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工作场所呼吸粉尘和氡子体同时监测研究

矿山工作场所呼吸粉尘和氡子体同时监测研究

一、矿井作业场所中呼吸尘与氡子体同时监测的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璐[1](2020)在《某矿井下作业人员辐射损伤标志物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氡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气体,被吸入人体后,其短寿命衰变产物氡子体会释放出高能的α粒子损伤呼吸道和肺组织,同时部分氡及子体会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氡及其子体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划归为I类致癌因素,成为吸烟之后的第二大致肺癌因素。研究表明肺癌发病风险的增高与高氡暴露相关,肺癌的比值比(ORs)随着氡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课题组在对某矿井下空气中氡浓度监测时发现矿井下工作场所空气中氡浓度较高。且历史上曾出现矿工肺癌高发,找到氡致辐射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并探索其致病机制十分重要。方法1.在矿工经常活动的矿井下和地面办公室等工作场所距地面1.5米处布放氡探测器,采用化学蚀刻固体径迹法结合连续测量法检测一年四季工作场所空气中氡浓度,按照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137报告中推荐的剂量转换参数估算矿工在井下和地面工作可能因吸入氡累积的年暴露剂量;RAD7氡探测仪测量地面办公区及食堂自来水氡浓度,使用水氡释放导致内照射剂量来估算矿工因水氡所致的内照射年剂量。2.144名矿工的队列研究,72名井下矿工为研究组,72名地上矿工为对照组。采用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矿工的一般情况、健康情况、从业情况、生活习惯等,结合对矿井下和地面上工作场所中一年四季空气中氡浓度的测量,使用ICRP 137号报告推荐的参数,计算出每位矿工因吸入氡及子体可能产生的累积暴露剂量。3.血常规检测指标包括淋巴细胞(LYM)、中性粒细胞(NE)、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液生化指标包括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来评价血液参数。4.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井下和对照组矿工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细胞周期相关调控蛋白 CDK2、CDK4、CDK6、CyclinA2、CyclinD1、CyclinE1 以及γH2AX蛋白的相对表达。5.microRNA芯片筛选氡暴露量不同的矿工各10名血浆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Real-time PCR验证144名矿工其中四种miRNA的相对表达。6.选择5名井下矿工为研究组,5名地上矿工为对照组,按年龄排序分成5组后采用RNA-seq技术分析其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深度挖掘数据中miR-19a-3p、miR-30e-5p、miR-335-5p对应的靶基因在井下组和对照组矿工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7.使用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方法分析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氡致外周血淋巴细胞辐射损伤的机制。8.数据以GraphPad Prism 8.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组比较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两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井下与地面上工作场所空气中氡平均浓度分别为(7.5±3.1)kBq·m-3(n井下=39)和(0.28±0.14)kBq·m-3(n地面=15),据此估算得出空气中氡的年有效剂量贡献范围分别为(4.5~84.8)mSv和(1.3~12.9)mSv。2.井下组和对照组矿工年龄、BMI、吸烟指数没有明显差异。井下组累积氡暴露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井下=72,n对照=72,P<0.05)。井下组和对照组矿工氡有效照射剂量范围分别为(244~1845)mSv和(4~207)mSv。3.与对照组比较,井下组矿工外周血LYM计数、NE计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井下=72,n对照=72,P<0.05);井下组矿工外周血血红蛋白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井下=72,n对照=72,P<0.05)。井下组矿工外周血RBC低于对照组(n井下=28,n对照=60),PLT、WBC高于对照组(n井下=72,n对照=72),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井下组矿工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G0/G1期所占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井下=72,n对照=72,P<0.05);井下组矿工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CDK2、CDK4、CDK6、Cyclin A2、Cyclin D1以及Cyclin E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井下=72,n对照=72,P<0.05);井下组矿工外周血淋巴细胞γH2AX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n井下=28,n对照=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MicroRNA芯片(n井下=10,n对照=10)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croRNA,与对照组相比,高氡暴露组有15种microRNA表达下调,分别是hsa-miR-30e-5p、hsa-miR-1246、hsa-miR-451a、hsa-miR-19a-3p、hsa-miR-335-5p、hsa-miR-154-5p、hsa-miR-5100、hsa-miR-25-3p、hsa-miR-4701-3p、hsa-miR-338-5p、hsa-miR-505-3p、hsa-miR-4790-3p、hsa-miR-1290、hsa-miR-3976、hsa-miR-4762-5p、;11 种 microRNA 表达上调,分别是hsa-miR-488-5p、hsa-miR-1227-3p、hsa-miR-4770、hsa-miR-6724、hsa-miR-210-5p、hsa-miR-3605-3p、hsa-miR-1181、hsa-miR-6880-3p、hsa-miR-6796-3p、hsa-miR-3154、hsa-miR-1825。其中,差异表达倍数大于2倍的miRNA有5种,分别是hsa-miR-30e-5p、hsa-miR-1246、hsa-miR-451a、hsa-miR-19a-3p、hsa-miR-335-5p。Real-time PCR验证了两组矿工外周血(n井下=72,n对照=72)血桨miR-19a-3p、miR-30e-5p、miR-335-5p、miR-451a,井下组矿工四种miRN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6.RNA-Seq技术分析结果显示,5组矿工共有的差异基因有CCL3L3、CCL3L1、105369230、CCL4L2、LAIR2、TMED7-TICAM2、LOC112268337、MC1R和S100B,其中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后涉及细胞进程、环境信息处理、人类疾病以及免疫、内分泌和发育系统等,相关的信号通路涉及Toll样受体通路、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NF-kappa B信号通路等。对矿工外周血淋巴细胞mRNA测序结果进行深度挖掘,井下组miR-19a、miR-30e以及miR-335对应靶基因的表达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7.TargetScan、miRBase 以及 miRanda 预测靶基因显示,CCNA2 和 CCND1(分别编码 CyclinA2 和 CyclinD1)是 miR-19a 的靶基因;CCNE(编码 CyclinE)是miR-30e的靶基因;CDK2(编码CDK2)是miR-335的靶基因。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yclinA2、Cyclin D1与miR-19a呈负相关(P<0.05),Cyclin E1 与 miR-30e 呈负相关(P<0.05),CDK2 与 miR-335 呈负相关(P<0.05)。8.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LYM计数、NE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CDK2、CDK4、CDK6、Cyclin A2、Cyclin D1、Cyclin E1 的表达以及血浆miR-19a-3p、miR-30e-5p、miR-335-5p、miR-451a的相对表达均与氡累积暴露相关(P<0.05)。结论本研究首次利用基因芯片技术以及RNA-seq测序技术筛选井下矿工血样,寻找新的氡致辐射损伤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分析不同累积氡暴露矿工的共有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探讨氡致外周血淋巴细胞辐射损伤的机制,并得到以下结论:外周血LYM计数、NE计数可能成为评价氡致辐射损伤的指标,外周血淋巴细胞 γH2AX,CDK2、CDK4、CDK6、CyclinA2、CyclinD1、CyclinE1 等蛋白以及血浆中miR-19a、miR-30e、miR-335以及miR-451a等有可能成为氡辐射损伤潜在生物标志物。

张耀[2](2019)在《Ra-226、Ra-228、铀和钍联合测定及其对典型稀土矿职业人员剂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人们对辐射所致健康认识的提高,放射性相关的安全问题和健康风险评价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稀土矿、煤矿等非铀矿山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天然放射性物质(NORM)和因工业活动增加的天然放射性物质(TENORM)致使职业场所放射性水平远高于天然本底,从而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污染,尤其是矿工接受的职业辐射照射存在很大的风险。我国白云鄂博稀土矿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含放射性钍较高,稀土矿的开发利用在带给人们利益的同时,也对身体健康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关于白云鄂博稀土矿职业场所外照射与氡浓度研究较多,而对职业人群摄入核素内照射研究缺乏,白云鄂博职业活动对周边公众摄入内照射影响研究同样空白,U、Th、226Ra、228Ra作为常见的剂量贡献明显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关注白云鄂博职业人群及其周边公众摄入铀、钍、226Ra、228Ra内照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U、Th、226Ra、228Ra测量方法存在化学操作复杂、需要量大、测量时间长、只能测量单一核素等缺点,建立环境和生物样品简便、需样量少、快速、批量联合测定U、Th、226Ra、228Ra方法很有必要。传统辐射因素风险评价模型结合致病/致死风险系数,通过人体接收外照射内照射相关数据,在线性无阈假设的前提下,进行辐射危险因素评价,但相关数据难以获取,且传统风险评价模型不适用个体风险评价。因此,探索性地建立易于实施针对个体职业人群伴生稀土矿辐射因素风险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通过不同条件试验结合相关文献报道,确定头发、尿液、羊肉、饮用水、气溶胶、粉尘的前处理方法,建立了液体闪烁计数器结合ICP-MS联合测量U、Th、226Ra 和 228Ra 的方法。2.围绕内照射研究方法之一——生物样品检测法展开阐述,结合生产工艺流程,将职业人群与周边公众分为分为低、中、高三个气溶胶粉尘暴露组,使用已建立的联合测定方法,通过不同暴露人群头发、尿样中U和Th含量的测量,确定U、Th含量在头发和尿液中分布,间接估计了研究人群钍内照射程度,确定了长期慢性钍暴露的生物学指示物。3.以内照射研究的另一种方法——摄入测量法进行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及相关文献报道,确定羊肉、饮用水、气溶胶粉尘摄入量,典型职业场所滞留时间等参数,随机采集当地饮用水、羊肉样品,结合已建立联合测定方法,确定食入羊肉、饮用水中U、Th、226Ra和228Ra的含量并进行相应剂量估算;通过六级采样器多次采样,确定天然铀、钍的活度中值直径,对典型稀土矿职业场所、周边公众居住场所进行气溶胶粉尘采样,结合已建立联合测定方法,对气溶胶粉尘中U、Th含量进行测定,考虑实际测量活度中值直径因素,对职业人群及周边公众吸入导致的内照射剂量进行估算。4.通过专家咨询问与文献调研,确立了白云鄂博稀土矿辐射危险程度相关的3个一级指标,并划分为12个二级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对辐射危险程度进行计算,结合LEC评价法对暴露等级进行赋值,根据相关文献报道,辐射危险程度与暴露得分乘积即为研究对象风险程度,结合风险分级,提出相应对策。结果1.确定ICP-MS测量铀、钍的最低探测限均为2ng/L,铀、钍测量扩展相对不确定度分别为8%、16%。通过条件试验与光谱分析,确定液体闪烁计数器对226Ra、228Ra测量选择5 mL蒸馏水介质0.25 M EDTA-2Na溶液、16 mL Hisafe 3闪烁液体系,采用聚乙烯闪烁瓶体对228Ra即刻直接测量,放置平衡后不限瓶体材质对226Ra进行间接测量。最后,通过加标法发现226Ra测量效率稳定,总计数效率约为73%,相对标准偏差为6.7%,最低探测限与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4.3 mBq/L、0.15,而228Ra测量结果相对较差,总计数效率约11%,相对标准偏差为16.6%,最低探测限与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41.5 mBq/L、46%。2.通过对不同暴露人群头发与尿样中铀、钍含量调查发现,对于钍而言,发样中钍其含量随暴露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尚不能认为职业人群与对照人群中尿样中钍含量有差别,尚不能认为年龄与头发及尿样中钍含量存在线性相关。对于铀而言,尚不能认为三组头发与尿样中铀含量有差别,女性人群头发中铀含量明显高于男性,尚不能认为年龄与头发及尿液中钍含量存在线性相关。3.羊肉中228Ra,饮用水中钍、228Ra均低于最低探测限,饮用水中天然铀剂量贡献略高于226Ra,所致内照射剂量中位值分别为20.21 nSv/a、10.54 nSv/a,而羊肉中U、Th、226Ra所致内照射剂量中位值分别为0.52 nSv/a、1.89 nSv/a、20.91 nSv/a,主要剂量贡献核素为226Ra。吸入钍所致剂量明显高于吸入铀所致剂量,职业人员吸入所致剂量高于对照人群,通过分级采样确定气溶胶铀、钍活度中值直径分别为3.36 μm、3.64μm,考虑实际测量气溶胶铀、钍活度中值直径,口罩过滤效率,不同活度中值直径呼吸道滞留份额、剂量转化系数等因素,估算职业暴露人群吸入铀、钍所致年有效剂量分别为2.2~22.8 nSv、5.2~24.0 μSv,而周边公众吸入铀、钍所致年有效量中位值分别为1.5 nSv、6.0 μSv。4.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改进LEC法,建立了典型稀土矿职业人群辐射因素风险评价方法,利用与稀土矿环境辐射危险程度相关的12个二级指标,结合调查问卷并查阅相关文献,可对稀土矿职业人群进行辐射因素风险评价,为稀土矿管理、辐射防护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结论1.通过本研究建立的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226Ra、228Ra方法,结合相对成熟ICP-MS测量U、Th的方法,可通过一次前处理环境和生物样品,使用ICP-MS与液体闪烁计数器联合测量其U、Th、226Ra、228Ra含量。2.与尿样中钍含量相比,头发中钍含量更适合作为长期慢性钍暴露的生物学指示物,白云鄂博职业人群受到长期吸入钍内污染。3.食入羊肉、饮用水所致人体有效剂量有限,饮用水中天然铀剂量贡献略高于226Ra,而羊肉中主要剂量贡献核素为226Ra。与人体接受平均天然辐射剂量相比,单纯吸入铀、钍所致的剂量均较低。4.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改进的LEC法,可对稀土矿职业人群进行辐射危害风险评价。

陈圆超[3](2018)在《基于贝叶斯反馈云理论的地下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研究》文中认为地下铀矿井不同于一般矿井,还存在着大量的放射性污染物:氡和氡子体,会对人体造成放射性伤害。因此,研究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对于改善降氡效果,优化安全作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传统模糊理论的不彻底性和专家评分法的随机性与模糊性,提出结合云理论和贝叶斯反馈方法来进行地下铀矿山通风系统的可靠性评价,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地下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现有研究进行分析综合,结合实地调查与研究,构建地下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指标体系,分成四个一级指标:通风系统环境,通风设施设备,人员与管理、工作面污染物,每个一级指标又包含了若干二级指标。其次,基于云理论的指标权重云研究。基于云模型标度构造指标重要性比较判断矩阵,以云参数和云模型表示各指标的权重,直观地展示了指标权重的模糊性。然后,基于贝叶斯反馈云的可靠性等级标尺研究。针对专家评分法的随机性和模糊性,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提高专家组对定性概念的协同认识程度,后使用贝叶斯反馈方法修正云参数,从而降低可靠性等级设定的模糊度,提高客观性。最后,开展地下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实例分析。运用预设的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云和标尺云对某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用贝叶斯反馈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从而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随后,就该通风系统存在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和实施方案,切实提高了该地下铀矿山通风系统的可靠度。

段海城[4](2017)在《浅谈某硬岩型铀矿井的人员辐射防护管理》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铀矿地下开采中辐射防护的知识、井下各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我国铀矿井执行的剂量标准以及某铀矿井从制度的建立、人员辐射防护的现场管理、职业健康防护档案的建立等方面开展的人员辐射防护管理措施,将对其他铀矿床地下开采中辐射危害的控制起重要的参考作用。

符文晶[5](2017)在《粤北某铀业公司Z矿井通风系统优化与措施改进》文中指出矿井通风系统属于动态系统,它主要由通风机装置和井下通风网络组成。矿井通风系统的主要任务包括:输送足量新鲜空气向需风处,以供人员呼吸用;稀释、排除井下有毒、有害气体以及浮尘;使作业点空气温度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创造良好的井下微气候环境;特别地,井下一旦发生灾变,可随救灾需要调控风流。随着矿井不断向深部开拓,对应的供风路线则不断变长,需风量不断增加;再者,矿井通风阻力因通风网路的不断变长而增大,此时原有的通风系统往往难以满足生产需要。因而,开展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研究,对于保障矿井安全以及高效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粤北某铀业公司Z矿井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了井下现场实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再通过调研该矿井通风系统现状,摸清了当前生产条件下该矿井通风系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该矿井内监测数据,绘制通风系统图。在此基础上,针对Z矿井近期、中期开拓布局、生产任务与待解决问题,结合该铀矿井通风系统的自身特点,提出适合该铀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化改造措施。在矿井需风量计算、主扇选型与安装、局扇选型与安装、通风参数、通风管理进行了系统分析。文中还对通风系统优化改造后的通风效果进行了分析,Z矿井采掘作业面氡及其子体浓度有较大幅度降低,Z矿井井下作业人员辐射安全有所改善,说明了矿井通风系统优化与改进造的有效性。

崔娜[6](2016)在《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铀矿区气载氡的健康风险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铀矿的开采利用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废物,尤其是气载氡导致的放射性污染,严重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但是,目前我国的辐射防护评价工作仍十分薄弱,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最主要的问题是传统的基于确定论的单因子指数评价法无法提供健康危害的定量概率分布信息,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健康风险评价采用统一的危害指标定量地描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陆续开展了化学化工厂区、冶炼厂、垃圾场、核电站等污染场地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有效推动了相关行业的环境保护科学决策工作。把健康风险评价研究引入到铀矿区辐射防护工作中,定量评估铀矿区放射性核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鲜有报道。本文基于目前普遍采用的健康风险评价四步法,即危害鉴定、暴露评价、剂量-反应评价和风险评定,首先对某退役铀矿放射性核素分布现状进行分析,将矿山排风井排出的井下废气中所含的氡以及废石场、矿石堆放及破碎场、堆浸场表面自然析出的氡气确定为气态污染源项,并对各气态源项的释放量进行了监测。然后在铀矿区氡浓度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不确定性的健康风险评价理论研究,构建了铀矿区气载氡的健康风险评价体系。利用Crystal Ball风险评估软件对气载途径摄入氡及其子体的暴露量和致癌风险进行了蒙特卡罗模拟分析,定量评价铀矿冶系统产生的气载氡及其子体的致癌风险,得到了致癌风险的概率分布和范围等统计信息。结果显示:距离评价中心80km距离范围内气载氡及其子体所致公众个人年有效剂量值低于GB18871-2002所规定的剂量约束值。从剂量约束的角度进行定性评价,距离评价中心01km以及更远距离范围内的辐射防护安全均达到了有关要求。但是健康风险表征显示,距离评价中心01km范围内的健康风险等级为10-6,高于美国环保署(USEPA)推荐的可接受限值,健康风险值最大超标3.275倍,应适当进行辐射防护控制或优化。从风险约束的角度进行定量评价,该铀矿区距离评价中心01km范围内致癌风险较大,健康风险值超标;其它更远距离范围的致癌风险可以忽略。研究发现:因为公众的有效辐射剂量约束值无法提供由于潜在辐射照射导致的可能发生的致癌风险的定量概率分布信息,因而影响了其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因此,在铀矿冶实践中,应该基于不确定性理论,在考虑经济和社会因素情况下,使剂量约束(限制个人剂量)和风险约束(限制潜在照射中个人的风险)都保持合理且达到尽量低。我国GB18871-2002规定,公众的辐射年有效剂量限值为1 mSv,对应的致癌风险为5E-5,是USEPA推荐值的50倍;剂量约束值为0.25mSv/a左右,对应的致癌风险值为1.25E-5,是USEPA推荐值的12.5倍。与国际上铀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铀矿冶辐射防护工作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为了保障铀矿冶工作人员及铀矿区公众的辐射安全,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铀矿冶系统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真正做到铀矿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定量分析,确定切合国情实际的剂量约束值和风险约束值,定量评价铀矿区放射性核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该项工作可以为加强铀矿开发利用中的放射性管理、制定放射性污染防治对策提供基础资料,并为环境决策者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吴昊[7](2016)在《典型场所中氡及其子体平衡因子的实验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氡及其子体是人类所受天然辐射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氡是仅次于吸烟的致肺癌因素,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19种最致癌物质之一。氡及其子体无处不在,从剂量贡献讲,氡子体所致剂量远大于氡。环境氡子体所致剂量大都采用环境氡暴露量和推荐的氡及氡子体平衡因子来近似估算。但不同场所的环境条件差异很大,氡及氡子体的平衡因子也相差较大,从而导致此种估算方法存在较大的误差。为了提高基于氡暴露量估算氡子体所致剂量的质量,典型场所氡及其子体平衡因子的测量是必要的。采用南华大学研制的NRL-Ⅱ连续测氡仪和NR-200A氡子体连续监测仪,在某核电基地,湖南省湘雅附一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锦原铀业等一些典型工作场所进行空气中氡及其子体的平衡因子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在沿海地面室内机放疗场所的平衡因子都比推荐值小40%。有些通风好且采取空气净化措施的区域平衡因子更小,内陆大部分室内的平衡因子与推荐值相近。基于某核电基地部分厂房及办公室氡暴露量及相应实测的氡和氡子体平衡因子进行了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的估算。估算结果表明,测量厂房和办公室的氡和氡子体所致年有效剂量(全部低于1mSv)。本研究表明,为了提高环境氡及其子体所致剂量估算的质量,开展典型场所氡及其子体平衡因子的测量是必要的。

李永辉[8](2016)在《新疆某区域煤矿井下职业人员受照剂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取新疆重点煤矿矿区的六家煤矿,对新疆该区域的六家煤矿进行了氡浓度、γ辐射剂量率的监测,对各个煤矿的煤矸石与煤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进行了分析。然后建立井下职业人员受照剂量估算模式,主要考虑氡及氡子体、γ辐射、吸入粉尘三者所致的年有效剂量。对煤矿井下职业人员受照剂量进行估算,掌握新疆该地区井下职业人员受照剂量总体水平,并与全国井下职业人员辐射水平进行对比。调查监测结果显示部分煤矿存在放射性异常问题,大部分煤矿辐射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大型煤矿辐射水平相对于中、小型煤矿要高。A煤矿井下γ辐射剂量率过高,平均值高达241.4×10-8Gy/h,其余大、中、小型煤矿γ辐射剂量率均在1×10-825×10-8Gy/h范围内;大、中、小型煤矿的氡浓度集中分布在140、50、60Bq/m3。A煤矿煤炭所含放射性核素含量很高,B煤矿氡浓度偏高,煤矸石所含放射性核素含量偏高,建尾矿坝对煤矸石进行掩埋处理。除A煤矿外,其余各个煤矿的粉尘的放射性核素浓度都比较低。六家煤矿平均年有效剂量为1.47mSv,A煤矿井下职业人员年有效剂量为4.23mSv,远超出2.4mSv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余五家煤矿则低于2.4mSv的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新疆该区域大部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年受照剂量较低。六家煤矿中大型煤矿井下职业人员年有效剂量相对较高,而中小型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年有效剂量比较小。除去A煤矿的其余各个煤矿,氡及氡子体所致年有效剂量占井下作业人员总的年有效剂量的70%-90%,与全国大部分煤矿类似,氡及氡子体是最主要的井下辐射危害。γ外照射所致年有效剂量也比较低,各个煤矿因吸入粉尘引起的年受照剂量都比较小,大约0.010.19mSv。井下采掘面以及巷道的位置辐射水平所致年有效剂量基本高于的各个监测点的平均年有效剂量。采掘面及主巷道的辐射水平最高,对人体的辐射危害相对较大。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并加强对新疆煤矿的监管:煤矿本身需要加强监管,采取各种降低井下辐射水平的措施;加强工人自我防护意识,建立井下职业人员的剂量档案;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部门的责。

李志[9](2016)在《铀矿尘在人体呼吸道中运动沉积及呼吸暴露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铀矿尘中含有大量的长寿命α放射性核素,其对铀矿井下工人内照射剂量具有不容忽视的贡献率,在进行铀矿井下工人内照射剂量计算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参数,口罩过滤效率往往处于一个被忽视的状态,而有关的研究尚未见报。为探究经口罩过滤后的铀矿尘在呼吸道内的运动沉积及呼吸暴露风险,本文以南方某生产铀矿井为实验地点,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在不同呼吸强度下铀矿井各典型作业场所环境中经口罩过滤后的铀矿尘在人体呼吸道内的运动沉积及呼吸暴露风险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对铀矿井下典型作业场所环境中的铀矿尘进行了监测,获得了各典型作业场所环境中铀矿尘的质量浓度及粒径分布数据。(2)在铀矿井下开展了口罩过滤特性的现场实验,检测了2种铀矿井下常用口罩对PM10、PM2.5的过滤效率和分级过滤效率,同时获取了经口罩过滤后铀矿尘的质量浓度及粒径分布数据。(3)采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呼吸强度下人体呼吸道内的流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以现场实验监测得到的经口罩过滤后铀矿尘的质量浓度及粒径分布数据为边界条件,利用DPM模型模拟了铀矿尘粒子在人体呼吸道内的运动沉积规律。(4)建立了铀矿尘呼吸暴露风险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南方某铀矿井下工人进行了呼吸暴露风险评价,计算了铀矿尘呼吸暴露剂量和暴露风险指数。

李永辉,王国全,冯光文,谢焱石[10](2016)在《新疆某地区煤矿井下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开采量巨大,然而某些煤矿含有较高放射性核素,对井下作业人员危害较大。为了掌握新疆井下工作人员的辐射照射状况,对新疆某地3家煤矿井下γ辐射剂量率、氡浓度、粉尘的放射性核素浓度进行监测与估算。结果表明A矿与B矿井下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相对较高,分别为4.23 m Sv和1.90 m Sv;C矿相对较小,仅为0.57 m Sv,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矿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由γ外照射引起,占到79.9%,可以通过缩短井下作业时间进行控制;B矿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来源于氡和氡子体内照射,占到总剂量的89.6%。可以通过隔离氡的析出和加强通风等方式降低受照剂量。

二、矿井作业场所中呼吸尘与氡子体同时监测的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井作业场所中呼吸尘与氡子体同时监测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某矿井下作业人员辐射损伤标志物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氡水平测量及相关剂量贡献估算
    1. 空气中氡浓度测量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2. 自来水氡浓度测量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血液学指标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一、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周期调控蛋白以及γH2AX蛋白表达的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二、血浆miRNA芯片筛选和验证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三、外周血淋巴细胞RNA-Seq表达情况的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四、氡致外周血淋巴细胞辐射损伤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讨论
        3. 小结
结论
氡致辐射损伤假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A
    附录B《个旧云锡矿工健康调查及随访调查》知情同意书

(2)Ra-226、Ra-228、铀和钍联合测定及其对典型稀土矿职业人员剂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NORM与TENORM研究进展
    1.2 白云鄂博稀土矿辐射因素研究进展
    1.3 环境样品中铀、钍、镭测量意义及方法研究进展
        1.3.1 铀
        1.3.2 钍
        1.3.3 镭
        1.3.4 小结
    1.4 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α,β核素研究进展
    1.5 内照射监测研究进展
        1.5.1 直接测量法
        1.5.2 间接测量法
        1.5.3 摄入测量法
        1.5.4 小结
    1.6 风险评价简介
    1.7 小结
第二章 铀、钍、~(226)Ra、~(228)Ra联合测定方法
    2.1 概述
    2.2 样品前处理
        2.2.1 头发、尿液
        2.2.2 羊肉、饮用水
        2.2.3 气溶胶、粉尘
    2.3 ICP-MS测定U、Th
        2.3.1 方法简介
        2.3.2 方法验证
    2.4 LSC测定~(226)Ra、~(228)Ra
        2.4.1 ~(226)Ra、~(228)Ra测量核素干扰分析
        2.4.2 不同介质、体积EDTA-2Na溶解试验
        2.4.3 PSD确定试验
        2.4.4 实验过程
        2.4.5 液闪测量干扰光谱分析
        2.4.6 混匀后不同时间点测量效率分析
        2.4.7 不同条件试验本底分析
        2.4.8 活度计算
        2.4.9 方法验证
        2.4.10 方法评价
    2.5 小结
第三章 头发与尿液中铀、钍检测
    3.1 概述
    3.2 头发与尿液中铀、钍人群分布
        3.2.1 头发与尿液中铀、钍含量频数分布
        3.2.2 不同暴露人群头发铀、钍含量比较
        3.2.3 不同暴露人群尿液铀、钍含量比较
        3.2.4 头发与尿液中铀、钍含量与年龄、性别相关性研究
    3.3 小结
第四章 摄入铀、钍、~(226)Ra、~(228)Ra剂量研究
    4.1 概述
    4.2 食入
        4.2.1 羊肉、饮用水中U、Th、~(226)Ra、~(228)Ra测定及其剂量研究
    4.3 吸入
        4.3.1 活度中值直径确定试验
        4.3.2 气溶胶、粉尘中铀、钍含量及剂量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稀土矿辐射因素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5.1 概述
    5.2 风险识别
    5.3 风险评价
    5.4 风险控制
    5.5 实例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结论
    6.3 创新点
    6.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
附录Ⅰ

(3)基于贝叶斯反馈云理论的地下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1.2.2 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1.2.3 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贝叶斯反馈云理论的系统可靠性分析
    2.1 云理论
        2.1.1 云理论的提出
        2.1.2 云理论的概述
        2.1.3 云发生器
        2.1.4 正态云3En规则
    2.2 系统可靠性贝叶斯反馈云分析
        2.2.1 贝叶斯反馈云分析
        2.2.2 贝叶斯反馈云评价步骤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贝叶斯反馈云分析
    3.1 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概述
    3.2 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指标体系
        3.2.1 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指标体系划分
        3.2.2 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指标体系描述
    3.3 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贝叶斯反馈云模型
        3.3.1 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指标权重云
        3.3.2 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等级标尺云
        3.3.3 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等级标尺修正云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例分析
    4.1 某地下铀矿山通风系统简介
    4.2 某地下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分析
        4.2.1 铀矿山通风系统数据采集
        4.2.2 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
    4.3 某地下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改进方案
        4.3.1 通风系统可靠性问题分析
        4.3.2 通风系统可靠性整改措施与实施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粤北某铀业公司Z矿井通风系统优化与措施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矿井通风网络优化研究
        1.3.2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研究
        1.3.3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粤北某铀业公司Z矿井通风系统概述
    2.1 Z矿井开采现状简述
        2.1.1 矿区概述
        2.1.2 矿井地质概况
        2.1.3 矿床开拓及采矿方法
    2.2 Z矿井通风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1 通风系统现状
        2.2.2 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
    2.3 Z矿井未来发展潜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Z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的理论基础
    3.1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概述
    3.2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理论
    3.3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技术
        3.3.1 矿井风流调节技术
        3.3.2 矿用空气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Z矿井通风系统分析及优化方案
    4.1 Z矿井通风系统技改方案选择原则
    4.2 通风系统改造方案
        4.2.1 矿井通风系统总体改造方案
        4.2.2 入风及污风控制措施
        4.2.3 按需供风系统
    4.3 矿井通风系统需风量计算
        4.3.1 矿井风量计算方法
        4.3.2 风量计算
    4.4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4.4.1 通风井巷阻力计算方法
        4.4.2 至7号中段通风阻力计算
        4.4.3 至10号中段通风阻力计算
        4.4.4 自然风压计算
        4.4.5 矿井通风等积孔
    4.5 矿井主扇风机选择
        4.5.1 矿井主扇风机选择原则
        4.5.2 主扇风机选择
        4.5.3 主扇风机确定
        4.5.4 反风要求
        4.5.5 风机硐室平面布置
    4.6 局部通风
        4.6.1 局部通风设计
        4.6.2 局扇工作方式
        4.6.3 局扇运转要求
        4.6.4 局扇和风筒安装要求
    4.7 通风系统改造效果分析
        4.7.1 通风系统改造前监测数据
        4.7.2 通风系统改造后监测数据
        4.7.3 通风系统改造后效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Z矿井通风系统维护与监督
    5.1 通风系统维护概述
    5.2 通风系统监测监管能力提升
    5.3 矿井通风人员专业意识提升
    5.4 社会融入与通风系统维护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一
附图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铀矿区气载氡的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铀矿区面临严重的放射性污染
        1.2.2 铀矿区的放射性污染源
        1.2.3 放射性核素氡的辐射危害
        1.2.4 放射性核素氡的控制标准
    1.3 健康风险评价概述
        1.3.1 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
        1.3.2 健康风险评价与生态风险评价
        1.3.3 健康风险评价发展现状
        1.3.4 铀矿区辐射污染评价现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不确定性的健康风险评价理论
    2.1 健康风险评价的基本步骤
    2.2 不确定性的来源及分类
        2.2.1 不确定性的来源
        2.2.2 不确定性的分类
    2.3 不确定性的分析方法
    2.4 蒙特卡罗法
        2.4.1 蒙特卡罗方法简介
        2.4.2 蒙特卡罗模拟的基本步骤
第三章 铀矿区气载氡的健康风险评价体系
    3.1 铀矿区气载氡的危害鉴定
    3.2 气载氡的暴露评价
        3.2.1 暴露途径的确定
        3.2.2 暴露量的确定
    3.3 定量分析致癌危险度
    3.4 铀矿区气载氡健康风险评价中的不确定性
第四章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风险评估研究
    4.1 水晶球(CRYSTAL BALL)软件简介
    4.2 暴露评价
    4.3 风险表征
    4.4 敏感点辐射剂量与致癌风险分析与估算
    小结
第五章 基于风险约束的铀矿区辐射防护安全的探索
    5.1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机理
        5.1.1 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机制
        5.1.2 辐射所致的生物效应
    5.2 铀矿区辐射危害的防护
        5.2.1 辐射防护的原理
        5.2.2 辐射防护的原则
    5.3 剂量约束与辐射防护要素
    5.4 从剂量约束值谈辐射防护安全的最优化
    5.5 将风险约束引入铀矿区辐射防护最优化分析的探索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典型场所中氡及其子体平衡因子的实验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氡及其子体平衡因子测量方法
    2.1 测量方法的优选
    2.2 NRL-II型测氡仪简介
    2.3 NR-200A氡子体连续测量仪简介
    2.4 氡及其子体平衡因子计算方法
    2.5 小结
第3章 氡及其子体平衡因子的测量方案
    3.1 典型场所的选择
    3.2 现场测量的要求
        3.2.1 测量点的要求
        3.2.2 对仪器布放的要求
        3.2.3 对测量周期、时间的要求
    3.3 测量仪器的刻度
    3.4 小结
第4章 氡及其子体平衡因子的现场测量
    4.1 氡及其子体平衡因子现场测量及结果
    4.2 氡浓度、氡子体平衡当量氡浓度和氡及其子体平衡因子的昼夜变化规律
    4.3 小结
第5章 某核电基地氡及氡子体水平调查
    5.1 调查背景
    5.2 调查方案
        5.2.1 测量方法
        5.2.2 氡及其子体致人员剂量的估算方法
        5.2.3 布样点选择与要求
        5.2.4 质量保证
    5.3 测量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平衡因子F记录表
    某核电基地二厂氡和氡子体监测项目氡浓度累积监测第一次结果
    某核电基地二厂氡和氡子体监测项目氡浓度累积监测第二次结果
    第一次测量结果氡及其子体致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
    第二次测量结果氡及其子体致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新疆某区域煤矿井下职业人员受照剂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法律法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煤矿主要辐射危害
    2.1 辐射的生物效应
    2.2 外照射
    2.3 氡
        2.3.1 氡的物理、化学性质
        2.3.2 氡的放射性原理
        2.3.3 氡的危害
    2.4 粉尘
    2.5 放射性污染源的确立
第3章 煤矿井下辐射水平调查方法
    3.1 矿区地质以及煤炭储量
    3.2 主要测量指标
    3.3 现场检测与资料收集
    3.4 测量方法以及测量仪器
        3.4.1 γ 辐射剂量率测量
        3.4.2 氡浓度的测量
        3.4.3 固体样品放射性核素分析
    3.5 质量保证
        3.5.1 相关操作规范
        3.5.2 现场监测与采样
        3.5.3 计量、测量仪器的检定与检验
        3.5.4 数据记录与处理
第4章 新疆某区域煤矿辐射水平
    4.1 煤矿概况
        4.1.1 煤矿生产概况
        4.1.2 煤炭与当地经济
    4.2 γ 辐射水平
    4.3 氡浓度
    4.4 煤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
    4.5 井下空气中粉尘放射性活度浓度估算结果
    4.6 煤矸石的放射性核素含量
第5章 井下工作人员剂量估算
    5.1 γ 外照射剂量
    5.2 氡及氡子体内照射剂量
    5.3 粉尘的放射性核素浓度所致吸入内照射剂量
    5.4 井下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与措施
    6.3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铀矿尘在人体呼吸道中运动沉积及呼吸暴露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口罩对颗粒物的过滤特性研究
        1.2.2 铀矿尘在人体呼吸道中的运动沉积
        1.2.3 铀矿尘呼吸暴露风险评价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铀矿井下铀矿尘浓度及粒径分布实测分析
    2.1 引言
    2.2 铀矿尘相关理论
        2.2.1 铀矿尘浓度
        2.2.2 铀矿尘的粒径分布
    2.3 铀矿尘浓度及粒径分布监测
        2.3.1 监测仪器
        2.3.2 监测地点
        2.3.3 监测实验步骤
    2.4 监测结果与分析
        2.4.1 铀矿尘浓度及粒径分布
        2.4.2 监测数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铀矿常用口罩对铀矿尘过滤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铀矿井下现场实验
        3.2.1 实验器材
        3.2.2 实验过程
        3.2.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口罩对PM10、PM2.5的过滤效率
        3.3.2 过滤后铀矿尘的粒径分布
        3.3.3 分级过滤效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铀矿尘在人体呼吸道中运动沉积的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
    4.3 呼吸道模型
        4.3.1 呼吸道几何模型尺寸
        4.3.2 网格划分
    4.4 边界条件的设置
        4.4.1 流体相的边界条件
        4.4.2 离散相的边界条件
        4.4.3 离散相的粒径分布
    4.5 模拟内容
    4.6 模拟结果
        4.6.1 流场的分布特性
        4.6.2 铀矿尘在呼吸道中的运动沉积规律
    4.7 模拟结果分析
        4.7.1 流场的分布特性
        4.7.2 铀矿尘在呼吸道中的运动沉积规律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铀矿尘呼吸暴露风险评价研究
    5.1 引言
    5.2 呼吸暴露风险评价模型
    5.3 铀矿尘剂量浓度的计算
    5.4 铀矿尘呼吸暴露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
    5.5 呼吸暴露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新疆某地区煤矿井下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监测方法
    1. 1 研究对象及原则
    1. 2 监测方法
2 监测结果
    2. 1 井下 γ 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
    2. 2 井下氡浓度测量结果
    2. 3 井下空气中粉尘放射性活度浓度估算结果
3 井下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研究结果
    3. 1 γ 外照射剂量受照剂量
    3. 2 氡和氡子体的内照射剂量
    3.3粉尘的放射性核素浓度所致吸入内照射剂量
    3. 4 井下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
4 结语

四、矿井作业场所中呼吸尘与氡子体同时监测的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某矿井下作业人员辐射损伤标志物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孙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2]Ra-226、Ra-228、铀和钍联合测定及其对典型稀土矿职业人员剂量研究[D]. 张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02)
  • [3]基于贝叶斯反馈云理论的地下铀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研究[D]. 陈圆超. 南华大学, 2018(01)
  • [4]浅谈某硬岩型铀矿井的人员辐射防护管理[A]. 段海城. 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5册(核材料分卷、辐射防护分卷), 2017
  • [5]粤北某铀业公司Z矿井通风系统优化与措施改进[D]. 符文晶. 南华大学, 2017(04)
  • [6]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铀矿区气载氡的健康风险评价[D]. 崔娜. 湖南工业大学, 2016(05)
  • [7]典型场所中氡及其子体平衡因子的实验研究与应用[D]. 吴昊. 南华大学, 2016(03)
  • [8]新疆某区域煤矿井下职业人员受照剂量研究[D]. 李永辉. 南华大学, 2016(03)
  • [9]铀矿尘在人体呼吸道中运动沉积及呼吸暴露风险评价研究[D]. 李志. 南华大学, 2016(03)
  • [10]新疆某地区煤矿井下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研究[J]. 李永辉,王国全,冯光文,谢焱石. 煤矿安全, 2016(02)

标签:;  ;  ;  ;  ;  

矿山工作场所呼吸粉尘和氡子体同时监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