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乙型肝炎 iRNA 的提取、生物学活性和特异性

抗乙型肝炎 iRNA 的提取、生物学活性和特异性

一、抗乙肝iRNA的提取、生物活性和特异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博[1](2020)在《西藏绵头雪莲花多糖的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雪莲花是中国着名的珍贵药材,广泛分布于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高海拔地区,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雪莲中多糖的含量十分丰富,然而目前关于雪莲多糖的研究十分匮乏。为了丰富雪莲的研究内容,提高其应用价值以及避免造成雪莲资源的浪费,本论文以西藏绵头雪莲花为实验材料,对其多糖的结构分析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水提醇沉法获得了藏雪莲花托(SLT)和花瓣(SLP)粗多糖,经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柱和Sephadex G-150葡聚糖凝胶色谱柱分离纯化后得到SLT-3和SLP-4两个多糖组分,多糖纯度分别为96.89%和96.56%;化学结构表明SLT-3和SLP-4的分子量为10113 Da和19681 Da,SLT-3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0.25:0.53:0.19:15.35:0.51:1.10:0.63:1.73;SLP-4由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例为0.83:2.03:15.00:0.84:8.26:4.04:6.01。红外光谱及刚果红结果显示,SLT-3和SLP-4属于酸性多糖且均具有三螺旋结构;SLP-4呈现出蜂窝状结构,多糖内部有明显的空隙;SLT-3的表面较为光滑,有少量的凹陷和空隙。通过甲基化分析和核磁共振结果分析,SLT-3和SLP-4均属于果胶多糖,SLP-4是由HG,RG I和AG II组成,具有分支结构的果胶多糖;SLT-3由HG组成的直链果胶多糖。(2)通过体外化学抗氧化实验、Hep G2细胞抗氧化模型和人红细胞氧化溶血模型探讨了SLT-3和SLP-4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SLT-3和SLP-4均能够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并且具有较好的Fe3+还原能力。ORAC结果显示,SLT-3和SLP-4具有中等强度抗氧化活性。此外,SLT-3和SLP-4可以很好地保护Hep G2细胞和人红细胞免受由AAPH刺激产生的自由基损害。进一步研究表明,SLT-3和SLP-4可以有效抑制活性氧ROS的产生,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并通过调节GSH-GSSG的平衡以及CAT、GSH-Px和SOD的活性(即维持非酶促和酶促抗氧化防御之间的平衡)来修复因AAPH引起的红细胞氧化损伤及其表观形态,使红细胞内生理活性维持一个正常范围。(3)以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为实验模型,初步评价了SLT-3和SLP-4的免疫活性。结果显示,SLT-3和SLP-4均可以促进细胞因子NO、TNF-α和IL-6的分泌,但SLP-4展现出更强的免疫效果,因此作者重点分析了SLP-4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如下:SLP-4能够显着增强巨噬细胞的胞饮和吞噬能力;此外,SLP-4不仅可以诱导M0型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同时还可以促使M2型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虽然SLP-4不能诱导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但是能够抑制LPS诱导引发的炎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SLP-4能特异性地与RAW264.7细胞膜表面膜受体TLR2和TLR4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可能的信号传导通路(如MAPK和NF-κB)激活免疫应答反应。(4)以Hep G2.2.15细胞为实验模型,探讨了SLT-3和SLP-4的抗乙肝病毒(HBV)活性。结果显示,SLT-3和SLP-4对Hep G2.2.15分泌乙肝表面抗原(HBs Ag)和乙肝e抗原(HBe Ag)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SLP-4的抑制作用更强。不同于常见的具有抗HBV活性的多糖或抗HBV药物,SLT-3和SLP-4对HBe Ag的抑制率高于对HBs Ag的抑制率,通过对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SLT-3和SLP-4的抗HBV活性并不是通过抑制乙肝病毒DNA(HBV-DNA),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和抑制病毒的入侵等常见的作用方式实现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SLT-3、SLP-4与HBs Ag和HBe Ag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抑制了HBs Ag和HBe Ag与相应抗体之间的亲和力,导致吸光值降低,从而使SLT-3和SLP-4表现出抗HBV活性。(5)采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泡沫细胞模型,并以此模型探讨SLT-3和SLP-4的降脂活性。研究发现,RAW264.7细胞经样本和ox-LDL共同孵育后,胞内脂质水平下降最为显着,因此,作者选取此建模方式进行以下实验。油红O实验结果显示,SLT-3和SLP-4均可以减少泡沫细胞内的红色脂粒,也就是说SLT-3和SLP-4能够降低巨噬细胞内的脂质聚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SLT-3和SLP-4可以降低泡沫细胞中ROS含量和MDA积累,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分泌。同时,SLT-3和SLP-4与ox-LDL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部分ox-LDL无法进入RAW264.7细胞内。因此,SLT-3和SLP-4的降脂作用可能是通过多种方式共同作用实现的。本研究表明,SLT-3和SLP-4是一种新的雪莲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增强免疫功能、抗病毒、降脂等,本研究为雪莲多糖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为雪莲在功能食品、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尹晓尧[2](2019)在《面向复杂疾病诊疗的组学大数据分析方法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癌症为代表的复杂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其形成包含复杂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调控过程。以患者临床表现出来的少数几种特征对疾病进行划分,然后对每一类辅以特定的治疗手段往往会在不同个体上有不同的反应,治疗效果难以预测。复杂疾病往往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的,并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因而家族病史和遗传相关信息只能说明个体存在患病的概率,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患病,这些都使得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加棘手。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测序成本呈现超摩尔定律的下降趋势,目前一个成人全基因组的测序成本在1000美元左右,组学数据的获取变得更为容易,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数据大量出现。组学大数据的爆发使得研究人员从更为全面和准确的患者体内实际情况出发,对复杂疾病进行诊断,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特异性治疗成为可能。然而,目前对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主体上仍然是基于传统临床特征和医生的经验来完成,几乎不会用到患者的多组学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尤其是每一个患者所特有的组学信息。精准医疗概念的出现推动着相关研究者们对个体化医疗的研究,期望临床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识别出对该患者更为适用的治疗靶点或作用通路,从而量体裁衣的定制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但是,目前基于组学大数据对复杂疾病进行诊疗的相关方法的研究还尚有不足,急需根据生物学数据特点和临床复杂疾病诊疗需要,设计鲁棒、高效的机器学习方法。本文从复杂疾病诊疗过程中重要的三个环节——亚型分类、靶点识别和药物重定位出发,循序渐进地提出了相应的组学大数据分析方法来解决五个相关问题。具体来说,1.在疾病诊断方面,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多模态矩阵联合分解方法来实现对癌症的亚型分类,通过引入相似性矩阵和组稀疏约束的概念,设计了含义清晰的目标函数,推导了优化求解算法并证明了该算法的收敛性。在模拟数据和多种癌症数据上对算法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得到了比现有方法更好的亚型分类结果,并对分类相关的重要组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在单一组学数据亚型分类和多组学整合亚型分类两个方面对所提出的模型的性能进行了评估。2.在靶点识别方面,提出了基于多源组学数据置信的靶点识别方法,综合考虑候选基因的差异表达、DNA甲基化水平变化、对患者生存预后影响、基因功能和药物可靶向性等多源信息,提高预测靶点的置信度,减少假阳性结果在后续实验中导致的验证失败问题。对乳腺癌的4个亚型识别出了共计11个亚型特异的高置信度靶点。3.在靶点识别方面,建立了亚型分类和亚型特异性靶点识别的统一框架,提出了新的非负矩阵三分解模型,引入正交约束和稀疏约束来适应生物学先验知识并提高模型可解释性,在肝癌数据上得到了比现有方法更好的亚型分类结果并识别出亚型特异的基因靶点,并结合药物靶标数据和KEGG信号通路数据对靶点的基因功能和可靶向性进行了分析。4.在药物重定位研究方面,针对乳腺癌等癌症存在放疗抗性的问题,结合e IF4G1蛋白在乳腺癌细胞中过量表达并可以修复电离辐射带来的DNA损伤的先验知识,从大规模细胞反应数据出发,对乳腺癌放疗增敏剂进行了药物重定位研究。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博舒替尼可以显着抑制小鼠的肿瘤增长、减小肿瘤体积、提升小鼠生存率,并且可以显着诱导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且无毒副作用,可以用作乳腺癌放射治疗的增敏剂。5.在药物重定位研究方面,对于当前药物重定位研究中,只使用少数出现显着变化的基因特征印迹,忽略大部分基因特征的情况,本文提出了可以从全基因组表达谱特征的带正交约束的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和适用于该方法的表达谱特征印迹计算技巧,并对抗乙肝病毒药物进行了重定位研究。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西他列汀可以显着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且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实验。

任风鸣[3](2019)在《罂粟科植物毛黄堇分子鉴定、活性成分及肝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毛黄堇Corvdalis tomentella Franch.为磐粟科紫堇属植物,民间作为治疗肝炎和肝硬化的特效草药使用,疗效显着。但其化学成分尚不明确,药理作用缺乏基础数据,药材鉴定缺乏有效手段,严重制约其临床应用。本研究基于本草基因组学、植物化学及中药药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对毛黄堇药材鉴定、活性成分及肝保护作用开展研究。为药材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对人工栽培、重要化合物生物合成具有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紫堇属最大样本量开展毛黄堇及同属物种DNA条形码鉴定研究,结果显示DNA条形码能有效鉴定毛黄堇与同属物种。从5条(ITS,ITS2,matK,rbcL和psbA-trnH)核基因组及叶绿体基因组DNA条形码序列中,初步筛选出鉴定效率较高的3条(ITS,ITS2,matK),基于毛黄堇及同属131个样本进一步评估鉴定效率最高的条形码及分析方法。结果显示,DNA条码对毛黄堇及其同属物种鉴定效率最高为69.6%。单序列中,ITS(65.2%)鉴定效率最高;单序列及复合序列中,ITS+matK(69.6%)鉴定效率最高;比较各分析方法,BLAST提供最高鉴定效率,DNA条形码能有效鉴定毛黄堇与同属物种。聚类分析显示,毛黄堇与石生黄堇亲缘关系最近。2.高通量测序紫堇属首个叶绿体基因组,有效鉴定毛黄堇与石生黄堇。Illumina HiSeq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序毛黄堇及同属近缘种石生黄堇叶绿体基因组,组装获得190kb的毛黄堇叶绿体基因组和189kb的石生黄堇叶绿体基因组。总计注释107个叶绿体基因,包括7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5个tRNA和4个rRNA基因。毛黄堇叶绿体基因组具有较为特殊的结构,高度扩增的IR区和极度收缩的SSC区(9636bp),以及高比例的散在和串联重复序列。通过叶绿体基因组全局比对和提取70个共有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建立系统进化树,能有效鉴定毛黄堇与近缘种石生黄堇。3.高通量测序毛黄堇核基因组,组装获得高质量基因组。PacBio Sequel三代测序平台7个SMRT cells共测序产生27.64 Gb(约107×)原始数据,过滤后N50为9.63 kb。Survey分析显示,毛黄堇基因组约258.56Mb,具有非常低的杂合度(约0.3%)。最终组装生成252Mb的基因组,Contig N50为2.36Mb,覆盖预测基因组97.3%,BUSCO评估显示毛黄堇基因组完整性95.70%。共注释到25,595个基因座位,编码36177个蛋白质,43.54%(110,107,533bp)的重复序列,BUSCO评估毛黄堇蛋白编码序列注释完整性84.8%。CAFE分析显示,毛黄堇扩张基因1374个,收缩基因2532个。根据tune tree的标准生物钟以及系统发育树的进化节点计算分化时间,毛黄堇与博落回聚在一枝,其分化时间大约为36.48百万年前。13C稳定同位素标记酪氨酸培养毛黄堇植株,HPLC-Q/TOFMS检测代谢通路中化合物同位素标记。结果显示,关注通路中22个化合物中21个检测到被同位素标记,标记的形式与预测通路中化合物代谢规律一致,证实毛黄堇中脱氢卡维丁等生物碱合成上游途径与酪氨酸途径合成异喹啉生物碱一致。结合化合物结构、酶特性及同位素示踪,推测从已知途径终产物金黄紫堇碱起始,经过2步脱氢酶和2步甲基转移酶催化合成脱氢卡维丁。从毛黄堇基因组中,筛选到与脱氢卡维丁等生物碱合成相关22个关键酶同源基因,根、茎、叶、花不同部位转录组和生物碱含量分析显示,关键酶基因表达与生物碱含量具有一定相关性。4.从毛黄堇总生物碱中首次分离、鉴定6个生物碱成分。75%乙醇回流提取毛黄堇总生物碱,制备液相色谱仪分离、制备单体生物碱成分,UPLC-ESI-Q-TOF-MS液质联用仪,AM600型核磁共振仪鉴定化合物结构。共分离得到6个单体成分,鉴定为:脱氢卡维丁、脱氢阿卜卡维丁、脱氢异阿卜卡维丁、黄连碱、脱氢碎叶紫堇碱和甲基黄连碱,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毛黄堇中分离。不同部位毛黄堇药材化学成分差异显着,其主要活性成分脱氢卡维丁在花和根中含量较高,茎、叶中偏低,黄连碱特异性分布在花中。野生和人工栽培毛黄堇化学成分差异不显着,表明人工栽培药材可以作为野生药材的替代品。不同采收期化学成分差异显着,3月采收毛黄堇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最高。5.研究表明毛黄堇具有显着的酒精性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采用酒精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及四氯化碳所致急性肝损伤模型对毛黄堇水提物肝保护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毛黄堇水提物各剂量组(200 mg/kg.400 mg/kg、600 mg/kg)均能显着降低酒精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ALT和AST酶活性(P<0.01,P<0.05),减轻肝组织受损程度,对酒精性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结果显示,毛黄堇水提物在低剂量(200 mg/kg)时对四氯化碳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ALT活性有微弱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以疗效确切的传统中草药毛黄堇为研究对象,为药材鉴定提供有效方法,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明确其主要药理活性,为毛黄堇药材地方和国家用药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赵冠杰[4](2019)在《抗肝癌免疫核糖核酸整体扩增技术的建立及抗肝癌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项目团队90年代创新研制的一代抗肿瘤免疫核糖核酸(antitumor immune ribonucleic acid,AT-iRNA)是应用肿瘤抗原免疫动物后,从免疫器官提取出来的总RNA。一代核酸可激发肿瘤患者对肿瘤细胞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临床长时间及大样本应用证实对手术切除原发灶患者具有控制转移、清除残余癌细胞作用,对多种恶性肿瘤等均有较好的疗效。但近十几年来,抗肿瘤免疫核糖核酸的产销量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iRNA自身性质不稳定很容易被RNA酶降解;所产生的免疫力尚不够强,特异性不高,在应用中效果不佳,且价格相对昂贵。一代核酸生产技术的瓶颈问题包括:(1)制备肿瘤抗原的工艺极其粗糙,导致肿瘤抗原纯度大幅度减低,(2)抗肿瘤iRNA提取流程简单,无保护活性iRNA程序,导致大量iRNA降解,(3)活性RNA含量甚微(35%),严重制约了抗肿瘤免疫治疗的药效学作用,(4)一代抗肿瘤iRNA的药效学机制不清楚。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国内外应用分子技术的创新集成,率先研发新一代抗肿瘤免疫核糖核酸专利制备工艺。本研究针对AT-iRNA中活性mRNA含量较少,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的问题出发,结合mRNA体外整体扩增技术,参照RNA疫苗制备研究中mRNA整体扩增流程,建立针对AT-iRNA中mRNA大量扩增的技术,并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了扩增的mRNA具有的抗肿瘤活性。本研究取得成果如下:1.证实了纯化的肿瘤组织细胞抗原的免疫效果高于肿瘤组织免疫原。应用组织酶消化与差速离心法从肝癌组织分离纯化肝癌细胞,通过超声获取肝癌细胞与肝癌组织蛋白。将上述两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ELISA测定小鼠血浆抗肿瘤抗原的免疫效价,Trizol提取小鼠脾脏的总RNA,应用凝胶电泳与紫外测定提取RNA的完整性与含量。实验结果显示:(1)分离纯化的肝癌细胞蛋白抗原免疫的动物获得血清抗肿瘤效价与明显优于肝癌组织直接提取蛋白抗原,(2)肝癌细胞蛋白免疫动物的脾细胞抗肝癌的活性高于肝癌组织直接提取蛋白抗原组。(3)提取的RNA电泳显示了提取RNA具有完整性,提取的RNA含量在150μg/只脾左右,OD260/OD280在1.8-2.0之间。2.成功建立了免疫活性RNA(mRNA)体外整体扩增的技术免疫小鼠获取的脾细胞总RNA中的mRNA逆转录成cDNA,在逆转录过程中,(1)设计12种与mRNA POLY(A)结合的寡核苷酸序列,保证总RNA中所有的具有POLY(A)mRNA得以逆转录,并包含一段公用引物,用于下一步cDNA扩增(2)寡核苷酸Cap,包含T7RNA聚合酶的启动子序列与转换序列GGG。针对逆转录获得cDNA,应用通用引物及长片段扩增PCR反应试剂进行所有cDNA同步扩增,扩增后的DNA应用电泳进行观察,紫外检测DNA含量。以扩增的cDNA为模板,应用T7体外RNA转录反应体系进行整体RNA的转录,转录的RNA通过紫外检测含量。选择GAPDH、Actin、IFG-γ等基因,根据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目的片段长度为179 bp、987 bp、1424 bp的引物,分别以等体积的抗肿瘤iRNA和经过整体扩增的AT-iRNA为模板,经过逆转录后分别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产物进行凝胶电泳。通过观察Ct值以及电泳条带的亮度、位置,判断整体扩增的mRNA的完整性。通过RNA含量计算mRNA扩增效果。实验结果显示(1)4ng逆转录cDNA经过体外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的电泳显示不同长度片段扩增产物产生,含量测定为2.5μg,扩增效率为625倍。(2)在体外转录的模板是cDNA100ng,最终最多扩增的数量是13μg,扩增100多倍。(3)分别以等体积的抗肿瘤iRNA和经过整体扩增的AT-iRNA为模板,经过逆转录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GAPDH等内参基因以及IFN-γ等的基因的表达。通过Ct值应用相对定量法计算这些基因经过整体扩增后的扩增倍数。结果表明与原始iRNA相比,扩增后的AT-iRNA中GAPDH、IFN-γ等基因得到有效扩增,倍率200倍1200倍不等,不仅说明了体外扩增工艺的保真性,而且基因mRNA绝对含量显着增加。3.体内外实验证实新型抗肿瘤核糖核酸具有显着的抗肿瘤生物学作用在体外研究中分离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将扩增的核糖核酸与未扩增的RNA作用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刺激的细胞作用于人肝癌细胞株,通过CCK-8检测细胞的活性,应用ELISA方法检测免疫细胞上清的IFN-γ的含量。制备小鼠肝癌细胞荷瘤动物模型,分别给予商品化的抗肝癌免疫RNA、扩增的核糖核酸(低剂量与高剂量),通过观察肿瘤细胞重量与体积判断肿瘤生长的抑制情况,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细胞活性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表型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肿瘤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与免疫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1)体外实验显示在原始iRNA刺激后的淋巴细胞抑制肿瘤生长率为50.23%,在新型AT-iRNA刺激后的淋巴细胞抑制肿瘤生长率为60.08%,与单纯淋巴细胞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而新型AT-iRNA组与原始组之间无显着差异,说明通过扩增后的新型AT-iRNA达到与原始iRNA同样的抑制肿瘤效果。体外肿瘤杀伤实验证实新型AT-iRNA具有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肿瘤杀伤作用。(2)IRNA刺激的淋巴细胞细胞上清中有效分泌干扰素γ,AT-iRNA刺激组明显高于原始iRNA。(3)与荷瘤小鼠和使用一代核酸组相比,使用150μg新型AT-iRNA进行抗肿瘤治疗的小鼠,其肿瘤体积在治疗后期呈明显下降趋势,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显着低于荷瘤组.。(4)HE染色观察达到150μg新型AT-iRNA组具有明显的细胞死亡,流式细胞术结果检测的细胞CD4,CD8.CD56.CD62L表达未见明显表达差异。(5)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使用一代核酸组相比,使用150μg新型AT-iRNA进行抗肿瘤治疗的小鼠,肿瘤细胞内Bcl2、Casp3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Bax、Trp53的相对表达增加。这一结果提示,AT-iRNA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癌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生长。脾组织中免疫相关基因TNF、IFN-γ、IL12A、IL12B均明显下调。说明该新型AT-iRNA在体内可能不是通过免疫细胞杀伤肿瘤,其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总之本研究在国内外率先将分子扩增的创新技术引入抗肿瘤iRNA制备工艺,通过联合分子技术的创新集成优势,在我国率先建立基于分子技术创新集成优势的抗肿瘤免疫iRNA制备技术,通过肿瘤细胞特异分离技术大幅度提高免疫动物肿瘤细胞抗原的纯度与免疫原性,通过抗肿瘤mRNA体外整体扩增,取代传统的单纯提取技术,使抗肿瘤活性RNA(mRNA)得到几何级数的扩增。长期保存患者个体化抗肿瘤免疫mRNA,获得高效而特异地抗肿瘤免疫iRNA永久性资源,通过小动物即可获得大量的抗肿瘤免疫核糖核酸,极大地降低抗肿瘤iRNA的生产成本,,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崔新华[5](2016)在《基于双靶点抗乙肝病毒肟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为长期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传染病之一,它的防治已经成为各国医药与化学工作者所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目前抗乙肝病毒的药物种类繁多,应用于临床中的主要为核苷类、干扰素类等抗病毒类药物。但在治疗乙肝的过程中,分别存在着耐药性、花费昂贵等问题。因而,设计合成新型结构的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设计一系列肟类衍生物,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的HLA-A*02:03(30X8)和 HLA-A*1101(2HN7)为靶点,在 MOE 分子操作平台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通过对接函数预测对接结合能进行虚拟筛选。以结合能高低即化合物配体-蛋白受体形成的复合物的稳定性对所合成的化合物的抗乙肝病毒活性进行预测。共合成未见文献报道的24个化合物,其中肟类8个,肟醚类16个。并且所有的目标化合物均经过1H NMR,13C NMR和MS确证化学结构。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初步体外抗乙肝病毒的活性测试。以HepG 2.2.15细胞为模型,以MTT法测试细胞毒性,以酶联免疫法测试目标化合物的表面抗原HBsAg与e抗原HBeAg的抑制活性。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大多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以化合物4B-2、4D-2 和 4B-3 作用最明显,其 IC50分别为 HBsAg 63.85 μM,67.65 μM,78.46μM;HBeAg49.39 μM,85.10μM,84.57 μM。初步的构效关系显示甲基肟醚类化合物活性较好,对新抗乙肝药物的研究提供有意义参考。

刘舒凌[6](2015)在《饿蚂蝗总黄酮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饿蚂蝗(Desmodium multiflorum DC.),又名山蚂蝗、粘身草、红掌草、胃痛草等,为豆科山蚂蝗属植物饿蚂蝗的全株,分布于广西、广东、江西、福建、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和中药化学研究表明,饿蚂蝗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其化学成分主要为有机酸、甾体、萜类、黄酮类及酚类。在广西民间,饿蚂蝗用于治疗肝炎和肝腹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的前期工作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对饿蚂蝗进行提取分离,同时进行了抗HBV的药效筛选工作。前期的研究表明饿蚂蝗乙醇提取物体外抗HBV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预试显示,乙酸乙酯部位可能含有较多的黄酮类成分。目前关于饿蚂蝗总黄酮的实验研究资料不多,对其抗HBV作用研究尚无文献报道。因此本文拟对饿蚂蝗总黄酮进行提取纯化,对其体内外抗HBV作用和保肝作用进行研究。本研究将为广西民间药材饿蚂蝗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新型抗HBV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实验依据。第一章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抗HBV活性确认实验一 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目的:采用乙醇提取法和AB-8大孔树脂吸附法,研究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和纯化工艺。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乙醇为浸提溶剂,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率进行测定,通过对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正交试验,优选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采用AB-8大孔树脂为吸附材料,以洗脱液中总黄酮量和总黄酮纯度为指标,考察上样液质量浓度、上样体积、洗脱剂浓度、洗脱流速和洗脱液用量,优化饿蚂蝗总黄酮的纯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纯化工艺为:60%乙醇提取,液料比12:1,提取3次,每次1h;提取后经AB-8大孔吸附树脂进一步纯化,上柱药液浓度以生药计为0.4g/mL,上样量为1.5倍柱床体积,以4倍柱床体积的70%乙醇洗脱,洗脱流速为2mL/min;纯化后总黄酮纯度为61.47%。结论:该工艺操作简单、稳定可行,适合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关键词总黄酮,饿蚂蝗,大孔树脂,纯化实验二 饿蚂蝗体外抑制HBV的活性部位确认目的:比较饿蚂蝗醇提物(AEDM)和饿蚂蝗总黄酮(TFDM)体外对HBV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CCK-8法观察AEDM和TFDM对HepG2.2.15细胞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分析AEDM和TFDM对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作用。结果:AEDM和TFDM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分别为621.83μg/mL和310.91μg/mL,对细胞的毒性均较小。AEDM对HBsAg和HBeAg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79.60μg/mL和168.59μg/mL,治疗指数(TI)分别为3.46和3.69;TFDM对HBsAg和HBeAg的IC50分别为56.25μg/mL和39.70μg/mL,TI分别为5.53和7.83。结论:饿蚂蝗总黄酮在体外具有抗HBV抗原的作用;饿蚂蝗体外抗HBV的作用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第二章饿蚂蝗总黄酮体外抑制HBV DNA和cccDNA的作用研究目的:研究饿蚂蝗总黄酮(TFDM)对HepG2.2.15细胞HBVDNA复制及HBV cccDN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HepG2.2.15分为空白对照组、拉米夫定组(100μg/mL)、不同浓度 TFDM 组(1 00μg/mL、50μg/mL、25μg/mL),分别给予相应的培养液,每2天换液一次,在6天时,收集上清液及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内、外HBV DNA以及细胞内HBV cccDNA的拷贝数。结果:TFDM各剂量组能明显抑制细胞内、外HBV DNA的含量(P<0.01)以及细胞内HBV cccDNA的水平(P<0.05或P<0.01),且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TFDM能够明显抑制HepG2.2.15细胞HBV DNA复制水平,对HBV cccDNA也具有抑制作用。第三章饿蚂蝗总黄酮对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研究目的:研究饿蚂蝗总黄酮(TFDM)对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方法:采用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感染1日龄广西麻鸭。感染7d后采用PCR法筛选出DHBV DNA强阳性鸭,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3TC 阳性对照组(50mg/kg)、TFDM高、中、低剂量组(300、150、75mg/kg),每组10只。另设正常对照组(经PCR筛选出的未造模DHBV阴性鸭)10只。各组从造模后第14d开始给药,每天灌胃给药1次,持续给药14d。每组动物分别于给药前0天(T0)、给药后7天(T7)、给药后14天(T14)、停药后3天(P3)自颈静脉采血,检测血清中DHBVDNA、DHBsAg和DHBeAg的水平、转氨酶(ALT,AST)的活性以及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含量变化。结果:TFDM能够降低T14和P3时鸭血清DHBV DNA载量以及DHBsAg、DHBeAg含量,停药后未见病毒反弹;降低T7、T14、P3时血清ALT和AST含量;升高T14时血清IL-2和IFN-γ水平。结论:TFDM具有抗鸭乙型病毒性肝炎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DHBV病毒复制、保肝降酶、调节免疫功能有关。第四章饿蚂蝗总黄酮对刀豆蛋白A(ConA)所致小鼠免疫肝损伤的作用研究实验一饿蚂蝗总黄酮对ConA诱导的小鼠免疫肝损伤的影响目的:研究饿蚂蝗总黄酮(TFDM)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72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联苯双酯组(200mg/kg)、TFDM 高、中、低剂量组(800、400、200mg/kg),各组预防性灌胃给药10 d。第10 d,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Con A)20 mg/kg诱导免疫性肝损伤,8 h后测定小鼠肝、脾、胸腺指数(mg/g),检测小鼠肝匀浆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活性变化,流式细胞术测定全血中CD4+、CD8+T细胞亚群比率,ELISA法测定血清白介素-2(IL-2)、Y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4)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TFDM能明显降低肝、脾指数,增大胸腺指数,显着降低小鼠肝匀浆中ALT、AST、MDA、NO含量和升高SOD活性,显着提高外周血CD4+、CD8+比率,降低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的水平。结论:TFDM对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损伤、调整T细胞亚群的活性和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实验二急性毒性试验目的:评价TFDM的安全性,测定最大给药量。方法:SPF级小鼠20只随机分成2组:空白对照组和TFDM组。TFDM组以最大浓度和最大体积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容量蒸馏水。给药后连续14天观察动物的行为、外观、体重、进食、排泄等情况,以及主要脏器的大体改变及死亡情况。计算小鼠经口的最大给药量。结果:小鼠灌胃给药后,其饮食、活动、精神状态等体征均无异常变化,未见毒性反应及死亡发生。给药后小鼠体重增长正常。TFDM小鼠经口的最大给药量为12.5g/kg,相当于饿蚂蝗原生药578.0g/(kg·d),是临床人用量(成人60kg体重,日用量30g药材)的1157倍。结论:TFDM经口给药的毒性很低。第五章饿蚂蝗总黄酮对HepG2.2.15细胞内部分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目的:研究TFDM对HepG2.2.15细胞内部分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TFDM抑制HBV在细胞内复制的可能机制。方法:HepG2.2.15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同浓度TFDM组(100μg/mL、50μg/mL、25μg/mL),分别给予相应的培养液,每2天换液一次,第6天收集细胞。选取JAK-STAT信号通路中的部分抗病毒蛋白如: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1(STAT1)、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2(STAT2)、2’,5’-寡腺苷酸合成酶1(OAS1)、RAN依赖蛋白激酶(PKR)和粘病毒抗性蛋白A(MxA)。采用RT-PCR法检测TFDM作用后细胞内STAT1、STAT2、OAS1、PKR和MxA转录产物mRNA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TAT1、STAT2、OAS1、PKR和MxA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FDM可以明显上调细胞内STAT2、PKR和MxA的mRNA水平(P<0.05),明显增强PKR和MxA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TFDM可以诱导HepG2.2.15细胞内JAK-STAT信号通路中PKR和MxA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提示此通路可能是TFDM抑制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机制之一。

刘盛[7](2015)在《珠子草中木脂素的分离与类似物的合成及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目前抗乙肝病毒药物普遍存在一定副作用、耐药性和停药反弹等问题,因此,寻找结构新颖、具有新的作用机制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意义重大。本文从民间用于治疗乙肝的中草药珠子草出发,研究珠子草中抗乙肝病毒活性成分,从珠子草活性石油醚部位分离出4种木脂素,经IR、MS、NMR 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 niranthin、nirtetralinB、hypophyllanthin 和phyllanthin。以HepG2 2.2.15细胞为细胞模型,对分离出的木脂素进行了细胞活性研究,结果表明niranthin、nirtetralin B具有显着抗乙肝病毒活性,其中 niranthin 对 HBsAg、HBeAg、HBV DNA 的 IC50 分别为 15.6 μM,25.1μM,17.9 μM;nirtetralin B 对 HBsAg、HBeAg、HBV DNA 的 IC50 分别为7.5μM,27.5μM,27.2 μM。以广西麻鸭为动物实验模型,连续灌胃给药14天后,高剂量组 niranthin和nirtetralin B对DHBV DNA的最高抑制率分别达90.87%和95.61%;另外,niranthin和nirtetralin B均可着地抑制HBsAg、HBeAg 的表达,提高 HBsAb、HBeAb、HBcAb 的含量,同时也能有效地降低血清中ALT、AST、TBil的活性。结果进一步证实niranthin和nirtetralinB具有显着的抗乙型肝炎及减轻肝脏病理性损伤的作用。接着,木文从具有抗乙肝病毒活性的木脂素niranthin、nirtetralinB出发,通过反向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其潜在的抗乙肝作用靶点,为niranthin、nirtetralin B的抗乙肝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在反向对接结果的基础上,选择了核心抗原30X8、人乙型肝炎病毒的pgRNA epsilon中的包装信号顶端茎环(ASL-HBVES)2K5Z为靶标,通过moe-dock分子对接技术,结合药物拼合原理,设计并合成了 28个具有C6-C3结构的新的木脂素类似物,以期获得活性更好、毒性更低的抗乙肝病毒活性化合物。本文所合成的目标产物的结构均经MS、NMR分析确认。以HepG2 2.2.15为细胞模型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测试,并进行了简单的构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抗乙肝病毒活性,其中化合物4c-3、4d-7,不但对HBsAg、HBeAg表现出了强于拉米夫定的抑制作用,对HBV DNA复制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丁宁,李建华,宫鹏涛,杨举,李淑红,张西臣,张国才[8](2010)在《旋毛虫iRNA对BALB/c小鼠体内SP2/0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旋毛虫免疫核糖核酸(iRNA)对BALB/c小鼠体内SP2/0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不同剂量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免疫ICR小鼠、家兔和山羊,ELISA检测抗体效价达1:1024的最低免疫剂量确定为最佳免疫剂量,同时取各实验动物肝、脾和淋巴结,制备旋毛虫iRNA,并进行鉴定。以不同剂量iRNA接种BALB/c小鼠,并在不同时间接种SP2/0肿瘤细胞(试验分为先荷瘤和后荷瘤进行)。在荷瘤20d时,处死小鼠,测量肿瘤体积和重量,并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的最佳免疫剂量分别为:ICR小鼠:300μg/只;家兔:2mg/只;山羊:20mg/只。制备的旋毛虫iRNA各项指标均合格。各试验组小鼠肿瘤体积和重量均小于相应的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试验组小鼠的CD3+、CD4+及CD4+/CD8+比值较相应的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在后荷瘤试验组中,1mg组抑瘤效果最好;在先荷瘤试验组中,4mg组抑瘤效果最好。结论旋毛虫iRNA对BALB/c小鼠体内SP2/0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丁宁[9](2007)在《旋毛虫免疫核糖核酸抗BalB/C小鼠体内SP2/0肿瘤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制备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粗抗原来免疫动物,以ELISA检测的免疫抗体效价1024为标准确定最佳免疫量并取脾、淋巴结和肝脏,比较两种传统的方法择一来制备旋毛虫免疫核糖核酸(iRNA),再对本品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最后进行抗肿瘤动物实验并对小鼠体内肿瘤的形态学指标、细胞免疫变化及体液免疫变化进行检测,研究旋毛虫iRNA抗BalB/C小鼠体内SP2/0肿瘤效应。试验发现最佳免疫剂量是:18-20g雄性小鼠为300μg/只,2.5-3kg雄性家兔为2mg/只,15kg雄性成年一岁山羊为20mg/只;比较后最终选择冷酚法作为大量制备旋毛虫iRNA的最终方法且本品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旋毛虫iRNA确实对BalB/C小鼠体内SP2/0肿瘤有抑瘤作用:各组实验小鼠肿瘤体积和重量均小于对照小鼠,且差异显着(p<0.05),在先注射iRNA后荷瘤的实验组中1mg/ml组抑瘤效果最好,在先荷瘤后注射iRNA的实验组中4mg/ml组抑瘤效果最好,实验小鼠机体的CD3+、CD4+和CD4+/CD8+较对照小鼠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且差异显着(p<0.05),特别是CD4+/CD8+的提高与降低与小鼠机体的抑瘤效果呈正相关。

张红菱,卢实,李媛媛,李晓波,徐顺清[10](2007)在《保护性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核糖核酸纳米粒制备及质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一种具有保护性的特异性肿瘤免疫核糖核酸(iRNA)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方法:从接种了H22细胞的小鼠腹水中分离肿瘤细胞,裂解后加弗氏完全佐剂充分乳化制备成免疫原,接种于小鼠,1个月后取小鼠的免疫器官提取核糖核酸,复凝聚方法制备壳聚糖-免疫核糖核酸纳米粒,并检测理化特性。结果:提取的肝、脾iRNA为RNA纯品,iRNA白细胞黏附抑制率大于30%,壳聚糖与iRNA形成表面带正电荷的纳米粒,iRNA得到保护不易被破坏。结论:该方法提取并制备的iRNA纳米粒携带供体肿瘤特异性免疫信息,并得到良好保护,能提高抗肿瘤疗效。

二、抗乙肝iRNA的提取、生物活性和特异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乙肝iRNA的提取、生物活性和特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绵头雪莲花多糖的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雪莲花的药理作用
        1.2.1 抗衰老抗氧化作用
        1.2.2 免疫作用
        1.2.3 调节血脂、降血糖作用
        1.2.4 其他药理作用
        1.2.5 毒理作用
    1.3 多糖研究进展
        1.3.1 多糖的生物活性
        1.3.2 多糖的构效关系
    1.4 本课题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藏雪莲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藏雪莲基本成分检测
        2.3.2 总糖含量测定
        2.3.3 总黄酮含量测定
        2.3.4 总酚含量测定
        2.3.5 藏雪莲的前处理
        2.3.6 藏雪莲的提取工艺
        2.3.7 藏雪莲多糖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
        2.3.8 藏雪莲多糖凝胶柱层析纯化
        2.3.9 纯化藏雪莲多糖糖醛酸含量测定
        2.3.10 纯化藏雪莲多糖蛋白含量测定
        2.3.11 紫外光谱分析
        2.3.12 纯化藏雪莲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2.3.13 藏雪莲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2.3.14 红外光谱扫描分析(FT-IR)
        2.3.15 三螺旋结构的测定(刚果红实验)
        2.3.16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17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2.3.18 甲基化分析
        2.3.19 核磁共振分析(NMR)
        2.3.20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4.2 藏雪莲基本成分分析
        2.4.3 藏雪莲多糖阴离子交换柱层析
        2.4.4 藏雪莲多糖凝胶过滤住层析及纯度分析
        2.4.5 SLT-3,SLP-4 的相对分子量测定
        2.4.6 SLT-3,SLP-4 的单糖组成分析
        2.4.7 SLT-3,SLP-4 的红外光谱分析
        2.4.8 刚果红分析
        2.4.9 扫描电镜分析(SEM)
        2.4.10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2.4.11 甲基化结果分析
        2.4.12 核磁共振分析(NMR)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藏雪莲多糖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藏雪莲多糖(SLT-3,SLP-4)的制备
        3.3.2 SLT-3,SLP-4 清除自由基能力
        3.3.3 ORAC实验
        3.3.4 SLT-3,SLP-4 细胞抗氧化活性(CAA)测定[120,121]
        3.3.5 SLT-3,SLP-4对AAPH诱导的人红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3.3.6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
        3.4.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
        3.4.3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
        3.4.4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
        3.4.5 还原能力的变化
        3.4.6 ORAC实验
        3.4.7 SLT-3,SLP-4 的细胞抗氧化活性(CAA)
        3.4.8 SLT-3,SLP-4对AAPH诱导的红细胞溶血的影响
        3.4.9 SLT-3,SLP-4对GSH、GSSG和 MDA含量的影响
        3.4.10 SLT-3,SLP-4 对抗氧化酶活性(CAT、SOD、GSH-PX)影响
        3.4.11 SLT-3,SLP-4 对氧化应激诱导的红细胞表面形貌特征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藏雪莲多糖的免疫活性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藏雪莲多糖(SLT-3,SLP-4)的制备
        4.3.2 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培养
        4.3.3 SLT-3,SLP-4对RAW264.7 细胞的毒性实验
        4.3.4 M0型RAW264.7细胞因子的检测
        4.3.5 RAW264.7细胞吞噬能力的测定
        4.3.6 RAW264.7 细胞膜表面识别SLP-4 的受体研究
        4.3.7 RAW264.7细胞的极化作用
        4.3.8 流式细胞术分析RAW264.7细胞表面相关抗原表达
        4.3.9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4.3.10 免疫印迹实验分析(WESTERN BLOT)
        4.3.11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SLT-3,SLP-4对RAW264.7 细胞增殖的影响
        4.4.2 SLT-3,SLP-4对M0型RAW264.7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
        4.4.3 SLP-4对M0型RAW264.7 细胞极化的影响
        4.4.4 SLP-4对RAW264.7 细胞吞噬和胞饮功能的影响
        4.4.5 SLP-4在RAW264.7 细胞表面膜受体的研究
        4.4.6 SLP-4对RAW264.7 细胞MAPK和 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4.4.7 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模型的建立
        4.4.8 SLP-4对M1型、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藏雪莲多糖的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主要试剂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藏雪莲多糖(SLT-3,SLP-4)的制备
        5.3.2 HEPG2.2.15细胞的培养
        5.3.3 SLT-3,SLP-4对HEPG2.2.15 细胞的毒性实验
        5.3.4 SLT-3,SLP-4对HBSAG和 HBEAG的抑制作用
        5.3.5 SLT-3,SLP-4对HEPG2.2.15 细胞HBV-DNA复制的影响
        5.3.6 SLT-3,SLP-4对RAW264.7 细胞分泌IL-12和IL-15 的影响
        5.3.7 HBV对 HEPG2 细胞侵染作用的探究
        5.3.8 SLT-3,SLP-4与HBEAG和 HBSAG直接作用的探究
        5.3.9 ITC(等温滴定量热法)实验
        5.3.10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SLT-3,SLP-4对HEPG2.2.15 细胞增殖的影响
        5.4.2 SLT-3,SLP-4对HBSAG和 HBEAG的抑制作用
        5.4.3 SLT-3,SLP-4对HBV-DNA复制的影响
        5.4.4 SLT-3,SLP-4对RAW264.7 细胞分泌IL-12和IL-15 的作用
        5.4.5 HBV对 HEPG2 细胞侵染作用的探究
        5.4.6 SLT-3,SLP-4与HBEAG和 HBSAG直接作用的探究
        5.4.7 ITC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藏雪莲多糖对ox-LDL诱导的RAW264.7 细胞泡沫化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主要试剂
        6.2.2 主要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藏雪莲多糖(SLT-3,SLP-4)的制备
        6.3.2 RAW264.7细胞的培养
        6.3.3 MTT法检测RAW264.7 细胞增殖活力
        6.3.4 泡沫细胞模型的建立
        6.3.5 各组细胞的油红O染色
        6.3.6 巨噬细胞泡沫化程度的测定
        6.3.7 ROS和 MDA水平的测定
        6.3.8 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 IL-6 的检测
        6.3.9 ITC分析
        6.3.10 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RAW264.7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模型的建立
        6.4.2 SLT-3,SLP-4 对泡沫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6.4.3 油红O染色观察SLT-3和SLP-4 对泡沫细胞内脂质蓄积的影响
        6.4.4 SLT-3,SLP-4 对泡沫细胞ROS和 MDA含量的影响
        6.4.5 SLT-3,SLP-4 对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 IL-6 的影响
        6.4.6 ITC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面向复杂疾病诊疗的组学大数据分析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复杂疾病威胁人类健康
        1.1.2 组学大数据的爆发带来新的机遇
        1.1.3 精准诊断与治疗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工作
        1.2.1 基于组学大数据的疾病诊断研究
        1.2.2 基于组学大数据的靶点识别研究
        1.2.3 基于组学大数据的药物重定位研究
        1.2.4 基于组学大数据的复杂疾病诊疗面临的挑战
    1.3 本文工作
第二章 基于多模态相似矩阵分解的癌症亚型分类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M2SMF方法设计与分析
        2.2.1 数据与预处理
        2.2.2 带组稀疏约束的多模态矩阵联合分解
        2.2.3 NAM指标定义与模拟数据生成
    2.3 M2SMF方法的应用
        2.3.1 模拟数据测试结果
        2.3.2 基于多模态数据乳腺癌亚型分类结果与方法性能评估
        2.3.3 多种癌症数据上的亚型分类方法性能评估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源组学数据的乳腺癌靶点识别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方法设计与分析
        3.2.1 数据来源
        3.2.2 靶点识别方法
    3.3 靶点识别方法的应用
        3.3.1 对乳腺癌亚型基因表达模式的刻画
        3.3.2 Luminal A亚型候选靶标识别
        3.3.3 各亚型候选靶标的识别与排序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矩阵三分解的肝癌亚型分类与特异性靶点识别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NMTFOSC方法设计与分析
        4.2.1 数据与预处理
        4.2.2 带正交约束和稀疏约束的非负矩阵三分解模型
    4.3 数值实验
        4.3.1 基于模拟数据的指标评估
        4.3.2 亚型分类结果分析
        4.3.3 基因集富集分析
        4.3.4 亚型特异性靶点预测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GSEA与细胞反应大数据的乳腺癌放疗增敏剂药物重定位研究
    5.1 引言
    5.2 方法设计与分析
        5.2.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2.2 GSEA方法基本原理
        5.2.3 基于GSEA的乳腺癌放疗增敏剂预测
    5.3 实验验证
        5.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3.2 实验方法
        5.3.3 博舒替尼显着增强放疗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效果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正交非负矩阵分解与细胞反应大数据的抗乙肝药物重定位研究
    6.1 引言
    6.2 方法设计与分析
        6.2.1 数据处理
        6.2.2 抗乙肝药物筛选方法与特征分析
    6.3 实验验证
        6.3.1 细胞内实验验证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罂粟科植物毛黄堇分子鉴定、活性成分及肝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紫堇属化学成分研究
    2 紫堇属药理作用研究
    3 紫堇属植物资源研究
    4 本草基因组学研究及应用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毛黄堇及同属物种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1 引言
    2 材料、试剂、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引物通用性及序列特征
        4.2 遗传距离及Barcoding gap
        4.3 不同片段及其组合鉴定效率比较
        4.4 不同分析方法的鉴定效率比较
        4.5 叶绿体和核基因片段的聚类分析
    5 小结与讨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毛黄堇及同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鉴定研究
    1 引言
    2 材料、试剂、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叶绿体基因组基本信息
        4.2 叶绿体基因组注释
        4.3 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
        4.4 叶绿体基因组比较
        4.5 毛黄堇及近缘种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
    5 小结与讨论
    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毛黄堇核基因组测序及生物碱合成途径预测
    1 引言
    2 材料、试剂、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基因组测序数据统计及survey分析
        4.2 基因组组装
        4.3 基因组重复序列
        4.4 基因预测及非编码RNA
        4.5 基因家族扩张与收缩
        4.6 ~(13)C稳定同位素示踪毛黄堇生物碱代谢通路
        4.7 毛黄堇生物碱合成途径预测
        4.8 毛黄堇生物碱合成上游途径关键酶基因筛选
        4.9 毛黄堇生物碱合成关键酶基因差异表达
    5 小结与讨论
    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毛黄堇总生物碱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1 引言
    2 材料、试剂、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毛黄堇总生物碱化学成分鉴定
        4.2 毛黄堇药材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学验证
        4.3 不同部位毛黄堇药材化学成分比较
        4.4 野生和栽培毛黄堇化学成分比较
        4.5 不同采收期毛黄堇化学成分比较
    5 小结与讨论
    6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毛黄堇肝保护作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试剂、仪器
    3 试验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毛黄堇水提物对酒精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4.2 毛黄堇水提物对四氯化碳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5 小结与讨论
    6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筒历

(4)抗肝癌免疫核糖核酸整体扩增技术的建立及抗肝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综述异种动物抗肿瘤免疫核糖核酸介导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1章 高纯度肝癌细胞特异性抗原的制备及抗肿瘤免疫核酸的获取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本章小节
    第2章 抗肝癌免疫核糖核酸整体扩增技术的建立
        2.1 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整体扩增的抗肝癌免疫核糖核酸生物学作用的体外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整体扩增的抗肝癌免疫核糖核酸生物学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讨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双靶点抗乙肝病毒肟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乙型病毒性肝炎概述
        1.1.1 乙型病毒性肝炎
        1.1.2 HBV形态结构与复制途径
    1.2 抗乙肝药物现状
        1.2.1 免疫调节类药物
        1.2.2 抗病毒类药物
    1.3 肟醚概述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目标化合物设计及虚拟筛选
    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2 目标化合物的虚拟筛选
        2.2.1 结果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化学制备与表征
    3.1 合成路线
    3.2 主要试剂
    3.3 主要实验仪器
    3.4 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3.4.1 中间体的制备与表征
        3.4.2 目标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第四章 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测试
    4.1 主要试剂
    4.2 主要仪器
    4.3 材料
        4.3.1 细胞株
        4.3.2 待测药物
    4.4 实验方法
        4.4.1 细胞毒性实验(MTT法)
        4.4.2 抗HBV活性测定
    4.5 实验结果分析
        4.5.1 各受试药对HepG 2.2.15细胞的毒性作用
        4.5.2 抗HBV活性测定结果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饿蚂蝗总黄酮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抗HBV活性确认
    实验一 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饿蚂蝗体外抑制HBV的活性部位确认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饿蚂蝗总黄酮体外抑制HBV DNA和cccDNA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饿蚂蝗总黄酮对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饿蚂蝗总黄酮对刀豆蛋白A所致小鼠免疫肝损伤的作用研究
    实验一 饿蚂蝗总黄酮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免疫肝损伤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饿蚂蝗总黄酮对HepG2.2.15细胞内部分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中草药及其提取物抑制HBV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珠子草中木脂素的分离与类似物的合成及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HBV的结构和复制
        1.2.1 HBV的形态与结构
        1.2.2 HBV的基因组结构
        1.2.3 HBV的复制
        1.2.4 HBV的抵抗力及变异
    1.3 乙肝的发病机制
    1.4 治疗乙肝的药物状况
        1.4.1 免疫调节类药物
        1.4.2 抗病毒类药物
        1.4.3 中药类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珠子草中木脂素的分离及其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珠子草抗乙肝病毒活性部位的筛选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3 珠子草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
        2.3.1 仪器与试剂
        2.3.2 实验方法
        2.3.3 化合物的结构数据
        2.3.4 结论
    2.4 珠子草中木脂素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2.4.1 珠子草中木脂素抗乙肝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
        2.4.2 珠子草中木脂素抗乙肝病毒的体内实验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脂素类似物的设计
    3.1 引言
    3.2 木脂素抗乙肝病毒靶标的虚拟筛选
        3.2.1 抗乙肝靶标的选择
        3.2.2 木脂素与抗乙肝靶标对接模拟
        3.2.3 小结
    3.3 木脂素类似物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脂素类似物的合成及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4.1 合成路线
    4.2 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内容
        4.3.1 肟1-7的制备
        4.3.2 化合物2a-d的制备
        4.3.3 化合物3a-d的制备
        4.3.4 目标化合物4a-1-4d-7的制备
        4.3.5 化合物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化合物谱图分析
        4.4.2 化合物抗乙肝病毒活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珠子草生长过程中木脂素含量的变化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植物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色谱条件
        5.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5.3.3 样品溶液的配制
        5.3.4 精密度实验
        5.3.5 稳定性实验
        5.3.6 重复性实验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色谱图
        5.4.2 不同生长期珠子草中木脂素含量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旋毛虫iRNA对BALB/c小鼠体内SP2/0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株及细胞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的制备
    1.5 动物分组及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免疫
    1.6 旋毛虫iRNA的制备及鉴定
    1.7 抑瘤试验及抑瘤效果的测定
        1.7.1 动物分组与接种:
        1.7.2 抑瘤效果的测定: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的最佳免疫剂量
    2.2 旋毛虫iRNA的鉴定
    2.3 旋毛虫iRNA的抑瘤效果
        2.3.1 各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及重量:
        2.3.2 各组小鼠的脾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
3. 讨论

(9)旋毛虫免疫核糖核酸抗BalB/C小鼠体内SP2/0肿瘤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免疫核糖核酸的研究进展
        1 免疫核糖核酸的来源
        2 免疫核糖核酸的性质
        3 免疫核糖核酸的细胞来源
        4 iRNA 的化学本质
        5 免疫核糖核酸的作用机制
        6 免疫核糖核酸的制备、活性测定
        7 抗肿瘤免疫核糖核酸的研究
        8 免疫核糖核酸应用及研究的深远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旋毛虫iRNA 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旋毛虫iRNA 抗BalB/C 小鼠体内SP2/0 肿瘤效应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10)保护性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核糖核酸纳米粒制备及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2 抗原制备与免疫动物
    1.3 iRNA的提取及相关性能检测
    1.4 iRN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理化特性检测
    1.5 iRNA纳米粒对肿瘤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
2 结果
    2.1 iRNA纯度、定量及白细胞黏附抑制指数
    2.2 抗肿瘤iRNA纳米粒的理化特性
    2.3 小鼠生存时间比较
3 讨论

四、抗乙肝iRNA的提取、生物活性和特异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绵头雪莲花多糖的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 陈文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2]面向复杂疾病诊疗的组学大数据分析方法及应用[D]. 尹晓尧.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3]罂粟科植物毛黄堇分子鉴定、活性成分及肝保护作用研究[D]. 任风鸣.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
  • [4]抗肝癌免疫核糖核酸整体扩增技术的建立及抗肝癌作用研究[D]. 赵冠杰. 吉林大学, 2019(11)
  • [5]基于双靶点抗乙肝病毒肟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崔新华. 广西大学, 2016(05)
  • [6]饿蚂蝗总黄酮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刘舒凌. 广西医科大学, 2015(08)
  • [7]珠子草中木脂素的分离与类似物的合成及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D]. 刘盛. 广西大学, 2015(05)
  • [8]旋毛虫iRNA对BALB/c小鼠体内SP2/0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J]. 丁宁,李建华,宫鹏涛,杨举,李淑红,张西臣,张国才.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03)
  • [9]旋毛虫免疫核糖核酸抗BalB/C小鼠体内SP2/0肿瘤效应的研究[D]. 丁宁. 吉林大学, 2007(02)
  • [10]保护性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核糖核酸纳米粒制备及质量评价[J]. 张红菱,卢实,李媛媛,李晓波,徐顺清.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02)

标签:;  ;  ;  ;  ;  

抗乙型肝炎 iRNA 的提取、生物学活性和特异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