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伦理道德的基本问题

体育伦理道德的基本问题

一、体育伦理道德观的基本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孙媛[1](2021)在《身体哲学:竞技体育伦理之困与解惑》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对竞技体育伦理失范问题的追问与反思,缺乏对"身体"的全面解读,因此,难以挖掘失范的内在实质。笔者从身体宗教、身体功利、身体自由和身体器物的角度对竞技体育伦理形上、伦理扭曲、伦理博弈、伦理道德困惑问题展开多维度辨析,提出用"身道"思维建构竞技体育精神生态,用"身正"思维净化竞技体育伦理空间,用"身智"思维规避社会伦理焦虑风险的解惑之见。

朱晓林,葛翠柏[2](2021)在《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的伦理内涵与价值旨向》文中研究指明"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中国女排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象征和生动写照。研究阐释了中国女排精神的伦理内涵与特征,剖析了中国女排精神的实质,阐释中国女排精神的价值内涵与生成力量,厘清中国女排精神的伦理价值旨向。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层解读中国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思想力""崇高力""文化力""道德力",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个层面,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伦理价值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导向。

李宏斌,赵晨雨[3](2021)在《热点与演进:体育伦理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文中认为为更深入了解近二十年来我国体育伦理领域研究的发展概况。以2000-2020年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343篇核心期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和文献计量法,分别对体育伦理领域热点研究主题、关键作者、核心研究机构以及研究演进过程逐一进行分析,呈现我国近二十年来体育伦理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我国近二十年体育伦理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下波动趋势;领域内作者合作关系较弱,大多以个人为主体展开研究;体育伦理领域研究机构较为单薄,机构与机构之间合作程度较低,对我国体育伦理研究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主要研究热点是围绕着竞技体育伦理、学校体育伦理、体育文化伦理以及体育管理伦理等研究视角展开,研究热点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基础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以及缓慢发展阶段;当前,我国体育伦理领域研究大多以思辨研究范式为主,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但研究热点呈现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研究主体多元化。

李悠[4](2021)在《孔子“勇”德思想:理论溯源与实践应用 ——基于学校体育德育一体化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营养,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中明确指出要培养中小学生自信勇敢的良好品德。体育与德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体育承载着德育,德育又赋予体育更高的人生价值和诉求。中小学体育课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在体育课中将体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施行体育德育一体化教育,是培养中小学生自信勇敢良好品德的最佳途径。孔子,被尊为儒家创始人,作为“万世师表”,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早在数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勇”的思想。孔子曾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应该在道德修养中追求仁爱,在智力培育方面追求真理,在体育培育方面追求勇敢。仁、智、勇并称儒家的“三达德”。文章以孔子“勇”德思想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历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归纳整理了《论语》、《经书》、《儒书》、《子史》等文献着作中所记载的与孔子“勇”有关的言行;探寻孔子“勇”德思想内涵,并赋予孔子“勇”德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以期能够丰富和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推动中小学体育德育一体化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对孔子“勇”德思想的维度、特征、方法和路径进行分析,将“勇”德培育分成生理上的“勇气”和“血气”以及心理上的“不惧”与“知耻”。将“勇”德思想从认知、情感、意志和实践四个层面进行阐释,运用了循循诱“勇”、因才育“勇”、榜样之“勇”、以身践“勇”的方法与日常生活、讲学授道、为官从政的途径相结合对“勇”德进行了培育。2.基于学校体育德育一体化视角,将孔子“勇”德思想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相结合。提出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应用中的原则:适度原则、体验原则、“勇而好同”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安全原则。3.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方法有:语言激励、身体示范、身体实践、情景创造、挫折教育。4.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评价方法有: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

徐正旭[5](2020)在《法哲学视角下当代“体育成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学以成人”成为全球共同关注话题的背景下,聚焦当代中国体育成人实践,挖掘中国哲学中的经典修身理论资源,借鉴西方法哲学中的成人论证方法,以“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文化互鉴之方式,探索当代体育成人“何以可能、如何可能”两个基本问题,旨在回应如何在当代体育实践中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为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理论向导。为此,以当代体育成人症结为反思标靶,以培养完善的人格为目标,借鉴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教化理论,围绕黑格尔所秉持的“伦理收回道德”观点,紧扣当代中国成人之特质,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索体育成人的实现机制与现实化路径,研究认为:第一、当代中国体育成人的突出问题是“道德-伦理悖论”,它是现代性病症。一方面,“无伦理的道德”导致体育成人的原子化,难以避免“平庸之恶”;另一方面,“无道德的伦理”破坏平等交往关系,由此形成扭曲人格。通过“伦理回收道德”的方式回避“道德-伦理悖论”,从过去“以行动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实现体育道德向体育美德转变,这归因于:一方面,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优良文化传统不能中断;另一方面,这源于对西方自由主义导向下体育成人的原子化问题之反思。第二、体育成人机制就是通过体育实践把普遍意志转化为自我意志。在体育实践中,普遍意志与单个意志之间“为承认而斗争”,在斗争中实现和解,普遍意志被内化为自我行动要求,以此形成美德,并固化为人格,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目标。从法哲学角度讲,体育成人需要三个条件:(一)实践理性的奠基,保障体育实践中的道德规范推理所依赖的依据具有客观性;(二)实践理性的情景诠释,确保在具体情境中道德规范能够被合理的解释与应用;(三)实践理性的动机推动,引导道德观念向道德行动转化,实现“知行合一”。因此,基于条件(一),对体育成人“何以可能”证成;基于条件(二)(三),对体育成人“如何可能”进行分析。第三、体育之法具有客观普遍性。客观有效的体育之法能够为体育成人提供前提条件。从整体上讲,自然法为体育规范提供了理性基础与道德基础。从历时角度讲,体育之法经历了从伦理到道德、从外在到内在的转变;从体育之法的来源,可以划分为:(1)外在主义:体育之法源于外在社会诉求;(2)内在主义:内在主义又分为习俗内在主义与建构内在主义,前者认为体育之法属于“约定俗成”,后者认为体育之法源于实践者的道德反思;(3)诠释主义:体育之法源于平等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共识。基于对体育之法来源的分析,确立了体育成人的三个序阶:成物、成己与成人:体育成物旨在实现人与万物的统一;体育成己旨在实现个体与内在世界的统一;体育成人旨在实现自我与普遍他我的统一。第四、实践理性诠释与动机促成有赖于法权秩序、心灵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内在统一。体育法权属于一种新型人权,通过维护个人体育权利,为成人提供基础性保障;道德法促进个体形成善良意志,同时分化出正义与良知;但是道德具有主观性,容易生发道德虚无主义,滋生伪善;伦理法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统一,体育成人就是履行伦理实体对个体的规定性,把外在普遍意志转化为自我意志,以自我方式把普遍意志呈现出来。在抽象法与道德法环节中,成人皆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伦理法环节中,“我”在他者中成人,两个或更多的自由意志之间通过爱、法、团结的联合形成普遍意志:在家庭伦理中,体育维持了家庭伦理实体的存在;在伦理社会中,体育培养维系社会交往赖以所需的自由平等、竞争观念;在国家伦理中,体育塑造健康公民意识,培养爱国情操,形成国家认同观念。最后,从培养实践理性三个条件及当代体育成人特质角度,提出了体育成人的现实化路径:其一,重启体育启蒙,传授科学的健康知识,培育健康的生活观念;其二,对体育进行道德化改造,既要对传统体育进行现代化改造,还要对西方体育进行本土化改造,实现从知识论意义上的体育向生存论意义上的体育之转化;其三,倡导体育正义:首先,不断完善“举国体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体育成人提供精神动力;其次,国家要履行体育道德责任,实现分配正义与实质正义,为弘扬体育精神提供信仰力量。由此建议:要把体育之法融入家风、家教、教训之中,形成家庭美德;要把体育之法嵌入公序良俗之中,形成社会公德;要把体育之法所蕴含的理性精神构筑为认同与信仰的力量,让体育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潘晓露[6](2019)在《伦理学视角下运动竞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方各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运动竞赛事业如日中天。现今国内外运动竞赛中,中国的运动健儿在竞赛场上耀眼夺目,一次次夺得奖牌超越自我并取得优异成绩,不仅为国家添彩,且为民族争光,国人也因此而自豪。随着运动竞赛活动日益增多,竞赛过程中的一些道德失范问题被暴露出来,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弄虚作假、违纪肇事、挑衅报复等道德失范行为屡见不鲜,且运动员的体育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在不断变化,从而在运动竞赛中持续存在着大小不一的道德失范问题,促使竞赛道德呈现出繁杂且无章的现象。目前而言,运动竞赛越来越受政治目的、经济利益和职业活动的影响,导致运动员的名利心不断成长,与参与运动竞赛的初心相背离,在运动竞赛中其道德失范行为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运动竞赛的文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就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运动竞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在伦理学视角下对运动竞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表现进行研究,对运动员出现的道德失范行为进行归因,提出矫正运动竞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的行为的对策,以期对我国运动竞赛的文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研究结论如下:1.伦理是竞赛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行为价值是伦理的导向,而竞赛行为是行为价值的表现,因此伦理对运动竞赛中的行为具有约束和调节的作用。2.将运动竞赛中的运动员行为进行伦理归宿为作为思想观念和伦理规范的人道主义、作为人类永恒伦理诉求的公平与正义、运动员自身的责任感和运动员行为的自由性。3.根据运动竞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的时期,按时间顺序将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的具体表现划分为赛前失范、赛中失范与赛后失范三大类;赛前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有服用兴奋剂、年龄虚报、资格作弊,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有虚假比赛、挑衅报复、故意伤害、辱骂追打裁判,赛后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的典型是“偷笑门”事件。4.伦理学视角下以从社会伦理到个体道德为切入点对运动竞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进行归因,采用三分法将其细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宏观层面的原因是竞赛与政治关系、社会转型及法制的影响;中观层面的原因是管理制度的缺位和网络媒体的影响;微观层面的原因是运动员个人道德教育欠缺和运动员的责任感不足。5.伦理学视角下对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的矫正有宏观层面下对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进行调控、中观层面下加大对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管力度、微观层面下加强对运动员的伦理道德和责任的教育。宏观层面的调控有明确运动竞赛与政治的关系,推进二者间的良性互动;正确看待社会转型期的发展,更正运动员的思想观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伦理与法律共同协作。中观层面的监管是完善运动员队伍监管机制,合理运用奖惩制度;利用网络媒体监督运动员行为,加强竞赛道德宣传。微观层面的教育包括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促进运动员德智全面发展;培养运动员的责任感,提高运动员自我约束力。6.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表明,影响运动员出现道德失范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各个因素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其所带来的影响除了自身之外还有对运动员道德的审视和运动员失范行为的思考。

曾鸣[7](2017)在《体育伦理文化缺失研究》文中认为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体育伦理道德出现体育过度商业化、极端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成为驱动力的消极作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政府部门制定体育经济政策时的狭隘性和市场机制失灵。体育伦理道德建设一是要加强体育伦理制度建设;二是要加强体育产业组织的企业伦理文化建设;三是要建立与体育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伦理道德观。

汪全先[8](2017)在《学校体育的伦理省思》文中提出学校体育是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教育存在,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深刻的伦理蕴意。伦理作为规范、导引、调节事物发展的重要一维,它能够规范人之行为趋向正义,引导事物合规律发展,协调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事物运行的理性杠杆与标尺。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实践表明,仅仅依靠法律、政策与行政推动尚难以完全解决学校体育中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尤其是关涉人之价值取向及行为逾越的问题。而伦理之于学校体育的作用与意义恰恰在于其能够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规范相关主体之行为,引导学校体育合规律发展。尽管国内学者对我国学校体育问题做了许多伦理维度的有益探索,但仔细扫描已有相关研究我们会发现,这些从伦理维度思考学校体育的相关研究,一方面较少阐述研究者的伦理立场,也较少涉及学校体育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即使使用了某种伦理原则往往也是“拿来主义”,借用伦理或教育伦理的相关原则,而未说明运用该伦理原则的理论依据,从而失去可靠的理论凭借;另一方面,在对学校体育现实伦理问题的相关研究中,由于应然的伦理价值取向论证的缺乏,往往对问题的梳理缺乏主线,泛泛而谈,也因未提供规范的价值判断依据,而常常未能针对问题提供对应的、合理的价值判断取向。当我们从伦理的眼光省思学校体育之时,并不是肤浅地、表面地来看它,而是要深入地、系统地达到伦理的高度,进行省察与思考。只有通过省思,澄明了学校体育基本伦理理论问题,我们才能抓住学校体育伦理的精髓,进而我们才能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中的现实伦理问题进行合理的评判与反思。为此,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省思学校体育伦理研究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即通过澄明学校体育伦理的相关概念、阐明学校体育以伦理介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确立学校体育的伦理立场、论证学校体育的应然伦理追求及应遵循的伦理原则、探究学校体育伦理的结构并厘清学校体育伦理各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等,为从伦理维度考量学校体育提供必要的理论凭借;二是省思当代中国学校体育中存在的现实伦理问题,并探寻这些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当代中国学校体育伦理问题消解的应然路向,为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参照。本研究除绪论外,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二、三、四章属于基本伦理理论问题的省思,第五、六章属于现实伦理问题的省思,第七章是结论与建议。第一章:学校体育伦理相关概念澄明。本章在对伦理、道德、教育伦理、体育伦理等相关概念进行厘清的基础上,依据概念推演的思维逻辑,对学校体育伦理的概念进行界定:所谓学校体育伦理,主要是指学校体育中人之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它既反映在学校体育中人之行为遵循育体、育人的规范之中;也反映在学校体育中人们追求人道、公正、理性、诚信、幸福等过程中“人之所以为人”应该具备的品性、德性、气凛之中。同时对学校体育伦理的内涵进行了诠释:(1)道德责任是学校体育伦理的基石与保障;(2)缔造幸福是学校体育伦理的归宿:(3)和谐与平衡是学校体育伦理的理想。第二章:学校体育的伦理基础。学校体育的伦理基础的探讨实质上是要揭示学校体育以伦理介入“何以可能”与“何以必要”的问题,只有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对学校体育伦理进一步研究才具有学理逻辑上的可能。探问学校体育以伦理介入何以可能,即是要探问学校体育是否具有伦理属性;而探问学校体育以伦理介入何以必要,则是要探问伦理之于学校体育有何价值与功能。本章从人性逻辑确认了学校体育具有伦理属性,并对伦理属性在学校体育认识形态中有何体现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伦理之于学校体育的价值与功能进行了探讨。第三章:学校体育伦理的立论基础。本章提出了学校体育伦理立场选择的依据: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确认了学校体育的伦理立场:道义与功利的和谐统一;阐明了学校体育的应然伦理追求:学生身心归合发展;论证了学校体育应遵循的伦理原则:秉持人道、崇尚公正、依循理性、恪守诚信、追求幸福。第四章:学校体育伦理的结构分析。本章遵循整体性、层次性、全面性、动态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勾勒了学校体育伦理的结构系统模型,研究认为学校体育伦理的结构系统包含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层次维度三个维度构成的三个子系统。在时间维度上:学校体育伦理的形成、演化、重构反映着学校体育伦理在时间序列上的结构要素演进;在空间维度上:学校体育的内部伦理关系与外部伦理环境反映着学校体育伦理各结构要素之间的伦理联系;在层次维度上:底线伦理、均衡伦理、圣德伦理反映着学校体育伦理结构的层次。第五章:当代中国学校体育的伦理问题及其根源。本章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发展中的既存问题及其背后的伦理蕴意进行分析,把当代中国学校体育中的伦理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本问题:事实偏离应然伦理追求,学生身心割裂发展;第二、人道问题:人道本位放逐,权利侵蚀凸现;第三、公正问题:发展公正缺失,资源获取不公;第四、理性问题:工具理性越位,价值理性失位;第五、诚信问题:诚信道德遗失,信用规制缺失;第六、幸福问题:生命价值失落,幸福获得阙如;第七、性别问题:性别平等欠缺,女性处身弱势;第八、道德责任问题:教学道德失范,责任应诺消隐。这些问题都是学校体育中不应当的伦理存在,需要我们去寻找根源。要探寻当代中国学校体育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不仅要从教育本身、教育主体等教育本体中去探寻,也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外在关联的现象中来寻找。归纳起来,本研究认为,引致当代中国学校体育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之因:经济功利主义主导,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第二、社会之源:社会对体育存在偏见,国民对体育认知不足;第三、文化之失:文化导向偏失,价值取向偏斜;第四、教育之殇:教育物化过度,主体走向失落;第五、实践之弊:政策执行与监管脱节,学校落实流于形式;第六、主体之困:体育教师处身窘境,学生主体理解局限。第六章:当代中国学校体育伦理问题消解的应然路向。本章立足于解决问题的考量,遵循问题解决的逻辑,着眼于伦理的思考,提出当代中国学校体育伦理问题消解的应然路向:皈归应然伦理追求,弥合身心发展的割裂;回归教育的人道本真,摆脱教育爱的过度投射;强化发展公正与教育正义,促进资源分配公平与均衡:以价值理性引领工具理性,以合理理性指引决策理性;促进诚信自觉与道德觉醒,规约道德选择的自由与尺度;尊重人的生命价值,追求幸福的实现;构建先进学校体育性别文化,强力推进性别平等教育;落实主体责任与制度安排,阶段性消解偏失与失衡。第七章:结论与建议。本章在对全文所做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1)学校体育伦理理论研究导向的建议:加强研究范式的介入研究,进一步促进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加强各伦理学说的介入研究,丰富学校体育伦理的理论基础;加强学校体育政策伦理的理论研究,促进合伦理性地制定学校体育政策;加强学校体育性别伦理的研究,扩大女性参与决策的声音;加强学校体育伦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研究,促进学校体育伦理理论的可实践性。(2)学校体育伦理实践导向的建议: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促进教育主体向完整人转化;以核心素养形成为抓手,形塑体育学科品格与能力;推动以法律、政策规范为主的学校体育治理,转向道德、法律、政策耦合规范的学校体育治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伦理价值导向,谋篇布局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把“健康中国”理念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伦理价值驱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促进健康的价值与功能。

李守培[9](2016)在《中国传统武术伦理研究 ——人人、身心、天人的视野》文中研究指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有“孔门传授心法”之誉的儒家经典《中庸》,开篇即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天人伦理、身心伦理、人人伦理交相辉映的大图景。这三种伦理共同支撑起中国传统伦理的架构,主导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以致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进程中的光辉成就与显着局限都与此相关。在以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武术与之积极互动,积淀形成了内涵充盈、特色显着的传统武术伦理。传统武术伦理从根本上决定了传统武术的发生、发展之道,对习武者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起到规范和塑造作用,对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以传统武术伦理为研究对象,在唯物辩证法、系统分析法、过程方法等方法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移植法、内省法、阶级分析法等具体方法,在厘清“伦理”与“道德”内涵之别的基础上,主要以先秦诸子之学和宋明理学为背景,从人人、身心、天人的视野下展开,系统梳理了传统武术伦理的主要内容、形成缘由和历史影响,深入探究了传统武术伦理的根本指向和实现方法,有助于促成武术伦理研究范式,深层揭示传统武术发生、发展的历史动因,为传统武术伦理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历史依据,服务于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伦理”与“道德”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均涵盖人与人、身与心、天与人三种关系,但伦理的范围大于道德,伦理所指包含实然和应然两方面,而道德则仅限于应然的方面。在应然的方面,伦理与道德意义一致。传统武术伦理包含人与人、身与心、天与人之间的三种关系,分别简称为传统武术的人人伦理、身心伦理和天人伦理。传统武术人人伦理,不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包含个人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传统武术身心伦理,不仅指身体与意识之间的关系,而是总括了身体内外、四肢百骸、意识思想各部分间的所有关系;传统武术天人伦理,是指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此处所谓“天”主要指自然之天和道德之天,基本不包含宗教中所谓神灵、上帝之类的主宰之天。传统武术人人伦理主要包含忠孝为首(孝悌忠信、尊师爱国)、重义轻利(任侠厚施、义之所在)、群先己后(群己交融、以群为重)、男女有别(重男轻女、拳传己家)、和而不同(经权有道、以和为贵)等内容。从形成缘由来看,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宗法制度,奠定了传统武术人人伦理的基调;各历史时期的相关学术思潮,强化了传统武术人人伦理的价值取向与判断;统治者伦理教化的刻意渗透,使传统武术成为教化习练者人人伦理的工具;传统武术习练者群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稳固了其人人伦理的形成与绵延。从历史影响来看,传统武术人人伦理维护了民族稳定和社会正义,也培植了愚忠愚孝、公私不分的土壤;促进了社会温情和人际和谐,也助推了门户之见、江湖义气的滋生;增强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也孕育了以武犯禁、勇而无礼的现象;提升了精神高度和生命境界,也灌输了尊卑上下、等级有别的观念;保障了传统武术的稳固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创新发展。传统武术身心伦理主要包含心专身恒(专心致志、恒以出功)、体悟互成(练以累积、悟以升阶)、形质神用(形神不二、以神御形)、阴阳相济(阴阳互根、亦一亦二)、身心和合(六合为法、和谐为鹄)等内容。从形成缘由来看,中国传统注重内倾的文化特色,引导了传统武术身心伦理的发展方向;武学境界不断提升的内在诉求,推动着习武者对身心伦理的深入参究;武术训练养生旨趣的日益强化,促进了习武者对身心伦理的不断探索;中国人个体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支撑着习武者对身心伦理的持续追求。从历史影响来看,传统武术身心伦理助推习武者走向慎独的道德境界,也孕育产生了迂腐保守的观念;提供了“深层自我”的表达路径,也滋生了自我专制主义的倾向;造就了传统武术极强的超越意识,也形成了一些过于玄虚的思想;强化了习武者以和为贵的伦理观,也助长了圆熟含混的处事态度;增进了习武者不假外求的自足感,也妨碍了武术认知理性的发展。传统武术天人伦理主要包含天人合德(生生大德、仁之源也)、天人交胜(参赞化育、相待相成)、天人相类(宇宙全息、比附顺应)、天人互融(格物穷理、融摄超越)、天人一体(万物并行、太和高远)等内容。从形成缘由来看,乡土社会对天浓厚的敬畏与归属感,奠定了传统武术天人伦理的基本格调;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不隔”的传统,主导了传统武术天人伦理的发展方向;顺天应道、自然有度的养生大原则,稳固了传统武术天人和合的伦理立场;宋明时期格物穷理的主流学术思潮,强化了传统武术师法自然的伦理观念。从历史影响来看,传统武术天人伦理提供了一种体验“无限”的路径,也加重了习武者蹈虚附会的陋习;塑造了习武者博大和包容的胸怀,也滋生了其淡漠人事的消极观念;增强了习武者厚生与利用的思想,也刺激了其个人本位的原始欲望;促进了习武者独立和进取的精神,也酝酿了其缺乏合作意识的习惯;彰显了武术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也强化了习武者盲目尚古的心理。作为一种伦理型文化的传统武术,其人人伦理、身心伦理、天人伦理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精神指向是“和谐”,也即传统武术伦理形成的根本指向是“和谐”。对于这一根本指向,以“和谐”为旨归的武德约律,起到外在保障作用;以“和谐”为追求的武技训练,起到内在强化作用。“中庸”是传统武术伦理实现“和谐”的方法。这是因为“中庸”是以“和谐”为旨归的武德约律的本质思维,是以“和谐”为追求的武技训练的通达之道。传统武术伦理的和谐之道无止境,也即太和境界不可能完全实现,但习武者在此和谐之道上的真实境界,却可因其持之以恒的修习而不断提升。

蒙秉昶[10](2016)在《和谐体育的伦理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谐体育伦理是研究和谐体育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一门学问,和谐体育的本真是和谐体育所具有的本质特性,研究和谐体育文化离不开和谐体育伦理价值,和谐体育既有体育的共性,也有和谐体育伦理的个性;由于和谐体育伦理价值的迷失,我们不得不对和谐体育的伦理价值重新认识,并试图找到实现的路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对和谐体育以及和谐体育的伦理价值进行了探究。本文要解决问题是和谐体育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和谐体体育的伦理价值内容和价值体现有哪些,怎么实现和谐体育伦理价值,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形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的结果表明:和谐体育的本真表现在生态性、人本性、育人性、相宜性、系统性、均衡性等方面;和谐体育伦理价值的内容为:敬畏生命,科学对待人与自然的和谐、身心和谐发展,道德为先、凸显公平意识、和谐正义、人道主义观念至上;和谐体育的伦理价值体现在环境、社会、个体三大层面上;和谐体育伦理价值迷失的原因和表现;和谐体育伦理价值迷失的原因为不人道、不公正、不平等,迷失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内因为功利主义的蔓延带来的道德沦陷,外因为体育过度的商业化。为此,提出了和谐体育伦理价值的实现路径,旨在为营建一个和谐、可持续的体育发展环境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和谐体育的伦理重塑提供理论参考。

二、体育伦理道德观的基本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伦理道德观的基本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身体哲学:竞技体育伦理之困与解惑(论文提纲范文)

1 竞技体育伦理中的身体哲学内涵
2 身体哲学视域下竞技体育伦理之困
    2.1 身体宗教思维下竞技体育伦理形上之思
    2.2 身体功利主导下竞技体育伦理扭曲
    2.3 身体自由追求下竞技体育伦理的艰难博弈
    2.4 身体器物论下竞技体育伦理道德困惑
3 竞技体育伦理的身体哲学之解惑
    3.1 用“身道”思维建构竞技体育精神生态
    3.2 用“身正”思维净化竞技体育伦理空间
    3.3 用“身智”思维规避社会伦理焦虑风险
4 结语

(2)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的伦理内涵与价值旨向(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女排精神的形成历史背景、伦理内涵与伦理特征
    1.1 中国女排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1.2 中国女排精神的伦理内涵
    1.3 中国女排精神的伦理特征
2 中国女排精神的价值诠释与生成力量
3 传承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的伦理构建
    3.1 国家层面:弘扬女排精神,重构体育伦理,促进价值回归
    3.2 社会层面:宣传女排精神,营造良好社会道德风气
    3.3 学校层面:挖掘女排精神文化效力,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3.4 个人层面:学习女排精神,加强自身体育道德建设

(3)热点与演进:体育伦理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计量法
        1.2.2 知识图谱分析法
2 近二十年体育伦理研究热点分析
    2.1 体育伦理研究文献量分布
    2.2 体育伦理研究热点领域分析
    2.3 体育伦理研究关键作者分析
    2.4 体育伦理研究核心机构分析
3 近二十年体育伦理研究主题嬗变历程分析
4 结论

(4)孔子“勇”德思想:理论溯源与实践应用 ——基于学校体育德育一体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孔子“勇”德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1.1.2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1.1.3 “勇”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1.1.4 中小学体育德育一体化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必要途径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勇”德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文献小结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孔子“勇”德思想理论溯源
    2.1 孔子“勇”德思想理论缘起
        2.1.1 殷人的尚武之勇
        2.1.2 周人的尚德之勇
        2.1.3 春秋时代的乱世之勇
    2.2 孔子“勇”德思想:维度、阶段、方法与路径
        2.2.1 孔子言论中“勇”的维度解读
        2.2.2 孔子“勇”德思想培育心理发展阶段辨析
        2.2.3 孔子“勇”德培育的经典方法实例
        2.2.4 孔子“勇”德培育的经典途径实例
第3章 孔子“勇”德思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意义和作用
    3.1 必要性分析
    3.2 孔子“勇”德思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和作用
        3.2.1 丰富了中小学体育德育教学理论
        3.2.2 有助于破除当下学生“勇敢”问题的困境
        3.2.3 教学相长,“勇”德教育还能促进教师师德师风的成长
第4章 孔子“勇”德思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内容、方法与评价
    4.1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原则
        4.1.1 适度原则
        4.1.2 体验原则
        4.1.3 “勇而好同”原则
        4.1.4 因材施教原则
        4.1.5 安全原则
    4.2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4.2.1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4.2.2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应用
        4.2.3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4.2.4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课余体育竞赛中的应用
    4.3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4.3.1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路径
        4.3.2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4.4 孔子“勇”德思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评价方法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法哲学视角下当代“体育成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概念界定与研究限制
        1.5.1 核心概念界定
        1.5.2 研究视角说明
    1.6 中外研究现状
        1.6.1 中西“学以成人”的研究综述
        1.6.2 中西“体育成人”的研究综述
        1.6.3 中西“规则成人”的研究综述
2.法与成人:体育成人基本原理分析
    2.1 体育成人目标:健全人格
        2.1.1 法与成人二者之间关系分析
        2.1.2 中国哲学视角下的体育成人分析
        2.1.3 西方哲学视角下的体育成人分析
        2.1.4 殊途同归:中西体育成人比照
    2.2 体育成人机制与特殊性
        2.2.1 体育成人机制:为承认而斗争
        2.2.2 体育成人特征:在实践中成人
    2.3 规则推理:静态体育成人分析
        2.3.1 实践理性奠基问题
        2.3.2 实践理性情景诠释
        2.3.3 实践理性动机促成
        2.3.4 规则推理中的“道德-伦理悖论”的回应
    2.4 人格生成:动态体育成人分析
        2.4.1 从法哲学到道德心理学
        2.4.2 从道德心理学到后习俗责任伦理学
        2.4.3 人格生成中的“道德-伦理悖论”的回应
3.法的证成:体育成人的依据
    3.1 体育之法的概述
        3.1.1 体育之法的解析
        3.1.2 体育之法的意义
        3.1.3 体育之法的嬗变
        3.1.4 体育之法的分类
    3.2 体育之法的外在主义
        3.2.1 外在主义学术观点梳理
        3.2.2 外在主义不足之处
    3.3 体育之法的内在主义
        3.3.1 习俗内在主义学术观点梳理
        3.3.2 建构内在主义学术观点梳理
    3.4 体育之法的诠释主义
        3.4.1 体育规范诠释主义学理基础
        3.4.2 体育规范诠释主义学术观点
    3.5 四种体育规范理论比较分析
4.法的实现:体育成人的现实化
    4.1 体育成人的序阶
        4.1.1 从行动规则到体育规则
        4.1.2 从体育规则到成人序阶
    4.2 体育成人的实现
        4.2.1 教化思想与体育成人
        4.2.2 体育成物:抽象法与体育成人
        4.2.3 体育成己:道德法与体育成人
        4.2.4 体育成人:伦理法与体育成人
    4.3 “道德-伦理悖论”的回应与化解
        4.3.1 悖论的回应:从体育道德到体育美德
        4.3.2 悖论的化解:从体育启蒙到体育正义
5.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伦理学视角下运动竞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道德失范行为
        2.1.2 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
        2.1.3 伦理
        2.1.4 体育伦理
    2.2 伦理学及体育伦理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道德失范行为的相关研究
    2.4 运动员及运动员道德失范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系统分析法
        3.2.3 案例分析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运动竞赛的伦理分析
    4.2 竞赛中运动员行为的伦理归宿
        4.2.1 作为思想观念和伦理规范的人道主义
        4.2.2 作为人类永恒伦理诉求的公平与正义
        4.2.3 运动员自身的责任感
        4.2.4 运动员行为的自由性
    4.3 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的具体表现
        4.3.1 赛前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
        4.3.1.1 服用兴奋剂
        4.3.1.2 年龄虚报
        4.3.1.3 资格作弊
        4.3.2 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
        4.3.2.1 虚假比赛
        4.3.2.2 挑衅报复
        4.3.2.3 故意伤害
        4.3.2.4 辱骂、追打裁判
        4.3.3 赛后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
    4.4 伦理学视角下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的原因分析
        4.4.1 宏观层面:受到竞赛与政治关系、社会转型及法制的影响
        4.4.1.1 运动竞赛与政治间关系的影响
        4.4.1.2 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影响
        4.4.1.3 体育法律制度的缺陷
        4.4.2 中观层面:管理制度的缺位与监管的不完善
        4.4.2.1 管理制度的缺位
        4.4.2.2 网络媒体的影响
        4.4.3 微观层面:运动员个人道德与责任感的缺失
        4.4.3.1 运动员个人道德教育欠缺
        4.4.3.2 运动员的个人责任感不足
    4.5 伦理学视角下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的矫正策略
        4.5.1 宏观层面下对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进行调控
        4.5.1.1 明确运动竞赛与政治的关系,推进二者间的良性互动
        4.5.1.2 正确看待社会转型期的发展,更正运动员的思想观念
        4.5.1.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伦理与法律共同协作
        4.5.2 中观层面下加大对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管力度
        4.5.2.1 完善运动员队伍监管机制,合理运用奖惩制度
        4.5.2.2 利用网络媒体监督运动员行为,加强竞赛道德宣传
        4.5.3 微观层面下加强对运动员的伦理道德和责任的教育
        4.5.3.1 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促进运动员德智全面发展
        4.5.3.2 培养运动员的责任感,提高运动员自我约束力
    4.6 典型案例——中超球员顾操的道德失范行为
        4.6.1 案例背景
        4.6.2 案例的典型性
        4.6.3 案例分析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7)体育伦理文化缺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育产业化进程中伦理道德缺失问题凸显
    1. 体育过度商业化的消极作用
    2. 极端利己主义的消极作用
    3. 拜金主义成为驱动力的消极作用
二、经济视角下体育伦理道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1. 政府部门制定体育经济政策时的狭隘性
    2. 市场机制失灵
三、体育伦理道德建设的策略
    1. 体育伦理制度建设
    2. 体育产业组织的企业伦理文化建设
    3. 建立与体育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伦理道德观

(8)学校体育的伦理省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现实诉求
        (二) 理论诉求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 国内研究述评
        (二) 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逻辑构架
        (一) 研究的思路
        (二) 研究的进路构架
        (三) 主要研究内容
    七、可能的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 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 研究不足
第一章 学校体育伦理相关概念澄明
    一、伦理
    二、教育伦理
    三、体育伦理
    四、学校体育伦理
    小结
第二章 学校体育的伦理基础
    一、学校体育以伦理介入的可能性
        (一) 人性假设: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前提
        (二) 探问:人性内在是否具有伦理属性
        (三) 探问之追问:伦理属性在学校体育认识形态中有何体现
    二、学校体育以伦理介入的必要性
        (一) 伦理之于学校体育的价值
        (二) 伦理之于学校体育的功能
    小结
第三章 学校体育伦理的立论基础
    一、伦理的两大流派解读
        (一) 道义论
        (二) 功利论
        (三) 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分歧与联系
    二、学校体育伦理立场的选择
        (一) 学校体育伦理立场选择的依据——马克思主义伦理观
        (二) 学校体育伦理立场的确立——道义与功利的和谐统一
    三、学校体育应然伦理追求的确认——学生身心归合发展
    四、学校体育伦理原则的确立
        (一) 秉持人道
        (二) 崇尚公正
        (三) 依循理性
        (四) 恪守诚信
        (五) 追求幸福
    小结
第四章 学校体育伦理的结构分析
    一、学校体育伦理的结构系统模型勾勒
    二、学校体育伦理的时间维度
        (一) 学校体育伦理的形成
        (二) 学校体育伦理的演化
        (三) 学校体育伦理的重构
    三、学校体育伦理的空间维度
        (一) 学校体育内部伦理关系
        (二) 学校体育外部伦理环境
    四、学校体育伦理的层次维度
        (一) 底线伦理
        (二) 均衡伦理
        (三) 圣德伦理
    小结
第五章 当代中国学校体育的伦理问题及其根源
    一、当代中国学校体育的伦理问题
        (一) 基本问题:事实偏离应然伦理追求,学生身心割裂发展
        (二) 人道问题:人道本位放逐,权利侵蚀凸现
        (三) 公正问题:发展公正缺失,资源获取不公
        (四) 理性问题:工具理性越位,价值理性失位
        (五) 诚信问题:诚信道德遗失,信用规制阙如
        (六) 幸福问题:生命价值失落,幸福获得缺失
        (七) 性别问题:性别平等欠缺,女性处身弱势
        (八) 道德责任问题:教育道德失范,责任应诺消隐
    二、当代中国学校体育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 经济之因:经济功利主义主导,资源配置失衡
        (二) 社会之源:社会对体育存在偏见,国民对体育认知不足
        (三) 文化之失:文化导向偏失,价值取向偏斜
        (四) 教育之殇:教育物化倾向过度,主体走向失落
        (五) 实践之弊:政策执行与监管脱节,学校落实流于形式
        (六) 主体之困:体育教师主体处身窘境,学生主体理解局限
    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学校体育伦理问题消解的应然路向
    一、基本问题之消解:皈归应然伦理追求,弥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割裂
    二、人道问题之消解:回归教育的人道本真,摆脱教育爱的过度投射
    三、公正问题之消解:强化发展公正与教育正义,促进资源分配公平与均衡
    四、理性问题之消解:以价值理性引领工具理性,以合理理性指引决策理性
    五、诚信问题之消解:促进诚信自觉与道德觉醒,规约道德选择的自由与尺度
    六、幸福问题之消解:尊重人的生命价值,追求幸福的实现
    七、性别问题之消解:构建先进学校体育性别文化,强力推进性别平等教育
    八、道德责任问题之消解:落实主体责任与制度安排,阶段性消解偏失与失衡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中国传统武术伦理研究 ——人人、身心、天人的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传统武术伦理研究的三维视野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依据
        一、研究缘起
        二、立题依据
    第二节 基本概念厘定
        一、“伦理”与“道德”辨析
        二、“武术伦理”释义
        三、“传统武术”释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伦理学研究述评
        二、体育伦理研究述评
        三、武术伦理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意义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意义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厘清武术伦理与武德之别,提出传统武术伦理研究的三维视野
        二、在三维视野的研究框架中,系统探讨传统武术伦理的历史形成
        三、引入伦理学学科研究方法,着重以宋明理学关照武术伦理研究
        四、以选题与方法创新为基础,提出系列传统武术伦理创新性观点
第二章 传统武术人人伦理的历史形成
    第一节 传统武术人人伦理的主要内容
        一、忠孝为首:孝悌忠信、尊师爱国
        二、重义轻利:任侠厚施、义之所在
        三、群先己后:群己交融、以群为重
        四、男女有别:重男轻女、拳传己家
        五、和而不同:经权有道、以和为贵
    第二节 传统武术人人伦理的形成缘由
        一、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宗法制度,奠定了传统武术人人伦理的基调
        二、各历史时期的相关学术思潮,强化了传统武术人人伦理的价值取向与判断
        三、统治者伦理教化的刻意渗透,使传统武术成为教化习练者人人伦理的工具
        四、传统武术习练者群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稳固了其人人伦理的形成与绵延
    第三节 传统武术人人伦理的历史影响
        一、维护了民族稳定和社会正义,也培植了愚忠愚孝、公私不分的土壤
        二、促进了社会温情和人际和谐,也助推了门户之见、江湖义气的滋生
        三、增强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也孕育了以武犯禁、勇而无礼的现象
        四、提升了精神高度和生命境界,也灌输了尊卑上下、等级有别的观念
        五、保障了传统武术的稳固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创新发展
    结语
第三章 传统武术身心伦理的历史形成
    第一节 传统武术身心伦理的主要内容
        一、心专身恒:专心致志、恒以出功
        二、体悟互成:练以累积、悟以升阶
        三、形质神用:形神不二、以神御形
        四、阴阳相济:阴阳互根、亦一亦二
        五、身心和合:六合为法、和谐为鹄
    第二节 传统武术身心伦理的形成缘由
        一、中国传统注重内倾的文化特色,引导了传统武术身心伦理的发展方向
        二、武学境界不断提升的内在诉求,推动着习武者对身心伦理的深入参究
        三、武术训练养生旨趣的日益强化,促进了习武者对身心伦理的不断探索
        四、中国人个体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支撑着习武者对身心伦理的持续追求
    第三节 传统武术身心伦理的历史影响
        一、助推习武者走向慎独的道德境界,也孕育产生了迂腐保守的观念
        二、提供了“深层自我”的表达路径,也滋生了自我专制主义的倾向
        三、造就了传统武术极强的超越意识,也形成了一些过于玄虚的思想
        四、强化了习武者以和为贵的伦理观,也助长了圆熟含混的处事态度
        五、增进了习武者不假外求的自足感,也妨碍了武术认知理性的发展
    结语
第四章 传统武术天人伦理的历史形成
    第一节 传统武术天人伦理的主要内容
        一、天人合德:生生大德、仁之源也
        二、天人交胜:参赞化育、相待相成
        三、天人相类:宇宙全息、比附顺应
        四、天人互融:格物穷理、融摄超越
        五、天人一体:万物并行、太和高远
    第二节 传统武术天人伦理的形成缘由
        一、乡土社会对天浓厚的敬畏与归属感,奠定了传统武术天人伦理的基本格调
        二、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不隔”的传统,主导了传统武术天人伦理的发展方向
        三、顺天应道、自然有度的养生大原则,稳固了传统武术天人和合的伦理立场
        四、宋明时期格物穷理的主流学术思潮,强化了传统武术师法自然的伦理观念
    第三节 传统武术天人伦理的历史影响
        一、提供了一种体验“无限”的路径,也加重了习武者蹈虚附会的陋习
        二、塑造了习武者博大和包容的胸怀,也滋生了其淡漠人事的消极观念
        三、增强了习武者厚生与利用的思想,也刺激了其个人本位的原始欲望
        四、促进了习武者独立和进取的精神,也酝酿了其缺乏合作意识的习惯
        五、彰显了武术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也强化了习武者盲目尚古的心理
    结语
第五章 传统武术伦理形成的根本指向
    第一节 传统武术是一种伦理型文化
    第二节“和谐”是传统武术伦理形成的根本指向
        一、以“和谐”为旨归的武德约律,外在保障了传统武术伦理的根本指向
        二、以“和谐”为追求的武技训练,内在强化着传统武术伦理的根本指向
    第三节“中庸”是传统武术伦理实现和谐的方法
        一、“中庸”是以“和谐”为旨归的武德约律的本质思维
        二、“中庸”是以“和谐”为追求的武技训练的通达之道
    第四节 传统武术伦理的和谐之道无止境
    结语
第六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主要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致谢

(10)和谐体育的伦理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和谐体育伦理价值的意义
        1.2.1 促进和谐体育伦理价值的社会认识
        1.2.2 发挥和谐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1.3 研究对象、目的、方法、特色与创新
        1.3.1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对和谐体育伦理价值研究现状的缺陷评述
2 和谐体育的剖析
    2.1 和谐体育概述
    2.2 和谐体育的本真
        2.2.1 和谐体育的生态性
        2.2.2 和谐体育的人本性
        2.2.3 和谐体育的育人性
        2.2.4 和谐体育的相宜性
        2.2.5 和谐体育的系统性
        2.2.6 和谐体育的均衡性
    2.3 和谐体育与伦理的关系
        2.3.1 和谐体育与伦理
        2.3.2 伦理介入和谐体育的必要性
3 和谐体育的伦理价值内容及体现
    3.1 和谐体育的伦理价值内容
        3.1.1 敬畏生命,科学对待人与自然的和谐
        3.1.2 身心和谐发展,道德为先
        3.1.3 凸显公平意识
        3.1.4 和谐正义
        3.1.5 人道主义观念至上
    3.2 和谐体育伦理的价值体现
        3.2.1 环境层面上的和谐体育伦理价值体现
        3.2.1.1 和谐体育与生态自然和谐发展,美化环境
        3.2.1.2 提升体育道德意识,净化道德环境
        3.2.1.3 协调经济发展,强化经济环境
        3.2.2 社会层面上的和谐体育伦理价值体现
        3.2.2.1 和谐体育伦理价值体现和谐社会的软实力
        3.2.2.2 彰显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凝聚力
        3.2.2.3 体育发展中的“顶层设计”离不开和谐体育伦理
        3.2.3 个体层面上的和谐体育伦理价值体现
        3.2.3.1 体现身心健康的最高追求
        3.2.3.2 展示团结进取的和谐品质
        3.2.3.3 真、善、美的统一是和谐体育伦理的终极目标
4 和谐体育伦理价值的迷失
    4.1 和谐体育伦理价值迷失的表现
        4.1.1 和谐体育之不平等
        4.1.2 和谐体育之不公正
        4.1.3 和谐体育之不人道
    4.2 和谐体育伦理价值迷失的成因
        4.2.1 内在因素:功利主义的蔓延带来的道德沦陷
        4.2.2 外在因素:体育过度商业化
5 和谐体育伦理价值的实现路径
    5.1 提高对和谐体育伦理的认识
    5.2 增强个体道德意识
    5.3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5.4 坚持正确的体育荣辱观
    5.5 知行的统一
6.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四、体育伦理道德观的基本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身体哲学:竞技体育伦理之困与解惑[J]. 孙媛.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1(05)
  • [2]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的伦理内涵与价值旨向[J]. 朱晓林,葛翠柏.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1(07)
  • [3]热点与演进:体育伦理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 李宏斌,赵晨雨.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07)
  • [4]孔子“勇”德思想:理论溯源与实践应用 ——基于学校体育德育一体化视角[D]. 李悠.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5]法哲学视角下当代“体育成人”的研究[D]. 徐正旭.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6]伦理学视角下运动竞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研究[D]. 潘晓露. 山东体育学院, 2019(03)
  • [7]体育伦理文化缺失研究[J]. 曾鸣.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7(10)
  • [8]学校体育的伦理省思[D]. 汪全先.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9]中国传统武术伦理研究 ——人人、身心、天人的视野[D]. 李守培. 上海体育学院, 2016(02)
  • [10]和谐体育的伦理价值研究[D]. 蒙秉昶.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体育伦理道德的基本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