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鬼,一场没有火药的战争

网鬼,一场没有火药的战争

一、网络魔影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论文文献综述)

杨红光[1](2021)在《云播智慧》文中研究表明文明的冲突是一个精心炮制的巨大的谎言;超小型武器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导;首次提出"重新定义用户体验",并给出商业模式;"人工智能+高失业率+老龄化"时代的新型社会治理结构。——题记引章春节刚过,王先生择日远游。出新区、环沿海、经湘赣、达云贵、上青藏、转川渝、至陕甘、经晋冀、回京城,整整三个月,一向足不出城的王先生,把大海、江湖、沙漠、戈壁、岩层、天路、雨林、雪域,一一收眼底。

李文静[2](2020)在《中国大陆电影名称的百年变迁 ——1905-2017年大陆电影名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缤心[3](2020)在《中美关系之“修昔底德陷阱”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中美两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全球化的今天,中美关系不仅会影响两个国家,其溢出效应更会波及整个世界。中美建交四十年,两国长期保持着既竞争又合作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自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通过一系列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并发动对华贸易战,双边关系出现重大转变。中美两国的经贸摩擦迅速扩展到所有领域,美国加强了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自此中美关系呈螺旋式下降。2019年的中美关系可以看作是40年来的最低点:政府间主要对话基本暂停,人员交流受阻,两国战略互信降低。中美关系已经发生了实质性转变,进入战略转型期的中美,应该如何应对、管控竞争。本文为研究这一问题,从备受关注的“修昔底德陷阱”入手,通过分析当前的中美关系,发现修昔底德描述的斯巴达和雅典之间伯罗奔尼撒战争所用的语言同今天美国抱怨中国的话语高度相似。虽然时过境迁,战争已不是国家用来争夺利益、解决摩擦的合法途径与最优解,但冲突与合作的基本逻辑并未改变,“修昔底德陷阱”仍有学理价值。将“修昔底德陷阱”分析当前中美关系以及未来走向,并非是将理论进行生搬硬套,更多地是在框架内进行分析并吸取经验教训,并非默认未来中美必有一战,而是更多关注理论中有关霸权国出于对崛起国实力增长的恐惧,以及据此采取的遏制、打压崛起国的手段。作为崛起国的中国需要以史为鉴,时刻保持警惕。本论文的研究有利于把握中美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中美步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根源和特点,认清美国政府对华的政策及其内涵,提出解决方案。本文认为自特朗普政府执政后,失去了相对优势的美国政府对华认知的恶化和对华政策从“接触”到“遏制”的转变证明中美已经步入“修昔底德陷阱”,并将一直延续到中国综合国力真正赶超美国,其根本原因是两国的实力差距的缩小和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引发了美国的担忧和恐惧。在遏制中国发展的过程中,美国利用泛安全化的方式对中国施行了多领域全政府的打压,充分利用政治和经济资源对中国进行单边和多边的遏制。化解中美关系“修昔底德陷阱”的中国方案,首先要做好未来中美关系的预判,当前美国国内两党已经形成遏华的共识,中美的结构性矛盾也将长期存在,那么中美很难再回到以合作为主的状态。其次,中国综合国力仍较美国有一定差距,所以无论美国如何调整对华政策,中国最重要的是提升本领,增加内功,全力以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再次,中国要重视中美的战略竞争,积极推动两国的沟通和交流,解除误会,促进中美两国良性互动,避免产生错误认知,导致竞争升级。最后,中国要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与世界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冯超[4](2018)在《抗战文艺名刊《黄河》研究》文中认为抗战的全面爆发在改变中国政治格局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轨迹。那些不同境域内的具有自身意识形态、独特文化样貌及鲜明地域风格的区域性抗战文学期刊,就凭借其文学信息储存的地域性、连续性和集中性,具体而形象地展示着抗战文学的历史风貌和精神品格,深刻影响了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与建构。立足西北、面向全国的大型文艺月刊《黄河》,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作为一份诞生于西北国统区的文学刊物,《黄河》在谢冰莹及其继任者的主持和坚守下,以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真实而又艺术的成为战争的记录者,对抗战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研究《黄河》,不仅是对西北抗战文学真实面貌的历史性还原,也是认识国统区文艺复杂性及其潜在价值,扩展现代文学研究视野的需要,更是对战争意识形态背景下文学期刊生成机制的具象呈现和详细梳理。在笔者看来,将《黄河》文艺月刊作为个案研究时,就应该特别关注刊物创刊发行的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既要从宏观层面上对《黄河》诞生与存活的文学生态环境做全面系统的考察,又要从中观层面对刊物的编辑艺术与运行出版机制做深入具体的分析,还要从微观层面上对刊载在刊物上的一切文学文本做细致客观的解读。基于此便形成了本论文的主要篇章结构。本论文以出版发行于西安的抗战文艺名刊《黄河》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在西北国统区抗战文学版图中的基本风貌,深入剖析各类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与文学景观产生、演变及终止的社会历史原因,并在充分考虑战时特殊文学生态环境和独特政治文化空间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以《黄河》为代表的民国西安文艺的发生发展历程,从更加立体、客观、真实的角度审视40年代发生在西北的文学景观(包括文学创作、文学运动和文艺论争)以及景观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时代人群的精神心理,以期从一些新的角度和立场上拓宽抗战文学的研究空间,填充发生发展的历史细节,最终发现抗战文学“地域想象”的独特魅力。具体而言,就是从政治、军事、文化等外部环境入手,考察《黄河》的时代背景和西安抗战文学发生发展的脉络、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黄河》文艺月刊从创刊、停刊、复刊到终刊的发展分期、独特风貌和编辑艺术,以及战时特殊文学生态环境和政治文化空间下的刊物文化身份、文化品格的确立与改变。同时,客观分析《黄河》上孕育的抗战文学,并将重点放在现实主义审美品格烛照下的抗战小说,契合民族解放战争脉搏的抗战诗歌及多样风格多元发展的抗战话剧上。此外,还在发掘大量史实还原谢冰莹与《黄河》复杂关系及刊物创办真实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深入分析其编辑策略、理念及“自证式”编辑行为与《黄河》价值导向的关联,由此揭示谢冰莹主编《黄河》时的复杂心态及现实困境,窥探战争背景下文化人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的认同与疏离。

苗延波[5](2018)在《论中国商法的未来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社会里,已经形成了所谓"无业不商"的局面。凡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媒介交易的行为,皆可称之为"商",一切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的行为,皆为商行为。商法是调整因商事行为而形成的商事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与商法的关系,在不远的将来可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时代呼唤商法,时代呼唤更为完善、成熟和地位更高的现代商法,时代呼唤拥有高水准和高素质的商及商法研究团队、群体和学者。

刘俊杰[6](2017)在《警惕日本诡道後遗症——纪念全民族抗战暨卢沟桥事变80周年》文中指出今年是中华民族抗战暨卢沟桥事变80周年。20世纪前半叶的日本,犹如赌红眼的赌徒,疯狗一般,四下咬人。先是朝鲜,后是中国,获取巨大的战略利益后,更加刺激了日本财阀私欲的野心,私欲膨胀,剑指各国,待到德国在欧洲得手后,日本政府为了攫取战争利益,称霸世界,更是丧失理智,把矛头指向英美列强。虽然日本最终在二战中惨败,可时至今日还从未真正忏悔、反省过二战历史,以现任首相安倍为首的极右翼势力,甚至还念念不忘要解禁日本集体自卫权,原因何在?

刘博京[7](2016)在《阎连科小说中的死亡叙事研究》文中认为死亡,在人类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神秘而又沉重话题,几千年来世界各国不同领域的学者及专家都试图穷尽所有,揭开其隐秘的面纱,为人类呈现一个最为真实、客观的彼岸世界。但长久以来人类所能够达到的极限,也只是无限制的接近死亡的边缘,游走在生命的本然和死亡之间,一直未能窥探其本真所在。正因为如此,死亡问题更成为了长期萦绕在人类脑海之中的不解之谜。从遥远的创世神话之初,死亡就成为了人类进化过程之中不可窥视的潘多拉魔盒,每个人都对生与死有着不同的思考和解读,在文学、音乐、绘画乃至建筑等各个领域之中更是留下了大量关于描绘死亡的作品。死亡本身在成为人类文化之中永恒话题的同时,更成为了文学之中的重要母题,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或生或死,怎样更好的生存,如何更好的面对死亡,成为了每位学者所要探究和终极追寻的。而作家阎连科正是凭借着独特的叙事视角,为我们铺陈了一个真实之外的“真实”世界,以死亡为生命的驱动力,将人类本身以及人类文化的死亡(离散)和重生(回归)故事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死亡的“存在”成为了人类最本己的存在,作品之中无所不在的死亡印记,让人们切身的体会到了那种麻木、荒诞、虚无而又无力的感觉,潜意识之中最为黑暗和难以理解的死亡早已经成为了生命的常态,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之中,向我们讲述着被上帝放逐人类“无法选择的选择”,揭示着人们对于生命本真和死亡不同的认知状态。论文第一章以“死亡与崇高”这一理念为切入点,通过对阎连科的作品《受活》进行文本的解读:探寻在工业文明的背后,人类主体性的异化和死亡。可以说,作者阎连科在作品之中透漏出的关于“死亡”焦虑情感,让城市和乡村这两者之间形成‘矛盾’而又密切的关系。或许,我们不应该仅仅看到受活人纯真又略带愚昧的个性,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之中,本不存在更多的理性观念和精神上的思索,不论是“革命”还是“退社”,他们需要的仅仅是过上幸福的日子而已,在充满了喧哗和骚动的架构之中,深沉的叩问着我们对于现代性和历史的思考,以至于在这个充满原始乌托邦情绪的受活庄中,外界的物质文明和自身的价值观念,形成了截然相反的道德判断。这个世界所带给人类的痛苦早就已经远远超过了他所带给人类的慰藉。而阎连科则用狂飙般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语言才能,竭力的守护着人类最后的一点良知、文学的尊严以及乡土的文明。同时又以奇崛而吊诡的故事设计表达了对乡村中国乃至人类命运的无以诉说的绝望和悲悯。论文第二章以“死亡与时间”这一理念为切入点,通过阎连科的作品《丁庄梦》进行文本解读:探究隐藏在时间背后的,关于死亡和生命本质的思索,通过对中国和西方死亡观念进行辨识,进一步从“极权”的视域下重新审视死亡的架构,并以此更好的看待死亡和时间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丁庄人的命运在欲望的驱使之下,渐渐的走向死亡,生,没有了生的意义,死,却成为了赚钱的手段。丁庄梦,这一梦,却打开了中国文化之中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弊病,传统的文化价值取向,在欲望的面前变的毫无意义可言。然而传统的文化价值理念,却渐渐在所谓的幸福的城市之中消失殆尽,留给人们的只有苦难背后的思索:面对文化的逝去,我们是要向城求生,还是要回归乡土的文明,生与死的概念,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变的不再一样。论文第三章以“死亡与重生”这一理念为切入点,通过对阎连科的作品《风雅颂》进行解读:透过杨科所遭受的种种荒谬的遭遇,我们感受到了精神力量的消散、传统文化的退位,无处不在的“死亡”成为了人类恐怖而又魅惑的奇观,现代的工业文明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化的精神现象,在具体的情景之下已经转而形成了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至此,人类终于被放置于一个被预先设定情景的社会公共体制之内,所有框架中的人都需要无条件的服从这种体制的价值观念和运转规则,在话语和政治权利的制约之下,传统被遗忘,个性被抹杀,精神世界逐渐走向衰亡。论文第四章以“此在之中的死亡”这一理念为切入点,通过对阎连科作品《日光流年》进行解读:《日光流年》中阎连科以别样的叙事方式,讲述着生命和死亡的价值,不断重置的时间线索,将人们放逐到了这片无主的土地之上,在死亡重重叠叠的阴影之中找寻着生命的本源意义。这样人类才能够寻找到曾经消失在人类社会之中,人自身的主体性,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或许这也是现代社会之中,人类能够实现真正实现精神世界的自由,重新审视生命价值观念的唯一出路。综上而言:本文试图通过对阎连科的相关作品进行分析及研究,在分别对阎连科作品出版情况、获奖情况、以及相关研究者对于作家本人以及其作品的研究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之后,力图通过阎连科小说之中死亡叙事的观念为主题,以四部作品《受活》《丁庄梦》《日光流年》以及《风雅颂》之中所表现的死亡观念为切入主体,探寻作家作品之中的所表现的死亡的独特性,并试图解析隐藏在死亡背后的含义。可以说,阎连科在其作品之中对于死亡终极的探寻和追问,从哲学思辨以及文学的角度精准的表露了在各个不同时期人们对于死亡问题本身的不同看法,让人们更为清晰的认知了从生命到死亡以及从死亡到生命这一历程的不同含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阎连科的作品之中感受到人们思维方式以及信仰架构在不同时期的转变,以死亡观念的角度来重新看待社会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生命的意义,正确的看待死亡的本然属性,进而更好的探寻人类本真的生存方式,重新寻找并建构渐渐“死亡”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底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之中,寻找心底的一片宁静,真正理解生命和死亡的意义。

蔡易坚[8](2015)在《信息技术在“颜色革命”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一种新的国家政权颠覆模式——“颜色革命”迅速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思考。围绕“颜色革命”的研究有多种视角,本文侧重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角度,对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在“颜色革命”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论文运用文献研究、对比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信息技术在“颜色革命”的不同阶段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在“颜色革命”的前期铺垫中,信息技术奠定了信息基础,表现为凸显信息地位、催生信息武器和扩展信息战场;在“颜色革命”的筹划过程中,信息技术提供了信息手段,不仅为“颜色革命”提供了技术条件和信息收集方式,还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发布的垄断;在“颜色革命”的发动阶段,信息技术为“颜色革命”的动员、组织提供了平台,同时信息网络本身也成为了另一个“革命”阵地。文章紧扣“颜色革命”的发展过程与信息要素,通过展现信息技术对“颜色革命”的推动和影响,得出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颜色革命”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技术基础、是推动战争模式转变的重要力量等结论。论文创新了关于“颜色革命”的研究视角,凸显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勾勒了未来信息战的宏观图景,对于丰富科学技术哲学内涵、深化军事斗争准备、认识意识形态斗争的尖锐复杂性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董慧[9](2015)在《台湾文学中的东北书写》文中提出台湾文学的东北书写有两个维度,其一是日据时期台湾人的“满洲”书写,其二是1949年后赴台作家的东北书写。“满洲”书写中,台湾的士绅阶层和平民阶层分别对“满洲"进行了借景抒情的隐晦描写、直面创伤的实景描写和置为底色的想象描写,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台湾人的“满洲”情结。对东北书写的研究主要从东北精神、地域民俗和美学风格三个角度考察。酷寒蛮荒中的东北精神是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具有骁勇剽悍、反抗压迫的行为动因,诚笃无欺、厚情重义的精神内核和执着追求、忍辱负重的人文底蕴。敬天畏神、圆融剽悍的东北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显影,它从精神民俗、物质民俗和社会民俗三个角度显现:萨满教是东北人民感恩万物、善待生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导引;交融质朴、和合圆满的饮食习俗是多民族文化交流和寄托乡情的重要载体;彰显民间判断标准的匪性文化是民风与现实催生的恶之花;中、日、俄三国文化交融呈现出文本的异域格调和观念互见。这些作品普遍显现苍凉厚重的美学风格:史诗性与纪实性以巨大的时空跨度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思乡中的漂泊叙事从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情节模式三个方面表达了孤独和乡愁的情感体验;满族语言和方言土语是东北语言的地标,粗砺白话与文言结构珠联璧合整体展现了东北语言风貌——这是台湾文学中对东北语言系统分析的起步。但这些作品的艺术手法参差不齐,有些具有主题先行、情节失真和人物的扁平、单薄等不足。论文整体考察了台湾文学的东北书写,体现东北——台湾双重经验,揭示了东北书写的重要意义:丰富台湾文学中的地域写作。

徐剑[10](2012)在《白山黑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书上说,塞北皆胡地也。于是有了秦开戍边,有了万里长城,有了关里关外。其实,秦开还没有到来之前,便有了新乐文明,那是7000多年以前的事了。就近说,2700多年以前,就有了郑家洼子青铜短剑,早了秦开到来400年。辽河孕育了红山文化,与长江、黄河并行,辽河也孕育了太阳鸟和青铜剑,只是不像关里人那样把历史写在纸上,刻在碑上,而是消解在人们的血肉里、魂魄里。于是有了东北人的旷达、豪放和诚恳,有了金戈、长风和塞北。书上还说,东北人倘能近于文而不失尚武时代留下的坦荡气魄的余韵,是很有出息的一类。题记——东北无名氏(摘自《铁西文史资料》第一辑)

二、网络魔影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魔影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论文提纲范文)

(1)云播智慧(论文提纲范文)

引章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3)中美关系之“修昔底德陷阱”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厘定
    (四)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点和难点
一、步入“修昔底德陷阱”的中美关系
    (一)中美关系“修昔底德陷阱”的判断
    (二)中美关系步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根源
    (三)中美关系“修昔底德陷阱”特点
二、中美关系“修昔底德陷阱”的维度
    (一)单边层面:多维度施压中国
    (二)多边层面:诱导盟国打压中国
三、化解中美关系“修昔底德陷阱”的中国方案
    (一)中美“修昔底德陷阱”走向
    (二)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是根本
    (三)重视中美战略竞争,促进中美良性互动
    (四)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抗战文艺名刊《黄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统区抗战文艺期刊及《黄河》的研究现状
    二、《黄河》文艺月刊的样本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目标、意义、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北抗战文学大背景下的《黄河》
    第一节 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爆发
        一、战略相持阶段的军事、政治和文化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爆发
    第二节 民族危机与西安抗战文学的发生
        一、局地战火刺激下的曲折萌发
        二、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初步勃兴
第二章 《黄河》的历史风貌与文化特性
    第一节 《黄河》的发展分期
        一、艰难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
        二、转换中的动荡:解放战争时期
    第二节 《黄河》的独特风貌
        一、文学性与历史性兼具
        二、民间性与开放性共生
        三、新闻性与战斗性并存
    第三节 《黄河》的编辑艺术
        一、灵活高效的组稿策略
        二、不同凡响的编排设计
        三、紧密融洽的编读关系
第三章 《黄河》对抗战文学的独特贡献
    第一节 现实主义审美品格烛照下的抗战小说
        一、以抗战之名呼唤民族英雄
        二、揭露积弊丛生的黑暗现实
        三、关注时代洪流中的悲情个体
    第二节 契合民族解放战争脉搏的抗战诗歌
        一、重视民间文艺和古典诗歌
        二、以抒情诗贯穿始终
        三、叙事诗的长足发展
    第三节 多样风格多元发展的抗战话剧
        一、反映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时代主题
        二、承担社会批判的历史使命
        三、表达深刻自省的反战意识
第四章 特殊编辑主体谢冰莹的坚守与无奈
    第一节 谢冰莹的思想转变与《黄河》的价值导向
        一、谢冰莹左翼思想的体现及转变
        二、谢冰莹与《黄河》关系考
        三、抗战建国与暴露黑暗的价值导向
    第二节 从谢冰莹《黄河》自撰稿看其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的认同与疏离
        一、谢冰莹《黄河》自撰稿的统计与分析
        二、谢冰莹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的认同与疏离
    第三节 从谢冰莹辞去主编看国统区文化人的生存困境
        一、谢冰莹西安生活概况
        二、《黄河》的出版困境
        三、困境中的坚守与无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谢冰莹文艺活动年表(1937-1949)
    附录二 西安抗战文学大事记(1937-1945)
    附录三 《黄河》文艺月刊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论中国商法的未来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无业不商
二、商的行为
    1. 动产、不动产、有价证券及其他财产的买卖;
    2. 动产、不动产、有价证券及其他财产的租赁;
    3. 与制造、加工或者修缮有关的行为;
    4. 与电、电波、煤气 (天然气) 或者供水有关的行为;
    5. 承揽作业或者劳务;
    6. 与出版、印刷或者摄影有关的行为;
    7. 与广告、通信或者信息有关的行为;
    8. 信贷、票据及其他金融交易行为;
    9. 以提供服务、招徕顾客为目的而设置的场所上的行为;
    1 0. 兑换及其他银行交易;
    1 1. 承担商行为的代理;
    1 2. 与居间有关的行为;
    1 3. 寄卖及其他中介的行为;
    1 4. 承接保管;
    1 5. 承接信托;
三、商法的概念
四、商法的产生及作用
    1. 与人类早期的商事活动的特征密切相关
    2. 与人类社会和法治文明的发展进程密不可分
    3. 与人类从事商事活动的形式和手段密不可分
五、中国商法体系
    1. 商法总则部分, 这主要以《商法通则》的形式出现。
    2. 商主体法部分, 该部分又可以具体分为:
    3. 商行为法部分, 包括:
六、中国商法建设展望

(7)阎连科小说中的死亡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纠缠在异化和死亡之间—“死亡与崇高”
    第一节:圆全人的生与受活庄人的死
        一、奇异的身物互置
        二、无垠欢唱背后的莫名恐惧
    第二节:徘徊在生命的边缘
        一、生命在别处
        二、异化人性背后的思索
    第三节:“列宁遗体”的死亡寓言
        一、英雄、凡人、弱者
        二、生命之中无处安放的美好
第二章:无垠的悲情挽歌——“死亡与时间”
    第一节:放逐者的梦境
        一、执着的真实与偏枯的想象
        二、永无止境的死亡梦魇
    第二节:恐惧的降生
        一、“极权”视阈下的丁庄
        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第三节:命运的悲情挽歌
        一、死亡的莫比乌斯带
        二、被遗忘在血液之中的暴力
第三章:精神之殇——“死亡与重生”
    第一节:虚无的还乡之旅
        一、死亡的漠视
        二、欲望中生命价值的重构
    第二节:《诗经》的逃亡
        一、绝望之中的等待
        二、传统文化的离散与回归
    第三节:诗与生命图腾的追寻
        一、知识分子的精神之殇
        二、死亡和重生永远在路上
第四章:流转生死,无有边际——“此在”之中的死亡
    第一节:生的默念与死的魔咒
        一、创世的神话与三姓村人的宿命
        二、日光下重叠的魔影
    第二节:死亡与存在
        一、不存在的存在
        二、倒置的时间与无尽的死亡
    第三节:乌托邦的死亡与重生
        一、何处是归程
        二、向死而生的三姓村人
        三、生命的反抗及苦难的延续
第五章:阎连科小说死亡叙事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重塑“苦难——死亡”叙事的审美价值
    第二节:死亡范式下生命的审美体悟
    第三节:“诗意地栖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阎连科作品年谱
附录 2:阎连科历年获奖情况简述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信息技术在“颜色革命”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基本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二章“颜色革命”的前提与信息基础
    2.1 能量主导式武器陷入困境
        2.1.1 历史上对能量杀伤的追求
        2.1.2 工业技术和平主义的梦想
        2.1.3 核能与超杀
    2.2 暴力斗争出现拐点
        2.2.1 基础科学奠定技术基础
        2.2.2“和平演变”战略埋下伏笔
    2.3 信息技术奠定信息基础
        2.3.1 信息技术凸显信息地位
        2.3.2 信息技术催生信息武器
        2.3.3 信息技术扩展信息战场
第三章“颜色革命”的筹划与信息手段
    3.1“颜色革命”的目标锁定
        3.1.1 历史背景
        3.1.2 地缘政治
        3.1.3 现实选择
    3.2“颜色革命”的时机选择
    3.3 信息技术提供信息手段
        3.3.1 信息技术为“颜色革命”提供技术条件
        3.3.2 信息网络为信息收集提供新的方式
        3.3.3 信息技术打破信息发布垄断
第四章“颜色革命”的发动与信息传播
    4.1“颜色革命”的发动方式
        4.1.1 街头政治成为发动“革命”的主要形式
        4.1.2 选举之时成为“革命”之机
        4.1.3 精英阶层成为“革命”主力军
        4.1.4 西方国家进行操纵渗透
    4.2 信息技术助力“颜色革命”的爆发
        4.2.1 信息技术助力“革命”动员
        4.2.2 信息技术助力“革命”组织
        4.2.3 信息网络成为“革命”阵地
第五章“颜色革命”的效果与未来信息战
    5.1“颜色革命”的发动效果
        5.1.1 物理效果
        5.1.2 心理效应
    5.2 信息技术引领未来信息战
        5.2.1 物理信息战
        5.2.2 生物信息战
        5.2.3 精神信息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台湾文学中的东北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详细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台湾文学中东北书写的相关研究成果
        二、关于作家作品的论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述构架
第一章 日据时期的“满洲”书写
    第一节 “满洲”与台湾——同质异构的殖民地
        一、由“龙兴之地”到被瓜分的“满洲”
        二、因“被掠夺”而“被开发”的台湾
    第二节 “击钵吟”中的“满洲”期待
        一、“击钵吟”体蔚然成风
        二、“击钵吟”中的“满洲”期待
        三、“击钵吟”体的流弊
    第三节 游记宴乐诗词的“满洲”空白
        一、大连:“十千买醉西岗子 听拨鲲弦谱莫愁”
        二、沈阳:“红尘万丈纷飞处 天下何人识故侯”
        三、长春:“重逢此后知何日 临发登车百感生”
        四、哈尔滨:“舟人重诉前朝事 折戟沉沙恨未平”
        五、四地观感,心迹渐明
    第四节 钟理和的“满洲”实景
        一、双线交错中“原乡”意识
        二、隐忍中的铁骨豪情
        三、失落中的“满洲”实景
        四、误读中的惨淡现实
    第五节 林煇焜的“满洲”底色
        一、“满洲”报道与台湾现实的互文关系
        二、台湾时尚外表里的保守观念
        三、小说的“满洲”底色
第二章 酷寒蛮荒中的东北精神
    第一节 东北精神的源头
        一、东北地理环境与生产方式
        二、东北的文化品格的成因
    第二节 东北精神的华袍:骁勇剽悍、反抗压迫
        一、与自然搏斗中血战厮杀
        二、民族战争中斗智斗勇
        三、“野马”性格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东北精神的核心:诚笃无欺、厚情重义
        一、萍水相逢,倾囊相助
        二、义薄云天,看轻利益和生死
    第四节 东北精神的底蕴:执着追求、忍辱负重
        一、对土地的眷恋
        二、为了民族振兴忍辱负重
第三章 畏天敬神、圆融剽悍的东北民俗
    第一节 白山黑水间的萨满显影
        一、萨满教的源起
        二、万物有灵凝结感恩情怀
        三、采参艰险血腥彰显畏天敬神
        四、跳神天审抨击原始野蛮
    第二节 交融质朴、和合圆满的饮食习俗
        一、多民族交融的风味饮食
        二、一团和气、乡邻共享的杀猪菜
        三、和合圆满、团聚祈福的年夜饭
        四、浸满乡情和乡愁的酸菜火锅
    第三节 彰显民间判断标准的匪性文化
        一、民风与现实催生的匪性文化
        二、浓情又无情的行事原则
        三、大恶与大善的双面人生
        四、肝胆相照的兄弟情分
    第四节 中日俄文化交融镜像
        一、浪漫唯美的异域格调
        二、忏悔意识与悲悯情怀
        三、婚恋观念的交融互见
第四章 苍凉厚重的美学风格
    第一节 史诗性与纪实性
        一、追求“史”的宏大与壮阔
        二、包蕴“诗”的哲理与内涵
        三、还原“真”的朴拙与美感
    第二节 思乡中的漂泊叙事
        一、包容漂泊历史的叙事时间
        二、尽显孤独意识的叙事视角
        三、“离开——归来”的情节模式
    第三节 稚拙淳朴、平实厚重的语言风貌
        一、置于底层的满族语言
        二、爽利稚拙、形象生动的方言土语
        三、文白夹杂的语言风格
    第四节 台湾文学东北书写的不足
        一、主题先行
        二、情节失真
        三、人物的扁平和单薄
结语 台湾文学东北书写的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网络魔影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论文参考文献)

  • [1]云播智慧[J]. 杨红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3)
  • [2]中国大陆电影名称的百年变迁 ——1905-2017年大陆电影名称研究[D]. 李文静. 湖北大学, 2020
  • [3]中美关系之“修昔底德陷阱”探析[D]. 张缤心. 吉林大学, 2020(08)
  • [4]抗战文艺名刊《黄河》研究[D]. 冯超.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5]论中国商法的未来及展望[J]. 苗延波.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 [6]警惕日本诡道後遗症——纪念全民族抗战暨卢沟桥事变80周年[J]. 刘俊杰.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7(09)
  • [7]阎连科小说中的死亡叙事研究[D]. 刘博京. 东北师范大学, 2016(12)
  • [8]信息技术在“颜色革命”中的作用[D]. 蔡易坚.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9]台湾文学中的东北书写[D]. 董慧.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2)
  • [10]白山黑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纪实[J]. 徐剑. 中国作家, 2012(20)

标签:;  ;  ;  ;  ;  

网鬼,一场没有火药的战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