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个体与群体博弈问题分析

一类个体与群体博弈问题分析

一、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类博弈问题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春辉[1](2021)在《收入不平等的代际传递机制与公共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不平等是有史以来就存在的一个主要的政治议题和社会难题,也是重要的经济问题,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平等的程度和演变持续受到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各大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以及各国政府机构的高度关注,特别是政府干预在这些进程中发挥的作用。相关研究涉及到诸多维度,从社会政治地位不平等到收入不平等、财富不平等,再到性别、健康、种族等人身权利不平等各方面的研究,不胜枚举。不平等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根基带来的严重威胁已形成广泛共识,作为经济学者,尤为关注收入不平等。而代际传递研究的出现,从动态视角为收入不平等提供了纵向的因果机制解释,有助于在更深层次寻找缩小不平等的对策,因而本文选定以收入不平等的代际传递机制为出发点,以改善代际持续性来缩小收入不平等的公共政策设计为落脚点开展研究。收入不平等不仅要观察代际间的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更要着眼于财富、教育、职业、行为的代际传递关系进行细节考究。在经济学的权力范式理论框架下究其根本,应是资源禀赋占有与使用的不平等,利用“资源→权力→分配”的逻辑可深入挖掘收入不平等的代际传递内在机理,解决当前关于收入不平等代际持续性之“只知其存在,却不晓其本质,而难寻改善政策”的困境。为此,本文在收入不平等居高不下且阶层分化明显、代际传递现象日趋严重又难以阻断的背景下,以收入分配理论和代际传递理论为抓手,以揭示代际传递内在机理为切入口,透视父辈持有资源的优劣势是通过怎样的传递路径转化给子代,最终,探寻在这个过程中,公共政策可对其合理或不合理部分加以鼓励或控制的政策设计空间。以政策可控为前提,从资源层面划分了物质资源、教育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分别进行对应的财富、教育、职业和行为四个代际传递路径的深入剖析,每个路径都是收入不平等在代际之间传递不可轻视的一个逻辑过程,相互影响又层层递进。财富、教育和职业路径关注父辈结果不平等造成的子代机会不平等,行为路径考察家庭氛围造成的子代努力不平等,尽管彼此之间很难剥离,但为了从根源上探析每个路径的传导机制,想办法在数理模型构建过程中进行了相互控制。之所以选择数理模型与博弈论分析方法,正是为了避免数据内生性,更是为了在一般均衡对比和行为博弈过程中,可以突出对因果机制的掌握,做出公共政策设计依据的详实提供。全文关键工作是对四个不平等代际传递路径的刻画及政策研究:一是财富代际传递,作为最直接最显现的路径,须当首要研究之位,本文是以家庭物质资源的内部代际传递和外部代际转移为分析逻辑,引入遗赠税收和慈善捐赠补贴机制建立一般均衡模型,探讨如何将财富传递的不合理向合理转变,考虑开征遗产、赠与税,设计慈善捐赠制度作为配套政策,缓解遗产税弊端,将遗赠推向捐赠,转变财富代际传递的同时兼顾社会发展;二是教育代际传递,近年来风头日渐胜过财富继承的路径,本文是以教育资源的公共投入和私人投入为逻辑展开讨论,引入公共教育投资的相对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获取的均等性程度,建立以个体人力资本积累为基础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以社会公平发展为目标的公共教育系统,如何抑制以市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私人教育机构,过去大体完成了教育资源数量上的提供,应逐渐转向以教育质量均衡为重点,考虑延长义务教育且包含职业技能、特长培养等,达到学习内容饱和则无私立机构之用,缩小收入不平等的同时满足经济效益长久提升;三是职业代际传递,对社会公平最具挑战的路径,可以放大财富和教育代际效应的路径,本文是以父辈社会资源在子代求职过程中的作用为逻辑起点,建立来自不同家庭的子代在求职过程中做出优势或劣势职业选择的演化博弈模型,揭露职业代际联系起作用的内在机理,探讨形成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稳态均衡策略所需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条件,表明公共政策如果从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服务指导入手,大力提升个人就业概率,从而减少对家庭社会关系的依赖,可以有效转变职业代际传递,改善收入不平等;四是行为代际传递,作为前三个机会不平等以外的努力不平等路径,有必要在三大有形资源传递之后,进行一个无形资源代际传承的路径阐释。本文将行为习得所需要的认知、观念、氛围、培养习惯等无形资源整合,称为文化资源,以此为逻辑起点,将家庭行为养成模式的代际传承刻画为父子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结合学习博弈思想,分析不同的文化建设政策选择,如何左右父子间行为代际传递的最终演化结局,表明政府的非正式制度可以通过社会“斜向/水平文化传递”来弥合家庭间文化差异,提升子代对自我发展的期望值和努力值,增强低阶层向上跨越的信念。最后,考虑到政府凭借政治权力的强制性和非正式权力的引导性,左右着经济和政治的“游戏规则”,有必要将收入不平等代际传递机制研究中所涉及的公共政策变量落到实处,否则将只显示为理论性过强的政策设计,难以提供有效的实施依据。故而,本文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总结分析了相关公共政策的实践构想,辅之以国际经验借鉴,主要有正式的遗产、赠与税和慈善捐赠制度,公共教育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非正式的文化建设政策。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政府的行政权力和非正式权力足以制衡不同子代来自家庭内部资源传递形成的代际权力差异。尽管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了现阶段日益板结的社会阶层,低阶层子代的拾级而上免不了要逆风而行,但我们的公共政策会给予劣势子代顺风向助推,在打造公平竞争的赛道同时,鼓励且辅助子代努力参与竞争,并对因不可抗因素导致无法参与竞争而陷入困境之人伸出援手。具体政策若能实施得当,阻断收入不平等的代际持续性,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的共同发展不无可能。

崔涵淇[2](2021)在《基于协商议价模型的售电公司博弈购售电策略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售电侧开放是本次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售电侧的放开,越来越多的售电公司参与市场竞争,一方面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另一方面售电主体的购售电价格由原来的政府定价变更为售电主体通过自主协商和市场竞价等方式实现。在这种背景下,售电公司的购售电策略就成为了电力市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售电公司的购电策略和售电策略两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在购电侧,针对偏差电量考核对售电公司盈利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偏差电量考核下考虑多主体合作博弈的售电公司成本控制策略。首先,从售电业务、服务质量和企业品牌三方面构建售电公司市场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售电公司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并基于Logit模型计算它们的市场占有率;其次,借鉴双边协商交易模式的概念,建立售电公司和供电公司之间的协商议价模型,并计算偏差电量考核下售电公司合作联盟的购电成本;最后,计算不同分配模型下各售电公司的购电成本分配,并确定出使联盟稳定的成本分配模型,分析该模型下售电公司的成本控制效果。算例证明本文所提方法可以减小偏差电量考核给售电公司带来的经济损失。在售电侧,利用电力需求响应机制,通过引导用户主动参与电网调峰,能够提高用户和电网互动的积极性、减轻电网峰时供电压力。针对各电力用户因其用电差异性而需要不同的电价套餐,且电力用户选择电价套餐的决策行为普遍是有限理性而非完全理性的,该决策行为存在演化博弈过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考虑有限理性用户选择行为的定制化电价套餐设计方法。首先,采用K-means算法对电力用户的日负荷曲线的负荷特征指标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并生成聚类后的每一类用户的典型负荷曲线,利用模糊理论根据各典型负荷曲线确定各套餐的用电曲线;其次,通过熵权法计算用户效用,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演化博弈理论计算用户在有限理性情况下的套餐选择比例;然后,建立售电公司和供电公司之间的协商议价模型;最后,在保障售电公司市场占有率和用户满意度的前提下,以实现售电公司和用户的双赢为目标,建立面向有限理性用户的定制化电价套餐模型。算例证明本文所提方法可以在达到需求响应效果的同时实现售电公司盈利最大化。

李胜利[3](2021)在《社会网络关系影响下的大群体共识决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改变了决策问题的环境与特点,群决策问题呈现由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的趋势.决策者处在一个大的社会网络中,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决策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是影响群体决策的重要因素,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决策方法相结合必然可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决策理论.在大数据背景下,群体决策环境以及决策行为变得愈发复杂,结合决策者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分析复杂情境下的大群体决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论文旨在探讨社会网络环境下的大群体决策问题,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研究复杂情境下的大群体共识问题.论文主要工作集中在如下四个方面:(1)研究一类具有不完全偏好信息的社会网络大群体共识决策问题.首先,考虑决策者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对决策过程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大群体网络分割算法,该算法不仅可以将大群体网络分割成具有特定结构的几个子网络,而且可以识别出各个子网络中的意见领袖.然后,基于意见领袖及协同过滤算法构建了不完全信息补全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两阶段共识模型.在第一阶段,首先利用网络分割算法将决策者分成不同小组,然后基于观点动力学中的DeGroot模型构建了小组内部观点演化共识模型,并给出了小组意见达成共识的条件.在第二阶段,以各小组中的意见领袖为代表构建了基于意见领袖的共识反馈机制和调整策略,并证明了该共识机制的有效性.(2)研究一类考虑决策者动态影响关系的大群体共识决策问题.针对共识过程分别构建了决策者影响力传播以及观点演化模型.考虑决策者之间的影响力动态变化特点,结合PageRank算法和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等因素构建决策者影响力传播模型.进而构建基于动态影响关系的观点演化模型.针对所构造的观点演化模型,分别在影响矩阵为可约与不可约两种情形下对模型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其中对于可约矩阵情形我们分别讨论了其对应图含有全局可达点和没有全局可达点两种情况.(3)在最小共识调整要求下,研究一类考虑决策者与协调者及协调者之间博弈行为的社会网络群共识决策问题.共识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互动、交流与改变的过程,本文基于最小共识调整模型研究了共识过程中的两类交互行为:1)协调者和决策者之间的交互;2)决策者之间的交互.利用线性二次收益网络博弈模型来刻画决策者之间的交互行为,利用Stackelberg博弈框架来刻画协调者和决策者之间的交互行为.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线性二次收益和最小共识调整的共识模型.在此模型中,协调者提供补偿策略和反馈建议以指导决策者通过最小的共识调整达到期望的共识水平,而决策者通过调整他们的偏好意见以获取最大收益.同时还讨论了该模型的纳什均衡策略的存在性.该模型是一类双层规划模型,属于NP-hard问题,因此本章针对该模型对已有的差分进化算法进行了调整,并将其应用于模型的求解.此外,本章通过土地拆迁补偿最小共识调整案例来验证所提出模型的有效性,并对模型涉及的相关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最后从建模角度与其它基于优化模型的共识方法进行了比较.(4)研究一类具有操纵及非合作行为的社会网络大群体共识决策问题.在大群体决策过程中,有些决策者可能因为自身兴趣或利益等原因表现出操纵或者非合作行为.为了有效应对大群体决策过程中出现的这两类行为,本文提出了基于社会网络的操纵及非合作行为的共识框架.模型首先运用网络分割算法来对决策者的社会网络关系进行分析,进而结合决策者的偏好意见以及网络关系来识别和管理操纵行为.另外,基于观点演化的共识模型,针对孤立决策者和有特殊子网络结构关系的决策者,文章分别给出了不同的非合作行为识别和管理机制.最后,通过两个数值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模型的有效性.

秦国庆[4](2021)在《农户分化、制度变迁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中国农村地区最重要的生产性公共池塘资源之一,基层农田灌溉系统具有抗旱排涝的基础功能,在抵御农业旱涝灾害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农村社区韧性和灾害应急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凡是属于大多数人的公共资源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公共池塘资源“弱排他性”和“竞用性”的属性使其管护及治理通常面临“囚徒困境”难题。同时,在农户分化趋势下,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资产专用性特征、不同类型农户主体的灌溉需求特征呈现出差异化趋势,农户群体在先前“同质化”时期基于地缘、业缘关系所建立的农田水利合作基础逐渐瓦解,实现基层农田灌溉系统长效治理的难度有增无减。适应性制度变迁是应对农户分化挑战的可行路径,结合不同类型农户的生产需求差异,总结不同农户分化情形下的适应性制度变迁规律,是推动农户分化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由对立关系转换为协调关系的关键所在,这有利于农田灌溉系统治理水平的提升,对于实现农田灌溉系统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将农户分化和制度变迁概念引入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研究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农户分化和制度变迁的双重视角,依据社会分化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公共事务治理等理论,对农户分化、制度变迁和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进行概念界定,确定三类核心变量的维度特征与指标表征依据,构建了农户分化、制度变迁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理论框架,深入阐释农户分化、制度变迁与治理绩效之间衔接逻辑。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利用河南、湖北2省10县237个村的两期面板数据与典型案例资料,使用双案例比较分析法、固定效应模型(FE-OLS、IV-FE-OLS)、一阶差分模型(FD-OLS、IV-FD-OLS)、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等多种识别策略探究了农户分化、制度变迁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影响、以及制度变迁在农户分化与治理绩效之间的传导机制;并结合研究结论指出了基层农田灌溉系统长效治理优化路径。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边界可分为结构性和非结构性边界两类。其中,结构性边界指实体灌溉设施的物理边界,非结构性边界指灌溉系统中非实体要素的边界,包括经济边界、政治边界等。对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一类公共池塘资源而言,实体设施供给的缺失是一阶困境,制度等非实体要素供给的缺失是二阶困境。本文根据基层农田灌溉系统“弱排他性”和“竞用性”的特征,从“供给”和“占用”两大维度测度其治理绩效,供给绩效实际上衡量了治理手段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弱排他性”缺陷的克服程度,占用绩效则衡量了治理手段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竞用性”缺陷的克服程度。前者反映了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设施供给有效性,后者反映了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制度运行存续性。总体来看,样本村庄的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在2013至2017年发生了明显的下滑,主要体现为设施维护成本负担的上升和输水排涝能力的下降。(2)农户分化是农户要素配置方式变迁的后果。因此,农户要素配置方式的结构差异是农户分化的核心维度,本文称之为农户水平分化。除此之外,农户先天禀赋差异也是加剧农户分化的重要因素。即使农户要素配置方式相同,先天禀赋的差异也会引致农户分化,这种分化体现为相同要素配置方式下的产出差异化,集中表现为农户收入的垂直分层,故农户收入差异是农户分化的另一重要维度。总体来看,样本村庄的农户水平分化指数和垂直分化指数从2013至2017年呈现上升趋势。(3)基层农田灌溉系统运行制度实际就是约束村庄灌溉集体行动的博弈规则,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运行制度变迁实际就是边界、位置、选择、信息、范围、聚合和偿付7类博弈规则的状态演变,这一演变过程符合制度变迁的广义特征,且至少部分由集体内生推动。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从2013年至2017年,样本村庄的农田灌溉系统运行制度发生了多样化的变迁,既存在正式规则、非正式规范向无规范无规则状态退化演变的情形,也存在由无规范无规则、非正式规范状态向正式规则进化演变的情形,还有相当部分村庄未发生相应的规则变迁。(4)农户分化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之间具有显着的因果关联:(1)农户分化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占用绩效及其总体治理绩效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这一结论经过了内生性检验、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的多重评估。(2)农户分化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影响依灌溉设施类型、产权配置形式、农业生产依赖度、村庄关系和睦程度、是否被派驻“第一书记”的差异而存在异质性。(3)农户分化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显着的“U”型或倒“U”型关系。(4)农户分化降低了当事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要素配置效率,加剧了治理主体面临的不确定性感知,进而负向影响了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占用绩效与总体治理绩效。(5)制度变迁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之间具有显着的因果关联:(1)?allo3(按一定顺序取水规定)的进化型变迁能够显着的提升村庄农田灌溉系统占用绩效,?info2(农田灌溉系统功能指标公示规定)的进化型变迁能够显着的提升村庄农田灌溉系统的供给绩效和总体治理绩效,?pay2(水费及维护费用摊派规定)的进化型变迁能够显着的提升村庄农田灌溉系统的占用绩效和总体治理绩效,以上结论经过了内生性检验、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的多重评估。(2)制度变迁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影响依灌溉设施类型、农业生产依赖度的差异而存在异质性。(3)边界规则的进化型变迁虽然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没有直接的显着影响,但可以和?allo3(按一定顺序取水规定)、?info2(农田灌溉系统功能指标公示规定)、?sco1(哪些土地可以被灌溉的规定)、?pay2(水费及维护费用摊派规定)产生交互作用,联合正向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4)“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水平→治理绩效”以及“制度变迁→要素配置效率→治理绩效”的作用渠道是部分成立的。(6)制度变迁在农户分化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之间存在显着的中介作用。具体而言,农户水平分化能够推动?allo3(按一定顺序取水的规定)、?info2(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功能性指标公示规定)、?pay2(水费及维护费用摊派的规定)的进化型变迁,而?allo3的进化型变迁能够显着的提升村庄农田灌溉系统占用绩效,?info2的进化型变迁能够显着的提升村庄农田灌溉系统的供给绩效和总体治理绩效,?pay2的进化型变迁能够显着的提升村庄农田灌溉系统的占用绩效和总体治理绩效。以上结论经过了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的多重评估。可以认为,“农户分化—制度变迁—治理绩效”的中介作用渠道是部分成立的。综合而言,农户分化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农户分化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具有消极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农户分化又会驱动部分运行规则的进化型变迁,进而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产生积极的间接影响。结合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精准识别长效治理制约因素,建立健全治理绩效评价体系;(2)统筹农户灌排需求,推进设施提档升级;(3)引导管护模式改革,鼓励治理机制创新;(4)加强基层集体行动能力建设,重构村庄公共事务合作基础;(5)整合多元农户主体优势资源,支持基层灌排制度自主创新;(6)探索基层灌排治理经验,推广扩散典型治理模式。

赵薇[5](2021)在《基于参数不确定及主从结构等的群体博弈研究》文中指出群体博弈是博弈论的一个新兴方向,其相关理论为大群体之间的策略交互行为提供了统一的研究框架.本文将从参数不确定及主从结构两方面对群体博弈的均衡问题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主要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第二章,简要介绍本文需要用到的一些基本概念、主要定理和重要结论等预备知识.包括拓扑空间与度量空间中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向量值函数的连续性与凸性、集值映射的连续性及相关结果、群体博弈模型及其相关基本理论等.第三章至第八章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其中:第三章,基于不确定参数的具体特征无法给出,但其取值范围已知的情形下,将不确定参数引入到群体博弈中,提出不确定参数下群体博弈NS均衡概念,在支付函数连续性与凸性的一定假设下,分别运用Ky Fan不等式及Fan-Glicksberg不动点定理两种方法进一步证明了均衡的存在性.第四章,从本质稳定、有限理性和良定性三个不同角度,进一步研究了不确定参数下群体博弈NS均衡的稳定性.首先,通过引入不确定参数下群体博弈本质NS均衡的概念,给出了不确定参数下群体博弈NS均衡集通有稳定性的相关结论,运用Fort引理证明了在Baire分类的意义下,当支付函数发生扰动时,大多数不确定参数下群体博弈的NS均衡都是稳定的;其次,通过构建带有抽象理性函数的有限理性模型,在一定假设条件下研究了有限理性下具有不确定参数的群体博弈模型的结构稳定性和鲁棒性;最后,在以上建立的有限理性框架下,进一步分析了不确定参数下群体博弈的各种良定性.第五章,在前述不确定参数下单目标群体博弈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该模型推广至支付函数为多目标的情形,给出了弱Pareto-NS均衡概念并利用Ky Fan不等式证明了其存在性.第六章,从本质稳定、有限理性和良定性三个不同角度,进一步研究了不确定参数下多目标群体博弈弱Pareto-NS均衡的稳定性.首先,通过对多目标支付的扰动引入了本质弱Pareto-NS均衡概念,得到在Baire分类的意义下,大多数不确定参数下多目标群体博弈的弱Pareto-NS均衡都是本质的;然后,建立了不确定参数下多目标群体博弈有限理性框架,并基于此研究了该群体博弈问题的结构稳定性、鲁棒性以及良定性.第七章,将经典博弈中主从博弈的思想引入到群体博弈中,结合实际建立了两类主从群体博弈模型:一个领导者和个跟随者群体的单主多从群体博弈模型,以及一个领导者群体和个跟随者群体的多主多从群体博弈模型,分别给出了两种模型下的均衡概念,并在一定假设条件下证明了均衡的存在性.第八章,从本质稳定、有限理性和良定性三个不同的角度,继续研究第七章给出的两类主从群体博弈模型均衡的稳定性.首先,通过分别构造两类主从群体博弈的博弈空间,引入合适的度量,证明了两类主从群体博弈均衡映射对于所构造的博弈空间是上半连续且紧值的,并运用Fort引理,证明了当支付函数发生扰动时,两类主从群体博弈模型均衡的通有稳定性;其次,通过对两类主从群体博弈构建适宜的带有抽象函数的有限理性模型,研究了当支付发生扰动时有限理性下均衡的稳定性.最后,进一步在已建立的有限理性框架下得到了两类主从群体博弈问题的良定性结论.第九章,对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思考展望.

仲崇轶[6](2020)在《群体博弈的有限理性问题及演化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群体博弈主要考虑由数量充分多的个体所构成群体间的博弈问题,其为大规模大群体之间的策略交互行为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群体博弈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交通问题、网络拥堵问题、生物竞争问题、国际竞争问题以及经济学中的外部性问题等.博弈论及经济学等领域中一个基本假设为个体是完全理性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然而这样的假设过于苛刻,是不符合现实的,特别是对于群体博弈这样由数量充分多的个体构成的博弈模型.因此在群体博弈框架下,考虑具有有限理性的个体的行为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有限理性问题的研究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主要从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演化分析两个方面对群体博弈的有限理性问题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有限理性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从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演化分析两个方面简要概述了国内外对于有限理性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为数学预备知识,主要对本论文中需要用到的一些基本概念、主要定理、重要结论作了介绍.其中包括度量空间中开集、闭集、紧集、Baire分类等基本概念,以及集值映射的连续性、不动点定理及变分不等式等相关主要结论.另外,泛函微分方程基本理论和群体博弈基本模型也有所介绍.第三章主要研究在个体代理人有限理性的假设下,通过提出不同的有限理性机制对社会状态空间进行扰动,引入了群体博弈完美均衡、恰当均衡、弱恰当均衡以及稳健均衡的概念.同时,证明了扰动群体博弈的Nash均衡与定义在扰动社会状态空间上的变分不等式的解是等价的这一重要引理.在此基础上,证明了上述群体博弈精炼均衡的存在性,并举例说明了各精炼均衡之间的关系.第四章进一步考虑了群体博弈Nash均衡的稳定性问题.通过对支付函数进行扰动,引入了群体博弈本质Nash均衡的概念.同时,通过引入合适的度量,证明了Nash均衡映射关于群体博弈空间是上半连续的,在此基础上证明了在Baire分类的意义上,大多数群体博弈的Nash均衡都是本质的,并且说明了群体博弈的完美均衡也是通有的.此外,考虑到一般无法将群体博弈Nash均衡集精炼为一个单点集,进而引入了群体博弈Nash均衡集本质连通区的概念,并证明了群体博弈本质连通区的存在性.第五章从动态演化分析的角度,对一类特殊的单群体两策略模型,建立了具有连续分布时滞的复制动力学模型.分别在核函数为常量函数和指数函数背景下,对具有连续分布时滞的复制动力学进行了分析,证明了群体博弈演化稳定状态是渐进稳定的一系列条件.最后,以鹰鸽博弈为背景,进行了简单的数值实验验证我们的结论.第六章通过对时滞复制动力学进行均匀扰动和指数扰动,建立了两类扰动时滞复制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两类模型的鲁棒稳定性条件.最后,对鹰鸽博弈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了我们的稳定性结果.第七章是对论文的总结以及对时滞演化动力学的展望.

蒋岚翔[7](2020)在《基于互利的发电和售电交易主体竞合均衡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电力工业运营体制的整个演变过程中,顺应不同历史阶段需要,统一协作机制与相互竞争机制交替出现。我国最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推进发电侧深化市场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放开了售电侧市场。多方主体参与配售电业务新形势下,原有电力市场格局正发生新变化,交易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带来各方竞争与合作(竞合)关系的复杂化。发电侧与售电侧作为新电改中市场交易的核心双方,其主体间的相互竞合正从各方位、多层面逐渐展开,对双方新市场结构下主体间竞合关系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原有对电力市场的研究,很少将竞争与合作因素同时纳入研究对象进行考量,因此,电力市场的现实状况及相关理论研究上都需要探索新的分析模式。本文立足于新电改后电力市场格局,引入轻微利他偏好作为度量合作水平的连续量化指标,将电力市场发电侧与售电侧视为竞合系统,运用非合作博弈方法,量化研究双方主体在相互竞争及适度合作关系下,博弈均衡的实现及优化策略的选择问题,以期为现阶段电力市场监管及决策提供量化参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以新一轮电改重要政策为背景,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意义。介绍了电力市场基本运营交易概况,梳理了我国电力市场发展历程,阐述了新电改的相关现状。总结了电力市场优化策略与均衡分析已有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比较评价。介绍了本文所运用的相关理论概念及研究现状,对涉及的博弈方法作了概述。2、新电改提出单独核算输配电价,推动了直购电成为市场主流售电业务。由于直购电价一般低于标杆电价,而直接交易电量又要在年度计划电量分配中按容量扣除,发电商可能面临“量价齐跌”的境况。本文对直购电业务中发电商为防止收益下滑,彼此在竞争中产生的互利合谋关系进行了量化研究。引入轻微利他偏好表示发电商之间的适度合作,构建了发电商之间多头Cournot竞合博弈模型,建立了互利水平与均衡最优交易电量(价)的量化关系,分析了互利竞合水平变化对各均衡变量的影响,得到了平抑竞合电量波动且衡量市场竞合程度的电价补贴指数,结合案例讨论了竞合关系得以实现的优化决策域及其稳定性的判定;进一步建立发电商之间长期竞合重复博弈模型,分析发电侧长期竞合均衡的必要条件,建立了交易发电量、利他因子、贴现因子之间的量化函数关系,在案例中验证并实现了对长期竞合关系稳定性的判定及调整。3、售电侧市场化改革提出多途径培育售电主体,发电企业得以通过发售电一体化运营模式切入售电市场,实现电力全产业链经营。本文对发售电一体化发电集团内部利益博弈中发电与售电主体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考虑彼此互利条件下,构建了“一对多”模式的双方Leontief竞合博弈模型。分情境求解了双方竞合最优均衡电量(价),并将竞合博弈转化为BLPP模型,利用K-K-T条件及GA算法求解。通过案例仿真,进一步得到了双方竞合策略优化解集,发现了售电商竞合最优策略,找到了提升系统整体利润的关键因素,分析了互利竞合关系对双方各均衡变量的影响,揭示了一体化运营的发电集团超额利润的流向。4、独立售电商是售电侧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数量众多的重要主体形式。独立售电商与发电商长期交易博弈中,电力市场逐步形成“多买-多卖”的复杂群体格局。本文对双方电力购销业务中日渐频繁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研究。基于互利条件下,分别构建了独立售电商与发电商两种渠道模式下主从竞合博弈模型,求解了竞合最优均衡电量(价),通过互利水平变化对各均衡变量的影响,分析了这些影响与渠道模式选择的相关性;进一步构建双方长期竞合演化动力模型,分情境量化表示了利他因子可行域,结合案例实现了对双方竞合关系的演化稳定策略的判定,指出了影响双方演化路径及结果的内外部因素,并进一步实现了对双方竞合关系演化方向的量化调整。

宋芳[8](2020)在《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内员工知识分享行为及其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关键性的经济资源,比传统的土地、资金等发挥着更为显着的作用。依据知识资源观理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积累和创造的特殊知识资源,以及企业对知识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能力。在促进组织的知识分享、创造和利用的这一组动态、连续的活动中,知识分享是员工进行知识应用、知识创新并最终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基本手段,也是关键过程。然而,知识分享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的过程,较难持续发生,组织仍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鼓励和促进知识分享。高新技术企业因其知识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人才聚集性的特点,对知识分享的要求高于其它传统企业。因此,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知识分享问题的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虽然学者们对知识分享及其激励机制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然而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关于知识分享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同质化现象;部分研究结论存在争议性。受到这些启发,本文以知识的资源观、社会交换理论、博弈理论以及计算实验方法为理论基础,采用数理分析方式与实证研究方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聚焦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个体层面,就其组织内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的内在机理以及激励机制对其知识分享行为的作用机理两个方面展开了详细讨论。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结论如下:(1)对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内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首先,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数理模型并对稳定均衡策略进行求解和讨论,之后再运用Matlab软件展开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论显示:时间压力以及核心知识泄露风险均对员工的知识分享行为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同辈压力、员工关系、间接互惠以及员工的普通知识和核心知识的知识量都对知识分享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2)对奖励与惩罚对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内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的促进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基于公共品博弈理论构建数理模型,并运用计算实验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奖励与惩罚都对知识分享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然而,相对于组织奖励,惩罚能够更好地促进知识分享行为的发生。此外,惩罚的频率与知识分享是正相关关系;奖励或惩罚的额度与知识分享是非线性相关关系,适中的奖励或惩罚额度是组织的最优策略。(3)对第二方惩罚和第三方惩罚对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内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的促进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由于惩罚对知识分享行为的促进效果比组织奖励更显着,因此,本文对惩罚机制展开了进一步探索。首先,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数理模型并对稳定均衡策略进行求解和讨论,之后再运用Matlab软件展开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三方惩罚比第二方惩罚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内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的发生。(4)通过对SC公司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来开展实证分析,对前文由数理方法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检验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实证分析的研究结论与数理分析的研究结论一致,论证了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问卷调查分析还得出了模型分析之外的研究结论:激励机制在知识分享行为和其影响因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知识分享行为对激励机制也有显着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对这些内容继续展开探索。本文对现有研究中学者们所忽略的部分知识分享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讨论,延展了知识分享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有助于揭示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内员工知识分享行为发生的内在机理。对现有文献中存在争议的研究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激励机制与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内员工知识分享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帮助解释不同激励机制对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内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的作用机理。综合运用数理方法、计算实验方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研究,论证了研究结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总体而言,本文为后续开展知识分享及其激励机制研究提供了分析基础,并为高新技术企业有效促进知识分享以及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指引。

陈洋[9](2020)在《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及管控研究》文中提出安全生产是煤矿安全管理中不变的主题,然而各类事故却严重威胁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一系列的统计数据和研究表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息息相关,因此若能对煤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加以干预与控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率。然而,在煤矿企业中却普遍存在着矿工对不安全行为的效仿和跟随现象,作为矿工习得不安全行为的主要途径,其会导致不安全行为在群体中的传播和蔓延,使得初始的个体不安全行为最终发展成群体性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群体安全意识的下降,严重威胁着企业的安全生产。鉴于一线矿工对不安全行为的效仿和跟随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驱动机理、演化规律以及相应的干预策略的制定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这对提升组织安全,保障组织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立足于矿工对不安全行为的效仿和跟随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概念,并以此为研究对象,依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合理地运用和借鉴安全科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观点对不安全羊群行为的驱动机理、演化规律以及不同因素影响下的选择偏好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分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的研究内容与结论:(1)通过文献查阅和研读,结合安全管理领域的不安全行为概念、行为金融领域的羊群行为概念以及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从众行为概念对矿工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此外,从行为发生动机的视角,在深度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并验证了不安全羊群行为的二维结构,即规范顺从和信息认同。(2)在基于深度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挖掘不安全羊群行为的驱动因素,构建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模型并提出相应假设,进而依据开发的量表收集研究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不安全羊群行为在工作年限、收入、年龄以及学历等人口学变量上呈现出显着的差异性,而在职位层级上并没有表现出差异;恢复水平和工作素养会通过感知收益的中介作用而负向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而任务与人际关系、群体不安全氛围以及工作要求会通过感知收益的中介作用而显着正向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个人特质、任务与人际关系和群体不安全氛围通过感知损失显着负向作用于不安全羊群行为,而恢复水平和组织监管通过感知损失显着正向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3)基于行为效用感知的不安全羊群行为演化博弈分析。由于行为效用感知(感知收益、感知损失)在内、外部因素与不安全羊群行为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是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的关键且直接因素,因此,借助演化博弈理论,进一步分析行为效用感知对不安全羊群行为的影响,有利于把握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规律。通过建立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对称博弈,从员工群体内部视角分析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路径及演化稳定策略,得出在不同行为效用感知(感知收益和感知损失)水平的作用下,煤矿一线员工的演化均衡策略,并利用Matlab软件对其进行了数值仿真模拟。进一步,通过构建管理者与员工间的非对称博弈,从员工群体外部视角分析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路径及演化稳定策略,以及相应的管理者的策略选择,并利用Matlab软件对每种演化稳定策略进行数值仿真模拟。(4)考虑到行为效用感知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将内、外部因素嵌入到行为效用感知中,通过建立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仿真系统,分别对比了各个因素取最优和最劣值时,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趋势,并通过比较得出:在单因素中,对个人特质的干预所取得的效果最好;在内部因素(个人特质、恢复水平和工作素养)和外部因素(任务与人际关系、群体不安全氛围、工作要求和组织监管)分别取最优和最劣值时的对比中得出,对外部因素的干预所取得的效果更佳;最后,当个人特质、任务与人际关系、群体不安全氛围、工作要求处于低水平,且恢复水平、工作素养和组织监管处于高水平的情况下,整个系统中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水平最低,所取得的干预效果最好。(5)基于实证研究、演化博弈研究以及仿真研究所得结论,分别从行为驱动、演化规律以及干预效果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和对策,为遏制煤矿企业中的不安全羊群行为和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本文中,图共计68幅,表共计103张,参考文献共计326篇。

惠芸[10](2020)在《基于群体博弈动力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群体博弈中的个体是有限理性的,这就意味着博弈过程中个体不可能只通过一次决策就能找到令自己获益最大的策略,而是需要多次学习模仿,进而找到最优策略.这也就意味着参与者做决策的过程需要汲取先前的经验进行预判,于是,时滞的思想被引入群体博弈.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规模达874万人的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求职困难增多,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一个典型的群体博弈行为,因此采用群体演化的思想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基于有限理性框架下,建立大学生就业选择问题的单群体博弈模型并通过演化动力学理论中的复制动力学分析就业市场中就业局中人群体复制动态变化过程.后通过时滞作用刻画了参与者决策思考的过程,建立起带有时滞的群体演化博弈模型,并分别研究分析在带时滞与不带时滞两类系统下博弈参与者策略的稳定状态,数值模拟分析延时给决策带来的影响.

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类博弈问题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类博弈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收入不平等的代际传递机制与公共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收入不平等居高不下,阶层分化明显
        1.1.2 代际传递现象日趋严重,难以阻断
        1.1.3 公共政策乏力,须寻创新范式剖析内在机理
    1.2 研究意义及主要贡献
        1.2.1 从特征层面到资源层面的代际传递机制深探
        1.2.2 丰富代际传递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的交叉研究
        1.2.3 利用政府权力制衡家庭代际权力的公共政策剖析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收入不平等相关理论回顾
        2.1.1 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
        2.1.2 公平与效率理论的研究
        2.1.3 收入不平等的事实提炼
    2.2 代际传递理论发展回顾
        2.2.1 国内外代际传递理论研究
        2.2.2 代际弹性研究及测度结论对比
        2.2.3 代际传递机制的研究述评
    2.3 公共政策可控的四个代际传递路径研究综述
        2.3.1 财富代际传递研究:以物质资源为客体
        2.3.2 教育代际传递研究:以教育资源为客体
        2.3.3 职业代际传递研究:以社会资源为客体
        2.3.4 行为代际传递研究:以文化资源为客体
第3章 财富代际传递、收入不平等与财税政策
    3.1 财富转移形式分解:内部继承和外部捐赠
    3.2 财富代际传递的理论模型构建
        3.2.1 财富代际传递的个体行为分析
        3.2.2 模型A:只做出亲代遗赠行为
        3.2.3 模型B:同时做出亲代遗赠和社会捐赠行为
    3.3 均衡解及收入演变分析
        3.3.1 生产部门利润最大化分析
        3.3.2 政府的预算平衡
        3.3.3 宏观经济体的稳态均衡
        3.3.4 微观层面的收入差距演变
        3.3.5 宏观层面的收入不平等演变
    3.4 不同财税政策选择下的数值模拟
        3.4.1 关于边际倾向变化的两模型对比模拟
        3.4.2 关于资本存量水平的两模型对比模拟
        3.4.3 关于微观家庭收入演变的两模型对比模拟
        3.4.4 关于宏观总体收入不平等演变的两模型对比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教育代际传递、收入不平等与公共教育政策
    4.1 教育资源分解:公共投入与私人投入
    4.2 代际传递机制下的个体人力资本积累分析
    4.3 教育代际传递的数理模型构建
        4.3.1 家庭部门
        4.3.2 生产部门
        4.3.3 市场出清条件与动态演化
    4.4 均衡求解及理论分析
        4.4.1 均衡解探讨
        4.4.2 公共教育政策影响私人教育投资的理论分析
        4.4.3 公共教育政策影响个体教育水平和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
        4.4.4 公共教育政策影响总体收入不平等的理论分析
    4.5 不同公共教育政策选择下的数值模拟
        4.5.1 参数校准和基础数据的选取
        4.5.2 教育投资和人力资本积累随公共政策变化的模拟分析
        4.5.3 收入水平及不平等随公共政策变化的模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职业代际传递、收入不平等与劳动力市场政策
    5.1 职业代际传递本质:一个简化的博弈模型阐述
    5.2 搜索匹配关系:一个引入父代社会资源的描述
        5.2.1 父辈动用社会关系网络的微观场景
        5.2.2 搜索匹配关系下的就业机会获得
    5.3 职业选择的博弈模型构建及均衡解分析
        5.3.1 基本假设与博弈模型构建
        5.3.2 博弈模型求解及复制子动态系统分析
        5.3.3 ESS对应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条件分析
    5.4 不同劳动力市场政策设定下的收入分布及数值模拟
        5.4.1 保守型劳动力市场政策下的收入分布
        5.4.2 温和型劳动力市场政策下的收入分布
        5.4.3 激进型劳动力市场政策下的收入分布
        5.4.4 合意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模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行为代际传递、收入不平等与文化建设政策
    6.1 行为代际传递的经济学诠释
    6.2 文化资源在代际行为养成中的作用——以贫困代际传递为例
    6.3 行为选择的博弈模型构建及均衡解分析
        6.3.1 基本假设与博弈模型构建
        6.3.2 博弈模型求解及复制子动态系统分析
        6.3.3 ESS对应的文化建设政策条件分析
    6.4 不同文化建设政策选择下的数值模拟
        6.4.1 不利政策参数下的家庭行为演化数值模拟分析
        6.4.2 中性政策参数下的家庭行为演化数值模拟分析
        6.4.3 有利政策参数下的家庭行为演化数值模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改善不平等代际传递的公共政策思考
    7.1 遗产税、赠与税和慈善捐赠制度思考
    7.2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政策思考
    7.3 服务型劳动力市场政策思考
    7.4 积极向上的文化建设政策思考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协商议价模型的售电公司博弈购售电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市场双边协商交易模式
        1.2.2 售电公司的偏差电量考核成本控制方法
        1.2.3 需求响应策略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售电公司博弈购售电策略研究相关理论
    2.1 K-means聚类算法
        2.1.1 K-means聚类算法的基本概念
        2.1.2 K-means聚类算法的基本步骤
    2.2 权重计算方法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熵权法
    2.3 模糊理论
        2.3.1 模糊理论的基本概念
        2.3.2 模糊理论在峰谷时段划分中的应用
    2.4 离散选择模型
        2.4.1 离散选择模型的理论基础
        2.4.2 离散选择模型的构建
    2.5 博弈论
        2.5.1 合作博弈论
        2.5.2 演化博弈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偏差电量考核下考虑多主体合作博弈的售电公司成本控制策略
    3.1 基本原理
    3.2 基于AHP-Logit的售电公司市场竞争力分析
        3.2.1 建立售电公司市场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3.2.2 计算售电公司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评分
        3.2.3 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估售电公司市场价值
        3.2.4 基于Logit模型的售电公司市场占有率计算
    3.3 偏差电量考核下售电公司合作联盟购电成本的确定
        3.3.1 售电公司的协商议价模型建立
        3.3.2 偏差电量考核下售电公司的协商购电成本计算
        3.3.3 售电公司的合作联盟购电成本
    3.4 售电公司合作博弈下的购电成本分配模型及联盟稳定分析
        3.4.1 售电公司的购电成本分配模型
        3.4.2 不同购电成本分配模型下的联盟稳定性分析
    3.5 算例分析
        3.5.1 基于AHP-Logit的售电公司市场竞争力分析结果
        3.5.2 合作联盟的偏差考核电量及购电价格
        3.5.3 售电公司合作博弈结果
        3.5.4 偏差电量考核下售电公司参与合作博弈的成本变化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有限理性用户选择行为的定制化电价套餐设计
    4.1 基本原理
    4.2 考虑用户用电行为差异的需求响应模型
        4.2.1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电力用户分类
        4.2.2 基于模糊半梯度隶属度函数的时段划分
        4.2.3 建立用户的差异化分时电价需求响应模型
    4.3 有限理性用户的套餐选择行为建模
        4.3.1 基于熵权法的用户满意度计算
        4.3.2 基于演化博弈论建立有限理性用户的选择行为模型
    4.4 面向有限理性用户的定制化电价套餐优化设计
        4.4.1 售电公司与供电公司的协商议价模型
        4.4.2 面向有限理性用户的定制化电价套餐模型
    4.5 算例分析
        4.5.1 考虑用户用电行为差异的需求响应建模结果
        4.5.2 有限理性用户对各套餐的选择比例
        4.5.3 不同定价方式对售电公司盈利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社会网络关系影响下的大群体共识决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大群体决策问题
        1.2.2 社会网络群决策问题
    1.3 研究现状分析
    1.4 主要内容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互补判断矩阵
    2.2 多属性大群体决策
    2.3 图的相关概念
    2.4 DeGroot模型及相关性质
    2.5 协同过滤算法和PageRank算法
第三章 不完全信息背景下考虑意见领袖影响的社会网络大群体共识决策方法
    3.1 不完全信息下社会网络大群体决策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3.2 不完全偏好信息背景下的两阶段共识模型
        3.2.1 子群划分算法及不完全信息补全方法
        3.2.2 第一阶段共识过程-子群体内部
        3.2.3 第二阶段共识过程-子群体间
    3.3 算例分析
        3.3.1 共识过程
        3.3.2 建模方法分析比较
    3.4 小结
第四章 动态影响关系下的社会网络大群体共识决策方法
    4.1 动态社会网络群决策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4.2 决策者的群体影响力分析
        4.2.1 初始影响力估计
        4.2.2 决策者的影响力传播模型
    4.3 观点演化共识模型
    4.4 数值例子
        4.4.1 第一种情形:决策者达成共识
        4.4.2 第二种情形:共识无法达成
        4.4.3 建模方法分析比较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Stackelberg和网络博弈的最小调整共识模型
    5.1 最小调整/成本共识决策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5.2 基于最小调整的共识模型
    5.3 基于Stackelberg和网络博弈的共识机制
        5.3.1 建立模型
        5.3.2 共识过程中的博弈平衡性分析
        5.3.3 协调者的反馈策略
        5.3.4 调整后的差分进化算法
    5.4 土地拆迁补偿共识模型应用
        5.4.1 土地拆迁补偿最小调整软共识模型示例
        5.4.2 参数灵敏度分析
        5.4.3 建模方法分析比较
    5.5 小结
第六章 操纵及非合作行为影响下的社会网络大群体共识决策方法
    6.1 社会网络大群体决策过程中操纵及非合作行为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6.2 社会网络大群体决策问题
    6.3 考虑操纵及非合作行为的社会网络大群体共识框架
        6.3.1 操纵行为分析
        6.3.2 共识度计算
        6.3.3 反馈调整过程
        6.3.4 非合作行为分析
    6.4 数值算例
    6.5 仿真以及分析比较
        6.5.1 仿真实验Ⅰ
        6.5.2 仿真实验Ⅱ
        6.5.3 仿真与比较结果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农户分化、制度变迁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长效治理的必要性
        1.1.2 农户分化为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1.1.3 适应性制度变迁是应对农户分化挑战的可行路径
        1.1.4 理顺农户分化、制度变迁与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是探索适应性制度变迁路径的前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概念演进
        1.3.2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治理机制研究
        1.3.3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测度研究
        1.3.4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1.3.5 农户分化对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1.3.6 制度变迁对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1.3.7 农户分化驱动制度变迁的相关研究
        1.3.8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重要概念界定
        2.1.1 农户分化
        2.1.2 制度及制度变迁
        2.1.3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
        2.2.2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
        2.2.3 公共物品博弈模型
        2.2.4 社会分层理论
        2.2.5 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
        2.2.6 社会动力学理论
        2.2.7 集体行动理论
第三章 农户分化、制度变迁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理论逻辑分析
    3.1 农户分化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
    3.2 制度变迁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
        3.2.1 变异:观念变革—偏好改变与共同知识裂变—农田灌溉系统治理
        3.2.2 选择:规则制定博弈—价值整合与行为协调—农田灌溉系统治理
        3.2.3 遗传:规则稳态化—跨期承诺—农田灌溉系统治理
    3.3 农户分化、制度变迁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联合影响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分化、制度变迁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4.1 农户分化、制度变迁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的历史沿革
        4.1.1 农户分化的历史演变
        4.1.2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运行规则的历史沿革
        4.1.3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宏观特征及其治理历史脉络
    4.2 农户分化的测度与现状分析
        4.2.1 农户分化的测度
        4.2.2 农户分化的现状分析
    4.3 制度变迁的测度与现状分析
        4.3.1 制度变迁的测度
        4.3.2 制度变迁的现状分析
    4.4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测度与现状分析
        4.4.1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测度
        4.4.2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现状分析
    4.5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面临的挑战
        4.5.1 农户分化背景下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难度有增无减
        4.5.2 通过制度变迁实现农户分化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长效治理的协同相容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分化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典型案例与实证分析
    5.1 农户分化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典型案例
        5.1.1 方法选择
        5.1.2 案例选择
        5.1.3 资料收集与范畴提炼
        5.1.4 农户分化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案例分析
    5.2 农户分化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5.2.1 研究假说
        5.2.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2.3 基准模型构建、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2.4 内生性检验
        5.2.5 稳健性检验与安慰剂检验
        5.2.6 异质性分析
        5.2.7 拓展性讨论:农户分化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
        5.2.8 作用渠道分析
    5.3 农户分化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的数值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制度变迁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典型案例与实证分析
    6.1 制度变迁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典型案例
        6.1.1 方法选择与案例选择
        6.1.2 资料收集与范畴提炼
        6.1.3 制度变迁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案例分析
    6.2 制度变迁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6.2.1 研究假说
        6.2.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2.3 基准模型构建、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6.2.4 内生性检验
        6.2.5 稳健性检验与安慰剂检验
        6.2.6 异质性分析
        6.2.7 拓展性讨论:不同规则之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6.2.8 作用渠道分析
    6.3 制度变迁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的数值模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制度变迁中介作用下农户分化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典型案例与实证分析
    7.1 制度变迁中介作用下农户分化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典型案例
        7.1.1 方法选择与案例选择
        7.1.2 资料收集与范畴提炼
        7.1.3 农户分化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运行制度变迁的案例分析
    7.2 制度变迁中介作用下农户分化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计量检验
        7.2.1 研究假说
        7.2.2 农户分化、制度变迁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关系检验
        7.2.3 制度变迁的中介作用检验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精准识别长效治理制约因素建立健全治理绩效评价体系
        8.2.2 统筹农户灌排需求推进设施提档升级
        8.2.3 引导管护模式改革鼓励治理机制创新
        8.2.4 加强基层集体行动能力建设重构村庄公共事务合作基础
        8.2.5 整合多元农户主体优势资源支持基层灌排制度自主创新
        8.2.6 探索基层灌排治理经验推广扩散典型治理模式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参数不确定及主从结构等的群体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群体博弈
        1.1.2 不确定环境下的博弈问题
        1.1.3 主从博弈问题
        1.1.4 博弈问题均衡的稳定性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创新点
    1.3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拓扑空间与度量空间中若干概念与性质
    2.2 向量值函数的连续性与凸性
    2.3 集值映射的连续性
    2.4 群体博弈基本理论
第三章 不确定参数下群体博弈NS均衡的存在性
    3.1 引言
    3.2 不确定参数下群体博弈NS均衡概念
    3.3 不确定参数下群体博弈NS均衡的存在性
        3.3.1 Ky Fan不等式方法
        3.3.2 Fan-Glicksberg不动点方法
第四章 不确定参数下群体博弈NS均衡的稳定性
    4.1 引言
    4.2 不确定参数下群体博弈NS均衡的通有稳定性
    4.3 有限理性与不确定参数下群体博弈NS均衡的稳定性
    4.4 不确定参数下群体博弈均衡问题的良定性
第五章 不确定参数下多目标群体博弈均衡的存在性
    5.1 引言
    5.2 不确定参数下多目标群体博弈均衡概念
    5.3 不确定参数下多目标群体博弈均衡的存在性
第六章 不确定参数下多目标群体博弈均衡的稳定性
    6.1 引言
    6.2 不确定参数下多目标群体博弈均衡的通有稳定性
    6.3 有限理性与不确定参数下多目标群体博弈均衡的稳定性
    6.4 不确定参数下多目标群体博弈均衡问题的良定性
第七章 主从群体博弈均衡的存在性
    7.1 引言
    7.2 单主多从群体博弈模型及其均衡存在性
        7.2.1 单主多从群体博弈模型及其均衡概念
        7.2.2 单主多从群体博弈均衡的存在性
    7.3 多主多从群体博弈模型及其均衡存在性
        7.3.1 多主多从群体博弈模型及其均衡概念
        7.3.2 多主多从群体博弈均衡的存在性
第八章 主从群体博弈均衡的稳定性
    8.1 引言
    8.2 单主多从群体博弈均衡的稳定性
        8.2.1 单主多从群体博弈均衡的通有稳定性
        8.2.2 有限理性与单主多从群体博弈均衡的稳定性
        8.2.3 单主多从群体博弈均衡问题的良定性
    8.3 多主多从群体博弈均衡的稳定性
        8.3.1 多主多从群体博弈均衡的通有稳定性
        8.3.2 有限理性与多主多从群体博弈均衡的稳定性
        8.3.3 多主多从群体博弈均衡问题的良定性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总结
    9.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和论文情况

(6)群体博弈的有限理性问题及演化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有限理性的静态均衡分析相关研究
        1.2.2 有限理性的动态演化分析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度量空间及Baire分类
    2.2 集值映射的连续性
    2.3 变分不等式与不动点定理
    2.4 泛函微分方程相关理论
    2.5 群体博弈基本理论
第三章 群体博弈Nash均衡的精炼
    3.1 引言
    3.2 群体博弈的完美均衡
    3.3 群体博弈的恰当均衡
    3.4 群体博弈的弱恰当均衡
    3.5 群体博弈的稳健均衡
第四章 群体博弈Nash均衡的通有稳定性与本质连通区
    4.1 引言
    4.2 群体博弈Nash均衡的通有稳定性
    4.3 群体博弈Nash均衡的本质连通区
第五章 具有有界连续分布时滞的复制动力学的稳定性
    5.1 引言
    5.2 模型的描述与推导
    5.3 常量核函数下演化稳定状态的稳定性
    5.4 指数核函数下演化稳定状态的稳定性
第六章 扰动时滞复制动力学的鲁棒稳定性
    6.1 前言
    6.2 模型的描述与推导
    6.3 均匀扰动时滞复制动力学的鲁棒稳定性
    6.4 指数扰动时滞复制动力学的鲁棒稳定性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和论文情况

(7)基于互利的发电和售电交易主体竞合均衡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电力市场相关概况
        1.2.1 电力市场运行模式
        1.2.2 电力市场交易类型
        1.2.3 电力市场发电侧定价机制
        1.2.4 我国电力市场发展状况
    1.3 电力市场优化策略与均衡分析方法现状
        1.3.1 非博弈论研究方法
        1.3.2 基于博弈论研究方法
        1.3.3 相关研究评价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2.1 合作竞争理论
        2.1.1 竞合内涵与特征
        2.1.2 竞合研究现状
    2.2 利他理论
        2.2.1 利他与合作
        2.2.2 轻微利他均衡
        2.2.3 利他研究现状
    2.3 博弈论相关方法
        2.3.1 重复博弈
        2.3.2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2.3.3 演化博弈
第3章 直购电交易模式下发电商竞合决策模型与优化策略分析
    3.1 问题与假设
        3.1.1 相关问题
        3.1.2 基本假设
    3.2 直购电模式发电商互利竞合模型
        3.2.1 Cournot互利竞合模型
        3.2.2 互利竞合模型均衡变量分析
    3.3 直购电模式发电商互利重复博弈模型
        3.3.1 互利竞合重复博弈模型
        3.3.2 互利竞合重复博弈分析
    3.4 案例与仿真
        3.4.1 互利竞合模型仿真分析
        3.4.2 利他重复博弈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售电一体化发电集团各主体竞合决策模型与最优策略研究
    4.1 问题与假设
        4.1.1 相关问题
        4.1.2 基本假设
    4.2 发售电一体化运营各主体互利竞合模型
        4.2.1 Leontief互利竞合模型
        4.2.2 互利竞合模型情境分析
    4.3 基于BLPP的互利竞合模型求解
        4.3.1 互利竞合模型的BLPP转化
        4.3.2 BLPP模型的GA求解
    4.4 案例与仿真
        4.4.1 模型生成求解
        4.4.2 仿真分析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独立售电商与发电商竞合动力模型及演化策略分析
    5.1 问题与假设
        5.1.1 相关问题
        5.1.2 基本假设
    5.2 双边市场独立售电商与发电商互利竞合均衡
        5.2.1 发电商单渠道售电互利竞合模型
        5.2.2 发电商双渠道售电互利竞合模型
    5.3 双边市场独立售电商与发电商互利竞合演化博弈
        5.3.1 发售电系统互利竞合演化模型
        5.3.2 发售电系统互利竞合演化策略稳定性
        5.3.3 发售电系统互利竞合演化影响因素
    5.4 案例与仿真
        5.4.1 双方互利竞合系统演化动态仿真
        5.4.2 演化博弈策略影响因素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及建议
        6.1.1 研究结论
        6.1.2 相关建议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和论文情况
    1、科研工作
    2、发表论文

(8)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内员工知识分享行为及其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主要内容
    1.6 研究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知识分享研究的发展以及研究热点
        2.1.1 知识分享研究的发展
        2.1.2 知识分享的研究热点
    2.2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分享的特点
    2.3 不同层次的知识分享研究
    2.4 知识分享的影响因素研究
    2.5 理论基础
        2.5.1 知识资源观理论
        2.5.2 社会交换理论
        2.5.3 演化博弈理论和公共品博弈理论
        2.5.4 计算实验方法
    2.6 文献述评
第3章 知识分享行为的内在机理研究
    3.1 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内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
        3.1.1 知识的分类
        3.1.2 间接互惠与知识分享
        3.1.3 员工关系与知识分享
        3.1.4 时间压力与知识分享
        3.1.5 同辈压力与知识分享
    3.2 演化博弈理论在知识分享研究中的适用性
    3.3 模型的建立
        3.3.1 模型参数
        3.3.2 博弈双方的收益矩阵
    3.4 演化稳定策略的求解及讨论
        3.4.1 复制动态方程与演化稳定策略的求解
        3.4.2 演化稳定策略的讨论
    3.5 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3.5.1 时间压力与同辈压力对知识分享的影响的仿真结果分析
        3.5.2 间接互惠与员工关系对知识分享的影响的仿真结果分析
        3.5.3 知识量与泄露风险对知识分享的影响的仿真结果分析
        3.5.4 其它参数对知识分享的影响的仿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奖励与惩罚对知识分享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
    4.1 激励机制与知识分享
    4.2 人格特征与知识分享
    4.3 公共品博弈理论在知识分享研究中的适用性
    4.4 模型的建立
        4.4.1 空间公共品博弈网络及博弈者
        4.4.2 不同激励机制下的公共品博弈模型
    4.5 基于计算实验方法的分析
        4.5.1 策略更新过程
        4.5.2 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惩罚机制对知识分享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
    5.1 利他性惩罚
    5.2 第二方惩罚与第三方惩罚
    5.3 模型的建立
        5.3.1 模型参数
        5.3.2 博弈双方的收益矩阵
    5.4 演化稳定策略的求解及讨论
        5.4.1 复制动态方程与演化稳定策略的求解
        5.4.2 演化稳定策略的讨论
    5.5 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5.5.1 三种惩罚方式对知识分享行为影响的仿真结果分析
        5.5.2 对第二方惩罚和第三方惩罚的深入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SC公司员工知识分享行为实证检验
    6.1 SC企业背景及其知识分享现状
        6.1.1 SC企业背景
        6.1.2 SC企业知识分享现状
    6.2 研究方法与研究假设
    6.3 问卷设计
        6.3.1 设计初始问卷
        6.3.2 企业访谈
        6.3.3 调查问卷的形成
    6.4 小样本测试
        6.4.1 小样本取样及数据描述
        6.4.2 小样本结果分析
    6.5 假设检验
        6.5.1 数据收集与描述
        6.5.2 相关分析
        6.5.3 多元分层回归分析
        6.5.4 奖励与惩罚机制的对比分析
        6.5.5 第二方惩罚与第三方惩罚的对比分析
    6.6 稳健性检验
        6.6.1 调查对象的统计特征描述及测量问项的描述性统计
        6.6.2 相关分析
        6.6.3 多元分层回归分析
        6.6.4 奖励与惩罚机制的对比分析
        6.6.5 第二方惩罚与第三方惩罚的对比分析
    6.7 管理建议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与理论贡献
    7.2 管理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A:SC企业员工知识分享行为调查问卷问项来源
附录B:SC企业员工知识分享行为访谈提纲
附录C:SC企业员工知识分享行为调查问卷

(9)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及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羊群行为与从众行为的关系
    2.2 不安全羊群行为概念的界定
    2.3 相关理论基础与模型
    2.4 文献综述
    2.5 本章小结
3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模型的建立
    3.1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因素筛选
    3.2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因素的界定
    3.3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所需量表的开发与数据收集
    4.1 量表开发的流程与原则
    4.2 初始题项的提取与修正
    4.3 预调研与初始量表检验
    4.4 正式施测与样本情况
    4.5 正式量表的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实证分析
    5.1 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分析
    5.2 不安全羊群行为各驱动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5.3 不安全羊群行为与其各驱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4 行为效用感知的中介效应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行为效用感知的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博弈分析
    6.1 演化博弈理论
    6.2 演化博弈分析的适用性评价
    6.3 员工群体内部演化博弈分析
    6.4 管理者与员工演化博弈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仿真研究
    7.1 建模的理论与方法
    7.2 Netlogo平台仿真的原理与优势
    7.3 仿真系统的构建
    7.4 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仿真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不安全羊群行为干预的对策建议
    8.1 基于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建议
    8.2 基于演化博弈的管理者的干预建议
    8.3 基于仿真研究的干预措施选择建议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群体博弈动力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群体博弈
    1.2 演化博弈
    1.3 时滞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础知识
    2.1 群体博弈模型
    2.2 群体博弈Nash平衡点
    2.3 动力学模型
    2.4 复制动力学
    2.5 一阶微分方程
    2.6 时滞微分方程
第三章 基于群体博弈动力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
    3.1 模型的建立
    3.2 复制动力学的演化分析
    3.3 带时滞系统的演化博弈模型建立
    3.4 带时滞系统的演化博弈模型稳定性分析
    3.5 结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和论文情况

四、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类博弈问题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收入不平等的代际传递机制与公共政策研究[D]. 杨春辉.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协商议价模型的售电公司博弈购售电策略研究[D]. 崔涵淇.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3]社会网络关系影响下的大群体共识决策问题研究[D]. 李胜利. 扬州大学, 2021(02)
  • [4]农户分化、制度变迁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D]. 秦国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基于参数不确定及主从结构等的群体博弈研究[D]. 赵薇. 贵州大学, 2021(11)
  • [6]群体博弈的有限理性问题及演化动力学研究[D]. 仲崇轶. 贵州大学, 2020(01)
  • [7]基于互利的发电和售电交易主体竞合均衡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D]. 蒋岚翔. 贵州大学, 2020(01)
  • [8]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内员工知识分享行为及其激励机制研究[D]. 宋芳. 天津大学, 2020(01)
  • [9]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及管控研究[D]. 陈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基于群体博弈动力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D]. 惠芸. 贵州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一类个体与群体博弈问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