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研究型”实施研究型教育

以三个“研究型”实施研究型教育

一、以三个“研究型”实施研究型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陈甜甜[1](2020)在《生物学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分子与细胞》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是生命科学蓬勃发展的新纪元,生物科技的成果越来越多的被人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教师在传授基本概念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生物学前沿知识的渗透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与之相关的前沿知识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能提高学习的开放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本研究从教材知识老化以及案例内容陈旧的现状出发,阐述在高中生物学学习中应用相关前沿知识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并提出生物学前沿知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更新的生物领域热点问题中所蕴含的相关知识。通过文献梳理,本研究发现生物学前沿知识融入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但是研究内容零散不够全面系统。因此,本研究在理论基础的支撑下利用问卷法对高中生物学前沿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一线的高中生物老师采取深入的访谈。通过调查及访谈梳理出当下生物学前沿知识在高中教学中应用存在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前沿知识难度较大等许多问题和障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分子与细胞》为例,对生物学前沿知识进行了筛选和整理,提出了生物学前沿知识融合的科学性、开放性、适当性等原则。本文以先行组织、情境导入、问题导入、启发式、探究式、自主学习等形式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片断,并针对具体的内容尝试设计了三例完整的教学案例,同时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实施和评价,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肯定了生物学前沿知识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总之,将生物学前沿知识应用于教学中不仅能够促进教师向研究型学者的转变,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生命的神奇和魅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树立学生新的职业观。只有在教学中不断让学生接触新的生物学知识生长点,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以及教和学的最优化。

韩齐齐[2](2017)在《小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及培养问题研究 ——以徐州三所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语文素养是保证人们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在理论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横向构成要素、纵向构成要素进行了论证和确定,从语文素养视角分析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了解到语文素养是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蕴含着整个课程目标中,与课程标准相互融合。本研究以徐州市三所小学四百多位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测试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收集并统计调查数据,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对调查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揭露目前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识字写字能力低,缺乏自主性;阅读方法单一,缺乏阅读目的;写作模式固化,缺乏真实情感;表达口语交际实践少,缺乏话语情境。笔者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应试教育的趋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制约。针对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形成的原因,笔者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建议,建议的内容主要有: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克服应试教育的干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运用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

刘江岳[3](2014)在《专业化: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学教师的培养面临着来自教师专业化理论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及学生就业困境加剧所带来的挑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达到专业化水平的中学教师,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在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指引下,如何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即是在教师专业化的价值立场中,运用系统论方法、国际比较方法、文献研究方法、访谈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发达国家的中学教师教育实践的特点,剖析我国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资格认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给出具体的改革对策建议。本文第二章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特点以及中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结构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首先从分析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入手。以社会功能、专业资质、专业制度这三个方面的标准来衡量,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性职业的确定性毋庸置疑。就中学教师而言,教师专业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中学教师与其它学段教师在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及教育方式上具有明显的区别;其二,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出阶段性递进的特点,可以分为新手、适应与调整、胜任、熟练及专家五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专业水平;其三,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由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组成。其中,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专业能力形成教师专业素养的特质,而专业品质把控教师专业素养的方向,呈现出“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特色。中学教师的专业化需要通过职前教育来实现。中学教师职前教育需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如何检验培养的结果等一系列核心问题。立足于教师专业化的价值观并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本文第三章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目标设定、模式选择、课程设置及对职前教师的资格认证等各个要素进行了概念的厘定和深入细致的分析。职前教育目标是教育理念和培养标准的具体体现,直接决定着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在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目标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培养理念及培养标准是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培养模式是为了达成特定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资源配置及教学过程组织方式,包含四个关键要素:培养人才的层次定位、专业准入标准的制定、培养过程的设计以及职前与职后的衔接等。课程设置是教师职前教育极为重要的核心部分,课程质量的高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实施的有效性等都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教师资格认证是对培养结果的检验,资格认证制度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教师教育的质量,影响到中学教师专业化的现实水准。分析发达国家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实践对我国能够提供一些参照和借鉴。考虑到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水平的先进性、教师教育制度的完善性以及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之间的可比性等,本文第四章选取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个发达国家作为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国际比较对象,梳理和分析了三个国家的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目标制订、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师资格认证的特点。其中,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分析涉及到相关的教师职前教育机构,本章选取了美国的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英国的伦敦大学和澳大利亚的弗林德斯大学这三所较有代表性的高校,对上述国家中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总结。在教师专业化的价值立场中,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实践作为参照,本文第五章分析了我国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在目标设定、模式设计、课程设置与资格认证方面所存在的偏差或滞后。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培养理念偏执、培养标准落伍、具体目标错位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培养途径上,存在主流培养模式单一、成熟性欠佳、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缺少连贯性等问题;在课程体系方面,既有某些课程要素的缺失,也有结构方面的不足;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由于起步较晚,存在着教师资格证书分类不合理,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偏低,资格证书有效期太长,资格认证组织系统不够完善等问题。鉴于上述诸多问题,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及教师教育机构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改革一直在推进之中,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的第二个十年,各种改革举措不断出台。本文第六章对2010年后,我国在中学教师职前教育方面的改革实践状况予以梳理和分析。无论是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试点,还是高校各自的教师教育改革实践,都表明我国在提升中学教师职前教育水平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改革的成绩固然令人振奋,但其中显露的不足更值得人们关注。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指导,基于以上的问题分析和比较借鉴,并运用了访谈方法征求了中学一线教师、校长、师范毕业生等群体的意见、建议和实际需求,本文第七章指出,中学教师职前教育体系的改革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指引之下,需要从目标、内容、模式到资格证书制度的整体推进: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应更新教育理念,建立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并制定符合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并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职前培养目标;在培养模式上应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控性、灵活性、多元性、连贯性,以及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等特点;在培养内容上应改变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增加能够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教育专业课程,并对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在教师资格制度上应增强教师资格融通的合理性,提高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落实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配套服务措施,增强教师资格认证机构的专业性。

丘建发[4](2014)在《研究型大学的协同创新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与创新时代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纳入战略层面。研究型大学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和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承担着创新知识与人才输出者的角色。而随着国家层面提出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提出,各重点大学纷纷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并将创新与科研能力提升作为发展重点。“创新”与“科研”作为大学管理层的热点与关注点,却是建设与设计者的盲点,设计界缺少对研究型大学特征与校园创新活动的研究,已使理论指导滞后于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需求。本文从上述的现实需求出发,引入协同创新的视角以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与科研职能作为切入点,结合创新科研相关的理论与规划学、建筑学的理论进行跨学科研究。论文基于笔者收集的国内近40所研究型大学的新建案例一手资料,以及近年国外研究型大学创新活动空间设计的先进案例,分别从城市、校园、建筑层面进行分析,通过数据统计、案例分析与理论总结,从而解答了“什么是创新型、研究型大学”以及“如何设计研究型大学创新科研空间”的问题。论文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提出问题与理论建构(第一、二、三章)首先针对国内大学建设现状指出设计界缺乏对“创新型”与“研究型”特征的研究,是当前研究型大学校园制约其创新与科研职能发展的重要原因。然后通过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发展历程的分析,总结推动校园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创新社会背景下的发展方向。最后从协同创新视角切入,导入相关的多个学科理论与大学校园设计的先进理论建立理论基础;同时,基于协同创新系统的层级化结构,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校园创新网络、团队创新组织三个层面的协同创新空间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二、分析问题与实证研究(第四、五、六章)结合研究型大学创新、科研活动的相关理论与校园建设的突出问题,通过案例研究分别从三个不同层面探索促进研究型大学创新与科研职能发展的具体空间设计策略:首先在区位设计层面上,从城市区位、功能策划与校园界面入手创造具有联系、开放特征的环境,建立研究型大学与城市和外部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关系;然后在规划设计层面上,通过校园群体组织规划、校园社区以及网络结构的设计,建立促进学科间创新科研协作与非创新网络形成的校园空间;最后在建筑设计层面上,通过协作创新空间、非正式空间以及协同结构的营造,创造符合现代科研创新组织与新型教学理念的建筑空间。三、理论总结与实践探索(第七章)对分层面建立的设计策略进行综合,形成总体原则与整合策略;然后结合笔者近年负责的几个研究型大学设计项目案例,进一步探讨该策略体系在实践中的运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研究指出协同创新是当今创新组织形式,研究型大学的协同创新空间设计策略实质是大学校园设计的时代观,应该建立具有开放、协作、交流、弹性特征的价值立场与校园空间,并整合不同层次上的正式与非正式空间、功能与社会结构,建立整体的校园空间。研究结合当今国内大学建设的突出问题与国外先进经验、趋势,所提出的设计策略不但为解决现状突出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创新型、研究型大学校园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周玮[5](2014)在《湖南师大附小办学特色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办出学校特色、创办特色学校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学校特色的内容、品位及其形成过程、模式研究、推广价值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涉及到学校的定位、德育、教学、教研、教师专业成长及家校合作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论文以小学管理人员的身份,通过梳理湖南师大附小的历史渊源、办学成绩,在广泛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湖南师大附小的办学特色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文章运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湖南师大附小60年办学历程的全面回顾,力求明确其准确定位;针对21世纪以来学校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德育、教学、教研、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维度的详细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同时运用文献研究法,了解了国内外办学特色研究的现实状况和基本走向,为本课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研究表明,当前湖南师大附小在办学定位的准确性、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学与教研工作的科学性等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特色。文章针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基于区位特点和历史传统加强“附属”特点、提升办学品位的解决思路。

屈青山[6](2013)在《唐文中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文中先生(1926.1—1999.4)是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创始人之一,是第一至第五届(1985—1997年)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教近50年,主要致力于教育基本理论、教学基本理论及高师教育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唐文中先生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其着作之中,笔者在对唐文中先生着作整理的基础上试图梳理其教育思想。唐文中先生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教学基本思想和高师教育思想三个方面,因此本研究主要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全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从论文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唐文中生平记述。本章主要通过记述唐文中先生73年的人生历程,全面展现唐文中先生在学术、教学及做人等方面的优秀品格;第三章:唐文中与《小学教学方法研究》。本章通过论述《小学教学方法研究》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及该书的历史地位估衡,展现青年时期的唐文中先生在教学论研究方面的学术潜质及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第四章:唐文中关于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本章主要通过论述唐文中先生在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尊重教师劳动、青少年的智力开发与道德品质教育、学校管理责任制及教育经费的投入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在教育学思想领域的学术研究;第五章:唐文中的教学基本思想。本章主要通过论述唐文中先生在教学论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媒介、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在教学思想领域的学术研究;第六章:唐文中的高师教育思想。本章主要通过论述唐文中先生在高师师范性、教育结构、教学原则及学生的“三基”训练等方面的思想,探讨其在高师教育思想领域的学术研究。

徐婷[7](2012)在《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科研状况研究 ——以Y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很多研究型大学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制定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在新时期,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本科生科研不能仅仅局限在那些研究型大学之中,地方综合性大学也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实践水平,增强其创新能力。因此,本文对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科研状况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对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科研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本科生科研的特点及意义,指出了本科生科研不同于科研机构人员、大学教师的科研,它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其活动范围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科研活动,还包括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此外,还研究了建构主义理论、创造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如何作为本科生科研的理论支撑,梳理了我国建国后本科生科研的发展历史,并结合对地方综合性大学自身条件的分析,探索出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发展导向,为其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提供借鉴。本文通过对地方综合性大学-Y大学本科生科研现状的调查,了解了Y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形式、科研保障、科研成果等方面的情况,发现了Y大学本科生科研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本科生科研参与度不高、文科类本科生科研成果不多、本科生科研能力缺乏、对本科生科研指导不充分、对本科生的科研管理不到位等,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出发具体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而后,着重介绍了本科生科研成果较为丰硕的X学院。最后,针对Y大学本科生科研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从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体制、健全本科生科研激励机制、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三个方面为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科研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中共中国戏曲学院委员会[8](2012)在《坚持文化传承创新 推动科学发展 建设民族特色鲜明的一流戏曲艺术大学》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高等艺术院校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光荣的使命。作为我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戏曲艺术高等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坚持文化传承创新,科学谋划学院发展,推动学院向着建设"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

韩慧莉[9](2012)在《群体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研究生群体着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具有自主与趋同并存、进取与发散共生、交互感染与群体探索的特点,它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必须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系统设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专业课教学的渗透作用、研究生群众团体的自我教育作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作用。

张丽娟[10](2011)在《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科技与信息的洪流席卷全球,一场基于科技发展,注重创造与升级的改革悄然兴起。这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教育改革迫在眉睫,1999年教育部在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修订稿)》中将研究性学习列入国家教学计划。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并从中扩展到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然而,实施教育改革,关键在教师。目前推广和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教师的适应问题。在体育领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体育教师的主力军,也是未来体育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因此,为了顺利推行新课程改革,必须先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改革。本文主要使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观察法、以及实验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探索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中,以期提高学生技战术水平,激发学生对排球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并为排球技术教学应用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本文对首都体育学院09级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的学生实施为期一个学期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性学习应用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中具有可行性。研究性学习通过提问或情景引导,开展方式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倡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索。因此,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较传统教学有优越性;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时重视方向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基本的知识技能外,更注重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性学习在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方面较传统教学方式有较高的有效性。实验组在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及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较传统的教学有一定的优越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满意度略高一筹。

二、以三个“研究型”实施研究型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三个“研究型”实施研究型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学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分子与细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前沿知识的应用是教材现代化的必要补充
        (二)前沿知识的探索是提高教师生物专业素养的必然要求
        (三)前沿知识的应用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现实需求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知识
        (二)前沿和前沿知识
        (三)生物学前沿知识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四)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第三章 生物学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二、调查范围及对象
    三、问卷编制
    四、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教师问卷
        (二)学生问卷
        (三)调查结论
第四章 生物学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一、生物学前沿知识的获取
    二、生物学前沿知识在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开放性原则
        (三)适当性原则
    三、生物学前沿知识在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先行组织策略
        (二)情境导入式
        (三)问题导入式
        (四)启发式教学策略
        (五)探究式教学策略
        (六)自主学习策略
第五章 生物学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案例与评价
    一、教学案例
        (一)案例一:《细胞的分化》
        (二)案例二:《细胞衰老和死亡》
        (三)案例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案例评价
        (一)同行评价
        (二)专家评价
        (三)学生评价
        (四)自我反思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小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及培养问题研究 ——以徐州三所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语文素养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语文素养构成的研究
        (三)关于语文素养评价的研究
        (四)关于学生语文素养现状的研究
        (五)关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语文素养的理解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一)素养
        (二)语文素养
        (三)相关概念比较
    二、课程标准中蕴含的语文素养
        (一)对课程总目标的理解
        (二)对课程阶段目标的理解
    三、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构成
        (一)小学生语文素养构成的横向内容
        (二)小学生语文素养构成的纵向维度
第三章 小学生语文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对象
        (五)调查实施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识字写字素养方面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二)阅读素养方面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三)写作素养方面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四)口语交际素养方面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小学生语文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生语文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识字写字能力低,缺乏自主性
        (二)阅读量不足,缺乏阅读兴趣
        (三)写作能力低,缺乏真实情感表达
        (四)口语交际实践少,缺乏话语情境
    二、小学生语文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二)应试教育的趋动
        (三)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制约
第五章 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
    二、克服应试教育的干扰
    三、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一)增强专业情意,热爱语文教学
        (二)加强理论学习,注重课标研修
        (三)博览群书,丰富知识
        (四)反思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五)注重科研,增强创新意识
    四、运用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
        (一)多种识字写字方法相结合,强化识字写字动机
        (二)拓展课外阅读,倡导个性化学习
        (三)写作方式多样化,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四)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创设真实话语情境
结语
附录 1
附录 2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专业化: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教师专业化对我国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带来的影响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挑战
        三、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诘问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教师专业化研究
        二、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理念与目标研究
        三、中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研究
        四、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
        五、中学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主要概念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视野:教师专业化理论
    第一节 教师是一种专业性职业
        一、职业、专业与专业标准
        二、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分析
        三、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进程
        四、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第二节 阶段性递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一、中学教师与其它学段教师的区别
        二、中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三节 知识、能力与品质的三位一体: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
        一、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及其比较
        二、中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专业知识
        三、中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特质:专业能力
        四、中学教师专业素养的保障:专业品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专业化视野下的中学教师职前教育解析
    第一节 标准与追求: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目标设定
        一、培养目标及相关概念
        二、教师职前培养目标的影响因素
        三、教师专业化对职前教师培养目标的要求
    第二节 路径与组织:中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选择
        一、培养模式的概念
        二、教师培养模式的分类
        三、教师专业化对培养模式选择的要求
    第三节 内容与实施:中学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
        一、课程与课程体系相关概念
        二、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分类与课程体系构成
        三、优质课程体系的专业化特征
        四、中学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的开发依据
    第四节 制度与保障:中学教师职前培养成果的衡量与检验
        一、教师资格与认证
        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三、专业化对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比较与参照:国外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实践
    第一节 美国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实践
        一、美国中学教师的职前教育目标分析
        二、美国中学教师的职前教育模式
        三、职前教育的内容:以课程设置为切入点
        四、美国中学教师的职前资格认证
    第二节 英国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实践
        一、英国中学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分析
        二、英国的中学教师职前教育模式
        三、英国中学教师职前培养课程
    第三节 澳大利亚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实践
        一、澳大利亚中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分析
        二、澳大利亚中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分析
        三、澳大利亚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
        四、澳大利亚职前教师的资格认证
    第四节 美、英、澳三国中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实践的主要特点
        一、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目标的主要特点
        二、中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三、中学教师职前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
        四、中学教师资格认证的主要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问题与原因:我国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现状
    第一节 方向之殇: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目标偏离问题
        一、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理念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二、中学教师职前培养标准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目标的具体问题分析
    第二节 急需优化:中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问题
        一、我国中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演变
        二、我国当前中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敏感度匮乏:落伍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要素问题
        二、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问题
    第四节 专业性职业的含金量亟待提升:教师资格认证问题
        一、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历程(改革开放-2010)
        二、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践与进展:2010 年后我国中学教师职前教育改革
    第一节 改革在途中:2010 年后的改革实践与成效
        一、2010 年后的教师教育发展新政策
        二、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革实践与成效
    第二节 正视不足:中学教师职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启发
        一、教师专业标准亟待细化与高校教师教育目标的修正问题
        二、改革后的课程设置仍不够合理
        三、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仍有待完善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专业化:我国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专业化的目标设定:更切实可行的方向指引
        一、更新教师培养的理念
        二、建立教师专业标准体系
        三、修正中学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
    第二节 专业化的模式创新: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渠道选择
        一、中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策建议
        二、中学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模式的改革设想
    第三节 专业化的内容优选:更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性构建
        二、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对策建议
        三、教育见实习的改革对策建议
    第四节 专业化的制度保障:更完善的资格认证
        一、规范教师资格的融通性,放宽教师资格的学科范围
        二、提高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三、落实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配套服务措施
        四、增强教师资格认证机构的专业性
    本章小结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中学一线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 关于中学校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访谈提纲
后记

(4)研究型大学的协同创新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现实问题
        1.1.2 理论问题
    1.2 研究背景
        1.2.1 社会背景:创新型社会与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
        1.2.2 学科背景:大学建设热潮与设计理论发展
    1.3 研究的对象
        1.3.1 研究型大学
        1.3.2 协同创新与协同创新空间
        1.3.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大学校园设计相关研究
        1.5.2 研究型大学相关的研究
        1.5.3 创新相关的研究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与主要问题
        1.7.2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型大学发展及与创新体系结合历程
    2.1 国外研究型大学起源与发展
        2.1.1 时代背景与历史使命——研究与服务的职能发展历程
        2.1.2 决策与设计者的追求——研究型的大学校园
        2.1.3 西方各国研究型大学发展与特点
    2.2 知识经济创新时代国外研究型大学发展
        2.2.1 创新主体——知识经济中研究型大学新职能
        2.2.2 走向创业——国外研究型大学校园新方向
    2.3 国内研究型大学起源与发展
        2.3.1 分离与回归——中国当代大学科研职能发展
        2.3.2 模仿到多元——西方思潮影响下的当代中国大学校园
    2.4 创新社会中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机遇与挑战
        2.4.1 创新的核心——创新社会中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机遇
        2.4.2 快速扩张与指导滞后——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面临的挑战
    2.5 协同创新中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趋势及对设计策略的呼唤
        2.5.1 研究型大学特征与发展趋势
        2.5.2 协同创新对研究型大学设计策略的呼唤
    2.6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协同创新空间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协同学系统理论和协同创新层级结构的导入
        3.1.1 协同系统——复杂系统的合作与自组织
        3.1.2 协同创新——协同系统在创新组织中的应用
        3.1.3 层级与协作——研究型大学在创新系统中的分析视角
    3.2 创新相关的理论基础
        3.2.1 信息交流和隐性知识——创新行为的本质特征
        3.2.2 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网络——创新的组织机制
        3.2.3 跨学科与团队协作——创新的非线性协同特征
        3.2.4 知识溢出与集群——研究型大学的主体机构作用
        3.2.5 多主体与区域特征——与经济结合的创新协同体系
        3.2.6 创新组织特征对创新环境要素的启示
    3.3 研究型教学的相关教育理念
        3.3.1 新知识观与大学新理念
        3.3.2 研究型教学理念及特征
        3.3.3 现代科研特征及发展趋势
        3.3.4 研究型大学教学特点及对环境设计的启示
    3.4 整体设计观下大学校园设计理论基础
        3.4.1 多学科融合的大学校园设计整体观
        3.4.2 功能主义与人文主义结合的立场
        3.4.3 社区化与交往化的校园设计理论
    3.5 研究型大学协同创新空间设计策略的建构
        3.5.1 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型大学设计策略的目标与原则
        3.5.2 研究型大学协同创新空间设计策略的内涵
        3.5.3 研究型大学协同创新空间设计策略的结构层次
    3.6 小结
第四章 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内研究型大学区位设计策略
    4.1 研究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机制与关注焦点
        4.1.1 研究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4.1.2 国内研究型大学参与区域创新的条件缺失
        4.1.3 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中的定位与策略目标
    4.2 研究型大学与城市区域发展的协同区位
        4.2.1 驱动区域创新的校园选址
        4.2.2 结合产业布局的区位关系
        4.2.3 多元混合的区域空间结构
    4.3 研究型大学与区域创新系统协同的功能策划
        4.3.1 与外部创新主体的网络关系
        4.3.2 建立创新联系的功能策划
        4.3.3 校园发展特征与用地配套
    4.4 研究型大学与周边社区融合的界面设计
        4.4.1 自组织协同理念下的社区融合
        4.4.2 建立开放融合的校园边界
        4.4.3 衔接周边社区的交通结构
    4.5 小结
第五章 校园协同创新网络中研究型大学规划设计策略
    5.1 研究型大学组织科研与创新的机制与焦点问题
        5.1.1 研究型大学科研与创新活动的特征与原理
        5.1.2 国内研究型大学校园创新科研空间的发展滞后
        5.1.3 研究型大学校园协同创新的核心问题与策略目标
    5.2 适应现代科研创新协作的群体组织规划
        5.2.1 教学科研并重的多核布局
        5.2.2 融合相近学科的集群组织
        5.2.3 促进学科交叉的共享联系
        5.2.4 适应学科发展的弹性空间
    5.3 形成非正式创新网络的校园社区设计
        5.3.1 构建创新网络的社区策略
        5.3.2 促进创新交往的社区设施
        5.3.3 形成多元活力的混合功能
        5.3.4 控制适宜密度与人性尺度
    5.4 整合开放空间体系的协同网络结构
        5.4.1 网络创新模式与校园整体结构
        5.4.2 提升交往活力的开放空间体系
    5.5 小结
第六章 团队协同创新组织下研究型大学建筑设计策略
    6.1 研究型大学团队科研创新活动特征与关注问题
        6.1.1 研究型大学团队式创新与教学新模式活动特征
        6.1.2 国内研究型大学创新科研建筑空间发展滞后
        6.1.3 研究型大学协同创新建筑空间的关注问题与策略目标
    6.2 基于团队协作组织的创新空间营造
        6.2.1 团队创新组织的开放空间
        6.2.2 跨学科和团队的协作联系
        6.2.3 研究型教学活动的环境支持
    6.3 形成创新网络的非正式空间设计
        6.3.1 新知识空间的非正式特征
        6.3.2 非正式交流空间与服务设施
        6.3.3 非正式学习空间与实用率
    6.4 整合正式与非正式空间的协同结构
        6.4.1 创新建筑空间的协同结构
        6.4.2 协同结构的空间组织模式
    6.5 小结
第七章 研究型大学协同创新空间设计策略综合运用
    7.1 研究型大学协同创新空间设计的策略综合
        7.1.1 构建层级网络关系
        7.1.2 建立整体复合空间
        7.1.3 综合设计策略框架
    7.2 研究型大学协同创新空间设计的综合实践
        7.2.1 上海大学东区设计实践
        7.2.2 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工作室
        7.2.3 北京工业大学校园规划
        7.2.4 人民大学通州校区设计探索
        7.2.5 天津科技大学新校区
    7.3 创新时代研究型大学空间变化与趋势展望
        7.3.1 从封闭自主到开放协作
        7.3.2 从正式空间到非正式空间
        7.3.3 从空间创新到组织机制创新
        7.3.4 网络时代研究型大学创新空间发展趋势展望
    7.5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湖南师大附小办学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办学特色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办学特色化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办学特色
        二、办学特色的基本特征
        三、德育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办学特色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办学特色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个案法
        三、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 湖南师大附小办学概况
    第一节 办学历史
    第二节 办学成绩
第三章 湖南师大附小办学特色分析
    第一节 个性化校长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
        一、林路确定学校科研立校的基本框架
        二、胡显良奠定学校科学管理的基础
        三、彭正乔以创新为突破口打造校园文化
    第二节 德育工作活动化是附小德育工作的主要特色
        一、全员德育是湖南师大附小的优良传统
        二、面向全体是附小德育工作的根本原则
        三、体验实践是附小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
        四、人文特色是附小德育工作的稳定个性
    第三节 常规工作制度化是附小教学教研工作的主要特色
        一、备课管理制度
        二、课堂管理制度
        三、作业检查制度
        四、教研管理制度
第四章 湖南师大附小提升办学特色的策略思考
    第一节 湖南师大附小提升办学特色的背景分析
        一、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办学特色分析
        二、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办学特色分析
        三、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办学特色反思
    第二节 湖南师大附小提升办学特色的关键
        一、增强附属性
        二、突出实验性
        三、提高示范性
    第三节 湖南师大附小提升办学特色的途径
        一、提炼先进的办学理念
        二、提升科学的管理水平
        三、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唐文中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 唐文中先生在中国教育学界是一位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
        (二) 唐文中教育思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 研究唐文中教育思想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唐文中生平记述
    一、出生及求学(1926.1~1949.6)
    二、就教于佳木斯师范学校(1949.7~1952.2)
    三、“三校”任教(1952.3~1979.12)
    四、就教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1980.1~1999.4)
    注释
第三章 唐文中与《小学教学方法研究》
    一、《小学教学方法研究》的成书背景
    二、《小学教学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小学国语
        (二) 小学政常
        (三) 小学历史
        (四) 小学地理
    三、《小学教学方法研究》的历史地位估衡
    注释
第四章 唐文中关于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
    一、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二、要正确认识和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必须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四、教师的劳动应得到尊重
    五、要重视青少年的智力开发与道德品质教育
    六、学校管理要实行严格的责任制
    七、国家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注释
第五章 唐文中的教学基本思想
    一、明确提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任务
        (一)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二) 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三) 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二、深透了解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基本理论知识
    三、明确提出教学过程中“三个规律”、“四个基本阶段”与“七种主要关系”
        (一) “三个规律”
        (二) “四个基本阶段”
        (三) “七种主要关系”
    四、倡导教学“七条原则”
        (一) 教学的目的性和政治方向性原则
        (二)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三) 形象直观和抽象概括相结合的原则
        (四) 教师的严格要求与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 循序渐进与系统性连续·性原则
        (六)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七) 巩固性原则
    五、教学方法要合作化、多样化和艺术化
    六、教师须努力加强自身语言修养
    七、教学要合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八、教学组织形式应该多样化
    九、对学生的评价要坚持知识与技能并重
    注释
第六章 唐文中的高师教育思想
    一、高师办学应坚持“师范性”
    二、要建立合理的高师教育结构
    三、高师教学计划改革应以“三个面向”为指导
    四、倡导高师教学工作应坚持“五大指导原则”
    五、高师院校应加强学生“三基”的培养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论文集
    三、会议论文
    四、报纸文章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七、外文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科研状况研究 ——以Y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有关国内高校本科生科研的研究
        (二) 有关国外高校本科生科研的研究
        (三) 简要述评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
第一章 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理论探索
    一、概念界定
        (一) 地方综合性大学
        (二) 本科生科研
    二、本科生科研的特点及意义
        (一) 本科生科研的特点
        (二) 本科生科研的意义
    三、本科生科研的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理论
        (二) 创造教育理论
        (三) 素质教育理论
        (四) 多元智能理论
        (五) 洪堡等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
    四、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的发展历史
        (一) 萌芽阶段:建国初期--80年代末
        (二) 初步发展阶段:80年代末—2005年
        (三) 全面发展阶段:2005年以来
    五、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导向
        (一) 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条件分析
        (二) 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导向
第二章 Y大学本科生科研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 调查的目的
        (二) 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三) 调查的内容
    二、Y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总体情况
        (一) 本科生科研的主要形式
        (二) 本科生科研的保障状况
        (三) 本科生科研的成果及收获
    三、Y大学本科生科研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本科生科研参与度不高
        (二) 文科类本科生科研成果较少
        (三) 本科生科研能力缺乏
        (四) 对本科生科研指导不充分
        (五) 对本科生的科研管理不到位
    四、Y大学X学院本科生科研的个案分析
        (一) X学院简况
        (二) X学院本科生科研取得的成绩
        (三) X学院本科生科研的保障分析
第三章 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体制
        (一) 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二) 完善本科生科研日常管理制度
        (三)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四) 建立本科生科研梯队
    二、健全本科生科研激励机制
        (一) 增加本科生科研投入
        (二) 进一步完善本科生科研激励制度
        (三) 建立科学有效的本科生科研评价与反馈机制
        (四) 创造良好的本科生科研氛围
        (五) 邀请本科生担任科研助手
    三、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
        (一) 优化本科生课程体系
        (二) 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工作
        (三) 制定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
        (四) 增强教师的科研指导水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群体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研究生群体着笔(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生群体心理的特点
    (一) 自主心理与趋同心理
    (二) 进取心理与发散心理
    (三) 交互感染与群体探索
二、应对策略:构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一) 主导: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
    (二) 主渠道:着力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三) 渗透:不断强化专业课教学和学术活动的渗透作用
    (四) 内化:大力倡导研究生群众团体的“三自”教育作用
    (五) 拓展:努力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作用

(10)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知识经济的新要求
        1.1.2 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1.4.2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
        1.4.3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数理统计法
        2.2.3 观察法
        2.2.4 问卷调查法
        2.2.5 实验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研究结果
        3.1.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习兴趣的实验结果
        3.1.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技术掌握情况的实验结果
        3.1.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战术掌握情况的实验结果
        3.1.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能力的实验结果
        3.1.5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结果
        3.1.6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满意度的实验结果
    3.2 分析与讨论
        3.2.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习兴趣的分析
        3.2.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技术掌握情况的分析
        3.2.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战术掌握情况的分析
        3.2.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能力的分析
        3.2.5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分析
        3.2.6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满意度的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
附件二: 实验前学生对排球运动基本情况调查问卷调查
附件三: 实验后兴趣调查表
附件四: 研究性学习教学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附件五: 实施案例
附件六: 考试项目详解

四、以三个“研究型”实施研究型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学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分子与细胞》为例[D]. 陈甜甜.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2]小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及培养问题研究 ——以徐州三所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例[D]. 韩齐齐. 江苏师范大学, 2017(10)
  • [3]专业化: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研究[D]. 刘江岳. 苏州大学, 2014(07)
  • [4]研究型大学的协同创新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丘建发.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2)
  • [5]湖南师大附小办学特色研究[D]. 周玮. 湖南师范大学, 2014(12)
  • [6]唐文中教育思想研究[D]. 屈青山.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05)
  • [7]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科研状况研究 ——以Y大学为例[D]. 徐婷. 扬州大学, 2012(07)
  • [8]坚持文化传承创新 推动科学发展 建设民族特色鲜明的一流戏曲艺术大学[J]. 中共中国戏曲学院委员会. 北京教育(高教), 2012(04)
  • [9]群体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研究生群体着笔[J]. 韩慧莉. 社会科学家, 2012(02)
  • [10]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D]. 张丽娟. 首都体育学院, 2011(04)

标签:;  ;  ;  ;  ;  

以三个“研究型”实施研究型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