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生植物叶蛋白提取工艺研究

盐生植物叶蛋白提取工艺研究

一、盐生植物中亚滨藜叶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贾燕芳[1](2020)在《盐生植物修复盐碱地应用及资源化利用途径》文中提出我国具有丰富的盐生植物资源,为盐碱土的改良和生态重建及其盐生植物资源的利用提供了资源保障,对利用盐生植物改良盐碱土壤和土壤修复后盐生植物综合利用途径进行了综述,为今后盐生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李婵[2](2019)在《四翅滨藜蛋白激酶、转录因子和抗氧化系统响应盐处理的转录组分析》文中提出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又称灰毛滨藜,为藜科(Chenopodiaceae)滨藜属多年生C4半常绿灌木,其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较高、叶片四季常绿,是一种极具利用价值的优良饲草资源。同时,四翅滨藜还具有超强的耐旱性和抗盐性,可作为盐渍化荒漠地区植被恢复和防风固沙的重要物种。在长期适应盐渍环境过程中,四翅滨藜进化出了独特的抗盐机理,蕴含着丰富的抗逆基因资源。实验室前期研究已初步阐明了四翅滨藜抗盐的生理机制,并筛选到参与其离子转运、光合作用、水分平衡以及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合成等过程的功能基因。但是,目前对四翅滨藜适应盐渍环境过程中的蛋白激酶、转录因子和抗氧化系统相关的分子基础还不清楚,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将有望为系统揭示该物种的逆境适应机理和挖掘关键抗逆基因奠定基础,这对于四翅滨藜这一资源植物自身的开发利用以及优良牧草的遗传改良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本论文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盐处理下四翅滨藜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在此基础上分析并初步筛选了蛋白激酶、转录因子、抗氧化酶和抗氧化剂合成等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对100 mmol/L NaCl处理的四翅滨藜幼苗的叶和根进行了转录组测序,获得70571条Unigene序列,其平均长度为961 bp。共有44121个Unigene在Nr、Nt、Swissprot、KEGG、COG、Interpro和GO数据库完成了功能注释,占总Unigene的62.5%。2.100 mmol/L NaCl处理下,四翅滨藜根和叶中大量与逆境响应相关的蛋白激酶编码基因显着上调。在盐处理6 h时,四翅滨藜类受体蛋白激酶(LRK、WAK、LRR)、MAPK/MAPKK/MAPKKK类蛋白激酶基因的表达显着上调;在盐处理24 h后,CDPK、RPK、MAPK/MAPKK/MAPKKK和类受体蛋白激酶相关编码基因高丰度表达,说明类受体蛋白激酶、RPK、CDPK和MAP激酶级联可能参与四翅滨藜响应盐渍环境的信号传递过程。3.100 mmol/L NaCl处理下,四翅滨藜叶中与逆境响应相关的HSF、ZF、bHLH、bZIP/HD-Zip、WRKY类转录因子家族编码基因持续上调表达,参与四翅滨藜叶响应盐处理的整个过程;短期盐处理(6 h)显着诱导了四翅滨藜根中HSF、ZF、MADS-box、bHLH、bZIP、MYB类转录因子相关编码基因的表达,而在盐处理后期(24 h),除了早期被诱导的转录因子,NAC、AP2/ERF和WRKY转录因子相关编码基因的表达也显着上调。说明上述转录因子可能在四翅滨藜响应盐渍环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功能。4.100 mmol/L NaCl处理下,四翅滨藜根和叶中大量抗氧化酶相关的编码基因显着上调。盐处理6 h显着诱导了GST、POD、GLP、CAT、PEX、SOD、GPX相关编码基因的表达;在盐处理24 h后,除SOD外,上述编码基因及MDAR、APX、GLR和TrX等抗氧化酶编码基因在四翅滨藜叶和根中的表达显着上调。说明SOD可能同CAT、PrxR/Trx、GPX途径一起参与盐处理早期四翅滨藜体内活性氧的清除过程;而CAT、GPX途径以及ASH-GSH循环可能在盐处理后期四翅滨藜活性氧清除进而减轻膜损伤中起关键作用。5.100 mmol/L NaCl处理6、24 h后,四翅滨藜叶中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的FLS、CHI、CHS、4CL、C4H、PAL编码基因显着上调;而在根中被显着诱导的有CHS、F3H、C4H、FLS、DFR相关编码基因。表明在盐处理下,四翅滨藜可通过增强苯丙烷途径以及黄烷酮、黄酮醇、二氢黄酮醇等的生物合成来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效率。

努尔古丽·阿木提[3](2013)在《新疆藜科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藜科(Chenopodiaceae)是被子植物的大科之一,分布很广,在全球的温带、亚热带及寒温带都可以看到藜科植物的踪迹。该科多数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灌木或小乔木,我国有38属185种。新疆有36属,占我国藜科植物总属数的95%,约有160余种,占我国藜科植物种类的86%,广泛分布于新疆荒漠、半荒漠和盐碱地上,在平原地区容易形成各种群落。由于藜科植物有耐盐、耐旱、耐碱、耐寒等特征,盐角草属(Salicornia L.)、碱蓬属(Suaeda Forsk.)等盐生植物,猪毛菜(Salsola L.)等耐碱植物,梭梭(Haloxylon Bge.)等固沙植物在新疆盐碱地改良、防风固沙、荒漠植被景观的构建中和荒漠利用上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目前,我国学者对十字花科、龙胆科,大戟属,寥族等植物进行系统分类研究并取得了理想的结果。新疆藜科植物分布广,分类系统不明确、混乱。猪毛菜属的分类问题上存在颇多争议,例如,对于climacoptera的归属问题国内外学者的看法上存在分歧。本研究旨在首次采用形态学与数量分类结合的方法对新疆藜科植物进行系统分类研究,澄清藜科在分类系统上的混乱之处,并判断传统分类与数量分类的结果是否吻合,探索其起源,演化途径。本论文通过对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现存的藜科植物标本的鉴定和整理,野外调查、采集标本、文献查阅等方法,试图查明新疆藜科植物的种类、地理分布特征和系统分类位置。采用形态学、数量分类学、数量生态学方法,对新疆藜科植物的系统分类进行了研究,试图揭示新疆藜科植物的演化规律,并基于几个主要植物分类学派提出的系统分类资料,确认藜科系统分类地位,解释科下个属的亲缘关系,对猪毛菜属进行数量分类学研究并分析种间亲缘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确认新疆有藜科植物36属、50种、2个亚种10个变种,根据变种的形态学特征、生境、地理分布在原有新疆高等植物检索表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新疆藜科植物分属检索表;2.由于藜科植物系统分类地位不清楚,分族混乱,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根据个别种的形态特征,确认系统分类地位,并进行分族;3.对新疆藜科植物进行数量分类研究,解释了科下各属之间的亲缘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系统演化提供了依据;4.对猪毛菜属植物进行数量分类学研究,分析种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Climacoptera在形态特征上与其他种类不同,聚类图上明显聚在一起,因此,建议将Climacoptera归入梯翅蓬属(Climacoptera Botsch.)。5.新疆藜科植物资源丰富,大多数为防风固沙的建群种,在新疆的生态环境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本论文中讲述了藜科植物的开发利用前景和保护问题。依据藜科植物的形态学形状,以36属和所选取的26个形状为分类单位,分别进行Q型聚类和R型聚类。结构表明,聚类结果与藜科植物的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形状的R型聚类结果表明,花期、果期等8个形状在分类中的作用很明显,而子房形状等几个形状在中的作用不明显。因此,分类中形状的选择很重要,并不是形状越多分类结果的可信度越高,这对进一步研究藜科植物分类、确认种间亲缘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杨美娟,杨德奎,李法曾[4](2011)在《中亚滨藜叶对NaCl胁迫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应用石蜡切片技术,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中亚滨藜叶的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叶片面积随盐浓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叶表皮细胞的密度随盐浓度的递增逐渐增大;气孔器面积与NaCl浓度变化呈负相关;气孔开度与盐浓度的变化呈正相关;盐胁迫下,中亚滨藜是通过导管直径的减小和导管数目的增加相互协调来渡过不良环境的;栅栏组织占叶厚的比重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维管束鞘薄壁细胞在盐刺激下变小,内部叶绿体所占的比重相应增加;叶肉中含有结晶细胞.中亚滨藜叶对NaCl胁迫的适应性结构对于适应干旱、盐胁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范运梁[5](2010)在《盐生植物对黄河三角洲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指出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具有巨大土地开发利用潜力,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但该区濒临渤海,滨海盐渍土广泛分布,土壤含盐量高,盐分主要以氯化物为主,土壤表层盐分大多在0.4%-3%的范围,土壤结构性差,肥力低,极大地限制了该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实际情况,运用传统的平板培养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不同盐生植物对黄河三角洲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盐生植物长期种植对黄河三角洲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季节动态变化,为研究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系统的改良和治理阶段土壤微生物学多样性的变化、构建优化的植被恢复技术和提高不同植被的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确立了从盐碱地中高效提取和纯化土壤DNA的方法,并证明了该方法对多种不同样品的适用性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对目前已报道的21种土壤DNA的提取方法和4种纯化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出了一套高效的从土壤样品中提取、纯化大片段DNA的方法——改良微波法,此方法经济实用,能在4小时以内获得够质够量的土壤DNA用于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较适合于广大实验室进行土壤DNA提取工作。通过掺菌试验、RFLP、RAPD等试验,表明运用改良微波法可以有效的从不同样品(肥沃土壤、活性污泥、河底淤泥、河沙、盐碱地土壤、哺乳动物粪便和盐芥叶片)中将DNA提取出来,而且提取出的DNA是可以直接进行分子生物学操作的,能够应用于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2、明确了不同盐生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种植盐生植物后,通过测定盐生植物根际和空白对照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种植以上五种盐生植物后,土壤中微生物的总数都明显上升,只是程度不一,微生物总数多少依次为柽柳>二色补血草>马蔺>金银花>中亚滨藜>对照,并且耐盐微生物的数量和比例均有所下降;各样地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数量表现为:氨化细菌>自生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芽孢菌>硫化细菌>反硫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氨化细菌和自生固氮菌总数处于绝对的优势,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较多,而且各样地之间生理类群之间差异比较明显,且各样地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微生物的数量多少依次为柽柳>二色补血草>金银花>马蔺>中亚滨藜>对照,土壤中各生理类群不仅有助于保持土壤肥力还可以加强其他根际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在本试验中柽柳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最大,可以显着提高其在土壤中的数量,而且土壤中氨化细菌、自生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和亚硝化细菌的数量是最多的。RFLP分析和RAPD分析显示,种植盐生植物后,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RFLP分析显示6样地16S rDNA扩增产物经HinfI和Csp6I酶切产生的条带的大小基本一致,只是亮度有所区别;RAPD分子标记分析显示,17条引物共计扩增出331条RAPD条带,98.8%为多态性条带,通过RAPD条带图谱和丰富度分析表明,种植不同盐生植物后,微生物的种类都有所增加,不同样地间的微生物种类也有所区别,其中样地6(柽柳样地)最为明显,6块样地微生物群落的DNA序列Shannon-Wiener指数有所不同,大小依次为样地6>样地5>样地1>样地2>样地3>样地4,但是样地间的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性不大,群落DNA序列的均匀度大小依次为为样地1>样地5>样地3>样地2>样地4>样地6,整体看样地1和样地6均匀度指数差别较大外,各样地间土壤微生物的均匀度无显着差异。运用传统纯培养方法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五种盐生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表明,种植盐生植物后,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中样地6(柽柳)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最为显着。3、探明了盐生植物长期种植对黄河三角洲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传统的生物学手段对不同种植年限的盐生植物(两年柽柳、十年柽柳、两年盐地碱蓬和十年盐地碱蓬)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盐生植物后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显着提高,而且柽柳对微生物的影响比较大,可以显着提高微生物的数量,并且耐盐细菌的比例显着下降,随着连续种植时间的增加,微生物总数的减少以及真菌数量的增加,细菌与真菌的比值(即B/F)显着变小,并且并且氨化细菌、自生固氮菌、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等生理类群微生物的数量也逐渐下降;盐地碱蓬和柽柳类似,可以提高微生物的数量,但是幅度没有柽柳大,而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微生物的数量逐步提高,细菌与真菌的比值(即B /F)也是逐步提高,从生理类群的研究结果看,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中的自生固氮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和硫化细菌的数量也是在慢慢下降。4、初步探明了黄河三角洲土壤微生物区系季节动态变化规律以二色补血草、盐地碱蓬和柽柳根际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月份(4月、7月和9月)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研究了微生物区系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同一盐生植物根际不同月份之间微生物数量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细菌在各样地均占绝对优势,比例最大,微生物的数量7月份较多,9月份较少,而且各月份之间差异显着;同一时期,不同盐生植物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柽柳样地>盐地碱蓬样地>二色补血草样地;各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动态变化均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是无论是在4月、7月份还是9月份,各类群数量的多少顺序为:氨化细菌>自生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芽孢菌>硫化细菌>反硫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

马超颖,李小六,石洪凌,陈超,崔学政[6](2010)在《常见的耐盐植物及应用》文中指出以耐盐植物为研究对象,从耐盐植物的类型、耐盐机理及开发利用前景等方面综述了常见耐盐植物的研究近况。通过对这些研究近况的说明,使人们对耐盐植物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去利用它们改良盐碱地以及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杨美娟,杨德奎,李法曾[7](2009)在《中亚滨藜盐囊泡对NaCl胁迫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 Iljin)盐囊泡的适应性结构。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内盐囊泡随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多,盐囊泡的泡状细胞体积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处理使盐囊泡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多呈圆形或卵圆形,不同于对照中的肾形。但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盐囊泡的发育过程没有明显的改变。

薛艳林,薛春放,白春生,玉柱,许庆方,单战,孙杰[8](2008)在《糖类对苜蓿叶蛋白中SOD的冻干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海藻糖(0.1%,0.2%,0.3%)、蔗糖(0.1%,0.2%,0.3%)、乳糖(0.1%,0.2%,0.3%)和蔗糖+乳糖(0.1%+0.2%,0.15%+0.15%,0.2%+0.1%)对苜蓿叶蛋白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及苜蓿(Medicago sativaL.)叶蛋白的化学成分,探讨适合的冻干保护剂。结果表明:糖类冻干保护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苜蓿叶蛋白中SOD活性具有保护作用,其中海藻糖处理(0.1%、0.2%和0.3%)、0.1%和0.2%乳糖处理、混合糖处理SOD活性保存率均显着高于对照(P<0.05),其中0.3%海藻糖处理和1∶1比例的蔗糖和乳糖组合处理保护效果最好;0.3%蔗糖和0.3%乳糖处理对SOD未起到保护作用。苜蓿叶蛋白中富含蛋白质,而且各种氨基酸种类齐全,组成比例较为平衡,其中赖氨酸含量比较丰富。

杨隽娴[9](2008)在《潮间带植物生境药用微生物的获得与鉴定》文中研究表明近海潮间带植物生境生存着大量至今尚未认识的新种属微生物,是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海洋微生物种群,具有开发新药的巨大潜力。本文对南北方近海潮间带盐生植物生境中的微生物资源进行了系统研究。采集了南海海域23种红树植物及渤海海域8种盐生植物的叶、茎、树皮、根等不同部位及其根际土壤样品,通过加入诱导剂、保护剂、抑制剂、模仿野生生境、改善营养成分等方法,对真菌与放线菌的分离方法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分离方法,该方法比传统分离方法分离得到的真菌与放线菌数量分别提高了40%和100%。共分离得到微生物1249株,包括真菌632株,细菌242株,放线菌375株。对分离得到的部分菌株进行了抗菌、抗肿瘤及杀虫活性测试,研究了不同植物种类及不同微生物类型活性菌株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细菌菌株中,具有抗菌或杀虫活性的菌株比例较大,红树附生、内生真菌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比例较高,不同红树植物树种及同一植物不同部位对微生物活性菌株的数量及类型影响较大,从红树植物老鼠簕附生菌中筛选出3株兼有抗菌、抗肿瘤及杀虫活性的菌株,显示了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通过对有活性微生物菌株的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对部分药用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显示,近海潮间带环境中,有活性的真菌大多集中在丛梗孢科的青霉属(Penicillium sp.),占真菌总数的27%,其次是曲霉属(Aspergillus sp.)及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 sp.),均占真菌总数的15%。活性细菌以革兰氏阳性菌居多,大多属于芽孢杆菌(Bacillus sp.)和弧菌(Vibrio sp.),分别为55%和18%,研究结果为药用微生物资源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杨美娟,杨德奎,李法曾[10](2007)在《NaCl对中亚滨藜根的影响》文中认为通过光学显微镜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中亚滨藜根的解剖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根的横切面积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导管的数目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增多,而导管口径随NaCl浓度升高而减小;根中含有结晶细胞;特别是根中存在异常次生结构的现象,对于中亚滨藜适应干旱、盐胁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盐生植物中亚滨藜叶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生植物中亚滨藜叶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盐生植物修复盐碱地应用及资源化利用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耐盐植物资源
2 植物耐盐性评价
3 耐盐植物修复盐碱土壤的应用
    3.1 沿海滩涂盐碱地改良
    3.2 内陆盐碱地改良
4 盐生植物资源化利用途径与产业链延伸
    4.1 功能性成分提取
    4.2 药用盐生植物的开发
    4.3 油料系列原料开发
    4.4 生物炭原料开发
    4.5 优质饲料来源
5 结语

(2)四翅滨藜蛋白激酶、转录因子和抗氧化系统响应盐处理的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2.1.1 盐胁迫下植物体内蛋白激酶与抗逆信号转导
        2.1.2 转录因子在植物响应盐胁迫中的作用
        2.1.3 抗氧化系统与植物耐盐性
    2.2 滨藜属植物研究现状
        2.2.1 滨藜属植物简介
        2.2.2 滨藜属植物对逆境环境的响应
第三章 四翅滨藜响应盐胁迫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处理
        3.1.3 转录组测序
        3.1.4 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3.2.2 蛋白激酶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3.2.3 转录因子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3.2.4 抗氧化系统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3.2.5 差异基因表达的qPCR验证
    3.3 讨论
        3.3.1 蛋白激酶在四翅滨藜适应盐渍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3.3.2 转录因子参与调控四翅滨藜对盐处理的响应
        3.3.3 抗氧化系统有助于减轻盐处理对四翅滨藜的伤害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疆藜科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藜科植物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1.4 数量分类学研究进展
    1.5 猪毛菜属的分组历史和分歧
    1.6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藜科植物分类系统的研究
    2.1 藜科植物的特征
    2.2 藜科的研究历史
    2.3 藜科的系统发育及分类系统
        2.3.1 藜科的系统发育
        2.3.2 藜科的分类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藜科植物的数量分类学研究
    3.1 研究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2 研究方法
        3.2.1 形状的选取及编码
        3.2.2 数据处理及计算方法
        3.2.3 聚类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聚类结果分析
        3.3.2 主成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藜科植物资源及其保护利用
    4.1 藜科植物资源
        4.1.1 新疆藜科植物的分布特征
        4.1.2 新疆藜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4.2 藜科植物资源的保护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确定族的系统位置
        5.1.2 编制分属检索表
        5.1.3 数量分类学研究
    5.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新疆藜科植物名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中亚滨藜叶对NaCl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的培养
    1.2 NaCl溶液的处理
    1.3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叶表皮细胞、角质膜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叶片气孔特征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叶脉的影响
    2.4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叶整体特征及同化组织的影响
3 讨 论

(5)盐生植物对黄河三角洲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1.1.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1.1.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1.2 土壤DNA 提取及纯化
        1.2.1 土壤DNA 提取方法
        1.2.2 土壤DNA 纯化方法
        1.2.3 商业产品
        1.2.4 总结
    1.3 黄河三角洲概况
        1.3.1 地理位置
        1.3.2 气候特征
        1.3.3 地质特征
        1.3.4 主要植物类型
    1.4 盐生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
        1.4.1 盐生植物概述
        1.4.2 土壤盐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和技术路线
        1.5.1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盐碱地土壤总DNA 提取和纯化方法的确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2.2.2 实验试剂和实验设备
        2.2.3 土壤样品总DNA 提取
        2.2.4 DNA 的定量和纯度检测
        2.2.5 DNA 的纯化
        2.2.6 16S rDNA 扩增
        2.2.7 土壤DNA 的提取效率
    2.3 结果
        2.3.1 土壤样品总DNA 的提取方法评估
        2.3.2 DNA 的纯化方法
    2.4 讨论
        2.4.1 提取方法
        2.4.2 纯化方法
        2.4.3 注意事项
    2.5 结论
第3章 一种快速提取多种不同类型样品DNA 的方法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3.2.2 实验试剂和实验设备
        3.2.3 样品总DNA 提取方法——改良微波法
        3.2.4 DNA 的定量和纯度检测
        3.2.5 改良微波法对三大微生物基因组的提取研究
        3.2.6 16S rDNA 扩增
        3.2.7 真核生物PCR 扩增
        3.2.8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
        3.2.9 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RAPD)
    3.3 结果
        3.3.1 各样品总DNA 的电泳检测
        3.3.2 DNA 纯度测定
        3.3.3 PCR 扩增
        3.3.4 三大微生物DNA 的提取
        3.3.5 多样性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盐生植物对黄河三角洲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
        4.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4.3.2 五种盐生植物根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
        4.3.3 群落聚类
        4.3.4 各生理类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盐生植物对黄河三角洲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5.2.2 实验试剂和实验设备
        5.2.3 样品总DNA 提取方法——改良微波法
        5.2.4 DNA 的定量和纯度检测
        5.2.5 16S rDNA 扩增
        5.2.6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
        5.2.7 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RAPD)
        5.2.8 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多样性的测定及分析方法
    5.3 结果
        5.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5.3.2 土壤DNA 提取及纯化
        5.3.3 RFLP 分析
        5.3.4 RAPD 分析
    5.4 讨论
    5.5 结论
第6章 盐生植物长期种植对黄河三角洲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土壤样品
        6.2.2 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6.3.2 土壤微生物的数量
    6.4 结论
第7章 黄河三角洲土壤微生物区系季节动态的初步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和方法
        7.2.1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7.2.2 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7.3.2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
        7.3.3 土壤微生物主要生理类群的季节动态
    7.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中亚滨藜盐囊泡对NaCl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的培养
    1.2 NaCl溶液的处理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8)糖类对苜蓿叶蛋白中SOD的冻干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料与添加剂
    1.2 苜蓿叶蛋白凝聚物提取
    1.3 试验处理
    1.4 分析项目
        1.4.1 苜蓿叶蛋白化学成分
        1.4.2 苜蓿叶蛋白SOD活性的测定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苜蓿叶蛋白营养成分
    2.2 苜蓿叶蛋白氨基酸组成
    2.3 糖类保护剂对苜蓿叶蛋白中SOD活性冷冻干燥的保护作用
3 讨论与结论

(9)潮间带植物生境药用微生物的获得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近海潮间带植物生境
        1.1 南方红树植物生境
        1.2 北方近海潮间带盐生植物生境
    第二节 近海潮间带盐生植物生境微生物及其活性物质
        2.1 近海潮间带盐生植物生境微生物的特性
        2.2 近海潮间带植物生境微生物的医药用研究
        2.3 近海潮间带植物生境微生物的农药用前景
    第三节 海洋微生物的分离
    第四节 药用微生物菌株的筛选
        4.1 抗菌筛选模型
        4.2 抗肿瘤菌株筛选模型
    第五节 微生物的鉴定
第二章 潮间带植物生境微生物的分离
    第一节 潮间带植物生境真菌分离方法的选择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潮间带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分离方法的选择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潮间带植物生境微生物的分离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小结
第三章 潮间带植物生境微生物的活性测试
    第一节 抗菌活性测试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抗肿瘤活性测试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杀虫活性测试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小结
第四章 潮间带植物生境药用微生物的分类鉴定
    第一节 真菌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和讨论
    第二节 细菌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NaCl对中亚滨藜根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的培养
    1.2 NaCl溶液的处理
    1.3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 论

四、盐生植物中亚滨藜叶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盐生植物修复盐碱地应用及资源化利用途径[J]. 贾燕芳.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01)
  • [2]四翅滨藜蛋白激酶、转录因子和抗氧化系统响应盐处理的转录组分析[D]. 李婵. 兰州大学, 2019(09)
  • [3]新疆藜科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D]. 努尔古丽·阿木提. 新疆大学, 2013(10)
  • [4]中亚滨藜叶对NaCl胁迫的响应[J]. 杨美娟,杨德奎,李法曾.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5]盐生植物对黄河三角洲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范运梁.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 [6]常见的耐盐植物及应用[J]. 马超颖,李小六,石洪凌,陈超,崔学政. 北方园艺, 2010(03)
  • [7]中亚滨藜盐囊泡对NaCl胁迫的响应[J]. 杨美娟,杨德奎,李法曾. 湖北农业科学, 2009(04)
  • [8]糖类对苜蓿叶蛋白中SOD的冻干保护作用[J]. 薛艳林,薛春放,白春生,玉柱,许庆方,单战,孙杰. 草地学报, 2008(05)
  • [9]潮间带植物生境药用微生物的获得与鉴定[D]. 杨隽娴. 青岛科技大学, 2008(05)
  • [10]NaCl对中亚滨藜根的影响[J]. 杨美娟,杨德奎,李法曾.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6)

标签:;  ;  ;  ;  ;  

盐生植物叶蛋白提取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