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以项目带动大发展

庆阳市以项目带动大发展

一、庆阳市以项目带动大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缪文静[1](2020)在《加大发展县域经济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思路及切入点,也是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任务之一。庆阳市作为全省贫困区之一,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保障。

冯飞,雷占涛[2](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年庆阳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与成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庆阳市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瓶颈。新中国成立以来,庆阳市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生态立市、生态强市"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创建山清水秀自然生态、打造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抢抓各项政策机遇,一届接着一届干,攻坚克难抓实干,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介绍了庆阳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经验与成效。

冯晨辰[3](2018)在《甘肃省东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以及社会的进步,其对于农业基础设施以及粮食产能的要求标准也在逐渐的提升。因此,土地整治工程也在我国范围内逐渐的得以推广,并且得到了国家的大力鼓励与扶持。而甘肃省作为我国的西部重要的农业大省,其耕地基础设施以及粮食产能状况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的区域的发展。本研究以甘肃省东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为研究对象,从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出发,在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运用实际调研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土地整治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本研究结合研究区的概况和地域特点,选取了增加农田面积率、粮食产能提升、新增生产路、土地利用效率、年新增净收入等指标因素为土地整治效果的评价指标,定西市通渭县、平凉市静宁县、庆阳市西峰区和天水市清水县4处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实施后农田面积率分别增加了 10.65%、8.12%、12.05%和5.28%。进而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法,构建了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且对各个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效益显着,甘肃省东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得分为6.20,效益等级为“良好”。在综合评价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调研的实际结果,阐述了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作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为后续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也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提供理论指导。

范晓旭[4](2016)在《高速公路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及其实证研究 ——以雷西高速公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高速公路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国民经济、区域社会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参照科学的标准对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合规性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是对高速公路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进行一个综合评价的系统过程。在西方国家,政府部门已经运用绩效评价来对建设经费的分配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进行管理。我国高速公路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没有科学统一的评价方法,也尚未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本文通过学习国内外典型项目评价理论及方法,力求探索出一套适用于高速公路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方法,促进高速公路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本文在学习和总结国内外绩效评价理论与实际研究基础上,对高速公路基本建设程序,高速公路的特征以及我国高速公路目前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绩效、绩效评价及高速公路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理论为高速公路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同时归纳出了常用绩效评价方法,为本文建立高速公路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本文从两方面构建高速公路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即内容体系和指标体系。在内容体系方面,以建设资金投入作为切入点,从投入、支出、过程、效果等四个维度提出了资金管控绩效、建设管控绩效、运营管控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环境绩效六个绩效评价领域。在指标体系方面,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对六项绩效评价领域逐层细化,设计指标时选取适用率较好、使用率较高、针对性较强的指标,构建出初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各指标涵义及计算办法。之后,在初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咨询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紧密结合高速公路的特性,提炼出一套KPI体系,抓住项目绩效评价的关键信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内容体系、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选用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雷西高速公路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对全文所研究的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反馈评价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防范措施,总结研究结论,指出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杨智[5](2016)在《全面小康目标下甘肃农村反贫困研究》文中认为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神圣目标。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即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距离这一时间节点越来越近的关键时期,西部、农村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村则成为难点中的难点。为了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问题,扶贫开发成为当前贫困地区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习近平指出: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本文从全面小康建设的要求出发,在梳理小康社会战略思想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国外关于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力图对以甘肃贫困地区农村为代表的西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历史、成就、经验、现状、障碍、问题及其精准扶贫、可持续脱贫等关键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从而窥斑见豹,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益参考。甘肃作为典型的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众多,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区域集中的特征显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多年居于全国末位,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当前,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主要的困难在于经济发展滞后,特别是人均收入水平偏低。搞好贫困地区农村扶贫开发,对于提高全省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全面、科学认识甘肃贫困地区农村的贫困问题,找到科学的破解路径,我们需要对有关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贫困、农村、农业、农民、城乡关系等科学理论,为我们研究农村贫困和发展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方法指引。国内外诸多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角度直接研究贫困问题的理论成果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借鉴。本文梳理、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的思想、列宁关于农村建设的思想、毛泽东关于农村建设与城乡关系的思想、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党的“三农”问题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精准扶贫战略等,汲取了如冈纳?缪尔达尔、西奥多?舒尔茨、阿玛蒂亚?森等国外学者关于贫困问题的重要学术观点,以期为科学分析甘肃贫困地区农村的扶贫开发夯实理论基础。同时,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如美国的“向贫困挑战”计划、巴西的“发展极”开发试验、孟加拉格莱米乡村银行小额信贷等国外扶贫开发成功实践经验,为推进甘肃扶贫开发提供经验借鉴。今天的扶贫开发是过去扶贫开发思路和实践的延伸和发展。本文在回顾甘肃自20世纪80年代“两西”建设以来的扶贫开发思路和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主要的扶贫开发措施及其扶贫开发取得成就和经验。在30多年的扶贫开发中,甘肃形成的“甘肃经验”以及如“甘肃精神”、“五苦精神”等精神财富,对进一步提升扶贫开发事业具有重大奠基意义。历经30年大规模扶贫开发,甘肃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甘肃人民在扶贫开发实践中探索出的诸多有效举措为全国扶贫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并在全世界扶贫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甘肃为全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贫困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外在表现和形成原因具有多元复合性特征。贫困不仅在于经济收入不足,更体现在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质是整个社会现代发展滞后。我们不能就贫困来论贫困,应在“三农”问题和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大视野来认识农村贫困。对于甘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而言,农村贫困在地域和人口两个方面都有突出表现。从区域角度看,贫困是地理资本贫困、基础设施贫困、社会服务贫困、历史基础贫困、生产能力贫困、经营管理贫困、社会治理贫困、风俗习惯贫困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快速城镇化和家庭小规模农业比较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的影响下,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日益加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相伴而生,贫困农村“空心化”不断加重,其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弱化。从人口角度看,其贫困主要在于文化素质、家庭负担、身体健康、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足,然而各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发展需要也千差万别。扶贫开发虽历经多年,政府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扶贫开发政策体系本身也面临诸多内在矛盾和实施难题。扶贫与开发、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投入与需求等内在矛盾和资金缺口大、社会参与不够、资源整合不足等突出问题深刻制约着扶贫开发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甘肃农村扶贫开发事业进一步发展,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我们客观上需要进一步汇聚社会力量,聚焦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瞄准主要制约瓶颈,有针对性采取差异化帮扶措施;同时,需要从发展目标、动力、环境、路径、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完善扶贫开发措施体系,在进一步增加投入的同时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路径,激发内生动力。

郑洋[6](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是经济产品与社会产品的结合体,具有超经济的社会性特点。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文化产业是文化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的系统或集合,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型、内容创新化、结构多元化等的特征,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受到地域性、区域性的一定限制,相应地需要根据区域环境、条件等实际情况做好因物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等的工作,对于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也是如此。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在大量搜集与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以期对甘肃省文化产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一定有益的帮助。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一样,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首先需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理论进行学习和研究。因此,文章第一、第二章着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概念进行了解读界定以及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梳理。同时,对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以及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文章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对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演变以及甘肃省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等的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概括。文章第五章对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背后的原因,能够为有针对性地为甘肃省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对策和建议。在第五章的基础上,文章的第六章提出了诸如抓住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和优势、实施甘肃省文化产业总量扩张战略、加快实施甘肃省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战略、实施甘肃省文化产业人才兴业战略等的改革措施,简言之,通过“抓机遇、总量扩张、结构升级、人才兴业”四个途径来发展甘肃文化产业,以整体提高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提升甘肃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助推甘肃经济的发展。

徐子君[7](2013)在《庆阳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肃省庆阳市作为国家大型能源城市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的主战场,现有人口265万其中农村人口220万人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对资金的需求有所增加,并且成上升态势,乡镇企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也越来越无法满足多样化“三农”经济发展需求。新型的农村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形成有效服务农村的资本,新型金融机构及其服务方式的出现是为了填补空白。以服务“三农”为重点,以满足贷款需求的农民和农业企业以及农村经济组织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切入点和立足点。但是,庆阳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对庆阳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的成功模式,提高社会认识,加快人力资源的改革,拓宽融资渠道,为农村,农业和农民,创新金融工具,加大政策扶持和其他相关对策。

张娜娜[8](2011)在《陇东原上的女红奇葩 ——甘肃庆阳香包文化产业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消耗低、污染少、周期短、收益高、吸附就业能力强以及对其他产业连锁正效应大等特点,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成为国家财富和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逐渐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党和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庆阳市作为甘肃省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发展特点和巨大优势,对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庆阳“四绝”中最具代表性的香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活化石”,“庆阳名片”,更有“庆阳香包甲天下”之美誉。近年来,庆阳市政府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宣传庆阳香包文化,开始大力发展庆阳香包文化产业。要发展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就必须对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以稳健务实的态度评估现状、提出对策、制定发展策略。本文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详尽、全面的论述,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和经验,运用跨学科的视角分析了庆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探讨庆阳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及庆阳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为引导文化产业向有利于庆阳市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优势的方向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介绍了文化产业发展背景,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及意义;全面阐述了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产业化开发的相关理论及发展进程,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框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中,首先对庆阳香包绣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梳理,并且描述了庆阳香包的种类、制作及其特征和价值;然后,详细的介绍了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模式,分析了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剖析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并对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对庆阳市社会经济的影响,探析了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的前景,并对发展庆阳香包文化产业进行了反思;最后,分析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较为具体可行的对策和建议。第三部分是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并提出将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张应科[9](2011)在《在科学发展中深化互利共赢的和谐企地关系——长庆采油二厂创建“和谐典范、模范油区”的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长庆采油二厂在40年发展建设中,与庆阳老区人民同饮一江水、共食一仓粮,形成了"唇齿相依、水乳交融、相互促进、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深情厚谊。尤其在近年来,采油二厂以"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为主导思想

刘萍[10](2011)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基于庆阳市香包文化产业状况的调查思考》文中认为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和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增长和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我国文化产业因受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迫切需要政府加以规范和引导。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就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有着“中国香包刺绣之乡”美称的甘肃省庆阳市,近年来立足于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创新,大力发展以香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品,连续八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使庆阳香包文化产业整体迈上了新台阶。2006年,以庆阳香包为代表的民间刺绣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庆阳市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被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命名为“亚洲传统手工技艺文化名城”,庆阳市发展香包文化产业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但同时,庆阳市政府在发展香包文化产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予以破解。本文主要在对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政府职能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理论层面上,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力求辨明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的职能与作用,为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发展与地方政府管理的进一步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在实践层面上,笔者结合实地调研数据探析庆阳市政府在香包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庆阳市政府更好的发展香包文化产业提供理论指导。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结构及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导论,此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旨在为文化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然后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国外部分主要从哲学层面所进行的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和经济带动效用方面所进行的文化产业应用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国内部分主要从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实施的必要性、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研究及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研究三个方面进行述。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以及论文的创新和不足。第二部分为文化产业和地方政府职能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此部分首先梳理了文化产业、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职能的概念以及文化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其次,归纳了文化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的相关理论概述,包括服务型政府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最后,阐述了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的作用意义,即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体制进一步改革;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第三部分为庆阳市政府在香包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实施及效果评价。此部分内容首先介绍了庆阳市概况,其次梳理了庆阳市发展香包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最后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庆阳市发展香包文化产业取得的成绩及经验,包括基地建设状态良好、经济效益规模突显、新产品开发初见倪端及品牌推广效果良好。第四部分为庆阳市发展香包文化产业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首先从缺乏系统、可行的产业政策;政府服务、监管不到位;生产经营分散,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不足四个方面论述了庆阳市香包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和保护力度不够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了香包文化产业发展中庆阳市政府职能失当的原因。第五部分为对策建议部分,提出了完善庆阳市政府职能加快香包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转变落后观念,加快产业发展;深化产业认识,加强宏观领导;制定产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实施人才工程,强化智力支撑;实施保护机制,强调传承与发展;加快文化资源整合开发,促进庆阳文化产业大发展。论文创新之处:一是本文选取新的对象,即以具有特殊节日气氛的庆阳香包作为研究对象,使得论文对文化产业的研究更具地域性和针对性。二是在归纳总结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对强化庆阳市政府的职能作用提出了实际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二、庆阳市以项目带动大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庆阳市以项目带动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加大发展县域经济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2 庆阳市发展县域经济,促进脱贫攻坚的重大成效
    2.1 打造资源优势产业,夯实经济基础
    2.2 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助推乡村经济
    2.3 加大龙头企业坚持力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2.4 加大人才机制创新,为推动县域经济提供智力支撑
    2.5 发展旅游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见实效

(2)新中国成立70年庆阳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与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庆阳市概况
2 主要做法与成效
    (1)坚持因地施策,大力开展流域综合治理。
    (2)坚持项目带动,积极发挥项目支撑引领作用。
    (3)坚持精准对标,主抓偏远山区梯田建设。
    (4)坚持创新突破,积极谋划“固沟保塬”工程。
    (5)坚持建管并重,不断强化坝系工程运用。
    (6)坚持依法从严,强力实施水保生态监管。
    (7)坚持以奖代补,激励调动社会民间资本。
3 结 语

(3)甘肃省东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生态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层次分析法
        2.2.4 综合评价指数法
    2.3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
    3.1 项目区概况
        3.1.1 自然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2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情况
        3.2.1 建设情况
        3.2.2 数据来源
4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效益分析
    4.1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社会效益
        4.1.1 增加耕地面积
        4.1.2 粮食产能提升
        4.1.3 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
        4.1.4 土地利用率提高
        4.1.5 农民满意程度
    4.2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经济效益
        4.2.1 贫困人数减少量
        4.2.2 农民人均收入增加量
        4.2.3 社会经济的拉动
    4.3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生态效益
        4.3.1 林草植被恢复率
        4.3.2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4.3.3 土壤流失控制比
5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效益评价
    5.1 建立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5.1.1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评价指标的提出
        5.1.2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1.3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5.2 建立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综合指数法评价体系
        5.2.1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2.2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指标贡献分值计算
        5.2.3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综合评价得分计算
    5.3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效益评价分析与结果
        5.3.1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效益评价分析
        5.3.2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效益评价结果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4)高速公路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及其实证研究 ——以雷西高速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动态
        1.2.1 国外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1.2.2 国内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高速公路概述
    2.1 公路的划分及高速公路界定
        2.1.1 公路的划分
        2.1.2 高速公路界定
    2.2 高速公路基本建设程序
    2.3 高速公路的特征
    2.4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现状
3 高速公路绩效评价理论研究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绩效
        3.1.2 绩效评价
        3.1.3 工程项目绩效评价
    3.2 高速公路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3.3 高速公路项目绩效评价界定
4 高速公路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4.1 绩效评价内容设计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方法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常用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4.3 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思路
    4.4 KPI的概念、特征及其构建原则
        4.4.1 KPI
        4.4.2 KPI的特征
        4.4.3 KPI体系构建原则
    4.5 绩效评价体系确立
        4.5.1 初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5.2 KPI体系的确立
    4.6 高速公路项目指标权重的确定
        4.6.1 常见权重确定方法
        4.6.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适用性及其基本原理
    4.7 绩效评价方法
        4.7.1 常见绩效评价方法
        4.7.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适用性及其基本原理
5 雷西高速公路绩效评价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基本情况
        5.1.2 雷西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依据
        5.1.3 雷西高速公路绩效评价主要依据
    5.2 单项指标绩效评价
    5.3 层次分析法确定KPI权重
    5.4 雷西高速公路的模糊综合评价
    5.5 项目评价结果
6 结论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速公路项目KPI征询调查表
附录B 雷西高速公路KPI权重调查表
附录C 雷西高速公路项目KPI评价等级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全面小康目标下甘肃农村反贫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一)国外贫困问题研究
        (二)国内学者贫困问题研究
        (三)甘肃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有关小康社会的基本概念
        一、小康社会
        二、全面小康
        三、农村小康
    第二节 有关贫困的基本概念
        一、贫困
        二、贫困线
        三、反贫困
        四、扶贫开发
第二章 研究视角: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第一节 小康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社会理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小康社会目标的理论探索
        一、毛泽东关于“小康社会”的思想
        二、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节 改革开放实践对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促进农村温饱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总体小康
        三、统筹城乡发展阶段稳步进军全面小康
    第四节 2020年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解析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确立的依据
        二、中共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三、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第五节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大
        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
        三、农村社会发展滞后
        四、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
        五、特困地区农村按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困难
    第六节 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可行性
第三章 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农村发展和城乡关系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农村发展与城乡关系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发展问题的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的重要思想
    第二节 列宁关于农村建设和城乡关系思想
        一、列宁关于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
        二、列宁关于城乡关系的重要思想
    第三节 毛泽东农村建设与城乡关系的思想
        一、农村建设思想
        二、城乡关系思想
第四章 理论发展:新时期“三农”问题战略、新型城镇化与精准扶贫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农村建设思想的发展
        一、邓小平农村改革和建设思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农村建设的发展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与农村建设的推进
        一、科学发展观概述
        二、科学发展观对于农村建设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三节 中共十八大以来“三农”问题新战略
        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深化农村改革
        四、强化农业农村生态治理
        五、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战略
        一、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三、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协调的城镇化
        四、新型城镇化是环境美好的城镇化
    第五节 精准扶贫战略
        一、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
        二、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三、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国际借鉴:国外反贫困的经验借鉴与思考
    第一节 开发式扶贫
        一、政府制定和实施反贫困特别计划
        二、区域开发战略
        三、小额信用贷款
        四、人力资源开发和促进就业
        五、注重发挥扶贫对象的主体性
    第二节 保障式扶贫
        一、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和法制化管理
        二、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
        三、注重培育贫困群体的自立能力
        四、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五、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
第六章 实践基础:甘肃农村反贫困的历程、措施与经验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村反贫困政策历史回溯
        一、经济体制改革和“两西”建设阶段(1978~1985年)
        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1986~1993年)
        三、全面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四、大扶贫阶段(2001以后)
    第二节 甘肃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归类
        一、投入扶贫开发资金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三、产业培育
        四、移民搬迁
        五、劳务输出
        六、能力提升
        七、金融扶贫
        八、组织化扶贫
        九、社会帮扶
    第三节 甘肃农村扶贫开发措施的效果分析
        一、贫困程度显着减轻
        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
        三、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四、精神面貌逐步改变
    第四节 甘肃农村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二、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性作用
        三、集中力量破解制约瓶颈
        四、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五、注重精神财富的积累
第七章 现实分析(一):甘肃农村贫困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贫困现状及特征
        一、贫困的区域性特征
        二、贫困的人口性特征
    第二节 甘肃贫困地区农村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生产方式制约
        二、自然条件制约
        三、历史基础制约
        四、体制机制制约
        五、主导产业制约
        六、人口因素制约
第八章 现实分析(二):甘肃农村扶贫开发的内在矛盾与有利条件
    第一节 甘肃农村反贫困的内在矛盾分析
        一、扶贫与开发的矛盾
        二、政府与市场的矛盾
        三、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四、投入与需求的矛盾
        五、上层设计与底层实际的矛盾
        六、扶民与扶县的矛盾
        七、扶村与扶人的矛盾
        八、放权与治村的矛盾
        九、教育与就业的矛盾
        十、发展与稳定的矛盾
    第二节 现行反贫困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内扶贫,产业延伸能力不足
        二、政府主演,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三、以情识扶,扶贫精确程度不高
        四、就贫扶贫,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五、利益多元,协调整合扶贫不够
        六、观念落后,思想教育扶贫滞后
    第三节 甘肃扶贫开发面临的有利条件与历史机遇
        一、地理区位条件
        二、自然资源条件
        三、文化资源优势
        四、发展基础条件
        五、政策叠加机遇
第九章 研究整合:甘肃农村反贫困与全面小康建设的对策思考
    第一节 瞄准小康目标,找准脱贫关键
        一、瞄准小康目标,明确任务责任
        二、找准关键问题,破解主要难题
    第二节 调动积极因素,增强脱贫动力
        一、广开帮扶渠道,整合投入力量
        二、完善参与机制,发挥主体作用
        三、深化土地改革,推进现代发展
        四、发展合作组织,壮大集体经济
        五、加强思想教育,增强脱贫意志
        六、强化教育培训,开发人力资源
        七、加强城镇建设,带动乡村发展
    第三节 改善发展环境,夯实脱贫基础
        一、建设基础设施,提升硬件环境
        二、加强组织建设,改善领导环境
        三、加强民主法治,改善治理环境
        四、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发展环境
    第四节 广开增收渠道,拓展脱贫路径
        一、培育特色产业,增强产业支撑
        二、完善农村金融,增强金融支撑
        三、壮大劳务经济,增加工资收入
    第五节 完善帮扶机制,增强脱贫保障
        一、增强项目弹性,契合实际需求
        二、完善后续保障,促进持续发展
        三、完善民生保障,兜底特困群体
        四、关注特殊群体,促进发展公平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二)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三 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概述
        (一)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简述
        (二)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简述
    四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文化产业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综述
    一、文化产业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
        (二) 文化产业竞争力
        (三) 文化产业的基本属性
        (四) 文化产业的主要类型
        (五) 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二、文化产业相关理论综述
        (一)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
        (二) 产业结构理论
        (三) 产业布局理论
        (四) 产业聚集理论
    三、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 文化产业拉动地区经济增长
        (二) 文化产业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三) 文化产业促进地区综合发展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与发展政策述评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概述
        (三)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 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凸显
        (二) 文化产业主要行业发展现状
        (三) 文化产业就业现状
        (四) 文化产业培育
        (五) 文化产业集聚与文化产业园区发展
        (六) 文化产业进出口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 文化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二) 科技进步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三) 文化产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格局开始形成
        (四)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进一步显着提升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
    一、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 改革开放初期的起步——认识阶段(1979-1992年)
        (二)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跟进——初步发展阶段(1993-2002年)
        (三) 十六大以来的长足发展——全面推进阶段(2002年至今)
    二、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分析
        (一)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区位要素
        (二) 资源要素
    三、甘肃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演变
        (一)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
        (二)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三) 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及进展情况
第四章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一) 甘肃省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二) 甘肃省文化产业结构的特征
        (三) 甘肃省文化产业出口与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二、甘肃省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比较
        (一) 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比较
        (二) 部分文化产业行业地区差异比较
    三、甘肃省主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一) 甘肃省省会兰州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二) 甘肃省河西走廊主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三) 甘肃省河东地区主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第五章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产业规模不大且总量水平不高
        (二) 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
        (三) 甘肃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整合力度不够
        (四) 产业聚集度和集约化水平不高
        (五) 文化产品出口规模小且海外市场开拓不足
    二、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 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二) 文化消费不足
        (三) 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资源短缺
        (四) 公共文化财政投入不足
        (五) 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尚待完善
第六章 加快推进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抓住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和优势
        (一) 抓住甘肃省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建设机遇
        (二) 抓住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优势
    二、实施甘肃省文化产业总量扩张战略
        (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盘活文化产业资本存量
        (二) 放宽市场准入并实行增量扩张
        (三) 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财政金融支持政策
    三、加快实施甘肃省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战略
        (一) 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的能力
        (二) 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科技创新
        (三) 发展内容创意文化产业,扶持原创作品生产
        (四) 努力探索培育知名文化产业品牌
    四、实施甘肃省文化产业人才兴业战略
        (一) 实施甘肃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
        (二) 建设灵活高效的人才市场
        (三) 创新人才引进和选拔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庆阳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概念界定
    2.1 新型金融机构界定
        2.1.1 村镇银行的界定
        2.1.2 小额贷款公司的概念界定
        2.1.3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概念界定
    2.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理论
        2.2.1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2.3 金融约束理论
第3章 庆阳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庆阳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
        3.1.1 庆阳市某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3.1.2 庆阳市某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
        3.1.3 庆阳市某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现状
    3.2 庆阳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社会认同度较低
        3.2.2 专业人才缺乏
        3.2.3 融资困难
        3.2.4 经营成本较高
        3.2.5 政策扶持不足
第4章 国内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4.1 国内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4.1.1 广西小额贷款公司的“银政保”模式
        4.1.2 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
        4.1.3 沂水县姚店子镇聚福源农村资金互助社
    4.2 国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其运作机制
        4.2.1 美国的农村金融体制
        4.2.2 日本的农村金融体制
        4.2.3 印度的农村金融体制
第5章 西部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1 加强认知度和公信力
    5.2 增强人才培养和引入
    5.3 提高融资水平
        5.3.1 增加村镇银行的融资途径
        5.3.2 提升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能力
        5.3.3 开通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融资渠道
    5.4 创新金融服务手段
    5.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5.5.1 政府需要出相关政策,以降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成本
        5.5.2 政府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
        5.5.3 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陇东原上的女红奇葩 ——甘肃庆阳香包文化产业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一、文化产业的研究理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产业化开发的研究理论
        三、文献综述
    第三节 调查地点及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一、调查地点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庆阳香包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特征
    第一节 庆阳香包的历史渊源
        一、庆阳香包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庆阳香包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庆阳香包的种类和制作
    第三节 庆阳香包的特征与价值
        一、特征
        二、价值
第三章 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二、香包文化产业对庆阳整体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金融危机对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的影响
    第二节 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一、公司加农户模式
        二、能人带农户模式
        三、零售运销模式
        四、团体会展模式
    第三节 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化的特点及优势
        一、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的特点
        二、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第四章 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一节 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意识滞后,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不够
        二、香包文化产业人才的严重缺乏
        三、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完善的投融资体系
        四、香包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不高
        五、产业链不完整
    第二节 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政府文化行政职能的不断完善
        二、树立精品意识,推进文化品牌建设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重视民营资本的参与
        四、完善产业链,选择最佳产业结合点
        五、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六、培养香包文化产业专门人才
第五章 对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的前景探析及反思
    第一节 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前景探析
    第二节 对庆阳香包产业化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在科学发展中深化互利共赢的和谐企地关系——长庆采油二厂创建“和谐典范、模范油区”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考·理念
二、同心·发展
三、共建·共享
四、责任·和谐

(10)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基于庆阳市香包文化产业状况的调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2. 文化产业和地方政府职能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2.1 文化产业概念界定
    2.2 文化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界定
        2.2.1 地方政府概念界定
        2.2.2 文化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概念
        2.2.3 文化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
    2.3 文化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理论概述
        2.3.1 服务型政府理论
        2.3.2 公共治理理论
    2.4 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作用的意义
        2.4.1 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体制进一步改革
        2.4.2 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4.3 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5 本章小结
3. 庆阳市政府在香包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实施及效果评价
    3.1 庆阳市概况
    3.2 庆阳市香包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3.2.1 庆阳香包简介
        3.2.2 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3.3 庆阳市发展香包文化产业取得的成绩及经验总结
        3.3.1 基地建设状态良好
        3.3.2 经济效益规模突显
        3.3.3 新产品开发初见倪端
        3.3.4 品牌推广效果良好
    3.4 本章小结
4. 庆阳市香包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4.1 庆阳市香包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4.1.1 缺乏系统、可行的产业政策
        4.1.2 政府服务、监管不到位
        4.1.3 生产经营分散,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4.1.4 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不足
    4.2 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4.2.1 认识不到位
        4.2.2 观念滞后
        4.2.3 保护力度不够
    4.3 本章小结
5. 完善政府职能加快庆阳市香包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5.1 转变落后观念,加快产业发展
    5.2 深化产业认识,强化宏观领导
        5.2.1 健全香包产业领导机构
        5.2.3 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5.2.4 规范香包生产标准
    5.3 制定产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5.3.1 加大投入,完善投融资体制
        5.3.2 建立专项资金,优化税收政策
    5.4 实施人才工程,强化智力支撑
        5.4.1 加大香包新生力量的培养
        5.4.2 抓好乡土人才的再培训
        5.4.3 完善人才使用管理机制
    5.5 实施产业保护机制,强调传承与发展
    5.6 整合文化资源,促进庆阳文化产业大发展
    5.7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庆阳市以项目带动大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大发展县域经济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J]. 缪文静. 农家参谋, 2020(18)
  • [2]新中国成立70年庆阳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与成效[J]. 冯飞,雷占涛. 中国水土保持, 2019(10)
  • [3]甘肃省东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效益评价研究[D]. 冯晨辰.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高速公路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及其实证研究 ——以雷西高速公路为例[D]. 范晓旭.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5]全面小康目标下甘肃农村反贫困研究[D]. 杨智. 兰州大学, 2016(08)
  • [6]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郑洋. 兰州大学, 2015(07)
  • [7]庆阳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问题研究[D]. 徐子君.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4)
  • [8]陇东原上的女红奇葩 ——甘肃庆阳香包文化产业调查研究[D]. 张娜娜.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9]在科学发展中深化互利共赢的和谐企地关系——长庆采油二厂创建“和谐典范、模范油区”的实践[J]. 张应科. 发展, 2011(04)
  • [10]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基于庆阳市香包文化产业状况的调查思考[D]. 刘萍.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庆阳市以项目带动大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