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80C196MC单片机实现多处理器互连技术

应用80C196MC单片机实现多处理器互连技术

一、80C196MC单片机实现多处理机互联技术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潘琼[1](2013)在《水轮发电机转速功角测量仪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转速和功角是电力系统中关乎电力系统稳定性的两个重要参量,对他们的在线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各大电网的互联以及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在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性的同时,使得运行点更加靠近稳定极限,整个互联系统的安全稳定裕度变小,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规划和运行而言,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和不确定性。因此,电力系统对转速和功角的测量精度和实时性也需要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同时,随着水力发电在整个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水轮机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水轮机自身结构的特点,使得水轮机转速和功角的快速、准确测量较之汽轮机的转速和功角测量有更大的难度,不得不对其进行单独考虑。本文设计研制出了一种能直接测量并实时跟踪、显示水轮机转速和功角的仪器。具体地说,就是提出一种优化的转速、功角测量算法,将算法运用于水轮机功角、转速的直接测量中,并且通过硬件和软件平台将其实现,研制出水轮机转速功角测量仪,并且加以试验验证。本文首先提出了普通转速测量方法的不足,并针对此设计出了两种精确测量转速的方法,即转速测量算法一和转速测量算法二,并且进行计算分析和验证,在理论上证明出这两个算法的优越性。继而,通过本文的分析,转速的准确测量是功角精确测量的基础,故将设计的转速测量算法一和转速测量算法二分别运用于功角的直接测量中去。在此转速功角测量算法的基础上,本文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搭建硬件平台将以上转速、功角的优化算法实现。在本文中,搭建了以单片机及其最小系统为核心,以信号输入模块、开关量输入模块、信号输出模块、开关量输出模块、显示模块等为辅助的硬件平台。在硬件平台的基础上,本文以汇编语言为工具搭建软件平台,对设计出的转速、功角测量算法一和转速、功角测量算法二进行编程,与硬件平台相配合,实现对信号的采集、定时、中断处理,以及对所得数据的做相应的计算,实现转速和功角的实时测量和显示,实现了有较高精确度的功角转速测量仪。最后,本文将设计出的转速功角测量仪,进行动态模拟试验,验证其功角、转速的良好测量性能。

陈喆[2](2007)在《基于实时操作系统的汽油机电子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发动机控制系统复杂度不断增大,使得将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引入发动机电控单元进行开发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技术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发动机电控单元。本文首先分析了车用嵌入式操作系统标准OSEK/VDX,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源码开放的操作系统μC/OS-II。随后分析了μC/OS-II的内核结构,并将其移植到INTEL80C196KC单片机上,完成其调试工作并编写测试程序验证了移植的成功性,为后续的应用程序开发奠定了基础。然后结合课题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此操作系统的发动机电控单元总体设计方案。本文选择了80C196KC作为控制系统的主芯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电控单元的硬件,包括传感器输入调理电路、执行器输出调理电路和基于RS232标准的串口通信电路。在完成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之后,进行了基于操作系统的控制单元应用软件开发。随着实时操作系统的引入,将以往复杂的发动机控制程序进行多任务划分,使得控制软件的维护性和灵活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本文的最后进行了试验台架的搭建,并在此试验台架上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针对开发的控制系统进行了基本喷油脉宽和点火提前角脉谱的初步匹配标定,并进行了发动机性能试验,试验表明本文开发的电控系统达到了预期的开发目标。

毛艳[3](2006)在《10kV铁路贯通/自闭线的智能控制器FTU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铁路管理模式存在种种弊端,已严重制约了铁路运输向高速度、高密度方向发展。铁路供电部门迫切需求一种安全、可靠且能实现铁路沿线开关日常运行监控功能,即遥信、遥测、遥控“三遥”远动功能和管理功能的技术。目前,一种具有上述功能的线路自动化技术已逐步发展成熟,但目前这种技术还没有很好的应用于铁路配电网中。馈线终端单元FTU (Feeder Terminal Unit)作为实现馈线自动化技术的基础控制单元,因此我们有必要研制一种适用于铁路贯通/自闭线的高性能FTU。本文在参考了各种馈线自动化方案后,阐述了自己对铁路贯通/自闭线自动化技术的理解,在比较和参照了国内外同类装置的基础上,设计研制了一种以80C196KC为核心的FTU,通过与变电站监控管理单元STU组成专用的通信网络,实时监测负荷开关的三相电流和零序电流来实现铁路故障区段的定位、隔离和恢复非故障区段的供电,从而克服了过去通过断路器切断故障线路的无通信信道方案造成的出线开关多次重合,对开关、线路设备有冲击等不良后果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FTU应具有的基本功能,包括测量、监控、保护、通信等,在此基础上重点确定了装置的硬件框架结构和软件系统方案。硬件上详细给出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内容,包括模拟信号输入电路、数字信号输入输出电路、看门狗及系统复位电路、通信接口和人机接口等。软件上采用汇编语言编程、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具体划分了系统的任务模块,并根据任务的性质赋予不同的优先级,既满足了铁路配电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又极大地提高了软件系统的灵活性,主要涉及的任务模块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FFT)模块、通信模块等。同时,本装置为提高FTU可靠性还进行了电磁兼容性设计。研制结果表明:本FTU铁路馈线自动化方案在实验室模拟试验条件下证明只要零序电流大于0.1A就能可靠处理并识别单相接地故障的故障段,且相间短路故障能按设定时间和动作电流发跳闸信号,达到非故障区段基本不停电、隔离仅限于故障区段的目标。

张惠群,刘鲁源,卢学英[4](2003)在《80C196MC单片机实现多处理机互联技术应用》文中指出讨论了80C196MC单片机系统多微机互联方案,该系统以单片机为主模块,共享存储器、共享I/O、总线接口及仲裁器构成。重点分析了多处理机及总线接口逻辑的实现。

张惠群,刘鲁源,卢学英[5](2003)在《80C196MC单片机实现多处理机互联技术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讨论了80C196MC单片机系统多微机互联方案,该系统以单片机为主模块,共享存储器、共享I/O、总线接口及仲裁器构成。重点分析了多处理机及总线接口逻辑的实现。

杨宇祥[6](2002)在《基于CAN总线的电力远程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远程监测管理是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关键。本文综述了电力远程监测领域技术现状,总结了现有电力远程监测系统的优点与不足,提出并研制了一种通信距离远、数据传输速度快、监测实时性强、组建方便的基于CAN(控制器局域网)总线的电力远程监测系统,重点论述了集中器的工作原理和CAN总线通信方法。 论文共分5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电力远程监测技术的现状,并以一种常见的电力远程监测系统为例,分析了现有电力远程监测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弊端。 第二章简要介绍了基于CAN总线的电力远程监测系统主站、集中器、采集单元、采集模块和采集终端等各组成部分,介绍了系统的上层星型MODEM通信信道、中层CAN总线通信信道和底层RS-485总线通信信道,对系统的软件平台、通信协议、系统的远程监测功能及该系统的特点进行了概述性的介绍。 第三章分析了以Intel 16位单片机80C196KC为核心的集中器的设计原理,详细介绍集中器的硬、软件设计,给出了实际电路原理图和软件流程图。 第四章介绍了CAN总线节点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测控网络的组建方法,详细论述了增强模式下CAN总线分布式测控网络实现点名和广播通信的原理与方法,深入探讨了CAN控制器SJA1000位定时参数的计算方法,总结了作者在设计CAN总线通信系统的过程中遇到和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五章介绍了基于CAN总线的电力远程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总结了本文工作的不足之处,探讨了电力远程监测技术的三个发展方向。

左文树[7](2000)在《异步电动机综合智能保护装置的研制》文中认为电动机是现代工业的动力源,对其进行可靠有效的保护尤为重要。本文论述了一种先进的(异步)电动机智能保护装置的研制。该保护装置在保护理论上,以检测过电流幅值、零序电流、负序电流等为判据;在故障诊断上,实现了基于实时专家系统的电动机故障诊断;在硬件实现上,以INTEL高档16位单片机80C196MC为核心,外接点阵液晶显示器等外设。其具有中文显示、菜单式操作、数据录波、故障诊断、参数灵活设置、保护功能完善等特点。另外,将一种可靠性高、结构简单、编程方便的现场总线——CAN总线运用于电动机保护,以保护装置为节点,以一台586工业控制机为服务器,形成电动机智能保护网络的基本筐架。这样真正实现了电动机保护的自控、集中监控和智能化自处理的要求。

孙翱[8](2000)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模型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门新兴的理论与技术,信息融合为解决信息时代的信息处理与决策问题提供了先进而可靠的理论与方法。目前,国际上对信息融合的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对其研究刚刚兴起,尚无基于网络环境的成功解决方案。本选题创立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多传感器全源信息融合理论的框架,建立了基于多传感器和网络环境的信息融合模型和实现方法,对于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鉴于信息融合的复杂化和广泛性,本文针对信息融合领域中普遍存在的模糊理论,神经网理论以及两者的融合,基于知识的故障诊断,基于工业现场总线的检测以及与Internet/Intranet的连接,多平台的网络传输等课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概括如下: 1.研究存在大量不完全或不确定信息,或难以用精确数学公式描述的复杂系统建模和处理问题,建立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多传感器全源信息融合理论体系的框架,确立了其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 2.研究多目标模糊优选理论。用模糊集的相对隶属函数描述传感器数据,建立基于相对隶属函数的供电系统模糊优选评价体系,同时引入调节系数的概念。建立电机运行效能评价模型,并对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 3.研究神经网络与模糊理论相融合的方法,并且每个网络节点都赋予明确的物理意义。进行模糊模式识别预报模型和模糊模式识别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的等价性分析。改进模糊模式识别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单纯形算法。建立电机温升的预测分析模型,解决了电机保护的基础问题。研究复杂系统预测的定性量分析问题,提出定性因子网络的概念,提高了系统的预测精度。 4.建立了基于知识的工业设备故障诊断系统框架和方法。提出将目前基于数据处理的设备诊断技术发展为基于知识处理的设备诊断技术,以知识处理技术为基础,在知识的层次上实现符号处理与数值处理的融合,推理过程与算法的融合,知识库与数据库的融合,并提出了集成多步诊断策略的思想。基于因素空间理论,融合所给信息,包括数值的、符号的和语言学的融合操作码,实现对取自所有传感源的不同类型数据信息的可靠处理。建立了基于熵概念的模糊集隶属函数的通用解法。在实例系统中改进了模糊推理机制,并设计了自适应和自学习等功能。 5.建立了基于CAN总线的工业现场数据采集网络系统的硬件结构,并完成了应用软件的设计。本系统在国内较早地运用了高性能的80C196MC 十六位单片机,并应用于高速数据采集领域中的嵌入式控制器,实现了对 设备的状态信息,包括多路模拟量,开关量的采集和处理。在通讯系统中 采用了转发器分层结构,同时运用了指令冗余,数字滤波等软硬件抗干扰 措施,保障了网上数据的可靠而高效的传输,为设备系统运行状态的综合 分析、评价和决策奠定了基础。 6.提出了把工业企业的管理网络和现场总线控制网络融为一体的思 想,将CIMS汇DS系统通信网络一直延伸到生产现场设备这一级,并进行 了两种网络的互联和协议的转换设计。同时,进行了专用网关的设计。实 现了工业现场的微观控制与企业宏观诀策的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现代 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创造性地将 Internet(国际互联网),Intranet(企 业网)和基于现场总线的Inrnet体地控制网相统一,构成一个全球的数 据和控制网络,为未来网络化社会的形成奠定框架和基础。 7.研究了基于Java系统的测控网络通信机制并进行了程序设计。建 立一条基于Socket并和所选资源联接的通讯线路,并利用该网络线路进 行读写资源信息流等操作。使用JDBC编写的Java应用程序Application 和 Java Applet,实现对分布在网络上的不同的数据库进行访问、开发网络 数据库的Web应用、建立能与数据库交互的Web动态网页等功能。研究 了基于输入/输出流和U’RL的网络数据文件访问机制。将网络通信过程 变成了处理标准流对象的过程,实现了从数据文件中读取数据并进行数据 曲线拟合。

王镜刚[9](2004)在《μC/OS-Ⅱ在汽车总成控制器上的移植与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全球石油资源紧张、大气污染严重和电池技术的提高,电动汽车已被世界公认为21世纪汽车工业改造和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十五”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目标定位和技术路线,结合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现状,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应抓住传统汽车向电动汽车过渡的历史机遇,把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作为现阶段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重点和方向,率先完成批量生产,实现产业化,取得突破。2002年,吉林大学混合动力汽车课题组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能源技术领域电动汽车主题/重大专项《解放牌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课题研究开发任务。在混合动力汽车中,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成控制器(HCU)需要通过外设端口和其他电子控制单元(ECU)进行通信。它接收输入信号,然后按照一定的控制策略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处理,最后输出控制信号。本文以该总成控制器为硬件平台,以移植的实时操作系统(RTOS)为软件平台,按照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的控制策略,设计出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软件。HCU的嵌入式微控制器是Intel的16位单片机80C196KC。HCU的输入输出信号主要是模拟量和开关量。HCU主要包括A/D转换电路、D/A转换电路和I/O电路;为了便于HCU与PC机进行通信,设计了串行通信电路;为了满足现代汽车的设计要求,HCU需要通过CAN总线与其他ECU进行CAN通信,设计了CAN通信电路;为了减少外接电磁干扰,选用了两套DC—DC直流隔离电源,提供可靠的电流输出,保证HCU正常工作。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需要使用交叉开发环境。交叉开发环境是指实现、编译、链接和调试应用程序代码的环境。以开发工具和技术咨询为基础的整体解决方案是迫切需要的。在开发过程中,本人选用了伟福E6000/L型仿真器。该仿真器采用主机+POD组合,通过更换不同的POD,可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单片机进行仿真。伟福开发环境是一个包括编辑、搜索、执行、仿真器设置等多种功能的集成开发环境,使用非常方便。在伟福开发环境下,对总成控制器的A/D端口、D/A端口、I/O端口、串口和CAN口进行了调试。本文对调试过程和调试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对CAN通信也进行了相关说明。为了满足实时性的要求,简化编程结构,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采用实时操作系统。本人实现了源码公开的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在16位单片机80C196KC上的移植。μC/OS-II是一个完整的、可移植、可固化、可裁减的占先式多任务内核。为了方便移植,大部分的μC/OS-II代码是用C语言写的,但仍需要用C和汇编语言写一些与处理器相关的代码。单片机80C196KC满足使μC/OS-II正常运行的若干要求。移植μC/OS-II主要是编写OSTaskStkInit()、OSStartHighRdy()、OSCtxSw()、TimerInit()、OSTickISR()和OSIntCtxSw()等几<WP=79>个与处理器相关的函数。另外,还需要定义与编译器相关的数据类型、处理关中断和开中断、规定任务堆栈空间的增长方向、处理任务调度、以及定义对外接口函数等。移植完成后,需要对移植代码进行测试,而这可能是移植中最复杂的一步。根据移植代码本身的特点,可以有步骤的、由简到繁的对移植代码进行测试。如果有些部分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总成控制器通过A/D端口、D/A端口、I/O输入口、I/O输出口、串口和CAN口与外界进行通信,在设计应用软件时也经常涉及到这些端口。如果针对每个端口编写一个接口函数,那么就可以在编写应用软件时调用这些函数来传送数据,那将是非常方便的。另外,如果能够针对具体应用编写并调试一些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高质量的通用函数,将大大简化编程结构,并使程序模块化,这对编码、调试、移植、代码重用等会起到很大作用。因此,本人创建了函数库。根据需要,本文把CAN接口函数单独作为一个函数库,把CAN口以外的接口函数归入一个函数库,另外,还可以把许多有用的函数,比如延时函数、HCU初始化函数等写入函数库。这样就会更加灵活,假如应用软件中不需要CAN通信,就没必要加入CAN接口函数库。接下来,我们对实时操作系统和函数库进行统一测试。在实时操作系统平台上添加多个应用任务,这些任务调用函数库中的函数,并且使用实时操作系统提供的多种管理功能,从而对该实时操作系统和函数库的健壮性进行综合测试。首先构造一个简单的测试程序,检验在加载函数库后μC/OS-II能否正常运行。然后,依次添加各种类型的应用任务,各个任务互不相同,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实时操作系统和函数库进行测试,直到有足够多的应用任务在实时操作系统的调度下仍能够正常运行为止。本人创建了指示灯闪烁任务、串口发送任务、使用邮箱通信的任务、串口接收任务、I/O输入输出任务、CAN口发送任务、CAN口接收任务、A/D转换任务、D/A转换任务等13个任务,加上μC/OS-II内部的空闲任务和统计任务两个任务,一共有15个任务。这些任务拥有不同的优先级,是在μC/OS-II的统一调度下运行的,其中,多数任务都调用了延时函数,有些任务之间还进行了通信,这对μC/OS-II的任务管理、时间管理、中断处理、任务之间的通信等方面都进行了测试。这些任务调用了函数库中的函数,这?

苏玉刚[10](2004)在《汽车AMT的系统设计和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车辆自动变速器及其控制技术和自动巡航控制技术都是智能汽车非常重要的内容,是目前我国智能汽车发展急需解决的核心技术之一。论文选择在我国很有发展前景的集自动巡航控制和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于一体的复合控制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系统研制开发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由六部分内容组成: (1)概括介绍了智能汽车及其先进的控制系统的主要内容、现状和发展方向;介绍了目前智能汽车自动变速器的主要类型、发展过程和特点;阐述了AMT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我国AMT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介绍了自动巡航控制技术及其目前应用现状;阐述了论文研究方向提出的背景、课题的来源和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意义。(2)阐述了作者参与研制开发的AMT控制系统具有的基本功能和设计要求;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主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工作原理,并针对AMT系统设计中的几个关键内容:电子控制单元ECU设计;液压动力源设计;离合器、选换挡及节气门控制单元的设计;AMT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AMT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设计,详细阐述了作者的设计思想和研究成果,独立自主地设计和研制出了与桑塔纳2000型轿车适配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便于国产化的AMT硬件系统。目前整个硬件系统已运行四年多时间、汽车在各种路况下已行驶10万多公里,试验证明所设计的硬件系统不仅满足了整个控制系统的要求,而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性能价格比。(3)阐述了模糊控制和仿人智能控制的基本思想和重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分析了他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概括了模糊控制系统和仿人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并针对模糊控制的不足之处,将仿人智能控制技术与模糊控制相结合,提出了一种仿人智能模糊控制器,给出了该控制器的结构和控制算法。仿真分析和实际应用证明,仿人智能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不需要对象精确的数学模型,且实现比较简单,实时控制效果好。它具有响应速度快、超调小、鲁棒性强等优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4)针对作者研制的电液式节气门执行器的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被控对象的控制技术难点;介绍了电液式节气门执行器的控制系统结构,提出了基于多模态的仿人智能控制器,给出了控制器的结构和控制算法,以及在桑塔纳2000样车上获得的试验测试结果;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液式节气门执行器位置控制系统的性能,又将作者提出的仿人智能模糊控制应用于该系统,给出了基于查表法的仿人智<WP=6>能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单片机实现的控制程序框图。通过实车试验测试结果和几年的实际应用表明,仿人智能模糊控制技术应用于电液式节气门执行器的位置控制系统,可以很好地保证执行器的快速性和平稳性,可以获得较高的位置控制精度,完全能够满足工程应用要求。(5)阐述了AMT车辆自动巡航控制的定义和研究AMT车辆自动巡航智能控制技术的重要意义;详细论述了作者参与研制的AMT车辆自动巡航智能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具有的主要功能;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在自动巡航控制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控制策略及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作者研制的具有巡航控制功能的AMT系统的特点以及作者对智能控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节气门位置控制内环采用仿人智能模糊控制,车速控制外环采用模糊控制的新型双闭环自动巡航智能控制系统。给出了控制系统结构和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实车试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作者提出的双闭环自动巡航智能控制系统,在自动巡航控制过程中,不仅消除了游车现象,而且节气门控制响应快、无抖动现象,巡航控制的各项功能都能实现并达到较高的控制精度。 (6)论文的最后一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介绍了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创新点和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二、80C196MC单片机实现多处理机互联技术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0C196MC单片机实现多处理机互联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水轮发电机转速功角测量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
    1.2 转速测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功角测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的工作
2 水轮发电机转速测量算法
    2.1 传统转速表测速的原理
    2.2 水轮发电机转速测量算法一
    2.3 水轮发电机转速测量算法二
    2.4 三种算法的比较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水轮发电机功角测量算法
    3.1 水轮机功角直接测量算法的原理分析
    3.2 水轮机功角测量的实现难点及解决方法
    3.3 本章小结
4 水轮发电机转速功角测量仪硬件系统
    4.1 硬件平台
    4.2 单片机及其最小系统
    4.3 辅助电路组成及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水轮发电机转速功角测量仪软件系统
    5.1 水轮发电机转速功角测量仪软件系统
    5.2 主程序流程图
    5.3 中断程序流程图
    5.4 显示子程序流程图
    5.5 转速测量算法一子程序流程图
    5.6 转速测量算法二子程序流程图
    5.7 本章小结
6 动模试验结果
    6.1 动模试验说明
    6.2 系统侧输入模块调试
    6.3 转子侧输入模块调试
    6.4 转速、功角测量原理验证
    6.5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和研究工作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实时操作系统的汽油机电子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
    1.2 基于OSEK/VDX 标准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1.3 基于OSEK/VDX 标准的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移植与测试
    2.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简介
    2.2 几种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2.2.1 不可剥夺型内核的多任务操作系统
        2.2.2 可剥夺型内核的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
        2.2.3 使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优点和缺点
    2.3 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 的内核结构
    2.4 ΜC/OS-II 的移植
        2.4.1 编写OS_CPU.H 文件
        2.4.2 编写OS_CPU.C 文件
        2.4.3 编写OS_CPU_A.ASM 文件
    2.5 移植程序的测试
        2.5.1 测试OSTaskStkInit()和OSStartHighRdy()函数
        2.5.2 测试OSCtxSw()函数
        2.5.3 测试OSIntCtxSw()和OSTickISR()函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系统硬件开发
    3.1 发动机电控单元ECU 总体设计
    3.2 发动机电控单元ECU 硬件设计
        3.2.1 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原则
        3.2.2 单片机的选型
        3.2.3 电控单元ECU 电路的设计
    3.3 硬件抗干扰措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4.1 控制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2 控制系统应用程序开发
        4.2.1 任务划分
        4.2.2 任务优先级设计
        4.2.3 通信与同步设计
        4.2.4 具体任务设计
    4.3 底层驱动程序设计
        4.3.1 A/D 转换驱动程序
        4.3.2 串口驱动程序设计
    4.4 抗干扰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动机试验初步研究
    5.1 发动机台架实验方案
    5.2 试验初步研究
        5.2.1 传感器和执行器标定
        5.2.2 发动机性能匹配标定试验
        5.2.3 发动机特性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3)10kV铁路贯通/自闭线的智能控制器FTU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铁路贯通/自闭线自动化技术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1.5 本章小结
2 铁路贯通/自闭线自动化系统
    2.1 铁路贯通/自闭线自动化的系统构成和通信方案
    2.2 采用高性能FTU 进行铁路线路故障的自动监测和定位、隔离
    2.3 本章小结
3 FTU 的工作原理、主要功能和性能要求
    3.1 FTU 的工作原理
    3.2 FTU 的主要功能
    3.3 FTU 的性能要求
4 FTU 硬件系统设计方案
    4.1 80C196 芯片介绍
    4.2 80C196 芯片的仿真软件介绍
    4.3 硬件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框图
    4.4 各功能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FTU 软件系统设计方案
    5.1 软件结构
    5.2 软件模块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FTU 的抗干扰设计和实验结果
    6.1 电磁兼容行设计
    6.2 FTU 的干扰源
    6.3 硬件设计中的抗干扰措施
    6.4 软件设计中的抗干扰措施
    6.5 实验结果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
    7.1 论文研究结果及意义
    7.2 本文工作的不足和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80C196MC单片机实现多处理机互联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系统设计及总线接口逻辑
    2.1 硬件系统
    2.2 系统总线和总线接口逻辑
3 多单片机系统通讯原语的实现
4 结束语

(6)基于CAN总线的电力远程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我国电力远程监测技术的发展历史
    1.3 国内外电力远程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常见的电力远程监测系统及其不足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电力远程监测系统的构成
    2.1 系统的构成
        2.1.1 主站
        2.1.2 集中器
        2.1.3 采集单元
        2.1.4 采集模块
        2.1.5 采集终端
    2.2 系统的信道
        2.2.1 上层星型通信信道
        2.2.2 中层CAN总线通信信道
        2.2.3 底层RS-485总线通信信道
    2.3 系统的软件
        2.3.1 主站软件
        2.3.2 分机软件
    2.4 系统的通信协议
    2.5 系统的功能
        2.5.1 远程监测功能
        2.5.2 电能质量参数实时监测功能
        2.5.3 测量参数分析功能
        2.5.4 曲线显示功能
        2.5.5 报表自动生成功能
        2.5.6 用电管理功能
        2.5.7 其他功能
    2.6 系统的特点
第三章 基于CAN总线的电力远程监测系统的集中器设计
    3.1 80C196KC单片机简介
        3.1.1 80C196KC的总线工作方式和芯片配置寄存器
        3.1.2 80C196KC的存储器空间
        3.1.3 80C196KC的中断系统
        3.1.4 80C196KC的串行口
    3.2 以80C196KC单片机为核心的集中器的构成
        3.2.1 外部存储器扩展电路
        3.2.2 实时时钟电路
        3.2.3 波特率时钟发生器电路
        3.2.4 MODEM通信接口及RS-232C接口电路
        3.2.5 RS-485总线接口电路
        3.2.6 CAN总线接口
        3.2.7 看门狗电路
        3.2.8 译码电路
    3.3 集中器的软件设计
        3.3.1 80C196KC芯片配置字节CCB的设置
        3.3.2 系统监控程序设计
        3.3.3 系统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3.4 集中器的抗干扰设计
第四章 电力远程监测系统的CAN总线通信技术
    4.1 电力远程监测系统CAN总线分布式测控网络设计
        4.1.1 CAN总线节点的电路设计
        4.1.2 CAN总线分布式测控网络的建构方法
    4.2 SJA1000增强模式下验收滤波器的原理
        4.2.1 SJA1000的硬件结构及特点
        4.2.2 SJA1000的增强模式(PeliCAN)
        4.2.3 SJA1000增强模式下验收滤波器的原理
    4.3 电力远程监测系统CAN总线分布式测控网络的通信原理
        4.3.1 CAN总线分布式测控网络的通信方式
        4.3.2 点名及广播通信实现原理
        4.3.3 CAN总线通信系统软件设计
    4.4 CAN控制器位定时参数的确定
        4.4.1 与位定时参数有关的基本概念
        4.4.2 位定时参数的计算规则
        4.4.3 电力远程监测系统CAN总线位定时参数的计算
    4.5 CAN总线通信系统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4.5.1 SJA1000内部接收输入比较器引脚RX1的处理
        4.5.2 光电隔离电路的设计
        4.5.3 SJA1000时钟精度对通信距离的影响
第五章 结束语
    5.1 基于CAN总线的电力远程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
    5.2 本文的工作及其不足
    5.3 电力远程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5.3.1 基于三网合一的电力远程监测系统
        5.3.2 基于电网的电力远程监测系统
        5.3.3 基于移动无线网的电力远程监测系统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读研期间参加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附录B 集中器译码器的CUPL语言源文件

(7)异步电动机综合智能保护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电动机保护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1.2 电动机保护理论的发展
    1.3 我国电动机保护的未来
    1.4 本课题所做工作
第二章 电动机的保护原理
    2.1 电动机保护故障判据
    2.2 各种保护的实现
    2.3 基于专家系统的电动机故障诊断
第三章 模拟通道设计
    3.1 输入通道框图
    3.2 整流滤波电路
    3.3 测温电路
第四章 主控制板硬件设计
    4.1 主控板框架设计
    4.2 80C196MC单片机简介
    4.3 外部存储器扩展
    4.4 显示设计
    4.5 实时时钟模块
第五章 CAN总线网络通讯
    5.1 CAN总线概述
    5.2 CAN控制器、驱动器
    5.3 网络系统构成原理
第六章 系统软件设计
    6.1 PL/M-96语言的特点
    6.2 系统总体流程框图
    6.3 汉字和字符的混合显示
    6.4 A/D转换设计
    6.5 保护模块
    6.6 键盘中断程序设计
    6.7 CAN总线网络通讯程序设计
第七章 系统抗干扰处理
    7.1 抗干扰的措施
    7.2 软件方面的考虑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 谢

(8)基于网络环境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概述
        1.1.1 信息融合技术简介
        1.1.2 多传感器的结构特点
    1.2 信息融合技术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及关键技术
    1.3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简介
        1.4.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4.2 论文达到的目标和采取的技术路线
        1.4.3 论文的组织结构和各章节安排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网络环境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理论体系的建立
    2.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理论的生物学和哲学基础
        2.1.1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理论的生物学基础
        2.1.2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理论的哲学基础
    2.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的模型结构
        2.2.1 信息融合理论的融合层次结构
        2.2.2 信息融合理论的整体结构和应用系统模型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信息融合理论中的模糊评价方法研究
    3.1 模糊理论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3.1.1 模糊理论基础
        3.1.2 对经典模糊理论存在问题的分析
    3.2 基于相对隶属度函数的多目标模糊优选法
        3.2.1 相对隶属度函数的定义和公式
        3.2.2 多目标系统模糊优选模型
    3.3 模糊优选模型应用研究
    3.4 电机运行效能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影响因素分析
        3.4.1 电机运行效能评价模型的建立
        3.4.2 调整系数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3.4.3 权重集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3.4.4 目标零值处理策略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神经网络和模糊理论的融合方法研究
    4.1 神经网络与模糊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框架和发展趋势
        4.1.1 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理论的差别与联系
        4.1.2 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理论的融合研究
    4.2 模糊模式识别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研究
        4.2.1 模糊模式识别神经网络预报模型
        4.2.2 模糊模式识别和模糊模式识别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的等价性分析
    4.3 模糊模式识别神经网络改进的单纯形算法
    4.4 模糊模式识别神经网络在电机温升预测中的应用
        4.4.1 电机温升预测模型的建立
        4.4.2 模型学习与预报结果的分析比较
        4.4.3 定性量的引入
        4.4.4 定性因子网络的引入及分析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知识的诊断推理策略研究与实现
    5.1 基于知识的故障诊断问题概述
        5.1.1 工业设备故障诊断的新课题
        5.1.2 诊断问题的形式化定义
        5.1.3 故障诊断系统分类和诊断策略
    5.2 面向对象的诊断知识表达方法研究
        5.2.1 面向对象的诊断知识表达方法
        5.2.2 复杂系统诊断的层次诊断模型和集成多步诊断策略
        5.2.3 面向对象的诊断过程与推理机制
    5.3 基于网络环境的工业设备故障诊断系统实例
    5.4 基于因素空间理论的诊断知识表示和推理算法实现
        5.4.1 基于因素空间理论的知识表示
        5.4.2 基于因素空间理论的知识表示的算法实现
        5.4.3 综合推理方法
    5.5 故障诊断系统软件结构与自学习机制
        5.5.1 系统软件结构
        5.5.2 自适应和自学习机制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CAN总线的现场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CAN总线结构剖析
        6.1.1 现场总线的概念和特点
        6.1.2 CAN总线的结构特点
    6.2 CAN总线网络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6.2.1 系统总体硬件结构
        6.2.2 CAN网络智能节点的硬件结构
        6.2.3 CAN网络上位机系统的硬件结构
    6.3 CAN总线网络通讯的实现
        6.3.1 CAN控制器
        6.3.2 转发器节点
    6.4 数据采集系统可靠性设计
        6.4.1 CAN节点模块的硬件抗干扰措施
        6.4.2 CAN节点模块的软件抗干扰措施
    6.5 数据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6.5.1 主计算机系统软件设计
        6.5.2 检测节点软件设计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CAN总线协议与高层协议的互联和转换设计
    7.1 现场总线的协议分层结构剖析
        7.1.1 现场总线协议的三层结构
        7.1.2 现场总线协议剖析
    7.2 CAN总线的协议分层结构研究
        7.2.1 CAN总线的分层结构
        7.2.2 CAN总线的通信协议
    7.3 CAN控制总线系统与上层管理网络的连接设计
        7.3.1 互联原理分析
        7.3.2 基于TCP/IP协议的互联方法
        7.3.3 点对多点的通信功能实现
    7.4 专用网关的协议转换设计
        7.4.1 整体设计框架和各模块功能
        7.4.2 寻址问题的解决
        7.4.3 数据帧格式转换问题的解决
    7.5 统一的控制和数据网络结构的实现
        7.5.1 控制网络(Infranet)与Internet和Intranet相统一
        7.5.2 现场总线网络与企业网(Intranet)的互联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八章 基于Java系统的测控数据网络通信机制研究和程序设计
    8.1 基于Socket的Java语言网络通讯机制研究
        8.1.1 Java语言的网络通讯支持机制
        8.1.2 网间网的Socket通讯机制
        8.1.3 基于Java语言的Socket客户端程序设计
        8.1.4 基于Java语言的Socket服务器端程序设计
    8.2 基于JDBC的网络数据库连接研究
        8.2.1 基于JDBC的网络数据库连接的优势
        8.2.2 远程访问数据库的Java客户/服务器程序
    8.3 用Java的URL机制实现网上数据曲线拟合的方法
        8.3.1 Java语言的URL机制和输入/输出流的特点
        8.3.2 从数据文件中读取数据的编程实现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九章 博士论文的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工作结论
        9.1.1 博士论文研究历程回顾
        9.1.2 论文的研究成果,结论和创新性
    9.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本章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学术论文和参加课题情况
学位论文的创新点摘要
致 谢
附录1: 基于CAN总线的电机监测和保护系统部分产品
附录2: 多路数据采集智能节点系统电路图

(9)μC/OS-Ⅱ在汽车总成控制器上的移植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混合动力汽车简介
    1.3 控制器局部网(CAN)简介
    1.4 嵌入式处理器
    1.5 嵌入式系统概述
    1.6 实时系统概述
    1.7 实时操作系统(RTOS)
    1.8 论文的内容和组织
第2章 嵌入式系统硬件平台
    2.1 嵌入式微控制器
    2.2 存储器的扩展
    2.3 A/D转换电路
    2.4 D/A转换电路
    2.5 I/O电路
    2.6 串行通信电路
    2.7 CAN通信电路
    2.8 供电电路
第3章 硬件调试
    3.1 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
    3.2 调试A/D端口
    3.3 调试D/A端口
    3.4 调试I/O输入口
        3.4.1 调试7路I/O输入
        3.4.2 调试外部中断
    3.5 调试I/O输出口
    3.6 调试串口
        3.6.1 串口发送
        3.6.2 串口接收
    3.7 调试CAN口
        3.7.1 安装CANdy
        3.7.2 初始化CAN控制器
        3.7.3 CAN口发送
        3.7.4 CAN口接收
    3.8 其他
第4章 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的移植
    4.1 μC/OS-II的内核结构
    4.2 μC/OS-II在80C196KC上的移植
        4.2.1 OS_CPU.H
        4.2.2 OS_CPU.C
        4.2.3 其他
    4.3 测试移植代码
        4.3.1 确保C编译器、汇编编译器及链接器正常工作
        4.3.2 验证OSTaskStkInit()和OSStartHighRdy()函数
        4.3.3 验证OSCtxSw()函数
        4.3.4 验证OSIntCtxSw()和OSTickISR()函数
第5章 创建函数库
    5.1 I/O输出接口函数
    5.2 I/O输入接口函数
    5.3 D/A接口函数
    5.4 A/D接口函数
    5.5 串行通信接口函数
        5.5.1 串口初始化函数
        5.5.2 串口发送函数
        5.5.3 串口接收函数
    5.6 CAN接口函数
        5.6.1 CAN初始化函数
        5.6.2 CAN发送函数
        5.6.3 CAN接收函数
    5.7 其他函数
        5.7.1 延时函数
        5.7.2 HCU初始化函数
第6章 测试实时操作系统和函数库
    6.1 构造简单测试程序
        6.1.1 main
        6.1.2 起始任务TaskStart
    6.2 添加应用任务
        6.2.1 指示灯闪烁任务
        6.2.2 串口发送任务
        6.2.3 使用邮箱通信的任务
        6.2.4 串口接收任务
        6.2.5 I/O输入输出任务
        6.2.6 CAN口发送任务
        6.2.7 CAN口接收任务
        6.2.8 A/D转换任务
        6.2.9 D/A转换任务
    6.3 对外接口函数
第7章 应用软件设计
    7.1 需求分析
    7.2 总体设计
    7.3 任务设计
    7.4 任务之间的协作
    7.5 编码
    7.6 测试
        7.6.1 单元测试
        7.6.2 系统测试
    7.7 软件固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10)汽车AMT的系统设计和智能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智能汽车
        1.1.2 智能汽车先进的控制系统
        1.1.3 智能汽车先进的控制系统应用现状
        1.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类型、发展过程和特点
        1.2.1 汽车自动变速器及其优点
        1.2.2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类型、发展过程和特点
    1.3 汽车自动巡航控制技术
        1.3.1 自动巡航控制及其优点
        1.3.2 自动巡航控制系统的应用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汽车AMT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2.1 引言
    2.2 AMT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设计要求
    2.3 AMT控制系统的组成
    2.4 ECU单元设计
    2.5 液压动力源设计
    2.6 离合器、选换挡及节气门控制单元的设计
        2.6.1 离合器控制单元设计
        2.6.2 选换挡控制单元设计
        2.6.3 节气门控制单元设计
        2.6.4 高速开关电磁阀的双重PWM控制技术
    2.7 AMT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2.7.1 AMT控制系统主要干扰源及干扰的危害
        2.7.2 干扰的侵入渠道
        2.7.3 AMT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2.8 AMT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设计
        2.8.1 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2.8.2 AMT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2.8.3 AMT控制系统的容错控制技术研究
    2.9 本章小结
3 AMT智能控制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模糊控制基本理论
        3.2.1 模糊控制的定义与基本思想
        3.2.2 模糊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3.2.3 模糊控制器
        3.2.4 模糊控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3.3 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
        3.3.1 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设计
        3.3.2 模糊化设计
        3.3.3 模糊控制规则和控制算法设计
        3.3.4 反模糊化设计
    3.4 模糊控制的缺陷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4.1 模糊控制存在的缺陷
        3.4.2 模糊控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3.5 仿人智能控制基本理论
        3.5.1 仿人智能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
        3.5.2 仿人智能控制的基本原理
        3.5.3 仿人智能控制的基本特点
        3.5.4 基于特征辨识的仿人智能控制器结构
        3.5.5 仿人智能控制基本算法及性能分析
        3.5.6 仿人智能控制器的稳定性监控
    3.6 仿人智能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3.6.1 传统控制中的性能指标及其局限性
        3.6.2 仿人智能控制瞬态性能指标-理想的误差时相轨迹
        3.6.3 仿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基本步骤
    3.7 仿人智能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3.7.1 仿人智能模糊控制器基本结构
        3.7.2 仿人智能积分控制算法
        3.7.3 仿人智能参数自调整算法研究
        3.7.4 仿人智能模糊控制器的仿真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电液式节气门执行器的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电液式节气门执行器的控制系统结构及数学模型分析
        4.2.1 电液式节气门执行器的控制系统结构
        4.2.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分析
    4.3 节气门执行器的PID控制及仿真分析
    4.4 节气门执行器的仿人智能控制
        4.4.1 特征模式集的确定
        4.4.2 控制算法集的建立
        4.4.3 控制规则集
        4.4.4 基于多模态的节气门执行器仿人智能控制
        4.4.5 节气门执行器的仿人智能控制试验结果
    4.5 节气门执行器的仿人智能模糊控制
        4.5.1 节气门执行器的仿人智能模糊控制器设计
        4.5.2 仿人智能模糊控制的单片机实现
        4.5.3 节气门执行器的仿人智能模糊控制试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AMT车辆自动巡航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AMT车辆自动巡航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5.2.1 AMT车辆自动巡航控制系的组成
        5.2.2 AMT车辆自动巡航控制系的基本功能
    5.3 AMT车辆自动巡航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策略研究
        5.3.1 单闭环自动巡航控制系统及控制策略
        5.3.2 双闭环自动巡航控制系统及控制策略
        5.3.3 一种新型双闭环自动巡航智能控制系统
    5.4 AMT车辆自动巡航智能控制系统试验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论文存在的不足和继续研究的方向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 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80C196MC单片机实现多处理机互联技术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轮发电机转速功角测量仪的研制[D]. 潘琼.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 [2]基于实时操作系统的汽油机电子控制系统研究[D]. 陈喆. 吉林大学, 2007(02)
  • [3]10kV铁路贯通/自闭线的智能控制器FTU的研制[D]. 毛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4]80C196MC单片机实现多处理机互联技术应用[J]. 张惠群,刘鲁源,卢学英. 仪器仪表学报, 2003(S2)
  • [5]80C196MC单片机实现多处理机互联技术应用[A]. 张惠群,刘鲁源,卢学英. 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3(总第110期)
  • [6]基于CAN总线的电力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 杨宇祥. 湖南大学, 2002(02)
  • [7]异步电动机综合智能保护装置的研制[D]. 左文树. 大连理工大学, 2000(01)
  • [8]基于网络环境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模型研究[D]. 孙翱. 大连理工大学, 2000(01)
  • [9]μC/OS-Ⅱ在汽车总成控制器上的移植与应用[D]. 王镜刚. 吉林大学, 2004(04)
  • [10]汽车AMT的系统设计和智能控制技术研究[D]. 苏玉刚. 重庆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应用80C196MC单片机实现多处理器互连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