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新世纪的文化之门

敲开新世纪的文化之门

一、叩响新世纪文化之门(论文文献综述)

杜未未[1](2020)在《空间的文学建构与文化阐释 ——北美华文文学空间书写研究》文中认为海外华文文学因创作者经历和书写对象与生俱来的跨域属性,与空间视角有着极强的适配性,受“空间转向”思潮与国内文艺研究理论热点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以空间视野介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北美华文文学作为海外华文创作版图中活跃且高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华工书写发展至当代新移民写作,创作实践始终与空间位移带来的意义表征相关联,但相关研究大多停留于对作家、作品的微观解读,缺少系统化、全局性的体系建构与理论梳理。因此需要借鉴空间理论与空间批评路径,对创作文本进行文本细读,结合史实史料,综合观照北美华文文学空间书写在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的特质与互动,整体关注近代以来文本空间中典型空间意象的更迭,以及空间表征模式的流变,挖掘北美华文文学以空间维度对各时代话语、社会场域做出的文学回应。国内外丰富多元的空间理论资源在拓展思维路径的同时,也容易形成新的结构性制约,面对广袤的理论来源我们既需保持开放的视野广度积极吸纳,也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对理论过度依赖而造成文本阐释的偏移。北美华文文学空间书写研究的建构基点,仍应是立足于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融合。故而在绪论部分,从国外20世纪中后期人文社会思想领域的“空间转向”、文学研究中的空间理论方面综合梳理理论成果,关注国内对空间理论的译介、再阐发与文学批评领域的化用现状,在理论观点不断解构、碰撞、融合的过程中,结合北美华文文学创作实况选择用“乌托邦/异托邦/恶托邦”角度进行空间书写类型的结构性呈现,一方面突破现有空间理论模型的思维制约,一方面从北美华文文学以现实主义叙事型创作为主的实用精神中,提纯出典型空间感知与构建意图,作为进一步观照文学生产所表达的空间关系、精神变迁的重要端口。第一章从北美华文文学作家在空间书写中寄予的“乌托邦愿景”出发,探讨诗性空间定位的“立”与“破”。西方乌托邦概念的空间性与中国原生的桃源式空间发生交叠,并在现代性审美、寓言化言说、以历史僭越现实等创作技艺的加持下,创造出不同时代人类精神冲动的空间想象。不仅早期华工书写中的乌托邦建构,体现出现实层面的生存空间逐利需求与话语层面的异域想象,北美华文文学中也出现过以对异国乡土建立怀旧式乌托邦的方法,在书写家族与寻根故事中铺展代际冲突间的理想化社会诉求,同时新移民创作从全球性反殖民话语体系出发,对革命理想进行乌托邦空间化呈现。此外也有作家选择了截然相反的乌托邦路径,即用私人化的存在空间、割裂于历史的寓言式空间等游移于主流话语之外的封闭性场域,抗衡历史与社会的空间收编。第二章借鉴福柯的“异托邦”理论,分析空间书写对现实空间再建构的文化意义。异托邦视角不仅代表文学研究范式从历史视角向空间视角转变,更督促着文学批评对知识型的建构、文学秩序的形成、空间并置的认知变奏等进程化问题加以关注。从早期移民经历与留学生叙事中的离散空间来看,唐人街空间由最初被迫他者化的族裔聚落,演变为主动他者化的景观性空间符码,地下室意象则日趋超越离散叙事中的边缘空间定位,见证、演绎着移民群体性地位的提升;从游离于当下的异质空间来看,博物馆、纪念馆、墓地等带有时间超越性的异托邦形态,与危机异托邦所呈现的庇护、排他与悖反属性,在不同层面上展现着异托邦的独特话语模式;从内向审视的心理空间来看,心理诊所、抽屉等空间意象,也具有审视自我救赎、时代省思,考察秩序与隐私感知等价值指向。第三章由恶托邦入手观察极端场景下人的异化与人性省思,北美华文文学发展过程受到近现代时期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殖民、文化压榨,与西方20世纪经济、战争危机两种恶托邦空间感受的共同影响,展现出更为暴虐复杂的空间属性。早期华人移民遭遇“排华”事件的险恶生存处境、战争时期的罪恶城市镜像、恐怖事件阴影下的当代都市空间,以及因愚昧、贫穷、灾难等原因形成的极端封闭场景中的伦理孤岛,在展现群体苦难屈辱、无畏挣扎的过程中体现出人性与天性的博弈与沉沦。第四章聚焦于北美华文文学对空间关系的呈现。作为对空间书写类型及其转型的归纳与演绎的补充,空间的流通、割裂、争夺乃至无序,展现着科技跃迁带来的世界性空间碰撞,与空间激变对国际关系提出的新思考:如何定位空间流通与全球化体系建构中的地方性存在,如何正视社会发展节奏差异导致的空间割裂与认知错位,如何解读人类社会中多种形态的空间争夺行为,这些均是跨域书写需要加以深度思考的即时性问题。第五章集中剖解北美华文文学空间书写的叙事策略,思考表达层面的空间叙事和内容层面的空间表征,如何通过叙事艺术实现共融。综合选择北美华文文学创作中特色较为突出、使用频率较高,且围绕空间元素展开的空间叙事手段,鉴于创作现状与研究视野,在对群体性创作策略的整合和对个体书写经验的凝视下,主要从空间并置主导下的复线结构、以典型空间为原点的桔瓣式结构,以及故事空间与话语空间的时空嵌套三方面入手。最后总结北美华文文学空间想象流变中的精神史变迁与创作转型,在书写范畴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向中,去边界化的地志空间书写与世界化文化症候相互表征;身份感知从“缺失”与“追寻”,到形成多元复合的文化认同,隐形身份认同与日常空间审美化成为新移民作家群拓展书写主题的意识底色;职业叙事原型由“经济”过渡到“科技”,故事空间场域由纽约过渡到硅谷,表象转变的背后实则蕴藏着空间认知结构的跃迁与价值基点的当代重塑。

王松锋[2](2020)在《作为当代文学史料建设的一种方法——论“文学回忆录”丛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当代文学史料性书籍的出版颇受关注。广东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文学回忆录"丛书,在提供当代作家生平与创作背景、展现作家文学交往与关系、促进深入解读作家作品与研究文学思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当代文学史料建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尝试与方法。

谭诗然[3](2020)在《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戏是流传于我国贵州地区一种极具特色的民间戏剧形式,它不只是得到了黔中地区屯堡人民的热爱,同样也得到屯堡村寨周边少数民族人民的青睐。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形成与屯堡汉族地戏密切相关,受到屯堡地戏的影响,少数民族人民主动向屯堡人学习地戏。黔中少数民族地戏在演剧形态上与屯堡汉族地戏基本相同,但是在学习和传承地戏的过程中,由于黔中少数民族特殊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审美需求,造就了黔中少数民族地戏不同于屯堡汉族地戏的民族色彩与艺术特色。目前学术界对地戏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屯堡汉族地戏,研究成果丰硕,但研究范围却仅限于贵州屯堡村寨及其周边地区,很少将屯堡村寨周边的那些少数民族村寨中表演的地戏艺术形式纳入研究视域中。因此,对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研究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鉴于此,本论文尝试突破地戏研究领域以往的范围,进一步拓展地戏研究的空间,针对黔中少数民族地戏展开研究。论文从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形成、分布、发展变迁、剧本剧目、艺术特征、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研究,追溯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历史渊源,探寻它与屯堡汉族地戏的关系,从而分析出地戏在黔中少数民族村寨流传的原因;通过田野调查,摸排清楚黔中少数民族地戏分布区域以及发展变迁情况;从地戏面具、服装、道具、唱腔等方面入手,突出它的民族特色;在剧本体制、剧目内容、剧目特点上,对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剧本剧目进行叙述;针对黔中少数民族地戏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路。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就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以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地戏以及少数民族地戏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梳理。除此之外,还对本研究的意义、思路、方法、目标等内容给予说明。第一章,论述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形成。介绍屯堡地戏的历史缘起,探究黔中少数民族地戏与屯堡地戏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材料、理论知识来分析地戏在少数民族村寨中流传的原因。第二章,论述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分布与发展变迁。首先对少数民族地戏在贵州的分布作大致的梳理。其次以花溪大寨村布依族地戏、贵安新区大狗场村仡佬族地戏以及安顺西秀区刘官乡兴红苗族地戏为例,论述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发展变迁。第三章,论述黔中少数民族地戏剧本剧目。重点叙述黔中少数民族地戏剧本的体制,分析黔中少数民族地戏剧目内容和剧目特点。第四章,论述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艺术特征。通过对极具民族特色的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面具、服装、道具、唱腔、伴奏等进行梳理,凸显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艺术特征。第五章,论述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传承。针对黔中少数民族地戏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找到适合黔中少数民族传承发展的道路。余论部分,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势,提出对黔中少数民族地戏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如黔中少数民族地戏在以后的生存和发展中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它又将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艺术特色等问题,阐述了我的看法。

秦文佳[4](2020)在《新世纪武侠电影的叙事性景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侠电影作为众多电影类型中为中国所特有的电影类型,深受中国人民“习武尚侠”传统的熏陶。自电影在中国出现之日起,为丰富华语文化圈观众精神娱乐的需求,电影工作者从未停止从中国古代武侠故事中汲取营养,借以探索武侠电影的成熟之路,为丰富中国电影类型片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武侠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虽有过中断和停滞,但大多情况下还是向前发展的。武侠电影经历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后,在叙事模式和景观呈现方面,形成了其独特的银幕形态。武侠电影自2000年以后,在叙事和景观方面分别呈现出了新的时代样式。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叙事性景观和武侠电影进行探索式发现;第二部分,主要对景观在新世纪武侠电影叙事中的呈现进行举例式归纳;第三部分,主要对景观在新世纪武侠电影中承当的叙事功能进行建设性解读。新世纪以来,电影技术发展水平的进步,推动了电影制作水平的提高,并对电影叙事中景观的呈现有了更进一步变革的要求,除了具有基本叙事功能之外,还要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觉享受。内景方面,各大影视城内屋舍搭建成为常态;外景方面,电影采取实景拍摄的方式,保持自然美景的质感,再加之电影特效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物方面,逐渐摆脱原有的单一型人物形象,向着多元型人物形象转变;动作方面,人物武打招式实用性之外的美感展现,变得必不可少;动机方面,从原有类型中嬗变、杂糅成不同类型的表达,这些电影制作过程中,看似细枝末节的改变,却为电影叙事中的景观的呈现带来了焕然一新的体验,为故事氛围的渲染和观赏美感的需求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观众对电影画面的“解码”过程,以画面中的景观呈现为接受信息,通过电影画面的流动展示了电影中的叙事元素,观众经过理性的分析,逐渐还原出电影故事的整体面貌。单一场面中叙事性景观的填充量会受到限制,电影的叙事完整性也会受到限制,而电影的流动画面将场面与场面之间,用逻辑思维连贯起来,组成某一完整故事情境展示。电影放映时间和电影故事时间存在严重的错位问题,叙事性景观为故事情节的时间转变提供了辨别基础,为电影故事的时间定位构筑了理论背景。人物的行为动作会根据其所处的空间状态相应调整改变,而人物常规情况下做出的行为动作则透露出其出身、背景信息,根据人物的行为动作,可以分析出与其相关的其他信息。虽然画面中层出不穷的景观会影响观众的信息接收,但是观众通过自己的理性分析往往会得出超越景观本身的潜藏信息。叙事性景观呈现出的电影信息元素,随着电影的传播同样广为流传,有些“景观”甚至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成为了武侠文化符号。面对当下,文化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将电影中的叙事性景观转变为审美商品已是势在必行之路,但是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生产和消费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商榷。

权小龙[5](2020)在《军垦影视作品对兵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和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文艺作品要对人民负责,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通过作品弘扬主旋律,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播正能量,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提高人民的精神面貌;还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4月考察兵团时强调: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求兵团要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民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这三大功能在新疆的进一步发挥和实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兵团发展寄予的殷切期望和目标要求。兵团职工是兵团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的根本依靠力量。因此,加强和提高对兵团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基于屯垦戍边生产生活土壤而创作出的军垦影视作品,为广大军垦战士、兵团职工捧献出精神食粮,既反映屯垦戍边生活,鼓舞人、教育人,又对兵团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积极影响。第一章军垦影视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概述。首先追溯兵团屯垦戍边是古西域屯垦的延续和发展,讲述部队进疆、组建兵团的屯戍生产生活;阐述屯垦戍边生活与军垦影视作品的关系,即屯戍生产生活是军垦影视作品创作的源泉,作品反映屯垦戍边生活并为屯垦戍边服务;紧接着进一步阐明军垦影视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第二章军垦影视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例。本章以反映兵团亦军亦农亦工亦牧的军垦影视代表性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为范例,通过访谈军垦影视作品主创人员与兵团不同代际观看军垦影视作品的受众人员,分析作品对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在爱国主义、屯戍教育、兵团军垦文化的认知认同和三观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第三章军垦影视作品对兵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成果,以作品作为论据材料,分析、论证军垦影视作品对兵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政治导向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对调研访谈中发现的影视育人、新职工屯戍意识强弱与队伍稳定以及宣传渠道较为单一与受众面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以德育人为导向,以优秀作品教育人,鼓舞感化人,稳定职工队伍以及传播媒体的多样化来扩大受众面等解决对策。第四章军垦影视作品对兵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在前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怎么做好功能发挥以及实践路径的实现。军垦影视作品对兵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从对兵团认知导向、树立家国一体信念、坚定维稳戍边道路方面发挥功能,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政府加大对军垦影视优秀作品的扶持力度;树立正面典型人物形象,以实现榜样示范教育;鼓励创作、拍摄更多优秀作品;实现传播教育的多样化;将精品融入兵团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培育兵团精神,弘扬中国精神。

许悦[6](2020)在《《三清山—中国最美的道教名山》节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一带一路”为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沟通的桥梁。旅游作为文化宣传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三清山景区是江西省5A景点之一,不仅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同时还有很大的地质价值。对其景点主要信息进行准确地道的翻译有助于吸引旅游者的注意,提高他们的旅游兴趣,同时给他们留下正面的、深刻的印象,以提升城市形象。本报告受旅游机构委托人要求选取了《三清山—中国最美的道教名山》一书中的第三章节“山水神韵画卷”的1万字为汉英翻译源文本。该章主要介绍三清山美轮美奂的景点,文本语言流畅清新,形式灵活多变,内容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历史事件、典故传奇等。因此,译文总的翻译原则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导向,向外国旅游者提供重要的历史、文化等信息,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同时,译文也注重旅游文本的美学功能,以激起外国旅游者一睹为快的愿望。本报告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任务来源及委托人对译者要求,以及这篇翻译实践报告的目标与意义。第二章阐述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工作、译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译后的校正工作。第三章为案例分析,结合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实例,详细地介绍了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以及翻译方法。第四章是此次翻译实践进行的总结和反思。作者希望本实践报告有助于深化翻译工作者对旅游文本翻译实践的认识,为以后的旅游文本翻译提供参考。

刘宇[7](2020)在《道真仡佬族傩戏的审美意识研究》文中指出由于贵州经济文化条件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其属对傩文化保留相当丰富的地区之一。地处黔北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因其历史、民族、生存环境的影响催生出许多具有美学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其中以傩戏最为突出。贵州的少数民族中属仡佬族傩戏资源尤为丰富,其傩戏形态仍然保留着原始独特的民族个性和戏曲风貌,且具有涉及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范围的文化审美价值。道真仡佬人因交通闭塞等原因而保守封建,加之日常娱乐活动的缺乏使其精神世界得不到升华,形成了面对种种突如其来的灾难便祈求神灵庇佑的宗教依赖心理,而使道真仡佬族傩戏得以不断发展存活。因此,本文试以道真仡佬族傩戏为例,探析仡佬族文化与艺术形式在傩戏叙事中的体现,反映其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蕴与审美意识是本论文的研究核心。审美意识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是一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在适应生长环境、习惯生活方式过程中形成的具长期稳定性的选择。基于现有的对仡佬族文化的研究成果,以道真仡佬族傩戏为切入点,深入系统地探究其潜藏在民族文化与信仰习俗中的审美意识。按审美意识与民族民间文化关系密切的思路,本文拟以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通过梳理仡佬民族的文化意蕴,突显其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出仡佬人无意识地潜藏在民间文化中的审美判断。由民间诉求于道真傩戏中的表达体现出仡佬人对美的追求源于自身的审美需要,继而有了仡家生活艺术化的审美观念。第二章,通过民俗文化在道真仡佬族傩戏叙事中的功用于傩祭仪式中的呈现进一步分析道真仡佬族傩戏从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中表现出来的审美活动。由傩仪程序看仡佬族民间礼俗中的审美发生,其蕴含的愉悦性与想象性是仡家艺术生活化的审美理想。第三章,通过仡佬族傩崇拜中的审美感受与宗教祭仪氛围的粘合展示道真仡佬族傩戏中具有超越性与神秘性的天人贯通之美。由民间信仰中的实用功利性与巫、道、佛三教文化在傩戏叙事中的体现突显仡佬人的审美心理。第四章,通过道真仡佬族傩戏的剧目题材同傩面具功能分析傩戏在叙事行为中的戏剧性表达,论述民俗审美意象的产生离不开仡佬民众的创造性想象。由民间戏曲伴随仡佬人丰富的情感活动,体现象征意蕴在傩戏中的审美意义。第五章,道真仡佬族傩戏叙事表现出仡佬族独特的审美意蕴,即从傩戏演出角色的艺术形象体现出喜剧为美的审美特性;从傩戏面具体现出神秘美的审美特质;从傩戏的戏文唱腔体现拙朴为美的审美特性;从傩戏演述题材体现出崇高为美的审美特性。道真仡佬族审美意识的特性表明仡佬族是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追求和谐,善于学习与接纳的民族,其生命力因民族性得以保留,直观地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审美意识。近年来国内关注度开始聚焦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对道真仡佬族傩戏的传承保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道真仡佬族傩戏的价值提供审美范畴的参考。

高媛媛[8](2020)在《新世纪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新世纪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的路径为研究对象,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新世纪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的文化路径、实践路径,以及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传播路径这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文化路径的研究上,从广义的文化定义出发去理清了文化作为一种传播路径的现实性与可行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的中国书法艺术因其自身的文化“东方”性向西方传播了出去。而基于相通、共通的线条审美与“和”文化,中国书法艺术借由此种文化载体向西方传播了出去。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书法艺术也借由当今时代生活的这个整体的文化环境向西方社会传播了出去。在实践路径的研究上,主要运用传播学理论来论述新世纪中国书法艺术的西向传播是如何操作的。在具体研究上,本部分将研究落脚于现实世界中发生着的具体的书法传播实例与相关的书法传播行为,并从传播学的角度提炼出拓展传播渠道、借助传播主体的优势和增强传播效果这三个实践路径。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的路径研究,首先是基于汉语国际教育本身作为一种传播机制、传播路径。在此基础上,就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而言从三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传播主体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书法传播的受众要向传播者转化;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化改革与完善。

袁雪[9](2019)在《新世纪“非虚构文学”创作研究 ——以《人民文学》系列作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开辟“非虚构”专栏以来,非虚构文学便逐渐进入到主流文学的行列。然而,何为“非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样的创作特点?这些问题都成为进行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热点。本文从这些疑问入手,以《人民文学》杂志刊发的“非虚构”专栏系列作品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作品的叙事主题和叙事策略分析,探究非虚构文学在中国新世纪兴起的渊源背景、把握非虚构文学的写作现状和创作特征,进而从整体意义上探讨其对中国当代文坛的独特价值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本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对“非虚构文学”这一概念进行辨析。首先梳理了非虚构文学的兴起。其次,从中国写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和新世纪中国文坛的现实要求两方面入手,分析非虚构文学在新世纪中国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最后,从《人民文学》杂志创立“非虚构”专栏的初衷出发,结合目前学术界对“非虚构文学”概念内涵的讨论,进而指出新世纪“非虚构文学”是一种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的写作方式。它坚持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双重标准,强调创作主体的行动和介入,以事实接近“真实”,呈现宇宙万物各种情状。第二章主要对《人民文学》杂志刊发的非虚构文学作品进行叙事主题分析。分别从生存困境主题、生命成长主题、生态关怀主题、历史反思主题四个方面,研究非虚构文学在叙事主题上存在哪些新的文学元素和特征。第三章主要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新世纪非虚构文学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以口述实录体、散文化、传记化为代表的叙事策略一定程度上预示了非虚构文学具有一种更为开放、多元的写作倾向。第四章着重从《人民文学》杂志出发阐述新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创作价值和局限。一方面,非虚构文学创作具有追求真实性与文学性兼顾的文体价值、“虚构”与“非虚构”无限融合的思辨价值和引人深思的社会价值,这些都及时地为中国当代文坛注入了生机,重新审视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历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但同时,它也存在着创作主体观照视野相对狭窄、文学的审美性不足、过分的“个人性”影响真实性等局限。总之,本文的探讨试图说明,以《人民文学》杂志为依托而逐渐发展壮大的新世纪非虚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文学传统和基于时代现实的需求,众多非虚构文学作品的不断涌现乃至广受好评从另一方面也彰显出这一文学形式的强劲生命力,它为当代文坛带来了一股焕然一新的创作风气。虽然这一写作形式还存在某些理论争议和创作局限,但是,随着研究者理论探讨的日渐深入和优秀文本的陆续出现,我们真心期待它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陈晓[10](2019)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国产商业电影置于产业研究、文本研究、文化研究的交叉视野之中,在电影史、电影理论及电影批评的框架下,旨在厘清2002-2017年国产商业电影的纷繁面貌。首先,在时间上对其进行微观层面的断代划分,历时考察国产商业电影的生发环境及流变状况。第二,结合“本土性”表达及“国际化”表达两条共时线索,力图解释国产商业电影生成、变化、发展的主体因素,勾画出该领域范畴内丰富立体的文化图景。第三,综合实证研究方法,尝试以跨文化视角透视国产商业电影的输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方法论延伸及讨论。基于此,本文将分作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对已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指出目前研究中缺乏对国产商业电影集中化、系统化、理论化的论述,并由此提出本文的主体研究架构。第一章“国产电影商业环境的生成”描述新世纪后的国产商业电影延续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娱乐属性,生发于政策-经济生态圈、媒介生态圈以及跨域合作生态圈所构成的复杂语境当中。政策-经济生态圈以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通过股份制、院线制的建立,促成中国电影产业的体系化发展。媒介生态圈以内容生产领域的“IP转化”及内容流通领域的“互联网+电影”战略性格局,建立国产商业电影的跨媒体运营模式。跨域合作生态圈广泛利用资金与人才优势,以“合拍片”生产为基本路径,使国产商业电影迈入全球化商品行列。第二章“国产商业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述”指出国产商业电影受到内在文化势力的深刻影响,官方、资本方、大众三股力量的互动,根本性地决定了国产商业电影的差异性面貌与本土性表达。官方以向大众输出主流意识形态为根本目的,通过与资本方的联姻,促成“主旋律”电影转向“主流商业片”。从对“主旋律”的商业化重述,到对“样板戏”的娱乐化改写,主流话语从显性在场转变为隐性在场。资本方以商业营利为根本目的,在实践层面搭建不同文化相互沟通的桥梁,生产出兼顾多方文化需求的电影产品。其中,商业电影的历史空间呈现出想象性叙述的特征、动作类型片自觉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的“询唤”功能、贺岁片全面迎合流行文化与消费语境、文艺片流露出电影艺术的退守与反抗姿态。大众文化从“沉默者”转为一股显在力量,既处在官方与资本方的引导之下,又因其自反性而促使电影市场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电影“粉丝”通过协商性参与的方式,进入商业电影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以“青春片”为代表,大众群体自身的属性成为资本方的创作指南。“新主流”电影的出现,既表明“现象级”作品源自于大众文化“时代面向”的刺激和培育,也反映出多股文化力量共同促动了集体欲望的影像化宣泄。第三章“国产商业电影影像美学新质”指出国产商业电影受到外来文化引导,文本实践逐渐与世界商业电影范式达成共识,并自觉进行着影像美学现代性的重新建构。在影像符号层面,国产商业电影对异域景观实行“标签化”处理,在银幕上勾勒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认知地图”。一方面,大量涌现的西方符号明示着西方文化的强力渗入;另一方面,在外来文化的映照下,跨文化个体同时流露出对本地文化强烈的复归心态。在镜头修辞层面,制造影像“吸引力”成为国产商业电影重塑“电影性”的重要目的与途径。对“蒙太奇”的活用展现出国产商业电影的速度“变奏”;“数字长镜头”标示出国产商业电影的数字技术转向。在故事题材层面,国产商业电影在类型化叙事的流变过程中,不断分化、变异、繁殖出多样式的类型片。“奇幻片”糅合西方元素与本土文化,成为国产商业电影类型融合的先驱范例;“一本多拍”作为新样态的跨国改编形式,彰显出类型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在母题内涵层面,情感母题、寻找母题及英雄母题均与世界电影的创作潮流构成互文关系,指向人类共通的价值选择。第四章“国产商业电影的海外之旅——以北美市场为参照系”将北美地区中国商业电影的市场接受作为切入口,论述国产商业电影所遭遇的真实文化壁垒。古装大片的热潮与失落印证着北美市场的“选择性阅读”模式,而“华狮”及“华语片”的推广开拓了各类型商业电影的发行路径。国产商业电影“输出”的基本困境在于面临着结构性的文化霸权,中国电影作为“外语片”,难以获得“准”商业片待遇,始终未能进入北美主流市场。国产商业电影遭受“冷遇”的另一重因素在于中美观众的文化认知差异,基于对中美在线影评网站的实证考察,美国观众重“形式”、重技术以及自觉的跨文化立场与中国观众形成鲜明对比。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指向中美不同的文化语境,即普遍意义上的高/低文化语境差异,以及不同的观影模式,即审美机制上的类型/故事传统差异。《英雄》与《长城》作为两部具备典型“访美”特质的作品,值得重点关注。《英雄》之于中国电影商业化、国际化取向的历史功绩应当予以重新追认;《长城》标志着中美合作的深度开展,而“杂交”文本的缺陷阻碍了其背后深刻世界性主题的有效传播。第五章“国际坐标内国产商业电影的精进路径”尝试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当前历史语境中的国产商业电影。国产商业电影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时刻遭遇着本土文化裂变与外来文化冲击所带来的种种难题。面对如此纷杂的跨文化语境,国产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应当坐落于世界电影的版图之中,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基础,回归具有主体性特质的中国电影范畴,扮演好国家电影、文化商品、图像档案等多重角色。

二、叩响新世纪文化之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叩响新世纪文化之门(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的文学建构与文化阐释 ——北美华文文学空间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空间”概念的厘清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乌托邦愿景:诗化空间定位的“立”与“破”
    第一节 桃源式空间的现代性衍生
        一、早期华人书写中的乌托邦想象
        二、家族与寻根:异国的怀旧乌托邦
        三、革命理想的乌托邦空间化
    第二节 作为媒介的文物:传统人文元素的空间重塑
    第三节 存在空间与寓言化空间:抗衡历史的封闭性场域
第二章 异托邦:现实空间再建构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早期移民经历与留学生叙事中的离散空间
        一、唐人街:从族裔聚落到景观化的空间符码
        二、地下室:超越离散的边缘空间再定位
    第二节 游离于当下的异质空间
        一、博物馆/纪念馆/墓地:异托时与异托邦的叠加
        二、庇护/排他/悖反:危机异托邦的存在方式
        三、妓院/舞会/社交媒体:日常秩序的“补偿性异位”
    第三节 内向审视的心理空间
        一、心理诊所:自我救赎的通道与时代省思的边界
        二、抽屉:秩序与隐私的空间感杂糅
第三章 恶托邦:极端场景下人的异化与人性省思
    第一节 天使岛:早期移民经历与排他空间
    第二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视域下的罪恶城市镜像
    第三节 恐怖事件阴影下的当代都市空间
    第四节 愚昧/贫穷/灾难:极端封闭场景中的伦理孤岛
第四章 北美华文文学对空间关系的“拓扑化”呈现
    第一节 空间的流通:全球化体系下的地方性存在
    第二节 空间的割裂:社会发展节奏差异导致的认知错位
    第三节 空间的争夺:根植于人类本能的社会行为
第五章 北美华文文学空间书写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北美华文文学的空间叙事结构
        一、空间并置主导下的复线结构
        二、以典型空间为原点的桔瓣式结构
        三、故事空间与话语空间的时空嵌套
    第二节 作家创作历程中的文本空间搭建
        一、续写:作家对成名作的补充与再消费
        二、重写:改写旧作行为下的文本空间重构
        三、超越互文:由生命体验出发的主题共鸣与书写革新
结语
    一、从“区域”到“全球”:去边界地志空间书写中的文化症候
    二、从“身份缺失”到“在地化认同”:隐形身份与日常空间审美化
    三、从“经济”到“科技”:职业叙事原型中的空间认知结构跃迁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外空间理论着述汉译版本辑录
附录2 国内空间与文学研究专着辑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作为当代文学史料建设的一种方法——论“文学回忆录”丛书(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供当代作家生平与创作背景资料
二、展现作家文学交往与关系
三、促进深入解读作家作品、研究文学思潮

(3)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概念界定
    二、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研究现状概述
    三、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研究意义和思路
    四、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研究方法和目标
第一章 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形成
    一、屯堡地戏的历史缘起
    二、黔中少数民族地戏与屯堡汉族地戏的关系
    三、地戏在黔中少数民族村寨流行的原因
第二章 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分布与发展变迁
    一、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分布
    二、地戏在黔中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变迁
第三章 黔中少数民族地戏剧本剧目
    一、黔中少数民族地戏剧本体制
    二、黔中少数民族地戏剧目内容
    三、黔中少数民族地戏剧目特点
第四章 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艺术特征
    一、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面具(脸子)
    二、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服装道具
    三、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唱腔伴奏
第五章 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的传承
    一、黔中少数民族地戏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二、黔中少数民族地戏传承的解决思路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4)新世纪武侠电影的叙事性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性
第一章 叙事性景观与武侠电影
    第一节 景观与叙事性景观
        一、何谓景观
        二、叙事性景观的生成机制
    第二节 武侠文化与武侠电影
        一、“千古文人侠客梦”
        二、武侠电影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武侠电影中叙事性景观的风格与形式
    第一节 武侠电影中的主要场景设置
        一、内场景:凝固的武侠空间世界
        二、外场景:流动的武侠空间景致
    第二节 武侠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武侠世界的多元人物呈现
        二、武侠世界的复杂人物关系
    第三节 武侠电影中的叙事情节设置
        一、以打斗追逐为主的叙事场景
        二、以除恶扶弱为主的叙事逻辑
第三章 新世纪武侠电影的叙事性景观范式
    第一节 编码与解码:对武侠叙事场景的整合
        一、充实电影画面场景
        二、完善电影叙事逻辑
    第二节 指示与引导:武侠电影时间节点的协调
        一、辨别叙事的情节时间
        二、定位时空的历史时间
    第三节 揭示与呈现:对武侠人物动作的表达
        一、暗示人物背景的武术招式
        二、营造人物打斗的环境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军垦影视作品对兵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理论视角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视角
        (二)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重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军垦影视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一、兵团屯垦戍边历史文化
        (一)兵团屯垦戍边是古西域屯垦的延续和发展
        (二)部队凯歌进疆与“三个队”的作用
        (三)组建兵团、扎根边疆建设与屯戍生产生活
    二、军垦影视作品的基础与功用
        (一)兵团屯垦戍边劳动生活是军垦影视作品创作的源泉
        (二)军垦影视作品反映屯垦戍边劳动生活
        (三)军垦影视作品为屯垦戍边服务
    三、军垦影视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兵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影视作品创作的素材
        (二)军垦影视作品反映兵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军垦影视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一致
        (四)军垦影视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契合
        (五)军垦影视作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第二章 军垦影视作品与兵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例
    一、军垦影视代表性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亦军亦农的军垦影视代表性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
        (二)亦军亦工的军垦影视代表性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
        (三)亦军亦牧的军垦影视代表性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
    二、军垦影视作品主创人员与兵团受众职工代表
        (一)访谈代表性主创人员
        (二)访谈兵团第一、二代受众代表
        (三)访谈兵团第三、四代受众代表
    三、受众职工代表谈军垦影视作品与自身思想政治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和屯垦戍边教育
        (二)对兵团军垦文化的认知认同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第三章 军垦影视作品对兵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解决
    一、军垦影视作品对兵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政治导向功能
        (二)文化传播功能
        (三)社会教育功能
    二、调研访谈中对存在主要问题的了解与分析
        (一)影视与德育的紧密结合、影视育人的问题
        (二)一些新职工不很明确自身职责,关系到队伍稳定的问题
        (三)军垦影视作品的宣传、传播渠道较单一,影响受众面
    三、解决对策
        (一)坚持以德育人为导向,整合资源,提高教育成效
        (二)坚持以优秀作品教育人、感化人,稳定兵团职工队伍
        (三)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综合宣传、传播,扩大受众面
第四章 军垦影视作品对兵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军垦影视作品与兵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一)对象的同一性
        (二)目标的一致性
        (三)功能的互动性
    二、军垦影视作品对兵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
        (一)对兵团认知导向功能的发挥
        (二)对兵团职工树立家国一体信念的功能发挥
        (三)对兵团职工坚定维稳戍边道路的功能发挥
    三、军垦影视作品对兵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政府加大对军垦影视优秀作品的支持力度
        (二)树立正面典型人物形象,对兵团职工进行榜样教育
        (三)大力挖掘兵团军垦故事,鼓励创作、拍摄更多优秀作品
        (四)作品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实行传播教育的多样化
        (五)推进军垦影视精品融入兵团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六)为兵团职工、青少年培育兵团精神,弘扬中国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6)《三清山—中国最美的道教名山》节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Chapter1 Task Description
    1.1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1.1.1 Objectives
        1.1.2 Significance
    1.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2.1 Four-character Phrases
        1.2.2 Literary and Rhetorical Language
        1.2.3 Proverbs and Poems
    1.3 Structure of this Report
Chapter2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2.1 Before Translation
        2.1.1 Theoretical Preparations
        2.1.2 Practical Preparations
    2.2 While Translation
        2.2.1 The Implementation of Translation Plan
        2.2.2 Accomplishment of Draft
    2.3 Post Translation
        2.3.1 Self-check of the Translation
        2.3.2 Post Review
Chapter3 Difficulties and their Coping Strategies
    3.1 Translation of Four-character Phrases
        3.1.1 Difficulties of Four-character Phrases
        3.1.2 Coping Strategies of Four-character Phrases
    3.2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and Rhetorical Language
        3.2.1 Difficulties of Literary and Rhetorical Language
        3.2.2 Coping Strategies of Literary and Rhetorical Language
    3.3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and Poems
        3.3.1 Difficulties of Proverbs and Poems
        3.3.2 Coping Strategies of Proverbs and Poems
Chapter4 Conclusion
    4.1 Experiences Gained from the Translation
    4.2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7)道真仡佬族傩戏的审美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特色
    五、研究方法
第1章 仡佬族文化与道真傩戏的民间叙事
    1.1 道真仡佬族文化概述
    1.2 基于民间诉求和民间表达形式的道真仡佬族傩戏
        1.2.1 道真仡佬族傩戏的产生与发展
        1.2.2 道真仡佬族傩戏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民俗文化中的功用与愉悦:道真仡佬族傩戏的审美发生
    2.1 傩戏仪式中的功利思想与审美意义
        2.1.1 酬神纳吉之“一愿了千神”
        2.1.2 驱鬼逐疫之“一傩冲百鬼”
        2.1.3 民族情感中的审美愉悦
    2.2 从傩戏仪式看审美发生
        2.2.1 傩戏仪式中依托于民俗的审美想象
        2.2.2 从傩戏仪式看民间的审美娱乐精神
第3章 基于民间信仰的崇拜与想象:道真仡佬族傩戏叙事中的审美心理
    3.1 傩崇拜中对世俗心理的超脱
        3.1.1 世俗生活场景与傩戏场景的双重构成
        3.1.2 俗人的诉求与“傩神”系列:存在于仡佬族人心里的想象世界
        3.1.3 人与神只间的景仰伦理构成
    3.2 道真仡佬族傩戏叙事中的宗教文化成分解读
        3.2.1 巫文化与傩戏叙事
        3.2.2 道教文化与傩戏叙事
        3.2.3 佛教文化与傩戏叙事
第4章 道真仡佬族傩戏叙事中的戏剧特征与审美创造
    4.1 神性空间的构成
        4.1.1 人与鬼神同存
        4.1.2 故事人物构造
    4.2 泛神色彩的符号
        4.2.1 傩面具的角色造型
        4.2.2 傩面具的象征意义
第5章 道真仡佬族傩戏叙事中的审美意蕴
    5.1 角色神态中的喜剧表达
    5.2 表演造型上的神秘表达
    5.3 戏文唱腔上的拙朴表达
    5.4 演述内容中的崇高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世纪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来源及意义
        0.1.1 选题来源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0.2.1 研究方法
        0.2.2 理论基础
    0.3 相关研究综述
        0.3.1 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0.3.2 中国书法艺术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0.3.3 中国书法艺术的西向传播研究综述
第一章 新世纪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的文化路径
    1.1 发挥中国书法文化的独特吸引力
        1.1.1 书法材料与东方魅力
        1.1.2 字体形象与审美艺术
    1.2 利用中西文化的共通之处
        1.2.1 以线条文化为载体
        1.2.2 以“和”文化为载体
    1.3 借助时代生活内容的传播功能
        1.3.1 服饰、影视以及其他方面中的书法元素传播
        1.3.2 国际大型赛事和活动中的书法元素传播
    1.4 小结
第二章 新世纪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的实践路径
    2.1 拓展传播渠道
        2.1.1 以民间团体为主的组织传播
        2.1.2 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传播
        2.1.3 以现代科技为主的电子传播
    2.2 借助传播主体的优势
        2.2.1 西方学术界的研究导向
        2.2.2 西方政界的领袖力量
    2.3 增强传播效果
        2.3.1 发挥品牌效应
        2.3.2 发展书法产业
    2.4 小结
第三章 新世纪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的路径建议
    3.1 观照传播主体: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3.1.1 教师的书法编码能力
        3.1.2 教师在传播中的受众视角
    3.2 转化传播受众:从“拟态环境”到受众转化
        3.2.1 营造书法传播的“拟态环境”
        3.2.2 “拟态环境”下的受众转化
    3.3 改进传播机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改革
        3.3.1 师资队伍建设和中西书法交流合作机制的完善
        3.3.2 课程设置和教材研发
    3.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世纪“非虚构文学”创作研究 ——以《人民文学》系列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非虚构文学”的概念辨析
    第一节 “非虚构文学”概念的源起
    第二节 “非虚构文学”在中国的兴起
    第三节 《人民文学》杂志“非虚构”专栏的创立
第二章 《人民文学》杂志“非虚构”专栏作品叙事主题分析
    第一节 生存困境主题
    第二节 生命成长主题
    第三节 生态关怀主题
    第四节 历史反思主题
第三章 《人民文学》杂志“非虚构”专栏作品叙事策略研究
    第一节 口述实录体的叙事策略
    第二节 散文化的叙事策略
    第三节 传记化的叙事策略
第四章 新世纪“非虚构文学”创作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的创作价值
    第二节 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的创作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产业浪潮:“国产商业电影”作为研究对象
    二、间性思维:“跨文化语境”作为研究视角
    三、他山之石:西方理论视野与中国商业电影
    四、激荡新世纪的国产商业电影
第一章 国产电影商业环境的生成
    第一节 政治-经济生态圈:电影产业的体系化发展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开放形势
        二、股份制:电影企业作为主体
        三、院线制:全国放映网络的建立
    第二节 媒介生态圈:国产商业电影的跨媒体运营
        一、内容生产:从叙事文本到IP转化
        二、内容流通:“互联网+电影”格局初显
    第三节 跨域合作生态圈:商业电影作为全球化商品
        一、资金与人才:“合拍片”的双翼
        二、“铁三角”:地缘文化想象中的内地/香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产商业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述
    第一节 国家形象:主流意识形态的宏观构建
        一、从“主旋律”到“主流商业片”
        二、重大历史题材的商业化重述
        三、“样板戏”的娱乐化改写
    第二节 商业资本:体制与市场的博弈空间
        一、历史空间的想象性叙述
        二、动作类型片的“询唤”功能
        三、贺岁片:消费时代的文化“共谋”
        四、文艺片:“艺术”的退守与抗争
    第三节 大众选择:“沉默者”的广泛参与
        一、超越“盗猎”:“粉丝”文化的协商性
        二、青春片:定制“怀旧”与城市想象
        三、“新主流电影”:集体欲望的影像化转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产商业电影影像美学新质
    第一节 异域景观:符号与“文化认知地图”
        一、“标签式”的区域符号
        二、普遍“在场”的西方符号
        三、跨文化个体符号的复归
    第二节 语言形式:镜头与“吸引力”修辞
        一、分流与面向:重塑“电影性”
        二、蒙太奇:电影速度的“变奏”
        三、长镜头:数字“渐近线”的生成
    第三节 故事题材:情节与类型化叙事
        一、分化与异变:多元化的类型电影
        二、类型融合:奇幻片的“皮”与“骨”
        三、“一本多拍”:新样态的跨国改编
    第四节 母题内涵:普遍化的价值共鸣
        一、“真情至上”:人际关系与情感母题
        二、“在路上”:“漂泊/归乡”与寻找母题
        三、“中心视点”:个体呈现与英雄母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产商业电影的海外之旅——以北美市场为参照系
    第一节 “访美”之选:国产商业电影的北美发行现状
        一、选择性阅读:古装大片在北美的热潮与失落
        二、发行新势力:“华狮”与“华语片”的推广
        三、期待错位:文化霸权下的“外语片”
    第二节 “他者”之镜:比较视野下的中美在线网站影评
        一、非对称性:国产商业电影的正/负向传播
        二、高/低语境之辩:“故事”传统与“类型”传统
    第三节 《英雄》的全球视野与“东方主义”再考察
        一、电影偏向力:基于商业与市场的试验
        二、毁誉参半:差异性的文化分野
        三、策略性本质主义:对“东方主义”的回应
    第四节 “杂交”的《长城》:本地、国际与“墙”
        一、混搭的类型:奇幻、怪兽与西部片
        二、黏合“分裂”:英雄与禁军的形象塑造
        三、环球议题:“饕餮”危机与有“缝隙”的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坐标内国产商业电影的精进路径
    第一节 中国电影:主体性的再确认
    第二节 资本并流:多样化的再生产
    第三节 图像档案:人文价值的再书写
    本章小结
结语:商业电影尚在进行时
参考文献
附录A: 2002-2017年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前十数据统计
附录B: 2002-2017年北美上映国产院线电影名录
博士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四、叩响新世纪文化之门(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的文学建构与文化阐释 ——北美华文文学空间书写研究[D]. 杜未未. 吉林大学, 2020(03)
  • [2]作为当代文学史料建设的一种方法——论“文学回忆录”丛书[J]. 王松锋. 枣庄学院学报, 2020(04)
  • [3]黔中少数民族地戏研究[D]. 谭诗然.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4]新世纪武侠电影的叙事性景观研究[D]. 秦文佳. 河南大学, 2020(02)
  • [5]军垦影视作品对兵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研究[D]. 权小龙.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6]《三清山—中国最美的道教名山》节译报告[D]. 许悦.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7]道真仡佬族傩戏的审美意识研究[D]. 刘宇. 西南大学, 2020(02)
  • [8]新世纪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的路径研究[D]. 高媛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新世纪“非虚构文学”创作研究 ——以《人民文学》系列作品为例[D]. 袁雪.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10]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D]. 陈晓. 南京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敲开新世纪的文化之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