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垃圾气化发电装置

小型垃圾气化发电装置

一、小型废弃物气化发电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王斯一[1](2019)在《农林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能源安全、环境污染以及乡村振兴已成为长期制约美丽中国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并将其作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林生物质能源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具有相对优势和较大潜力,相比传统能源具有低碳、低硫、少氮的环保特性,相比于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发电方式又具有场地限制少的优势。同时,农林生物质能源就近利用资源、减少秸秆露天焚烧、分布式开发的特点更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生物质能源,尤其是作为该产业中发展最快的生物质发电,已开展众多示范项目,装机容量逐年增加,部分项目已实现商业化。然而相对于其他发电产业,生物质发电在我国起步较晚,面临种种困难,许多电厂仅仅勉强维持盈亏平衡甚至持续亏损,无法与市场机制成熟的传统电力市场竞争,发掘生物质发电的环境外部性,离不开政府补贴政策的支持。那么,现行补贴政策是否有效推动产业发展?是否存在问题?生物质发电成本价值如何计量?补贴政策是否需要优化,如何优化?以上问题皆是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生物质发电所具有的成本价值特性,探讨和分析补贴政策作用机理及优化路径选择。具体来讲,本文基于补贴政策效应分析及现有生物质发电领域相关政策梳理;通过项目生命周期方法厘清生物质发电各环节所具有的经济与环境成本构成与价值特征;基于以上研究,尝试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与内部收益率方法对产业链不同环节补贴政策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政策进行优化,旨在为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补贴政策制定及优化提供一定参考。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理论与实证角度证明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2)运用政策文本工具对生物质发电现行政策梳理发现,各类政策的全面运用,有利于构建生物质发电综合政策体系,然而其中尚存在许多结构性不足,如补贴政策可实施程度较低、在产业链中分布失衡、缺乏不同发展阶段政策等。(3)从经济角度讨论生物质发电政策优化的基础,即成本构成和价值分析,发现生物质发电成本主要集中于原料获取环节,项目经济收入与成本无法平衡,经济效益较差。(4)从环境角度探讨生物质发电政策优化的基础,即成本构成和价值分析,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将生物质发电与燃煤发电项目比较,单位电力生物质发电碳减排效果最为明显,其次固体排放物,无硫低氮的特性对污染物减排有重要意义;单位电力减排及资源节约价值较高。(5)运用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从量化角度对生物质发电产业链不同环节三类补贴进行优化设计。通过三种情景优化结果对比发现,统筹原料补贴、上网电价补贴与接网费补贴的情景是较为合理的方案,可以以较低的补贴成本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合理的补贴结构与补贴方式可以在现有技术水平、资源条件下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局面。(6)对生物质发电产业不同发展阶段进行补贴政策设计,分析产业长效动态补贴政策优化。运用内部收益率方法构建产业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测算模型,计算生物质发电项目在培育期和成熟期政府合理补贴额度,并讨论不同发电利用小时数以及是否存在热电联产等具体情形下单位补贴额度和补贴总额。(7)运用实际案例对以上模型进行探讨佐证,证明其可行性,为本文政策模型在更多地区的应用提供参考。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我国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建议。

姜贺贺[2](2018)在《SN县6兆瓦生物质气化热电联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环保政策趋严,矿物能源使用受限,生物质逐渐成为可替代的有效可再生能源。而生物质气化燃烧发电、供热联产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对生物质气化热电联产进行可行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以江苏省6兆瓦生物质气化热电联产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可行性研究和生物质气化热电联产理论和方法,基于江苏省SN县的资源条件,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文献资料,收集资源、电力、供热、环保等政策、产业信息,结合国内外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发展,从社会、技术、经济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开展整体和细节论证分析项目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市场分析,确定SN县电负荷、拟建项目周边区域热负荷的需求量:955MW、11.041万GJ,生物质原料供应量:50.57万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通过工程技术分析,结合生物质气化热电联产技术和方法,采用生物质气化发电多联产技术方案,选择2台DBSG-4500型上吸式气化反应器+4台DBXG-3000型下吸式气化反应器+1台30t/h次高温次高压燃气锅炉+1台C6-4.9/1.0型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的装配方式。该方案可充分利用废弃资源,先进的工艺流程可以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3)通过经济财务分析,该项目盈亏平衡点为62.44%,内部收益率(税后)12.15%,资本金净利润率32.27%,总投资收益率10.33%,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和抗风险能力。可行性研究表明,江苏省SN县实施6兆瓦生物质气化热电联产项目在技术上可行,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节能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体具备可行性。通过本研究为项目实施决策提供了依据,也为后续项目设计、建设等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麦伟仪[3](2017)在《城市生活垃圾等离子体气化发电项目经济性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等离子体气化技术可将城市生活垃圾(简称MSW)中的无机物变成少量、无害的灰渣,将有机物转化成合成气,同时,等离子体的高温高热可以彻底分解二恶英、呋喃、焦油等有害物质,很好地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然而,MSW等离子体气化处理在国内还没有形成产业化,关于MSW等离子体气化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较少。因此,本文对1000t/d MSW等离子体气化发电项目的垃圾进行了经济可行性分析研究,选择了等离子体辅助热解气化作为研究项目的气化方式,并采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模式进行合成气发电。使用净现值法(简称NPV)建立1000t/d MSW等离子体气化发电项目(基础项目)的垃圾处理价格计算模型。参考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设备组成、投资运行成本和各收益的计算方法,对模型中的投资成本和现金流量(运行成本、售电收入、回收金属、炉渣带来的收入)进行估算。根据MSW等离子体辅助热解气化发电流程,对项目的等离子体炬耗电量、制氧和厂用耗电量、发电量和上网电量进行计算。当该项目收支平衡时(NPV=0),可得到保证项目可行时的最低垃圾处理价格。另外,在此基础上,建立参与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活动后的MSW等离子体气化发电项目(CDM项目)的垃圾处理价格计算模型,确定CDM的投资运行成本和碳减排量,并计算该情况下的垃圾处理价格。计算结果显示,基础项目的投资运行成本分别为91137.1万元和113.4元/t,每吨MSW的上网电量达493.1kWh/t,带来320.5元/t的售电收入和79.8元/t的回收金属、炉渣的收入。CDM项目的投资运行成本分别为91163.7万元和113.5元/t,碳减排量达94440.0 year/etCO2。通过垃圾处理价格计算模型,可计算出基础项目的垃圾处理价格为132.4元/t,而CDM项目的垃圾处理价格为96.5元/t,因此,参与CDM活动可降低垃圾处理价格,提高经济可行性。通过敏感因素分析可以知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投资成本和电价对项目的垃圾处理价格影响最大。当基础项目和CDM项目的电价分别提高到0.92元/kWh和0.85元/kWh时,垃圾处理费为0元/t。本文最后结合了广州番禺火烧岗垃圾填埋场的实际情况,设计搭建100t/d垃圾衍生燃料(简称RDF)等离子体气化发电系统,对系统中的主要设备进行选择并计算设备的耗电量和成本。100t/d RDF等离子体气化发电项目的垃圾处理价格为126元/t,比1000t/d MSW等离子体气化发电项目的垃圾处理价格低了6.4元/t,表明提高垃圾热值,有利于降低垃圾处理价格。另外前者上网电量比后者高717.2kWh/t,因此使用RDF进行气化发电具有一定的经济可行性和很好的发展前景。

罗宝华[4](2016)在《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全球生态健康和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沙区面积辽阔,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滥采、滥伐、滥垦使得土地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严重威胁着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广袤的可治理沙地上建设沙生灌木能源林、利用其大量的平茬枝条进行生物质发电,既能治沙、提供清洁能源,还能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身,是一条很好的发展沙产业的路子。但是一直以来,我国以沙生灌木为燃料的几个生物质电厂却屡屡面临亏损和薄利的窘境,与理论上的分析和业界的期望大相径庭。本研究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总结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基础、现状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并厘清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结构层级关系,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沙生灌木发电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核算了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外部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生态补偿标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目前存在着较好的发展基础。从资源方面来说,经治理后的沙地每年实际可获得的沙生灌木平茬量达2.12~2.83万亿t,资源潜力巨大。从技术方面来说,灌木平茬设备已实现国产化,技术基本可行,生物质发电技术较成熟。从政策方面来说,我国已有一系列针对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利好政策,但政策体系有待完善。(2)以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为案例从其发展进程、项目特色、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展示了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企业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仅有的儿家以沙生灌木为全部或者部分原料的生物质发电企业基本上都处于未能实现盈利的生产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发电原料供应不足导致产能不足、发电成本过高挤压利润空间、生物质能源政策特别是补贴机制还不完善。(3)通过对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在“自然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政策相容性”等四个方向上的综合社会效益的评价结果表明,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自然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效益皆为“良好”等级,政策相容性效益达到“优秀”等级,总的社会效益为“良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是对沙生灌木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具备比较优势。和农作物秸秆发电相比,具有土地、资源集约化优势;和沙生灌木造纸、生产人造板产业相比,更环保并且能提供新能源。(4)影响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因素遍及思想观念、政策制定、技术管理、资源环境、市场供求等方面,选取了 14个主要影响因素并用解释结构模型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5层,其中资源禀赋和经济激励政策是影响产业发展的直接因素,人们对该产业综合效益的认知和沙地生态治理需求是深层次影响因素,其它影响因素为中间层因素。(5)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替代燃煤发电产生了两种外部性。一是资源外部性,主要包括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在电厂建设、原料获取、运输、发电四个阶段单位电力的资源消耗节约量;二是环境外部性,既包括沙生灌木能源林基地建设对沙地产生的防风固沙、保育土壤、水文调节等方面产生的环境外部性,也包括发电阶段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CO2、NOx、CO、SO2等污染物的减排量。通过外部性的核算数据表明灌木切断耗能较多、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阶段的污染物排放量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占比最高,该产业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6)利用演化博弈论对沙区生态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发现,建立沙区生态补偿机制十分必要,而合理确定沙区的生态补偿金额、然后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渠道或措施对从事土地沙化治理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生态补偿是实现沙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应遵循公平性和动态性原则,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能源林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沙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农牧民参与基地建设的机会成本、农牧民和发电企业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发电企业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外部性和资源外部性。补偿的过程中应对各年实际的生态价值增量、直接成本投入费用和根据发电产能与实际原料消耗导致的资源消耗节约量和污染物减排量进行动态的操作,合理补偿。

左旭[5](2015)在《我国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农业废弃物数量大、分布广,若不加以合理处置、利用,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还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合理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又可改善农村环境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念,对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摸清农业废弃物资源家底与开发潜力,探讨科学利用方式,针对农业废弃物资源新型能源化利用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是高效开发农业废弃物资源、助解能源发展瓶颈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研究主要就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本研究中指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木废弃物)的数量及区域分布、农业废弃物资源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技术成熟度与资源适宜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并就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经济政策等瓶颈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全国农业废弃物总量为174747.78万t,其中农作物秸秆为99292.98万t,占56.82%;畜禽粪便45170.80万t,占25.85%;林木剩余物30284万t,占17.33%。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农业废弃物总量河南最高,达到14913.42万t;超过10000万t的省有山东、四川和黑龙江;8000-10000万t的省区有广西、河北和云南;2000万t以下的省市区有西藏、海南、青海、宁夏、天津、北京、上海。按照通用矩阵评价法的分类,农业废弃物丰度较高的地区共计9个省(市、自治区)(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湖北、广西、湖南、辽宁),丰度一般的地区共计10个省(市、自治区)(黑龙江、四川、云南、内蒙古、吉林、广东、江西、海南、天津、重庆),丰度较低的地区共计12个省(市、自治区)(新疆、上海、福建、浙江、北京、贵州、山西、宁夏、陕西、甘肃、青海、西藏)。2013年全国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总量为53836.48万t,其中农作物秸秆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为34887.43万t,占64.80%;畜禽粪尿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10414.80万t,占19.35%;林木剩余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8534.25万t,占15.85%。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黑龙江最高,达到4715.79万t;3000-4000万t的省区有河南、湖北、广西、安徽、四川、山东;2000-3000万t的省区有湖南、云南、内蒙古、江苏、河北;1000-2000万t的省市区有吉林、辽宁、江西、广东、贵州、重庆、新疆;1000万t以下的省市区有陕西、福建、甘肃、浙江、山西、海南、西藏、青海、天津、宁夏、北京、上海。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丰度较高的省(市、自治区)有10个(江苏、河南、安徽、山东、湖北、广西、湖南、河北、黑龙江和重庆),丰度一般的省(市、自治区)有9个(云南、四川、内蒙古、辽宁、江西、吉林、广东、天津、海南),丰度较低的省(市、自治区)有12个(浙江、福建、北京、上海、陕西、山西、宁夏、甘肃、青海、西藏、贵州、新疆)。各类农业废弃物的适宜性分为适宜(S0)、较适宜(S1)、条件适宜(S2)、限制性不适宜(N1)、不适宜(N2)五个等级。在“五料化”综合利用方面,适宜用于饲料的农作物秸秆有玉米秸秆、豆秸、甘薯秧、花生秧、向日葵秆(盘)、甜菜秧、甘蓝类和叶菜尾菜、瓜菜秧;适宜用于能源化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有玉米芯、稻壳、马铃薯秧、甘薯秧、花生秧、油菜秆、向日葵秆(盘)、棉秆、烟秆、麻秆、甘蔗渣、甜菜秧、茄果类蔬菜秸秆、甘蓝类和叶菜尾菜、瓜菜秧;适宜肥料化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有玉米秸秆、稻草、麦秸、谷秸、豆秸、马铃薯秧、甘薯秧、花生秧、油菜秆、向日葵秆(盘)、棉秆、烟秆、甘蔗叶梢、甜菜秧、茄果类蔬菜秸秆、甘蓝类和叶菜尾菜、瓜菜秧;适宜基料化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有玉米芯、向日葵秆(盘)、棉秆、甘蔗渣。对畜禽粪便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猪粪、牛粪、羊粪和鸡粪,这几类粪便均适宜于肥料化、沼气能源化和基料化应用。木质林剩物适宜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树枝叶适宜于饲料化和肥料化利用。在“四化一电”新型能源化利用方面,适宜固化、炭化和气化的农作物秸秆有玉米芯、稻壳、油菜秆、向日葵秆(盘)、棉秆、烟秆、麻秆、甘蔗渣、甘蔗叶梢;适宜发电的农作物秸秆有玉米芯、稻壳、油菜秆、向日葵秆(盘)、棉秆、烟秆、麻秆、甘蔗渣;适宜沼气的农作物秸秆有马铃薯秧、甘薯秧、花生秧、甜菜秧、茄果类蔬菜秸秆、甘蓝类和叶菜尾菜、瓜菜秧。猪粪、牛粪、羊粪和鸡粪均适宜于沼气利用。木质林剩物适宜固化、炭化、发电和气化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实现新型能源化利用,是当前全球能源危机下的必然选择,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措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存在资源分散、生产成本高、产业基础薄弱、产业投入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未来农业废弃物资源新型能源化利用的发展战略是:(1)加强政策导向,完善法律体系;(2)拓宽资金渠道,健全补贴机制;(3)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技术研发;(4)制定科学规划,规范技术标准;(5)积极培育市场,加强示范引导;(6)提高管理水平,加大服务力度;(7)注重宣传引导,确保政策落实。

兰维娟[6](2013)在《生物质气化与燃气轮机燃烧集成发电实验与模拟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化石能源的减少和环境问题的严重,生物质能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在全球资源战略中日益受到重视。生物质气化是主要的生物质利用技术之一,目标是得到高品质燃气,这些高品质燃气可用于后续的供气供暖、发电乃至合成气。生物质气化与燃气轮机燃烧联合发电技术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可提高生物质发电系统能效及环境性能。基于此背景,本文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生物质气化与燃气轮机燃烧集成发电的机理性研究”(No:20090032110036)的资助下,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生物质气化发电的现状,对气化发电技术、直接燃烧发电技术、混合燃烧发电技术进行了评述,详细讲述了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的流程及原理。在流化床实验台上,开展了生物质气化实验研究与分析,重点研究操作条件(气化温度、当量比)和催化剂对生物质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气化温度升高,产品气中可燃气体体积分数增加,CO2含量有所下降,燃气热值增加;随着当量比的增加,H2、CO和CH4主要可燃气体含量下降,CO2气体含量增加;同一温度加入催化剂后下,随着CaO配比从0到20%不断增加,气体产物各成分含量变化较大。H2的含量增加显着,CO的含量有所增加,CO2含量下降,CH4含量也缓慢有所增加。焦油在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中有一定的副面影响,为了使系统稳定运行、提高气化效率,本论文研究了焦油的相关理化性质和化学性质。研究发现焦油成分中苯酚及其衍生物、萘及其衍生物、大分子芳香族化合物,包含了酚、萘等多环芳烃和呋喃等化合物,碳原子数在720之间。采用Coats-Redfern法分析生物质焦油热解过程表观动力学,求取了不同升温速率下的表观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研究发现,把焦油的主要失重分为挥发分析出和热解两个阶段。在挥发分析出阶段,升温速率对焦油的活化能基本没有显着影响,热解阶段的活化能E低于挥发段的活化能,说明高温更有利于焦油热解。基于ASPEN PLUS平台分别搭建了生物质气化-净化模型和燃气轮机系统模块,介绍了物性方程,选择适合各模块的物性模型和方法。并在各单元模块的基础上,建立生物质气化与燃气轮机燃烧集成发电整体模型,实现对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的整体模拟和分析,并计算验证了模拟系统是基本可靠的,为整体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新宇[7](2011)在《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与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可再生能源规划是当前全球各个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政策工具,研究者一般通过能源系统分析来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能源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同时受到经济发展、社会体制变革、人口变化、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传统的能源模型系统分析常常因为不能及时反映政策变量而失真。这种问题对于技术、成本和经营模式都在快速发展变化的新能源表现得尤为突出,亟待开发新的工具和方法。在当前全球化石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环境约束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政府对利用能源系统分析指导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的需求迫切,尤其是我国目前处在技术资金双匮乏、政策变量多且经济加速转型的发展阶段,为避免因决策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制定出合理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路线显得更加重要。本研究在中央政府提出2020年15%非化石能源目标的大前提下,构建了最小政策成本的目标函数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数据库,并以LEAP模型和MESSAGE模型为主要工具,开发了针对类似北京这样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政府应用的可再生能源综合政策分析与评价工具—LEAP-Beijing模型;同时采用德尔菲法,以2005年为基年,强化与政策制定者的沟通,紧抓地方政府资源约束强和资金短缺的特点,提炼出了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的政策驱动(A)情景、强力推动的政策(B)情景和参考(C)情景,采用LEAP-Beijing模型拟合出三种情景下的北京市新能源发展的不同目标和路径,最终选择积极发展的政策驱动(A)情景为“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新能源发展提供目标及相关政策建议。主要创新点包括:(1)以最小的政府投入成本作为地方政府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函数,综合运用能源科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社会学和管理科学等相关理论,以LEAP能源模型和MESSAGE模型为开发工具,开发了首个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使用的可量化可评估的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分析工具;(2)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成功运行了应用于北京的LEAP-Beijing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并首次被地方政府(北京市政府)在制定“十二五”时期新能源发展规划中所采用,同时也为国内其他省市进行区域级可再生能源规划研究提供可借鉴的定量理论分析方法;(3)通过各种技术的分析,结合北京市目前已有的新能源重点项目,采用SQL语言初步构建了基于目前技术现状的北京市新能源技术数据库;(4)利用德尔菲法,初步确立了地方政府情景分析的方法论。研究最后提出,尽管可能从外部引入新能源会大幅度降低地方政府的发展新能源的边际成本并且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但相比于更高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指引下的北京地方政府应该更加注重新能源核心技术的发展,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体的政策建议是北京市在“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设置在6%~7%之间是成本相对合理的;政府应大力发展的相关技术包括城市太阳能光热技术、工业区光伏屋顶电站技术、浅层地热能和污水源热泵技术,大型的沼气集中供气和垃圾发电;此外,结合未来首都产业定位,为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以需求为导向,健全新能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效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积极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制定绿色能源标识体系,大力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也是北京市应该进一步完善的新能源政策。

郭海霞,左月明,张虎[8](2011)在《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的组成部分。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为能源和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为此,对近年来国内外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我国生物质能源开发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生物质能源研究开发的发展前景和建议。

杨艳[9](2011)在《生物质发电环保性能及在我国的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全球范围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正在日益耗尽;近些年,能源危机的严重性不断加重。人类对于匮乏的化石能源的极大依赖,不仅给未来社会带来潜在危机,而且由于这种能源的大量开发利用,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我国是化石能源非常短缺的国家,从环境保护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看,发展可再生能源具有长远的意义。本论文对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和生物质能利用转化技术开展了大量的基础调研工作,收集了多种生物质燃料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资料。以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生物质燃料和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的主要特性,结合部分生物质发电企业环保竣工验收监测资料,总结出一套我国生物质燃料发电主要气态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及环保性能,并与常规燃煤电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九个2×15MW的生物质电厂情况,总结了生物质发电污染物的排放水平。结果显示:SO2的排放量在192t/a-554t/a之间,排放浓度在222mg/Nm3-663.06mg/Nm3之间,单位电量SO2排放量在1.10/kWh-3.30g/kWh之间;烟尘的排放量在7.65t/a-22.54t/a之间,排放浓度在7.17mg/Nm3-27.78mg/Nm3之间,单位电量烟尘排放量在0.05/kWh-0.14g/kWh之间。表明:生物质秸秆发电的污染物排放量均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单位电量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远低于我国燃煤电厂单位电量的平均排放水平,环保性能显着。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了制定生物质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建议和参考范围。同时,本论文调研了部分生物质发电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国生物质发电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对我国生物质发电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我国生物质发电的总体趋势及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和建议。

徐君强[10](2011)在《1000kW分布式无焦油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系统》文中研究说明由于传统能源资源的逐渐枯竭,当今社会许多部门对电能质量要求的提高,世界各国对可再能源利用与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一种环保、高效、灵活的发电方式—分布式发电已经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研究方向。农林废弃物作为可再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储量丰富,遍布世界各地,每年的生产量就相当于现阶段人类消耗矿物能的20倍,是当今世界上开源节流、化害为利和保护环境的绿色能源。而其低密度、分布广泛而分散并且收集、堆放、和转运的成本极高,采用分布式发电模式是农林废弃物高效环保利用最佳方案之一。本文提出的分布式无焦油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系统是有效利用农林废弃物的重要途径,也是其高效利用的最佳方案之一。它是将农林废弃物,例如秸秆、稻壳、树枝等作为原料进入气化系统进行燃烧气化,获得可燃气体。再经气体净化系统与热交换系统进行气体净化及热能转换,然后进入生物质气体发电机组进行发电上网。并利用余热进行发电上网或供热。本文介绍了1000 KW分布式无焦油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技术方案、技术特点、电气部分、经济分析、可行性、市场前景等方面。对其技术推广、市场前景与可能面临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文还特别对因生物质气的浓度、质量、压力等因素的变化,影响发电机组稳定运行从而导致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电压、频率、功率因素等技术参数变化甚至瞬间变化较大的状况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分析了其对用电设备、并网及电力系统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小型废弃物气化发电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废弃物气化发电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农林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文献述评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能源及分类
        2.1.2 生物质能源
        2.1.3 生物质发电
        2.1.4 农林生物质
    2.2 研究综述
        2.2.1 生物质及生物质能源概念
        2.2.2 生物质发电成本价值计量研究
        2.2.3 补贴政策研究
        2.2.4 文献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效应分析
    3.1 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效应理论分析
        3.1.1 成本补偿效应
        3.1.2 产量效应
        3.1.3 福利效应
    3.2 我国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3.2.1 我国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效应现实状况描述
        3.2.2 我国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效应实证检验
    3.3 本章小结
4 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梳理
    4.1 基于政策工具方法的生物质发电政策梳理
        4.1.1 政策工具理论概述
        4.1.2 政策分析架构建立
        4.1.3 政策文本选择
        4.1.4 频数统计分析
        4.1.5 政策存在问题
    4.2 基于政策工具方法的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梳理
        4.2.1 补贴政策统计分析
        4.2.2 补贴政策存在问题
    4.3 本章小结
5 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基础:经济成本构成与价值分析
    5.1 生物质发电价值流概况
        5.1.1 生物质发电原理
        5.1.2 生物质发电价值流
    5.2 基于价值流的生物质发电经济成本构成
        5.2.1 生物质发电成本特点
        5.2.2 原料获取环节成本构成
        5.2.3 运输存储环节环节构成
        5.2.4 生产环节成本构成
    5.3 基于价值流的生物质发电经济价值分析
        5.3.1 电力价值分析
        5.3.2 剩余物销售价值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基础:环境成本构成与价值分析
    6.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概述
        6.1.1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
        6.1.2 生命周期技术框架
        6.1.3 生命周期评价过程
    6.2 基于生命周期的生物质发电环境成本构成
        6.2.1 研究目标和范围
        6.2.2 环境实物量核算
        6.2.3 环境实物货币化核算
        6.2.4 环境成本总计核算
    6.3 基于生命周期的生物质发电环境价值分析
        6.3.1 环境价值核算公式
        6.3.2 减排环境价值核算
        6.3.3 资源节约环境价值核算
    6.4 本章小结
7 产业链不同环节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设计
    7.1 多目标规划模型构建基础
        7.1.1 “环境—经济—补贴”多目标确定
        7.1.2 模型假设
        7.1.3 模型变量设计
    7.2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不同环节优化目标函数建立
        7.2.1 偏差量
        7.2.2 优先级与权系数
        7.2.3 目标函数的确立
    7.3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不同环节优化约束条件设置
        7.3.1 转化为约束条件的目标函数
        7.3.2 绝对约束
    7.4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不同环节优化模型确定
        7.4.1 情景一
        7.4.2 情景二
        7.4.3 情景三
    7.5 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方法
        7.5.1 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理论方法
        7.5.2 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实践方法
        7.5.3 结果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设计
    8.1 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政策优化必要性与原则
        8.1.1 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政策优化必要性
        8.1.2 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政策优化原则
    8.2 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政策优化模式选择
        8.2.1 不同发展阶段界定
        8.2.2 不同发展阶段特点
        8.2.3 不同发展阶段补贴特点
    8.3 基于IRR评价的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测算模型建立
        8.3.1 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测算模型
        8.3.2 标杆数据选取
    8.4 基于IRR评价的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测算模型计算
        8.4.1 培育期补贴
        8.4.2 成熟期补贴
        8.4.3 不同发展阶段补贴额度推荐
    8.5 本章小结
9 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案例:林木质/秸秆项目
    9.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与案例概况
        9.1.1 案例研究法
        9.1.2 案例项目概况
    9.2 案例项目经济成本构成及价值分析
        9.2.1 案例项目经济成本构成
        9.2.2 案例项目经济价值分析
    9.3 案例项目环境成本构成及价值分析
        9.3.1 案例项目环境成本构成
        9.3.2 案例项目环境价值分析
    9.4 案例项目产业链不同环节补贴政策优化
        9.4.1 案例项目多目标规划应用模型构建
        9.4.2 案例项目模型优化结果
        9.4.3 案例项目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9.5 案例项目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政策优化
        9.5.1 案例项目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模型构建
        9.5.2 案例项目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模型测算
    9.6 本章小结
10 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案例:蔗渣项目
    10.1 案例项目概况
    10.2 案例项目经济成本构成及价值分析
        10.2.1 案例项目经济成本构成
        10.2.2 案例项目经济价值分析
    10.3 案例项目环境成本构成及价值分析
        10.3.1 案例项目环境成本构成
        10.3.2 案例项目环境价值分析
    10.4 案例项目产业链不同环节补贴政策优化
        10.4.1 案例项目多目标规划应用模型构建
        10.4.2 案例项目模型优化结果
        10.4.3 案例项目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10.5 案例项目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政策优化
        10.5.1 案例项目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模型构建
        10.5.2 案例项目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模型测算
    10.6 本章小结
11 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建议
    11.1 重视补贴政策在产业中的应用
        11.1.1 明确补贴范围
        11.1.2 加大补贴力度
        11.1.3 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11.2 兼顾产业链各环节补贴分配
        11.2.1 研发环节
        11.2.2 投资环节
        11.2.3 原料环节
        11.2.4 生产环节
        11.2.5 消费环节
    11.3 据产业不同发展阶段补贴调整
        11.3.1 培育期阶段
        11.3.2 成熟期阶段
    11.4 其他配套措施
        11.4.1 加强顶层设计
        11.4.2 建立配额制与绿色证书交易机制
        11.4.3 优化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
        11.4.4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11.5 本章小结
12 研究结论与展望
    12.1 结论
    12.2 研究不足
    12.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

(2)SN县6兆瓦生物质气化热电联产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理论综述
    2.1 可行性研究相关理论
    2.2 生物质气化热电联产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项目概况及可行性研究范围确定
    3.1 项目概况
    3.2 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3.3 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
    3.4 本章小结
4 6MW生物质气化热电联产项目可行性分析
    4.1 市场分析
    4.2 工程技术分析
    4.3 投资估算及财务评价
    4.4 环境保护分析
    4.5 项目进度及劳动定员分析
    4.6 风险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3)城市生活垃圾等离子体气化发电项目经济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治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
        1.1.2 城市生活垃圾(MSW)等离子体气化处理技术
        1.1.3 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活动的意义
    1.2 固体废弃物等离子体处理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CDM项目的发展状况
    1.4 研究意义、方法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等离子体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
    2.1 等离子体的类型及产生方式
        2.1.1 等离子体的定义
        2.1.2 等离子体的分类
    2.2 热等离子的产生方式
    2.3 热等离子体处理MSW的方式
        2.3.1 热等离子体与传统气化结合
        2.3.2 热等离子体辅助热解气化
    2.4 热等离子体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系统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生活垃圾(MSW)处理价格计算模型
    3.1 项目及模型基本情况介绍
    3.2 MSW处理价格计算方法——净现值法
    3.3 基础项目垃圾处理价格计算模型的建立
        3.3.1 基础项目模型参数汇总表
        3.3.2 投资成本模型
        3.3.3 现金流量模型
        3.3.4 净现值的计算
        3.3.5 基础项目的垃圾处理价格计算
    3.4 CDM项目垃圾处理价格计算模型的建立
        3.4.1 CDM项目模型的参数汇总
        3.4.2 CDM项目投资成本模型
        3.4.3 CDM项目现金流量模型
        3.4.4 CDM项目垃圾处理价格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价格计算模型数值取值
    4.1 基础项目投资成本计算
        4.1.1 MSW焚烧发电厂的投资成本
        4.1.2 MSW等离子气化发电厂投资成本
    4.2 基础项目运行成本计算
    4.3 项目的发电量、耗电量、上网电量及售电收入计算
        4.3.1 发电量计算
        4.3.2 等离子体炬耗电量计算
        4.3.3 制氧和厂用耗电量计算
        4.3.4 上网电量及售电收入计算
    4.4 销售金属、炉渣等收入计算
    4.5 CDM项目成本、基准线、项目排放量、碳减排量计算
        4.5.1 CDM活动成本
        4.5.2 CDM项目活动的信用期
        4.5.3 基准线排放量
        4.5.4 项目排放量
        4.5.5 碳减排量的计算
        4.5.6 碳排放交易的收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计算结果及分析
    5.1 基础项目
        5.1.1 垃圾处理价格计算结果
        5.1.2 敏感因素分析
    5.2 CDM项目
        5.2.1 垃圾处理价格计算结果
        5.2.2 敏感因素分析
    5.3 基础项目与CDM项目的收入比较
    5.4 MSW等离子体气化发电项目与MSW焚烧发电项目比较
        5.4.1 处理技术上的区别
        5.4.2 投资、运行成本、垃圾处理补贴及其它收益上的比较
    5.5 风险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番禺火烧岗垃圾衍生燃料(RDF)等离子体气化发电项目分析
    6.1 火烧岗垃圾填埋场的概况
    6.2 建设规模和方式
    6.3 RDF热等离子体气化发电系统的介绍
        6.3.1 RDF的介绍
        6.3.2 RDF热等离子体气化发电系统的确定
    6.4 主要设备的选择
    6.5 项目的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及收益
        6.5.1 项目的投资、运行成本计算
        6.5.2 项目的收益计算
    6.6 MSW与RDF等离子体气化发电项目的比较
        6.6.1 耗电量、发电量和上网电量的比较
        6.6.2 投资成本、运行成本、收益的比较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3.1 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1.3.2 生物质发电产业社会效益评估
        1.3.3 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机制
        1.3.4 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生物质与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发电
        2.1.2 林木生物质与林木生物质能源、林木生物质发电
        2.1.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生态价值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基础
    3.1 资源基础
        3.1.1 沙生灌木生物学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3.1.2 沙生灌木平茬生物量
    3.2 技术条件
        3.2.1 平茬技术
        3.2.2 生物质发电技术
    3.3 政策环境
        3.3.1 发展规划
        3.3.2 现行相关政策
    3.4 本章小结
4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现状
    4.1 企业运营概况
    4.2 典型企业介绍——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
        4.2.1 企业所在地地理及经济发展状况
        4.2.2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发展现状
    4.3 本章小结
5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效益评价及比较优势分析
    5.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效益
    5.2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3 指标描述与说明
    5.3 评价方法及评价过程
        5.3.1 评价方法简介
        5.3.2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5.4 沙区发展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比较优势分析
        5.4.1 与沙生灌木造纸、制板比较
        5.4.2 与秸秆生物质发电比较
        5.4.3 与风电、光伏发电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影响因素研究
    6.1 影响因素分析
        6.1.1 波特钻石理论及其模型
        6.1.2 生产要素
        6.1.3 需求条件
        6.1.4 相关及支持产业的表现
        6.1.5 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
        6.1.6 机会
        6.1.7 政府
    6.2 因素选取及其作用分析
    6.3 基于ISM的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影响因素的系统结构
        6.3.1 解释结构模型方法简介
        6.3.2 构建解释结构模型
    6.4 ISM模型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沙地生态补偿利益主体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7.1 建立沙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分析
    7.2 演化博弈论简介
    7.3 沙区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7.4 分析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外部性核算
    8.1 沙生灌木能源林生态服务价值核算
        8.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介绍
        8.1.2 沙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分析
        8.1.3 沙生灌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8.2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评价
        8.2.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系统
        8.2.2 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评价简介
        8.2.3 生命周期评价
        8.2.4 沙生灌木生物质直燃发电的环境影响评价
    8.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分析
        8.3.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定性分析
        8.3.2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测算
    8.4 本章小结
9 沙生灌木发电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9.1 生态补偿的内容及标准
        9.1.1 生态补偿的内容
        9.1.2 生态补偿标准
    9.2 其它相关问题
        9.2.1 生态补偿对象
        9.2.2 确定生态补偿责任主体
        9.2.3 确定生态补偿方式
        9.2.4 建立生态补偿的保障制度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研究不足之处
    10.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我国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废弃物数量估算及其区域分布
    2.1 农作物秸秆数量估算及其区域分布
        2.1.1 农作物秸秆数量估算方法
        2.1.2 农作物草谷比取值
        2.1.3 全国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估算结果及数量构成
        2.1.4 全国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变化
        2.1.5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作物秸秆产量估算结果
        2.1.6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作物秸秆数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2.2 畜禽粪尿数量估算及其区域分布
        2.2.1 畜禽粪尿数量估算方法
        2.2.2 畜禽粪尿排放系数
        2.2.3 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畜禽粪便数量估算结果
        2.2.4 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畜禽尿液数量估算结果
        2.2.5 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畜禽粪尿数量估算结果
        2.2.6 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畜禽粪尿干重估算结果
        2.2.7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畜禽粪尿数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2.3 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及其区域分布
        2.3.1 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方法
        2.3.2 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参数考证与取值
        2.3.3 全国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结果、数量构成与变化
        2.3.4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结果
        2.3.5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林木剩余物数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2.4 农业废弃物数量及其区域分布
        2.4.1 全国农业废弃物数量估算结果、数量构成与变化
        2.4.2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废弃物总量排序
        2.4.3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废弃物数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第三章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
    3.1 农作物秸秆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
        3.1.1 农作物秸秆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估算方法
        3.1.2 农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估算结果
        3.1.3 农作物秸秆利用构成
        3.1.4 农作物秸秆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估算结果
        3.1.5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作物秸秆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3.2 畜禽粪尿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
        3.2.1 畜禽粪尿可收集利用量估算方法与估算结果
        3.2.2 畜禽粪尿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估算方法与估算结果
        3.2.3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畜禽粪便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3.3 林木剩余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
        3.3.1 林木剩余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估算方法与估算结果
        3.3.2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林木剩余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3.4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
        3.4.1 全国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估算结果与数量构成
        3.4.2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总量排序
        3.4.3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数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第四章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技术成熟度与资源适宜性评价
    4.1 原料类别划分与适宜性评价方法
        4.1.1 原料类别划分
        4.1.2 适宜性评价方法
    4.2 沼气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评价
        4.2.1 沼气技术成熟度评价
        4.2.2 沼气原料适宜性评价
    4.3 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评价
        4.3.1 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成熟度评价
        4.3.2 生物质热解气化原料适宜性评价
    4.4 生物质固化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评价
        4.4.1 生物质固化技术成熟度评价
        4.4.2 生物质固化原料适宜性评价
    4.5 生物质炭化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评价
        4.5.1 生物质炭化技术成熟度评价
        4.5.2 生物质炭化原料适宜性评价
    4.6 生物质液化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评价
        4.6.1 生物质液化技术成熟度评价
        4.6.2 生物质液化原料适宜性评价
    4.7 生物质发电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评价
        4.7.1 生物质发电技术成熟度评价
        4.7.2 生物质发电原料适宜性评价
    4.8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综合评价
        4.8.1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技术成熟度综合评价与技术改进方向
        4.8.2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原料适宜性综合评价
第五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战略
    5.1 战略需求
        5.1.1 能源危机下的必然选择
        5.1.2 环境保护的必要措施
        5.1.3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5.2 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技术问题
        5.2.2 政策问题
        5.2.3 产业发展问题
    5.3 指导思想与原则
        5.3.1 指导思想
        5.3.2 基本原则
    5.4 战略对策
        5.4.1 加强政策导向,完善法律体系
        5.4.2 拓宽资金渠道,健全补贴机制
        5.4.3 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技术研发
        5.4.4 制定科学规划,规范技术标准
        5.4.5 积极培育市场,加强示范引导
        5.4.6 提高管理水平,加大服务力度
        5.4.7 注重宣传引导,确保政策落实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小结
        6.1.0 农业废弃物资源量估算参数体系的确定
        6.1.1 农业废弃物资源量估算与区域分布
        6.1.2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
        6.1.3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技术成熟度评价
        6.1.4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适宜性评价
        6.1.5 农业废弃物资源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战略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生物质气化与燃气轮机燃烧集成发电实验与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质能热化学转换技术
        1.2.1 生物质气化技术
        1.2.2 生物质热裂解技术
        1.2.3 生物质燃烧技术
        1.2.4 生物质发电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生物质气化发电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原理
        2.2.1 生物质气化发电工艺过程
        2.2.2 生物质气化发电特点
        2.2.3 生物质气化发电分类
        2.2.4 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国外研究进展
        2.2.5 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国内研究进展
    2.3 生物质燃气净化技术
        2.3.1 高温燃气去除杂质
        2.3.2 燃气脱除碱金属
        2.3.3 燃气除焦油技术
    2.4 生物质燃气燃烧发电技术
        2.4.1 生物质燃烧发电工艺过程
        2.4.2 生物质混合燃烧燃气发电技术
        2.4.3 生物质直接燃烧燃气发电技术
    2.5 生物质气化发电的过程模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质气化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
    3.3 实验装置
        3.3.1 螺旋进料系统
        3.3.2 反应器系统
        3.3.3 净化系统
        3.3.4 辅助系统
    3.4 实验步骤与分析方法
        3.4.1 实验步骤
        3.4.2 分析方法
    3.5 气化指标与参数
    3.6 结果与讨论
        3.6.1 温度的影响
        3.6.2 当量比的影响
        3.6.3 催化剂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质焦油热解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1.1 焦油定义及影响
        4.1.2 焦油形成机制
        4.1.3 生物质焦油研究的意义与挑战
    4.2 生物质焦油性质及特点
        4.2.1 焦油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4.2.2 焦油化学成分分析
    4.3 焦油的热重实验
        4.3.1 实验装置
        4.3.2 实验原料
        4.3.3 实验方法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焦油热解动力学
        4.4.1 动力学基本理论
        4.4.2 Arrhenius 方程
        4.4.3 简单碰撞理论
        4.4.4 过渡态理论
    4.5 动力学模型
        4.5.1 相关参数
        4.5.2 动力学研究方法
        4.5.3 动力学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质气化与燃气轮机燃烧集成发电系统模型
    5.1 ASPEN PLUS 软件介绍
    5.2 流程软件在生物质气化发电领域的应用
    5.3 生物质气化-净化系统模型
        5.3.1 生物质气化系统模型假设
        5.3.2 生物质气化系统模块和组分定义
        5.3.3 流程描述
        5.3.4 物性模型及物性方法
    5.4 燃气轮机燃烧系统模型
        5.4.1 燃气轮机燃烧系统模块
        5.4.2 流程描述
        5.4.3 物性模型及物性方法
    5.5 生物质气化发电整体建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整体模拟与分析
    6.1 生物质气化-净化系统模拟分析
        6.1.1 描述生物质气化系统的主要参数
        6.1.2 生物质气化-净化系统模拟结果分析
        6.1.3 模型灵敏度分析
    6.2 燃气轮机燃烧系统模拟分析
        6.2.1 燃气轮机燃烧系统的相关参数计算与选取
        6.2.2 M701 型燃气轮机燃烧性能计算
    6.3 生物质气化燃气轮机燃烧集成发电系统模拟结果及分析
        6.3.1 模拟计算
        6.3.2 模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工作创新点
    7.3 今后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形势
        1.1.2 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形势
        1.1.3 可再生能源发展利用现状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2章 可再生能源政策研究有关方法分析
    2.1 国内外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及发展目标
    2.2 可再生能源系统研究方法的发展
        2.2.1 模型研究的方法
        2.2.2 数据外推系统模型
        2.2.3 集成结构模型
        2.2.4 混合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LEAP-Beijing 模型研究思路及构建
    3.1 模型建立的主要思路
        3.1.1 LEAP 模型开发框架
        3.1.2 MESSAGE 模型
    3.2 LEAP-Beijing 模型的构建
        3.2.1 模型的目标函数
        3.2.2 模型的技术变化动态约束
        3.2.3 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3.3 LEAP-Beijing 模型的实现
        3.3.1 主要开发工具介绍
        3.3.2 模型的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分析
    4.1 北京市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分析
        4.1.1 太阳能利用技术
        4.1.2 风力发电技术
        4.1.3 生物质能
        4.1.4 地热能
    4.2 北京市新能源数据库
        4.2.1 数据库的结构及实现
        4.2.2 数据库中的可再生能源工程典型案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情景的制定和分析
    5.1 模型的情景分析方法
    5.2 北京市基本情况分析
        5.2.1 经济增长
        5.2.2 产业结构
        5.2.3 人口状况
        5.2.4 交通发展
        5.2.5 能源供需现状
    5.3 北京市新能源利用及产业现状
        5.3.1 资源情况
        5.3.2 新能源利用情况
        5.3.3 产业发展
    5.4 主要情景的设置
        5.4.1 积极发展的政策(A)情景
        5.4.2 强力推动的政策(B)情景
        5.4.3 参考(C)情景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模型的计算与结论
    6.1 LEAP–Beijing 模型的数据计算结构
    6.2 模型关键参数设置
        6.2.1 经济发展方面
        6.2.2 人口方面
        6.2.3 居民部门
        6.2.4 工业部门
        6.2.5 交通运输领域
        6.2.6 商业部门
    6.3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6.3.1 不同情景下的模型结果
        6.3.2 不同情景政策的边际成本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等
致谢

(8)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外生物质能利用现状
    1.1 国外生物质能利用现状
    1.2 国内生物质能利用现状
2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及发展趋势
    2.1 生物质燃烧技术
    2.2 生物质气化技术
        2.2.1 生物质气化设备
        2.2.2 沼气
        2.2.3 生物质气化发电
    2.3 生物质液化技术
        2.3.1 燃料乙醇
        2.3.2 生物柴油
        2.3.3 二甲醚
        2.3.4 燃料甲醇
    2.4 生物质固化技术
3 总结

(9)生物质发电环保性能及在我国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能源利用现状
    1.2 国内外生物质发电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生物质能资源及生物质能利用转化技术
    2.1 生物质能资源概况
    2.2 生物质能的特点及意义
    2.3 生物质能的利用转化技术及现状
        2.3.1 生物质燃烧技术
        2.3.2 生物质气化技术
        2.3.3 生物质液化技术
        2.3.4 生物质固化技术
        2.3.5 生物质热解技术
        2.3.6 生物质发酵技术
    2.4 小结
第三章 生物质发电环保性能研究
    3.1 生物质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3.1.1 生物质燃料的工业分析
        3.1.2 生物质燃料的元素分析
    3.2 生物质燃烧反应过程及生物质与煤的对比分析
        3.2.1 生物质燃烧反应过程
        3.2.2 生物质与煤的对比分析
    3.3 生物质发电技术及综合比较
        3.3.1 直接燃烧发电
        3.3.2 混合燃烧发电
        3.3.3 热解气化发电
    3.4 生物质发电污染物控制技术分析
        3.4.1 主要污染物生成机理分析
        3.4.2 污染物控制技术方法
        3.4.3 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3.5 生物质直燃发电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研究
        3.5.1 生物质直燃发电污染物排放情况研究
        3.5.2 生物质混燃发电
        3.5.3 生物质气化发电
        3.5.4 生物质燃烧与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对比研究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案例一
        4.1.1 电厂基本情况
        4.1.2 污染物的排放及防治措施
        4.1.3 污染物监测评价标准和内容
    4.2 案例二
    4.3 其他案例
    4.4 小结
第五章 生物质发电在我国的适应性研究
    5.1 成本问题
    5.2 核心技术问题
    5.3 环保问题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果与结论
    6.2 本文特色
    6.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1000kW分布式无焦油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 农林废弃物资源概况
    2.1 农林废弃物燃料成份分析
    2.2 农林废弃物燃料用量
    2.3 农林废弃物资源规划
    2.4 农林废弃物燃料收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方案及机组选型
    3.1 农林废弃物能源的利用状况
        3.1.1 直接燃烧技术
        3.1.2 物化转换技术
        3.1.3 生物转换技术
    3.2 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技术简介
    3.3 技术方案选择
        3.3.1 技术方案简介
        3.3.2 技术方案优势
    3.4 主机技术参数确定(设备方案)
        3.4.1 主机方案配置
        3.4.2 主机技术条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设想
    4.1 农林废弃物燃料输送系统
        4.1.1 生物质燃料用量及运输
        4.1.2 农林废弃物燃料收集
        4.1.3 农林废弃物燃料厂内加工
        4.1.4 农林废弃物燃料厂内输送
    4.2 气化系统
        4.2.1 进料机构
        4.2.2 燃气发生装置
        4.2.3 燃气净化装置
    4.3 燃气储存设备
    4.4 燃气的主要特性
    4.5 燃气发电及余热利用系统
        4.5.1 燃气供应
        4.5.2 燃气发电
        4.5.3 余热利用
    4.6 除灰渣系统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气部分
    5.1 电气主接线
    5.2 厂用电系统及直流系统
    5.3 发电系统主要设备
        5.3.1 生物质气体发电机组
        5.3.2 发电机及其励磁系统
        5.3.3 机组开关控制装置
    5.4 发电状况分析
        5.4.1 机组在燃气供应不稳定下的运行分析
        5.4.2 机组带负载运行分析
        5.4.3 机组并网运行分析
    5.5 高压配电设备
        5.5.1 变压器及其控制装置
        5.5.2 高压配电控制装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6.1 市场前景
    6.2 社会效益分析
    6.3 环境影响及其保护
        6.3.1 环境效益
        6.3.2 生产与循环经济
        6.3.3 污染防治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风险分析
    7.1 技术风险
    7.2 管理风险
    7.3 市场风险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四、小型废弃物气化发电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林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研究[D]. 王斯一.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2]SN县6兆瓦生物质气化热电联产项目可行性研究[D]. 姜贺贺.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3]城市生活垃圾等离子体气化发电项目经济性分析研究[D]. 麦伟仪. 广州大学, 2017(02)
  • [4]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 罗宝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5]我国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研究[D]. 左旭.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01)
  • [6]生物质气化与燃气轮机燃烧集成发电实验与模拟研究[D]. 兰维娟. 天津大学, 2013(11)
  • [7]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与政策研究[D]. 高新宇. 北京工业大学, 2011(09)
  • [8]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J]. 郭海霞,左月明,张虎. 农机化研究, 2011(06)
  • [9]生物质发电环保性能及在我国的适应性研究[D]. 杨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11)
  • [10]1000kW分布式无焦油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系统[D]. 徐君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小型垃圾气化发电装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