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结石的CT表现及诊断

胆道结石的CT表现及诊断

一、胆道结石的CT表现和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燕[1](2021)在《多参数MR鉴别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和厚壁型胆囊癌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XGC)是一种罕见的胆囊慢性炎症,其影像学特征与厚壁型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相似,易造成临床医师的误诊误治。XGC和GBC的影像学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XGC和厚壁型GBC的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ce imaging,MRI)特征、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化学位移成像特征及临床资料,提高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由两个部分组成。首先,连续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0年9月-2019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XGC及GB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图像。由两名五年以上影像诊断经验的主治医师及一位高年资主任医师将患者分组。利用MR扫描参数、常规MRI征象、化学位移图像评估患者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并比较常规MRI结合化学位移成像前后,诊断XGC和厚壁型GB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随后,剔除未作MR增强扫描和扩散加权图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ecient,ADC)值的患者。上述3名医师采用同样的方法评估图像质量及病灶信息,进一步研究常规MRI表现、DWI/ADC值和化学位移成像联合诊断胆囊病灶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性。通过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ADC值,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胆囊壁增厚情况、胆囊壁内结节、DWI信号强度等计数资料。采用Mc Nemar检验比较两独立样本之间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利用Z检验进行多样本之间的两两比较,使用Cohen的kappa法评估观察者一致性。结果:第一部分结果:共23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XGC患者117例(男71例,女46例),平均年龄(62.1±13.6)岁。GBC患者118例(男39例,女79例),平均年龄(65.5±10.9)岁。在传统MRI中,XGC和GBC的壁内结节分别为81例(69.2%)和9例(7.6%)(P<0.001),XGC(72.65%)相对于GBC(38.98%)以弥漫性增厚为主(P<0.001);XGC(66.67%)的连续粘膜线较GBC(14.41%)的多(P<0.001)。增厚胆囊壁内out-phase信号强度降低在XGC(75.21%)中更为常见(P<0.001)。添加in/out-phase图像后,两位观察者的诊断准确率均有明显提高,观察者1从66.81%提高到88.09%,观察者2从67.66%提高到87.66%,且两者一致性很好。第二部分结果:共12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XGC患者53例(男25例,女28例),平均年龄(64.0±13.9)岁。GBC患者75例(男28例,女47例),平均年龄(68.1±9.6)岁。XGC和GBC的壁内结节分别为44例(83%)和3例(4%)。XGC和GBC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557±0.195)×10-3mm2/s和(0.971±0.153)×10-3mm2/s,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19.03,P<0.001)。患者性别、年龄、胆管扩张、强化方式和CA199等其余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常规MRI、ADC值和化学位移成像联合诊断XGC和厚壁型GBC的准确性优于单纯常规MRI,但三者联合与常规MRI联合ADC值诊断XG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比较,差异不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1.化学位移成像结合常规MRI检查的诊断准确性优于单纯常规MRI,化学位移成像对鉴别XGC与厚壁型GBC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水平。2.XGC的平均ADC值高于GBC,在定性、定量鉴别XGC和厚壁型GBC方面有重要意义。常规MRI联合ADC值、化学位移成像以及三者联合诊断和鉴别诊断XGC和厚壁型GBC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优于单纯常规MRI,多参数MRI联合诊断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准确性。

黄丽静[2](2020)在《MRCP与CT扫描在胆道系统结石诊断中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和CT扫描在胆道系统结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20年6月经临床证实为胆道系统结石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行MRCP和CT扫描两种检查方法,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胆道结石的准确率。结果:在50例胆道系统结石患者中,胆囊结石25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胆总管结石15例,多部位结石5例。MRCP检查确诊胆道结石45例,确诊率90.0%(45/50);CT扫描确诊胆道结石36例,确诊率72.0%(36/50);比较这两种检查方法的确诊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按胆道结石大小分为两组:在结石≥1.0cm患者23例中,MRCP检出22例,确诊率95.7%(22/23);CT检出21例,确诊率91.3%(21/23),两种检查方法的确诊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结石<1.0cm患者27例中,MRCP检出25例,确诊率92.6%(25/27);CT检出18例,确诊率66.7%(18/27),两种检查方法的确诊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在胆道系统结石的检出方面,MRCP检查优于CT扫描,尤其是胆道结石<1.0cm的患者,应首选MRCP检查。

付德利,徐松艳,李明山[3](2020)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与MR诊断思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回顾性研究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CT和MR影像诊断思路的分析。方法:收集8例经我院手术和病理结果确诊的XG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回顾性研究其CT、MR表现及诊断思路。结果:8例影像资料中,胆囊壁不同程度增厚8例,包括均匀弥漫性增厚6例(75%)和局限性增厚2例(25%);壁内多发低密度结节7例(87.5%),胆道结石4例(50%),胆囊壁"夹心饼干征"样强化及黏膜线完整7例(87.5%),邻近肝实质及肠管炎性浸润7例(87.5%),肝内胆管轻度扩张1例(12.5%)。结论:XGC的影像诊断思路是通过观察XGC的CT及MRI平扫及增强特征性表现:包括胆囊壁均匀弥漫性增厚、不均匀强化,呈"夹心饼干征"样改变、胆囊壁内多发低密度及长T1长T2信号结节、胆道多合并结石、内壁黏膜线完整、炎性浸润邻近周围组织及肝内胆管多无扩张,以提高XGC术前诊断准确率,可为外科医生手术治疗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郑静[4](2020)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1974年首例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的开展开启了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胆胰疾病诊疗的新篇章,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ERCP目前已经成为成人胆胰疾病诊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成人胆胰疾病诊疗方面ERCP有效性及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儿童消化道尚处于发育阶段,细小柔嫩、管壁薄、管腔小及儿童耐受性差、配合度低、操作医师缺乏操作经验等特殊性,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并不多见[1]。近年来随着ERCP操作技术的提高、儿童ERCP操作经验的积累、儿童消化内镜相关器械的完善,ERCP逐渐应用于儿童胆胰疾病,但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仍然比较少,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因不同胆胰疾病(如胆管结石、胆管狭窄、慢性胰腺炎等)施行ERCP诊治的14岁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探讨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诊治价值、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于2013年01月~2020年01月因不同胆胰疾病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施行ERCP诊治的14岁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然后针对患儿的一般资料、病因、ERCP操作方法、诊治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多组独立样本的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3例患儿共行ERCP术38例次,行1例次ERCP者28例,行2例次ERCP者5例。失败4例,成功率89.47%。2.33例患儿ERCP诊断结果如下:单纯胆道疾病23例,包括胆总管结石16例,胆管狭窄/扩张5例,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1例,疑似胆道蛔虫残体1例;单纯胰腺疾病7例,包括慢性胰腺炎3例(其中1例合并胰管结石及胰腺假性囊肿、1例合并胰管结石、1例合并胰管狭窄),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分裂症1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胰管支架置入术后2例;胆胰合并疾病3例,包括胆源性胰腺炎2例(其中1例与胆管结石相关、1例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相关),胰胆管合流异常合并胆管结石1例。3.33例患儿共采用17种术式,29例(87.88%)患儿ERCP治疗顺利,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肝功能、淀粉酶等指标异常者也逐渐恢复正常。4.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79%(6/38),包括高淀粉酶血症3例(7.89%),术后胰腺炎2例(5.26%),腹痛1例(2.63%),无消化道出血、胆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出现术后并发症的6例患几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均好转。结论1.在儿童胆胰疾病中,胆胰先天性解剖异常较多见,而恶性病变发病率较低。2.ERCP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应严格把握ERCP应用适应证。3.ERCP是儿童胆胰疾病相对安全且有效的诊断和治疗途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涂伟[5](2020)在《9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当前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现状,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相关预后因素,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搜集接受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类统计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术后病理等相关资料,总结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特征。进一步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结果:共95例具有完整资料的患者纳入研究,临床资料及生存分析如下:1、9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资料结果:(1)临床表现:9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3:1,男性患者占55.8%(53/95),女性患者占44.2%(42/95)。中位年龄为62岁(41~86岁),其中60岁以上者占61.1%(58/95)。合并胆道结石者占37.9%(36/95),慢性乙肝者占15.8%(15/95),高血压者占15.8%(15/98),糖尿病者占5.3%(5/95),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占28.4%(27/95)。主要就诊症状依次为腹痛(61.1%)、消瘦(52.6%)和黄疸(41.1%)。专科查体存在右上腹压痛者占50.5%。(2)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者分别为42.1%(40/95)和52.6%(50/95);总胆红素(TBIL)升高者占55.8%(53/95);白蛋白(ALB)降低者占62.1%(59/95);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者占42.1%(40/95)。肿瘤标志物CA19-9、CEA和AFP的升高比例分别为81.1%(77/95)、51.6%(49/95)和13.7%(13/95),三者中至少一项升高的比例为91.6%(87/95)。(3)影像学检查:95例患者均做了腹部B超、CT和MRI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1.6%(68/95)、83.2%(79/95)和75.8%(72/95)。三者在诊断符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方式:95例患者中根治性切除患者42例(44.2%),姑息性手术患者17例(17.9%),介入引流手术33例(34.7%),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患者3例(3.2%)。(5)根治性切除患者病理特征:42例患者均为腺癌,其中高分化占21.4%(9/42),中分化占50%(21/42),低分化占28.6%(12/42);肿瘤大小>5cm占59.5%(25/42);存在血管侵犯占21.4%(9/42);接受淋巴结清扫占38.1%(16/42)。2、42例获得根治性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生存分析(1)单因素分析:42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CA19-9、AFP、TBIL、乙肝与预后无关(P>0.05)。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和是否进行淋巴结清扫与预后相关(P<0.05)。其中淋巴结清扫组和未清扫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1.5个月和1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和淋巴结清扫是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1.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消瘦和黄疸,多合并有肝功能、凝血指标及肿瘤标志物异常,联合检测多项肿瘤标志物有可能减少肝内胆管细胞癌漏诊。目前,腹部B超、CT及MRI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检出率较高,但肝内胆细胞癌根治性切除率仍较低。根治性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病理类型以高、中分化腺癌为主,合并血管侵犯常见。2.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预后较差,在可根治性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和淋巴结清扫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是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术中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有可能改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生存。

黄甫[6](2020)在《胆管粘液性肿瘤外科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胆管粘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MN-B)外科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为胆管粘液性肿瘤的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12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50例经病理确诊的IPMN-B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肝功能、是否合并黄疸、胆道结石等情况,以及肿瘤相关因素(如肿瘤部位、CA19-9、CA242、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切缘情况等)资料。术后采用门诊或电话联系方式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有无再发黄疸、肿瘤复发及生存状态。随访终点为因IPMN-B所导致的死亡或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31日。结果依据病理组织学检查分为良性肿瘤9例,恶性肿瘤41例,(灶状浸润癌23例、相关浸润癌18例);术前临床指标统计显示恶性肿瘤组CA19-9、CA242高于良性肿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5、-2.438,p<0.05),ROC曲线显示术前CA242值诊断恶性IPMN-B(曲线下面积:0.726)的可信度高于CA19-9(曲线下面积:0.657)。年龄、性别、黄疸、肝功能、胆道结石、肿瘤位置等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相关情况方面,手术时间、肝门阻断时间、住院时间、肝切除范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50例患者中手术后出现Ⅲa级(胆漏、胸腹水)并发症发生率为6.0%。无Ⅲb级及以上级别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所有50例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9个月(25~91个月)。生存分析显示:截止至随访终点,50例病例当中,腺瘤组无死亡病例出现,腺癌组死亡10例,其总体1年、3年、5年存活率分别为95.1%、85.4%、75.6%,中位生存时间为53.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切缘情况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因素(p<0.05),而年龄、性别、CA19-9、CA242、黄疸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根治性切除是影响胆管粘液性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1.683,95%可信区间:1.253~108.91,p<0.05)结论1.胆管粘液性肿瘤(IPMN-B)总体预后较好,根治性切除术后有较好的5年生存率;2.肿瘤标志物CA19-9、CA242在胆管粘液性肿瘤中可见升高,其数值越高提示胆管粘液性癌的可能性越高。

匡志均[7](2020)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治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总结分析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以期对临床工作者在遇到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治时有所帮助。[方 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9年8月收治入院的97例ABP患者的病例资料。97例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及有无胆道梗阻将所有病例分为轻型梗阻型13例、轻型非梗阻型65例、重型梗阻型7例、重型非梗阻型12例。所有患者入院均检测血淀粉酶、血脂肪酶、肝功能等。97例患者入院均完善腹部B超,其中7例患者已完善腹部B超;51例患者完善腹部CT;80例患者完善腹部MRI。其中仅行B超5例;MRI2例;行B超、CT共12例,包含1例EUS。B超、MRI共39例;CT、MRI共5例;B超、CT、MRI共34例,包含1例EUS。其中34例患者同时行B超、CT、MRI检查后,分析各自对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胆总管扩张等检出率。77例不伴胆道梗阻的ABP中29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48例经保守治疗病情平稳后,分别给予内镜治疗(n=9)、腔镜治疗(n=17)、双镜联合治疗(n=2)、开腹手术治疗(n=19)、胰周脓肿穿刺治疗(n=1)。分析比较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及非梗阻型ABP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的治愈率、死亡率、复发率等。因胰周脓肿穿刺组数量仅1例,无统计学意义,因而在分析数据时未采纳。20例伴有胆道梗阻的ABP,在采取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采取内镜(n=10)及手术(n=10)早期解除胆道梗阻。对比内镜组及手术组的治愈率、死亡率、复发率、术后并发症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采用SPSS IBM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1.97例ABP 中,ALT>75U/L 占 65 例,TB>40 μ mol/L 占 46例。但仅有一项升高时,ALT升高仅有29例,TB仅有10例。2.34例患者同时行B超、CT、MRI检查后,分析各自对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胆总管扩张等检出率。研究发现对于胆囊结石的检出率,B超和MRI检测优于CT。而B超、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胆总管结石的检出率,MRI优于B超、CT。而对于胆道扩张伴胆总管结石MRI对于胆总管结石的检测率优于CT。3.77例不伴胆道梗阻的ABP,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在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及复发时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在复发率上保守治疗高于手术治疗。4.对于非梗阻型ABP的不同手术选择在治愈率、死亡率、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在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上腔镜、内镜组最优,而在并发症上腔镜组优于内镜组。5.20例伴有胆道梗阻的ABP,内镜组治疗与手术组治疗在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率及复发率上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在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上内镜组治疗明显优于手术组。[结 论]1.对于ABP的诊断,ALT、ALP、血清总胆红素中两项升高时应高度怀疑ABP。影像学检查首选B超,在此基础上可优先行MRI检查。但MRI检查可漏诊胆总管细小结石,此时我们应结合患者肝功情况,可加做EUS,明确病因及诊断。2.对于非梗阻型ABP的治疗,可待患者病情平稳,约1-2周后行手术治疗。且应尽量在本次入院完成,避免出院后ABP的复发。3.在治疗非梗阻型ABP的手术选择时,可优先考虑行腔镜治疗。4.对于梗阻型ABP的治疗,应及时解除胆道梗阻,约24-72小时内首选ERCP+EST解除胆道梗阻。

高媛[8](2020)在《不同类型肝胆管结石与血脂指标异常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胆石症(Cholelithiasis)是指胆道系统发生结石的疾病,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良性疾病,成人胆石症患者约占全球成人人口的10%-20%,发病率逐年升高。胆石症在临床表现上分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前者常以腹痛、发热、黄疸为主要症状,依结石发生部位分为胆囊结石(Gall Stone,GS)、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CBDS)、肝内胆管结石(Intrahepatic Stone,IHS)。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饮食习惯方面发生明显的变化,血脂出现异常逐渐扩大化、年轻化,胆石症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且多伴有血脂指标异常,对于血脂异常与胆石症具有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结果越来越多,虽然一些临床研究表明胆石症与血脂指标异常,但是否所有类型结石都与血脂指标异常相关,血脂异常对哪种结石影响最大,相关文献未明确阐述。目的:探究经分类后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分析血脂指标异常这一因素对不同种类的结石的影响,血脂对不同结石间的影响是否有差异。为临床医生指导预防结石、降低胆石症患病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住院治疗(包括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胆石症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s AI,Apo AI)、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s B,Apo B),有无糖尿病史、吸烟史和饮酒史)。按结石发生部位分类的三类结石(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及按结石化学成分分类的两类四种结石:胆固醇类结石(胆固醇结石、混合胆固醇结石)与胆色素类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胆色素结石),整理分组后分别与年龄、性别、BMI、血脂各项指标、2型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在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p<0.05)纳入该类结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运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分析。结果:共收集胆石症患者845例,去掉重复样本后共有778例,男性379例,女性399例,手术患者585例,保守治疗患者193例,按结石部位分类,胆囊结石572例,胆总管结石189例,肝内胆管结石17例;按结石成分分类,胆固醇结石55例,胆色素结石71例,混合胆固醇结石288例,混合胆色素结石171例。胆石症的发生与性别、BMI、HDL-C、Apo AI、Apo B、2型糖尿病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不同年龄段、血脂中TG、TC、LDL-C升高、吸烟史、饮酒史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当结石按部位分类时,结果显示血脂指标中HDL-C降低是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胆总管结石中年龄增长与HDL-C降低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石按化学成分分类时,在胆固醇结石中血脂中TC升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脂中TG、TC升高是混合胆固醇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型糖尿病是胆色素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吸烟是混合胆色素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总体胆石症患者中,年龄、血脂中TG、TC、LDL-C升高以及吸烟、饮酒与胆石症相关。血脂指标异常是胆石症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将结石分类时,血脂异常并非是所有类型结石的危险因素。(1)在按部位分类的胆石症中,年龄增加是胆总管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降低是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即HDL-C低于正常值时,患此两种结石风险增加;(2)结石按成分分类时,TG、TC升高主要是胆固醇类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

周小峰[9](2019)在《磁共振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与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胆道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磁共振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与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胆道结石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我院接诊的胆道结石患者70例进行研究分析,全部患者均行磁共振以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三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磁共振以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与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检查与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胆道结石准确率极高,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陈光宇[10](2019)在《肝段增生与肝胆管结石形成和复发的关系及其治疗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肝胆管结石多发于亚太地区,该病病变部位波及广泛,病情极为复杂,严重时还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发生。手术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主要方式,但外科手术并发症多,创伤较大,术后结石复发率高,因而该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重大疾病。近些年来,随着对肝胆管结石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演变过程的进一步认识以及检查和手术技术的提高,该病的定位诊断、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对肝胆管结石复杂而广泛的胆道及肝脏病变的治疗方式多样,目前提倡针对病人的具体病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手段,但是很多病人在进行了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后结石仍然复发。因此,如何减少治疗后结石的复发是肝胆管结石病治疗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肝脏的萎缩-增生综合征是病情较为严重的肝胆管结石病人的一种特殊临床征象。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存在围肝门肝段组织(Ⅰ、Ⅳb、V肝段)增生的肝胆管结石病人在接受常规手术后结石复发率较高,该类病人术前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均提示增生的肝门周围肝组织对肝门部胆管或肝门部原胆管空肠吻合口直接产生挤压致使胆管管腔狭窄或胆管空肠吻合口相对狭窄、引流不畅,术中探查也证实了上述影像学改变。那么,进行围肝门肝段切除能否解除此类病人的肝门胆管受压狭窄并降低胆道结石复发率呢?同时,我们在查阅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资料中发现右后下段胆管发生结石的病人右后下段胆管与人体纵轴角度较小,右后下段胆管的角度与结石形成有无关联?对于此类病人有无其它手段能有效预防肝胆管结石的复发?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拟通过回顾性研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回顾收集自2011年1月到2016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收治的伴有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所致肝门部胆管狭窄的肝胆管结石病人,按手术时是否行围肝门肝段切除分为围肝门肝段切除组和对照组,观察胆道结石、胆管炎等预后参数的发作情况。随访终点时间设在2018年2月。2、收集和第一部分同样时间段的病人,按肝门部胆管有无受围肝门肝组织挤压狭窄分为二组,计算两组病人围肝门肝组织体积与全肝体积的比率并进行对比。3、收集自2011年1月到2016年7月在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收治的肝胆管结石病人,按右后下段胆管有无结石将纳入的病人分为二组,统计分析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形成的相关因素。4、以第三部分研究为基础,以右后下段胆管角度为标准纳入右后下段胆管成角病人,按术后是否行体位引流分为体位引流组和对照组,观察病人胆道结石复发情况。随访终点时间设在2018年2月。结果:1、围肝门肝段切除组与对照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手术并发症等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随访期内对照组有26例病人(35.6%)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围肝门肝段切除组有3名病人(5.5%)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对照组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35.6%,n=73 vs.5.5%,n=55;p=0.000)。此外,随访期内对照组有18例病人(23.4%)发作了急性胆管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则有3名病人(5.2%)急性胆管复发,对照组急性胆管炎复发率明显高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24.7%,n=73 vs.5.5%,n=55;p=0.004)。累积结石复发率结果提示,对照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11%和69%,而围肝门肝段切除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和17%,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病人累计结石复发率高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P<0.05)。2、肝门胆管受压狭窄组病人围肝门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的比率明显大于肝门胆管无受压狭窄组(42.75%(39.55%-46.31%),n=135 vs.31.79%(26.42%-37.21%),n=924;p=0.000),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结果提示当肝胆管结石病人围肝门肝段肝体积与全肝体积之比大于36.17%时容易发生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受到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挤压而狭窄的病理改变。3、二分类逻辑回归结果提示,右肝管狭窄(OR,7.313;CI,4.131-12.945)和右后下段胆管角度(OR,0.896;CI,0.877-0.916)是与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发作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结果提示当右后下段胆管角度小于44.58度时右后下段胆管更容易形成结石,右后下段胆管结石组病人Ⅳ、Ⅴ、Ⅷ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的比值大于右后下段胆管无结石组(67.49%(60.67%-74.17%),n=184 vs.49.74%(48.01%-51.91%),n=266;p=0.000)。4、体位引流组与对照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手术并发症等对比无明显差异,在随访期内对照组有29例病人(55.8%)的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复发,体位引流组有4名病人(7.7%)的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复发,对照组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体位引流组(55.8%,n=50 vs.7.7%,n=52;p=0.000)。此外,随访期内对照组有19例病人(24.4%)发作了急性胆管炎,体位引流组则有3名病人(3.6%)急性胆管复发,对照组急性胆管炎复发率明显高于体位引流组(24.4%,n=78 vs.3.6%,n=84;p=0.000)。累积结石复发率结果提示,对照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右后下段胆管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4%和46%,体位引流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右后下段胆管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和7.7%,对照组的右后下段胆管累积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体位引流组(P=0.021)。结论:1、伴有围肝门肝段增生的肝胆管结石病人可能出现增生的围肝门肝组织压迫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致其狭窄的病理改变,围肝门增生肝组织切除术能缓解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的受压狭窄而减少肝胆管结石的复发,该手术安全、可靠,但精确规划围肝门增生肝组织的切除范围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2、当肝胆管结石病人围肝门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之比大于36.17%时容易发生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受到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挤压致良性狭窄的病理改变,该值可以作为预测围肝门胆管受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挤压狭窄的参考值,因为肝门部胆管受压狭窄还受到第一肝门的空间及增生肝脏外突方向等因素的影响。3、第Ⅳ或/和Ⅴ、Ⅷ肝段的增生可能会引起右后下段胆管成角改变。第Ⅳ或/和Ⅴ、Ⅷ肝段的增生与右后下段胆管角度变小的生理变化都有可能对右后下段胆管结石的形成共同产生促进作用。当右后下段胆管角度小于44.58度时右后下段胆管更容易形成结石。4、包含病变肝段切除术的常规手术结合术后体位引流可以有效降低伴有右后下段胆管成角的肝胆管结石病人手术后胆管炎及肝胆管结石的复发率。

二、胆道结石的CT表现和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道结石的CT表现和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多参数MR鉴别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和厚壁型胆囊癌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方法
        磁共振扫描技术
        MRI图像分析
        统计学处理
结果
    第一部分
        一般情况
        常规MRI征象分析
        化学位移的MRI特征及其联合常规MRI的诊断效能分析
    第二部分
        一般情况
        常规MRI特征
        DWI/ADC值及其联合化学位移成像和常规MRI的诊断效能分析
讨论
    XGC与厚壁型GBC的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及病理组成
    常规MRI表现
    化学位移成像及其诊断价值
    扩散加权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
    鉴别诊断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缩略词表
附录 B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C 综述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和厚壁型胆囊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MRCP与CT扫描在胆道系统结石诊断中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CT及MRI检查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与MR诊断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2.1 检查前准备
        1.2.2 扫描方法
    1.3 影像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胆囊壁增厚
    2.2 胆囊壁内结节
    2.3 胆囊/胆管结石
    2.4 胆囊壁不均匀强化及黏膜线完整
    2.5 邻近结构浸润
    2.6 肝内胆管扩张
    2.7 手术所见
3 讨论
    3.1 XGC的发病机制
    3.2 XGC的影像表现
    3.3 XGC的诊断及治疗
    3.4 鉴别诊断
        3.4.1 胆囊癌
        3.4.2 胆囊腺肌症
        3.4.3 多发胆囊结石、胆囊炎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临床意义

(4)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图表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9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随访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2.2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表现与腹部体征分析
    2.3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2.4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
    2.5 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结果分析
    2.6 肝内胆管细胞癌生存分析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与发病因素
    3.2 分型
    3.3 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
    3.4 手术及介入治疗
    3.5 ICC 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分析
    3.6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治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胆管粘液性肿瘤外科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入组病例筛选流程及方法
    2.2 临床诊断标准
    2.3 术前准备
        2.3.1 术前检查
        2.3.2 术前加速康复措施
        2.3.3 术前减黄处理
        2.3.4 手术方案确定
    2.4 手术流程
    2.5 术中、术后管理
        2.5.1 术中管理
        2.5.2 术后管理
    2.6 观察指标
        2.6.1 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
        2.6.2 术中指标
        2.6.3 术后指标
        2.6.4 随访项目
    2.7 并发症及出院标准
        2.7.1 并发症
        2.7.2 出院标准
    2.8 随访计划
    2.9 典型病例
    2.10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术中资料
    3.3 病理组织学特点
    3.4 并发症
    3.5 随访及生存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英汉缩略词表
致谢

(7)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治体会
    参考文献
致谢

(8)不同类型肝胆管结石与血脂指标异常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3.收集资料
    4.统计方法
结果
    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胆石症按结石部位分类
    3.结石按成分分类
讨论
    1.胆石症的结石分类
    2.胆石症与年龄、性别、BMI
    3.胆石症与血脂指标
    4.血脂水平与胆石症的预防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胆石症的病因及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磁共振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与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胆道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
    2.2 三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对比
3 讨论

(10)肝段增生与肝胆管结石形成和复发的关系及其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围肝门肝段切除治疗合并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所致肝门胆管挤压的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病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易致肝门部胆管受压狭窄的围肝门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比率的判定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右后下段胆管角度与肝胆管结石发作的关系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结论
第五章 肝段切除联合术后体位引流治疗伴有右后下段胆管成角的肝胆管结石病
    5.1 引言
    5.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本章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胆管良性狭窄的病因及诊断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撰写的文章
致谢

四、胆道结石的CT表现和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参数MR鉴别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和厚壁型胆囊癌的临床价值研究[D]. 王晓燕.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MRCP与CT扫描在胆道系统结石诊断中的比较分析[J]. 黄丽静.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12)
  • [3]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与MR诊断思路探讨[J]. 付德利,徐松艳,李明山.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07)
  • [4]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D]. 郑静. 郑州大学, 2020(02)
  • [5]9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诊治分析[D]. 涂伟.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6]胆管粘液性肿瘤外科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D]. 黄甫.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治体会[D]. 匡志均.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不同类型肝胆管结石与血脂指标异常的相关性分析[D]. 高媛.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9]磁共振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与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胆道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J]. 周小峰.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37)
  • [10]肝段增生与肝胆管结石形成和复发的关系及其治疗的研究[D]. 陈光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胆道结石的CT表现及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