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承担生态道德的理性

论人类承担生态道德的理性

一、论人类承担生态道德的合理性(论文文献综述)

赵婷[1](2021)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公民生态道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卿红阳[2](2021)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自然母题选文中的自然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石天天[3](2021)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意蕴研究 ——基于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反思》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加深,超越国界的经济活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众多好处;另外也带来了一系列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挑战。在短时间无法实现共产主义的阶段内,是无法将全球性生态危机从根本上进行解决的,但是全球性生态危机并不是无解的。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不同经济水平、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共同利益视角、全球治理视角、持续发展视角出发,为我们提供了人类无法解决这些生态挑战的一种新方式。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着“清洁美丽世界”的生态内容,生态内涵广泛。它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环境、共创美好绿色家园。另一方面,它又从主体交往层面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中国智慧,要求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实现生态合作共赢,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些都有助于对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对国际社会和谐发展和人与自然发展的双重意义。本文基于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思考,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两大关系出发,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生态向度的内容,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社会主体交往层面提供的价值导向,作用于生态治理实践。本文通过对时代背景和历史来源、生态意蕴解读、助力生态危机解决、生态意义与启示四个章节的探索,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的生态意蕴。中国为世界生态文明的推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她正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推动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治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大背景下,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尤其明显,它顺应了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国际环境,通过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际生态全球治理实现全面发展。“美丽中国”和“一带一路”焕发了新的生机,这些都是中国立足于时代的要求,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举措,体现了大国的使命和担当。国家之间只有树立整体主义、生态正义、共同体意识,摒弃零和博弈旧的思维体系,摒弃中国环境威胁论等旧的偏见,打破自我中心主义,打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片面追求资本扩张、异化消费等,才能打破生态困境,共生共荣。全球生态现状如何?生态危机因何而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维度包含着哪些内容?它的生态价值有哪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进行全球治理有哪些条件?和西方旧的资本主义生态观念相比较,“人类命运共同体”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进步性?可以通过哪些路径策略真正实现全球生态共治,助力全球生态危机解决?为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解我们应该做出哪些努力?本文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向度进行系统探讨,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

刘夏怡[4](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实践性研究》文中认为生态道德实践性作为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支撑个体生态实践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储备人才队伍,过硬的生态道德素质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由国办、央办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生态道德”作为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提出,而“生态道德实践性”作为生态理念转型的关键因素,其内需张力不断扩大。因此,落实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实践性是国家战略之向、文化传承之源、社会发展之要、文明进步之需。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以追求价值、效益为特征的“经济理性”的过度扩张正在不断侵蚀新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性;以科学性、逻辑性、合法性为特征的科技理性遮盖了新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性的合理性与合道德性;多元文化的激荡与并存使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消费主义价值观不断消解新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性,新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性面临的困境亟待破解。基于此,立足新时代,培育具有过硬生态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须从生态道德实践性入手,夯实其理论基础、把握其形成脉络、剖析其时代背景、构建其实践路径,发挥生态道德的约束、规范作用,进而把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实践性落到实处。因此,要坚持先进的生态道德思想,为新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性指明前行的方向;通过完善生态道德实践能力的标准、内容与途径,完善其内容;牢牢把握学校这一实践载体,以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其载体;推进相关立法明确大学生权利与义务、推进大学生生态实践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其制度保障;通过推动生态艺术创作、促进科技生态转向、鼓励生态生活方式、落实主题实践活动、强化社会影响合力等方式营造新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性的环境氛围。新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性的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过程、多主体、多角度共同发力,才能把新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性落到实处。

杨丽巧[5](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民生态道德责任研究》文中提出

付玉琪[6](2021)在《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着人们的生存焦虑,各种现代科学的治理方案却未能立竿见影。因而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化成为人类在精神领域探索疗救的重要路径。生态批评超越了国家、地区、种族的界限,在当今全球化态势愈加明确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批评的东西方对话趋势逐渐突显:秉持人类命运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寻求跨文化的生态文明事业的共赢。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始终关注儿童生存的具体文化语境,并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童年生态问题的救治。尽管中国生态批评理论成果已蔚为大观,但是运用生态批评方法论对整个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出系统化梳理和研究的着作尚未出现。因而本论文将社会性的生态问题与个体精神疗救相结合,探寻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规律,概览生态童年的特征,进而试图建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生态整体主义赋予了“自然”与“人”同等的独立审美地位,它不再是抒情工具与征服对象,能够以其自身特有的美质吸引读者,并塑造他们独特的童年经历与生命体认。受到社会文化与儿童“野性”思维的双重规约,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童年建构由“非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中,童年精神也经历了由“家园意识”、“荒野意识”到“星球意识”的发展,并且逐渐带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以及“生命写作”的文学内涵。!生态童年建构始终贴近童年生活现实,同时勾连起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人类历史与宇宙历史,从而将儿童生命的自我实现置于更加广阔的“自然”空间。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或将能够积极推动中国童年研究、儿童文学的批评标准更新,以及社会生态文明事业。

赵晓丹[7](2020)在《生态批判与图景构建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近代以来延续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危机日益凸显并逐渐向全球蔓延,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最严重最棘手的问题。突破发展极限,探索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以绿色运动为起点,西方社会一些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学者和有识之士不断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以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思想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论以及西方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从根本上探索和研究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通过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进行深入分析,生态社会主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由少数资本家占有,资本家的贪婪本性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因此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操控科学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各种手段刺激劳动者进行不必要的消费,采取污染输出、资源掠夺等方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侵略,不仅破坏了本国生态环境的平衡,还导致生态危机全球性蔓延。生态社会主义学者由此指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元凶是资本主义制度,由此产生的技术异化、消费异化都是加重生态危机的帮凶,而生态帝国主义则是生态危机全球化的根源所在。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的方式来解决生态危机是不现实的:自由市场理论主张通过征收生态税和许可证制度的方式内化资本主义的环境成本,其实质是将自然环境商品化了,使得大企业囤积购买排放许可,低减排的企业却得不到发展,最终导致减排达到上限;绿色经济青睐于小规模的生产和小型独立资本,但这并不符合资本主义生产扩张的本性;新型技术如核能、生物燃料、太阳能、风能等在生态实现上都存在着诸如资金消耗大、效率低、清洁性差等弊端,即便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资本家却会因此而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导致消耗的增大;人口的增长与个人生活方式并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同时人口减少的政策也不具有可行性。因此根除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生态危机的解决要求人们正确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问题上,早期的生态社会主义学者大多持生态中心主义的观点,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学者发现以生态中心主义为代表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存在理论上的弊端,非人类中心主义站在自然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赋予非人存在物与人类相同的道德关怀,其实质是反人类的。完全的自然角度也是不存在的,必须要通过人类进行表达,因此无可避免地受到人类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他们因此回归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但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过度强调人类的主体地位,忽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在对这两种思想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他们以马克思主义“控制自然”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人类的主体地位,认为从人类的角度出发有效地“控制自然”能够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生态危机的最终解决需要建立起一种生态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制度。生态社会主义学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具体的构想,他们主张未来社会的构建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实现充分民主以及社会公平正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系列具有生态关怀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制度。在经济上主张实行真正的生产资料公有,采取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实行经济的适度增长;在政治上重视生态环境,反对官僚化,实现真正的民主,在全球范围内解决生态问题;在文化上遵循生态价值标准,发挥教育在生态文化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人们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在发展模式上主张实行包括经济、社会和人在内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在实现生态社会主义所依靠的主体力量的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学者大都放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在实现方式上,他们主张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内部的变革。虽然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也声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来建立社会主义,并且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倡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是本质上其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无论在理论基础、社会变革方式上,还是在对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上都具有根本的区别。生态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不够彻底,因此无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不够彻底,这就决定了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乌托邦性质。在经济危机全球性蔓延的国际背景下,全面而准确地评价生态社会主义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积极的贡献,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生态政治理论、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主义存在方式,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国际背景下,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建国以来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所采取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实现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这一理论系统而全面地研究,找寻其中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启示。文章由七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进行概述;第二章对生态社会主义的概念进行阐释,并总结其产生背景、理论来源以及发展脉络;第三章揭露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并指出改良资本主义的虚幻性,以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为例来系统论述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中,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全面地批判,更具有代表性;第四章在否定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并以佩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重构为例来阐述20世纪90年代后生态社会主义学者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主流观点,佩珀的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是在继承格伦德曼思想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更加具体和深刻;第五章总结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以及实现路径,并以科威尔的生态社会主义构建思想为例来展示未来社会的完整图式,科威尔对于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包括构建原则、政党建立以及实现过程,是提出最早的具体的生态社会主义构建思想;第六章通过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比较,揭示生态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七章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进行全面总结,并探索其对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借鉴和启示。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充分借鉴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有益成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坚决抵制生态帝国主义的入侵,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最终取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胜利。

罗贤宇[8](2019)在《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认为生态环境关乎民族未来、百姓福祉。为此,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提出要“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观层面指明了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方向,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国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通过研究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可以为解决现实的生态危机提供思想指南,以及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实践指导。因此,培育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具有显着的现实指导意义。与此同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进行分析,不仅拓展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而且丰富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内涵和话语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为此,论文首先在梳理和评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核心概念界定、研究中应用的基本理论和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分析框架的组成要素进行阐述,清晰界定了研究的系统框架。接着在系统梳理建国以来我国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现状,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在梳理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提出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体系构建,包括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理念、基本原则、具体目标、主要方法等,并针对当前培育的现实困境,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分别从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主体、客体、内容、载体、环境方面提出培育路径,包括明确职责定位,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引领与规约;厘定公民生态文明价值培育的内容;搭建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载体;构建良好的培育制度环境等。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比较新颖,研究遵循着“问题提出——理论分析——现状梳理——问题剖析——体系构建——路径探讨”相结合的逻辑思路展开,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研究相结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观念塑造方面的独特优势,特别是论文的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出发,将一般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从内容、原则、目标、方法、机制和路径等层面探讨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培育问题,最终使生态文明价值观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让广泛的“生态共识”转化为积极的“生态行动”,从而为构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体系,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美丽中国宏伟目标提供建议和参考。

古璇[9](2018)在《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文中认为生态危机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人们也早已意识到并致力于解决此问题,但并未得到十分有效的改善。究其原因,不合理的消费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要症结所在。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在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消费活动,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主要是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通过对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生活性消费主要是通过对物质文化生活资料及劳务的使用消耗进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传统的消费伦理研究主要是以生活性消费为切入口的研究范式。然而生态危机的根源主要是生产性消费环节的道德失范,直接生产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异化了的现代生产方式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层面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具破坏性和毁灭性。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应从生产性消费角度入手。关于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主要围绕两个维度展开。理论维度,对存在于生产性消费中“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进行理性反思,分析出工业文明生产之线性非循环的片面思维方式导致了生产发展的不可持续。因此,生产性消费伦理应体现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特质,即适度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具有全局意识、长远规划的构架,即循环经济、再生资源产业和绿色消费的实践模式。生产性消费伦理的价值维度是追求综合效益的经济价值、遵循和谐之理的人本价值、维持公正稳定的社会价值、顺应万物和谐的生态价值之综合统一。实践维度,从道德主体的塑造与生产性消费伦理的构建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对企业、政府和个人这三个层面的生产性消费道德主体深入分析:与生产消费环节联系最紧密的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和追求自然环境的生态效益之间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认定、利益取舍并塑造企业伦理文化很重要;在整个社会生产消费活动中承担思想引领和道德规范的政府,如何自我定位,如何有效协调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在全社会倡导发展绿色生态消费伦理是关键;作为微观层面直接行为个体的人,在实践中形成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正确道德认识,使之行为顺应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是生产性消费活动符合伦理、契合道德规范的最直接因素。另一方面,通过道德教化规范生产性消费行为,实现道德主体从经济理性向生态理性的转换,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化认同,并依靠伦理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有效规范,使得生产性消费活动呈现正确的价值引领和伦理向度,以此构建既促进生产发展、又符合生态效益的生产性消费道德规范与伦理秩序。把着力点置于生产性消费环节,实质是将解决生态的问题前置,从环境恶化的源头剖析和解读。以伦理的角度引导生产性消费活动,用道德的规范约束生产性消费行为,形成走向生态文明之路的生产性消费伦理,这也是伦理学在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现实依托。

裴艳丽[10](2018)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需要新的文明意识与观念指引。十九大报告提出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是党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生态回应。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高校必须遵循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如何有效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信仰,是新时代的大课题,也是论文力求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的前三章,主要阐述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与特点、理论指导与借鉴、成绩与问题等基本内容;论文第二部分研究了该选题的核心问题,主要依据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培育什么人”、“用什么观点培育人”、“怎样培育人”和“如何提升和评价培育结果”的理路构架了文章的内容体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的外在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概念的阐释思路,通过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教育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等内涵的一一辨析,丰富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科学内涵。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除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属性,还结合了环境教育和伦理教育等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其独特属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和循环性相结合、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关联性相结合、教育功能的导向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等方面。全面把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特点,是构建教育目标、设置教育内容和选择教育途径方法的指导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以往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将自然、人、社会统一于实践中去考察,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重要文本的解读,以自然、经济、社会这三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要素为逻辑线索,梳理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生态经济观和生态社会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性思考,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生态回应,凝聚了中国社会的“生态共识”,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最本土化、科学化的理论指导;任何教育都有其生长的传统文化根基和民族土壤,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不仅要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中寻求思想养分,还需从西方各生态伦理学派的思想中探寻合理资源,借鉴西方生态伦理教育的经典理论,方能促其科学发展。自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新时代要求,生态文明观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继创建了具有示范效应的“绿色大学”,逐步完善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课程设置,多方探讨了绿色主题的教育途径,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文明观教育体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显着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的生态人才。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观的宣传教育得到了学界、政界的高度重视,高校也相应地增加了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力度,但还是面临着不少问题。环境宣传教育的现状与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宣传教育手段创新突破不足,高校环境课程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到目前为止,高校之间在课程设置上也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生态文明观教育没有形成连贯、系统的教育体系,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等。总之,要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从制度上找原因,在教育资源上下功夫,在教育环境上找突破,多方发力协调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创新发展。“培育什么人”、“用什么观点培育人”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生态素养的生态人才。“用什么观点培养人”就要以教育目标为依据,从生态文明观的认知、生态文明情感的养成和生态行为能力的培育等方面入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逐步形成以生态文明和谐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法制观、生态文明消费观和生态文明科技观等有机统一体的教育内容体系。用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引导大学生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怎样培育人”,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文章结合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网络育人和实践育人等五个纬度形成合力,探索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意识情感性的教育,必然要求高校采取多样化、综合性的教育形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兴趣和参与意识。从各种生态文明观教育方法的共性和互补性出发,提出了舆论宣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方法、环境熏陶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方法、主题实践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的方法。多种教育方法融合贯通的创新运用,克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手段不创新的现实困境,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内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提升和评价培育结果”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关注点所在。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文章从教育要素、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有效性;深刻认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学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准确把握其评价方案的设计,以及评价指标和方法,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论人类承担生态道德的合理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人类承担生态道德的合理性(论文提纲范文)

(3)“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意蕴研究 ——基于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与生态历史来源
    第一节 相关概念解读—“共同体”与“生态”
        一、共同体
        二、生态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一、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现状—全球性生态危机上演
        二、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合作困境一生态争端从未停止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历史依据
        一、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二、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三、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第二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意蕴解读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生态意蕴
        一、蕴含着对生态文明构建的当代指引
        二、蕴含着对中心主义之争的积极回应
        三、蕴含着对生态危机破解的当代思考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主张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保护观
        二、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
        三、共生共存的生态利益观
        四、全球治理的生态合作观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哲学意蕴
        一、实践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纽带
        二、规律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基本遵循
        三、和解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理想状态
    第四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特质
        一、蕴含着整体性
        二、蕴含着人民性
        三、蕴含着普适性
        四、蕴含着正义性
第三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理念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助力
    第一节 全球性生态危机成因分析
        一、共同体基础不牢生态共建脆弱
        二、自我中心主义严重
        三、国家间生态利益博弈
        四、生态与资本桎梏难以打破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生态建设的进步性分析
        一、对极端自我中心主义的超越
        二、对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超越
        三、对片面追求资本扩张的超越
        四、对西方现代异化消费的超越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进行生态治理的条件性分析
        一、人类已经命运与共
        二、国际上生态合作基础建立
        三、中国持续为生态改善注入正能量
    第四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生态危机应对策略分析
        一、讲好中国故事 深化生态保护观念
        二、完善环境法制体系 弥补责任缺位
        三、互惠互助 实现生态科技共享
        四、协同共治 推进多边合作机制
第四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意义与启示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生态实践意义
        一、人类生态危机应对能力有效增强
        二、“美丽中国”正实现
        三、绿色“一带一路”焕发生机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理论意义
        一、破解人类生态危机难题的客观必然要求
        二、提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合作共赢的生态哲学
        三、引领人类走向“清洁美丽世界”的行动指南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启迪
        一、形成三个意识
        二、处理好三个关系
        三、凝聚共识走向生态共同体
结论
参考文献

(4)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实践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性概述
    一、生态道德
        (一)道德与伦理
        (二)生态道德与生态伦理
        (三)生态道德的内涵
    二、生态道德实践性
        (一)实践性
        (二)道德实践性
        (三)生态道德实践性
    三、新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实践性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特征
        (二)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
        (三)新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实践性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性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道德实践性的理论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生态道德的逻辑起点
        (二)“两个和解”是生态道德的目标指向
        (三)实践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要素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道德的理论指南
    二、中国古代关于生态道德实践性的思想
        (一)“天人合一”思想是生态道德实践性的合理内核
        (二)“兼容万物”思想是生态道德实践性的价值指向
        (三)“尊道贵德”思想是生态道德实践性的实践旨归
    三、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关于生态道德实践性的理论
        (一)自然价值论为生态道德提供合法性基础
        (二)整体主义为生态道德探索新的理论范畴
        (三)环境伦理的应用为实践性研究提供思路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关于生态道德实践性的理论
        (一)生态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性的基本内容
    一、根本目标:着力“改造”新时代大学生主、客观世界
        (一)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养成生态道德的能力
        (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培养生态实践的能力
        (三)主观世界改造与客观世界改造相互促进
    二、价值追求:新时代大学生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生态道德实践性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二)生态道德实践性能够激发大学生精神动力
        (三)生态道德实践性能够塑造大学生个体人格
        (四)生态道德实践性能够规范大学生主体行为
    三、实现途径:“实践”是生态道德实践性价值实现的基础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基于实践产生
        (二)生态实践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生态道德在新时代实践检验中得以进步
    四、思维方式:实现思维方式的生态化、实践化飞跃
        (一)生态道德实践性体现从零碎实践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生态道德实践性体现从理性认识到理性实践的飞跃
        (三)生态道德实践性是“实践”本质的回归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性的时代图景
    一、新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性的总体方位判定
        (一)国家发展战略重视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性
        (二)社会发展进程呼唤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性
        (三)生态道德实践性是传承生态文化的重要动力
        (四)生态道德实践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基础
    二、新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性的风险挑战分析
        (一)“经济理性”不断冲击生态道德实践性
        (二)科技理性与生态道德的矛盾有待化解
        (三)多元文化的激荡与并存冲击生态道德
    三、新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性的发展机遇研判
        (一)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道德实践性搭建平台
        (二)信息时代为培育生态道德实践性提供支持
        (三)社会氛围的生态转向为生态道德实践性创造机会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性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先进的生态道德思想指引
        (一)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道德思想立场
        (二)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指向
        (三)汲取中国优秀传统生态道德思想精华
    二、夯实生态实践能力具体内容
        (一)提升生态实践能力培育标准
        (二)完善生态实践能力培养内容
        (三)拓宽生态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四)激活大学生生态实践主体性
    三、完善学校生态实践育人平台
        (一)搭建生态道德实践平台
        (二)丰富生态道德校园活动
        (三)设置生态道德相关课程
    四、健全生态道德实践保障制度
        (一)推进相关立法明确大学生权利义务
        (二)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管理制度
    五、营造社会生态道德实践氛围
        (一)推动生态艺术创作
        (二)促进科技生态转向
        (三)鼓励生态生活方式
        (四)落实主题实践活动
        (五)强化社会影响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研究背景
    二、生态批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国内外儿童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现状综述
    四、论文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批评视阈下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宏观考察
    第一节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
    第二节 生态童年的特征
第二章 生态童年的家园意识
    第一节 怀旧故乡的美好人性
    第二节 重构城市童年的生存图景
第三章 生态童年的荒野精神
    第一节 吁求生态道德
    第二节 高扬动物生命权利
    第三节 塑造荒野精神气质
第四章 生态童年与星球意识
    第一节 全球化视野下的“星球意识”
    第二节 宏阔的星球生命视角
    第三节 重建未来星球秩序
第五章 现代童年诗学的可能性建构
    第一节 童年叙事与“精神生态”问题
    第二节 现代童年诗学特征的可能构想
    第三节 生态美育的可能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生态批判与图景构建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缘起与发展
    2.1 生态社会主义的概念阐释
        2.1.1 国外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阐述
        2.1.2 国内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界定
    2.2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2.1 资本主义国家生态危机爆发频繁
        2.2.2 对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生态问题的反思
        2.2.3 西方社会生态运动的蓬勃发展
    2.3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2.3.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
        2.3.3 西方自然科学的生态理论思潮
    2.4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
        2.4.1 基本形成阶段
        2.4.2 蓬勃发展阶段
        2.4.3 成熟完善阶段
        2.4.4 与时俱进阶段
第3章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
    3.1 生态危机的根源
        3.1.1 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3.1.2 技术异化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
        3.1.3 消费异化是加剧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
        3.1.4 生态帝国主义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
    3.2 生态资本主义的虚幻性
        3.2.1 自由市场无法解决生态危机
        3.2.2 绿色经济无法解决生态危机
        3.2.3 技术改良主义无法解决生态危机
        3.2.4 人口政策无法解决生态危机
    3.3 奥康纳: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
        3.3.1 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的构建
        3.3.2 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的阐释
        3.3.3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根源的探寻
        3.3.4 资本主义可持续性的否定
第4章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
    4.1 对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
        4.1.1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立场
        4.1.2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典型表现
        4.1.3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批判
    4.2 人类中心主义的回归
        4.2.1 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4.2.2 建立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理论
    4.3 佩珀:人类中心主义的重构
        4.3.1 对格伦德曼人类中心主义的继承
        4.3.2 对生态中心论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4.3.3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重构
第5章 生态社会主义:解决生态危机的构想
    5.1 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
        5.1.1 生态社会主义的构建原则
        5.1.2 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模式
    5.2 生态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
        5.2.1 生态社会主义实现的主体
        5.2.2 生态社会主义实现的方式
        5.2.3 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践尝试
    5.3 科威尔:生态社会主义的全面构建
        5.3.1 对于实存生态政治的批判
        5.3.2 生态社会主义的未来图景
        5.3.3 生态社会主义的实现过程
第6章 乌托邦式的幻景: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质
    6.1 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相似之处
        6.1.1 二者皆以马克思主义为立论导向
        6.1.2 二者皆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6.1.3 二者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6.2 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6.2.1 理论基础不同
        6.2.2 对社会变革方式的认识不同
        6.2.3 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不同
        6.2.4 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不同
第7章 价值意蕴与现实意义: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评析及启示
    7.1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评价
        7.1.1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贡献
        7.1.2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7.2 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7.2.1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7.2.2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7.2.3 实施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教育系统工程,构建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7.2.4 克服技术社会“异化”,彰显科技生态价值
        7.2.5 严防生态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
        7.2.6 加快生态环境治理,着力建设美好家园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2.1.2 价值观与生态文明价值观
    2.2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2.2.3 西方绿色运动中的生态思想
        2.2.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3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分析框架的组成要素
        2.3.1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主体
        2.3.2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客体
        2.3.3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内容
        2.3.4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载体
        2.3.5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环境
        2.3.6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研究分析框架的构建
3 建国以来我国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历史演进
    3.1 萌芽阶段:环境保护意识的培育
        3.1.1 提倡“绿化祖国”的环保工作
        3.1.2 确立环境保护为一项基本国策
        3.1.3 初步构建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
    3.2 奠基阶段: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育
        3.2.1 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3.2.2 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3.2.3 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3.3 发展阶段:科学发展观的培育
        3.3.1 提出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
        3.3.2 实施建设“两型社会”的任务
        3.3.3 健全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设
    3.4 成熟阶段: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培育
        3.4.1 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
        3.4.2 提倡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
        3.4.3 逐步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4 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4.1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现状分析
        4.1.1 国家高度重视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
        4.1.2 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已取得一定成效
    4.2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困境
        4.2.1 培育主体生态责任的缺位
        4.2.2 培育客体的认识不够到位
        4.2.3 培育的内容尚不清晰统一
        4.2.4 培育的实践载体相对单一
        4.2.5 培育的环境亟待优化改善
    4.3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现实困境的原因剖析
        4.3.1 尚未明确各主体责任的划分
        4.3.2 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系统性
        4.3.3 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冲击
        4.3.4 重理论、轻实践的培育方式
        4.3.5 培育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5 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体系构建
    5.1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理念
        5.1.1 和谐: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核心理念
        5.1.2 公正: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基本理念
        5.1.3 绿色: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本质理念
        5.1.4 可持续性: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实践理念
    5.2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原则
        5.2.1 坚持以人为本
        5.2.2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2.3 坚持知行合一
    5.3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具体目标
        5.3.1 培育思维方式的绿色化
        5.3.2 培育生产方式的绿色化
        5.3.3 培育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5.4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方法
        5.4.1 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
        5.4.2 榜样示范与自我塑造相结合
6 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选择
    6.1 明确职责定位,落实主体责任
        6.1.1 政府是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保障
        6.1.2 学校是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关键
        6.1.3 社会是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补充
        6.1.4 家庭是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基础
    6.2 加强对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引领与规约
        6.2.1 提高公民对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重视程度
        6.2.2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引领
        6.2.3 规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
    6.3 厘定公民生态文明价值培育的内容
        6.3.1 建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观
        6.3.2 树立公平正义的生态法治观
        6.3.3 践行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6.3.4 构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下的生产观
    6.4 搭建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载体
        6.4.1 管理载体:发挥党团组织的优势
        6.4.2 活动载体:积极开展生态环保实践活动
        6.4.3 文化载体: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6.4.4 传媒载体:正确利用新媒体平台
    6.5 构建良好的培育制度环境
        6.5.1 优化培育的经济环境
        6.5.2 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6.5.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6.5.4 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源流
        二、国内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构架与方法
        一、结构体系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一、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生产性消费的伦理失范问题
    第一节 消费与生产性消费伦理的阐释
        一、消费的界定与分类
        二、生产性消费伦理的释义
    第二节 生产性消费异化导致伦理失范
        一、生产性消费模式的历史演变
        二、生产性消费的异化
        三、生产性消费的内在矛盾与伦理约束
    第三节 生产性消费伦理失范造成的生态困境
        一、世界范围内自然界的破怀
        二、中国面临的生态危机
第二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失范的理性反思
    第一节 人类中心主义“反自然”观主导下的生态伦理失范
        一、人类中心主义及其评价
        二、人类中心主义“反自然”性伦理失范的表现
    第二节 “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经济伦理失范
        一、“资本逻辑”阐释及其影响
        二、“资本逻辑”主导下经济伦理失范的表现
    第三节 工业文明“线性非循环”思维下的实践伦理失范
        一、“线性非循环”思维的伦理缺失
        二、“线性非循环”思维主导的工业文明生产方式不可持续
第三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实践模式
    第一节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基本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适度消费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第二节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实践模式
        一、循环经济模式
        二、再生资源产业模式
        三、绿色消费模式
第四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价值维度
    第一节 经济伦理维度
        一、经济行为的德性体现
        二、生产性消费领域的生态体现
        三、效益统一与环境协调
    第二节 生态伦理维度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想论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三、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是生产性消费的本质
    第三节 社会价值维度
        一、社会稳定
        二、社会和谐
        三、社会与自然和谐
    第四节 人本价值维度
        一、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人自身的和谐
        三、人的自然解放
第五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道德主体
    第一节 企业的道德主体地位
        一、企业是生产性消费的道德主体
        二、企业是“经济实体”和“伦理实体”的统一
        三、塑造人格化的企业伦理
        四、企业伦理与企业发展辩证统一
    第二节 政府的道德主体地位
        一、政府职能与伦理责任
        二、政府生产性消费伦理责任适用范围与表现形式
        三、生态型政府的建立
    第三节 个体的道德主体地位
        一、个体之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道德主体对自然界的认知
        三、道德主体身份的转换
第六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构建
    第一节 道德教化
        一、道德教化的内涵
        二、道德教化的功能
        三、道德教化的路径
    第二节 理性转换
        一、理性的释义
        二、经济理性批判
        三、经济理性向生态理性的转换
    第三节 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的含义解读
        二、文化认同的内在要求
        三、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
    第四节 制度保障
        一、伦理制度
        二、法律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论文及着作
致谢

(10)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二、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和循环性
        二、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关联性
        三、教育功能的导向性与实践性
第二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指导与借鉴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借鉴
        一、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借鉴
        二、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借鉴
第三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成绩与问题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取得的成绩
        一、政策推动规范完善的课程设置
        二、多方探索绿色主题的教育途径
        三、相继创建示范效应的“绿色大学”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观内容渗透缺乏体系化
        二、生态文明观教育活动缺乏延续性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队伍缺乏专业化
        四、生态文明观教育效果缺乏实效性
    第三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生态文明观教育制度相对滞后
        二、生态文明观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环境相对薄弱
第四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总体目标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具体目标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文明和谐观教育
        二、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
        三、生态文明法制观教育
        四、生态文明消费观教育
        五、生态文明科技观教育
    第三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课程设计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课程的设计方案
第五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途径
        一、统筹推进生态文明观课程育人
        二、扎实推动生态文明观实践育人
        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观文化育人
        四、创新推动生态文明观网络育人
        五、切实强化生态文明观管理育人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方法
        一、舆论宣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二、环境熏陶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方法
        三、主题实践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的方法
第六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性与评价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性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要素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结果的有效性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的方案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的指标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四、论人类承担生态道德的合理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公民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 赵婷.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2]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自然母题选文中的自然观研究[D]. 卿红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意蕴研究 ——基于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反思[D]. 石天天.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实践性研究[D]. 刘夏怡. 兰州大学, 2021(02)
  • [5]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民生态道德责任研究[D]. 杨丽巧.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D]. 付玉琪. 兰州大学, 2021(09)
  • [7]生态批判与图景构建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 赵晓丹. 吉林大学, 2020(01)
  • [8]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研究[D]. 罗贤宇.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9]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D]. 古璇. 东南大学, 2018(01)
  • [10]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 裴艳丽. 武汉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论人类承担生态道德的理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