展现状
        2.2.1 美国 ITS 体系框架
        2.2.2 日本 ITS 体系框架
        2.2.3 欧盟 ITS 体系框架
    2.3 ITS 体系框架的发展趋势
        2.3.1 ITS 体系框架表现出与其它重要的社会信息化建设日趋紧密的趋势
        2.3.2 ITS 体系框架设计与智慧城市、车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之间的关系
    2.4 我国 ITS 体系框架的应用研究
        2.4.1 我国 ITS 体系的发展过程
        2.4.2 我国 ITS 体系框架的作用
        2.4.3 我国 ITS 体系框架的用户服务
        2.4.4 我国 ITS 体系框架的标准化成果
        2.4.5 我国 ITS 体系框架的应用与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其成因
        2.4.6 对我国 ITS 体系框架研究的应用与发展对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TS 所涉及的基础技术发展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3.1 ITS 的技术特点及主要核心的基础技术
    3.2 交通信息采集技术发展现状
        3.2.1 交通信息采集技术概述
        3.2.2 移动式交通信息检测技术
    3.3 交通信息传输技术发展现状
        3.3.1 ITS 信息传输设施
        3.3.2 无线通信在 ITS 中常用的种类
        3.3.3 公众商业移动通信技术在 ITS 领域的应用
    3.4 ITS 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发展现状
    3.5 云计算技术在 ITS 中应用的发展现状
        3.5.1 云计算在 ITS 中的应用背景
        3.5.2 在 ITS 建设中的交通云
    3.6 ITS 所涉及的基础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3.6.1 ITS 所涉及的基础技术在我国 ITS 领域的发展现状
        3.6.2 RFID 技术在我国 ITS 领域的发展现状
        3.6.3 RFID 技术在我国 ITS 领域的发展及对策
        3.6.4 ITS 所涉及的基础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其成因
        3.6.5 ITS 所涉及的基础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对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TS 中的交通流诱导系统发展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4.1 交通流诱导概述
        4.1.1 交通流诱导系统的意义和分类
        4.1.2 交通诱导系统的组成
    4.2 诱导系统理论
        4.2.1 路径规划
        4.2.2 交通网络实时动态交通流量预测方法
        4.2.3 交通网络交通分配的原理
        4.2.4 最优路径选择模型及其算法
    4.3 交通流诱导中的交通流采集子系统发展现状
    4.4 动态交通诱导系统中的智能停车诱导技术发展现状
        4.4.1 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基本组成及原理
        4.4.2 新加坡不停车智能停车场诱导技术
        4.4.3 智能化停车诱导系统发展的趋势
    4.5 动态交通诱导系统中车载定位导航仪技术发展现状
        4.5.1 车辆定位导航仪的功能
        4.5.2 车辆定位导航仪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4.5.3 车载导航发展趋势
    4.6 交通流诱导信息发布系统中的电子站牌系统发展现状
        4.6.1 电子站牌系统的应用功能和分类
        4.6.2 国外电子站牌的发展现状
    4.7 交通流诱导中的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发展现状
        4.7.1 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背景和功能
        4.7.2 国外的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发展现状
        4.7.3 公众出行服务发展趋势
    4.8 交通流诱导系统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4.8.1 交通流采集子系统在我国的应用
        4.8.2 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在我国应用
        4.8.3 车载定位导航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4.8.4 电子站牌在我国的应用
        4.8.5 公众出行服务在我国的应用
        4.8.6 交通流诱导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其成因
        4.8.7 交通流诱导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对策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TS 中 ATMS 发展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5.1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概述
        5.1.1 交通管理系统的功能与构成
        5.1.2 ATMS 主要研究方向和设计原则
    5.2 ATMS 中的交通控制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5.2.1 国外交通控制管理系统应用情况
        5.2.2 交通控制管理系统中电子警察子系统的发展趋势
    5.3 ATMS 中的交通事件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5.3.1 交通事件管理系统的功能
        5.3.2 国外交通事件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5.4 ATMS 中的 ETC 收费系统的发展现状
        5.4.1 自动收费 ETC 系统及其原理
        5.4.2 ETC 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5.5 ATMS 中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5.5.1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分类
        5.5.2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趋势——基于多智能体的区域交通控制系统
        5.5.3 国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5.6 ATMS 中的先进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APTS)
        5.6.1 发展先进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背景
        5.6.2 APTS 关键技术
        5.6.3 APTS 核心内容——快速公交 BRT 系统
        5.6.4 城市 BRT 系统的发展趋势
        5.6.5 国外 BRT 的发展现状
    5.7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5.7.1 交通控制管理系统在我国的应用
        5.7.2 交通事件管理系统在我国的应用
        5.7.3 ETC 在我国的应用
        5.7.4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在我国的应用
        5.7.5 BRT 在我国的应用
        5.7.6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其成因
        5.7.7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对策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ITS 中先进的车辆系统发展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6.1 先进的车辆系统概述
        6.1.1 先进的车辆系统简介
        6.1.2 先进的车辆系统的功能
        6.1.3 先进的车辆系统所涉及的传感器技术
    6.2 AVCS 中的车辆定位导航技术的发展现状
        6.2.1 车辆定位导航服务的分类
        6.2.2 车辆常用的定位导航方法的分类及基本原理
    6.3 AVCS 中的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
        6.3.1 AVCS 中的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内容和发展过程
        6.3.2 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核心技术
        6.3.3 自动驾驶汽车行车方式研究方向的分类
        6.3.4 道路安全列队行车项目研究
        6.3.5 国外单车式自动驾驶方式汽车研制情况
    6.4 AVCS 中的自动公路系统的发展现状
        6.4.1 自动公路系统的定义
        6.4.2 国外自动公路系统研究现状
        6.4.3 我国自动公路系统研究现状
    6.5 AVCS 特别是自动驾驶汽车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6.5.1 AVCS 特别是自动驾驶汽车发展的趋势
        6.5.2 AVCS 特别是自动驾驶汽车面临的挑战
    6.6 先进的车辆系统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6.6.1 车辆定位导航系统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6.6.2 自动驾驶汽车在我国的研制情况
        6.6.3 先进的车辆系统在我国应用与发展对策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ITS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高速公路灾害理论
    2.2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
    2.3 道路安全工程理论
    2.4 应急管理与救援理论
    2.5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系统
    2.6 本章小结
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对应急.救援的需.求特性
    3.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损害特征
    3.2 高速公路典型突发事件对应急救援的需求特性分析
    3.3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缺陷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四维分析结构
    4.1 高速公路非常规应急情境下的公共管理研究视角
    4.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构成维度
    4.3 面向过程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构成框架
    4.4 本章小结
5 ITS在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成长中的拓展机理
    5.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成长的路径
    5.2 ITS技术对高速公路安全与救援技术的支撑模式
    5.3 ITS系统功能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和应急救援功能的扩展
    5.4 ITS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机理
    5.5 本章小结
6 ITS和能力提升视角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系统构建
    6.1 公共管理视角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要求
    6.2 我国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系统建设现状
    6.3 基于ITS的高速公路智能应急救援系统架构和功能
    6.4 本章小结
7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策略
    7.1 实例——基于ITS的探索
    7.2 基于管理变革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对策
    7.3 基于要素重构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对策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基于RFID的车联网在ITS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及趋势
        1.2.1 国外 ITS 研究历史、现状及趋势
        1.2.2 国内 ITS 研究历史、现状及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RFID 及 ITS 理论基础
    2.1 RFID 技术
        2.1.1 RFID 概念及标准
        2.1.2 RFID 组成、分类及工作原理
    2.2 ITS 技术
        2.2.1 ITS 概念及应用
        2.2.2 ITS 主要技术分类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 RFID 的车联网体系结构
    3.1 车联网概念
    3.2 车联网模型
        3.2.1 车载标签
        3.2.2 路侧设备
        3.2.3 汇集网络
    3.3 仿真实验
        3.3.1 VISSIM 交通仿真平台简介
        3.3.2 车联网仿真
    3.4 本章小结
4 ITS 中交通流参数检测
    4.1 交通流理论简介
    4.2 传统可测参数
        4.2.1 空间密度
        4.2.2 平均车头间距
        4.2.3 交通量
        4.2.4 平均车头时距
        4.2.5 空间平均车速
    4.3 车联网下可测参数
        4.3.1 道路选择概率
        4.3.2 平均行程时间
        4.3.3 平均延误时间
    4.4 实验验证
        4.4.1 实验一
        4.4.2 实验二
    4.5 本章小结
5 ITS 中高速路 OD 矩阵估计
    5.1 OD 矩阵估计理论
    5.2 基于 EM 算法的 OD 矩阵估计模型
        5.2.1 OD 矩阵采集
        5.2.2 OD 矩阵估计模型
        5.2.3 OD 矩阵估计的 EM 算法
    5.3 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四、网络管理系统在ITS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改进宏观交通流模型的车流密度和速度控制方法研究[D]. 高磊.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智能车联网与通讯》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节选)[D]. 李敏.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3]交通大数据时空因果关系分析及其在交通流预测中的应用[D]. 朱喆.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4]城市路网结构中ITS的建设模式及优化研究[D]. 李明伟.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2)
  • [5]城市智能交通动态预测模型的研究及应用[D]. 傅贵.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6]智能交通发展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 贺大胜. 长安大学, 2013(07)
  • [7]智能运输系统设计[A]. 闫新勇. 2013年5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3
  • [8]基于ITS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研究[D]. 娄天峰.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9]基于RFID的车联网在ITS中的应用研究[D]. 张晨. 重庆大学, 2013(02)
  • [1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A]. 徐志刚. 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S01北斗/GNSS导航应用, 2012

标签:;  ;  ;  ;  ;  

网管系统在ITS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