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阳族南方型无性系高生长与气候条件的坡度相关性分析

黑阳族南方型无性系高生长与气候条件的坡度相关性分析

一、黑杨派南方型无性系高生长与气候条件的斜率关联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莹莹[1](2018)在《卷荚相思无性系综合评价与选择》文中研究表明卷荚相思无性系是近十几年引入到我国的速生树种,也是荒山造林,改善立地环境的先锋树种之一。当前引进的卷荚相思树种仍处在良莠不齐阶段,无性系的选育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开展关于卷荚相思无性系良种遗传选育。本文通过对15个7a生卷荚相思无性系生长性状、材性性状、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以及养分利用效率等指标进行遗传选择与综合评价。具体结果如下:(1)对15个卷荚相思无性系生长性状分析结果显示,卷荚相思无性系群体呈现正态分布,表明整个林分结构较为稳定;其次,多个年度各性状在无性系间存在显着差异,无性系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对无性系各性状做相关分析,性状间大致表现为显着相关,性状年度相关显示,无性系早期性状年度间关系较为紧密,后期紧密性降低;对多年度卷荚相思无性系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入选无性系进行稳定型(ZJ22、SS3)、上升型(亭下 2、SS2、中 4、ZJ29、ZJ12)、波动型(ZJ1)和下降型(SS1、ZJ17、ZJ18、NS2)分类,根据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选出胸径、材积可作为卷荚相思无性系的主要经济性状,对这两个性状无性系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材积、胸径均入选的无性系有ZJ22、ZJ18、亭下2、SS3、SS2、中2、NS2;此外对胸径、材积重复力进行估算,结果显示重复力均值在0.3~0.8之间,为中高度遗传范围;对其进行遗传增益计算有ZJ22、ZJ18、亭下2、SS3、SS2、中2材积遗传增益较高,分别为31.97%、17.58%、7.19%、22.81%、14.35%。(2)对无性系材性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卷荚相思无性系各性状变异系数基本相对较小,表明无性系性状较为稳定;无性系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纤维宽、木材基本密度在无性系间存在显着差异;对无性系各材性性状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从纤维性状看,根据制浆要求纤维需细长,纤维长宽比大于30,则有ZJ29、亭下2、SS3、中4、中2入选,从木材基本看,基本密度较大的有ZJ29、ZJ22、ZJ12、ZJ17、ZJ18、ZJ31、SS1、中4、金18。此外,对材性性状进行重复力估算,结果显示纤维性状重复力低于0.3,为低度遗传,基本密度重复力为0.463,为中度遗传,遗传稳定性较高。将材性指标与生长指标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材性与生长相关性不显着,由此对生长与材性进行平均隶属函数计算、主成分分析,两种分析结果大致相同,选出生长材性兼优的ZJ22、中2、亭下2、SS3、中4、金18卷荚相思无性系。(3)对无性系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光合特性中,中2、金18、亭下2、SS1 4个无性系生长较好、净光合速率较高;中2、SS3、金18、SS1无性系生长较好、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蒸腾速率较小、生长较好的无性系有中4、SS3、SS1、中2;从胞间CO2浓度上看,光能利用较好、生长较好的无性系有SS1、金18、亭下2。叶绿素荧光特性中,金18、SS3、ZJ17、中2、ZJ18、亭下2、ZJ22SPAD值较高,表明这7个无性系对所处的生长环境适应性较强,叶片生理活性较高。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与生长较好的无性系有中2、金18、SS3、ZJ22;PSⅡ潜在活性较强、生长较好的无性系有中2、金18、SS3、ZJ22。从这几个指标联合选择看,入选无性系大致相同,即有中2、金18、SS3、ZJ22入选叶绿素荧光与生长兼优的卷荚相思无性系。此外,生长与光合生理相关分析显示,SPAD、Fo、Fv/Fo与生长存在显着相关,其余光合指标与生长相关性不显着;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光合生理指标与生长指标进行分析,选出ZJ31、NS2、ZJ18、亭下2、SS1、金18、ZJ22为两方面兼优的卷荚相思无性系。(4)对无性系养分生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N、P、K含量在无性系间均存在显着差异,表明在无性系间进行养分选择是可行的;对无性系养分利用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碳素养分利用效率较高入选无性系 ZJ17、ZJ12、亭下 2、ZJ22、ZJ31、ZJ18、SS3,入选无性系碳素养分效率较未入选的高48.9%;氮素利用效率较高的ZJ18、ZJ31、亭下2、ZJ29、ZJ22、SS1入选,入选无性系较未入选无性系氮素利用效率高18.14%;磷素利用效率较高中2、金18、NS2、SS3、亭下2、ZJ31、ZJ17入选,入选无性系较未入选无性系磷素利用效率高33.16%;钾素利用效率较高的有SS3、SS2、金18、NS2、中2、ZJ29、ZJ31入选,入选无性系较未入选无性系钾素利用效率高44.16%。对养分利用效率与生长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生长与养分效率间无显着相关关系;对各养分利用效率重复力进行计算,结果显示重复均大于0.5,为中度遗传。最后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养分利用效率与生长性状进行综合评价,选出养分效率高,生长表现优的中2、SS3、亭下2、金18、ZJ18、ZJ31、NS2卷荚相思无性系。(5)最后通过综合评价亭下2为综合全优型无性系,其次ZJ22、ZJ18、SS3、中2则稍差于亭下2,为中优型无性系。此外利用改良后的层次分析法进行卷荚相思无性系评价,结果显示SS3、中2、金18、SS2、亭下2入选较优无性系。

文珊娜[2](2017)在《灰木莲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越南引进的12个灰木莲种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灰木莲不同种源的种子形态、苗期生长、叶片表型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差异性,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灰木莲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了灰木莲的遗传变异规律,为灰木莲遗传改良及良种选育等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灰木莲不同种源种子的形态变异分析。对12个灰木莲种源的种子的形态性状(种子长、宽、厚、千粒重和体积指数)的观测结果表明:灰木莲种子的平均长为6.15 mm,平均宽为5.04 mm,种子的体积指数(长×宽×厚)平均为95.88 mm3,千粒重为39.56g。灰木莲种子各性状的种源遗传力为0.1690.478,家系遗传力为0.1110.391。种子各性状的种源遗传变异系数(GCV)均大于家系,种子体积指数的种源遗传变异系数最大(20.25%)。种源TQ3的种子变异系数(CV)最大(48.79%),种源BK1的种子变异系数最小(5.16%)。2)灰木莲不同种源苗期生长变异研究。对12个种源1年生苗高和地径进行分析,灰木莲1年生苗的高和地径生长动态符合“慢-快-慢”的“S”型生长曲线。苗高生长的Logistic模型为H=60.72/(1+20.264*e-0.014t),决定系数为0.982;地径的生长模型为D=8.58/(1+8.27*e-0.012t),决定系数为0.996。1年生灰木莲苗高的遗传变异系数为3.86%,地径的遗传变异系数为13.33%。对灰木莲种源1.5年生苗木的生物量进行比较得知:灰木莲不同种源在苗高、地径、根冠比以及苗木质量指数等性状存在着显着差异(p<0.05)。3)灰木莲不同种源叶片表型性状变异分析。对12个种源苗的叶片测量得知:灰木莲平均叶面积为58.25 cm2,叶均长为19.45 cm,叶宽平均为5.15 cm,叶周长平均为45.94 cm,叶柄平均长为1.45 cm,其长宽比为3.79,形状因子平均值为0.35,种源TQ1的叶面积最大,灰木莲种源间在叶表型性状存在着显着差异(p<0.05)。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灰木莲叶片气孔器和表皮毛分布,气孔为平列型。灰木莲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器密度为127.38个·mm-2,表皮被毛平均长为182.66μm,气孔器长平均为30.50μm,气孔器平均宽为22.12μm,气孔器面积平均为529.18μm2,气孔的长宽比均值为1.38,其中,种源LC2的气孔器面积最小,LC4的气孔器面积最大。叶形态性状中叶柄长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11.99%),叶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排列顺序为:叶柄长>叶面积>叶形状因子>表皮毛密度>叶周长>表皮毛长度>叶长>气孔密度>叶长宽比>叶宽>气孔器面积>气孔器长>气孔器宽>气孔器长宽比。4)灰木莲不同种源苗期光合特性变异分析。灰木莲1.5年生苗的净光合速率平均值为7.00μmol·m-2·s-1,种源TQ1的净光合速率最大(8.88μmol·m-2·s-1),种源LC2净光合速率最小(5.26μmol·m-2·s-1);气孔导度大小平均为0.073 mmol·m-2·s-1,胞间CO2浓度平均值为231.58μmol·mol-1,蒸腾速率平均为2.10 m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的平均值为3.66μmol·mmol-1,气孔限制值平均为0.47。种源间在光合性状都存在显着差异(p<0.05)。经通径分析得知,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是主要影响灰木莲叶片净光合速率的生理因子。其中TQ2、TQ3和LC3等3个种源综合光合性能较好,耐旱性较好,可用于灰木莲耐良种选育和培育。5)分析灰木莲各表型性状、光合生理特性与地理因子(经纬度、海拔)及降雨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海拔与千粒重呈极显着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759;经纬度、降雨量与种子形态性状相关性不显着。气孔器的形态、表皮被毛密度和长度与经纬度呈不显着相关;叶片的周长、长宽比与经度呈显着正相关,叶片长宽比与纬度呈显着负相关,影响灰木莲叶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是经纬度。气孔导度与海拔、纬度呈正显着相关;经度与水分利用效率、气孔限制值呈负显着相关。地理因子对灰木莲表型性状及光合生理能产生显着影响。6)利用DTOPSIS和灰色关联度法对灰木莲12个种源的种子形态、苗期生长、叶片表型性状及光合特性等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评价值排名前三的种源依次为:TQ3、LC4、TQ1,排名后三位的种源分别是LC2、LC3和BK2。7)灰木莲种质资源SSR标记分析。参考木兰科植物中的86对SSR引物对灰木莲进行SSR-PCR扩增,最终筛选出8对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特异性较强的SSR引物,一共扩增出133个等位基因。利用SSR标记对灰木莲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以及评价。灰木莲在物种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平均数为3.8个,Nei’s指数平均为0.592,Shannon指数平均为1.405,期望杂合度(He)和观察杂合度(Ho)分别是0.605和0.424。种源中PT1的遗传多样性最高,LC4的遗传多样性最低。灰木莲总遗传变异中有18.09%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灰木莲种源间,71.91%存在于灰木莲种源内个体间。基于遗传距离聚类将种源可分为三个大类群。灰木莲种源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相关性(Mantel检测)不显着,基因流(Nm)为2.264,表明种源间有较强的基因流。

吴淑平[3](2016)在《柳杉人工林树干生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树干解析方法对树龄22a生柳杉人工林生长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2a生柳杉人工林树高、胸径、材积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树高、胸径连年生长量分别于9—10a与8—9a时相交,可考虑在8—9a生时进行第一次间伐,以促进林木生长,7—17a为材积生长速生期,单株材积18—19a已达数量成熟,可在此时再次进行间伐,促进干材培育。

黄宝榴[4](2016)在《9a桉树人工林生长规律及经济效益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调整林业产业结构,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已经是大势所趋。桉树人工林的大面积种植和短周期轮伐历来就颇受争议,桉树中大径材的经营成为今后桉树人工林发展的主方向。本文以广西崇左市天等县9a生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采用树干解析、生长模型法对林分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采用净现值法和内部收益率法对人工林投资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9a生桉树人工林生长至第9a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材积分别达到17.90cm、28.00m、0.3754m3·株-1。胸径、树高、材积三者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分别为5.68cm·a-1、6.10m·a-1、0.0563m3·a-1·株-1,平均生长量分别为1.99cm·a-1、3.11m·a-1、0.0419m3·a-1·株-1。(2)9a生桉树人工林胸径、树高、材积分别以威布尔模型、威布尔模型、苏玛克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经校验,胸径、树高和材积的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误差依次为0.59%、0.20%和3.2%,平均误差均小于5%,预测精度较高,可用于指导实际的生产实践工作。(3)桉树人工林数量成熟年限为9年;以12%的折现率计算,经济成熟年限为6年,折现率每降低4个百分点经济成熟年限往后推迟1年。(4)9a桉树培育投资项目的财务状况良好,项目具有很大的盈利空间。项目的财务净现值为3060.28元·亩-1,财务内部收益率高达30.20%,财务净现值远大于0,财务内部收益率远大于行业基准收益率12%。投资项目的良好收益为我国南方地区桉树的栽培思路的转变有了很大的作用。(5)项目投资不确定性分析中,不良影响因子朝不利于项目收益的方向波动相同比例幅度时对项目收益影响力的大小排序依次为木材单价、出材量、生产成本,这为项目投资风险的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梁乃鹏[5](2015)在《任豆人工幼林不同季节光合特征日变化测定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任豆(Zenia insignis Chun.),学名翅荚木,为苏木科翅荚木属落叶乔木,木材呈淡黄色、质地轻、纹理直、避虫蛀,广泛应用于建筑、室内装修、家具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同时,具有生长迅速、萌芽力强、根系穿透力强、适应性强等特点,是广西在石山广泛造林的唯一树种。本文研究了广西中部的任豆人工幼林在不同坡位和生长势条件下林木形态特征物候期、林木生长、不同季节的光合日变化特征的差异,并分析了任豆人工幼林生长指标、形态特征物候期天数与光合日变化特征指标的两两间相互作用与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任豆人工幼林形态特征物候期研究(1)桂中地区(维都林场)6年生任豆人工幼林形态特征物候期整体提早20天左右。芽初露2月中下旬、芽膨大3月初、初展叶4月初、第一次新梢完成4月中下旬、始落叶12月初、落完叶1月初,较广西林科院树木园正常开花结实任豆的物候期均提早20天左右,其主要原因是经纬度的差异造成。(2)不同坡位任豆人工幼林的物候期早晚及天数均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不大,上坡的林木形态特征物候期早晚时间及天数较下坡早或多3~5天;不同生长势林木物候期早晚及天数其平均木和劣势木之间物候期几乎无差异,优势木较平均木和劣势木间存在较小差异,其各形态特征物候期早晚时间及天数差异在1~3天之间。2、不同季节光合日变化特征的差异研究(1)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和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和“双峰型”均有之。不同坡位林木,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在春季和秋季均呈“单峰型”,而在夏季均呈“双峰型”;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在春季均呈“单峰型”,在夏季均呈“双峰型”,而在秋季上坡呈“双峰型”下坡呈“单峰型”。不同生长势林木,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在春季和秋季均呈“单峰型”,在夏季优势木和平均木呈“双峰型”、劣势木呈“单峰型”;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在春季均呈“单峰型”,在夏季均呈“双峰型”,而在秋季优势木呈“单峰型”、平均木和劣势木呈“双峰型”。(2)不同坡位林木在季节上比较,春季净光合速率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3个季节上坡任豆净光合速率均比下坡大。上、下坡任豆蒸腾速率均以夏季最大,秋季次之,春季最小,且上坡任豆各季节蒸腾速率均比下坡大。上、下坡任豆水分利用效率与净光合速率一致,均以春季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而下坡春季水分利用效率较上坡大,夏季比上坡小,秋季上、下坡水分利用效率基本相同。(3)不同生长势林木在季节上的比较,优势木净光合速率在春、夏、秋3个季节中均比平均木、劣势木大,而平均木比劣势木大,从季节对比来看,优势木、平均木、劣势木均以夏季净光合速率最大,优势木和劣势木秋季净光合速率大于春季,平均木秋季净光合速率小于春季。3种生长势蒸腾速率均以夏季最大,秋季次之,春季最小,春季平均木和劣势木蒸腾速率相等,优势木较小,夏季劣势木蒸腾速率最大,平均木次之,优势木最小,秋季平均木蒸腾速率最大,优势木略大于劣势木。3种生长势均在春季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优势木和劣势木秋季水分利用效率大于夏季,而平均木夏季水分利用效率大于秋季,春季和夏季优势木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平均木次之,劣势木最小,秋季优势木最大,劣势木次之,平均木最小。(4)通过季节、坡位、生长势3因素对林木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季节因素内部处理之间的差异性为极显着,坡位、生长势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均为达到5%的显着差异水平,这说明不同的季节对任豆树的水分利用效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影响较大,而不同坡位和生长势对任豆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明显。3、任豆人工幼林生长、物候期与光合日变化特征相关关系研究(1)芽形成期、展叶期、春梢生长期、叶变色期、落叶期5个物候期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以及持续时间各不相同,其自身的树高、胸径、冠幅3个生长指标与物候期的关系也各不相同,彼此存在着较小的差异。(2)净光合速率Pn与树高、胸径和冠幅呈极显着性正相关,表明净光合速率越高任豆生长越快,即净光合速率按大小排序为优势木>平均木>劣势木。蒸腾速率与树高、胸径、冠幅、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为表现出显着的相关性。水分利用效率与任豆树胸径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与树高、冠幅和净光合速率呈显着性正相关。(3)物候期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显着相关性。不同生长势、坡位对任豆的物候期有所影响,但不同生长势、坡位造成的物候期差异未对其光合生理产生质的影响。

王旭军[6](2013)在《红榉种源变异》文中认为红榉(Zelkova schneideriana Hand-Mazz.)材质优良,花纹美丽,抗压能力、耐水湿性和耐腐朽性强,是室内装饰和高档家具的首选材料,也是船舰、桥梁、建筑、车辆等的高档用材,深受国际国内欢迎,市场价格昂贵。本文研究了红榉不同种源的种子、叶片形态变异、苗期生长节律、木材材性差异及其光合特性和抗旱性,并用ITS序列比较分析了红榉种源的起源与分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榉种源间(单株间)种子长、宽、长宽比和千粒重等性状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P<0.01),且种源水平上各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9018、0.9210、0.9221和0.9008,单株水平上的遗传力分别为0.9260、0.9792、0.9326和0.9925,表明红榉种子形态性状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且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遗传控制;相关分析表明,红榉种子长、宽及千粒重之间存在着极显着相关关系,且红榉种子性状无明显的经向和纬向变异,种子长主要受年均温和无霜期影响,种子宽主要受1月均温影响,而千粒重主要受年均温的影响;聚类分析表明,红榉种子形态特征地理变异呈现区域板块变异模式和随机变异模式等。(2)红榉种源间各叶片形态性状的环境方差、表型方差均大于或等于其遗传方差,遗传方差分量所占百分比少,说明红榉叶片形态性状受环境的影响很大;红榉叶片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周长呈显着相关,且各种源的叶面积拟合方程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拟合效果良好;红榉种源间叶片长宽比、形状因子和叶厚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7101、0.7064和0.7595,且遗传变异系数小,说明这些性状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遗传控制,能够比较稳定地遗传给后代。(3)红榉不同种源苗期苗高和地径生长均为全期生长类型,且符合“S”型曲线,并能用Logistic生长方程对其生长节律动态很好的拟合;红榉种源幼苗苗高、地径的物候期参数和生长参数均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各种源间线性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百分率为54.60%~66.55%。(4)红榉不同种源间木材基本密度的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而种源内木材基本密度比较稳定,变异较小;不同种源间木材径向全干缩率不存在显着差异,但种源内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显着;红榉木材基本密度与径向全干缩率相关关系不显着,表明基本上相互独立遗传,且两者与各地理气候因子相关关系也不显着。(5)红榉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双峰型,呈轻微的光合“午休”现象,其峰值分别出现在上午8:00和下午14:00。根据日变化参数Pn、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的变化方向,推断红榉光合“午休”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红榉光合速率日变化的主要生理生态因子为Tr、Vpdl、Ca和Ci等。(6)当大气CO2浓度为400μmol·mol-1时,红榉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之间回归方程为Pn=-9×10-6PAR2+0.0212PAR+0.592,光饱和点、补偿点及表观量子效率分别为1177.8μmol·m-2·s-1、20.0μmol·m-2·s-1、0.0345;叶片蒸腾速率(Tr)与PAR间回归方程:Tr=0.025PAR+4.535(R2=0.8169,n=48);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和PAR之间的回归方程:WUE=-2×10-6PAR2+0.0033PAR+0.1939,相关系数为0.8222(n=48);在1200μmol·m-2·s-1PAR条件下,Pn与CCO2之间回归方程为Pn=-2×10-5CCO22+0.0621CCO2-5.5018,R2=0.936(n=45),CO2饱和点、补偿点、羧化速率分别为1552.5μmol·mol-1、84.8μmol·mol-1、0.0403;Tr随CCO2增强基本保持稳定不变。WUE与CCO2之间回归方程为:WUE=-3×10-6CCO22+0.0105CCO2–0.9442,R2=0.8945(n=45)。(7)红榉不同种源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其中怀化种源表现为单峰曲线,而湖州等其他3个种源则表现为双峰曲线,且湖州种源的光合日均值显着高于其他种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不同红榉种源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因子大体相似,其中蒸腾速率和光合有效辐射为最稳定的影响因子;红榉不同种源的净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的总体趋势相同,但不同种源间光补偿点、光饱和点、CO2补偿点及CO2饱和点差异较大。(8)红榉叶片中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在不同种源间存在着极显着差异;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表明,5个红榉种源的抗旱性顺序为赣州种源>怀化种源>滁州种源>湖州种源>南京种源。这说明红榉不同种源间存在着较大的抗旱性能力差异,具有较大的种源选择潜力。(9)红榉5个种源的ITS序列、ITS1和ITS2长度变异范围分别为561~623bp、157~210bp和215~222bp;软件DNAMAN、遗传距离和UPGMA法系统发育树表明,南京种源与赣州种源的亲缘关系较近,湖州种源与怀化种源的亲缘关系较近,而滁州种源则单独聚为一类。

郎嵩简[7](2012)在《美洲黑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调查了江苏泗洪、泗阳和湖南岳阳等3地11个美洲黑杨无性系8年生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量性状,并对11个美洲黑杨无性系生长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美洲黑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研究。3个地点试验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性状在美洲黑杨无性系间无性系内均存在显着的变异;遗传方差大于环境方差,变异主要来源于遗传基础;3个性状的遗传力在3个地点的变化值,树高在0.5431-0.9531之间,胸径在0.5568-0.9571之间,材积在0.6201-0.9646之间;3个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在3个地点的变化值,树高在8.63-10.27%之间,胸径在8.24-17.33%之间,材积在20.54-36.36%之间;3个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在3个地点的变化值,树高在7.57-8.42%之间,胸径在8.07-13.89%之间,材积在20.21-28.85%之间。材积性状变异要大于胸径,树高性状变异最小。3个地点的试验结果表明,1-20、2-2、4-6和4-50等4个美洲黑杨无性系生长量大于其他无性系,无论树高、胸径,还是材积性状,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3地点综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和材积等性状在无性系与地点间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过程中,发现生长性状树高、胸径和材积基因效应因无性系不同存在差异,地点间环境效应也明显不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因地点或无性系不同而发生变化。美洲黑杨生长性状基因型与环境交互作模式3个地点上分析结果表明,胸径、树高和材积性状均同时包含B型和D型。本文采用Finlay和Wilkinson模型研究无性系生长性状在3个地点上的稳定性。通过品种的表现对环境平均数进行回归分析,估计回归系数。回归系数越大,表示该品种对环境的反应越敏感,因而稳定性低;反之,回归系数越小,表示该品种对环境的反应迟钝,因而稳定性好。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生长性状各个无性系在3个地点上稳定性明显不同;稳定性在无性系间存在明显差异。生长比较好的4个无性系中2-2和4-50在3个性状上均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对环境反应不敏感,可作为大区域的推广品种;而1-20和4-6无性系,虽然生长量不差,但无性系稳定性上不如前两个无性系,尤其是1-20无性系,在胸径和材积性状上均表现出稳定性差的特性,但在某个环境条件下生长性状表现突出优势。

任建伟[8](2011)在《引进优良杨树杂种无性系组培繁殖及抗寒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从德国引进的4个杨树杂种无性系L4[Populus×canescens(Ait.)]、L2[Populus×canescens(Ait.)]、E4(Populus tremula L.×P. tremuloides / Brauna×Tur141)、E2(Populus tremula L.×P. tremuloides / Brauna×Tur141)为试验材料,分别对其组培繁殖体系、苗期生长及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当地栽培的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中林46杨(Populus×euramericana cl. Zhonglin46.)、藏青杨(Populus szechuanica Schneid. var. tibetica schneid.)进行了抗寒性评价。其中主要方法包括电阻抗图谱法(EIS法)、电导法(EL法)和相关生理指标测定。相关生理指标包括:POD酶、SOD酶活性、MDA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通过多种方法结合,确定其抗寒顺序,为引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无性系组培诱导分化过程中对植物生长调节剂反应不同。随着6-BA浓度增加,L4和L2的分化率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无性系E4和E2的分化率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随着6-BA浓度增加,所有无性系株高逐渐减小,并且增殖芽出现玻璃化现象。当6-BA浓度相同时,随着IBA浓度增加,分化率均出现下降趋势。无性系L4和L2的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 +6-BA 0.3 mg·L-1 +IBA 0.1 mg·L-1;无性系E4和E2的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 +6-BA 0.5 mg·L-1 +IBA 0.1 mg·L-1。2、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无性系茎段生根过程影响存在差异。随着IBA浓度增加,无性系L4和L2的主根逐渐变短,侧根先增多后减少;随着NAA浓度增加,主根越来越短,毛状根和愈伤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对于无性系E4和E2,由NAA诱导的根通常较短,随着NAA浓度增加,植株基部逐渐出现愈伤化现象,且块状愈伤组织随之增大;由IBA诱导的根通常较NAA长,随着IBA浓度增加,侧根逐渐增多。分析得出无性系L4和L2的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 +IBA 0.3 mg·L-1;无性系E4和E2的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 +IBA 0.5 mg·L-1。3、各无性系的移栽成活率均达95.0 %以上,定植成活率在90.0 %以上,且生长正常。4、无性系L4和L2、E4和E2的苗木速生期是7~8月,这一时期高生长占全年生长量的34 %~40 %,无性系间差别不大;地径生长也呈上述规律。5、无性系L2和E2的光合速率日进程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变化呈明显的单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4:00和12:00。无性系L4和E4则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其变化呈明显的双峰曲线,在8:00左右出现次峰值,随后分别在12:00~10:00左右出现峰值。6、无性系L4和L2、E4和E2蒸腾速率日进程均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其变化呈明显不对称双峰曲线,在10:00左右出现峰值,随后在14:00左右出现次峰值。7、胞内电阻率(ri )是杨树进行电阻抗图谱拟合最适合的参数。8、采用EIS法对低温处理下无性系抗寒性分析发现,所有无性系ri均随处理温度降低而增大,呈非典型“S”曲线,与处理温度呈负相关;相对电导率变化也呈上述规律。EIS法与EL法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9、通过对ri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求出LT50,以LT50为指标将各无性系进行抗寒排序:藏青杨>E4>E2>中林46杨>毛白杨>L4>L2。10、通过对相对电导率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求出LT50,以LT50为指标将各无性系进行抗寒排序:藏青杨>E4>E2>L2>L4>中林46杨>毛白杨。11、通过对ri和相对电导率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求出的LT50之间存在差异,EL法低于EIS法。12、通过对POD酶、SOD酶活性、MDA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进行隶属函数分析,以经过隶属函数分析的结果为指标对各无性系进行抗寒排序:藏青杨>L4>E2>E4>中林46杨>毛白杨>L2。13、为了保证科学性,综合分析并结合各无性系在室外田间耐寒生长表现后,最终确定抗寒性顺序:藏青杨>E4>E2>L4>L2>中林46杨>毛白杨。

余林[9](2011)在《皖南毛竹林密度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我国亚热带主要的生态经济竹种,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且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密度管理一直是毛竹林培育的关键技术,合理的密度管理不仅是提高竹林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充分发挥竹林生态功能的必要手段。以往关于毛竹林密度的研究常侧重于生产力方面,而随着人们对生态需求的不断增强,毛竹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将成了竹林培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探讨毛竹林的密度效应对毛竹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在皖南地区设置具有代表性且环境条件基本一致,林分密度分别为1 200株?hm-2(D1)、1 800株?hm-2(D2)、2 400株?hm-2(D3)和3 000株?hm-2(D4)的毛竹纯林,比较研究了不同密度毛竹林的生长特征、土壤质量、生物量格局、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水源涵养功能的差异,旨在揭示林分密度对毛竹林生产力及主要生态功能的作用机理,探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毛竹林经营密度,为皖南地区毛竹林丰产培育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密度毛竹林的胸径、竹高、枝下高、冠幅、基径、胸径处壁厚、总节数和枝盘数等指标差异不显着,而毛竹林的出笋成竹、受害程度及叶面积指数差异显着。毛竹林的出笋率和成竹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而退笋率不受密度的影响。密度影响着毛竹林病虫害率和雨雪冰冻受害率,竹林总受害率大小排序为D(316.67 %)>D(413.33%)>D1(10.19 %)>D2(9.26 %),在竹林经营中可以通过密度管理来降低毛竹林的受害率。构建了皖南地区毛竹林叶面积指数的估算模型LAI=0.000588 N 0.9519 D 0.7136,不同密度毛竹林叶面积指数表现为D4(6.83)>D3(5.38)>D2(4.21)>D1(2.96)。毛竹生长因子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其中毛竹的胸径和竹高与其他指标的相关关系更密切。(2)应用加权综合指数法对毛竹林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质和酶活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毛竹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排序为D(10.5086)>D(20.5084)>D(30.4943)>D(40.4781)。试验区土壤较适合毛竹的生长,但是土壤氮磷钾比值与毛竹生长所需氮磷钾比值存在差异,其中土壤磷元素含量是毛竹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毛竹林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总体呈现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规律性变化。土壤酶之间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可以用土壤酶活性作为评价毛竹林土壤质量的指标。(3)林分密度显着影响着毛竹林生物量格局。不同密度毛竹林生态系统生物量表现为D4(118.02 t·hm-2)>D3(98.42 t·hm-2)>D2(67.84 t·hm-2)>D1(58.27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大小排序为D(4111.45 t·hm-2)>D(391.44 t·hm-2)>D(260.54 t·hm-2)>D1(50.14 t·hm-2)。林下植被生物量占毛竹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比例较小,其中灌木层所占比例为0.23 %~4.60 %,草本层所占比例为0.25 %~2.53 %,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与竹林密度呈显着负相关。毛竹林枯落物储量的大小排序为D(46.00 t·hm-2)>D3(5.56 t·hm-2)>D2(5.02 t·hm-2)>D1(3.98 t·hm-2),占生态系统生物量的5.08 %~7.40 %。通过线性逐步回归拟合发现,对毛竹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直接影响力排序依次为林分密度>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平均胸径>土壤容重。(4)林分密度对毛竹不同器官和毛竹林生态系统各层次氮、磷、钾元素积累与分配有着深刻的影响。毛竹林营养元素的总积累量表现为D(354 019.59 kg·hm-2)>D(446676.53 kg·hm-2)>D2(44 548.81 kg·hm-2)>D1(25 650.10 kg·hm-2),各元素占总积累量比例大小依次为钾>氮>磷。毛竹林对林地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累积程度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主要累积氮元素和磷元素,而对钾元素的生物吸收较少。毛竹林林下植被的营养元素含量均高于乔木层,富集系数呈现随密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5)林分密度显着影响毛竹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发挥,试验区1 200株·hm-2的毛竹林水源涵养功能最强。毛竹林的水源涵养量表现为D1(722.20 t·hm-2)>D3(720.71 t·hm-2)>D4(655.96 t·hm-2)>D2(616.04 t·hm-2)。毛竹林植冠层截留量的大小排序为D4(7.93 t·hm-2)>D2(6.34 t·hm-2)>D3(6.33 t·hm-2)>D1(5.30 t·hm-2),乔木层枝叶持水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林下植被持水量则与密度负相关。毛竹林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与其储量密切相关,大小排序为D4(20.70 t·hm-2)>D3(17.71 t·hm-2)>D2(17.04 t·hm-2)>D1(13.56 t·hm-2)。枯落物层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均随着竹林密度增大而增加,枯落物层持水量和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的拟合模型为S=aInt+b和V=ctd。土壤是毛竹林水源涵养的主体,占毛竹林水源涵养量的95.64 %~97.39 %。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毛竹林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呈降低趋势。不同密度毛竹林土壤渗透性能高低排序为D1>D3>D2>D4,模型f=at-n可以模拟毛竹林土壤水分入渗过程。(6)在研究区,2 400株·hm-2为毛竹林最优的经营密度。不同密度毛竹林的生产力、改良土壤、维持生物循环平衡、水源涵养功能等主要生态功能优劣次序不尽相同。应用加权综合指数法对毛竹林的生长特征、土壤质量、生物量格局、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综合评价,不同密度毛竹林生产力及生态功能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D3(0.4995)>D2(0.4803)>D1(0.4662)>D4(0.2602)。皖南地区2 400株·hm-2毛竹林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很好地发挥竹林改良土壤、维持生物循环平衡、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

吴晓成[10](2009)在《新疆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生产力与碳密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新疆阿勒泰地区额尔齐斯河北屯段天然分布的欧洲黑杨、苦杨、额河杂交杨、银白杨、银灰杨和白柳6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主要树种的生长规律,6种林分的生物量及分布规律,林分乔木层树种、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及枯落物层含碳率的测定,林分碳密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采用标准地法与树干解析法,对样地内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研究了额尔齐斯河天然林林木生长规律,研究表明: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6种林木的生长基本上符合树木的一般生长规律。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曲线为“S”形曲线,其中以材积最为典型。额尔齐斯河天然林6种林木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并不同时进入生长高峰期,树高最早进入生长高峰期,年龄为10~25a,之后是胸径,为22~38a,最晚是材积,为30~50a。额尔齐斯河天然林6种林分除了银白杨林以外,大部分接近正常生长林分的上限值(0.5),表明各林分密度基本合理。2、采用标准地法和回归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6种林分的营养器官生物量分布规律,林分生物量在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垂直分布规律以及在河岸环境梯度上水平分布规律: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欧洲黑杨、苦杨、额河杂交杨、银白杨、银灰杨和白柳6种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75.303、145.018、143.224、188.400、152.889、148.134 t·hm-2;乔木层生物量依次为:160.416、128.978、131.979、178.575、148.478、141.362 t·hm-2;灌木层生物量依次为:10.875、11.243、7.164、5.618、0.448、4.319 t·hm-2;草本层生物量依次为:3.469、4.336、3.744、3.129、2.581、1.799 t·hm-2;枯落物层生物量依次为:0.543、0.461、0.337、1.078、1.382、0.654 t·hm-2。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生物量在垂直层次分布均以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生物量的绝对优势,约占林分总生物量的88.94%~97.71%;灌木层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0.29%~7.75%;而草本层生物量比重较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1.21%~2.99%;枯落物层生物量最小,仅占0.23%~0.90%,呈“倒金字塔型”分布;林分生物量随着垂直河岸方向的环境梯度变化呈一定的水平分布规律,随着与河道距离的增加,乔木层和灌木层生物量均呈“低-高-低”的单峰形式,草本层生物量占林分生物量的比重逐渐减小,呈显着的线性递减趋势,表现出明显的水平分布特征。建立了苦杨、额河杂交杨、银白杨和白柳4种树的单株生物量(M)和胸径(D)之间的幂函数回归方程M=aDb,具有较高的拟合系数(0.884~0.984)。3、采用干烧法对6种林分各组分的含碳率进行了测定,并结合林分生物量对林分碳密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额尔齐斯河6种林分的乔木层各器官平均含碳率分别为欧洲黑杨0.4561,苦杨0.4598,额河杂交杨0.4585,银白杨0.4641,银灰杨林0.4491,白柳0.4508。灌木层器官平均含碳率为0.4570,草本层平均含碳率为0.3382,枯落物层平均含碳率为0.4165。额尔齐斯河天然林欧洲黑杨、苦杨、额河杂交杨、银白杨、银灰杨、白柳6种林分乔木层的碳密度依次为:74.6699、60.5297、61.2832、83.9391、67.4913、64.0599 t·hm-2;灌木层碳密度依次为:4.802、4.9606、3.1625、2.4825、0.1977、1.9058 t·hm-2;草本层碳密度依次为:1.1340、1.4317、1.2242、1.0346、0.8602、0.5932 t·hm-2;枯落物层碳密度依次为:0.2207、0.1874、0.1370、0.4382、0.5618、0.2659 t·hm-2。本文研究了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林木生长规律、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特点、林分碳密度及其分布特征,为保护与合理利用该地区的森林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为评价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林木生长的立地适应性,为选择植被恢复树种和配置合理结构提供依据,而且对评价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林分的生长效应和生态效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填补了我国新疆额北部额尔齐斯河流域林木生长规律、森林生物量和碳密度的研究空白;为我国新疆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了部分基础研究数据。

二、黑杨派南方型无性系高生长与气候条件的斜率关联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杨派南方型无性系高生长与气候条件的斜率关联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卷荚相思无性系综合评价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速生丰产林现状
    1.2 福建省速生丰产林现状
    1.3 相思树种现状
    1.4 卷荚相思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卷荚相思生物学特性
        1.4.2 卷荚相思国内外引种栽培历史
        1.4.3 现有领域与热点
        1.4.4 卷荚相思栽培利用、存在问题与不足
    1.5 无性系选育历史、原理、方法、评价
        1.5.1 研究无性系林业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1.5.2 无性系遗传选择方法与评价
    1.6 研究目的
    1.7 研究内容
2 试验方法
    2.1 材料来源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林样地设计
        2.3.2 采样与测定方法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不同卷荚相思无性系生长性状评价
    3.1 卷荚相思无性系林分结构
        3.1.1 正态性检验
        3.1.2 群体性状表现
    3.2 卷荚相思无性系间不同年度变异分析
    3.3 相关分析
        3.3.1 性状相关分析
        3.3.2 年度相关分析
    3.4 主成分分析
        3.4.1 5a生卷荚相思无性系主成分分析
        3.4.2 6a生卷荚相思无性系主成分分析
        3.4.3 7a生卷荚相思无性系主成分分析
    3.5 方差分析
    3.6 多重比较
    3.7 遗传参数估算
    3.8 综合选择与评价
4 不同卷荚相思无性系材性性状评价
    4.1 群体材性基本情况
    4.2 材质变异分析
    4.3 方差分析
    4.4 无性系材性性状多重比较
    4.5 遗传参数估算
    4.6 无性系生长与材性相关分析
    4.7 无性系生长与材性联合选择
        4.7.1 主成分分析结果
        4.7.2 隶属函数法分析结果
5 不同卷荚相思无性系光合荧光特性评价
    5.1 不同无性系光合作用分析
        5.1.1 方差分析
        5.1.2 不同无性系净光合速率比较
        5.1.3 不同无性系蒸腾速率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5.1.4 不同无性系胞间CO_2研究
        5.1.5 基于光合特性的卷荚相思无性系选择
    5.2 不同无性系SPAD分析
    5.3 不同无性系叶绿素荧光分析
        5.3.1 不同无性系初始荧光分析
        5.3.2 不同无性系最大荧光分析
        5.3.3 不同无性系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的特点
        5.3.4 不同无性系的PSⅡ潜在活性的特点
        5.3.5 基于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无性系选择
    5.4 各性状相关分析
        5.4.1 各光合指标相关分析
        5.4.2 各叶绿素荧光参数相关分析
        5.4.3 光合、叶绿素荧光与生长相关分析
    5.5 基于光合、叶绿素荧光参数卷荚相思无性系的联合选择
6 不同卷荚相思无性系营养生理评价
    6.1 无性系叶片养分方差分析
    6.2 无性系叶片养分比较
    6.3 无性系养分利用效率比较
    6.4 遗传参数估计
    6.5 无性系生长与叶片养分相关分析
    6.6 卷荚相思无性系生长与养分利用效率综合选择
7 卷荚相思无性系多性状联合选择与综合评价
    7.1 各指标隶属函数值
    7.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7.3 卷荚相思无性系各性状判断矩阵的构建
        7.3.1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7.3.2 生长指标判断矩阵构建
        7.3.3 材性指标判断矩阵构建
        7.3.4 光合荧光特性指标判断矩阵构建
        7.3.5 养分利用效率指标判断矩阵构建
        7.3.6 卷荚相思无性系综合性状评价A-B判断矩阵构建
        7.3.7 各参评指标权重
    7.4 卷荚相思无性系综合评价与选择
8 结论与讨论
    8.1 卷荚相思无性系生长选择
        8.1.1 卷荚相思无性系林分情况
        8.1.2 卷荚相思无性系间差异情况与选择
        8.1.3 卷荚相思无性系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8.1.4 卷荚相思无性系遗传参数估算
    8.2 卷荚相思无性系材性评价
    8.3 卷荚相思无性系光合、荧光生理评价
        8.3.1 无性系光合特性评价
        8.3.2 无性系叶绿素荧光特性评价
        8.3.3 无性系光合、叶绿素荧光特性综合分析与选择
    8.4 卷荚相思无性系营养生理评价
    8.5 卷荚相思无性系综合评价与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2)灰木莲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遗传多样性
        1.2.1 遗传多样性定义
        1.2.2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3 灰木莲研究概述
        1.3.1 木兰科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1.3.2 灰木莲生物学特性
        1.3.3 灰木莲引种栽培情况
        1.3.4 灰木莲木材及其他利用
        1.3.5 灰木莲抗逆性研究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灰木莲种源/家系种子形态性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灰木莲种子形态特征
        2.2.2 灰木莲种子形态变异分析
        2.2.3 灰木莲种源种子形态性状相关性分析
        2.2.4 灰木莲种子形态性状聚类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灰木莲苗期生长性状变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灰木莲苗高和地径生长变异分析
        3.2.2 灰木莲苗期生长阶段的特性
        3.2.3 1.5年生灰木莲苗生长变异分析
        3.2.4 苗期性状相关性分析
        3.2.5 不同种源灰木莲苗期生长聚类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灰木莲苗期叶片形态性状变异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灰木莲叶形态观测
        4.1.2 气孔形态观测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叶片形态性状分析
        4.2.2 灰木莲显微形态特征分析
        4.2.3 叶表型性状的极差变异分析
        4.2.4 叶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2.5 叶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灰木莲苗期光合特性差异分析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光响应曲线测定
        5.2.2 不同种源灰木莲光合参数测定结果分析
        5.2.3 灰木莲不同种源的光合性状变异分析
        5.2.4 灰木莲光合性状间的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5.2.5 灰木莲主要光合性状聚类分析
        5.2.6 影响灰木莲净光合速率的生理因子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基于表型性状灰木莲种源综合选育评价
    6.1 灰木莲综合选育数据来源
    6.2 数据处理方法
        6.2.1 DTOPSIS法
        6.2.2 灰色关联度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DTOPSIS分析
        6.3.2 灰色关联度法
        6.3.3 灰木莲种源综合评价结果
    6.4 小结
第七章 灰木莲种质资源SSR变异分析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7.1.3 试验方法
        7.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基因组DNA检测
        7.2.2 灰木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7.3 小结
        7.3.1 灰木莲遗传多样性水平
        7.3.2 灰木莲遗传结构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2.1 灰木莲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8.2.2 灰木莲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8.3 创新点和展望
        8.3.1 创新点
        8.3.2.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柳杉人工林树干生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方法
        1.2.1 调查方法
        1.2.2 截取圆盘
        1.2.3 数据整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树高生长分析
    2.2 胸径 (去皮) 生长分析
    2.3 材积 (去皮) 生长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4)9a桉树人工林生长规律及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概况
    1.4 人工林经济效益研究
        1.4.1 国外研究概况
        1.4.2 国内研究概况
    1.5 桉树研究概况
第二章 研究概况与方法
    2.1 样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布设与调查
        2.2.2 生长规律的研究
        2.2.3 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
        2.2.4 经济评价指标选择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林分生长规律
    3.1 胸径生长规律
    3.2 树高生长规律
    3.3 材积生长规律
    3.4 生长模型的拟合与校验
        3.4.1 生长模型的拟合
        3.4.2 生长模型校验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
    4.1 成本结构分析
    4.2 财务现金流量
    4.3 财务分析
    4.4 序列收益分析
    4.5 投资不确定性分析
    4.6 经济成熟年限与折现率变化规律
    4.7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任豆人工幼林不同季节光合特征日变化测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任豆森林资源概况
        1.1.1 天然林分布
        1.1.2 引种栽培
    1.2 任豆研究概况
        1.2.1 育苗研究
        1.2.2 栽培试验研究
        1.2.3 抗逆性研究
        1.2.4 利用价值研究
    1.3 林木生长物候研究概况
        1.3.1 植物物候期研究进展
        1.3.2 气象因子对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1.3.3 地理条件对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1.3.4 植物营养元素对物候期的影响
        1.3.5 物候期与光合作用之间的影响
    1.4 林木光合特性研究概况
        1.4.1 光合作用研究动态
        1.4.2 光合作用研究方法
        1.4.3 光合作用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1.4.4 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5 生长、物候与光合的相关性研究动态
        1.5.1 植物生长与物候的相关性研究动态
        1.5.2 植物生长(生长势)与光合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动态
        1.5.3 植物物候与光合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动态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点的自然条件
    2.2 试验材料来源
    2.3 研究内容
        2.3.1 任豆人工幼林生长指标测定和形态特征物候期观察与分析
        2.3.2 任豆人工幼林不同季节光合日变化特征测定与分析
        2.3.3 任豆人工幼林生长、物候期与光合日变化特征相关关系分析
    2.4 研究方法
        2.4.1 林木生长指标测定
        2.4.2 物候和光合特征样木确定
        2.4.3 物候观测
        2.4.4 光合日变化特征测定
        2.4.5 统计分析及相关计算公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任豆人工幼林生长与物候期
        3.1.1 任豆人工幼林形态特征物候期
        3.1.2 不同坡位任豆人工幼林物候特征与生长指标
        3.1.3 不同生长势任豆人工幼林物候特征与生长指标
    3.2 任豆人工幼林不同季节光合特征
        3.2.1 不同季节不同坡位光合特征
        3.2.2 不同季节不同生长势光合特征研究
        3.2.3 季节、坡位和生长势三因素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 任豆人工幼林生长指标、形态特征物候期与光合日变化特征指标的相关关系分析
        3.3.1 任豆人工幼林物候期与生长指标的相关关系
        3.3.2 任豆人工幼林生长指标与光合特征的相关关系
        3.3.3 任豆人工幼林物候期与光合特征的相关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4.1 任豆人工幼林形态特征物候期
    4.2 任豆人工幼林不同季节光合日变化特征的差异
    4.3 任豆人工幼林生长、物候期与光合日变化特征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6)红榉种源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榉不同种源种子形态性状的变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测定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红榉不同种源种子形态性状的变异
        2.2.2 红榉不同单株种子形态性状的变异
        2.2.3 红榉种子形态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2.2.4 红榉种子形态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分析
        2.2.5 红榉不同种源种子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红榉不同种源叶片形态性状变异
    3.1 试验地概况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红榉不同种源叶片形态性状变异
        3.3.2 红榉不同种源叶面积方程的建立
        3.3.3 红榉叶片形态性状相关分析
        3.3.4 红榉叶片形态性状的遗传变异参数
    3.4 小结
第四章 红榉不同种源苗期生长节律研究
    4.1 试验地概况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和设计
        4.2.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红榉种源苗期年生长过程
        4.3.2 红榉种源苗期生长模型的建立和拟合
        4.3.3 红榉种源苗期物候期和生长参数的差异
        4.3.3.1 红榉种源苗高物候期参数和生长参数的比较
        4.3.3.2 红榉种源地径物候期参数和生长参数的比较
        4.3.4 红榉不同种源苗期生长量的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红榉不同种源木材基本密度和干缩性的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红榉种源木材基本密度的比较
        5.2.2 不同红榉种源木材干缩率的比较
        5.2.3 红榉木材基本密度、干缩率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红榉光合日变化及其响应特性研究
    6.1 研究区概况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研究方法
        6.2.3 数据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红榉生长环境因子日变化
        6.3.2 红榉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
        6.3.3 红榉蒸腾速率日变化特征
        6.3.4 红榉气孔导度、水气压亏缺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6.3.5 红榉胞间 CO_2浓度、气孔限制值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6.3.6 红榉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规律
        6.3.7 红榉光合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6.3.8 光合速率对光照强度和 CO_2浓度的响应
        6.3.9 蒸腾速率对光照强度和 CO_2浓度的响应
        6.3.10 水分利用效率对光照强度和 CO_2浓度的响应
    6.4 小结
第七章 红榉不同种源光合特性比较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试验材料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环境因子日变化
        7.2.2 红榉不同种源光合作用日变化
        7.2.3 红榉不同种源蒸腾速率日变化
        7.2.4 红榉不同种源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
        7.2.5 红榉不同种源气孔导度日变化
        7.2.6 红榉不同种源光合日变化的相关分析
        7.2.7 红榉不同种源的光响应特性
        7.2.8 红榉不同种源的 CO_2响应特性
    7.3 小结
第八章 红榉不同种源抗旱性比较
    8.1 试验地概况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试验材料
        8.2.2 试验方法
        8.2.3 数据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红榉不同种源间叶片各生理指标的方差分析
        8.3.2 红榉不同种源间叶片脯氨酸含量的比较
        8.3.3 红榉不同种源间叶片丙二醛含量的比较
        8.3.4 红榉不同种源间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比较
        8.3.5 红榉不同种源间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
        8.3.6 红榉不同种源间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8.3.7 红榉不同种源间叶片各生理指标的相关分析
        8.3.8 红榉不同种源抗旱性综合评价
    8.4 小结
第九章 红榉不同种源核 RDNA 的 ITS 序列分析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材料
        9.1.2 实验仪器设备
        9.1.3 实验试剂
        9.1.4 试验方法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基因组 DNA 提取结果
        9.2.2 PCR 产物回收与克隆
        9.2.3 连接有 PCR 产物的重组质粒的提取及酶切鉴定
        9.2.4 ITS 序列分析
        9.2.5 系统发育分析
    9.3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0.1 关于红榉种子种源形态变异
    10.2 关于红榉叶片形态种源变异
    10.3 关于红榉种源苗期生长节律
    10.4 关于红榉种源木材基本密度和干缩性
    10.5 关于红榉种源苗期光合特性
    10.6 关于红榉种源抗旱性
    10.7 关于红榉种源核 RDNA 的 ITS 序列克隆与亲缘关系
    10.8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美洲黑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林木育种研究
        1.1.1 国内外林木常规育种
        1.1.1.1 国外林木常规育种
        1.1.1.2 国内林木常规育种
        1.1.2 国内外林木现代生物技术育种
        1.1.2.1 生物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1.1.2.2 林木细胞工程
        1.1.2.3 林木基因工程
    1.2 国内外杨树育种研究
        1.2.1 国内外杨树常规育种
        1.2.1.1 国外杨树常规育种
        1.2.1.2 国内杨树常规育种
        1.2.2 国内外杨树生物技术育种
        1.2.2.1 杨树细胞工程
        1.2.2.2 杨树基因工程
    1.3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1.3.1 联合回归分析
        1.3.2 品种稳定性分析
        1.3.3 AMMI 模型
        1.3.4 其余模型
第二章 美洲黑杨无性系生长性状变异与选择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地选择
        2.2.2 试验设计
        2.2.3 造林时间及造林方法
        2.2.4 生长量调查方法
        2.2.5 统计分析方法
    2.3 试验结果
        2.3.1 3 个试验地点 11 个 8 年生美洲黑杨无性系生长性状观测结果
        2.3.1.1 泗洪县陈圩林场 11 个美洲黑杨无性系 8 年生生长性状观测结果
        2.3.1.2 泗阳临河镇 11 个美洲黑杨无性系 8 年生生长性状观测结果
        2.3.1.3 湖南岳阳广兴洲 11 个美洲黑杨无性系 8 年生生长性状观测结果
        2.3.2 3 个地点美洲黑杨无性系生长性状方差分析
        2.3.3 3 个地点美洲黑杨无性系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算
        2.3.4 3 个地点美洲黑杨无性系生长性状多重比较
        2.3.4.1 泗洪试验点 8 年生无性系生长性状多重比较
        2.3.4.2 泗阳试验点 8 年生无性系生长性状多重比较
        2.3.4.3 岳阳试验点 8 年生无性系生长性状多重比较
        2.3.5 3 个试验地点 11 个 8 年生美洲黑杨无性系生长性状综合分析
        2.3.5.1 3 个地点试验无性系生长量统计结果
        2.3.5.2 3 个地点试验无性系生长性状综合方差分析
        2.3.5.3 遗传参数综合分析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美洲黑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研究方法
    3.3 试验结果
        3.3.1 美洲黑杨 3 个地点生长性状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3.3.1.1 3 个地点胸径性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3.3.1.2 3 个地点树高性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3.3.1.3 3 个地点材积性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3.3.2 美洲黑杨无性系生长性状的稳定性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8)引进优良杨树杂种无性系组培繁殖及抗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杨树概况
        1.1 杨树习性及地理分布
        1.2 我国杨树引种选育历史
        1.3 我国杨树栽培利用现状
        1.4 我国杨树利用存在的问题
    2 杨树组织培养概况
        2.1 国外杨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2.2 国内杨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3 光合特性概况
        3.1 光合作用研究概况
        3.2 影响光合特性的主要因素
        3.3 光合作用日变化
        3.4 光合特性的测定方法
        3.5 不同光照环境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 植物抗寒性概况
        4.1 低温伤害分类及抗寒植物类型
        4.2 细胞膜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4.3 渗透调节物质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4.4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4.5 丙二醛含量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4.6 保护酶活性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4.7 植物抗寒性的测定方法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引进杂种无性系组培繁殖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增殖培养
        2.2 生根培养
        2.3 驯化移栽和田间定植
    3 讨论
        3.1 增殖培养
        3.2 生根培养
    4 小结
第二章 引进杂种无性系苗期生长及光合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特性
        2.2 光合特性日进程
        2.3 叶绿素含量
    3 讨论
        3.1 高生长和地径生长的关系
        3.2 净光合速率(Pn)日进程
        3.3 蒸腾速率(Tr)日进程
        3.4 叶绿素含量
    4 小结
第三章 引进杂种无性系抗寒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电阻抗图谱法(EIS 法)分析抗寒性
        2.2 电导法(EL 法)分析抗寒性
        2.3 电阻抗图谱法(EIS 法)与电导法(EL 法)
        2.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析
        2.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析
        2.6 丙二醛(MDA)含量分析
        2.7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析
        2.8 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2.9 游离脯氨酸含量分析
        2.10 隶属函数分析抗寒性
        2.11 抗寒性综合评定
    3 讨论
        3.1 电导法(EL 法)
        3.2 电阻抗图谱法(EIS 法)
        3.3 电阻抗图谱法(EIS 法)与电导法(EL 法)
        3.4 研究植物抗寒性的指标与方法
        3.5 抗寒性评定结果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9)皖南毛竹林密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林分密度效应研究进展
        1.2.2 毛竹林研究进展
        1.2.3 林分密度对竹林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选择及设置
        2.2.2 样地基本情况调查
        2.2.3 乔木层调查与取样
        2.2.4 林下植被调查与取样
        2.2.5 枯落物层调查与取样
        2.2.6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2.2.7 标准样地保护与管理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毛竹林生长特征的密度效应
        3.1.1 密度对毛竹林出笋成竹情况的影响
        3.1.2 密度对毛竹林受害情况的影响
        3.1.3 密度对毛竹林胸径的影响
        3.1.4 密度对毛竹林竹高的影响
        3.1.5 密度对毛竹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6 密度对毛竹林其他生长因子的影响
        3.1.7 毛竹林生长因子相关性分析
        3.1.8 小结
    3.2 毛竹林土壤质量的密度效应
        3.2.1 密度对毛竹林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2.2 密度对毛竹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2.3 密度对毛竹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4 毛竹林土壤质量综合分析
        3.2.5 小结
    3.3 毛竹林生物量格局的密度效应
        3.3.1 密度对毛竹林乔木层生物量格局的影响
        3.3.2 密度对毛竹林林下植被生物量格局的影响
        3.3.3 密度对毛竹林枯落物储量的影响
        3.3.4 密度对毛竹林生物量格局的影响
        3.3.5 小结
    3.4 毛竹林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的密度效应
        3.4.1 密度对毛竹林乔木层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4.2 密度对毛竹林林下植被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4.3 密度对毛竹林枯落物层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4.4 密度对毛竹林土壤层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4.5 密度对毛竹林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4.6 小结
    3.5 毛竹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密度效应
        3.5.1 密度对毛竹林植冠层截留性能的影响
        3.5.2 密度对毛竹林枯落物层蓄水保水功能的影响
        3.5.3 密度对毛竹林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3.5.4 密度对毛竹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3.5.5 小结
    3.6 毛竹林密度效应综合评价
        3.6.1 综合评价的原理、步骤及原则
        3.6.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6.3 不同密度毛竹林生产力及生态功能综合指数
        3.6.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新疆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生产力与碳密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林木生长规律研究现状
        1.3.2 林分直径结构研究现状
        1.3.3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现状
        1.3.4 生物量模型研究现状
        1.3.5 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面积研究现状
        1.3.6 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额尔齐斯河概况
        2.1.2 额尔齐斯河流域阿尔泰山自然概况
        2.1.3 额尔齐斯河流域阿尔泰山山前平原概况
        2.1.4 额尔齐斯河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2.1.5 额尔齐斯河河岸天然林植被的起源
        2.1.6 额尔齐斯河河岸天然林的形成过程
        2.1.7 额尔齐斯河河谷平原主要森林类型及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生长规律的研究方法
        2.2.2 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2.2.3 碳密度的研究方法
        2.2.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生长规律
    3.1 研究方法
        3.1.1 标准地设置及调查
        3.1.2 生长过程的测算
        3.1.3 林木直径分布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树高生长规律
        3.2.2 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胸径生长规律
        3.2.3 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材积生长规律
        3.2.4 林木株数按径级分布规律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生物量及分布
    4.1 研究方法
        4.1.1 林分生物量的测定
        4.1.2 单株营养器官生物量回归模型的建立
        4.1.3 林分生物量分布特征的测定
        4.1.4 叶面积指数的测量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林分营养器官生物量分布
        4.2.2 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及分布
        4.2.3 林下枯落物层生物量
        4.2.4 林分根系生物量及分布特征
        4.2.5 不同径阶单株生物量增长动态及分配
        4.2.6 林分生物量分布特征
        4.2.7 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面积的研究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碳密度的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5.1.2 样品分析
        5.1.3 林分平均含碳率的计算
        5.1.4 林分碳密度的计算
        5.1.5 变异系数的计算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各林分器官含碳率的比较
        5.2.2 不同器官含碳率特征
        5.2.3 林分平均含碳率特征
        5.2.4 乔木层碳密度
        5.2.5 灌木层碳密度
        5.2.6 草本层碳密度
        5.2.7 枯落物层碳密度
        5.2.8 林分碳密度及其分布特征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生长规律
        6.1.2 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生物量分布特征
        6.1.3 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碳密度分布特征
    6.2 结论
    6.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四、黑杨派南方型无性系高生长与气候条件的斜率关联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卷荚相思无性系综合评价与选择[D]. 郑莹莹.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2]灰木莲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文珊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11)
  • [3]柳杉人工林树干生长规律研究[J]. 吴淑平. 福建林业, 2016(05)
  • [4]9a桉树人工林生长规律及经济效益分析[D]. 黄宝榴. 广西大学, 2016(02)
  • [5]任豆人工幼林不同季节光合特征日变化测定与分析[D]. 梁乃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3)
  • [6]红榉种源变异[D]. 王旭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 [7]美洲黑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研究[D]. 郎嵩简.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8]引进优良杨树杂种无性系组培繁殖及抗寒性研究[D]. 任建伟.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8)
  • [9]皖南毛竹林密度效应研究[D]. 余林.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3)
  • [10]新疆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生产力与碳密度的研究[D]. 吴晓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黑阳族南方型无性系高生长与气候条件的坡度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