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催生了中国的“职业经理人”

WTO催生了中国的“职业经理人”

一、WTO催生中国“职业经理人”(论文文献综述)

时杰[1](2020)在《职业经理人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90年代中期,职业经理人群体出现以后,其中佼佼者有互联网时代崛起的新浪的王志东,在新国有企业发展时期海尔的张瑞敏以及格力的董明珠,外资企业职业经理人的代表唐骏等,发展一波三折。企业高管的家族化趋势对我们国家职业经理人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大多数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就像自动化生产替代了熟练的产业工人,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我国职业管理团队会不会明日黄花?未来路在何方?

戴洪涛[2](2020)在《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模式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家族企业传承的相关模式经验进行总结分析,试图从现代经济学视角提出适合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变革模式。家族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从现实情况看,在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家族企业将普遍面临接班问题。但从全球范围看,家族企业的传承往往具有很高的失败率,国内外的事实深刻的表明传承对于中国家族企业群体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着力从理论上破解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难题是当前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难题。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笔者发现理论界对于家族企业传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商科等领域,从现代经济学视角对家族企业传承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因此,笔者力图在创新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从共有产权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国目前普遍存在的三种传承模式提出相应的变革策略。并结合互联网新科技区块链技术的相关应用,有针对性的提出融合区块链技术思想的中国家族企业传承变革的新模式。为了更好的完成研究目的,本文主要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大量国内外案例的分析进行深入的提炼和归纳。并结合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现实困境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通过对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系统总结,笔者认为中国家族企业目前的传承主要集中在一代创始人到二代继承人的阶段。这一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家族企业创始人在企业传承的作用是极为关键的。而通过对国外诸多家族企业传承的案例分析,笔者认为家族企业的传承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领域的家族企业传承的模式也有很大不同,这体现了企业传承具有高度的独特性。另外,虽然继承的产权设计非常重要,但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并没有一个统一或者标准的产权设计模式可供选择。具体的传承模式之间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因此,本文的另一个结论认为,不管是家族企业二代继承还是内部培养抑或是聘用外部职业经理人,这三种模式都有可取之处,具体选择何种模式为主要依赖于家族企业创始人的决策。而对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第四种传承模式,笔者在理论层面进行了一定探索。但是否选择使用区块链技术,或者区块链技术如何使用,这些问题还要由企业自己来决定。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区块链技术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其自身在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区块链技术已经展现出了巨大和深远的应用前景。这也启示中国的家族企业家要高度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善于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赵静[3](2020)在《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家作为重要的市场微观主体,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开始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李克强总理早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就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希望通过双创行为来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公平正义。现实经济运行中我们所观察到的事实也的确印证了这样一种观点: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或地区,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一批充满活力的企业及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家群体。通过研究国内外企业家群体的时空分布,可以发现,从分布时间来看,企业家群体的出现是离散而非连续的;从分布空间来看,某一特定时期企业家群体在地域上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非均匀性。企业家群体的分布缘何呈现出这种时间上的非连续性和空间上的非均匀性?企业家群体形成的背后存在怎样的深层次原因?是否可以归纳和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适性的影响因素,以便对当代企业家群体的培育壮大提供有益参考?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分析内容共八章。第一章交代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全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可能的创新之处进行了介绍。第二章梳理分析了企业家理论的相关文献。第三章、第四章基于国内外大量的文献研究和案例梳理,分析了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间非连续性和空间非均匀性特征及原因。并选取了不同时空背景下企业家群体崛起演进的典型阶段进行详细阐述,从宏观视角出发探讨了企业家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五章引入企业家行为理论,构建了个体企业家行为选择模型,分析了个体企业家创业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考察了微观层面企业家形成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个体企业家到群体企业家的形成机理。第六章构建了企业家群体形成的影响因素模型,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七章从空间异质性视角出发,分别基于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构建了空间面板模型,深入考察了我国省域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相关性、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第八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合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家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通过较为系统的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了如下结论:第一,通过对国内外历史上企业家群体崛起演进典型时期的分析,本文发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革命、市场变化、地理发现、政府政策和战争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对这种时间分布的非连续性特征进行诠释。同时,通过对特定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企业家群体崛起典型案例的分析,本文认为,不同区域企业家创业精神、地方政府政策、地区金融资源、区域地理位置和交通完善状况等因素可以对企业家群体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作出解释。此外,通过案例分析还得出了几个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制度环境和企业家创业活动之间的良性耦合非常重要;较高的社会流动性有助于企业家群体的产生和发展。第二,本文认为,个体企业家创业决策过程可以分为企业家捕捉市场机会和企业家实现市场机会两个阶段,并进一步细化为企业家识别市场机会、评价市场机会、掌握市场机会和应对不确定性四个重要环节。这一创业决策过程中企业家创业活动将受到企业家个人创业能力、外部市场环境、政府政策变化、信息供给状况四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区域内群体企业家的形成更多是基于创新——模仿的的“扩散模型”,领头企业家通过成功的创新活动产生了示范带动效应,随之引起了潜在企业家的跟随模仿,进而在区域内产生了扩散效应。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家群体形成与企业家创业能力、外部市场环境、信息供给状况以及政府政策扶持等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外部市场环境和信息供给状况对我国企业家群体形成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相比之下,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的作用效果较弱。这一结论暗示了未来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企业家的创业活动状况。第四,基于空间异质性视角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省域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溢出效应十分显着,企业家活动活跃的地区对邻近地区的企业家形成具有明显的溢出和带动效应。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企业家群体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均具有促进作用,但相对而言技术创新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力度较弱。第五,结合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家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本文提出了消除区域之间市场壁垒、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提升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和效率、完善企业家创业扶持政策、加大欠发达地区互联网资源的投入、重视企业家接班人培养等几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国家或地区层面企业家群体的培养提供一些借鉴。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视角与立足点的创新。本文将企业家群体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首次提出了企业家群体时间分布的非连续性特征和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二是创新性地构建了个体企业家的行为选择模型,探讨了个体企业家及群体企业家的形成机理。本文引入不确定性,以个体企业家创业行为选择为切入点,构建了企业家行为选择模型,考察了微观层面企业家创业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并拓展性分析了从个体企业家到群体企业家的传导机制。三是基于空间溢出视角分析了我国省域企业家群体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细化并分别构建了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并探讨了这两类空间权重矩阵下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效应大小。四是首次将以互联网发展为代表的信息供给指标引入实证分析中,探讨了互联网发展对企业家群体形成是否会产生某些影响。

林菁菁[4](2019)在《组织资源行动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资源的占有和利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聚焦组织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基础理论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学者们对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也经历了从静态资源基础观、动态资源基础观到资源行动观的发展历程。资源行动观是在静态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资源基础观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组织具体的资源管理过程,强调管理者作为资源行动的主体,其聚焦于资源的行动是组织实现组织资源到组织能力转化的重要桥梁。资源行动的提出一方面为资源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为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如何运用资源提升能力提供了更为直接的指导。基于资源行动的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我们重新审视企业的资源管理过程,尤其是资源的组织和整合过程,发现在不同的制度情境、组织发展不同阶段和不同的资源情境下组织的资源行动仍然存在诸如特征、演化及作用等需要进一步丰富的研究议题。这些研究议题的展开也能够进一步更加具体的指导企业在不同情境下的资源管理实践,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组织资源行动特征、演化及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三个重要问题,并分别通过三个子研究来进一步详细解答。其一,资源行动研究的基础假设在于管理者是组织资源的独立决策者,但是管理者的资源行动也要受到外部制度情境的影响,在中国制度背景下某些情境中企业的管理者并不是企业资源的独立决策者,政府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和资源的拥有者往往会介入企业管理者的资源行动,那么,在中国制度情境下政府与企业双主体下的资源行动特征是什么?其二,已有研究大多将资源行动理解为微观的结构化、捆绑和利用,认为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的资源行动主要体现在结构化、捆绑和利用上的差异,本研究在微观资源行动理解基础上将资源行动概念进行了拓展,将资源拼凑和资源协奏等所有企业管理者聚焦于组织资源的行动均可以视为资源行动。那么,从动态演化视角企业发展过程中资源行动的演化路径和机理是什么?其三,在资源行动特征和演化等基础性研究基础上,资源行动作为企业连接组织资源与组织能力的重要纽带,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作用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中国情境下资源行动特征、资源行动的演化过程以及资源行动对技术创新作用机理。由于上述研究问题涉及到了特征归纳、动态演化、具体机理的分析,并不适用于传统的定量研究方法,因此在研究具体开展过程中,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扎根理论等质性研究方法,选取中车集团大连机车、中国一汽、内蒙古北方重工、蒙草生态、深圳宇之光五家案例样本企业,得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其一,双主体下资源行动具有“有限制下的多元结构化”“技术约束下的自主资源捆绑”“国家任务与市场需求的双重价值实现”特征。本研究选择了中车集团大连机车、中国一汽、内蒙古北方重工三家典型国有企业,采用纵向多案例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资源行动存在政府主导到企业管理者主导的“双主体”的资源行动;我国制度情境下政治连带动态性导致了“双主体”资源行动的产生;政企双主体的资源行动中表现出“有限制下的多元结构化”“技术约束下的自主资源捆绑”“国家任务与市场需求的双重价值实现”的特征。这一研究结论明确揭示了中国情境下政府—企业“双主体”的资源行动特征。其二,创业企业资源行动会经历“资源拼凑——资源编排——资源协奏”的演化过程。本研究选择了以内蒙古蒙草生态集团公司为样本的纵向单案例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随着组织的成长,资源行动的重心会从任务导向、能力导向到多元产业协同转移,伴随着重心的转移,资源行动会表现出由资源拼凑到资源编排再到资源协奏的演化路径。换言之,资源拼凑和资源协奏分别是创业企业资源行动与外部情境互动匹配的初级和高级阶段。资源行动演化受到制度情境的影响,战略认知是制度情境影响资源行动演化的重要传导中介,而企业家精神、组织能力和对外部机会的把握是驱动资源行动演化的组织情境因素。这一研究结论在内涵拓展基础上明确了资源行动从“拼凑”到“协奏”的演化路径及机理其三,资源行动影响资源限制情境和资源整合情境两种资源情境下技术创新。本研究从资源限制情境下的节俭创新和资源整合情境下的独立产品平台构建入手分析了资源行动在两种资源情境下的两种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分别选择了东方宇之光的纵向单案例研究和大连机车与一汽轿车横向对比案例研究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资源限制情境下节俭创新过程中不同阶段中的资源行动,推动了资源限制情境的突破,实现了节俭创新。资源整合情境下产品平台独立性构建过程中,组织资源行动模式会出现明显差异——多元资源协奏和单一资源拼凑,在产品—市场结构的客观现实下,以我为主的技术战略和多元资源协奏的资源行动模式结合才能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建立独立产品平台。这一研究结论厘清了资源行动在资源限制情境和资源整合情境中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本研究还进一步讨论了上述研究在丰富资源行动研究,拓展技术创新机理研究方面的价值,并对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管理者如何开展资源行动提出了管理启示。

薛卫洋[5](2018)在《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近些年来被誉为与公办高教、民办高教并列的国内高教“三驾马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者必须有中方教育机构,在高等教育领域即为我国的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通过数据查询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相较于公办高校,相对不足。民办高校是否需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缘何不足?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如何适应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这些问题构成了本研究的缘起。概括而言,本研究主要集中于六方面研究。其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在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需要,“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教育新时期对外开放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发展与中外合作办学特殊价值定位以及跨境高等教育具有的复杂性、风险性与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性使然;民办高校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则在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助推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和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适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新需求,提高民办高校办学国际化水平,规避民办高校涉外办学风险。其二,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进行剖析。梳理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数量、年份变化、举办期、在办学机构和项目数,从办学层次、省份分布、学科专业、师资与课程等方面分析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结构,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中外方高校进行相关分析,统计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方式与规模、在学生和毕业生规模,学历学位颁发情况和预期培养人数。现状研究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呈现出整体规模较小、办学层次较低、校均设立或举办机构和项目数偏少;基本形成东中西部地区递次发展局面,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匹配度不高。其三,对影响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基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从观念意识、管理体制机制、办学资源等方面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进行内外部相关因素分析,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四,分析讨论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和新机遇。研究得出,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改、公办高校的竞争、国内对于国际教育高端化的需求以及我国教育市场开放的冲击。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新机遇则在于跨境教育大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催生的合作办学新需求,和国家与地方支持民办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发展。其五,对国外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并反思——以马来西亚为例。在对马来西亚社会、其高等教育和私立高等教育体系介绍的基础上,梳理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背景、历史脉络,总结其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研究发现,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呈现出:政府注重规划引导与服务、法律政策制度保障充分、注重质量保障和私立高校举办意愿强烈等特征。基于此,得出政府的支持态度与否,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前提;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的完善,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基础;完善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必要保障;能否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则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根本。其六,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作出趋势预判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认为,未来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但在不同办学形式和层次上仍将有所差距,在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背景下,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未来的主体将是非营利性的。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和现实因素的考虑下,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提出坚持党的领导、维护教育主权、坚守公益性、特色差异化发展和保护学生权益等原则。建议我国政府未来从落实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办学地位、推进民办高校自身治理体系完善、适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分类发展、倡导民办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等方面加强相关顶层设计。在推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具体举措上,建议:民办高校加强办学质量建设、提高社会声誉;提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认识、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界限;拓宽办学主体、加强与国内外企业联合办学;地方政府可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设立专项支持项目。

邓国清[6](2018)在《中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历来重视粮食问题。自2004年国家放开粮食收购市场以来,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和推出粮食最低保护价等政策支持下,中国粮食获得连续丰收,产量突破万亿斤,从产量上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然而,由于中国粮食生产存在人均耕地少、山区多、耕地细碎化等自然条件的约束,中国的粮食生产存在规模化不足的问题。为了提高产量,中国的粮食生产形成了依靠大量使用人力、化肥、农药提高粮食单产的现象,在提升产量的同时不断推高粮食生产成本,影响种粮收益和粮食品质。在国际粮价走低的情况下,农民种粮利润空间更加狭窄。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功,国内消费者对粮食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粮食呈现出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改革势在必行。舒尔茨认为,如果不能取得技术进步,传统农业将因为收入流价格过高,即生产成本太高而无法扩大生产,企业家能力没有用武之地,产业将失去竞争力,要降低收入流价格,需要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包括进行农业科研和对农民进行投资。速水佑次郎指出,工业化初期,为了在压低工业产品价格的同时保障工人购买食物的能力,存在着人为压低粮食价格的现象,农民收益受到抑制,这可以被称为粮食产业发展中的贫困问题阶段。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不断缩小,农业比较收益将持续降低,农民将陷入相对贫困;要提高农民收益,需要将粮食经营模式从重视土地生产率转向重视劳动生产率以提高农民劳均产出。根据以上理论,如果不通过产业调整政策进行支持,素质比较高的农民将逐渐离开农业而只有生产能力比较低的农民继续留在农业中,农业产业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将受到威胁。出于对粮食安全的考虑和对农民在工业化早期所做出牺牲的补偿,速水佑次郎认为,政府应该推出农业支持政策,以保障农民的经济安全、粮食产业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根据舒尔茨的理论,中国粮食供给侧的问题在于粮食生产成本过高,导致农业收入流的价格太高,农业无法依靠自身进行扩大再生产,比如扩大经营规模和发展粮食产业化。解决的方法在于提高政府对于农业科研和农业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根据速水佑次郎的理论,由于工业化初期人为压低粮食价格造成了农民贫困问题,应该在工业化实现之后通过产业调整政策对农业进行支持,使农民也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家应该实施产业调整的政策,从科研、基础设施、农业技术推广、转移支付、政策导向等方面扶持农业,保障粮食安全。·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在2016年的第十二次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进行广泛讨论。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更好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则是通过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提升中国粮食供给的质量。为了更好地识别中国粮食供给侧的发展质量,本文分别对中国粮食产能国际竞争力、中国粮食国际市场竞争力和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粮食产能的国际对比分析发现,中国粮食生产的化肥使用量远高于国际水平、劳均产出远低于国际水平、仅在单产一项上有一定优势,这与我国粮食小规模经营、重视产量的生产方式相一致。对粮食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粮食各品种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上的排名都靠后,说明我国粮食在质量和价格上都没有竞争优势。关于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整体上,农业固定资本投资额和劳动力因素对1978-2016年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最显着,粮食最低收购价对粮食产量增速的影响最不显着,技术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模型中比较显着。实证分析启示,中国可通过加大农业固定资本投入、改善劳动力质量、运用技术进步、减少价格干预的方式来改善粮食产能、提升粮食质量和竞争力。本文选取成功实施了粮食供给侧改革的粮食主产区四川省崇州市进行案例分析。崇州市在面临农业比较收益低造成的“无人种地”的粮食生产困局时,通过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成立农业合作社,再由合作社聘请农业职业经理人负责粮食生产,实现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为了提升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该市成立了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站式”服务超市,提供良种和农资销售、农机租赁、粮食烘焙、粮食银行等服务。通过改革,崇州市成功解决了“谁来种粮”、“谁来服务”的问题,提升了种粮收益。崇州市的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模式可以总结为农业共营制。该模式的经验在于,通过土地确权保障了农民的收益权,通过土地入股实现了规模经营,通过规模经营又为农业社会服务组织创造了市场。崇州市创造性的“粮食经理人”制度则充分利用了种粮能手的人力资本,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提供了借鉴。西方一些主要的粮食生产强国在其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验。美国注重运用市场的力量来制定粮食产业支持政策,包括建立全面市场化的农业信贷体系、农作物保险制度、多层次的粮食储备体系和发达、规范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德国使用多种手段进行职业农民教育,包括制定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并给以充足的经费支持。法国拥有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其经验主要在于:推进农业企业化发展并加强品牌建设、注重发挥政府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职能、强调行业协会的调节和管理作用。以色列在发展集约型科技农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主要在其政府主导的农业科研体系和农机推广体系,以及重视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保护性耕作。澳大利亚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和信息化在农业中的有效利用帮助其出口导向型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成功。日本政府根据不同发展事情的需求差异及时推出各种适时的农业产业政策,保障了该国在自然资源禀赋不具有优势的情况下完成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并基本实现了关键口粮的自给。本研究认为,中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将粮食发展方式从数量增长型转为质量增长型。政府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产业调整政策,来保障粮食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侧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本研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中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第一,中国粮食生产要素改革对策:建立发达有序的农地流转市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农民融资方式;第二,中国粮食经营模式改革对策:培育多元粮食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粮食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职能。第三,中国粮食社会化服务改革对策:通过发展农业保险和期货市场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改革农机推广制度、培育发达农机租赁市场;第四,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策:改善粮食价格生成方式、建立多层次的粮食流通体系;第五,中国粮食支持政策改革对策: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整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优惠农业补贴机制、建立健全粮食供给侧法律体系。

任永强[7](2016)在《中国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从三十多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看,通过推进政企分开、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试点、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国有企业逐步转换经营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企治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的人才资源配置,特别是企业领导人员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结构不合理、能力不适应、活力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高层次、国际化的人才相对短缺。中央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主力军,在行业内一般为领军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的中国企业85%为中央企业。中央企业面临的是更大的市场空间、更重的市场责任。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队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结构、“企业家精神”需要进一步有效激发。在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针对职业经理人的探索与试点也在不断的推进,不少国有企业与中央企业针对契约管理、市场化招聘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站在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的起点上,构建职业经理人制度将成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推进董事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在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特别是在中央企业范围内针对性的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深化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论文围绕中央企业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深刻阐述了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国外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相关理论成果,通过案例深入剖析了国外跨国公司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了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的条件和主要特点;梳理回顾了我国非公企业和国有企业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历程、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了中央企业经理人特征和范围,研究提出中央企业高层级经理人胜任力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目标、总体要求、实现路径、主要举措和相关政策建议。论文综合采用了文献梳理、国际比较、历史比较、案例分析、实证分析、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一、论文系统研究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相关的理论。在界定经营管理者与经营管理者制度、职业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等相关概念,介绍职业经理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相关的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研究认为,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在社会分工导致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优势在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及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以契约为根本遵循的责权利体系,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关键在于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与实践。二、论文研究了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现状是:职业经理人层级与职能不断细化,选拔培养方式采用从企业内部为主,评价方式采用以出资人和市场相结合,建立以中长期激励为主的薪酬和激励制度,采用以内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相结合的监督约束机制;具体条件了法国电力公司、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美国国际商用机器有限公司、通用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其启示是: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完善以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为支撑,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以良好的职业经理人文化为基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三、论文比较分析了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和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和实践。具体分析了外资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以联想集团、万科集团、国美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为例分析了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分析了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和改革方向;从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入动机、职业经理人选拔与培养、职业经理人制度存在问题等方面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四、论文研究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特征和角色定位。研究指出,职业经理人具有契约关系、市场属性、领军地位、职业水准4项基本特质。一是契约关系,出资人或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通过平等协商,明确权(权利范围)、责(责任边界)、利(义务与利益),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合同,两者是平等的法律主体。二是市场属性,他们的人力资本价值由其经营业绩决定,通过市场竞争实现,通过协议薪酬反映。三是领军地位,一般享有比较充分的经营权,处于企业经营管理团队的顶端。四是职业水准,把成功经营企业作为职业理想,具有忠实于出资人的职业操守和经营管理企业的职业能五、论文构建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研究认为,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能力特征至少包含了信息敏感、智力能力、管理沟通、组织承诺、自我效能、挫折容忍、成就动机、自我控制及领导力几个维度;此外,政治素质是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特有素质。六、论文深入分析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经验及问题。目前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模式主要有:完全竞争性企业的全面探索模式、集团新设子公司和新兴业务板块的“特区”模式、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双轨”模式和竞争性较低企业的零星试点模式。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在推进企业管理人员身份转变、探索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推行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任、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和业绩合同管理、探索市场化薪酬分配和激励、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开发、探索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退出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论文以华润集团、宝钢集团和中粮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为例进行了分析。论文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官本位及行政化管理、党管干部原则实现形式、薪酬分配和激励市场化、“能上难下”“能进难出”、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等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存在的问题。七、论文探索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设计。论文在研究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改革路径的基础上,从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队伍的培养与开发、风险管理、退出机制、正确处理职业经理人制度与党管干部原则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探索构建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必须准确把握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创新党管干部原则的有效实现形式,以深化规范董事会建设为契机,以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为主线,突出问题导向,抓好顶层设计,形成职业经理人制度体系,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富有活力、业绩突出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更好的发挥企业家作用,促进中央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提升中央企业现代化的企业治理能力。总体要求是:把握方向、抓住主线,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规范起步、试点先行,注重协同、统筹推进。企业可根据实际,择优选择增量改革模式、存量改革模式两条实现路径。增量改革模式是指,从市场上择优选聘部分职业经理人嵌入企业经营班子,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存量改革模式是指,推进现行经理层职业化,实现整体转身。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的关键是要在推行职业经理人聘任制、创新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改进完善市场化选拔任用方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上级组织探索建立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人才池”;要实行职业经理人契约化管理,需要牢牢把握建立职业经理人聘任协议制度、加强业绩合同管理、完善薪酬分配和激励机制、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推进市场化退出等重要环节,关键是以契约为基本遵循,依据聘任协议和业绩考核结果决定上下去留、能多能少。八、论文提出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着眼于完善市场化法制环境,从政策、环境、法律等层面全面推进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建议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优化相关国有企业人才管理政策,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建设规范的董事会,研究制定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指导意见,选择部分中央企业开展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以及强化相关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套。

方虹,赵淑华,陈向东,张军峰,张芳,彭博,杜萌,马博飞,陈星[8](2015)在《外贸综合服务业的发展及对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意义(研究报告)》文中提出承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6.81.外贸综合服务业的形成现实基础与时代背景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经正式告别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高速的"常态增长"阶段。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深化改革、鼓励创新、释放活力的"新常态"模式。另一方面,据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1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下同);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

郑学筠[9](2009)在《建设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构想》文中研究表明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商业银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占据金融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股权制度改革,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以国有资本为主体、多种股份制为补充的新的金融架构,各类商业银行控制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面对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进一步繁荣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面临着多重挑战,这其中包括战略选择的挑战、产品创新的挑战、经营理念的挑战、管理水平的挑战、风险控制的挑战和服务水平的挑战。纵观中国各类商业银行的现状,在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方法、金融产品创新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都与外资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本土迎接外资金融机构挑战的同时走出国门,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就必须在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对商业银行全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尽快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努力造就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以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职业经理人制度相关理论的研究,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态势和对职业化人才的需求,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全面提高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本项研究通过对现代企业制度和委托代理理论及相关理论的研究,阐明一般职业经理人的生存基础和发展空间;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有关职业经理人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根据职业经理人能力胜任模型的研究成果,揭示一般职业经理人所必备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从我国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出发,通过对商业银行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将商业银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揭示商业银行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态势;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后职业经理人现状分析,揭示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制度缺陷,进一步论述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特殊性和我国现行经济体制及商业银行发展方向的研究,设计出造就具有一定中国特色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途径。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方面讲,职业经理人制度本身是个舶来品,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职业经理人产生和赖以生存的条件是建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我国正处于经济变革时期,深入探讨职业经理人在商业银行的作用,具有积极的研究价值。从实践方面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已经从过去的行政管理体制走向市场,即使是国家主导的四大国有银行也陆续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演变成为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这些变革,无疑为金融职业经理人的诞生、使用、再造和成长提供了条件。因此,深入探讨职业经理人在金融领域中的作用,对于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缔造新一代金融银行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国民经济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本文研究方法本项研究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一是理论先导法,通过相关理论的研究,引申出职业经理人的生存基础和成长条件,为中国商业银行全面引进职业经理人奠定理论基础;二是比较分析法,通过中外职业经理人生存环境和制度建设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理念、制度、管理方法和环境治理等方面不同,从而制定适合中国职业经理人发展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三是回顾提示法,通过对我国历史上相对成功的山西票号的相关制度研究,借古喻今,对当今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以及激励约束机制做了有意义的提示。四是实证说明法,本文选用了部分实例说明职业经理人的社会作用,并以成功人士的成就作为范本,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三、内容与结构全文共分六章,其基本思路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研究的基点、研究的方法、文献基础等。第二章《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论述职业经理人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现代企业制度、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和诚信法则等相关理论。第三章《职业经理人的产生及基本素质》,主要论述职业经理人的一般定义、职业经理人自身产生、发展与成长进程、职业经理人的一般特性好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要求。第四章《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前景与职业经理人需求态势》,主要论述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中国近代史金融机构职业经理人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下中国商业银行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等问题。第五章《中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重点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用人制度、中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中国商业银行引进职业经理人的障碍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生存条件探析及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要求。第六章《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创新》,为全文的重点章节。主要论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由政府任命转向董事会聘任的制度变迁与本质问题、现代金融体制催生金融职业经理人队伍认证制度、建立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引进及流动机制问题、事业职业经理人在中国商业银行的作用和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的激励约束等问题。四、本文主要创新和不足(一)本文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架构。全面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全面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除了具备一般职业经理人的基本素质要求、职业标准要求、道德水平要求和能力结构要求外,还应当结合中国的实际,具备中国特色。比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要求中国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必须具有面向全社会和人民大众的高度社会责任意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要求中国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必须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适应经济转型要求,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形成多层次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架构;结合中国实际和有效的管理方法以及社会认知程度,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职业经理人必须建立多层次和多形式的激励约束机制等。(二)本文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提出了系统的建议。如:中国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生存的前提;拟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标准是建立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核心;制定一系列适应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成长的规章制度是建立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制度保障;设计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培育机制和评价机制是建立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重点;完善对商业银行各级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是巩固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有效措施和控制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等。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的问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尽管取得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创新体会,但是由于本人长期从事实际工作,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和资料来源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的研究结果肯定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人们职业理念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的制度创新、实践推进和理论研究一定会进一步深入和扩展,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的机遇和空间一定非常广阔。

罗聪[10](2007)在《重庆职业经理人市场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富民兴渝,人才为本。重庆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特别是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职业经理人的比较研究,分析了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现状,总结了发达国家培育职业经理人的成功经验,探寻了职业经理人成长的基本规律,阐明了职业经理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职业经理人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以及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主要功能和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根据职业经理人的发展理论,本文对重庆市职业经理人的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指出了重庆市职业经理人市场培育机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加快培育重庆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对策建议,即:通过培育系统化的工商职业教育体系,把重庆打造成为西部地区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中心;通过建设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体系,把重庆打造成西部地区职业经理人集散中心;通过优化经理人成长环境,打造西部地区职业经理人集聚中心;以融通灵活的企业用人渠道,把重庆打造成西部地区职业经理人辐射中心,迅速提升重庆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水平,真正走出一条以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创新之路。

二、WTO催生中国“职业经理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催生中国“职业经理人”(论文提纲范文)

(1)职业经理人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职业经理人发展的三个跳跃
    (一)建立在商业契约基础上的“用手投票”制度,是职业经理人诞生的首要条件
    (二)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前提下职业经理人“用脚投票”的阶段
    (三)建立在全面集成创新为基础的全球化发展阶段,是二十一世纪职业经理人发展的广阔空间
当今世界范围内职业经理人发展趋势
    (一)股票期权制度完善了职业经理人“用手投票”的制度
    (二)全球资本市场发展完善职业经理人的“用脚投票”制度
    (三)集成跨界创新时代的到来对职业经理人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职业经理人发展的轨迹
    (一)萌芽阶段(1992—1997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催生了职业经理人制度
    (二)转型阶段(1997—2001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了职业经理人的建设。
    (三)发展阶段(2001—2008年):融入全球化阶段,推动我国职业经理人群体快速发展
    (四)国际化阶段(2008年至今):一批与国际资本圈子有紧密联系的人才出现,推动了我国新型职业经理人团队的诞生
未来我国职业经理人发展的趋势
    (一)完善制度基础,解决困扰我国职业经理人发展的老问题
    (二)紧跟21世纪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推动我国职业经理人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2)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模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历史背景
        二、现实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全文的结构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家族
        二、企业
        三、家族企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经济学视角下的理论框架
        一、家族企业传承的高失败率原因探析
        二、本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三、方案设计
第三章 中国家族企业的演变历程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动荡间断期
    第二节 1978年到1988年——艰难探索期
    第三节 1988到2002年——稳定成长期
    第四节 2002到2012年——跨越发展期
    第五节 2012年至今——成熟稳定期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节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几种模式
        一、子承父业
        二、内部培养
        三、引进职业经理人
    第二节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影响因素
        一、一代创始人的决策
        二、意外事件
        三、子女意愿及能力
        四、政商关系与营商环境
    第三节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共性问题
        一、企业创新能力缺乏
        二、对传承认识不足
        三、安全感缺乏
        四、财务作假较为突出
    第四节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面临的挑战
        一、合规性监管的加强
        二、信贷风险加剧
        三、商业模式变革
        四、代际冲突加剧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家族企业传承的国际经验研究
    第一节 美国
        一、美国家族企业概况
        二、美国家族企业传承案例分析
        三、美国家族企业传承的特点
    第二节 日本
        一、日本家族企业概况
        二、日本家族企业传承的典型案例分析
        三、日本家族企业传承的特点
    第三节 德国
        一、德国家族企业概况
        二、德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典型案例分析
        三、德国家族企业传承的特点
    第四节 韩国
        一、韩国家族企业概况
        二、韩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典型案例分析
        三、韩国家族企业传承的特点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模式探索
    第一节 二代继承人模式的变革
        一、提前规划布局
        二、选择合适的退出方式
        三、提升子女接班意愿
    第二节 内部培养模式的变革
        一、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
        二、给予接班人充分信任
        三、用制度化解风险
    第三节 职业经理人模式的变革
        一、为风险做好预案
        二、设计合理的股权结构
        三、坚持与时俱进的变革策略
    第四节 基于创新视角的传承模式研究
        一、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
        二、平衡各方利益建立自律的企业生态
        三、高度重视技术变革的风险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模式变革的深层思考
    第一节 家族企业传承的前期准备
        一、提前规划企业传承方案
        二、培育核心价值理念
        三、注重对继承人的培养
    第二节 积极应对传承中的可能风险
        一、对企业财务采取保守态度
        二、避免家族内部冲突
        三、进行合理的股权设计
    第三节 让企业发展造福社会
        一、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慈善活动
        二、保持创业精神
        三、让资本充满活力
        四、做有责任感的企业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3)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2.3 结构安排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关于企业家理论的文献综述
    2.1 企业家的内涵、素质、职能
    2.2 企业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3 企业家产生的影响因素
        2.3.1 与企业家自身特质相关的影响因素
        2.3.2 与企业家外部环境相关的影响因素
    2.4 研究述评
第3章 企业家群体的时间分布特征研究
    3.1 国外历史上的企业家群体
        3.1.1 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家群体
        3.1.2 “一战”前的企业家群体
        3.1.3 “二战”后的企业家群体
    3.2 中国历史上的企业家群体
        3.2.1 明清时期的企业家群体
        3.2.2 辛亥革命后的企业家群体
        3.2.3 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家群体
    3.3 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间非连续性及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家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4.1 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时期的德国、日本与中国
    4.2 改革开放以来的温州、台州与芜湖
    4.3 企业家群体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及原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行为选择模型的企业家个体及群体形成机理
    5.1 企业家行为理论
        5.1.1 企业家行为选择相关文献
        5.1.2 不确定性与企业家行为
        5.1.3 互联网、信息供给与企业家行为
    5.2 个体企业家创业行为选择模型
        5.2.1 企业家捕捉市场机会过程
        5.2.2 企业家实现市场机会过程
        5.2.3 验证企业家创业行为选择模型的案例分析
    5.3 企业家群体形成的路径分析:创新——模仿过程
        5.3.1 领头企业家的创新及示范效应
        5.3.2 潜在企业家的模仿及扩散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企业家群体形成原因的实证检验
    6.1 理论分析和模型构建
        6.1.1 理论分析
        6.1.2 模型构建
    6.2 指标选取和变量描述
        6.2.1 指标选取
        6.2.2 变量描述
    6.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6.3.1 模型设定
        6.3.2 平稳性单位根检验
        6.3.3 协整检验
        6.3.4 误差修正模型VECM检验
    6.4 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7章 中国企业家群体形成原因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区域市场环境的视角
    7.1 空间计量方法简述
        7.1.1 空间相关性与异质性
        7.1.2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7.1.3 空间相关性的测度
        7.1.4 空间计量模型的种类
    7.2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相关性
        7.2.1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总体特征
        7.2.2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格局
        7.2.3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相关性
    7.3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效应计量
        7.3.1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7.3.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7.3.3 计量结果分析
    7.4 结论和政策意义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组织资源行动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静态资源基础观
        2.1.1 资源基础理论的提出
        2.1.2 资源基础理论的内涵
        2.1.3 静态资源基础观的缺陷
    2.2 动态资源基础观
        2.2.1 外部情境的动态性
        2.2.2 动态资源基础观的内涵
        2.2.3 动态资源基础观缺陷
    2.3 资源行动观
        2.3.1 资源整合过程动态性下的资源行动观
        2.3.2 资源行动内涵及影响因素
        2.3.3 资源行动内涵及拓展
    2.4 资源行动观与技术创新
        2.4.1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2.4.2 资源行动观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2.5 小结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框架构建
    3.2 研究方法
    3.3 小结
4 政府—企业双主体的资源行动特征
    4.1 问题提出
    4.2 研究设计
    4.3 案例描述
        4.3.1 一汽集团
        4.3.2 大连机车
        4.3.3 内蒙古北方重工
    4.4 中国制度情境下政企“双主体”的资源行动
    4.5 “双主体”资源行动形成机理
        4.5.1 政治连带动态性
        4.5.2 制度逻辑对国有企业政治连带动态性影响
        4.5.3 政治连带动态性与“双主体”的资源行动
    4.6 “双主体”资源行动特征
        4.6.1 “双主体”中政府的资源行动特征
        4.6.2 “双主体”中企业的资源行动特征
        4.6.3 “双主体”资源行动特征归纳
    4.7 小结
5 资源行动的动态演化
    5.1 问题提出
    5.2 研究设计
    5.3 案例描述
    5.4 资源行动演化路径
    5.5 资源行动演化机理—制度情境视角
        5.5.1 制度情境影响因素及其演化
        5.5.2 制度情境下的因素互动机理
    5.6 资源行动演化机理——组织情境视角
        5.6.1 组织情境影响因素及演化
        5.6.2 组织情境因素互动机理
    5.7 小结
6 资源行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6.1 问题提出
    6.2 研究设计
    6.3 资源限制情境下资源行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6.3.1 资源限制情境下的节俭创新
        6.3.2 案例描述
        6.3.3 节俭创新下的资源行动
        6.3.4 资源行动对节俭创新实现的影响机理
    6.4 资源整合情境下资源行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6.4.1 资源整合情境下的产品平台构建
        6.4.2 复杂产品平台独立性差异
        6.4.3 不同平台独立性下资源行动差异
        6.4.4 资源行动对平台独立性的影响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理论贡献
    7.3 管理意义
    7.4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办高校及其相关概念
        二、中外合作办学及其相关概念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对民办高校发展的研究
        二、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研究
        三、对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研究
        四、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二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
        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
        二、“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教育新时期对外开放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发展与中外合作办学价值定位
        四、跨境高等教育的复杂性、风险性与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性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意义
        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助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二、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推动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适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新需求
        四、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推进民办高校职能国际化发展
        五、规范跨境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规避涉外办学风险
第三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现状剖析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数量及相关情况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数量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年份变化
        三、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举办期和在办机构、项目数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结构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层次分布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各层次机构和项目的省份分布
        三、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专业结构
        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结构与课程结构
    第三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中外方高校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中方高校分析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高校分析
    第四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在学与毕业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方式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规模
        三、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在学生规模
        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规模
        五、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历学位证书颁发情况
        六、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预期培养总人数
    第五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特征分析
        一、整体规模较小、层次较低、校均设立或举办机构和项目数偏少
        二、基本形成东中西部地区递次发展局面,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匹配度不高
第四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一、办学理念与实践及认识
        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
        三、办学资源支撑
    第三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认识
        二、行政管理
        三、办学资源获取
第五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
        一、《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改带来的影响
        二、公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竞争
        三、整体办学实力、水平与高端化国际教育需求间的差距
        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下教育市场开放的冲击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迎来的新机遇
        一、跨境教育大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催生合作办学新需求
        二、国家与地方支持民办高校持和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发展
第六章 国外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概述与特征分析——以马来西亚为例
    第一节 马来西亚社会及其高等教育体系概述
        一、马来西亚的社会
        二、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马来西亚的私立高等教育
    第二节 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情况
        一、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背景与历史脉络
        二、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
    第三节 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发展特点
        一、政府注重规划引导与服务
        二、法律政策制度保障充分
        三、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完善
        四、私立高校举办意愿强烈
    第四节 对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经验反思
        一、政府的支持态度与否,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前提
        二、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是私立高校跨国合作办学发展的基础
        三、健全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不断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第七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趋势研判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趋势走向
        一、办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二、不同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的发展仍将有所差异
        三、非营利性是未来发展的主体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二、维护教育主权原则
        三、坚守公益性原则
        四、秉持合理定位原则
        五、特色差异化发展原则
        六、保护学生权益原则
    第三节 推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顶层设计
        一、落实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办学地位
        二、推进民办高校自身治理体系完善
        三、适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分类管理
        四、倡导民办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
    第四节 促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加强办学质量建设,提高社会声誉
        二、提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认识,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界限
        三、鼓励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设立专项支持项目
        四、拓宽办学主体,加强与国内外企业联和办学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中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论
    1.3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中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理论
    2.1 本研究的基本概念
        2.1.1 粮食的概念
        2.1.2 粮食供给侧改革的涵义
        2.1.3 粮食安全的涵义
    2.2 中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2.1 粮食主权原则
        2.2.2 粮食安全原则
        2.2.3 粮食产业安全
    2.3 本研究的基础理论
        2.3.1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2.3.2 农业产业发展理论
        2.3.3 公共产品理论
        2.3.4 产业安全理论
3 中国粮食供给侧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3.1 中国粮食供给侧的现状
        3.1.1 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连年增长
        3.1.2 以单位农户为主要种植模式
        3.1.3 粮食种植品种呈现地域分化现象
    3.2 中国粮食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3.2.1 粮食收储库存和财政压力日益增加
        3.2.2 粮食产业链“两端散、中间小”
        3.2.3 粮食市场结构性失衡
        3.2.4 存在大量需要退出的边际产能
        3.2.5 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
        3.2.6 部分粮食品种遭受较大进口冲击
    3.3 中国粮食供给侧问题的成因
        3.3.1 种粮收益低
        3.3.2 粮食生产规模化程度低
        3.3.3 农机农技推广与农业教育滞后
        3.3.4 农业支持政策力度不足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粮食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竞争力分析
        4.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1.2 中国与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单产比较
        4.1.3 中国与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劳均产量比较
        4.1.4 中国与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比较
        4.1.5 研究结论
    4.2 中国粮食国际市场竞争力分析
        4.2.1 研究方法
        4.2.2 数据来源与说明
        4.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2.4 结论与启示
    4.3 中国粮食各生产要素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4.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2 研究设计
        4.3.3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4.3.4 结论与启示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粮食供给侧改革案例分析:以崇州市为例
    5.1 崇州市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的情况
    5.2 崇州市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农业共营制”
        5.2.1 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5.2.2 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解决谁来服务问题
    5.3 崇州市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的成果
    5.4 崇州市“农业共营制”改革的启示
        5.4.1 “农业共营制”改革对转变粮食生产方式的启示
        5.4.2 “农业共营制”改革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粮食供给侧改革的国际借鉴
    6.1 美国市场化的粮食支持体系的经验与启示
        6.1.1 美国粮食产业的市场化政策支持体系发展经验
        6.1.2 对中国粮食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6.2 德国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6.2.1 德国农民职业教育的经验
        6.2.2 对中国粮食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6.3 法国发展农业服务体系的经验与启示
        6.3.1 法国农业服务体系的经验
        6.3.2 对中国粮食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6.4 以色列发展集约型科技农业的经验与启示
        6.4.1 以色列集约型科技农业的经验
        6.4.2 对中国粮食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6.5 澳大利亚立法强化农业科研、农业标准及利用农业信息化的经验与启示
        6.5.1 澳大利亚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的经验
        6.5.2 对中国粮食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6.6 日本适时动态调整粮食产业政策的经验及其启示
        6.6.1 战后日本适时动态调整粮食产业政策的经验
        6.6.2 对中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
    6.7 本章小结
7 中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7.1 中国粮食要素市场改革对策
        7.1.1 建立规范、有序、发达的农地流转市场
        7.1.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7.1.3 完善农民融资方式
    7.2 中国粮食经营模式改革对策
        7.2.1 培育多元的粮食经营主体
        7.2.2 大力发展粮食规模化经营
    7.3 中国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改革对策
        7.3.1 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
        7.3.2 改革农技推广制度
        7.3.3 培育发达的农机租赁市场
    7.4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策
        7.4.1 改革粮食价格生成方式
        7.4.2 构建多层次的粮食流通体系
    7.5 中国粮食支持政策改革对策
        7.5.1 加大农业科研力度
        7.5.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7.5.3 建立完整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
        7.5.4 优化粮食补贴机制
        7.5.5 建立健全粮食供给侧法律体系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04-2009年三种粮食平均成本收益情况
附录二: 2010-2015年三种粮食平均成本收益情况
附录三: 世界及各国商品贸易出口总额(单位:millionUS$)
附录四: 各国粮食年产量(单位:百万吨)
附录五: 各国农业劳动力人数(单位:千人)
附录六: 1978-2016年回归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中国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经营管理者与经营管理者制度
        二、职业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第二节 职业经理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诞生及成长期(1841年—1925年)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快速发展期(1925年—20世纪60年代)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三节 契约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一、职业经理人与法律契约
        二、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契约治理
        三、法人治理与职业经理人
        四、社会心理契约治理
    第四节 委托—代理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一、职业经理人与“委托-代理”成本
        二、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三、委托代理理论与职业经理人激励约束制度设计
    第五节 产权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一、职业经理人的控制权激励
        二、职业经理人的控制权监督
    第六节 人力资本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一、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源特征
        二、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本分类
        三、职业经理人的选聘
    第七节 公司治理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一、企业发展初期的公司治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二、现代股份制企业的公司治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第八节 小结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优势在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及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缺陷在于委托—代理风险
        四、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以契约化为核心的责权利体系
        五、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关键在于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与实践
第二章 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现状
        一、职业经理人层级与职能不断细化
        二、采用从企业内部为主的选拔培养方式
        三、采用以出资人和市场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四、建立以中长期激励为主的薪酬和激励制度
        五、采用以内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相结合的监督约束机制
    第二节 国外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具体实践
        一、法国电力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二、新加坡淡马锡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三、美国国际商用机器有限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四、通用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第三节 启示与借鉴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完善以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为支撑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以良好的职业经理人文化为基础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
第三章 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和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和实践
    第一节 中国非公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与实践
        一、外资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
        二、家族型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
        三、创业型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
        四、中国非公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第二节 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探索
        一、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
        二、地方改制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典型案例
        三、地方改制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主要特点
        四、地方改制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改革方向
    第三节 不同所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践的比较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入动机的比较
        二、职业经理人选拔与培养的比较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存在问题的比较
第四章 职业经理人与中央企业发展
    第一节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度的历史回顾
        一、探索及过渡阶段
        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
        三、厂长负责制
        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五、分级管理模式
    第二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范围、特征和角色定位
        一、中央企业内涵界定
        二、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特征
        三、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范围及角色定位
    第三节 职业经理人制度对中央企业发展的作用
        一、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推动中央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加强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推进中央企业市场化、国际化的现实需要
第五章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经验及问题解析
    第一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的模式和建设的经验
        一、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模式
        二、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经验
    第二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案例分析
        一、华润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
        二、宝钢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
        三、中粮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
    第三节 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问题解析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
        二、官本位及行政化管理问题
        三、党管干部原则实现形式问题
        四、薪酬分配和激励市场化问题
        五、“能上难下”、“能进难出”问题
        六、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问题
第六章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
    第一节 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胜任力的定义
        二、胜任力素质要素
        三、经典胜任力模型
        四、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第二节 职业经理人胜任素质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中央企业高级经理人胜任模型构建
        一、构建路径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三、中央企业高级经理人胜任力模型
    第四节 中央企业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应用
        一、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二、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中央企业经理人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第七章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设计
    第一节 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总体要求
        一、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
        二、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改革路径
    第二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选聘
        一、探索推行职业经理人聘任制
        二、创新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
        三、改进完善市场化选拔任用方式
    第三节 职业经理人的契约化管理
        一、建立职业经理人聘任协议制度
        二、实行职业经理人业绩合同管理
        三、完善薪酬分配和激励政策
    第四节 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培养与开发
        一、注重提高职业经理人的政治素质
        二、着力提升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
        三、探索实行总经理继任计划
        四、大力营造职业经理人文化
    第五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风险管理
        一、着眼于降低契约风险,强化契约约束
        二、着眼于降低执业风险,完善内部监督
        三、着眼于降低信用风险,引入社会监督
        四、着眼于控制执业风险,引入“风险抵押金或执业风险金”及“信用披露”机制
    第六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退出机制
        一、建立以契约为基本遵循的退出机制
        二、探索建立履职行为“负面清单”制度
        三、进一步完善职业经理人交流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
    第七节 正确处理职业经理人制度与党管干部原则的关系
        一、明确党管干部原则在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定位
        二、创新党管干部原则的有效实现形式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推进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对研究结论的进一步说明
    第二节 推进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建设规范的董事会
        二、强化相关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套
        三、加快研究制定薪酬激励及约束保障方面的政策
        四、加强国有企业功能界定,有序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
        五、推进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
        六、完善优化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政策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参考文献
致谢

(9)建设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课题选择的初衷
        1.1.1 课题的选择
        1.1.2 现代商业银行改革趋势为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诞生和成长奠定了基础
        1.1.3 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关键
        1.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视角
        1.2.1 职业经理人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1.2.2 国内外有关职业经理人研究概况
        1.2.3 本文研究视角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文献参考
        1.3.1 本文研究方法
        1.3.2 文献参考归类
    1.4 本文章节构成及主要创新
        1.4.1 全文篇章结构
        1.4.2 主要创新
        1.4.3 存在的不足
2. 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理论基础
    2.1 现代企业制度——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的制度基础
        2.1.1 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内容和特点
        2.1.2 现代企业制度必然要求职业经理人的产生
        2.1.3 职业经理人的使用将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2 委托代理理论——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定位依据
        2.2.1 委托代理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2.2.2 契约关系与监管成本
        2.2.3 委托代理矛盾
    2.3 激励理论——职业经理人管理的基本方法
        2.3.1 激励理论的内涵和特点
        2.3.2 激励的基本原则
        2.3.3 激励的基本方法
        2.3.4 国外职业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2.4 诚信理论——职业经理人培育和成长的关键
        2.4.1 诚信的一般概念
        2.4.2 诚信在古老中国的体现
        2.4.3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2.4.4 诚信是职业经理人培育和成长的关键
3. 职业经理人的产生及基本素质
    3.1 职业经理人的理论概述
        3.1.1 西方国家专家学者对职业经理人概念的界定
        3.1.2 我国相关组织和人士的表述
    3.2 职业经理人产生与成长进程
        3.2.1 世界最早的职业经理人产生
        3.2.2 西方职业经理人成长阶段
        3.2.3 世界知名的职业经理人成长进程分析
    3.3 职业经理人的一般特性
        3.3.1 职业经理人基本特征分析
        3.3.2 职业经理人能力特征分析
        3.3.3 职业经理人道德特征分析
        3.3.4 职业经理人心理特征分析
    3.4 职业经理人的基本素质
        3.4.1 职业经理人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
        3.4.2 职业经理人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
        3.4.3 职业经理人普遍具有敬业精神
        3.4.4 职业经理人具有团队精神
        3.4.5 职业经理人具有较强的执行力
4.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前景与职业经理人的需求态势
    4.1 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是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方向
        4.1.1 入世带来的转型紧迫性
        4.1.2 现代金融理念要求商业银行改变观念
        4.1.3 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银行最终出路
    4.2 我国历史金融职业经理人的应用经典
        4.2.1 山西票号产生的时代背景
        4.2.2 山西票号的社会经济作用
        4.2.3 山西票号的股权结构及分配原则
        4.2.4 山西票号的经理人雏形
        4.2.5 山西票号的激励约束机制
        4.2.6 委托代理关系的历史考证
    4.3 现代企业制度催生职业经理人
        4.3.1 新经济成分的出现诞生中国职业经理人
        4.3.2 金融创新催生中国金融职业经理人
        4.3.3 商业银行改制为职业经理人提供更多施才机会
5. 中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5.1 中国商业银行用人制度解析
        5.1.1 国家专业银行时期的管理体制和用人制度
        5.1.2 国有商业银行时期的管理模式和用人制度
        5.1.3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改革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5.1.4 中小商业银行的机制以及用人机制
    5.2 中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5.2.1 思想观念存在的误差
        5.2.2 管理制度不利于职业经理人引进和成长
        5.2.3 激励约束机制的缺失导致队伍不稳
        5.2.4 职业经理人缺乏生存条件
    5.3 中国商业银行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的障碍分析
        5.3.1 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障碍
        5.3.2 传统思维方式的障碍
        5.3.3 非市场化因素的障碍
        5.3.4 激励约束机制的障碍
        5.3.5 决策层的责任障碍
    5.4 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生存条件探析
        5.4.1 党和国家对人才工程给以高度重视
        5.4.2 商业银行改革为职业经理人搭建了舞台
        5.4.3 金融监管规范了银行业从业人员行为
        5.4.4 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自身改造
    5.5 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素质要求
        5.5.1 金融职业经理人诚信素质要求
        5.5.2 银行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素质要求
        5.5.3 银行职业经理人职业素质要求
6. 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创新
    6.1 国有商业银行行长由政府任命制改为董事会聘任制
        6.1.1 任命制与聘任制的根本区别与改制的意义
        6.1.2 任用方式的转换导致银行领导人地位的转变
        6.1.3 任用方式的转变带来银行领导人身份的转变
    6.2 积极催生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认证制度
        6.2.1 职业经理队伍认证的紧迫性
        6.2.2 CCMC制度
        6.2.3 金融行业职业认证制度
    6.3 建立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引进和流动机制
        6.3.1 大力引进尖端人才充实职业经理人队伍
        6.3.2 加大人才流动力度造就一批职业经理人
        6.3.3 加快现有人员培训步伐,转化一批职业经理人
        6.3.4 加强制度化建设保全职业经理人队伍
    6.4 事业经理人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应用
        6.4.1 有关事业经理人的概念
        6.4.2 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方向分析事业经理人需求态势
        6.4.3 从商业银行控制风险角度分析事业经理人使用
        6.4.4 从商业银行员工成长分析事业经理人需求
    6.5 建立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
        6.5.1 建立广泛使用和人所共识的外在激励机制
        6.5.2 建立广受欢迎和人文关怀的内在激励机制
        6.5.3 建立广为期盼和长远效能的远期激励机制
        6.5.4 建立清晰严明和共同遵守的制度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10)重庆职业经理人市场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2 职业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市场
    2.1 职业经理人
    2.2 职业经理人的素养
        2.2.1 道德素养
        2.2.2 文化素养
        2.2.3 能力素养
        2.2.4 心理素养
    2.3 职业经理人市场及功能
    2.4 职业经理人市场构成要素
3 发达国家培育职业经理人的成功经验
    3.1 美国经理人职业化的经验
        3.1.1 从业资格和经营责任法律化
        3.1.2 职业经理人培养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3.1.3 有利于职业经理成长的职业化的培训
        3.1.4 促进职业经理阶层形成发展的中介组织
    3.2 日本经理人职业化的经验
        3.2.1 推行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制度
        3.2.2 采取多种职业培训补助形式
    3.3 经理人职业化的启示
        3.3.1 美国职业经理人具有的比较优势
        3.3.2 日本经理人职业化的特点
        3.3.4 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后发优势
        3.3.5 几点启示
4 重庆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分析
    4.1 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环境分析
        4.1.1 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经济环境
        4.1.2 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法律环境
        4.1.3 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文化环境
        4.1.4 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信用环境
    4.2 重庆职业经理人市场需求分析
        4.2.1 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需求分析
        4.2.2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需求分析
        4.2.3 股份制企业职业经理人需求分析
    4.3 重庆市职业经理人市场存在的问题
        4.3.1 职业经理人市场主体择优机制不健全
        4.3.2 合约执行交易费制约职业经理人市场规模
        4.3.3 信用危机和传统文化阻碍了职业经理人市场化
        4.3.4 法制环境的制约
        4.3.5 职业经理人市场信用环境不规范
5 培育重庆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对策
    5.1 以培育系统化的工商管理职业教育体系开路,把重庆打造成为西部地区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中心
        5.1.1 发展少而精的高等职业教育
        5.1.2 构建职业经理人中介组织网络
        5.1.3 党政部门加强职业经理人培养工作指导
    5.2 以建立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体系铺路,把重庆打造成西部地区职业经理人集散中心
        5.2.1 建立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市场
        5.2.2 建立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机制
    5.3 以优化重庆职业经理人成长环境引路,打造西部地区职业经理人集聚中心
        5.3.1 优化职业经理人成长的人文环境
        5.3.2 优化职业经理人成长的法制环境
        5.3.3 优化职业经理人成长的工作环境
    5.4 以融通灵活的企业用人渠道带路,把重庆打造成西部地区职业经理人辐射中心
        5.4.1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磨砺职业经理人的作用
        5.4.2 让优秀职业经理人向优势企业集中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WTO催生中国“职业经理人”(论文参考文献)

  • [1]职业经理人发展趋势研究[J]. 时杰. 现代国企研究, 2020(06)
  • [2]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模式变革研究[D]. 戴洪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研究[D]. 赵静.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4]组织资源行动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D]. 林菁菁.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5]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D]. 薛卫洋. 厦门大学, 2018(06)
  • [6]中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D]. 邓国清. 武汉大学, 2018(12)
  • [7]中国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D]. 任永强. 武汉大学, 2016(01)
  • [8]外贸综合服务业的发展及对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意义(研究报告)[A]. 方虹,赵淑华,陈向东,张军峰,张芳,彭博,杜萌,马博飞,陈星.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2014年研究课题汇编, 2015
  • [9]建设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构想[D]. 郑学筠.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4)
  • [10]重庆职业经理人市场培育研究[D]. 罗聪. 重庆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WTO催生了中国的“职业经理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