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南煤田白洋河-四工河普查区构造特征分析

准南煤田白洋河-四工河普查区构造特征分析

一、准南煤田白杨河—四工河普查区构造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汤达祯,杨曙光,唐淑玲,陶树,陈世达,张奥博,蒲一帆,张泰源[1](2021)在《准噶尔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与地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准噶尔盆地煤层气资源极为丰富,已开展近30个煤层气勘查项目,施工煤层气井270余口,建成白杨河、四工河、乌鲁木齐河东煤层气开发先导试验区,正在着力推进煤层气规模化开发利用,多个区块呈现出煤层气单井高产势头,针对多、厚、大倾角煤层顺煤层钻井、储层改造、优化排采技术不断推广应用,带动了新疆煤层气产业起步发展。系统总结准噶尔盆地煤层气成藏特殊地质条件,科学分析前期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现状与趋势,全面梳理煤层气勘探开发所面临的地质难题,以期为新疆地区乃至中国中低煤阶煤层气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盆地周缘构造隆升、水力逸散、煤层气风氧化带深延是制约煤层气资源分布和勘探开发潜力的不可忽略的地质因素,盆地腹地包括煤层气在内的深部煤系气资源潜力巨大,开展煤系油气地质综合研究、拓展煤系气勘探开发领域势在必行。盆地边缘多个区块煤层气富含CO2且呈现随煤层埋深增大CO2体积分数增高的异常现象,拟以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耦合作用为主线,气体差异构成与禀赋为线索,鉴别多源多阶气体来源、混合度及成藏贡献,揭示CO2异常富集成因,探索流体场主导作用下的煤层气多源多阶多因素耦合成藏机制。盆地西山窑组与八道湾组2套煤系地层厚度巨大,受聚煤环境控制,多层叠置统一、多层叠置独立、多层叠置混合含煤层气系统空间分布有别,基于沉积、构造、水文耦合作用归纳出煤层气富集成藏基本模式,有效厘定流体压力系统,合理选层选段、组合开发,优势成藏地质配置及其区域、局域、层域变化规律有待深入研究。盆地周缘煤储层倾角大多超过35°,急倾斜煤储层在较小空间随深度发生快速变化,储层流体运动方式、储层应力状态等影响制约压降传播和煤层气产出过程,开发过程储层力学性质与物性变化、流体相态与饱和关系转化、气/水产出机制与生产规律需要进一步揭示。

张珺晔[2](2020)在《新疆阜康低阶煤煤体结构及其地质控因分析》文中指出在我国广泛发育的煤层中,构造煤虽分布较为局限,但它对煤矿瓦斯突出与煤层气分布、赋存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准确预测煤体结构平面与纵向分布规律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新疆阜康区域作为研究区域,通过该地区的煤芯样本的宏观特征将研究区域的构造煤分为三个大类TYPE1(原生结构煤)、TYPE2(碎裂结构煤)、TYPE3(碎粒结构煤和糜棱结构煤),其划分标准中不同类型的构造煤的破碎程度依次递增。通过多项逻辑斯蒂回归和深层全连接神经网络对研究区域内的煤层气井所涉及煤层,使用测井数据中C13、C24(井径)、DT、LLD、LLS、GR、RHOB测井参数作为模型输入特征,进行煤体结构反演模型的建模、测试,其中神经网络模型准确率最佳达到90%以上。对研究区域内进行煤体结构反演,发现新疆阜康区域八道湾组下段各煤层以发育TYPE2型构造煤为主含量占比达到80%以上,在局部地区发育TYPE3型、TYPE1型构造煤。在反演基础上,总结了各测井曲线在不同煤体结构背景下的变化趋势,并对研究区域内主要煤层(42、44、45、46号煤层)的煤体结构展布的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中其各煤层均以发育TYPE2型构造煤为主;除44号煤层外,煤层中TYPE3型构造煤含量高值区多集中在研究区域西南部赤岗断层附近,并且TYPE1型构造煤含量有向东北方向递增的趋势。通过研究区域内的构造煤地质控制因素及演化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八道湾组下段煤层煤体结构的展布主要受沉积特征和构造运动共同影响所控制。由于研究区域西北方向沉积相由辫状河三角洲相向半深-深湖相的转变,泥质含量的增多、煤层的增厚,导致西北方向的主要煤层对构造破坏作用的抵抗能力增强;研究区域内八道湾组下段煤层构造煤的发育开始于燕山晚期,并在喜马拉雅运动时期达到顶峰。现今研究区域,八道湾组下段煤层煤体结构主要受阜康向斜、阜康背斜、赤岗断层、白杨河断层、二公河向斜、白杨河逆断层控制,并认为阜康地区煤体结构展布以构造控制为主。

唐跃[3](2020)在《准南地区多层叠置煤层气系统选层压裂改造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新疆准南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是未来国家煤层气发展规划的勘探开发示范基地。与沁水盆地等现有的煤层气产业基地相比,准南煤田除了煤阶低外,还具有煤层层数多、厚度大、含气量低等特点,需制定针对性的开发策略。对于这类多煤层叠置煤层气资源,本着“以层补量”的开发思路实施多层合采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资源采收率,压裂选层成为目前开展合采首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钻孔资料、区域和煤田地质资料,结合大量煤岩、煤层气样品的室内实验测试,揭示了准南西山窑组煤岩发育特征,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识别了沉积相,恢复了岩相古地理,查明了煤系地层储层特征,划分了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构建了选层指标体系与方法,实现了压裂煤层的优选。研究区西山窑组地层分布表现为西厚东薄、北厚南薄,沉积环境主要为三角洲相-湖相沉积。自上而下可被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以发育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为主,局部发育强制湖退体系域。聚煤作用主要发生于层序Ⅰ,其次为层序II。成煤环境有三角洲平原间湾、河漫湖泊及滨浅湖,其中湖侵体系域的早期和晚期分别对应滨浅湖和三角洲平原聚煤环境。西山窑组发育有多套厚煤层,以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结构煤为主,储层原位渗透率较低,而含气量较高且兰氏压力普遍较大。宏观煤岩类型以半亮半暗型为主;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惰质组次之,壳质组最少;煤质以低水、低灰、低硫、高挥发分为特征。微观层面上,煤岩以发育微小孔为主,中大孔相对不发育,孔隙连通性处于中等-较好水平,比表面积整体上低于高阶煤。核磁共振显示玛纳斯河至呼图壁河之间煤储层的渗流孔和裂隙最为发育且连通性最好。准南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层气成藏富集受控于沉积、构造和水动力条件3方面因素。首次基于此建立a高角度单斜断层封堵改善富集高产型、b中角度单斜多煤层、多泥质岩性封闭富集、c低角度单斜粗碎屑岩性水洗残余型3种成藏模式。结合层序地层划分和含气量变化特征,西山窑组被划分为3个相互独立的含气系统,每个独立的含气系统自上而下含气量变化呈由低变高(再到低)的规律,含气量相对高值区多处于中下部。3个含气系统的间隔位置处存在一定厚度的黑色泥岩,使得3个含气/含水系统相对独立。因此,全区相对稳定发育的黑色泥岩可以被认为是划分准南地区多层叠置含气系统的隔水阻气关键层。梳理了有利储层表征参数,包括资源相关参数、工程相关参数和其他相关参数,资源相关参数含煤层厚度、横向展布等要素,工程相关参数包括固井质量等要素,其他相关参数包括煤层埋深等要素。在此基础上,根据新玛参3井实际施工情况,筛选部分关键参数构建了选层指标体系,然后在3个含气系统框架内,按相关参数的打分赋值求和优选了2#+5#煤层和8#+10#煤层2套合层排采组合方式。

韩旭[4](2019)在《阜康断裂带及北缘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层序地层对比与沉积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阜康断裂带及其北缘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煤炭资源及煤层气资源丰富,预测煤炭资源量84亿吨,预测煤层气资源量约450亿方。阜康断裂带中部的白杨河、CSD井区更是率先获得了我国中-低煤阶煤层气工业化突破,现今已完钻100余口煤层气生产井,年产能达6000万方,有效缓解乌鲁木齐目前天然气紧缺的状况。研究区资源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前人对阜康断裂带及其北缘层序及沉积研究不够具体精细,层序地层对比、沉积演化规律及聚煤规律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研究区后续资源勘探开发工作的进展。基于此,本次选题针对阜康断裂带及北缘进行层序格架划分与聚煤规律研究,以阜康断裂带及北缘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为研究重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钻孔岩心识别、测井相识别、勘探成果再认识为线索,通过等时层序格架、沉积相分析、沉积环境具体刻画等手段开展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地层对比与沉积体系研究,最终明确了煤层发育富集规律,这对后期煤层气滚动勘探及其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了指导。通过层序界面的识别,建立了阜康断裂带及北缘八道湾组的对比方案。该层序划分方案可在全区的钻井剖面间进行良好的对比。早侏罗世早期具有填平补齐、向四周超覆尖灭的沉积特征。通过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岩心描述建立了典型沉积相序列,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相及沼泽4种沉积体系,主要聚煤环境以辫状河三角平原沼泽及前缘水下分流间湾最为发育。研究区沉积演化可概括为填平补齐期、首次聚煤期、聚煤迁移期、持续水进期4个阶段。坡折带、湖平面、沉积环境共同控制了该区的聚煤模式,盆内一级构造与周缘的构造凸起带共同控制了阜康断裂带及北缘的古地理格局,并决定了富煤带的位置及延伸方向。盆内的断坡带与断阶带决定了沉积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富煤中心的位置和发育情况。最终在阜康断裂带及北缘形成砂沟、白杨河、煤圈沟、西沟4个聚煤中心。

胡振鹏,王琪,吴恒[5](2019)在《新疆阜康白杨河矿区煤层气井排采产水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新疆白杨河矿区煤层气生产井排采产水对产气效果的影响,开展了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的产水特征研究。分析了煤层气井在低产水和高产水两种产水模式下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的压力传播边界、及其对煤层气井产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阜康白杨河矿区中、西部高产水煤层井储层压降在近井地带迅速消耗,难以形成持续有效扩展的降压漏斗,产量在达到一个高峰后快速降低,不利于高产、稳产。示范区东部低产水煤层井排采过程产气持续稳定,部分井产气量很高,说明白杨河矿区低产水有利于降压漏斗的持续扩展。

赵仕华[6](2019)在《新疆北部准噶尔和伊犁盆地主要煤田煤质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准东煤田、准南煤田、和什托落盖煤田和伊犁盆地伊宁煤田为研究对象,基于大量的煤田勘探成果、已发表的文献和实际的取样分析,运用层序地层学、煤地质学、煤岩学、煤化学和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总结了这些煤田的煤质特征,揭示了煤质特征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煤质特征变化规律的地质控制因素。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新疆侏罗系煤中有机显微组分总体以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具有相对高的惰质组含量为特征,但是不同盆地、不同煤田和不同含煤单元的煤层中,有机显微组分组成存在一定差异。从这几个煤田西山窑组煤层的对比来看,和什托洛盖煤田和准南煤田西山窑组煤层中镜质组含量明显高于准东煤田和伊宁煤田。从八道湾组煤层和西山窑组煤层的对比来看,准南煤田和伊宁煤田八道湾组煤层镜质组含量明显高于西山窑组煤层。单一煤田内,例如:准东煤田由西向东西山窑组煤层镜质组含量明显增高。含煤岩系厚度与煤中镜质组含量具有好的正相关性。另外,在层序地层格架下,湖扩体系域煤层镜质组含量明显高于高位体系域煤层煤层镜质组含量。煤层中有机显微组分的这种差异性变化主要与沼泽覆水程度和埋藏速率有关,其主要受盆地类型、盆地构造不同演化阶段、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基底活动性、湖平面变化和沉积体系分布的控制。总体来看,快的盆地基底构造沉降速率和湖平面的上升有利于泥炭沼泽保持相对高的潜水面和快速保存,形成相对还原的沉积水体环境。准东煤田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带,西山窑组煤系地层相对较薄,煤层相对厚,物源沉积体系相对较少,表明具有较低的基底沉降速率和较少的物源供给,因而易于形成相对弱氧化还原环境。以干燥森林沼泽相为主的高位突起泥炭沼泽,显微组分以惰质组为主。准南煤田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以及和什托洛盖煤田受控于伸展背景下的边缘断裂控制,具有较快的基底沉降速率,故沼泽类型以湿地草本沼泽-潮湿森林沼泽相为主,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2、新疆侏罗系煤中矿物含量总体相对较低。矿物主要以高岭石和石英为主,含不同含量的碳酸盐矿物(例如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菱铁矿)和微量的硫化物矿物(例如黄铁矿)和硫酸盐矿物(例如石膏和重晶石),以及硅铝酸盐矿物(微斜长石、伊利石、钙长石、斜绿泥石、皂石、坡缕石和霞石)。不同煤田煤层中的矿物种类具有较大变化,准东煤田西山窑组煤层矿物以高岭石和石英为主;准南煤田西山窑组以碳酸盐、石英和高岭石矿物为主;伊宁煤田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煤层以高岭石和石英为主,但西山窑组煤层具有相对高的菱铁矿含量,八道湾组煤层具有相对高的方解石含量。高岭石和石英主要为碎屑成因,少量为同生自生成因;碳酸盐、硫化物以及硫酸盐矿物为成岩后生成因。3、新疆侏罗系煤总体以低-中灰煤为特征。从这几个煤田西山窑组煤层的对比来看,和什托洛盖煤田总体灰分产率最高,准南煤田和伊宁煤田次之,准东煤田最低。单一煤田内,准东煤田由西向东和由南向北西山窑组煤层灰分产率总体具有增高的趋势;和什托洛盖煤田和伊宁煤田自南北边缘向盆地内部灰分产率具有降低的趋势。新疆侏罗系煤中灰分产率主要受基底沉降速率和沉积体系分布控制。基底沉降速率控制着源区的物源供给强度,进而影响到沉积体系的分布和规模。例如:准南煤田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较快的基底沉降速率导致煤中灰分产率明显高于准东煤田(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带,较慢基底沉降速率)。盆地边缘煤层灰分产率一般高于盆地内部,沿盆地边缘灰分产率呈现低灰带和高灰带的交替出现,这主要受控于物源供给方向和沉积体系空间配置。例如:受南北两侧物源供给影响,和什托洛盖煤田和伊宁煤田煤中灰分产率自南北边缘向盆内整体减小;受三角洲朵体分布影响,低灰带出现于朵体之间,而高灰带出现于朵体之上,呈现低灰和高灰带交替展布。4、新疆侏罗系煤总体以中高-高挥发分的长焰煤、不粘煤为主,准南煤田局部出现中变质烟煤。在含煤岩系剖面中,原煤挥发分产率在垂向上没有明显的梯度变化。从八道湾组与西山窑组煤层对比来看,八道湾组煤层挥发分产率通常高于西山窑组煤层,出现挥发分产率反梯度现象。原煤挥发分产率与煤的镜质组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在煤化作用演化过程中,煤中挥发分产率主要受温度、压力和作用时间的影响。在深成区域变质作用下,煤层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随地热增温率的增高,煤中挥发分产率逐渐降低。在深度剖面中,地热增温率的高低决定挥发分产率梯度的高低。由于准噶尔和伊犁盆地边缘具有相对低的地热增温率,因此,形成的煤变质梯度较低。在低煤级阶段,煤中的挥发分产率主要受煤岩成分的影响;在显微组分中壳质组具有最高的挥发分产率,惰质组具有最低的挥发分产率,镜质组介于两者之间。很明显,八道湾组煤层挥发分产率通常高于西山窑组煤层,出现挥发分产率反梯度现象,主要与八道湾组含有更高的镜质组含量有关。5、新疆侏罗系煤盆地为内陆淡水盆地,总体以低硫含量为特征,相对高硫含量煤主要分布在煤田边缘浅部区和煤层火烧区附近。这可能主要与煤层的火烧和靠近煤层露头硫的次生富集有关。6、新疆和什托洛盖煤田、准东煤田、准南煤田和伊宁煤田侏罗纪含煤地层形成期,上述煤田的源区母岩以酸性岩为主,中性岩次之。新疆侏罗系主要含煤盆地煤中常量和微量元素含量低,主要与煤中低的矿物含量有关。伊宁煤田、和什托洛盖煤田和准东煤田煤中富集钠。煤中钠的富集可能受控于富钠的地下水渗入煤层和以水合离子的形式赋存于煤的孔隙中,富钠的流体来自于地下水对顶底板岩层的淋漓或来自于后期盐渍化的地表水。和什托洛盖煤田煤中富集的Sr主要赋存于碳酸盐矿物和硫酸盐矿物(如重晶石),为次生热液流体成因。

贾秉义[7](2018)在《乌鲁木齐-大黄山地区煤层气地质条件研究》文中提出针对乌鲁木齐-大黄山地区煤层气开发井产气量差异较大这一问题,在施工工艺和排采制度等外在因素影响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地质因素成为影响煤层气井产气量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为此,对研究区煤层气地质条件、含气性特征、储层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煤层具有厚度大、层数多、变质程度低,区内推覆构造发育,地层变形强烈,煤层倾角较大的特点;主要目标煤层空气干燥基含气量0.7614.2 m3/t,平均8.19 m3/t,CH4体积分数64.68%89.65%,平均低于80%;煤储层中大、中孔隙所占比例较高,孔隙充填度较低,连通性较好,不同煤层对CH4吸附储存能力有所不同,渗透率分布不均,储层压力梯度大部分低于0.95 MPa/hm,属于欠压储层。

梁李[8](2018)在《阜康区块煤层气井排采流体效应》文中提出阜康区块地质条件复杂,处于推覆体上盘,地层倾角大,煤层层数多,可采煤层厚度大,煤层累计厚度大,煤层气井排采目标层多,对该地区急倾斜储层煤层气井排采流体效应的研究,有助于分析该地区煤层气井排采特征,对后期煤层的排采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对该地区层序地层的研究,利用已有的自然电位测井及自然伽玛测井数据,结合钻孔抽水实验成果,识别了煤系的含/隔水层,划分了阜康西区块煤系的层序地层、含水系统,分析了各个层序及含水系统的特征,为后期的水源判识奠定了基础。对阜康区块煤层气井排采水样进行了采样测试,结合已有的钻孔抽水试验成果,利用聚类分析法和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排采水进行了水源判识,发现大部分排采井的水来自八道湾组下段含水系统,FS-26、FS-39两口井的水来自于八道湾组上段含水系统;由于地层水与周围岩层中赋存的硫化氢发生氢同位素交换作用,导致排采水的氢同位素多为负漂移。通过对阜康区块煤层气井排采数据的分析研究,结合核磁共振试验、压汞及扫描电镜实验,分析了排采井排采范围内的重力水量、游离气量及水溶气量,划分了煤层气井(CSD01、CS5-向1、CS16-向1)的排采阶段,即排水阶段、水溶气与游离气排采阶段、解吸气排采阶段;从排采制度、煤储层压力、储层含水量、储层渗透率、孔径分布特征、孔裂隙的连通性及孔裂隙的充填特征等方面探讨了排采流体效应的影响因素。

邓奇根[9](2015)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侏罗纪煤层硫化氢成生模式及异常富集控制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煤矿高含硫化氢(H2S)气体引起的异常涌出和伤人事故在国内外经常出现。新疆为我国产煤大省,煤炭预测储量约占全国的40%。受沉积环境、地质构造,煤层自燃等因素影响,区域诸多煤矿硫化氢异常富集并发生过伤人事故。因而,开展区内高含硫化氢煤矿的地质调查、硫化氢成生模式和异常富集控制因素研究是一项紧迫且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本文以区域特征和煤的有机地球化学为研究手段,通过资料收集、现场工作、实验测试及数据统计,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以下简称“准南”)中段侏罗纪煤层硫化氢成生模式及异常富集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准南中段自石炭纪以来经历的3大构造演化阶段,坳陷构造、构造反转等特殊作用使其沉积物也具有明显的旋回性。陆相形成的侏罗纪西山窑组含煤构造,以湖泊型旋回为主,受到强烈挤压改造,形成了近东西向的雁列式成排成带的线型构造断褶带。西山窑组气候具有从温湿走向干旱,煤中有机质中以高等植物来源占主导地位,有机硫主要来自成煤植物,无机硫主要来自蒸发盐岩和卤水。区域在泥炭沼泽演化过程凝胶化作用呈加强趋势,形成的弱还原程度煤,多数属中-特低硫煤层,呈显晶或隐晶质的黄铁矿主要呈脉状充填于煤层裂隙中。区域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偏轻,大多小于-50.0‰,多属于混合成因。天然气组成以甲烷为主,重烃含量普遍低于20%,为湿气-偏湿气。地下水体及煤层气中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均为负值,表现出有机成因的特征。区域所测得各种硫同位素值都偏低,大多具有△34S(SH34SO342-24ddSS-)=22.5‰>22‰的特征,硫化氢硫同位素表现出BSR成因特征。区域西山窑组煤岩储集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主峰主要分布在80℃115℃。煤的镜质体反射率平均值主要介于0.5%0.7%,由古地温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可知,煤岩层经历的古地温平均为101.1℃。通过对伊利石裂变径迹测试,得到tmax值大概为105℃115℃,经历了部分退火过程,但没有完全退火。目前,研究区域侏罗纪西山窑组煤岩层藏深度大多位于400m2800m,根据今地温梯度关系,可推测研究区域煤岩层温度多数小于70℃,可见,区域煤岩层大部分经历小于120℃的温度,多数处于BSR反应的界限内。区域在目前矿井开采深度,煤层硫化氢气体组分普遍小于3.0%,表现出BSR成生的特征;由BSR形成的副产物,莓球状的黄铁矿普遍存在,表现出BSR成生的特征;天然气具有典型腐殖型热成因煤系气及BSR作用的特征;CO2碳同位素为负值,表现出由BSR成生硫化氢伴生的特点;对各矿井检查的硫酸盐还原菌数量为(1003500)个/克样品,有利于硫化氢气体的生成。综合判断区域各煤矿硫化氢气体主要由BSR成生,不排除局部具有TSR成生。通过对煤的硫酸盐热演化进行实验模拟,重烃的产率随热演化温度升高先增后减,符合TSR作用优先消耗重烃类的规律;随着温度的上升,TSR反应程度逐渐增高;TSR作用是伴随重烃类(C2+)气体的产生而发生的,TSR作用最剧烈的阶段就是重烃类气体产率最大阶段,硫化氢的成生与重烃类气体的成生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实际地质过程中的TSR反应是一个非常复杂过程,煤矿由TSR作用成生硫化氢可能的反应方程式为:研究区域硫化氢广泛分布,且往往硫化氢与二氧化碳共存。区域烃源岩生气强度最高可超100.0×108m3/km2以上,西山窑组煤中有机碳含量平均高达64.49%,丰富的烃源岩为硫化氢的成生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区域煤岩储集层平均孔隙度在10.0%以上,渗透率为(0.11122.30)×10-3um2,中等-较好储层广泛分布,储渗条件较好。各煤层孔隙结构属于裂隙-孔隙型,煤体结构多为碎裂结构,构造断裂较发育,从而有利于煤层硫化氢聚集。各煤层顶底板岩性主要以细碎屑岩为主,为低渗透性隔挡层,透气性能差,有利于硫化氢的保存。区域凹槽式沉降平原基底形成了巨厚的含水层,在水动力封闭控气作用下,形成具有承压性质孔隙潜水及裂隙水。区域潜水、承压水的p H、矿化度及离子含量随径流方向都呈重大趋势。同时深层承压水环境封闭相对较好,在还原环境中,在硫酸盐还原菌及热动力因素的作用下,经历BSR或TSR作用,硫化氢气体便形成,导致区域水体富含硫化氢。

周梓欣[10](2015)在《准南乌鲁木齐河东矿区煤层气赋存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乌鲁木齐河东矿区煤层层数多,煤层厚度大,煤阶低,煤层气各项参数在新疆极具代表性。本文选择乌鲁木齐河东矿区进行煤层气赋存规律和资源潜力研究,对新疆低煤阶煤层气资源评价及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室内外资料收集、现场调研采样及测试分析,应用煤层气地质学、煤岩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煤田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论述和研究了河东矿区煤层含气性、吸附性、煤储层物性特征,对煤层气的赋存及开发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探讨了地质构造、沉积作用、煤变质作用、有效埋藏深度、顶底板岩性、煤岩煤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通过研究表明,河东矿区含煤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与下统八道湾组,其中,41线以西西山窑组煤层较为发育,41线以东八道湾组煤层较为发育。煤层层数多、煤层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具有很好的生气潜力和封盖能力。煤储层具有较好的生气性和吸附性。煤层含气量随煤层埋深的增加而增大,随镜质体最大反射率的增加而增大,随煤层有益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储层压力、渗透性等储层物性条件较有利于该区煤层气的开发,但不同地区差别较大,充分说明了煤层的非均质性。地质构造,沉积作用、顶底板围岩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均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综合分析认为,西山窑组无论是煤层气的生气条件还是赋存条件均好于八道湾组;北单斜fl正断层不发育的地方和八道湾向斜煤层气风化带以深的范围均是煤层气赋存较好的区域,其中,八道湾向斜南翼含气性可能比北翼好,在八道湾向斜轴部为煤层气含量最大区域。依据《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10),运用体积法估算出研究区煤层气资源/储量为531.04×108m3,为大型煤层气田,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二、准南煤田白杨河—四工河普查区构造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准南煤田白杨河—四工河普查区构造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准噶尔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与地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煤层气地质概况
2 煤层气勘探开发形势及拓展领域
3 煤层气地质研究若干进展及热点讨论
    3.1 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多源成因
    3.2 叠置煤层气系统与成藏规律
    3.3 大倾角煤储层地质选择及其开发效应
4 结论与展望

(2)新疆阜康低阶煤煤体结构及其地质控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现阶段研究状况
        1.3.1 煤体结构分类研究现状
        1.3.2 煤体结构反演方法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与成果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2.1.1 区域构造演化
        2.1.2 现今研究区域构造背景
    2.2 研究区域含煤地层沉积以及展布特征
        2.2.1 主要含煤地层特征
        2.2.2 主要含煤地层沉积特征
    2.3 水文地质特征
        2.3.1 垂向水文地质单元
        2.3.2 地下水化学特征
    2.4 主要煤层发育与展布
        2.4.1 42号煤层发育及展布特征
        2.4.2 44号煤层发育及展布特征
        2.4.3 45号煤层发育及展布特征
        2.4.4 46号煤层发育及展布特征
3 基于测井数据的煤体结构反演
    3.1 煤体结构划分与测井参数优选
        3.1.1 构造煤与煤体结构划分
        3.1.2 测井参数与煤体结构相关性理论依据
        3.1.3 参数优选与处理
    3.2 煤体结构识别模型的建立
        3.2.1 多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算法与建模
        3.2.2 深层全联接神经网络算法
        3.2.3 梯度下降优化算法
        3.2.4 深层全联接神经网络的建立
    3.3 煤体结构识别模型的测试准确率
        3.3.1 多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测试准确率
        3.3.2 深层全联接神经网络模型训练过程与测试准确率
        3.3.3 煤体结构模型反演结果与煤芯样本观测结果的对比
4 煤体结构反演模型应用与评价
    4.1 单井识别结果与对比
    4.2 连井反演结果与对比
    4.3 测井各参数随煤体结构的变化趋势
    4.4 煤体结构反演模型评价
5 构造煤展布及其地质控因分析
    5.1 研究区主要煤层煤体结构展布预测
        5.1.1 42号煤层构造煤展布预测
        5.1.2 44号煤层构造煤展布预测
        5.1.3 45号煤层构造煤展布预测
        5.1.4 46号煤层构造煤展布预测
    5.2 煤体结构的地质控制因素
        5.2.1 沉积控制因素
        5.2.2 构造控制因素
6 结论
附:神经网络模型训练代码(PYTHON)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准南地区多层叠置煤层气系统选层压裂改造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研究现状
        1.2.2 选层/区评价参数体系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工作量和技术路线
        1.4.1 技术路线
        1.4.2 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构造单元划分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主要构造特征
3 准南地区西山窑组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恢复
    3.1 准南地区西山窑组层序地层特征
        3.1.1 西山窑组关键性层序地层界面分类
        3.1.2 关键性层序地层界线识别
        3.1.3 研究区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3.2 西山窑组典型钻孔-剖面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特征
        3.2.1 单井钻孔层序地层和沉积特征
        3.2.2 连井剖面层序格架下的沉积特征
    3.3 西山窑组含煤地层古地理恢复
        3.3.1 层序Ⅰ岩相古地理特征
        3.3.2 层序Ⅱ岩相古地理特征
        3.3.3 层序Ⅲ岩相古地理特征
    3.4 西山窑组古地理演化分析
4 煤储层及顶底板特征
    4.1 煤层厚度发育与展布特征
    4.2 煤储层特征
        4.2.1 煤岩特征
        4.2.2 煤质特征
        4.2.3 孔隙特征
        4.2.4 煤储层等温吸附特征
        4.2.5 煤储层煤体结构和渗透率
        4.2.6 煤储层原地应力
        4.2.7 煤储层压力
        4.2.8 煤岩热演化程度
        4.2.9 煤储层及顶底板岩石力学参数
    4.3 顶底板特征
        4.3.1 煤层顶底板总体情况
        4.3.2 煤层顶底板组合
    4.4 含气性特征
5 成藏控制因素与成藏模式
    5.1 沉积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
        5.1.1 西山窑组不同成煤沉积环境的成煤特征
        5.1.2 层序地层格架下的聚煤特征分析
        5.1.3 西山窑组聚煤模式
        5.1.4 基于西山窑组古地理恢复的厚煤层预测
        5.1.5 沉积对煤层气成藏控制
    5.2 构造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
        5.2.1 褶皱(单斜)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
        5.2.2 断层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
    5.3 水动力条件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
        5.3.1 次生生物气
        5.3.2 泉域分布区
        5.3.3 地层水矿化度
    5.4 成藏模式
    5.5 选区评价参数指标体系
6 西山窑组多煤层含气系统划分
    6.1 垂向地层叠置特点
        6.1.1 沉积层序特点
        6.1.2 含气性特点
    6.2 含气系统划分
        6.2.1 单井含气系统划分
        6.2.2 含气系统连井对比
7 选层压裂改造对策
    7.1 选层指标体系构建
        7.1.1 选层参数分析
        7.1.2 新玛参3 井压裂备选层段选层参数特征描述
        7.1.3 层位优选指标体系
    7.2 有利储层层位优选
        7.2.1 有利储层层位优选方法
        7.2.2 含气系统内煤层段优选-以新玛参3 井为例
8 结论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阜康断裂带及北缘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层序地层对比与沉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层序地层研究现状
        1.2.2 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1.3.2 沉积体系研究
        1.3.3 沉积演化分析
        1.3.4 聚煤规律研究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单元
        2.1.1 阜康断裂带
        2.1.2 北三台凸起
    2.2 地层特征
    2.3 主要断裂发育特征
第三章 层序地层划分与地层对比
    3.1 层序划分方案
        3.1.1 层序界面标志
        3.1.2 层序划分方案
    3.2 层序地层格架
        3.2.1 阜康白杨河煤矿层序地层分析
        3.2.2 阜康臭煤沟层序地层分析
        3.2.3 阜康夹皮沟层序地层分析
        3.2.4 北13 单井层序地层分析
        3.2.5 北28 单井层序地层分析
    3.3 连井对比
        3.3.1 阜5井-北28井-西泉11井-北13井-FK19井连井剖面
        3.3.2 阜5井-董6井-夹皮沟ZK85-10连井剖面
        3.3.3 夹皮沟ZK85-10井–白杨河146-2井-阜康FK16井-西沟ZK102 连井剖面
        3.3.4 董6井-北43井-北86井连井剖面
    3.4 地层厚度
第四章 沉积特征与沉积演化
    4.1 沉积体系及其特征
        4.1.1 沉积成因
        4.1.2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4.1.3 湖泊体系
        4.1.4 沼泽相
    4.2 盆地构造属性与古流向研究
        4.2.1 盆地构造属性
        4.2.2 原型盆地
    4.3 沉积演化
        4.3.1 填平补齐期(SQ1-LST)
        4.3.2 初次聚煤期(SQ1-TST、HST)
        4.3.3 聚煤迁移期(SQ2-LST)
        4.3.4 持续水进期(SQ2-TST、HST)
第五章 聚煤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5.1 层序结构
    5.2 有利沉积相带
    5.3 坡折带
        5.3.1 不同类型坡折带控制煤层发育位置
        5.3.2 古坡度控制了煤层的厚度
    5.4 聚煤模式
    5.5 有利聚煤带的发育
        5.5.1 砂沟有利聚煤带
        5.5.2 白杨河有利聚煤带
        5.5.3 煤圈沟井田有利聚煤带
        5.5.4 西沟煤矿有利聚煤带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与获奖
致谢

(5)新疆阜康白杨河矿区煤层气井排采产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1.1 开发煤层及其特征
    1.2 开发煤层水动力条件
2 白杨河矿区排采产水特征
3 排采产水对排采压力传递的影响
    3.1 压力传递对顶底板产水的影响
    3.2 排采产水对煤层降压边界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6)新疆北部准噶尔和伊犁盆地主要煤田煤质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矿物学研究现状
        1.2.2 煤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2.3 新疆煤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范围及煤田分布
    2.2 研究区构造特征
        2.2.1 伊犁盆地
        2.2.2 准南煤田
        2.2.3 准东煤田
        2.2.4 和什托洛盖煤田
    2.3 区域地层及主要含煤地层
        2.3.1 伊宁煤田
        2.3.2 准南煤田
        2.3.3 准东煤田
        2.3.4 和什托洛盖煤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
    3.1 层序地层划分
        3.1.1 伊宁煤田
        3.1.2 准南煤田
        3.1.3 准东煤田
        3.1.4 和什托洛盖煤田
    3.2 沉积体系配置
        3.2.1 伊宁煤田
        3.2.2 准东煤田
        3.2.3 和什托洛盖煤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的岩石学特征
    4.1 煤中有机显微组分
        4.1.1 伊宁煤田
        4.1.2 准南煤田
        4.1.3 准东煤田
        4.1.4 和什托落盖煤田
    4.2 煤的矿物学特征
        4.2.1 伊宁煤田
        4.2.2 准东煤田
        4.2.3 准南煤田
    4.3 煤相特征
        4.3.1 伊宁煤田
        4.3.2 准南煤田
        4.3.3 准东煤田
        4.3.4 和什托落盖煤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化学特征
    5.1 煤中水分
        5.1.1 伊宁煤田
        5.1.2 准南煤田
        5.1.3 准东煤田
        5.1.4 和什托洛盖煤田
    5.2 煤中灰分
        5.2.1 伊宁煤田
        5.2.2 准南煤田
        5.2.3 准东煤田
        5.2.4 和什托洛盖煤田
    5.3 煤中挥发分
        5.3.1 伊宁煤田
        5.3.2 准南煤田
        5.3.3 准东煤田
        5.3.4 和什托洛盖煤田
    5.4 煤中硫
        5.4.1 伊宁煤田
        5.4.2 准南煤田
        5.4.3 准东煤田
        5.4.4 和什托洛盖煤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煤的地球化学特征
    6.1 煤中元素丰度和分布特征
        6.1.1 伊宁煤田
        6.1.2 准南煤田
        6.1.3 准东煤田
        6.1.4 和什托洛盖煤田
    6.2 煤中元素赋存状态
        6.2.1 伊宁煤田
        6.2.2 准南煤田
        6.2.3 准东煤田
        6.2.4 和什托洛盖煤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煤质特征的地质控制因素
    7.1 源区母岩性质
    7.2 构造沉降速率对煤质特征的影响
    7.3 物源沉积体系分布对煤质特征的影响
    7.4 湖平面变化对煤质特征的影响
    7.5 煤中显微组分对挥发分产率的影响
    7.6 地球化学异常的地质控制因素
    7.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乌鲁木齐-大黄山地区煤层气地质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煤层气地质条件
    1.1 构造和地层
    1.2 煤层特征
2 含气性特征
3 煤层气储层特征
    3.1 孔隙特征
    3.2 吸附特征
    3.3 渗透率特征
    3.4 煤储层压力
4 结论

(8)阜康区块煤层气井排采流体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流程
    1.5 论文工作量
2 煤层气地质背景
    2.1 地理概况
    2.2 区域构造
    2.3 含煤地层
    2.4 区域水文地质自然因素
3 煤系地下水系统
    3.1 层序地层
    3.2 煤储层
    3.3 含水系统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煤层气井排采水源判识
    4.1 产出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4.2 排采水源判识
    4.3 本章小结
5 煤层气井排采流体效应
    5.1 宏观流体效应
    5.2 微观流体效应
    5.3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侏罗纪煤层硫化氢成生模式及异常富集控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中硫的研究现状
        1.2.2 煤矿硫化氢成生模式
        1.2.3 油气田硫化氢成生模式
        1.2.4 煤矿硫化氢异常富集控制因素
    1.3 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准南中段区域特征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2 沉积特征
        2.2.1 区域构造演化
        2.2.2 区域沉积特征
    2.3 区域煤层
    2.4 本章小结
3 煤中硫的赋存特征和演化历史
    3.1 煤中硫的来源
        3.1.1 植物成煤
        3.1.2 硫酸盐和介质作用
        3.1.3 铁离子的供给
    3.2 煤中硫的赋存状态
        3.2.1 煤中有机硫赋存状态
        3.2.2 煤中无机硫赋存状态
        3.2.3 煤中元素硫赋存状态
    3.3 煤中硫的演化历史
        3.3.1 煤中有机硫演化历史
        3.3.2 煤中无机硫(黄铁矿)演化历史
    3.4 煤中硫的分布
    3.5 本章小结
4 区域煤气地球化学特征
    4.1 同位素地球化学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4.3 镜质体反射率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硫化氢气体成生分析
    5.1 煤矿H_2S气体成生类型
    5.2 硫化氢TSR成生模拟
        5.2.1 煤的TSR成生硫化氢模拟
        5.2.2 TSR反应机理
        5.2.3 TSR成生模拟讨论
    5.3 煤矿H_2S气体成生识别
        5.3.1 硫酸盐生物还原(BSR)成生H_2S识别
        5.3.2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成生H_2S识别
        5.3.3 煤矿硫化氢气体成生识别模式
    5.4 区域煤矿H_2S气体成生识别
        5.4.1 BSR成生识别
        5.4.2 BSR成生机理
        5.4.3 TSR及其他成生识别
    5.5 本章小结
6 煤矿硫化氢异常富集控制因素
    6.1 区域硫化氢分布特征
    6.2 地质控制作用
    6.3 储盖层控制作用
        6.3.1 储层控制作用
        6.3.2 盖层控制作用
    6.4 地下水控制作用
        6.4.1 地层水活动控制作用
        6.4.2 区域温(泉)井含水特性
        6.4.3 地层水化学特性对硫化氢成生的控制作用
        6.4.4 含硫化氢水成因模式
    6.5 埋深及温度控制作用
    6.6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准南乌鲁木齐河东矿区煤层气赋存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赋存规律研究现状
        1.2.2 乌鲁木齐河东矿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煤层气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2 构造背景及特征
        2.2.1 构造演化与聚煤作用
        2.2.2 区域构造特征
        2.2.3 研究区构造
    2.3 地层与含煤地层
    2.4 岩浆活动
    2.5 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3 煤储层特征
    3.1 煤层
        3.1.1 西山窑组
        3.1.2 八道湾组
    3.2 含气性
        3.2.1 西山窑组
        3.2.2 八道湾组
    3.3 煤的吸附性
        3.3.1 煤的等温吸附特征
        3.3.2 含气饱和度
        3.3.3 临界解吸压力
    3.4 煤储层物性
        3.4.1 煤储层孔、裂隙结构特征
        3.4.2 渗透性
        3.4.3 储层压力
        3.4.4 储层温度
4 影响煤层气赋存的因素
    4.1 煤层气的成因
    4.2 地质构造及其控气作用
    4.3 沉积作用控气
    4.4 煤变质作用对煤层含气性的影响
    4.5 有效埋藏深度及其控气作用
    4.6 煤层厚度及其控气作用
    4.7 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其控气作用
    4.8 煤岩煤质特征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
        4.8.1 宏观煤岩组分及类型
        4.8.2 显微煤岩特征及其对含气量的影响
        4.8.3 煤质特征及其对含气量的影响
    4.9 水文地质条件及其控气作用
5 煤层气资源计算
    5.1 资源/储量计算范围
    5.2 资源/储量分级
    5.3 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
        5.3.1 计算方法
        5.3.2 计算参数
    5.4 煤层气资源/储量计算结果
    5.5 煤层气赋存规律及有利区优选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准南煤田白杨河—四工河普查区构造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准噶尔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与地质研究进展[J]. 汤达祯,杨曙光,唐淑玲,陶树,陈世达,张奥博,蒲一帆,张泰源. 煤炭学报, 2021(08)
  • [2]新疆阜康低阶煤煤体结构及其地质控因分析[D]. 张珺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3]准南地区多层叠置煤层气系统选层压裂改造对策研究[D]. 唐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4]阜康断裂带及北缘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层序地层对比与沉积体系研究[D]. 韩旭. 新疆大学, 2019(10)
  • [5]新疆阜康白杨河矿区煤层气井排采产水特征研究[J]. 胡振鹏,王琪,吴恒. 中国煤层气, 2019(03)
  • [6]新疆北部准噶尔和伊犁盆地主要煤田煤质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分析[D]. 赵仕华.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7]乌鲁木齐-大黄山地区煤层气地质条件研究[J]. 贾秉义. 煤炭科学技术, 2018(11)
  • [8]阜康区块煤层气井排采流体效应[D]. 梁李.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9]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侏罗纪煤层硫化氢成生模式及异常富集控制因素研究[D]. 邓奇根. 河南理工大学, 2015(11)
  • [10]准南乌鲁木齐河东矿区煤层气赋存规律研究[D]. 周梓欣.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标签:;  ;  ;  ;  

准南煤田白洋河-四工河普查区构造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