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木左旗平原“531”绿化示范建设总体思路

图木左旗平原“531”绿化示范建设总体思路

一、土默特左旗平原绿化“531”示范建设总体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杨郭鲁男[1](2019)在《生态城市的地方实践 ——生态工程对郊区农村环境及生计的影响》文中指出内蒙古自治区因工矿开发、垦荒、过牧等无序开发而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随着国家、地方居民对生活环境提出的高要求与持续恶化的自然环境产生矛盾,自2000年以后,中央政府、内蒙古各级地方政府愈加重视以生态工程为手段的生态修复。本文基于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郊区奎素村因生态工程引发的环境变迁进行的实地调查,试图通过对奎素村环境变迁的过程进行分析,讨论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城市森林系统的建设对该地区居民生计方式、文化适应和主导产业的影响。笔者运用文献法与访谈法,从三个方面对奎素村的环境变迁进行分析:(1)导致环境变迁的历史原因;(2)环境变迁的过程;(3)环境变迁引发的生计方式的变化。笔者认为,奎素村在环境变迁的过程中之所以存在各类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新形成的周边环境“脱嵌”于村民的生活。以村民已有的知识或文化很难对其进行适应,无法从周边的生态环境中获得产品维持生计,仅仅依靠政府“输入”,就像没有断奶的孩子无法自立,结果只能是人口外流和乡村衰落。笔者以为,加强奎素村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关系才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除此之外,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及其郊区,因生态工程而引发的环境变迁应尽可能的照顾到当地生活者的生活体系,特别是在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民族地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应体现在以当地生活者为主体的“社区—生活—环境”三者结合的系统中。

王友军[2](2012)在《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的生存环境离不开土地,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载体,也是人类发展的根基。人类已经认识到环境对生产生活的作用,也更重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类对于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程度上,随着土地利用对环境影响的不断加大,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本文通过分析呼和浩特市环境与资源现状,找出环境与资源面临的压力,确定规划环评的环境目标;分析规划目标与相关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环境目标的协调性;针对规划方案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土地利用重大工程,预测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并从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严格保护水源地、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点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预防或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以保证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刘宁[3](2010)在《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其重点和难点是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现代林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作用。多年来,林业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积极而重大的贡献。经过建国6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已经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巨大,林业成为弱质产业,林农成为弱势群体。如何尽快摆脱林业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以及林农贫穷的局面,如何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着力构建发达的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繁荣的生态文明,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农村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地域辽阔,有61.2万个行政村,2859个县级单位,各地自然禀赋差别很大,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现代林业的发展也不够协调,全国采用一刀切的林业政策显然不科学。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政策大多是全国统一的,地区差异性体现的不够突出,亟待提出差别性的林业政策,以便指导各地的现代林业发展。本文的理论框架设计思路:首先根据区域差异论研究我国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点,进而初步确定区域差异调控的途径,即重点扶持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一般支持发达地区经济的继续发展,并积极促进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增强经济联系,发挥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的带动作用;然后根据林业经济区划的理论,对全国县级单位进行分类;接着根据区域产业布局理论设计了不同地区的林业生产布局。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布局:林业生态体系布局、林业产业体系布局、林业生态文化布局;最后给出每个地区的区域政策。主要是区域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林业的公共财政政策、林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等,还有区域的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本研究按照分类指导的思路,以县域林业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主要分类指标,将全国的县级单位划分为五类地区:发达地区、相对发达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滞后地区和滞后地区,通过剖析五类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林业建设取得的经验、今后现代林业建设面临的困难等,从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地区的林业政策。本论文研究意义重大:第一,有利于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现代林业的特点调整宏观政策,将有限的资源科学配置给不同地区,为国家从宏观上制定相应可行的林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二,有利于不同地区根据本地特点采取可操作性的林业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本文研究出了五类地区在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不同布局,还提出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相应的保障措施,现列举几个重要结论。主要结论之一:从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该地区多地处沿海地带,其主要的生态建设任务是: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第二,相对发达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城乡统筹建设和谐林业。第三,中等发展地区。该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其主要任务是:以保护基本农田的林业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第四,相对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生态脆弱的地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第五,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老、少、边、库区,尤其以水源区居多。其主要任务是: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主要结论之二:从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优化提升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林业产业格局。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高效益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新”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主要结论之三:从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其思路是: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形成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主要结论之四:从公共财政政策和政府林业投入的角度看总体上说,我国要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林业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国家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对林业的投资水平,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和快速发展。基于地区的不同区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应对各个地区实行差别性的公共财政政策,中央财政的扶持力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滞后地区、相对滞后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五类地区具体的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建议:第一,发达地区。中央政府要按照“放活”的原则,对该地区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先行先试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逐步建立与本级财政相适应的,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支持林业现代化早日实现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国家要按照“放活”和“少取”的原则,对该地区城乡统筹建设现代林业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积极调整财政的城乡支出结构,逐步建立支持城乡一体化林业发展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国家要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逐步增加中央财政的投入。地方政府要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努力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国家应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国家应当按照“多予”的原则,结合扶贫工程,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努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助推林业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的林业投入体系。本文的创新点:1)林业经济区划创新。本文没有沿袭传统的自然区划或林业区划,创造性地按照农民收入对全国县级单位分类,这样有利于研究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林农增收问题。2)林业生产布局创新。有别于传统地按照林种来布局林业生产的方式,本文按照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建设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进行布局。3)林业区域政策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的林业政策,尤其是指出中央政府对各类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不同支持力度和支持重点,有利于国家将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徐境[4](2010)在《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起点上,实际上进入了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新阶段。进入“十一五”之后,我国各城市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追求空间结构优化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新的价值取向。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本研究试图依据世界城市的空间结构变革规律,结合呼包鄂城镇群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究区域一体化趋势下的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生态空间、设施空间等要素之间的优化整合;从产业空间优化、产业价值链与区域空间再造、城市空间复兴与结构优化、规划发展模式等热点难点问题,并紧紧围绕区域一体化空间优化的核心命题,来探寻呼包鄂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动力、机制与路径,为呼包鄂城镇群的新一轮协调发展、优化发展以及和谐发展提出了一些战略性的对策研究。本文的框架体系设计为: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概念界定、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论文框架以及论文的创新点,架构论文的框架内容体系及所遵循的技术路线。第二章:为相关理论解读与比较经验借鉴。本章为基础理论梳理与解读部分,是全文内容体系的灵魂,结合文献搜集,力图客观准确把握当今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前沿理念及发展趋势,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前沿性思潮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理论梳理再到最新发展理论审视,力图客观找寻区域一体化发展诉求下的城市空间发展及区域规划布局研究的指导性理念,从而为呼包鄂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实现寻求了理论依据。第三章: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呼包鄂城市群区域性差异分析和区域竞争力分析,对呼包鄂城市群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评价及研判,从而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奠定基础。第四章: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非合意性的评估体系构建。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问题诊断作为找寻的基点,以最终目标导向作为区域发展预测的合意性/非合意性的后评价理念,从而创造性地提出并构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绩效的评估体系,该体系遵循由“现状问题诊断——预测性指标体系——预期性目标实现与非实现(合意性与非合意性)”的技术操作理念。第五章: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路与框架。通过横向与纵向体系的战略比较分析借鉴,找寻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适宜模式;根据第三章的现状问题解读与第四章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绩效非合意性的评估,建构呼包鄂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发展定位以及针对解决现实问题的目标体系。第六章:为呼包鄂区域产业聚集优化分析。本章是在前几章研究背景下,以产业发展现状为基本切入点,对呼包鄂区域产业进行结构性分析、产业比较发展研究、产业可行性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结构性调整分析、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集群培育与产业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呼包鄂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及规划布局建议提供指导性依据。第七章:为核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根据绪论章节里的城市群(圈)的空间范围界定原理,界定呼包鄂城市群空间分层的结构体系,划定核心区域网络圈层与中心城市区圈层。本章重在对核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模式进行系统构建,分析核心区域的城市空间结构现状、找寻聚集与扩散机制下的城市群成长的模型,分析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为区域一体化空间布局发展提供思路。第八章:为中心城市圈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本章主要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中心城市外围的卫星城镇作为辐射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重点分析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三个中心城市周边辐射影响区域内的一体化空间组织模式研究。第九章: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措施与建议。重点分析建构四大关键性的措施体系,分别为生态区划与空间管治策略、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空间融合引导策略与政策保障机制策略。

邢喜云[5](2009)在《土默特左旗农田防护林配置建设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好坏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在认真分析当地生态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所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农田防护林建设构想,并提出了确保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模式和技术措施,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马燕琼[6](2008)在《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环境与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两大话题。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只有在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得到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和环境等因子,时空尺度都高度融合的复杂动态开放系统工程。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而且要实现同代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另外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整个社会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我国现在已经有很多城市制定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增长方式落后,城市发展面临许多困难,走生态城市之路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却是最正确的选择。本文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调查,结合呼和浩特城市的实际情况,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对呼和浩特生态城市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理顺了生态城市的发展历程、概述了生态城市的概念,这主要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环境论的角度、生态系统的角度和生态工程的角度进行阐述。生态城市虽然具有城市的一般特征,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它强调城市的生态标准,追求城市系统的和谐和高效。于是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整体性、持续性、区域性等特点。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说法与生态城市容易混淆,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健康城市等。笔者在参考了大量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分析,揭示了以上的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区别和联系,揭露了生态城市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接着对国际国内的生态城市模式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分析。国际的成功案例很多,有美国的波特兰市、丹麦的哥本哈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西班牙的马德里等。在本文中,采用了最有代表性和可比较性较强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成功模式的研究,学习其可借鉴之处,有助于我们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上少走弯路,拓展视野,找到符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国际案例采用了巴西库里蒂巴市和人与环境共生型的生态城市日本。通过对比研究得出宝贵的经验: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基础,群众参与性的高低影响到建设的成败,具体方案的可操作性是关键。国内生态城市模式是以贵阳和威海为例,目的在于找出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建设生态城市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为我国其他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指导意见。根据以上案例可得共性: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生态城市的建设不能片面化。然后进入了文章的实证阶段-对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首先定性的分析了呼和浩特的具体情况,包括地理位置、经济、历史等子系统。回顾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历程:1999年10月,呼和浩特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总体要求,计划在10年之内把呼和浩特建成生态市。同时分析了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城市绿地偏少、居民收入水平低、物价相对较高、消费方式落后,不能适应生态化的需要等。在定性研究完成后,又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呼和浩特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作了定量的研究。生态足迹模型通过测算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费量和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来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这部分是实证研究和数据研究的结合。基于对呼和浩特的实地考察和历年的统计年鉴数据,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得出呼和浩特生态赤字大于生态盈余,表现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比内蒙古平均水平差,与其他地区的城市相比也有差距。第六部分是根据上述的分析结合国内外建设生态城市模型的成功经验以及呼和浩特的具体情况得出呼和浩特生态建设的新模式-森林生态城市。为把呼和浩特建设成为森林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人力和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重点建设以下领域,包括自然生态建设、人文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建设和消费方式的生态化。以上领域的生态化建设对于呼和浩特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很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最后详述了加快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意见,希望对实际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从行政统筹系统保障措施、法律保障措施、经济保障措施和道德观念保障措施以及社会保障措施五方面进行研究。具体措施如下:正确把握生态城市的内涵和实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培养市民的生态意识;重视政府主导作用,搞好事前规划和事后评估;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等。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和第七部分。第三部分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的模式进行了研究。生态城市模式的分类归纳为绿色环保生态城市、人与环境共生型生态城市、循环型生态城市、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目标相同,但实施起来又各有侧重。从案例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并无直接关系。这为我国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改变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发展节能、高效、保护资源的产业提供了理论支持。另外我国很多地区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的宝贵经验对于其他地区生态城市的建设有指导意义。第五部分是数据论证。呼和浩特的生态城市建设开展已有几年,但相关文献不多,定量化的研究更是少见。笔者认为定量化是说明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来测量呼和浩特的可持续性。结果说明呼和浩特2004年人均生态赤字为3.106932748平方公顷。人均生态足迹是人均生态承载力的3.74倍,呼和浩特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第七部分是全文的政策建议研究,前面的六部分都是为它服务。因为政策措施才具有真正的指导意义。笔者依托行政、社会、经济、法律、观念五大保障系统进行研究,具体措施可操作性很强。

张瀛[7](2006)在《巩固生态市建设成果 努力打造国家森林城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建秋[8](2001)在《土默特左旗平原绿化“531”示范建设总体思路》文中研究说明文章着重介绍了土默特左旗平原绿化示范建设工程的总体思路 ,目的是辐射带动全区平原绿化工作朝着科学、高效、规范和标准的方向发展 ,以实现平原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土默特左旗平原绿化“531”示范建设总体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默特左旗平原绿化“531”示范建设总体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城市的地方实践 ——生态工程对郊区农村环境及生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主题与叙述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历史视野中的呼和浩特
    2.1 千年青城:呼和浩特的历史演变
    2.2 游牧到农耕:呼和浩特的生计与环境变迁
    2.3 蓝天绿地:环境保护语境下的呼和浩特
三、奎素村环境变迁的进程
    3.1 奎素村概况
    3.2 奎素村的环境变迁
    3.3 变迁中的互利、冲突与博弈
    3.4 自上而下:旅游业的确立
四、变迁中的生活
    4.1 新的就业岗位
    4.2 旅游业的困境
    4.3 徘徊着的村民
    4.4 平衡生态与生活
五、讨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2)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1.2
        1.2.2 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任务及原则
    2.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任务
    2.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3 研究区概况
    3.1 呼和浩特市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3.1.1 自然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3.2.1 与规划相关的主要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3.2.2 上轮规划实施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成效与问题
4 呼和浩特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4.1 规划方案与相关规划环境目标的协调性分析
        4.1.1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4.1.2. 生态建设用地安排与生态保护目标协调性分析
    4.2 生态敏感性分析
        4.2.1 土地生态高度敏感区
        4.2.2 土地生态中度敏感区
        4.2.3 土地生态一般敏感区
        4.2.4 土地生态开敞区
    4.3 规划环境影响识别
        4.3.1 识别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关系密切的内容
        4.3.2 识别规划经济行为
        4.3.3 识别规划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4.3.4 规划环境影响
        4.3.5 确定规划环境保护目标
    4.4 规划的生态承载力分析
        4.4.1 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分析
        4.4.2 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分析
    4.5 呼和浩特市规划环境综合分析与评价
        4.5.1 规划目标评价
        4.5.2 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评价
        4.5.3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生态合理性评价
        4.5.4 土地功能分区的生态合理性评价
        4.5.5 重大工程评价
        4.5.6 规划实施可能导致的不良环境问题分析
5 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5.1 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
    5.2 严格保护水源地
    5.3 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
    5.4 重点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5.5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5.6 预防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2.2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反哺林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2.3 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为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了巨大契机
        1.2.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为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
        1.2.5 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的地位大大提高
    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1.3.1 国外主要国家林业政策
        1.3.2 国内主要林业政策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现代林业
        2.1.2 政策
        2.1.3 林业投入
        2.1.4 公共财政
        2.1.5 林业生产布局
        2.1.6 区划、经济区划和林业区划的概念
    2.2 区域差异论
        2.2.1 区域差异概述
        2.2.2 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
        2.2.3 区域差异调控
        2.2.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3 林业经济区划理论
        2.3.1 林业经济区划的概念
        2.3.2 林业经济区划的依据
        2.3.3 林业经济区划的原则
    2.4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
        2.4.1 区域产业布局的概念
        2.4.2 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5 公共财政理论
        2.5.1 林业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理论依据
        2.5.2 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投入
    2.6 区域政策
        2.6.1 区域经济政策
        2.6.2 区域产业政策
    2.7 研究理论框架设计
    2.8 小结
第三章 地区分类以及不同类型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
    3.1 地区分类
        3.1.1 地区分类指标的确定
        3.1.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的确定
        3.1.3 以县级单位为基本研究单元
        3.1.4 地区分类的思路
        3.1.5 地区分类的结果
    3.2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研究
        3.2.1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总体情况
        3.2.2 五地区林业建设基本概况
        3.2.3 五地区农民收入基本概况
        3.2.4 五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基本概况
        3.2.5 五地区工业建设基本概况
        3.2.6 五地区服务业建设基本概况
        3.2.7 五地区科技事业基本概况
        3.2.8 五地区社会事业基本概况
    3.3 小结
第四章 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
    4.1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4.1.1 坚持全面深入推进各项林业改革,为林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4.1.2 综合配套改革系统推进,社会各方共享林业改革与发展成果
        4.1.3 争取先行先试权,重点发展好各类林业园区建设
        4.1.4 非公有制林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4.1.5 以引进林业战略投资为重点,实施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
        4.1.6 林业产业较为发达,已经形成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业产业集群
        4.1.7 科学规划,标准先行,“数字林业”框架基本建成
        4.1.8 林业科技事业较为发达,科研创新能力较强
        4.1.9 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4.2 发达地区建设林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经济高态势粗放增长与林业资源偏小之间的矛盾凸显
        4.2.2 林业建设投入过少,难以满足林业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4.2.3 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生态功能较脆弱
        4.2.4 造林用地落实难度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4.2.5 以沿海防护林为主体的沿海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4.2.6 林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亟待转变增长方式
        4.2.7 林业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4.2.8 珍贵大径级树木的培育滞后
    4.3 发达地区林业现代化的生产布局
        4.3.1 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
        4.3.2 以优化和调整现代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现代林业产业格局
        4.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
    4.4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4.4.1 深化林业改革,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
        4.4.2 创新林业投融资模式,为林业建设提供可靠的投入保障
        4.4.3 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构建完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4.4.4 完善林业法规体系,搞好依法治林
        4.4.5 以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
        4.4.6 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提高竞争力
    4.5 小结
第五章 相对发达地区扎实推进新型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
    5.1 相对发达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5.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着,极大释放了林业生产力潜能
        5.1.2 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卓有成效,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5.1.3 认真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方位构筑森林生态网络
        5.1.4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林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5.1.5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生产技术
        5.1.6 通过机制与技术创新,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5.1.7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5.2 相对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5.2.1 林业体制机制不活,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亟待完善
        5.2.2 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林业建设仍处于不发达水平
        5.2.3 林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林业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5.2.4 林业民营科技发展后劲不足,政府扶持力度小
        5.2.5 林业装备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发展不平衡
        5.2.6 森林保险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5.2.8 林业中小企业贷款难,严重制约林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5.2.9 森林生态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5.3 相对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林业的生产布局
        5.3.1 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建设和谐林业
        5.3.2 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统筹城乡布局城乡一体化林业产业结构
        5.3.3 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
    5.4 相对发达地区建设城乡一体化林业的保障措施
        5.4.1 不断深化改革,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
        5.4.2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5.4.3 积极推进林业投融资创新,有效增加林业信贷投入
        5.4.4 大力推进林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构建四大科技保障体系
        5.4.5 以加强林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结构
        5.4.6 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4.7 积极推进林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5.5 小结
第六章 中等发展地区大力加强现代林业建设
    6.1 中等发展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6.1.1 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营林主体多元化
        6.1.2 营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探索造林绿化的有效机制
        6.1.3 重点林业工程成效显着,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6.1.4 平原林业极大改善了平原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6.1.5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发展势头良好
        6.1.6 林业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有力基础
        6.1.7 注重林业科技创新,造林成效得到一定提高
    6.2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6.2.1 林业体制机制不完善,森林质量不高
        6.2.2 平原地区生态工程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工程效益发挥
        6.2.3 林业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6.2.4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小,亟待建立健全的投入机制
        6.2.5 林权抵押贷款存在诸多困难,林农贷款难仍未破解
        6.2.6 林业科技创新总体水平较低,林业科技平台支撑乏力
        6.2.7 林业服务机构严重缺位,森林资源流转不够规范
        6.2.8 林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建设薄弱
    6.3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6.3.1 以农田防护林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
        6.3.2 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
        6.3.3 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培育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
    6.4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6.4.1 努力探索林业改革,增强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6.4.2 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6.4.3 以“数字林业”为重点,加快现代林业科技发展
        6.4.4 以培养多层级林业人才为重点,加强林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6.5 小结
第七章 国家扶持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步伐
    7.1 相对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7.1.1 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成效显着,林业生态体系初步构建
        7.1.2 注重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努力探索林业增效的路子
        7.1.3 实施生态移民,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7.1.4 注重科学治理,抓好林业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7.1.5 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稳健推进林业改革
    7.2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7.2.1 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7.2.2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建立稳定的林业投入保障机制
        7.2.3 林业基础建设落后,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脆弱
        7.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够,林改缺乏配套政策
        7.2.5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亟待进一步加强
        7.2.6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调动林农积极性
        7.2.7 林业科技相当落后,远远不适应林业建设事业的需要
        7.2.8 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发展阶段
        7.2.9 林业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林农抵押贷款难
        7.2.10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薄弱,亟待扶持加强
    7.3 相对滞后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7.3.1 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7.3.2 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特”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
        7.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7.4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的保障措施
        7.4.1 搞好试点示范,努力探索各项林业改革
        7.4.2 大幅度加大国家对现代林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
        7.4.3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7.4.4 大力加强林业培训工作,提高林农综合素质
        7.4.5 全力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为林农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7.5 小结
第八章 国家大力扶持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与脱贫致富
    8.1 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8.1.1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8.1.2 把林业扶贫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改善林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8.1.3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社会支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8.1.4 造林封育相结合,林业生态建设成绩喜人
        8.1.5 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取得一定成绩
        8.1.6 强化林业基础,生态建设成果得到巩固
        8.1.7 示范试点,树立典型,积极营造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8.1.8 加大投入,多渠道筹资
    8.2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8.2.1 生态系统脆弱,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8.2.2 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林业长期发展
        8.2.3 贫困人口多,农民收入增长非常缓慢
        8.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林改工作难度很大
        8.2.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群众积极性没有得到完全调动
        8.2.6 中低收入林农小额长期贷款供给严重不足
        8.2.7 林区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影响了林区社会稳定和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
        8.2.8 林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素质的严峻挑战
        8.2.9 农村资金多渠道分流严重,金融资源非农化加剧
    8.3 滞后地区的现代林业生产布局
        8.3.1 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
        8.3.2 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
        8.3.3 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8.4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8.4.1 积极探索林业改革,让林农享受更多的利益
        8.4.2 大幅加大国家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在发展林业的基础上促进林农脱贫致富
        8.4.3 积极扶持农村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民增收
        8.4.4 实施科教帮扶,从根本上帮助林农提高素质
        8.4.5 科学规划,结合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生态移民
        8.4.6 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
        9.1.2 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
        9.1.3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
        9.1.4 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城市空间发展演变规律与趋势
        1.1.2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1.1.3 呼包鄂城镇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诉求
    1.2 研究目的
    1.3 概念界定
        1.3.1 城市群基本概念的界定
        1.3.2 区域一体化概念的界定
        1.3.3 呼包鄂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及地域范围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
        1.5.2 系统架构和比较分析
        1.5.3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1.5.4 理论解析和实证结合
    1.6 论文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思路
    1.7 可能的创新点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借鉴
    2.1 区域城市发展态势及启示
        2.1.1 新经济全球化思潮
        2.1.2 新城市区域化思潮
        2.1.3 新区域主义理念
        2.1.4 新城市主义理念
        2.1.5 第三条道路理念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经典理论研究梳理
        2.3.1 传统经典理论
        2.3.2 现代经典理论
    2.4 国内外实践经验比较借鉴
        2.4.1 国外空间(区域一体化)规划实践
        2.4.2 中国空间(区域一体化)规划实践
        2.4.3 发展启示
    2.5 小结
3 呼包鄂区域发展现状及比较分析
    3.1 发展历程回顾
        3.1.1 呼包鄂"金三角"的形成
        3.1.2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的提出
    3.2 区域现状解析
        3.2.1 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3.2.2 经济高速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3.2.3 核心区域极化,圈层结构明显
        3.2.4 城镇群尚在雏形,哑铃型结构显着
        3.2.5 中心城市辐射强度迥异,两类中心并存
        3.2.6 交通网络日臻完善,运量需求日益扩大
    3.3 呼包鄂与国内城市群的比较
    3.4 发展存在问题
        3.4.1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3.4.2 土地利用粗放,地均产值低下
        3.4.3 核心区域内聚强于膨胀,辐射扩散不足
        3.4.4 城镇体系不健全,缺乏中等城市
        3.4.5 中心城市压力较大,中心功能疏解低效
        3.4.6 交通设施滞后,限制区域连通
    3.5 小结
4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合意性评价
    4.1 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相关指标体系评述
        4.1.3 一体化指标体系构建
    4.2 评价方法及步骤
        4.2.1 评价方法
        4.2.2 评价步骤
    4.3 子系统合意性评价
        4.3.1 权重计算及评语集构建
        4.3.2 支持系统评价
        4.3.3 动力系统评价
        4.3.4 实力水平评价
        4.3.5 发展绩效评价
        4.3.6 生态安全评价
    4.4 综合性评价
    4.5 不合意的根源
        4.5.1 生态本底——水资源短缺制约
        4.5.2 能源格局——资源型发展模式
        4.5.3 空间失衡——城镇均衡点缺失
        4.5.4 通道瓶颈——区域联通滞后
        4.5.5 文化基因——传统游牧文化影响
    4.6 小结
5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路及目标
    5.1 区域SWOT组合分析
        5.1.1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优势
        5.1.2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劣势
        5.1.3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机遇
        5.1.4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挑战
    5.2 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
        5.2.1 京包兰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
        5.2.2 国家能源战略重要保障基地
        5.2.3 国家原材料及重化工产业基地
        5.2.4 节约利用能源和生态示范基地
    5.3 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5.3.1 城镇化(郊区化)——社会因素推动
        5.3.2 交通条件进步一一技术因素影响
        5.3.3 工业化的加速——能源需求拉动
        5.3.4 空间规划引导——国家政策推动
    5.4 发展的适宜模式构建
        5.4.1 模式选择
        5.4.2 模式设计
    5.5 发展思路及战略重点
        5.5.1 发展构思
        5.5.2 战略重点
    5.6 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
        5.6.1 总体定位
        5.6.2 发展目标
    5.7 小结
6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的产业发展策略
    6.1 发展阶段认知
        6.1.1 发展历程简述
        6.1.2 发展阶段判读
    6.2 发展前期分析
        6.2.1 发展模式分析
        6.2.2 发展动力分析
        6.2.3 发展路径分析
    6.3 产业现实基础
        6.3.1 现状分析
        6.3.2 发展优势
        6.3.3 存在问题
        6.3.4 面临机遇
    6.4 产业战略导向
        6.4.1 战略思路
        6.4.2 定位目标
    6.5 产业发展策略
        6.5.1 产业组织框架
        6.5.2 产业布局指引
        6.5.3 产业发展重点
        6.5.4 产业推进时序
    6.6 小结
7 呼包鄂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规划策略
    7.1 核心区域的空间构成
        7.1.1 核心区域的空间范围
        7.1.2 核心区域的发展现状
    7.2 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发展分析
        7.2.1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演变过程分析
        7.2.2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机制分析
        7.2.3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拓展方向分析
        7.2.4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发展障碍分析
    7.3 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战略导向
        7.3.1 发展思路
        7.3.2 战略目标
        7.3.3 发展导向
    7.4 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结构组织
        7.4.1 城镇职能分工
        7.4.2 城镇空间结构
        7.4.3 产业空间结构
        7.4.4 城市发展引导
    7.5 小结
8 呼包鄂区域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8.1 中心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8.1.1 空间一体化的演变机制
        8.1.2 中心城市空间现状特征
        8.1.3 中心城市用地布局评价
        8.1.4 城市空间结构问题诊断
    8.2 中心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思路
        8.2.1 城市品牌产品思路
        8.2.2 空间动力组织模式
        8.2.3 城市功能发展定位
        8.2.4 空间发展目标导向
    8.3 中心城市空间一体化的优化方案与对策
        8.3.1 城市功能结构优化
        8.3.2 产业聚集效益优化
        8.3.3 区域协调发展优化
    8.4 小结
9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措施及政策建议
    9.1 生态区划及空间管制
        9.1.1 生态功能区划
        9.1.2 区域空间管制
    9.2 产业发展政策与措施
        9.2.1 产业政策指引
        9.2.2 产业推进措施
    9.3 空间融合及引导策略
        9.3.1 发展政策引导
        9.3.2 空间融合措施
    9.4 交通一体化策略
        9.4.1 完善公路运输网络
        9.4.2 提升铁路枢纽地位
        9.4.3 大力发展航空运输
        9.4.4 有序推进城际交通
        9.4.5 加快交通枢纽建设
    9.5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展望
    10.2 研究结论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成果汇总

(5)土默特左旗农田防护林配置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土默特左旗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土默特左旗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
    2.2 土默特左旗农田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3 土默特左旗农田防护林配置和建设
    3.1 农田防护林带结构的选择
        3.1.1 紧密结构
        3.1.2 疏透结构
        3.1.3 通风结构
    3.2 林带的配置
    3.3 林带树种的选择和搭配
    3.4 营造农田防护林几项技术措施
        3.4.1 细致整地
        3.4.2 保苗、保湿
        3.4.3 选用壮苗
        3.4.4 细致栽植
        3.4.5 加强抚育保护
4 结论及建议
    4.1 林带配置和走向
    4.2 树种选择
    4.3 科学造林、精心管护
    4.4 修枝强度

(6)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的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生态城市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2 生态城市的定义
        2.2.1 城市设计的角度
        2.2.2 环境论的角度
        2.2.3 生态系统的角度
        2.2.4 生态工程的角度
    2.3 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
        2.3.1 城市生态系统理论
        2.3.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耗散结构理论
        2.3.4 区域整体性理论
    2.4 生态城市的特点
        2.4.1 和谐性
        2.4.2 高效性
        2.4.3 整体性
        2.4.4 持续性
        2.4.5 区域性
    2.5 生态城市和其他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2.5.1 生态城市与山水城市的关系
        2.5.2 生态城市与园林城市的关系
        2.5.3 生态城市与健康城市的关系
3.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模式
    3.1 国际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及经验
        3.1.1 绿色环保生态城市——以巴西库里蒂巴市为例
        3.1.2 人与环境共生型生态城市——以日本为例
        3.1.3 国际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
    3.2 国内生态城市模式和经验
        3.2.1 循环型生态城市-以贵阳市为例
        3.2.2 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以威海市为例
        3.2.3 国内生态城市建设经验总结
4. 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建设分析
    4.1 呼和浩特的地理位置
    4.2 呼和浩特生态城市的建设历程
    4.3 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
        4.3.1 环境子系统
        4.3.2 经济子系统
        4.3.3 社会文化子系统
        4.3.4 基础设施子系统
    4.4 呼和浩特市现存的问题障碍
        4.4.1 生态脆弱,环境日益恶化
        4.4.2 城市产业类型单一,布局不合理
        4.4.3 消费方式落后,不能适应生态化的需要
        4.4.4 物价相对较高,居民生活水平低
        4.4.5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城市发展瓶颈
5. 生态足迹理论在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5.1 生态足迹的原理及概念
    5.2 呼和浩特生态足迹计算
    5.3 呼和浩特市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分析
        5.3.1 内部结构贡献情况
        5.3.2 其他地区对比情况
        5.3.3 与区内平均水平的比较
6. 呼和浩特生态城市的构建
    6.1 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建设模式
    6.2 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
        6.2.1 自然环境建设
        6.2.2 人文生态环境建设
        6.2.3 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6.2.4 可持续发展的生活与消费模式示范
        6.2.5 建设生态社区和生态住宅
7. 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
    7.1 行政统筹系统保障措施
        7.1.1 正确把握生态城市的内涵和实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7.1.2 重视政府主导作用,搞好事前规划和事后评估
        7.1.3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
    7.2 法律保障措施
        7.2.1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
        7.2.2 严格执法,提高法律权威性
    7.3 经济保障措施
        7.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7.3.2 运用经济手段,引导生产者
        7.3.3 建立合理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7.4 道德观念保障措施
    7.5 社会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巩固生态市建设成果 努力打造国家森林城市(论文提纲范文)

一、指导思想
二、奋斗目标
三、建设布局
四、具体抓好7项重点工作
    1、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
    2、加快林权制度改革。
    3、深化国有林场改革。
    4、进一步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
    5、进一步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力度。
    6、加大科技含量, 坚持科技兴林。
    7、高品位规划, 高质量、高水平建设。

四、土默特左旗平原绿化“531”示范建设总体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城市的地方实践 ——生态工程对郊区农村环境及生计的影响[D]. 杨郭鲁男.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2]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王友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8)
  • [3]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D]. 刘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4]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 徐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2)
  • [5]土默特左旗农田防护林配置建设探讨[J]. 邢喜云.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9(06)
  • [6]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D]. 马燕琼. 西南财经大学, 2008(02)
  • [7]巩固生态市建设成果 努力打造国家森林城市[J]. 张瀛. 内蒙古林业, 2006(12)
  • [8]土默特左旗平原绿化“531”示范建设总体思路[J]. 刘建秋.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1(04)

标签:;  ;  ;  ;  ;  

图木左旗平原“531”绿化示范建设总体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