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站制度改革中的相关问题探析

乡镇站制度改革中的相关问题探析

一、乡站体制改革中有关问题的求索(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静[1](2021)在《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问题的“主力军”,企业家才能是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充分肯定了企业家才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具有较高企业家才能的企业家,通过识别市场机会,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创新农业组织形式,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良性发展。但是,现有研究大多忽视了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动态变化关系。一个可观察到的经验事实是:尽管每个企业家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企业家才能,但是,随着企业家通过理论学习和“干中学”,其企业家才能的属性特征发生了变化。企业家才能的属性特征不同,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就会不同,企业家才能绩效必然有差异性。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要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揭示企业家才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通过历史回溯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分析企业家才能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作用机理,揭示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内在关系。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进行文献回顾,并作简要概括和评论;第二,构建“企业家才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企业家才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作用机理和内在关系;第三,运用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回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演进脉络及其发展概况,探寻企业家才能在其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同时利用江苏扬州数据检验和典型案例研究,揭示企业家才能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第四,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企业家才能是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良好经营绩效的关键因素。其作用机理是:其一,捕捉市场机会的才能,是企业家发现市场机会,对此进行识别和预测,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快速反应和行动,及时做出市场决策,为企业带来可能的盈利机会的能力。其二,组织生产要素的才能,是企业家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以较小的要素投入实现高效的产出,实现市场平均利润的能力。其三,创新发展的才能,是企业家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在技术、产品、管理、市场、组织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性的变革,使企业获取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捕捉市场机会、组织生产要素、创新发展三个维度的企业家才能互为影响,贯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全过程。第二,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动态变化关系。具体表现在:其一,企业家才能具有累积性。农业企业家在学习教育和“干中学”中获取知识和经验,累积了企业家才能。企业家才能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取得良好的绩效,良好的绩效又对企业家才能形成正向激励作用,促进农业企业家再一次累积企业家才能。其二,企业家才能具有异质性。差异化的企业家才能形成不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绩效,企业家才能越高,取得的经营绩效越好。在每一个农业企业家的企业家才能内部,企业家才能的维度结构具有异质性。三个维度的企业家才能应均衡发展,形成企业家才能的整体合力。其三,企业家才能具有匹配性。企业家才能应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动态匹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的发展要求。从本研究中,得出的政策建议是:第一,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政策、项目、税收、金融等支持的同时,要加大培育力度,更加注重培育农业企业家捕捉市场机会、组织生产要素、创新发展的企业家才能。特别是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同发展阶段,在农业企业家成长过程中,关注企业家才能的累积性、异质性和匹配性的动态变化,持续不断地进行动态跟踪培养。要改变低层次、重复化的培育方式,加强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农业企业家具备程度更高、维度结构更完整、与企业发展要求更匹配的企业家才能。第二,打破偏重工商企业家、城市专业技术人才下乡兴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思想,鼓励青年农民、农民工、村干部、农村大学生等有乡土根基、有农业创业意愿、有一定企业家素质和才能的群体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者,让乡土农民这个最大的潜在创业群体创成业、创好业,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现有文献对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作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充分肯定了企业家才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具有的重要促进作用。但是,现有研究大多忽视了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动态变化关系。本研究构建“企业家才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捕捉市场机会、组织生产要素、创新发展三个维度的企业家才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创新性地提出企业家才能的累积性、异质性和匹配性三个维度的属性特征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动态变化关系。第二,现有文献关于企业家才能理论和企业家才能指标体系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研究较少有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家才能的测度指标。本研究建立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家才能的素质、能力和绩效指标体系,研究谁将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家。本研究既拓展了企业家才能理论的研究领域,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刘洁[2](2019)在《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对1927年到1937年间民国乡村卫生建设进行研究。把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卫生状况的不同反应和应对策略相联系,促使人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选择人民卫生观的正确性和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建国后中共实行的卫生政策的重大意义,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文章以时间为主线,围绕乡村卫生问题展开论述,除绪论外,主体部分涵盖五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乡村卫生建设开展的背景,从民国以前乡村卫生组织无相应制度、晚清以来卫生体制改革的渗透影响和民国初期对医药卫生存在巨大需求三方面展开。第二章探讨了民国时期乡村卫生组织的发展历程,主要从乡村卫生建设的开端、发展与中辍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阐述乡村卫生建设开展的具体活动。从推行医疗诊治、预防法定传染病、改进环境卫生、推行卫生教育、举办学校卫生、注重妇婴卫生与卫生宣传以及家庭卫生、节制生育、禁烟禁毒等方面分章节进行论述。第四章论述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成效及不足。首先从医疗环境有了改进、传染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预防、不良卫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纠正等三方面介绍了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取得的成就。其次从乡村民众的认识水平、人才的短缺、凋敝的经济状况、政治制度不健全、地域方面的差异以及国民政府狭隘的阶级立场等六方面解释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工作的不足。第五章介绍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当代价值。从“公医”制度到合作医疗、巡回医疗送医下乡活动的拓展延伸、三级医疗保健制度从实验性质到全面推广、启蒙性卫生运动到全国卫生运动的开展等四个方面,论证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深刻理解共产党的卫生建设模式。立足当前,回望历史,本文尝试将民国时期的乡村卫生建设的理论及实践置于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审视,梳理和挖掘其自身的发展脉络与内在意蕴,通过建国前后国共两党乡村卫生建设成效的对比,进一步认识人民卫生观,从民国时期乡村医疗社会史发展历程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医疗卫生建设模式的正确性和历史必然性,为当今的卫生事业尤其是乡村卫生建设事业提供历史参考。

王翔宇[3](2017)在《基于农户分化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选择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技术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的、高效的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是必经之路,也是关键所在,它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技术推广度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下,农户不断分化,进而形成了农业技术需求多样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多元化的环境背景,更突显了上述问题。为使多样化的农技需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组织相匹配,近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支持”和“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相关建议。因此,从农户分化的视角分析农户对多元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选择和评价,进而分析农户分化的差异化需求和多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的多样化供给间的适配性问题,尤为重要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农户分化两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运用农户行为理论、农业技术扩散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和顾客满意度理论构建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其次,利用福建省三明市的调研数据,比较多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的特征和农户分化对多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选择的差异。第三,运用顾客满意度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农户对多元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推广效果的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多元农技组织推广效果的评价高低,以及从推广效果的不同层面比较多元农技组织的表现差异。最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分化特征对多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推广效果评价的影响。并依据实证结果,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农技站的农技员数量、素质和组织的相关制度安排均优于其他农技推广组织。但农技站在推广方式和内容上的外部表现并未得到农户的好评。农资经销商受规模限制,在各方面的表现上均不理想。在各农技组织的合作关系中,农技站发挥着较强的技术中介作用,合作社和涉农企业则对农技站有一定的农技需求。第二,在户主兼业情况、教育水平、土地规模的分化特征下,农户分化对不同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选择存在差异。(1)对农技推广组织的选择。随着户主兼业程度的提升,选择农资经销商的逐渐增加,选择农技站或合作社的农户比例逐渐减少。随着户主教育水平的提升,农户(除文盲外)选择农技站的比重不断降低,而选择涉农企业的比重则不断提升。随着农户家庭土地规模的提升,农户选择农资经销商的比重不断降低,而选择涉农企业的比重则不断提升。(2)对农业技术的选择。仅务农或务农兼打工的户主选择农业产中产后环节农业技术的比重较小,但选择具有风险防范功能的病虫防治技术的比重最大。随着户主教育水平的提升,选择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的产后技术的比重则逐渐增加。随着土地规模的扩大,农户选择具有劳动节约功能的农业机械技术的比重和农业生产中产后环节的农业技术的比重增加。(3)对推广方式的选择。不论户主兼业情况,农户对技术员下乡指导、参观示范基地、与邻居交流的推广方式的选择比重均较大。无论户主的教育程度高低,技术员下乡指导的推广方式是最受青睐的,但农户选择发放宣传材料的推广方式的比重较小。随着户主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户选择借助网络平台的农技推广方式的比重也逐渐增大。就集中培训和与专业户交流的推广方式,随着农户土地规模的增大,农户选择这两种方式的比重逐渐增大。第三,农户对多元农技推广组织的推广效果评价不一,评价由高到低依次是涉农企业、农技站、合作社、农资经销商。各组织在推广效果的不同层面上表现出比较优势。农技站在组织形象上表现最优;合作社在农户反馈上表现突出;农资经销商虽在各指标上表现得均不尽如人意,但在农户反馈上表现得相对较好;涉农企业在技术和服务上更迎合市场需求,从而在农户预期、技术感知、服务感知和价值感知上均表现得优于其它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第四,农户分化对多元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推广效果评价产生影响:户主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户对农技站的推广效果评价越高。农户家庭负担越重,他们对农技站的推广效果评价越低。有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对农技站的农技推广服务的推广效果评价较低。户主有兼业或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户对农资经销商的推广效果评价越高。有参与过其他相关农技培训的农户,对农资经销商的推广效果评价较低。农户家庭的土地规模越大或农户与涉农企业有签订单,农户对涉农企业的推广效果评价越高。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越大,或与涉农企业签订单的农户,他们对合作社的推广效果评价越低;而身为合作社社员的农户,则对合作社的推广效果评价较高。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从组织的内外部两个层面,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强对非公益性农技推广组织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提倡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发挥中介功能,多元农技推广组织协同服务;提倡组建相关监察机构,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业内自律;鼓励组建农技员工会,优化农技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建议各农技组织细分市场,明确各自的目标农户;建议经营性或混合性农技组织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品牌建设。

李德丽[4](2013)在《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生产实践总结出,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灌溉设施是水利发展的前提,灌溉管理制度、方法是灌溉设施发挥作用的保证。2004年以来连续10个中央“一号文件”中有6个“一号文件”提到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提出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近年,随着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成效的取得,实践领域及学术界取得了大体一致的意见,基本上回答了“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问题。目前,国内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在实践发展上已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理论研究中其成果不断充实,研究更加微观具体。但国内学者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问题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研究还属于较新的问题。为此本文尝试提出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有效运行的机制及发展模式,期待通过机制与模式的完善保障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运行与作用的发挥。文章以文献综述法、实际调查法、访谈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资料的分析与整理,科学界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内涵,准确把握其特征、功能及作用,同时对本研究起理论支撑作用的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博弈理论进行分析与整合。在此基础上采用典型实地调查的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运用经济系统冲量过程模型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组建后灌区灌溉管理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冲量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对用水户加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意愿进行定量分析,运用博弈论模型对用水户参与灌溉的博弈行为选择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认为,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同用水户组建的封闭系统不稳定,用水户持消极加入态度,但具备持续性发展的条件。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运行机制不畅、发展模式缺少系统协调性。为此文章在对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情况进行客观描述、科学考量基础上,借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结合黑龙江省各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创建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并对其发展模式选择做出探索性研究。根据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目前发展状态,提出其发展的思路:第一,规范现有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第二,建立和培育新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夏刊[5](2012)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最终还是要靠科技。科技创新是源头,而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广大农户接受和使用才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总体上说,农业技术推广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技术需求现状分析和农户技术选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需求机制的建议。分析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供给演变历程,探讨了农业技术推广供给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层政府技术项目选择评价模型,并构建了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包括:(1)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国际比较研究。对国际上三种有代表性的推广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从法律保障、推广经费、推广内容、推广队伍、推广方式等方面对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进行了国际比较,并比较了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运行条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四个方面的启示:要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与支持机制;要建立政府投入主体机制;要建立高素质推广队伍的保障机制;要建立“科教推”有效结合的工作机制。(2)农业技术推广需求机制分析。从农户技术投资机制、基于多项目条件下的农户技术选择机制、基于不同属性技术条件下的农户技术选择机制等角度开展了研究。我国农户技术投资机制分成政府支持型、合作型和事后保障型三种类型,分析表明,我国农户对农业技术具有较强的支付意愿,并且具有一定的货币支付能力,表明我国农户的需求是强烈的。在多项目条件下,农户对各种技术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深入开展研究,针对农户选择不同技术存在较大差异的普遍现状,提出从技术属性差异角度将农户面临的技术分成两种类型来研究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将农户面临的多项目选择变成了双项目选择。提出了高资金投入技术和低资金投入技术这一对概念,并界定了划分标准。实证分析表明,技术属性是影响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并得到如下结论:技术的经济效益、乡镇农技推广站和农业培训对农户选择高资金投入技术和低资金投入技术这一对技术均有显着影响,农户家庭纯收入、邻里传播仅对农户选择高资金投入技术有显着影响。由上述分析得到进一步的结论,改善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有利于提高某一类农业技术的采用率。(3)农业技术推广供给体系历史和现状及供给短缺分析。阐述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供给演变历程,分析表明,我国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一直承担主要作用。农业技术推广的公共物品属性,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小农生产方式的分散性,私人性质推广组织作用的有限性,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中政府投资逐年增加的必然性,成为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我国政府应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继续承担主要作用的重要理由。分析了“供给主导型”供给机制下和“需求主导型”供给机制下的运行模式。分析表明,我国目前总体上表现为“供给主导型”供给机制。“供给主导型”供给机制下农业技术推广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供给质量差;供给服务不到位;农业技术供给结构与农户需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而且在统计上是显着的。(4)农业技术推广供给机制分析。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均不足的现状以及投资不足所带来的问题。探讨了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政府投资效率。分析表明,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政府投资效率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得到结论,仅仅依靠增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增加政府投入需要以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前提,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探讨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本不足的表现,并从不公平的经济政策、非市场化的劳动力获取方式和欠缺的激励机制等角度探讨了人力资本不足的原因。构建了基层政府技术选择模型。针对基层政府自主选择农业技术项目茫然无措以及自主选择技术缺乏科学性的现状,利用因子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基层政府技术选择评价模型。该模型将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并通过模糊运算获得具体的评价分数,实现了评价的客观化和科学化。(5)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构建研究。针对政府推广组织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试点构建“二合一”体制的思路:各省选择5-10个县市区作为试点单位,探索建立“二合一”体制,即试点县市区探索构建新型的“二合一”体制,其技术推广工作由省级农业院校直接负责,非试点地区沿用原来的推广体制,其技术推广工作仍由现有的政府部门推广体系负责。“二合一”体制的实质是要实现农业科研院校对基层政府推广组织的直接领导。农业大学科技园区和农业专家大院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的有效结合,但是从实质上讲没有突破体制的束缚,不是“二合一”体制。“二合一”体制实现了组织决策权与知识权的有效匹配,缩短了委托代理链,同时降低了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提高了组织效率,实现了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结合。从市场型推广组织机制、要素机制、外部环境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张冲[6](2011)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镇政府作为我国基层行政机关,是实施行政管理的最前沿,乡镇政府的行政控制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政权的稳定与发展。特别是随着2008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颁布,农业与农村工作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乡镇政府职能如何进一步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中央对此尤为重视。为使现实中突出的矛盾及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各级党政部门相继制订了多项改革措施,加大了对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从新闻对改革的追踪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年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确实有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乡镇仍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从而从整体上影响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效,职能转变仍不到位。从内部因素看,一是很多职能被肢解使得其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效率低下;二是人员膨胀,分流人员回流现象严重,机构臃肿,人员素质低,财政支出失衡,没有固定的税源;三是履职过程出现错位、越位、缺位的现象。该管的事情没有管,不该管的却管了,该提供的公共服务没有,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从外部因素看:一是基层民主的需要;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政府职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是新农村建设既对乡镇政府转变职能提出了迫切要求。由此可见,为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乡镇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突出一个“干什么、怎么干、干多少”的问题。为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构建新型行政生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乡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干部建设,提高干部素质。

彭清辉[7](2011)在《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过程就是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选择和确立过程。本文立足于政府的视角,研究何种投融资体制使基础设施投资最有效率,并在此投融资体制框架下,研究我国基础设施投资边界的确定、投融资模式的选择及该模式的运作方式,从而研究该模式及运作方式的具体应用,旨在为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借鉴。通过对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和政府投资之间关系的比较分析,论证了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中的重要性。而通过分析公共选择理论可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决策时存在偏离增进社会福利目标的倾向,如何确定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成为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重要部分;项目区分理论和可销售理论主要从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和技术属性来确定民间和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的分工,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根据我国投融资体制的特征,将我国投融资体制的变迁分为三个时期,利用生产函数,在对相关参数进行合理估计和测算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三个时期内我国基础设施的产出效率,发现1995年至目前这段时期内,我国基础设施的产出效率最高,可以得出我国现阶段的投融资体制是一种较为有效率的制度,也肯定了我国当前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方向,从而表明在该体制框架下选择和形成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具有稳定性。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边界包括政府投资的范围边界和规模边界(包括存量规模边界和流量规模边界)。鉴于项目区分理论和可销售理论对政府和民间在基础设施投资分工分析存在局限性,提出综合考虑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遵循公平与效率协调的原则来取定政府投资的范围边界,从而将基础设施分为体现社会公平的公益性项目、体现控制力的项目、风险分担性项目和前期开发型项目四类。通过测算发现,1982-2007年间,我国经济基础设施存量正逐渐接近存量规模边界,而在1986-2007年间,我国经济基础设施每年的资本形成也正逐渐接近流量规模边界。根据政府(或国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作用不同将国外发达国家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分为市场主导型投融资模式和政府主导型投融资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尽管两种投融资模式存在一定的区别,但都存在一些相同的特征,如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起着积极作用;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边界清晰,各级政府分工明确;严格控制各级地方政府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积极创新新型投融方式以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在现行的投融资体制下,借鉴国外成熟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结合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实践,可以得出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其主要特征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多元参与”。其中关键是“政府主导”,核心是“市场化运作”。在此模式下形成政府主导下的负债型投融资模式和政府主导下的混合型投融资两种具体形式。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是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核心,也是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的运作主体。文章重点研究了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构建、运行、风险特征和可持续性。平台构建的关键是使其达到市场认可的融资标准,包括企业法人制度建设、治理结构建设、企业信用建设和现金流建设。在平台运行方面着重研究了运用金融工程分解与组合技术为项目融资方案设计和项目公司组建设计风险-收益分担机制。本部分的一个重要工作是构建了一个关于债务负担率、“赤字”率和GDP增长率的地方政府债务控制系统并分析了该系统的均衡性,当控制GDP增长率大于零后,该系统能达到均衡,此时地方政府利用投融资平台负债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存在可持续性。最后将本文提出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及运行方式用于解决湖南省铁路建设的投融资问题。根据“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多元参与”要求和湖南铁路建设特点,认为设立两个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分别负责省内城际铁路和其他铁路投融资建设是合理的。同时指出应将湖南城际铁路有限公司定位为负责湖南省内城际铁路建设和投融资的二级平台,而不仅仅是一个项目公司,这样才有利于其运用新型的投融资方式。最后,对长株谭城际铁路项目提出了一个“BT+PPP”投融资解决方案,并对其运作进行了讨论。

张兆方,赵乾全[8](2009)在《念好“三本经” 强势推进农村公路科学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为加快金塔县公路建设步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努力实现酒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抓整推”和金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园四基地”战略目标,金塔县交通局全体干部职工按照“三个服务”的总体要求,抢抓机遇,精诚团结,凝聚力量,艰苦创业,攻坚克难,共谋发展,?

王健宇[9](2009)在《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铁路车务段管理模式与实施对策研究》文中提出2005年3月18日,全路撤消分局,铁路站段变成由路局直接管辖。2006年3月17日,沈阳铁路局进行了站段整合,运输一线站段由213个合并为68个。新组建的站段由于管理跨度的扩大、规模的壮大、人员的增多,现有的“依赖型”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需将其向“自管自控型”管理体制进行转变。铁路企业作为一个国家特殊的行业,在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机制等方面不同于其它国有企业的管理。铁路企业需要通过对新形势、新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到铁路行业管理中来,以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系统管理理论,是把一般系统理论应用到组织管理之中,运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建立通用的模式,以系统解决管理问题的理论体系。本文结合系统管理理论与铁路站段的实际情况,提出要把提升领导班子、科室干部、中间站和班组的自管自控能力,作为铁路站段管理的出发点和关键点。本文针对铁路企业面临的体制改革、机制转轨、站段整合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应用系统管理理论及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分别从提高领导班子的自控能力、科室干部的自控能力、中间站的自控能力和一线班组的自控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分析,并给出了各个部门提升自身自控能力的相关对策。最后本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通辽车务段自控型班组的应用实践为例进行说明。本文对我国铁路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骆华超[10](2008)在《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以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为个案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当前,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农村政权,公共服务职能较为薄弱,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的公共需求。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如何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作为研究个案。考察和探讨了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问题。首先介绍了俞源乡的基本情况,回顾了俞源乡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然后具体考察了取消农业税以后,俞源乡政府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方面的具体作为,接着阐述了俞源乡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看,欠发达地区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对策应当是:妥善处理好发展经济和提供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加速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升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上级财政机关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性支付,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还要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周边发达地区,引进周边工业企业的同时,充分发挥“洼地”效应,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乡站体制改革中有关问题的求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站体制改革中有关问题的求索(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思路
    1.3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样本选择
        1.4.3 数据来源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家才能
        2.1.1 企业家
        2.1.2 企业家才能
    2.2 农业企业家才能
        2.2.1 农业企业家
        2.2.2 农业企业家才能
    2.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组织形式及基本特征
        2.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因素
    2.4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2.4.1 企业家才能与家庭农场发展
        2.4.2 企业家才能与农民合作社发展
        2.4.3 企业家才能与农业企业发展
    2.5 简要的研究评述
第3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3.1 概念界定
        3.1.1 企业家
        3.1.2 企业家才能
        3.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2 企业家才能理论
        3.2.1 风险与不确定性理论
        3.2.2 创新理论
        3.2.3 人力资本理论
    3.3 企业理论
        3.3.1 分工理论
        3.3.2 生产函数理论
        3.3.3 契约理论
    3.4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理论分析框架
        3.4.1 企业家才能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子
        3.4.2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维度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3.4.3 企业家才能的累积性、异质性和匹配性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变迁:历史回顾
    4.1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概略
        4.1.1 1949年到1978年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概略
        4.1.2 1978年至20世纪末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概略
        4.1.3 21世纪初至今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概略
    4.2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变迁
        4.2.1 企业家才能与家庭农场发展变迁
        4.2.2 企业家才能与农民合作社发展变迁
        4.2.3 企业家才能与农业企业发展变迁
    4.3 企业家才能的累积性、异质性、匹配性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变迁
        4.3.1 企业家才能的累积性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变迁
        4.3.2 企业家才能的异质性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变迁
        4.3.3 企业家才能的匹配性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变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典型案例研究
    5.1 案例介绍
    5.2 企业家才能与家庭农场发展关系的阐释
        5.2.1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维度与家庭农场发展
        5.2.2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属性特征与家庭农场发展
    5.3 经营绩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案例研究
    6.1 案例介绍
    6.2 企业家才能与农民合作社发展关系的阐释
        6.2.1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维度与农民合作社发展
        6.2.2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属性特征与农民合作社发展
    6.3 经营绩效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典型案例研究
    7.1 案例介绍
    7.2 企业家才能与农业企业发展关系的阐释
        7.2.1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维度与农业企业发展
        7.2.2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属性特征与农业企业发展
    7.3 经营绩效
    7.4 本章小结
    7.5 三个案例讨论
第8章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究:江苏扬州数据检验
    8.1 理论基础
        8.1.1 关于企业家才能理论的认识
        8.1.2 关于企业家才能指标的研究现状
        8.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家才能指标体系
    8.2 数据来源与检验
        8.2.1 数据来源
        8.2.2 信度效度检验
    8.3 描述性统计分析
        8.3.1 企业家才能素质指标特征描述及讨论
        8.3.2 企业家才能能力指标特征描述及讨论
        8.3.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家才能绩效的差异性分析
        8.3.4 讨论
    8.4 实证分析
        8.4.1 变量选择与含义
        8.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主要研究结论
    9.1 讨论与结论
    9.2 理论贡献
    9.3 政策建议
    9.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学术回顾与反思
        (一)学术回顾
        (二)学术反思
    四、史料准备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时期开展乡村卫生建设的背景
    第一节 民国以前乡村卫生无相应制度
        一、清末以前地方卫生无相关制度
        二、清末至1927年地方卫生机关的发展
    第二节 晚清以来卫生体制改革的渗透影响
        一、孙中山劝告中国人“诚中形外”
        二、毛泽东近代科学卫生思想萌芽
    第三节 民国时期乡村对医药卫生有需求
        一、民国时期乡村社会卫生状况差
        二、社会力量积极反应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开端
        一、乡村卫生运动的发起
        二、医学团体组织的涌现
        三、国民政府的参与支持
        四、中共边区卫生体系的创建
    第二节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发展
        一、民国时期乡村卫生行政机关设立概况
        二、民国乡村卫生机关总体情况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开展的具体活动
    第一节 推行医疗诊治
        一、各实验区医疗诊治概况
        二、实行免费看病制度
    第二节 预防法定传染病
        一、各实验区预防注射概况
        二、法定传染病防控特征及效果
    第三节 改进环境卫生
        一、各试验区卫生改良概况
        二、各试验区卫生调查工作概况
    第四节 推行卫生教育
        一、对实验区民众进行卫生教育
        二、对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卫生教育
    第五节 举办学校卫生与妇婴卫生
        一、举办学校卫生
        二、注重妇婴卫生
    第六节 卫生宣传
    第七节 其他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成效与不足
    第一节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医疗条件有了改进
        二、传染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预防
        三、民众不良卫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矫正
    第二节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中的不足
        一、乡村民众认识水平低下使宣传教育工作举步维艰
        二、人才短缺导致卫生事业推行困难重重
        三、凋敝的经济状况使卫生建设进展缓慢
        四、政治制度不健全使卫生建设效率低下
        五、地域方面的差异导致卫生建设中心标准缺乏
        六、狭隘的阶级立场导致国民政府卫生政策的激进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从“公医制度”到“合作医疗”
        一、公医制度的提出
        二、国民政府公医制度的实施
        三、共产党对公医制度的继承改造
    第二节 巡回医疗“送医下乡”的拓展延伸
        一、民国时期巡回医疗制度实施概况
        二、建国后对巡回医疗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节 三级医疗保健制度从实验性质到全面推广
        一、民国时期三级医疗保健制度的形成及实施概况
        二、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
    第四节 启蒙性卫生运动到全国卫生运动的开展
        一、民国时期卫生运动的启蒙
        二、新中国成立后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功开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民国时期乡村卫生主要文章信息表
附录二:定县试验乡村卫生概况
附录三:各乡村卫生实验区医疗诊治情况一览表
附录四:各乡村卫生实验区预防法定传染病情况一览表
附录五:各乡村卫生实验区环境卫生开展情况一览表
附录六:各乡村卫生实验区卫生教育情况一览表
附录七:各乡村卫生实验区学校卫生举办情况一览表
附录八:各乡村卫生实验区妇婴卫生开展情况一览表
附录九:各乡村卫生实验区卫生宣传情况一览表
附录十:内政部议决之县卫生事业推进办法及县立医院组织大纲
附录十一:民国二十四年全国登记医师助产士药剂生人数年累计统计表
附录十二:民国二十四年国内医校毕业生人数统计表

(3)基于农户分化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选择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的分类
        1.2.2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的功能
        1.2.3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的发展
        1.2.4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评价
        1.2.5 农户分化的研究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户分化的界定
        2.1.2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界定与性质
        2.1.3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的界定与类型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2.3 公共物品理论
        2.2.4 顾客满意度理论
        2.2.5 分析框架
第3章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的比较分析
    3.1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的发展
    3.2 福建省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3.3 多元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比较——基于三明市调研数据
        3.3.1 多元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内部环境比较
        3.3.2 多元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外部表现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户分化对多元农技推广服务组织选择的分析
    4.1 农户分化的特征差异
    4.2 农户分化对农技推广服务组织选择的分析
    4.3 农户分化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分析
    4.4 农户分化对推广方式选择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对多元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评价分析
    5.1 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5.1.1 评价方法的比较
        5.1.2 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农户对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评价的指标构建
    5.3 农户对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评价的实证分析
        5.3.1 样本数据
        5.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3 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5.3.4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5.3.5 农户评价的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户分化对多元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农户分化对多元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评价差异的比较
    6.2 农户分化对评价影响的研究假设及变量选择
        6.2.1 农户分化对评价影响的研究假设
        6.2.2 农户分化对评价影响的变量选择
    6.3 模型设定及实证分析
        6.3.1 模型构建
        6.3.2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6.3.3 实证分析及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AMOS输出结果
    附录 B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本研究课题来源、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灌区定义及类型
    2.2 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内涵、特征与组织形式
        2.2.1 参与式灌溉管理产生背景及内涵
        2.2.2 参与式灌溉管理的特征
        2.2.3 参与式灌溉管理的组织形式
    2.3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内涵、性质、特征及类型
        2.3.1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内涵
        2.3.2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性质
        2.3.3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特征
        2.3.4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类型
    2.4 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内涵、功能及作用
        2.4.1 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内涵
        2.4.2 农民用水户协会功能
        2.4.3 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作用
    2.5 参与式灌溉管理、用水合作组织、用水户协会关系
        2.5.1 参与式灌溉管理与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关系
        2.5.2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与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关系
    2.6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6.1 制度变迁理论
        2.6.2 产权理论
        2.6.3 交易费用理论
        2.6.4 博弈理论
3 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历程
    3.2 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特点
        3.2.1 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形式
        3.2.2 以政府组织发动为主
        3.2.3 以灌区为主要组建区域
        3.2.4 以行政辖区为组建边界
        3.2.5 以“非世行模式”进行发展
    3.3 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运行成效
        3.3.1 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意识增强
        3.3.2 工程完好率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提升
        3.3.3 节约灌溉用水,扩大灌溉面积
        3.3.4 灌溉用水水事纠纷得到缓解
        3.3.5 弱势群体灌溉权利得到维护
    3.4 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4.1 起步晚发展慢且没有项目支持
        3.4.2 地位并未得到充分肯定
        3.4.3 宣传工作缺乏用水户参与程度不足
        3.4.4 用水合作组织发展中独立性较差
        3.4.5 组织发展形式单一且集中于灌区
        3.4.6 管理及专业人才缺乏
4 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运行机理实证分析
    4.1 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冲量过程分析
        4.1.1 问题分析与研究假设
        4.1.2 冲量理论与模型构建说明
        4.1.3 数据来源与冲量过程模拟
        4.1.4 模型分析结果与应用
    4.2 用水户加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意愿的 Logistic 分析
        4.2.1 理论框架及假设
        4.2.2 调查安排及数据的基本统计描述
        4.2.3 用水户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加入意愿
        4.2.4 用水户加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意愿的影响因素
    4.3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持续运行的博弈分析
        4.3.1 单一回合静态博弈分析
        4.3.2 多回合动态博弈分析
        4.3.3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运行的博弈案例分析
5 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构建
    5.1 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运行机制设计原则
        5.1.1 权责对称原则
        5.1.2 谁投资谁受益原则
        5.1.3 因地制宜原则
        5.1.4 系统整体协调原则
        5.1.5 市场导向原则
    5.2 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内部运行机制
        5.2.1 产权机制
        5.2.2 投入机制
        5.2.3 治理机制
        5.2.4 决策机制
        5.2.5 激励机制
        5.2.6 约束机制
    5.3 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外部协调机制
        5.3.1 政策法律先行机制
        5.3.2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与政府的互动机制
        5.3.3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与市场的联结机制
6 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模式选择
    6.1 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现有发展模式
        6.1.1 龙凤山模式:灌溉管理局+农民用水户协会+用水户
        6.1.2 查哈阳模式:灌区管理单位+供水公司+农民用水户协会+用水户
        6.1.3 和平模式:灌区管理单位+职工分段承包+农民用水户协会+用水户
        6.1.4 长岗模式:水行政主管部门+承包人+农民用水户协会+用水户
        6.1.5 大兴模式:农场+农民用水户协会+用水户
        6.1.6 现有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6.2 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模式构建
        6.2.1 引河流水为水源的提水地区(或灌区):“水管部门+供水机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用水户”模式
        6.2.2 以水库为水源的大中型灌区:“水管部门+供水公司+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用水户” 模式
        6.2.3 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地区(或灌区):“水管部门+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用水户”模式
        6.2.4 以自然降水为水源且承包地分散的地区(或灌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用水户”模式
7 促进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7.1 促进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路
        7.1.1 规范现有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
        7.1.2 建立培育新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7.2 促进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
        7.2.1 明确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
        7.2.2 正确处理政府与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关系
        7.2.3 规范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7.2.4 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发展模式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1.1.1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农业技术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源动力
        1.1.3 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和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1.3.3 研究内容的结构安排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1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
        1.4.2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1.4.3 比较分析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农业技术推广
        2.1.2 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
    2.2 相关理论
        2.2.1 关于农户行为理性的讨论
        2.2.2 机制设计理论
        2.2.3 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理论
        2.2.4 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理论
        2.2.5 农业技术推广框架理论
        2.2.6 农业踏板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世界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实践及经验启示
    3.1 世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比较分析
        3.1.1 政府组织为主导的推广体系
        3.1.2 政府领导农业院校参与的体系
        3.1.3 非政府推广组织为主导的推广体系
    3.2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比较分析
        3.2.1 法律保障
        3.2.2 推广经费
        3.2.3 推广内容
        3.2.4 推广队伍
        3.2.5 推广模式
    3.3 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运行条件比较
    3.4 经验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需求机制分析
    4.1 农业技术需求的一般特征
    4.2 我国农村变革条件下农业技术需求的新变化
    4.3 农户技术投资机制
    4.4 基于多项目条件下的农户技术选择机制
        4.4.1 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内容的需求
        4.4.2 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传播途径的选择
        4.4.3 基于多项目条件下的农户技术选择机制的类型
    4.5 基于不同属性技术条件下的农户技术选择机制——基于邵阳地区的实证分析
        4.5.1 低资金投入技术和高资金投入技术
        4.5.2 样本技术选择和样本数据
        4.5.3 农户选择技术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5.4 农户选择技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6 农业技术推广需求机制的完善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供给体系与供给短缺分析
    5.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供给发展演变历程
        5.1.1 计划经济时代农业技术推广供给的发展
        5.1.2 计划经济后时代农业技术推广供给的发展
        5.1.3 两种类型农业技术推广供给的比较
    5.2 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类型
        5.2.1 农业企业型技术推广组织
        5.2.2 农业专业技术协会
        5.2.3 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组织
    5.3 我国政府应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继续承担主要作用
    5.4 “供给主导型”供给机制条件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供给短缺分析
        5.4.1 “供给主导型”供给机制和“市场主导型”供给机制
        5.4.2 “供给主导型”供给机制的弊端
        5.4.3 我国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供给短缺的特征表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供给机制分析
    6.1 资金投入机制
        6.1.1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下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形成
        6.1.2 农业技术推广中政府投资分析
        6.1.3 财政支持不足带来的问题
        6.1.4 不同管理模式下政府投资效率分析
        6.1.5 农业技术推广中民营资本投入分析
    6.2 人力资本形成机制
        6.2.1 人力资本与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本的形成
        6.2.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本的特征表现
        6.2.3 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本不足的原因探析
    6.3 基层政府技术项目选择机制
        6.3.1 基层政府技术项目选择与区域农业产业化
        6.3.2 基层政府技术项目选择模型的构建
        6.3.3 实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构建
    7.1 政府机制
        7.1.1 新型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计
        7.1.2 对“二合一”体制的评价
    7.2 非政府推广组织机制
    7.3 要素机制
    7.4 外部环境机制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Ⅰ A、B、C、D村调研提纲
附录Ⅱ E、F村调研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6)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1.2 理论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含义、进程及必要性
    2.1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含义
    2.2 我国乡镇政府职能的历史演变
    2.3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第三章 乡镇政府职能难以转变的原因
    3.1 理论的不到位和思想观念的陈旧
    3.2 现有干部队伍状况不尽理想
    3.3 乡镇财政紧张
    3.4 现有乡镇管理体制不合理
第四章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对策
    4.1 加强理论研究,转变思想观念
    4.2 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
    4.3 培植乡镇自身财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4.4 改革乡镇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乡镇权威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基础设施界定的文献综述
        1.2.2 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作用的文献综述
        1.2.3 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的文献综述
        1.2.4 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思路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基础设施内涵及其投融资相关理论
    2.1 基础设施的界定
        2.1.1 公共产品
        2.1.2 基础设施
        2.1.3 政府投资项目
        2.1.4 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及政府投资项目的比较
    2.2 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相关理论
        2.2.1 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
        2.2.2 项目区分理论
        2.2.3 可销售性理论
        2.2.4 开发性金融理论
    2.3 基础设施投融资主要方式
        2.3.1 基础设施传统的投融资方式
        2.3.2 新型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
第3章 我国投融资体制变迁中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实证研究
    3.1 我国投融资体制的变迁
        3.1.1 1953 年到改革初期的投融资体制
        3.1.2 改革开放初期到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3.1.3 20 世纪90 年代到目前的投融资体制
    3.2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实证模型
    3.3 实证数据的估计
        3.3.1 实际GDP 的估算
        3.3.2 历年资本存量的估算
    3.4 实证结果
        3.4.1 全样本区间基础设施资本产出效率的实证结果
        3.4.2 不同区间基础设施资本产出效率的实证结果
    3.5 对实证结果的比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边界研究
    4.1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投资范围边界
        4.1.1 基础设施投资边界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4.1.2 我国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边界的影响因素
        4.1.3 我国基础设施的分类与政府投资边界的决定
    4.2 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规模的存量边界
    4.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流量边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外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比较与借鉴
    5.1 市场主导型投融资模式
        5.1.1 以放松管制为特征的基础设施产业改革
        5.1.2 美国市场主导型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特点
        5.1.3 美国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中的作用
    5.2 政府主导型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5.2.1 四国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分析
        5.2.2 英日两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特征
        5.2.3 德法两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特征
    5.3 市场主导型投融资模式与政府主导型投融资模式比较
    5.4 国外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启示
第6章 中国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研究
    6.1 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与实践
        6.1.1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及现状分析
        6.1.2 市政公用设施投融资改革
    6.2 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6.3 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选择的原则
    6.4 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选择
        6.4.1 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基本特征
        6.4.2 各级政府分工及政府投资方式的选择
        6.4.3 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具体形式
        6.4.4 基础设施建设资本金筹集方式
第7章 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研究
    7.1 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界定与分类
        7.1.1 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界定
        7.1.2 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分类
    7.2 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构建
        7.2.1 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融资标准建设与组织体系设计
        7.2.2 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设立与构建
        7.2.3 投融资平台对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方式
    7.3 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风险
        7.3.1 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风险现状
        7.3.2 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风险因素分析
        7.3.3 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风险控制措施
    7.4 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可持续性
        7.4.1 投融资平台债务与地方政府债务
        7.4.2 地方政府债务控制系统及均衡性
        7.4.3 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融资可持续的条件
        7.4.4 结论
第8章 基础设施投融资案例:湖南铁路建设
    8.1 政府在湖南基础设施开发性融资实践中的作用
        8.1.1 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和组织协调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
        8.1.2 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合格的融资主体
        8.1.3 以组织增信形式建立贷款偿还机制为贷款偿还提供保障
    8.2 湖南铁路投资现状分析
    8.3 湖南铁路建设投融资模式
        8.3.1 国外铁路建设投融资经验
        8.3.2 国内其他省市铁路建设经验
        8.3.3 湖南铁路建设投融资模式与投融资平台构建
    8.4 湖南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运作及融资对策
        8.4.1 铁路投融资平台运作
        8.4.2 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5 湖南“3+5”城市群城际铁路投融资
        8.5.1 “3+5”城市群城际铁路项目运作与投融资方案设计
        8.5.2 “3+5”城市群城际铁路项目湖南省资本金筹集的分摊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附录 B 原始数据

(9)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铁路车务段管理模式与实施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途径
第2章 新体制下铁路站段管理模式选择
    2.1 铁路管理体制的沿革
    2.2 新体制下的管理结构分析
    2.3 站段管理模式的选择
        2.3.1 站段管理模式简介
        2.3.2 系统管理理论简述
        2.3.3 站段管理模式选择
第3章 提高领导班子自控能力的对策
    3.1 新管理体制对站段领导班子的新要求
    3.2 站段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分析
    3.3 提高自控能力的对策建议
第4章 提高科室干部自控能力的对策
    4.1 新管理体制对站段科室干部的能力要求
    4.2 站段科室干部存在的问题分析
    4.3 提高自控能力的对策建议
第5章 提高中间站领导班子自控能力的对策
    5.1 新管理体制对中间站领导能力要求
    5.2 中间站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分析
    5.3 提高自控能力的对策建议
第6章 提高一线班组自控能力的对策
    6.1 新管理体制对一线班组的能力要求
    6.2 一线班组存在的问题分析
    6.3 提高自控能力的对策建议
第7章 通辽车务段自控型管理模式的应用实践
    7.1 惯性违章预防与对策
    7.2 强化特殊人群管理
    7.3 强化职工现场技能培训
    7.4 加强企业文化线建设
    7.5 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活动

(10)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以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为个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2.1 关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1.2.2 关于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1.2.3 关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职能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个案选择及其研究价值
2 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涵及其意义
    2.1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2.2 我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意义
        2.2.1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2.2.2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3.3 构建公共服务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3 个案分析:俞源乡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
    3.1 俞源乡的基本情况
    3.2 俞源乡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回顾
    3.3 俞源乡政府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上的作为
        3.3.1 便民服务中心的建立
        3.3.2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供给
        3.3.3 配合县政府反贫困工作,引导农民"下山脱贫"
        3.3.4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摆脱欠发达状况
        3.3.5 提升干部素质,改进工作作风
    3.4 小结
4 从俞源乡个案看欠发达乡镇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乡镇财政困难,公共品投入不足
    4.2 乡镇政府还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
    4.3 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偏低,服务意识淡薄
5 欠发达地区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政策选择
    5.1 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5.2 妥善处理好发展经济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系
    5.3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
    5.4 加大公共财政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
    5.5 促进欠发达地区更好更快融入发达地区
    5.6 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
6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乡站体制改革中有关问题的求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D]. 王雅静. 扬州大学, 2021
  • [2]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D]. 刘洁. 信阳师范学院, 2019(08)
  • [3]基于农户分化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选择及评价研究[D]. 王翔宇.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4)
  • [4]黑龙江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 李德丽.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5]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D]. 夏刊. 中南大学, 2012(02)
  • [6]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D]. 张冲. 山东大学, 2011(06)
  • [7]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D]. 彭清辉. 湖南大学, 2011(07)
  • [8]念好“三本经” 强势推进农村公路科学发展[N]. 张兆方,赵乾全. 甘肃经济日报, 2009
  • [9]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铁路车务段管理模式与实施对策研究[D]. 王健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09(S1)
  • [10]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以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为个案的研究[D]. 骆华超. 浙江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乡镇站制度改革中的相关问题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