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t/h无烟煤锅炉挡板式卧式浓煤粉燃烧器稳燃节油实践

670t/h无烟煤锅炉挡板式卧式浓煤粉燃烧器稳燃节油实践

一、百叶窗式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在670t/h无烟煤锅炉上稳燃与节油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1](2019)在《240t/h四角切圆锅炉煤种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向现役锅炉运行的宽范围煤种适应性研究,是近年来热电联产机组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论文围绕一台240 t/h四角切圆的热电联产锅炉,在原设计无烟煤基础上,在不改变锅炉主体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对现有燃烧器的改造,扩大至劣质烟煤的燃烧。随着燃料应用范围拓宽,必须对锅炉的制粉系统、炉内燃烧、传热、烟气侧换热、飞灰、脱硫脱硝等相关系统的运行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判。论文通过分析现有煤粉锅炉燃烧器运行现状,提出以开缝钝体燃烧器替换现有的浓淡分离型燃烧器,在不改变燃烧器喷口尺寸,仅将各一次风喷嘴在一定长度内进行置换,以适应低热值烟煤的燃烧。本文对拟选用的五种典型烟煤的燃烧特性进行实验分析,通过与原设计煤种在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发热量分析、灰熔点测试和灰成分分析等进行比对,探讨了由无烟煤改烧烟煤后对一次风温、风速、烟气量、飞灰量等的变化,提出了对制粉系统运行参数的调整策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乏气风、助燃风和SOFA风的合理分配以维持适宜的炉膛出口烟温。通过煤质特性分析及相应的入炉运行参数调整,利用FLUENT 16.0软件模拟了不同煤种在炉内的燃烧过程,得到炉内燃烧的温度场、速度场、壁面热流密度、组分浓度分布以及炉膛出口参数,探寻燃烧器改变后煤种变化对炉内过程的响应,分析了锅炉燃烧烟煤的工况适应性。结果表明,由无烟煤改烧烟煤后,炉内切圆燃烧状况良好,炉膛总体壁面平均热流密度与设计煤种工况基本一致。由于着火延迟,烟煤工况下燃烧火焰中心位置略有抬高,燃烧器区域温度水平较设计煤种工况低100℃左右,因低热值烟煤入炉量的增加近似抵消炉内放热和炉膛传热的差异,模拟研究发现炉膛中上部温度水平与设计煤种工况基本相当,炉膛出口烟气温度与设计煤种相似。烟煤燃烧时炉膛中心CO浓度增加较明显,燃烧器区域四周炉壁和燃烧器射流区域O2浓度较高,维持一个相对高氧浓度的环境,有利于防止水冷壁结渣和高温腐蚀。同时,考虑到燃料量的增加导致飞灰量的加大(满负荷时约增加10%左右),而烟煤工况总烟气量略有减小,模拟结果表明锅炉出口烟气速度略有减小,烟气密度无明显变化,增加的飞灰量对锅炉运行不会造成严重影响。论文结合现场实际,以较小的改造实现对现有锅炉的燃烧调控,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宽范围煤种的使用提供了依据,也为同类燃烧系统改造和运行优化调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张文年[2](2016)在《300MW机组锅炉直流低氮燃烧器改造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遵守最新颁布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河北马头电厂决定对现有的#9、#10号锅炉进行低氮改造,降低脱硝成本,提高排放标准。项目改造采用北京国电龙高科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新型低氮燃烧器—立体分级低氮燃烧器。为了探究新一代低氮燃烧器的应用效果,对新型燃烧器的性能及结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了空气分级技术和浓淡燃烧技术等低氮燃烧技术在燃烧器内的实现机理。本文结合河北马头电厂低氮改造项目进行研究,改造前进行了摸底实验及煤质分析实验,摸清锅炉的基本运行参数,更好的反映出后期改造取得的效果。采用冷态试验方法对改造后锅炉的炉内空气动力场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热态的优化调整试验,得到了燃烧器运行方式在实际运行中对氮氧化物生成量及燃烧稳定性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到了在保证燃烧稳定的前提下,新型燃烧器在实际应用中所能达到的最佳氮氧化物排放量和最佳工况下的运行参数。研究结论表明,新型燃烧器其对炉内的空气动力场配比更加合理,在抑制氮氧化物生成的同时又很好的保证锅炉效率和煤粉燃烧的稳定性。应用新一代低氮燃烧器后,马头电厂10号机组炉膛出口氮氧化物排放量为460mg/m3较改前氮氧化物排放降幅达50%;锅炉效率提高到92%以上,同时降低了脱硝成本,提高了电厂运行的经济性。并且获得“2015年度首都蓝天行动科技示范工程”称号。

陈华刚[3](2013)在《燃用劣质煤锅炉低负荷稳燃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锅炉燃用煤质逐年下降和电网峰谷差日益增大,燃烧劣质煤和低负荷调峰运行时燃烧不稳定是许多电厂面临的实际课题,因而研究劣质煤的低负荷稳燃技术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燃烧器作为组织煤粉燃烧的关键设备,对于炉膛内的流场和煤粉的稳定燃烧有重要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已经研发出了各种具有稳燃性能的煤粉燃烧器,如WR燃烧器、船型体燃烧器、预燃室燃烧器等。本文工作也是通过对燃烧器的结构进行改进,来提高劣质煤的低负荷稳燃特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煤粉气流的着火及稳燃理论进行了分析总结。煤粉着火机制分为均相着火和多相着火,火焰稳燃理论包括静态热平衡理论和搅拌均匀反应热理论。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劣质煤低负荷稳定燃烧的“三高一强”原则,即提高着火区温度,提高煤粉气流浓度,提高高温烟气回流量和强化燃烧过程的初始阶段。“三高一强”原则对于劣质煤燃烧器的改进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2)提出了一种新型预燃室燃烧器的设计方案,并对其各部分的结构参数进行计算。预燃室燃烧器由于能够维持局部高温和组织烟气回流,在燃烧劣质煤和低负荷运行时有较好的稳燃性能,但也存在积灰、结渣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常规预燃室燃烧器的结构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新型燃烧器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一次风粉管内安装浓缩环和旋流器,一次风气流结构为内浓外淡,内直流外旋流,二次风分三段射入,前两段贴壁喷入以减轻积灰和结渣,第三段斜向喷入以补充煤粉后期燃烧所需氧量。(3)用Fluent软件对新型预燃室燃烧器内的煤粉燃烧进行数值模拟,以验证本文设计方案在燃烧劣质煤时的稳定性。本文气相湍流采用RNGk-ε模型,煤粉燃烧采用守恒标量PDF非预混燃烧模型,煤粉颗粒采用离散相(DPM)模型,热辐射采用P-1模型。通过分析模拟得到的速度场、温度场、浓度场和颗粒轨迹,表明煤粉在回流区的外边缘处稳定着火,新型燃烧器具有较好的稳燃性能。

管晓艳[4](2011)在《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内气固流动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各国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控制更加严格,大幅度降低电站锅炉NOx排放量已成为科研院所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水平浓淡燃烧技术作为先进的煤粉燃烧技术可以同时解决锅炉的燃烧效率、火焰稳定性、防止结渣和水冷壁管的高温腐蚀及低NOx排放问题。作为该技术的核心部件,百叶窗煤粉浓缩器已经广泛应用到电站锅炉中。为了揭示百叶窗煤粉浓缩器内的气固流动规律、充分发挥现有煤粉管道的浓缩作用,实现以较低的代价有效地降低煤粉锅炉的NOx排放,本文研究了百叶窗煤粉浓缩器内的气固流动特性,以及细粒子在弯头中的分离特性,研发并优化了可换向百叶窗煤粉浓缩器,并在采用角部风箱的微量油直接点火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中应用。最后诊断了采用弯头加扭板结构的浓淡燃烧器的锅炉中出现的燃烧不稳定及高温腐蚀现象,提出了燃烧设备改造方案。在百叶窗煤粉浓缩器冷态单相实验台上,采用恒温热线风速仪测量了浓缩器内气相时均速度和脉动速度分布。采用标准k-ε模型、可实现k-ε模型、RNG k-ε模型和RSM模型模拟了浓缩器内流场分布,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四种湍流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报百叶窗煤粉浓缩器内的时均速度分布,但在预报浓缩器内湍流动能方面,可实现k-ε模型和RSM模型相比标准k-ε模型和RNG k-ε模型,获得了与实验值吻合较好的结果。以玻璃微珠为示踪粒子,利用片光源和高速摄影技术对浓缩器内流场进行了示踪实验。结果表明,在浓缩器浓侧靠近叶片的区域,有一条浓度较高的粉流颗粒带。浓缩器实际运行中,高浓度的煤粉颗粒长期冲刷叶片表面,将导致叶片的磨损问题。在百叶窗煤粉浓缩器气固两相模化实验台上,采用PDA(粒子动态分析仪)测量了浓缩器内气固两相流场,重点分析了浓缩器典型截面、叶片表面附近及浓侧出口区域的两相流场分布。结果表明,叶片表面附近颗粒与叶片的碰撞反弹是形成浓缩器内颗粒浓缩的本质所在;叶片只浓缩叶片附近区域的颗粒,而对远离叶片的浓侧区域则影响较小;浓侧壁面磨损区域主要发生在末级叶片喉口到距喉口0.7D(D为浓缩器的宽度)范围内,在浓缩器的应用中需考虑此处的防磨措施。采用可实现k-ε模型和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百叶窗煤粉浓缩器进行了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并与PDA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两相流模型的合理性。对叶片缺级条件下的浓缩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采用预测磨损率的半经验公式对叶片的磨损进行了预报,并进行了叶片磨损的工业实验。结果表明:叶片磨损严重的区域发生在叶片的下部;后级叶片比前级叶片磨损速度快;同一级叶片上,叶片后端磨损严重。针对现有采用水平浓淡燃烧技术、小油枪煤粉直接点火技术的锅炉中,锅炉两个角的油枪(双炉膛锅炉中是4个角的油枪)受空间的限制只能布置在淡煤粉气流侧而无法实现锅炉有效点火以及浪费燃料油的问题,提出了可换向百叶窗煤粉浓缩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可换向百叶窗煤粉浓缩器结构进行了优化,并确定了结构优化方案。对某电厂#6炉下层煤粉燃烧器改造后的一次风喷口速度分布进行了测量,浓淡风速比满足设计要求,验证了可换向百叶窗煤粉浓缩器的可靠性。在气固两相模化实验台上,采用PDA测量了弯头内及弯头下游典型截面上的气固两相流场,分析了弯头的气固分离性能。通过数值模拟及动量矩分析等手段,对某煤粉燃烧锅炉炉内出现的燃烧不稳及高温腐蚀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主要是因为该锅炉采用弯头加扭板型燃烧器,其出口浓侧存在反向动量矩,导致炉内整体动量矩与切圆的设计旋转方向相反,从而在炉内形成反转切圆。通过采用百叶窗式水平浓淡风燃烧器,消除了燃烧器出口的反向动量,改造后锅炉燃烧稳定,大大降低了炉内高温腐蚀现象,燃烧效率提高,从而获得较明显的经济效益。

田宏亮[5](2011)在《丰镇发电厂670t/h锅炉直流燃烧器改造及运行优化》文中提出锅炉机组的稳燃问题是保证火力发电厂安全和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对锅炉燃烧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与改造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本文以丰镇发电厂670t/h锅炉为研究对象,应用燃烧理论,对其燃烧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与改造研究。首先综述了劣质煤的燃烧特点及影响煤粉气流着火的主要因素,在不同工况下,考虑风速、氧量及油枪数量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燃烧调整试验,并对炉膛温度场的分布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一次风速度和浓度、着火区域的温度以及二次风送风方式等是保证煤粉气流着火、实现机组调峰工况下稳定运行的有效途径。其次,基于煤粉火焰的着火稳燃机理研究,以丰镇发电厂#2炉燃烧系统为对象,提出一种“可调式浓淡煤粉燃烧器”技术,分析了低负荷稳燃及防止结渣的措施,并进行了相关的燃烧器稳燃性能试验,试验表明,燃烧器改造后,锅炉调峰能力大大提高;从维持蒸汽压力稳定、保证燃烧过程经济性及维持炉膛压力稳定入手,进行了燃烧系统的运行优化调整。最后,按照改造方案,进行了具体的工程改造实施,并进行了锅炉的冷态试验及热态试验,运行结果表明,效果良好。锅炉能够在40%额定负荷下连续六小时以上实现不投油稳定燃烧,满足了机组调峰需求,达到了预期效果。

康志忠[6](2009)在《基于高温空气点火煤粉炉全负荷稳定洁净燃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节能减排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对于火力发电行业。本文着力于解决当前电站煤粉锅炉从点火启动到满负荷运行过程中与节能和环保密切相关的三大问题,作为国家“863计划”项目《燃煤锅炉超低负荷洁净高效控制与运行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的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某200MW机组锅炉开发了一套基于高温空气点火,并与水平浓淡燃烧器和立体式空气分级燃烧技术有机结合的成套技术,实现了该锅炉在全负荷范围内的稳定、洁净运行。根据高温空气点火燃烧器的结构特点和点火要求,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煤粉浓缩器设计方案,并对不同方案下的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出了各方案的浓缩效果和阻力特性,为工程应用中浓缩器的选取提供了参考。先后对单级筒点火燃烧器和三级点火燃烧器在不同参数工况下的着火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找到了主要工况参数对着火过程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对于特定机组和煤种的最佳参数范围。研究了采用高温空气点火实现200MW机组无油点火启动运行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制定了高温空气点火启动方案。对逐个投入四个点火燃烧器这一启动过程进行了炉内燃烧过程数值预报,提出了工业应用中适时切换燃烧器的合理性建议。预报结果表明所制定的启动方案能满足锅炉启动曲线的要求,与工业应用中现场所得启动曲线吻合较好。提出了将高温空气点火燃烧技术与水平浓淡燃烧器联合应用的方案。预报了将其应用于200MW机组锅炉后,30%-50%MCR工况下的炉内燃烧工况。预报表明,这种联合应用技术稳燃效果显着。借助水平浓淡燃烧器的稳燃能力,可将实际运行中停运高温空气加热的负荷点前移,减少了发电成本而且污染物排放降低。应用立体式空气分级燃烧技术思想,将CFS燃烧技术、水平浓淡燃烧技术与垂直方向的整体空气分级联合应用,提出了一套低NOx燃烧技术改造方案,采用冷模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方案中关键改造参数和运行参数的选取进行了研究。针对特定机组锅炉结构及其煤质提出了全负荷稳定、洁净运行成套技术方案,并形成了系统的研究路线。该技术方案的主要内容在实际机组进行了改造应用,结果表明,超低负荷下排烟的林格曼黑度<1级,启动和超低负荷时的烟尘排放降低90%以上,低负荷时燃烧稳定且NOx排放量降低30%左右,经济和环保效益显着。该集成方案在类似机组具有适用性。

杨蒴[7](2008)在《降低220t/h燃煤锅炉飞灰含碳量的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燃用非设计煤种,锅炉适应性较差等因素造成的锅炉飞灰含碳量升高的现象在我国的火力发电企业中屡见不鲜。飞灰含碳量的升高,不仅增加了锅炉的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影响了锅炉机组的经济性,同时,对机组的安全运行也存在一定的危害。因此,通过各种措施降低锅炉的飞灰含碳量,使其稳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对发电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飞灰含碳量的升高从本质上来讲是煤粉在炉膛中燃尽性的下降。而对煤粉燃尽性构成影响的一方面包括燃煤的碳含量、挥发份含量、发热量、煤粉细度、比表面积和孔隙率等煤质特性的原因;另一方面,制粉系统的工作状况、锅炉的燃烧方式、空气动力场、炉膛结构等也影响着煤粉的在炉膛中的燃尽性。本文主要针对广州员村热电有限公司3#炉在燃用贵港煤时飞灰含碳量居高不下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电厂实际燃煤贵港煤进行了煤质分析和热重实验,并对其进行了着火稳定性判别和燃料燃尽性判别;同时,考虑到今后电厂燃煤的变化趋势,将贵港煤同神华煤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也进行了上述实验分析,并与贵港单煤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贵港煤属于相对较难燃尽的煤种,而在掺混神华煤之后,其燃尽性得到改善。然后,以贵港煤为校核煤种对锅炉进行了热力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同设计煤种相比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决定在锅炉下一次风喷口处加装钝体以改善燃烧,并在甲、乙角加装浓淡分离滑块,使四个角的浓相煤粉均偏向向火侧,进一步促进了煤粉的完全燃烧。最后,对改造后的3#炉进行了空气动力场试验和热态试验,发现改造之后3#炉的飞灰含碳量较改造前明显下降,而且较未经改造的1#、2#炉相比也较低,从而验证了此次改造的效果。同时,此次3#炉改造也为电厂设计、运行人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李路明[8](2007)在《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微油点火的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石油资源探明储量有限,大量需求依赖进口,我国电力供应还是以燃煤机组为主,机组的启停及低负荷稳燃,需要消耗大量燃油,因此研制开发电力行业相关的节油新技术,降低发电成本,对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介绍了煤粉锅炉节油点火技术及其发展,简要地介绍了目前各种少油点火和无油点火技术的应用情况和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先进高效的微油点火技术的节油稳燃机理及其目前的应用情况。微油点火技术已经在许多圆筒形煤粉燃烧器上得到成功应用,导师首次提出微油点火技术与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结合应用的设计构想,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微量油枪在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上的点火燃烧过程及运行状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到燃烧器的优化设计结构,从而为微油点火技术与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的首次实际应用提供指导性数据,最后通过对比某电厂1号410t/h燃贫煤锅炉的工业试验结果,对计算方法和结论予以验证。本文模拟采用了技术先进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百叶窗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在最大程度保证原燃烧器技术性能的前提下,对其部分结构进行了优化,以适应与微量油枪结构布置的技术要求,力求在达到节油点火目的的同时,充分发挥百叶窗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的性能优势。因为系统内包含煤粉和燃油两种燃料,所以对气相燃烧模拟采用二混合分数方法,利用此方法计算油煤混燃在燃烧模拟研究领域尚不多见。模拟系统属于气、液、固三相流场,在燃烧器不同结构尺寸和运行参数条件下,通过对比分析冷态和热态模拟结果,得到单只油枪合理出力燃油量,燃烧室长度,燃烧室隔板布置及开度,导流体距末级叶片的距离等燃烧器运行和结构参数,所得计算结果作为该节能新技术首次实际应用的指导性参数,通过现场工业试验结果,得知研究中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和所得结论是正确有效的。

郝永刚[9](2005)在《包头二热DG670型锅炉燃烧系统优化与改造》文中指出本文以DG670型锅炉为例,深入分析了锅炉调峰运行中存在的燃烧不稳、调峰能力差、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明确了没有设计调峰能力的锅炉在参与电网调峰运行所应采取的措施:燃烧调整与燃烧器改造。分析影响锅炉燃烧稳定性的因素,确定燃烧调整试验方案,进而确立燃烧调整优化方案。通过对不同燃烧器稳燃机理的分析,确立燃烧器选型原则,实施了燃烧器改造,并进行鉴定与分析。结合DCS 改造,完成了早期投产的国产锅炉的燃烧管理系统的逻辑设计及优化工作,大大提高了机组的自动化水平。

李芳芹,任建兴,魏敦崧[10](2005)在《烟煤锅炉改烧无烟煤或贫煤的几种技术》文中指出介绍了烟煤电站锅炉改烧无烟煤或贫煤的包括稳燃腔燃烧器、水平浓淡燃烧器和双通道燃烧器在内的一些成熟技术的概况,并对各种技术的原理、特点以及典型案例作了分析,为今后电厂进行烟煤锅炉改烧无烟煤或贫煤改造提供改造方案的参考。

二、百叶窗式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在670t/h无烟煤锅炉上稳燃与节油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叶窗式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在670t/h无烟煤锅炉上稳燃与节油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240t/h四角切圆锅炉煤种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锅炉概况及燃料基础分析
    2.1 锅炉概况
    2.2 锅炉运行问题及对策
    2.3 烟煤煤质特性分析
    2.4 改烧烟煤的调整策略及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锅炉燃烧数值模拟
    3.1 锅炉模型与网格划分
    3.2 数学模型选择
    3.3 边界条件和求解方法
    3.4 数值模拟结果及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值模拟的煤种适应性分析
    4.1 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
    4.2 壁面热流和组分分布
    4.3 煤种适应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及建议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2)300MW机组锅炉直流低氮燃烧器改造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氮氧化物的形成及危害
        1.2.1 NO_X的生成机理
        1.2.2 主要危害
    1.3 脱硝技术运用现状
        1.3.1 燃烧前脱硝技术
        1.3.2 燃烧中脱硝技术
        1.3.3 燃烧后脱硝技术
    1.4 低氮燃烧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机组概况及煤粉燃烧特性分析
    2.1 锅炉机组概况
        2.1.1 锅炉概况
        2.1.2 锅炉主要参数表
        2.1.3 燃料特性
        2.1.4 燃烧设备
        2.1.5 制粉系统
        2.1.6 烟风系统
        2.1.7 NO_X排放情况
        2.1.8 改造参考设计煤质情况
    2.2 煤粉燃烧特性分析
        2.2.1 实验装置及方案
        2.2.2 分析方法
        2.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改前摸底试验及改造方案提出
    3.1 改前摸底试验
        3.1.1 实验目的及标准
        3.1.2 试验要求
        3.1.3 试验项目
        3.1.4 试验测试方法
    3.2 试验结果
        3.2.1 各工况试验煤质及飞灰大渣分析
        3.2.2 150MW试验结果
        3.2.3 240MW试验结果
        3.2.4 300MW试验结果
    3.3 锅炉低氮燃烧器改造方案
        3.3.1 采用二次风垂直分级高位燃尽风系统
        3.3.2 二次风喷口的设计
        3.3.3 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
        3.3.4 采用特色喷口设计
        3.3.5 微油点火技术
        3.3.6 维护或更换二次风小风门
        3.3.7 燃烧器主要部件的材质
    3.4 性能保证指标
    3.5 本章小结
4 冷态试验项目及结果分析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项目及依据
        4.2.1 试验项目
        4.2.2 试验依据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一次风风速标定试验
        4.3.2 一次风风速调平试验
        4.3.3 一次风浓淡风速比测量
        4.3.4 二次风、燃尽风风门特性试验
        4.3.5 三次风风速调平试验
        4.3.6 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
        4.3.7 烟花示踪试验
    4.4 本章小结
5 热态调整试验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依据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入炉煤工业分析
        5.3.2 热态调整试验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燃用劣质煤锅炉低负荷稳燃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劣质煤燃烧技术
        1.2.2 低负荷稳燃技术
        1.2.3 利用新型燃烧器提高燃烧稳定性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劣质煤低负荷稳燃的理论基础
    2.1 劣质煤燃烧特性与煤粉气流着火分析
        2.1.1 劣质煤的燃烧特性
        2.1.2 煤粉气流的着火机制
        2.1.3 煤粉气流的着火热源
    2.2 煤粉气流火焰稳燃理论分析
        2.2.1 静态热平衡理论
        2.2.2 搅拌均匀反应热理论
    2.3 劣质煤稳定燃烧的“三高一强”原则
        2.3.1 提高着火区烟气温度
        2.3.2 提高着火区煤粉浓度
        2.3.3 提高高温烟气回流量
        2.3.4 强化燃烧过程的初始阶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预燃室燃烧器的设计方案
    3.1 燃烧器的设计要求与思路
        3.1.1 燃烧器的设计要求
        3.1.2 燃烧器的设计思路
    3.2 常规的预燃室燃烧器
        3.2.1 常规预燃室燃烧器的结构
        3.2.2 常规预燃室燃烧器存在的问题
    3.3 新型预燃室燃烧器的结构设计方案
        3.3.1 一次风粉管道结构
        3.3.2 预燃室及二次风结构
        3.3.3 新型预燃室燃烧器的总体结构方案
    3.4 新型预燃室燃烧器的结构参数计算
        3.4.1 一次风粉管道参数计算
        3.4.2 预燃室及二次风参数计算
        3.4.3 新型预燃室燃烧器的总体结构参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预燃室燃烧器数值模拟
    4.1 几何模型的建立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4.2.1 气相湍流模型
        4.2.2 两相流模型
        4.2.3 气相燃烧模型
        4.2.4 煤粉燃烧模型
        4.2.5 辐射传热模型
        4.2.6 边界条件
    4.3 新型燃烧器速度场与温度场分析
        4.3.1 新型燃烧器的速度矢量场
        4.3.2 新型燃烧器的温度场
    4.4 新型燃烧器浓度场与颗粒轨迹分析
        4.4.1 新型燃烧器的O 2浓度分布
        4.4.2 新型燃烧器的CO 2浓度分布
        4.4.3 煤粉颗粒轨迹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4)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内气固流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原理
    1.3 百叶窗煤粉浓缩器结构原理及性能指标
        1.3.1 百叶窗煤粉浓缩器结构原理
        1.3.2 百叶窗煤粉浓缩器性能指标
    1.4 百叶窗煤粉浓缩器研究现状
    1.5 弯管内气固流动研究综述
        1.5.1 气固两相流动的测量技术
        1.5.2 弯管内气固流动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1.6.1 课题的提出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百叶窗煤粉浓缩器内流场特性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2.1 实验系统及测量方法
        2.1.1 百叶窗煤粉浓缩器结构设计
        2.1.2 实验系统
        2.1.3 实验参数及测点布置
        2.1.4 实验测量仪器及精度
    2.2 数值模拟方法
        2.2.1 湍流模型
        2.2.2 计算域及网格划分
        2.2.3 模拟参数设定
    2.3 结果及分析
        2.3.1 速度分布
        2.3.2 湍流动能分布
        2.3.3 叶片表面速度分布
    2.4 百叶窗煤粉浓缩器内流场的显示
        2.4.1 流动显示技术简介
        2.4.2 激光片光系统
        2.4.3 实验方法
        2.4.4 流场显示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百叶窗煤粉浓缩器内气固两相PDA实验研究
    3.1 PDA测量系统介绍
        3.1.1 PDA测量系统组成
        3.1.2 PDA测量原理
        3.1.3 PDA测量精度及误差分析
        3.1.4 PDA探头布置
    3.2 实验系统介绍
        3.2.1 实验系统
        3.2.2 实验参数及测点布置
        3.2.3 气相示踪粒子粒径的确定
    3.3 结果及分析
        3.3.1 浓缩器内气固两相速度分布
        3.3.2 浓缩器内颗粒粒径分布
        3.3.3 浓缩器内颗粒浓度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百叶窗煤粉浓缩器内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及磨损预测
    4.1 百叶窗煤粉浓缩器内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
        4.1.1 气固两相流动模型
        4.1.2 计算域及网格划分
        4.1.3 求解方法
        4.1.4 边界条件设置
        4.1.5 模拟方案
        4.1.6 收敛性的判定
        4.1.7 结果及分析
    4.2 百叶窗煤粉浓缩器内磨损预测
        4.2.1 磨损的定义及分类
        4.2.2 百叶窗煤粉浓缩器内的磨损机制
        4.2.3 本文中叶片磨损的研究方法
        4.2.4 叶片磨损的预测结果及分析
        4.2.5 浓缩器叶片磨损的工业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换向百叶窗煤粉浓缩器的结构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无油和少油点火技术
    5.3 锅炉及燃烧装置概述
        5.3.1 锅炉本体
        5.3.2 锅炉燃烧系统
        5.3.3 点火系统
    5.4 锅炉小油枪点火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5.5 小油枪直接点火燃烧器结构改进方案
        5.5.1 可换向百叶窗煤粉浓缩器的提出
        5.5.2 燃烧器设计结构
        5.5.3 可换向百叶窗煤粉浓缩器结构设计及工作原理
        5.5.4 可换向百叶窗煤粉浓缩器结构的优化设计
        5.5.5 可换向百叶窗煤粉浓缩器性能研究方法
        5.5.6 基本参数及边界条件
    5.6 结果与讨论
        5.6.1 锅炉正常运行工况下浓缩器性能及流场分布
        5.6.2 锅炉点火工况下浓缩器性能及流场分布
    5.7 #06 锅炉下层燃烧器改后冷态工业实验
        5.7.1 实验方法
        5.7.2 实验结果
    5.8 热态运行效果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浓缩器形式对四角切圆水平浓淡燃烧锅炉运行的影响
    6.1 90°弯管内气固流动特性研究
        6.1.1 实验方法
        6.1.2 弯头入口流场均匀性分析
        6.1.3 结果及分析
    6.2 浓缩器形式对四角切圆水平浓淡燃烧锅炉运行的影响
        6.2.1 锅炉及燃烧装置概述
        6.2.2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6.2.3 原因分析
        6.2.4 设备改造及效果
    6.3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工作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丰镇发电厂670t/h锅炉直流燃烧器改造及运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本研究课题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煤粉燃烧器研究现状
        1.2.2 燃烧系统优化运行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锅炉四角切圆燃烧技术分析
    2.1 锅炉规范及其结构特征
    2.2 四角切圆燃烧技术分析
        2.2.1 煤粉气流的着火及熄火特性
        2.2.2 切圆直径的计算方法
        2.2.3 炉膛内部速度场分布规律
        2.2.4 煤粉气流的射流特性
    2.3 燃煤适应性分析
        2.3.1 运行存在问题
        2.3.2 煤粉的燃尽特性分析
        2.3.3 炉膛结渣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流煤粉燃烧器的技术改造
    3.1 国内主要直流煤粉燃烧器分析
        3.1.1 煤粉浓淡分离型燃烧器
        3.1.2 钝体式燃挠器
        3.1.3 预燃室型煤粉燃烧器
        3.1.4 新型直流煤粉燃烧器
    3.2 直流煤粉燃烧器改造思路
        3.2.1 强化烟气回流技术
        3.2.2 可调式浓淡煤粉分离技术
        3.2.3 浓淡煤粉压力平衡技术
    3.3 燃烧系统的技术改造
        3.3.1 燃烧系统原设计数据
        3.3.2 燃烧器技术改造方案
    3.4 燃烧器的调峰性能试验分析
        3.4.1 低负荷稳燃能力分析
        3.4.2 煤种适应性试验分析
        3.4.3 锅炉热效率的试验分析
        3.4.4 锅炉燃烧调整的试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燃烧系统运行调整与优化
    4.1 调峰对燃烧系统运行技术的要求
    4.2 燃烧系统运行调整优化技术
        4.2.1 制粉系统的运行调整与优化
        4.2.2 炉内燃烧工况的运行调整与优化
        4.2.3 煤粉细度的运行调整与优化
        4.2.4 汽包壁温差的运行控制技术
        4.2.5 主要参数的运行调整与优化
    4.3 调整与优化效果分析
        4.3.1 燃烧器组合方式对锅炉效率的影响
        4.3.2 煤粉细度变化对锅炉效率的影响
        4.3.3 氧量变化对锅炉效率的影响
        4.3.4 一、二次风压变化对锅炉效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应用分析
    5.1 燃烧器的安装与冷态调试
        5.1.1 燃烧器的安装
        5.1.2 燃烧器的冷态调试
    5.2 燃烧器热态性能考核试验
        5.2.1 调峰适应能力
        5.2.2 变煤种适应能力
        5.2.3 锅炉热效率考核试验
    5.3 技术经济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详细摘要

(6)基于高温空气点火煤粉炉全负荷稳定洁净燃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我国能源及电力发展概况
        1.1.2 煤粉炉启动及运行中的稳定和洁净燃烧问题
        1.1.2.1 启动点火用油量大且污染严重
        1.1.2.2 低负荷时的稳燃需求突出
        1.1.2.3 对氮氧化物排放控制要求更严格
        1.1.3 全负荷稳定洁净运行技术的发展环境
    1.2 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油和少油点火技术
        1.2.1.1 等离子点火技术
        1.2.1.2 激光加热点火技术
        1.2.1.3 高温热壁点火技术
        1.2.1.4 高温空气点火技术
        1.2.1.5 微油点火技术
        1.2.2 低负荷稳燃燃烧器
        1.2.2.1 WR燃烧器
        1.2.2.2 PM燃烧器
        1.2.2.3 船型体燃烧器
        1.2.2.4 钝体燃烧器
        1.2.2.5 水平浓淡燃烧器
        1.2.3 低NO_x燃烧技术
        1.2.3.1 低氧燃烧技术
        1.2.3.2 空气分级燃烧技术
        1.2.3.3 低NOx燃烧器
    1.3 煤粉燃烧数值模拟研究综述
        1.3.1 煤粉燃烧数值模拟的发展
        1.3.2 煤粉燃烧数学模型及方法文献综述
        1.3.2.1 气固两相流的模拟方法
        1.3.2.2 气相湍流流动模型
        1.3.2.3 多相流动模型
        1.3.2.4 辐射换热模型
        1.3.2.5 燃烧模型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煤粉着火燃烧过程基本理论及其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煤的热解理论
        2.2.1 概述
        2.2.2 影响煤热解过程的因素
        2.2.2.1 温度的影响
        2.2.2.2 加热速率的影响
        2.2.2.3 颗粒粒度的影响
        2.2.2.4 煤种的影响
    2.3 煤粉的着火理论
        2.3.1 强迫着火
        2.3.1.1 概述
        2.3.1.2 热气流点火
        2.3.2 煤的着火模式
        2.3.2.1 概述
        2.3.2.2 均相着火模型
        2.3.2.3 多相着火模型
        2.3.2.4 均相-多相联合着火模型
        2.3.3 煤的着火判据
        2.3.3.1 谢苗诺夫(Semenov)判据
        2.3.3.2 其它判据
        2.3.4 影响煤粉锅炉煤粉气流着火的因素
        2.3.4.1 煤质成分
        2.3.4.2 煤粉浓度
        2.3.4.3 煤粉细度
        2.3.4.4 一次风的参数
        2.3.4.5 燃烧器结构
        2.3.4.6 锅炉负荷
    2.4 煤粉燃烧过程数学模型
        2.4.1 气相湍流流动模型
        2.4.2 气固两相流动模型
        2.4.3 气相湍流燃烧模型
        2.4.4 辐射换热模型
        2.4.5 煤的热解及燃烧模型
        2.4.5.1 挥发分析出模型
        2.4.5.2 焦炭燃烧模型
    2.5 NO_x生成机理及数学模型
        2.5.1 煤燃烧中NO_x的生成机理
        2.5.1.1 热力型NO_x
        2.5.1.2 燃料型NO_x
        2.5.1.3 快速型NO_x
        2.5.2 NO_x生成模型
        2.5.2.1 热力型NO生成模型
        2.5.2.2 燃料NO生成模型
    2.6 小结
第三章 高温空气点火燃烧器结构及参数优化
    3.1 概述
    3.2 高温空气点火技术介绍
        3.2.1 技术原理及特点
        3.2.1.1 点火能量来源
        3.2.1.2 局部煤粉浓缩
        3.2.1.3 逐级放大
        3.2.2 试验系统及装置
        3.2.2.1 试验系统
        3.2.2.2 加热装置
        3.2.2.3 三级点火燃烧器
    3.3 煤粉浓缩器的选型设计
        3.3.1 提高一级筒煤粉浓度的重要性
        3.3.2 浓缩装置的设计方案
        3.3.3 不同浓缩器结构数值模拟
        3.3.3.1 模拟工况
        3.3.3.2 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分
        3.3.3.3 模型及算法
        3.3.3.4 模拟结果及分析
        3.3.4 小结
    3.4 单级点火燃烧器不同工况参数的数值模拟
        3.4.1 计算对象及网格划分
        3.4.2 煤质情况
        3.4.3 模型选取及算法
        3.4.4 着火距离的判定方法
        3.4.5 模拟结果及分析
        3.4.5.1 煤粉浓度对着火的影响
        3.4.5.2 一次风速度对着火的影响
        3.4.5.3 高温空气速度对着火的影响
        3.4.6 小结
    3.5 三级点火燃烧器不同工况参数模拟
        3.5.1 计算对象、网格划分及模型
        3.5.2 模拟工况
        3.5.3 模拟结果及分析
        3.5.3.1 着火及燃烧情况
        3.5.3.2 煤粉浓度对着火的影响
        3.5.3.3 一次风速度对着火的影响
        3.5.3.4 高温空气速度对着火的影响
        3.5.3.5 煤粉细度对着火的影响
        3.5.3.6 高温空气温度对着火的影响
        3.5.3.7 煤种对着火的影响
        3.5.4 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
        3.5.5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启动过程(超低负荷)运行技术研究
    4.1 概述
    4.2 设备介绍
        4.2.1 总体概况
        4.2.2 燃烧系统
        4.2.3 制粉系统
    4.3 启动方案技术思想
        4.3.1 出力大小的确定
        4.3.1.1 单支燃烧器最小出力的确定
        4.3.1.2 单支燃烧器最大出力的确定
        4.3.2 点火燃烧器的布置
        4.3.3 煤粉浓度需求
        4.3.4 煤粉的来源
        4.3.5 启动过程中的投运方式
    4.4 启动过程燃烧工况数值模拟
        4.4.1 模拟方法及网格划分
        4.4.2 边界条件及求解方法
        4.4.3 投入单支点火燃烧器
        4.4.3.1 着火燃烧情况
        4.4.3.2 热负荷分布情况
        4.4.3.3 颗粒轨道及燃尽情况
        4.4.4 投入两支对角点火燃烧器
        4.4.5 投入三支点火燃烧器
        4.4.6 投入四支点火燃烧器
    4.5 工业应用情况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负荷稳定运行技术研究
    5.1 概述
    5.2 联合应用的技术思想
    5.3 水平浓淡燃烧器的设计思想
        5.3.1 结构及基本原理
        5.3.1.1 结构及布置
        5.3.1.2 稳燃机理
        5.3.1.3 燃烧器特点
        5.3.2 关键设计参数选取原则
        5.3.2.1 撞击块角度的影响
        5.3.2.2 撞击块与隔板间的距离
        5.3.2.3 撞击块对面弯曲板的弯曲度
        5.3.2.4 撞击块高度的影响
        5.3.3 针对实际机组的燃烧器改造设计
        5.3.3.1 高温空气点火燃烧器改造方案
        5.3.3.2 水平浓淡燃烧器改造方案
    5.4 低负荷洁净稳定燃烧技术的数值模拟
        5.4.1 模拟工况
        5.4.2 构体方法及网格划分
        5.4.3 模拟结果分析
        5.4.3.1 总体燃烧情况
        5.4.3.2 点火燃烧器与浓淡燃烧器着火过程对比
        5.4.3.3 水平浓淡燃烧器稳燃特性分析
        5.4.3.4 水平浓淡燃烧器安全性、低污染特性分析
        5.4.3.5 高温空气加热器投入或停运的影响对比
        5.4.3.6 NO_x排放情况
        5.4.4 小结
    5.5 与现场运行情况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负荷时洁净燃烧技术研究及系统集成
    6.1 概论
    6.2 立体式空气分级燃烧的技术思想
        6.2.1 抑制NO_x生成的理论依据
        6.2.1.1 热力型NO_x的抑制策略
        6.2.1.2 燃料型NO_x的抑制策略
        6.2.2 空气分级燃烧基本思想
        6.2.2.1 基本原理
        6.2.2.2 应用中需考虑的因素
        6.2.3 垂直方向炉膛整体空气分级燃烧
        6.2.4 水平方向的空气分级燃烧
        6.2.4.1 同轴燃烧系统
        6.2.4.2 水平浓淡燃烧技术
        6.2.5 立体式空气分级燃烧
    6.3 200MW机组洁净燃烧技术系统设计
        6.3.1 一次风改造方案
        6.3.2 二次风改造方案
        6.3.2.1 初步方案
        6.3.2.2 喷口拟改造尺寸
        6.3.3 考虑全负荷稳定洁净运行的燃烧器总体布置
        6.3.4 改造方案中待确定参数
    6.4 气固两相流冷态试验研究
        6.4.1 实验系统
        6.4.2 各喷口入口风速的设定
        6.4.3 测孔布置及测速方法
        6.4.4 试验目的
        6.4.5 试验工况及方法
        6.4.6 实验结果分析
        6.4.6.1 空气动力场整体情况
        6.4.6.2 偏转角度对切圆直径的影响
        6.4.6.3 偏转角度对残余旋转的影响
        6.4.7 实验结论
    6.5 高负荷洁净运行技术方案的数值模拟
        6.5.1 模拟工况
        6.5.2 构体方法
        6.5.3 模拟结果
        6.5.3.1 炉内总体燃烧工况
        6.5.3.2 CFS偏转角度的影响
        6.5.3.3 OFA反切角度的影响
        6.5.4 小结
    6.6 成套技术系统集成
        6.6.1 煤粉燃烧器改造及运行方案
        6.6.1.1 改造方案
        6.6.1.2 运行方案
        6.6.2 二次风喷口改造方案
        6.6.3 所需的辅助系统
        6.6.4 集成技术的适应性分析
    6.7 工业应用情况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7)降低220t/h燃煤锅炉飞灰含碳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煤粉燃尽特性理论
    2.1 煤粉燃尽理论
    2.2 煤的燃尽性综合判别方法
    2.3 煤质特性对煤粉燃尽性的影响
    2.4 设备及运行方式对煤粉燃尽性的影响
3 锅炉稳燃技术的发展
    3.1 稳燃技术的基本原理
    3.2 稳燃技术介绍
    3.3 各种稳燃技术总结分析
4 员村热电厂3#炉改造方案
    4.1 设备简介
    4.2 问题的提出
    4.3 煤质特性分析
    4.4 锅炉热力计算
    4.5 锅炉飞灰含碳量偏高原因总结
    4.6 改造方案的确定
5 员村热电厂3#炉改造冷热态试验研究
    5.1 改造后冷态试验
    5.2 改造后热态试验
6 全文总结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微油点火的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锅炉节油点火技术的研究发展
    1.3 Fluent软件介绍
        1.3.1 Fluent软件的基本模型
        1.3.2 Fluent软件的特点及应用情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微油点火技术原理及应用情况
    2.1 微油点火技术系统及工作原理
        2.1.1 微油点火技术系统特点
        2.1.2 微量油枪工作原理
        2.1.3 微量油枪直接点燃煤粉燃烧器工作原理
        2.1.4 微量油枪点火燃烧稳燃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2.1.5 微油点火技术典型系统构成
        2.1.6 微油点火技术性能保证指标
    2.2 微油点火技术应用情况
        2.2.1 微量油枪的使用方式
        2.2.2 微量油枪的典型应用实例
        2.2.3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微油点火数值模型
    3.1 气相湍流模型
        3.1.1 微观模拟
        3.1.2 概率密度函数模拟
        3.1.3 统观模拟
        3.1.4 本文选用的模型
    3.2 气固两相流动模型
        3.2.1 单流体模型
        3.2.2 小滑移模型
        3.2.3 双流体模型
        3.2.4 颗粒轨道模型的
        3.2.5 本文选用的模型
    3.3 辐射换热模型
        3.3.1 热流法
        3.3.2 蒙特卡洛法
        3.3.3 离散坐标法
        3.3.4 本文选用的模型
    3.4 煤粉燃烧模型
        3.4.1 挥发份热解模型
        3.4.2 焦炭燃烧模型
        3.4.3 本文所选用的模型
    3.5 雾化模型
        3.5.1 液滴碰撞模型
        3.5.2 液滴破碎模型
        3.5.3 动态曳力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微油点火数值模拟
    4.1 数值模拟对象
        4.1.1 模拟对象
        4.1.2 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原理
    4.2 数值模拟工况
    4.3 计算域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4.3.1 计算域及网格划分
        4.3.2 边界条件
    4.4 燃烧器冷态模拟结果及分析
    4.5 燃烧器热态模拟结果及分析
        4.5.1 仅有燃油和油煤混燃的工况对比
        4.5.2 对典型工况T-02 的模拟结果分析
        4.5.3 燃烧室隔板对燃烧状态的影响
        4.5.4 油枪燃油量对燃烧状态的影响
        4.5.5 燃烧室隔板开度对燃烧状态的影响
        4.5.6 燃烧室长度对燃烧状态的影响
        4.5.7 入口煤粉浓度对燃烧状态的影响
        4.5.8 入口一次风速对燃烧状态的影响
    4.6 工业应用及试验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包头二热DG670型锅炉燃烧系统优化与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站锅炉稳燃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1.2 锅炉稳燃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燃烧调整
        1.2.2 燃烧器改造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锅炉的低负荷稳燃问题
        1.3.2 提高锅炉的自动化水平
第二章 DG670/13.7-22型锅炉的燃烧调整
    2.1 DG670/13.7-22型锅炉概况
    2.2 劣质烟煤的燃烧
        2.2.1 劣质烟煤燃烧的特点
        2.2.2 煤粉的着火热
    2.3 影响煤粉气流着火的主要因素
        2.3.1 煤的性质
        2.3.2 一次风量和一次风速
        2.3.3 一次风温tcw和着火区的烟气温度
        2.3.4 炉内空气动力场
        2.3.5 降低着火热,提高煤粉着火的稳定性的其它措施
    2.4 锅炉的熄火温度
    2.5 DG670/13.7-22型锅炉的燃烧调整试验
        2.5.1 试验步骤
        2.5.2 试验数据
        2.5.3 试验结论
第三章 燃烧器改造
    3.1 煤粉火焰的着火稳燃机理
    3.2 浓淡型燃烧器
    3.3 开缝式钝体燃挠器
        3.3.1 开缝钝体燃烧器的稳燃机理
        3.3.1.1 钝体稳焰机理
        3.3.1.2 回流区分级着火机理
        3.3.1.3 开缝钝体缝隙的大小对流场的影响
        3.3.2 开缝钝体燃烧器
    3.4 煤粉预燃室技术
    3.5 其它燃烧器
    3.6 燃烧器选型
        3.6.1 燃烧器选型原则
        3.6.2 低负荷稳燃措施
        3.6.3 防止结渣的措施
        3.6.4 开缝式钝体燃烧器稳燃性能鉴定试验
        3.6.4.1 试验步骤
        3.6.4.2 各工况下炉膛温度场分布
        3.6.4.3 低负荷试验数据汇总表
        3.6.4.4 结论
第四章 燃烧管理系统优化
    4.1 控制系统的任务
    4.2 燃料量的控制
        4.2.1 信号的选择
        4.2.2 燃烧主控策略
    4.3 送风控制
        4.3.1 送风自动控制原理
        4.3.2 系统控制的要求
        4.3.3 送风自动的实际投用情况
        4.3.3.1 风量信号的替代
        4.3.3.2 增加一次风压控制系统
    4.4 引风控制
        4.4.1 引风控制原理及要求
        4.4.2 引风自动的时间投运情况
第五章 工程实施及效益分析
    5.1 概述
    5.2 锅炉冷态试验
        5.2.1 准备工作
        5.2.2 一、二次风调平
        5.2.3 炉内切圆测量
        5.2.4 飘带法观察燃烧器出口气流工况
        5.2.5 燃烧器出口速度场的测量
    5.3 锅炉热态调整试验
        5.3.1 低负荷稳燃试验
        5.3.2 热效率试验
        5.3.3 浓淡分离装置调整试验
    5.4 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百叶窗式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在670t/h无烟煤锅炉上稳燃与节油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240t/h四角切圆锅炉煤种适应性研究[D]. 张俊.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2]300MW机组锅炉直流低氮燃烧器改造实践[D]. 张文年. 沈阳工程学院, 2016(03)
  • [3]燃用劣质煤锅炉低负荷稳燃技术的研究[D]. 陈华刚.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4]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内气固流动特性研究[D]. 管晓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7)
  • [5]丰镇发电厂670t/h锅炉直流燃烧器改造及运行优化[D]. 田宏亮. 华北电力大学, 2011(04)
  • [6]基于高温空气点火煤粉炉全负荷稳定洁净燃烧技术研究[D]. 康志忠.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9(10)
  • [7]降低220t/h燃煤锅炉飞灰含碳量的研究[D]. 杨蒴.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8]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微油点火的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D]. 李路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3)
  • [9]包头二热DG670型锅炉燃烧系统优化与改造[D]. 郝永刚.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5(03)
  • [10]烟煤锅炉改烧无烟煤或贫煤的几种技术[J]. 李芳芹,任建兴,魏敦崧. 能源技术, 2005(02)

标签:;  ;  ;  ;  ;  

670t/h无烟煤锅炉挡板式卧式浓煤粉燃烧器稳燃节油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