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减震管驱动喷水

用减震管驱动喷水

一、用激波管驱动水喷雾(论文文献综述)

景香玲[1](2021)在《高温水射流闪蒸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脱硫废水零排放是燃煤电站重要问题之一。高温闪蒸作为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中的重要处理单元,通过优化设计参数和运行参数,不仅可以实现高效提水浓缩,还可以避免设备结垢。论文对高温水在常压环境中射流闪蒸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为其工程应用提供借鉴。通过建立基本守恒方程和降压闪蒸模型描述闪蒸相变过程,对于不同温度的水在圆管内的闪蒸相变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入口水温的升高会将闪蒸发生位置提前,促进水蒸发。对于高温水通过圆管喷入闪蒸室内蒸发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射流闪蒸开始于射流表面,射流边界出现大量的涡旋;蒸发以由外向内逐步扩散的方式进行,蒸发程度沿轴向逐渐增大。在高温水通过圆管喷入闪蒸室的流场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入口参数,探究入口温度、压力、饱和参数等因素对射流闪蒸相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射流闪蒸流场的主要因素,提高入口水温度,过热能力增强,闪蒸程度增大,闪蒸提前完成;增大进口压力会使流体在进入闪蒸室的一段距离内闪蒸能力短暂性延迟,但只要有足够的射流闪蒸空间,最终的闪蒸程度几乎不受影响;对于低参数饱和水,高参数的饱和水相当于在此基础上同时提高了温度和压力,更清楚说明增大入口压力会延迟闪蒸进行,闪蒸能力短暂性未得到释放,但后期温度的升高会补偿压力对闪蒸起到的延迟作用,完成闪蒸过程。

王健[2](2019)在《流体动力式超声波喷嘴雾化特性及降尘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粉尘不仅具有爆炸性,同时也是引起尘肺病最主要的原因。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喷雾降尘技术对粉尘进行控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多数工作场所粉尘浓度依旧相当高。为提升工作环境质量,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保障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使用马尔文喷雾粒度分析仪、PIV图像采集和处理设备、LS 13320等仪器和正交分析方法,从宏观及微观两研究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雾化效果的关键因素,了解各影响因素与雾化参数的关系。再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选出较优的工况组合,最后将选出的工况组合应用到喷雾降尘中,探讨其与降尘效率的联系,并与传统压力式喷嘴降尘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对流体动力式超声波喷嘴的理论研究,利用并改进了雾化及降尘实验平台,采用正交设计研究方法进行了雾化特性实验,确立了该喷嘴的雾化效果指标。通过宏观特性实验得出了雾场直线射程、雾化角及流量与气压、水压和孔径三因素的关系。固定气压时,随着水压的增加,喷嘴水流量和雾化角不断增大,气流量及射程不断减小,在相同进水压力下,雾化角随着喷嘴直径的增大逐渐变大;固定水压时,喷嘴水流量及雾化角都随气压的增大逐渐减小,而气流量及射程都逐渐增大。通过液滴动力学参数实验得出了进气压力增大,雾滴直径都逐渐变小,而液滴数量密度先缓慢增加再迅速增大;雾滴直径随水压的上升都逐渐减小,且中位径增长幅度趋缓,液滴数量密度不断减小。喷嘴直径逐渐增大,雾滴索太尔平均径总体较平缓,但液滴数量密度及其中位径变化较为复杂。雾滴浓度随三个因素的逐渐增加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过程。水平方向上,描述雾滴直径的中位径和索太尔平均径随着距喷嘴出口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雾滴浓度与水平距离的关系呈反相关,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基本上为线性关系。中心点位置的雾滴粒径直径最小,雾滴浓度最高,同时在两侧对称位置对比上都是水平线上侧区域的雾滴粒径偏小,且雾滴浓度明显偏大。进气压力与雾滴速度呈正相关,喷嘴进水压力及其直径的逐渐增加,雾滴速度不断降低;雾场中液滴速度最大区域一般集中在喷嘴水平线位置,且在水平方向上,雾滴速度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垂直断面中,水平线以上区域雾滴速度普遍小于对称点位置。对比于传统压力喷嘴喷雾降尘效果,该超声波喷嘴在雾化效果、全尘及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方面优势明显。同种工况下,整体性能最优的为直径1.5 mm的超声波喷嘴,其次为1.0 mm喷嘴,2.0 mm喷嘴最差;三个直径喷嘴在各工况下对全尘和呼吸性粉尘降尘效果呈现先增后减再增长的变化规律,其中在工况为(0.4,0.4)时降尘效果最好。因此,建议在实际应用中选择直径为1.5 mm喷嘴与压力(0.4,0.4)的组合最优。

王天雨[3](2020)在《高压脉冲水射流的喷嘴结构优化》文中指出高压脉冲水射流是研究流体动力学的基础课题之一,广泛存在于水力发电、消防减灾、农田喷灌等领域。但是提高大体积(如1L)液体的速度在技术上非常困难,且被瞬态加速的液体的力学行为非常复杂。由于高压气体驱动的水射流技术涉及流体的可压缩性、射流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以及驱动介质自身的性质差异,因此流动机理十分复杂,并未被完全了解。为了对高压脉冲水射流进行喷嘴结构优化,本文选择了三种喷嘴结构,分别是直喷嘴、锥形渐缩喷嘴和锥形渐扩喷嘴。通过采用计算流体技术,分析了在这三种喷嘴结构下高压氦气冲击水柱产生脉冲水射流的过程中,管内外的气/液分布与水射流的流体力学特性。并且拟通过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实验对比的方法对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本文直喷嘴结构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基于施红辉所做高压气体驱动水射流实验,采用商业软件FLUENT对其产生的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获得的计算结果与高速摄影拍摄的脉冲水射流实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2)基于直喷嘴结构,为了进一步优化脉冲水射流的流体力学特性,本文设计出两种不同的喷嘴结构:锥形渐缩喷嘴和锥形渐扩喷嘴,并对三种喷嘴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直喷嘴水射流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最快,运动距离更大,锥形渐缩喷嘴水射流横向宽度更大。(3)通过二维网格加密技术,建立了三种喷嘴结构下生成高压脉冲水射流的计算模型,数值计算了三种喷嘴结构下脉冲水射流头部和管内气泡产生的全过程。重点分析了个喷嘴结构下水射流的压力变化和射流头部流场结构特点。本研究对于不同喷嘴结构下高压脉冲水射流的管内外流场、射流结构和能量转化的数值计算结果综合分析,将本文的结论进行归纳整理,对比验证,为后续进一步分析高速脉冲水射流提供了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的参考。

葛竹[4](2018)在《可视化激波管动态校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评估武器弹药毁伤威力的重要手段,冲击波超压测试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冲击波超压测试的精度至关重要。激波管因其能产生良好的阶跃压力信号常作为冲击波超压测试校准装置,现阶段激波管只是用以对压力传感器进行动态校准,无法观测传感器周围激波流场流动过程。而自由场压力传感器有笔式、杆式、盘式多种外形结构,不同结构和不同安装角度的流线性差异明显,势必对冲击波超压测试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为了提高自由场压力传感器的校准精度,需要分析激波流场的变化过程,本文就此设计了可视化激波管动态校准系统,可同时记录激波压力和流场的变化,重点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分析激波管内气体流动关系,通过理论计算和实测试验比较了空气、N2、CO2和H2四种不同高压区气源对产生激波的影响,发现不同气源只会影响激波压力幅值,而不会影响动态特性指标。利用激波管内气体拟定常流动最大持续时间和位置的关系,推导出了激波管高低压区最佳长度的计算方法。(2)为实现激波管的可视化,设计了由纹影仪和高速摄像结合的光学观测系统,为保证流场图像不失真,设计了平面观测窗口,由此将低压区传感器安装区域(尾端2m部分)设计成方管,同时方管与前端圆柱管以外接方式连接,并通过数值模拟仿真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3)为激波管设计了一套校准系统测试分系统,主要包括:测速分系统和测压分系统,并通过实测试验对系统误差进行了分析,系统测量误差在1%以内。(4)在实际激波管平台建成前,利用流体力学理论基础,进行了传感器不同形状和不同安装角度的数值模拟仿真,为实际平台的搭建提供参考,对后续平台校准试验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胡翔[5](2018)在《细水雾对冲击波的削弱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洋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我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进发的征途上,建设一支可以增强海洋控制能力的强大人民海军必不可少。面对海洋争端及潜在的海战危险,提高舰艇的防护能力和生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反舰导弹和鱼雷能够穿透外板进入舱室内爆炸,对人员和设备造成严重的威胁。如果能够通过可靠便捷的方式吸收、阻挡或者转移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则可以提高人员和舰载设备的生命力,对舰船防护具有重要意义。在面对各式各样的火灾、瓦斯等气体爆炸、炸药爆炸等威胁时,细水雾以其来源广泛、环保无毒、比热容大、成本低廉的优点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对象。本文采用理论和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细水雾对冲击波的削弱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推导了考虑细水雾液滴蒸发和液滴动能吸收以及液滴显热吸收的平面冲击波波阵面前后参量之间的关系式、忽略冲击波温度场对液滴的影响时的波后液滴速度的关系式以及冲击波波阵面单位时间扫过的细水雾质量的关系式,并通过与激波管流动参量的相关公式结合,改进了求解激波管流动参量的经典理论,使其适用于考虑细水雾对平面冲击波的作用。将理论公式计算得到的冲击波压强和波速等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理论公式的适用性和可靠性。(2)根据推导的理论公式和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细水雾作用于冲击波时的液滴动能吸能速率、破碎能吸能速率、显热吸能速率、潜热吸能速率,发现在蒸发量很小的情况下,波后液滴比内能是一个影响细水雾削弱冲击波强度的重要参量,此时显热吸能是细水雾削弱冲击波的主要机制。(3)建立了细水雾作用于冲击波时的数值仿真模型,并将数值仿真计算得到的压强曲线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数值仿真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4)采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相同的初始冲击波作用下细水雾的液滴直径、质量浓度、液滴初速度对冲击波压强峰值、波后液滴速度、波后液滴温度、液滴蒸发速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细水雾液滴直径在50μm-500μm之间时,直径越小对冲击波的削弱作用越强;细水雾液滴直径小于500μm时,质量浓度越大对冲击波削弱作用越强;当细水雾液滴直径和质量浓度相同时,细水雾液滴初速度方向与冲击波传播方向相反时更能削弱冲击波的压强。

冯海林[6](2014)在《对二甲苯(PX)-可燃气—空气多相体系燃爆特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雾多相爆轰是爆轰学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混合物的点火与起爆、爆轰形成与传播、爆轰衰减以及爆轰波结构等方面,是气相爆轰学的延深与拓展。本文利用立式爆轰管及其配套测试系统,研究对二甲苯(PX)-可燃气-空气多相体系的燃爆特性。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1)测定了PX-C2H4-Air、PX-H2-Air、PX-C3H8-Air三种多相体系直接爆轰的最低可燃气浓度。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多相体系直接爆轰的最低可燃气浓度均随着对二甲苯当量比的增长近似呈“U”形曲线,最低可燃气浓度的最小值出现在当量比1附近;根据固定起爆能量的大小,不同的多相体系直接爆轰的最低可燃气浓度的大小次序为C2H4<H2<C3H8。(2)测定了PX-C2H4-Air、PX-H2-Air、PX-C3H8-Air三种多相体系爆轰参数及PX-CO-Air多相体系燃爆参数。结果表明,三种体系下直接爆轰的超压均随对二甲苯当量比先增后减,同时爆速也存在随着对二甲苯当量比先增后减的趋势,说明多相体系直接爆轰最佳当量比,且最佳当量比在1左右。同时将实验爆速与CJ理论爆速对比,结果表明随着对二甲苯当量比的增加,多相体系的实验爆速趋于CJ理论爆速的值,由不稳定爆轰趋于稳定爆轰;同时在激波管设计最大起爆能下,PX-CO-Air多相体系都未能达到直接爆轰状态,表明PX-CO-Air多相体系相比于其他三种体系爆轰最不敏感。(3)利用烟迹技术,测定了PX-可燃气-空气多相体系爆轰胞格尺寸。实验结果表明,气相爆轰胞格尺寸明显小于气-液两相体系爆轰胞格尺寸,说明气相爆轰与气-液两相体系爆轰波传播机制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气相爆轰比气-液两相爆轰要敏感的多。实验还研究了C2H4-Air气相体系和PX-C2H4-Air多相体系爆轰胞格尺寸与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体系爆轰胞格长度和宽度均基本呈现“U”形,爆轰胞格最小尺寸出现在化学计量比1附近。从PX-C2H4-Air多相体系爆轰胞格图像看,其胞格尺寸大小不一,分布无规则,表明PX-C2H4-Air多相体系爆轰不稳定。

肖毅[7](2013)在《激波与液滴、液柱及液幕相互作用的空气动力学现象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激波与液体相互作用,诱导液体运动、变形、雾化,是一个典型的多相流体力学问题。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在超音速雨滴侵蚀、内燃机与燃气轮机的设计开发、爆轰发动机中液体燃料燃烧的稳定性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水平激波管中对激波与液滴、液柱及液幕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本文实验是在一台大型水平激波管中进行的。自行设计制作了可视化实验段,实验段安装在激波管下游与真空室之间。激波是通过高压室氮气压破不同厚度的铝膜而获得的。实验中使用了两种厚度的铝膜,获得了相应的马赫数为1.1及1.25的激波。实验中采用自行设计的液滴、液柱及液幕试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验对象;进行了激波与不同尺寸液滴相互作用的实验,激波与单、双排液柱相互作用的实验,激波与液幕相互作用的实验。本文还对激波与液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合实验条件,对激波管的管内流动进行了数值计算。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激波与液滴、液柱相互作用之后,液滴、液柱将加速运动,激波马赫数越大,加速度越大;液滴、液柱初始尺寸越大,加速度越小。(2)激波作用之后,液滴会经历从压缩变形到脱落雾化的过程,在整个变形过程中,液滴的横向直径先增大后减小,液滴的纵向直径将先减小后增大。(3)液柱在与激波作用之后,同样会经历从压缩变形到脱落雾化的过程,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在迎风面上会产生尖钉和气泡结构,液柱的纵向直径将先缓慢减小然后急剧增大;本文首次定量测量了液柱在失稳之后尖钉、气泡及混合区域宽度随时间的发展。(4)在双排液柱实验中,首先与激波相接触的液柱将得到优先发展,在相互作用的后期阶段,两排液柱将融合在一起。(5)液幕在与激波相互作用之后同样出现了加速运动并且脱落雾化的现象,由于本文实验中液幕的形态不够稳定,表面初始扰动随机而复杂,因此液幕在激波作用之后的运动变形也更加复杂。本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06091,10802077)资助项目。

许红利,王喜世,廖光煊[8](2010)在《细水雾应用于超高层建筑灭火抑爆的有效性及其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分析了我国超高层建筑的防火技术现状,并结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分析了超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和水喷淋系统的局限性,经过对比水喷淋系统和细水雾系统,对细水雾系统的优点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运用细水雾系统代替水喷淋系统的消防措施并计算了细水雾系统的压力和水压损失,最后概括了细水雾灭火和抑爆方面的研究,给出了细水雾抑爆的相关典型实验结果。

赵林双,杜志明[9](2007)在《气体发生剂高压燃气驱动液体高速喷雾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一种气体发生剂高压燃气驱动的高速液体喷洒装置,利用高速摄影和压力测试系统,研究了安装螺旋喷嘴的喷洒装置在不同装药量下的喷射初始速度和液体雾化射流的扩展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气体发生剂装药量大于50 g时,喷洒装置可快速形成稳定的喷雾锥,随着药量的加大,喷嘴的雾化效果也显着提高。并发现气/液界面的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会对喷嘴的正常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施红辉,岸本薰实[10](2003)在《瞬态加速液柱的流体力学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介绍了用激波和压缩气体加速液柱时的流体动力现象的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了高速摄影技术。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液柱在被加速后在管内的气/液两相流的发展以及流出管外后喷雾流的形成,喷雾流自下而上产生;第二部分,气/液界面上的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即Rayleigh Taylor(RT)不稳定性及Richt myer Meshkov(RM)不稳定性,液柱自上而下运动。实验发现,用此方法产生的喷雾具有流量大、射程远、覆盖面积大等特点。液柱在管内的加速过程中,上端面保持平面,下端面在经历了初始的不稳定性之后形成弹状流。在本实验的驱动压力及马赫数的范围内,RT和RM不稳定性的后期的发展过程比较接近,尽管两者的增长率不同。在RT不稳定性的初始阶段,高密度流体的尖钉先伸入低密度流体中;但是,在RM不稳定性的初始阶段,低密度的气泡先伸入高密度流体中。

二、用激波管驱动水喷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激波管驱动水喷雾(论文提纲范文)

(1)高温水射流闪蒸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脱硫废水零排放研究进展
        1.2.1 脱硫废水的形成及水质特性
        1.2.2 废水处理技术
    1.3 液体射流结构
    1.4 过热液体闪蒸研究
        1.4.1 低参数液体闪蒸研究
        1.4.2 高参数液体闪蒸研究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高温射流闪蒸过程数学模型
    2.1 基本控制方程组
    2.2 湍流模型
        2.2.1 流体流动状态
        2.2.2 湍流数值求解方法
    2.3 多相流Mixture模型
    2.4 降压闪蒸模型
    2.5 UDF编写
第3章 基于圆管的高温水射流闪蒸过程数值模拟
    3.1 数值模拟工作流程
    3.2 圆管内部闪蒸过程的数值模拟
        3.2.1 圆管几何模型创建及网格划分
        3.2.2 圆管边界条件及求解器设置
        3.2.3 圆管内部闪蒸流场的计算结果
    3.3 基于圆管的高温水射流闪蒸过程的数值模拟
        3.3.1 射流几何模型创建及网格划分
        3.3.2 边界条件及FLUENT前处理设置
        3.3.3 射流闪蒸流场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参数下水的射流闪蒸过程数值模拟
    4.1 入口水温的影响
    4.2 入口压力的影响
    4.3 入口饱和水参数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2)流体动力式超声波喷嘴雾化特性及降尘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超声波喷嘴分类
        1.2.1 压电式超声波喷嘴
        1.2.2 流体动力式超声波喷嘴
    1.3 超声波喷嘴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超声雾化喷嘴理论分析
    2.1 共振腔发声机理
    2.2 超声雾化机理
        2.2.1 射流破碎雾化理论
        2.2.2 超声波空化理论
        2.2.3 毛细波理论
    2.3 雾滴捕尘基础理论
    2.4 雾化质量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雾化特性实验研究
    3.1 巷道喷雾测试模型系统
    3.2 实验方案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宏观特性参数分析
        3.3.2 液滴动力学参数分析
        3.3.3 雾滴粒径空间分布研究
        3.3.4 雾滴速度空间分布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喷雾降尘实验研究
    4.1 喷雾降尘效果测试系统
    4.2 实验方案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压力式喷嘴雾化特性及降尘分析
        4.3.2 超声波喷嘴降尘性能实验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3)高压脉冲水射流的喷嘴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脉冲水射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脉冲水射流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脉冲水射流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压脉冲水射流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2.1 实验研究方法及结果
    2.2 实验结果的理论分析
        2.2.1 水柱的运动分析
        2.2.2 气泡的运动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喷嘴的结构设计
    3.1 水射流生成机理和结构分析
    3.2 喷嘴性能准则
    3.3 喷嘴结构确定
        3.3.1 喷嘴几何参数确定
        3.3.2 喷嘴扩散角、收缩角确定
    3.4 喷管的工作参数设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脉冲水射流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
    4.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4.1.1 模型建立
        4.1.2 网格划分
        4.1.3 边界条件设置
    4.2 数值计算模型
        4.2.1 控制方程
        4.2.2 湍流模型
        4.2.3 VOF模型
        4.2.4 求解算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喷嘴内外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对比分析
    5.1 直喷嘴脉冲水射流数值模拟
        5.1.1 直喷嘴脉冲水射流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
        5.1.2 直喷嘴脉冲水射流结果分析
    5.2 不同喷嘴结构下流场的对比分析
        5.2.1 锥形渐扩喷嘴的数值模拟
        5.2.2 锥形渐缩喷嘴的数值模拟
        5.2.3 结果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可视化激波管动态校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激波管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流体力学及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内容及章节安排
2.可视化激波管的结构设计
    2.1 激波管的气源选择分析
        2.1.1 激波管气体流动关系分析
        2.1.2 气源选择理论分析
        2.1.3 不同气源试验分析
    2.2 激波管的高低压区长度设计
    2.3 激波管的可视化实现
        2.3.1 光学观测系统
        2.3.2 观测窗的设计
        2.3.3 Fluent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2.3.4 可视化激波管的流场仿真
    2.4 小结
3.校准系统测试分系统的设计
    3.1 测速分系统设计
    3.2 测速分系统误差分析
    3.3 测压分系统设计
        3.3.1 ICP适配电路设计
        3.3.2 滤波器电路设计
    3.4 测压分系统误差设计
    3.5 小结
4.被校准传感器的形状及安装角度数值模拟研究
    4.1 传感器不同形状下激波管的流场仿真
        4.1.1 传感器结构简化
        4.1.2 仿真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4.1.3 仿真及结果分析
    4.2 传感器不同安装角度下激波管的流场仿真
        4.2.1 仿真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4.2.2 仿真及结果分析
    4.3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细水雾对冲击波的削弱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细水雾作用于平面冲击波的理论推导
    2.1 考虑细水雾的平面冲击波基本关系式推导
    2.2 激波管中的气体方程
        2.2.1 激波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2.2 波后细水雾液滴速度及冲击波单位时间扫过的细水雾的质量的确定
        2.2.3 激波管中流动参量的相关公式
    2.3 考虑细水雾影响的激波管流动参量的计算与验证
        2.3.1 波前参量的确定
        2.3.2 波后参量的确定
        2.3.3 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的对比
    2.4 考虑细水雾影响的激波管流动参量的分析
        2.4.1 细水雾质量浓度μ_0的影响
        2.4.2 波后液滴比内能e_3的影响
    2.5 细水雾作用于冲击波时的吸能方式的讨论
        2.5.1 液滴加速产生的动能吸收
        2.5.2 液滴破碎产生的破碎能吸收
        2.5.3 液滴温度(比内能)增加产生的显热吸能
        2.5.4 液滴汽化产生的汽化潜热吸能
        2.5.5 小结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细水雾作用于冲击波的数值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1 引言
    3.2 数值仿真模型的建立
        3.2.1 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
        3.2.2 数学模型
        3.2.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3.2.4 网格收敛性验证
        3.2.5 数值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细水雾作用于冲击波的数值仿真研究
    4.1 引言
    4.2 细水雾液滴直径的影响
    4.3 细水雾质量浓度的影响
    4.4 细水雾初速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工作情况

(6)对二甲苯(PX)-可燃气—空气多相体系燃爆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相爆轰研究
        1.2.2 气-液两相体系云雾爆轰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实验系统
    2.1 引言
    2.2 实验装置及测试系统
        2.2.1 立式爆轰管系统
        2.2.2 气体预混系统
        2.2.3 点火及同步控制系统
        2.2.4 压力测试及采集系统
    2.3 实验系统标定
        2.3.1 气密性
        2.3.2 雾化效果
        2.3.3 点火延时确定
        2.3.4 气体预混时间
    2.4 本章小结
3 PX-可燃气-空气多相体系直接爆轰的最低可燃气浓度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条件
    3.3 起爆能量
    3.4 最低可燃气浓度的测定
    3.5 实验步骤
    3.6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6.1 PX-可燃气-空气多相体系直接爆轰的最低可燃气浓度
        3.6.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PX-可燃气-空气多相体系爆轰参数的测定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
    4.3 PX-可燃气-空气多相体系爆轰过程超压和爆速的对比
        4.3.1 PX-C_2H_4-Air多相体系爆轰过程超压和爆速的对比
        4.3.2 PX-H2-Air多相体系爆轰过程超压和爆速的对比
        4.3.3 PX-C_3H_8-Air多相体系爆轰过程超压和爆速的对比
        4.3.4 PX-CO-Air多相体系爆燃特性参数
        4.3.5 PX-Air两相体系不同起爆能下的爆燃特性参数
    4.4 C_2H_4-Air气相爆轰与PX-C_2H_4-Air多相体系爆轰特性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PX-可燃气-空气多相体系爆轰胞格尺寸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内容
    5.3 实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C_2H_4-Air气相爆轰胞格尺寸与PX-C_2H_4-Air多相体系爆轰胞格尺寸
        5.4.2 PX-可燃气-空气云雾爆轰胞格尺寸
        5.4.3 爆轰胞格尺寸分析
        5.4.4 爆轰参数与胞格尺寸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激波与液滴、液柱及液幕相互作用的空气动力学现象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激波与液滴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2.2 激波与液柱、液幕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2.3 Richtmyer-Meshkov 不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工作
第二章 实验技术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介绍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 实验中使用流体的物性参数
    2.4 实验中的测量方法
        2.4.1 激波马赫数的测量方法
        2.4.2 其他实验数据的测量方法
    2.5 本文实验工况汇总
第三章 激波的理论与数值计算
    3.1 激波管的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
        3.1.1 激波管的理论分析
        3.1.2 激波管的数值计算
        3.1.2.1 控制方程与计算方法
        3.1.2.2 激波马赫数 1.1 的计算结果
        3.1.2.3 激波马赫数 1.25 的计算结果
        3.1.3 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的比较
    3.2 激波与液滴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激波与液滴相互作用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4.1.1 激波马赫数为 1.1 的实验结果
        4.1.2 激波马赫数为 1.25 的实验结果
        4.1.3 液滴运动的结果分析
        4.1.4 液滴变形破碎的结果分析
    4.2 激波与液柱相互作用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单排液柱实验
        4.2.1.1 单排液柱实验结果
        4.2.1.2 液柱运动、变形的分析
        4.2.1.3 界面失稳的分析
        4.2.2 双排液柱实验
        4.2.2.1 双排液柱实验结果
        4.2.2.2 液柱运动、变形的分析
        4.2.2.3 界面失稳的分析
    4.3 激波与液幕相互作用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文工作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附录

(10)瞬态加速液柱的流体力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实验装置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 束 语

四、用激波管驱动水喷雾(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温水射流闪蒸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 景香玲.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流体动力式超声波喷嘴雾化特性及降尘性能试验研究[D]. 王健.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3]高压脉冲水射流的喷嘴结构优化[D]. 王天雨.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4]可视化激波管动态校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葛竹. 中北大学, 2018(10)
  • [5]细水雾对冲击波的削弱作用研究[D]. 胡翔.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6]对二甲苯(PX)-可燃气—空气多相体系燃爆特性的实验研究[D]. 冯海林.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7]激波与液滴、液柱及液幕相互作用的空气动力学现象的实验研究[D]. 肖毅. 浙江理工大学, 2013(S2)
  • [8]细水雾应用于超高层建筑灭火抑爆的有效性及其优化设计[A]. 许红利,王喜世,廖光煊. 2010 超高层建筑火灾安全及综合防灾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 2010
  • [9]气体发生剂高压燃气驱动液体高速喷雾的试验研究[J]. 赵林双,杜志明. 含能材料, 2007(05)
  • [10]瞬态加速液柱的流体力学问题研究[J]. 施红辉,岸本薰实. 爆炸与冲击, 2003(05)

标签:;  ;  ;  ;  

用减震管驱动喷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