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D在求解空间收敛力系统中的应用

AutoCAD在求解空间收敛力系统中的应用

一、AutoCAD在求解空间汇交力系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宇军[1](2021)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振动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平面活齿传动是活齿传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本文提出一种空心活齿架耦合的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结构,具有传动平稳、传动比大、输入和输出端刚度大以及轴向结构紧凑的特点。本文对该种活齿传动系统进行了啮合副受力分析、啮合刚度分析、自由振动分析、模态分析和灵敏度分析,设计研制出空心活齿架耦合的双级平面活齿减速器实体样机,并对其进行了振动特性测试实验。根据活齿传动理论,建立了空心活齿架耦合的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系统的力和时变啮合刚度计算模型,推导了啮合副受力、时变啮合刚度和第一、二级子系统输出转矩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各参数变化对啮合副受力与啮合刚度的影响规律。对传动系统进行了自由振动分析,建立了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和各子系统的计算模型,推导了各子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将系统内各子系统运动微分方程整合得到整个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微分方程,计算了不同接触面方向角和不同轴承支撑刚度下系统的固有频率,对系统的主振型进行了分析,将活齿传动系统自由振动的模态分为活齿模态和非活齿模态,研究了各传动参数变化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对传动系统的灵敏度进行了分析,推导了各传动参数对应的系统灵敏度计算公式,分析了各传动参数变化对灵敏度的影响规律。利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对空心活齿架耦合的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系统进行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提取系统的固有频率及其对应的主要振动型态,分析了易发生变形部件的位移谐响应。利用UG10.0建立了活齿传动系统的三维模型,并进行了运动仿真,对样机进行了振动特性测试实验,得到了不同转速下样机的幅频特性曲线,实验测得的固有频率与理论计算接近,验证了动力学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杨飙[2](2021)在《可重复使用飞行器舱门结构优化及仿真分析》文中指出飞行器起飞,升空或进入轨道时,会受到高温,腐蚀,振动和冲击等复杂影响,并且对飞机运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本文针对舱门结构和材料参数设计优化问题,对舱门结构进行了关键零部件的布局优化和轻量化设计,舱门复合材料参数优化,刚柔耦合结构的载荷受力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飞行器舱门结构的工况技术要求和设计原则等问题,研究可重复使用飞行器舱门结构总体设计。采用概念设计方法,并参考国内外相关舱门机构方案,确定舱门机构的三维模型;针对舱门在复杂外太空环境工作,舱门要重复展收,抵抗破坏和耐高温等问题,对飞行器的展收机构的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然后设计出可重复展收舱门机构,能够满足使用要求。接着,针对概念设计的结构存在质量偏重、材料冗余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研究舱门结构铰链的布局优化和铰链的结构轻量化。基于SIMP变密度OC优化准则法利用Topology Optimization求解器对上章设计的模型进行结构拓扑布局优化和结构轻量化设计,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条件下,得到铰链更合理的材料分布,得到铰链合理的布局,并使其质量减轻,对优化后的结构进行了校核,最终得到优化模型,提高了结构强度和刚度,验证了拓扑优化方法的有效性,为设计人员提供参考。然后,针对舱门在复杂环境工作,耐腐蚀、耐高温等问题,研究舱门蒙皮复合材料铺层参数优化。蒙皮采用了碳纤维的材料进行铺层,把有限元法与优化设计思想相结合,基于层压板铺层理论,将Ansys Workbench的Design Exploration模块用作对复合材料蒙皮的铺层角度进行参数优化的工具。通过分析和计算,获得了舱门蒙皮的最佳铺层角度,这对提高机舱门的强度和刚度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复合材料舱门的设计提供合理的指导作用。最后,针对铰链在地面和微重力条件下的载荷分布问题,研究了舱门的刚柔耦合结构的载荷分布。以复合材料舱门铰链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刚度等置换原理,利用Ansys软件Apdl模块导出铰链模态中性文件,将其导入到Adams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由于铰链结构属于超静定结构,仿真时出现铰链的载荷分布不均匀以及冗余约束问题,采用轴承连接的方法,可以解决仿真问题,刚柔耦合结构比纯刚性结构的载荷分布更符合实际载荷分布;刚柔耦合结构的动力学分析可以更真实地反映零件的受力。

浦玉学,许海燕,胡宗军[3](2021)在《“理论力学”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文中提出为实现"理论力学"课程思政中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的有机融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学人才,结合"理论力学"的课程特征,从哲学、逻辑方法、工程、人物故事等方面着重研究如何进行"理论力学"课程思政元素设计,总结课程思政实施一般流程。针对"理论力学"课程思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赵洁[4](2020)在《基于力的算法生形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借助计算机技术,基于力学原理进行建筑形态设计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设计方法。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分析结构的受力特点,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物理仿真模拟,不断运算、迭代、优化,找到空间形态与结构合理性之间的关系,即为力学生形的过程。当下的力学生形方法虽然较多,但设计人员了解甚少,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更少。鉴于此,本文以具有交互性的力学生形方法为主线,对四种力学生形方法进行梳理,以实际工程为例,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结构优化分析与生形设计,将生形结果进行有限元受力分析,验证其可靠性、优越性。具体内容如下:(1)介绍图解法原理、力到形的分析过程以及遗传算法,借助Structure FIT,以实际桁架为例进行多样性设计及优化生形。(2)对推力网格分析法进行介绍,将Rhino Vault作为分析工具,以漏斗形采光井的网壳结构为算例,对网壳形态进行多样性优化设计。(3)将有限元分析方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相结合,依据反向物理悬挂模型生成仅受压壳体形状的基本原理,运用有限元分析工具Karamba和单目标优化工具Galapagos进行壳体的优化生形。(4)运用双向渐进优化算法,以Ameba为软件平台,将第四章中所得到的壳体进行进一步的拓扑优化。经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与节点法对比,图解法的内力求解结果误差最大为0.38%,方法准确、可靠。运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设计,得到了6种桁架优化结果,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在用钢量方面均较原结构设计有所减少,最多可减少44%,验证了该生形方法的优越性。(2)运用推力网格分析法,得到了5种新网壳结构形态,其中,最大位移仅1.49 mm,最大应力只有1.37 Mpa,受力合理,均满足规范要求,验证了推力网格分析法的可靠性。(3)运用有限元法分析得到反向悬挂模型模拟所得出的壳体结构的受拉区域较小,且拉应力很小,壳体基本处于全受压状态,证明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优化后壳体平均应变能与位移均减小,与初始壳体相比,平均应变能降低了60.4%,变形减少了85.8%,且受压面积明显增多,仅受压壳体的特性更加明显,验证了该种生形优化方法的合理性与实用性。(4)基于双向渐进优化算法,对第四章得到的壳体进行拓扑优化,所得到的壳体形态新颖,材料用量明显减少,最大位移为164 mm,满足规范要求。

杨梦红,林妹妹,王大伟,许佳平[5](2016)在《投影平面变换求解空间任意力系的研究》文中指出在画法几何中,投影平面变换可以改变空间几何元素相对于投影面的位置,使新投影更有利于解题。在静力学中,力矢量可以用直线段表示,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可转化成直线之间的图示和图解,文章试图将投影平面变换的优点结合到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求解中,使问题得到直观地解决。以CAD为作图工具并以编程为辅,以保证作图的精度和速度,为求解空间任意力系提供了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张昊[6](2016)在《多指机械手最小抓持力分析和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N个接触点抓持任意形状物体的抓持力求解问题是当前机械手抓持领域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针对N点抓持任意形状物体时所面临的抓持稳定性问题、最小抓持力求解、验证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抓持稳定性的判断流程,介绍了一种基于物理的最小抓持力计算模型,并通过实验设计证实了该模型能够较好的解决N个接触点抓持任意形状物体时最小抓持力计算的问题。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对N点抓持任意形状物体时最小抓持力计算及真实性评价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对国内外学者在该问题所进行的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目前抓持力计算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重难点,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首先对基于物理的最小抓持力计算模型进行了推导和介绍;其次对多指抓持稳定的判断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推导,并基于力封闭和形封闭相关理论,明确了抓持封闭性和抓持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最终利用形封闭相关理论,总结出判别三指抓持稳定性的一般性方法及判断流程。第三章:以基于物理的最小抓持力计算模型为研究对象,着重对计算结果的真实性进行研究。搭建了人手以及机械支架抓持力测量平台,进行了一系列抓持力测量实验,通过实验测量值与模型计算值之间的对比,证实了最小抓持力计算模型所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第四章:将本文提出的基于物理的最小抓持力计算模型与其他抓持力计算模型进行对比评价,通过对相同模型相同抓持点的计算结果之间的比对,从真实性和准确性这两个方面对本文所提出的计算模型进行评价。第五章:介绍了基于物理的力触觉生成算法的计算程序,包括求解关键参数的方法以及抓持力求解的相关步骤,并对软件界面以及界面选项的相关功能进行了简要介绍。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范迎明[7](2014)在《基于CAD技术图解工程静力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静力学方面,美国R.C.Hibbeler教授着的《工程力学-静力学》(第3版)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工程力学系列教材之一。而美国Ferdina P.Beer撰着的《工程矢量力学(静力学)》(第3版)又有了很大的进展,与《工程力学-静力学》比较,其特点是应用矢量的方法突出了静力学问题求解的直观性,这本教材被我国国外高校优秀教材审定委员会评为优秀教材。沿着这一变革和发展进程,本文提出直接用图解的方法求解静力学问题使其更具直观性。应用形、数、计算机结合的方法求解静力学,一方面将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统一于图解静力学中,另一方面因为以CAD作为求解工具,图解的精度足以满足工程要求。传统上,有关静力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一般有解析法和图解法,图解法比解析直观、简便、易于校核。本课题的研究可使两种方法互相校核和互相补充,而基于CAD的图解静力学平台的开发对提高工程的设计质量和速度是一种求新的探索。本文对图解静力学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提出了针对常见静力学问题的多面正投影图解法、索多边形图解法、轴测投影图解法,针对不同的受力状况对各类基础图解方法灵活运用,实现针对静力学问题的综合求解。结合静力学图解方法,应用AutoCAD内嵌语言AutoLISP与VB语言,设计开发出具有用户友好界面的图解静力学工程实例平台,实现图解静力学过程的高效性与精确性。

周黎[8](2014)在《用AutoCAD三维建模技术求解空间力系》文中研究说明文中提出了用AutoCAD三维建模技术和查询功能求解空间汇交力系和简化空间任意力系的方法,并通过与解析法比较,证明了此方法的正确性和便捷性。

林大钧[9](2013)在《图解工程静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正投影基本原理可用于求解工程静力学问题,主要介绍图解空间汇交力系和任意力系的基本方法。通过实例说明图解基本原理的应用,以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大多数工程静力学问题可以用代数方法或图解方法予以解决。有些情况下,代数法较易获解,而在许多情况下,图解方法更加快速而经济,用AutoCAD进行图解将更加有效。

李永泉[10](2012)在《球面2-DOF并联机构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球面2-DOF并联机构具有沿球面移动的两个自由度,可以应用于球面上点的定位设备,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球面5R并联机构是其中结构最简单的一种,但研究表明,其工作空间内存在较多的奇异,承载能力和刚度也有限。为此本课题组提出在球面5R并联机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相同的运动支链,得到球面2-DOF冗余驱动并联机构,以改善上述性能。本课题以此球面非冗余与冗余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对机构的静力学、静刚度、轨迹规划、误差、标定、样机研制、控制系统开发与实验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基于D-H参数,建立了包含球面2-DOF并联机构所有结构参数的约束方程,求解了机构的实际位置解,建立了机构的运动学模型。采用传统的拆杆法建立了球面2-DOF并联机构静力学平衡方程,运用小变形叠加原理建立了机构的变形协调补充方程,对于冗余驱动机构,再补充驱动力矩优化方程,求解了球面2-DOF并联机构的静力学全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机构输出轴角位移和球心点线位移与外载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球面2-DOF并联机构的静刚度矩阵。并通过数值算例,对比分析了非冗余与冗余机构的静刚度。利用加速度为连续分段函数和组合正弦函数两种轨迹规划方法,在笛卡尔空间对球面2-DOF并联机构进行了运动学轨迹规划。并借助拉格朗日逆向动力学模型,采用力优化方法建立了冗余驱动机构驱动关节力矩数学模型。基于环路增量法,建立了球面2-DOF并联机构位置和姿态误差模型,分析了机构位置和姿态误差与各原始误差源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同时研究了机构平稳运行的条件,提出了抑制末端位姿误差的加工装配工艺设计方法,为样机的研制、标定奠定了基础。在误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球面2-DOF并联机构位置和姿态运动学标定简化模型,解决了标定模型参数辨识问题;综合运用三坐标测量机和三维绘图软件,测量了末端执行器的实际位姿;通过标定实验,验证标定方法的有效性。设计加工了球面2-DOF并联机构样机,开发了其控制系统,采用“PC机+PMAC运动控制卡”的主从分布式结构体系。针对冗余驱动机构,提出了冗余支链采用位置判断与动力学差分预测控制相结合的力矩控制和其余支链采用位置控制的力/位置混合初步控制策略,实现了样机的协调运动。最后进行了非冗余与冗余机构样机的轨迹跟踪实验研究。

二、AutoCAD在求解空间汇交力系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utoCAD在求解空间汇交力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双级平面活齿传动振动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活齿传动概述
    1.3 活齿传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活齿传动国外研究现状
        1.3.2 活齿传动国内研究现状
    1.4 空心活齿架耦合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1.4.1 空心活齿架耦合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结构组成
        1.4.2 空心活齿架耦合双级平面活齿传动工作原理及特点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系统力和啮合刚度分析
    2.1 活齿传动系统受力与输出转矩分析
    2.2 活齿传动啮合副时变啮合刚度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力和啮合刚度算例
        2.3.2 参数变化对啮合副受力的影响
        2.3.3 参数变化对时变啮合刚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3.1 活齿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2 活齿传动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的建立
        3.2.1 一级激波器与一级活齿弹性系统运动微分方程
        3.2.2 一级中心轮与一级活齿弹性系统运动微分方程
        3.2.3 一级活齿架与一级活齿弹性系统运动微分方程
        3.2.4 二级激波器与二级活齿弹性系统运动微分方程
        3.2.5 子系统坐标归一变换
        3.2.6 整个活齿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微分方程
    3.3 活齿传动系统固有频率求解
    3.4 参数对活齿传动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3.4.1 一级活齿架与活齿啮合刚度k_(gi)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3.4.2 一级激波器与活齿啮合刚度k_(hi)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3.4.3 一级中心轮与活齿啮合刚度k_(ki)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3.4.4 二级活齿架与活齿啮合刚度k_(gj)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3.4.5 二级激波器与活齿啮合刚度k_(hj)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3.4.6 二级中心轮与活齿啮合刚度k_(kj)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3.4.7 一级活齿质量m_i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3.4.8 二级活齿质量m_j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3.5 活齿传动系统振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系统灵敏度分析
    4.1 活齿传动系统灵敏度计算
        4.1.1 系统固有频率对啮合刚度参数k_(hi)的灵敏度
        4.1.2 系统固有频率对啮合刚度参数k_(ki)的灵敏度
        4.1.3 系统固有频率对支撑刚度参数k_(gi)的灵敏度
        4.1.4 系统固有频率对各传动部件质量的灵敏度
    4.2 活齿传动系统灵敏度分析
        4.2.1 活齿质量m_i变化对灵敏度的影响
        4.2.2 激波器质量m_(hi)变化对灵敏度的影响
        4.2.3 活齿架质量m_(gi)变化对灵敏度的影响
        4.2.4 啮合刚度k_(hi)变化对灵敏度的影响
        4.2.5 啮合刚度k_(ki)变化对灵敏度的影响
        4.2.6 啮合刚度k_(gi)变化对灵敏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活齿传动系统仿真分析
    5.1 动力学仿真分析的理论基础及仿真步骤
    5.2 动力学仿真的结果分析
        5.2.1 活齿传动系统模态分析
        5.2.2 活齿传动系统谐响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减速器样机制造及测试
    6.1 双级平面活齿减速器样机设计与加工
    6.2 活齿减速器样机振动特性测试
        6.2.1 试验装置简介
        6.2.2 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可重复使用飞行器舱门结构优化及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拓扑优化研究现状
        1.2.2 复合材料参数优化发展研究现状
        1.2.3 刚柔耦合技术研究现状
        1.2.4 超静定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舱门结构设计
    2.1 舱门结构设计功能指标要求
        2.1.1 工况及技术指标
        2.1.2 设计原则
    2.2 总体方案
        2.2.1 总体设计
        2.2.2 机构组件约束关系
        2.2.3 舱门机构组件及功能简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舱门铰链拓扑布局和结构优化设计
    3.1 拓扑优化的含义及其理论
        3.1.1 拓扑优化原理
        3.1.2 基于变密度法的拓扑优化
    3.2 铰链拓扑布局优化
        3.2.1 拓扑布局优化数学模型
        3.2.2 有限元优化模型的建立
        3.2.3 拓扑布局优化仿真分析
    3.3 铰链结构的轻量化设计
        3.3.1 拓扑结构优化数学模型
        3.3.2 有限元优化模型的建立
        3.3.3 拓扑结构优化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舱门复合材料参数优化
    4.1 复合材料力学模型建立
        4.1.1 层合板的弹性特征
        4.1.2 层合圆柱理论基本方程
        4.1.3 参数优化理论
    4.2 复合材料舱门参数化仿真分析
        4.2.1 参数优化分析流程
        4.2.2 参数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4.2.3 复合材料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4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舱门刚柔耦合建模与仿真分析
    5.1 柔性体建模理论
        5.1.1 Adams中柔性体的表示
        5.1.2 Adams动力学方程
    5.2 铰链超静定问题分析
        5.2.1 超静定特性
        5.2.2 超静定动力学分析
    5.3 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5.3.1 Ansys生成模态中性文件
        5.3.2 Adams柔性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4 仿真结果分析
        5.4.1 模态分析结果
        5.4.2 动力学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致谢

(3)“理论力学”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习“理论力学”课程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征
    1.“理论力学”课程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个独立篇章,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各不相同,导致学生在这个阶段对“理论力学”课程的认知是割裂的、分散的。
    2. 学生处于力学课程的入门阶段,朴素的力学观念与科学的力学概念存在较大偏差,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逻辑思维形成存在较大困难,固有观念及思维模式严重制约严谨逻辑体系的形成。
二、“理论力学”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三、“理论力学”课程思政素材设计
    1. 哲学元素:
    2. 逻辑方法元素:建立科学的方法论。
    3. 工程元素:
    4. 人物故事元素:
四、“理论力学”课程思政实施流程
    1. 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
    2.“理论力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3.思政德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方法。
    4.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探索。
五、“理论力学”课程思政注意事项
六、小结

(4)基于力的算法生形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图解法和遗传算法优化生形
    2.1 基于图解法的优化生形
        2.1.1 概述
        2.1.2 图解静力学基本原理
        2.1.3 图解法基本操作流程
        2.1.4 算例分析
        2.1.5 力到形的分析过程
        2.1.6 由力到形优化结构实例
    2.2 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生形
        2.2.1 遗传算法
        2.2.2 分析工具--Structure FIT
        2.2.3 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推力网格分析与自由壳体生形
    3.1 推力网格分析法
        3.1.1 概述
        3.1.2 基本原理
        3.1.3 具体步骤
        3.1.4 线性优化公式
    3.2 分析工具--RhinoVault
        3.2.1 概述
        3.2.2 操作流程
    3.3 应用
        3.3.1 工程概况
        3.3.2 设计过程
        3.3.3 设计结果验证及对比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有限元法的形态确定与结构优化
    4.1 有限元法
        4.1.1 概述
        4.1.2 基本变量及基本方程
        4.1.3 离散结构及连续体的几何离散
        4.1.4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步骤
    4.2 结构优化
        4.2.1 概述
        4.2.2 模拟退火算法
    4.3 分析工具
        4.3.1 Karamba
        4.3.2 Galapagos
    4.4 壳体结构的形态确定与优化
        4.4.1 概述
        4.4.2 案例分析说明
        4.4.3 实施过程
        4.4.4 优化过程及结果的可视化
        4.4.5 结果分析及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双向渐进算法的形态确定与结构优化
    5.1 双向渐进优化算法(BESO)
        5.1.1 概述
        5.1.2 双向渐进优化算法的模型
        5.1.3 双向渐进优化算法的实现过程
    5.2 拓扑优化软件平台—Ameba
        5.2.1 概述
        5.2.2 操作过程
    5.3 壳体结构的拓扑优化
        5.3.1 概述
        5.3.2 实施过程
        5.3.3 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多指机械手最小抓持力分析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机械手抓持力觉生成及其评价的研究现状
        1.2.1 机械手抓持力触觉生成算法的研究现状
        1.2.2 机械手抓持力计算方法的评价研究相关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机械手最小抓持力计算模型及抓持稳定性的判定
    2.1 引言
    2.2 抓持方法和指尖抓持最小力计算模型
        2.2.1 抓持方式的简述
        2.2.2 机械手最小抓持力计算模型
        2.2.2.1 机械手静力抓持最小力计算模型
        2.2.2.2 机械手抓持物体运动最小力计算模型
    2.3 抓持规划和稳定抓持的判定
        2.3.1 形封闭简介
        2.3.2 力封闭与形封闭的关系
        2.3.3 抓持封闭性与抓持稳定性的关系
    2.4 抓持稳定性的简单判别方法
        2.4.1 力封闭抓持判断的等价条件
        2.4.2 严格内力存在的判断
        2.4.2.1 摩擦扇及汇交多边形
        2.4.2.2 严格内力存在的条件
        2.4.2.2.1 摩擦扇存在的条件
        2.4.2.2.2 内力汇交的条件
        2.4.2.2.3 内力平衡的条件
    2.5 抓持稳定性的判定流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械手最小抓持力计算模型的实验评价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平台及实验测试者
        3.2.1 实验测量设备
        3.2.2 实验平台的搭建
        3.2.3 实验平台的平衡和校准
        3.2.4 实验测试者
    3.3 实验设计
        3.3.1 最小力计算模型的实例化
        3.3.2 实验一
        3.3.2.1 实验抓取对象
        3.3.2.2 实验内容
        3.3.3 实验二
        3.3.3.1 实验抓取对象
        3.3.3.2 实验内容及抓取方式
        3.3.3.3 实验要求及测量过程
        3.3.4 实验三
        3.3.4.1 实验抓取对象
        3.3.4.2 实验内容及抓取方式
    3.4 实验数据处理及实验结果分析
        3.4.1 实验数据的处理
        3.4.2 实验一的结果及对比分析
        3.4.2.1 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
        3.4.2.2 实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3.4.3 实验二的数据处理及对比分析
        3.4.3.1 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
        3.4.3.2 实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3.4.4 实验三的数据处理及对比分析
        3.4.4.1 球体旋转的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3.4.4.2 非规则形体的实验处理及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比试验及其分析
    4.1 引言
    4.2 与模型一对比及分析
        4.2.1 计算模型的简介
        4.2.2 计算实例的对比及分析
    4.3 与模型二的对比及分析
        4.3.1 计算模型的简介
        4.3.2 计算实例对比及分析
    4.4 与模型三的对比及分析
        4.4.1 计算模型的简介
        4.4.2 计算实例对比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最小抓持力求解程序设计
    5.1 引言
    5.2 抓持力计算程序功能与结构
    5.3 抓持物体的三维虚拟模型介绍
    5.4 抓持模型接触点处内法矢的求解
    5.5 力触觉生成模型的程序求解
    5.6 力触觉生成模型求解程序的界面
    5.7 程序计算实例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总结
    6.2 论文的不足和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致谢

(7)基于CAD技术图解工程静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静力学基础问题概述
        1.3.2 画法几何理论与空间投影方法
        1.3.3 图解静力学工程实例平台
    1.4 论文主要内容
    1.5 小结
第2章 图解静力学基础方法研究
    2.1 力的图示图解
        2.1.1 力的图示方法
        2.1.2 力的合成与分解
        2.1.3 力的平移
    2.2 力矩的图示图解
        2.2.1 力对点的矩
        2.2.2 力对轴的矩
        2.2.3 力偶矩
        2.2.4 合力矩
    2.3 多面正投影法综合图解
    2.4 小结
第3章 索多边形法图解空间力系
    3.1 基本方法
        3.1.1 索多边形法
        3.1.2 空间投影升维降维方法
    3.2 索多边形法在空间任意力系求解的应用
    3.3 小结
第4章 虚拟三维环境中的图解法
    4.1 轴测投影学基本理论
        4.1.1 轴测投影概述
        4.1.2 三轴四面体
        4.1.3 轴测尺度转换与展开重合法
        4.1.4 空间几何元素的轴测投影表示
    4.2 轴测投影变换方法
        4.2.1 变换投影面法
        4.2.2 坐标面翻转重合法
    4.3 轴测投影变换图解空间力系实例
    4.4 小结
第5章 解析法特点分析及解析验证
    5.1 静力学解析方法简述
    5.2 解析验证
    5.3 小结
第6章 图解静力学工程实例平台研制
    6.1 平台设计工具
        6.1.1 AutoCAD简介
        6.1.2 AutoLISP简介
        6.1.3 Visual Basic与AutoCAD的接口
    6.2 工程实例平台界面
        6.2.1 平台的结构
        6.2.2 平台图解思路概述
        6.2.2.1 平台搭建思路
        6.2.2.2 AutoLISP图解方法
        6.2.3 平台界面及操作举例
        6.2.3.1 主界面
        6.2.3.2 二级界面
    6.3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研究成果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球面2-DOF并联机构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球面并联机器人概述
    1.2 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概述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综述
        1.3.1 并联机构静力学
        1.3.2 并联机构静刚度
        1.3.3 运动学轨迹规划
        1.3.4 并联机构误差建模方法
        1.3.5 运动学标定
    1.4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球面 2-DOF 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
    2.1 引言
    2.2 球面 5R 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
        2.2.1 标定用位置反解
        2.2.2 标定用位置正解
        2.2.3 雅克比矩阵
    2.3 球面 2-DOF 冗余驱动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
        2.3.1 标定用位置反解
        2.3.2 雅可比矩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球面 2-DOF 并联机构超静定力学全解
    3.1 引言
    3.2 球面 5R 并联机构超静定力学全解
        3.2.1 机构的静力平衡方程
        3.2.2 变形协调补充方程及方程组求解
        3.2.3 数值算例
    3.3 球面 2-DOF 冗余驱动并联机构超静定力学全解
        3.3.1 机构的静力平衡方程
        3.3.2 变形协调补充方程及方程组求解
        3.3.3 冗余驱动并联机构的驱动力矩优化
        3.3.4 数值算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球面 2-DOF 并联机构静刚度分析
    4.1 引言
    4.2 输出轴 P 的角位移和球心点线位移
        4.2.1 球面 5R 并联机构
        4.2.2 球面 2-DOF 冗余驱动并联机构
    4.3 机构的刚度矩阵
        4.3.1 球面 5R 并联机构刚度矩阵
        4.3.2 球面 2-DOF 冗余驱动并联机构刚度矩阵
    4.4 机构的主刚度及方向
    4.5 数值算例
        4.5.1 球面 5R 并联机构数值算例
        4.5.2 球面 2-DOF 冗余驱动并联机构数值算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球面 2-DOF 并联机构轨迹规划
    5.1 引言
    5.2 笛卡尔空间末端执行器轨迹描述
    5.3 轨迹规划方法
        5.3.1 加速度为连续分段函数的轨迹规划方法
        5.3.2 加速度为组合正弦函数的轨迹规划方法
    5.4 数值算例
        5.4.1 球面 5R 并联机构数值算例
        5.4.2 球面 2-DOF 冗余驱动并联机构数值算例
    5.5 ADAMS 软件正运动学仿真
    5.6 冗余驱动并联机构驱动关节力矩规划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球面 2-DOF 并联机构误差分析
    6.1 引言
    6.2 球面 5R 并联机构误差分析
        6.2.1 误差模型的建立
        6.2.2 精度分析
        6.2.3 抑制末端位姿误差加工装配工艺设计
    6.3 球面 2-DOF 冗余驱动并联机构误差分析
        6.3.1 环路选取
        6.3.2 误差模型的建立
        6.3.3 精度分析
        6.3.4 抑制末端位姿误差加工装配工艺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球面 2-DOF 并联机构运动学标定
    7.1 引言
    7.2 球面 5R 并联机构运动学标定
        7.2.1 误差参数的确定及运动学标定建模
        7.2.2 测量坐标系的建立及末端执行器采样点位姿测量
        7.2.3 参数识别及误差补偿
    7.3 球面 2-DOF 冗余驱动并联机构运动学标定
        7.3.1 误差参数的确定及运动学标定建模
        7.3.2 测量坐标系的建立及末端执行器采样点位姿测量
        7.3.3 参数识别及误差补偿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控制系统开发与实验研究
    8.1 引言
    8.2 球面 5R 并联机构
        8.2.1 控制系统硬件体系结构
        8.2.2 控制策略
    8.3 球面 2-DOF 冗余驱动并联机构
        8.3.1 控制系统硬件体系结构
        8.3.2 扭矩测试原理与标定
        8.3.3 控制策略
    8.4 实验方案设计及跟踪精度分析
        8.4.1 实验方案设计
        8.4.2 跟踪精度分析
    8.5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AutoCAD在求解空间汇交力系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双级平面活齿传动振动特性分析[D]. 孙宇军. 燕山大学, 2021(01)
  • [2]可重复使用飞行器舱门结构优化及仿真分析[D]. 杨飙.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3]“理论力学”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J]. 浦玉学,许海燕,胡宗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21(02)
  • [4]基于力的算法生形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D]. 赵洁.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5]投影平面变换求解空间任意力系的研究[J]. 杨梦红,林妹妹,王大伟,许佳平. 图学学报, 2016(02)
  • [6]多指机械手最小抓持力分析和评价[D]. 张昊.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7)
  • [7]基于CAD技术图解工程静力学的研究[D]. 范迎明.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 [8]用AutoCAD三维建模技术求解空间力系[J]. 周黎.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4(04)
  • [9]图解工程静力学研究[J]. 林大钧. 图学学报, 2013(05)
  • [10]球面2-DOF并联机构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 李永泉. 燕山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AutoCAD在求解空间收敛力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