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生命周期的思想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产品生命周期的思想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一、产品生命周期思想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薛豫南[1](2020)在《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动力机制》文中认为畜禽养殖业是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既是保障我国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农业污染治理的主要领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行动之一。循环经济为实现畜禽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可行性,但目前中国循环经济推行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自上而下的行政目标推行的,如何实现循环经济模式运行的自发性,使其成为自下而上的环境管理工具,需要开展其动力机制的研究。本文从循环经济视角,分析通过废弃物资源化实现畜禽污染治理的重要动力,研究畜禽污染治理系统自发性运作的动力机制,揭示畜禽污染治理中的一些科学方案,具有本质性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从模式治污机理及治污主体间相互作用关系,对畜禽污染治理系统进行解析,以识别畜禽污染治理实现的动力。通过循环经济实现污染治理的机理分析,指出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效统一的有效污染治理方式;进一步解析畜禽污染治理相关主体行为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博弈关系,识别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动力点,提出建立政策—效益—主体模型,系统研究循环经济施行动力机制,是实现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有效探索。(2)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国家层面出台的155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相关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政策工具分类、内容编码、频数统计等分析方式识别中国畜禽污染治理环境政策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中国畜禽污染治理政策体系演变特征大致符合环境政策演变的命令控制型主导、经济手段介入、自愿参与引导的三阶段特征。资源化是未来环境政策导向,而循环经济模式是资源化的有效载体,中国畜禽污染治理政策体系完善主要是为循环经济资源化实现畜禽污染治理自发性提供政策动力。而循环经济实现污染治理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实现,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的政策设计才能发挥动力,经济激励型政策的完善是自愿参与引导政策发挥作用的关键。(3)基于参照模式,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效益评价模型,对模式运行根本动力—效益评价,明确不同政策情境下模式施行的经济可行性和动力。以辽宁省规模养殖场为研究对象,通过生命周期评价与成本效益分析相结合,对省域层面循环经济模式效益开展研究,通过效益测算,增强对循环模式效益创造的认知;通过动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及内部收益率,明晰基于不同效益评价的循环经济模式的经济可行性和吸引力。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不能通过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实现污染治理的经济可行,环境政策管理是循环模式经济可行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模式综合效益这一全效益主要受资源化产品的价值、污染排放的成本即环境保税、碳减排环境效益影响。环境税、碳交易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循环能提高经济模式的经济可行性,但由于沼气工程初期投资较高,不同情境下的动态投资回收期均较长,模式经济吸引力较小,模式自主性施行的动力不足,需要政府不同程度的财政资金扶持。(4)从循环产业链的角度构建了企业、政府和消纳方三个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相关利益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循环产业链上行为博弈研究,探究循环模式稳定运行策略及其实现条件。研究表明,一定条件下,循环产业链上企业、政府和消纳方主体行为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主要有(不采取,不监管,不购买)、(不采取,监管,不购买)、(采取,不监管,不购买)和(采取,不监管,购买)四种纯策略组合。其中(采取,不监管,购买)演化稳定策略是最优策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实现畜禽污染治理。长期来看,循环经济主体实现污染治理目标的演化稳定策略条件实现,最终主要归结到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资源产品价格影响消纳方行为决策,进而影响养殖企业采取循环经济模式的条件;碳交易价格影响碳减排效益;模式建设、运行所涉及的原材料、设备等价格影响模式施行成本。

郑玉蓉[2](2020)在《河北省医药制造行业环境损害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境作为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宝贵财产,应该在人类的当前发展和未来的繁衍生息之间予以合理分配,以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工业经济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难题不断出现,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人类在该种情况下开始对环境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主动的开始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河北省医药制造业是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保护医药产业安全、保障和增进人民的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给人类生活带来福祉的同时,防治医药制造业环境污染的呼声却日益高涨,所以要首先解决直接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因此,要对河北省医药制造行业环境损害成本进行控制。本文在研读国内外学者关于环境成本以及环境损害成本控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医药制造行业目前的污染现状和环境损害成本控制现状,找到河北医药制造行业在环境损害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造成问题的根源。研究了环境损害成本控制模型,并借鉴了美国最优污染控制率的标准,选取了河北省医药制造行业历年的统计数据得出了河北医药制造行业目前的污染控制率,两者对比的差就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区域,最后定位到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医药制造企业的污染控制率,以点到面,为本文提出新的环境损害成本控制措施奠定基础,为今后河北省医药制造行业污染控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一些新的方向和依据。

周昭志[3](2020)在《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氯的转化与控制特性及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逐年增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面临巨大的考验。垃圾焚烧技术由于无害化程度高、减容减量效果好、能源化利用等优点,成为许多国家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手段。然而,生活垃圾中氯含量较高,焚烧过程会产生的HCl。垃圾焚烧厂主要通过往脱酸反应塔喷入钙基吸收剂在低温段对HCl进行脱除,然而无法避免烟气中的HCl引发的设备高温腐蚀和参与二恶英的生成。生活垃圾热解气化技术可以通过“两步式”热化学转化将可燃气净化后与燃气轮机、内燃机等高效的发电设备联用,从而更好实现高效清洁利用。因此,可以考虑将钙基吸收剂作为炉内脱氯添加剂,在生活垃圾中高温热解气化的同时对HCl进行脱除。此外,可持续化发展成为了各个领域发展的要求,对环境影响、经济性、社会性表现均有要求,需要一种全面的评价方法对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可持续性表现评价。鉴于此,本文研究了垃圾中含氯组分热处置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提出炉内添加钙基添加剂在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脱除HCl,探索炉内钙基添加剂对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含氯污染物(HCl、氯苯、二恶英)排放规律的影响,为垃圾高效清洁化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并建立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对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全面评价。本文首先进行了生活垃圾中不同含氯组分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的迁移转化特性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无机氯源NaCl中的氯元素在热转化过程中主要以NaCl的形式存在于固相产物中,在850 oC时气相产物中氯含量均低于3%;有机氯源PVC中的氯元素在热转化过程中主要以HCl的形式存在于气相产物中,在400 oC时95%以上的氯元素转移到气相产物中。因此,有机氯源PVC是生活垃圾热处置过程产生HCl的主要来源。对炉内钙基添加剂对含氯垃圾热解过程HCl控制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产物中的氯元素迁移转化与分布规律,探明不同钙基添加剂控制HCl生成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炉内添加CaO能有效降低HCl的排放,通过考察反应温度、钙氯摩尔比、添加剂粒径、添加剂种类对钙基添加剂脱除HCl效率的影响,得出炉内钙基添加剂脱除HCl的推荐工况条件为常压下反应温度低于772 oC(CaCl2熔化温度),钙氯摩尔比2:1,粒径根据炉型进行选择,HCl脱除效率能达到85%以上。同时,进行了不同钙基添加剂CaO、煅烧白云石、Ni/CaO与PVC混合热解过程的反应动力学研究,上述添加剂使PVC热解过程中HCl生成析出子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从90.3 kJ/mol分别提高到143.6 kJ/mol、155.3 kJ/mol、155.8kJ/mol,反应为随机断裂模型,并结合固定床管式炉实验得出煅烧白云石和Ni/CaO的HCl脱除效率高于CaO,以及分析不同钙基添加剂脱除HCl的反应机理。同时,采用连续给料的移动床反应炉对不同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产物中氯元素分布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钙基添加剂在热解和气化过程中的脱氯表现优于焚烧过程中的表现,说明还原性气氛有利于钙基添加剂脱除HCl。当反应物料由PVC变为多组分垃圾时,无添加剂时热解的油相产物中氯含量占比有所增加,而钙基添加剂能有效降低油相产物中的氯含量,效率均在67%以上,其中煅烧白云石、Ni/CaO由于更好地促进焦油裂解的效果而表现优于CaO。采用连续给料的移动床反应炉对多组分热解过程产物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钙基添加剂能明显提高产气量和产气品质,并促进焦油裂解,减少重质多环芳烃化合物占比;煅烧白云石和Ni/CaO表现优于CaO。对油相产物中的氯苯含量进行检测,三氯苯产率明显高于四氯苯、五氯苯、六氯苯的产率;添加CaO、煅烧白云石、Ni/CaO后,氯苯总产率分别降低了39.3%、59.7%、66.4%。采用连续给料的移动床反应炉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生成特性进行实验研究,探索不同钙基添加剂对二恶英控制的规律,并结合量子化学计算方法掌握二恶英高温降解的反应机理和路径。结果表明,在不添加钙基添加剂时,热解条件下和气化条件下的二恶英总生成量比焚烧条件下分别降低79.0%和82.1%,总毒性分别降低76.7%和77.1%,说明还原性气氛能有效抑制二恶英生成。炉内钙基添加剂能有效控制二恶英的生成;炉内添加CaO后,焚烧条件下二恶英总生成量和总毒性分别降低了63.4%和66.2%,热解条件下分别降低了43.4%和36.7%,气化条件下分别降低48.6%和37.7%,主要是对气相产物和油相产物中二恶英生成的控制;添加煅烧白云石和Ni/CaO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条件下二恶英生成抑制效果优于CaO;主要是因为钙基添加剂能够有效吸收反应过程的HCl气体,并促进苯环断裂,减少二恶英前驱物生成,促进H2生成,从而有效地降低二恶英的生成。通过炉内钙基添加剂和垃圾热解气化技术,能有效降低二恶英的生成量88.1%。在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量子化学计算分析还原性气氛对二恶英高温降解的反应机理和路径;结果表明2,3,7,8-T4CDD分子中C-O键和C-Cl键比C-H键更容易断裂;通过H2对2,3,7,8-T4CDD高温降解反应的过渡态和能垒分析发现,H2攻击2,3,7,8-T4CDD的C-Cl键和C-O键的四种反应路径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均为负值,且进攻C-Cl键比攻击C-O键的反应活化能更低,而H2攻击C-O键一般会破坏至少两个C-O键,其中形成两个单苯环产物比形成联苯醚类产物的反应更容易进行。为了反映垃圾管理系统随时间变化情况,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杭州市垃圾综合管理系统2007-2016年期间的环境影响变化进行动态分析,通过动态评价反映各个时期垃圾管理策略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垃圾焚烧技术的环境表现优于填埋发电,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环境表现随着垃圾焚烧处置占比的升高而提高;实施垃圾分类能提高垃圾焚烧技术的环境表现;因此,在2010年时处理1吨城市生活垃圾的环境表现最优。厨余垃圾厌氧消化技术较好的环境表现,但目前处理量占比较小;提高垃圾分类收集效率以及扩大厌氧消化规模能有效优化现有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环境表现,为未来决策者制定策略提供参考。为了实现可持续性方面全面评价,创建一种基于全生命周期思想的3E+S模型。该模型包含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能源消耗评价、经济性评价和社会性评价,并通过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采用改进的权重计算方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各类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利用优劣解距离法对评价方案进行最终打分排序,并通过对权重的敏感性分析确保结果的合理可靠。该模型在原先的3E模型基础上添加了社会性评价模块,从而反映邻避型环保设施的社会影响;此外,新模型对之前的权重计算方法进行改良,减弱人为因素干扰,避免常见的主观性问题。该3E+S模型被用于4种垃圾处理方案的环境、能耗、经济、社会以及可持续性方面的比较。结果表明,流化床焚烧方案和炉排炉焚烧方案的可持续性表现相差较小,且均明显优于垃圾填埋发电方案和普通填埋方案。3E+S模型在垃圾处理方案中的应用,既说明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又能为不同垃圾处理方案的可持续性表现进行评估,为决策者提供了一种科学且可持续的发展建议。

吕梦嘉[4](2020)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管理研究 ——以青岛海尔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无法脱离自然供给而单独存在,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国作为制造大国,亟需改变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创造者,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应当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境问题。企业在承担环境责任的同时,必然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环境成本支出,如何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过去,企业在环境成本管理中只关注生产阶段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管理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探寻一种更加科学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基于此,本文运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以青岛海尔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环境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并根据青岛海尔公司环境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希望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环境成本管理。论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环境成本的概念和范围进行界定,综述国内外环境成本管理现状为后续案例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如何在环境成本管理中应用进行了说明。案例分析部分以青岛海尔公司真实的环境成本数据为基础,将收集到的环境成本数据以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的思想进行核算,对环境成本的构成进行分析。摒弃传统企业在环境成本管理中片面地只注重生产阶段的环境成本管理,从产品研发设计、绿色采购、清洁生产、绿色营销和废弃物回收利用五个阶段对青岛海尔公司现有的环境成本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环境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完善建议,帮助企业今后更好地进行环境成本管理。希望通过对青岛海尔公司的案例研究,使更多的企业在未来环境成本管理中,不仅注重生产阶段产生的环境成本,更应该关注企业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所有的环境成本,使企业更加科学、全面地对环境成本进行管理。

杨挺[5](2019)在《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化工园区生态化研究》文中指出化工园区是一个由化工企业、政府以及公众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其生态化从管理学角度是一个多中心治理问题。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本文综合采用博弈论、成本收益分析和生态化评价等方法工具对我国化工园区生态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规范性和操作性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化工园区生态化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的建立。本文基于Ostrom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化工园区生态化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框架,识别了影响化工园区生态化的主要系统及其子变量,以嘉兴园区为例阐释了该框架的子系统、系统背景、关联系统以及变量间的互动-结果关系。化工园区生态化的内涵蕴含在互动过程及其与特定结果的关联中。我国当前化工园区生态化的主要互动过程是产业园区化、园区绿色化和管理科学化,生态化内涵是通过结构优化、生态重组和效率提升等手段建设一个具有高资源产出率、高环境包容性和高自适应性的化工产业发展系统,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和高质量发展。这一理论框架的建立和本质的揭示为博弈分析和生态化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化工园区生态化的博弈模型构建及案例解析。我国当前化工园区生态化的焦点和主要举措是促进化工生产企业搬迁入园发展,即化工产业园区化。本文运用化工园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解构国办发(2017)77号文件中化工产业园区化的治理系统及用户的互动关系,构建了化工产业园区化混合策略博弈模型,探讨了无公众参与和有公众参与两种情景下政府与企业的博弈,得出了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证明公众参与可抑制化工生产企业延期搬迁入园。案例分析验证了按期搬迁入园策略可以成为企业的占优策略,为化工产业园区化的驱动机制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化工园区生态化评价研究。化工园区从规范化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考量生态化的整体绩效,也需要考量生态化的内在过程。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本文构建了过程评价与绩效评价相结合的化工园区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过程评价重在考察产业链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和治理系统以及其互动关系;绩效评价重在经济、生态和环境的综合评价。中国化工园区20强案例验证了这套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创新点包括:1)应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揭示了化工园区生态化的本质与内涵;2)有机融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博弈分析与成本收益分析,系统阐释了园区化政策的经济和制度合理性;3)解决了传统生态化评价方法理论基础缺失的问题,将化工园区生态化评价置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基础上,开发了兼顾过程评价与绩效评价的化工园区生态化评价体系,有助于测度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化进程。

姜涛[6](2018)在《高校校园绿地景观的雨洪管理问题研究 ——以中美部分高校为例》文中认为在我国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环境适应性的可以应对城市雨洪灾害的海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基于雨洪管理的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实现减轻城市雨洪、改善水环境、节约城市管理成本、营造视觉美感等多个目标。建设海绵高校既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又是未来生态校园发展的重要方向。本论文针对高校校园的雨洪管理问题,从风景园林学的角度探索在高校校园景观中实现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具体策略和途径。论文从梳理国内外雨洪管理的发展历程开始,探索了高校雨洪管理的发展进程,为我国海绵高校建设提供发展思路。通过多种研究方法,论文详细分析了美国多所高校雨洪管理相关文件的内容,为我国高校雨洪管理提供参考借鉴。结合我国高校的特点,分析了雨洪管理措施的适宜性问题,并对具体的设计目标、策略和过程以及模型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影响雨洪管理措施实施的重要环境因素(土壤、水系等)也进行了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研究成果:(1)对50所美国高校总体规划文件的分析表明,不同高校总体规划文件中雨洪管理的地位和内容有较大差异,并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总体规划文件中雨洪管理的具体目标涉及对校园水系的修复、流域保护和可持续场地构建等方面,雨洪管理的内容则包括现状环境、具体策略和建议、项目建设和评价、合作与外联等。总结了规划文件编制具有基础资料丰富、弹性规划、规划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特点。(2)对24所美国高校雨洪管理专项规划文件分析表明,其雨洪管理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执行总结、现状分析、规划控制和建议、规划实施与评价等方面,每部分内容结合具体高校的情况而有所差异。我国的高校雨洪管理规划编制应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前提下,充分借鉴美国高校在政策规范、设计导则、基础数据库构建、雨水模型评价与分析、可衡量的目标与评价、规划的一般方法和成果等方面的有益成果,并积极与校园总体规划、景观规划进行衔接,探索出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校园雨洪管理规划模式与方法。(3)高校校园雨洪管理问题的存在成因比较复杂,地形地势、降雨量、管道尺寸大小、绿地情况等都可能会造成校园内涝问题的产生。因此,其解决策略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等共同应对雨洪问题。(4)高校校园绿地雨洪管理应注重结构性措施和非结构性措施(组织、管理、制度等)的联合使用。同时,对校园绿地土壤、水系、管网等的调查和监测,对于绿地雨洪管理的决策起着基础支撑作用。(5)不同高校校园绿地应结合场地特点在校园尺度和场地尺度两个层面进行雨洪管理规划。校园尺度侧重于总体的雨洪管理策略和途径,场地尺度则侧重于具体最佳管理实践设施(BMP设施)的布局和整合。高校绿地在对校园地面雨水径流的量和质进行控制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融入艺术化雨水设计理论(ARD)提出的其他设计目标进行多目标设计。(6)通过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和统计方法提取了结合雨洪管理的高校绿地景观的视觉感知要素,认为其视觉感知主要集中在色彩、植物搭配和组合、水体的形态等方面。对于不同类型的BMP设施而言,其具体的视觉感知要素也有差异。在高校绿地的规划建设和改造中应该结合具体的BMP设施特点,优先对显着影响师生视觉感知的景观要素进行合理设计与布局。(7)成都高校校园的海绵型绿地建设正在快速发展。成都多所高校的调研表明,相当一部分校园绿地土壤和水系存在不达标的情况,这也成为其利用绿地和水系进行雨水下渗和滞留的障碍。因此,需要结合具体原因进行相应的改进。对51处高校校园绿地的表层土壤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高校不同功能区和类型绿地其具体的土壤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同种类型的绿地其具体指标也变化幅度较大。为了促进各绿地植被的正常生长和促进雨水下渗,其应该结合各绿地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如对于土壤压实度过高和含水量过低的绿地,应该进行松土和灌溉;对于土壤有机质和营养成分过低的或板结的绿地,则应该及时施肥,或者采取土壤改良措施;对于土壤pH不符合植被生长情况的,则应通过添加酸性或碱性肥料来改善土壤pH。对34处高校校园景观水体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有16处水体为劣Ⅴ类,占到调研水体的47.06%,这些水体类型涉及水池、河道、景观湖等。而造成这些景观水质较差的原因主要是BOD、COD、TN和NH3-N等的超标,同时劣Ⅴ类水体其浊度和色度也往往难以满足标准,对其视觉美感造成一定的影响。(8)以成都代表性高校为例,展示了结合雨洪管理的高校校园绿地设计的方法,并通过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模型)验证了方案在降雨径流量的削减和径流水质净化方面的效果。同时还尝试构建了成都高校校园雨洪管理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为成都其他高校绿地的雨洪管理提供参考借鉴。

刘巍[7](2016)在《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清洁生产和铅元素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过去十几年间,中国铅酸蓄电池产量和消费量迅速增长,促进了铅工业的蓬勃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铅污染事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本研究以铅酸蓄电池行业为切入点,研究了铅酸蓄电池产业链铅的利用效率和铅排放动态变化规律,系统评价了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揭示中国社会经济系统铅流量和存量动态演化并分析未来情景,提出了中国铅资源管理和铅污染控制的技术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行业研究层面,调研了铅酸蓄电池产业链80余家企业,测算了20002014年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从铅生产到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全过程动态铅产排系数,研究了铅酸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铅排放时空变化,定量分析了清洁生产和污染控制水平提升的铅减排效果。研究表明,20002014年,铅酸蓄电池行业平均铅利用效率从93.6%提升到97.3%;再生铅行业平均铅回收率从83.3%提升到94.2%。2011年以来的国家持续的重金属污染整治扭转了相关行业铅排放继续上升的趋势。在产品层面,以近年用量增长最快的电动自行车动力铅酸蓄电池为对象,建立了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分析了从原材料生产、电池生产、运输、使用和废旧铅酸蓄电池及含铅废物回收处理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结果表明,精铅等原材料生产是资源消耗类环境影响的主要贡献者;电池使用阶段的电耗是能源相关影响的主要贡献者;废旧铅酸蓄电池和含铅废物回收再生铅和塑料可抵消大部分原材料生产的环境影响。与传统铅锑镉外化成工艺相比,无镉内化成技术可减少53%镉排放,从而能减少电池1021%的全生命周期人体和生态毒性潜值。在国家层面,搭建了国家层面铅元素流动态分析模型,分析了中国社会经济系统铅流量、存量动态演化。20002014年,中国社会经济系统中铅使用存量从153万t增加到1198万t,其中铅酸蓄电池中铅使用存量占7577%,是全社会铅使用存量增加的驱动力。19902014年,中国人均铅使用存量从0.70 kg/人增加到8.7kg/人。在情景分析环节,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模拟了20152030年中国铅酸蓄电池铅使用存量变化情景。基于使用存量驱动模型,分析了铅酸蓄电池行业及社会经济系统铅的需求量。情景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铅需求量将出现明显的增速放缓甚至减少,铅资源供大于求进一步加剧。冗余的铅资源将在精铅矿和废旧铅酸蓄电池中积累,2030年这部分冗余量将达到铅使用存量的2.23.8倍。

宋小龙,王景伟,杨建新,吕彬,沈燕军[8](2016)在《电子废弃物生命周期管理:需求、策略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面临电子废弃物国内迅速产生与国外非法进口的双重压力。电子废弃物生命周期过程复杂,回收处理活动涉及利益相关方多,环境管理工作也牵涉诸多政府部门。辨识电子废弃物生命周期中的关键节点,开展面向全过程的生命周期管理是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论文分析了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行业发展概况及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生命周期思想、生命周期过程、生命周期分析、生命周期工程四方面提出了电子废弃物生命周期管理的整体策略,并对其发展前景和趋势作了展望,以期为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行业升级发展和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新的视角。

麦海燕[9](2014)在《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碳成本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实施低碳的成本过高已成为低碳经济发展初期许多企业不能积极响应低碳理念的主要障碍之一,仅靠单打独斗已经很难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借鉴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现有做法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来看,上游企业的碳企业排放成本必然会影响到下游企业的碳排放成本,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减排所取得的效果势必远远超过单个企业减排的效果。基于此,本文认为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先进理念与手段,促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共同实现低碳经营,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挖掘降低碳排放的机会,无疑是一个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途径。本文将研究焦点集中在供应链碳成本的动因分析及控制决策方法上,即在构建二维五度供应链碳成本管理框架的基础上,以供应链碳成本差异的形成与消除为线索,研究供应链碳成本的动因、决策因子及决策方法,旨在通过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手段,为企业实现低碳经营、挖掘降低碳成本机会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供应链碳成本管理二维五度框架的构建。二维是指宏观维度与微观维度,五度是指宏观维度下的碳排放控制能力维度以及微观维度下的客户维度、供应商网络构建维度、产品设计网络构建维度、效率维度。本部分内容讨论了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目标、特点、内容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二维五度框架,本文构建二维五度框架的目的,在于通过宏观维度的碳成本规划,对微观维度碳成本的控制形成宏观引导,同时通过微观四个维度的碳成本动因分析与决策,消除供应链四种碳成本差异,为供应链碳成本的宏微观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并为随后各章节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动因分析与决策。这部分研究内容是论文的主体,具体又分两章进行,即分别从宏观、微观两个维度对供应链碳成本的动因及决策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供应链碳成本宏观维度的管理部分从战略性成本动因分析入手,阐述了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对供应链碳成本决策的影响,并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决策因子,然后根据决策因子建立决策模型,讨论了消除供应链碳成本“能力差异”决策方法;供应链碳成本微观维度的管理部分,则依次从客户、供应商、产品设计、效率等维度,在供应链各微观维度碳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以供应链碳成本“碳权差异”、“能力差异”、“设计差异”、“效率差异”的形成与消除为线索,提出了各维度供应链碳成本的决策方法与控制措施。在主体部分,本文取得了三点创新性研究:首先,提出了“供应链碳棑放差异”的概念。根据供应链碳成本管理中目标碳排放量与宏观维度的可接受碳排放量之间、目标碳排放量与现行碳排放之间以及目标碳排放量与年碳排放量限额之间的差异,提出了“供应链碳排放差异”的概念,认为如果供应链所拥有的碳排放权额度(即年度碳排放限额)、碳排放控制能力(即可接受碳排放量)以及现有产品设计所引发的碳排放量(即现行碳排放量)不能满足生产目标产品所需的碳排放水平(即目标碳排放量),那么,供应链目标产品的生产经营将不能正常进行,研究这四种差异的形成与消除有利于理清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研究线索及最终实现目标碳成本的路径。其次,提出了供应商低碳水平评价标准。本文在继承传统供应商选择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商低碳水平评价原则、与标准,为供应链生产网络的建立与分工提供了决策的依据,其评价原则具体包括实物计量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程度原则等;评价标准则在传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之上,重点考量供应商的碳排放水平、低碳资质及低碳发展潜力。再次,提出了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路径。本文在对各维度供应链碳成本进行动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将碳成本动因进行决策因子提炼,然后以此构建相应的碳成本决策标准或模型,包括低碳化客户分类决策标准、碳权决策模型、低碳化供应商评价标准、低碳设备投资决策模型、产品设计网络选择标准、产品设计网络碳成本管理路径以及闲置生产能力利用决策等,从而为碳成本决策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路径。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供应链碳成本管理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才能取得供应链碳成本全面控制与实现的效果,碳排放量是供应链碳成本的计量基础,碳成本动因分析是进行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依据,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实质是“碳排放成本差异”的形成与消除过程。

赵玉峰[10](2014)在《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文中指出湖泊是人类主要的生境之一,随着近年来人类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湖泊的开发活动严重破坏了湖泊流域的环境,影响了湖泊的生态平衡,使我国的部分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新型环境管理工具,通过分析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定量化评价产品、工艺或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对技术的选择与技术潜在改善机会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从生命周期评价的两个主要目标出发,对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技术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对技术进行改善评价,或将评价结果作为决策依据,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本文使用SimaPro7.3.3软件以及CML2baseline2000评价方法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技术中点源与面源治理技术进行评价。在点源治理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中,以10000m3/d为功能单位,对A2/O工艺、氧化沟工艺和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的预处理、生物处理、消毒、污泥处理和排放过程分阶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种工艺在生物处理阶段产生的环境影响比重较大,归因于生物处理阶段的耗电量、化学药品的使用与运输。富营养化与人类毒性两个环境类别的环境影响主要来源于各工艺在排放过程中排入水体的氮磷以及排入土壤中的重金属。最后根据评价结果从能源结构与耗电量、化学药品的使用以及污泥处理处置方面提出改善建议。在面源治理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中,以1m3/d为功能单位,对土地处理法、氧化塘、表面流人工湿地进行生命周期评价,主要考虑三种治理技术在生命周期内的能源利用、土地利用、原材料消耗与排放物。结果显示人工湿地系统在除全球变暖外的其他9个环境影响类别中贡献最大,而土地处理法对各环境影响类别尤其是富营养化的影响最小。通过综合三种技术在5年、10年、20年生命周期的评价结果与技术的适用性,为决策者提供一定决策依据。

二、产品生命周期思想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品生命周期思想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动力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问题特性及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基础理论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产权与公共产品理论
        2.2.3 生态补偿理论
        2.2.4 循环经济理论
        2.2.5 演化博弈论
    2.3 研究综述
        2.3.1 畜禽养殖污染及其处理方式相关研究
        2.3.2 循环经济及其在畜禽污染治理领域相关研究
        2.3.3 畜禽污染环境管理研究
        2.3.4 研究评述
3 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解析
    3.1 畜禽污染治理的循环经济选择
        3.1.1 畜禽污染产生的经济学本质
        3.1.2 畜禽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1.3 畜禽污染实现的循环经济减排机理
    3.2 畜禽污染治理主体行为及博弈关系解析
        3.2.1 政府行为特征
        3.2.2 企业行为特征
        3.2.3 资源化产品消纳行为
        3.2.4 治理主体的博弈关系
    3.3 基于循环经济实现畜禽污染治理的动力
        3.3.1 政府有效的环境政策体系建设
        3.3.2 畜禽污染治理循环经济模式可行性
        3.3.3 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运行
        3.3.4 循环经济模式自发运行的动力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文本量化的畜禽污染治理政策演变特征识别
    4.1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研究方法
    4.2 政策文本外部属性特征
        4.2.1 政策文本数量变化趋势
        4.2.2 政策发布部门
        4.2.3 政策发布形式
    4.3 基于政策工具的政策文本内涵特征
        4.3.1 政策文本编码
        4.3.2 政策工具运用结构特征
        4.3.3 政策演变特征
    4.4 政策演变趋势与启示
        4.4.1 政策演变趋势
        4.4.2 政策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效益评价
    5.1 研究问题界定
        5.1.1 研究对象
        5.1.2 问题特性
        5.1.3 效益定义
    5.2 经济效益
        5.2.1 研究方法
        5.2.2 经济效益测算
        5.2.3 经济效益评价
    5.3 环境效益
        5.3.1 模式碳减排测算方法
        5.3.2 清单分析
        5.3.3 碳减排效益评价
    5.4 综合效益
        5.4.1 综合效益内涵
        5.4.2 综合效益测算
        5.4.3 综合效益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畜禽污染治理主体行为博弈研究
    6.1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6.1.1 问题描述与研究假设
        6.1.2 演化博弈模型描述
    6.2 单方演化稳定分析
        6.2.1 养殖企业
        6.2.2 政府
        6.2.3 消纳方
    6.3 双方演化稳定分析
        6.3.1 废弃物处理——企业和政府
        6.3.2 再生资源利用——政府和消纳方
    6.4 主体行为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1 畜禽污染治理政策文本目录
附录A2 效益评价的现金流量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河北省医药制造行业环境损害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3.2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医药制造行业环境损害成本基本理论
    2.1 基本概念和内涵
        2.1.1 环境损害成本
        2.1.2 医药制造行业环境损害成本
    2.2 相关理论
        2.2.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
第3章 河北医药制造行业环境损害成本控制及存在问题
    3.1 河北医药制造行业环境污染现状
        3.1.1 污染物排放量大且成分复杂
        3.1.2 监管超标排放力度较弱
    3.2 河北医药制造行业环境损害成本控制现状
        3.2.1 环境损害成本控制方法单一
        3.2.2 环境损害成本控制披露信息现状
    3.3 河北医药制造行业环境损害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根源
        3.3.1 河北医药制造业环境损害成本控制问题
        3.3.2 河北医药制造业环境损害成本控制问题的根源
第4章 河北医药制造行业环境损害成本控制计量与定量表达
    4.1 基于承载力的环境损害成本界定
    4.2 河北医药行业环境损害成本构成
    4.3 河北医药行业环境损害成本的定量表达
        4.3.1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医药制造环境损害成本核算模型
        4.3.2 医药制造环境损害成本核算评价标准
    4.4 河北医药制造行业环境损害成本控制的测度分析
    4.5 河北医药行业环境损害成本控制例证研究
        4.5.1 河北省医药制造行业基本概况
        4.5.2 医药制造行业环境损害成本控制模型的应用
第5章 河北医药制造行业环境损害成本控制策略
    5.1 研发阶段注重医药环保设计
    5.2 采购阶段实施绿色采购策略
    5.3 生产阶段注重抗生素清洁生产
    5.4 营销阶段提倡可持续消费
    5.5 回收阶段提倡循环利用处置固废
    5.6 提高河北全省监管能力建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氯的转化与控制特性及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现状
    1.2 城市生活垃圾热处理技术
        1.2.1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1.2.2 城市生活垃圾热解气化技术及研究现状
    1.3 城市生活垃圾热处置过程中HCl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1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过程HCl排放及危害
        1.3.2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过程HCl的控制方法现状
        1.3.3 城市生活垃圾热解气化过程HCl控制方法研究
        1.3.4 城市生活垃圾热处置过程二恶英生成与排放
    1.4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现状
        1.4.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介绍
        1.4.2 生命周期评价在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1.4.3 基于生命周期思想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现状与应用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含氯垃圾热转化过程氯元素转化特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物料及制备
        2.2.2 实验装置及过程
        2.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2.2.4 热力学平衡模拟
    2.3 典型无机氯源垃圾Na Cl热转化过程氯元素转化特性
        2.3.1 NaCl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的热力学模拟
        2.3.2 NaCl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的实验研究
    2.4 典型有机氯源垃圾PVC热转化过程氯元素转化特性
        2.4.1 PVC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的热力学模拟
        2.4.2 PVC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的实验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炉内脱氯添加剂对含氯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HCl控制影响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物料及制备
        3.2.2 实验装置及过程
        3.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3.3 钙基添加剂特性
    3.4 钙基添加剂对PVC热解过程影响的热重与动力学分析
        3.4.1 钙基添加剂对PVC热解过程影响的热重分析
        3.4.2 钙基添加剂对PVC热解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3.5 钙基添加剂对含氯垃圾热解过程HCl控制影响研究
        3.5.1 钙基添加剂对PVC热解过程HCl控制影响
        3.5.2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HCl控制影响
    3.6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中氯元素分布影响研究
        3.6.1 钙基添加剂对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中氯分布影响的热力学模拟
        3.6.2 钙基添加剂对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中氯分布影响的实验研究
    3.7 本章小结
4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产物特性及氯苯控制影响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物料及制备
        4.2.2 实验装置及过程
        4.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4.3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产物特性影响
        4.3.1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产物分布影响
        4.3.2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产气特性影响
        4.3.3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焦油组分影响
    4.4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中氯苯控制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二恶英生成与控制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物料及制备
        5.2.2 实验装置及过程
        5.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5.3 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二恶英生成特性
    5.4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二恶英控制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还原性气氛对二恶英高温降解机理和路径研究
    6.1 前言
    6.2 反应机理计算方法
        6.2.1 前线轨道理论
        6.2.2 过渡态理论
        6.2.3 内禀反应坐标
        6.2.4 计算方法
    6.3 2,3,7,8-T4CDD前线轨道理论和解离能分析
        6.3.1 前线电子密度分析
        6.3.2 键解离能分析
    6.4 H_2对2,3,7,8-T_4CDD高温降解反应路径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动态评价研究
    7.1 前言
    7.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7.2.1 目标与范围定义
        7.2.2 清单分析
        7.2.3 影响评价
        7.2.4 结果解释
    7.3 案例背景——杭州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7.4 评价系统构建与清单分析
        7.4.1 评价目标与范围定义
        7.4.2 系统清单分析
    7.5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7.5.1 杭州市生活垃圾处置方案环境影响评价
        7.5.2 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环境影响随时间变化分析
        7.5.3 评价结果敏感性分析及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基于生命周期思想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在垃圾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8.1 前言
    8.2 基于生命周期思想的3E+S模型方法建立
        8.2.1 3E+S模型方法框架
        8.2.2 能耗-环境-经济-社会性指标计算方法
        8.2.3 3E+S指标耦合计算方法
    8.3 评价系统构建与清单分析
        8.3.1 评价目标与范围定义
        8.3.2 系统清单分析
    8.4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3E+S评价结果分析
        8.4.1 能源消耗结果分析
        8.4.2 环境影响结果分析
        8.4.3 经济性结果分析
        8.4.4 社会性结果分析
        8.4.5 3E+S耦合评价结果分析
    8.5 评价结果敏感性分析及讨论
        8.5.1 社会影响指标敏感性分析
        8.5.2 MCDM中权重的敏感性分析
        8.5.3 3E+S模型讨论
    8.6 本章小结
9 全文总结和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本文主要创新点
    9.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管理研究 ——以青岛海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环境成本管理相关研究
        1.2.2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相关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环境成本管理相关概念
        2.1.1 环境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2.1.2 环境成本管理内涵
    2.2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相关概念
        2.2.1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涵义
        2.2.2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内容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外部性理论
        2.3.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环境成本管理
    3.1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环境成本的分类与范围
    3.2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环境成本的核算过程
    3.3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环境成本管理内容
        3.3.1 生产活动开始前——绿色研发设计和绿色采购阶段
        3.3.2 生产活动进行中——清洁生产阶段
        3.3.3 产品销售中——绿色营销阶段
        3.3.4 产品再利用——回收利用阶段
4 青岛海尔公司环境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4.1 青岛海尔公司介绍
        4.1.1 青岛海尔公司简介
        4.1.2 生产工艺流程介绍及产生的主要污染物
    4.2 青岛海尔公司环境管理体系及开展的工作
    4.3 青岛海尔公司环境成本核算
        4.3.1 青岛海尔公司环境成本数据收集
        4.3.2 青岛海尔公司环境成本核算
        4.3.3 青岛海尔公司环境成本构成与分析
    4.4 青岛海尔公司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环境成本管理
        4.4.1 绿色研发与采购阶段环境成本管理
        4.4.2 清洁生产阶段环境成本管理
        4.4.3 绿色营销阶段环境成本管理
        4.4.4 绿色回收阶段环境成本管理
    4.5 青岛海尔公司环境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4.5.1 环境预防成本管理不到位
        4.5.2 未对环境损失成本进行核算
        4.5.3 环境成本相关信息披露不完整
        4.5.4 环境成本管理效益评价指标过于单一
5 完善青岛海尔公司环境成本管理建议
    5.1 合理投入环境预防成本,降低总环境成本
    5.2 重视环境损失成本,完善环境成本核算
    5.3 强化环境成本信息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5.4 增加部门间沟通,拓展绿色战略
    5.5 全面衡量环境成本管理效果,增加财务业绩评价指标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5)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化工园区生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化工园区发展历程及现状
        1.1.2 我国化工园区生态化的背景与历程
        1.1.3 我国化工园区生态化的主要问题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章节安排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园区生态化的概念与内涵
        2.1.1 生态化概念及其发展
        2.1.2 园区生态化的内涵
    2.2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2.3 博弈模型相关研究
        2.3.1 博弈的概念及分类
        2.3.2 政策博弈模型研究
        2.3.3 园区博弈模型研究
    2.4 成本收益分析相关研究
        2.4.1 成本收益分析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2.4.2 成本收益分析的分类
    2.5 园区生态化评价相关研究
        2.5.1 园区生态化评价原则
        2.5.2 园区生态化评价方法
        2.5.3 园区生态化评价指标
        2.5.4 园区生态化评价中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化工园区生态化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构建及内涵解析
    3.1 化工园区是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3.2 化工园区生态化是典型的多中心治理问题
    3.3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化工园区生态化研究框架
        3.3.1 化工园区生态化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设计
        3.3.2 系统子变量识别
    3.4 案例研究——嘉兴园区
        3.4.1 嘉兴园区介绍
        3.4.2 嘉兴园区社会生态系统解构
    3.5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化工园区生态化内涵解析及其意义
        3.5.1 化工园区生态化内涵解析
        3.5.2 指导意义
    3.6 本章小结
4 化工园区生态化的博弈模型与案例分析
    4.1 我国化工园区生态化的政策梳理及解析
        4.1.1 我国化工园区生态化政策梳理
        4.1.2 重点政策解析
    4.2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化工产业园区化博弈分析框架
        4.2.1 Ostrom的社会生态系统框架
        4.2.2 博弈论
        4.2.3 成本收益分析
    4.3 化工产业园区化的混合策略博弈模型
        4.3.1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
        4.3.2 公众参与下的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
        4.3.3 博弈空间分析与结果讨论
    4.4 化工产业园区化的纯策略博弈案例分析
        4.4.1 案例企业成本收益分析
        4.4.2 纯策略博弈案例分析
        4.4.3 纯策略博弈案例讨论
    4.5 化工产业园区化的驱动机制设计探讨
    4.6 本章小结
5 化工园区生态化评价研究
    5.1 中国化工园区综合评价体系概述
    5.2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化工园区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设计
        5.2.2 过程评价
        5.2.3 绩效评价
        5.2.4 综合评价
    5.3 中国化工园区20强生态化评价比较研究
        5.3.1 过程评价结果
        5.3.2 绩效评价结果
        5.3.3 综合评价结果
        5.3.4 政策启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企业信息调研表
附录B 中国化工园区20强历年排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高校校园绿地景观的雨洪管理问题研究 ——以中美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变化背景下雨洪灾害的严峻性
        1.1.2 城市化对城市水文的影响
        1.1.3 灰色基础设施的局限性
        1.1.4 新时期海绵校园建设的契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国外雨洪管理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雨洪管理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概况总结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雨洪管理
        1.4.2 高校绿地景观
        1.4.3 基于雨洪管理的高校绿地景观
        1.4.4 结构性与非结构性措施
        1.4.5 BMP设施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合
        1.5.2 案例分析
        1.5.3 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
        1.5.4 交叉学科研究
    1.6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6.1 研究的内容
        1.6.2 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雨洪管理的历史探索与当代实践
    2.1 我国城市雨洪管理的历史回顾
        2.1.1 雨洪管理的思想和理念
        2.1.2 雨洪管理的法规和制度
        2.1.3 雨洪管理的技术体系
        2.1.4 雨洪管理的具体应用
    2.2 国外城市雨洪管理的历史回顾
        2.2.1 防洪与排水
        2.2.2 雨水收集利用
    2.3 国外高校雨洪管理的当代实践
        2.3.1 对高校快速发展建设的反思
        2.3.2 高校已建排水系统的不足
        2.3.3 国外高校建设与现代雨洪管理的发展
        2.3.4 美国典型高校雨洪管理规划相关文件介绍与分析
    2.4 我国高校雨洪管理的发展进程—以美国雨洪管理体系为参照
        2.4.1 基于美国雨洪管理进程的分析
        2.4.2 基于社会技术理论的分析—以美国雨洪管理体系为例
        2.4.3 社会技术理论下我国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发展建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持续雨洪管理与高校校园绿地的关系
    3.1 高校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常用措施及其应用方法
        3.1.1 高校常见的雨洪管理措施及其应用分析
        3.1.2 高校雨洪管理措施的应用方法
    3.2 高校校园景观要素与水文过程
    3.3 结合雨洪管理规范的高校校园绿地设计要求分析
        3.3.1 国家和行业层面的分析
        3.3.2 地方层面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雨洪管理的高校校园绿地设计流程
    4.1 明确设计目标和原则
        4.1.1 设计目标
        4.1.2 设计原则
    4.2 现状分析
        4.2.1 气象水文分析
        4.2.2 场地条件分析
    4.3 方案阶段
        4.3.1 雨洪管理措施设计与布局
        4.3.2 雨洪管理措施与校园绿地系统要素的整合
        4.3.3 雨洪管理技术设施规模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RD理论下高校校园绿地的设计相关问题研究
    5.1 ARD理论概述
        5.1.1 理论背景
        5.1.2 主要内容
    5.2 美学目标及其设计策略
    5.3 结合雨洪管理的高校校园绿地景观美景度评价
        5.3.1 研究方法与内容
        5.3.2 评价结果与分析
        5.3.3 结合雨洪管理的高校绿地景观与美景度之间的关系研究
    5.4 其他目标及其设计策略
        5.4.1 教育目标及其设计策略
        5.4.2 娱乐目标及其设计策略
        5.4.3 安全目标及其设计策略
        5.4.4 公共关系目标及其设计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成都市高校绿地雨洪管理现状及评价研究
    6.1 高校雨洪管理措施现状调查
        6.1.1 调研方法和内容
        6.1.2 样点选择
        6.1.3 校园雨洪管理设施现状
    6.2 高校校园绿地土壤和水系质量调查分析
        6.2.1 土壤质量调查
        6.2.2 水系质量调查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成都市高校绿地雨洪管理规划实践研究
    7.1 现状分析
        7.1.1 区域现状分析
        7.1.2 场地现状分析
    7.2 校园绿地雨洪管理方案设计
        7.2.1 总体规划方案
        7.2.2 局部设计方案
    7.3 方案评估
        7.3.1 SWMM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7.3.2 结果与模拟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附件 高校校园雨洪管理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成都地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美国50所大学总体规划文件统计表
附录2 美国24所大学雨洪管理专项规划文件统计表
附录3 高校校园BMP设施景观美景度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4 高校绿地雨水利用景观视觉评价要素SD法评价体系表
附录5 高校土壤调查样点图
附录6 高校景观水体调查样点图
作者简介

(7)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清洁生产和铅元素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铅污染源分析
        1.1.2 铅酸蓄电池行业清洁生产
        1.1.3 铅酸蓄电池行业污染控制
    1.2 研究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铅酸蓄电池系统产排污系数测算
        2.1.1 产排污系数相关概念
        2.1.2 国内外铅酸蓄电池系统产排污系数研究
        2.1.3 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2.2 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评价
        2.2.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概述
        2.2.2 国内外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进展
        2.2.3 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2.3 铅元素流分析
        2.3.1 元素流分析方法
        2.3.2 国内外铅元素流研究进展
        2.3.3 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第3章 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铅排放时空变化
    3.1 铅酸蓄电池行业铅排放时空变化
        3.1.1 铅酸蓄电池生产工艺和产排污节点
        3.1.2 2000~2014 年铅酸蓄电池行业铅产排系数测算
        3.1.3 2000~2014 年铅酸蓄电池行业铅排放变化
        3.1.4 2000~2014 年省际层面铅酸蓄电池行业铅排放变化
    3.2 再生铅行业铅排放时空变化
        3.2.1 再生铅冶炼工艺和产排污节点
        3.2.2 2000~2014 年再生铅行业铅产排系数测算
        3.2.3 2000~2014 年再生铅行业铅排放变化
        3.2.4 2000~2014 年省际层面再生铅行业铅排放变化
    3.3 清洁生产和污染控制水平提升的铅污染减排分析
        3.3.1 主要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
        3.3.2 铅污染减排分析
    3.4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4.1 存在的问题
        3.4.2 改进措施
    3.5 小结
第4章 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4.1 目标和范围定义
    4.2 清单分析
        4.2.1 原材料生产
        4.2.2 电池生产
        4.2.3 电池运输
        4.2.4 电池使用
        4.2.5 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处理
        4.2.6 生命周期排放清单
    4.3 环境影响评价
    4.4 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4.4.1 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
        4.4.2 资源与能源消耗
        4.4.3 一般环境影响
        4.4.4 人体和生态毒性
        4.4.5 灵敏度分析
    4.5 无镉内化成工艺技术环境效益分析
        4.5.1 无镉内化成技术工艺发展
        4.5.2 数据收集和处理
        4.5.3 内外化成工艺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对比分析
    4.6 电池修复技术环境效益分析
        4.6.1 电池修复技术
        4.6.2 数据收集和处理
        4.6.3 修复前后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对比分析
    4.7 改善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建议
    4.8 小结
第5章 2000~2014 年中国社会经济系统铅流量和存量分析
    5.1 铅元素分析方法
        5.1.1 系统边界和分析模型
        5.1.2 流量和存量分类
        5.1.3 流量核算
        5.1.4 存量核算
    5.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1 含铅产品产量和铅消费量
        5.2.2 铅生产和消费过程的铅损失率及产排污系数
        5.2.3 含铅产品的铅含量
        5.2.4 含铅产品进出口量
        5.2.5 含铅终端产品的服务年限
    5.3 2000~2014 年铅流量及其结构变化
        5.3.1 铅生产量、消费量及其结构变化
        5.3.2 铅进出口量及其结构变化
        5.3.3 铅损失量及其结构变化
    5.4 2000~2014 年铅存量及结构变化
        5.4.1 铅矿储量、精铅矿和精铅库存
        5.4.2 铅使用存量
        5.4.3 铅酸蓄电池中铅使用存量
        5.4.4 铅损失存量
    5.5 铅流量和存量的不确定性分析
        5.5.1 数据质量分析
        5.5.2 铅消费结构对铅使用存量和损失流量的影响
        5.5.3 产品服务年限及分布对铅使用存量和报废流量的影响
    5.6 小结
第6章 2015~2030 年中国铅使用存量与供求情景分析
    6.1 物质流情景分析模型
    6.2 2015~2030 年中国铅使用存量及铅需求量情景分析
        6.2.1 铅酸蓄电池及其中铅使用存量
        6.2.2 铅酸蓄电池行业铅需求量
        6.2.3 中国铅需求量和铅使用存量
    6.3 2015~2030 年中国铅供应模式情景分析
        6.3.1 原生铅产量
        6.3.2 再生铅产量
        6.3.3 铅供应模式分析
    6.4 2015~2030 年中国铅流量和存量情景分析
        6.4.1 铅排放和损失量
        6.4.2 铅流量和存量
        6.4.3 资源环境政策建议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电子废弃物生命周期管理:需求、策略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我国电子废弃物环境管理现状
    2.1 行业概况
    2.2 行业发展瓶颈
        2.2.1 多元化回收渠道尚未建立
        2.2.2 资源再生效率和污染控制程度有待提高
    2.3 环境管理症结
        2.3.1 管理主体多导致政策执行效率偏低
        2.3.2 监管范围未覆盖生命周期全过程
        2.3.3 环境管理的模糊地带依然存在
3 电子废弃物生命周期管理实施策略
    3.1 引入生命周期思想
    3.2 辨识生命周期过程
    3.3 开展生命周期分析
        3.3.1 生命周期评价
        3.3.2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3.3.3 生命周期社会影响评价
    3.4 实施生命周期工程
        3.4.1 电器电子产品生命周期设计
        3.4.2 资源化关键技术创新与成套装备研发
        3.4.3 生命周期全过程污染防治
4 电子废弃物生命周期管理未来展望
    4.1 生命周期理念指导环境政策调整
    4.2 覆盖全过程的管理体系有望建立
    4.3 生命周期信息走向整合与共享

(9)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碳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体系结构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2.1 碳成本研究
        2.2.2 成本动因研究
        2.2.3 供应链成本管理研究
        2.2.4 述评
第三章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体系二维五度框架的构建
    3.1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基础
        3.1.1 供应链碳成本的概念与构成
        3.1.2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目标
        3.1.3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特点
        3.1.4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方法
        3.1.5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内容
    3.2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二维五度框架
        3.2.1 供应链成本管理框架的发展
        3.2.2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二维五度框架的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应链碳成本宏观维度的管理
    4.1 供应链碳成本的战略性动因分析
        4.1.1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结构性动因分析
        4.1.2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执行性动因分析
    4.2 供应链宏观维度碳成本决策因子分析
    4.3 供应链宏观维度碳成本决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应链碳成本微观维度的管理
    5.1 供应链客户维度碳成本管理
        5.1.1 供应链客户维度碳成本“碳权差异”分析
        5.1.2 供应链客户维度碳成本动因分析
        5.1.3 供应链客户维度碳成本决策因子分析
        5.1.4 供应链客户维度碳成本控制——“碳权差异”的消除
    5.2 供应链供应商维度碳成本管理
        5.2.1 供应商维度碳成本“能力差异”分析
        5.2.2 供应商维度碳成本的动因分析
        5.2.3 供应商维度碳成本决策的决策因子分析
        5.2.4 供应商维度的碳成本控制——“能力差异”的消除
    5.3 供应链产品设计维度碳成本管理
        5.3.1 产品设计维度碳成本“设计差异”分析
        5.3.2 产品设计维度碳成本的动因分析
        5.3.3 产品设计维度碳成本决策的决策因子
        5.3.4 产品设计维度碳成本的控制——“设计差异”的消除
    5.4 供应链效率维度碳成本动因与决策
        5.4.1 效率维度碳成本“效率差异”分析
        5.4.2 效率维度的动因分析
        5.4.3 效率维度碳成本决策因子分析
        5.4.4 效率维度碳成本的控制----“效率差异”的消除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文创新性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10)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现状
        1.3.1 国内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现状
        1.3.2 国外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理论与应用
    2.1 生命周期评价概述
        2.1.1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与特征
        2.1.2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
    2.2 生命周期评价的框架
        2.2.1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2.2.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2.2.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2.2.4 生命周期结果解释
    2.3 生命周期评价的应用与局限性
        2.3.1 生命周期评价的应用
        2.3.2 生命周期评价的局限性
    2.4 生命周期评价的简化
    2.5 生命周期评估方法与评价工具
        2.5.1 生命周期评估方法
        2.5.2 生命周期评价工具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技术
    3.1 滇池富营养化现状
    3.2 湖泊点源污染控制
    3.3 湖泊面源污染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点源治理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
    4.1 点源治理技术简介
        4.1.1 A~2/O 工艺
        4.1.2 氧化沟工艺
        4.1.3 膜生物反应器
    4.2 点源治理技术研究目标与范围
        4.2.1 研究目的
        4.2.2 功能单位与范围的确定
    4.3 点源治理技术清单分析
        4.3.1 各工艺能耗分析
        4.3.2 化学品消耗与运输
    4.4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与结果解释
        4.4.1 分类与特征化计算
        4.4.2 特征化结果比较分析
        4.4.3 标准化结果比较分析
        4.4.4 改善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源治理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
    5.1 面源治理技术简介与清单分析
        5.1.1 功能单位与范围的确定
        5.1.2 土地处理法
        5.1.3 氧化塘
        5.1.4 人工湿地
    5.2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与结果解释
        5.2.1 分类与特征化结果分析
        5.2.2 标准化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四、产品生命周期思想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动力机制[D]. 薛豫南.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河北省医药制造行业环境损害成本控制研究[D]. 郑玉蓉.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3]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氯的转化与控制特性及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研究[D]. 周昭志. 浙江大学, 2020(07)
  • [4]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管理研究 ——以青岛海尔为例[D]. 吕梦嘉.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5]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化工园区生态化研究[D]. 杨挺.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6]高校校园绿地景观的雨洪管理问题研究 ——以中美部分高校为例[D]. 姜涛.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7]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清洁生产和铅元素流研究[D]. 刘巍. 清华大学, 2016(05)
  • [8]电子废弃物生命周期管理:需求、策略及展望[J]. 宋小龙,王景伟,杨建新,吕彬,沈燕军. 生态经济, 2016(01)
  • [9]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碳成本管理研究[D]. 麦海燕. 南京大学, 2014(05)
  • [10]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D]. 赵玉峰. 天津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产品生命周期的思想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