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exa治疗眩晕31例临床观察

Celexa治疗眩晕31例临床观察

一、赛莱乐治疗眩晕症31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亚妮[1](2021)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比观察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后的ESCV评分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的变化情况,科学评价采取短刺手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否快速有效地缓解眩晕及疼痛,改善功能,明确短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方法:选择于2018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设计,治疗前采集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治疗时采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分别于治疗1周、2周后观察比较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通过对研究对象治疗前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评分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2.69±3.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5.83±2.4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比较显示,除头痛外,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以及总分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进一步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LVA-Vm、BA-Vm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RVA-Vs、RVA-Vm、RVA-PI、RVA-RI、LVA-Vs、LVA-PI、LVA-RI、BA-Vs、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在安全性方面,试验全程均未有患者报告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一、通过临床试验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少而精,具有较为确切、特异的临床效果;二、《灵枢》短刺法因其简单、直接、强刺激的手法操作特点,在临床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具有一定优势;三、在试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可靠。

姚恒帽[2](2018)在《耳穴压豆治疗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耳穴压豆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研究探讨,评价该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东阿县中医院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断为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住院病人68例,按随机单盲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耳穴压豆治疗。有基础疾病的在不干扰本研究前提下可依先前医嘱用药,疗程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眩晕症候积分量表评分、DARS量表评分、TCD检查BA及VA血流改变,临床疗效,住院天数,使用SPSS 19统计软件包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68例,其中研究组34例,对照组34例,无剔除病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基础疾病及眩晕症候等方面相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临床疗效、眩晕症候积分量表评分、DARS量表评分、TCD检查BA及VA血流改变、住院天数方面比较,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结论: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耳穴压豆疗法,优于单一的西医治疗方法,在临床疗效、缩短住院天数方面优势明显,是合理、切实可行的。

李加贝[3](2016)在《桃红四物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8月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采用桃红四物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常规西药协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和TCD血流变等理化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为7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血流变等理化指标有所改善,两组指标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以桃红四物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中西医结合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通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分析显示,中医证候积分、TCD检查及血流变指标均有改善。可得出如下结论: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均有效,但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效地改善了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的症状;3.观察组TCD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4.血液流变学检查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综上,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临床效果显着。

胡宏志[4](2015)在《调神定眩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调神定眩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血亏虚型)的临床疗效,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客观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对其治疗机理作初步探讨,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按入组先后顺序编号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调神定眩汤组(中药组)、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组(西药组)和调神定眩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组(结合组),每组各30例,疗程均为2周。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2周对三组患者在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和经颅多普勒(TCD)观察指标(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Vp、Vm值)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一周后,三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TCD观察指标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二周后,三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结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结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TCD观察指标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结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结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中药组治愈6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有效率80.00%;西药组治愈4例,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有效率73.33%;结合组治愈7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有效率90.00%。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结合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结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毒副反应及过敏现象。结论1.调神定眩汤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均能有效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疗效显着;2.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血亏虚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时,调神定眩汤疗效优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在改善TCD双侧椎动脉和基地动脉之VP、Vm值时两者效果相当。两者联合应用治疗效果优于两者单独运用。3.运用调神定眩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血亏虚型),临床观察期间未见明显毒副反应及过敏现象,说明其治疗安全有效,可以临床推广,建议临床治疗2周为一疗程。

李同凯,杨光福[5](201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现状与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后循环缺血(PCI)以前又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国际上已趋向用PCI取代VBI概念。目前国际疾病分类中已不再使用VBI。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是临床常见的脑缺血性疾病症候群,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高,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生活质量。

李同凯[6](2011)在《补气活血定晕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补气活血定晕方对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眩晕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以便临床应用。方法1临床资料全部100例患者,均来源2010-06至2011-04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与中西医结合科门诊病人。采用随机、平行方法,按1:1比例进行分配,共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一组均为50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1994年2版诊断标准[30];同时符合中医辨证标准(气虚血瘀型)[2]。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MBI评分等基本均衡,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药物用法全部病例均给予常规控制各种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等。对照组给予二维三七桂利嗪胶囊1粒,bid,口服;5%葡萄糖250mL+舒血宁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qd,15~30滴/min,14d为1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气活血定晕方[2]:“黄芪、人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天麻、地龙、牛膝、夏枯头、菊花、甘草”,每日1剂,水煎两次滤液400ml,每次200ml,早晚空腹分服,14d为1疗程。疗程结束统计疗效。3疗效及安全性检测将2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临床疗效判定,通过TCD对比观察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参数变化;检测凝血四项,所作观察记录疗效评定统计资料。同时检测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作为安全性检测统计资料。4统计方法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结果1临床疗效判定分析:记录治疗前(当天)、2d、3d、5d、7d、14d眩晕发作情况。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1]判定临床疗效。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Vm、Vs改变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Vm、Vs改变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椎-基底动脉Vm、Vs改变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凝血四项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用药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验,在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异常改变。表明补气活血定晕方无毒、无副作用。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Vm、Vs改变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椎-基底动脉Vm、Vs改变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凝血四项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补气活血定晕汤对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症(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明确。同时经用药安全性检测,也表明该药物安全可靠,无毒、无副作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白宪武[7](2010)在《盐酸倍他司汀联合赛莱乐治疗眩晕87例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盐酸倍他司汀联合赛莱乐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础治疗相同(胞二磷胆碱0.75g加生理盐水250mL;西比灵胶囊每晚10mg口服),治疗组加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250mL,赛莱乐0.2g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治疗周期为10d。结果:治疗组42例中,34例痊愈,轻度6例,中度2例,治愈率81%;对照组45例患者治疗后17例痊愈,轻度13例,中度15例,治愈率38%。结论:盐酸倍他司汀联合赛莱乐药理性质稳定,对于眩晕的临床观察效果明显,安全可靠。

杨一帆[8](2010)在《应用多维数据分析规范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规律》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目前呈逐步升高的趋势,且发病年龄越来越低,覆盖职业越来越广。颈性眩晕是属于颈椎病的一个综合征。在颈椎病的患者群中,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因其简便、快捷、效果确切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辨证的规范化是中医药治疗规范化的前提。但目前中医对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 CV)辨证的多样,分型的不一致和不规范,临床报导疗效未能得到认同,可重复性差,影响着临床应用推广和疗效的进一步提高。2研究目的通过统计学理论对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标准、证候分布规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聚类分析,旨在抛砖引玉,为确立统一的颈性眩晕中医辨证标准和中医诊治规范奠定基础。3研究方法严格按照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入选病例,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选定颈性眩晕患者300例。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患者进行横断面观察,采集证候信息,填写颈性眩晕临床病例观察表,运用数据库及数理统计方法,以聚类分析为核心统计方法,构建证候诊断标准,探讨颈性眩晕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4研究结果颈性眩晕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结果:经四诊指标聚类分析,颈性眩晕患者可分为肝阳上亢兼肝肾阴虚、痰湿阻络兼脾肾阳虚、气血两虚及气滞血瘀4型。并初步确定了各证型的主证、次证。其中痰湿阻络兼脾肾阳虚证型所占比例最高,占43.67%;其次为肝阳上亢兼肝肾阴虚型,占32%;气血两虚型,占16.67%;以及气滞血瘀型,占7.67%。5结论本次研究探讨了颈性眩晕中医辨证标准、证候分布规律及其可能影响因素。中医证候四诊指标聚类结果提示:颈性眩晕患者分为肝阳上亢兼肝肾阴虚型、痰湿阻络兼脾肾阳虚型、气血两虚型及气滞血瘀型等4型。研究结果还提示痰湿阻络兼脾肾阳虚型占多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南方的气候影响因素,南方人的体质因素以及部分本研究存在的缺陷。本研究基于临床信息的采集,避免了主观分类的不足,同时运用理数统计等客观化的手段来探索颈性眩晕中医辨证标准、证候分布规律及其可能影响因素,为颈性眩晕中医辨证规范化的进一步多中心研究奠定了基础。

楚洪波[9](2008)在《温阳通络饮结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轻者头晕、头痛、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重者头晕目眩,伴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常猝倒。颈性眩晕临床较为多见,约占颈椎病的四分之一。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近年发病有年轻化趋势。目前治疗颈性眩晕的西药主要有扩血管、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有些西药的副作用较明显,不利于患者的康复与治疗。中医治疗颈性眩晕具有独到之处,因中药治疗本病远期疗效好,但见效相对较慢;推拿治疗见效快,但远期疗效差,故将二者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是关键,因此,本研究采用温阳通络饮结合推拿手法对颈性眩晕进行治疗,以调整气血。通过中药补益肾阳,阳气足则运行气血有力,脑髓得养则眩自止;运用推拿手法,活血化淤,通经活络,改善颈脑部的血液循环,矫正颈椎,肌肉,韧带的解剖位置,调和营卫,使经络气血得以宣通,气血周流,从而提高药效,达到预期疗效,则骨正筋柔其痛自止,其病可愈。此即邓悦教授提出的补肾温阳通络法。本研究通过开展温阳通络饮结合推拿手法(补肾温阳通络法)对中医辨证治疗颈性眩晕方面的止眩作用的临床研究,比较温阳通络饮结合中医推拿手法(补肾温阳通络法)与尼莫地平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

李可建[10](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二、赛莱乐治疗眩晕症31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赛莱乐治疗眩晕症31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风池穴的古典文献记载和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1 中医对风池穴的认识
        1.1 风池穴的名称渊源、定位及归经
        1.2 风池穴的作用功效与主治病症
        1.3 风池穴的针刺手法
        1.4 风池穴的其他外治疗法
        2 现代医学对风池穴的研究
        2.1 层次解剖结构
        2.2 风池穴的作用机制
        2.3 风池穴的安全性研究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 概述
        2 流行病学调查
        3 发病机制
        3.1 椎动脉先天发育异常
        3.2 机械性压迫学说
        3.3 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3.4 其他致病学说
        4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4.1 非手术治疗
        4.2 手术治疗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二 研究方案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脱落标准
        7 中止试验标准
        8 治疗方案
        8.1 选穴处方
        8.2 器械
        8.3 操作方法
        9 疗效观察指标
        10 观察时间
        11 安全性指标
        12 统计学方法
    三 技术路线图
    四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分布
        1.2 年龄分布
        1.3 病程分布
        1.4 证型分布
        2 试验结果
        2.1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结果比较
        2.2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TCD结果比较
    五 讨论
        1 一般资料结果讨论
        2 试验结果讨论
        3 中医理论探讨
        4 现代医学机制解释
        5 《灵枢》短刺法的优势特点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耳穴压豆治疗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历来源及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终止及退出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疾病有效标准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耳穴压豆治疗实施结果的评判标准
    4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西医方面论述及用药分析
    2 中医方面论述及经络分析
    3 关于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研究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基线的比较
        4.2 耳穴压豆治疗的实施疗效评析
    5. 不足之处
    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桃红四物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份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病例标准
        1.6 病例脱落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药物
        2.2 给药方案
        2.3 服.药疗程
        2.4 观察项目与指标
        2.5 疗效判定
        2.6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份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治疗结果分析
        2.1 两组治疗前后效果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TCD指标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第三部份 讨论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论治
        1.3 个人临床体会及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临床治疗
    3 痰瘀互阻学说
    4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2 本课题研究特点
        4.3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眩晕病临床证候评价量表(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4)调神定眩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3.1 安全性观测
        3.2 疗效观察指标
        3.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临床疗效分析
    3.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 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椎动脉解剖结构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3. 调神定眩汤立方依据与现代药理研究
        3.1 调神定眩汤组成及配伍
        3.2 中药性味及中医药理学研究
        3.3 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3.4 调神定眩汤作用机理探讨
        3.5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作用机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5)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理机制
2 研究现状
    2.1 中医学认识:
    2.2 西医学的认识: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3 展 望

(6)补气活血定晕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诊断标准
        2.1.2 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观察方法
        2.2.3 统计方法
    2.3 疗效评定标准
        2.3.1 临床疗效判定
        2.3.2 巴塞尔指数评分
        2.3.3 辅助检查
        2.3.4 实验室检查
第3章 结果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 MBI 评分结果比较
    3.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 TCD 检查结果比较
    3.4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凝血四项治疗前后结果比较
    3.5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常规结果比较
    3.6 治疗组与对照组肝肾功能部分检查结果比较
    3.7 安全性评价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眩晕症认识和治疗
        4.1.1 眩晕症概述与病理机制
        4.1.2 中医对眩晕症的治疗
    4.2 西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认识和治疗
        4.2.1 西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认识
        4.2.2 西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治疗
    4.3 补气活血定晕方的作用机理及分析
    4.4 临床疗效判定与结果分析
        4.4.1 临床疗效判定分析
        4.4.2 伤残能力评定评分结果
        4.4.3 治疗前后 TCD 检查结果
        4.4.4 凝血四项治疗前后结果比较
        4.4.5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4.5 结论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盐酸倍他司汀联合赛莱乐治疗眩晕87例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头晕症状评价标准[2]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2.2 不良反应
3 讨论

(8)应用多维数据分析规范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颈性眩晕的概念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发病机理
        2.2. 诊断方面研究
    3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4 、CSA的治疗
        4.1 西医药治疗
        4.2 中医药治疗
        4.3 综合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一般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纳入病例一般资料分析
        3.2 颈性眩晕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3.2.1 四诊指标的聚类结果
        3.2.2 颈性眩晕中医证型的确定
        3.2.3 颈性眩晕各证型主证、次证的确定
第三部分 讨论
    3.1 聚类分析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3.2 颈性眩晕中医发病机理及证候分析
    3.3 证候特点及治疗
    3.4 关于颈性眩晕中医证候分布与文献结果对比
    3.5 颈性眩晕证型与相关因素的分析
    3.6 问题与展望
        3.6.1 颈性眩晕规范中医辨证的必要性
        3.6.2 本研究的缺陷
        3.6.3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温阳通络饮结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 古代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2 颈性眩晕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和中西医治疗
    3 针灸推拿手法治疗的研究进展
    4 现代对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分型
    5 中医治疗颈椎病机理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辨证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3 试验病例标准
        1.3.1 纳入病例标准
        1.3.2 排除病例标准
        1.3.3 剔除病例标准
        1.3.4 脱落病例标准
        1.3.5 观察指标及统计方法
    2 治疗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讨论与体会
    1 颈性眩晕发病机理
    2 本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中医理论依据
    3 处方组成和根据中医药理论及经验对处方的论述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范围
        1.1.2 检索策略
        1.2 检索结果合并
        1.2.1 合并策略
        1.2.2 关键类
    2 文献选择
        2.1 文献选择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文献选择方法
        2.2.1 初筛
        2.2.2 二次筛选
        2.2.3 三次筛选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3.1 文献分组
        3.2 文献分类
        3.3 文献编号
        3.4 文献登记
    4 文献质量评价
    5 文献信息收集
    6 统计分析方法
        6.1 Q统计量检验法
        6.2 固定效应模型
        6.3 随机效应模型
        6.4 漏斗图分析
        6.5 敏感性分析
        6.6 失效安全数
    7 效应指标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7.2 需治疗病人数
结果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有效治法筛选
        1.2 有效方药筛选
        1.2.1 扶正方药筛选
        1.2.2 祛邪方药筛选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2 安全性分析
        2.1 不良反应分析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6.1 纳入研究质量
        6.2 发表性偏倚
        6.3 临床异质性
        6.4 待评价研究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7 后续研究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查新报告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详细摘要

四、赛莱乐治疗眩晕症31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亚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耳穴压豆治疗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研究[D]. 姚恒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桃红四物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D]. 李加贝.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6(03)
  • [4]调神定眩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研究[D]. 胡宏志.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7)
  • [5]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现状与进展[J]. 李同凯,杨光福. 河北医学, 2011(12)
  • [6]补气活血定晕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研究[D]. 李同凯. 河北大学, 2011(05)
  • [7]盐酸倍他司汀联合赛莱乐治疗眩晕87例效果分析[J]. 白宪武. 航空航天医药, 2010(04)
  • [8]应用多维数据分析规范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规律[D]. 杨一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9]温阳通络饮结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D]. 楚洪波.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8(04)
  • [10]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Celexa治疗眩晕31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