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城市旅游规划探索——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

老工业城市旅游规划探索——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

一、老工业城市的旅游规划探索——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韩晗,李卓[1](2021)在《城市更新视野下矿冶类棕地文化景观修复路径研究——以萨卡特卡斯市与黄石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墨西哥萨卡特卡斯市与中国黄石市皆为矿冶名城,同样经历了因矿而兴、因矿转衰的发展过程。如今两座城市在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下,不约而同地走上了"矿冶文化+旅游"的道路,实现了城市由衰转盛。本研究基于城市更新视野,通过对比两座城市在棕地文化景观修复的得失,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进行城市更新提出实施路径与行动建议。具体包括:一是以"矿区—城区"一体化推进文旅融合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全域旅游;二是推动矿区治理与城区建设相统一,以总体规划推动城区矿区相连通,构建城市公园体系;三是推动城市本体与产业结构双转型,实现从"矿冶城市"到"矿冶遗产城市"的本质转变。本研究认为:从城市更新的视野看,棕地文化景观修复不只是一个文化问题或生态问题,更是一个民生问题,矿冶城市更新要重视矿区脱贫,通过逐步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提高社区参与水平,实现"人民城市"的美好愿景。

王瑞焱[2](2021)在《湖北省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月娥[3](2021)在《黄石市工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区域开发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工业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章以黄石市工业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从工业旅游资源特征的角度出发,运用扎根理论,分析了1992篇文章中的相关数据,构建出黄石市工业旅游的指标体系,并以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黄石市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可以将黄石市7个行政区的现代企业工业旅游资源由强到弱依次排列为:大冶市、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阳新县。同时,将黄石市这7个地区分成3类开发潜力区,分别为高潜力区、中潜力区和低潜力区。最后,依据工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评价结果,结合"点轴理论"对黄石市工业旅游开发情况进行探究,提出打造"两核"、突出"两轴"、培育"多点"的区域发展对策。

郝若曦[4](2020)在《智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研究——以碧云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及其治理模式发展较慢,还处在探索阶段,仅在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无锡等地试点,智慧社区建设不仅仅是新技术的应用革命,更将影响城市的发展。文章主要研究上海市碧云智慧化社区治理方面的创新,试图为智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治理创新提供建议。

肖滢[5](2019)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研究》文中指出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曾经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资源型产业的生命周期发展规律,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中约80%已步入成熟期和衰退期。资源型产业粗放式生产加工方式影响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资源约束问题日益凸显。同时,资源型产业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特征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考验。在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当前,在我国绿色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资源型城市亟待通过产业绿色转型化解资源优势陷阱和生态环境困局。目前,学术界对于产业绿色转型的理论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而针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研究更鲜有涉及。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层面,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演进规律和政策选择进行了论证和检验,为资源型城市进行产业绿色转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初步建立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比较优势陷阱理论和适度规模理论,进行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理论基础阐释;以资源诅咒理论阐释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制约机制;基于供给需求的视角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动因。通过理论分析,系统解释了什么是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为什么资源型城市必然面临产业绿色转型?什么是产业绿色转型面临巨大阻力的原因?以及如何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在此理论基础体系与理论假设上运用计量统计相关方法,评价了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绿色转型水平,检验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制约效应及其传导机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模式及转型策略,并对湖北省典型资源衰退型城市黄石市进行了案例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本质是绿色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理念下的转型,是要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设置多重约束目标。其内涵包括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逐步协调以及资源型城市工业化绿色效率的提升。(2)产业绿色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与现实出路。我国资源型城市在“资源繁荣”的背景下,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形成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导致产业发展呈现产业结构重工化、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挤出技术创新、产业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特征,并且在资源型产业生命周期性衰退规律下还将面临资源枯竭的产业发展危机。从长期来看,在资源型产业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下,产业增长速度将放缓甚至逐渐负增长。同时,适度规模理论指出,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压力消耗的不同步变化也将导致经济不可持续发展。从产业结构的演进路径来看,资源型城市必然通过产业绿色转型摆脱传统工业化、传统重工化和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实现工业增长对资源依赖减小和对环境污染的逐步脱钩。而产业绿色转型可以通过传统工业改造拉动产业技术升级、以主导产业转换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从而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绿色高效化转型。(3)“荷兰病效应”、挤出效应和制度弱化效应及其间传导作用形成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制约机制,而资源与环境、人力资源、资金供给、生产技术体系及政策制度变动是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基于“资源诅咒学说”路径锁定的理论分析框架下,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两部门和三部门数理推导模型,明晰了资源型产业自我强化的发展机制。由于荷兰病效应使得资源部门具有自我强化能力,通过虹吸效应、低关联效应和锁定效应对投资、储蓄、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导致资源型城市的资源高度依赖、产业结构单一和制度弱化等问题,形成了低技术进步、低人力资本积累和低投资的“三低型”经济,制约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4)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工业绿色高效转型的角度综合评价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首先,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显着,其中成熟型城市、成长型城市相较再生型城市、衰退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化现象更为明显;产业结构具有向高级化发展趋势,其中成熟型城市和成长型城市第二产业具有超前发展趋势,而再生型城市和衰退型城市第二产业发展滞缓并具有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趋势;产业结构转型速度整体加快,其中衰退型城市整体转型速度较快;其次,资源型城市工业增长与矿产资源依赖、能源消耗以及水资源消耗的脱钩状态较弱且不稳定,其中能源对工业增长的阻力系数最大反映出高耗能特征,产业发展的资源约束现象依然显着需进一步优化;资源型城市工业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工业烟尘排放、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基本为脱钩状态,产业发展的环境污染现象具有向好趋势,污染减排治理初见成效;第三,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转型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但随时间具逐步改善趋势,从分类型城市来看整体表现为成长型城市>再生型城市>成熟型城市>衰退型城市;而平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再生型城市>衰退型城市>成熟型城市>成长型城市的特征,其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改善。(5)资源型城市资源的开发对产业绿色转型效率存在诅咒效应,资源的开发不利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资源开发进一步通过资源诅咒传导效应,产生了不同强度的对制造业和物质资本的挤出、对制度因素的弱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制约和对技术创新的制约,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负向影响,使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难度加大,导致一些城市虽然积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但收效甚微。而体制机制问题、资金问题、制造业落后问题、人才问题、核心技术问题和环境问题是影响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因素。

纪振兴[6](2019)在《黄石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中政府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工业遗产旅游最早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工业旅游作为一项旅游门类的兴起和发展,而且让大量工业遗迹遗址获得保护,大量破旧的工业废弃地获得重生,为老工业城市的城市转型、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强劲动力。因此,工业遗产旅游在欧美等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纷纷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工业遗产旅游快速发展。在国内,工业遗产旅游还刚刚起步,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在老工业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遗产旅游越来越受到这些城市政府部门的欢迎和重视,在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打造了一批高品质高质量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黄石作为工业历史悠久的工业重镇,工业遗产资源丰富,开发工业遗产旅游潜力巨大。基于这些先天性的优势,近年来,黄石市委市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推进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大力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努力把黄石打造成“最美工业旅游城市”。但是,即便如此,与黄石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和巨大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潜力相比,黄石政府部门在工业遗产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发挥还远远不够,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本文在公共产品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首先分析黄石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现状、成绩和不足。其次,再分析在工业遗产旅游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的情况,包括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营造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浓厚氛围、建设配套设施、打造一批工业遗产旅游项目等,指出黄石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存在发展思路不清晰,重点不明确;打造核心工业遗产旅游景区力度不够;工业遗产旅游配套不到位;宣传营销力度不够等问题,并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黄石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中政府作用优化的建议,包括提高认识,大力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打造工业遗产旅游品牌;完善工业遗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工业遗产旅游的宣传营销力度;加强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的机制体制保障等等,以期通过有力的政府作用发挥来助推黄石市工业遗产旅游的起飞。

卓百会[7](2019)在《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棕地的治理与再生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以中国“资源型城市”及其“棕地群”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城市的视角和空间的层面探索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问题的发生机理及其再生策略,其目的有三:一是梳理棕地再生理论与实践发展演变的时空脉络;二是探索、发现并总结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空间规律或模式;三是构建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多层级的空间策略体系。根据研究深度,文章将研究样本划分为文献梳理类、空间识别类、田野调查类以及实证研究类四类,通过遥感影像的人工识别、OSM城市空间数据的绘制以及工业历史资料的梳理等手段对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近代中国、一五二五、三线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特殊的工业化历程,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群规模庞大、构成复杂、结构模糊,其治理和再生受多方因素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大离散、小聚集、罕均匀”的普遍特征,并且遵循发生机制决定空间格局、生命周期反映空间态势、主导产业影响空间形式、地理环境制约空间协同的一般规律。进而,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梳理并总结了棕地再生的已有经验:理论方面,艺术学、生态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以及环境工程学六个学科内的棕地再生相关理论历经探索、发展、成熟以及演化过程,已经形成较为明晰的阶段性特征;实践方面,大量案例的研究表明棕地再生主要呈现出区位、尺度和功能群体性转化特征。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从不同的空间层面构建了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体系:以系统为核心的宏观策略、以模式为核心的中观策略以及以母题为核心的微观策略。最后,本文以代表性资源型城市——江西省瑞昌市为例,通过“全域旅游”工业体验区规划、江州造船厂工业废弃地及其重点节点的景观规划设计,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和印证。本文认为,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数量巨大、态势不一、模式不明,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再生法则,更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规划方案。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治理与再生具有系统性、过程性以及复杂性,需要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艺术、生态、环境工程、社会以及经济学等学科群的共同努力。棕地的治理与再生应当以可持续空间构建为目标,循序渐进、以点带面,融入到城市有机更新的更大过程中。

熊瑊[8](2019)在《湖北省工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经济环境愈加严峻的形势下,消费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第三次消费升级也已经到来。消费升级的趋势下,我国工业面临结构优化调整、旅游产业供给端不匹配的困境。产业融合是当今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国家旅游局提到充分利用“旅游+”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有效发挥融合产业的领域价值,因此工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成为两大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可行路径。同时,湖北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工业省份,具备发展工业旅游的先天优势,发展工业旅游既顺应了供给侧改革政策,又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对湖北省工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探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消费升级趋势切入,首先对消费升级的概念和内涵辨析,理清旅游消费的动态变化,总结出消费升级对工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影响体现在五个方面。然后,是对工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理论探究,从动力因素、融合过程、融合效应三个方面着手,得出其融合的四大动力因素、四个阶段融合过程以及三种效应,进而构建出两大产业融合作用机制。其次,根据湖北省工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现状,借助赫芬达尔指数法测定2011-2017年的融合水平,再选取10个相关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论为:湖北省工业与旅游产业属于中等融合,融合水平逐年上升;由影响因素分析得知,工业和旅游业对工业旅游分别具有中、强关联,说明旅游业对工业旅游发展影响作用更加显着,而工业推动力不足;影响因素当中,工业旅游景点数量对融合影响最大,达到强关联,其余因素均未达到强关联水平,关联程度高低排名依次是市场需求因素、科技水平、政府扶持、旅行社和公路网密度。再其次,根据湖北省工业旅游现状,总结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本体功能阻碍、开发模式吸引力缺乏、企业旅游理念淡薄以及科技与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四大问题。最后针对湖北省工业与旅游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克服本体功能障碍、企业跨产业合作、推动科技应用、加大政府统筹规划、区域资源整合以及重视人才输送等对策,希望为湖北省工业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张大鹏,涂精华,刑禹鹤[9](2019)在《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以黄石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旅游开发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复苏的良药,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旅游形象定位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开发与发展的重要一环,其形象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知名度能否得到重振和提高。然而,资源枯竭型城市长期粗放式的生产开发导致矿竭城衰,并滋生了一系列典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造成旅游形象定位的困境,具体包括城市负面形象根深蒂固、市民自豪感缺失以及旅游发展根基不牢等。文章以黄石市为例,探讨并提出破解旅游形象定位困境的对策。

王琦,王晓娜,牟惟勇,路斌[10](2019)在《黄石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揭示湖北省黄石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发展变化,合理利用土地,选取2004、2011、2016年3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GIS技术,对各类用地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选取斑块数量、斑块密度、聚集指数、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蔓延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8个指数进行分析,研究黄石市近15年的景观格局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农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水域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裸地数量大量减少,景观连接性减弱,破碎度增加,景观格局复杂性增加,景观格局受人类活动影响加剧。

二、老工业城市的旅游规划探索——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工业城市的旅游规划探索——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更新视野下矿冶类棕地文化景观修复路径研究——以萨卡特卡斯市与黄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全域旅游:提升棕地文化景观修复的综合能力
    1.1 推进“矿区—城区”一体化,构建总体矿冶遗产观
    1.2 以矿冶文化丰富城市文脉,促使文旅融合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1.3 通过新技术将矿冶文化转换为文旅IP,营造全域旅游文化场景
2 总体规划:推动矿区治理与城区建设相统一
    2.1 将矿区复绿与城市绿化相结合,构建城市公园体系
    2.2 将矿区治理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形成“城—矿规划”相连通
3 城市转型:从“矿冶城市”到“矿冶遗产城市”
    3.1 矿冶城市如何走向矿冶遗产城市?
    3.2 棕地文化景观修复重在城市本体与产业结构“双转型”
4 棕地文化景观修复的价值归依:以人民为中心
    4.1 矿区脱贫是矿冶城市更新的伦理目标
    4.2 矿冶城市更新务必遵循“人民城市”理念
5 结语

(3)黄石市工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区域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黄石市工业旅游资源的特征
工业旅游指标体系的构建
黄石市工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黄石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4)智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研究——以碧云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碧云社区的治理概况分析
    2.1 社区建设内容
    2.2 社区特色项目
        2.2.1 地沟油监控系统
        2.2.2 智慧医疗导医平台
        2.2.3 智能信箱
        2.2.4 智能环境监控平台
3 基于智慧社区视角的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一般化建议
    3.1 推动社会参与、培育多元协同
    3.2 加强平台构建,保障信息安全
    3.3 构建智慧社区生态圈
4 结语

(5)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制约及影响因素研究
    2.2 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评价研究
    2.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2.4 研究述评
第三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机理分析
    3.1 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内涵的界定
        3.1.1 资源型城市
        3.1.2 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
    3.2 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理论基础
        3.2.1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规律
        3.2.2 资源型产业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3.2.3 产业结构理论
        3.2.4 比较优势陷阱理论
        3.2.5 适度规模理论
    3.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制约机制分析
        3.3.1 荷兰病效应
        3.3.2 挤出效应
        3.3.3 制度弱化效应
    3.4 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动因分析
        3.4.1 社会需求变化
        3.4.2 供给变动
        3.4.3 政策制度影响
第四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评价
    4.1 评价思路、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4.1.1 评价思路
        4.1.2 研究区域
        4.1.3 数据来源
    4.2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评价
        4.2.1 产业专业化分析
        4.2.2 产业多样化分析
        4.2.3 产业升级方向分析
        4.2.4 产业转型速度分析
    4.3 资源型城市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评价
        4.3.1 工业增长与资源的脱钩分析
        4.3.2 工业增长的资源约束分析
        4.3.3 工业增长与环境的脱钩分析
    4.4 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转型效率评价
        4.4.1 工业绿色转型效率的指标体系
        4.4.2 工业绿色转型效率测度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障碍与制约效应分析
    5.1 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障碍分析
        5.1.1 产业发展障碍
        5.1.2 市场机制障碍
        5.1.3 要素约束性障碍
        5.1.4 生态环境压力障碍
        5.1.5 传统产业退出障碍
    5.2 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制约效应分析
        5.2.1 资源诅咒及资源要素的制约效应模型设定
        5.2.2 资源要素的制约效应分析
        5.2.3 资源要素制约的传导效应分析
第六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模式与策略
    6.1 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模式分析
        6.1.1 成长型城市主导产业振兴模式
        6.1.2 成熟型城市支柱产业调整模式
        6.1.3 衰退型城市接续产业替代模式
        6.1.4 再生型城市新兴产业扶持模式
    6.2 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策略分析
        6.2.1 宏观层面的产业绿色转型策略
        6.2.2 微观层面的产业绿色转型策略
第七章 案例分析—以黄石市产业绿色转型为例
    7.1 黄石市产业绿色转型评价分析
        7.1.1 黄石市产业绿色转型存在的问题
        7.1.2 黄石市产业结构升级分析
        7.1.3 黄石市工业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分析
        7.1.4 黄石市工业绿色转型效率分析
    7.2 黄石市产业绿色转型的路径与对策分析
        7.2.1 黄石市产业绿色转型的路径选择
        7.2.2 黄石市产业绿色转型的对策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黄石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中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3 黄石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中政府作用现状
    3.1 黄石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的现状
        3.1.1 黄石市工业遗产旅游资源情况
    3.2 黄石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成绩
    3.3 黄石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中政府作用现状分析
4 黄石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中政府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黄石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
    4.2 黄石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中政府作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黄石工业遗产旅游发展中政府作用的优化建议
    5.1 提高认识,大力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5.2 打造工业遗产旅游品牌
    5.3 完善工业遗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5.4 加大工业遗产旅游的宣传营销力度
    5.5 加强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的机制体制保障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黄石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中政府作用研究的调查问卷

(7)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从“老工业基地”到“资源型城市”
        1.1.2 棕地:从“修复治理”到“再生利用”
        1.1.3 空间:从“多规合一”到“城市双修”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步骤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和步骤
第2章 棕地的概念、特征及其空间再生动力机制
    2.1 棕地问题或风险的产生
        2.1.1 内因:工业化为场地注入了“毒性”
        2.1.2 外因:城市化使将场地包围其中
    2.2 棕地的定义
        2.2.1 北美地区的棕地定义
        2.2.2 欧洲地区的棕地定义
        2.2.3 东亚地区的棕地定义
        2.2.4 棕地定义和内涵的扩充
    2.3 棕地的类型
        2.3.1 物质循环背景下的分类系统
        2.3.2 国民经济行业体系背景下的分类体系
        2.3.3 城市用地背景下的分类系统
    2.4 棕地的核心特征
        2.4.1 本体特征
        2.4.2 空间特征
        2.4.3 情感特征
        2.4.4 美学特征
    2.5 棕地再生的空间动力与机制
        2.5.1 棕地再生的“原生”动力机制
        2.5.2 棕地再生的“衍生”动力机制
        2.5.3 棕地再生的“催化剂”
第3章 资源型城市演变特征及其棕地现状调查
    3.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与历史阶段特征
        3.1.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3.1.2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3.1.3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历史成因及其阶段特征
    3.2 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及其分类体系构建
        3.2.1 按资源类型划分
        3.2.2 按生命周期划分
        3.2.3 按城市规模划分
        3.2.4 按地理环境划分
    3.3 资源型城市棕地空间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1 发生机制决定空间格局
        3.3.2 生命周期反映空间态势
        3.3.3 主导产业影响空间形式
        3.3.4 地理环境制约空间协同
    3.4 典型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空间特征研究
        3.4.1 石油:大庆市
        3.4.2 煤炭:大同市
        3.4.3 煤炭:锡林浩特市
        3.4.4 铜矿:铜陵市
        3.4.5 钢铁:攀枝花市
    3.5 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空间问题总结
        3.5.1 土地利用问题
        3.5.2 生态安全问题
        3.5.3 资源保护问题
        3.5.4 材料循环问题
        3.5.5 空间阻隔问题
第4章 棕地景观再生的理论与实践浅析
    4.1 棕地景观再生理论及其发展脉络
        4.1.1 探索阶段:1965-1985
        4.1.2 发展阶段:1985-2005
        4.1.3 成熟阶段:2005-2015
        4.1.4 演化阶段:2015至今
    4.2 棕地再生的学科体系构建
        4.2.1 艺术学
        4.2.2 生态学
        4.2.3 建筑学
        4.2.4 环境工程学
        4.2.5 城乡规划学
        4.2.6 风景园林学
    4.3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区位特征分析
        4.3.1 城市环境类
        4.3.2 郊区环境类
        4.3.3 自然环境类
    4.4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尺度特征分析
        4.4.1 建筑尺度:帕赛伊克纪念碑
        4.4.2 场地尺度: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4.4.3 社区尺度: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4.4.4 城市尺度:底特律未来城市
        4.4.5 区域尺度: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
    4.5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功能特征分析
        4.5.1 生态类功能
        4.5.2 文化类功能
        4.5.3 教育类功能
        4.5.4 休闲类功能
        4.5.5 体育类功能
        4.5.6 集散类功能
        4.5.7 生产类功能
第5章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体系构建
    5.1 棕地再生的空间层次及其再生影响因素
        5.1.1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与“非空间策略”
        5.1.2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及其层次
    5.2 宏观策略:“系统”
        5.2.1 “灰色系统”规划
        5.2.2 “棕色系统”规划
        5.2.3 “绿色系统”规划
        5.2.4 “橙色系统”规划——工业遗产
        5.2.5 “青色系统”规划——工业自然
    5.3 中观策略:“模式”
        5.3.1 模式或原型的产生
        5.3.2 工业闲置地的模式转化
        5.3.3 矿业废弃地的模式转化
        5.3.4 垃圾填埋场的模式转化
        5.3.5 基础设施废弃地的原型转化
        5.3.6 原型的空间谱系特征
    5.4 微观策略:“母题”
        5.4.1 地形主导类母题
        5.4.2 水体主导类母题
        5.4.3 植被主导类母题
        5.4.4 建筑物主导类母题
        5.4.5 材料主导类母题
        5.4.6 流线主导类母题
        5.4.7 设备主导类母题
    5.5 空间策略体系的整合
        5.5.1 空间策略体系的融合——系统耦合
        5.5.2 空间策略体系的操作——空间拓扑
        5.5.3 空间策略体系的构建——“开放空间系统”规划与设计
第6章 系统综合体:瑞昌市“棕地群”景观规划设计
    6.1 瑞昌市城市发展概况及上位规划背景
        6.1.1 瑞昌市的基本区位条件分析
        6.1.2 瑞昌市工业历史沿革分析
        6.1.3 瑞昌市上位规划及相关政策
    6.2 瑞昌市工业遗产和棕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6.2.1 古铜矿遗址
        6.2.2 老工业基地
        6.2.3 矿产资源地
        6.2.4 码头工业镇
    6.3 造船厂与码头废弃地景观再生案例研究
        6.3.1 广州市中山岐江公园
        6.3.2 新奥尔良市新月公园
        6.3.3 旧金山市山岬公园
        6.3.4 韩国统营市造船厂更新设计
    6.4 宏观策略:全域旅游工业体验区规划
        6.4.1 瑞昌市主要旅游资源单体评价
        6.4.2 瑞昌市工业文化体验区的规划与模式选择
        6.4.3 瑞昌市工业文化旅游廊道规划
    6.5 中观策略:江州造船厂景观规划设计
        6.5.1 场地历史脉络分析
        6.5.2 场地现状条件分析
        6.5.3 场地平面规划与设计
    6.6 微观策略:造船厂空间详细设计
        6.6.1 舾装码头设计
        6.6.2 车间仓库设计
        6.6.3 钢板堆场设计
        6.6.4 露天船台设计
        6.6.5 车间庭园设计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走向多学科交叉的棕地再生途径
        7.2.1 系统性
        7.2.2 过程性
        7.2.3 复杂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欧洲城棕地市振兴相关项目或组织
附录 B 中国城市用地分类相关标准下的潜在棕地类型
附录 C 景观规划设计最终专题图纸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湖北省工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消费升级的研究
        1.2.2 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
        1.2.3 关于工业旅游的研究
        1.2.4 湖北省工业旅游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消费升级影响研究
    2.1 消费升级
        2.1.1 消费升级概念辨析
        2.1.2 消费升级的内涵
    2.2 消费升级背景下旅游消费特征
        2.2.1 旅游消费概念
        2.2.2 旅游消费特征分析
    2.3 消费升级对工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影响
第3章 消费升级趋势下工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理论探究
    3.1 融合动力
        3.1.1 内力因素
        3.1.2 外力因素
    3.2 融合过程
        3.2.1 资源融合
        3.2.2 产品融合
        3.2.3 市场融合
        3.2.4 产业链融合
    3.3 融合效应
        3.3.1 促进市场竞争合作
        3.3.2 推动两大产业创新
        3.3.3 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4章 湖北省工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4.1 湖北省工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概况
        4.1.1 湖北省旅游产业概况
        4.1.2 湖北省工业旅游现状
    4.2 基于赫芬达尔指数法的融合度测算
        4.2.1 测算模型与分析模型选择
        4.2.2 测算过程与结果
    4.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融合影响因素分析
        4.3.1 分析指标选择
        4.3.2 分析过程
        4.3.3 结果分析
    4.4 湖北省工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4.1 本体功能障碍
        4.4.2 开发模式市场吸引力不足
        4.4.3 企业理念滞后,缺乏合作
        4.4.4 科技应用和政府扶持不够
第5章 湖北省工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5.1 克服本体功能障碍,提升游客体验质量
    5.2 开发多种融合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5.2.1 观光体验型开发模式
        5.2.2 文化内涵型开发模式
        5.2.3 创意园区型开发模式
        5.2.4 博物馆型开发模式
        5.2.5 购物导向型开发模式
    5.3 改善企业认识偏差,携手合作互补互利
    5.4 加大工业技术投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5.5 政府引导与规划,提供融合制度保障
    5.6 重点资源协同发展,实现工业旅游区域联动
    5.7 培养专业人才,为融合发展添活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着作
致谢

(9)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以黄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形象的前期研究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不利因素
    (一) 负面形象根深蒂固
    (二) 城市自豪感缺失
    (三) 旅游发展根基不牢
三、黄石旅游形象定位困境的解决对策
    (一) 修复生态环境, 改善负面形象
    (二) 举办重大节庆活动, 培育公众城市自豪感
    (三) 实施旅游壮腰工程, 强化黄石旅游发展根基
    (四) 凝练特色旅游形象, 抢占旅游市场竞争先机
四、结论

(10)黄石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括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景观类型划分
        2.2.2 景观指数的选取与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景观总体构成
    3.2 类型水平分析
        3.2.1 农田
        3.2.2 建设用地
        3.2.3 林草地
        3.2.4 水域
        3.2.5 裸地
    3.3 景观水平分析
4 结论
5 讨论

四、老工业城市的旅游规划探索——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更新视野下矿冶类棕地文化景观修复路径研究——以萨卡特卡斯市与黄石市为例[J]. 韩晗,李卓. 上海国土资源, 2021(04)
  • [2]湖北省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问题研究[D]. 王瑞焱. 广西大学, 2021
  • [3]黄石市工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区域开发策略研究[J]. 王月娥. 旅游与摄影, 2021(10)
  • [4]智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研究——以碧云社区为例[J]. 郝若曦. 智能城市, 2020(13)
  • [5]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研究[D]. 肖滢.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6]黄石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中政府作用研究[D]. 纪振兴.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D]. 卓百会. 清华大学, 2019
  • [8]湖北省工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熊瑊.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9]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以黄石市为例[J]. 张大鹏,涂精华,刑禹鹤.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2)
  • [10]黄石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 王琦,王晓娜,牟惟勇,路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19(09)

标签:;  ;  ;  ;  ;  

老工业城市旅游规划探索——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