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式释经的认识

体式释经的认识

一、正文体训诂的认定(论文文献综述)

刘培涛[1](2016)在《鲁迅小说《呐喊》《彷徨》人物话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鲁迅现实主义小说《呐喊》《彷徨》中的人物话语为研究对象,运用会话分析、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顺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等语言学理论和叙事学等相关理论,采用个性与共性相结合、语言学和文学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鲁迅小说的人物话语作了细致的考察、分析,探究了鲁迅小说人物话语的多种作用,加深了我们对鲁迅小说人物话语的认识,丰富人物话语的个案研究,同时,能够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小说的人物话语,并且希望能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的文学创作之中。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论文选题依据、研究对象,总结小说人物话语、鲁迅小说、鲁迅小说人物话语的研究现状,在肯定成果的同时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进而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分析鲁迅小说人物话语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大的方面对人物话语和由此展现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分析,所谓静态指侧重对人物话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特征进行语言学本体方面的分析,由此展现人物独特的话语特征,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由于《呐喊》《彷徨》是中短篇小说集,单个的人物的话语并不贯穿全篇,因此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话语进行分析。所谓动态分析,是指注重人物话语的动态过程,从人物话语的交际决策,人物话语是否遵守合作原则,是否遵守礼貌原则,人物话语是否与语境融洽,人物话语的言语行为等动态的角度分析人物话语的特征以及基于此的性格特征,可弥补静态分析之不足。第三章分析人物话语对人物关系的揭示作用。在本文中主要分析两种人物关系,一是权势关系,主要指地位的高低。一是人际关系,主要指关系的亲疏。主要运用了礼貌原则、话语分析、合作原则、顺应理论、关联理论等理论。第四章分析人物话语对人物思想的揭示作用,主要运用评价理论分析人物话语尤其是普通百姓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第五章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人物话语的反讽作用,首先运用语言学理论包括交际决策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分析了人物话语中表现出的反讽特点,然后进一步从人物话语中分析出其话语与社会角色的错位和偏离,从而展现出对人物社会角色的反讽。第六章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人物话语对小说叙事的多种作用,包括伏笔作用、情节推动的作用、代叙作用、悬念的作用。同时该章的分析也是建立在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的,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人物话语对情节推动作用,运用篇章语言学照应理论分析人物语言的悬念作用。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梳理总结论文得出的结论。

高宁[2](2016)在《《左传》正文训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正文训诂是出现在文献古籍正文中的解释性的训诂体式,是训诂学史上必不可少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左传》虽然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侧重叙述史寅,但在叙述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解释性文本,蕴含了丰富的正文训诂材料。故本文以《左传》正文训诂为研究对象,对其作穷尽式的统计和详细的论述,以探求先秦正文训诂的面貌及对训诂学发展所起的作用。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左传》和正文训诂作简要说明,并分述其研究概况。第二部分从释词和解句两方面论述了《左传》正文训诂的内容。释词涉及的范围包括古代的道德礼制、军事政治、人名地名、占卜祭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解句是对引文的解释.第三部分阐释了《左传》正文训诂的形式标志及训诂术语。第四部分探讨了《左传》正文训诂训释词义的方法和解说词义的方式。第五部分对《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正文训诂的内容、术语、方法作了比较研究,以求更加全面地了解正文训诂的面貌.第六部分是结语。归纳总结正文训诂在内容、术语、训释方法与方式上的特点及对後世训诂所产生的影响。

纪晓建[3](2014)在《汉代楚辞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楚辞学历时两千余载,以汉代楚辞学成就最高,也最具特色。汉代楚辞学是中国楚辞学的肇始,是中国两千余年楚辞研究的源头,同时也是中国楚辞学的巅峰。这一时期的楚辞研究以形式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成果的卓越性和权威性为后世历代楚辞学难望项背。从楚辞学发展史看,汉初宫廷楚声的兴起是汉代楚辞学的准备期;西汉前期是汉代楚辞学的创立期;西汉后期是汉代楚辞学的发展期;东汉前期是汉代楚辞学的转型期;东汉后期是汉代楚辞学的巅峰期。学术的演进往往以伟大学者的伟大成果问世为标志。在汉代四百余年的楚辞学史上,众多楚辞学名家以卓越的学术建树和独特的骚学风格推动汉代楚辞学的发展。汉初贾谊在屈原精神感召下创立骚体文学,开创了汉代乃至后世百代对屈原及楚辞一种特殊的接受形式;刘安以《离骚传》开楚辞章句训诂与义理阐释之先河,实现了汉代文人对楚辞从口诵、摹拟到章句训释和义理阐发的跨越,奠定了汉代楚辞学的基础;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最早也最全面地保存了屈原史料,揭橥了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的骚怨精神;刘向完成了《楚辞》的最终编辑和命名;扬雄较早地认识到赋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具备有“铺张扬厉”、“侈丽宏衍”的独特语言风格和审美特质,开后世楚辞美学批评之先河;班固突破了自汉初刘安《离骚传》开创的屈骚人格批评模式,充分肯定《离骚》的艺术成就,抓住了楚辞文学形式美的特征,表现出自觉的文学审美批评意识,标志着汉代楚辞学的正式转型;王逸的《楚辞章句》在吸收两汉传注体训诂长处的基础上,既博采众长又不囿旧说,在对楚辞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成就全面肯定的基础之上注重审美批评,对楚辞中纷繁复杂的文学意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审美阐释,成为汉代楚辞学集大成之作,造就了中国楚辞学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就汉代楚辞学的背景与特色而言,汉代学术思想融汇了先秦诸子各家各派的思想,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上的内圣外王和学术思想上的儒道合糅。汉代知识分子直承春秋战国时期文士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同时在汉代大一统帝国的政治体制下,又不得不养成“明哲保身、全身远祸”的心态特征,从而造就了他们亦儒亦道、亦进亦退、与时变化的心态结构。因此,“依诗释骚”和“儒道杂糅”这种看起来相互矛盾的学术特征和文人心态在两汉楚辞学领域“和谐”地并存着。儒家价值观成为汉代楚辞学者评价屈原人格及其作品的标准,而道家思想又在潜移默化中支配着他们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判,正是这种儒道思想的交融和矛盾斗争,推动了汉代楚辞学的发展。以屈原作品为主要代表的楚辞对汉代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汉代文学的滋润,这种影响是巨大而深透的,两汉四百年的文学可以说是在楚辞光辉的照耀下发展和壮大的。楚辞的思想和风格决定着汉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带动了新文体的产生。楚辞从形式到思想内容都成为汉代文人争相模拟和仿效的对象,因此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骚体文学。骚体文学是楚辞的衍生物,无论是体制内容、艺术风格还是抒情言志特色都深深地烙上了楚辞的痕迹;汉代乐府诗是在楚骚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文人五言诗和七言诗在抒情和表达技巧上也深受楚辞的影响;建安诗歌中慷慨任气、直面人生风格特征更是对屈原作品强烈入世精神的直接继承。楚辞对汉赋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汉赋创作的范本和准的。汉赋在体制形式和表现方法上都和楚辞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汉代骚体赋不仅形式上接受楚辞的体式,而且在思想内容和抒情方式上也继了楚辞的传统,并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汉大赋中排比铺陈的艺术表现方法和铺张扬厉的语言风格也与楚辞密切相关;楚辞抒发“怨情”的特色为汉代抒情小赋所继承;楚辞“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和“咏物写怀”的比兴特色为汉赋所借鉴。

马艳[4](2013)在《《国语》正文训诂研究》文中认为保存在先秦文献正文中的训诂材料是训诂学产生的萌芽,也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国语》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其文中蕴含了丰富的训诂材料,既有对字词的训释,也有对文中所引章句的训释。在训诂内容上,涉及道德礼制、政治外交、军事战争、典章制度、卜辞卦名、音律文教、姓氏人物、国名地名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训诂术语上,由于《国语》成书于训诂的萌芽期,术语使用的数量不多,且均为释词术语,但都是后世常用的术语,用法与后世基本相同。在训诂方法上,《国语》使用最多的是直陈语义,兼用据形索义,直陈语义的方法还可具体分为直训、义界、举例、譬况、辨析等多种训释方式,据形索义的方法使用很少。从训诂内容、训诂术语、训诂方法三个方面将《国语》与《国语注》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出正文训诂与后世训诂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从中探讨正文训诂的价值和意义。《国语》正文训诂具有以下几方面价值:第一,有助于理解《国语》正文的内容。第二,基本确立了训诂学的研究对象。第三,为训诂术语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四,对后世训诂方法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第五,为训诂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材料。

韦琳[5](2013)在《《史记索隐》词义训释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史记》是一部纪傅体通史,屋来为其作注的学者不腾枚举,其中影警最大最深速的是《史记》“三家注”,而《史纪索隐》正是《史记》“三家注”之一,作者是唐代的司马贞。目前从训诂学的角度对《史记索隐》进行研究的学者较少,而《史记索隐》的突出特点正是解释疑难词捂。本文遴取《史记索隐》中的训诂材料为研究封象,主要运用分析法和归纳法封其所运用的词义训释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出十种词义训释方法,并评析司马贞在词义训释方面的成就和特点。以窥唐代词义训释方法的情沉。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输。共分六节,第一节简介司马贞和《史记索隐》的情况。第二节介绍本裸题研究的意羲。第三节介绍本裸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四节介绍本文的设想。第五节介绍语料版本的选取和研究封象。第六节介绍本文的目的和任务。第二部分是《史记索隐》词羲训释方法的分析,这是本文的重点。输述了司马贞在释词时所运用的训诂方法。共归纳整理出十种词义训释方法,它们分别是:声训、义训、文训、据修辞手段释义、据语法求义、据异文以求证词羲、依史料以求证词羲、引用故训求证词羲、昊羲并存法、综合运用多种释羲法。并封其进行群细的学例解析。第三部分是《史记索隐》词义训释的成就和特点。其训诂成就主要表现在训诂内容全面;对疑难字词解释入微;词义训释方法多檬。具有的特点是:运用大量典籍类比参证,保存了丰富的训诂资料;博探罘畏,不主一家;实事求是,敢於指出前人注释错误;数羲并存,治学严谨;说明引文出处;兼释《史记集解》;充实证据,确保词羲正确性。第四部分是结语。总结全文,并说明本文尚待解决的问题和论证不足之处。

李婷婷[6](2008)在《高举“统观”旗帜,理应自省、自勉——与吕友仁先生商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建忠,贾芹[7](2000)在《正文体训诂的认定》文中研究说明正文体训诂是文献正文本身所含的解释形式。它不但和一般的判断句难以区分 ,而且也因它夹杂于正文中而往往被人所忽视。对它的认定 ,过宽过严都不利于训诂学的学科研究

二、正文体训诂的认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文体训诂的认定(论文提纲范文)

(1)鲁迅小说《呐喊》《彷徨》人物话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语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小说人物话语的研究现状
        1.3.2 鲁迅小说研究现状
        1.3.3 鲁迅小说人物话语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意义
第2章 人物话语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2.1 人物话语的静态分析及性格塑造
        2.1.1 爱姑的话语特征及展现的性格特征
        2.1.2 七斤的话语特征及展现的性格特征
        2.1.3 康大叔的话语特征及展现的性格特征
    2.2 人物话语的动态分析及性格塑造
        2.2.1 人物话语展现的交际决策及展现的人物性格
        2.2.2 人物话语的会话特征及展现的人物性格
        2.2.3 人物话语的合作与否及展现的人物性格
        2.2.4 人物话语礼貌与否及展现的人物性格
        2.2.5 人物话语与语境的关系及展现的人物性格
        2.2.6 人物话语的言语行为及展现的人物性格
第3章 人物话语揭示人物关系的作用
    3.1 人物话语揭示权势关系
        3.1.1 从人物话语对礼貌原则的遵守与违背看权势关系
        3.1.2 从人物话语的话轮特征看权势关系
    3.2 人物话语揭示人际关系
        3.2.1 从人物话语是否遵守合作原则看人际关系
        3.2.2 从人物话语是否顺应看人际关系
        3.2.3 从人物话语是否遵守面子准则和礼貌准则看人际关系
        3.2.4 从人物话语是否关联看人际关系
第4章 人物话语揭示人物思想的作用
    4.1 等级思想的揭示
    4.2 奴隶思想的揭示
    4.3 封建迷信思想的揭示
    4.4 妇女的封建道德思想的揭示
第5章 人物话语的修辞学作用——反讽
    5.1 不同理论视角下的人物话语反讽
        5.1.1 从交际决策看反讽
        5.1.2 从言语行为看反讽
        5.1.3 从合作原则上看反讽
    5.2 人物话语呈现的角色反讽
        5.2.1 医生角色的反讽
        5.2.2 法官角色的反讽
第6章 人物话语的叙事学作用
    6.1 人物话语的伏笔作用
        6.1.1 事件伏笔
        6.1.2 关系伏笔
    6.2 人物话语对情节的推动作用
        6.2.1 顺向发展
        6.2.2 逆向发展
    6.3 人物话语的代叙作用
    6.4 文章开头人物话语的悬念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左传》正文训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左传》及其版本简介
    第二节 “正文训诂”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概况
        一、《左传》研究概况
        二、正文训诂研究概况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左传》正文训诂的内容
    第一节 释词
    第二节 解句
        一、对引文大意的概说
        二、对引文个别词语的训释
        三、综合训释引文大意和词语
第二章 《左传》正文训诂的形式标志及训诂术语
    第一节 《左传》正文训诂的形式标志
        一、……也
        二、……者,……也
    第二节 《左传》正文训诂的训诂术语
        一、曰、为
        二、谓
        三、谓之、之谓
        四、言
第三章 《左传》正文训诂的方法和方式
    第一节 训释词义的方法
        一、因形求义
        二、因声求义
    第二节 解说词义的方式
        一、同义为训
        二、反义为训
        三、譬况为训
        四、设立界说
        五、辨析训释
        六、例说训释
第四章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正文训诂比较
    第一节 春秋三传正文训诂内容比较
        一、释词
        二、揭示语法
        三、说明修辞
    第二节 春秋三传正文训诂术语比较
        一、春秋三传中都出现的训诂术语
        二、春秋三传中单独出现的训诂术语
    第三节 春秋三传正文中训释词义的方法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3)汉代楚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楚辞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汉代楚辞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汉代思想文化与楚辞学的勃兴
    第一节 兼容包并、儒道合糅——汉代思想与文化
    第二节 汉初楚辞热及楚辞学的兴起
第二章 肇始的巅峰——汉代楚辞学鸟瞰
    第一节 汉初宫廷楚声——汉代楚辞学的准备期
    第二节 西汉前期——汉代楚辞学的创立期
    第三节 西汉后期——汉代楚辞学的发展期
    第四节 东汉前期——汉代楚辞学的转型期
    第五节 东汉后期——汉代楚辞学的巅峰期
第三章 屈原精神感召下骚体文学的创立——贾谊拟骚创作及其楚辞学意义
    第一节 贾谊的生平及着述
    第二节 贾谊骚体作品的创作及其楚辞学价值
第四章 汉代楚辞学的奠基——刘安及其《离骚传》
    第一节 刘安的生平及着述
    第二节 《离骚传》的开创性意义
    第三节 刘安《离骚传》所引起的学术争鸣
    第四节 刘安及其宾客创作对屈骚的吸收和继承
第五章 屈原史料的建立及骚怨精神的揭橥——司马迁及其《屈原列传》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及着述
    第二节 《屈原列传》的楚辞学价值
    第三节 司马迁对楚辞学的贡献
    第四节 司马迁屈学成就的社会历史原因
第六章 《楚辞》的最终编辑和命名——刘向刘歆的楚辞研究
    第一节 刘向刘歆父子生平及着述
    第二节 刘向对屈原精神的接受和继承
    第三节 刘向编辑《楚辞》考论
    第四节 《九章》的编辑及命名
    第五节 刘向刘歆父子的骚体文学创作
第七章 貌异心同,辞韵沉膇——扬雄的楚辞研究
    第一节 扬雄的生平及着述
    第二节 《反离骚》所代表的扬雄早期评骚思想
    第三节 《法言·吾子》反映扬雄后期骚学思想的成熟
    第四节 《方言》的楚辞学价值
第八章 人格批评的突破,审美批评的创始——班固的楚辞研究
    第一节 班固的生平及着述
    第二节 班固楚辞研究的全面性与独特性
    第三节 班固楚辞研究引起的学术争鸣
    第四节 班固评骚的矛盾统一
    第五节 班固楚辞研究的创新及影响
第九章 汉代楚辞学的巅峰——王逸及其《楚辞章句》
    第一节 王逸的生平及着述
    第二节 《楚辞章句》的成书、编次及体例
    第三节 《楚辞章句》的版本及流传
    第四节 《楚辞章句》的特色
    第五节 《楚辞章句》的成就及影响
第十章 楚辞的余绪——论汉代骚体文学
    第一节 骚体文学的界定及类别
    第二节 楚辞的真传——论汉代拟骚诗
    第三节 论汉代骚体赋
    第四节 悼骚体
    第五节 骚体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十一章 楚辞与汉代诗赋
    第一节 楚辞沃灌下的汉代文学
    第二节 楚辞与汉代诗歌
    第三节 楚辞与汉赋
第十二章 慷慨任气、骚人情深——建安风骨与楚辞
    第一节 思想的解放与文学的自觉
    第二节 悲天悯人、感离伤乱——建安文学与楚辞的契合
    第三节 慷慨任气、直面人生——建安诗歌对楚辞的继承
    第四节 意绪绵邈、骚人情深——建安骚体赋对楚辞个性化抒情的复归
第十三章 依诗释骚——汉代楚辞阐释的文化特征
    第一节 “依经立义”为基础的屈原评价和楚辞训释
    第二节 《离骚》经学化的历史演进
    第三节 《离骚》称经的文化内涵
第十四章 儒道杂糅、儒外道内——汉代文人的骚学心态
    第一节 汉代文人儒道杂糅骚学心态的表现
    第二节 汉代文人儒道杂糅骚学心态的文化成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国语》正文训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概况
        1. 《国语》研究概况
        2. 正文训诂研究概况
    (四)研究步骤与方法
一、对《国语》正文中训诂材料的研究
    (一)《国语》正文训诂的内容
        1.解释词语
        2.说明语法
        3.串讲章句
    (二)《国语》正文训诂的训诂术语
        1. 曰
        2. 为
        3. 谓
        4. 谓之、之谓
        5. 犹
        6. 所以
    (三)《国语》正文训诂的训释方法
        1. 据形索义
        2. 直陈语义
二、《国语》与《国语注》之比较
    (一)《国语》与《国语注》训释内容之比较
        1. 释词、解句
        2. 揭示语法、说明修辞
        3. 校勘、注音
    (二)《国语》与《国语注》训释术语之比较
        1. 《国语》、《国语注》中都出现的术语
        2. 《国语注》中新出现的术语
    (三)《国语》与《国语注》训诂方法之比较
        1. 直陈语义
        2. 因声求义
三、从两书的比较看正文训诂的意义与价值
    (一)有利于理解《国语》的内容
    (二)基本确立了训诂学的研究对象
    (三)为训诂术语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对后世的训诂方法有深远的影响
    (五)为训诂学等学科研究提供材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史记索隐》词义训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史记索隐》研究简述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4 本文的设想
    1.5. 语料版本的选取和研究对象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2. 《史记索隐》词义训释方法分析
    2.1. 声训
    2.2 义训
    2.3. 文训
    2.4. 据修辞手段释义
    2.5. 据语法求义
    2.6 据异文以求证词义
    2.7. 依史料以求证词义
    2.8 引用故训求证词义
    2.9 异义并存法
    2.10. 综合运用多种释义法
3. 《史记索隐》词义训释的成就和特点
    3.1 《史记索隐》词义训释的成就
    3.2 《史记索隐》词义训释的特点
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正文体训诂的认定(论文提纲范文)

一 从内容上看
    1.因时空差异而说法不一致的词语
    2.抽象名词
    3.专门用语
二 从形式上看
    1.训诂用语的使用
    2.训诂方法的采用
    3.结构上

四、正文体训诂的认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鲁迅小说《呐喊》《彷徨》人物话语的作用[D]. 刘培涛. 河北大学, 2016(03)
  • [2]《左传》正文训诂研究[D]. 高宁. 青海师范大学, 2016(02)
  • [3]汉代楚辞学研究[D]. 纪晓建. 苏州大学, 2014(10)
  • [4]《国语》正文训诂研究[D]. 马艳. 渤海大学, 2013(09)
  • [5]《史记索隐》词义训释方法研究[D]. 韦琳. 西南大学, 2013(12)
  • [6]高举“统观”旗帜,理应自省、自勉——与吕友仁先生商兑[J]. 李婷婷. 中国文化研究, 2008(02)
  • [7]正文体训诂的认定[J]. 杨建忠,贾芹.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4)

标签:;  ;  ;  ;  ;  

体式释经的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