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土搅拌桩在北导左干渠改造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水泥土搅拌桩在北导左干渠改造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一、水泥土搅拌桩在北引左干渠改造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颜剑南[1](2021)在《沿海淤泥土河道工程施工滑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省晋江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地表以下大多存在着淤泥土层,而淤泥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差,在这种地质条件下进行河道施工很容易导致河坡坍塌、滑坡。文章结合晋江市南低干渠桥南片区段改造工程进行研究,分析淤泥土层河道施工中滑坡出现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一些处理滑坡问题的措施,以便在日后的河道施工中更好的预防滑坡现象。

王均乔,舒立华,鲍芳[2](2020)在《两种不同桩在打渔张泵站地基处理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基础处理是建造水工建筑物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引黄济青打渔张泵站重新施工后,原设计中振冲碎石桩基础不再满足环保及经费要求。本文提出在基础处理中,充分利用已完成施工的振冲碎石桩,复合采用水泥搅拌桩,并对该复合设计方案的施工和检验过程进行了介绍。通过观测主体建筑沉降量和位移,证明该方案效果良好,既节约了工程投资,又缩短了施工工期,对类似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李柏松[3](2016)在《大庆油田道路软基处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民生工程的不断增多,扩大了城市道路的建设规模,由于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城市地下结构复杂,导致道路施工的难度不断提高,进而进一步提高了软土地基处理的要求。倘若道路施工时对软土地基不处理或处理方法不恰当,就会造成道路基层稳定性减弱,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寿命。软基在城市道路的建设施工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指的是道路下面的地基承受能力较低,不能提供应有的承载力,如果不能对这种情况进行正确的处理,往往会导致路基缺乏稳定性,路面出现裂痕,城市道路与桥接触的地方出现错位等现象,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道路不能正常使用。软土路基处理质量直接关系着城市道路路面整体质量,要求对道路路基进行有效处理。而在城市道路环境中,其路基处理面临着施工条件有限、低路堤、施工工期紧及环境限制等问题。在大庆地区的城市道路建设中,软土路基处理问题已成为决定道路质量,使用年限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处理好城市道路的软基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做好施工的每个细节,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为保障城市道路软土路基处理效果,本文重点对城市道路软土路基处理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研究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城市道路软基处理的相关方法,结合大庆地区城市道路实际,并分析对比冷再生、砂砾换填法、加筋碎石等软土路基处理机理,优化软土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实现了对大庆地区道路软基处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以提高城市道路软土路基处理效率与质量,为油田持续稳产4000万吨做贡献。

曹友杰[4](2012)在《河南郑东新区可液化土的特征及抗液化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地震等周期性动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或粉土及砂质粉土等少粘性土极易产生液化现象,从而造成地基失效,对建筑物或其它地面设施造成损坏。在地震动荷载一定的情况下,影响饱和土液化的主要是其颗粒组成以及密实程度、地下水位埋深和上覆非液化土层的厚度等因素。为减轻液化震害造成的损失,研究有效的抗液化措施十分必要。本文以郑州市郑东新区为研究对象,在深入探讨液化机理和液化判别方法的基础上,以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为主要手段,对研究区可液化土进行了一系列勘察工作,查明了研究区内可液化土的物理力学特征。对研究区所处自然地理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及地震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说明,并对区内饱和少粘性土的液化可能性和液化等级进行了判别和评价。总结了研究区内可液化土的物理力学特征,查明了其平面分布特征及深度分布特征。对研究区可液化土的震陷可能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对研究区可液化土的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为提出有效的抗液化措施,分别对几种常用的抗液化措施如强夯法、砂石桩法、桩基础法等地基处理方法的抗液化机理以及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采用水泥搅拌桩法作为抗液化措施的可行性,并从其抗液化机理上进行了论证。通过具体工程实例的类比分析,指出了桩基础作为抗液化措施的不足之处,对地基土抗液化处理措施进行了优化组合,提出减震隔离抗液化地基处理新理念和新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的地震背景下,研究区域内存在轻微-中等液化等级的可液化土,可液化土层埋深不超过16 m,属于液化和可能液化场地,应按照抗液化措施要求对建筑物地基进行相应处理。除了常用的强夯法和砂石桩法等抗液化处理措施外,水泥搅拌桩同样是可行的,原因是水泥中的细粒含量改变了土的颗粒组成。上述地基处理方法的地基承载能力一般不超过200kPa。对不同抗液化措施进行了优化组合,达到较好抗液化效果。同时提出了减震隔离抗液化地基处理新理念及实施模式,并经模型试验论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王学通[5](2007)在《CFG桩复合地基在郑州桃花峪引黄闸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是刚性桩复合地基的主要桩体形式之一,1997年被列为国家级工法,目前在建筑工程及公路路基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着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但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实例还较为少见,特别在河南黄河供水工程中还未曾使用过。郑州桃花峪引黄闸工程,闸址处原为黄河主河槽,地基为黄河典型松散沙土地基。引水闸结构受使用功能限制,平面形式及刚度分布不均匀,较为复杂;其使用过程中的荷载包括自重、土侧压力以及水压力等,受力特点显明,对地基承载条件的要求较高。按照引黄闸结构在完建期、设计引水位、最高运用水位三种荷载工况下的基本组合,计算了地基反力不均匀系数和地基应力。根据现场地质条件,提出了地基处理技术要求。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对桃花峪引黄闸工程地基处理方案进行了对比和优选,设计了CFG桩复合地基的地基加固方案,通过现场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低应变法检测,验证了理论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郑州桃花峪引黄工程地基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后,对原土层的液化性、地基承载力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地基持力层为砂性土,紧临黄河主槽,地基有被冲掏的可能,应用CFG桩法将桩端设置在冲刷深度之下的稳定地层中,可有效解决闸基被冲掏失稳问题。CFG桩法的应用,是处理临黄河主河道松散砂土地基的有效手段之一。

吴张清[6](2002)在《水泥土搅拌桩在北引左干渠改造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结合北引左干渠改造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所采用的水泥土搅拌桩方法 ,介绍了水泥土搅拌桩的适用性、设计施工方法以及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工程质量检验方法

李立军[7](2013)在《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数值分析与现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超高层建筑、城市地铁隧道项目大量的建设,都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深基坑的设计及施工问题,如基坑支护、降水、开挖等等。特别是,近年来有关基坑土方坍塌的事故频频发生,给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解决好城市建设项目中的基坑支护及环境效应问题成为岩土工程的热点与难点,技术安全、经济合理的基坑支护结构体系是基坑工程的主要发展方向及研究重点。双排桩支护结构由于具有整体刚度大、侧向位移小、不需要设置支撑、施工方便、速度快、不需要工作面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边坡加固、边坡抗滑、基坑支护等工程中。但是,双排桩的作用机理及受力特征目前还不清楚,双排桩的设计理论不成熟,主要依靠工程经验。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为研究手段,理论分析方法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全面研究双排桩支护结构的要素设计和复合式双排桩的受力及变形特征,研究双排桩的作用机理、探讨土压力的分配规律、分析支护结构的内力及变形规律、对比不同支护方案下的安全性、经济性,为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广泛应用及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与工程经验。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回顾总结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理论计算方法,对比总结各自的特点及应用范围。2.采用FLAC3D数值法模拟双排桩结构的受力状态,研究双排桩支护结构的要素设计,包括:桩距、排距、直径、长度、连梁截面及刚度、基坑深度、土体抗剪强度指标等,寻求双排桩设计最优参数。3.采用FLAC3D数值法模拟复合式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受力特征,研究不同复合方案下支护结构的内力及变形规律,分析基坑工程的安全系数,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太原市平阳景苑的深基坑支护工程中。4.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工程中,详细阐述了平阳景苑深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思路、支护选型、模拟计算、方案比选,并最终确定支护方案,为该地区同类基坑工程支护设计提供借鉴。5.针对平阳景苑的深基坑支护工程进行现场试验研究,编制详细的试验方案,分析研究了土层的侧向位移、桩体的内力及位移、地表的沉降及位移、锚索拉力、地下水变化、周围建筑物沉降等,并与计算结果对比。6.采用不同三轴试验方案,重点研究了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对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并将不同试验方案下测定的指标值带回计算模型中,将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比较。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本文在以下方面取定一些研究成果:1.研究结果表明,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内力及变形特征明显区别于单排桩,最大位移不是发生在桩顶,而是桩顶下2-4m,弯矩曲线出现反弯点,正负最大弯矩差值在减小,受力更加合理。对比结果表明,在桩数相同的条件下,采用双排桩支护结构可以明显减少位移,使结构受力更加合理。2.首次全面分析了双排桩支护结构要素设计变化对双排桩的影响,并得出最佳设计参数:排距4~6d(d为支护桩直径),桩距2-4d,桩长1.5~2倍基坑深度,深度在10m以内采用双排桩支护比较合理,连梁必须具有足够刚度,才能发挥其协调的作用。3.研究发现,土体抗剪强度指标c,(?)值是影响支护结构内力及变形的最重要两个因素。计算结果显示,c,(?)值变化与支护桩最大水平位移呈双曲线关系,这是本文研究的一大亮点。4.首次将复合式双排桩支护结构引入太原地区,工程实践表明是成功的,并节约造价约3000万元,为该地区同类支护工程提供借鉴。5.对比分析不同复合方案下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受力特点,全面研究不同组合方案的内力及变形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设置锚索、支撑可以明显改善双排桩的受力,限制侧向位移。而同样条件下,设置支撑的支护效果优于锚索,增加锚索或支撑的排数,支护结构的内力及变形没有明显改善,最佳的锚索或支撑的排数为2排。否则的话,前排桩成为主要受力构件,整个体系类似于拉锚结构,发挥不出后排桩的作用,这是本文研究的又一亮点。6.关于锚索的作用点位置在本文中也作了重点研究,结果显示:最佳位置是冠梁处,双排桩结构受力最合理。7.现场试验显示,深基坑存在显着的空间效应,中间桩体侧向变形大于端部桩体,位移曲线呈“中间大、两头小”的鼓肚状。8.对比分析多样单级加荷和单样多级加荷三轴剪切试验测定c,(?)值,研究结果显示,单样多级加荷下测定的c,(?)值偏大,内力及变形值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更接近。查阅文献,还没有找到类似的研究。

李文[8](2013)在《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在砾石富水地层基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云南云岭桂园的基坑工程砾石富水地层为依托工程,针对砾石地层结构松散、渗透系数大等特点,设计了该基坑的支护方案和止水方案,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支护方案的安全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验证。同时对基坑施工过程对周边地表变形与临近建筑物沉降不利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现场实测数据处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利用北京理正岩土系列软件,瑞典条分法计算模式,选择有代表性的工程地质剖面进行了基坑边坡稳定性计算,得出了该基坑边坡稳定性系数,均小于二级边坡的设计要求,须采取有效的基坑支护措施;(2)结合该工程砾石富水地层地质结构松散、渗透系数大的特点,对比边坡垂直开挖时的稳定性参数,提出来长螺旋钻孔压灌桩的支护方案,针对该方案的稳定性进行了相应的支护结构内力计算,支护结构的安全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3)针对该基坑的高地下水位问题,计算基坑内的涌水量,选用长螺旋深搅桩止水帷幕+坑内降水井及排水盲沟降排水的降水方法。对该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施工控制要点进行了阐述。(4)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基坑周边地表、临近建筑物的沉降值进行观测,并对测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了基坑开挖对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和临近建筑物的影响规律。

杨磊[9](2011)在《软土地基处理施工引起的灾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软土在外力干扰下,土的结构破坏,剪切强度剧烈降低;外力干扰停止后,软土随时间的增长逐渐恢复结构和强度,同时产生很大的附加沉降,软土灾变的破坏性很大。因此分析软土地基处理灾害机理,优化软土地基处理方案和施工工艺,避免软土产生扰动破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现场试验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对软土灾变现象进行讨论,主要成果有:在搅拌桩施工现场对孔隙水压力、侧向土压力监测,结合沉降观测和静力触探试验,揭示搅拌桩施工对桩周土的扰动规律以及软土地基受搅拌桩施工产生的强度触变。打桩过程中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大于土压力,是导致搅拌桩掉桩的重要原因;大孔隙结构、土颗粒间的薄弱胶结处以及软土颗粒间的“短程电作用”是软土触变的内在因素,并受到温度、含盐量、电荷和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并采用结构动力学模型和多维虚内键模型对软土触变过程进行模拟。结合考虑注浆体积、压力以及土层参数的搅拌桩扩孔半径公式,采用受剪圆孔扩张模型预测超孔压、土压力以及侧向位移;介绍三种基于应力应变指标的灾变判别方法,对灾变等级进行划分。通过设置对比试验结合理论分析,从减小搅拌桩施工影响角度出发,提出了软基处理方式、施工顺序、速度和桩间距等优化的建议。

胡小冲[10](2011)在《加筋旋喷桩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加筋旋喷桩是近年来工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形式基坑支护结构,它是在基坑支护桩施工场狭小或上空界限不够的情况下,依靠旋喷桩机作业高度低,占用场地少的特点,创意性地在旋喷桩中加入型材组成基坑支护结构。现在,这种加筋方式已经多样化,其设计还没有形成规范,理论成桩机理方面的研究也较少出现,本文以广州科学城科翔路电力隧道工程中双排加筋旋喷桩的设计和施工为背景,对这种形式的支护桩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高压旋喷桩的成桩机理,分析了加筋旋喷桩型材与水泥土的组合效应,明确了组合效应的计算原理。(2)按照SMW工法桩内置筋材的形式对加筋旋喷桩进行设计和验算,单排加筋旋喷桩各项安全系数满足设计规范,可以作为加筋旋喷桩验算的一种方法。(3)利用FLAC-3D对双排加筋旋喷桩基坑支护开挖进行模拟计算,明确了基坑开挖过程中,双排钢管的受力特点,基坑周边土体位移开展形式。在计算基础上,对加筋旋喷桩桩长进行了优化计算,得出广州科学城科翔路电力隧道工程中双排加筋旋喷桩合理桩长为12m。此外对基坑周边土体加固方法进行了优化,得出基底加固对基坑稳定最有利。(4)结合现场施工监测数据,对不同支护形式下的基坑土体水平位移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比监测数据、设计验算和模拟计算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设计结果的可靠性。

二、水泥土搅拌桩在北引左干渠改造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土搅拌桩在北引左干渠改造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沿海淤泥土河道工程施工滑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工程地质
3 滑坡情况
4 滑坡原因分析
    4.1 河道施工中对于土层扰动的影响
    4.2 对河道边坡的处理不符合设计要求
    4.3 护坡右岸覆土层较少产生的影响
    4.4 其他方面的因素导致滑坡的产生
5 滑坡处理措施
    5.1 桩号NDY0+799.25-NDY0+830.00段滑坡处理措施
    5.2 桩号NDY0+830.00-NDY0+850.00和NDY0+904.00-NDY0+924.00段滑坡处理措施
    5.3 对未实施段的护岸结构调整
    5.4 其它方案比选
        1)采用灌注桩支护方案。
        2)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滑坡方案。
        3)采用放缓河坡处理方案。
6 结 语

(2)两种不同桩在打渔张泵站地基处理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黄济青工程打渔张泵站建设情况
    1.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
    2.基础处理过程
    3.质量检验
二、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打渔张泵站建设
    1.工程概况
    2.工程地质和地质液化评价
    3.基础处理
    4.水泥搅拌桩施工
    5.质量检测
    6.主体建筑沉降量和位移观测
三、结语

(3)大庆油田道路软基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高等级道路软基处理研究现状
    1.2 我国城市道路软基处理的常用方法
第二章 大庆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及对道路的影响
    2.1 地形、地貌情况
    2.2 工程地质岩性
    2.3 水文地质条件
    2.4 项目不良地质及特殊岩性土
    2.5 季节冻土冻胀性评价
    2.6 地震分析评价
    2.7 气象条件
第三章 地下管线软基处理对油田道路的影响
第四章 大庆油田道路软基处理的研究
    4.1 加筋碎石在大庆油田道路软基处理中的运用
    4.2 冷再生的研究
    4.3 道路掺灰及砂砾换填
第五章 工程实例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4)河南郑东新区可液化土的特征及抗液化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可液化土的研究现状
    2.1 概念和机理
    2.2 液化的影响因素
    2.3 液化势宏观判别及初判
    2.4 液化势微观判定经验判别方法
    2.5 液化等级及地基基础震害等级
    2.6 主要抗液化措施基本要求
第3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3.1 自然地理条件
        3.1.1 地貌地理
        3.1.2 气候、植被
        3.1.3 地层结构
    3.2 水文地质条件
    3.3 地震工程地质条件
        3.3.1 区域地质构造
        3.3.2 近场区地质构造
        3.3.3 本区近场区历史地震
        3.3.4 本区地震基本烈度
第4章 研究区土的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及原位测试结果
    4.1 颗粒分析试验成果统计分析
    4.2 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
    4.3 土层渗透系数
    4.4 标贯测试成果统计分析
    4.5 砂土层密实度分析
    4.6 静力触探成果统计分析
    4.7 波速测试成果统计分析
第5章 研究区可液化土的评价
    5.1 研究区饱和土液化可能性的判别
    5.2 研究区可液化土平面及深度分布特征
    5.3 研究区液化震陷评价
    5.4 研究区可液化土综合评价
第6章 抗液化措施研究及实践
    6.1 常用抗液化措施及其原理
        6.1.1 强力夯实法
        6.1.2 挤密(振密)砂石桩法
        6.1.3 桩基础
    6.2 抗液化措施实践研究
        6.2.1 几种常用处理措施的承载能力分析
        6.2.2 水泥土搅拌桩法抗液化效果研究
        6.2.3 几种抗液化处理措施性能效果综合评价
        6.2.4 抗液化处理方案的优化
    6.3 减震隔离措施的研究和实施
        6.3.1 减震措施研究现状
        6.3.2 减震隔离措施的提出
        6.3.3 可行性论证分析
        6.3.4 工程实施及前景分析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CFG桩复合地基在郑州桃花峪引黄闸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CFG桩复合地基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1 CFG桩复合地基的概述
    1.2 CFG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1.3 CFG桩复合地基的工程应用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法
    2.1 CFG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
    2.2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流程
    2.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2.4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第三章 郑州桃花峪引黄闸工程技术要点
    3.1 工程概况
    3.2 工程任务和规模
    3.3 工程总体布置
第四章 引黄闸工程CFG桩复合地基设计与施工要点
    4.1 相关地质资料
    4.2 闸室稳定计算
    4.3 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4.4 地基处理设计
    4.5 工程施工
第五章 引黄闸工程CFG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研究
    5.1 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5.2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5.3 低应变法检测
    5.4 检测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水泥土搅拌桩在北引左干渠改造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和场地地质条件
2 基础处理设计
3 水泥土搅拌桩设计
4 水泥土搅拌桩施工
    4.1 施工设备
    4.2 材料及施工主要参数
    4.3 施工工艺流程
    4.4 施工方法
5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5.1 施工前质量管理措施
    5.2 施工中质量管理措施
    5.3 施工后的质量管理措施
6 质量检验
    (1) 施工记录:
    (2) 强度检验:
    (3) 静荷试验:
7 结语

(7)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数值分析与现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深基坑工程研究
        1.2.1 基坑工程研究现状
        1.2.2 基坑工程的特点
        1.2.3 深基坑围护结构分类
    1.3 双排桩支护结构
        1.3.1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特点
        1.3.2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布置形式
        1.3.3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1.4.1 双排桩支护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
        1.4.2 本文研究的思路
        1.4.3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4.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经典平衡法
        2.2.1 比例系数法
        2.2.2 刚度极限平衡法
        2.2.3 修正系数法
        2.2.4 等效抗弯刚度法
    2.3 基于Winkler假定的地基梁法
    2.4 考虑双排桩—圈梁协同作用下计算模型
    2.5. 考虑土拱效应的土侧压力的计算
第三章 双排桩支护结构要素设计的数值分析
    3.1 引言
        3.1.1 FLAC3D软件特点及基本原理
        3.1.2 FLAC3D模型的建立
    3.2 双排桩设计参数对支护结构位移及内力影响的分析
        3.2.1 排距变化的影响
        3.2.2 桩距变化的影响
        3.2.3 桩长变化的影响
        3.2.4 连梁刚度变化
        3.2.5 连梁截面变化的影响
        3.2.6 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
        3.2.7 基坑深度变化的影响
    3.3 双排桩复合支护结构的模拟分析
        3.3.1 双排桩加锚索复合支护体系的特点介绍
        3.3.2 不同复合方案的对比分析
        3.3.3 双排桩+锚索复合支护结构模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阳景苑基坑支护设计
    4.1 概述
        4.1.1 工程概况
        4.1.2 基坑周边环境
        4.1.3 工程地质条件
        4.1.4 基坑工程特点介绍
    4.2 基坑支护方案的设计
        4.2.1 基坑支护方案设计原则
        4.2.2 支护方案的选型
        4.2.3 不同双排桩复合支护结构对比分析
    4.3 优化方案下基坑开挖过程的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坑支护结构现场监测成果与分析
    5.1 引言
    5.2 现场监测方案设计
        5.2.1 现场监测区域
        5.2.2 现场监测目的及内容
        5.2.3 现场监测点布置
        5.2.4 现场监测频率
    5.3 监测方法及其原理
        5.3.1 墙(桩)顶水平位移
        5.3.2 垂直位移监测
        5.3.3 锚杆内力监测
        5.3.4 监测报警指标
    5.4 现场监测结果及其分析
        5.4.1 基坑周围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5.4.2 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结果及分析
        5.4.3 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及分析
        5.4.4 周围建筑物沉降观测结果及分析
        5.4.5 锚索拉力监测结果及分析
        5.4.6 地下水位监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体强度指标的不同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现状
    6.3 多级法三轴试验理论分析
    6.4 多级法三轴试验
        6.4.1 试验方案
        6.4.2 试验数据分析
        6.4.3 不同试验方案下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结论及成果
    7.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太原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历届博士学位论文题目

(8)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在砾石富水地层基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基坑支护研究
    1.3 基坑地下水控制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云岭桂园基坑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周边环境条件
    2.3 地质条件
    2.4 工程气象条件
第三章 砾石富水地层基坑的支护原理与设计分析
    3.1 基坑支护方案模型计算与选定
    3.2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的桩基计算
    3.3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的设计
    3.4 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
    3.5 小结
第四章 砾石富水地层基坑止水方案设计分析
    4.1 基坑止水方案选定
    4.2 长螺旋深搅桩止水帷幕的设计
    4.3 长螺旋深搅桩止水帷幕的施工工艺
    4.4 降水井及排水盲沟的布置设计与施工
    4.5 小结
第五章 基坑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5.1 基坑周边地表变形分析
    5.2 基坑近邻建筑物的影响
    5.3 地下水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软土地基处理施工引起的灾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土的触变性
        1.2.2 地基处理的扰动效应
        1.2.3 地基处理的优化措施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软基处理施工现场试验
    2.1 测试内容
    2.2 测点布置及埋设
    2.3 测试结果分析
        2.3.1 孔隙水压力
        2.3.2 侧向土压力
        2.3.3 静力触探试验
        2.3.4 地表沉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土灾变现象和机理
    3.1 软基灾变现象
    3.2 软土灾变机理
        3.2.1 软土结构排列
        3.2.2 软土颗粒间的电作用
    3.3 软土灾变影响因素
        3.3.1 温度
        3.3.2 含盐量
        3.3.3 含水量
        3.3.4 电荷
    3.4 软土灾变模型
        3.4.1 结构动力学模型
        3.4.2 多维虚内键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基灾变判别和等级划分
    4.1 土体的应力位移分布
        4.1.1 应力分布
        4.1.2 位移分布
    4.2 软基灾变判别
        4.2.1 应力法
        4.2.2 动应力法
        4.2.3 应变法
    4.3 灾变等级划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基灾变应对措施
    5.1 合理的施工方式
    5.2 合理的施工顺序
    5.3 施工速度
    5.4 合理的桩间距
    5.5 其他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2 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加筋旋喷桩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应用与研究现状
        1.2.1 高压旋喷桩的应用与研究
        1.2.2 加筋旋喷桩的应用与研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加筋旋喷桩的作用机理与结构设计
    2.1 旋喷桩的成桩机理
        2.1.1 高压旋喷的作用机理
        2.1.2 旋喷桩的固化
    2.2 加筋旋喷桩的作用机理
        2.2.1 非共同作用
        2.2.2 完全共同作用
        2.2.3 部分组合效应
    2.3 加筋旋喷桩支护结构计算
        2.3.1 主动水土压力计算
        2.3.2. 被动水土压力值计算
        2.3.3. 嵌固深度计算
        2.3.4. 结构内力计算
        2.3.5. 基坑整体稳定性分析
        2.3.6.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2.3.7. 基坑底抗隆起稳定性验算
    2.4 计算实例
        2.4.1 工程概况
        2.4.2 计算方法
        2.4.3 验算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筋旋喷桩支护基坑数值模拟研究
    3.1 FLAC-3D 简介
    3.2 模型的建立
        3.2.1 模型及网格划分
        3.2.2 参数的选取
        3.2.3 本构模型的选取
        3.2.4 模拟工况
    3.3 加筋旋喷桩支护基坑开挖模拟研究
        3.3.1 初始地应力
        3.3.2 土体位移分析
        3.3.3 桩体应力分析
        3.3.4 支撑结构轴力分析
    3.4 加筋旋喷桩结构优化模拟研究
        3.4.1 桩体长度优化模拟研究
        3.4.2 基坑加固方法优化模拟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概况及施工监测
    4.1 工程简介
    4.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4.2.1 工程地质
        4.2.2 水文地质
    4.3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及施工
        4.3.1 支护结构类型及设计
        4.3.2 主要施工方法
    4.4 施工监测及数据分析
        4.4.1 监测方案
        4.4.2 监测结果分析
    4.5 监测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水泥土搅拌桩在北引左干渠改造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沿海淤泥土河道工程施工滑坡分析[J]. 颜剑南.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1(05)
  • [2]两种不同桩在打渔张泵站地基处理的应用[J]. 王均乔,舒立华,鲍芳.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0(07)
  • [3]大庆油田道路软基处理的研究[D]. 李柏松.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4]河南郑东新区可液化土的特征及抗液化措施研究[D]. 曹友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9)
  • [5]CFG桩复合地基在郑州桃花峪引黄闸工程中的应用[D]. 王学通. 郑州大学, 2007(04)
  • [6]水泥土搅拌桩在北引左干渠改造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 吴张清. 水利科技, 2002(04)
  • [7]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数值分析与现场试验研究[D]. 李立军.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3)
  • [8]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在砾石富水地层基坑中的应用研究[D]. 李文.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5)
  • [9]软土地基处理施工引起的灾变分析[D]. 杨磊.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10]加筋旋喷桩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D]. 胡小冲.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水泥土搅拌桩在北导左干渠改造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