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气肥施用效果不佳的原因及新对策

二氧化碳气肥施用效果不佳的原因及新对策

一、二氧化碳气肥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与新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祯[1](2017)在《河套灌区春玉米—土壤系统对不同水氮运筹模式的响应及DSSAT-CERES-Maize模型的适用性研究》文中指出内蒙古河套灌区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玉米作为河套灌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比例占到14.5%。多年来,当地为追求高产而过量灌水并大量施用氮肥,导致水氮利用率低下,增产效益明显下降。由于不合理的水氮运筹模式而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阻碍了河套灌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的道路。因此制定合理的水氮运筹方案对河套灌区实现节水、节肥、高效、稳产和环保的最终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连续两年在河套灌区开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15个水氮运筹模式。探讨分析春玉米—土壤系统对不同水氮运筹模式的响应。运用DSSAT-CERES-Maize模型模拟不同水氮运筹模式下的可获得籽粒产量。最终确定出能够兼顾高产高效、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最优水氮运筹模式。本试验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各处理的干物质累积增量在春玉米全生育期内呈现出"S"型变化趋势。在春玉米抽雄-灌浆期达到最大。春玉米生育期内,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LAI和SPAD值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峰值均出现在抽雄期。适宜的灌水定额及施氮量可显着提高春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同时可延长叶片的光合功能期。处理W2N3(灌水定额:750m3·hm-2,施氮量:240kg·hm-2)的水氮运筹模式有效缓解了 LAI和SPAD的下降速率,有利于提高光合性能、延缓叶片衰老,为春玉米高产提供保障。(2)2014和2015年各施氮处理的增产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大幅提升(灌水定额一定);随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小幅降低(施氮量一定)。当灌水定额达到750m3·hm-2,施氮量达到240 kg·hm-2时,继续增加灌水量及施氮量,增产效果不显着。当灌水定额一定时,各水氮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而当施氮量一定时,各水氮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灌水定额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当灌水定额一定时,各水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整体变化趋势为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而当施氮量一定时,各水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整体变化趋势为随灌水定额的增加而提高。(3)各施氮处理在地下0-100 cm 土层内的土壤NO3--N累积量随灌水定额和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增。并且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各土层内NO3--N有明显向下迁移迹象。地下0-80 cm 土层内,各施氮处理同一灌水定额下由施氮量的增大而引起的NO3--N累积量的增长幅度大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由灌水定额的增大而引起的NO3--N累积量的增长幅度。同一灌水定额下,土壤NH4+-N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同一施氮量水平下,不同灌水定额处理间的土壤NH4+-N累积量差异不明显。2014年各水氮处理地下0-100 cm 土层内土壤NO3--N累积量占无机氮累积量的81.54%~83.61%;2015年各水氮处理地下0-100 cm 土层内土壤NO3--N累积量占无机氮累积量的81.70%~85.86%。各水氮处理的土壤N03--N累积量均远远大于其土壤NH4+-N累积量。(4)0-40 cm 土层内,对比第一次灌水前后NO3--N浓度发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W1水平下NO3--N浓度两年的平均增幅远低于W2和W3水平下NO3--N浓度两年的平均增幅。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N1、N2水平下的NO3--N浓度平均增幅远低于N3、N4水平下的NO3--N浓度平均增幅。与0-40 cm 土层内的各处理相比,40-80 cm 土层的各处理NO3--N浓度整体下降,但整个生育期内淋溶水中NO3--N浓度的变化趋势与0-40 cm埋深内相一致。80-120 cm 土层内,施氮量、灌水定额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NO3--N淋失量的影响呈极显着。当灌水定额一定时,2014和2015两年的NO3--N淋失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递增,淋失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而先增大后减小;当施氮量一定时,N03--N淋失量及淋失率均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增大。(5)2014和2015两年同一处理追肥后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均大于该处理施入基肥后的氨挥发速率峰值。追肥后氨挥发速率峰值比施入基肥后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分别高出63.31%和62.06%。施氮量、灌水定额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NH3-N损失量具有极显着影响。三者对田间土壤氨挥发损失量的影响表现为施氮量>灌水定额>两者的交互作用。2014和2015两年各施氮处理施入基肥后平均氨挥发损失量为5.71~13.95 kg·hm-2。2014、2015两年各施氮处理追肥后平均氨挥发损失量为8.70~18.66 kg·hm-2。2014年各施氮处理氨挥发总损失量为13.90~32.21 kg·hm-2。2015年各施氮处理氨挥发总损失量为15.45~32.99 kg·hm-2。(6)DSSAT-CERES-Maize模型对春玉米物候期、最终地上部生物量及籽粒产量的模拟结果精度较高。DSSAT-CERES-Maize模型对土壤水分含量的模拟效果良好,各处理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模拟曲线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灌水定额的提高,模型对土壤水分的模拟更加精确。DSSAT-CERES-Maize模型对地上部生物量及LAI动态变化的模拟精度相对较低。对可获得籽粒产量进行敏感性分析可知,当灌水定额达到85mm或施氮量达到280kg·hm-2后,可获得籽粒产量不再随二者的增大而增加。(7)综合各水氮运筹模式下春玉米—土壤系统内各项指标的实测数据,处理W2N3(施氮量为240 kg·hm-2;灌水定额为750 m3·hm-2)在节水、节肥、稳产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较高的水氮利用率,同时对地下水及大气造成的氮污染程度较低,故处理W2N3是试验区内能够兼顾高产高效、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最优水氮运筹模式。DSSAT-CERES-Maize模型筛选出的最优水氮运筹模式是施氮量为280 kg·hm-2,灌水定额为85 mm。

张慧[2](2016)在《基于氨基的功能型离子液体的合成、物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离子液体因其具有的优良特性被认为是挥发性传统有机试剂的理想替代物。根据离子液体结构可调的特性,通过链接入氨基,获得常温常压下高效吸收酸性气体二氧化碳的新型功能型离子液体,以推进化学吸收法脱碳的工业应用。本文考察了基于氨基的三类功能型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探索了这些功能型离子液体及其水溶液的物化性质与CO2吸收性能,探讨了量子化学计算在功能型离子液体固定分离CO2研究中的应用。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探讨合成及纯化方法的改良途径,试验合成了三类更利于工业推广的含氨基功能型离子液体,并对其进行了纯度与结构表征。试验考察了吸收温度、吸收压力、吸收剂浓度、阴阳离子结构等因素对三类功能型离子液体CO2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三类含氨基的功能型离子液体因化学吸收反应在常温常压下均具有较强的CO2吸收性能,其CO2吸收量达到约0.5mol·mol-1NH2;在加热、减压状态下三类功能型离子液体的吸收富液均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多次循环使用而不影响其吸收性能。选取烷基胺咪唑盐离子液体[NH2e-mim]BF4为功能型离子液体的代表,应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NH2e-mim]BF4吸收C02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利用DFT的B3LYP在6-311++G(d,p)水平,由Gaussian 09程序,通过对[NH2e-mim]BF4-CO2反应体系中的各种物质结构进行几何优化,对相关物质结构的电荷分布、热力学参数、振动频率等进行理论计算,综合分析了优化结构的电荷特性、热力学性质、振动特性、分子轨道等,详细讨论了离子液体内部的氢键存在与数量,从理论上解释了物质结构影响其物化性质的原因,重点研究了[NH2e-mim]BF4与C02的反应过程,确定了反应过程及作用机理,并通过扫描找到了反应过程的过渡态。根据在0.1MPa,293.15K下获得的三类功能型离子液体的密度、黏度等物性数据可知:三类功能型离子液体的密度均略大于同温度下水的密度,处于1.0~1.8g·cm-3之间;其黏度虽较常规有机试剂大,但仍为同系列中的较低值,且其变化规律与一般离子液体的黏度变化规律相同。由在0.1MPa,293.15~323.15K条件下测定的MEA-C水溶液混合密度、混合黏度、表面张力等物性数据显示:该水溶液的混合密度、混合黏度及表面张力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浓度升高而增大。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同浓度下MEA-C水溶液混合密度、表面张力的实验数据,借助等张比容的计算方法及性质,实现了在一定准确度保证下的MEA-C水溶液混合密度与表面张力之间的相互估算。

蒋国文[3](2014)在《山西富碳农业发展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富碳农业不仅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还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现,解决经济、环境与社会的综合危机提供一个系统性方案。本文从富碳农业的发展着手,分析了富碳农业的发展模式,并研究了富碳农业在山西省的应用前景。

邓旭霞[4](2014)在《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以湖南为例》文中提出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收获高效的经济回报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提出了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而循环农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所以亟需构建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文章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按照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以经济学、生态学、技术创新学、技术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利用计量经济学等分析工具,对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构建展开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论文首先对循环农业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阐述了循环农业技术进步对循环农业发展的促进以及其作用机理。笔者认为,循环农业关键技术包括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并且对四类技术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本文以湖南省为例,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2011年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结果为57分,测算结果表明:2011年,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末期,很快就能进入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对于循环农业技术发展障碍因素的诊断结果显示,一级指标制约度由高到低的是技术指标、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二级指标的制约度较大的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三级指标的制约度较大农副产品加工率、农村社会公平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农业就业比例。在了解循环农业技术水平与障碍因素后,试图构建一个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框架。作者从人才支撑、资金支撑、制度政策支撑与科技创新支撑四个方面阐述了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基本构架,并分析了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特征、建设原则以及动力。接着研究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人才支撑。首先阐明人才对于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循环农业技术人才的特征与循环农业技术人才建设的理论基础,再根据循环农业人才的现状与循环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结构,深入探讨循环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然后研究循环农业的资金支撑:资金是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循环农业技术进步无疑需要资金的支持,本章分析了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找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循环农业科技投入的主要因素,最后论述构建循环农业技术进步资金投入机制。科技创新是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核心支撑和本质规定,然而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制约因素。在分析循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客体的基础上,提出循环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机制。政策制度是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有力保障。循环农业技术进步需要制度创新,然而影响循环农业科技进步的制度障碍依然存在,因而使用能够促进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手段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最后提出促进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政策建议。分别从循环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和管理,促进循环农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政策制度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有如下创新之处:第一,四大类19个小类对循环农业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并对每类技术的技术要点和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有利于对我省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提供分类指导。第二,构建了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之对湖南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进行客观评价,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三基于湖南省循环农业的技术发展水平评价,对本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所处的阶段和整体进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判,并找出制约本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杨虎[5](2014)在《水稻冠层叶片氮素分布变化及氮营养状况快速诊断》文中研究表明氮素是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氮肥的合理施用有助于水稻产量增加、减少流失、降低生产成本和减轻环境污染。本研究利用快速、方便、非破坏性和低成本的SPAD(Soil Plant Analysis Development)仪诊断方法与传统的氮营养诊断方法相结合,通过分析二者之间回归关系及动态变化,尝试用快速、便捷的SPAD仪氮营养诊断技术取代传统的氮营养诊断方法。并为利用SPAD仪进行水稻氮营养诊断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从而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和产量。本试验在分析国内外文献基础上,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6个施氮处理)及1年的网室试验(5个施氮处理),对水稻冠层叶片的SPAD值变化特征、分布规律及SPAD值变化的内外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不同因子对SPAD值的影响及SPAD值与叶片氮浓度、氮营养指数(NNI)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的回归关系,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水稻冠层叶片SPAD值在整个生育期内出现两次“升高降低”的交替变化趋势(对照区除外),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波动幅度变大。比较水稻冠层4张叶片SPAD值与叶片单位面积的氮浓度(Na)、单位质量的氮浓度(Nw)之间的相关性和SPAD值/比叶重(SLW)与Nw之间的相关性的大小,结果发现水稻冠层叶片SPAD值与N。之间的相关性>SPAD/SLW与Nw之间的相关性>SPAD值与Nw之间的相关性,且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小顺序不受水稻种植年份、品种、叶位和生育时期等因素的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水稻冠层叶片最适测定位点是距叶尖3/10处,整个生育期内的水稻冠层4张叶片SPAD值的平均值与水稻产量表现为二次回归曲线关系。2、两年的大田试验表明,水稻秀水63和杭43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秀水63:Nc=5.31W-0.5,杭43:Nc=5.38W-0.49)与sheehy(1998)的曲线(Nc=5.20W-052)相类似,W是干物质量,单位是Mg ha-1。植株冠层4张叶片(L1,L2,L3,L4)的SPAD值与NNI之间的回归关系受生育期和叶位影响较大,冠层叶片L1、L2的SPAD值在分蘖期内与NNI之间的回归关系相对密切,L1和L2适合在分蘖期做植株氮营养诊断的理想指示叶;而在孕穗期和抽穗期,则分别是冠层叶片L3、L4更适合做植株氮营养诊断的理想指示叶。水稻孕穗期L4的SPAD值与产量之间回归关系表现较为密切(2011年R2L4=0.82**;2012年R2L4=0.72**),相对SPAD值(2011年R乙=0.92**;2012年R2L4=0.77**)、NNI(2011年R2L4=0.96**;2012年R2L4=0.8**)与相对产量之间的回归关系更加明显。3、通过对网室三个水稻品种(杭43、秀水09和中淅优1号)、5个施氮水平、三个重要的生育时期(分蘖、孕穗和抽穗)冠层叶片SPAD值、氮含量、叶绿素a/b、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提高,叶片SPAD值、氮含量增大,叶绿素a/b下降,叶绿素荧光参数光系统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淬灭(qP)、光化学效率(ΦPSⅡ)先升高后趋于平稳,非光化学淬灭(NPQ)则先下降后趋于平稳。叶绿素a/b与叶片氮含量呈现负相关,其相关性受品种和生育时期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叶绿素a/b与SPAD值之间的线性关系受品种和生育时期影响较大。SPAD值与Fv/Fm之间呈线性回归关系,不同品种和生育时期之间0.8<R2<0.98。

张晓娟[6](2013)在《宁夏贺兰山东麓风沙土酿酒葡萄氮磷钾合理施肥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主要栽培区土壤瘠薄,漏水漏肥,水肥利用率不高等瓶颈问题,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化验分析,探讨不同氮、磷、钾施用量对酿酒葡萄赤霞珠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风沙土土壤的影响,以肥效方程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回归模拟出适合宁夏贺兰山东麓风沙士酿酒葡萄的适宜施肥量及施肥配比,并根据其需肥的关键时期、土壤的养分变异及葡萄自身的营养状况进行适时、适量地追肥,以满足葡萄最佳生长和经济增长需要,为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氮对土壤性质与酿酒葡萄的影响及合理施用量增施氮肥显着促进酿酒葡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改善果实的品质,但施氮量超过450kghm-2后抑制酿酒葡萄的营养生长,叶绿素含量和新稍长降低,从而抑制了产量;百叶重、叶片、叶柄中全氮磷钾含量均受到氮肥施用量的显着影响,尤其是全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且四年生葡萄的含氮量高于三年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葡萄果实的Vc、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增施氮肥显着促进土壤有机质、碱解氮等速效养分的增加,并显着降低pH值;经肥效方程计算出风沙土3年生酿酒葡萄最高产量施氮量为510.00kg hm-2,最佳经济效益施氮量为460.51kg hm-2,4年生最高产量施氮量为332.5kg hm-2,最佳经济效益施氮量为305.33kg hm-2。2.磷对土壤性质与酿酒葡萄的影响及合理施用量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酿酒葡萄的叶绿素、新稍长显着增加。四年生叶片中全磷的积累量高于三年生,但施磷量超过300kg hm-2后抑制酿酒葡萄生长,产量也随之下降,增施磷肥显着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四年生葡萄的糖分含量要高于三年生的。增施磷肥显着降低果实总酸度;连续增施磷肥使得四年生土壤速效磷含量线性增加,pH值降低,经肥效方程计算得出风沙土三年生酿酒葡萄最高产量施磷量为308.33kg hm-2,最佳经济效益施磷量为277.88kg hm-2,四年生酿酒葡萄最高产量施磷量为266.67kg hm-2,最佳经济效益施磷量为233.33kg hm-2。3.钾对土壤性质与麓酿酒葡萄的影响及合理施用量增施钾肥显着促进酿酒葡萄叶片中各养分的含量,尤其是全钾含量,且叶柄中全钾含量远远高于叶片中,施钾量超过150kg hm-2后反而抑制葡萄生长,产量不再增加,果实Vc、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总酸度则显着降低;土壤有机质、全盐、碱解氮含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速效钾则线性上升,经肥效方程计算得出风沙土三年生酿酒葡萄最高产量施钾量为273.33kg hm-2,最佳经济效益施钾量为235.26kg hm-2,四年生酿酒葡萄最高产量施钾量为208.75kg hm-2,最佳经济效益施钾量为193.13kg hm-2。4.酿酒葡萄氮磷钾合理施肥比例根据前面最大经济效益施肥量计算结果,得出三年生酿酒葡萄的氮磷钾施肥比为N:P2O5:K2O=1.65:1:0.85,四年生酿酒葡萄的氮磷钾施肥比为N:P2O5:K2O=1.31:1:0.83,从而为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业提供理论依据。

田庚[7](2010)在《关中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发展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的大荔、长安、秦都、渭城、眉县等5县(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情况进行实际调研,以及查阅当前有关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先进技术、先进经验方面文献的方式,对影响陕西关中地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主要问题从生产技术角度和产业化角度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技术方面的限制因素包括个别温室结构不合理,影响温室的采光、保温性及安全生产性能;配套栽培技术还不完善,导致蔬菜产量低、品质差;土壤障害逐年严重,表现为病虫增多、土壤劣化,影响蔬菜生产。产业化发展方面的限制因素主要有产业化程度低,产业分工还不完善,影响种植户效益的提升;套措施还不完善,如发展资金不足、规模化发展时土地集中难等。建议优化温室结构,提高生产安全性能;实行标准化管理,生产优质蔬菜产品;积极采用适用的小型机械,提高生产效率。农业管理部门要强化扶持日光温室种植者提高组织化程度,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在农业保险、土地流转、菜农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促进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冯殿齐[8](2008)在《设施果树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就设施栽培条件下杏、桃、樱桃、葡萄、李子的需冷量、光合特性展开系统深入研究;同时根据十多年来的杏树设施栽培的试验研究成果,制定出其丰产栽培技术规程,旨在解决设施栽培中的适时扣棚、补光、补充二氧化碳等重点和难点问题,为设施果树的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应用花枝水培、盆栽试验等方法,确定出杏、樱桃不同品种的自然休眠结束期,依此为基础,根据0-7.2℃模型,结合当地气象资料,测算出2个树种不同品种的需冷量,樱桃需冷量为1100—1280,杏的为860—910小时。这为各地科学合理地确定适宜扣棚时间提供了依据。系统地对杏、桃、樱桃、李子、葡萄在保护地条件下的光合性能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保护地果树的日变化规律,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找出了影响光合作用的主导因子是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测算出5个树种13个品种的光与二氧化碳的饱和点、补偿点。杏的光饱和点在840—1500μmol.m-2.s-1间,光补偿点在40—110μmol.m-2.s-1间;杏的CO2饱和点在1000—1600μl.l-1间,多为1200μl.l-1;补偿点在60—90μl.l-1间。葡萄的光饱和点为840—1140μmol.m-2.s-1,光补偿点为175.9—209.2μmol.m-2.s-1 ;葡萄的CO2饱和点为980—1515μL.L-1,补偿点为52—250μL.L-1。早美丽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分别为1620、280 umol.m-2.s-1;红美丽的分别为2000μmol.m-2.s-1和192 umol.m-2.s-1樱桃的光饱和点为978-1036μmol.m-2.s-1,光补偿点为40-200μmol.m-2.s-1;CO2饱和点为840-978μL.L-1,补偿点为24-39μL.L-1。早露蟠桃光饱和点、补偿点分别为860 umol.m-2.s-1、103.2 umol.m-2.s-1制定了杏树保护地丰产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主要包括保护地选择、设施建造、建园及管理、微环境调控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内容。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其内容细致、全面,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标准中规定的技术易于掌握和操作,易于推广和应用。

丁晓蕾[9](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郑耀盛[10](2007)在《中外设施农业机械及作业装备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设施农业机械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着的进步,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设施农业机械相比较,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无论是单项技术和综合技术的研究水平,还是综合效益的发挥,都无法企及日本、韩国和荷兰等先进发达国家。如何充分利用我国加入WTO的契机,广拓渠道,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国家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的成功经验,引进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发展我国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将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农业装备和农业装备高新技术大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对我国和世界先进国家的设施农业机械及作业装备作一比较研究,找出差距,指出不足,寻找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出路与对策。

二、二氧化碳气肥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与新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氧化碳气肥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与新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河套灌区春玉米—土壤系统对不同水氮运筹模式的响应及DSSAT-CERES-Maize模型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灌水与施氮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及生理生育指标的影响
        1.2.2 灌水与施氮对作物水氮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1.2.3 灌水与施氮对土壤氮素迁移累积的影响
        1.2.4 灌水与施氮对土壤氮素损失途径的影响
        1.2.5 DSSAT模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区气象条件
    2.3 试验区初始土壤性质
        2.3.1 试验区土壤质地
        2.3.2 试验区初始土壤养分含量
    2.4 试验材料
    2.5 试验设计
    2.6 测定项目与方法
        2.6.1 春玉米生育指标和生理生理指标
        2.6.2 土壤观测指标
        2.6.3 田间淋溶水中硝态氮含量的测定
        2.6.4 田间土壤氨挥发的测定
        2.6.5 作物田间管理
3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生理生育指标的影响
    3.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不同生育期株高的影响
    3.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不同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3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不同生育期LAI及叶片SPAD值的影响
    3.4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的影响
    3.5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气孔导度及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3.6 讨论与小结
        3.6.1 讨论
        3.6.2 小结
4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产量构成因子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4.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4.3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及氮肥生理利用率的影响
    4.5 讨论与小结
        4.5.1 讨论
        4.5.2 小结
5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土壤主要无机氮迁移累积的影响
    5.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土壤中NO_3~--N时空分布的影响
        5.1.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土壤中NO_3~--N量分数的影响
        5.1.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关键生育期土壤NO_3~--N累积量的影响
    5.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土壤中NH_4~+-N时空分布的影响
        5.2.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土壤中NH_4~+-N量分数的影响
        5.2.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土壤中NH_4~+-N累积量的影响
    5.3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地下0-100 cm土层内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6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农田淋溶水中硝态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6.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不同土层内淋溶水中硝态氮浓度的影响
        6.1.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0-40 cm土层淋溶水中硝态氮浓度的影响
        6.1.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40-80 cm土层淋溶水中硝态氮浓度的影响
        6.1.3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80-120 cm土层淋溶水中硝态氮浓度的影响
    6.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农田硝态氮淋溶损失量的影响
    6.3 讨论与小结
        6.3.1 讨论
        6.3.2 小结
7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田间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7.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田间土壤氨挥发速率的影响
        7.1.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施入基肥后田间土壤氨挥发速率的影响
        7.1.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追肥后田间土壤氨挥发速率的影响
    7.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田间土壤氨挥发损失量及氨挥发损失率的影响
    7.3 讨论与小结
        7.3.1 讨论
        7.3.2 小结
8 基于DSSAT-CERES-Maize模型的河套灌区春玉米水氮运筹模式研究
    8.1 DSSAT-CERES-Maize模型简介
    8.2 DSSAT-CERES-Maize模型数据库组建
        8.2.1 气象数据
        8.2.2 田间土壤数据
        8.2.3 田间管理数据
        8.2.4 作物品种参数
    8.3 DSSAT—CERES-Maize模型参数率定
        8.3.1 DSSAT—CERES-Maize模型参数率定方法
        8.3.2 DSSAT—CERES-Maize模型的误差检验指标
        8.3.3 DSSAT—CERES-Maize模型参数率定结果
    8.4 DSSAT—CERES-Maize模型验证
        8.4.1 对春玉米物候期、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模拟结果的验证
        8.4.2 对土壤水分含量模拟结果的验证
        8.4.3 对春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及LAI动态变化模拟结果的验证
    8.5 DSSAT-CE RES-Maize模型对最优水氮运筹模式的筛选
        8.5.1 春玉米可获得籽粒产量对施氮量的敏感性分析
        8.5.2 春玉米可获得籽粒产量对灌水定额的敏感性分析
    8.6 讨论与小结
        8.6.1 讨论
        8.6.2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1.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生理生育指标的影响
        9.1.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产量构成因子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9.1.3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土壤主要无机氮迁移累积的影响
        9.1.4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农田淋溶水中硝态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9.1.5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田间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9.1.6 DSSAT-CERES-Maize模型对河套灌区水氮运筹模式的适用性研究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基于氨基的功能型离子液体的合成、物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排放
        1.1.2 二氧化碳减排
        1.1.3 固定分离二氧化碳
    1.2 固定分离二氧化碳离子液体的概述
    1.3 固定分离二氧化碳离子液体的合成
        1.3.1 常规型离子液体——咪唑类离子液体
        1.3.2 其他常规型离子液体——胍类离子液体、磺酸盐型离子液体、醇铵类离子液体
        1.3.3 功能型碱性离子液体
        1.3.4 离子液体聚合物膜
    1.4 二氧化碳在不同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
        1.4.1 常规型离子液体——咪唑类离子液体
        1.4.2 其他常规型离子液体——胍类离子液体、磺酸盐型离子液体、醇铵类离子液体
        1.4.3 功能型碱性离子液体
        1.4.4 离子液体聚合物
    1.5 功能型离子液体CO_2吸收机理的研究
    1.6 离子液体相关的量化计算
        1.6.1 微观结构与构效关系
        1.6.2 离子液体与CO_2间的相互作用
    1.7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参考文献
2 功能型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表征
    2.1 引言
    2.2 试验试剂及设备
    2.3 烷基胺咪唑盐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
        2.3.1 NH_2e-mim]Br的合成
        2.3.2 [NH_2e-mim]BF_4的合成
        2.3.3 [NH_2p-bim]Br的合成
        2.3.4 [NH_2p-bim]BF_4的合成
    2.4 氨基酸盐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
        2.4.1 [emim]Gly的合成
        2.4.2 [emim]Ala的合成
        2.4.3 [emim]Lys的合成
        2.4.4 [bmim]Gly的合成
        2.4.5 [bmim]Ala的合成
        2.4.6 [bmim]Lys的合成
    2.5 醇胺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
        2.5.1 MEA-Gly的合成
        2.5.2 MEA-C的合成
    2.6 合成产物的表征方法
        2.6.1 结构表征
        2.6.2 纯度表征
    2.7 合成功能型离子液体的影响因素探讨
        2.7.1 烷基胺咪唑盐离子液体的合成探讨
        2.7.2 氨基酸盐离子液体的合成探讨
    2.8 功能型离子液体的表征
        2.8.1 功能型离子液体的表观性状
        2.8.2 烷基胺咪唑盐离子液体的表征
        2.8.3 氨基酸盐离子液体的表征
        2.8.4 醇胺离子液体的表征
    2.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功能型离子液体及其水溶液的CO_2吸收/再生性能
    3.1 引言
    3.2 试验试剂及设备
        3.2.1 试验试剂及部分设备
        3.2.2 压力吸收罐-吸收性能测定装置
        3.2.3 多孔吸收瓶-吸收性能测定装置
        3.2.4 多孔解吸瓶-再生性能测定装置
        3.2.5 酸解法-液相CO_2含量测定装置
    3.3 CO_2吸收-再生性能的测定方法
        3.3.1 纯溶剂CO_2吸收性能的测定方法
        3.3.2 水溶液CO_2吸收性能的测定方法
        3.3.3 再生性能的测定方法
        3.3.4 液相CO_2含量的测定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烷基胺咪唑盐离子液体
        3.4.2 氨基酸盐离子液体
        3.4.3 醇胺离子液体
        3.4.4 功能型离子液体再生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功能型离子液体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
    4.1 引言
        4.1.1 常用的理论计算方法
        4.1.2 过渡态理论
        4.1.3 Gaussian量化软件简介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优化
        4.3.2 氢键分析
        4.3.3 离子键比较
        4.3.4 离子液体[NH_2e-mim][BF_4]与CO_2反应机理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功能型离子液体及其水溶液的物性研究
    5.1 引言
        5.1.1 离子液体的物化性质
        5.1.2 离子液体混合体系的物化性质
    5.2 试验试剂及设备
        5.2.1 试验试剂
        5.2.2 试验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密度的测定
        5.3.2 豁度的测定
        5.3.3 表面张力的测定
    5.4 试验结果与讨论
        5.4.1 密度
        5.4.2 混合密度
        5.4.3 度
        5.4.4 混合黏度
        5.4.5 表面张力
        5.4.6 等张比容
        5.4.7 电导率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3)山西富碳农业发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富碳农业的提出和发展
2 富碳农业的发展模式
    2.1 产业化模式
        2.1.1 温室大棚。
        2.1.2 植物工厂。
        2.1.3 半埋式地下农业工厂。
    2.2 农业碳汇
        2.2.1 土壤有机质提升。
        2.2.2 加强农田水分管理。
        2.2.3 农田防护。
        2.2.4 配方施肥。
        2.2.5免耕少耕。
    2.3 畜牧业低碳发展
        2.3.1 肥料化。
        2.3.2 能源化。
        2.3.3 饲料化。
        2.3.4 森林碳汇。
        2.3.5 光伏农业。
3 富碳农业在山西省的应用
    3.1 农业大棚富碳产业化发展
    3.2 农业碳汇
    3.3 畜牧业低碳发展

(4)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以湖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3.1 国外研究动态
        3.1.1 关于循环农业
        3.1.2 关于技术创新
        3.1.3 关于农业技术创新研究
        3.2 国内研究动态
        3.2.1 关于循环农业
        3.2.2 关于循环农业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3.3 对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相关问题研究的简要评述
    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4.1 基本思路
        4.2 研究方法
    5 基本框架
    6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6.1 可能的创新之处
        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1 技术的含义及其类别
        1.1 技术的含义
        1.2 技术的特点
        1.3 技术的类别
    2 技术选择理论
        2.1 技术选择的内涵
        2.2 技术选择的类型
        2.3 技术选择的原则
        2.4 技术选择的目标
    3 技术创新理论
        3.1 技术创新理论产生与演进
        3.2 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
    4 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
        4.1 技术范式
        4.2 技术轨道
    5 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基本理论
        5.1 循环农业的内涵
        5.2 循环农业的特征
        5.3 循环农业的基本原则
        5.4 技术支撑的涵义
第三章 循环农业的关键技术
    1 农业技术进步与循环农业的发展
        1.1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
        1.2 技术进步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机理
        1.3 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
    2 循环农业的关键技术
        2.1 减量化生产技术
        2.1.1 节地技术
        2.1.2 节水技术
        2.1.3 节肥技术
        2.1.4 节药技术
        2.1.5 节种技术
        2.1.6 节电技术
        2.1.7 节油技术
        2.1.8 节柴(煤)技术
        2.1.9 节粮技术
        2.1.10 减人
        2.2 再利用技术
        2.2.1 生物链循环技术
        2.2.2 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2.2.3 绿色包装回收和利用技术
        2.3 资源化利用废弃物技术
        2.3.1 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
        2.3.2 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2.3.3 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技术
        2.4 农业系统化技术
        2.4.1 农作物轮作技术
        2.4.2 农作物间套种技术
        2.4.3 稻田立体生态养殖技术
第四章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评价—以湖南省为例
    1 湖南循环农业发展优劣势与发展概貌
        1.1 基本省情
        1.2 循环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1.2.1 发展优势
        1.2.2 发展劣势
        1.3 循环农业发展的概貌
        1.3.1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循环农业发展开始起步
        1.3.2 初步具备发展循环农业的经济基础
        1.3.3 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 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目标
    3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3.2 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3.3 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
        3.4 可测性和可比性原则
        3.5 完备性与简明性原则
        3.6 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原则
    4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4.2 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4.2.1 经济指标
        4.2.2 技术指标
        4.2.3 社会指标
    5 权数的确定
    6 期望值的确定
    7 计算模型
        7.1 测算方法
        7.1.1 指标实现度的计算
        7.1.2 综合指数(总实现度)的计算
        7.2 制约度的计算
        7.3 阶段划分
    8 结果与分析
        8.1 测算结果
        8.2 结果与分析
        8.3 诊断
        8.4 讨论
第五章 循环农业技术进步支撑体系的基本构架
    1 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框架
        1.1 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基本构架
        1.2 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构成
        1.2.1 人才支撑
        1.2.2 资金支撑
        1.2.3 科技支撑
        1.2.4 政策与制度支撑
    2 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特征
        2.1 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现代”特征
        2.2 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节约”特征
        2.3 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持续”特征
        2.4 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综合”特征
        2.5 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全程”特征
    3 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原则
        3.1 先进性原则
        3.2 效益性原则
        3.3 适用性原则
        3.4 系统性原则
        3.5 动态性原则
        3.6 重点突出原则
    4 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动力
        4.1 市场需求拉动
        4.2 经济利益驱动
        4.3 法规政策推动
第六章 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人才支撑
    1 循环农业技术人才
        1.1 农业技术人才的含义
        1.2 循环农业技术人才的特征
        1.2.1 具有生态农业意识
        1.2.2 创新型人才
        1.2.3 复合型人才
    2 循环农业技术人才建设的理论依据
        2.1 人力资本理论
        2.1.1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2.1.2 人力资本理论对循环农业技术人才建设的借鉴意义
        2.2 人力资本理论对提升循环农业技术人才水平具有指导意义
    3 人才现状
        3.1 人才总量不足,总体素质不高
        3.2 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滞后
        3.3 基层农技人才流失严重
        3.4 人才创新意识的薄弱
        3.5 人才的继续教育创新机制不健全
    4 循环农业技术人才需求结构
        4.1 循环农业科技研发人才
        4.2 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与普及人才
        4.3 农业企业家人才
        4.4 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4.5 加强培养教育培训人才
    5 循环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5.1 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5.1.1 重点培养的原则
        5.1.2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5.2 循环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
        5.2.1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
        5.2.2 积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
        5.2.3 改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
        5.2.4 大力挖掘和培养农业农村实用科技人才
    6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6.1 培养开发机制
        6.2 选拔使用机制
        6.3 激励保障机制
        6.4 评价发现机制
第七章 资金是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
    1 循环农业技术进步对资金投入的要求
    2 循环农业技术的资金投入问题分析
        2.1 投入总量少,投入主体单一
        2.2 投入效益低,投入结构失调
    3 制约循环农业科技投入的因素分析
        3.1 资金供给渠道单一
        3.2 政府投资增长机制缺乏法律保障
        3.3 企业投资的意愿不强
        3.4 农户投资能力和意愿不强
    4 构建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机制
        4.1 建立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资金投入机制
        4.2 有效的激励机制
        4.3 高效的管理机制
        4.4 严格的监督机制
        4.5 合理的竞争机制
第八章 科技创新是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核心支撑
    1 循环农业技术选择的新要求
        1.1 资源高效利用
        1.2 环境成本内化
        1.3 经济与生态效益的三赢
    2 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成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循环农业科技创新的特性
        2.1.1 准公共物品特性
        2.1.2 效益的外部性
        2.1.3 网络性与系统性
        2.1.4 不确定性与高风险性
        2.1.5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特性
        2.2 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及存在的问题
        2.2.1 循环农业科技研发体系的构成及存在的问题
        2.2.2 循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的构成及存在的问题
        2.2.3 循环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构成及存在的问题
    3 基于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制约因素分析
        3.1 资源环境市场失效
        3.2 传统发展模式路径依赖
        3.3 生态产品市场需求不旺
        3.4 公众生态意识淡薄
    4 循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客体分析
        4.1 循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4.1.1 企业是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主体
        4.1.2 政府是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主导
        4.2 循环农业科技创新的客体
    5 基于循环农业科技创新实施机制
        5.1 市场拉动机制
        5.2 企业执行机制
        5.3 政府推动机制
        5.4 科研机构助推机制
        5.5 公众参与机制
        5.6 国际合作机制
第九章 政策制度是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有力保障
    1 循环农业技术进步需要制度创新
        1.1 制度及其功能
        1.1.1 制度的含义
        1.1.2 制度的功能
        1.2 资源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1.2.1 资源环境问题的“市场失灵”
        1.2.2 资源环境问题的“政府失灵”
    2 循环农业科技进步的制度障碍
        2.1 体制性障碍
        2.2 资金性障碍
        2.3 农业科技市场落后
        2.4 土地制度不合理
    3 促进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手段
        3.1 法律手段
        3.2 行政手段
        3.3 经济手段
        3.4 教育手段
第十章 湖南发展循环农业的技术支撑体系构建研究决策建议
    1 要逐步搭建一个有利于支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支撑体系基本框架
    2 要不断加强循环农业技术的人才队伍建设
        2.1 要强化循环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工作
        2.2 要加强循环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2.3 要营造有利于循环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2.4 改革并完善循环农业科技人才的管理机制和保障体制
    3 要进一步加大对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并加强资金管理
        3.1 加强政府对循环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公共投入力度
        3.2 充分发挥非政府机构对循环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作用
        3.3 要加快循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循环农业科技投资的回报率
    4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4.1 加大力度发展循环农业关键技术
        4.2 完善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4.3 将企业当作主体,建设科技创新体系
        4.4 合理配置循环农业技术资源
    5 进一步完善促进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相关配套政策
        5.1 积极推行绿色财政政策
        5.2 对循环农业建设实行信贷优惠和税收优惠
        5.3 建立和完善循环农业技术风险投资政策
        5.4 运用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促进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5.5 强化对循环农业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
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本文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水稻冠层叶片氮素分布变化及氮营养状况快速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感谢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氮肥的施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2 氮肥施用对水稻生长的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1.2.1 氮素对水稻植株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1.2.2 氮肥对水稻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
    1.3 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
    1.4 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现状分析
        1.4.1 土壤背景氮含量较高
        1.4.2 氮肥施用时期不合理
        1.4.3 水稻生长中期晒田
    1.5 传统的水稻氮素营养诊断方法
        1.5.1 植株形态诊断
        1.5.2 叶色诊断法
        1.5.3 硝酸盐诊断法
        1.5.4 天冬酰胺和氨基酸诊断法
        1.5.5 全氮诊断法
        1.5.6 氮营养指数诊断法
    1.6 现代的水稻氮素营养诊断方法
        1.6.1 图像及机器视觉技术
        1.6.2 高光谱遥感技术
        1.6.3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
        1.6.4 SPAD仪诊断技术
    1.7 水稻冠层叶片氮浓度和SPAD值的分布状况
    1.8 主要研究内容
        1.8.1 研究思路
        1.8.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3 研究主要内容
        1.8.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稻冠层叶片SPAD值的分布规律和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大田试验设计
        2.2.2 大田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2.3 网室试验设计
        2.2.4 网室试验样品的采集及测量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施氮水平水稻冠层叶片SPAD值在整个生育期的动态变化
        2.3.2 不同施氮水平水稻冠层叶片SPAD值动态变化的模拟分析
        2.3.3 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冠层叶片SPAD值跟叶片氮含量之间的关系
        2.3.4 网室水稻冠层叶片不同测定位点的SAPD值分布
        2.3.5 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与SPAD值之间的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水稻冠层叶片SPAD值和氮营养指数动态变化预测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样本测量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稻地上生物量与产量的关系
        3.3.2 水稻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建立
        3.3.3 水稻氮营养指数模型构建
        3.3.4 NNI接近1时的施氮水平水稻冠层叶片SPAD值分布变化规律
        3.3.5 整个生育期内水稻冠层不同叶位叶片SPAD值与NNI之间的关系
        3.3.6 水稻叶片SPAD值、相对SPAD值与NNI之间的拟合关系
        3.3.7 水稻不同生育期冠层理想测定叶片SPAD值对NNI的评估
        3.3.8 SPAD值与产量、相对SPAD值、NNI与相对产量之间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施氮水平水稻冠层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的关系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4.2.2 SPAD值、叶面积、干重和氮含量的测量
        4.2.3 叶绿素含量测定
        4.2.4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氮水平水稻三生育期内叶片氮含量、chl a/b和SPAD值变化及关系
        4.3.2 氮肥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6)宁夏贺兰山东麓风沙土酿酒葡萄氮磷钾合理施肥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
    1.2 酿酒葡萄养分需求规律
        1.2.1 酿酒葡萄对氮的需求规律
        1.2.2 酿酒葡萄对磷的需求规律
        1.2.3 酿酒葡萄对钾的需求规律
    1.3 葡萄施肥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研究内容及试验设计
        2.3.1 氮肥合理施用量研究
        2.3.2 磷肥合理施用量研究
        2.3.3 钾肥合理施用量研究
    2.4 研究方法
        2.4.1 测定指标
        2.4.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4.3 样品测定方法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氮对酿酒葡萄生长与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最佳施用量研究
    3.1 引言
    3.2 对酿酒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
    3.3 对酿酒葡萄叶片动态养分含量的影响
    3.4 对酿酒葡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5 对酿酒葡萄经济效益的影响
    3.6 对收获期葡萄园区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磷对酿酒葡萄生长与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最佳施用量研究
    4.1 引言
    4.2 对酿酒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
    4.3 对酿酒葡萄叶片动态养分含量的影响
    4.4 对酿酒葡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5 对酿酒葡萄经济效益的影响
    4.6 对收获期酿酒葡萄园区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4.7 小结
第五章 钾对酿酒葡萄生长与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最佳施用量研究
    5.1 引言
    5.2 对酿酒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
    5.3 对酿酒葡萄叶片动态养分含量的影响
    5.4 对酿酒葡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5 对酿酒葡萄经济效益的影响
    5.6 对收获期酿酒葡萄园区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5.7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酿酒葡萄土壤质量状况
    6.2 酿酒葡萄生长及品质状况
    6.3 酿酒葡萄施肥量的确定
    6.4 酿酒葡萄氮磷钾合理施肥比例
    6.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关中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发展历程
        1.1.1 探索阶段(1930 年代~1985 年)
        1.1.2 开发阶段(1985~1989 年)
        1.1.3 推广阶段(1990 年至今)
    1.2 陕西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发展概况
        1.2.1 蔬菜品种更加丰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1.2.2 温室面积逐年扩大,建设水平逐步提高
        1.2.3 温室生产初具规模,区域特色初步形成
        1.2.4 技术服务能力增强,生产水平显着提高
    1.3 日光温室蔬菜新技术应用概况
        1.3.1 日光温室性能不断得到优化
        1.3.2 育苗趋于专业化
        1.3.3 环境调控更适应作物生长
        1.3.4 小型机械逐步得到应用
        1.3.5 克服连作障害技术得到应用
    1.4 促进蔬菜流通的先进做法
        1.4.1 批发市场龙头带动
        1.4.2 树立品牌促进营销
        1.4.3 建立基地确保质量
    1.5 选题背景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关中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调研总体情况
    2.2 当前关中地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主要特点
        2.2.1 温室布局初现规模化
        2.2.2 新建温室装备条件较好,旧温室装备较差
        2.2.3 种植品种以茄果类与瓜类蔬菜为主
        2.2.4 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2.2.5 效益普遍较好
    2.3 生产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2.3.1 温室结构不合理
        2.3.2 配套栽培技术不完善
        2.3.3 土壤障害逐年严重
    2.4 产业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2.4.1 产业化程度低
        2.4.2 配套措施不完善
第三章 关中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发展建议
    3.1 对生产农户的建议
        3.1.1 优化温室结构,提高生产安全性能
        3.1.2 实行标准化管理,生产优质蔬菜产品
        3.1.3 积极采用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3.2 对农业管理部门的建议
        3.2.1 积极推进日光温室蔬菜的产业化经营
        3.2.2 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布局
        3.2.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设施果树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果树设施栽培现状
        1.1.1 世界果树设施栽培现状
        1.1.2 我国古代设施栽培历史
        1.1.3 中国果树设施栽培现状
    1.2 果树低温需求量研究进展
        1.2.1 诱导芽休眠的因素
        1.2.2 果实成熟早晚与需冷量的关系
        1.2.3 低温对休眠解除的影响
        1.2.4 中温对休眠解除的影响
        1.2.5 高温热激对休眠解除的影响
        1.2.6 变温对休眠解除的影响
    1.3 国内外果树光合作用研究概述
        1.3.1 设施桃光合特性研究
        1.3.2 设施杏光合特性研究
        1.3.3 设施李子光合特性研究
        1.3.4 设施葡萄光合特性研究
        1.3.5 设施樱桃光合特性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设施果树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1.4.2 亟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
        1.4.3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果树低温需求量的研究
        2.1.1 花枝采集
        2.1.2 花枝水培
        2.1.3 萌芽率统计
        2.1.4 自然休眠结束期确定及需冷量确定
    2.2 设施果树光合特性研究
        2.2.1 杏
        2.2.2 葡萄
        2.2.3 大樱桃
        2.2.4 李子
        2.2.5 桃
        2.2.6 数据计算
    2.3 杏树保护地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2.3.1 编制原则
        2.3.2 编制过程
        2.3.3 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内容
3 结果与分析
    3.1 果树低温需求量的研究
        3.1.1 杏需冷量测算
        3.1.2 大樱桃休眠期确定
    3.2 设施果树光合特性研究
        3.2.1 杏光合特性
        3.2.2 葡萄光合特性
        3.2.3 李子光合特性
        3.2.4 樱桃光合特性
        3.2.5 桃光合特性
        3.2.6 光合速率日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2.7 小结
    3.3 杏树保护地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3.3.1 范围
        3.3.2 术语和定义
        3.3.3 保护地选择
        3.3.4 设施的建造
        3.3.5 杏树栽植
        3.3.6 现有杏园保护地利用
        3.3.7 扣棚时间与人工预冷技术
        3.3.8 杏树管理
        3.3.9 杏树大棚微环境调控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一、萌芽(晚清-1911)
        二、初创(1911-1949)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二、蔬菜加工技术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致谢

(10)中外设施农业机械及作业装备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设施农业与设施农业机械概念
    1.2 世界主要国家设施农业及其设备发展现状
        1.2.1 荷兰
        1.2.2 美国
        1.2.3 英国
        1.2.4 日本
        1.2.5 韩国
        1.2.6 以色列
    1.3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3.1 设施农业装备的主要类型
        1.3.2 设施农业推广应用的主要技术
        1.3.3 设施农业栽培面积
    1.4 开展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2 世界发达国家设施农业机械及作业装备发展基本现状与趋势
    2.1 发达国家设施农业机械及作业装备发展现状
        2.1.1 土壤耕整机械
        2.1.2 配套栽培机械
        2.1.2.1 移栽机
        2.1.2.2 穴盘播种成套设备
        2.1.2.3 其它机械
        2.1.3 收获机械
        2.1.4 节水灌溉设备
        2.1.4.1 以色列
        2.1.4.2 美国
        2.1.4.3 澳大利亚
        2.1.4.4 英国
        2.1.4.5 法国
    2.2 世界发达国家设施农业机械及作业装备发展基本趋势
3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及作业装备发展现状及趋势
    3.1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及作业装备发展现状
        3.1.1 温室作业、栽培机械设备
        3.1.1.1 温室耕整地机械
        3.1.1.2 育苗机械与设备
        3.1.1.3 播种机械与设备
        3.1.1.4 移栽机
        3.1.2 卷帘机械
        3.1.2.1 绳拉式卷帘机
        3.1.2.2 卷轴式卷帘机
        3.1.2.3 手动卷膜机
        3.1.3 其他机械
        3.1.4 温室内环境控制设备
        3.1.4.1 供暖机械设备
        3.1.4.2 降温机械设备
        3.1.4.3 二氧化碳发生器
        3.1.4.4 温室气体调质机
        3.1.4.5 静电场驱动离子系统
        3.1.4.6 滴灌、微喷装置
        3.1.4.7 通风机械
        3.1.5 温室病害臭氧防治器
    3.2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及作业装备的发展基本趋势
4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1 设施耕作机械存在的问题
        4.1.2 设施作业机械及配套栽培机械存在的问题
        4.1.3 调控设备及监控仪器存在的问题
        4.1.4 节水灌溉设备存在的问题
    4.2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近期的研究发展方向及重点
    4.3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发展前景展望
    4.4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的对策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二氧化碳气肥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与新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套灌区春玉米—土壤系统对不同水氮运筹模式的响应及DSSAT-CERES-Maize模型的适用性研究[D]. 李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2)
  • [2]基于氨基的功能型离子液体的合成、物性及其应用研究[D]. 张慧.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7)
  • [3]山西富碳农业发展初探[J]. 蒋国文. 山西农经, 2014(03)
  • [4]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以湖南为例[D]. 邓旭霞.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 [5]水稻冠层叶片氮素分布变化及氮营养状况快速诊断[D]. 杨虎. 浙江大学, 2014(01)
  • [6]宁夏贺兰山东麓风沙土酿酒葡萄氮磷钾合理施肥量研究[D]. 张晓娟. 宁夏大学, 2013(04)
  • [7]关中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发展分析[D]. 田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3)
  • [8]设施果树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冯殿齐.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3)
  • [9]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10]中外设施农业机械及作业装备的比较研究[D]. 郑耀盛.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二氧化碳气肥施用效果不佳的原因及新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