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I大鼠肝癌模型在介入治疗实验中的初步应用

ACI大鼠肝癌模型在介入治疗实验中的初步应用

一、ACI大鼠肝细胞癌模型在介入治疗实验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超然[1](2021)在《Sigma1R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影响及肝细胞癌中SNHG1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文中指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影响脊髓和大脑运动神经元(Motorneuron,MN)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在疾病过程中患者上(UMN)、下(LMN)运动神经元发生退行性变性,可导致多个脑区(包括大脑皮层运动区、脑干和脊髓部分)中的运动神经元丧失功能,进而影响肌力、呼吸、吞咽等功能,最终致使患者瘫痪以及死亡。ALS引起的神经元功能障碍导致的突触传递异常,神经元兴奋-抑制平衡失衡对于神经元影响深远,因此,了解在ALS病程中脊髓运动神经元是如何受到影响,能否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以改变疾病的病程,能为推进疾病治疗方法的进步提供思路。Sigma1R是一种较小的(仅28 KDa)、高度保守的跨膜蛋白,位于运动神经元突触后C-终末的下池(Subsurfacecisternae),通常特异性地在线粒体相关膜(MAM)区域的内质网膜上富集。在动物体内,Sigma1R选择性高表达于神经系统,尤其是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中。研究显示Sigma1R的缺失突变可导致一种被称为ALS16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或者其它类似的运动神经元缺陷。此外,即使在非Sigma1R突变的病例中,Sigma1R也被发现参与ALS的发病。我们认为,Sigma1R在神经系统中可能参与介导神经发生等一系列过程的调节,并广泛参与疾病病程中的各种细胞过程。我们的前期实验已经验证Sigma1R敲除的大鼠表现出神经损伤相关的表型,随后我们分离大鼠背部的脊髓,采用RNA-seq技术进行对照组(野生型组)和基因敲除组(Sigma1RKnockout组)的转录组学研究。最终得到在Sigma1R-/-中上调的基因为551个,下调的基因为674个。通过Sigma1R敲除后上调基因的KEGG功能富集分析我们发现HVP感染过程和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功能的富集。通过Sigma1敲除后分析下调基因的KEGG功能富集发现钙信号通路和γ-氨基丁酸等相关功能的富集。通过Sigma1R敲除后上调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我们发现,神经元鞘和轴突鞘相关功能的富集。通过Sigma1R敲除后下调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可以检测到大量神经递质和突触相关功能的富集。在对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以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的数量作为体现相应的脊髓目标脑区的功能受损程度的重要指标。尼氏染色结果显示,在敲除Sigma1R基因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在六月龄时就已经存在数量减少,细胞体积萎缩的现象,该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愈趋严重,在一年龄时神经元的数量显着降低,神经元的胞体体积也显着降低,提示敲除Sigma1R基因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会发生进行性的退行,这种现象可能是Sigma1R基因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证据之一。通过对突触囊泡糖蛋白(SV2B)的标记显示,在敲除Sigma1R基因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胞体上的兴奋性突触连接数量显着减少,其原因可能与神经元的数量整体减少有关;同时神经元的突触发生和损伤修复功能的弱化也有可能导致神经元突触末梢的发育和维持发生障碍,从而无法将兴奋性突触的数量维持在原本的水平。随后我们使用透射电镜方法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敲除Sigma1R基因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中突触前活性带的长度没有显着变化,突触间隙变宽,突触后致密区显着增厚,提示Sigma1R敲除对神经元突触前释放递质的能力影响不大,但会使突触可塑性降低。电生理技术是研究神经元生理学活动的直接手段。通过对急性分离脊髓脑片进行膜片钳记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Sigma1R敲除大鼠和野生型大鼠相比:(1)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明显增高,静息膜电位明显降低,膜电阻无显着变化,被给予电流刺激之后所产生的动作电位的最大幅度明显增高。(2)动作电位的幅度略小,峰型更宽,复极化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并且后超极化电位更小,指示钾离子流出过程的减慢。(3)激发动作电位的频率普遍更高,指示Sigma1R敲除能使神经元更易兴奋,且兴奋水平更高。(4)PSC频率显着更高,说明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其囊泡释放的数量更多,提示更频繁的突触前活动;而PSC的幅度在两者间没有显着差异,说明两者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突触后受体水平方面差别不大。(5)mEPSC频率略高于野生型,说明在没有动作电位的作用下其囊泡释放的数量更多,提示更频繁的突触前活动;mEPSC幅度显着升高,说明缺失Sigma1R基因的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受体水平和反应能力的升高;电流峰面积更大,说明突触后对信号接受能力更强。在上述研究之外,我们对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的GDC数据进行了整理和挖掘,寻找其中关键的lncRNA-miRNA-mRNA网络和竞争性内源RNA(ceRNA)。我们发现SNHG1在HCC患者中过表达。SNHG1的上调与几种主要生物学功能的富集有关,包括细胞增殖,转录和蛋白质结合。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SNHG1),E2F8(E2F转录因子8),FANCE(FA互补组E)和LMNB2(编码lamin B2)的表达趋势相似。在与SNHG1相关的网络中,SNHG1(对数秩p值=0.0643),E2F8(对数秩p值=0.000048),FANCE(对数秩p值=0.00125)和LMNB2(对数秩p)的高表达水平值=0.0392)与低生存率显着相关。单细胞分析表明,E2F8可能参与肿瘤发生或癌症发展。

史建飞[2](2021)在《苦参碱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促进肝卵圆细胞向肝细胞分化以缓解肝细胞癌患者肝损害》文中研究指明终末期慢性肝病和急性肝功能衰竭是危及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全世界每年约有170万因慢性终末期肝病和急性肝衰竭死亡。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肝干细胞(Hepatic stem cells,HSCs)在肝损伤及癌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药物作用于HSCs,或肝内移植HSCs可以明显缓解肝损伤。肝卵圆细胞(Hepatic oval cells,HOCs)是一种重要的HSCs,当肝脏严重受损,其就会大量增殖,在适当信号通路调节下可分化成肝细胞和肝胆管细胞,协助肝脏的修复与再生。在HOCs增殖及转化过程中,Notch信号通路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异常激活Notch信号通路或细胞周围微环境的恶化可使HOCs转化为肝纤维细胞,甚至肝癌细胞,从而加重肝损伤。通过药物拮抗活跃的Notch信号通路可促进HOCs向正常肝细胞转化,抑制肝损害及癌变。苦参碱提取于苦豆子,研究证实苦参碱可以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调节HOCs向肝细胞分化而缓解肝损害。但是苦参碱对HOCs的诱导分化的研究较少,其具体机制仍不甚清楚。本研究中,首先,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肝组织的表达,并明确Notch信号通路与肝功能各项指标的相关性,探讨Notch信号通路是否会加重肝功能损害,影响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探索了异常活跃的Notch信号通路影响肝内微环境,促进肝细胞癌进展;其次,用si Notch-1对HOCs进行转染,抑制Notch信号通路后观察HOCs能否分化为肝细胞;再次,用苦参碱对HOCs进行干预,观察其是否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诱导HOCs分化为肝细胞。最后,制作大鼠Solt-Farber肝癌前模型,模拟肝细胞癌发生的早期肝损伤微环境,并用苦参碱进行预防性治疗,观察苦参碱能否抑制Notch信号通路,能否缓解肝损害,预防肝细胞癌的发生。第一部分异常活跃Notch信号通路加重肝细胞癌患者肝损害并影响预后目的: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肝组织的表达,并明确Notch信号通路与肝功能各项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手术切除癌组织标本58例,另取癌旁肝硬化组织58例作对照研究。免疫组化法检测在肝组织中Notch-1、Jagged-1和Hes-1的表达。收集58例HCC患者术前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各项指标。随访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各蛋白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肝硬化合并HCC组织中Notch-1、Jagged-1、Hes-1的表达明显高于肝硬化组织。HCC组织中Notch-1的表达与肿瘤分化及Hbs Ag显着相关;在分化差(OR:13.11,95%CI:1.524-112.77,P=0.019)和Hbs Ag阳性(OR:25.35,95%CI:1.429-448.7,P=0.015)的HCC组织中,Notch-1表达较强。HCC组织中Jagged-1的表达明显与HBV-Pres1相关,HBV-Pres1阳性患者的HCC组织中Jagged-1表达更强(OR:3.594,95%CI:1.189-10.862,P=0.023)。Hes-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与BCLC分期及肿瘤分化显着相关;Hes-1表达较强患者分期晚(OR:16.07,95%CI:1.36-189.75,P=0.028),分化较差(OR:58.25,95%CI:2.23-1524.11,P=0.015)。Kaplan-Meier法检测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Notch-1、Jagged-1和Hes-1的HCC患者预后明显差于低表达的HCC患者(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较高Jagged-1表达水平是生存时间的独立预测因子(HR:2.406,95%CI:1.415,4.092,P=0.007)。合并血管侵犯、BCLC分期和Hbe Ab也是生存时间的独立预测因子。Jagged-1阳性、合并血管侵犯、晚期、Hbe Ab阴性的HCC患者预后较差。Notch信号通路与肝硬化合并HCC患者的肝功能显着相关。Notch-1阳性患者有更高水平的AST,GGT,PT和低水平的A/G,且Notch-1的免疫组织化评分(IHS)与AST和GGT有一个明显的线性相关性。Jagged-1阳性患者有更高ALT和AST水平,以及较低的A/G的水平,Jagged-1与ALT和GGT呈显着线性相关。Hes-1阳性患者有更高的ALT,AST和GGT水平,Hes-1的IHS与ALT、GGT、PTA呈显着线性相关。小结:在肝癌组织中Notch信号通路的Notch-1、Jagged-1、Hes-1的呈较强表达,这些蛋白表达越强,患者预后越差。更重要的是Notch-1、Jagged-1、Hes-1表达更强的HCC患者,其肝功能中ALT、AST、GGT等各项指标水平更高。Notch信号通路异常活跃可促进HCC患者肝功能损害,促进HBV复制,加重肝微环境恶化,严重影响HCC患者预后。这种肝内微环境恶化与异常活跃Notch信号通路调节HOCs分化为肝纤维化细胞及癌细胞的有关。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可能会调节HOCs分化为正常肝细胞,改善肝内炎症的微环境,改善患者预后。第二部分肝卵圆细胞转染si Notch-1可降低干细胞特性,并向肝细胞分化目的:用si Notch-1对HOCs进行转染,抑制Notch信号通路后观察HOCs能否分化为肝细胞。方法:将si Notch-1转染HOCs,CCK-8法用于检测细胞活力,而细胞周期和凋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将si Notch-1转染HOCs,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检测Notch信号通路中Notch-1、Jagged-1和Hes-1的表达,HOCs标记物AFP、CK-19和C-Kit表达,以及成熟肝细胞分泌的ALB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NC-si RNA组相比,si Notch-1组中Notch-1、Jagged-1和Hes-1的表达显着降低,说明si Notch-1成功抑制了Notch信号通路。与对照组和NC-si RNA组相比,si Notch-1组中HOCs标记物AFP和C-Kit表达明显下降。si Notch-1组成熟肝细胞分泌的ALB表达增加。CCK-8测定细胞活力显示,si Notch-1具有抑制HOCs活性的能力。细胞周期显示,相比对照组和NC-si RNA组,si Notch-1组S期和G2期细胞比例下降,G1期的细胞比例升高(P<0.05)。细胞凋亡显示,与对照组和NC-si RNA组相比较,si Notch-1组晚期凋亡及总凋亡比例升高(P<0.05)。小结:将si Notch-1转染到HOCs后,可明显抑制Notch信号通路。同时抑制细胞增殖性,诱导细胞凋亡,抑制干细胞的特征,并诱导HOCs逐渐分化为成熟肝细胞。Notch信号通路在维持HOCs的特性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苦参碱可通过抑制Notch通路诱导肝卵圆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目的:用苦参碱对HOCs进行干预,观察其是否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诱导HOCs分化为肝细胞。方法:不同浓度苦参碱干预HOCs,采用CCK-8筛选苦参碱的最佳干预浓度,用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苦参碱干预HOCs,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方法检测Notch通路中Notch-1、Jagged-1和Hes-1,HOCs标记AFP、CK-19和C-Kit表达,成熟肝细胞分泌ALB的表达。结果:采用CCK-8法筛选苦参碱对HOCs最佳干预浓度。苦参碱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HOCs的活性。IC50为1.47 mg/ml。接下来的实验中,高剂量组的苦参碱浓度为1.47 mg/ml,低剂量组为0.5 mg/ml。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与Control和低苦参碱组相比,高苦参碱组的G2期比例降低,而G1期,S期和SPF(P<0.05)等指数上升。与Control、高苦参碱和si Notch-1组相比,高苦参碱联合si Notch-1组G1期更明显增多,S期和G2期(P<0.05)更明显减少,以及PI和SPF(P<0.05)等指标明显减少。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与Control相比,苦参碱组可明显增加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细胞比例(P<0.05),只是低苦参碱组和高苦参碱组之间未得到统计学差异。与Control、高苦参碱和si Notch-1组相比,高苦参碱联合si Notch-1组更明显增加细胞凋亡及死亡比例(P<0.05)。免疫组化、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苦参碱治疗后,相比对照组,Notch-1、Jagged-1和Hes-1的表达降低,而且,高苦参碱组对Notch信号通路抑制作用比低苦参碱组更明显,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与Control、高苦参碱和si Notch-1组相比,高苦参碱联合si Notch-1组对Notch-1、Jagged-1和Hes-1抑制加明显。免疫组化、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苦参碱处理后HOCs中AFP和C-Ki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苦参碱提高了ALB的表达。高苦参碱的作用比低苦参碱更明显,呈浓度依赖性。与Control、高苦参碱和si Notch-1组相比,高苦参碱联合si Notch-1组对AFP和C-Kit表达抑制更加明显,而对ALB表达有更明显加强作用。小结:苦参碱抑制了HOCs的增殖能力,诱导其凋亡,抑制了HOCs的干细胞特性。苦参碱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Notch信号通路,并有诱导HOCs分化为肝细胞趋势。苦参碱与si Notch-1可协同加强对Notch信号通路抑制,并更明显诱导HOCs分化为肝细胞。第四部分苦参碱在大鼠Solt-Farber肝癌前病变模型中缓解肝损害并抑制Notch信号通路目的:制作大鼠Solt-Farber肝癌前模型,模拟HCC发生的早期肝损伤微环境,并用苦参碱进行预防性治疗,观察苦参碱能否抑制Notch信号通路,能否缓解肝损害。方法:制作大鼠Solt-Farber肝癌前模型,将大鼠A、B、C、D组(每组12只):A组为假手术控制组;B组单纯Solt-Farber肝癌前模型组,C组为苦参碱低剂量组(制作Solt-Farber肝癌前模型,并用生理盐水将苦参碱配成0.25g/L浓度,按1ml/100g灌胃);D组为苦参碱大剂量组(制作Solt-Farber肝癌前模型,同时用生理盐水将苦参碱配成2.5g/L浓度,按1ml/100g灌胃)。肝脏部分切除术后2周、4周及7周杀死3批大鼠,对肝组织进行HE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肝部分切除术(PH)2和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小叶结构和肝细胞索结构明显受损;此外,肝汇管区可见大量的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PH 7周后,检测到一小部分细胞质结构。在PH4周后低苦参碱组一小部分肝细胞索结构得以恢复。PH7周后,肝细胞水肿变性和炎症明显减轻,肝细胞索结构恢复。在PH 4周和7周后,高苦参碱组的肝脏保护作用明显高于模型组和低苦参碱组。在对照组中Notch-1、Jagged-1、Hes-1、AFP、CK-19及C-Kit未见明显表达。相比之下,在模型组,PH 2、4、7周后,这些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PH4周后苦参碱组Notch 1、Jagged-1,和Hes-1的表达低于模型组,此外,高苦参碱组对Notch信号通路有更明显抑制作用。PH 2、4周后,苦参碱组AFP、C-Kit表达明显下降。对照组中ALB表达水平较高,模型组中ALB表达水平显着下调。苦参碱预防治疗后,ALB表达明显升高,且呈浓度依赖性。苦参碱浓度越高,ALB表达越高。小结:在大鼠HCC癌前病变模型中预防应用苦参碱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这可能与苦参碱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诱导HOCs向成熟肝细胞分化有关。结论:1.在肝癌组织中Notch信号通路的Notch-1、Jagged-1、Hes-1的呈较强表达,这些蛋白表达越强,患者预后越差。更重要的是Notch-1、Jagged-1、Hes-1表达更强的HCC患者,其肝功能更差。Notch信号通路异常活跃可促进HCC患者肝功能损害,促进HBV复制,加重肝微环境恶化,严重影响HCC患者预后。这种肝内微环境恶化与异常活跃Notch信号通路调节HOCs分化为肝纤维化细胞及癌细胞的有关。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可能会调节HOCs分化为正常肝细胞,改善肝内炎症的微环境,改善患者预后。2.Notch信号通路有维持HOCs干细胞特性作用,用si Notch-1技术转染HOCs后,可抑制Notch信号通路,并诱导HOCs其向肝细胞分化。3.苦参碱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Notch信号通路,并诱导HOCs其向成熟肝细胞分化,而不是向肝纤维化细胞和癌细胞分化,协助改善肝脏微环境。4.本研究制作经典大鼠Solt-Farber肝癌模型,模拟肝细胞癌发生前肝损伤微环境,并用不同浓度的苦参碱进行预防性治疗,观察到苦参碱可以抑制Notch信号通路,并有减轻肝损害及防肝癌效果。

张梅[3](2020)在《熊胆粉对不同时期SD大鼠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癌发病病因复杂多样,是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威胁之一。尽管在早期诊断和治疗肝癌方面已有一些进展,但是肝癌的死亡率还是居高不下。熊胆粉(Bear bile power,BBP),药理作用丰富,药效显着,是卫生部批准的天然中药。但BBP的作用机理和体内实验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及确认。为了阐明BBP对SD大鼠肝癌形成不同时期的修饰作用,我们使用两阶段短期致癌方法建立了早期和中晚期肝癌模型,对熊胆粉进行了抗肝癌药效实验。同时,探讨筛选了建立中晚期肝癌模型的有效方法。具体如下:1.熊胆粉对大鼠早期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4组:DEN单独组、DEN+PBO组、DEN+PBO+BBP-L组和DEN+PBO+BBP-H组。实验开始时所有动物均腹腔注射200 mg/kg DEN,第三周开始除DEN单独组外,其余3组动物均饲喂含0.5%PBO粉末饲料。第三周结束后进行三分之二肝脏部分切除术(PH)。BBP处理组动物第3周开始分别灌胃给药200或400 mg/kg BBP 10周。实验结果BBP-L组的大鼠肝癌癌前生物标记物GST-P阳性病灶的数量和面积显着低于DEN+PBO组。BBP处理组的Ki67阳性细胞率与DEN+PBO组相比也显着降低。此外,BBP处理组的细胞增殖核抗原基因Pcna表达量与DEN+PBO组相比明显降低,而抑制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dkn1b、p21、Rb1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其中BBP-H组基因Ccne1、Cdkn1b有统计学差异。另外,BBP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Tp53、Bcl2、Bax、Casp3、Casp8、Casp9的表达量与DEN+PBO组相比有升高趋势。其中BBP-H组的Casp8、Casp9有统计学差异。由此可见,在早期肝癌促进阶段,低剂量BBP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活性和激活凋亡信号通路,有效抑制GST-P阳性病灶的发展。同时,这些抑制作用可能通过调控停滞G1/S期相关基因Pcna,Cdkn1b、p21和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相关基因Casp8、Casp9的表达来实现。2.SD大鼠中晚期肝癌模型建立方法的筛选本章节对课题组前期利用DEN联合亚硝基吗啉(NMOR)建立的肝癌模型方法进行了比较,筛选了适合中晚期肝癌药效试验的新方法。方案一,200mg/kg DEN联合40ppm NMOR在20周内可以建立有100%变异细胞灶的早期肝癌模型,其存活率为100%。方案二,200mg/kg DEN联合40或80ppm NMOR间断性饮水给药10周饲养17周的方法,可建立35%的动物形成中晚期肝肿瘤的动物模型。方案三,200mg/kg DEN联合0.8mg/kg NMOR连续灌胃给药17周饲养24周,并加入PH的方法,可建立中晚期肝肿瘤发病率为100%,生存率55%,肺转移率55%的动物模型。由此可见,第三种方案虽然中晚期肝癌形成率较高,但是后期死亡率较高,影响中晚期肝癌形成后BBP的治疗时间。第二种方案,虽然中晚期肝癌形成率比第三种方案低,但是实验周期短、后期生存率较高,可为BBP处理赢得时间,适合于后期中晚期肝癌的药效试验。3.熊胆粉对中晚期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探讨4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3组:Cont组、DEN+NMOR组和DEN+NMOR+BBP-L组。实验开始时DEN+NMOR和DEN+NMOR+BBP-L组动物均腹腔注射200 mg/kg DEN,同时间断性饮水给药40或80ppm NMOR 10周,之后动物停止给药NMOR,DEN+NMOR+BBP-L组动物每天灌胃给200 mg/kg BBP 7周,实验共17周。结果BBP组的体重、肝重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DEN+NMOR组相比均没有显着差异。BBP组的GST-P阳性病灶和TUNEL阳性细胞率与DEN+NMOR组相比,也未见统计学差异。但是,BBP组的Ki67阳性细胞率与DEN+NMOR组相比显着降低。然而,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在两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这些结果提示BBP虽然对细胞增殖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对中晚期肝癌的发展没有显着的影响。综上所述,BBP在早期肝癌促进阶段,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增殖抗原Pcna表达量和调控停滞细胞周期基因Cdkn1b、Ccne1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表达来抑制早期肝癌癌前病灶的发生发展。但是到了中晚期,虽然可抑制细胞增殖活性,但对肝癌的发展无明显抑制作用。

杨天华[4](2019)在《体外刺激扩增培养的γδT细胞杀伤肝癌细胞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体外刺激扩增培养的γδT细胞杀伤肝癌细胞效果及机制探讨和体内验证。方法:1.肝素抗凝静脉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之后,在体外分五组进行刺激扩增,实验对照组分两组,一组只加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另一组加植物血凝素(phytohaemagglutinin,PHA),实验组加磷酸化抗原1-羟基-2-甲基-2-丁烯-4-基-4-二磷酸(1-Hydroxy-2-methyl-2-(E)-butenyl 4-diphosphate,HDMAPP)、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ZOL)和结核分枝杆菌耐热抗原(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eat resistant antigen,Mtb-HAg),其中PHA主要刺激活化αβT细胞,HDMAPP、ZOL、Mtb-HAg刺激活化γδT细胞。各组分别加入IL-2发挥维持增殖的作用。并实时镜下观察形态变化。2.流式测定体外培养12天后对照组和实验组中γδT细胞在T细胞中所占比例。细胞毒实验,选择γδT细胞作为效应细胞,Hep G2细胞为靶细胞,流式测定并比较体外刺激扩增培养后效靶比分别为0:1,10:1,40:1时的杀伤率。活细胞工作站观察杀伤作用的动态变化。3.探讨γδT细胞杀伤机制,使用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活化性受体NKG2D(natural-killer group2,member D,NKG2D)阻断剂阻断效应细胞识别靶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ERK)1/2的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阻断胞内信号途径。4.分两批建立裸鼠肿瘤模型,绘制瘤体生长曲线,小动物成像仪检验成瘤效果,验证γδT细胞的体内杀伤作用。结果:γδT细胞在T细胞中约占1-10%,流式测定PBMC中γδT细胞在T细胞中的比例为(4.64±0.37)%,在正常范围内。体外刺激扩增培养γδT细胞至12天时,三个实验组中γδT细胞均出现大量扩增,扩增效率可达90%,实验组和对照组表现出明显地差别(P<0.01),其中HDMAPP和ZOL刺激扩增起来的γδT的比例明显高于Mtb-HAg组(P<0.05)。在杀伤实验中,随着效靶比增加,杀伤效果也递增,实验组ZOL刺激扩增的γδT细胞杀伤率明显高于HDMAPP组和Mtb-HAg组(P<0.05)。在活细胞工作站下观察到动态的杀伤过程,在图像中靶细胞可见明显萎缩、坏死。阻断实验中验证了NKG2D阻断剂和ERK1/2信号通路阻断剂的阻断作用,其中,运用PD98059后且效靶比为40:1时,各实验组均出现杀伤阻断作用,可见PD98059阻断作用强于NKG2D阻断剂(P<0.05)。三组实验组中,在HDMAPP组中,当效靶比为40:1时,NKG2D阻断剂表现出了明显地阻断杀伤的作用(P<0.05)。在ZOL组中,当效靶比为10:1时,运用PD98059处理效应细胞后,表现出了明显地阻断杀伤的作用(P<0.05),更进一步说明了PD98059的主要阻断作用,也可以说明在效应细胞杀伤肝癌细胞时,胞内信号途径起重要的作用。体内实验验证了γδT细胞的杀伤作用。根据肿瘤生长曲线,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细胞治疗后出现差异(P<0.05),且小动物成像仪中对照组出现肿瘤,而实验组中却没有显示肿瘤信号。结论:HDMAPP、Mtb-HAg和ZOL可实现体外刺激扩增γδT细胞的目的,其中HDMAPP和ZOL扩增效率可达90%以上。HDMAPP、Mtb-HAg和ZOL刺激扩增起来的γδT细胞对Hep G2均有杀伤作用,ZOL和Mtb-HAg刺激扩增起来的γδT细胞杀伤率高于HDMAPP组。比较而言,ZOL扩增效率高,杀伤肿瘤细胞效果好。

管阳[5](2018)在《局部应用纳米金—阿霉素颗粒联合不可逆电穿孔(纳米刀)治疗大鼠肝癌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SD大鼠McA-RH7777细胞肝癌模型的可行性、模型稳定性和对动物实验的影响;评价改良型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给药的方法安全性及可行性,提供一种更简单、安全的大鼠的肝动脉插管技术。评价纳米刀能否促进载纳米金-阿霉素颗粒进入肝癌细胞、能否促进阿霉素在肝癌细胞内释放,纳米金-阿霉素颗粒与纳米刀联合应用治疗原发肝癌是否有协同增效作用。资料与方法:将SD大鼠麻醉后于肝脏注射种植McA-RH7777细胞,测量瘤体长径,对肿瘤组织行HE染色,VEGF免疫组化检测。行改良型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给药法插管,记录整个操作时间、术中术后大鼠状态。将成功建模的25只SD大鼠随机分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碘油组、碘油阿霉素组、碘油纳米金-阿霉素颗粒组、碘油纳米金-阿霉素颗粒+纳米刀组。建模后9天行对应治疗。各组大鼠建模后7天、14天行CT和MR检查。建模后14天取血检测ALP、ALT、AST、CREA、UREA,处死大鼠,对肿瘤组织行HE、TUNEL染色病理检测,CD31、KI67、VEGF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肝癌模型实验成瘤率90%,肿瘤于种瘤后2周内生长速度较快,第三周内肿瘤瘤体有回缩现象。大鼠经改良型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给药成功率100%,操作时间24.7±9.7min,术后活动状态均正常。建模后14天,空白对照组肿瘤长径23.3±±4.4mm、碘油组肿瘤长径17.2±1.7mm、碘油阿霉素组肿瘤长径15.6± 1.9mm、碘油纳米金-阿霉素颗粒组肿瘤长径11.2±1.9mm、碘油纳米金-阿霉素颗粒+纳米刀组肿瘤长径10.8±1.5mm,各组间肿瘤长径统计学有显着差异性(P=0.00);各组大鼠建模后14天血液ALP、ALT、AST、CREA、UREA检测结果未见显着差异性(P>0.05)。肿瘤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示,各治疗组治疗后均较空白对照组对肿瘤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以碘油纳米金-阿霉素颗粒+纳米刀组最为明显。结论:注射地塞米松建立SD大鼠McA-RH7777肝癌模型是一种可行的、稳定的、安全的大鼠肝癌模型制造方法。改良型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给药法效率高、安全、可行。碘油纳米金-阿霉素颗粒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碘油栓塞和化疗栓塞,联合应用纳米刀的方法能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载药纳米颗粒可以穿过发生可逆电穿孔的细胞膜进入肿瘤细胞内,通过释放化疗药于细胞内部,并且是安全的、可行的。

刘洋,李桂英,赵相轩,卢再鸣,郭启勇[6](2015)在《中药结合介入手段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介入方式治疗肝癌以创伤小、局部作用明显等优势成为非手术治疗肝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因药物疗效、肝癌的生物学特性等原因,其疗效不尽如人意。中药与介入手段结合治疗肝癌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治疗方式的角度,回顾了近十年来中药结合介入手段治疗肝癌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指出中药结合介入手段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独特优势。

曾宪春[7](2013)在《诱发性大鼠肝癌演变过程的DSCT全肝灌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对大鼠进行全肝DSCT灌注(CTperfusion imaging CTPI, CTPI)扫描,探讨DSCT应用于大鼠全肝灌注的可行性。2.通过改变扫描参数、对比剂剂量及注射流速等,从而优化出大鼠DSCTPI扫描及造影剂注射方案,得到大鼠DSCT全肝灌注成像的方法学及质量控制,为后期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3.通过DEN诱发建立大鼠肝炎-肝硬化-肝癌模型并进行CTPI研究,在病理条件下,观察不同发展阶段中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结节及肝癌的CTPI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及其灌注参数变化,并与病理对照,探讨CTPI对大鼠肝癌模型不同病理阶段的监测价值,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材料和方法]第一部分:选取清洁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行新双源CT平扫及灌注扫描。平扫每只大鼠均固定电流为300mAs,选择120kV、100kV、80kV、70kV等不同的管电压扫描,之后评价其图像的平均CT值,噪声、SNR、 CNR及图形质量评分等。全肝灌注扫描采用Body VPCT方案,370mg I/ml碘对比剂生理盐水稀释3倍,高压注射器经鼠尾静脉注入。采用不同的对比剂量(1.0ml、2.0ml)和不同的注射流速(0.1ml/s、0.2ml/s、0.3ml/s0.4ml/s)进行两两组合,每只实验鼠共进行8次不同条件下的灌注成像,两次灌注间隔24h以上。将原始数据通过PACS导入MMWP工作站后,打开灌注软件VPCT Body,调入灌注数据,勾画感兴趣区后,自动生成ALP、 PVP、 HPI图及相关数据,以及各个感兴趣区的TDC。第二部分选取清洁健康雄性SD大鼠160只,随机分成2组:A组实验组130只,B组对照组30只。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分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肝癌组,肝细胞结节组,肝纤维组又根据中国肝病学会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纤维化分类标准分为1-4期(S1-4)。实验组用0.2%DEN按照体重0.2m1/100g标准灌胃,每周一次,其余时间0.02%的DEN溶液自行饮用。对照组采用相同方法,用纯净水给予灌胃及饮用。自第8周末起,每周实验组5只,对照组2只常规CT平扫及CT全肝灌注扫描。在MMWP工作站打开灌注软件VPCT Body,处理、分析血流量(blood volume flow 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肝动脉灌注量(Arterial liver perfusion,ALP),门脉灌注量(portal venous perfusion, 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 HPI)等。根据最大斜率法生成灌注伪彩图,观察肝脏血流灌注情况。[结果]第一部分I、除2只SD大鼠麻醉死亡外,共10只SD大鼠经平扫及灌注扫描后,测得不同kV下,各图像的平均CT值,噪声、SNR、CNR及图形质量评分;成功测量到不同造影剂量和注射流速下的肝脏灌注参数。2、固定管电流300mAs,随着kV的下降,CT值无明显差异,图像SD逐渐升高;SNR逐渐降低,但CNR和常规认识相反,呈轻度升高。3、发现对比剂量为1ml时,注射流速0.1ml/s测得的ALP和PVP较低;流速提高到0.2m1/s以后,ALP、PVP呈上升的趋势;流速从0.2ml/s增加到0.4ml/s, PVP仅略有增加,并无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对比剂的量增为2ml时,随着流速的升高,ALP无显着变化,而PVP先是随着流速的升高而升高,于流速为0.3ml/s时达到高峰,随后在0.4ml/s时开始下降。第二部分1、实验组130只SD大鼠,CT扫描前因诱导剂毒性死亡31只(7只被同类吞食),灌胃误入气管死亡2只。因鼠尾动脉穿刺失败只做CT平扫3只,CT平扫及全肝灌注成功94只。2、病理检出:肝纤维化31只(S1期7只,S2期7只,S3期9只,S4期8只);早期肝硬化28只;肝细胞结节11个,其中,RN8个,DN2个;HCC57个(包括HCC52个中,胆管细胞癌3只,混合癌2只)。其它:4只动物出现血性腹水,3只出现双肺转移,2只并发肝脏脓肿及肺脓肿,3只并发腹壁疝。CT灌注对肝细胞结节及肝癌的检出:CT灌注94只,均发现灌注异常。结合病理结果及灌注参数的改变,回顾性分析诊断:肝纤维化31只(S1期7只,S2期7只,S3期9只,S4期8只);早期肝硬化28只;其中35只发现病灶65个,肝细胞结节10个,HCC55个(漏诊的1个肝细胞结节及2个HCC病检肉眼观均为芝麻大小,并靠近血管,CT灌注未发现)。其它:4只动物出现血性腹水,3只出现双肺转移,2只并发肝脏脓肿及肺脓肿,3只并发腹壁疝。3、肝纤维化各阶段与对照组各灌注参数比较:肝纤维化各阶段ALP无统计学差异(p>0.05);PVP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呈下降趋势;TLP(肝总灌注量)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呈下降趋势。两两比较发现:轻度肝纤维化组与对照组各灌注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重度肝纤维化组与对照组除BV外各灌注参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重度肝纤维化组除BV外各灌注参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4、肝硬化组与对照组各灌注参数比较:肝硬化组BF, BV, PVP, TLP,总体呈下降趋势;ALP, HPI, MTT,总体呈上升趋势。5、肝癌组与对照组各灌注参数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各参数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各组参数均存在差异(p<0.05);病灶中心与远处肝组织、病灶边缘与远处肝组织各灌注参数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病灶中心与边缘的ALP、TLP无统计学差异,而PVP有差异(p<0.05),HPI亦有差异(p<0.05)。6、肝癌组、肝细胞结节组及对照组比较:各灌注参数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各参数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对照组肝实质与实验组不同位置参数均存在差异(p<0.05);RN与DN、 RN与HCC、DN与HCC各灌注参数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RN-DN-HCC,可见BF、BV、ALP、 TLP、HPI、MTT逐渐上升趋势,PVP逐渐下降趋势。与DN相似,HCC灌注值更高,即HPI、MTT显着升高,ALP显着增加,PVP明显下降。因而ALP增加弧度与MTT和HPI可能是鉴别肝脏良恶性结节的较有价值的灌注指标。[结论]第一部分1、新DSCT可应用于SD大鼠的全肝灌注扫描,SD大鼠肝脏扫描最优化管电流及管电压为:70kV和300mAs。2、用斜率法进行新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时,造影剂量和注射流速对ALP,PVP有影响,而HPI相对较稳定,受二者影响较小。从安全性和准确性来考虑,对比价量用1ml、注射速率0.2ml/s最适合SD大鼠新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第二部分1、DEN诱发性大鼠HCC是一种简便易行、诱发率高,经历了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结节、HCC的病理变化过程,与人HCC的发生过程相似,适合进行影像学研究的HCC动物模型。2、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结节-HCC演变过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可定量测量肝脏动脉、门脉等的血流量。3、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结节-HCC演变过程中,存在PVP、HPI、TLP、 BV降低及MTT延长、ALP呈上升趋势,而BF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提示根据灌注参数变化可能为肝纤维化患者分期或病情动态变化提供依据。4、肝纤维化阶段,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变化净增值PVP最大,提示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中,PVP诊断效价最高。能为中、重度肝纤维化的早期检出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5、肝硬化时期,各参数出现相对较缓改变的平台期,该期各参数变化斜率较小,为患者病情稳定或可能恶变提供依据。6、从RN到DN,再到HCC,ALP、HPI及MTT变化净增值较其它参数大。提示ALP、HPI及MTT净增弧度对诊断及鉴别肝脏良恶性结节价值较大。

袁友红[8](2013)在《大鼠肝癌模型磁共振功能成像及HIFU术后差异蛋白组学》文中认为第一部分二乙基亚硝胺诱导SD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的建立目的:探讨二乙基亚硝胺诱导SD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的成功率与特征。材料与方法:SD大鼠128只,年龄4-5周,雄性,体重150-180g。采用纯度99.9%二乙基亚硝胺(DEN),每周以20mg/kg分3次腹腔注射。每周测大鼠体重并于Ow、8w、12w、14w进行超声检查,每期随机处死5只进行病理检查。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4周建立肝癌模型72例,成功率56.25%。开始诱导后8w±1w、12w±1w、14w±1w基本达到肝硬化早期、晚期、肝癌阶段。诱导过程体重变化差异具统计学意义(F=54.79,P<0.001)。结论:二乙基亚硝胺可以建立较稳定而理想的肝硬化及肝癌模型,且大鼠体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鼠病程的发展。第二部分SD大鼠肝癌模型磁共振DWI及SWI及HIFU术前后DWI特征目的:探讨大鼠肝硬化早期、肝硬化晚期及肝癌模型DWI、SWI特征及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前后评估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SD大鼠128只建立肝癌模型72只,在开始诱导(Ow)、8w.12w、14w分别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及DWI、SWI动态检测,40只资料资料完整入组分析;23只大鼠模型HIFU术后24h DWI、SWI检查与非HIFU治疗组47只对照分析;10只大鼠诱导过程与HIFU后SWI资料进行动态分析。诱导过程以及HIFU术后10天分别处死部分大鼠进行病理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正常肝实质、肝硬化早期、肝硬化晚期、肝细胞癌DWI信号逐渐升高,肿瘤活性部分多为高信号,坏死区呈相对低信号,b=50s/mm2总体ADC有显着性意义(2645.18±369.97,2008.65±691.87,1679.50±206.16与2453.65±861.64,F=4.341,p<0.05),肝硬化晚期-肝癌ADC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t=-2.82489, p<0.05); b=100s/mm2时总体ADC值变化没有显着性意义(2504.90±320.38,2185.90±455.91,1708.40±416.91与2284.30±223.18,Friedman检验,p=0.08)。b值分别为50s/mm2时或b=100s/mm2时,HIFU术前后肿瘤ADC值差异均没有显着性意义(2190.52±778.65,2115.39±633.08, t=0.35, p>0.05;2047.26±487.88,1889.33±547.17, Z=-0.882, p>0.05)。正常肝实质、肝硬化晚期、肝细胞癌SWI总体间差异没有显着性意义(14±2.9,25.6±6.0,34.6±±21.0,p>0.05)。结论:大鼠肝硬化、肝细胞癌DWI成像具有特征性,DWI成像在发现、诊断与追踪肝细胞癌以及HIFU治疗前后评估、随访中中具有重要价值。第三部分SD大鼠肝癌模型及HIFU术后流式细胞术和差异蛋白的检测目的:探索大鼠肝癌模型HIFU治疗的免疫与蛋白机制。材料与方法:SD大鼠肝癌模型72只,23只大鼠单结节模型接受1次或以上HIFU治疗并获得肿瘤标本、12只获血液标本,23只非HIFU治疗大鼠获肝细胞癌标本、6只获血液标本,分别进行流式细胞仪与差异蛋白组学检测,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行HIFU与非HIFU治疗组分析。结果:HIFU与非HIFU治疗组外周血CD4、8、28、25、FoxP3、 r-IFN、IL4、CD4/8、Th1/Th2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蛋白组学发现了26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鉴定15种非冗余蛋白质,与肝癌模型细胞的蛋白质谱相比较有5个蛋白在细胞中表达下调,21个蛋白表达上调。结论:HIFU治疗与不治疗组蛋白表达存在差异,上调、下调蛋白功能部分类似,提示HIFU治疗不完全可能导致残留肿瘤细胞侵袭转移活性增强,急需早期十预

张学彬[9](2009)在《厌氧菌联合介入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Buffalo大鼠移植型肝癌模型的生物学特点及影像表现目的评价一种新的大鼠原位肝细胞癌模型的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生物学特点变化及病理特征,促进大批量小动物肝细胞癌介入治疗研究。材料和方法将McA-RH7777细胞开腹直视下接种于30只Buffalo大鼠肝左或右叶。造模后第7和14天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分别取荷瘤大鼠各3只行病理检查。14天后荷瘤鼠14只分别经胃十二指肠动脉(7只)或静脉(7只)插管行肝动脉和门静脉造影,了解移植瘤DSA血供特点。其余10只荷瘤鼠长期观察生存状况。结果造模后第7天,MRI观察见30只大鼠均有肿瘤生长,肿瘤平均体积为19.53±15.65mm3;14天后增大到400.33±242.34 mm3。肿瘤在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呈结节状或明显不均匀强化。7例大鼠DSA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均有不同程度增粗扭曲,实质期呈结节状染色3例或环状不均匀染色4例。7只大鼠门静脉造影均无明显供血。肿瘤包膜完整,中央可见坏死。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甲胎蛋白呈强阳性表达。10只荷瘤大鼠平均生存期为50.80±4.44天。结论Buffalo大鼠McA-RH7777肝细胞癌,具有同人类肝细胞肝癌相似的MRI和DSA表现,非常适于进行大批量的介入治疗实验研究。第二部分厌氧条件下长双歧杆菌对体外培养的McA-RH7777肝癌细胞生长及VEGF表达的影响目的:探索厌氧条件下长双歧杆菌对体外培养的大鼠McA-RH7777肝癌细胞的毒性及对其VEGF表达及分泌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以大鼠肝癌细胞McA-RH7777为靶细胞,将McA-RH7777肝癌细胞分为两组,A组(厌氧培养条件下加入长双歧杆菌)和B组(单纯厌氧培养)。处理后肝癌细胞6h、12h、24h、48h、72h后,利用WST-1比色法测定长双歧杆菌对癌细胞毒性(OD值)。应用ELISA测定上清液中0h、12h、24h、48h、72h VEGF蛋白含量,使用RT-PCR法分析厌氧培养72h后两组细胞VEGFb表达水平。结果:将长双歧杆菌加入体外培养的McA-RH7777肝癌细胞中显示出细胞毒性和对该细胞系的抑制效应。作用12h后,细胞生长开始出现停滞呈球形;细胞浆内出现颗粒状物。72h后培养液内细胞碎片出现。厌氧培养条件下,细胞损伤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A组毒性更大,48小时后两组OD值具有显着差异。上清液中VEGF蛋白含量在0h、12h、24h、48h、72h时两组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72小时后A组厌氧培养的细胞VEG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组。结论:在厌氧条件下长双歧杆菌对体外培养的McA-RH7777肝癌细胞具有明显毒性。癌细胞VEGF mRNA表达上调,但上清液中总VEGF含量在各时间点均未见显着增高。第三部分MRI检测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标记长双歧杆菌和C.novyi-NT的实验研究目的探索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长双歧杆菌或C.novyi-NT及采用MRI检测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体外实验中四组不同组分的培养管厌氧条件下培养:(1)B.longum-SPIO组(n=6):PYG液态培养基+B.longum+SPIO;(2)Free-SPIO组(n=6):PYG液态培养基+SPIO;(3)B.longum组(n=6):PYG液态培养基+B.longum;(4)Medium组(n=6):PYG液态培养基。厌氧培养72小时后B.longum-SPIO和B.longum组取材行透射电镜和普鲁士蓝染色。各组培养管行T2* mapping和T2 mapping MRI扫描,并重建出R2*mapping和R2 mapping,测量R2*和R2值。同样的处理方法(RCM培养基)用来标记和检测C.novyi-NT。建立Baffulo大鼠肝癌皮下瘤模型及肝原位瘤模型各8只用于体内实验。大鼠皮下瘤直接瘤内注射B.longum-SPIO(28μg Fe/ml)及Free-SPIO(28μg Fe/ml)各l ml。大鼠种植性肝癌静脉注射B.longum-SPIO(28μg Fe/ml)各1 ml。15天后检查MRI信号改变及病理切片普鲁士蓝染色检测瘤内是否有铁颗粒存在。结果标记SPIO后B.longum活性没有受到明显影响。电镜见细菌体内形成较大铁颗粒,普鲁士蓝染色可见细菌铁染色明显。B.longum-SPIO R2*值明显高于Free-SPIO值(P<0.001),而B.longum R2*值同培养基R2*值无显着差异(P>0.05)。在R2上Free-SPIO信号值明显高于B.longum-SPIO值(P<0.001),而B.longum同培养基R2值无明显差异(P>0.05)。通过B.longum-SPIO和Free-SPIO比较发现在铁浓度相同情况下,B.longum-SPIO的R2*值明显高于Free-SPIO R2*值。相反,Free-SPIO R2值明显高于B.longum-SPIO R2值。B.longum-SPIO R2和R2*效应同细菌数呈线性关系。R2*效应斜率是R2效应斜率的31.25倍。Free-SPIO浓度同R2*效应亦呈线性关系,其R2*效应的斜率仅为R2效应斜率的1.99倍。C.novyi-NT也有类似的表现。大鼠肝癌皮下瘤显示注射B.longum-SPIO瘤体在R2*上信号明显高于注射Free-SPIO的瘤体,而R2信号则明显低于注射Free-SPIO的瘤体。尾静脉注射B.longum-SPIO后T2WI显示瘤体内见散在低信号区。T2*WI显示瘤体内低信号较T2WI更加明显。铁染色后坏死区内广泛存在铁染色颗粒,有些区域见聚集的与细菌形态一致的杆状铁染色颗粒。结论SPIO可以用来标记长双歧杆菌和C.novyi-NT并带来分布改变,同时引起相应的R2和R2*效应改变,并可以用来示踪瘤内长双歧杆菌或C.novyi-NT。第四部分长双歧杆菌联合化疗及经皮无水酒精注射治疗Buffalo大鼠皮下移植肝癌目的:探索长双歧杆菌治疗联合化疗及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治疗Buffalo大鼠皮下McA-RH7777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材料和方法:建立40只Buffalo大鼠皮下肝癌动物模型,14天后随机分为四组:对照(Control)组(C组,n=10);长双歧杆菌溶瘤(B.longum)组(B组,n=10);经皮无水酒精注射和丝裂霉素化疗疗(Ethanol+MMC)组(EM组,n=10);长双歧杆菌溶瘤联合经皮无水酒精注射及丝裂霉素化疗(Ethanol+B.longum+MMC)组(EBM组,n=10)。在3、6、9、12、15天行磁共振检查计算瘤体积及相对瘤体积,比较瘤体增长情况。15天后处死全部大鼠行病理,免疫组化及细菌培养。结果:40只Buffalo大鼠肿瘤模型全部建模成功。处理后C组和B组瘤体持续生长,而EM组和EBM组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瘤体积缩小。经两两比较后发现C组同B组之间相对瘤体积没有显着差异,同EM组或EBM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EM的相对瘤体积同EBM的相对瘤体积也有显着差异。经EM处理后VEGF表达明显增强,加用B.longum处理后表达减弱,单独应用B.longum并未见VEGF表达明显减弱。6只EM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腹泻。EM组1例,EBM组2例出现皮肤坏死。各脏器尸检时均未见有脓肿形成。革兰氏染色显示长双歧杆菌可在肿瘤坏死区内聚集生长,呈片状,分布相对局限。处死后细菌培养见瘤组织内有大量细菌,而肝、肺、心、肾脏和脾脏均未见明显菌落形成。结论:长双歧杆菌联合经皮无水酒精注射及化疗可有效抑制大鼠McA-RH7777肝细胞癌生长,长双歧杆菌在瘤内定植繁殖可能会减低局部VEGF表达。第五部分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无毒诺氏梭菌孢子瘤内注射治疗兔VX2肝癌目的:探索无毒诺氏梭菌孢子(C.novyi-NT)联合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新西兰大白兔兔VX2肝癌的疗效。材料和方法:将无毒诺氏梭菌孢子经过至少14天厌氧培养产孢并纯化后备用。制作新西兰大白兔VX2肝癌模型40只,MRI确定肿瘤存在并测量肿瘤大小,随机分成4组,即假手术组(A组,n=8)、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组(B组,n=8)、动脉化疗栓塞加瘤内注射C.novyi-NT组(C组,n=12)、瘤内注射C.novyi-NT组(D组,n=12)。C、D两组处理后1、3、7、14天各处死一只动物取材(每个肿瘤随机取3枚组织块)行细菌培养,1微升组织块匀浆厌氧培养检测瘤内定植的活菌。各组于治疗后21天时行MRI复查并各处死2只行病理检查及细菌培养。每组6只长期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成功培养和纯化诺氏梭菌孢子。所有动物完成所有相应治疗操作。处理后21天四组相对肿瘤体积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x2=18.74,P<0.001,Kruskal-Wallace H test)。四组间坏死比例相比C组>B组>D组>A组,四组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Kruskal-Wallace test)。A、B、C、D四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0.83±3.98天、63.33±4.57天、86.50±2.93天和44.67±2.81天。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曲线显示C组累计生存率明显比其它三组明显增高。C组和D组在瘤内注射C.novyi-NT孢子后24小时即可在瘤内检测出活菌,3天后活菌数明显增加,至14天时达到最高峰,随后活菌数稍有减少。TACE结合C.novyi-NT瘤内注射组肿瘤呈较硬结节,瘤组织切面呈淡黄色,镜下肿瘤坏死程度和范围明显较其它三组明显。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C.novyi-NT瘤内注射显增加肿瘤坏死,缩小瘤体,延长荷瘤兔生存期。结论一、Buffalo大鼠McA-RH7777肝细胞癌具有同人类肝细胞肝癌相似的MRI和DSA表现,非常适于进行大批量的介入治疗实验研究。二、在厌氧条件下,长双歧杆菌对体外培养的McA-RH7777肝癌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并可能对癌细胞VEGF表达产生影响。三、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可以用来标记长双歧杆菌及诺氏梭菌孢子,并引起明显的磁共振信号的变化。四、长双歧杆菌可在无水酒精制造的坏死区内大量繁殖,长双歧杆菌联合无水酒精和化疗可有效抑制大鼠McA-RH7777肝细胞肝癌生长,长双歧杆菌在瘤内生长繁殖可能通过破坏和杀灭瘤内乏氧细胞有效抑制由于乏氧引起的VEGF的表达和分泌。五、TACE联合C.novyi-NT孢子治疗兔VX2肝癌可有效增加肿瘤坏死,缩小肿瘤体积,延长动物生存期。TACE可在短时间内增加C.novyi-NT孢子在肿瘤内的定制增殖。创新点一、在国内首次采用McA-RH7777细胞建立大鼠肝癌模型并对其MRI、DSA及病理特点进行描述。二、首创采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标记长双歧杆菌及诺氏梭菌孢子(C.novyi-NT),并描述了相应磁共振信号的变化。三、首次采用厌氧菌(C.novyi-NT或B.longum)同介入治疗手段(TACE或PEI)结合治疗实验性肝癌。四、厌氧菌对厌氧区乏氧肿瘤细胞的破坏可能导致乏氧引起的VEGF表达和分泌减少,这一作用可能是其抗肿瘤间接作用的机制之一。

钱骏,Vossoughi Daryusch,Oppermann Elsie,Vogl Thomas,冯敢生[10](2006)在《血管生成抑制剂烟曲霉素衍生物在介入治疗肝细胞癌实验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合肝动脉灌注血管生成抑制剂合成的烟曲霉素衍生物(TNP470)治疗ACI大鼠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在20只雄性ACI大鼠肝包膜下移植MorrisHepatoma3924A肝癌小瘤块(2mm3),移植术后第13天时进行MR检查,测量肿瘤体积V1,第14天时,在荷瘤大鼠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插管至肝动脉而采取以下介入治疗方案:治疗组:碘化油(0.1ml)+丝裂霉素(0.1mg)+TNP470(5.0mg)(10只);对照组:碘化油(0.1ml)+丝裂霉素(0.1mg)(10只)。治疗后再次进行MR检查测量肿瘤体积V2,比较肝肿瘤体积变化(V2/V1)。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大鼠经介入治疗前后的肝肿瘤平均体积分别为0.04cm3和0.15cm3以及0.04cm3和0.34cm3。治疗组和对照组肿瘤体积平均增长倍数(V2/V1)分别为4.11和9.14。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明显抑制肝肿瘤体积的增长(P<0.01)。结论在ACI大鼠肝细胞癌模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合肝动脉灌注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抑制肝肿瘤体积的生长。

二、ACI大鼠肝细胞癌模型在介入治疗实验中的初步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I大鼠肝细胞癌模型在介入治疗实验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Sigma1R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影响及肝细胞癌中SNHG1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
Sigma1R 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影响
    第一章 背景概述
        1.1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概述
        1.2 Sigma1R概述
        1.2.1 Sigma1R的发现及其分子药理学特征
        1.2.2 Sigma1R的结构和定位
        1.2.3 Sigma1R的分子功能
        1.2.4 Sigma1R作为配体伴侣
        1.2.5 Sigma1R的人类遗传学研究
        1.3 Sigma1R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1.4 ALS与脊髓运动神经元
        1.5 转录组分析
        1.6 电生理记录在研究神经元特性中的应用
        1.6.1 动作电位
        1.6.2 mEPSC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1.7 神经元功能与神经元膜表面各种通道的关系
    第二章 Sigma1R敲除影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转录组分析及验证
        引言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试剂配制和用具预处理
        2.2 实验方法
        2.2.1 大鼠组织样本转录组测序分析
        2.2.2 大鼠脊髓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
        2.3 分析结果
        2.3.1 数据产出及质控
        2.3.2 差异基因分析
        2.3.3 上调基因功能注释
        2.3.4 下调基因功能注释
        2.3.5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验证
        2.4 小结与讨论
        2.4.1 上调基因的KEGG富集功能促进神经损伤
        2.4.2 下调基因的KEGG富集功能影响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过程
        2.4.3 上调基因的GO富集功能增强神经元和外周神经发育
        2.4.4 下调基因的GO富集功能影响神经递质水平和突触功能
    第三章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
        引言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3.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动物的基因组提取
        3.2.2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数量的影响
        3.2.3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突触数量的影响
        3.2.4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3.3 实验结果
        3.3.1 Sigma1R敲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数量和面积都存在变化
        3.3.2 Sigma1R敲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胞体兴奋性突触数量存在变化
        3.3.3 Sigma1R敲除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电生理学功能特性的影响
        引言
        4.1 材料
        4.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4.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4.1.3 实验所需试剂配制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大鼠脊髓脑片的制备和细胞活力评估
        4.3.2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基本电生理性质的影响
        4.3.3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影响
        4.3.4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特性的影响
        4.3.5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后电流(PSC)的影响
        4.3.6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m EPSC的影响
        4.4 小结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肝细胞癌中SNHG1 的表达和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
    第五章 背景概述
        5.1 肝癌概述
        5.1.1 肝癌的形成机制
        5.1.2 肝癌相关的部分基因
        5.1.3 肝癌的筛查
        5.1.4 肝癌的治疗
        5.2 肝癌发生与miRNA
        5.2.1 微小RNA
        5.2.2 miRNA沉默基因表达的机制
        5.2.3 miRNA参与癌症发生的机制
    第六章 肝细胞癌中SNHG1 的表达研究
        引言
        6.1 材料
        6.1.1 主要数据库
        6.1.2 主要软件
        6.2 实验方法
        6.2.1 数据下载和组织
        6.2.2 基因表达分析
        6.2.3 功能分析
        6.2.4 代谢通路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RNA在 HCC中的表达
        6.3.2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6.3.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调控网络
        6.3.4 肝癌中差异表达基因所影响的代谢通路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肝细胞癌中SNHG1 的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
        引言
        7.1 实验材料
        7.1.1 主要数据库
        7.1.2 主要软件
        7.2 实验方法
        7.2.1 数据下载和组织
        7.2.2 ceRNA网络分析
        7.2.3 单变量生存分析
        7.2.4 单细胞分析
        7.3 实验结果
        7.3.1 肝癌中的生物相互作用网络
        7.3.2 肝细胞癌共表达基因的单因素生存分析
        7.3.3 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SNHG1 相关mRNA的表达
        7.4 小结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苦参碱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促进肝卵圆细胞向肝细胞分化以缓解肝细胞癌患者肝损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异常活跃Notch信号通路加重肝细胞癌患者肝损害并影响预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肝卵圆细胞转染 Notch1 siRNA 可降低干细胞特性,促进向肝细胞分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苦参碱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诱导肝卵圆细胞向肝细胞分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苦参碱在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中缓解肝损害并抑制 Notch信号通路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肝卵圆细胞与肝脏疾病
    参考文献
综述二 Notch信号通路对各种肝病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熊胆粉对不同时期SD大鼠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肝癌的发生及防治
        1.1 肝癌
        1.2 肝癌的发病病因及机制
        1.3 肝癌的诊断方法
        1.4 肝癌的治疗方法
    2 肝癌模型建立
    3 熊胆粉及药理作用
        3.1 熊胆粉
        3.2 熊胆粉的抗肿瘤作用
        3.3 熊胆粉的其他药理作用
第2章 引言
第3章 熊胆粉对大鼠早期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设备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体重、肝重量及临床状态
        2.3 病理组织学检查
        2.4 免疫组织学检查
        2.5 分子生物学检查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体重、肝重量及临床状态
        3.2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3.3 免疫组织学检查结果
        3.4 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4章 SD大鼠中晚期肝癌模型建立方法的筛选
    1 建立模型方法
        1.1 第一种方法
        1.2 第二种方法
        1.3 第三种方法
    2 数据分析
    3 不同制造模型方法的效果与讨论
        3.1 临床状态、体重及脏器重量的比较
        3.2 生存率的比较
        3.3 眼观变化的比较
        3.4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的比较
    4 讨论
    5 小结
第5章 熊胆粉对大鼠中晚期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探讨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设备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体重、脏器重量及临床状态
        2.3 病理组织学检查
        2.4 免疫组织学检查
        2.5 分子生物学检查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体重、肝重量及临床状态
        3.2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3.3 免疫组织学检查结果
        3.4 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6章 讨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

(4)体外刺激扩增培养的γδT细胞杀伤肝癌细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附图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主要试剂配制及操作方法
附录C 个人简历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E 综述
    参考文献

(5)局部应用纳米金—阿霉素颗粒联合不可逆电穿孔(纳米刀)治疗大鼠肝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SD大鼠McA-RH7777细胞肝癌模型的建立及特点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第二部分 改良型大鼠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给药的方法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第三部分 局部应用纳米金-阿霉素颗粒联合不可逆电穿孔(纳米刀)治疗大鼠肝癌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中药结合介入手段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实验
2 临床研究
3 总结及展望

(7)诱发性大鼠肝癌演变过程的DSCT全肝灌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大鼠全肝CT灌注扫描参数的优化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诱发性大鼠肝癌演变过程的全肝CTPI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两个部分综合的创新性自评
两个部分综合的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在读期间主持及参与科研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奖励
致谢

(8)大鼠肝癌模型磁共振功能成像及HIFU术后差异蛋白组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二乙基亚硝胺诱导SD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的建立
    2.1 一般资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诱导方法
        2.1.3 检测技术及评价方法
        2.1.4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SD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磁共振DWI及SWI及HIFU术前术后DW #I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一般资料
        3.1.2 肝细胞癌模型的建立
        3.1.3 HIFU治疗方法
        3.1.4 MR检查
        3.1.5 病理检查
        3.1.6 实验设计
        3.1.7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肿瘤模型建立与分组情况
        3.2.2 肿瘤MRI表现
        3.2.3 病理表现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SD大鼠肝癌模型及HIFU术后流式细胞术和差异蛋白的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一般资料
        4.1.2 SD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
        4.1.3 HIFU手术
        4.1.4 流式细胞检测技术
        4.1.5 蛋白组检测方法
        4.1.6 病理检查
        4.1.7 研究分组
        4.1.8 统计学处理
    4.2 结果
        4.2.1 病理表现
        4.2.2 流式细胞术结果
        4.2.3 HIFU术后蛋白质差异蛋白表达情况
    4.3 讨论
    4.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工作和论文发表情况

(9)厌氧菌联合介入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和缩略语对照表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Buffalo大鼠移植型肝癌模型的生物学特点及影像表现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动物
        2.3 细胞及培养
        2.4 建立Buffalo大鼠移植型肝癌模型
        2.5 MRI检查
        2.6 胃十二指肠动静脉插管
        2.7 DSA检查
        2.8 病理学检查
        2.9 生物学行为及生存期观察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McA-RH7777细胞培养及Buffalo大鼠移植型肝癌模型
        3.2 Buffalo大鼠移植型肝癌生物学行为、体重改变及生存期
        3.3 MRI表现
        3.4 DSA表现
        3.5 病理学检查
    4 讨论
        4.1 McA-RH7777细胞株特点
        4.2 建立Buffalo大鼠原位肝细胞肝癌的意义
        4.3 McA-RH7777细胞混合Matrigel建立Buffalo大鼠原位肝细胞肝癌的优点
        4.4 Buffalo大鼠原位肝细胞肝癌生物学特点
        4.5 Buffalo大鼠原位肝细胞肝癌MRI表现特点
        4.6 Buffalo大鼠插管注意事项及DSA表现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厌氧条件下长双歧杆菌对体外培养的McA-RH7777肝癌细胞生长及VEGF表达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长双歧杆菌制剂
        2.2 McA-RH7777肝癌细胞
        2.3 细胞培养
        2.4 WST-1比色法测定长双歧杆菌对McA-RH7777细胞的毒性作用
        2.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VEGF蛋白含量
        2.6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VEGF和β-actin的表达。
        2.7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长双歧杆菌培养
        3.2 WST-1比色法检测长双歧杆菌对McA-RH7777细胞的毒性作用
        3.3 细胞形态观察
        3.4 ELISA分析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含量
        3.5 RT-PCR结果
    4 讨论
        4.1 厌氧菌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研究
        4.2 厌氧菌破坏乏氧癌细胞的可能性
        4.3 乏氧癌细胞诱导血管生成的机制
        4.4 肝细胞癌缺氧及血管生成
        4.5 长双歧杆菌对乏氧McA-RH7777肝癌细胞VEGF表达及分泌的影响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RI检测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标记长双歧杆菌和C.novyi-NT的实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细菌
        2.2 超顺磁性氧化铁
        2.3 长双歧杆菌PYG液体培养基
        2.4 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长双歧杆菌
        2.5 细菌活性克隆数检测
        2.6 电镜观察
        2.7 动物
        2.8 细胞及培养
        2.9 建立Buffalo大鼠移植型肝癌模型
        2.10 普鲁士蓝染色
        2.11 革兰氏染色
        2.12 MRI检测
        2.13 图像分析
        2.1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细菌培养及SPIO标记结果
        3.2 电镜观察
        3.3 普鲁士蓝染色
        3.4 细菌活性试验
        3.5 细菌模型MRI成像
        3.6 体内实验MRI成像
    4 讨论
        4.1 磁共振检测SPIO标记厌氧菌的意义
        4.2 SPIO标记长双歧杆菌(或C.novyi-NT)
        4.3 磁共振检测SPIO标记长双歧杆菌(或C.novyi-NT)体外磁共振信号变化
        4.4 磁共振检测SPIO标记长双歧杆菌体内磁共振信号变化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长双歧杆菌联合化疗及经皮无水酒精注射治疗Buffalo大鼠皮下移植肝癌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培养和大鼠皮下肝癌动物模型
        细菌
        细胞
        动物
        其它药物
        大鼠皮下肝癌动物模型建立
        2.2 处理方法
        2.3 MRI扫描
        2.4 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VEGF表达
        2.5 瘤内及内脏器官组织中细菌计数
        2.6 革兰氏染色
        2.7 疗效判定
        测量方法及体积计算:
        相对体积计算:
        2.8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效果
        3.2 肿瘤VEGF变化
        3.3 治疗安全性及肿瘤内细菌生长状况
    4 讨论
        4.1 歧杆菌的特性及抗肿瘤机制
        4.2 双歧杆菌抗肿瘤治疗的缺陷及克服措施
        4.3 联合治疗的疗效及可能机制
        4.4 联合治疗的安全性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无毒诺氏梭菌孢子瘤内注射治疗兔VX2肝癌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细菌孢子
        2.2 C.novyi-NT的培养和产孢
        2.3 C.novyi-NT的产孢条件
        2.4 孢子纯化
        2.5 细菌形态及孢子形态观察
        2.6 兔VX_2动物模型
        2.7 处理方法
        2.8 抗肿瘤疗效判定
        2.9 瘤内及正常组织活菌计数
        2.10 血浆生化及白细胞计数
        2.11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C.novyi-NT培养及孢子纯化
        3.2 TACE
        3.3 TACE联合C.novyi-NT瘤内注射治疗
        3.4 抗肿瘤效果
        3.5 肿瘤内细菌生长状况
        3.6 生化改变
        3.7 肿瘤大体及光镜下病理学改变:
        3.8 并发症及死亡原因
    4 讨论
        4.1 肿瘤缺氧带来的治疗问题及梭菌溶瘤治疗的历史
        4.2 关于C.novyi-NT孢子的特性
        4.3 联合治疗方式的选择
        4.4 疗效
        4.5 并发症及死亡原因探讨
        4.6 抗肿瘤可能的机制探讨
        4.7 TACE联合梭菌治疗存在的问题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综述 利用低氧的厌氧菌抗肿瘤治疗
发表论文
附件
致谢

(10)血管生成抑制剂烟曲霉素衍生物在介入治疗肝细胞癌实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肝细胞癌同种移植术:
    2.术前MR检查:
    3.介入治疗:
    4.术后MR检查:
    5.资料处理:
结果
讨论

四、ACI大鼠肝细胞癌模型在介入治疗实验中的初步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Sigma1R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影响及肝细胞癌中SNHG1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D]. 郑超然. 武汉大学, 2021(02)
  • [2]苦参碱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促进肝卵圆细胞向肝细胞分化以缓解肝细胞癌患者肝损害[D]. 史建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熊胆粉对不同时期SD大鼠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探讨[D]. 张梅. 西南大学, 2020(01)
  • [4]体外刺激扩增培养的γδT细胞杀伤肝癌细胞的研究[D]. 杨天华. 蚌埠医学院, 2019
  • [5]局部应用纳米金—阿霉素颗粒联合不可逆电穿孔(纳米刀)治疗大鼠肝癌的实验研究[D]. 管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8(09)
  • [6]中药结合介入手段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J]. 刘洋,李桂英,赵相轩,卢再鸣,郭启勇.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01)
  • [7]诱发性大鼠肝癌演变过程的DSCT全肝灌注研究[D]. 曾宪春. 昆明医科大学, 2013(02)
  • [8]大鼠肝癌模型磁共振功能成像及HIFU术后差异蛋白组学[D]. 袁友红. 中南大学, 2013(02)
  • [9]厌氧菌联合介入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D]. 张学彬. 复旦大学, 2009(04)
  • [10]血管生成抑制剂烟曲霉素衍生物在介入治疗肝细胞癌实验中的应用[J]. 钱骏,Vossoughi Daryusch,Oppermann Elsie,Vogl Thomas,冯敢生.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01)

标签:;  ;  ;  ;  ;  

ACI大鼠肝癌模型在介入治疗实验中的初步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