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总目录

2002年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总目录

一、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孟迪[1](2021)在《民国时期新疆国民教育研究(1943-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阿卜杜凯尤木·麦麦提[2](2020)在《“丝绸之路”语境下当代新疆美术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徐成[3](2020)在《壬辰战争中的宣大将士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壬辰战争(1592—1598)是一场开始于明万历二十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日本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的涉及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国际性战争,不管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对整个东亚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这场战争中,来自中国宣大地区的宣大将士积极地参与了援朝抗倭,尤其是日军第二次侵朝之时,宣大将士的表现尤为亮眼。既往对其东征援朝事迹的研究相对匮乏,存在可以突破之处。除此以外,宣大将士本身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群体,他们深度参与了 16世纪后期的这场东亚大战争,研究宣大北兵援朝不仅是中国史的问题,也是东亚史的问题。本文利用正史、金石、谱牒、档案、方志、政书、文集、笔记等材料,佐以田野调查,梳理了两次入援的宣大北兵将领的概况,重点分析了主要参战将领的生平行历,将其历史形象修复出一个相对清晰的轮廓。并且,重点研究了宣大将士在援朝抗倭战争中具体参与过的战争事迹,如平壤开城之捷、碧蹄馆战役、稷山之战、蔚山之战、第二次蔚山之战、泗川之战,以往针对这些战史,学界已有不少成果积累,但是以往研究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各方偏重不一,中国学者未尝仔细利用日方史料,日韩学者对明朝史料使用又不尽然充分,对于许多问题莫衷一是。本文综合利用明朝、朝鲜、日本方面的各类史料,尤其是回归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s),尝试厘清这些战争以及宣大将士的作战情况的相关问题。宣大将士驻扎朝鲜期间,与朝鲜当地的中央与地方官员、部队、民众也有着交往互动,对朝鲜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后世朝鲜官方对其亦有一定程度的纪念,并且宣大将士的后裔中有一部分在明清易代后迁居朝鲜,本文尝试分析其后裔在朝鲜的境遇,并与辽东将领李氏后代或其他籍贯将领东迁朝鲜的后代进行对比,分析其待遇差异与成因。而且,宣大北兵将领后裔在国内亦有存留,在其原乡亦繁衍绵瓞,但其与朝鲜的同宗血脉在针对东援祖先的文化与记忆上已发生截然相异的变化。本文比较中朝两国宣大将士后裔之不同,并分析了其成因。由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中朝两国历史记忆中的宣大将士,并发现宣大将士的形象在战后的朝鲜半岛和中国都逐渐归于落寞。在朝鲜半岛而言,这固然与辽兵、南兵第一次来援有“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有关系,但更与朝鲜王朝官方在战后对战争文化的回溯与建构的过程中对辽兵和南兵相对更加重视有关。而在中国的宣大将士子孙,由于明清易代,清朝官方对于万历抗倭援朝一事整体持否定态度,卫所的裁撤罢改与卫所制度的逐渐解体也使宣大将门失去了赖以维存的根本土壤,其抗倭援朝之功绩亦逐渐泯灭。最终造成了不管是中国还是朝鲜,都逐渐遗忘其援朝的来龙去脉。

岳杨[4](2019)在《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研究(1851-1949)》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处和亚欧大陆板块的交汇处,也是中西方文明的融合之地。目前有关中国美术史和新疆美术史的各类着作中,在“新疆”这一称谓出现以来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关于新疆美术的西画部分提及较多的是20世纪30、40年代以及之后的新疆西画活动,未将西画传播至新疆的过程进行整体的梳理。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这一过程做补充性研究,完善西画在新疆从播种到生根再到萌芽的始末及经过,将其归纳在中国西画发展历程之内,也将其纳入到西画东渐传入中国的历史研究之中。本文通过大量收集文献、采访相关人士,整理比对现有资料,对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过程进行梳理。首先,宗教传播尤其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传教士先后到新疆南北疆各地开展传教活动,带来了基督教宗教绘画;其次19世纪下半叶中亚探险热潮时期,外国探险家在新疆进行探险考察活动带来了西画写生和创作;后有新疆新式学校大量出现,大范围新式教育改革带来了西式美术教育;再有中俄、中苏长期的贸易往来和移民活动带来了西画实物和西画相关人员;以及来自内地的西画专业人士及其影响,通过这五个方面阐述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经过,梳理新疆西画的出现、发生、发展,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期和特点归纳。新疆西画起始阶段的活动虽然存在范围较小,对中国西画整体发展的影响非常微弱,但是基督教宗教绘画于清末民初时期在新疆的出现;外国来疆人员在新疆的西画事迹如写生创作;新疆受西方影响的新式美术教育的出现;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带来了西画实物等,是内地画家来新疆进行西画写生之前客观存在的事实。在这些事件已经发生的基础之上,多位内地画家来新疆写生,对新疆西画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大的推动。以上事件共同组成了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过程。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是19-20世纪伴随亚欧大陆政治经济格局变化所产生的现象,是新疆西画事业发展的起点,为建国以后新中国的新疆西画发展奠定了民众审美基础,为新疆自此以后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美术工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另外,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过程经由西画东渐传入中国除海路传播外的另一路径--陆路传播途径而来,应当将新疆、黑龙江等地区西画传入中国的路径纳入到西画东渐传入中国的研究之中,以完善其传播路径中陆路传播途径的研究。

阿依夏姆古丽·喀日[5](2019)在《《红楼梦》在新疆的文学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所谓的文学传播是传播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的出版发行与社会流通活动。本论文以文学传播学为立场,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切入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品《红楼梦》,阐述其在新疆地区通过文学信息、文本、译本、画书、影视、学术研究、校园课堂等传播途径进行的文学传播过程,分析受众的接受与影响。并探讨《红楼梦》在新疆的文学传播渠道和意义,分析其文学传播的特点与价值和文学传播的经验与趋势等问题。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导言部分,主要探讨了选题依据与意义,确立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并阐述了《红楼梦》在新疆的研究状况、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内容。第二章从《红楼梦》在新疆的翻译传播、《红楼梦》在新疆的影视传播途径等方面,重点论述了《红楼梦》在新疆的出版和翻译传播。按照《红楼梦》在新疆翻译的4种译本,从时间、译者、出版社、版本等方面进行译本介绍。并且探讨了影视传播途径对《红楼梦》在新疆的文学传播所产生的影响。第三章探讨了《红楼梦》在新疆的文学传播特点与价值,分析了《红楼梦》在新疆的文学传播经验与趋势以及文学传播意义。本文中采用了翻译研究、文献资料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笔者通过传播学和文学等视角对《红楼梦》在新疆的文学传播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与分析,借助了文学传播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研究了《红楼梦》在新疆的文学传播。此外,论文以《红楼梦》在新疆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文学传播过程中不同传播媒介的作用为基础,通过查阅检索大量的文献,对《红楼梦》在新疆的文学传播进行了简洁而系统地分析,并且对《红楼梦》在新疆地区的文学传播现象进行了全面地考察与研究,从而论文体现出了一定的价值意义。最后,本论文以《红楼梦》在新疆的文学传播为研究对象,运用传播学理论方法对作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

焦梦娟[6](2019)在《《新疆图志·艺文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图志·艺文志》为清代新疆官修地方志书目之首创,其内容汇集了自魏晋至清末有关新疆的历代文献典籍79部,各书下列卷帙、作者、内容简介和评价。它从文献学的角度再现了新疆地方历史文化状貌,是一部价值较高的清代新疆方志艺文志。研究以《新疆图志·艺文志》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学和目录学为基本的研究方法,辅之以考据学、比较分析法、文献计量学等相关方法,从《新疆图志·艺文志》的书目编撰和文献梳理的角度,对《新疆图志·艺文志》的体例、着录、收录版本、提要等有待分析和说明的问题进行研究。整体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简要概述成书背景、作者介绍、版本情况及编撰体例,让读者从整体层面认识和了解《新疆图志·艺文志》;其次分别从序言和文献着录两个方面对《新疆图志·艺文志》进行全面的史实描述和价值判断。通过对《新疆图志》的编撰体例、序言和着录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立体的总结分析,有助于从整体层面把握新疆地方文献发展的概貌,有助于从研究中窥探《新疆图志·艺文志》的学术价值,挖掘出书目所承载的文化风貌;再次从《新疆图志·艺文志》的价值入手,探究《新疆图志·艺文志》着录书目的研究现状、目录价值、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最后补充说明《新疆图志·艺文志》编撰的局限性。在研究过程中,系统的总结和梳理《新疆图志·艺文志》着录的文献典籍,并对涉及书目的文献整理和研究状况加以说明,揭示其研究状况与趋势,以求较为全面地反映清末新疆地方文献面貌,客观地评价《新疆图志·艺文志》的着录得失,为当代中国古籍整理工作和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牛燕军[7](2017)在《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884-1949年)》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民国时期是新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城市作为该区域的中心,成为新疆社会经济的重要缩影。由于历史背景、自然地理、以及人文、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代新疆城市演变与社会变迁进程,既经历了与沿海、内地城市相似的历史进程,也有着自身独特的演变轨迹。同治朝初年以来新疆的长期战乱和外敌入侵,对城市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使得乾嘉时期形成的良好发展势头出现停滞与衰退。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前后,经过左宗棠、刘锦棠等人一系列新的治理措施的实施,城市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复兴和发展,尤其是开埠通商和新疆新政的推行,进一步推动着边疆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启动。另一方面,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政治控制和和经济侵略程度日益增强,以英俄为代表的外部殖民势力,为将新疆纳入各自势力范围展开激烈博弈,天山南北城镇的半殖民地化色彩不断加深。民国以降,中央政府在西北边疆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御力日趋式微,新疆地方政府长期处于半独立、半割据的状态,新疆历任军阀割据一方,实行独裁统治,使得边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轨迹印烙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对地处西北内陆边疆地区的多民族城市的近代变迁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宽和深化城市史研究领域,而且也能为当前的新疆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经验教训。本文围绕新疆城市的近代变迁这一主题,以天山北路东麓的乌鲁木齐为区域对象,以1884年新疆建省至1949年的新疆和平解放共65年为时段,从空间、经济和社会三个角度入手,在较为客观、全面和系统勾勒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脉络和变迁状况的基础上,深入揭示新疆城市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点、动因、历史局限性以及现实启示等,为边疆城市史研究提供典型范例。具体而言,首先,勾勒乌鲁木齐城市空间结构从“双子城”的复式结构到“一城多区”的多中心结构,再到现代都市建设进程中社会空间显着重构的演变轨迹及特点。其次,以宏观历史事件为线索,将近代乌鲁木齐城市的经济发展史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和阶段,分别为晚清的起步阶段(1884-1911年)、民国前期的初步发展阶段(1912-1933年)、民国后期的曲折发展阶段(1934-1949年)。对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围绕工业、商业贸易、金融等几个方面展开具体、系统的论述。最后,选取反映城市社会变迁的典型层面进行横向的专题研究。具体以城市人口、社会阶层、衣食住行、习俗礼仪、娱乐方式、思想观念、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等方面为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近代新疆城市社会变迁的丰富图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变迁的总体思考,通过总结归纳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特点及动因,分析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历史局限性,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探讨对当前新疆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启示。总而言之,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历史背景下,多重力量彼此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新疆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城市的传统社会经济发生重要转型和变迁。但是另一方面,作为多民族共存的内陆边疆城市,社会经济的近代化程度依旧是初步的、局部的,不同民族社会的近代化模式和路径也不尽相同。表现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满汉二城对立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被打破,旧的空间不断重组,以沙俄为主的资本主义殖民势力空间,和以维吾尔族、回族为主的穆斯林空间等新的空间逐渐生成,城市空间的异质性、复杂性特征表现显着,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从区隔走向交融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历史。

叶萍[8](2017)在《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社会学这门学科从创立之初,便被奥古斯特·孔德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基本门类。此后,诸多社会学家基本遵循与继承了“社会静力学”的研究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使其逐渐成为了主流的社会学研究传统。相反地,“社会动力学”因缺少社会学家们的青睐,使它并未得到同步发展,这也形成了研究上的长期“搁浅”状态。直至20世纪中叶,西方世界的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于“静态”社会的向往,并逐渐推动社会学界形成了以研究“社会变迁”为重点内容的历史社会学。而近三十年来,整个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发轫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因其改革效益的不断外溢,扩展到了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方方面面。因此,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加入到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研究当中,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着作。但是这些研究中多数只是发现了哪些社会因素正在变化,但对社会变迁的方向是什么、变迁的内外部动力是什么、变迁的动力源是什么等问题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的新疆,步入改革的行列虽晚,但也正迎头赶上。生于新疆,成于新疆,见证了这场改革给新疆大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不禁让人对这场变革产生了极为浓厚的研究兴趣。因此,结合新疆多民族的地域特色,本文选取了“新疆哈萨克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其近三十年来的社会生活变迁的状况。为了更好地回答新疆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变迁状况,本文基于社会变迁是为了追寻“幸福生活”这一终极目的,通过建立起“生活状态——生活质量”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借助生活质量的研究视角和具体方法,来对新疆哈萨克族近三十年的社会生活变迁状况进行测量与评析。具体而言:本文从“作为人活着”、“明白地活着”、“体面地活着”和“富足地活着”四种生活状态出发,设计了与之相对应的“生存指数”、“智识指数”、“尊严指数”和“发展指数”四个指数,在四个指数下又设计了十个具体测量领域,并确定了具体指标,以构建起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广泛收集的各类统计资料,通过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分阶段地侧描了新疆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变迁的一幅幅壮丽图景,以更好地把握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方向,并就新疆哈萨克族的生活质量与新疆整体的生活质量水平加以对比,以突显变迁的程度。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三十年的社会变迁历程中,新疆哈萨克族的生活总体质量稳步提升,但各方面略有差异。(2)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并非呈现出单一线条的变迁趋势,其内部愈加复杂,形式越发多样,整个社会生活变迁的运作机制日益复杂。(3)提出新疆哈萨克族的发展需要在遵循“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并重”的基本理念下,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起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以此来全面推动哈萨克地区的发展。(4)本文构建起的哈萨克族族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生活质量有着借鉴作用。最后,本文基于博士研究期间的个人经历与主观感受,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多重矛盾、国内生活质量深入研究的方向、社会学者的自觉与社会学想象力等方面展开了反思与讨论,以期推动后续研究的更好开展。总而言之,生活质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健康发展程度的重要价值尺度。在经济新常态和改革步入深水区时,本文的研究或许能为不断改善提高少数民族生活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郭瑞鹏[9](2017)在《民国焉耆地区蒙古族社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尔扈特蒙古东归后,焉耆地区蒙古族在新疆蒙古族各部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拟以《民国新疆焉耆地区蒙古族档案选编》和《近代新疆蒙古历史档案》两部档案结合相关资料,在以往传统的社会研究目标基础上并探讨其社会领域是否具备现代化气息。全文一共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介绍了选题意义、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创新点等。第二部分为民国焉耆地区行政区划与蒙古族社会之组成,对焉耆地区行政区划及两部落的由来进行溯源爬梳,对论文涉及地域与部落等进行界定,解决蒙古族社会构成的问题。第三部分为政治部分,围绕盟旗制与县治废立历程变迁和蒙古族政治参与两大视角对蒙古族政治实践进行展示与分析。第四部分为经济方面,从畜牧业和农业两大分类出发,从经济结构、问题表现入手,表明焉耆地区是一个封闭性强、原始、落后的传统型经济。第五部分为教育章节,围绕各种教育发展脉络,指出民国焉耆地区教育既有发展又有制约瓶颈,并对发展原因、成效及局限性均作深究。第六部分是对焉耆地区蒙古族政治、经济、教育是否具备相应的现代化及影响现代化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论述。第七部分是结语,以现代化对前文各过程研究作统一总结,主要有三个小结论一个总括:焉耆地区政治现代化的倾向已经得以凸显;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颇为缓慢;教育现代化的趋势渐为明显。所以,此时的蒙古族社会已有具备渐入现代化发展轨道的迹象,但仍主要表现为一个由传统向现代化进程过渡的社会。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在阶级色彩浓厚的民国时期,焉耆地区蒙古族社会现代化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由是,要实现焉耆地区社会现代化,就必须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

蔺志娟[10](2016)在《民国时期新疆女性学校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女性教育又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民国时期新疆的女性学校教育也走上了发展的轨道。杨增新时期,新疆教育发展速度迟缓,女性教育亦受其影响发展较为缓慢,尽管如此,但这一时期的女性学校教育还是获得了初步的发展。金树仁时期,女性教育崭露头角,这一时期的女性学校教育较之杨增新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教育经费也逐年增加。金树仁还提出了男女合校的制度,进一步的促进了女性教育的发展。盛世才执政时期,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制定了积极发展教育的方针,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女性教育,进入发展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女性教育不仅学生和学校数量大为增加,且办学形式也更为多样化,为新疆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45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间,教育发展缓慢,尤其是女性教育。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新疆女性学校教育的各阶段发展进行研究,从中总结出女性教育发展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作用:它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也促进了新疆地区教育的发展,为新疆教育以及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二、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3)壬辰战争中的宣大将士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两次入援的宣大将士
    第一节 “壬辰倭乱”中的宣大将士——周弘谟、任自强、高策、宋大斌诸将考
        附: 史儒考
    第二节 “丁酉倭乱”中的宣大将士
        一 统帅与诸将领简况
        二 闻名疆场“四鞑将”:解生、颇贵、摆赛、杨登山
        附: 牛伯英、柴登科考
    第三节 宣大将领的来源与族属探赜——兼谈明代的“蕃将”现象与特色
第二章 宣大将士援朝战史考析
    第一节 宣大将士在壬辰战争中的表现与评价
        一 “壬辰倭乱”中的宣大将士
        二 “丁酉再乱”中的宣大将士
    第二节 宣大将士作战的特点与成因简析
第三章 壬辰战后宣大将士后裔与历史记忆
    第一节 战后留在朝鲜的宣大将士后裔及其文化传承问题
    第二节 留居雁北与塞上的宣大将领家族个案分析
    第三节 中朝两国历史记忆中的宣大将士形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研究(185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课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基督教传教活动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一、北疆地区的东正教圣像画 二、南疆地区的绘画课程和印刷所 小结 第二章
    外国探险考察活动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一、托马斯·维立安·阿特金森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二、亚瑟·大卫·麦考密克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三、斯文·赫定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四、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五、塞谬尔·马蒂诺维奇·杜丁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六、尼古拉·康斯坦丁诺维奇·列里赫在新疆的西画写生与创作 小结 第三章
    新式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一、新式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新式教育学校开设美术课程 小结 第四章
    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一、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情况概述 二、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对新疆社会的多方面影响 三、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来自内地的西画影响 一、民国时期内地来疆西画人员及其活动 二、民国时期新疆各种团体组织的西画活动 三、民国时期新疆其他与内地有关的西画活动 小结 第六章
    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分类分期及特点 一、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分类 二、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分期 三、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特点 结语 图录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活动大事记(1851-1949) 二、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主要画家作品图谱(1851-1949) 三、1939-1949年《新疆日报》美术类活动文字选编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5)《红楼梦》在新疆的文学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导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红楼梦》在新疆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
2.《红楼梦》在新疆的翻译与传播
    2.1 《红楼梦》在新疆的出版与翻译传播概况
    2.2 《红楼梦》在新疆的影视传播途径
3《红楼梦》在新疆的文学传播特点与价值
    3.1 《红楼梦》在新疆的文学传播特点
    3.2 《红楼梦》在新疆地区的文学传播经验与趋势
    3.3 《红楼梦》在新疆的文学传播价值与意义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新疆图志·艺文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清代新疆地方志与《艺文志》
        1.2.1 清代新疆地方志概况
        1.2.2 清代新疆方志《艺文志》概况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2 《新疆图志·艺文志》成书概述
    2.1 成书背景
        2.1.1 清末“新政”
        2.1.2 新疆地方文献的积累
        2.1.3 清末新疆知识分子的聚集
    2.2 作者
        2.2.1 王树枏:主持《新疆图志·艺文志》的编修
        2.2.2 袁大化:为《新疆图志·艺文志》写序
        2.2.3 华承谟:编修《新疆图志·艺文志》
    2.3 版本研究
        2.3.1 图志本
        2.3.2 单行本
        2.3.3 通志局本与东方学会本《新疆图志·艺文志》的比较
3 《新疆图志·艺文志》编撰研究
    3.1 序言研究
        3.1.1 《新疆图志·艺文志》总序
        3.1.2 《新疆图志·艺文志》袁大化后序
    3.2 编纂目的
        3.2.1 保存文献
        3.2.2 反映新疆文化概貌
        3.2.3 为国家修史准备资料
    3.3 编纂原则
        3.3.1 收书侧重近世人着作
        3.3.2 着录提要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4 《新疆图志·艺文志》着录研究
    4.1 《新疆图志·艺文志》的着录范围
        4.1.1 时间范围
        4.1.2 典籍范围
    4.2 《新疆图志·艺文志》着录文献情况
        4.2.1 着录文献数量
        4.2.2 着录文献分析
    4.3 《新疆图志·艺文志》的着录内容
        4.3.1 地方方志
        4.3.2 行记着作
        4.3.3 历史纪实
        4.3.4 诗文集
5 《新疆图志·艺文志》的价值与局限性
    5.1 《新疆图志·艺文志》着录书目的研究现状
        5.1.1 年代分布趋势的统计分析
        5.1.2 论文分布情况分析
        5.1.3 作者分布情况分析比较
    5.2 意义与价值
        5.2.1 目录价值
        5.2.2 文献价值
        5.2.3 史料价值
        5.2.4 文化价值
    5.3 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地方志中艺文记载情况
    附录2 :《新疆图志·艺文志》着录书籍的研究结果统计表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7)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884-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基本史料
        (一) 汉文文献
        (二) 外文文献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重、难点
        (二) 创新之处
上篇 空间演变篇
    第一章 生态环境
        第一节 自然条件
        第二节 人文背景
    第二章 从“双子城”到“一城多区”——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初步转型(1759-1933年)
        第一节 复式城市空间的建构(1759-1884年)
        一、迪化城的初建与扩建
        二、巩宁城的修建
        三、破坏与重建:战乱对城市的影响
        四、城市各民族的形成与分布
        第二节 “一城多区”:多重力量驱动下城市空间的区隔(1885-1933年)
        一、满汉二城的合并与城市空间的初步整合
        二、贸易圈与领事馆:沙俄势力的渗透与与城市空间的异化
        三、会馆与庙宇:城内汉族社会空间的塑造
        四、清真寺与巴扎:城外少数民族商业空间的生成
        五、城市民族结构与居住格局的演变
        六、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城市面貌概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市政建设与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1934-1949年)
        第一节 市政规划的出炉与城市空间的延展
        一、市政机构的完善与城市功能分区
        二、城市空间的延伸和扩展
        第二节 市政建设的展开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
        一、城墙的拆建
        二、街道的改扩建
        三、城市房屋的拆迁
        四、城市新式公共空间的辟建
        五、城市公用事业的开发与市民生活空间的演变
        第三节 区隔下的混融:市政建设对城市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一、城内汉族聚居区的散居化
        二、南关穆斯林商业社区居住格局的重构
        三、贸易圈的杂居化
        本章小结
中篇 经济发展篇
    第四章 晚清乌鲁木齐城市近代经济的萌芽(1884-1911年)
        第一节 新疆建省前乌鲁木齐经济的发展概况
        一、传统农业的开发
        二、传统手工业的兴起
        三、传统商贸活动的活跃
        第二节 城市近代经济萌芽的具体表现
        一、清末新政与近代工业的发轫
        二、“八大商帮”的形成与城市商业的复苏
        三、开埠通商与对外贸易的畸形繁荣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杨增新、金树仁统治时期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发展的滞缓
        第一节 杨增新、金树仁时期新疆的内、外部形势概述
        一、杨增新时期的政治危机及其应对
        二、金树仁时期矛盾与危机的激化以及哈密事变的爆发
        三、从“认庙不认神”到南京国民政府统合新疆努力的失败
        四、新苏关系的确立与苏联对新疆的政治经济渗透
        第二节 城市经济的缓慢发展期(1912-1928年)
        一、官办、商办工业的初步发展
        二、各族商人群体的崛起与商业发展的新趋势
        三、对外贸易的萎缩及重启
        四、近代银行的初设与旧式票号、典当业的并存
        第二节 城市经济的全面衰退期(1928-1933年)
        一、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中断
        二、商业贸易由盛及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盛世才及国民党统治时期乌鲁木齐城市经济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盛世才、国民党时期新疆内、外部形势概述
        一、从亲苏容共到反苏反共盛世才的政治投机之路
        二、国民党势力入新与苏联支持下三区革命的爆发
        三、新疆省联合政府从成立走向破裂
        第二节 城市经济发展的“黄金期”(1934-1942年)
        一、两期“三年计划”中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
        二、商业贸易的空前繁荣
        三、城市金融业的大力整顿
        第二节 波折与动荡中前行的城市经济(1942-1949年)
        一、工业建设的失调
        二、商业贸易一蹶不振
        三、财政金融濒于崩溃
        本章小结
下篇 社会变迁篇
    第七章 城市人口和社会阶层的演变
        第一节 人口的变迁
        一、人口数量的变动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
        三、人口迁移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社会阶层的变动
        一、新式政府职员的形成
        二、新兴产业工人的出现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
        四、新型知识分子的涌现
        五、边缘阶层的膨胀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城市日常生活的近代转型
        第一节 碰撞与交汇:物质生活的变迁
        一、服饰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交织
        二、饮食的多元荟萃
        三、建筑风格的中西杂糅
        四、交通工具的新旧并行
        第二节 良莠混杂:精神生活的近代转型
        一、习俗与礼仪的变革
        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三、思想观念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城市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清末近代教育的起步
        二、民国时期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近代图书报刊事业的转型
        一、图书报刊业的初创阶段
        二、图书报刊业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节 医疗卫生事业的近代命运
        本章小结
结语 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思考及启示
    一、乌鲁木齐在新疆城市近代化进程中的典型性
    二、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动因
    三、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历史局限性
    四、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心口上的朱砂痣:研究缘起
    二、记忆里的哈萨克:研究对象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一章 研究基础:文献回顾
    第一节 社会变迁理论回顾
        一、社会进化理论流派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
    第二节 我国社会变迁研究回顾
        一、我国社会变迁研究的基本趋势
        二、我国社会变迁研究的侧视图
    第三节 哈萨克族研究文献回顾
        一、哈萨克族社会经济变迁发展研究
        二、哈萨克族居民生活保障发展研究
        三、哈萨克族文化生活习俗变迁研究
第二章 研究视角:生活质量研究视角
    第一节 耙梳:生活质量研究发展脉络
        一、客观生活质量研究先导阶段
        二、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异军突起
        三、主观和客观指标相结合阶段
    第二节 回眸:我国生活质量研究历程
        一、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学术探索时期
        二、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政策导向时期
        三、对我国生活质量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借鉴:生活质量典型指标评析
        一、我国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二、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三、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质量指标
        四、农村生活供给与需求系统
        五、启示与借鉴
第三章 研究设计:指标构建与数据获取方法
    第一节 指标构建的理念、思路与方法
        一、指标构建理念
        二、指标构建思路
        三、指标构建方法
        四、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标
    第二节 数据获取方法
        一、客观数据的获取
        二、主观满意度调查
第四章 作为人活着:生存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生存指标的选取
        一、公共安全指标的选取
        二、社会保障指标的选取
        三、健康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社会安全状况变迁
        一、社会治安状况变迁
        二、交通安全状况变迁
        三、社会稳定状况变迁
    第三节 社会保障状况变迁
        一、社会保障的平稳发展期
        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时期
    第四节 健康状况变迁
        一、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期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期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明白地活着:智识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智识指标的选取
        一、教育资源指标的选取
        二、教育成果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教育状况变迁与发展水平
        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变革和奠基期
        二、重要的政策制定和快速发展期
        三、新世纪的全面发展期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体面地活着:尊严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尊严指标的选取
        一、生态环境指标的选取
        二、生活环境指标的选取
        三、社会公正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生态环境状况变迁
        一、游牧与农业经济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期
        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严重破坏期
        三、意识觉醒后的环境保护期
    第三节 生活环境状况变迁
        一、居住环境的变迁
        二、出行环境的变迁
        三、通讯情况的变迁
    第四节 社会公正状况变迁
        一、以性别差异为主的社会不公正期
        二、以地域差异为主的社会不公正期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富足地活着:发展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发展指标的选取与测量
        一、物质福利指标的选取
        二、闲暇生活指标的选取
        三、精神生活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物质生活状况变迁
        一、20世纪80、90年代的物质生活变化
        二、21世纪以来的物质生活变迁
    第三节 闲暇生活状况变迁
        一、闲暇生活环境与社会条件的变迁
        二、闲暇娱乐方式的传承与变革
        三、闲暇娱乐生活的城乡分异
    第四节 精神生活状况变迁
        一、哈萨克族居民的宗教生活状况变迁
        二、跨民族交往状态的变迁
        三、国家归属感的建立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新疆哈族生活质量指数变化及对比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综合指数变化及对比
        一、生活质量综合指数的测算
        二、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第二节 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四类指数变化及对比
        一、生存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二、智识/教育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三、尊严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四、发展指数变化及其全疆对比状况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结论
        二、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提升的设想
        三、我国少数民族生活质量研究的展望
    第二节 讨论与不足
        一、生活质量研究指标体系构建的多重矛盾
        二、国内生活质量深入研究的方向
        三、社会学想象力与学者的自觉
        四、研究不足
结语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观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9)民国焉耆地区蒙古族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2 民国焉耆地区行政区划与蒙古族社会的组成
    2.1 民国焉耆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
    2.2 民国焉耆地区蒙古族社会之历史沿革
3 民国焉耆地区蒙古族社会政治实践
    3.1 盟旗制一度废止与县治的艰难确立
        3.1.1 北洋军阀与杨增新笼络盟长
        3.1.2 金树仁对盟长的控制
        3.1.3 盛世才开始推行县治
        3.1.4 国民政府时期县治盟旗共存
    3.2 蒙古族政治参与度的提升
        3.2.1 杨增新、金树仁时期对政治参与的限制
        3.2.2 盛世才时期开始支持民众参政
        3.2.3 国民政府时期蒙古族参与度的提升
        3.2.4 焉耆地区蒙古族参与度提升的原因
4 民国焉耆地区蒙古族社会经济
    4.1“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经济结构
        4.1.1 畜牧业及农业发展概况
        4.1.2“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原因
    4.2 传统型经济具体表现:出现问题及解决经验教训举要
        4.2.1 苏联帮扶解决牲畜款债问题
        4.2.2 国民党对军马征调的免购
        4.2.3 牧税征纳实行无息借贷
        4.2.4 法律约束缓解租佃纠纷
        4.2.5 各官员对土地划分的不作为
5 民国焉耆地区蒙古族教育
    5.1 焉耆地区学校教育
        5.1.1 学校教育发展的表现
        5.1.2 学校教育发展原因及存在弊端
    5.2 焉耆地区社会教育
        5.2.1 社会教育施行的历程
        5.2.2 对社会教育的评价
6 民国焉耆地区蒙古族社会现代化的萌芽
    6.1 政治实践中所凸显的现代化色彩
        6.1.1 民主化气息开始出现
        6.1.2 政治制度的渐似完善
        6.1.3 民国中央政府政治整合的影响
        6.1.4 政治现代化制约因素
    6.2 传统型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滞缓
        6.2.1 经济现代化微弱发展的体现
        6.2.2 经济现代化滞缓的原因
    6.3 焉耆地区教育发展的现代化气息
        6.3.1 教育现代化崭露头角的六大特征
        6.3.2 教育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民国时期新疆女性学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目的、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创新之处
一、民国时期新疆女性学校教育的历史发展概况
    (一)女性教育观念的演进
    (二)教育内容的拓展
        1.杨增新时期(1911——1928)的女性学校教育
        2.金树仁时期(1928——1933)的女性学校教育
        3.盛世才时期(1933——1944)的女性学校教育
        4.1945年以后的女性学校教育
    (三)教育形式的更易变化
        1.传统教育形式的转变
        2.自办教育和留学教育的发展
二、民国时期新疆女性学校教育的社会价值影响研究
    (一)婚姻观念发生变化
    (二)职业选择空间变大
    (三)社会化程度逐渐加深
        1.女性受教育权从无到有
        2.女性教育地位的提高
    (四)家庭教育得到发展
        1.女性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2.女性教育与子女品德的关系
三、个案分析民国时期新疆女性学校教育的发展以及相关社会价值
    (一)省立迪化女子中学
        1.省立迪化女子中学的由来以及发展概况
        2.省立迪化女子学校的教师及其教学方法
        3.省立迪化省立女子学校的待遇
        4.省立迪化省立女子学校的经费情况
        5.省立迪化女子学校毕业学生就业情况
    (二)新疆迪化女子职业学校
        1.学校发展概况
        2.学校的教学课程及任务
        3.学校的教学方法及措施
        4.学校毕业学生就业情况
结语
参考文献
    资料类
    着作类
    期刊论文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新疆国民教育研究(1943-1949)[D]. 孟迪.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2]“丝绸之路”语境下当代新疆美术教育研究[D]. 阿卜杜凯尤木·麦麦提.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 [3]壬辰战争中的宣大将士相关问题研究[D]. 徐成. 山东大学, 2020(09)
  • [4]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研究(1851-1949)[D]. 岳杨. 西安美术学院, 2019(01)
  • [5]《红楼梦》在新疆的文学传播研究[D]. 阿依夏姆古丽·喀日.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6]《新疆图志·艺文志》研究[D]. 焦梦娟.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7]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884-1949年)[D]. 牛燕军.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8]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D]. 叶萍. 武汉大学, 2017(07)
  • [9]民国焉耆地区蒙古族社会研究[D]. 郭瑞鹏. 新疆师范大学, 2017(01)
  • [10]民国时期新疆女性学校教育研究[D]. 蔺志娟. 新疆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2002年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