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幼穗内源激素含量与小花发育的关系

小麦幼穗内源激素含量与小花发育的关系

一、小麦幼穗内源激素含量与小花发育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岩[1](2021)在《氮肥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适宜群体的基础上,提高穗粒数是当前小麦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的重要目标。小麦穗粒数是小麦幼穗分化、发育、退化和结实等一系列生理过程的最终体现,其形成时间较长,变异性较大,可调控力度也较大,易受基因型和氮肥水平的影响。因此,本试验以中多穗型小麦品种山农16(SN16)和大穗型小麦品种山农23(SN23)为材料,通过设置三个氮肥水平,N1(12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研究施氮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幼穗分化的影响,并从小麦幼穗分化进程中幼穗内可溶性糖种类及其含量,内源激素含量及其比例,小穗原基及小花原基形成相关基因表达丰度等方面的变化,阐明氮肥水平调控幼穗分化进程,从而影响小麦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形成的机制,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1.氮肥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随着氮肥的增加,不同穗型小麦的单位面积穗数具有显着差异,大穗型小麦品种SN23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中多穗型小麦品种SN16则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且两个不同穗型的每穗小穗数均表现为N2>N3>N1。两个品种的穗粒数具有显着差异,大穗型小麦品种SN23和中多穗型小麦品种SN16的穗粒数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即:N2>N1>N3。大穗型小麦品种SN23在N2水平下达到最高产8835.61 kg/hm2,中多穗型小麦品种SN16在N3水平下产量最高7939.21 kg/hm2。2.氮肥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进程的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幼穗分化进程从护颖原基分化期至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均有所延缓,药隔形成期穗分化进程基本达到同步状态。同一品种间幼穗分化快慢有所不同,中多穗型小麦SN16比大穗型小麦SN23幼穗分化进程快,SN16比SN23提前6天进入二棱期,护颖原基分化到雌雄蕊分化期提前2-4天,药隔形成期提前4-6天。相同氮肥处理下,大穗型品种SN23比多穗型品种SN16幼穗分化持续时间长。在二棱期、小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SN23比SN16均延长2天左右。氮肥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的持续时间影响不显着。3.氮肥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小穗原基、小花原基形成相关基因表达丰度的影响随着氮肥的增加,影响小穗原基和小花原基形成的TaPAP2、TaVRS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会随着氮肥的增加逐渐上调,小穗数、穗粒数也会逐渐增加,但当超过N2(240kg/hm2)时,TaPAP2、TaVRS1相对表达量持续上调,导致小穗数、穗粒数减少。说明氮肥可能会调控TaPAP2、TaVRS1基因的表达来影响小穗原基和小花原基的形成,从而影响小穗数、穗粒数。4.氮肥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内源激素含量及比例的影响随着幼穗分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两个不同穗型幼穗内GA7和ZR含量均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幼穗内ABA含量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大穗型小麦品种SN23穗内GA7、ZR/ABA、GA7/ABA均高于中多穗型品种SN16。从二棱期至雌雄蕊分化期,不同氮肥处理下小麦幼穗内ABA含量差异并不显着,药隔形成期,穗内ABA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递增状态差异显着。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在幼穗分化后期穗内ABA积累量增多,不利于小花原基的发育,使穗粒数减少,在幼穗分化过程中起到负调控作用。穗内GA7/ABA、ZR/ABA比值都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施氮水平为240 kg/hm2的条件下达到最大值。这表明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穗内ZR/ABA、GA7/ABA比值在穗分化后期的提高,有利于小花的分化,有效增加穗粒数,在幼穗分化过程中起到正调控作用。5.氮肥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叶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在幼穗分化的各个时期,大穗型品种SN23叶内果糖、蔗糖含量均高于中多穗型品种SN16,表明大穗型品种SN23比中多穗型品种SN16能更大程度上为小麦生长提供物质基础为幼穗分化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小穗原基、小花原基的分化与发育,从而增加小穗数和穗粒数。中多穗型小麦品种SN16和大穗型小麦品种SN23叶内蔗糖的含量整体上表现出了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且在小花原基分化期之前,氮肥增加各个处理间无显着差异。而幼穗分化后期均以施氮量在240 kg/hm2时叶内蔗糖含量最高,这表明适当增氮有利于叶内蔗糖含量的积累,能够为幼穗发育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两种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叶内果糖含量,随着氮肥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说明适量增施氮肥有利于叶内果糖含量的积累,施氮过量则会减少叶内果糖的含量。

刘北城[2](2021)在《外源14-羟基芸苔素甾醇对冬小麦穗花发育与结实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明确喷施外源14-羟基芸苔素甾醇(14-hydroxylated brassinosteroid,14-HBR)对冬小麦穗花发育成粒的调控机制,于2018-2020年设置两种水分条件以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V1)和大穗型品种周麦16(V2)为材料开展专题研究。在小麦拔节前15天开始控水,分别设置拔节期灌水(充足水分)和不灌水(低至中度干旱)两个处理,每个水分处理均于拔节后20天喷施14-HBR(0.05umol L-1)和清水对照。系统研究了灌水与干旱条件下外源喷施14-HBR对冬小麦穗花发育阶段可育小花发育、干物质积累、可溶性糖含量、氮含量及氮素积累动态,以及光合碳代谢酶、氮代谢酶、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穗内源激素以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外源喷施14-HBR促进了小麦可育小花发育及结实,提高穗粒数及产量。外源喷施14-HBR减少可育小花的退化和败育数量,显着提高了可育小花结实率和小穗结实率以及结实数。灌水条件下,两品种可育小花数平均提高3.17(V1)和4.54(V2)个,结实数提高3.45和4.42粒,小花结实的增加主要集中在中部强势穗位及其附近弱势穗位;干旱条件下,两品种可育小花数分别提高5.04(V1)和6.83(V2)个,结实数增加3.83和4.71粒,小花结实的增加主要体现在中部强势穗位结实,弱势穗位的影响较小。外源14-HBR对穗数及千粒重影响不大,显着增加穗粒数,进而提高产量,灌水条件下两品种产量平均提高9.31%(V1)和12.03%(V2),而干旱条件提高幅度为18.33%和24.02%,产量的增加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来实现。比较而言,外源14-HBR对大穗型品种V2的调控效果更明显。(2)外源14-HBR对灌水和干旱条件下小麦碳氮同化物的积累和分配均有所改善,但两种水分条件的调控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外源14-HBR提高了旗叶Rubisco、SPS和SS代谢酶活性,以及氮代谢GS和NR酶活性,增强了碳氮物质积累与营养供应,穗部C/N比增加,穗/茎糖总量比增加,穗部碳代谢增强。碳氮物质在器官间分配因水分条件而异,在灌水条件下,外源14-HBR提高了穗/非穗器官比例,干旱条件的氮素分配与灌水处理一致,但干物质分配则相反;外源14-HBR提高了灌水处理的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及C/N比,而干旱处理的穗可溶性糖含量及C/N比增高,但叶、茎却降低,这主要是干旱导致小麦植株糖代谢异常和积累,而外源14-HBR促进了糖的代谢和转运。(3)相较于干旱处理,外源14-HBR提高了小麦叶片的SOD、CAT酶活性;同时外源14-HBR增加了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的酶活性,促进脯氨酸的合成;外源14-HBR还减少了丙二醛的积累,V1、V2丙二醛含量平均降低7.01%和9.44%;外源14-HBR还增加了小麦各器官的含水量,V1、V2两品种的叶、茎、穗的含水量分别提高3.81%、5.32%、2.90%和3.89%、4.94%、2.51%。外源14-HBR增强了干旱胁迫下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同时促进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积累,增加植物含水量以及降低丙二醛的含量,进而增强干旱胁迫下小麦的抗旱性。而灌水条件下喷施外源14-HBR对以上衰老代谢及渗透调节生理指标无显着影响。(4)干旱造成植株激素代谢的紊乱,V1和V2两品种的穗内源ABA含量升高,而CTK、GA和IAA含量降低,激素间比值CTK/ABA、GA/ABA和IAA/ABA也表现下降。灌水则改善激素代谢过程,外源14-HBR增加了穗内源CTK、GA和IAA含量,提高CTK/ABA、GA3/ABA和IAA/ABA比值。相关分析表明,开花期可育小花数与CTK、G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ABA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与IAA含量呈不显着正相关,且可育小花数与CTK/ABA、GA3/ABA、IAA/ABA呈极显着正相关。保持较高的CTK和GA含量,以及适宜IAA含量和较低ABA含量,进而提高CTK/ABA、GA3/ABA和IAA/ABA比值,更有利于促进穗花平衡健康发育。综上,外源14-HBR提高小麦旗叶Rubisco酶活性,增加CO2同化能力,增强碳代谢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向穗器官的转运能力,并同时提高了植株氮代谢酶活性以及氮素供应能力;此外,外源14-HBR还提高IAA、CTK和GA含量,降低ABA含量,进而增加CTK/ABA、GA3/ABA和IAA/ABA的比值,这为穗花良好发育提供信息及物质供应保障。在干旱条件下,外源14-HBR对碳氮营养及激素代谢的生理调控作用相对较小,而在维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物质含量方面效果明显,进而减轻干旱胁迫对小麦生长的不利影响。

刘海英,冯必得,茹振钢,陈向东,黄培新,邢晨涛,潘茵茵,甄俊琦[3](2021)在《BNS和BNS366小麦雄性不育与内源激素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BNS和BNS366小麦雄性不育与小孢子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关系,为激素调控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花粉育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BNS和BNS366为试验材料,分别以矮抗58和郑麦366(BNS366的近等基因系)为对照,进行正常秋季播种(2018年10月10日)和晚播(2018年12月2日)试验,用I2-KI法测定花粉育性,用国内法和国际法测定自交结实率,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测定雌雄蕊原基分化期-三核期叶片、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四分体期幼穗和单核中位期-三核期花药中6种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在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BNS和BNS366花粉可育率、国内法自交结实率和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均为零,达到全不育水平,在晚播条件下,BNS的这三个指标分别为34.74%、43.12%和48.48%,达到低不育水平,BNS366则分别为92.63%、55.37%和67.94%,达到正常可育水平,播种期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矮抗58和郑麦366在2种播期条件下,则为82.56%—94.00%、73.90%—82.31%和96.54%—139.26%,均为正常可育,播种期间差异不显着;BNS和BNS366花粉可育率-?(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比晚播条件下花粉可育率提高百分率)均分别极显着低于矮抗58和郑麦366。分别在2个试验组内进行内源激素含量的多重比较,BNS和BNS366与矮抗58和郑麦366内源激素含量-?(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比晚播条件下激素含量提高百分率)存在差异,对内源激素含量与花粉可育率、内源激素含量-?与花粉可育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BNS和BNS366不育株在小麦幼穗发育过程中激素含量存在特征性变化。生长素(indole-3-acetic acid,IAA)含量在四分体期(BNS)和雌雄蕊原基分化期(BNS366)叶片中不足,在单核中位期(BNS)和单核靠边期(BNS366)花药中不足,在二核期花药中盈余;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含量在四分体期幼穗和单核中位期花药中不足;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ZR)含量在叶片、幼穗和花药中均无一致盈亏特征;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分别在四分体期幼穗中存在偏低倾向(BNS)或确定存在不足(BNS366)现象;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含量在叶片、幼穗和花药中均无一致盈亏特征;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含量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四分体期、单核靠边期(BNS)或单核中位期(BNS366)和三核期叶片中不足,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BNS)或四分体期幼穗(BNS366)中不足,在单核靠边期花药中不足。【结论】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单核靠边期之前,BNS和BNS366中IAA、GA和ABA的含量不足,尤其是Me JA的含量不足,可能促进了二者雄性不育的发生。

李胜楠[4](2020)在《叶面喷施6-BA对小麦可孕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文中提出小麦穗粒数多少受小花育性及其内源激素变化的影响,外源激素对小花发育的调控受国内外专家的极大关注。本文瞄准小花发育的关键时段-可孕小花败育时期,于2017-2019年在河南农业大学郑州科教园区(34°86’N,113°59’E)大田试验条件下进行,选用大穗型品种周麦16(V1)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V2)为供试材料,在拔节后25 d(小麦可孕小花败育前)叶面喷施清水(CK)和6-BA(S)。探讨了小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穗与非穗器官干物质分配与糖积累、内源激素的变化等一系列生理指标对6-BA的响应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可孕小花败育之前叶面喷施6-BA可减缓小花的退化与可孕小花的败育。大穗型品种周麦16、多穗型品种豫麦49-1 98的6-BA处理较对照每穗可孕小花数分别增加2.7-3.2个、2.0-2.3个。并发现6-BA可显着降低大穗型品种周麦16穗基部、中部与顶部的小花退化速率,显着降低中部与顶部的可孕小花败育速率,从而减少不同小穗位小花退化与可孕小花败育数量。不同穗位可孕小花数呈中部小穗>基部小穗>顶部小穗的趋势。6-BA处理基部、中部与顶部小穗的可孕小花数分别较对照增加0.9、1.6、0.6个,其各部位结实粒数分别显着增加1.3、2.1、0.7粒。6-BA喷施后,大穗型品种小花退化速率与败育速率均低于多穗型品种,较多穗型品种每穗可孕小花数多9.3个,其可孕小花结实率与小穗结实率分别高3.7%、4.7%,故其有更多的可孕小花能够结实成粒,结实小穗数多,促进其成大穗。2)从形态观测可以看出,可孕小花数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小穗上位小花的败育引起的,受下位小花影响不大。6-BA对小穗的第4花位小花的作用较为显着,推测其主要是通过影响上位小花发育从而调控可孕小花的数量。在开花前的阶段,第9小穗的第4小花在S处理中是可孕的,但在CK中不育,第1、2和3位小花的雌蕊和雄蕊都大于对照。在开花期,S处理中的第4位小花发育良好,但在CK中已经败育,S处理第1、2和3位小花的子房大小均大于对照,继续发育成籽粒。叶面喷施6-BA可增加可孕小花数量,促进可孕小花的发育与结实。3)开花期的穗、非穗器官干重以及穗/非穗干重比与可孕小花数、结实粒数均呈正相关,其中穗/非穗干重比与可孕小花数、结实粒数的关系最为密切。6-BA处理下的小麦穗、非穗器官干重以及穗/非穗干重比值均比对照有所增加,可促进干物质从非穗器官向穗部转运,提高干物质在穗部的分配比例,为可孕小花的发育提供充足的物质供应。大穗型品种周麦16的穗与非穗干重、穗/非穗干重比均大于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6-BA对大穗型品种的干物质分配影响更大,推测大穗型品种形成较多的结实粒数可能与其穗器官较高的干物质分配比例有一定的关系。开花期穗部可溶性总糖与蔗糖均与可孕小花数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穗粒数呈显着正相关,提高开花期穗部可溶性总糖与蔗糖含量,有利于增加可孕小花数,进而促进结实。6-BA可促进开花期叶、茎、鞘等非穗部位中的可溶性糖与蔗糖更多的向穗部转运。4)喷施6-BA后,在可孕小花败育阶段,穗部与叶部IAA与ABA含量降低,CTK与GA含量升高,并促使穗部与叶部在开花期IAA、CTK、GA含量升高,ABA含量降低。6-BA可作用于大穗型品种周麦16的穗基部、中部与顶部的各种内源激素,在可孕小花败育阶段,6-BA对中部小穗的IAA、ABA与基中部小穗的CTK、GA的作用效果最为显着,故而促进中部小穗可孕小花的发育。另外,6-BA提高小花败育阶段穗/叶IAA、穗/叶CTK与穗/叶GA 比值,降低穗/叶ABA,从而促进穗部发育。喷施6-BA可协调各内源激素之间的平衡,提高小麦开花前后穗部IAA/ABA、CTK/ABA、GA/ABA的比值,显着增加开花期可孕小花内IAA、CTK与GA含量,降低其ABA含量,促进可孕小花较多的结实成粒。5)两年间大穗型品种周麦16与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的喷施6-BA处理穗粒数较CK增加范围分别为3.7-4.1粒、3.0-3.3粒。两品种喷施外源6-BA后千粒重相比CK处理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着。相比CK处理,两年间两品种喷施6-BA处理产量均显着增加,大穗型品种周麦16增幅为294.6-394.8 kg·hm-2,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增幅为207.2-350.3 kg·hm-2。外源6-BA可增加小麦穗粒数,进而促进小麦产量的提高。综上所述,喷施外源6-BA有利于促进可孕小花败育阶段小麦非穗器官的可溶性糖与蔗糖向穗部的转运,提高干物质在穗部的分配比例,增加穗部干物质积累量,降低穗部IAA、ABA含量,提高CTK、GA含量,减少小花退化与可孕小花败育数目,增加可孕小花数,促进可孕小花的发育结实,从而增加穗粒数,实现增产的目的。其中6-BA对于大穗型品种周麦16小花发育成粒的调控效果较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更为显着。

魏彬[5](2020)在《孕穗期低温胁迫下海藻糖对小麦小花退化的影响及生理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小麦穗粒数是小花发育及结实的最终体现。孕穗期是小花发育的关键时期,而此时我国黄淮麦区容易遭受“倒春寒”低温胁迫,会导致小麦小花退化加剧,穗粒数减少,最终致使小麦产量显着下降。海藻糖作为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保护剂,许多研究表明其在植物逆境中起着有益作用。但是,关于海藻糖能否缓解低温胁迫对小麦小花发育的抑制作用,还缺乏相关研究。基于此,本试验选用小麦品种西农979,在孕穗期(小花退化期)采用人工模拟“倒春寒”低温胁迫,同时结合外源施用海藻糖处理,探讨孕穗期低温胁迫下海藻糖对小麦小花退化的影响。同时,结合代谢组、激素、抗氧化酶等结果,探讨海藻糖缓解春季低温胁迫对小麦小花发育不良影响的生理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低温胁迫显着抑制了小麦小花发育。低温胁迫下,小麦穗粒数下降了38.2%,可孕小花数下降了40.0%,而外源喷施海藻糖显着缓解了低温胁迫对小麦穗粒数和可孕小花数的降低作用,与低温胁迫处理相比,外源喷施海藻糖处理的小麦穗粒数和可孕小花数分别提高了21.8%和18.2%,对于幼穗长度和总小花数影响不显着。2.将正常对照、低温胁迫以及低温下喷施海藻糖处理的小麦幼穗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对照和低温胁迫处理的幼穗之间检测出302种差异代谢物,其中175种下调,127种上调。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于氨基酸及衍生物、苯丙素、核苷酸及衍生物、黄酮、有机酸及衍生物、脂质和糖类,主要代谢物包括蔗糖、果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柠檬酸盐、延胡索酸、顺式乌头酸、天冬氨酸、蛋氨酸、谷氨酸等,涉及糖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参与TCA循环的代谢通路。在低温胁迫处理和低温下喷施海藻糖处理之间检测出16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96种下调,71种上调。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于氨基酸及衍生物、苯丙素,核苷酸及衍生物、有机酸及衍生物、脂质和糖类,主要代谢物包括隐绿原酸、异阿魏酸、芥子酸、犬尿氨酸、谷氨酸,蔗糖、苏阿糖等,涉及苯丙素合成、氨基酸代谢、糖代谢等代谢通路。外源海藻糖主要影响了小麦糖代谢、TCA、氨基酸和苯丙素代谢途径,通过促进能量代谢、抗氧化次生代谢物及氨基酸的生成,改善了低温胁迫下幼穗的生理状况。3.低温胁迫下,小麦叶片、茎杆中的MDA含量增加,叶子中SOD、POD、APX酶活性增加,CAT酶活性降低。茎杆中SOD、CAT、POD、APX酶活性均增加。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而茎杆中的可溶性糖减少,可溶性蛋白增加。叶片中ABA含量增加,ZR含量降低。与低温胁迫处理相比,外源喷施海藻糖降低了低温胁迫下小麦叶片、茎杆中MDA含量,提高了叶片SOD、CAT活性,抑制了POD活性。茎杆中SOD、APX活性增加,CAT、POD活性降低。叶片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而茎杆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叶片中ABA含量降低,ZR含量增加。表明了外源喷施海藻糖可以减轻植株的膜脂过氧化伤害,调节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及激素,从而提高孕穗期小麦在低温下的耐受性,减少小花退化。

王洋[6](2019)在《玉米花序反向发育特征和激素原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花序是植物重要的生殖器官,花序的发育在玉米生命周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籽粒建成的决定性因素,而激素是调控花序分化和发育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以玉米籽粒胚朝向穗尖端的胚胎正向材料SN110和玉米籽粒胚朝向穗柄端的胚胎反向特异种质SN112的一对姊妹系为材料,通过农艺性状调查对SN110和SN112籽粒胚胎着生方向进行鉴定;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对SN110和SN112花序发育动态进行比较分析;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定位技术对SN110和SN112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在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的技术对SN110和SN112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的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进行定量检测。明确籽粒胚胎正向和反向的发育动态差异,并探讨籽粒胚胎反向发育的成因及与植物激素水平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SN110和SN112籽粒等农艺性状评估,明确了SN110籽粒胚胎朝向穗尖端为籽粒胚胎正向材料,SN112籽粒胚胎朝向穗柄端为籽粒胚胎反向材料。2.利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SN110和SN112花序发育过程进行追踪,明确了SN112小花分化期为籽粒胚胎反向关键时期,表现为下位小花优先发育上位小花发育逐渐败育,两个小花形成180°的夹角。3.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定位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对SN110和SN112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分布和含量变化进行分析,发现SN110和SN112雌花序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在玉米花序分化的四个时期中均有分布,在生长锥分化期SN110和SN112免疫信号强弱差异不明显,在小穗分化期,SN110和SN112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免疫信号相近,SN112赤霉素免疫信号强于SN110,SN110脱落酸免疫信号强于SN112。小花分化期和性器官形成期SN112花序中生长素,赤霉素免疫信号强于SN110,SN110和SN112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免疫信号相近,SN110花序中脱落酸免疫信号强于SN110。并明确了SN112内源激素含量比例(GA4/ABA,GA9/ABA,ZR/ABA,IAA/ABA)显着高于SN110,是导致SN112籽粒胚胎朝向穗柄的直接原因。

孙淑欣[7](2019)在《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调控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大穗型小麦泰农18(TN18)和多穗型小麦山农20(SN20)为材料,通过设置10月9日(S1)、10月16日(S2)和10月23日(S3)播期处理以及150万/hm2(D1)、225 万/hm2(D2)、300 万/hm2(D3)、375 万/hm2(D4)密度处理,系统研究幼穗分化过程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及内源激素含量和比例与幼穗分化的关系,明确其对幼穗分化的调控机制,旨为探明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的调控效应,为小麦抗逆稳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幼穗分化进程的影响播期和密度显着影响小麦幼穗分化进程。在S1、S2播期,种植密度对大穗型品种TN18进入幼穗分化各时期的时间影响不显着,S3播期随着密度的增加幼穗分化进程有所提前;多穗型品种SN20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分化进程各个播期均提前。两品种S1、S2播期的穗分化进程对密度响应不显着,晚播高密使幼穗分化进程推迟。播期和密度显着影响小麦穗分化持续时间。穗分化进程总体呈现“慢-快-慢”的趋势,二棱期分化持续天数比较长,在护颖原基分化期至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分化进程较快,药隔形成期之后穗分化减慢,该时期各处理穗分化进程基本一致。S1、S2播期对两品种穗分化各阶段持续时间影响不显着,S3播期相对于前两个播期对穗分化各时期持续时间影响显着。相同播期,密度对穗分化各时期分化持续时间影响不显着。2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及机理调控的研究2.1播期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及机理调控的研究随着穗分化进程不断加快,两品种幼穗内ABA含量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穗内ZR和GA7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大穗型小麦TN18穗内各激素及其比值均高于多穗型小麦SN20。随着播期的推迟,在小花原基分化期之前,不同小麦穗内ABA差异不显着,但是穗内ZR/ABA、GA7/ABA增大;自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开始,穗内ABA变化趋势基本一致,ZR/ABA、GA7/ABA先增大后减小,四分体时期ABA呈递增趋势。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之前,推迟播期,穗内ZR和GA7含量均呈增加趋势,说明播期的推迟穗分化前中期ZR和GA7的合成多,诱导穗分化,在穗分化过程中起正调控作用,穗分化后期ABA含量高,但是它会导致小花败育,穗分化过程中起负向调控作用。穗分化各个时期,叶片中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表现为大穗型小麦TN18>多穗型小麦SN20。说明大穗型小麦能比多穗型小麦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减少小花的败育。在穗分化过程中,大穗型小麦TN18叶片中蔗糖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先增加后降低,多穗型小麦SN20小花原基分化期之前蔗糖逐渐增加,雌雄蕊原基分化期之后先升高后降低,说明播期推迟有利于叶片内蔗糖含量的增加,为小麦幼穗分化提供物质基础。两品种叶片内果糖含量均随播期的推迟逐渐降低。说明播期推迟,不利于叶片内果糖的形成和积累。药隔形成期之后,随着播期推迟,大穗型品种叶片内葡萄糖含量逐渐降低,多穗型品种先升高后降低。说明推迟播期,大穗型小麦不利于穗分化后期葡萄糖的合成和积累,多穗型小麦适当推迟播期有利于葡萄糖的积累和形成。播期推迟,叶片中可溶性蛋白整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推迟播期,有利于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形成和积累。2.2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及机理调控的研究随着穗分化进程,幼穗内ABA、ZR、GA7含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是两品种之间的差异不显着。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之前,密度对ABA和ZR含量影响不显着,但是药隔形成期开始,随密度增加穗内GA7和ZR含量逐渐降低,ABA含量逐渐增加。四分体时期大穗型TN18穗内ABA含量随密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多穗型SN20先降低后增加。说明低密度条件下ZR和GA7含量高,有利于引导穗分化,高密ABA含量高,不利于可孕小花的形成。随着穗分化进程,蔗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在小花原基分化期达到最高值;果糖含量随分化进程逐渐降低;葡萄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大穗型小麦TN18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总体上在小花原基分化期达到最高水平。在穗分化各个时期,随着密度的增加,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说明过低或过高种植密度均不利于果糖和葡萄糖的合成和积累。大穗型TN18蔗糖含量总体在D2、D3密度含量最高,多穗型SN20在穗分化后期,密度对其蔗糖含量影响不显着。穗分化进程中,两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含量最低,两品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含量先降低后增加,总体在D3密度含量最低。说明高密度可溶性蛋白降低,不利于为小麦幼穗分化提供物质基础。3播期和密度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两品种的穗数有显着差异,大穗型小麦TN18前两个播期穗粒数无显着差异,多穗型SN20不同播期间穗粒数差异显着。播种过早或过晚均不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两品种均在S2播期产量最高。随着密度的增加,D1、D2密度之间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之间差异不显着。大穗型品种在D3密度下达到最高产量,多穗型小麦在D2密度下产量最高,说明大穗型品种比多穗型品种更适合密植。播期和密度互作大穗型小麦在S2D3密度下产量最高,多穗型小麦在S2D3密度下产量最高。

朱元刚[8](2019)在《推迟播期对冬小麦穗花发育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试验于2014-2015和2015-2016连续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东武村试验田进行,选用大穗型冬小麦品种泰农18(T18)和多穗型冬小麦品种济麦22(J22)为供试材料,设置9月24日、10月1日、10月8日、10月15日和10月22日五个播期处理,研究了推迟播期对小麦小花发育及结实成粒的调控效应,探讨了小花发育过程中小花发育成粒与同化物积累分配间的关系,系统研究小麦小花发育过程中不同茎蘖穗和茎秆内源激素变化,探讨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状况与同化物积累和分配的关系,明确内源激素变化对同化物积累和分配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推迟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相关构成因素的影响推迟播期显着降低了单位面积穗数,但提高了穗粒数,而籽粒粒重在播期处理间无显着差异,由于单位面积穗数降低幅度与穗粒数增加幅度基本一致,两者相互弥补从而保持了高产。而高产的保持主要是通过穗粒数的增加来实现的。推迟播期对冬小麦群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拔节期之前较为显着,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各播期间差异逐渐减小。其中,拔节期之前各播期处理的群体总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存在显着差异,拔节期之后随着晚播处理生育进程的加快,各处理的群体总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差距明显缩小。播期变化改变了冬小麦的群体结构,推迟播期减少了冬前分蘖数量,但是提高了春季分蘖数量,冬前分蘖与春季分蘖比值明显降低;各处理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数量均随播期推迟而降低,但无效分蘖数量降低明显,因此提高了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数量比值;冬前分蘖和全生育期分蘖成穗率均随播期的推迟明显提高,其中冬前分蘖成穗率提高更加明显,推迟播期提高了成熟期主茎在群体中的比重,而降低了有效分蘖在群体中的比重。推迟播期提高了小麦植株开花期储藏在营养器官中的干物质在花后的转移量和转移率以及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但小麦植株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对籽粒产量贡献率降低。推迟播期减少了地上部氮素积累量,从而导致了氮素吸收效率的降低,但氮素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各处理间的氮素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无明显差异;籽粒含氮量有所降低,但是氮素生产效率随播期推迟明显提高,表明晚播处理提高了冬小麦利用所吸收的氮素进行籽粒生产的能力,并且减少了生产单位质量的籽粒产量所需要的吸氮量。推迟播期显着降低了开花后营养器官向籽粒中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吸收量,但是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效率提高以及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明显提升,表明推迟播期冬小麦具有较强的氮素转运和再分配能力。2.推迟播期对冬小麦穗部小花分化特征的影响推迟播期导致每穗最大小花分化数均减少,而每穗可孕小花数与最终穗粒数均呈增加趋势,小花结实率和小花存活率得到明显提高,可孕花结实率未发生明显变化。随播期的推迟,平均分化速率明显提升,而平均退化速率表现与之相反,播期通过影响小花分化速率与分化持续时间而使最大小花分化数未发生显着差异;平均退化速率的降低是小花退化数量减少的原因,也是小花存活率提高的保证。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可孕花数、小花存活率和小花结实率呈极显着正相关,而总小穗数和最大分化小花数与穗粒数的相关性未达显着水平,说明穗粒数的增加是由于可孕花数的增加和小花存活率、小花结实率的提高来实现的。3.推迟播期对同化物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开花期可孕花数与开花期穗干重、干物质穗茎比和氮素穗茎比均呈极显着正相关,这表明开花期可孕花数的存活数量不仅与穗器官干物质供给总量有关,而且与干物质在穗部和茎秆的分配比例密切相关。推迟播期显着提高了穗部13C同化物、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的分配比例以及相应穗茎比。在小花分化过程中,播期推迟导致穗部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C/N比值下降,而氮素含量提高;而在小花退化阶段,推迟播期显着提高了穗部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C/N比值,而氮素含量明显降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开花期可孕花数、平均小花分化速率与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的分配比例以及相应穗茎比呈正相关,与小花分化过程中穗部氮素含量呈正相关,说明氮代谢有利于小花分化;而可孕花数与小花退化过程中穗部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C/N比值呈正相关,而平均退化速率与小花退化过程中穗部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C/N比值呈负相关,说明碳代谢有利于小花发育和减少小花退化,而且较高的C/N比值有利于小花的存活。4.推迟播期对穗茎内源激素水平及平衡的影响随播期的推迟,穗内源激素GA3、IAA、ZR和玉米素的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而ABA含量表现为下降的趋势。穗内GA3/ABA、IAA/ABA和(ZR+玉米素)/ABA比值均随播期推迟呈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推迟播期有利于穗内GA3/ABA、IAA/ABA和(ZR+玉米素)/ABA比值的提高。此外,GA3、IAA、ZR和玉米素的含量穗茎比值也随播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而ABA表现相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开花期可孕花数与穗内GA3、IAA、ZR和玉米素的含量以及相应的穗茎比值,GA3/ABA、IAA/ABA和(ZR+玉米素)/ABA比值均达到显着正相关,与穗内ABA含量以及相应穗茎比值呈负相关。这说明,播期推迟条件下,穗内GA3、IAA、ZR和玉米素的含量越高,ABA含量越低,结实粒数越多。穗内较高的GA3、IAA、ZR和玉米素的含量和较低的ABA含量是形成较多结实粒数的重要生理基础。而且,较高的GA3/ABA、IAA/ABA和(ZR+玉米素)/ABA比值有利于可孕花的存活。此外,穗内13C同化物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与IAA,GA3,ZR+zeatin水平呈正相关,相应的穗茎比值和IAA/ABA,GA3/ABA,(ZR+zeatin)/ABA比率也呈正相关。然而,穗内ABA含量与13C同化物的分配比例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相应的穗茎比值之间呈负相关。这说明,穗内较高的GA3、IAA、ZR和玉米素的含量和较高的GA3/ABA、IAA/ABA和(ZR+玉米素)/ABA比值有利于促使更多的同化物转运到穗中,而较低的ABA含量以及相应的穗茎比可缓解对同化物进入穗的抑制,为更多可孕小花的存活提供有利条件。

赵丽[9](2018)在《氮肥和密度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小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小麦生产的发展,提高小麦穗粒重成为当前小麦高产栽培中的主攻目标。提高小花结实率是增加小麦穗粒数进而提高穗粒重的重要途径。氮肥和密度是小麦栽培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探讨其对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本研究于2015-2017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示范园区设置试验,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周麦16(V1)和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198(V2)为供试材料,设置 4 个氮水平 0 kg hm2(N1)、180 kg hm2(N2)、240 kg hm2(N3)和 360 kg hm2(N4),两个种植密度为每公顷2.25× 106基本苗(W)和每公顷4.5× 106(W2)基本苗,研究不同氮水平和密度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小花发育和结实的影响,探索不同施氮量和密度条件下物质积累分配、糖和激素变化对小花发育成粒的调控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施氮水平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小花发育的影响大穗型小麦品种表现出随施氮量的增加小花分化速率和退化速率增加,最终在180 kg.hm-2处理下结实粒数和产量最大,较不施氮分别提高了 47.26%和15.20%。两种穗型小麦品种相比,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198小花分化数量虽然比较少,但退化速率和败育速率较低,且在180 kg.hm-2处理下小花分化数与结实粒数均最高,每平方米的数量分别达到了143400个、19300个。不同部位小穗穗粒数分析结果也表明,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均为180 kg.hm-2处理下达到最大,表明就最终的产量而言,两品种均以180 kg.hm-2处理较为适宜,结果还表明大穗型小麦品种周麦16还可通过降低小花的退化和败育速率来进一步提高产量,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198可在较低的退化和败育率基础上通过提高穗粒数来实现高产。2不同施氮水平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各部分蔗糖和可溶性糖的影响两种穗型小麦品种穗中可溶性糖和蔗糖与叶中可溶性糖变化趋势相同,与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相反,而叶和茎内蔗糖的变化均是在一个范围内持续波动,最终在花后5d两品种茎、叶和穗中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在180 kg.hm-2处理下含量最高,其中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茎内可溶性糖分别达到了 340.13mg.g-1与238.21 mg.g-1。表明施氮量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不同器官的蔗糖和可溶性糖有显着的调节作用,叶作为主要的光合作用器官承担起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转运作用,合理的施氮水平能促进叶中和茎中的营养物质向穗中转运,开花后穗中的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有利于后期籽粒中淀粉的合成,从而为小麦的高产提供理论依据。3不同施氮水平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影响通过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分析可知,在适宜的施氮水平180 kg.hm-2处理下大穗型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量最大,从而保证了小花发育期间同化物的积累和分配,而多穗型小麦品种在较高施氮水平360 kg.hm-2处理下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说明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对氮肥的响应不一致。花后同化干物质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是小麦籽粒高产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合理施氮水平180 kg.hm-2处理下两种穗型小麦品种花后同化干物质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均最大,较不施氮处理分别提高了 12.15%11.23%,且在相同氮水平处理下大穗型小麦品种的花后同化干物质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均比多穗型品种大,360 kg.hm-2处理下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大达到750kg.hm2。通过进一步对比两种穗型小麦品种产量三因素可知,合理的施氮量能均衡协调三因素之间的关系,过高和过低的施氮水平打破三者之间的平衡,造成产量下降,说明花后同化干物质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跟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是密切相关的。4密度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小花发育的影响较高的种植密度使小麦植株之间的营养竞争加剧,这将直接影响后期小花的发育造成小花的退化和败育率增加,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分化小花数、可孕小花数、结实粒数、小花结实率、可孕小花结实率以及小穗结实率均表现出4.5× 106/hm2基本苗处理小于2.25× 106/hm2基本苗处理,其中V1W1比 V1W2可孕小花结实率高55.29%,V2W1孕小花结实率比V2W高50.39%对于大穗型小麦品种周麦16来说增加密度不同部位的粒重都下降,而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198的中部和顶部粒重下降,基部变化不大,表明种植密度过大不利于产量的形成。2.2密度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C N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通过对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转运分析,密度过高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转运以及氮素的积累和转运都下降,其中多穗型小麦品种在成熟期在W处理下干物质积累、转运与氮素积累较W基本苗处理分别提高了 1 2.41%49.97%与 11.68%适宜的种植密度能够使小麦充分利用营养物质和光照条件,从而增加每个时期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协调各个器官之间营养元素的转运与分配,种植密度过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限制地上部分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转运,从而造成构成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平衡被破坏,进一步导致单位面积产量急剧下降。3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各部分器官内源激素含量差异由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发育过程中旗叶和穗中的CTK和IAA含量变化分析可知,从小花退化的高峰期开始至花后5d,旗叶和穗中CTK含量表现出大穗型小麦品种低于多穗型小麦品种,而多穗型小麦品种在开花期后基部小穗内的CTK含量下降且低于大穗型小麦品种,两品种基部CTK含量相差16μ g/L。旗叶和穗中IAA含量正好相反,此时期是小花退化和败育的关键时期,说明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各个器官内源激素含量与小花退化和败育速率有关,旗叶和穗中CTK含量高能减少小花的退化,较高的IAA含量易导致小花退化速率增加,多穗型小麦品种花后基部小穗内CTK含量下降可能与基部结实粒数较低关系密切。上述结果表明,合理的施氮水平以及适宜的种植密度有利于增加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小花的分化数量,减少小花的退化和败育速率,增加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从而提高了花后同化干物质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与其他处理相对比,合理的氮肥使用量能增加茎、叶和穗中蔗糖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有利于花后同化物向籽粒中转运,进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通过在小花退化的高峰期,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叶和穗中CTK和IAA的分析,发现大穗型小麦品种穗和叶中较低的CTK含量和较高的IAA含量可能是造成大穗型品种较高的小花退化和败育速率的原因。

郑春风[10](2016)在《冬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特征及其6-BA调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不少农学家指出,应在稳定穗数的前提下,把提高粒重和增加穗粒数作为当今小麦生产中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的突破口[1][2]。但由于受环境条件和品种遗传特性的制约,粒重增加的幅度相对有限,提高穗粒数应成为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3]。本研究以不同基因型和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施氮水平、喷施叶面肥和外源激素等栽培试验,分析不同栽培措施与小花发育和结实的关系,明确栽培措施对小花发育成粒的调控效应,并通过分析激素与小花发育和结实的关系,明确外源激素6-BA对小花发育成粒的调控机制,探讨了提高小麦小花结实率,增加穗粒数的技术途径,以期为增加小麦穗粒数、提高产量调控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基因型小麦小花发育的差异性研究1.1小麦小花发育与结实性的差异两个年代春、冬性品种小花分化、退化和败育开始时间趋于相近,表明了春、冬性小麦品种的小花发育进程趋于同步。现代春、冬性品种豫农949、矮抗58较老品种郑引1号、百泉41的小花分化最高值大,说明当前品种小花发育强度较老品种大,有利于其弱位小花的发育,可获得较高的总小花数。通过分析小花发育速率发现,当前主推的春、冬性小麦品种的小花分化、退化速率均显着快于老品种,但可孕小花败育速率低于老品种,于成熟期考种发现,当前主推品种的可孕花结实率、小穗结实率高于老品种,而小花结实率低于老品种。1.2不同穗型小麦小花生长发育及生理变化特征的差异从两种穗型小麦小花发育动态可看出,两种穗型的小花分化速度均遵循由快到慢的规律,而大穗型周麦16的小花退化、败育速度均较多穗型豫麦49-198为缓慢,并且大穗型周麦16最终的可孕小花数高于多穗型豫麦49-198。大穗型周麦16的小穗、小花及可孕小花结实率,均高于多穗型豫麦49-198,其中,可孕小花结实率显着高于多穗型豫麦49-198。两穗型品种在小穗上强势花位的小花结实性差异相对较小,但在弱势花位的小花结实性差异较大。通过对小花发育过程中同化物分配差异的分析发现,在小花发育中后期,大穗型周麦16转移到穗部的同化物比多穗型豫麦49-198多。进一步分析开花期完善小花数与花期穗部和营养器官的同化物分配及其分配比例的相关性可知,花期完善小花的形成与穗器官同化物供给总量的关系不大,而与同化物在穗部和营养器官的分配比例密切相关,与同化物在穗部的分配比例关系更加密切。由小花发育过程中穗内源激素IAA、GA3、CTK和ABA含量变化分析可知,在小花发育后期,穗内较高的IAA、GA3、CTK含量与较低的ABA含量是形成大穗的重要生理基础。拔节后14d穗内较高的IAA、GA3、CTK含量与拔节后28d穗内较低的IAA、GA3、CTK、ABA含量可能是形成较多完善小花数的重要内在原因。2栽培调控措施对小花发育成粒的研究2.1不同氮素水平对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穗位、不同花位小花结实性发现,N180的平均结实粒数最多,N90次之,N0最少,不同花位小花的结实性表现为:Floret 1>Floret 2>Floret 3。N180水平下,不同穗位不同花位小花的结实性高于N90、N0处理,尤其表现在第2、3朵花位小花。在N180处理下,不同穗位的平均可孕花数、可孕花结实率及结实粒数均高于N90、N0处理,于中部穗位表现更突出。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主茎干重随小花发育时期的推迟呈逐渐增加趋势,在拔节14d之后,N180处理的单茎重显着高于N90、N0处理,说明适宜施氮量有利于单茎干物质的积累。随幼穗发育进程,单茎氮含量呈增加趋势,不同施氮量的单茎氮含量表现为:N180>N90>N0。随小花发育时期的推移,小花重及小花氮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表现为N180>N90>N0。随小花发育时间推移,不同N水平穗内可溶性总糖含量均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穗内蔗糖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随小花发育进程,N0水平小花内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N90、N180水平呈先升再降再升的趋势;小花内蔗糖含量呈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趋势。开花期穗部和营养器官的同化物分配及分配比例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N0、N90和N180水平下,均表现为:N180>N90>N0,且在N180处理下显着性的高于N90、N0处理。花期的完善小花数和成熟期的穗粒数随氮水平的升高也表现出N180>N90>N0的趋势。由此推断,开花期同化物的分配、完善小花数及成熟期的穗粒数受氮水平的影响比较大,合理的施氮量有利于促进花期穗部同化物的积累与分配,进而有利于促进完善小花的形成和发育成粒,为穗粒数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2.2叶面喷硼对小花发育成粒的调控效应在拔节后25 d即可孕花败育前,叶面喷施B肥可降低基部、中部小穗可孕花的败育速率,较清水对照分别降低20.07%、35%,且可孕花的结实率较对照分别提高5.85%、12.55%。然而,喷B处理对顶部穗位的小花退化速率、可孕花败育速率均无抑制作用。叶面喷施B肥还可促进不同花位小花结实,对促进第4朵弱势花位的小花结实效果优为显着。在开花期,喷B与对照两处理在茎干重、茎氮积累量和穗氮积累量上无差异,在穗干重、穗/茎干重、穗/茎氮积累量、穗重/穗氮积累量上显着性的高于对照处理,且在穗重/穗氮积累量上达到极显着水平。喷B处理在花期的单位面积完善小花数较对照高16.68%,成熟期的单位面积穗粒数较对照高18.9%。由此推测,喷B处理促进花期完善小花数及成熟期穗粒数增加的原因与花期穗部和营养器官间的同化物分配有关,且与穗部同化物的分配比例关系更大。2.3外源激素6-BA对小花发育成粒的调控效应喷6-BA处理麦穗基部、中部、顶部小穗位的可孕小花数显着高于对照,其可孕小花的结实率分别提高8.35%、15.06%和10.55%。进一步分析可知,喷6-BA处理抑制了基部和中部小穗小花的退化速率及可孕花的败育速率,其中基部小穗位的小花退化速率降低22.2%,可孕小花败育速率降低72.99%;中部小穗位小花的退化速率降低14.7%,可孕小花败育速率降低75.98%;而且顶部小穗可孕小花的败育速率较对照降低61.3%,最终使顶部小穗的结实率亦显着提高。喷6-BA处理还可显着促进不同小穗位的不同花位小花结实,尤其对促进第3、4花位弱势小花成粒效果显着。喷6-BA处理在开花期单位面积的完善小花数较对照处理高24.97%,成熟期单位面积的穗粒数较对照高28.86%,且均达到显着水平。喷6-BA处理在花期的穗干重、茎干重、穗/茎干重、穗重/穗氮积累量上显着高于对照处理,而在穗氮积累量、茎氮积累量、穗/茎氮积累量上差异性不明显。随完善小花发育进程,小花内TaCKX1基因表达量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喷6-BA处理完善小花内CKX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趋势,总体呈现“M”型趋势。小花内源激素CTK含量呈先降后升再降再升再降的变化趋势,总体上呈现出“V”型趋势。与对照处理相比,合理喷施外源6-BA能降低完善小花内TaCKX1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抑制完善小花内CKX活性,进而减少内源CTK的降解,促使完善小花内细胞分裂素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完善小花发育成粒。

二、小麦幼穗内源激素含量与小花发育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幼穗内源激素含量与小花发育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氮肥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小麦幼穗分化
        1.2.2 小穗原基、小花原基形成相关基因
        1.2.3 植物激素对幼穗分化的影响
        1.2.4 可溶性糖对幼穗分化的影响
        1.2.5 环境因子对幼穗分化的影响
        1.2.6 栽培措施对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小麦幼穗分化进程的确定与取样
        2.3.2 小麦幼穗分化过程中内源含量测定
        2.3.3 小麦幼穗分化进程中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
        2.3.4 小穗原基、小花原基形成相关基因(TaPAP2、TaVRS1)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2.3.5 成熟期穗干重积累量
        2.3.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氮肥水平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氮肥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进程中幼穗鲜重的影响
    3.3 氮肥水平对成熟期穗干重的影响
    3.4 氮肥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进程的影响
    3.5 氮肥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各阶段持续时间的影响
    3.6 氮肥水平对小穗原基、小花原基形成相关基因表达丰度的影响
        3.6.1 TaPAP2表达丰度
        3.6.2 TaVRS1表达丰度
    3.7 氮肥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进程中内源激素含量与比值的影响
        3.7.1 脱落酸(ABA)含量
        3.7.2 赤霉素(GA_7)含量
        3.7.3 玉米素核苷(ZR)含量
        3.7.4 ZR/ABA比值
        3.7.5 GA_7/ABA比值
        3.7.6 内源激素含量与幼穗分化持续期的相关分析
        3.7.7 不同穗分化时期的激素含量和比值与小穗数和穗粒数的相关分析
    3.8 氮肥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过程中叶内可溶性糖含量与比值的影响
        3.8.1 叶内果糖含量
        3.8.2 叶内蔗糖含量
        3.8.3 果糖和蔗糖比值
        3.8.4 不同幼穗分化时期叶内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值与小穗数、穗粒数的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氮肥水平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 氮肥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进程的影响
    4.3 氮肥水平对小穗原基、小花原基形成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4 氮肥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进程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4.5 氮肥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进程中叶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外源14-羟基芸苔素甾醇对冬小麦穗花发育与结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穗花发育与结实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1.1.1 穗粒数对产量形成的作用
        1.1.2 穗花发育对结实的影响
        1.1.3 穗花发育的营养基础
        1.1.4 穗花发育的碳氮代谢调节
        1.1.5 穗花发育的激素调控
        1.1.5.1 生长素
        1.1.5.2 赤霉素
        1.1.5.3 细胞分裂素
        1.1.5.4 脱落酸
    1.2 水分对小麦的影响
        1.2.1 干旱胁迫对小麦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2.2 干旱胁迫对小麦碳氮代谢的影响
        1.2.3 干旱胁迫对小麦穗花发育和结实的影响
    1.3 油菜素内酯调节植物生长的研究
        1.3.1 油菜素内酯与其他激素的相互作用
        1.3.2 油菜素内酯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1.3.3 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碳氮代谢及营养生长的影响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测定内容与方法
        3.2.1 小麦幼穗发育观测
        3.2.2 穗器官与非穗器官干物质的测定
        3.2.3 植株氮含量测定
        3.2.4 旗叶碳氮代谢酶活性的测定
        3.2.4.1 蔗糖合成酶与蔗糖磷酸化酶活性
        3.2.4.2 核酮糖-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性
        3.2.4.3 硝酸还原酶与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
        3.2.5 旗叶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3.2.5.1 吡咯林-5-羧酸合成酶活性
        3.2.5.2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3.2.5.3 过氧化氢酶酶活性
        3.2.6 渗透调节物质及质膜过氧化物质的测定
        3.2.6.1 脯氨酸含量
        3.2.6.2 可溶性糖含量
        3.2.6.3 丙二醛含量
        3.2.7 穗内源激素的测定
        3.2.8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测定
    3.3 数据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 外源14-HBR对小麦小花发育和结实特性的影响
        4.1.1 外源14-HBR对小麦可孕小花的影响
        4.1.1.1 外源14-HBR对小麦可孕小花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4.1.1.2 外源14-HBR对小麦可育小花形态变化的影响
        4.1.2 外源14-HBR对冬小麦结实特性的影响
        4.1.2.1 外源14-HBR对可育小花数和结实数的影响
        4.1.2.2 外源14-HBR对可育小花结实率和小穗结实率的影响
        4.1.2.3 外源14-HBR对不同穗位结实数的影响
    4.2 外源14-HBR对小麦同化物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4.2.1 外源14-HBR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4.2.1.1 外源14-HBR对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4.2.1.2 外源14-HBR对小麦叶、茎、穗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4.2.1.3 外源14-HBR对小麦穗/非穗器官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4.2.1.4 外源14-HBR对小麦各部位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影响
        4.2.1.5 穗干物质积累速率与地上部、叶、茎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关系
        4.2.2 外源14-HBR对小麦可溶性糖的影响
        4.2.2.1 外源14-HBR对小麦叶、茎、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2.2.2 外源14-HBR对小麦叶、茎、穗可溶性糖总量的影响
        4.2.2.3 外源14-HBR对小麦叶、茎、穗可溶性糖分配的影响
        4.2.3 外源14-HBR对小麦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4.2.3.1 外源14-HBR对小麦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4.2.3.2 外源14-HBR对小麦叶、茎、穗氮含量的影响
        4.2.3.3 外源14-HBR对小麦叶、茎、穗氮积累动态的影响
        4.2.3.4 外源14-HBR对小麦穗/非穗器官氮分配的影响
        4.2.3.5 外源14-HBR对小麦氮素积累速率的影响
        4.2.3.6 穗氮积累速率与叶、茎及地上部氮积累速率的关系
        4.2.3.7 外源14-HBR对小麦C/N比的影响
        4.2.3.8 开花期可育小花数、结实数与各器官干物质量、氮含量、氮积累量的相关性
    4.3 外源14-HBR对小麦碳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4.3.1 外源14-HBR对小麦旗叶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4.3.1.1 外源14-HBR对旗叶核酮糖-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影响
        4.3.1.2 外源14-HBR对旗叶蔗糖磷酸化酶活性的影响
        4.3.1.3 外源14-HBR对旗叶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4.3.2 外源14-HBR对小麦旗叶氮代谢酶的影响
        4.3.2.1 外源14-HBR对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4.3.2.2 外源14-HBR对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4.4 外源14-BR对小麦抗性酶及调节物质的影响
        4.4.1 外源14-BR对小麦抗性酶活性的影响
        4.4.1.1 外源14-HBR对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4.4.1.2 外源14-HBR对旗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4.1.3 外源-14HBR对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的影响
        4.4.1.4 外源14-HBR对植株含水量的影响
        4.4.1.5 外源14-HBR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4.1.6 外源14-HBR对旗叶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5 外源14-HBR对小麦幼穗激素调控的影响
        4.5.1 外源14-HBR对小麦穗内源激素的影响
        4.5.1.1 外源 14-HBR对小麦穗内源 CTK含量的影响
        4.5.1.2 外源 14-HBR对小麦穗内源 GA_3含量的影响
        4.5.1.3 外源 14-HBR对小麦穗内源 IAA含量的影响
        4.5.1.4 外源 14-HBR对小麦穗内源 ABA含量的影响
        4.5.1.5 外源14-HBR对小麦内源激素比值的影响
        4.5.1.6 开花期可育小花数与穗内源激素含量及比值的相关分析
    4.6 外源14-HBR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1.2 干旱胁迫对小麦生长及穗花发育的影响
        5.1.3 BRs对小麦穗花发育结实的调控
        5.1.4 小麦丰产技术途径
    5.2 结论
    5.3 创新之处及展望
        5.3.1 创新之处
        5.3.2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ABSTRACT

(3)BNS和BNS366小麦雄性不育与内源激素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2.1 花粉育性鉴定
        1.2.2 自交结实率测定
        1.2.3 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1.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发育进程与温度分析
    2.2 温敏核不育小麦和常规对照材料的育性表现
    2.3 温敏核不育小麦和常规对照材料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2.3.1 温敏核不育小麦和常规对照材料IAA含量的动态变化
        2.3.2 温敏核不育小麦和常规对照材料GA含量的动态变化
        2.3.3 温敏核不育小麦和常规对照材料ZR含量的动态变化
        2.3.4 温敏核不育小麦和常规对照材料ABA含量的动态变化
        2.3.5 温敏核不育小麦和常规对照材料BR含量的动态变化
        2.3.6 温敏核不育小麦和常规对照材料Me JA含量的动态变化
3 讨论
    3.1 发育进程与温度分析
    3.2 温敏核不育小麦和常规对照材料的育性表现
    3.3 内源激素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3.3.1 IAA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3.3.2 GA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3.3.3 ZR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3.3.4 ABA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3.3.5 BR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3.3.6 Me JA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4 结论

(4)叶面喷施6-BA对小麦可孕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基础研究
    1.2 环境条件对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
        1.2.1 光照对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
        1.2.2 温度对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
        1.2.3 水分对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
    1.3 营养元素对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
    1.4 栽培措施对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
        1.4.1 田间管理对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
        1.4.2 外源物质对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
    1.5 激素对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
        1.5.1 IAA对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
        1.5.2 CTK对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
        1.5.3 GA对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
        1.5.4 ABA对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
        1.5.5 乙烯对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
        1.5.6 油菜素内酯对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
        1.5.7 CTK相关基因对小麦小花发育的调控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与设计
    3.2 测定内容与方法
        3.2.1 小麦小花发育数量的观测
        3.2.2 小麦不同花位小花发育形态特征的观测
        3.2.3 穗器官与非穗器官干物质的测定
        3.2.4 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的测定
        3.2.5 激素含量测定
        3.2.6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测定
    3.3 计算公式
    3.4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叶面喷施6-BA后小麦不同穗型和穗位可孕小花发育与成粒的数量特征
        4.1.1 6-BA对两种穗型小麦小花发育、结实特性的影响
        4.1.1.1 可孕小花发育的动态变化
        4.1.1.2 6-BA对小麦可孕小花结实特性的影响
        4.1.2 6-BA对不同穗位小花发育、结实特性的影响
        4.1.2.1 不同穗位小花发育的动态变化
        4.1.2.2 6-BA对不同穗位小穗的小花退化与败育速率的影响
        4.1.2.3 各小穗位结实粒数的变化
        4.1.2.4 6-BA对不同穗位小花结实特性的影响
        4.1.2.5 6-BA对不同穗位小穗籽粒总重的影响
    4.2 叶面喷施6-BA后小麦可孕小花发育的形态特征
        4.2.1 两种穗型小麦中部小穗不同花位可孕小花的发育动态
        4.2.2 两种穗型不同花位小花与籽粒的形态比较
    4.3 叶面喷施6-BA后小麦穗部与非穗器官的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变化
        4.3.1 6-BA对小麦穗和非穗器官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4.3.2 小麦穗和非穗器官糖含量的变化
        4.3.2.1 6-BA对小麦小花发育各时期穗部糖含量的影响
        4.3.2.2 开花期不同器官糖含量的分配差异
        4.3.2.3 开花期物质的积累与分配与小花数与穗粒数的相关性
    4.4 叶面喷施6-BA对小麦内源激素的调控
        4.4.1 6-BA对小麦小花发育过程中穗部内源激素的调控
        4.4.1.1 6-BA对小麦小花发育各阶段穗部各激素含量的影响
        4.4.1.2 小麦开花前后小花发育与穗内源激素的相关性
        4.4.1.3 6-BA对小麦小花发育过程中穗内源激素比值的影响
        4.4.1.4 小麦不同穗位小穗内源激素对叶面喷施6-BA的响应
        4.4.2 6-BA对小麦小花发育过程中叶部内源激素的影响
        4.4.2.1 6-BA对小麦小花发育各阶段叶部各激素含量的影响
        4.4.2.2 6-BA对小麦小花发育过程中穗/叶内源激素比值的影响
        4.4.3 6-BA对小麦开花期可孕小花内源激素的影响
        4.4.3.1 6-BA对小麦开花期可孕小花激素含量的影响
        4.4.3.2 开花期可孕小花激素含量与小花数和穗粒数的关系
    4.5 叶面喷施6-BA后两种穗型小麦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
        4.5.1 两种穗型小麦穗粒数的变化
        4.5.2 两种穗型小麦千粒重的变化
        4.5.3 6-BA对两种穗型小麦产量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6-BA对可孕小花发育成粒数量特征的调控
        5.2.2 6-BA对可孕小花发育形态特征的调控
        5.2.3 6-BA调控小麦同化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5.2.4 6-BA调控小麦内源激素的变化
        5.2.5 6-BA对小麦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3 创新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5)孕穗期低温胁迫下海藻糖对小麦小花退化的影响及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低温胁迫对于小麦穗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2.2 低温胁迫下植物的生理适应机制
        1.2.3 海藻糖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抗逆性的影响
        1.2.4 代谢组学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2.2.1 小花数、穗粒数及穗长统计
        2.2.2 取样方法
        2.2.3 生理指标测定
        2.2.4 小麦幼穗代谢组的测定
    2.3 统计分析
第三章 低温胁迫下海藻糖对小麦小花发育及代谢组的影响
    3.1 低温胁迫对于小麦植株形态的影响
    3.2 低温胁迫下外源海藻糖对小麦小花发育的影响
    3.3 低温胁迫下小麦幼穗的代谢组变化
        3.3.1 低温胁迫下小麦幼穗的OPLS-DA分析
        3.3.2 低温胁迫下小麦幼穗的差异代谢产物分析
    3.4 低温胁迫下外源海藻糖对小麦幼穗代谢组变化的影响
        3.4.1 低温胁迫下海藻糖处理的小麦幼穗的OPLS-DA分析
        3.4.2 低温胁迫下海藻糖处理的小麦幼穗的差异代谢产物分析
    3.5 CK、LT及 DT处理的代谢组结果共同比较
    3.6 小结
第四章 低温胁迫下海藻糖对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4.1 低温胁迫下外源海藻糖对于小麦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4.1.1 低温胁迫下外源海藻糖对于叶片Fv/Fm和 MDA的影响
        4.1.2 低温胁迫下外源海藻糖对于叶片抗氧化酶的影响
        4.1.3 低温胁迫下外源海藻糖对于叶片渗透物质的影响
        4.1.4 低温胁迫下外源海藻糖对于叶片激素的影响
    4.2 低温胁迫下外源海藻糖对于小麦茎杆生理指标的影响
        4.2.1 低温胁迫下外源海藻糖对于茎秆MDA的影响
        4.2.2 低温胁迫下外源海藻糖对于茎秆抗氧化酶的影响
        4.2.3 低温胁迫下外源海藻糖对于茎秆渗透物质的影响
    4.3 低温胁迫下外源海藻糖对于小麦内源糖组分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低温胁迫下海藻糖对小麦小花发育的影响
        5.1.2 低温胁迫下海藻糖对小麦幼穗代谢组的影响
        5.1.3 低温胁迫下海藻糖对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玉米花序反向发育特征和激素原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玉米花序发育特征研究进展
    1.2 玉米花序的发育过程
        1.2.1 雄花序的分化过程
        1.2.2 雌花序的分化过程
    1.3 玉米花序异常发育研究进展
    1.4 花序分化过程中激素的调控作用
        1.4.1 生长素的调控作用
        1.4.2 赤霉素的调控作用
        1.4.3 细胞分裂素的调控作用
        1.4.4 脱落酸的调控作用
        1.4.5 花序分化的激素平衡假说
    1.5 植物激素检测的研究进展
        1.5.1 植物激素的定位检测
        1.5.2 植物激素的定量分析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石蜡切片
        2.2.2 扫描电镜
        2.2.3 免疫荧光组织定位
        2.2.4 植物激素含量的HPLC-MS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组织形态学分析
        3.1.1 籽粒胚胎正、反向发育的农艺性状分析
        3.1.2 玉米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的解剖学分析
        3.1.3 玉米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的组织学分析
    3.2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植物激素的原位分布
        3.2.1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生长素的原位分布
        3.2.2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赤霉素的原位分布
        3.2.3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细胞分裂素的原位分布
        3.2.4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脱落酸的原位分布
    3.3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
        3.3.1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生长素含量的变化
        3.3.2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赤霉素含量的变化
        3.3.3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变化
        3.3.4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脱落酸含量的变化
        3.3.5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激素含量比值的变化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组织形态学分析在玉米花序分化过程中的应用
        4.2.2 植物激素原位分布规律与玉米花序分化过程的关系
        4.2.3 植物激素含量变化与玉米花序分化过程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7)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调控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品种对小麦幼穗分化的影响
        1.2.2 栽培措施小麦幼穗分化的影响
        1.2.3 环境因素对小麦幼穗分化的影响
        1.2.4 植物激素与小麦幼穗分化的关系
        1.2.5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对小麦幼穗分化的影响
        1.2.6 可溶性蛋白对小麦幼穗分化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幼穗分化进程的调查及取样
        2.2.2 幼穗分化进程中内源激素含量
        2.2.3 幼穗分化进程中叶片可溶性糖含量
        2.2.4 幼穗分化进程中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
        2.2.5 成熟期穗干重积累量
        2.2.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穗分化进程的影响
    3.2 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穗分化各时期持续时间的影响
    3.3 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穗分化进程中叶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1 蔗糖含量
        3.3.2 果糖含量
        3.3.3 葡萄糖含量
        3.3.4 果糖/蔗糖比值
    3.4 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穗分化进程中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5 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穗分化进程中穗部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5.1 脱落酸(ABA)含量
        3.5.2 玉米素核苷(ZR)含量
        3.5.3 赤霉素(GA7)含量
        3.5.4 ZR/ABA比值
        3.5.5 GA_7/ABA比值
    3.6 小麦穗粒数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3.7 播期对不同穗型小麦穗分化进程中小穗鲜重的影响
    3.8 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成熟期穗干重的影响
    3.9 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4 讨论
    4.1 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穗分化进程的影响
    4.2 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穗分化进程中叶中可溶性糖的影响
    4.3 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穗分化进程中叶中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4.4 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穗分化进程中穗内源激素的影响
    4.5 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推迟播期对冬小麦穗花发育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麦小花分化与形成
        1.2.2 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对小麦穗花发育的影响
        1.2.3 小麦小花发育的营养调节假说
        1.2.4 小麦小花发育的激素调节
        1.2.5 提高穗粒数的可行性途径分析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3 调查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播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3.1.1 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1.2 播期对冬小麦群体总茎蘖数动态的影响
        3.1.3 播期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4 播期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1.5 播期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3.1.5.1 播期对冬小麦氮素吸收效率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3.1.5.2 播期对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1.5.3 播期对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积累、转运及对籽粒氮素贡献的影响
    3.2 播期对冬小麦穗部分化特征指标的影响
        3.2.1 播期对冬小麦小花发育和结实特性的影响
        3.2.2 播期条件下冬小麦小花分化发育动态
        3.2.3 播期对小花发育过程中小花平均分化和退化速率的影响
        3.2.4 开花期可孕花数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及分配的相关性分析
    3.3 播期对冬小麦小花分化发育过程中同化物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3.1 播期对冬小麦13C同化物分配比例的影响
        3.3.1.1 主茎与分蘖的13C同化物积累量比值差异
        3.3.1.2 不同器官的13C同化物分配率差异
        3.3.2 播期对冬小麦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3.2.1 分蘖与主茎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总量比值差异
        3.3.2.2 播期对小花发育过程中穗和茎内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3.3.2.3 不同植株器官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积累分配比例
        3.3.2.4 小花分化发育过程中每小花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积累绝对量
        3.3.3 播期对小花分化发育过程中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3.3.1 分蘖与主茎氮素积累总量比值差异
        3.3.3.2 播期对小花分化发育过程中穗和茎氮素含量的影响
        3.3.3.3 播期对小花发育过程中不同植株器官氮素积累分配比例的影响
        3.3.3.4 小花分化发育过程中每小花氮素积累绝对量
        3.3.3.5 播期对小花发育过程中穗C/N比值的影响
        3.3.3.6 小花分化发育特性与同化物积累与分配的相关分析
    3.4 小麦小花发育过程中穗和茎秆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差异
        3.4.1 播期对小麦不同茎蘖穗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4.2 播期对小麦不同茎蘖茎秆各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4.3 播期对小麦不同茎蘖穗内各内源激素含量比值的影响
        3.4.4 播期对小麦不同茎蘖茎秆各内源激素含量比值的影响
        3.4.5 播期对小麦不同茎蘖各内源激素含量穗茎比值的影响
        3.4.6 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小花发育特性、同化物积累与分配的相关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氮肥和密度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小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小花发育的一般特征
    1.2 小麦小花发育和籽粒形成的关系
    1.3 不同穗型小花发育特征
    1.4 C、N物质贮藏与转运对小花发育影响
    1.5 不同栽培条件对小花发育与成粒的调控研究
        1.5.1 密度对小麦小花发育和结实性影响
        1.5.2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小花发育和结实性影响
    1.6 小麦小花发育的激素调节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与设计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1 小麦幼穗发育观测
        3.2.2 干物质测定和氮积累与运转的测定
        3.2.3 蔗糖和可溶性糖的测定
4 结果分析
    4.1 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发育的影响
        4.1.1 对不同穗型小麦小花发育进程及不同小穗位小花发育的影响
        4.1.1.1 对幼穗发育进程的影响
        4.1.1.2 对不同部位幼穗发育的影响
        4.1.2 施氮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小花发育动态和结实率影响
        4.1.2.1 对小花原基分化、退化和败育的影响
        4.1.2.2 对小花分化、退化和败育速率的影响
        4.1.2.3 对分化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和结实粒数的影响
        4.1.2.4 对小花结实率、可孕小花结实率和小穗结实率的影响
        4.1.3 不同施氮水平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不同穗位小花发育与结实的影响
        4.1.3.1 不同穗位小花发育动态
        4.1.3.2 不同小穗位的结实粒数
        4.1.3.3 不同小穗位结实粒重
        4.1.4 不同施氮水平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小花发育进程中不同部位同化物的影响
        4.1.4.1 对小花发育进程中茎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1.4.2 对小花发育进程中茎内蔗糖含量的影响
        4.1.4.3 对小花发育进程中叶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1.4.4 对小花发育进程中叶内蔗糖含量的影响
        4.1.4.5 对小花发育进程中穗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1.4.6 对小花发育进程中穗内蔗糖含量的影响
        4.1.5 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干物质与氮素积累分配及其转运的影响
        4.1.5.1 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1.5.2 对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4.1.5.3 对地上部分氮素积累的影响
        4.1.5.4 对氮素转运的影响
        4.1.6 对穗干重、穗N积累量、完善小花数与穗粒数的影响及相关分析
        4.1.7 不同施氮水平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 密度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幼穗发育的影响
        4.2.1 对小花发育动态的影响
        4.2.2 对分化小花数、可孕小花数与结实粒数的影响
        4.2.3 对小花结实率、可孕小花结实率与小穗结实率的影响
        4.2.4 对不同小穗位的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
        4.2.5 密度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干物质的影响
        4.2.5.1 对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2.5.2 对地上部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4.2.6 密度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地上部分氮素积累与运转的影响
        4.2.6.1 对地上部氮素积累的影响
        4.2.6.2 对地上部氮素运转的影响
        4.2.7 密度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3 两种穗型小麦品种不同器官中CTK和IAA含量差异
        4.3.1 不同器官CTK含量差异
        4.3.1.1 旗叶中CTK含量差异
        4.3.1.2 穗中CTK含量差异
        4.3.1.3 不同小穗位CTK含量差异
        4.3.2 不同器官IAA含量差异
        4.3.2.1 旗中IAA含量差异
        4.3.2.2 穗中IAA含量差异
5 结论与讨论
    5.1 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发育的影响
        5.1.1 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幼穗发育进程的影响
        5.1.2 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小花发育动态与结实的影响
        5.1.3 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茎、叶和穗中可溶性糖和蔗糖的影响
        5.1.4 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地上部干物质与氮素积累分配及其转运的影响
        5.1.5 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穗粒数和产量的影响
    5.2 密度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幼穗发育与结实的影响
        5.2.1 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幼穗发育的影响
        5.2.2 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运转和穗粒数的影响
    5.3 两种穗型小麦品种不同部位CTK和IAA含量差异
参考文献
ABSTRACT

(10)冬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特征及其6-BA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中英文缩写
第一章 绪论
    1 小麦小花发育的一般特征
    2 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基因型差异
    3 小麦小花发育动态与成粒的关系研究
    4 小麦小花原基发育成粒的调控研究进展
        4.1 营养元素对小花发育成粒的调节
        4.2 激素对小花发育成粒的调节
    5 研究目的和意义及技术路线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麦小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的差异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点气象数据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1.4.1 幼穗发育进程特征观察
        1.4.2 室内考种与计产
        1.4.3 累积生长度日(GDD)计算公式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幼穗发育进程的差异
        2.2 小麦不同小穗位小花发育的差异
        2.3 小麦总小花数的差异
        2.4 小麦完善小花数的差异
        2.5 小麦小花发育动态变化
        2.6 小麦小花发育速率的差异
        2.7 小麦分化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和结实粒数的差异
        2.8 小麦小花结实率的差异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穗型小麦小花生长发育及生理变化特征的差异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1.3.1 幼穗发育特征观察
        1.3.2 干物质测定
        1.3.3 氮含量的测定
        1.3.4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花发育动态与结实性的差异
        2.2 小花发育进程中同化物分配的差异
        2.3 开花期同化物分配与完善小花数及穗粒数的关系
        2.3.1 开花期同化物分配与完善小花数及穗粒数的相关分析
        2.3.2 开花期同化物分配与完善小花数及穗粒数的差异分析
        2.4 小花发育进程中穗内激素含量变化的差异
        2.5 小花发育进程中穗内激素比值的差异
        2.6 开花期完善小花数与小花发育期穗内源激素含量的相关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氮水平下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特征差异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1.3.1 幼穗发育特征观察
        1.3.2 干物质测定
        1.3.3 氮含量测定
        1.3.4 可溶性糖及蔗糖含量的测定
        1.3.5 室内考种与计产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小花发育与结实性的差异分析
        2.1.1 不同穗位小花发育动态
        2.1.2 不同穗位小花发育速率
        2.1.3 不同小穗位结实性的差异
        2.1.4 不同花位结实性的差异
        2.1.5 可孕小花数、结实粒数、结实率的差异
        2.2 对小花发育过程中小花干重、氮含量的影响
        2.3 对穗干重、穗氮积累量、完善小花数与穗粒数的影响及其相关分析
        2.4 对小花发育进程中同化物的影响
        2.4.1 对小花发育进程中穗内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的影响
        2.4.2 对小花发育进程中小花内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的影响
        2.5 对开花期同化物分配与完善小花数及穗粒数的影响
        2.6 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叶面喷硼对小麦小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1.3.1 幼穗发育特征观察
        1.3.2 干物质测定
        1.3.3 氮含量测定
        1.3.4 室内考种与计产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喷硼对小花发育动态的影响
        2.2 喷硼对小花发育速率的影响
        2.3 喷硼对小花结实特性的影响
        2.3.1 对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的影响
        2.3.2 对不同小花位结实粒数的影响
        2.3.3 对不同穗位的可孕小花数、结实粒数、结实率的影响
        2.4 喷硼对开花期同化物分配与完善小花数及穗粒数的影响
        2.5 喷硼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外源6-BA对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调控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1.3.1 幼穗发育特征观察
        1.3.2 干物质测定
        1.3.3 氮含量测定
        1.3.4 细胞分裂素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1.3.5 TaCKX1基因表达分析
        1.3.6 室内考种与计产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6-BA对小花发育与结实的影响
        2.1.1 对小花发育动态的影响
        2.1.2 对小花结实特性的影响
        2.2 外源6-BA对开花期同化物分配与完善小花数及穗粒数的影响
        2.3 外源6-BA对小花干重、小花氮积累量、完善小花数及穗粒数的影响
        2.4 外源6-BA对完善小花发育成粒的调控机理
        2.4.1 对小花发育过程中完善小花内TaCKX1基因表达的影响
        2.4.2 对小花发育过程中完善小花内细胞分裂素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3 对小花发育过程中完善小花内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影响
        2.5 外源6-BA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2 结论
    3 本文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小麦幼穗内源激素含量与小花发育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氮肥水平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D]. 张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外源14-羟基芸苔素甾醇对冬小麦穗花发育与结实的影响[D]. 刘北城.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3]BNS和BNS366小麦雄性不育与内源激素的关系[J]. 刘海英,冯必得,茹振钢,陈向东,黄培新,邢晨涛,潘茵茵,甄俊琦.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1)
  • [4]叶面喷施6-BA对小麦可孕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D]. 李胜楠.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5]孕穗期低温胁迫下海藻糖对小麦小花退化的影响及生理机制[D]. 魏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玉米花序反向发育特征和激素原位分析[D]. 王洋.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7]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幼穗分化调控机理的研究[D]. 孙淑欣. 山东农业大学, 2019(12)
  • [8]推迟播期对冬小麦穗花发育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基础研究[D]. 朱元刚.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9]氮肥和密度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小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的影响[D]. 赵丽.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10]冬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特征及其6-BA调控机理研究[D]. 郑春风.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小麦幼穗内源激素含量与小花发育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