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

偏头痛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

一、中药治疗偏头痛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辛欣[1](2021)在《赵德喜教授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及核心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总结赵德喜教授治疗偏头痛的核心中药及用药规律,对核心中药治疗偏头痛的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纳入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赵德喜教授门诊符合纳排标准的病例。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病例基本信息,总结用药规律,挖掘导师治疗偏头痛的核心中药。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在TCMSP数据库中筛选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对应靶点,在Gene Cards数据库中筛选疾病靶点,使用Cytoscape 3.8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应用STRING蛋白质数据库网站制作蛋白互作网络图,并将结果导入Cytoscape 3.8软件中筛选关键靶点。通过Rgui 3.6.2软件对潜在靶点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推测核心中药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结果:1.本研究最终纳入16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病例,其中女性107人(66.88%),男性53人(33.12%)。年龄在31-40岁患病率最高。2.纳入的医案以肝郁脾虚证和肝郁化火证最多见。其中,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表现以单侧头痛,头痛呈胀痛为主症,兼有恶心,呕吐,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食少纳呆,便稀不爽,舌苔白或腻,脉弦或细等症状;肝郁化火证以单侧头痛,头痛呈跳痛为主症,兼有两胁胀痛或灼痛,口干,口苦,面赤,目赤,纳差,耳鸣,多梦,小便黄或短赤,舌质红,或边尖红刺,舌苔黄燥,脉弦数等症状。3.赵德喜教授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中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解表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等。四气中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五味中以辛、甘、苦为主。药物归经以脾胃经药物使用最多,各经药物均有涉及。4.根据数据挖掘结果,结合导师意见,最终得到用于机制研究的核心中药有半夏、甘草、柴胡、黄芩、大枣、党参、生姜、白术、茯苓、龙骨、牡蛎、远志、石菖蒲,将其命名为和解调神方。5.核心中药包含槲皮素、山萘酚、豆甾醇、β-谷甾醇等关键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对多种通路有调节作用。其治疗偏头痛的潜在作用靶点有89个,其中CXCL8、TP53、EGFR、MAPK3、RELA、MAPK14、JUN为核心中药治疗偏头痛的关键靶点。6.通过GO分析,核心中药主要在膜筏、膜微域等处通过参与活性氧代谢、对氧化应激反应等生物过程,影响神经递质受体活性、磷酸酶结合、多巴胺神经递质受体活性等分子功能,从而发挥治疗作用。7.通过KEGG分析,核心中药的主要信号通路为TNF signaling pathway、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MAPK signaling pathway、NF-κB signaling pathway。结论:赵德喜教授门诊的偏头痛患者中以肝郁脾虚证和肝郁化火证最常见,临床治疗时用药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解表药、清热药等。核心中药为半夏、甘草、柴胡、黄芩、大枣、党参、生姜、白术、茯苓、龙骨、牡蛎、远志、石菖蒲,其关键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萘酚、豆甾醇和β-谷甾醇,主要作用在CXCL8、TP53、EGFR、MAPK3、RELA、MAPK14、JUN等关键靶点上,可能通过调节TN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相关通路,发挥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黄旭晶[2](2021)在《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符合本课题研究标准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72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人。试验组采用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治疗,推拿扫散法取患侧头部侧方胆经操作,浅针取百会、风池、太冲、太溪、山根、阿是穴,上述操作均每日1次,每周休息1天,共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每晚睡前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共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头痛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疗程结束4周后进行电话随访,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所有数据统计分析均用SPSS22.0软件处理。结果:1.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头痛症状各项评分及总评分、中医证候评分、TCD检测指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首次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VAS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VAS评分上优于对照组(P<0.05)。疗程后,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VAS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VAS评分上优于对照组(P<0.05)。3.头痛症状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头痛症状各项评分及总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改善发作程度、持续时间上优于对照组(P<0.05),在减少发作次数、伴随症状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在降低头痛症状总评分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中医证候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5.TCD检测指标: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颅内各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ACA、MCA、PCA、BA的平均血流速度上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降低VA的平均血流速度上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6.随访: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能降低VAS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VAS评分上优于对照组(P<0.05)。7.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缓解头痛程度,但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在止痛方面更快速、更持久。2.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在降低偏头痛患者脑血流速度方面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3.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和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都能改善患者总体发作症状及中医症状体征,但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整体疗效优于口服西药,值得推广和应用。

蔡晓湄[3](2021)在《天蚣逍遥汤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天蚣逍遥汤”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的一般指标、疗效性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评价“天蚣逍遥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来源于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漳州市中医院脑病科符合入组标准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予天蚣逍遥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对照组单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头痛积分、偏头痛特异生活质量积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刻度等疗效性指标的变化情况,并采用肝肾功能、心电图作为安全性指标,评价“天蚣逍遥汤”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90例,83例完成临床观察,其中观察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4例,脱落率为7.78%。2.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程、头痛程度、先兆性偏头痛和非先兆偏头痛构成、头痛积分、疼痛视觉模拟刻度、偏头痛特异生活质量积分、单项中医症状分布、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从19.71±5.85降至6.95±4.80,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从20.05±5.97降至11.10±7.2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证候总有效率示:观察组92.86%,对照组75.6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头痛积分情况:治疗后,两组的头痛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头痛积分从13.90±3.59降至6.45±4.45,对照组头痛积分从14.12±3.61降至8.68±5.5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92.86%,对照组73.1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疼痛视觉模拟刻度情况:治疗后,两组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从76.81±14.60mm降至28.67±19.18mm,对照组从77.44±14.27mm降至42.34±26.86m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偏头痛特异生活质量积分情况:治疗后,两组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从46.31±12.21升至77.33±12.68,对照组从46.22±12.86升至68.15±16.9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临床观察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事件,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功、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正常且未见异常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天蚣逍遥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疗效优于单用盐酸氟桂利嗪,能明显降低头痛程度,缓解急躁易怒、口干口苦等伴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天蚣逍遥汤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孙翌秋[4](2021)在《祛风止眩汤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对祛风止眩汤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疗效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以便明确祛风止眩汤治疗效果及适应证。方法:本研究将门诊符合入组标准的72例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中药祛风止眩汤,早晚分服;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奥力保克,黑龙江澳利达奈德制药有限公司),10mg每晚口服一次。疗程为4周,随访3个月。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对照分析,分别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眩晕(风痰阻络证)中医证候积分、健康状况量表(SF-36)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积分及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而计算显效情况。同时通过随访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眩晕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评价患者复发情况。得出的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进行4周治疗后,最终完成临床观察患者67例(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对该67例患者临床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如下:1.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为72.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眩晕(风痰阻络证)中医证候积分、健康状况量表积分、眩晕障碍量表积分及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用药后症状较前改善,疗效肯定;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眩晕(风痰阻络证)中医证候积分、健康状况量表积分、眩晕障碍量表积分及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对3个月后随访的两组患者的眩晕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能更有效的降低眩晕复发。结论:1.祛风止眩汤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疗效确切,能够显着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积分及健康状况量表积分,疗效优于对照组。2.本方能降低患者眩晕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并有效控制前庭性偏头痛的复发情况,说明祛风止眩汤在治疗风痰阻络型前庭性偏头痛方面有远期疗效,且因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治疗,对患者食少纳呆、大便溏等兼次证亦有改善作用。

马海婷[5](2021)在《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观察运用和解少阳法中药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初探和解少阳法中药穴位贴敷在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中是否发挥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对比此种方法对改善头痛患者负面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情况是否具有独到作用;为头痛患者提供有效便捷的中医治疗方法并为中医内外合治方法提供临床依据,丰富头痛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1例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1例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口服加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仅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口服。收集患者入组前相关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职业等),头痛情况、中医证候、用药等诊疗信息。在治疗期间均尽量避免使用具有镇痛作用的其他中药、中成药、西药、针灸等,若服用或治疗应详细记录。天麻钩藤饮每日1付,早晚冲服;通过和解少阳法拟定的中药穴位贴敷贴于患者两侧太阳穴及印堂处,每日1贴,持续2小时。其中1例患者因去往外地停止治疗而脱落。两组均治疗14天,并在治疗2周和停药2周时各观察一次头痛发作情况和头痛积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在停药2周时测评一次患者SF-36量表、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等指标,将以上观察内容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对比观察和解少阳法中药穴位贴敷疗法配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对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基线资料:本研究最终纳入60例头痛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发作诱因、职业分布、头痛发作情况、中医证候、负面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情况等各项基线资料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头痛临床情况:治疗后,经统计学检验较治疗前,两组治疗对头痛临床症状均有显着改善(P<0.05);组间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在减轻头痛强度、改善伴随症状及改善头痛综合情况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降低头痛频率和减少头痛持续时间方面两组表现相当;两组头痛临床疗效评定,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经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差异性(P<0.05),因此试验组对头痛的临床效能优于对照组;停止治疗2周后随访两组头痛综合积分,经统计学检验,试验组在停药2周后对头痛的改善仍十分显着,甚至优于治疗后(P<0.01),对照组对头痛的改善作用相比治疗后虽无明显提高但可维持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停药2周后对头痛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经统计学检验,试验组对肝阳上亢证候的改善有显着疗效(P<0.05),对照组对改善眩晕耳鸣和心烦易怒中医证候效果不佳(P>0.05),对其余中医证候的改善有显着疗效(P<0.05);组间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在改善头胀痛、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等证候及中医总积分方面试验组疗效更明显(P<0.05),而在改善除以上外的其他中医证候方面两组治疗结果相当(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评定,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经秩和检验,试验组对中医证候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停止治疗2周后随访观察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在停药2周后对肝阳上亢证候的改善仍十分显着,均显着优于治疗后(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停药2周后对肝阳上亢证候的疗效更为显着,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负面情绪、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停药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通过SAS、SDS量表进行随访测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改善(P<0.05),组间对比,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为显着(P<0.05);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通过SF-36量表进行多维度评价,经统计学检验,试验组在SF-36量表八个维度的测评中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在VT、RP、BP这几个维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在PF、GH、SF、RE、MH这几个维度则无明显改善(P>0.05),并且在HT方面两组较治疗前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间对比,经统计学检验,在RE、MH、BP、VT、SF这几个维度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天麻钩藤饮加减联合穴位贴敷和单一服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但前者的改善更为全面,且效果更优于后者。研究结论:1.两组对改善头痛临床症状均有显着疗效,但在减轻头痛强度、改善伴随症状及改善头痛综合情况方面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要明显优于单一口服天麻钩藤饮,并且前者的远期疗效较后者更为显着;2.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证候的改善较为显着,在改善头胀痛、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等证候及中医总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服用天麻钩藤饮,并且前者对肝阳上亢证候远期维持疗效更为显着;3.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和单一服用天麻钩藤饮均可以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但前者疗效更为显着;4.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较单一服用天麻钩藤饮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更为全面,疗效更为显着。

牛婷婷[6](2021)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气郁型体质无先兆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气郁型体质无先兆偏头痛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甘肃省中医院脑病一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气郁型体质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共86例,分为两个组,其中中药组43例,西药组43例,中药组服用加味小柴胡汤,西药组服用西医常规治疗,所有患者疗程均为4周。分别对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治疗前及服药2周、4周及停药4周在头痛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中医候积分表、头痛影响测定-6(HIT-6)、气郁质评分、SAS、SDS等进行各项观察指标进行评定。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的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及随访期间两组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发作程度、头痛持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HIT-6、气郁质转化分、SDS、SAS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3、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发作程度、头痛持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HIT-6、气郁质转化分、SDS、SAS方面优于西药组(P<0.05)。4、治疗前后两组总体有效率比较,西药组的有效率为73.2%,而中药组的有效率达85.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气郁体质无先兆偏头痛临床疗效显着,且对患者体质改善效果显着,还可以改善气郁体质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方雪[7](2021)在《芎芷镇痛方对偏头痛大鼠模型TRPV1的影响及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本次研究分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从实验研究探讨芎芷镇痛方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从临床研究观察芎芷镇痛方治疗瘀血阻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进而为临床推广使用芎芷镇痛方治疗偏头痛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研究:目的:观察芎芷镇痛方对偏头痛大鼠挠头次数的影响,研究芎芷镇痛方对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TRPV1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芎芷镇痛方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6组:空白组、模型组、西比灵组、芎芷镇痛方低、中、高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7天,每天灌胃1次。空白组与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大鼠末次灌胃半小时后,按10mg/kg颈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液的方法开始制备偏头痛大鼠模型(不包括空白组)。造模成功后,按0-30min、30-60min、60-90min、90-120min记录4个时间段大鼠挠头次数。取出大鼠三叉神经节,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节TRPV1的表达。结果:1.芎芷镇痛方对偏头痛大鼠挠头次数的影响各时间段,西比灵组、芎芷镇痛方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挠头次数较模型组均减少,P<0.05或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西比灵、芎芷镇痛方低、中、高剂量对偏头痛大鼠的行为学症状均有改善作用。30-60min、60-90min、90-120min时间段,芎芷镇痛方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挠头次数较西比灵组均减少,P<0.05或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芎芷镇痛方低、中、高剂量对偏头痛大鼠行为学症状的改善作用均优于西比灵。2.芎芷镇痛方对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TRPV1表达影响空白组大鼠三叉神经节有少量TRPV1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西比灵组、芎芷镇痛方低、中、高剂量组大鼠TRPV1平均光密度值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硝酸甘油可增加TRPV1表达,引发无菌性神经源性炎症,产生偏头痛。与模型组比较,西比灵组、芎芷镇痛方低、中、高剂量组大鼠TRPV1平均光密度值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芎芷镇痛方与西比灵可通过抑制偏头痛大鼠TRPV1的表达,从而减轻无菌性神经源性炎症,治疗偏头痛。与西比灵组比较,芎芷镇痛方高剂量组TRPV1平均光密度值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芎芷镇痛方高剂量对TRPV1的表达影响优于西比灵。与芎芷镇痛方低剂量组、中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TRPV1平均光密度值均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芎芷镇痛方高剂量对TRPV1的表达影响优于低、中剂量。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芎芷镇痛方低、中剂量对TRPV1的表达影响相当。结论:芎芷镇痛方能减少偏头痛大鼠挠头次数,改善偏头痛大鼠行为学症状。芎芷镇痛方能降低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TRPV1的表达,以高剂量效果更佳。芎芷镇痛方可能是通过抑制三叉神经节TRPV1的表达,从而减轻无菌性神经源性炎症,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芎芷镇痛方治疗瘀血阻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瘀血阻络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口服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常规治疗,治疗组服用芎芷镇痛方汤剂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1次。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周予以偏头痛临床症状体征积分量表、中医症候积分量表评估及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两组积分均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周,积分均不断降低,表明芎芷镇痛方及西比灵均可以缓解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2周,两组积分比较,P<0.01,治疗组积分降低更显着,提示芎芷镇痛方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周的治疗效果均显着优于西比灵。2.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等级比较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周两组等级均有所降低,P<0.05,治疗组等级降低更显着,提示芎芷镇痛方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周的疗效优于西比灵。3.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治疗前>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周,积分均不断降低,提示芎芷镇痛方及西比灵治疗偏头痛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2周,P<0.05,治疗组积分降低更显着,提示芎芷镇痛方更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芎芷镇痛方疗效优于西比灵。4.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治疗结束后2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提示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周芎芷镇痛方疗效优于西比灵。结论:西比灵、芎芷镇痛方治疗偏头痛均有疗效,均能降低偏头痛临床症状体征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但芎芷镇痛方临床疗效更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高梅傲[8](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风夹痰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熄风健脾化痰法、针灸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60例肝风夹痰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将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单独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熄风健脾化痰方及针灸治疗。通过观察各组患者就诊时、治疗3周、治疗3个月的V-HIT、脑彩超检测,眩晕残障量表(DHI)、头痛量表及中医症候积分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在年龄、性别、V-HIT、脑血流图、眩晕残障量表(DHI)、头痛量表、中医证候积分的数据结果等方面,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相应的比较。2.客观指标评价: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在治疗3周时、治疗3个月后V-HIT、脑血流图的检查结果均向正常趋势发展,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加明显(P<0.05)。3.主观指标评价: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在治疗3周时、治疗3个月后的眩晕残障量表(DHI)、头痛量表、中医证候积分的结果均逐渐趋近正常,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加明显(P<0.05)。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够改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症状和体征。2.治疗组方案在V-HIT、脑血流图的客观指标检查中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方案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头痛量表、中医证候积分的主观指标评价中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方案的总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刘颖[9](2021)在《少阳经推拿对偏头痛炎性物质NO、IL-6的影响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少阳经推拿对偏头痛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浓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bg scale,VAS)、头痛症状积分的变化,探讨少阳经推拿对偏头痛炎性物质NO、IL-6的影响,评价少阳经推拿对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偏头痛开拓一条新的诊疗思路,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临床和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选取了符合纳入标准的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60例偏头痛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1天1次,每晚睡前口服5mg。治疗组采用少阳经推拿治疗,1周治疗3次,1次25分钟左右。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均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进行指标评定,观察指标包括NO、IL-6浓度、VAS评分、头痛症状积分。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得出结论。结果:1、60例患者均完成了本次研究;2、两组患者基线一致(年龄、性别、病程、偏头痛持续时间、偏头痛次数、伴随症状、治疗前VAS分数、治疗前头痛症状积分等),具有可比性(P>0.05);3、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评价;3.1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血清中NO、IL-6浓度的影响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O、IL-6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血清NO、IL-6浓度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3.2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VAS评分的影响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VAS评分降低较观察组更为明显(P<0.05),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3.3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头痛症状积分的影响两组患治疗后头痛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头痛症状积分降低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1、少阳经推拿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可更加显着降低偏头痛患者血清NO、IL-6浓度。2、少阳经推拿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能更明显降低偏头痛患者的VAS评分和头痛症状积分,对偏头痛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更加显着。

管素梅[10](2020)在《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静息态fMRI局部一致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MWo A)的临床疗效,同时借助血栓弹力图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耳综疗法对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并从功能影像学角度为耳综疗法取效的中枢机制提供证据,也为完善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诊疗与预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纳入的8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耳综治疗组(观察组)与耳针治疗组(对照组),经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患者VAS、SDS、SAS、WHOQOL-BREF评分和偏头痛积分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分析。2.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血栓弹力图检查,观察参数变化。3.对耳综治疗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以观察患者脑区Re Ho值和ALFF值的改变,寻找异常脑区。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VAS、SDS评分和偏头痛积分皆明显降低,WHOQOL-BREF评分显着升高;两组在VAS、SDS评分和偏头痛积分方面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WHOQOL-BREF评分方面差异显着(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0%),远期总有效率(92.5%)也高于对照组(75%),差异显着(P<0.05)。2.在TEG方面,观察组治疗后K值、Angle值、MA值、CI值、A值和G值等各项指标皆有明显改变(P<0.05),而对照组无显着改变指标(P>0.05);两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K值、Angle值、MA值、A值、G值和CI值等指标较对照组有显着改变(P<0.05),而R值、LY30值、EPL值和PM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患者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中回、双侧中央后回的Re Ho值增高;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下回、右侧尾状核、双侧小脑、左侧颞中回、左侧丘脑、左侧楔叶、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的Re Ho值降低;左侧的小脑、颞中回、眶部额中回、颞上回、角回、中央后回等脑区ALFF值增高。结论:1.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偏头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和抑郁情绪等,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推测,耳综疗法可通过干预患者凝血机制抑制纤维蛋白原功能及血小板生成和功能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继而阻断偏头痛的发生与发展。3.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结果提示耳综疗法通过对脑区内局部神经元活动的同步性及活动强度的影响以改善相关脑区及脑功能网络的功能,进而干预疼痛信息的感受、传递、处理以及情绪处理、认知调整等过程。

二、中药治疗偏头痛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治疗偏头痛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赵德喜教授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及核心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试验研究
    第一章 赵德喜教授治疗偏头痛的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核心中药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不良反应的处理
    4 疗效观察指标
        4.1 VAS 疼痛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4.2 头痛症状评分
        4.3 中医证候评分
        4.4 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测(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TCD)
    5 临床疗效评定
    6 统计学分析
    7 技术路线图
    8 研究质量控制
    9 伦理原则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对比
    3 观察指标比较
        3.1 两组VAS疼痛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3.2 两组头痛症状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3.3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3.4 两组TCD检测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3.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分析与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的认知与应用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2 西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2.1 概况
        2.2 发病机制
        2.3 偏头痛的影响因素
        2.4 西医治疗
    3 证型选择依据
    4 浅针疗法的选择依据
    5 推拿扫散法的选择依据
    6 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的选择依据
    7 选穴依据
    8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的选择依据
    9 经颅多普勒(TCD)的选择依据
    10 量表选择依据
    11 研究结果分析
        11.1 一般资料分析
        11.2 VAS评分比较分析
        11.3 头痛症状评分比较分析
        11.4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析
        11.5 TCD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分析
        11.6 临床疗效分析
    12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天蚣逍遥汤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诊断标准
        2.5 脱落诊断标准
        2.6 脱落病例处理
        2.7 中止标准
    3 试验设计
        3.1 试验类型
        3.2 样本量估算
        3.3 分组方法
        3.4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指标
        4.2 疗效性指标
        4.3 安全性指标
        4.4 不良反应观察
    5 疗效评定标准
        5.1 总疗效评定
        5.2 证候疗效评定
        5.3 单项中医症状评定
    6 不良反应评价
        6.1 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相关性评估
        6.2 不良反应程度分级
    7 安全性评价
    8 质量控制
    9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2.1 两组性别构成比较
        2.2 两组类型构成比较
        2.3 两组文化程度比较
        2.4 两组职业比较
        2.5 两组年龄比较
        2.6 两组病程比较
        2.7 中医单项证候治疗前比较
        2.8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比较
        2.9 头痛积分治疗前比较
        2.10 病情程度构成治疗前比较
        2.11 VAS刻度治疗前比较
        2.12 MSQ积分治疗前比较
        2.13 实验室指标治疗前比较
    3 临床疗效比较
        3.1 中医单项症状比较
        3.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4 头痛积分比较
        3.5 VAS刻度比较
        3.6 MSQ积分比较
        3.7 服用利扎曲普坦人数及次数比较
        3.8 总有效率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4.1 实验室指标
        4.2 不良反应比较
        4.3 安全性评级
分析与讨论
    1 偏头痛中医的认知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中医对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认识
        1.3 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2 偏头痛现代医学的认知
        2.1 发病机制
        2.2 西医治疗
        2.3 盐酸氟桂利嗪的选择
    3 立方依据及分析
        3.1 立方依据
        3.2 天蚣逍遥汤的组成分析
        3.3 单味药功效分析
        3.4 现代药理学研究
    4 头痛计分表的选择
    5 VAS的选择
    6 MSQ的选择
    7 临床疗效分析
        7.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7.2 头痛积分、VAS疗效分析
        7.3 偏头痛生活质量分析
        7.4 服用利扎曲普坦分析
        7.5 总疗效分析
        7.6 安全性分析
    8 对脱落病例的分析
    9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偏头痛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祛风止眩汤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中医研究进展
        1.1 病名的研究
        1.2 病因病机的研究
        1.3 辨证分型的研究
        1.4 中医治疗现状
    2.西医研究进展
        2.1 前庭性偏头痛的研究现状
        2.2 前庭性偏头痛的流行病学
        2.3 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2.4 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2.5 前庭性偏头痛的辅助检查
        2.6 治疗现状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法
    3.临床疗效评价
        3.1 疗效观测性指标
        3.2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4.统计方法
    5.研究结果
        5.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5.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5.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5.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比较
        5.5 两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比较
        5.6 两组患者健康状况量表评分比较
        5.7 两组患者眩晕发作次数比较
        5.8 两组患者眩晕发作持续时间比较
        5.9 随访3个月后两组患者眩晕发作次数
        5.10 随访3个月后两组患者眩晕发作持续时间比较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原发性头痛的西医学研究概况
        1. 原发性头痛的流行病学及分类
        2. 原发性头痛的病因
        3. 原发性头痛的发病机制
        4. 原发性头痛的慢性化
        5. 原发性头痛与焦虑抑郁共病
        6. 原发性头痛的治疗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头痛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1. 古代医家对内伤头痛病因病机的探讨
        2. 现代医家对内伤头痛病因病机的探讨
        3. 内伤头痛的辨证分型与肝阳上亢型头痛
        4. 内伤头痛的中医治疗
        5. 针对病机的内外合治方法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筛选标准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注意事项
        2.5 临床观测指标
        2.6 疗效评定标准
        2.7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疗效观察
        3.3 随访观察
        3.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结果分析
        4.2 中药方的选用
        4.3 原发性头痛与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相关性
        4.4 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的运用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气郁型体质无先兆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内容及试验方案
        1 病例来源
        2 研究诊断标准
        3 病例筛选标准
        4 治疗方法
        4.1 分组方案
        4.2 给药方案
        5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6 不良反应及处理
        7 统计学方法
        8 技术路线
    二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完成情况
        1.2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1.3 疗效比较
        2 安全性评价
    三 讨论
        1 无先兆偏头痛与气郁体质及焦虑抑郁的关系
        2 选方依据及意义
        3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4 研究结果分析
    四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一、无先兆偏头痛的中医认识概况
    二、无先兆偏头痛的现代医学认识概况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芎芷镇痛方对偏头痛大鼠模型TRPV1的影响及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研究
        1.1 中医病名研究
        1.2 病因病机研究
        1.3 中医治疗研究
    2. 西医研究
        2.1 概述
        2.2 病因研究
        2.3 发病机制研究
        2.4 西医治疗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及溶液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芎芷镇痛方制备
        2.2 分组及给药
        2.3 模型制备
        2.4 行为学观察
        2.5 标本采集
        2.6 免疫组化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挠头次数变化
        3.2 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节TRPV1表达
    4. 讨论
        4.1 芎芷镇痛方对偏头痛大鼠挠头次数影响分析
        4.2 芎芷镇痛方对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TRPV1表达影响分析
    5. 小结
    6. 问题与展望
        6.1 问题
        6.2 展望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及方法
    2. 研究设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脱落病例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疗程
        3.4 观察项目
        3.5 疗效评定标准
        3.6 安全性指标
        3.7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基线比较
        4.2 疗效比较
        4.3 安全性观察
    5. 讨论
        5.1 理论依据
        5.2 芎芷镇痛方组方分析
        5.3 临床症状体征量表分析
        5.4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分析
    6. 小结
    7. 问题与展望
        7.1 问题
        7.2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偏头痛临床症状体征积分量表
    附录2: 偏头痛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风夹痰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少阳经推拿对偏头痛炎性物质NO、IL-6的影响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盲法设计
        2.3 对照设计
        2.4 治疗方案
        2.5 观察方法
        2.6 不良事件及处理
        2.7 观察指标及评定
        2.8 疗效评价标准
        2.9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线分析结果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O浓度变化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 浓度变化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症状积分比较
        3.6 疗效评价结果
        3.7 不良事件
    4 结果分析
第二部分 讨论
    1 偏头痛的中医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2 偏头痛的西医认识
        2.1 偏头痛的定义和流行病学认识
        2.2 西医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CGRP与偏头痛的相关性
        2.4 NO与偏头痛的相关性
        2.5 IL-6 与偏头痛的相关性
    3 现阶段西医对偏头痛的治疗
        3.1 生活方式及危险因素的改变
        3.2 偏头痛发作的急性治疗
        3.3 预防性治疗
        3.4 其他疗法
    4 少阳经推拿治疗偏头痛的应用背景
        4.1 偏头痛的推拿治疗
        4.2 少阳经与偏头痛的关系
        4.3 推拿少阳经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4.4 少阳经推拿方法的特点
    5 本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5.1 研究指标的选择
        5.2 对照组药物选择依据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静息态fMRI局部一致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诊疗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配
        2.3 质量控制
        2.4 针刺干预方案
        2.5 疗效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定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临床疗效
    4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针刺方法的选取
        4.3 评价量表的选取
        4.4 临床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血栓弹力图的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仪器和试剂
        2.2 参数意义
        2.3 样本采集
        2.4 样本处理
    3 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血栓弹力图比较
        3.2 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比较
        3.3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血栓弹力图比较
    4 讨论
        4.1 针刺调节气血
        4.2 偏头痛与凝血功能异常
        4.3 血栓弹力图
        4.4 临床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说明
        2.2 针刺干预方案
        2.3 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方案
        2.4 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
        3.1 治疗后Re Ho分析结果
        3.2 治疗后ALFF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偏头痛脑功能网络研究领域的应用
        4.2 局部一致性分析法与低频振荡振幅分析法在偏头痛研究领域的应用
        4.3 临床疗效效应分析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四、中药治疗偏头痛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赵德喜教授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及核心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D]. 辛欣.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旭晶.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天蚣逍遥汤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蔡晓湄.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祛风止眩汤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的临床观察[D]. 孙翌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观察[D]. 马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气郁型体质无先兆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D]. 牛婷婷.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芎芷镇痛方对偏头痛大鼠模型TRPV1的影响及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方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风夹痰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高梅傲.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少阳经推拿对偏头痛炎性物质NO、IL-6的影响及疗效研究[D]. 刘颖.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静息态fMRI局部一致性分析[D]. 管素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偏头痛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