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的简单保鲜方法

食用菌的简单保鲜方法

一、食用菌菌种简易保藏法(论文文献综述)

曹莉,刘瑞香,张燕红,王琸鑫[1](2020)在《蛹虫草不同组织分离时期制备菌种保藏效果对比》文中研究说明以组织分离法进行蛹虫草菌种制备,采用甘油-琼脂半凝胶法、甘油-营养琼脂半凝胶法、斜面低温保藏法、鲜牛奶法共4种保藏方法进行菌种保藏,观察保藏菌种培养的蛹虫草子实体形态,测定了子实体产量及其生物活性成分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结果表明:蛹虫草生长30d时为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的最佳时期,斜面低温保藏法为最佳的菌种保藏方法,该条件下培养的子实体转色快且深、长势健壮,出草率高,产量可达20.71g/盒~21.86g/盒。

曹莉[2](2020)在《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多孢分离法2种菌种分离方式进行蛹虫草菌种制备,采用甘油-琼脂半凝胶法、甘油-营养琼脂半凝胶法、斜面低温保藏法、鲜牛奶法共4种保藏方法进行菌种保藏。通过观察蛹虫草液体菌种、子实体形态,测定子实体产量及其生物活性成分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研究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组织分离法、多孢分离法均可成功制备蛹虫草菌种,组织分离法制备的菌种性状更稳定、品质更好。(2)蛹虫草子实体生长30d(天)时为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的最佳分离时期,斜面低温保藏法为最佳保藏方法,在甘油-琼脂半凝胶中添加牛肉膏、蛋白胨等营养物质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蛹虫草菌种品质的下降。该时期制备的菌种培养的液体菌出菌快、菌球匀实、数量多,液体菌培养的子实体转色快且深、长势健壮,出草率高,产量达20.71-21.86g/盒。(3)蛹虫草子实体生长40d时为多孢分离法制备菌种的最佳分离时期,斜面低温保藏法为最佳保藏方法,在甘油-琼脂半凝胶中添加牛肉膏、蛋白胨等营养物质对蛹虫草菌种品质下降的延缓作用不明显。该时期制备的菌种培养的液体菌较为理想,液体菌培养的蛹虫草较其它时期出草率高、畸形少、产量达20.44-20.64g/盒。(4)组织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变化小,分别为4.54-6.18%、0.203-0.381%,菌种保藏方法及分离时期对组织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的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无显着影响。(5)多孢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变化较大,分别为3.54%-7.83%、0.066-0.448%,斜面低温保藏法保藏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虫草多糖含量显着高于其它保藏方法,菌种保藏方法对多孢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的虫草多糖含量影响显着。

郭玲玲[3](2019)在《微生物菌种保藏方法及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菌种是国家的重要生物资源,也是生产、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材料。为确保菌种的质量和活力,需要正确的菌种保藏方法。阐述了菌种保藏的重要性、菌种保藏常见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常用菌种的保藏技术及关键点,好的保藏方法可延长菌种的保存时间,又可防止菌种退化。

朱华玲,班立桐,黄亮,王玉,杨红澎,孙宁[4](2019)在《几种真姬菇菌种保藏方法的保藏效果对比》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菌种保藏方法与保藏效果是菌种质量的前提和保证。随着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栽培规模和产量的逐年递增,选择最佳的菌种保藏方法也越来越迫切。【目的】对真姬菇菌种的常见保藏方法及保藏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简便、高效、廉价的真姬菇菌种保藏方法。【方法】通过对比菌丝生长率、菌丝脱氢酶活性以及菌丝对色度培养基的脱色率等指标参数来评价保藏方法的保藏效果。【结果】通过对三大类27种真姬菇菌种保藏方法 3个月保藏效果的对比分析发现,三大类菌种保藏方法中保藏效果最好的是水溶液保藏法,其中以0.1%PEG6000水溶液保藏效果最佳;其次为木屑保藏法,其中以盐水浸泡过的杨木木屑保藏效果最好;斜面保藏法效果最差。正常保藏实验的效果好于加速保藏实验。【结论】与当前真姬菇菌种保藏的常规方法相对比,本实验所采用的菌种保藏方法大大拓宽了菌种保藏方法的种类与范围,提高了菌种保藏的效果。

刘远超,梁晓薇,莫伟鹏,卓丽君,胡惠萍,黄龙花,谢意珍[5](2018)在《食用菌菌种保藏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食用菌菌种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菌种质量直接影响着食用菌子实体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菌种保藏历来都受到食用菌生产及科研人员的重视。目前食用菌菌种保藏方法,常用的有控制温度的继代培养低温保藏法和超低温(液氮)保藏法,现已将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于菌种保藏研究,对菌种保藏方法和进展进行了综述。

肖益芳[6](2016)在《灵芝和杏鲍菇菌种的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及保藏效果的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致远号美芝和致远号杏鲍菇进行正交试验处理,具体的处理方式如下:选择降温方式、保护剂和解冻方式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来进行菌种的保藏,-80℃超低温保藏一个月后进行保藏效果的鉴定,即将保藏后的菌种于PDA培养基上培养并测定菌丝生长指标。菌丝生长指标主要包括:菌种萌发率和萌发时间的测定,菌种菌丝体生长速度和长势的测定,初步判断适合菌种保藏的适宜条件;栽培出菇后进行农艺性状的比较,主要包括子实体形态学指标测量(菌柄长度,产量等),子实体营养成分测定,活性成分测定,最后进行菌丝体ISSR分子标记分析,探讨-80℃超低温保藏对不同菌种的产量,品质和遗传稳定性的影响,以期找到致远号杏鲍菇和美芝-80℃超低温保藏的适宜条件,为食用菌菌种-80℃超低温保藏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得到的结论如下:(1)-80℃超低温保藏对灵芝菌丝体生长情况影响最小的是1号组合是A1B1C1,降温方式采用-4℃--20℃--80℃,保护剂采用10%二甲亚砜,-20℃--4℃-常温解冻。三个因素对灵芝菌丝体生长情况的影响大小是保护剂>解冻方式>降温方式。-80-C超低温保藏对杏鲍菇菌丝体生生长情况影响最小的组合是A1B2C2,即采用4℃--20℃--80℃方式降温,10%甘油做保护剂,-4℃-常温解冻。三个因素对杏鲍菇菌丝体生长情况的影响大小是降温方式>保护剂>解冻方式。(2)-80-℃超低温保藏对灵芝的农艺性状的不同方面的影响不同。对灵菌盖直径和菌盖厚度的影响大小都是保护剂>降温方式>解冻方式。对于灵芝菌柄长度的影响,起主要作用的也是保护剂,次要因素是解冻方式。对灵芝产量影响最小的是A2B2C3组合,-40℃--80℃低温保藏,10%甘油做保护剂,37-℃水浴解冻。三个因素对灵芝产量影响大小为:保护剂>降温方式>解冻方式。-80-℃超低温保藏对杏鲍菇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大小都是:保护剂>解冻方式>降温方式。对产量影响最小的是A2B2C3,采用-40℃--80℃低温保藏,10%甘油做保护剂,37℃水浴解冻。(3)-80-℃超低温保藏对灵芝活性成分和杏鲍菇营养成分影响不明显。对灵芝多糖含量影响最小的组合是4号处理A2B1C2,三个因素对灵芝多糖影响大小顺序为:保护剂>解冻方式>降温方式。对灵芝三萜的含量影响最小的是4号处理A2B1C2,三个因素对灵芝三萜影响大小顺序为:保护剂>解冻方式>降温方式。对于杏鲍菇多糖含量,影响最小的组合1号处理,三个因素对其影响大小顺序为:解冻方式>保护剂>降温方式。对于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最小的是4号处理三个因素对其影响大小顺序为:降温方式>保护剂>解冻方式。对于蛋白质含量,影响最小的是4号处理,三个因素对其影响大小顺序为:解冻方式>保护剂>降温方式。(3)-80℃超低温保藏对灵芝和杏鲍菇的遗传稳定性没有产生显着影响。实验对菌丝体DNA进行ISSR扩增,进行电泳分析,只有很少的特异性条带出现。其中,灵芝3号、6号和9号处理受影响相对较大,杏鲍菇的2号、6号、9号处理受影响相对较大。比较两个菌种,灵芝总的特异性条带所占的比例要略高于杏鲍菇特异性条带所占的比例,这说明,对于不同的菌种,对于超低温的抵抗力不同。

阮秋菊[7](2013)在《金针菇菌种保藏效果的评价》文中认为研究利用保藏在-70℃超低温冰箱的5个金针菇菌种(保藏期2年)和保藏在4℃冰箱的5个金针菇菌种(保藏期为6个月)为材料,比较和评价两种保藏方法:(1)在PDA平板上两种保藏方法在菌丝的宏观形态、微观形态上的差异;(2)在液体培养条件下比较其子实体的分化情况;(3)在固体培养条件下比较其子实体的分化情况。结果表明:(1)两种不同的保藏方法金针菇在菌丝的宏观形态、微观形态上都没有差异。菌丝的分枝、锁状联合及横隔都非常明显,说明金针菇菌株没有发生变异。(2)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情况一致。(3)在固体培养条件下,所有菌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子实体外观形态上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可以说明没有发生变异。通过拮抗实验观察到不同保藏条件下的菌种之间没有出现拮抗现象,表明在-70℃低温冰箱保藏2年后的菌种没有发生基因的变异。

冯云利,郭相,邰丽梅,马明,桂明英[8](2013)在《食用菌种质资源菌种保藏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食用菌菌种保藏的目的意义以及食用菌菌种几种主要的保藏方法的原理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彭述敏[9](2011)在《昭通天麻共生优良蜜环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Vahl: Fr.) P.Kumm.)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高等真菌,除部分菌株侵染树木,造成林木根腐病外,蜜环菌即是着名的食用菌,又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名贵中药天麻(Gastrodia elata)和猪苓(Grifola umbellala)栽培业必备的共生菌,其优劣直接影响天麻和猪苓产量。云南省昭通市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植被资源,造就了昭通天麻特有的品质,该地区被公认为我国天麻地道药材产地。本研究对分离自昭通地区的15株蜜环菌进行优良菌株的筛选、培养条件优化以及与天麻亲和力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昭通天麻共生密环菌菌种培育和昭通天麻产业向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昭通本地分离获得的15株天麻共生蜜环菌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并与1株外地优良天麻共生蜜环菌京-234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各菌株生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菌索平均生长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京-234、SNA04、SNA01、SNA11、SNA03、SNA09、SNA05、SNA02、SNA14、SNA10、SNA15、SNA12、SNA13、SNA07、SNA06、SNA08;菌丝和菌索萌发时间、菌索颜色、粗细、分枝状况及荧光强度等生长特性表现最好的是SNA04,其次分别为SNA03、SNA01、SNA05、SNA09、SNA11和SNA02,其余菌株的培养特性均无突出表现。综合评价,15株昭通本地蜜环菌中,菌株SNA04性状最优,SNA03菌株次之。(2)选取2株萌发菌、2种菌材和8株蜜环菌与乌天麻进行组合栽培,测定天麻种子的萌发状况及天麻的产量与数量。发现本地萌发菌SNm-01拌播天麻种子后萌发数量较多;菌材Ⅱ发菌拌栽天麻效果明显好于菌材Ⅰ;8株蜜环菌中,总的以本地蜜环菌SNA04拌栽天麻后得到的产量和数量较为稳定且效果较好。所有组合中,以“石斛小菇-菌材Ⅱ-SNA09”组合得到的天麻产量最高,达1.63Kg/穴,以“石斛小菇-菌材Ⅱ-SNA04”组合得到的天麻数量最多,达205个/穴。(3)SNA01、SNA04和京-2343株菌的rDNA-ITS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SNA01的ITS序列与芥黄蜜环菌(Armillaria sinapina)具有96%的同源性;菌株SNA04的ITS序列与高卢蜜环菌(Armillaria gallica)具有99%的同源性;京-234和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具有97%的同源性。初步确定SNA01为芥黄蜜环菌,SNA04为高卢蜜环菌,京-234为蜜环菌。(4)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法,以生物量为考察指标,对2株昭通本地天麻共生蜜环菌(SNA03、SNA04)菌索生长条件进行筛选。结果显示:2株菌菌索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暗培养下菌索生长速度最快;单糖(葡萄糖)为两菌株生长的最佳碳源,有机氮中的酵母膏和蛋白胨为最佳氮源,最适无机元素为K2SO4(SNA03)和KH2PO4(SNA04),最适维生素为VB2;最佳营养条件组合为A1B3C1D1,即葡萄糖︰酵母膏︰K2SO4(SNA03)/KH2PO4(SNA04)︰VB2=15g/L︰3g/L︰2g/L︰0.005g/L),其中氮源(酵母膏)是影响菌索生长的最主要因素。(5)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结果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对蜜环菌菌索培养条件进行分析、优化。得到各因素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g/L):葡萄糖46、乙醇24、酵母膏5、蛋白胨13、K2SO42、KH2PO41、VB20.03、VB10.01。3次重复模型产量验证Y1=4.86g、Y2=4.62g、Y3=4.89g,均值4.79±0.15g与预测产量Y=4.88g相近,验证实验确定了模型的稳定性。(6)用SNA04作菌种,栎树枝条作主要培养基,不同浓度梯度的葡萄糖、乙醇、酵母膏、蛋白胨和土豆汁作辅助营养源培养蜜环菌栽培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加入辅助营养源后,菌索生长速度提高,菌株生长状况得到改良,表现为菌索长势旺、分枝多、色白、粗壮等。其中,菌索在加有250g/L土豆汁菌种瓶中长势最强,平均生长速度达到了1.29cm/d,比对照中的菌索生长速度快0.48cm/d,且土豆是昭通地区主产作物,具有较高产量,可以将其作为蜜环菌栽培种的辅助营养源加以利用。(7)针对蜜环菌菌索极易退化问题,采用不种方法对其进行保藏,结果发现保藏法Ⅲ的保藏效果最好,SNA04菌株在4℃下可存活两年以上且存活率达100%。将已严重退化的蜜环菌菌索接种于4种复壮培养基上进行复壮,生活力均有一定提高,其中1号培养基复壮效果最好,复壮后菌索的生长速度是对照菌索生长速度的1.98倍,且菌索色白、粗壮。

郑铃[10](2011)在《草菇标准菌株库的建立》文中提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标准菌株的鉴别方法,即通过DNA分子标记(RAPD、ISSR)、拮抗试验、菌落形态三个方面依次进行鉴定,从而确定标准菌株的方法,初步确立了30株草菇标准菌株。此外,还通过本研究中心已有的11个草菇SCAR标记,对30株草菇标准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别、验证,得出其中有三株菌株为同物异名菌株,最终得到了含有28株标准菌株的草菇标准菌株库。测定了28标准菌株生物学特性和农艺性状。分别从不同温度、不同平板pH、不同栽培料湿度、不同栽培料酸碱度以及生长管生长速度五个方面来研究,观察其在不同生长因子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通过出菇试验测定其产量、蛋形期子实体的长和宽等农艺性状指标来对这28株标准菌株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草针菇的育种及栽培提供有用的信息。本研究还通过已建立的SCAR标记快速鉴别体系对本研究中心保藏的32株草菇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初步将32株菌株分为21类;然后将这21类菌株中归为一类的菌株内部两两之间进行拮抗试验,从而将这21类菌株又进一步分为26类;最后,将这分为26类的32株菌株与得到的标准菌株库中的28株标准菌株分别进行进一步的拮抗试验鉴别,最后将此研究中心保藏的这62株菌株最终分为50类。此外,讨论了草菇菌种保藏的方法,结果表明,液氮保藏法为最佳保藏方法;同时,优化液氮保藏法的条件,得出最佳条件为:PDA培养基介质、10%甘油防冻剂、程序⑨(25℃~4℃采用9℃/min降温速率;4℃~–40℃采用1℃/min降温速率;后直接垂直降低温度至–196℃)降温和35℃解冻活化。

二、食用菌菌种简易保藏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用菌菌种简易保藏法(论文提纲范文)

(1)蛹虫草不同组织分离时期制备菌种保藏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培养基及保藏方法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基。
        1.1.3 保藏方法。
    1.2 试验方法
        1.2.1 蛹虫草菌种制备试验。
        1.2.2 蛹虫草菌种保藏试验。
        1.2.3 蛹虫草培养试验。
    1.3 测定方法
        1.3.1 蛹虫草子实体多糖提取与测定。
        1.3.2 蛹虫草子实体虫草酸提取与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蛹虫草子实体形态对比试验
    2.2 蛹虫草子实体产量对比试验
    2.3 蛹虫草多糖含量对比试验
    2.4 蛹虫草虫草酸含量对比实验
3 小结与讨论

(2)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蛹虫草概述
        1.1.1 野生蛹虫草概述
        1.1.2 人工培育蛹虫草概述
    1.2 菌种保藏
        1.2.1 菌种保藏方法
        1.2.2 菌种保藏条件及保藏效果
        1.2.3 蛹虫草菌种分离
    1.3 蛹虫草人工培育
        1.3.1 谷物培养基
        1.3.2 蚕蛹培养基
    1.4 蛹虫草主要生物活性成分
        1.4.1 虫草多糖
        1.4.2 虫草酸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蛹虫草菌种分离
        2.2.2 培养基制备
        2.2.3 菌种保藏法
        2.2.4 蛹虫草菌种活化及接菌、培养
        2.2.5 蛹虫草子实体鲜重测量
        2.2.6 蛹虫草子实体多糖提取、测定
        2.2.7 蛹虫草子实体虫草酸提取、测定
        2.2.8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液体菌形态变化的影响
        3.1.2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3.1.3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3.1.4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2 多孢分离法制备菌种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液体菌形态变化的影响
        3.2.2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3.2.4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蛹虫草菌种分离方式及分离部位
    4.2 蛹虫草液体菌种形态与培养基营养配比
    4.3 蛹虫草菌种保藏
        4.3.1 蛹虫草菌种保藏方法
        4.3.2 蛹虫草菌种保藏效果
    4.4 蛹虫草生物活性成分含量
    4.5 蛹虫草子实体形态及产量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微生物菌种保藏方法及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菌种保藏的重要性及其发展
2 菌种的常规保藏方法
    2.1 定期移植法
    2.2 矿物油保藏法
    2.3 甘油法
    2.4 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
    2.5 干燥保藏法
    2.6 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3 菌种保藏目前存在的问题
4 菌种保藏技术研究
    4.1 斜面培养基成分对菌种保存活性的影响
        4.1.1 多种保藏培养基同时使用
        4.1.2 经常更换培养基配方
    4.2 有孔胶塞封口能适当延长保存期
    4.3 石蜡油保藏法
    4.4 冷冻保藏法的改进
        4.4.1 普通冰箱法
        4.4.2 培养基中加入保护性物质
        4.4.3 合成液体培养基
    4.5 特殊基质保藏法
        4.5.1 具有驯化功能的土壤保藏法
        4.5.2 具有驯化和筛选功能的液体保藏法
    4.6 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
        4.6.1 保护剂的改进
        4.6.2 极端嗜盐菌保存
5 展 望

(4)几种真姬菇菌种保藏方法的保藏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保藏方法
        1.2.1 斜面保藏法
        1.2.2 木屑保藏法
        1.2.3 水溶液保藏法
    1.3 菌种保藏效果检测
        1.3.1 菌丝生长速率
        1.3.2 菌丝脱氢酶活性
        1.3.3 LBL培养基脱色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溶液保藏法保藏效果的对比分析
    2.2 木屑保藏法保藏效果的对比分析
    2.3 三大类保藏方法中最优保藏方法的对比分析
    2.4 保藏效果评价指标参数的差异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5)食用菌菌种保藏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菌菌种保藏方法的基本情况
2 国内外食用菌菌种保藏方法的研究进展
3 分子生物学技术基础上的菌种保藏研究趋势
4 结语

(6)灵芝和杏鲍菇菌种的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及保藏效果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灵芝概述
        1.1.1 灵芝的分类
        1.1.2 灵芝的生物学特性
        1.1.3 灵芝的药理作用
        1.1.4 灵芝的栽培现状
    1.2 杏鲍菇概述
        1.2.1 杏鲍菇分类
        1.2.2 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
        1.2.3 杏鲍菇的主要营养成分
        1.2.4 杏鲍菇的药理功效
        1.2.5 杏鲍菇的栽培现状
    1.3 食用菌菌种常见的保藏方法
        1.3.1 继代培养保藏法
        1.3.2 矿油保藏法
        1.3.3 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
        1.3.4 超低温保藏法
    1.4 菌种保藏效果的鉴定
    1.5 分子标记技术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1.5.1 RFLP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1.5.2 RAPD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1.5.3 ISSR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设计思路
    2.4 方法
        2.4.1 菌种的保藏设计
        2.4.2 菌丝体生长指标测定
        2.4.3 子实体农艺性状比较
        2.4.4 杏鲍菇子实体营养成分的测定
        2.4.5 灵芝子实体活性成分的测定
        2.4.6 菌丝体DNA提取
        2.4.7 ISSR扩增及产物的电泳检测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超低温保藏对菌丝体萌发时间和萌发率的影响
        3.1.1 超低温保藏对灵芝菌丝体萌发时间和萌发率的影响
        3.1.2 超低温保藏对杏鲍菇菌丝体萌发时间和萌发率的影响
    3.2 超低温保藏对菌丝体生长速度和长势的影响
        3.2.1 超低温保藏对灵芝菌丝体生长速度和生长势的影响
        3.2.2 超低温保藏对杏鲍菇菌丝体生长速度和生长势的影响
    3.3 超低温保藏对菌包菌丝生长情况影响
        3.3.1 超低温保藏对灵芝菌包菌丝生长情况影响
        3.3.2 超低温保藏对杏鲍菇菌包菌丝生长情况影响
    3.4 超低温保藏对农艺形状的影响
        3.4.1 超低温保藏对灵芝农艺形状的影响
        3.4.2 超低温保藏对杏鲍菇农艺形状的影响
    3.5 超低温保藏对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的影响
        3.5.1 灵芝活性成分比较
        3.5.2 杏鲍菇营养成分比较
    3.6 不同处理的ISSR分析
        3.6.1 DNA质量检测结果
        3.6.2 ISSR的结果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低温保藏对菌种萌发时间和萌发率的影响
    4.2 低温保藏对菌丝体生长指标的影响
        4.2.1 对PDA平板菌丝体的影响
        4.2.2 对菌包中菌丝体的影响
        4.2.3 低温保藏对子实体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4.3 低温保藏对子实体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的影响
    4.4 低温保藏对遗传稳定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金针菇菌种保藏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金针菇概况
    1.2 营养价值
    1.3 菌种保藏技术概况
    1.4 菌种质量检测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2 方法
        2.2.1 菌种的活化
        2.2.2 平板菌丝培养
        2.2.3 液体栽培出菇实验
        2.2.4 固体栽培出菇实验
        2.2.5 拮抗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丝平均生长速度
        3.1.1 平板培养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 (见表1)
        3.1.2 固体栽培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 (见表3)
    3.2 菌丝显微形态
    3.3 出菇情况
        3.3.1 液体栽培出菇情况
        3.3.2 固体栽培出菇情况
    3.4 拮抗性
4 结论
5 讨论

(8)食用菌种质资源菌种保藏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菌菌种保藏的目的意义
2 食用菌菌种保藏的方法
    2.1 利用菌丝体保存的方法
        2.1.1 琼脂斜面低温保藏
        2.1.2 液体石蜡常温保藏法
        2.1.3 蒸馏水保藏法
        2.1.4 盐水保藏法
    2.2 利用孢子保存菌种的方法
        2.2.1 滤纸片保藏法
        2.2.2 沙土管保藏法
    2.3 其它保藏方法
        2.3.1 冷冻干燥保藏法
        2.3.2 液氮超低温保藏液法
        2.3.3 玻璃化技术
        2.3.4 固定化技术
3 讨论

(9)昭通天麻共生优良蜜环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蜜环菌种类研究
        1.1.1 蜜环菌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1.1.2 蜜环菌生物种
        1.1.3 蜜环菌的分子鉴定
    1.2 蜜环菌生长与营养和环境条件的关系
        1.2.1 营养因素
        1.2.2 环境因素
    1.3 蜜环菌与天麻共生关系的研究
        1.3.1 天麻生长靠蜜环菌提供营养
        1.3.2 天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与蜜环菌的关系
        1.3.3 蜜环菌对天麻的侵染
        1.3.4 蜜环菌种类对天麻生长的影响
        1.3.5 昭通天麻共生蜜环菌的研究
    1.4 蜜环菌的保藏与复壮
        1.4.1 蜜环菌保藏
        1.4.2 蜜环菌复壮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昭通天麻共生蜜环菌优良菌株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长速度对比
        2.2.2 其他培养性状比较
    2.3 结论与讨论
3 不同“萌发菌-菌材-蜜环菌”组合对乌天麻产量和数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萌发菌萌发能力比较
        3.2.2 蜜环菌对天麻的侵染
        3.2.3 不同“蜜环菌-菌材”组合对天麻产量和数量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4 3 株蜜环菌的 rDNA-ITS 序列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来源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5 2 株优良天麻共生蜜环菌生长条件筛选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碳源对菌索生物量的影响
        5.2.2 氮源对菌索生物量的影响
        5.2.3 无机元素对菌索生物量的影响
        5.2.4 维生素对菌索生物量的影响
        5.2.5 温度对菌索生长速度的影响
        5.2.6 光照对菌索生长速度的影响
        5.2.7 正交试验结果
    5.3 结论与讨论
6 蜜环菌SNA04菌株培养条件的响应面分析优化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株
        6.1.2 培养基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影响蜜环菌菌索生长的重要因子筛选(Plackett-Burman设计法)
        6.2.2 最陡爬坡试验
        6.2.3 培养基的响应面优化设计
    6.3 结论与讨论
7 辅助营养源对蜜环菌栽培种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菌种
        7.1.2 菌枝及其处理
        7.1.3 栽培种的制备
        7.1.4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生长速度对比
        7.2.2 其他培养性状比较
    7.3 结论与讨论
8 蜜环菌的保藏与复壮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蜜环菌保藏
        8.1.2 蜜环菌复壮
    8.2 结果与分析
        8.2.1 保藏法对蜜环菌生活力的影响
        8.2.2 不同培养基对蜜环菌复壮生长的影响
    8.3 结论与讨论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1.1 优良菌株筛选
        9.1.2 “萌发菌-菌材-蜜环菌”不同组合对天麻产量的影响
        9.1.3 rDNA-ITS 序列分析
        9.1.4 生长条件
        9.1.5 培养条件优化
        9.1.6 栽培种培养基筛选
        9.1.7 保藏与复壮
    9.2 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老师简介
致谢
附录
图版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草菇标准菌株库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草菇的生产研究情况
    2 食用菌分类情况研究进展
    3 食用菌菌种保存研究情况
    4 草菇酶活性的研究
第二章 草菇标准菌株鉴别技术的建立
    第一节 供试草菇菌株的ITS 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草菇的DNA 分子标记鉴别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草菇的拮抗试验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30 株标准菌株SCAR 标记快速鉴别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28 株标准菌株的种质资源评价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农艺性状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基于SCAR 标记的亲缘关系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基于所建标准菌株库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草菇菌株菌种保藏研究
    第一节 菌种保藏方法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液氮保藏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菌种保藏与酶活力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1
附图2
附图3
附图4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致谢

四、食用菌菌种简易保藏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蛹虫草不同组织分离时期制备菌种保藏效果对比[J]. 曹莉,刘瑞香,张燕红,王琸鑫.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0(20)
  • [2]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D]. 曹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微生物菌种保藏方法及关键技术[J]. 郭玲玲. 微生物学杂志, 2019(03)
  • [4]几种真姬菇菌种保藏方法的保藏效果对比[J]. 朱华玲,班立桐,黄亮,王玉,杨红澎,孙宁. 微生物学通报, 2019(09)
  • [5]食用菌菌种保藏方法的研究进展[J]. 刘远超,梁晓薇,莫伟鹏,卓丽君,胡惠萍,黄龙花,谢意珍. 中国食用菌, 2018(05)
  • [6]灵芝和杏鲍菇菌种的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及保藏效果的鉴定[D]. 肖益芳.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7]金针菇菌种保藏效果的评价[J]. 阮秋菊.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3(07)
  • [8]食用菌种质资源菌种保藏方法研究进展[J]. 冯云利,郭相,邰丽梅,马明,桂明英. 食用菌, 2013(04)
  • [9]昭通天麻共生优良蜜环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D]. 彭述敏. 西南林业大学, 2011(01)
  • [10]草菇标准菌株库的建立[D]. 郑铃.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食用菌的简单保鲜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