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权”时期的东北奴隶制教育看日本的侵略野心

从“日权”时期的东北奴隶制教育看日本的侵略野心

一、从“日满时期”东北地区的奴化教育看日本的侵略野心(论文文献综述)

刘经纬,崔捷明[1](2022)在《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文化殖民探析》文中提出在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通过扶植的伪满政权,大肆地对东北地区实行文化殖民,利用政权的力量充分美化和掩盖殖民事实,宣传殖民奴化思想,妄想使东北人民成为拥护伪满政权的顺民。日伪政府所进行的文化殖民行动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即教育、宣传、文艺。在教育方面大肆灌输军国和民族分裂思想,改变东北学制,普及日语;在宣传方面充分管控新闻舆论、出版机构、广播内容;在文艺方面改造中国传统戏剧,以殖民电影美化黑暗统治,以殖民文学塑造顺民典范。无论是教育、宣传、文艺哪一种文化殖民手段,其目的都在于扭曲历史,美化侵略,奴化东北人民,对东北人民进行错误价值观的灌输,使其成为彻底的"良民"。

吴家泰[2](2021)在《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中学殖民教育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石晨曦[3](2021)在《文化殖民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的神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文化殖民,简言之是指侵略者以文化手段对占领地区的人民进行奴役、洗脑、侵略的过程。其结果是想要创造出一种符合侵略者意图的新型文化,亦即“殖民文化”。近代以来,伴随日本的海外扩张,作为日本传统宗教的神道教逐渐向海外流播。流播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是日本在占领地区强行置地建立神社,以至于大量海外神社应运而生。这些海外神社,是日本侵略者在文化殖民过程中留下的物证,也是“殖民文化”的符号。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接手关东州,并于1905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首个海外神社——安东神社。以此为发端,日本开启了在中国东北地区建造神社的侵略史。毫无疑问,日本殖民者在中国东北的神社创建行为是一种与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同步的文化侵略行为,它贯穿于日本对华侵略的全过程,成为日本侵略者的“精神输出”的道具。本论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时期的神社创建活动,进行全面考察和重点论述。在宏观层面,运用史料分析法对日本神道和神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全面考察。同时,对国内外先行研究中有关海外神社以及日本在东北地区所建神社的相关数据和具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考证。此外,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将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神社所处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以直观的形式加以呈现。在微观层面,以日本殖民统治中国东北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为前提,从日本关东军的“满洲布教”入手,探讨“军队神社”“试点神社”“满铁神社”“开拓神社”“国家神社”等五类神社的实态。在此基础上,对日本殖民统治东北时期的神社创建活动所呈现的特点及影响进行评价。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日本创建大量的海外神社,是日本国家宗教——国家神道布教海外的实践。与日本所实施的直接军事统治和政治统治相比,海外神社的侵略性更加隐蔽。这成为日本文化殖民过程的主要特征。海外神社可以寄托军人的思乡之情,也可以成为社会控制和社会稳定的调节器,也可以是民族凝聚力的凝结剂。神社作为国家神道的代言人,从本质上脱离了作为宗教思想传播的社会性文化场所,而转变为特异时空下被政治化的思想强制牢笼。最终,海外神社成为“殖民文化”的符号。

秦玉霞[4](2021)在《伪满时期日本第一次武装移民“弥荣村”实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直接促成了日本“满洲移民”计划的进一步发酵。其中,第一次武装移民作为在日本移民侵略东北史上一次转折性的移民活动,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本文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分四部分对其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在梳理事变前试验移民的基础上,总结出日本前期移民活动失败主要是缺乏政府重视和资金支持、经验不足等因素所致。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从“满洲”战略价值出发,试图通过转移人口解决国内危机,同时,将大量移民部署在“满洲”作为后备军,在构筑抵御苏联防线的同时维护占领区局势,充分体现了其“武装”色彩。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第一次武装移民团入侵及建立“弥荣村”的完整经过。日本帝国主义经过对目标地的专业化调查,选择抗日武装活跃且资源丰富的“弥荣村”作为入侵地。为从根本上确保侵略计划顺利实施,日本移民机构在招募、训练及任务分配等方面制定了严格标准。全员入殖后,移民团在中国农村组建了日本化的“弥荣村公所”和“弥荣村共励组合”,两者相互配合,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社会运转体系,并在稳定后招募家属共同入殖。第三部分具体梳理了移民团在“弥荣村”的生活实态。为达永久占领的目的,除一般军事职能外,移民团还通过寓兵于农的形式大肆经营农业,并从中衍生出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此外,移民团还建立起保证社会运转的交通通信网、住房、医院、学校以及日本神社等,从中可以看出,第一次武装移民团所建立的“弥荣村”完全是日本农村的缩影。第四部分总结归纳了第一次武装移民的特点及结果。作为武装移民,拥有明显的侵略性和军事性。另外,作为九一八事变后首次移民,也具有浓厚的试验性、不成熟性和矛盾性。移民团的种种侵略行径给中国民众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同时,由于自身严重的殖民色彩,导致“屯垦病”、退团及“排斥干部运动”相继爆发,给部分参与者造成了反噬。第一次武装移民作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侵华的产物,更是罪恶战争的产物,而“弥荣村”只是其中一隅。从其结果可以看出,任何以破坏和平为代价的移民行为最终只能伤人伤己。

韩肖麟[5](2021)在《伪满建国初期的宣教研究 ——以《盛京时报》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伪满洲国作为日本殖民侵略我国东北地区后建立的傀儡国家,其本质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表面扶植溥仪等人执政,实际是贯彻日本的殖民政策,施行殖民压迫和殖民掠夺。本文以当时东北地区影响最大的华文报纸《盛京时报》为原材料,比较全面的梳理了伪满建国初期(1932.3-1934.2)的文化宣教内容,考察了其宣教机构设立、宣教内容侧重、概括了其宣教的特点,揭示了其宣传教育的本质。表述了自己对伪满建国初期宣教的认识与评价。同时,本文也对《盛京时报》的立场变化和该报报道的史料价值作出了自己的分析。

张古悦[6](2021)在《辽宁地区朝鲜人沿革及中日各方政策研究(1910-1948)》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与朝鲜半岛隔江相望,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联系。作为跨境民族,朝鲜人民既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及反动政权的统治下遭遇过压迫与屈辱,也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保卫中国领土完整,为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辽宁地区作为东三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亦是东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之一,许多朝鲜人在此地定居生活,同时辽宁地区也是东三省的政治枢纽,为各类朝鲜人团体提供了活动空间。目前关于国内朝鲜人的研究成果仍然以吉林、延边地区为主,而以辽宁地区为研究范围的学术成果仍然较少。本文利用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图书馆、沈阳市档案馆、韩国历史数据中心、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以及新宾、本溪、抚顺等辽宁省地方图书馆所藏朝鲜人原始档案、新闻报纸、各类着作等资料,将民族史与地区史相结合,阐述辽宁地区朝鲜民族的形成发展史。此外,本文以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至1948年辽宁解放为时间范围,以当代辽宁省行政区划为地理界线。从宏观角度考察清政府、奉系军阀政府、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及伪满洲国、国民党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对辽宁地区朝鲜人政策。并寻找其政策实施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的影响,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辽宁地区朝鲜人最终获得解放的过程。本文还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口变化、地域分布、职业收入、教育程度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整理,力求从微观角度对朝鲜人在辽宁地区的社会生活情况进行叙述,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历史进行补充。第一章主要内容为1910年以前,由于朝鲜王朝的封建统治、日本在朝鲜半岛殖民统治的压迫以及连年的自然灾害,导致朝鲜人小规模迁往辽宁地区进行生产生活的过程。因长期受到朝鲜王朝的剥削,朝鲜半岛特别是北部地区的朝鲜人生活状态极为恶劣,为了维持生计,朝鲜人开始越境进入辽宁地区进行农业活动。在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侵占了朝鲜半岛,通过“土地调查事业”为代表的殖民经济体系掠夺了大量土地,导致更多的朝鲜人迁往辽宁地区。由于清朝政府无法阻止移民越境,开始实施吸纳朝鲜人入籍的政策,同时颁布“剃发易服令”并通过扶持中国地主加强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管理。而日本当局为实现其侵略扩张阴谋,利用领事馆与日本农业资本向辽宁地区进行渗透,使朝鲜人的生活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第二章主要考察了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至1919年三一运动前,大批朝鲜人因政治与经济因素迁往辽宁地区后,清政府、民国官宪、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围绕朝鲜人实施的不同政策对朝鲜人的政治、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影响。由于大量朝鲜人的到来,令辽宁地区呈现出多样的民族关系,但相继而来的日本干涉问题也令清政府颇为头痛。因此,辽宁地区的清朝官宪制定了“清源截流”的方针政策,吸引朝鲜人入籍的同时对即将入境的朝鲜人进行限制。其政策精神一直延续至1915年《南满东蒙条约》的签订。在《南满东蒙条约》签订后,日本利用朝鲜人“日本臣民”身份对中国内政进行干涉。因此,民国初期的辽宁官宪为减少外交交涉,不得不将政策转变为以“监视控制”为主。在政策逐渐严格的影响下,一部分朝鲜人开始向吉林地区转移。辽宁地区的朝鲜人中绝大部分为贫苦的农民,而即使进入城市,其收入仍处于社会底层。因此,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在辽宁各地设立朝鲜人会,以提供经济援助为幌子笼络朝鲜人.同时,还设立朝鲜人学校,以“朝鲜教育令”为基础,向朝鲜人子弟传达效忠天皇的腐朽观念,对朝鲜人的文化教育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第三章主要阐述了1919年三一运动后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奉系军阀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当局针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实施的政策以及对朝鲜人生活的影响。三一运动将东北朝鲜人反日运动推向高潮,辽宁地区的朝鲜人开始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打击日本军警。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朝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斗争。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为防止反日运动影响,除在经济上继续支持朝鲜人会外,还组建亲日朝鲜人武装团体,对朝鲜人反日运动进行镇压,以达成控制朝鲜人的根本目的。日本帝国主义当局还以“保护”朝鲜人为借口横行于辽宁地区,导致奉天当局认定朝鲜人是引起内政、外交困境的主要原因。1925年中、日签署《三矢协定》后,奉天当局对朝鲜人采取了排斥驱逐政策,《田中奏折》的出现更是激化了民族矛盾,令辽宁地区一部分当地百姓加入到排斥朝鲜人的行列。排斥驱逐政策的实施不仅使辽宁地区朝鲜人口数量逐年下降,也使朝鲜人的经济生活状况更为恶劣。同时,奉系军阀政府为了抵御日本的教育侵略,以强制手段关闭所有朝鲜人学校,命令辽宁各地朝鲜人子弟进入中国人学校。日本背景的教育机构却借机在日本势力的庇护下发展壮大,向更多的朝鲜人子弟灌输“亲日”思想,对朝鲜人的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第四章的主要内容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与伪满洲国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实施的奴役与经济掠夺政策,使朝鲜人的经济、社会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的侵略引发了辽宁地区朝鲜人的两次避难潮,为解决难民问题,日本当局将朝鲜人集中于“安全农村”与“集团部落”之中,以安置为名对朝鲜人进行监视管制,并利用其进行农业种植能力以方便经济掠夺。同时,日伪政权还对朝鲜人移民实施“放任”政策,并刻意提高民族等级笼络朝鲜人,引起严重的民族矛盾。此后,日伪当局为缓解日本国内就业压力,以“新规入殖”政策代替“放任政策”,使辽宁地区朝鲜人成为日本农业殖民者的“廉价劳动力”。在日本帝国主义当局的鼓惑下,东北沦陷时期的辽宁地区朝鲜人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粮食产量也在逐年上升,然而朝鲜人却在日伪政权的盘剥下生活极为艰苦。在日伪政权灭亡前,为增加粮食产量,日伪当局在不切实际的增加移民数量、种植面积与产量目标的同时,还对中、朝人民进行了疯狂的经济掠夺,特别是“粮谷出荷”政策,强制掠夺了中国以及朝鲜农民的农作物及口粮,在辽宁城乡地区均造成了巨大的粮食恐慌,导致辽宁地区中朝百姓生活在贫困交加的境遇之中。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当局的侵略与经济掠夺,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辽宁地区的中、朝人民不论派别纷纷加入抗日斗争之中,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第五章主要阐述了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与国民党的掠夺政策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生活的影响。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令朝鲜义勇军挺进东北,辽宁地区的朝鲜人共产党员们也迅速行动,在保护当地朝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同时,号召朝鲜青年加入革命队伍。在国民党占领时期,辽宁地区朝鲜人积极进行游击战争以保卫革命果实,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土改政策”令饱受欺凌的辽宁地区朝鲜人真正获得了自由与解放,而广大朝鲜人民也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以不同的方式支援前线,为辽宁地区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中国共产党对朝鲜民族的平等政策与土地政策相比,国民党政府进入辽宁地区后却以清算为借口对朝鲜人资产进行掠夺,导致许多朝鲜农民丧失土地,而城市内朝鲜人也纷纷失业,大量的朝鲜人又一次沦为难民,其中一部分不得不返回朝鲜半岛或进入解放区,导致辽宁地区的朝鲜人口数量急速下降。而国民党政府为减少难民带来的经济压力,制定了朝鲜人遣送计划,但遣送行动只进行了一次便宣告搁浅。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韩侨事务处开始敦促朝鲜人进行农业耕种以补充军粮,但绝大多数朝鲜人因之前的经济掠夺早已无力从事农业活动,甚至许多朝鲜农民沦为难民,流落街头,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滞留于辽宁地区,直至辽宁解放才重获希望。纵观1910年至1948年朝鲜人迁移至辽宁地区的历史,在日本吞并朝鲜后,朝鲜人怀着寻求容身之所的希望前往辽宁地区,利用熟练的农业技术,在一片荒芜之中开拓出万亩良田。而日本当局不仅对朝鲜人实施“统制利用”政策以干涉中国内政与经济掠夺,还以民族挑拨政策令其受到奉天当局的排斥,在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垮台后,其贻害还导致朝鲜人遭受国民党政府的劫掠。辽宁地区朝鲜人屡屡遭到封建地主、军阀集团与帝国主义的迫害,陷入流离失所的痛苦之中。但即使如此,朝鲜人民仍未放弃民族解放的希望,不仅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民族主义反日团体,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中国人民携手共同对抗封建地主、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与国民党反动政权,为辽宁地区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最终成为了光荣的中华民族一员。辽宁地区朝鲜人的历史既是一段开拓、建设新家园的移民史,也是一段在歧视与压迫政策下充满艰辛与苦难的血泪史,更是一段通过坚韧建设与顽强奋斗,最终融入中华民族的光荣历程。

丁明秀[7](2020)在《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这个时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杂志作为研究的史料依据。在全面搜集散落于东北各大报纸副刊与杂志中的有关沦陷区儿童文学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梳理,深入解读,力图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同时,以东北殖民语境为背景,利用全方位的视角,通过对儿童文学的类型、主题、艺术表现及儿童文学作家、理论批评等多方面的考察,形成对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发展状况的整体建构。纵向上,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放置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历程中,横向上,与同时期其他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进行对比。以期可以在宏观层面了解、把握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而探求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儿童文学的存在形态。揭示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创作者受制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选择,归纳概括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第一部分梳理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二是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第二部分具体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殖民语境是沦陷时期东北儿童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通过对统治机构、文化政策、教育措施和文学阵地的分析,明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存语境。第三部分划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类型。以报纸《泰东日报》的儿童副刊《儿童专刊》《儿童周刊》《少年》等(1931—1945)、《大同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儿童与学生》等(1933—1942)、《盛京时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周刊》等(1933—1942)、《国际协报》的儿童副刊《儿童》等(1934—1936)及杂志《满洲学童》(1936.10—1945.3)、《新满洲》(1939.1—1945.4)、《新青年》(1935.10—1942.6)、《麒麟》(1941.6—1945.1)等作为切入口,梳理、评析东北沦陷时期的童谣、儿童诗,童话,儿童小说,儿童剧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以期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面貌。第四部分考察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群体。通过对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成就突出的作家杨慈灯,郑毓钧、未名等有影响的作家及站在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创作情况的考察,致力于展现儿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同时探究作家创作思想的转变和由此引起的作品主题转型,并阐释其中的文化意义。第五部分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多样主题与艺术特色。在殖民统治之下,儿童文学主题表现出反抗、潜隐反抗与迎合三种倾向,每种主题倾向中都包含着复杂、多样的表达方式,而且这三种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互相渗透和流变的特征。第六部分是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通过对东北沦陷时期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呈现的特征分析,勾勒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东北沦陷区这个特殊时空使得儿童文学既遭到殖民统治的束缚,也使其在政策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文化殖民主义的二律悖反性使得东北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王盈琪[8](2020)在《东北解放区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立足于学术界对于文化概念的界定,同时将其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从狭义文化的角度对东北解放区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从文化结构角度分析,本文在文化的具体分类上采取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标准。具体而言,包括东北解放区的现代科学技术、军事工业、卫生医疗、政治制度文化、军事制度文化以及艺术、音乐、戏剧、文学、新闻出版以及教育等文化现象。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分析了东北解放区文化形成及发展的理论基础,继而总结了东北解放区文化形成及发展的背景,为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本文重点阐述了东北解放区文化的内容,在史实梳理的基础之上进行归纳。最后论述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特征、作用与经验,得出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对于新时代文化的重要启示,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作用,真正发挥“以史为鉴”的作用。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东北解放区文化进行深入阐释:第一部分,绪论,包括对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综述及创新点等方面的阐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的概念界定、选题的意义与价值,对东北解放区文化的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现状的分析,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基础。第二部分,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东北解放区文化形成及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对文化提出了基本的观点。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文化发展始终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文化,提出了比较完善的文化观点。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对于本文的文化指导意义。第三部分,主要对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背景进行了论述,分别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现实基础三个方面展开。东北解放区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日本殖民者对东北地区的奴化教育以及光复前后东北人民的正统思想是东北解放区文化形成及发展重要的历史背景。另外,东北解放战争的进程以及东北解放区同时进行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等是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第四部分,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分类标准,对东北解放区文化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东北解放区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军事工业以及卫生医疗的发展。东北解放区的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文化和军事制度文化。东北解放区的精神文化包括创作出的丰富多样的文艺作品,新闻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等方面。第五部分,总结了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特征、作用与启示。爱国性是东北解放区文化的最重要的特征,同时体现了地域性、多样性以及时效性。随着东北解放区的文化的发展,彰显了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得以塑造,同时促进了东北解放区军事实力、经济建设、红色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社会进步。纵观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能够得到基本的启示,文化发展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经济和政治建设服务,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必须要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综上所述,东北解放区的文化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主,一切为人民服务,代表了无产阶级文化发展的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文化与旧社会文化工作的本质区别。东北解放区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必将对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刘洋[9](2020)在《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文坛研究》文中指出伪满洲国文学研究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长足的进展,这种趋势在中国和日本学界尤其明显。作为一个复杂交叉的研究视域,无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殖民统治者面目自居的日本,还是作为遭受日本帝国侵略,深陷苦难的中国,在对这段文学历史的回顾与审视时,都会面临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以及中日学者基于不同立场、史观所形成的显着分歧。其中,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研究作为伪满洲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与影响,可以管窥当时的历史原貌,全面客观地展示日本帝国主义文化殖民、思想殖民的罪恶行径与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不屈不挠,以笔为剑的不朽抗争。本文旨在以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中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呈现出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历史原貌,梳理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发展轨迹和特点,重点关注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文人群体,从而加深对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特点的理性认知,为学界剖析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提供另一个研究视角。对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研究,以哈尔滨文坛的历史流变为经,以作家群体的演变、重心的转移、文学杂志、文学社团和流亡关内的活动及文坛多元化构成为纬,深入挖掘了哈尔文坛和这一时代的关联,呈现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哈尔滨的文化殖民统治的研究视角。通过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作家作品原创意蕴的挖掘,详细地厘清这段时期的文学发展脉络,对以往的伪满时期相关文学研究进行补充,完善整个伪满洲国文学的研究体系。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缘起、研究内容、研究背景和问题、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等。本论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从伪满洲国初期的哈尔滨文坛的历史背景入手,以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左翼作家群体的生成背景,对代表了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主要成就的左翼爱国作家们,单独列出并加以评述,并概括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侵略与反侵略的文坛较量模式的特点。第二章论述了卢沟桥事变后日伪当局对哈尔滨实施的高压文化政策下,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文学存在方式,展现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抗联文艺活动的特色,在本章的后半部分,阐述了形成于1939年秋天的哈尔滨“大北风”作家群的文学活动与影响,并对这一时期依然继续战斗在哈尔滨文坛的关沫南、陈堤两位文学斗士的文学作品和创作生存方式加以论述。最后对伪满洲国初期在哈尔滨地区创办的一家私营地域性报纸《国际协报》的创刊背景、办报宗旨及历史价值进行综述。第三章论述了伪满洲国后期哈尔滨文坛实景,即从日伪当局公然把沦陷区文学殖民地化的这一政策层面探究日本帝国主义文化殖民政策的残酷性,以萧红小说创作为主线,对这一时期流亡至关内的哈尔滨作家群的文学创作活动加以概述。这一阶段哈尔滨流亡作家群体有其独特鲜明的文学理念,清晰可辨,但与此同时他们流亡异乡的心态也非常之复杂,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方式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转变。第四章以日系文学和俄侨文学为主概述了伪满洲国时期多元化的哈尔滨文坛,日系文学方面首先以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颇具代表性的日文杂志《北窗》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这一日文文学杂志的真实面貌及殖民文学倾向,并对杂志《北窗》的主编竹内正一和伪满时期日本女性作家牛岛春子的文学传作进行了专题研讨。俄侨文学也是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探讨了其成因与发展,对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上颇具代表性的作家拜阔夫及其文学作品进行了阐述,并对这一时期哈尔滨俄侨杂志中极具人气,最受哈尔滨俄侨欢迎的杂志《边界》做了深入研究。结论部分结合伪满洲国文学的特殊性对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进行梳理总结,从现实意义的角度上来看,对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的还原这一时代的历史真相,全方位地揭示伪满洲国时期东北沦为殖民地的全貌,对日本帝国主义美化侵略、否定侵略的种种谬论予以驳斥。

聂长玉[10](2020)在《日本侵略中国南满和东满政策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日俄战争结束到“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起侵略机构,分别利用在南满地区的“四头政治”和东满地区的“间岛总领事馆”对东北地区进行侵略扩张。日本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接管俄国的旅大等地特权,在南满地区开始殖民统治,但南满地区无法满足日本的野心,在日本认识到东满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重要性后,将南满地区作为侵略东北的正门,将东满地区作为后门,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侵略政策。日本侵略南满和东满的政策背景具有相似性,二者的共同点都在于,在中国东北地区军事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日本从俄国争夺中国东北的主权,占据远东重要战略地位,不同点在于日本通过《朴茨茅斯条约》取得在南满地区铁路权,从而建立“四头政治”统治,日本在东满地区因涉及“间岛”归属问题和朝鲜人法律地位问题,从而建立“间岛总领事馆”对朝鲜人进行统制与利用。日本为侵略东北在两地实行移民政策,两地移民政策相似点主要表现在:都是日本缓解国内社会矛盾和经济矛盾的需要,进而为侵略中国领土实行的配套手段,不同点体现为:在南满地区利主要推行日本移民,在东满地区则利用朝鲜国内的流民,将破产农民迁移到东北地区,从而利用朝鲜人争夺土地所有权。日本在南满和东满地区实施经济侵略政策,其目的都在于日本为转嫁国内危机,扩大对满洲的土地范围,从而加强对东北的控制,将东北变为日本农业和重工业生产的后方,不同点在于在南满地区日本利用东亚劝业株式会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资源上的侵略,在东满地区则利用东洋拓植会社进行土地扩张,从朝鲜人的手中抢夺大量土地。日本在文化侵略手段上,集中体现在对两地的教育上,目的都是为从内部瓦解民族精神,培育日本侵略势力,为侵略东北培育走狗,不同点是在南满地区实行“日满一体”的同化政策,时而伴随强硬措施,而因东满有朝鲜人,故而实行“日鲜一体”的统制与利用政策。

二、从“日满时期”东北地区的奴化教育看日本的侵略野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日满时期”东北地区的奴化教育看日本的侵略野心(论文提纲范文)

(1)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文化殖民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殖民教育培育顺从日本统治的“良民”
    1.以民族分裂与军国思想毒害东北人民精神
    2.将东北学制进行殖民化改造
    3.普及日语以破坏东北人民母语体系
二、以殖民宣传强迫东北人民认同日本文化
    1.严格管控新闻舆论宣传内容与导向
    2.将出版行业进行殖民化控制
    3.将广播作为殖民宣传的重要武器
三、以殖民文艺美化殖民侵略
    1.对中国传统戏剧进行殖民化改造
    2.以电影粉饰殖民黑暗统治
    3.以殖民文学塑造顺民典范

(3)文化殖民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的神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先行研究概况
        (一)中国国内研究概况
        (二)日本方面研究概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神道与神社概述
    第一节 神道发展要略
        一、词称溯源
        二、发展历程
    第二节 作为建筑物的神社
        一、构造与样式
        二、社格制度
        三、社会功能
    第三节 作为“超宗教”的神社
        一、明治时期的神社整理
        二、神社祭祀的变革
第二章 神国思想与海外神社
    第一节 海外神社创建的原点
        一、神国思想的内在驱动
        二、神国思想的扭曲变异
    第二节 海外神社类型的多样化
        一、天皇制国家下的神社分类
        二、海外神社的界定与分布
        二、海外神社在中国的萌芽
第三章 “尊皇尚武”的神社:从“满洲开教”到“军队神社”
    第一节 关东军保护下的“满洲开教”
        一、三条教则与教育敕语
        二、军人敕谕与随军布教
        三、对华布教与战地祭祀
    第二节 关东军部队内的“军队神社”
        一、供奉间谍的护国神社
        二、731部队里的东乡神社
        三、国界线上的东宁神社
        四、军事要塞里的守护神社
        五、“军队神社”特点
第四章 不断扩张的神社:从“试点神社”到“开拓神社”
    第一节 关东州时期的“试点神社”
        一、“关东州”的界定
        二、扩张期的神社制度
        三、“试点神社”概述
        四、“试点神社”特点
    第二节 “满铁”资助下的“满铁神社”
        一、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与满铁附属地
        二、神社行政与总体布局
        三、时代印记里的安东神社
        四、都市中心里的新京神社
        五、铁路要线上的奉天神社
        六、辽东湾内的营口神社
        七、千金山上的抚顺神社
        八、农事试验场里的公主岭神社
    第三节 “满洲开拓构想”下的“开拓神社”
        一、日本“满洲移民”概述
        二、“移民提案”与“一团一社”
        三、弥荣开拓团与弥荣神社
        四、城子河开拓团与城子河神社
        五、“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与船上神社
        六、镜泊学园与镜泊神社
        七、“麻山事件”与哈达河神社
第五章 伪满洲国法西斯文化专制的象征
    第一节 法西斯文化专制的强化
        一、神职教育与祭祀官养成计划
        二、国民精神总动员与慰灵祭
        三、伪满“靖国神社”——建国忠灵庙
        四、伪满“国家神社”——建国神庙
    第二节 国家神道思想的歧途
        一、国家神社的角色转变
        二、战后的逆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东北地区神社列表
附录二:日本开拓团大事记
附录三:神道文化大事年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伪满时期日本第一次武装移民“弥荣村”实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方法
一、第一次武装移民背景及政策出台
    (一)九一八事变前日本移民活动
        1.“除兵队”移民
        2.“爱川村”移民
        3.“大连农事株式会社”移民
        4.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满洲移民”的特点
    (二)日本发动武装移民的原因
        1.政治原因
        2.经济原因
        3.军事原因
    (三)第一次武装移民政策的出台
        1.“武装移民”概念界定
        2.相关决议的出台
    小结
二、第一次武装移民团入侵“弥荣村”
    (一)选址“弥荣村”的原因
        1.自然环境
        2.政治原因
    (二)招募和训练移民
        1.招募移民工作
        2.移民在日本国内的训练情况
    (三)移民团的行进过程
    (四)在佳木斯的准备工作
        1.分配任务与警备情况
        2.派遣先遣队
    (五)移民团正式武装入侵“弥荣村”
        1.完善组织机构
        2.招募家属入殖
    小结
三、“弥荣村”移民团的生产经营活动
    (一)构建基础设施
        1.修建房屋
        2.铺设交通网
        3.发展通信事业
    (二)经营农牧业
        1.分配土地
        2.开垦种植
        3.发展畜牧业
        4.拓展农产品加工业
        5.农业经营形态的变迁
    (三)移民生活实态
        1.教育事业
        2.医疗卫生事业
        3.精神生活
        4.日常饮食及文化娱乐生活
    小结
四、第一次武装移民的特点及结果
    (一)第一次武装移民的特点
    (二)对中国民众造成的伤害
        1.丧失生产资料
        2.沦为雇佣劳动力
        3.遭受人身迫害
    (三)对抗与冲突
    (四)给日本“开拓民”带来的灾难
        1.无法适应“开拓”生活而大量退团
        2.第一次武装移民团的覆灭和“弃民政策”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伪满建国初期的宣教研究 ——以《盛京时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1、选题缘由
        2、现实意义
        3、学术价值
    (二)研究现状与资料介绍
        《盛京时报》研究综述
        伪满洲国宣教相关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盛京时报》概况
    一、《盛京时报》的创立、发展和停刊
        (一)创立
        (二)发展
        (三)停刊
    二、 《盛京时报》的宗旨与地位
        (一)宗旨
        (二)地位
第二章 伪满洲国的建立及其宣教机构
    一、伪满洲国的建立和演变
        (一)建立的背景
        (二)演变的过程
    二、伪满初期的宣教机构
        (一)文教司到文教部
        (二)建立协和会
        (三)设立童子团
第三章 伪满初期的宣教内容及特点
    一、伪满初期的宣教内容
        (一)社会教育
        (二)学校教育
    二、伪满建国初期的宣教特点
        (一)目的上的奴化性
        (二)手段上的“以华制华”
        (三)强度上的频繁性和连续性
        (四)本质上的欺骗性
        (五)多重手段的殖民文化渗透
第四章 、认识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辽宁地区朝鲜人沿革及中日各方政策研究(1910-194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与拓展突破
    四、主要内容
第一章 朝鲜人迁入辽宁地区的肇始
    1.1 鸭绿江沿岸生活的早期朝鲜移民
        1.1.1 东北封禁时期的朝鲜移民
        1.1.2 东北解禁后的朝鲜移民
    1.2 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对朝鲜半岛的侵略与掠夺
        1.2.1 朝鲜半岛殖民地体系的设立
        1.2.2 残酷殖民统治导致朝鲜人流离失所
    1.3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辽宁地区的朝鲜人(1910年8月—1919年3月)
    2.1 中日两国对辽宁地区朝鲜移民的管理政策
        2.1.1 朝鲜移民的人口数量与地域分布
        2.1.2 清朝末期辽宁官宪的“清源截流”政策
        2.1.3 民国初期辽宁官宪的“监视管理”政策
        2.1.4 日本领事馆的统制政策
    2.2 清末民初时期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2.2.1 极度依赖农业生存的朝鲜移民
        2.2.2 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开始推行殖民教育
        2.2.3 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的兴起
    2.3 小结
第三章 三一运动后的辽宁地区朝鲜人(1919年3月—1931年9月)
    3.1 中日对朝鲜人的管理政策
        3.1.1 人口数量逐年下降的朝鲜移民
        3.1.2 奉天军阀政府的“驱逐排斥”政策
        3.1.3 日本领事馆对朝鲜人的“统制利用”政策
    3.2 辽宁地区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大潮
        3.2.1 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的高峰
        3.2.2 朝鲜人民族主义反日团体的联合
        3.2.3 活跃于辽宁地区的朝鲜共产主义运动者
        3.2.4 朝共满洲总局的解散及其成员加入中国共产党
    3.3 三一运动后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3.3.1 以农为主兼顾工商的职业构成
        3.3.2 日本帝国主义当局极力推行教育侵略
    3.4 小结
第四章 东北沦陷时期辽宁地区的朝鲜人(1931年9月—1945年8月)
    4.1 日伪政权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管理政策
        4.1.1 朝鲜人避难潮
        4.1.2 “安全农村”与“集团部落”
        4.1.2.1 “铁岭安全农村”
        4.1.2.2 “营口安全农村”
        4.1.2.3 “集团部落”
        4.1.3 日伪强制移民政策导致朝鲜移民数量激增
        4.1.4 “五族协和”的谎言
    4.2 东北沦陷时期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4.2.1 遭受日伪政权极度剥削压迫的朝鲜人
        4.2.2 日伪政权对朝鲜人的奴化教育
    4.3 辽宁地区朝鲜人抗日斗争
        4.3.1 辽宁民众自卫军与朝鲜革命军
        4.3.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朝抗日武装力量
    4.4 小结
第五章 抗战胜利后的辽宁地区朝鲜人(1945年8月—1948年11月)
    5.1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平等”政策下的辽宁地区朝鲜人
        5.1.1 朝鲜青年踊跃加入朝鲜义勇军
        5.1.2 东北朝鲜人民民主联盟与土地改革
    5.2 国民党政府对辽宁“收复区”内的朝鲜人管理政策
        5.2.1 设置朝鲜人事务处理机构
        5.2.2 遣散朝鲜人计划
        5.2.3 对朝鲜人资产的掠夺与返还
        5.2.4 救济朝鲜农民
    5.3 抗战胜利后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5.3.1 掠夺政策影响下的朝鲜人口数量与经济生活
        5.3.2 国民党政府扶持监管下的朝鲜人教育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档案类
    二、新闻报纸
    三、着作类
    四、论文类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理由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理由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儿童文学史研究
        (二)关于东北儿童文学研究
        (三)关于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
        (四)关于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溯源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倡导
        (二)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二、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
        (一)东北新文学运动
        (二)20年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形态
第二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
    一、严苛的统治机构
    二、极端的文化政策
    三、奴化的教育措施
    四、飘摇的文学阵地
第三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类型
    一、童谣、儿歌与儿童诗
        (一)童谣
        (二)儿歌
        (三)儿童诗
    二、童话
        (一)童话与教育
        (二)“纯童心文学”与讽刺控诉
        (三)借鉴中改写
        (四)翻译童话的殖民想象
    三、儿童小说
        (一)现实主义的儿童短篇小说
        (二)描画“世界”的长篇儿童小说
    四、儿童剧
        (一)报刊中的儿童剧
        (二)广播中的儿童剧
第四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作家研究
    一、突出的作家——杨慈灯
        (一)异化形象书写现实人生
        (二)利用幻想增强作品趣味
        (三)揭露儿童精神受到摧残
    二、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
    三、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
        (一)殖民地生存境遇的书写
        (二)失去家园者的无限悲凉
        (三)麻木到觉醒的转变历程
第五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一、深重的苦难
        (一)生活的困苦
        (二)精神的创伤
        (三)生命的消亡
    二、激烈的抗争
        (一)反抗者的旗帜
        (二)抗争中的和声
        (三)黑暗里的低吟
    三、满洲的颂歌
        (一)悬赏征文
        (二)献纳文体
    四、艺术特色
        (一)东北方言俗语的运用
        (二)隐喻反讽的运用
第六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批评
    一、儿童文学批评的成果
    二、儿童文学批评的内容
        (一)关注读者与呼唤作品
        (二)童话创作的理论建树
        (三)童话的整体、个案批评
    三、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
结语
    一、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
    二、文化殖民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8)东北解放区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1.2.1 文献综述
        1.2.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化理论
        2.1.1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文化观点
        2.1.2 列宁主要文化观点
    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文化理论
        2.2.1 毛泽东主要文化观点
        2.2.2 中共其他领导人主要文化观点
第3章 东北解放区文化产生的背景
    3.1 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自然条件
        3.1.1 东北地区气候特点
        3.1.2 东北地区地理环境
        3.1.3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对文化的影响
    3.2 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3.2.1 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建设
        3.2.2 伪满洲国的奴化教育
        3.2.3 光复前后东北人民的正统思想
    3.3 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3.3.1 国共两党争夺东北
        3.3.2 东北解放区建设
第4章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内容
    4.1 东北解放区物质文化
        4.1.1 科学技术
        4.1.2 军事工业
        4.1.3 卫生医疗
    4.2 东北解放区制度文化
        4.2.1 政治制度文化
        4.2.2 军事制度文化
    4.3 东北解放区精神文化
        4.3.1 创作文艺作品
        4.3.2 新闻与出版
        4.3.3 发展教育
        4.3.4 建设文化场馆
第5章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特征、作用与启示
    5.1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特征
        5.1.1 表达文化的爱国性
        5.1.2 体现文化的阶级性
        5.1.3 突出文化的地域性
        5.1.4 反映文化的多样性
        5.1.5 强调文化的时效性
    5.2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作用
        5.2.1 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
        5.2.2 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形象
        5.2.3 提供了推进东北解放战争胜利进程的动力
        5.2.4 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5.2.5 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社会进步
        5.2.6 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红色文化的发展
    5.3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启示
        5.3.1 文化事业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
        5.3.2 文化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
        5.3.3 文化必须为政治、经济建设服务
        5.3.4 文化发展要坚持文化自信
        5.3.5 文化发展要有时代性与针对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博士学习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文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 先行研究概况
        (一) 中国国内研究概况
        (二) 日本方面研究概况
    三、 本文研究方法及结构
第一章 伪满洲国初期的哈尔滨文坛(1932-1936)
    第一节 哈尔滨文坛的特殊面貌
        一、 革命文艺的传播者金剑啸
        二、 三郎萧军的烽火人生
        三、 命定独行的萧红
        四、 左翼文学的骁将罗烽
        五、 松花江畔的文学才女白朗
        六、 革命文学家舒群
    第二节 反侵略主题文学阵营的形成
        一、 反侵略模式的斗争与牺牲
        二、 反满抗日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伪满洲国中期的哈尔滨文坛(1937-1941)
    第一节 白色恐怖下的哈尔滨文坛
        一、 日伪当局对哈尔滨文坛的全面垄断
        二、 殖民文化政策下服务时局的附逆与高压下的沉默反抗
    第二节 黑暗中的星火--抗联文艺活动的蓬勃发展
        一、 “松柏后凋”的哈尔滨诗歌文艺
        二、 向往光明的哈尔滨抗联作家李兆麟
    第三节 文化荒漠中的“大北风作家群”
        一、 “一位斯文的抗日战士”关沫南
        二、 黑土地上的文学硬汉陈堤
    第四节 风雨飘摇中的《国际协报》
        一、 《国际协报》的创刊背景
        二、 特殊时代的印记
第三章 伪满洲国后期的哈尔滨文坛(1941-1945)
    第一节 日伪当局高压殖民政策的垂死挣扎
        一、 《艺文指导要纲》的产生背景
        二、 日本殖民文化政策的日益残酷
    第二节 流亡关内的哈尔滨作家的文学活动
        一、 “流亡文学”生命力的张扬及文化属性
        二、 哈尔滨籍流亡作家萧红小说创作的顶峰
第四章 伪满洲国时期多元化的哈尔滨文坛
    第一节 伪满时期哈尔滨的日系文学—以杂志《北窗》~①为例
        一、 《北窗》创刊的时代背景
        二、 异文化研究的热潮
        三、 “开拓文学”的兴盛
    第二节 牛岛春子“北满”时期的文学创作
        一、 牛岛春子的创作历程
        二、 牛岛春子“北满”时期的文学创作——以《祝廉天》为中心
    第三节 哈尔滨文坛时期的竹内正一
        一、 《北窗》的编辑生涯
        二、 竹内正一的文学宿命
        三、 竹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
    第四节 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文学
        一、 哈尔滨俄侨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 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俄侨作家—拜阔夫
        三、 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俄侨文学报刊杂志—以《边界》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大事记(1931——1945)
附录 二:伪满洲国时期影响哈尔滨文坛主要人物生平简介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日本侵略中国南满和东满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动态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日本侵略南满与东满地区背景的异同点
    2.1 日本侵略南满与东满地区背景的相同点
        2.1.1 日俄抢夺中国东北主权
        2.1.2 中国东北地区军事力量薄弱
    2.2 日本侵略南满与东满地区背景的不同点
        2.2.1 《朴茨茅斯条约》与“四头政治”
        2.2.2 “间岛”问题与“间岛总领事馆”
第三章 日本在南满与东满地区移民政策异同点
    3.1 移民政策的相同点
        3.1.1 缓解日本国内矛盾的需要
        3.1.2 扩张土地的配套手段
    3.2 移民政策的不同点
        3.2.1 南满地区的日本人移民
        3.2.2 东满地区的朝鲜人移民
第四章 日本在南满与东满地区经济侵略政策异同点
    4.1 经济侵略政策的相同点
        4.1.1 日本转嫁危机
        4.1.2 扩大资本市场
    4.2 经济侵略政策不同点
        4.2.1 南满地区设立“东亚劝业株式会社”
        4.2.2 东满地区设立“东洋拓殖会社”
第五章 日本在南满与东满地区文化侵略政策异同点
    5.1 文化侵略政策的相同点
        5.1.1 培植亲日势力
        5.1.2 瓦解民族精神
    5.2 文化侵略政策的不同点
        5.2.1 南满地区的“日满一体”的同化政策
        5.2.2 东满地区的“日鲜一体”的统制与利用政策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从“日满时期”东北地区的奴化教育看日本的侵略野心(论文参考文献)

  • [1]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文化殖民探析[J]. 刘经纬,崔捷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01)
  • [2]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中学殖民教育政策研究[D]. 吴家泰. 延边大学, 2021
  • [3]文化殖民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的神社研究[D]. 石晨曦.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伪满时期日本第一次武装移民“弥荣村”实态研究[D]. 秦玉霞.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伪满建国初期的宣教研究 ——以《盛京时报》为中心[D]. 韩肖麟.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1)
  • [6]辽宁地区朝鲜人沿革及中日各方政策研究(1910-1948)[D]. 张古悦. 延边大学, 2021(02)
  • [7]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D]. 丁明秀.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东北解放区文化研究[D]. 王盈琪. 吉林大学, 2020(01)
  • [9]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文坛研究[D]. 刘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日本侵略中国南满和东满政策比较研究[D]. 聂长玉. 延边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从“日权”时期的东北奴隶制教育看日本的侵略野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