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量词概论

中国空间量词概论

一、汉语空间义量词考察(论文文献综述)

程聪[1](2021)在《泰国学生框式介词“在x中”习得与偏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框式介词是汉语当中一类特殊的语言现象,表义丰富、位置灵活,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语言点。根据对泰国学生作业的初步观察,本文选取了出现频率较高的框式介词结构具体形式“在X中”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研究的三个平面角度出发,对“在X中”进行了考察描写并将其与泰语中相应语言点“?X”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语料库和学生作业进一步归纳泰国学生习得该结构的偏误类型及成因,结合问卷调查考察泰国学生的实际习得情况,提出相应教学建议,以期能帮助泰国学生更好地习得该结构。本文共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对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第二章,“在X中”本体研究。对“在X中”结构的考察从句法和语义两个平面展开,句法方面主要考察了X的类型、“在X中”的分布范围和句法功能以及“在X中”的隐现规律。语义方面归纳了其基本义和引申义,并将其与汉语中相似的语言结构进行了对比。同时,“在X中”与“?X”的语际对比也贯穿于句法和语义两个平面。第三章和第四章,基于语料库及实际教学过程中收集的学生作业对泰国学生“在X中”偏误类型进行考察,结合前文的本体研究对偏误类型合理分析、重新归类。结合调查问卷针对泰国学生对框式介词“在X中”的真实了解及习得情况进行考察,进而更好得发现和总结其习得情况及偏误成因,使本文的考察更具针对性和全面性。第五章,框式介词“在X中”的偏误成因分析和教学建议。结合偏误类型和泰国学生习得情况分析偏误成因,着眼于教学,提出实用的教学建议,为针对该语言结构的对泰汉语教学提供参考。第六章,结语。本章对本文的研究内容作梳理总结并指出不足。

盛楚云[2](2020)在《从语义特征角度看“数+形+量+名”结构主观量的形成基础》文中认为"数+形+量+名"结构是一种主观量的表达形式,其主观量的形成与其组成成分的特点有关。其中,数词选择通常是"一";形容词则要求具有空间性,且倾向于选择非定量形容词和主观性较强的形容词。量词部分在"语义相协"原则作用下,表现出量的不确定性;同时,量词空间性的强弱会影响与形容词的组配能力。名词一般具有强空间性,而且在形状特征上表现出不固定性。

郑欣怡[3](2020)在《对外汉语教材中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的编排及其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作为一种量词型语言,量词在各种交际场合中频繁使用。量词与数量短语可以通过重叠组成新的形式,产生新的语法意义。这种极具汉语特色的语言形式时常会让第二语言习得者感到困扰,特别是对一些母语中没有量词或者量词表达不丰富的留学生来说习得难度非常大。为了让第二语言习得者更好地掌握量词与数量短语的重叠形式,本文以中介语理论为基础、以北京语言大学HSK语料库为主要语料来源,以语料库中出现的量词与数量短语的重叠形式为研究对象,针对语料库中出现的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形式的使用频次和偏误频数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偏误频数推测出量词习得的难易程度。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是:首先从教材本身出发,调查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式在现有四套教材中的编写情况。然后分析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的不同形式在教材中的出现顺序、分布特点和占比情况,为了使研究更为全面,我们将语言点的讲解和练习的设置也纳入分析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式在语料库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对量词重叠式的编排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最后以集合式教学法和情景式教学法为指导,设计一套适合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式的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笔者从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的理论意义、研究的方法等方面阐述了选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文献分析法概述了国内外对量词重叠在对本体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现状,指出研究取得的成绩,并简要分析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二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厘清了量词与数量短语及其重叠式的分类情况,分析了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文章指出,量词的分类大体可分为“两分法”和“多分法.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式的基本形式则分为四种“AA”式、“一AA”式、“一A一A”式和“一 A又一 A”式;其语法意义可以分为三类:遍称、多量、连续;句法功能可以概括为扩充和限制两个方向。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汉语教程》、《发展汉语》、《成功之路》、《博雅汉语》四套教材中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式的编排特点,对比分析了它们在不同体例教材中的出现频次、出现方式以及语言点讲解和练习设置的相关问题。目前教材中存在着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式复现频率低,讲解不完善和练习编排数量少等问题。第四章以偏误分析理论为基础,收集《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的具体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形式在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整理具体它们的偏误率情况,概括出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形式的五种偏误类型,并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确定了学习中难度较大的形式。第五章笔者基于对教材和偏误的考察,指出教材在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式编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一语言点从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与教学建议。教材编写改进措施涉及语言点编排角度、语法注释建议和练习编排三个环节。教师教学的建议又可细分为教学方法的建议和具体的教学设计两个部分。第六章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概括全文的主要观点与基本结论。提出研究地创新之处,总结不足之处。

杨思辰[4](2020)在《现代汉语空间义格式表程度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现代汉语空间义格式表程度量的变化过程和机制。我们选取了“X+V空间+了”“方位介词+XP+里+VP”“X到家”“X得飞起”“X不到哪里去”等格式作为考察对象,通过揭示这几个格式由单纯的空间义到表程度量的变化过程中的关键词语和关键链条,探究整个格式由单纯的空间义到表程度量的转化过程、转化机制。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究意义,梳理前人研究的重要成果,并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等情况。第二部分为正文,包括第二、三、四、五章,根据格式的不同类型,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章节,分别考察“X+V空间+了”格式、“方位介词+XP+里+VP”格式和其他类空间义格式。对以上所有空间义格式的考察均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分别为:对空间词语或结构的考察、对格式中“X”/“XP”的考察,以及对格式由空间义到表程度量转化情况的考察,分别建立不同格式转化的模型。第五章将二、三、四章中得到的转化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异同,最终将所有格式总结为四种转化模型。通过此模型,我们找出格式由空间义到表程度量的转化规律和机制,对格式为什么能够表达程度量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第三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及价值。

李静[5](2020)在《介词框架结构“在X中”的偏误类型及教学建议》文中认为“在X中”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介词框架结构之一。笔者选择介词框架结构“在X中”作为研究对象,以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为支撑,结合BCC语料库语料,探究“在X中”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和语用规则;以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比与偏误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利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语料,探究留学生在学习介词框架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及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期对汉语介词框架的系统性研究和“在X中”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些许借鉴。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语料来源。第二部分是对介词框架结构“在X中”的本体研究。本章对“X”的词性进行了界定,探讨了“X”与“在……中”的制约规律,分析了“在X中”的句法、语义规则。第三部分在探究介词框架结构“在X中”语用功能的基础上,对“在”和“中”隐现情况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梳理。本章从“在X中”的句法功能、语义内容、语用规则、篇章功能和待嵌成分“X”五个角度探讨了“在”的隐现规律;从“在X中”的语法功能、语义内容、语用规则、“X”的语义制约和“X”的音节数量五个角度讨论了“中”的隐现规律。第四部分是介词框架结构“在X中”的偏误分析。本章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语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出误加、遗漏、错序、误代和“X”的偏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探究偏误原因。第五部分主要由教学建议组成。本章根据偏误原因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分别是分阶段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对比分析教学法和语块教学法。第六部分是结语,归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指出本文的缺陷和不足。

申艳茹[6](2020)在《山西古县方言量范畴研究》文中认为“量”对于人类生活并不陌生,它是人们认识生活,描述生活的一种客观方式,人类语言可以通过多种体现手段让“量”得以表达出来。“量”还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可以细分到很多不同的领域,就像事物数量的量,时间长短的量,运动变化的量,这些都下辖于“量”的范畴。李宇明先生根据目前已有的认识将“量”分为了物量、时间量、空间量、动作量、级次量和语势。物量就是人们常说的对物体数量的一种计量,即事物数量上的量,主要可以通过物量词或一些名词来体现,而名词除了包含有物量的意思,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事物空间性的计量,蕴含着空间量。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也可以表达量,动词在句中一般作谓语,表示人的行为动作,蕴含着时间和空间上量的变化;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具有程度义,可以表示程度量;用副词、语气词等手段还可以完成人们对主观情感上所认为的“量”的表达。文章将以李宇明对量范畴体系的建构为基础,把山西古县方言量范畴分为六个次级量,即事物量、时间量、空间量、动作量、程度量和主观量。通过全面观察和研究古县方言量范畴表达的多种方式,来分析古县方言中与“量”的表达相关的词法、句法和语用方面的体现形式及其价值。绪论部分是对古县地理、方言概况的描写,同时介绍了学界对普通话量范畴、汉语方言量范畴和古县方言的研究情况。其余六章以各次级量命名,分别讨论了山西古县方言的事物量、时间量、主观量等。事物量,顾名思义事物的量,古县方言主要通过个体量词、集体量词等物量词或名词表达事物量;时间量是对动作变化过程中所消耗时间长短的计量,通常以时间和时刻作为区分,用时点词语及时段词语来描述,它还可以根据相对意义上的时间长短分为长时量表达和短时量表达两种;古县方言多会用空间量标指词语、具有空间义的名词等来完成对事物空间量的描述;动作量通常可以借助专用动量词或借用动量词来表达动作行为的“量”,这种“量”涉及到与动作相关的一系列因素,包括力度、频率、幅度和时长等;程度量计量的是事物性状,古县方言程度量通常利用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等手段表达;主观量是量范畴中区别于客观量的一种次范畴,人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来表达说话者对人或事物的情感态度。一般来讲,主观量有“大小”之分,古县方言常以副词、框架、句末语气词和一些特殊格式为表达手段去体现主观大量或主观小量。文章从词法、句法、语用等方面深入分析山西古县方言量范畴的六个次级范畴,对量范畴表达的各种方式作出细致全面地研究,归纳其语法功能和语用价值,为学者们研究古县方言增添更充实的语料参考。

陈文静[7](2020)在《汉英“大约”类约量词对比及其对外汉语教学》文中指出汉英中数量表达存在着“确量”和“约量”,“确量”表示精确的量,“约量”表示模糊的量。本文所要论述的“大约”类词语属于“约量”中的一类。由于英语中的“约量”表达以及使用没有汉语复杂,留学生在使用汉语约量词表达时会出现很多偏误。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目的、汉英约量词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以及写作思路。其中二至四章为本体研究。通过对比,研究汉英“大约”类约量词在语法功能、语义、语用上的不同。第二章是汉英“大约”类约量词语法功能对比分析,先从“大约”类汉英约量词及组成的短语充当的句法成分、结构位置、搭配及约量词的连用进行对比分析,归纳他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第三章是汉英“大约”类约量词的语义对比分析,从词义发展历程和汉英约量词的模糊义两个角度对他们的异同进行分析。第四章从语用角度出发,分析他们的表达视角、语用倾向、以及语体色彩这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共性和差异。第五章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入手,分析留学生使用“大约”类词语时产生的偏误类型及原因。最后针对这类问题提出教学上的具体建议。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胡逸莲[8](2020)在《英语母语学生汉语借用名量词习得偏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讨论英语为母语学生汉语借用名量词习得偏误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策建议。笔者对30名英语为母语的中级水平学生进行借用名量词习得情况问卷调查,同时对33名教师进行借用名量词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英语为母语的中级水平留学生习得汉语借用名量词偏误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建议。调查结果表明:英语为母语学生借用名量词总体习得情况最好的是对借用名量词的语法使用情况,其次是搭配使用情况,最差的是排序使用情况。英语母语学生在习得借用名量词方面的偏误主要包括借用名量词的误用、借用名量词的误加、借用名量词的漏用、借用名量词的错序使用四个类型。留学生对借用名量词的误用主要体现在“个”的泛化、意义相近或同范畴词汇的影响、类推性误用以及数词相关误用四个方面。产生偏误的原因有三方面:习得者因素、教师教学因素、教材因素。习得者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目的语过度泛化;母语的负迁移。教师教学因素包括教师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方法简单;教学频次不足;教学难度大。教材因素包括教材满足练习情况不足;教材讲解不详细;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教材联系日常交际情况不足。本文中对借用名量词提出了对应教学对策,即汉语学习者应重视借用名量词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使用归类法、对比分析法进行学习。教师应提高汉语教师对于借用名量词的重视度;丰富教学方法;增加教学频次;完善汉语借用名量词的教学研究。此外,建议在对外汉语教材中扩充各类借用名量词的内容;完善借用名量词的注解;增加有关于借用名量词的练习题。

杨女长垂[9](2020)在《基于汉越认知对比分析的越南学生形状量词偏误研究》文中提出形状量词使用频率较高,最能体现出汉越民族的认知特点。但其“一物多量”、“一量多物”的复杂用法是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基于此,本文从郭先珍的《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和Hoàng Phê的《T???ie n Tie ng Vie??t》(《越南词典》)中收集汉越形状量词表,然后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汉越形状量词认知对比研究。本论文包括三个部分:首先阐明论文选择研究汉越形状量词的理由及意义,其次介绍论文主要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和评述汉越形状量词的研究现状,最后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进行汉越形状量词认知对比分析,我们根据百科分类方法,将形状量词分为两大类:“计量有生命物体的形状量词”和“计量无生命物体的形状量词”,然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汉越形状量词的语义特征之异同,进一步探索这些异同背后的认知基础。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前者的认知焦点在于事物的外观形状,后者除了事物外观还关注事物的动态性质。最后,分析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形状量词的偏误并提出教学建议:通过调查问卷和询问的形式获得关于越南学生学习形状量词的偏误,然后针对这些偏误进行探究,找出原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形状量词的偏误来源于母语原型范畴负迁移、母语概念隐喻负迁移、母语概念转喻负迁移和目的语过度强化的影响。在分析这些认知因素的影响之后,我们还根据越南学生的偏误情况及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和学习建议。

刘海洋[10](2019)在《现代汉语存在语义范畴研究》文中认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前提是能够感知事物的存在,因而有关事物存在性的认知成果也自然成为言语交际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认知经验是如何实现为具体的话语形式、进入表达领域的,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全文共有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等,为后续研究做了基础性工作。本文以阐释“人如何利用语言表达存在意义”为目标,尝试采用从意义到形式的研究路线,由人类普遍具有的、有关存在的认知基础和语义构成出发,建构存在语义范畴、明确其语言表征形式并概括出存在事件话语形式的生成机制。第二章对存在事件语义范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通过梳理以往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此前对存在意义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存在句研究中,由于须满足特定的形式特征才能被纳入到研究视野中,因而对存在意义的考察势必不能完全。因此,对存在意义的研究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从语义范畴出发,穷尽式地搜索其可能的表达形式,讨论它们是如何映射在线性序列上的,从而为存在意义的表达找到一种更系统的解释。第三章尝试摆脱结构形式的桎梏,从事件语义视角出发,将存在看作事物“出现—存在—消失”这个连续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静态事件,构建起存在事件语义范畴。该范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与特定空间依附关系的认知,包含存在主体、存在空间、存在时间及存在方式四个要素。其中,存在主体和存在空间是范畴的必有要素,二者之间稳定的依附关系可以激活人们头脑中关于存在的知识,存在时间和存在方式附属于上述依附关系,共同参与范畴的建构。存在语义范畴是一个以典型成员为核心的原型范畴,具有静态性、持续性及附着性特征,它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关于存在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也制约了相关表达形式的选择。第四章阐述了论文的核心理论,区分了存在语义范畴的语言形式和话语形式。前者本质上是语言结构的所指,是能够表征整体存在事件的语言形式,语言层面上能够表征存在事件的语言单位是动词;而话语形式则是语言生成的符号系列,产生于语言形式同具体的指称对象的结合,其中典型成员是存在句,但同时也还可以体现为其他类型的话语形式。论文依据表征存在事件的不同方式为动词进行了分类,其中仅表征存在事件而不包含其他要素的是存在事件的一般表征形式;而动词如果在表征整体存在事件的同时蕴含了事件的方式、空间、时间或主体等其他要素,就成为了存在事件的特殊表征形式。此外,这些存在语义范畴的构成要素也各有其表征形式,它们同存在语义范畴的整体表征形式一样,是表达存在事件的“预备单位”,随时等待表达主体的调用。第五章讨论存在语义范畴映射在话语层面时可能形成的符号序列。存在主体和存在空间作为存在事件表达的必有要素必然会获得形式表征,以二者为参照可以将表达形式分为“空间先行”序列和“主体先行”序列两类,这些表达形式并不对应于特定句法结构,可以是存在句,也可以是主谓结构等其他形式;其中包含着一类特殊的定中短语,同样能够反映人们有关事物与空间关系的认知方式和表达规律,因而也是存在范畴在话语层面上的体现,因其结构形式与其他类别差异较大,我们将其列为“定中结构”类,以中心语语义类型为标准进行分类、单独讨论。第六章讨论存在语义范畴的话语生成机制。在现实交际中,话语生成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的进程中,表达者会根据自身的交际需要进行“观察—激活—选择—实现”的认知操作,最终选择将特定的语言符号实现在线性序列上。制约话语形式选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事件概括层级、认知可及性差异、突显手段以及语篇建构需求四个条件对表达存在事件的制约效应最为显着。我们结合具体的存在事例讨论了这些制约条件运作的流程,考察了表达者如何在这四个主要生成条件的限定下进行统筹、比较和筛选,最终实现存在事件的表达。最后我们在结语部分梳理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分析了研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构想。

二、汉语空间义量词考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空间义量词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泰国学生框式介词“在x中”习得与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框式介词本体研究综述
        1.2.2 框式介词教学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步骤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步骤
    1.4 研究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基于中泰对比的框式介词“在X中”的分析
    2.1 基于中泰对比的“在X中”句法分布及特点
        2.1.1 介引成分X的句法性质
        2.1.2 “在X中”的分布范围和句法功能
        2.1.3 “在X中”的隐现规律
        2.1.4 泰语“ (?)X”与汉语“在X中”的句法比较
    2.2 基于隐喻理论和中泰对比的“在X中”语义分析
        2.2.1 隐喻理论及“在X中“的隐喻性
        2.2.2 “在X中”的基本义和引申义
        2.2.3 “在X中”与“在X上/里/下/时”及“从X中”的语义异同
        2.2.4 泰语“ (?)X”与汉语“在X中”的语义比较
    2.3 小结
第三章 泰国学生“在X中”偏误类型分析
    3.1 框式介词“在X中”句法上的偏误
        3.1.1 介引成分X的偏误
        3.1.2 “在X中”分布范围和句法功能的偏误
        3.1.3 “在X中”隐现的偏误
    3.2 框式介词“在X中”语义上的偏误
        3.2.1 该用框式介词“在X中”而未用
        3.2.2 不该用框式介词“在X中”而用
        3.2.3 “在X中”与“在X上”的混用
        3.2.4 “在X中”与“在X下”的混用
        3.2.5 “在X中”与“从X中”的混用
        3.2.6 “在X中”与“在X时”的混用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问卷的泰国学生“在X中”习得情况分析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4.3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4.3.1 泰国学生对框式介词“在X中”了解情况分析
        4.3.2 泰国学生框式介词“在X中”测试情况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泰国学生“在X中”偏误成因分析及教学建议
    5.1 泰国学生框式介词“在X中”偏误成因分析
        5.1.1 母语负迁移
        5.1.2 “在X中”引申义及与相似结构义项异同习得不足
        5.1.3 习得顺序的影响
        5.1.4 教师教学及教材的影响
    5.2 对泰汉语框式介词“在X中”教学建议
        5.2.1 强化框式介词“在X中”引申义教学
        5.2.2 加强框式介词“在X中”句法分布及隐现规律教学
        5.2.3 加强语际语内对比,成对教学
        5.2.4 遵循学生习得顺序,突出重点
        5.2.5 注重情境教学解决语义侧重问题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从语义特征角度看“数+形+量+名”结构主观量的形成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形+量+名”结构中数词的特点
    (一)真值数词“一”
    (二)非真值数词“一”
        1. 量词附加色彩丰富
        2. 量词表示抽象意义
二、“数+形+量+名”结构中形容词的特点
    (一)空间性
        1. 长、短
        2. 厚、薄
        3. 大、小
    (二)非定量
    (三)主观性
三、“数+形+量+名”结构中量词的特点
    (一)空间性
    (二)量的不确定性
四、“数+形+量+名”结构中名词的特点
    (一)空间性
    (二)不固定性

(3)对外汉语教材中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的编排及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现状:回顾与评价
        1.4.1 量词与量词短语的本体研究
        1.4.2 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的研究
        1.4.3 量词与数量短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4.4 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4.5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第二章 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的句法、语义特点
    2.1 量词的分类
        2.1.1 学界的分类
        2.1.2 本文的分类
    2.2 量词与量词短语的重叠式
        2.2.1 “AA”式
        2.2.2 “一AA”式
        2.2.3 “一A一A”式
        2.2.4 “一A又一A”式
    2.3 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的句法功能与语法意义
        2.3.1 量词和数量短语重叠的句法功能
        2.3.2 量词和数量短语重叠的语法意义
第三章 教材中的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
    3.1 四本教材中量词和数量短语重叠现象概述
        3.1.1 教材中量词和数量短语重叠的数量对比
        3.1.2 教材中量词重叠的等级对比
    3.2 《汉语教程》中的量词和数量短语重叠
        3.2.1 《汉语教程》中重叠式的分布
        3.2.2 《汉语教程》中量词和数量短语重叠式的讲解
        3.2.3 《汉语教程》中量词和数量短语重叠式的练习设置
    3.3 《发展汉语》中的量词和数量短语重叠
        3.3.1 《发展汉语》中重叠式的分布情况
        3.3.2 《发展汉语》中重叠式的语法点讲解
        3.3.3 《发展汉语》中重叠式的练习设置
    3.4 《成功之路》中的量词和数量短语重叠式
        3.4.1 《成功之路》重叠分布情况
        3.4.2 《成功之路》量词和数量短语重叠的语法点讲解
        3.4.3 《成功之路》量词和数量短语重叠形式的练习设置
    3.5 《博雅汉语》中的量词和数量短语重叠式
        3.5.1 《博雅汉语》重叠分布情况
        3.5.2 《博雅汉语》量词和数量短语重叠的语法点讲解
    3.6 小结
第四章 量词和数量短语重叠的偏误分析
    4.1 量词和数量短语重叠的偏误
    4.2 偏误成因分析
    4.3 量词和数量短语重叠的习得难易度
    4.4 小结
第五章 教材改进措施与教学建议
    5.1 教材编写改进措施
        5.1.1 语言点的编排
        5.1.2 语法的注释
        5.1.3 练习的设置
    5.2 教学方面的建议
        5.2.1 对教师的建议
        5.2.2 教学方法的建议
        5.2.3 教学设计的建议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观点与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4)现代汉语空间义格式表程度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
        1.1.1 本文的研究对象
        1.1.2 本文的主要内容
        1.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前人研究成果
        1.2.1 汉语空间范畴的研究现状
        1.2.2 汉语量范畴的研究现状
        1.2.3 汉语构式的研究现状
        1.2.4 空间范畴向程度范畴转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X+V空间+了”格式
    2.1 空间动词考察
    2.2 格式对“X”的选择
    2.3 空间义向程度义的转化
        2.3.1 关注焦点转移型——“X爆了”类格式
        2.3.2 自身等级差别型——“X翻了”格式
        2.3.3 同类状态对比型——“X倒了”类格式
        2.3.4 状态形象描述型——“X裂了”类格式
        2.3.5 特定词语搭配型——“X歪了”格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方位介词+XP+里+VP”格式
    3.1 方位介词考察
        3.1.1 方位介词分类
        3.1.2 格式对“方位介词”的选择
    3.2 格式对“XP”的选择
    3.3 空间义向程度义的转化
        3.3.1 “往XP里 VP”格式的转化
        3.3.2 “朝XP里 VP”“向XP里 VP”格式的转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其他空间义格式
    4.1 “X到家”格式
        4.1.1 格式对“X”的选择
        4.1.2 空间义向程度义的转化
    4.2 “X得飞起”格式
        4.2.1 格式对“X”的选择
        4.2.2 空间义向程度义的转化
        4.2.3 与相似格式“X飞了”的对比
    4.3 “X不到哪里去”格式
        4.3.1 格式对“X”的选择
        4.3.2 空间义向程度义的转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间义向程度义转化的机制
    5.1 空间动词表程度量
        5.1.1 量级有连续统
        5.1.2 量级无连续统
    5.2 空间动作的结果能够实现的难易程度决定程度量
    5.3 空间量直接引申出程度量
    5.4 受“X”和语境的影响,整个空间义格式表程度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介词框架结构“在X中”的偏误类型及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介词框架结构“在X中”的句法语义分析
    第一节 “X”的句法性质和语义考察
        一、“X”为体词性成分
        二、“X”为谓词性成分
        三、词化现象
    第二节 “在X中”的句法语义分析
        一、“在X中”的句法分析
        二、“在X中”的语义分析
第二章 介词框架结构“在X中”的语用功能和隐现机制
    第一节 “在X中”的语用功能
        一、话题标记功能
        二、衔接功能
        三、管界功能
        四、分类列举功能
    第二节 “在X中”的隐现机制
        一、介词“在”的隐现
        二、方位词“中”的隐现
第三章 介词框架结构“在X中”的偏误分析
    第一节 “在X中”的偏误类型
        一、误加
        二、错序
        三、遗漏
        四、误代
        五、“X”的偏误
    第二节 “在X中”的偏误原因分析
        一、母语负迁移
        二、目的语泛化
        三、“在X中”自身用法的复杂性
        四、教材语法点和相应练习题的设置
        五、教师教学
第四章 介词框架结构“在X中”的教学建议
    第一节 分阶段教学法
        一、对于“在X中”句法功能的设置
        二、对于“在X中”语义特征的设置
    第二节 创设情景教学法
    第三节 对比分析教学法
        一、强化语内对比分析
        二、强化语际对比分析
    第四节 语块教学法
    第五节 课后练习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山西古县方言量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山西古县地域及方言概况
        1.1.1 山西古县的地域概况
        1.1.2 山西古县方言概况
    1.2 关于量范畴及古县方言的研究现状
        1.2.1 普通话量范畴研究现状
        1.2.2 汉语方言量范畴研究现状
        1.2.3 古县方言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及理论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理论
        1.3.4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1.5 符号体例说明
2 古县方言的事物量
    2.1 物量词
        2.1.1 个体量词
        2.1.2 集体量词
        2.1.3 物量词的特点
    2.2 其他方式
        2.2.1 指示代词+些
        2.2.2 量词重叠
3 古县方言的时间量
    3.1 时间量词语
        3.1.1 时点词语
        3.1.2 时量词语
    3.2 表达时间量的其他方式
        3.2.1 短时量的表达方式
        3.2.2 长时量的表达方式
4 古县方言的空间量
    4.1 空间量词语
        4.1.1 表达空间量的量词
        4.1.2 空间量标指词语
    4.2 空间量的其他表达方式
        4.2.1 距离方式表达空间量
        4.2.2 比较方式表达空间量
        4.2.3 其他特殊表达方式
5 古县方言的动作量
    5.1 动作量词语
        5.1.1 专用动量词
        5.1.2 借用动量词
    5.2 表达动作量的其他方式
        5.2.1 “VX”式动词
        5.2.2 频率副词+动词
        5.2.3 其他结构
6 古县方言的程度量
    6.1 形容词表达程度量
        6.1.1 性质形容词的程度量
        6.1.2 状态形容词的程度量
    6.2 程度量的其他表达方式
        6.2.1 A+着哩
        6.2.2 A得不行
        6.2.3 形容词短语
7 古县方言的主观量
    7.1 古县方言的主观大量
        7.1.1 与主观大量有关的数量标
        7.1.2 与主观大量有关的副词标
        7.1.3 与主观大量有关的句末标
    7.2 古县方言的主观小量
        7.2.1 与主观小量有关的数量标
        7.2.2 与主观小量有关的副词标
        7.2.3 与主观小量有关的句末标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汉英“大约”类约量词对比及其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约量词的界定
        1.2.2 约量词分类研究
        1.2.3 汉英约量词的对比研究
        1.2.4 约量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3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4 研究途径与方法
    1.5 语料来源
第2章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的语法功能对比分析
    2.1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的句法功能
        2.1.1 在句子中充当状语
        2.1.2 在句子中充当定语
        2.1.3 在句子中充当宾语
        2.1.4 在句子中充当谓语
    2.2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的组合功能
        2.2.1 “大约”类词语与年龄、时间组合
        2.2.2 “大约”类词语与其他词组合
    2.3 汉英约量词连用情况对比分析
第3章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的语义对比分析
    3.1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词义构成与发展
        3.1.1 汉语“大约”类词的词义发展
        3.1.2 英语“about”的词义发展
    3.2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模糊义理解
        3.2.1 相似性
        3.2.2 差异性
第4章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的语用对比分析
    4.1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的表达视角
        4.1.1 主观性
        4.1.2 客观性
    4.2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的语用倾向
    4.3 汉英“大约”类约量词语体色彩对比
第5章 “大约”类约量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5.1 留学生“大约”类约量词问卷调查及分析
        5.1.1 问卷调查设计
        5.1.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2 偏误类型
        5.2.1 错序
        5.2.2 误代
        5.2.3 误加
    5.3 偏误原因分析
        5.3.1 母语负迁移
        5.3.2 汉语知识过度泛化
        5.3.3 约量词具有复杂性
    5.4 教学建议
        5.4.1 教材编写方面
        5.4.2 教师教学方面
        5.4.3 学生学习策略方面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英语母语学生汉语借用名量词习得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3 汉英借用名量词对比分析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借用名量词习得情况问卷调查设计与开展
    2.1 调查目的
    2.2 调查过程
    2.3 调查对象
    2.4 问卷设计
第三章 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借用名量词习得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3.1 汉语借用名量词习得情况调查
    3.2 汉语借用名量词教学情况调查
    3.3 汉语借用名量词偏误类型统计
第四章 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借用名量词偏误原因分析及教学对策
    4.1 偏误原因
    4.2 教学对策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汉越认知对比分析的越南学生形状量词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理由及意义
    0.2 研究方法
    0.3 理论基础
    0.4 语料来源
    0.5 研究现状概述
第一章 汉越计量有生命物体的形状量词认知对比研究
    1.1 汉越计量动物的形状量词认知对比研究
        1.1.1 汉越计量兽类的形状量词认知对比研究
        1.1.2 汉越计量人的形状量词认知对比研究
        1.1.3 汉越计量人体部位的形状量词认知对比研究
    1.2 汉越计量植物的形状量词认知对比研究
        1.2.1 汉越计量水果类的形状量词认知对比研究
        1.2.2 汉越计量根茎类的形状量词认知对比研究
第二章 汉越计量无生命物体的形状量词认知对比研究
    2.1 汉越计量具体物体的形状量词认知对比研究
        2.1.1 汉越计量天体的形状量词认知对比研究
        2.1.2 汉越计量有口、孔的物体的形状量词认知对比研究
        2.1.3 汉越计量有顶的物体的形状量词认知对比研究
        2.1.4 汉越计量条状物体的形状量词认知对比研究
        2.1.5 汉越计量平面状物体的形状量词认知对比研究
    2.2 汉越计量抽象事物的形状量词认知对比研究
        2.2.1 汉越计量生命、力量的形状量词认知对比研究
        2.2.2 汉越计量情绪感受的形状量词认知对比研究
第三章 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形状量词的偏误类型及认知原因
    3.1 越南学生习得汉语形状量词的偏误类型分析
        3.1.1 越南学生习得汉语形状量词的偏误统计
        3.1.2 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形状量词的偏误类型分析
    3.2 越南学生习得汉语形状量词的偏误原因
        3.2.1 母语的原型范畴负迁移
        3.2.2 母语的概念隐喻负迁移
        3.2.3. 母语的概念转喻负迁移
        3.2.4 目的语认知影响
第四章 基于认知对比分析的汉语形状量词教学建议
    4.1 对教师教的建议
        4.1.1 加强语言的认知思维,提高跨语言类型意识
        4.1.2 进行汉语形状量词的认知引导
        4.1.3 通过认知练习提高学生使用汉语形状量词的熟练度
    4.2 对学生学的建议
        4.2.1 积极培养认知思维能力
        4.2.2 加强汉语形状量词认知理解深度
    4.3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4.3.1 根据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的认知特点编写教材
        4.3.2 抽象的原理浅显化和趣味化
结论及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现代汉语存在语义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思路、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1.3 语料来源
第2章 存在语义范畴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2.1 存在句研究的历史脉络及主要领域
        2.1.1 存在句研究的历史脉络
        2.1.2 存在句研究的主要领域
    2.2 存在句研究评述
第3章 存在语义范畴的建构
    3.1 存在语义范畴构建的理论依据
    3.2 存在语义范畴及其范围
        3.2.1 存在事件语义范畴及其界定
        3.2.2 存在事件语义范畴的类别
        3.2.3 存在语义范畴与其他范畴的边界
    3.3 存在语义范畴的特征
        3.3.1 静态性
        3.3.2 持续性
        3.3.3 附着性
    3.4 存在语义范畴的构成要素
        3.4.1 存在主体
        3.4.2 存在空间
        3.4.3 存在时间
        3.4.4 存在方式
        3.4.5 存在语义范畴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存在语义范畴的语言表征
    4.1 语言形式和话语形式
    4.2 存在语义范畴的整体表征形式
        4.2.1 存在语义范畴的一般表征形式
        4.2.2 存在语义范畴的特殊表征形式
        4.2.3 存在语义范畴整体表征形式的语义属性
        4.2.4 存在语义范畴整体表征形式小结
    4.3 存在语义范畴构成要素的表征形式
        4.3.1 存在空间的表征形式
        4.3.2 存在时间的表征形式
        4.3.3 存在主体的表征形式
        4.3.4 存在方式的表征形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存在语义范畴的话语形式
    5.1 存在语义范畴的话语形式类别
        5.1.1 空间先行序列类
        5.1.2 主体先行序列类
        5.1.3 定中结构类
    5.2 复合事件范畴中的“存在”及其表达
        5.2.1 存在事件与存在事件的复合
        5.2.2 存在事件与其他事件的复合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存在语义范畴话语形式的生成
    6.1 存在语义范畴话语形式的生成机制
        6.1.1 事件概括层级
        6.1.2 表达形式的认知可及性差异
        6.1.3 突显及突显手段
        6.1.4 “语篇建构需要”小结
    6.2 存在语义范畴话语形式生成机制的一般工作程序
    6.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四、汉语空间义量词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泰国学生框式介词“在x中”习得与偏误分析[D]. 程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从语义特征角度看“数+形+量+名”结构主观量的形成基础[J]. 盛楚云. 现代语文, 2020(09)
  • [3]对外汉语教材中量词与数量短语重叠的编排及其教学研究[D]. 郑欣怡.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现代汉语空间义格式表程度量研究[D]. 杨思辰. 河北大学, 2020(08)
  • [5]介词框架结构“在X中”的偏误类型及教学建议[D]. 李静.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山西古县方言量范畴研究[D]. 申艳茹.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汉英“大约”类约量词对比及其对外汉语教学[D]. 陈文静. 南昌大学, 2020(01)
  • [8]英语母语学生汉语借用名量词习得偏误分析[D]. 胡逸莲.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9]基于汉越认知对比分析的越南学生形状量词偏误研究[D]. 杨女长垂.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现代汉语存在语义范畴研究[D]. 刘海洋.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中国空间量词概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