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飞行实践视角下航天员医疗监督和医疗保险的发展

载人飞行实践视角下航天员医疗监督和医疗保险的发展

一、从载人飞行实践看航天员医监医保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综合[1](2021)在《神舟十二号 欢迎回家》文中研究表明彩终于,在太空生活工作了90天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了祖国母亲的怀抱。9月17日,乘着红白相间的巨大伞衣,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至此,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朱香英,黄定华[2](2021)在《太空探索中的人类医学保障》文中指出近10年国外对太空探索中人身健康与安全的研究多集中在失重生理效应及其内在机制上,有关在微重力条件下人体发生的心血管功能障碍、肌肉萎缩、骨质流失、空间运动病等生理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虽然较晚,但随着中国空间探索和载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相关研究逐渐加速,在航天重力生理学、航天员医监医保、物理化学再生式环境控制医保和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涉及空间人类安全与发展的相关课题上,中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特别是在针对失重性骨丢失开展的分子医学研究中,针对microRNA-214小核酸分子开发了治疗药物,成功减缓了模拟失重和增龄导致的成骨能力下降以及骨丢失速率,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为人类太空探索提供了重要医学保障。

兰宁远[3](2019)在《天上宫阙——中国921(六)》文中研究表明天宫,新时代的国家品牌在轨飞行的航天器内独有的微重力环境,可以使人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和分析许多实验现象。利用好这个环境,可以在太空医学、材料学、基础生物学、物理科学和太空制造等多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载人飞船虽然能进行一些空间科学实验,但毕竟受任务时间所限,研究要想深入下去,就需要有一种能够长期进行试验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轨道空间站。轨道空间站容积大、寿命长,相当于太空中的"航空母舰"。通过空间站可以进一步研究地球环境和宇宙空间,开展一系列的太空实验,实现太空工业化

兰宁远[4](2019)在《漫步太空——中国921(五)》文中指出"太空公民"的浪漫生活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过后,人们对载人航天的热情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减少。中国人对辉煌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对未来的载人航天任务寄予了新的期待。神舟五号的成功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突破和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天地往返技术。紧接着第二步的目标是:突破和掌握太空出舱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许志,韦明,宋晋忠,李延军,刘保真[5](2018)在《载人航天医监设备技术发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载人航天工程中的组成部分,航天医监设备(aerospace medical monitoring devices,AMMD)是保障航天员的在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支撑。以航天医监设备研制需要遵循的原则为基础,本文简要介绍了美、俄、欧空局医监设备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我国载人航天载人飞船、交会对接、空间实验室等任务医监设备研制情况,描述了空间站任务医监设备发展成为包含心肺功能评估、体液指标检测、骨骼肌肉功能评价等在内的全方位医监设备体系,并展望了未来航天医监设备的发展方向。

陈善广,邓一兵,李莹辉[6](2018)在《航天医学工程学主要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航天医学工程学是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应用基础学科,为我国载人航天实现里程碑跨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概述了航天医学工程学的发展历程、学科特点,平台体系和近10年来的重要成果,提出了后续发展展望。

许梓,余青霓,张良长,熊江辉,艾为党,曲丽娜,吴志强,王林杰,董文平,郭双生,唐永康,邓一兵,李莹辉[7](2018)在《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概述》文中研究指明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是针对深空探测后续长期载人航天任务需求开展的关键技术预先性研究。该试验以未来月球或火星航天员基地受控生态生保系统的研制及其工程化为任务背景,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长期实验室研究和初步系统集成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由4人乘组参与的集成要素多、封闭时间长、物质闭合度高的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技术试验。试验系统引入受控生态概念,以生物再生为主要技术特征,有机融合物化再生技术和基础性环境控制技术,构建成适合多乘员长时间驻留的第三代载人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的试验系统。本文概述了试验平台基本情况、志愿者乘组情况、试验项目设置、试验条件控制、试验基本结果等内容,并初步讨论了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的科学目标与未来发展前景。

兰宁远[8](2018)在《飞天方阵》文中指出2018年1月5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的日子。从1998年1月5日宣告成立至今,中国航天员大队已经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20年来,作为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中坚力量,累计选拔了两批共21名航天员。2003年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大队"荣誉称号。此后,又圆满完成5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现多人多天、空间出舱、交会对接、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先后有11名航

兰宁远[9](2018)在《巡天英雄》文中指出2018年1月5日,是中国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的日子。从1998年1月5日宣告成立至今,中国航天员大队已经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20年来,作为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中坚力量,中国航天大队累计选拔两批航天员共21名。2003年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大队"荣誉称号。此后,又圆满完成5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现多人多天、太空出舱、交会对接、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先后有11名航天员被

东方[10](2016)在《载人航天铸辉煌》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我国载人航天活动又进入了高峰期。9月15日,天宫-2空间实验室顺利升空,10月17日又成功发射了神舟-11载人飞船。2017年4月,还将发射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1,实现与天宫-2对接,验证在轨加注技术,从而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二阶段任务,为第三步建造空间站奠定更坚实的基础。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可以完成更复杂的太空开发工作,大大提高航天活动的效率,在地外星球建立基地,意义十分远大。然而,由于该技术特别复杂,投资和风险也很大,因此,至今只有苏联/

二、从载人飞行实践看航天员医监医保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载人飞行实践看航天员医监医保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神舟十二号 欢迎回家(论文提纲范文)

返回:一场高水平特技表演
    精测高度:开启回家“大幕”
    逐级开伞:从高铁速度降到跑步速度
    火箭反推:让返回舱软着陆
    故障预案:考虑一切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落点标位:助力搜救快速定位
降落:航天员“回家”首次用上备份着陆场
    具备三大优势
    刻苦训练,精心准备
回家:太空出差90天航天员平安回家
    太空生活收获多多
    接受医监医保人员的检查
    需要半年时间恢复适应
开舱:载人飞船返回舱“乘客”亮相
评论
    “神十二”圆梦太空,谱写大国航天新篇章

(2)太空探索中的人类医学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研究现状
    1.1 失重生理效应影响
    1.2 空间辐射效应影响
    1.3 太空环境对人体近日节律的影响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航天重力生理学与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
    2.2 航天员医监医保
    2.3 物理化学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
    2.4 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3 结论

(3)天上宫阙——中国921(六)(论文提纲范文)

天宫,新时代的国家品牌
轨道上演“鹊桥会”
驾驶神舟赴天宫
云霄传来中国“好声音”
椰海铸剑向天歌
志在九天再“长征”
温馨的天上人家
天舟,为中国梦加油续航

(4)漫步太空——中国921(五)(论文提纲范文)

“太空公民”的浪漫生活
从“海鹰”到“飞天”
五星红旗太空飘扬

(5)载人航天医监设备技术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航天医监设备概述
2 国外航天医监设备概况
    2.1 俄罗斯的医监设备发展
    2.2 美国的医监设备发展
    2.3 欧洲太空局的医监设备发展
3 我国载人航天医监设备体系发展
    3.1 一期任务医监设备
    3.2 二期任务医监设备
        3.2.1 出舱活动医监设备
        3.2.2 交会对接任务医监设备
        3.2.3 空间实验室任务医监设备
    3.3 空间站任务医监设备
4 展望

(6)航天医学工程学主要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程
2 学科特点
    2.1 任务牵引特性
    2.2 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2.3 医工结合特色
    2.4 学科目标明晰
    2.5 坚持系统论为指导
3 近十年主要进展
    3.1 发展了面向长期飞行的医学研究技术方法体系
        3.1.1 航天员选拔训练标准与方法不断扩展完善
        3.1.2 失重生理效应防护研究为空间站长期驻留奠定了坚实基础
        3.1.3 面向长期飞行的特色实施医学体系日趋完善
        3.1.4 发展了面向长期驻留的健康监测新技术
    3.2 突破了系列重大关键技术, 全面提升了在轨安全、生活保障能力
        3.2.1 新一代环控生保技术获得新突破
        3.2.2 新一代舱外航天服功能性能全面提升
        3.2.3 风味丰富的长保质期食品研制取得重要进展
    3.3 航天环境医学和工效学为保障载人航天器适人性做出新贡献
    3.4 学科研究能力日益增强, 实施了系列开创性大科学试/实验
    3.5 通过多次载人飞行, 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在轨实验数据, 深化了对人的认识
        3.5.1 生理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3.5.2 健康监测与心理支持技术研究
        3.5.3 人在空间的能力研究
    3.6 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获得新突破
    3.7 建设完善了地基试/实验平台, 发展了学科方法体系
4 展望
    4.1 利用空间站平台, 获取新发现积累新知识
    4.2 面向载人深空探测, 加强学科前瞻性研究
    4.3 发挥传统医学优势, 积极吸纳并发展新技术
    4.4 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 推动学科深入发展
5 结语

(7)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概况
    1.1试验平台
    1.2试验流程
    1.3志愿者
    1.4作息制度
    1.5数据获取方式
    1.6试验条件控制
    1.7试验岗位支持与安全质量控制
2试验内容
    2.1受控生态生保集成技术研究
    2.2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
    2.3空间站项目验证
    2.4新技术探索
3试验结果
    3.1植物培育与管理
    3.2废物处理与回用
    3.3大气再生与调控
    3.4水循环管理
    3.5环控新技术探索试验
    3.6心血管功能调节变化特征
    3.7火星时条件下生物节律变化特征
    3.8表观遗传信息变化特征
    3.9乘员情绪变化特征
    3.10多因素之间相关性分析
    3.11空间站项目技术验证与数据积累
4成果与启示
    4.1主要成果
    4.2思考与展望
5结语

(8)飞天方阵(论文提纲范文)

1 年后, 吴杰和李庆龙果然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全部考验极限的课目, 出色地掌握了航天理论和各项技能, 以优异的成绩折服了俄罗斯的教练, 实现了自己的承诺。结业的那天, 克里木克中将亲自为他们颁发了“国际航天员证书”, 并郑重宣布:“从今天起, 中国的航天员吴杰和李庆龙可以胜任世界上任何飞船的飞行任务。”
2 时30分, 杨利伟和翟志刚、聂海胜一起来到餐厅, 吃了顿饯行早餐。翟志刚和聂海胜特意让杨利伟坐在中间。翟志刚找来一瓶红酒, 给自己和聂海胜各倒了半杯。因为执行任务不能喝酒, 他就给杨利伟倒了半杯矿泉水, 滴了一点点红酒, “给你也加一点, 有点儿颜色, 以水代酒, 喜庆喜庆。”杨利伟接过酒杯, 真诚地说了声“谢谢”, 然后站起身来和两位战友碰杯, 喝下了这杯饱含着祝福和期待的“壮行酒”。
5 分钟的仪式结束后, 杨利伟站起身来, 左手提着航天服通风箱, 一步一步向通向院外的侧门走去。快到门口时, 他转过身来, 微笑着向总书记和其他领导同志挥手告别。这时, 杨利伟看到了他意想不到、也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幕。胡锦涛看见杨利伟回过头来, 又向前迈了两步, 再次向他挥手送别。那个瞬间, 杨利伟看到总书记的眼眶湿润了……
5 时28分, 首飞梯队的3名成员通过“问天阁”的航天员专用通道, 来到“圆梦园”广场。深秋的大漠, 寒气袭人, 太阳仍沉睡在戈壁的地平线下。广场上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身穿民族服装的人们。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也有为“神舟”“神箭”付出心血的参试人员, 还有手拿鲜花的少先队员、锣鼓队员, 他们冒着严寒守候在那里, 为杨利伟送行。人群中传来了沸腾的欢呼声:“杨利伟!杨利伟!祝你成功!祝你凯旋!”
5 时30分, 费俊龙和聂海胜在漫天雪花中迎雪而立, 向总指挥请示出征:“总指挥同志, 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准备完毕, 请指示!”
5 时40分, 就在费俊龙和聂海胜登车前往发射场的一刹那, 雪花戛然而止, 戈壁滩迎来了徐徐清风。
6 月15日上午, 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部召开会议, 宣布了执行神舟九号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名单:景海鹏、刘旺、刘洋。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刘旺主要负责手控交会对接, 刘洋主要负责航天医学实验和飞行乘组生活管理。
6 月16日15时47分, 景海鹏、刘旺和刘洋走出问天阁。景海鹏向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报告:“总指挥同志, 我们奉命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准备完毕, 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大队航天员景海鹏。”
6 月17日凌晨起,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对神舟九号实施了多次变轨控制, 完成抬高近地点、修正轨道面偏差、抬高远地点、轨道圆化和组合修正, 控制神舟九号飞船到达距离天宫一号后下方约52千米处, 为交会对接做好了准备。与此同时, 地面的医监医保人员与航天员进行了首次天地通话, 得知刘洋感觉良好, 大家心里紧绷的那根弦稍稍松弛了一些。在太空飞行一夜的刘洋, 环球好几圈,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日出日落。飞翔是一种说不出的奇妙, 来自太空和地球的各种美景令她眼花缭乱, 她笑得很开心。此时, 她和两位同伴正在期待着交会对接时刻的到来, 期待着早日打开“天宫”的大门, 进入属于他们的“太空家园”。
6 月18日14时14分, 随着对接机构的锁紧,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在地面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 神舟九号经过远距离导引段变轨, 于11时47分转入自主控制状态。经寻的段自主脉冲控制, 12时41分抵达距天宫一号正后方约5千米停泊点。然后, 飞船以自主导引控制方式逐渐向天宫一号靠近。14时01分, 神舟九号飞抵距天宫一号30米停泊点, 地面对对接准备状态进行最终确认。随后, 神舟九号以每秒约0.2米的相对速度向天宫一号缓缓靠拢。14时07分,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环轻轻接触, 经过捕获、缓冲与校正、拉回、锁紧等技术动作, 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建立刚性连接, 形成组合体。1 7 时06分, 景海鹏打开了返回舱舱门平衡阀和返回舱门以及天宫一号的舱门, 三位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
6 月12日, 神舟十号发射的第二天, 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此时的三位航天员还处在追赶天宫一号的途中。下午1时, 三位航天员身着藏蓝色工作服, 端坐在神舟十号返回舱内, 由聂海胜代表乘组发出祝福:“今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端午节, 我们向全国人民、全球华人致以节日的祝福,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说完, 三位航天员共同举起一块写着“端午节快乐”的字板, 通过摄像头向地面送出问候。当天的午餐, 也是地面人员为他们精心准备的粽子。
6 月13日是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日子。12时40分, 神舟十号追赶到距离天宫一号400米的地方, 在天链中继卫星和地面测控站联合测控下, 在宇宙浩瀚的空间里, 如同一只煽动着翅膀的小鸟, 向着“天宫巨人”的怀抱飞来。
两个飞行器分离之后, 神舟十号飞船还有这次太空飞行中的最后一项任务——绕飞。由于未来空间站的核心舱、实验舱以及飞船都将分别发射, 因此必须通过“绕飞”技术, 在不同方向上使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与核心舱进行对接。
9 月15日, 月朗风清的中秋之夜, 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今夜无人入睡。团圆与飞天, 两个在龙的传人心灵深处流淌的梦想即将在这里交汇, 千年流淌的弱水河将又一次目睹中国“天宫”的壮美出征。
9 月16日,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技术人员的精确控制下, 天宫二号成功实施了两次轨道控制, 进入测试轨道。这次任务中, 调整了轨道控制策略和飞行程序, 将交会对接轨道和返回轨道高度由343千米提高到393千米。十天后, 天宫二号又完成两次轨道控制, 调整至距地面393千米的轨道上, 静静地等待着神舟十一号的到来。
1 0 月16日, 金秋的东风航天城风和日丽。神舟十一号任务总指挥部公布了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名单:景海鹏和陈冬。随即, 例行的航天员与媒体记者见面会便在航天员入住的问天阁隔离大厅举行。现场数百家中外媒体共同见证了这一特殊的时刻。
1 0 月17日4点40分, 景海鹏和陈冬踏着浓浓的月色, 缓缓走出问天阁出征通道。今天, 他们将从这里启程, 奔赴浩瀚太空。这一次, 他们要创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在太空中驻留时间最长的纪录——33天;这一次, 他们要在太空中开展多项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空间实验;这一次, 他们要扛起我国神舟飞船第二次应用性飞行的重担。
1 1 月9日下午, 景海鹏、陈冬正在开展机械臂人机协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时,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载人航天指挥中心, 同他们进行天地通话。“海鹏同志、陈冬同志, 你们辛苦了。”习近平亲切的声音穿越茫茫太空, 在天宫二号中响起, 为两位航天员送去了冬日里暖心的关怀。
1 1 月17日, 组合体已在太空飞行了整整30天。景海鹏和陈冬把太空试验的丰硕成果全都搬进返回舱, 依依不舍地关上天宫二号舱门, 回到飞船轨道舱。12点41分, 神舟十一号同天宫二号成功分离, 踏上归途。
1 1 月18日13时, 各项指令在北京指挥控制大厅和着陆场指挥调度车里陆续响起。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先后与轨道舱、推进舱成功分离, 向内蒙古主着陆场飞来。
1 3 时59分, 冬日的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这片在蒙古语中意为“平安”的地方, 将巡天归来的航天员迎接回家。飞船着陆后, 景海鹏自主打开返回舱舱门出舱。这在我国载人飞船的历次返回中, 还是第一次。

(10)载人航天铸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概述
2“神舟”飞船
3“天宫”飞行器
4 其他系统
5 未来展望

四、从载人飞行实践看航天员医监医保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神舟十二号 欢迎回家[J]. 本刊综合.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21(10)
  • [2]太空探索中的人类医学保障[J]. 朱香英,黄定华. 科技导报, 2021(11)
  • [3]天上宫阙——中国921(六)[J]. 兰宁远. 神剑, 2019(06)
  • [4]漫步太空——中国921(五)[J]. 兰宁远. 神剑, 2019(05)
  • [5]载人航天医监设备技术发展与展望[J]. 许志,韦明,宋晋忠,李延军,刘保真.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8(02)
  • [6]航天医学工程学主要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 陈善广,邓一兵,李莹辉.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8(02)
  • [7]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概述[J]. 许梓,余青霓,张良长,熊江辉,艾为党,曲丽娜,吴志强,王林杰,董文平,郭双生,唐永康,邓一兵,李莹辉.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8(02)
  • [8]飞天方阵[J]. 兰宁远. 神剑, 2018(01)
  • [9]巡天英雄[J]. 兰宁远. 时代文学, 2018(01)
  • [10]载人航天铸辉煌[J]. 东方. 国际太空, 2016(10)

标签:;  ;  ;  ;  ;  

载人飞行实践视角下航天员医疗监督和医疗保险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