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游戏重燃战争

中国电视游戏重燃战争

一、中国电视游戏重燃战火(论文文献综述)

李紫贤[1](2020)在《纪录片《续写心中的迷彩梦》创作阐述》文中提出军旅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在我国各类纪录片的创作中独树一帜。它不仅蕴含着我国国家政治军事高度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且还彰显了我国的强军意志、强军实力和强军风采。纪录片《续写心中的迷彩梦》是以记录高校里的退役大学生士兵为主体,以新媒体技术为表现方式的一部军旅题材纪录片。本部纪录片主要展现高校里的退役大学生士兵们不负韶华,助力强军伟业,追逐青春梦想,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中续写别样精彩人生的一种奋斗精神。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下的现役军人们敢打必胜的决心和信心。本文分别从五个部分对纪录片《续写心中的迷彩梦》的创作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分析了本部纪录片的选题背景,研究梳理了军旅题材纪录片的研究现状,结合了笔者的部队新媒体技术科研成果——军营虚拟主播军小部的运用,阐释了本部纪录片的创作价值意义;第二部分:详细讲述了本部纪录片的前期准备,分别包括前期调研、主题确立、叙事结构和脚本设计等方面;第三部分:详细讲述了本部纪录片的中期拍摄过程,包括器材选择、采访人物选择、拍摄场地选择、画面构图和拍摄技法等方面;第四部分:对本部纪录片的后期成片和包装制作进行详细阐述;第五部分:对本纪录片进行总结和反思,再一次深度剖析了笔者对本部纪录片创作的收获所得以及不足之处;第六部分:阐述了笔者对高校国防教育的展望。

刘婧[2](2020)在《国内文博节目的嬗变与传播 ——以《国家宝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中国文博节目在漫长的发展时间里,经历了数次历史性的关键变革,从而对节目的整体形态、传播策略产生重要影响。2017年12月3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国家宝藏》,将文博节目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陆续播出的文博节目以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以及对传承中华文化所作的贡献,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从此在国内的电视节目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延续多季并持续更新的现象级文博节目,使众多电视学者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目前,学界对文博节目出现原因、概念界定、类型归属、发展脉络的研究尚不充足,尤其是对扛鼎之作《国家宝藏》传播内容、编排设计、视听风格、传播渠道及效果开展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从经济支撑、政策支持、文化底蕴、社会援助这些大环境因素分析文博节目产生的必然性,并对其进行基本概念的界定、类型归属的划分,之后从发展脉络中探寻文博节目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对创新期做典型性的归类。在传播内容方面,《国家宝藏》以全新的节目形态走进大众的视野,综艺+纪录的创新模式集结了综艺的多元形态和纪录的真实客观。从建馆历史、藏品数量、创新发展、评估报告探究包罗万象的博物馆;从年代历史、传播历史角度分析独具魅力的国宝文物,这些传播内容凸显了节目在前期规划时的慎重与严谨。在编排设计方面,《国家宝藏》以与众不同的传播方式让节目深入人心,从总结式、说明式、辅助式三个角度凸显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从讲解员、守护人的选择研究参与节目的人员;从主要环节、辅助环节研究创新多元的环节设置,这些整体编排与环节设计在节目播出后得到大众的认同。在视听风格方面,《国家宝藏》室内演播厅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效果,带给观众一场视听语言的饕餮盛宴,从而感受画面的冲击震撼与声音的扣人心弦。从图形设计、特效片头和立柱环幕分析节目精致画面带给观众视觉的享受;从程式化的原声音乐、情节化的背景音乐和故事化的原创歌曲探析节目古风音乐对受众听觉的渲染,从多种精选的角度构建了一场声画交融的感官体验。视听层面的画面和声音,呈现出文博节目独特的审美意象,构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意境世界。在传播渠道及效果方面,《国家宝藏》借助现代媒介,挖掘微信公众号传播的深度、铺开新浪官方微博传播的广度、新设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官方账号,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采用新手段、新方式、新方法精准定位,使三方协同联合,并驾齐驱,共同创新传播方式,扩大覆盖范围,使传播效果更上一层楼。从整体看,传播者将文物与博物馆作为传播内容,对节目的表现形式进行编排与设计,融合独特的视听风格,选择微信、微博、哔哩哔哩视频网站这三个传播渠道,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将《国家宝藏》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与精神价值传达给受传者。

王紫潇[3](2020)在《“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研究》文中指出“红色经典”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生动纪录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光辉历程,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理品格、思想意识和精神气质。“红色经典”是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一般认为,这类作品以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精神指导,充分反映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儿女艰苦卓绝、顽强不屈的革命奋斗精神。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由时代孕育而产生的特殊的文化现象。然而,随着社会环境以及受众群体的不断变化,在商业化、娱乐化浪潮的挟裹与夹击中,“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的推陈出新也面临着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压力和挑战,呈现出愈来愈多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为此,我们如何在忠于原着的基础上,以新时代的视野进行创造性的演绎与视听化的诠释,成为当前“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过程中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课题。论文以《林海雪原》及其他“红色经典”不同的艺术改编形态为分析对象,归纳了建国以来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的发展阶段、具体形式及其主要特征,进而从不同维度阐释对“红色经典”进行电视剧改编的价值和意义。同时立足于新时代视角,对“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存在的成就和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出发,探究相应的原则和举措,力求为“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提供具有理论性、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指导建议。具体来说,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陈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为“红色经典”改编界定了研究范围,分析和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和主题相关的文献综述。第二章归纳了建国以来“红色经典”改编历经的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及其阶段特点,并从重塑“英雄”、激活“市场”、树立“信仰”、凝聚“国力”和建构“话语”五个方面论证了“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的意义。第三章从包括改编作品传播载体从文字到影像的转变、人物塑造从“扁形人物”到“圆形人物”的更新、视听语言的丰富等方面总结了“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的主要成就,重点从质量欠佳、颠覆三观、艺术妥协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存在的问题,并得出“误读”原着、“误会”观众、“误解”市场、“误判”艺术等是当前“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的问题溯因。第四章从艺术创作、市场定位、观众诉求、国家意志等视角对当前“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应该遵循的实践理论进行了重点探讨。

杜扬扬[4](2020)在《青春剧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影视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大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贴近青年生活、以“青春”为题材的影视剧成为当今的热门电视剧之一,但是随着青春剧的流行,出现了商业化、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发展趋势,一些吸引眼球的内容加入其中,使得青春剧传达出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这使青年价值观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为了更好的培育青年价值观,促进影视文化的健康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深入分析青春剧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原因是刻不容缓的,并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对策,使青春剧的教育资源得到利用。全文从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结合社会热点论述了选题的研究背景,同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了解当前关于青春剧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明确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指明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的阐述。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对青春剧、青年、青年价值观等相关内容的概念以及青春剧的发展历程进行概括论述,对青春剧与青年价值观初步分析。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青春剧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以近几年热播的青春剧为例,结合微博热搜排行榜上和青春剧同名的相关话题讨论量、问卷调查等数据进行分析,了解青年选择青春剧的现状。从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影视艺术鉴赏等理论出发,分析了青春剧对青年消费价值观、爱情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五方面造成的双重影响。第四部分为青春剧对青年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从政府、社会、学校、影视传媒、青年这五个方向探究青春剧对青年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第五部分为利用青春剧引导青年价值观的对策。针对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从政府、社会、学校、影视传媒、青年五个角度提出相关对策,使青春剧对青年的积极影响得到充分的发挥,利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将有助于传播流行文化的正能量,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创新价值观教育方式,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陈凯[5](2019)在《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创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正在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力的时代背景下遍地开花。井喷爆发的背后是席卷全国的同质化现象,是与众不同的创新突破需求。面对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日趋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见字如面》凭借在内容、形式、传播策略等层面的创新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受到了学界、业界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作为首档明星读信类文化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以书信承载历史、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表达中华民族之魂,实现了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文化载体与传播形式的创新,在娱乐节目充斥满盈的影视市场创建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取得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其巨大的成功与节目的创新策略密不可分。因此,对其节目的创新策略进行观照与审视就显得尤为必要并具有现实价值。本论文旨在对《见字如面》的创新策略进行研究与探索,深挖其现象级传播背后的成因,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同质化现象进行分析,以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相关智力支持。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对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梳理。第一章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其社会功能及存在的相应问题进行总结。第二章主要总结了《见字如面》节目内容方面的创新,从书信承载前生今世,书信文化重构集体记忆层面进行了相信论证。第三章深入阐释了节目的形式创新,从角色化的朗读、访谈空间的巧妙设置以及仪式感的舞台设计三个方面,深入解析形式创新如何让环境的共情感染上升到文化的共情感染。第四章对节目的传播策略创新进行了分析。从快节奏时代的文化“慢传播”、影像碎片化输出过渡到集体记忆再输入、传播仪式观下文化信仰的共享三个层面进行详细解析。第五章在对《见字如面》创新策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当下文化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创新策略。结语部分对《见字如面》节目进行了总结,针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反思,并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提出展望。

孙晓林[6](2019)在《网络游戏宣传片的叙事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持续上升,网络游戏的质量、宣传领域的要求成为游戏行业新方向。网络游戏宣传片作为宣传利器是玩家了解网络游戏的一个主要途径。一部制作精良的宣传片不单单是介绍游戏的玩法和策略,更多的是借助叙事策略的表达来传达游戏本身的中心思想和蕴含的文化元素。优秀的网络游戏宣传片在叙事策略的表达上会给受众带来一种观赏的愉悦感,同时受众也会潜移默化的接受宣传片中体现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论文中将“叙事学”作为研究网络游戏宣传片叙事策略的基本理论,通过文本分析、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的研究方法,梳理归纳网络游戏宣传片的相关概念和发展情况。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网络游戏宣传片的叙事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网络游戏宣传片在叙事策略表达上的不足,并提出中国网络游戏宣传片未来的发展路径。本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为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网络游戏宣传片在叙事研究上的总体情况,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目的、研究综述、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以及研究设计。第二部分从叙事主题、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外网络游戏宣传片叙事策略的内容,归纳总结出中外网络游戏宣传片在叙事主题方面的主要差异:中国网络游戏宣传片对特定文化进行了丰富延伸,外国网络游戏宣传片融合了多种文化的内涵。最后,分析了中外网络游戏宣传片叙述主题产生差异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外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不同。第三部分分析了网络游戏宣传片在叙事策略表达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中外网络游戏宣传片共同存在无明显叙事主题和“自说自话”的观念表达的问题。其次是中国网络游戏宣传片存在的问题为叙事主题表达不清晰和叙事内容的表达策略单一。最后是外国网络游戏宣传片存在暴力血腥的刺激画面和过于重视技术运用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网络游戏宣传片在叙事策略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网络游戏宣传片在叙事策略表达中的优化路径,分别是增强文化感染力、合力建构叙事主题、多重视角展示主题、注重叙事语言的运用以及宣传片制作技术的支撑。从这些对策来指导中国网络游戏宣传片叙事策略表达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中宁[7](2018)在《中美两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中美两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其国际经济战略既对本国经济发展带来影响,也给彼此及世界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因此,开展对作为中美两国国际经济战略子战略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国际政治经济学上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学习、借鉴、示范、提高,并给我国政府国际经贸战略的制定建言献策的现实意义。当前,作为经济全球化两大主导趋势之一的WTO领导下的多边贸易谈判已陷于停滞近二十年,人们对它的发展前景陷于焦虑与迷茫。而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主导趋势之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初级形式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却依然生机勃勃、繁荣兴盛。既然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经济体的中美两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都有很大的外部性,那么,中美两国各有怎样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它们各自的发展历程如何?又都有什么特征?促进中美构建各自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动因是什么?效益怎样?这是所有关注并研究中美各自自由贸易区战略的人都希望寻求解答的问题。本研究紧紧围绕上述五个问题,首先利用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构建起上述五个问题的理论研究框架,然后运用政治经济分析、历史比较分析、数据实证、案例分析等方法以及基于经济、政治(外交及安全)、软实力这三大维度和拉西特-斯塔尔的层次分析理论而拓展的三维多重博弈理论模型来逐步探讨中美各自FTA战略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内在机理与逻辑。概括地说,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中美各自FTA战略的发展历程、战略动因、战略特征及其战略效应后发现,中美各自FTA战略虽然在表面上都以经济目的为依归,但是实际上却都含有政治上的外交与安全目的,意识形态上的软实力追求,而且它们虽然在终极目标上有本质不同,但是在一般追求上的区别仅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美国FTA战略服务于美国以维护其世界霸权为目标的国家战略,而中国的FTA战略则以发展为导向,更注重为中国国内的稳定与发展而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与中国以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核心国家利益的国家战略目标相一致。本研究发现,基于以上动因而构建的中美各自FTA战略在上述三大维度上呈现的特征、效益虽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具体来讲,美国FTA战略的经济动因是给美国出口商开拓更多的市场,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促进国内经济更好地发展,从而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霸权地位。对美国自贸区战略的经济效益研究证实美国基本上实现了上述目的。除了最后一点外,美国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动因与中国的差别并不大,但是在经济效益上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美国的更加明显。政治上,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既有外交和安全动因,也有霸权追求。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同样具有外交与安全考量,但由于中国外交恪守的指导原则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遵循的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以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最终政治目标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美国的霸权追求大相径庭。软实力上,美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有传播美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持美国在世界经贸规则制定上的主导权,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制度霸权地位;而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当然也有提升本国软实力的追求,但是由于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所以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软实力上的追求是提高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上的发言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并不断为之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美自贸区战略的政治和软实力效益无法量化考察,但是通过历史分析与案例研究,本文证实了中美两国的FTA战略在经过国内、国际这两个层次的多重博弈后都获得了它们想要实现的政治和软实力效应。通过对中美两国作为国际经济战略子战略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对比分析,本研究再次证明了经济既是政治战略的目标之一,又是实现政治战略的基础、策略、工具、手段与平台。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既有很多共同点,又有无数本质上的不同。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全球政治与经济格局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下,我国需要充分利用、积极发挥自由贸易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将自由贸易区战略作为我国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平衡美国霸权主义思维与行径,并最终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宏伟目标的重要平台。

樊露露[8](2018)在《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文中认为传记电影的跨学科性和跨媒介性使它冲破类型电影观念的束缚,具有了开阔的阐释空间。本文主要围绕“传主身份建构”这一核心问题,对“建构什么身份”、“如何建构身份”以及“为何这样建构身份”作出回答,沿着从“故事层”到“叙述层”再到“文化层”的逻辑思路纵深展开,涉及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等多重语境。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借助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及“影视史学”理论,把传记电影视为以影像为媒介、以身体符号为载体建构传主身份的艺术创造活动,辨析传记电影的文学属性,比较传记电影与纪录片的关系,揭示传记电影的类型特征。随后揭示传记电影运作机制的四种分身,即“创作身体”、“本真身体”、“影像身体”和“观影身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作为“创作身体”的编导和演员如何采用叙事编码策略、遵循真实契约原则、通过电影化拟像手段对传主的“本真身体”进行形塑和身份建构。第二章以“创作身体”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和所采取的创作思维,即意识形态话语、人文话语和大众消费话语,将中国传记电影相应划分为:主流传记电影、人文类传记电影和娱乐化传记电影三种子类型,旨在探讨传主“影像身体”生成的动态过程,明确传记电影的内在运作机制。第三章探讨建构传主身份的叙事策略。首先从线性时间、流转空间和交互时空三个方面论述传记电影如何采取分段式、回溯性的元叙述手法重构传主的生活时空;其次论述叙述者声音、主题音乐和语言文字对于建构传主身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四章探讨催生传主身份建构叙事策略的文化机制。首先揭示“记忆化历史书写价值传递”的动态过程,探讨“观影身体”如何通过“影像身体”达成与“创作身体”和“本真身体”的共鸣,实现文化身份的认同,进行叙事价值的传递。接下来探讨民族伦理思想、史学精神、叙事文学传统对中国传记电影的深刻影响,通过中西传记电影的对比发掘各自的民族特性。本文通过探讨中国传记电影传主身份建构的动态过程,揭示了传记电影的内在运作机制,并指出中国传记电影创作上的特点和局限。

周婧[9](2017)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春电影作为中国当下电影产业的重要电影类型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青春电影相对稳定的类型范式。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影产业的不断演进,青春电影也逐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青春自省发展为以“青春怀旧”为叙事情怀,杂糅进爱情、都市、浪漫、喜剧、犯罪等元素的多元化电影类型。青春电影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之一,并透过私人化的“青春”这一历时性过程透视中国现代社会宏大的历史背景,将历史微缩于个人记忆中,创作出带有中国特色的青春电影。本文以青春电影为研究主体,梳理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探讨青春电影在类型生产、类型叙事方面的特征,并进而从美学、文化角度解读青春电影的内涵与主旨,剖析青春电影的历史与现状,探讨青春电影这一电影类型形成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青春电影,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引发了研究者对其类型形成的探索。青春电影主要指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精神困惑、生理及心理变化,以及青春主体在爱情、亲情、友情方面的情感经历,围绕其在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事件为叙事内容和题材的电影。世界青春电影自电影产生之初发轫,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显着的类型特征:从青春影像的崛起到冷遇沉寂后的勃发,从个人化的经验投射到多元化的创作转向,经过百年的发展成为世界部分国家与地区的重要电影类型。华语青春电影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经历了理想主义青春时代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走向成熟,并在二十一世纪后出现类型的转向,逐渐由小众化、自传式的青春记录走向大众化、商业娱乐化的青春狂欢。虽然青春元素在华语电影中早已有之,但以青春题材和故事作为主体叙事经历了一系列漫长的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华语青春电影在类型叙事上形成了稳定的特征,在叙事母题方面,华语青春电影中以青春主体混乱的爱与迷失的性之间的冲突展现其在成长时期对爱与性的困惑;同时,对成人世界的向往与逃避使青春主体形成了既渴望成长获得成人资格又拒绝成长惧怕长大的内心迷茫;青春电影中也通过暴力与死亡展现青春世界的残酷与无序,在母题表达上表现出犹疑与矛盾的特征。在人物塑造方面,华语青春电影以青春主体、长者形象、“过客”形象三个群体构设人物图谱,青春主体的叛逆、迷茫与边缘化往往由“不在场”的母亲与“不称职”的父亲造成,家庭的破碎造成成长的歧路。教练、明星甚至偶遇的陌生人都可能成为青春主体的精神导师,引领青春主体走向成长。在影像叙事方面,以现实记录影像、残酷青春影像、浪漫怀旧影像、清新明丽影像演绎不同风格的青春电影,将青春世界以多重视角呈现于观众;在叙事结构方面,华语青春电影往往一反经典好莱坞叙事方式,运用反经典叙事、旅程式叙事、散文式叙事和回忆叙事的方式讲述青春故事,以呈现出青春里复杂而敏感的情感维度。华语青春电影通过空间生产建构地域文化身份,青春主体的家庭空间是破碎与复杂的,家庭的残缺与破败、父母亲人的缺席与出走透视出独特的时代症候;而校园空间往往意味着规则与束缚,成为青春主体企图逃离与越轨的场域;相对而言,公共空间恰成为其活动与生活的主场,尽管放纵与游荡其中的青春主体仍感到迷茫,无法得到最终的救赎;村镇与都市是青春主体主要的生存空间,逐渐世俗化的乡村已不再具有曾经的诗意,落后与破败成为青春主体的禁锢空间,都市与城镇的现代化使青春主体迷失其中,成为堕落与放纵的乐园。除此之外,火车、游轮、高楼、四合院成为地域文化身份的符码,以青春世界的镜中之像管窥自我的地域文化身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青春电影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追求。以青春为入口透视现实图景,以现实主义立场运用写实主义美学观念书写青春,青春故事背后演绎出的是对现实的强烈观照;同时,以青春为镜像通过青春主体的漂泊与“异化”表现出现代主义中对存在与价值的强烈追求。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青春电影,同样以青春的名义阐释了新时代青春消费主义的特征,并在影片中呈现出拼贴、碎片化、复制性以及对权威与意义的消解。“青春”不仅仅是人生中独特的成长阶段,同时,以青春为契机,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叩问。随着时代的更迭,青春电影演绎出不同的美学色彩与思想内涵。作为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叙事对象的青春电影必然带有强烈的青年亚文化色彩,然而,华语青春电影为西方文化理论中的青年亚文化找到了本土化的表达路径,青春电影本身成为表达越轨者思想的有力武器,成为青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抗阵地,尽管结果无可避免地被强大的消费文化收编,但以影像维度表达青年文化的表征,仍将居于边缘地位的青年亚文化拉入到大众视野,完成了对青年文化的本土化表述。同时,女性亚文化也在青春电影中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呈现,关注青春时期女性自我的发现与建构,阐释青春女性在情感的坚守中完成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蜕变。华语青春电影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蕴、文化属性与电影类型特征,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在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中,如何保持受众对其的新鲜度与认同感,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商业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如何在情感维度上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吸引力将成为华语青春电影未来将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青春电影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解读了青春电影类型形成的规律及其美学、文化属性。青春世界的绚烂与丰富,青春在每个人成长中的独特性决定了青春电影必将作为华语地区重要的电影类型持续发展下去,继续讲述不同时代的青春记忆。

肖畅[10](2017)在《中国引进日剧中的女性形象变迁》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引进日本电视剧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掀起过追剧狂潮,也经历过荧屏低谷。无论是官方推崇还是民间追捧,日剧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不少中国观众的目光。日剧中所塑造的诸多风格各异的典型女性形象也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对于引进日剧的选择,是基于中国的社会实际,具有对中国社会价值的现实观照意义。电视剧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可以反映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也影响着社会对女性的认知期待。不同时期在中国电视荧屏上播出的日剧所呈现的女性形象,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时代缩影,折射着特定时期中国社会所推崇的理想女性标准和价值判断。本论文将对日剧中女性形象变迁的探析置于中国引进海外电视剧的整体框架之下,以中国电视上播出的日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引进的所有日本电视剧,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5部日剧以及剧中的67个主要女性形象进行文本考察和内容分析,概括女性形象的变迁特征,并联系近四十年来中国的政治话语、社会语境及文化传统等多重语境的变化,分析女性形象变迁的主要动因,进而深入探究女性形象塑造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关联。研究发现,中国引进日剧中的女性形象变迁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乐观坚韧的传统女性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勇敢追爱的都市女性为主;21世纪前十年女性形象较为多元,自由独立又饱受传统伦理束缚。另外,2012年以来网播日剧中的女性形象个人意识更为突出,强调了女性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勇敢生活。概括言之,中国引进日剧中的女性形象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逐渐丰富,也变得愈加复杂和丰满。她们逐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女性意识逐步提升。她们敢于反抗命运的安排,积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展现了女性的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中国引进的日剧与国家主导文化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了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小众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日剧中女性形象的呈现,契合了不同时期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伦理价值观念。体现了国家话语对于现代女性在始终保持对传统道德的坚守的前提下,应具有思想解放的活力、展现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的文化规训与动力指向。

二、中国电视游戏重燃战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电视游戏重燃战火(论文提纲范文)

(1)纪录片《续写心中的迷彩梦》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部纪录片的选题背景
    1.2 本部纪录片的选题缘由及价值意义
    1.3 军旅题材纪录片的研究现状
    1.4 本部纪录片的创新点
    1.5 部队新媒体技术科研成果——军营虚拟主播军小部
        1.5.1 军营虚拟主播军小部的创作背景
        1.5.2 军营虚拟主播军小部的创作手法
        1.5.3 军营虚拟主播军小部的发展过程
        1.5.4 军营虚拟主播军小部的口号使命
        1.5.5 军营虚拟主播军小部在本部纪录片中的意义
    1.6 本部纪录片的创作方法
    1.7 撰写第一章的思考
第二章 纪录片《续写心中的迷彩梦》的前期准备
    2.1 本部纪录片的前期调研
        2.1.1 对高校退役大学生士兵现状的调研
        2.1.2 对云南省人民政府征兵宣传工作的调研
        2.1.3 对大学生征兵政策的调研
        2.1.4 对被拍摄主要人群的调研
    2.2 本部纪录片的主要策划
    2.3 本部纪录片的主题确立
    2.4 本部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2.5 本部纪录片的脚本设计
    2.6 撰写第二章的思考
第三章 纪录片《续写心中的迷彩梦》的中期拍摄
    3.1 本部纪录片的器材选择
    3.2 本部纪录片的采访人物
    3.3 本部纪录片的场地选择
    3.4 本部纪录片的画面构图
    3.5 本部纪录片的拍摄技法
    3.6 本部纪录片的拍摄用光
    3.7 本部纪录片的插画创作
    3.8 撰写第三章的思考
第四章 纪录片《续写心中的迷彩梦》的包装与后期合成
    4.1 本部纪录片中军营虚拟主播军小部的运用
    4.2 本部纪录片的平面设计
    4.3 本部纪录片的动画渲染与后期包装
    4.4 本部纪录片的音乐选择
    4.5 本部纪录片的剪辑流程
    4.6 本部纪录片运用到的电脑软件汇总
    4.7 撰写第四章的思考
第五章 结语
    5.1 本部纪录片的创作总结
    5.2 本部纪录片的创作反思
第六章 对高校国防教育的展望
    6.1 军人形象立榜样
    6.2 高校教育强责任
    6.3 大学学子树新风
    6.4 征兵部门重宣传
    6.5 军队建设迎挑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纪录片《续写心中的迷彩梦》的保密审查表
附录2 :军营虚拟主播军小部的人物设计图和项目策划
    1.军营虚拟主播军小部的人物设计图
    2.军营虚拟主播军小部的项目策划
附录3 :本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所创作的军事漫画作品精选
    1.系列漫画作品
    2.精选插画合集
附录4 :本人的当兵感悟自述
    1.《军营成就了我的艺术梦》
    2.《用画笔,续写心中的迷彩梦》
附录5 :纪录片《续写心中的迷彩梦》的解说词
    第一版块:《军营风采作标榜明德任责创荣光》
    第二版块:《不负青春报国志携笔从戎续辉煌》
    第三板块:《不忘初心跟党走建功立业展锋芒》
附录6 :本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研究成果
    2.论文情况
    3.获奖情况
    4.知识产权
    5.年鉴作品
    6.出版书籍
    7.发表的新闻文章

(2)国内文博节目的嬗变与传播 ——以《国家宝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文博节目的出现、定位、发展及创新
    第一节 文博节目的出现原因
        一、经济上强势的支撑
        二、政策上莫大的支持
        三、文化上底蕴的深厚
        四、社会上无私的援助
    第二节 文博节目的概念界定与类型归属
        一、文博节目的概念界定
        二、文博节目的类型归属
    第三节 文博节目的发展脉络与创新类型
        一、诞生:考古直播揭开文博面纱(1968 年——至今)
        二、过渡:传统形式对文博的涉猎(2001 年——至今)
        三、创新:文博与综艺结秦晋之好(2017 年——至今)
第二章 《国家宝藏》的传播内容
    第一节 包罗万象的博物馆
        一、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的大型博物馆
        二、创新发展评估较高的一级博物馆
    第二节 独具魅力的国宝文物
        一、从年代历史角度看文物
        二、从传播历史角度看国宝
第三章 《国家宝藏》的编排设计
    第一节 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
        一、总结式的高度概括
        二、说明式的简要介绍
        三、辅助式的批注理解
    第二节 贴合国宝的人员安排
        一、老成持重的001号讲解员
        二、极具号召力的国宝守护人
        三、普通多样化的国宝讲述人
    第三节 创新多元的环节设置
        一、演讲式主要环节的传播
        二、全新式辅助环节的传播
第四章 《国家宝藏》的视听风格
    第一节 精致画面的视觉享受
        一、指引观看的图像设计
        二、震撼冲击的特效片头
        三、华丽绚烂的立柱环幕
    第二节 古风音乐的听觉渲染
        一、程式化原创配乐的使用
        二、情节化背景配乐的使用
        三、故事化原创歌曲的使用
第五章 《国家宝藏》的传播渠道及效果
    第一节 微信公众号挖深度
        一、按部就班的文章推送
        二、底栏链接的扩大影响
    第二节 新浪官博铺广度
        一、密集频繁的消息播报
        二、高度浓缩的宣传信息
    第三节 哔哩哔哩开先河
        一、首创视频的官方账号
        二、年轻观众的热衷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家宝藏》第一、二季博物馆(院)基本信息
附录 B
附录 C 《国家宝藏》两季选取文物在之前电视节目中出现的情况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一期故宫博物院(20181209 期)配乐
附录 G 《国家宝藏》两季原创歌曲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范围界定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红色经典”改编的特点及意义
    2.1 “红色经典”及其内在特质
        2.1.1 “红色经典”的概念及其内涵
        2.1.2 “红色经典”改编的存在样态
        2.1.3 “红色经典”改编的现实价值
    2.2 “红色经典”改编的阶段及其特点
        2.2.1 萌芽阶段:“十七年”期间改编形式的多样性
        2.2.2 发展阶段:“文革”时期改编形式的单一性
        2.2.3 繁荣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电视剧改编的蓬勃发展
    2.3 “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的意义
        2.3.1 重塑“英雄”:人物的“再经典化”
        2.3.2 激活“市场”:经典的资本运作
        2.3.3 树立“信仰”:经典的精神传承
        2.3.4 凝聚“国力”:经典的道德教化
        2.3.5 建构“话语”:经典的全球推广
第三章 “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的实践现状
    3.1 “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取得的成就
        3.1.1 数量攀升:文字到影像的载体转变
        3.1.2 内容更新:“扁形”到“圆形”的突破
        3.1.3 形式丰富:视觉与听觉的融合
    3.2 “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存在的问题
        3.2.1 质量欠佳:快餐文化稀释注水
        3.2.2 娱乐无度:戏谑英雄恶搞历史
        3.2.3 艺术妥协:视听快感冲淡美感
    3.3 “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的问题溯因
        3.3.1“误读”原着:将革命精神解构视之为时代创新
        3.3.2 “误会”观众:将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二元对立
        3.3.3 “误解”市场:将商业化等同于低俗化与庸俗化
        3.3.4 “误判”艺术:将消解艺术等同于“娱乐至上”
第四章 “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的理论检视
    4.1 基于依循艺术创作的向度
        4.1.1 原着核心精神的“再凝练”
        4.1.2 电视艺术规律的“再真实化”
        4.1.3 作者审美个性的“再创造”
        4.1.4 经典创作技术的“再创新”
    4.2 基于把握市场定位的向度
        4.2.1 历史继承与时代创新的统一
        4.2.2 主流价值对多元价值的引领
        4.2.3 社会效益较经济利益的优先
    4.3 基于满足观众诉求的向度
        4.3.1 价值崇高与多元诉求的统一
        4.3.2 人文精神与人性化诉求的统一
        4.3.3 艺术真实与正确价值导向的统一
    4.4 基于遵循国家意志的向度
        4.4.1 凝聚爱国心,实现全民教育
        4.4.2 弘扬主旋律,筑强民族认同
        4.4.3 提升软实力,铸造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青春剧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青春剧与青年价值观
    2.1 青年与青春剧的概述
        2.1.1 青年的概念
        2.1.2 青春剧的内涵
        2.1.3 青春剧的发展历程
        2.1.4 青春剧的故事类型
    2.2 价值观与青年价值观
        2.2.1 价值观的内涵
        2.2.2 青年价值观的内涵
    2.3 思想政治教育与青春剧、青年价值观的内在关系
        2.3.1 思想政治教育与青春剧的关系
        2.3.2 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价值观的关系
第三章 青春剧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3.1 青年选择青春剧的现状分析
        3.1.1 问卷调查的基本内容
        3.1.2 青年观看青春剧的情况
        3.1.3 青年观看青春剧的类型
        3.1.4 青年观看青春剧的动机
    3.2 青春剧对青年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3.2.1 消费价值观:激励青年创造美好的生活
        3.2.2 爱情价值观:激励青年追求自己的爱情
        3.2.3 职业价值观:指导青年正确的职业选择
        3.2.4 人生价值观:引导青年追寻人生发展方向
        3.2.5 道德价值观:提高青年的道德修养
    3.3 青春剧对青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3.3.1 消费价值观:营造高消费理念
        3.3.2 爱情价值观:自我价值观的迷失
        3.3.3 职业价值观:对职业选择的迷茫
        3.3.4 人生价值观:放大人生发展的阴暗面
        3.3.5 道德价值观:滋生道德观念偏差
第四章 青春剧对青年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
    4.1 政府:对青春剧的监管不够完善
    4.2 社会:对社会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4.3 高校:相关教育重视力度不够
    4.4 影视传媒:行业自律的缺乏
    4.5 青年:追求新奇事物和相应能力弱
第五章 利用青春剧引导青年价值观的对策
    5.1 政府:加强监管和协调各方力量
        5.1.1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
        5.1.2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5.1.3 加强青春剧的制作监督
        5.1.4 营造良好的影视传播环境
    5.2 社会:加强社会青年价值观的引导
        5.2.1 利用“偶像效应”发挥引导作用
        5.2.2 创新社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5.2.3 加强对社会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5.3 高校:价值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5.3.1 明确影视鉴赏课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
        5.3.2 加强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5.3.3 利用青春剧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5.4 影视传媒:加强行业自律
        5.4.1 倡导行业自律,增加文化自信
        5.4.2 提高编剧、导演、演员的职业素质
        5.4.3 制作弘扬主旋律的青春剧
    5.5 青年:积极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
        5.5.1 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5.5.2 提高自身的影视鉴赏的能力
        5.5.3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青春剧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调查研究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化类综艺节目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文化类综艺节目社会功能
        一、价值导向功能
        二、民族身份认同
        三、文化传播功能
    第三节 文化类综艺节目现存问题
        一、同质化现象初显
        二、文化深度缺乏引导
第二章 《见字如面》节目内容创新
    第一节 书信承载今生前世
        一、以书信传递正确价值观
        二、以书信传播家国情怀
    第二节 书信文化重构集体记忆
        一、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引重视
        二、书信文化唤醒集体记忆
第三章 《见字如面》节目形式创新
    第一节 角色化饰演
        一、嘉宾真情演绎
        二、现场配乐声临其境
    第二节 互动式访谈空间设置
        一、读信空间书写价值判断
        二、品读空间完成意蕴填充
    第三节 仪式感舞台设计
        一、一人一信一历史
        二、书信仪式感表达
第四章 《见字如面》传播效果追求
    第一节 快节奏时代的文化“慢传播”
    第二节 影像碎片化输出过渡到集体记忆再输入
    第三节 传播仪式观下文化信仰的共享
第五章 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启示
    第一节 节目制播模式创新启示
        一、高质量的文化内容输入
        二、内容题材多元化开拓
    第二节 传播策略创新启示
        一、文化传播载体的创新性选择
        二、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交互融合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6)网络游戏宣传片的叙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五)研究设计
二、中外网络游戏宣传片叙事策略的内容
    (一)叙事主题:奠定叙事基调
    (二)叙事者:承担叙事内容
    (三)叙事视角:感知叙事发展
    (四)叙事结构:搭建叙事框架
    (五)叙事语言:丰富叙事效果
    (六)叙事策略内容的总结及差异探因
三、网络游戏宣传片在叙事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外网络游戏宣传片共同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网络游戏宣传片存在的特性问题
    (三)外国网络游戏宣传片存在的特性问题
四、中国网络游戏宣传片叙事策略的优化路径
    (一)增强感染力,恰当融合经典元素
    (二)合理建构叙事主题
    (三)多重视角展示主题
    (四)采用多样化的叙事结构
    (五)注重叙事语言的运用
    (六)宣传片制作技术的支撑
五、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附录
致谢

(7)中美两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路径研究
        2.1.1 中国FTA战略路径研究
        2.1.2 美国FTA战略路径研究
    2.2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2.2.1 中国FTA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2.2.2 美国FTA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2.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效应研究
        2.3.1 中国FTA战略效应研究
        2.3.2 美国FTA战略效应研究
    2.4 文献述评
        2.4.1 现有文献成果
        2.4.2 现有文献不足
第3章 基本概念、研究框架及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及定义
        3.1.1 战略
        3.1.2 国家战略
        3.1.3 中国国家战略、国际战略及国际经济战略
        3.1.4 美国国家战略、国际战略及国际经济战略
        3.1.5 自由贸易区战略
    3.2 自由贸易区战略理论分析框架
    3.3 FTA静态经济效应:贸易或关税效应
        3.3.1 贸易创造
        3.3.2 贸易转移
    3.4 FTA动态经济效应
        3.4.1 投资效应
        3.4.2 增长效应
        3.4.3 就业效应
        3.4.4 规则效应
    3.5 FTA非经济效应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3.5.1 FTA政治经济效应
        3.5.2 自由贸易区与国内政治
        3.5.3 自由贸易区与国际政治
        3.5.4 FTA意识形态或软实力效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与现状比较
    4.1 美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历程与现状
        4.1.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背景
        4.1.2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展历程
        4.1.3 美国已签署并实施的自由贸易区
        4.1.4 美国已签自由贸易协定内容变迁
    4.2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历程与现状
        4.2.1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4.2.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展历程
        4.2.3 中国已签署并实施的自由贸易区
        4.2.4 中国已签自由贸易协定内容变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与比较
    5.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
        5.1.1 经济动因
        5.1.2 政治目的
        5.1.3 安全需要
        5.1.4 软实力建设
    5.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
        5.2.1 经济动因
        5.2.2 政治目的
        5.2.3 安全需要
        5.2.4 软实力建设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特点分析与比较
    6.1 战略环境
        6.1.1 中美FTA战略环境差异:“简单统一”对“复杂多元”
        6.1.2 中美FTA战略环境相同点:特征相同,表现领域不一
    6.2 战略能力
        6.2.1 中美FTA战略能力之不同:“一超独霸”对“全面崛起”
        6.2.2 中美FTA战略能力相似处:强国雄心
    6.3 战略目标
        6.3.1 美国FTA战略目标:霸权护持
        6.3.2 中国FTA战略目标:和平发展
    6.4 战略任务
        6.4.1 美国FTA战略任务:政经并重,拉友固盟
        6.4.2 中国FTA战略任务:经济为主,布局全球
    6.5 战略原则
        6.5.1 美国FTA战略原则:美国至上,利益优先
        6.5.2 中国FTA战略原则:内外兼顾,合作共赢
        6.5.3 中美FTA战略原则之异同
    6.6 战略定位
        6.6.1 美国FTA战略定位:霸权工具
        6.6.2 中国FTA战略定位:战略平台
        6.6.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定位之异同
    6.7 战略布局
        6.7.1 美国FTA战略布局:布局全球,经营世界
        6.7.2 中国FTA战略布局:面向全球、联结世界
        6.7.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布局之异同
    6.8 战略对象
        6.8.1 美国FTA战略对象:周边+盟友+价值观伙伴
        6.8.2 中国FTA战略对象:周边+“一带一路”+经济互补
        6.8.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对象之异同
    6.9 战略模式
        6.9.1 美国FTA战略模式:全面推进、一步到位
        6.9.2 中国FTA战略模式: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6.9.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模式之异同
    6.10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效益分析与比较
    7.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绩效分析
        7.1.1 总体经济效益
        7.1.2 政治效益
        7.1.3 软实力效益及中美软实力状况比较
        7.1.4 美国FTA效益案例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7.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绩效分析
        7.2.1 总体经济效益
        7.2.2 政治效益
        7.2.3 软实力效益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局限
    8.1 结论
    8.2 建议
        8.2.1 经济维度上的建议
        8.2.2 政治维度上的建议
        8.2.3 软实力维度上的建议
    8.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建议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影像传记
    第一节 传记电影的相关概念
        一、传记电影与传记文学的关系
        二、传记电影与纪录片的关系
        三、传记电影的类型特征
    第二节 传记电影的创作机制
        一、编导的叙事策略和原则
        二、演员与传主的肖似关系
第二章 多重文化语境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第一节 意识形态话语中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献礼片与“仪式化身体”
        二、“英雄神话”与身份去魅
        三、身体隐喻与身份建构
    第二节 人文精神烛照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文化英雄的影像书写
        二、草根小民的社群认同
        三、女性传主的多维场域
    第三节 大众消费语境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帝王后妃与民间想像
        二、功夫英雄与身体寓言
        三、黑帮枭雄与灰色传奇
第三章 建构传主身份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重构传主的生活时空
        一、线性叙述中的时间塑形
        二、空间流转的媒介呈现
        三、交互时空中的主体间性
    第二节 声音和文字的叙事功能
        一、叙述者的声音
        二、主题音乐的论赞功能
        三、语言文字叙事
第四章 催生传主身份建构叙事策略的文化机制
    第一节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诉求
        一、记忆化历史书写的价值传递
        二、伦理型文化传统的民族基因
    第二节 中国叙事文学传统的影响
        一、整体性时空观与宏大叙事结构
        二、“类史官”与“说书人”的叙事传统
        三、叙事与抒情的交融
        四、意象叙事的凝聚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文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概念界定
        1、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的青春电影
        2、青春电影与青年电影
        3、青春电影与励志电影
        4、青春电影与成长电影
        5、青春电影概念辨析
第一章 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世界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一、青春电影的发轫:青春影像的崛起(1900——1933)
        二、青春电影的回归:冷遇沉寂后的勃发(1934——1970)
        三、青春电影的发展:个人化经验的投射(1971-1990)
        四、青春电影的成熟:多元表述的转向(1990至今)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生产
        一、类型萌芽:历史洪流下的青春表述(1930年代——1940年代)
        二、类型发展:理想主义青春时代(1950年代——1980年代)
        三、类型成熟(1990年代):困惑与反抗
        四、类型转向(21世纪后):怀旧与狂欢
第二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叙事母题
        一、混乱的爱与迷失的性
        二、渴求成长与拒绝成长
        三、青春暴力与死亡仪式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一、青春成长中的主体形象
        二、青春世界中的长者形象
        三、青春成长路上的“过客”群像
    第三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影像叙事
        一、青春中的现实记录式影像
        二、暴力下的残酷青春影像
        三、创伤里的浪漫怀旧影像
        四、青葱岁月里的“小清新”
    第四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模式
        一、华语青春的反经典叙事模式
        二、成长中的旅程式叙事模式
        三、淡化离合的散文式叙事
        四、多视角下的回忆叙事
第三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及地域文化身份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
        一、家庭空间——残缺与出走
        二、校园空间——压抑与越轨
        三、公共空间——游荡与流浪
        四、生存空间——村镇与都市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地域文化身份建构
        一、个人化青春记忆的景观意象
        二、群体性青春怀旧的镜中之像
第四章 时代青春的美学追求及自我价值追寻
    第一节 以青春为入口的现实主义观照
        一、青春背后的现实图景
        二、写实主义美学观念的青春书写
    第二节 以青春为镜像的现代主义追求
        一、青春的漂泊与“异化”
        二、对存在与价值的追寻
    第三节 以青春为名义的后现代主义阐释
        一、新时代的青春消费主义
        二、记忆拼贴与碎片化解构
        三、复制青春与青春复制
        四、对权威与意义的消解
第五章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亚文化表达
    第一节 青年亚文化的本土化视野
        一、华语青春电影与青年亚文化
        二、讲述的权力背后——越轨者的思想
        三、影像维度的背后——抵抗仪式与“自恋式”表演
    第二节 女性文化的青春再现
        一、多元化的青春女性影像
        二、青春里女性的自我发现与建构
        三、成长中女性情感的坚守与蜕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10)中国引进日剧中的女性形象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媒介女性形象的研究
        1.2.2 关于引进电视剧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
2 中国引进日剧的历史轨迹
    2.1 20世纪80年代日剧逐步占领中国荧屏
    2.2 20世纪90年代日剧掀起青春偶像风
    2.3 21世纪前十年日剧在中国间断性火热
    2.4 2012年以来日剧在网络上继续热播
3 80年代:“爱是温婉内敛,幸福是奉献”
    3.1 清纯甜美的少女形象
    3.2 拼搏向上的乐观女孩
    3.3 忍从苦难的坚韧女性
4 90年代:“爱要积极争取,幸福是获得”
    4.1 走出家门的职业女性
    4.2 勇敢追爱的独立女性
    4.3 回归传统的现代女性
5 21世纪前十年:“爱是拥有,幸福是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5.1 “爱情至上”的灰姑娘
    5.2 平凡温情的贤妻良母
    5.3 多元的复合型女性
    5.4 权势欲望张扬的“恶女”
6 2012年以来:“爱是直面生活的勇气,幸福是爱自己”
    6.1 开辟新天地的职业女性
    6.2 婚恋自主的都市女性
    6.3 反传统的叛逆妻子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981-2011年55部中国引进日剧中女性形象样本分析
附录二: 2012-2016年网播日剧中女性形象样本分析

四、中国电视游戏重燃战火(论文参考文献)

  • [1]纪录片《续写心中的迷彩梦》创作阐述[D]. 李紫贤.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国内文博节目的嬗变与传播 ——以《国家宝藏》为例[D]. 刘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研究[D]. 王紫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4]青春剧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杜扬扬.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5]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创新策略研究[D]. 陈凯.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6]网络游戏宣传片的叙事策略研究[D]. 孙晓林.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7]中美两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较研究[D]. 张中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8]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D]. 樊露露. 上海大学, 2018(02)
  • [9]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D]. 周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6)
  • [10]中国引进日剧中的女性形象变迁[D]. 肖畅.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中国电视游戏重燃战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